一起走过的日子歌词人生

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我们】66年,我们一起走过的人生
6月1日,河南日报将迎来创刊66周年纪念日。66年间,墨香传承、岁月更迭,不变的是新闻的情怀,不忘的是双肩的担当。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三位与河南日报一起走过的人生历程。
《大河报》原总编辑王继兴:人的一生有许多偶然,也有许多必然。我的一生与河南日报结下不结之缘,我相信是命中注定的事。我为此感到幸运,更感到幸福!
河南日报的职工,有着艰苦的创业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老记者们时常风尘仆仆,让我懂得“脚底板下出新闻”的道理;老编辑们坚持言传身教,教我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一位老编辑,一连上了十七年夜班,经他推敲的标题,修改的稿件不计其数,由他设计的版面累累成山,但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没有在河南日报上出现过一次。尽管如此,他却无怨无悔。我每次看到他那为岁月所熬白了的头发,心中便油然而生敬意!
我在河南日报近三十年的新闻生涯中,既当过驻站记者,更长时间是当编辑。不论记者或编辑,我认为都是我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极好的工作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实在是个幸运儿!我尤其感到幸运的是,在我已届55岁的时候,河南日报编委会又给我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授命我负责组织班子、组建队伍,筹备并创办大河报(当时叫“大河文化报”)。人生能有几次搏?年近花甲再试剑!在河南日报全社职工的全力支持下,使大河报从零开始,一往直前,终于被打造成一个在全国知名的河南报业品牌,并跻身于世界报纸发行百强的行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特意求人篆刻了一枚闲印,只镌有三个字:“寸草心”。我这棵小草终生铭心在怀的,便是三春阳光那厚博的关爱……
从知青到媒体人
《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刘先琴:接到河南日报报庆66周年征文的约稿电话,我想起自己第一篇获奖散文,就发表在上世纪90年代的河南日报文艺副刊上,题目叫《夜海》。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成了丹江渔场一名知青。浩渺无边的丹江水库,层峦叠嶂的伏牛山脉,让一名刚走出校门的中学女生,把单调艰苦的生活融入了心中的诗情画意。我至今回忆不起,无任何人指点之下,一个伏牛山深处无人知晓的中学生,怎样凭着对文学的挚爱,悄悄从报纸上抄下地址,把自己的文字装进信封,写上“河南日报编辑收”,就那样简单地塞进了邮递员的绿色帆布包。那篇描写思家之情的诗歌,就在盼望中出现在版面上。一个默默无闻的下乡知青作品上了报纸,其影响是如今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想象不到的。
第一次参加河南日报业余作者培训班,就在纬二路如今已经消失的、简陋的河南日报招待所里, 那次培训后,我陆续接到报社副刊的约稿。我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中国青年报社在河南恢复记者站,报社副总编辑关涛推荐了我,那些发表在河南日报上的文字,成了我走进人生新台阶的入场券。时至今日,当写字已经成为我的职业,一篇篇稿件见诸报端,当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时候,当我在大学讲坛上为传媒学院讲授《新闻的散文化》时,与河南日报副刊的情缘会时时忆起,历历在目。
河南电视台原副总编李学洲: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义马煤矿任业余通讯报道员。在一次新闻报道学习班上,我帮河南日报社驻洛阳记者站记者聂晓辉誊写报道《沸腾了,义马》。我激动不已:如果这文章是我的,该有多好!1976年我应征入伍,被安排在省军区独立一师一团政治处任报道员。1977年春天,我在河南日报发表处女作《奋勇救儿童》。1979年10月,我荣立三等功——又是因为在河南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我写的人物通讯《两袖清风去留下好作风——记武汉军区某团政委张洪才》,河南日报编辑王超群收到稿子后评价说:“分量很重,应加‘编者按’刊发。”《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也对其进行全文广播。
1987年我从部队转业,被留在厅机关秘书科工作。每次随领导出去调研考察,我都把所思所想付诸笔端,以言论的形式投稿给河南日报。《虎口节财堪称道》、《取经莫取歪经》、《书记该休息了吗》等一批有影响的思想杂谈就是这个时期发表的。后来我到河南电视台创办公共频道,几十年来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终于有了施展之地。2001年我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首届“百优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又获得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称号,而这些事业硕果,都是源于河南日报这块肥沃土地的滋养啊!
统筹:方舟 冻凤秋 丨 责编:张远
编辑:张远
豫米有话说
Henan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日报版权所有 豫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起走过的日子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