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现实性虽然 城市工业

从传统工业基地到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华丽转身_网易新闻
从传统工业基地到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华丽转身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海中心(左)建成后将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形成“品”字型超高层建筑群(效果图)。(来源:东方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上海外滩电脑效果图。(来源:东方网)
11月29日,随着上海浦东陆家嘴工地内5台红色的桩基同时打桩,标志着“中国第一高楼”——高632米、共121层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开工。
&&&&31岁的林立峰就在上海中心旁边的环球金融中心里上班,这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建筑,这里的租金大约是每天每平方米3.3美元。
&&&&6年前,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不是上海人的林立峰留在了上海。上大学之前,他只在6岁时来过上海,对上海的印象停留在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和大白兔奶糖上。现在,林立峰已经是个“新上海人”了,娶了个上海媳妇,3岁的儿子上海话说得比他要好,“以前外地人的感觉特别明显,现在这种感觉基本上没有了,我也开始慢慢喜欢上这座城市了”。
&&&&布局不合理束缚工业老大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制造”曾经让很多上海人引以为豪,大到缝纫机、电视机、自行车,小到手表、钢笔,“上海产”是优质的象征。
&&&&“谁要是骑一辆凤凰或者永久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个私家车,风光得不得了。”1976年结婚的上海市民陶林回忆说。“要托人弄到票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能在自行车厂工作更是让人羡慕的不得了”。
&&&&今年48岁的陶信解就曾先后工作于上海凤凰和永久自行车厂。“那些年,工厂的效益一直很好,不仅每年加工资,而且还发自行车票,我的工资最高曾涨到八九百块钱一个月。”陶信解说。
&&&&到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城市,上海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力量较强、配套协作度较高的工业生产体系。
&&&&但是,由于上海工业是在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业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深刻影响着工业的空间格局。尽管经过几次大规模调整,并在近郊先后开辟了彭浦、北新泾等8个工业区,在远郊重点建设了吴淞、金山卫等7个工业卫星城镇,但随着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大,工业布局集中在中心城的周围没有根本改变。
&&&&上海这种呈环状密集于中心城区的工业布局,不仅与城市发展规划产生矛盾,也给工业企业的自身发展带来不少问题: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增加市区交通运输压力,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阻碍了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是产生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只有从调整工业布局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龙头行业的破和立
&&&&位于浦东陆家嘴的东方明珠几乎是每个来上海旅游的游客都要参观的景点之一,东方明珠三条腿中的一条所矗立的位置,原来是浦东的一个纺织工厂,整个厂搬掉之后,撑起了上海市的这座标志性建筑。
&&&&纺织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上海的第一大支柱产业。400多个纺织企业大多分布在中环线以内,所占土地面积有800多万平方米,今天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就建在曾属于上海纺织行业的土地上。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在产业布局上,结合旧区改造,将不符合中心城区发展需要、有污染的工业单位搬迁到郊区,为中心城区发展高层次服务业腾出空间。
&&&&整个“八五”期间,上海市工业系统按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变的要求,对内环线内的450家中央和市属企业的700个生产点,利用级差地租,进行了搬迁,腾出约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工业布局调整明显加快。
&&&&1992年,44岁的朱匡宇接任上海纺织工业局党委书记,当时整个上海的经济发生了重大转折,纺织行业开始从历史上的巅峰滑落。复旦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编撰的《亲历——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一书专门记录了这段历史。
&&&&一个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无法承受市场经济的压力。最明显的表现是,当时拥有55万名在职职工的上海纺织业年税利从最高峰的43亿元,滑落到13亿元,而且这55万名在职职工还要养活28万名退休工人。
&&&&与此同时,1991年,只有2.4万人的上海汽车工业,税利一下子突破了14亿元。一个雄踞了40年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纺织业,被一个新兴产业——汽车工业所替代。
&&&&纺织业怎么能再有作为?这是摆在朱匡宇面前的问题。以调整为主旋律的“第二次创业”变成了上海纺织行业当时的一个口号,“精干主体,压缩总量”是第二次创业的首要任务。
&&&&第一个关闭的企业是上海第二织带厂,这也是上海第一家破产的国企。这个厂曾经是行业的利税大户,共为国家创利税3000多万元,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急剧地走下坡路;到1993年,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市里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这个厂作为国企破产的试点。
&&&&1994年3月,厂方在报纸上登了破产公告,职工闻讯来到厂里,很多人哭了,但也接受了现实。4月27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下达了民事裁定书,这个厂正式破产。
&&&&上海是中国纺织业的摇篮。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那场全国纺织业大改革、大调整中,这个纺织业的摇篮却敲响了砸纺锭的第一锤。朱匡宇说,这一锤砸得人心痛,但不能不砸,而且要坚决砸。
&&&&1992年,上海纺织业在职职工为55万人,如今,这个数字为2.5万人。52万余名纺织工人接受了分流安置的命运。而帮助他们找到新的“饭碗”,成为朱匡宇和他的同事面临的最大挑战。
&&&&1995年,纺织业要裁员,当时提出要下岗38万人。这时上海航空公司找到纺织局,提出想在纺织系统招人。纺织局的劳动人事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上海航空公司本来计划招14人,最后招了18名“空嫂”。
&&&&吴尔愉就是这18名“空嫂”中的一员。1983年,吴尔愉进入上海纺织印染机械厂研究所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1995年纺织产业大调整时她32岁。上海航空公司应征的要求是36周岁以下,有孩子,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起初吴尔愉只是想试试看,并没有太在意,面试的时候,考官让她们用英语做自我介绍,她却大胆地说:“我的英语都已经还给老师了,没有必要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不过最后,她还是在几千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18名幸运儿中的一位。
&&&&十余年里,吴尔愉飞行了上万个小时,以“微笑服务”为旅客化解难题。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借了上航招“空嫂”的东风,那段时间,社会上各个行业一共招收了5万多名下岗纺织工人,巴士公司招人,就有了“巴嫂”,寻呼台招人,又有了“呼嫂”,地铁招人,有了“地嫂”,当时,超市开始在上海发展,因此“商嫂”也出来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纺织工人当上了社区干部。
&&&&“凤凰浴火”是为了迎接新生,破茧成蝶的上海纺织以脱胎换骨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上海纺织为改革付出了许多,实现了改革中的“破”。在这个改革转型过程中,为适应市场经济也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实现了改革中的“立”。
&&&&当时,上海纺织提出了一个“三名战略”:名人、名厂、名牌。“名人战略”就是把最好的资产交给最优秀的企业家去经营,而为了适应资产盘整的过程,上海纺织工业局也在1995年转制成了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这样资产就大规模地流动起来了,向名厂、名牌集聚。比如三枪,已经从原来的三枪针织厂壮大成现在的三枪集团。在这一场破立并举、脱胎换骨的变革中,上海纺织主要的名牌,都很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并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内衣品牌“菊花”,服饰品牌“海螺”,家纺品牌“民光”等。
&&&&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18年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的西面主墙面上挂着一幅《浦江两岸尽朝晖》的壁画,描绘的是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
&&&&2006年,好莱坞大片《碟中谍3》也看中了这里的外景,在上海拍摄的10天里,影星汤姆·克鲁斯的足迹遍布东方明珠、中银大厦、陆家嘴中心绿地等。
&&&&上海的浦东新区一直被人们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传奇”: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一江之隔,却是农田遍布。今天,它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开发前的浦东是上海的落后城区,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有条路叫烂泥渡路,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家里家外积水没到膝盖。“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成为最真实的写照。
&&&&1991年春节前后,邓小平来到上海,他特别提出要听取上海市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汇报。
&&&&开发、开放浦东是邓小平的提议。在当时的形势下,邓小平考虑到要推动改革开放,只靠原来的“四个经济特区”不够了。他看中了上海,提出开发、开放浦东,要搞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试验区,以此来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
&&&&那时候,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每年在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写一篇小评论来贺新春,谈谈当前的形势。1991年春节前夕,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周瑞金感到只写一篇小评论不足以传播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新思想,他在接受《文汇报》记者施宣圆采访时透露,当时找了评论部的负责人凌河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施芝鸿,3个人在小年夜的时候一起研究写几篇评论,要把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传播出去。
&&&&日,大年初一,第一篇《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发表。文章提出,1991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交替点,12年一个轮回,12年前的羊年是1979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改革开放的元年。通过回顾这12年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感到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强国富民的惟一道路。
&&&&这篇评论一出炉,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评论里面提到“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要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以改革开放贯穿全年,总揽全局”,要把1991年当做“改革年”,这些话都是直接引自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的原话。
&&&&这就是第一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放在《解放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皇甫平”文章发表后,得到许多读者的赞成和支持,同时也引来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攻击,甚至连“皇甫平”这个名字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直至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围绕“皇甫平”文章的争论才平息。
&&&&曾任上海浦东新区第一任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开发浦东是时代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世界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要在世界经济舞台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有几个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去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而之所以选择浦东,是因为上海处于“亚太经济走廊”的中点,是亚太海空航线的要冲,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而选择在上海市区的旁边建一座新城区,同时带动改造旧市区是最科学的决策。
&&&&赵启正介绍,浦东开发伊始就提出“浦东开发不只是土地开发、项目开发、经济开发,而是社会开发,即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时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惜土如金”4个大字,就是说土地不仅贵,还要使用得当。而这种思想对战略投资者特别有吸引力,对他们来说,优良的社会环境能保障事业的长久发展和利益。
&&&&赵启正说,浦东各功能小区之间有比较大的间隔,为后人继续开发留有余地,一个美丽的城市不能在20年建完,那样会使用同样的理念和类似的建筑材料,要200年建完才会丰富多彩。
&&&&18年发展下来,浦东新区的成就可以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今天浦东的GDP是1990年的60倍,进出口是1993年的26倍,人均绿地是1990年的148倍,地方财税是
1990年的50倍。
&&&&股市年代
&&&&日上午11时,上海浦江饭店500平方米的孔雀厅,改头换面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境外著名的银行家、证券家,共同见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作为《解放日报》第一代证券记者,时赛珠亲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当天的情境,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交易大厅正前方,一块大型电子显示屏,以红黄绿各种色彩即时显示上市的22只债券以及“老八股”的股价。场内70多位“红马甲”,人手一台电脑,将客户委托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输入电脑。时赛珠回忆说,“开市不到1分钟,就有50手的电真空股票成交了。效率很高,连很多老外都感到惊讶。”
&&&&根据有关资料,第一天交易,上证所共成交93笔,成交总额1030万元。仅仅从交易规模来看,市场仍然太小,微不足道。不过,大胆尝试电子交易,上证所一成立就迈入世界技术领先的交易所行列,为海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也为中国证券市场过去10多年的快速成长准备了条件。
&&&&“都说上海人精明,在理财意识上觉醒得比较早,但在柜台交易时期,买股票的人还是少数,人们对股票市场持怀疑的态度,更不用说谙熟金融理财知识。”时赛珠回忆当年,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行访问上海,自己与这位金融市场的大人物进行过一番对话。但可惜,这篇报道的发表,并没有引来市场过多的关注。“不过,格林斯潘这个名字现在已是无人不知,股民们投资沪深股市,还要先研究下美国股市。”
&&&&上海人乃至全国老百姓对于金融投资的热情,一发不可收。首任上证所总经理尉文渊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投资者开始研究与股票相关的任何一个细节。交易所成立后不久,我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开始牵动大盘的涨跌。身边的朋友都笑言,你的号召力很大,但我知道身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
&&&&人才短板能否解决
&&&&如今,上海的新目标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但在今年5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却表示,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是明显的,但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金融市场规模能级不够;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金融人才严重不足;金融发展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面向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人才”被众多政府官员和专家看作是上海的“短板”。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或许很在乎多少金融大厦拔地而起,或许很在乎有多少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开业营运,我想上海应当更在乎何时金融业能够人才辈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强调了人才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实际上,在今年年初的上海“两会”期间,“人才”二字就常常挂在当时履新不久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嘴边,其抛出的“上海为何出不了马云?”更是被媒体热炒。
&&&&俞正声表示,新时代的上海应该海纳百川,吸收全国各方面的人才,包括高技术高知识的人才,包括优秀的工人,这样上海才能兴旺,才能发展。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李小钢此前就曾撰文表示,对于上海而言,今天的发展成就,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重点”倾斜政策带来的竞争优势,即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的浦东开发、开放计划时所给予的各种特殊优惠政策。虽然这样的转变会使上海失去一些优势,但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却更有利于将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使上海在中国的新—轮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其中,人的才智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尤其重要。
&&&&俞正声坦言,目前的上海,对于引进人才仍有不少限制,比如住房问题,户口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等等,“如果不突破政策,我们是困难重重。”俞正声说,“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从上海发展的全局出发,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新时期新阶段,上海更要海纳百川,要吸引、聚集各方人才,这样上海才能兴旺发达。”
&&&&11月6日,俞正声在东方网和网友座谈时再次强调,现在研究的重点是人才的户籍政策。他表示,上海历来是一个移民城市,上海100年前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的居民绝大多数不是本地上海人,所以上海的发展关键是要聚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没有优秀人才的聚集,上海不可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人才的户籍政策基本的思路就是要把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条件管理就是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居住证就可以转上海户口。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实质上就是要扩大持有居住证的人才每年转成上海户籍的人数要扩大。
&&&&实际上,近几年来,上海的高房价造成生活、创业成本升高过快,个人所得税税负高,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与高层次人才需求有差距,都使得上海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失去优势。
&&&&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坦言,2004年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后,对户籍实行了比较严格的指标控制,居住证与常住户籍的衔接政策未及时出台,这使上海的人才引进正在面临兄弟城市竞争压力,“由于在国内人才引进方面的制度设计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上海的人才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樱表示,新的税法实施后,我国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与一些境外地区已经差不多,但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却相对有点高。她介绍说,在很多人眼里,金融人才的收入足以称得上“打工皇帝”,在各地,他们也都是属于高收入群体。他们可以去香港工作,也可以去纽约工作,对于收入,他们自然会与其他市场进行横向比较。如果他们看好一个市场的发展前景,暂时收入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低很多,否则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价值未得到体现。
&&&&一位金融业内人士透露,为了能在香港交税,他的一些朋友明明工作在上海,但一有空就会飞到香港,以避免在上海交税。因为根据《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安排》,如香港居民在内地连续或者累计停留超过183天,则应对其在该183天内取得的收入负有纳税义务,否则只需在香港申报纳税即可,这也就意味着,其只要不在上海待满183天,就可做到有效避税。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第七届中国金融市场年会上就表示,就个人税负来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上海工作,上海也会做更多的工作,“在中国,就金融领域而言,我们觉得这些金融人才的税负可能有些过重,所以说,我们会在未来进一步降低这方面的税负。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上海工作。”
&&&&最新的一个动向是,11月22日,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中星(集团)有限公司就“新城居礼”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新城居礼”被陆家嘴集团“相中”,将作为浦东新区人才公寓开发建设的落地项目,成为银行家公寓的一部分,并于明年投入使用。
&&&&包括“新城居礼”项目在内,陆家嘴集团已计划在浦东兴建近1万套人才公寓,总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以帮助解决金融机构在陆家嘴发展的后顾之忧。目前已有超过7000套人才公寓的建设筹备工作正在推进,并已进入方案报批阶段,2009年起有望陆续开工。
&&&&上海经济变慢了?
&&&&今年7月24日,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蔡旭初在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组数据:2008年上半年,上海GDP比去年同期增长10.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处于低位运行,增长贡献率直接导致GDP少增长0.4%。
&&&&增长10.3%,似乎是个不错的成绩,但问题在于,这个增长速度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2年以来比较少见的情况,也就是这0.1个百分点引起议论纷纷,“上海经济变慢了?上海经济该转型了?上海经济将走向何处?”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上海GDP增幅回落是正常现象。”蔡旭初表示,上海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成效比较显著,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是正常的,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而且去年上海GDP增长创历史新高,达到14.3%,今年有所回调也符合经济增长的规律。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教授也表示,上海GDP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并不奇怪,随着上海经济转型,未来可能长期出现上海经济增幅低于全国平均增幅的现象。
&&&&“上海经济结构从原有的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房地产出现的波动对上海GDP的数据影响很大。上海这种经济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出现偏离。”奚君羊说。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增长速度下降的很大原因是证券业的贡献率为零,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导致GDP少增长0.4个百分点。
&&&&房市和股市的双重低迷并没有摧垮上海的“冠军之心”,稳定房地产业、加大公共建设投资、启动世博经济都成为保证上海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措施,而另一方面,上海并没有放缓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根据伦敦市政厅2008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仅排在第31位,距离伦敦、纽约等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在影响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中,“具备优秀人才以及灵活的人才市场”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伦敦和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均为11.5%以上,而上海目前的比例只有2.2%,其中达到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足1万人。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吸引国际金融人才入驻是上海市提升金融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年中以来,上海陆续公布了针对金融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华尔街大批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因而大幅裁员,这让急需大量金融人才的上海看到了机会。
&&&&11月17日,方星海在第七届中国金融市场年会上透露,上海将派出一个代表团,到海外的金融中心去招募一些外籍人士以及一些华侨,吸引他们来中国工作,实际上,他已经在好几次公开场合透露这个信息。
&&&&据了解,上海市金融工委还就招聘事宜专门拟订了一份文件,文件内称:此次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人事局牵头的“海外金融人才招聘团”将相继前往美国纽约华尔街、英国伦敦金融城招聘包括风险管理和控制、资产管理、产品研发、基金经理、行业研究、金融工程、衍生品产品、养老金受托业务等15类上海市紧缺的中高端金融人才,招聘职位大概有130多个。
&&&&据悉,此次招聘只是上海市吸引金融人才系列配套措施中的一项。除此之外,上海市吸引金融人才系列配套措施另两项重大计划也正在筹办中,一项是为引进紧缺中高端金融人才搭建平台而举行的“百名海外金融人才看上海”活动;另一项是为推动上海金融人才建设而举行的“上海金融人才专题研讨会”。
&&&&一位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猎头公司andrewserily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Jacky
说:“此前一些券商通过我们在美国寻找一些适合从事金融创新业务的金融领域技术型人才,但现在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让他们看到了契机。因此,在高端岗位上更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美国投行的高管级人物,用人要求也有更高的调整。”
&&&&一方面“筑巢引凤”,另一方面自主培养,除了到海外延揽人才,上海市政府还出资5亿元,组建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目前首批56名金融MBA已经入学,明年还将招收金融MBA班和一个金融硕士班。根据首期6年规划,学院将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两方面均成为亚洲领先的高级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围绕重点研究领域,汇聚和形成以20~25名国际知名学者为骨干的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国金融政策和行业发展,以及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等方面,成为中国领先(公认权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
东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 姓名:蒋保汝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刘道广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论文题目: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研究生姓名:蒋保汝 导师姓名:刘道广 学校名称:东南大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国家的大工业重心的转移成了大势所趋,一些老的城市工业也因以前城市规划的不合理,逐步把工 业用地向城市周边转移。因此,城市工业废弃用地如何合理地改造运用成了一个很大的课题。现在 我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处在~个技术探讨的阶段,即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生态恢复理论、景 观生态学、景观改造和再生理论进行环境的改造,改变它的环境现状,使之能被合理运用,然而, 结合我国实际把这个问题提高到艺术设计的层面,既照顾到工业废弃地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又 照顾到工业废弃地的技术改造和与现代化城市环境的协调的整合性研究却存在着严重不足,虽然有 些成功的案例,如历史上对绍兴东湖采石场的再造和近些年的一些改造案例,可在国内的艺术设计 理论界的相关探讨还是凤毛麟角。就国外而言,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比我们领先一步。实 践上,成功案例颇多,如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巴黎比特?绍蒙公园等等,理论上,对城市工业废弃 地再造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艺术美学理论方面都有所发展。相对于此,我们也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 合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做一些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另外,在设计实践基础上对我国现代环境艺 术设计理论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可以推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也可以 使我国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走向更加健康的轨道。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设计活动,本文系统 地分析了中国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造的优秀案例和相 关的理论系统归纳出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设计方法,同时针对目前 国内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的规划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整合模式、改造策略及发展建议和下 一步研究的方向,并通过我国正在改造的典型范例和本人的设计实践证明了以上建议的可行性。关键词: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文化艺术价值艺术设计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A bstractTitle:Theculture reconstruction about abandonedurbanindustrial landscape andrecycledabout artsandBy:JIANG Bao.ru Supervised by:Professor LIU From:SoutheastDao-guangUniversity the rapid growth of ITour、M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ndindustry,allenormous changeis approaching not only tooureconomicandindustrial structure,but totown planning Philosophy.111e focal point of industry is changing.Old industrial items,illplanedin thepast decades,haveabandoned theoreticaltobe transposed to the suburban area step by step.Thus,the rmional planning of theaurbanindustrial sites becomemajorissue.So far,Our researchonthesubjectiS still Inastage.The problem is how to Apply the Ecological the Regeneration theory to the Statusrestoration theory,Landscape environmentEcology,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the curenttransformationandpractice,toenvironmentonandtomake fulI use of jt.Howeve‘from the artdesign point ofview,the integrity Research coordination ofashow tobalancethe inflict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eand art,andthemodernizationenvironmentiS inadequate.Although there are some SUCCESSful cases.suchthetransformationourof Shaoxing Donghu foreignstep backward toQuarry,topics on this area is too rare and our research is a big peer,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ly.Practice on,A lot of success stories,Such as andSOSeattle.Gasworks Park,Pads.bit Buttes Chaumont Park recycling,whether technical the actualoron.In theory,theurbanindustrial waste toaesthetic theory of art has developed.Relative to this,we need to combine stories from homeandreasonableSuccessandabroad ofourtodosometheoreticaldepth.Inaddition,the explorating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in the designtheoryhasacertaindesign objective,reasonable,and Can Designtrack.country modem environmental artthe also modem environmental China's industrialpromote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Art andof china’S industrial.ItCanmakelandscape waste recycling become more healthy Abandoned urban industrial landscape of the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value of recyclingandarenewal of culture and arts jSadesignactivities,In this paper,it issystematic analysis of China’S urbanindustrial waste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The reconstruction of abandon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compose this article.the specificaurbanindustrial sitesandmulti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activity.In industrial sitesor arecircumstancesof chineseabandoned urbanSystematiclyanalysised.Refering tO the remarkable casesandadvanced theory sistem,in Chinain other countries,it the reconstruction ofonSummarized the key point of reconstruction of abandoned urban industrial sitesand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It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integration model,Strategy and suggestiontheplanningChineseof thecasesabandoned urbanindustrial site reconstruction.Also take some underconstructive typicalas examples and the writer’S design practice demonstra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bove view.KeyWords:Urbanindustrialwasteland LandscapereconstructionCulturalandartistic valueDesignⅡ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口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日期: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 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以电 子信息形式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口研究』夏;鸭导师签爱;司蚜期:翌!:!:!? 绪论绪论 研究背景城市工业废弃地是伴随着传统工业衰落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产生的。18世纪60年代,蒸汽 机的发明带来生产力的急剧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也日益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开采量飞速增长, 开采的技术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于是,部分城市中的大量的矿区废弃地产生了。20世纪60~70 年代以后,全世界的城市都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城市规模向外扩张,另一方面城 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演变加剧。尽管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在进入这个时期的时 间和变化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市区环境的 重视,城市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的工业布局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产生。就城市工 业本身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主流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 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大量工业弃置地,另外,再加上信 息社会的到来的原因,都使城市工业废弃地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工业废弃地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工业废弃地 上,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工业景观或是受到过去影响而破坏的景观。长期存在的废弃地,不仅仅对 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然要对这些 场地进行改造。 改造城市工业废弃地,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活动。西方国家对于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造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己关注,并己成为景观设计界关注及实践的前沿性领域。如:70年代的美国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90年代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景观更新中的一系列公园: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杜伊斯堡公园、诺德斯特恩公园等、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雪铁龙公园、 巴黎贝尔西公园等,均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范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后 工业景观范式拉开了新世纪大规模重建时代景观艺术的序幕。未来人类生存消费与资源短缺之间的 矛盾将迫使人类不断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对土地和资源进行更加高效的循环利用。工业文明之后 新的文明形态也许正悄然临近,随之而来的必定是一种全新的景观艺术形式。 我国的情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相继出现了在工业废弃地 和城市工业地段的景观更新实践。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阶段。面对全 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和城市竞争的压力,各大城市都在积极的调整产业用地布局,改善城市环境。 相应的城市工业废弃地必须应对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诸多问题的共同挑战。 在注重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对这些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更新、改造再 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土地与景观资源,较好地保留场地历史文化信息,发掘其在当今时 代的各方面价值,己经引起众多领域学者的关心。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文 化艺术思想以及部分成功的改造范例和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理 论方法,来解决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具体问题,也成为了一个迫 在眉睫的研究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中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已经迫在眉睫,进行合理的景观再造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合 理转换其利用价值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城市工业废弃地,首要问题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便是景观环境的破坏,再次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景观设计理论和景观生态理论是解决这一 难题的利器,本文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转换其利用价值的文 化艺术价值重建的研究。在尊重场地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城市工业废弃场地的景观特征,采用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保留、利用和改造等手段, 力的艺术品。注重工业历史、遗迹、文化信息的保留与采集,将场地上典型的景观保留和保护下来,同时注重艺术手法运用,使城市工业废弃地成为一个既有文化内涵又富于艺术感染 通过理论上的深入研究,最终目的是用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 重建的实践,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改造缺少艺术设计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实践中,我们迫切需 要专业的艺术设计方面的理论支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对成功案例的深入研究, 试探性总结出适合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再造的艺术设计方法,对改造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对保护工业遗迹、展现工业文化、尊重工业历史和场所精神及对部分已没有利用价值的 城市工业经济转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对国内外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重建的经典案例,加以 比较分析,深入剖析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对国内部分优秀案例,进行实地调研。 前部分主要运用“归纳”的逻辑方法,后半部分主要运用“演绎”的逻辑方法。在对城市工业 废弃地改造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以时间为轴,是一种纵向研究;在对案 例进行分析的时候,比较不同国度的优秀实例,是一种横向研究。最后针对我国的典型案例和作者 实际参与设计的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 术价值重建的策略和发展方向。研究内容和步骤论文研究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包括相关概念、背景、发展历程、特征、历史文化的承载等。 第二部分:系统介绍国内外经典的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比较分析,对案例背景、类型、 设计思想、设计手法等作出总结和评价。 第三部分:论述用于指导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探讨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方法,包括景观设计原则、景 观设计具体手法和景观设计策略等。 第五部分:结合我国典型案例和作者参与设计的具体案例,对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工业废弃地 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策略和发展方向进行实践上的探索。 第六部分:提出发展建议及论文今后研究方向。2 第一章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第一章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第一节相关概念解析一、城市工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也有称为城市产业废弃地或工业弃置地,作为工业废弃地的一种类型,在此 之前,有必要对废弃地的概念加以论述。 1、废弃地 废弃地,就是弃置不用的土地。这个概念囊括了很广泛的范围,从广义上说废弃地包括了在工 业、农业、城市建设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中产生的种种没有进行利用的土地1。产生废弃地的 主要原因包括能源和资源开采、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废弃物的处置不当等。 废弃地是人类为了经济利益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由于人类疏于管理而造成环境荒废的区 域,包括废弃矿坑、废弃河滩、废弃工厂和废弃耕地等。废弃地往往对当地的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 破坏。 2、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用途,而现在己经废置不用或己经改为其他 用途的场地。主要包括工业采掘场地、工业制造场地、交通运输设施、工业或者商用仓储设施以及 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及设施。 英国政府对废弃地的定义为:凡是工业或其他方面原因而受到损害,非经治理而无法利用的土 地。其中不包括那些需经计划批准才能进行复原的土地,也不包括那些仍在使用的土地以及市区等 待开发建设的用地。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棕地(Brownfield)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由于现实的和预见 的污染而导致未来的再开发变得极为困难的废弃的或者正在使用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它们通常也是 在经济上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 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协(UIA)第十九届大会提出的城市“模糊地段(Terrain Vague)”就包含 了诸如工业、铁路、码头等被废弃地段,提出了此类地段需要保护、管理和再生。 3、城市工业废弃地 作为工业废弃地的一种类型,城市工业废弃地是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新型城市规划理论的 出现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出现的。在20世纪后期,许多大城市开始进行新的用地规划和土地功 能重组,许多造成严重污染的城市工业陆续从城市中迁出或者改建。这些城市工业迁移或改建留下 的城市废弃土地就形成了城市工业废弃地,如废弃的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弃渣场地等2。可以说 工业废弃地是受工业破坏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结果,是现代科技发展、经济转型、产业更替的结 果。 城市工业废弃地是指城市区域内曾经作为工业生产用地及其相关用途,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 按照工业生产的类别主要包括工业原料采掘及制造场地、工业装配制造场地、交通运输场地、仓储用地及工业废物的处理场地,如废弃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工业码头、垃圾填埋场等等。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有土壤、植被、水系、地形等;人 工景观则是工业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与工业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工业废料以及工厂 的道路系统和功能分区。1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一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们,中国园林.2003.(3)3 第一章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城市工业废弃地类型很多,有一些工业对土壤的本底并不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一些工业(尤其是 化工业)对土壤具有相当大的污染,因此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更新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有 针对性地进行。由于城市工业废弃地破坏景观,影响土地利用,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和市容市貌,所以它也是一种最迫切需要生态恢复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废弃地。二、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 本论文中“景观再造”一词的概念界定,源于“城市更新”及“有机更新”理论基础,在此之前,有必要对上述概念加以论述。 1、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展开的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与 改造。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定义城市更新为城市改善行为,包括重建(Redeve lopment)、整建(Rehabilitation)及维护(Conservation)三种。当时的城市更新即“城 市改建”,是城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建。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更新的内容、范围、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典型代表如美国的“城市美化”,“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英国的“新市镇运动”、“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欧洲的“城 市复兴”、“城市保护”等3。 2、有机更新 在中国,吴良铺院士通过对东西方历史城市的形态和发展的深入研究,结合北京市旧城规划建 设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论。1994年,在其著作《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指出 “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一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完整性之和……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4 根据建筑和空间现状区别对待,保留、修缮、拆除更新等几种模式,可广泛地适用于许多城市 的旧城更新过程中,有利于保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3、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景观再造”做如下界定: 景观再造是指在尊重场地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待改造场地的景观特征,重新整合资源,采 用保留、利用和改造等手段,将场地上典型的景观保留和保护下来,注重工业历史、遗迹、文化信 息的保留与采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生态技术和艺术设计手段对待改造地景观的重新树造。在重新树 造的过程中,既注重文化艺术价值的重新发掘,又重视文化艺术价值再创造,使之成为独特的艺术 景观。 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是同时进行的,景观再造是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手段,文化艺术 价值重建是景观再造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三、后工业景观“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这一起源于20世纪60一70年代的新概念,其 外延包括后工业城市再生景观、工业历史遗产保护、后工业建筑改造、后工业景观园林和后工业公 共艺术等多领域,涉及城市规划、生态、遗产保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等多个学科, 掀起了人类设计史上的新变革,因此对于其概念的定义也有了较多讨论。 weilacher?U在{Between“industri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art}(1999年)一书中提到了landscape”即“工业景观”,并对在废弃工业场地上的大地艺术实践及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等工程进行了介绍。之后,罗伯特嚯尔登(R啊olden)在《国际景观建筑》一书中提出了“post―industriallandscape”3张震宇.城市旧区空间结构更新过程研究一以成阳城市旧区更新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03 4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2255 东南大学硕士矽f究生论文认为此类的景观设计含盖了将废弃工业场所改造成为公园,及将城市中的工业场地和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为商业和其他用途的景观设计。“post―industriallandscape”,较早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箐女士编撰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在“德国的景观设计”一章中就提出了“工 业之后的景观”的概念5。该书详细介绍了90年代后德国对工业废弃地上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工 程;以废弃地为创作场所的大地艺术及L-麦克哈格(IanMcHal91920―2001)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提出“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特征是要用生态的手段来处理破碎的地段,寻求对旧有景观结构和要 素的重新解释,以创造独特的工业景观。 本文对“后工业景观”有如下定义: 后工业景观是以工业废弃地为基础,以场地遗留的自然元素、工业元素为改造、再利用对象, 以保留和延续场所精神及工业历史文脉为目的,以融合生态、艺术等思想的景观设计手法产生的具 有全新视觉观感的景观。 后工业景观设计以保持原有的典型工业构筑为特征,向公众开放过去曾经被关闭的区域,少修 剪植被(考虑自然界生长的自发性,仅仅改造那些需要管理的地方);根据需要分离有毒和污染的土 壤;通过美学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价工业化,人类的活动和足迹常常置于前人之上,因此 在大多数景观中,可以欣赏到不同历史层面的组合。 本文主要研究将城市工业废弃地通过艺术设计手段改造成富于文化艺术价值的人文艺术景观, 从属于后工业景观设计,只是作为后者的一部分进行探讨。四、现代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在我国又称为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 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述城市工业 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主要涉及到环境艺术设计的这个方面,作为城市工业废弃地景 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重要的手段在此应对其进行必要的阐释。 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 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景观规划设 计的内容包容了视觉景观(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 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三大方面内容。从空间尺度上,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宏观(大 地环境与资源评估与规划)、中观(场地规划)和微观(小型园林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注重科学与艺 术的结合是其最基本的设计理念。 五、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过程中的文化价值重建的重要概 念,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 工业遗产定义:具有历史价值、工艺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和 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包含有物质层面的工业建筑、工业基础设施、工矿遗址和与工业有关的社会 活动用地,如工人住房、宗教和教育场所等,也包含非物质层面的工业隐性物即构成企业或工矿特 性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感情特点的文化复合物。 总之,由于城市工业废弃地是工业废弃地的一种类型,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 值重建是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产生,所以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后工业景观、现代景 观设计、工业遗产、等相关概念进行解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 艺术价值重建的文化背景、改造历程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的历史背景5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论文,2004.P66 第一章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一、经济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I临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第三产业逐渐代替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中传统制造 业衰落,这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以煤炭和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逐渐从发达国家向第三世 界国家转移,从而加速了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基地的结构性衰落。传统工业衰退导致了城市人口 严重流失和大量工业废弃地和建筑的闲置,工厂、码头、铁路等大量公共设施的停用和减产,造成 了大量的工业用地的闲置。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也使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新的生产、 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的出现,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 求,导致功能性衰退,甚至沦为废弃地。另外,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 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由于土地区位级差和整治环境污染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城市产业 空间布局的调整需求,产生了大量城市工业废弃地。开始于60―70年代的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 的研究与实践正是这种现实的反应。 就我国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和工业大国,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顺利完成农村巨大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工业低层次劳动资本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换,实现工业自身现代化;三是就业比重从一、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换, 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 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兴起,传统工业如制造业、采矿业等都成为了夕阳产业。 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传统的制造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 态势。8 中国城市正在经历一个用地调整的阶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20年内基本完成市区内 污染扰民工厂或车间的改造或外迁。上海1997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出,今后上海市 相当长时期内城市更新的重点是中心城区66.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置换,至2010年,中心城区内 1/3保留和发展无污染的城市型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1/3就地改工业用地为第三产业用地,1/3通 过置换向近郊或远郊的工业集中点转移。 2、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使场地的性质发生了转变,老工业基地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面临着大规模的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景观再生。一些单一资源型的城市结构性衰落也不容忽视。单一资源型 城市也开始多元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 个大油田,是全国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提出努力建设园林化城市。加 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格局。二、社会文化背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人类通过技术的进步,从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最后 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形态的演替也带来景观的演替。后工业景观正是人类文化景观原生演替 的结果,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的产物。后工业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形态, 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省。工业社会宣扬技术崇拜,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以生态 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同时造成区位文化的丧失;后工业社会意识到景 观设计的重要性,尽量弥补工业社会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恢复生态系统、进行城 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新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维持生态平衡,最小污染、最小能耗的基础上。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协会(IAF)预测20世纪末及以后一个时期为改造和再开发的“重6王建国,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m[J1.世界建筑,2001.(6).P187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建时代”7。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再利用、再开发成为~种潮流。而这也反应了伴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的增长模式从向自然掠夺的粗放模式向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模式转变。正是基于这种国际时代文化背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人们开始自我反省,开始逐渐认识到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国工业正处于新型工业化 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处于向后工业社会过渡阶段,20世纪末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得以开展。 伴随工业结构的调整,综合运用景观设计艺术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进而使城市工业废弃地合理地再利用,成为中国目前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城市环境整治需要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由于工业活动,造成了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城市景观的破坏, 更有甚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工业的衰退,直接会导致该地区经济的衰退,为了振兴经济,必然要进行工业区的整治。城市要发展,要提高竞争力,使得各地政府也开始积极地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或限制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一些市区污染严重的企业,也在有步骤的搬迁改造。为了振兴经济, 必然要进行工业区的整治。目前,北京的首钢的搬迁和南京白下区的1967年的南京无线电七厂、1958 年建的南京汽车仪表厂和始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元件四厂和玄武区南京卷烟厂的搬迁,都是最好的 例子。四、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及工业旅游的兴起2006年4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与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 发表的《下塔吉尔宣言》相一致,对工业遗产作了如下定义: “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 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相关设备,相关加工冶炼场 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 质遗产。”在世界上众多的文化遗产类型中,“工业遗产”是一个年轻的族群。工业遗产,是伴随 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新概念,是工业时代文明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 活、技术水平和价值观。在传统产业进行结构性衰退的过程中,这些工业遗迹的具体物质形态也在 解体,所谓的“解工业化” 认识。 工业遗产旅游是针对有丰富工业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弃地进行旅游开发,不论待处理的工业历史 建筑规模多大、可利用空间多寡,只要它具有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就有可开发的潜能。我国旅游 业长期以观光旅游作为主打产品,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者对旅游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 各种主题旅游、专项旅游应运而生。工业遗产旅游作为遗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从工业考 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其特点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性再利用 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形成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 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的高层次旅游需求。9例 如:中国首批获得资格的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全国第一家工业旅游示范 点,在200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正式开园,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园 区规划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其矿业遗迹保护完整、环境条件优越、开发条件 成熟,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等联合组织的国家矿山公园评审。 这里因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而举世闻名,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公元2006年至今已有 1780年,从孙策筑炉、岳飞锻剑,到张之洞洋务建厂,盛宣怀成立汉冶萍公司,再到现代的大铁矿 开采,它已成为我国矿冶文明的“鲜活史书”。大冶铁矿对长达1700余年的矿冶文明进行梳理整合, (de―industrialization)8。大量的此类工业建筑物、景观形态被拆除 解体。工业遗迹的减少,人们重新意识到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提升到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重新7史逸.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与策略【D】.清华大学专业,2002 8de.industrialization也被国内学者译作“去工业化”或“逆工业化”。9汪希芸.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研究to].南京师范大学专业,20078 第一章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并将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绿山古矿遗址纳入其中,形成以大冶铁矿主园区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区的“一园二区”的格局,成为我国工业旅游的亮点。第三节城市工业废弃地类型、特征一、城市工业废弃地类型工业废弃地按照工业生产的类别来划分,主要包括一下几种类型: 1.工业原料采掘场:矿场、采石场等; 2.工业原料制造厂:钢铁厂、煤气厂、砖瓦厂等; 3.工业装配制造厂:汽车厂、造船厂等; 4.交通运输设施:工业码头、铁路站场等; 5.工业仓储设施:仓库、栈房及其场地; 6.工业废物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 工业废弃地按照规模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衰败工业区域:十几到几十平方公里,如德国鲁尔区、埃姆舍河谷; 2.城市旧工业区: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如伦敦码头区、格兰威尔岛; 3.城市废弃工厂:几公顷到几十公顷不等,如西雅图煤气厂。 工业废弃地按照与城市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旷野工业废弃地:位于远离城市的空旷地带,多为矿场、采石场(可以作为城市工业废弃地 改造的借鉴); 2,城郊工业废弃地:在城市外围,或相对分散的居住区之间,多为大型工厂和垃圾填埋场、污 水处理场等废弃物处理场地;3.城区工业废弃地:大部分位于城市旧区或城市中心,是城市早期工业化的产物,如内河港口、交通枢纽、以及小型其他传统制造工厂。 在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角度上,我们可以把城市工业废弃地分为三 大类: 1、有以遗产保留价值为主的工业废弃地,如我国曾经为国民经济做过巨大贡献的老工业基地、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厂址搬迁、设备废弃的曾经的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名牌企业; 2、有以艺术重建价值为主的工业废弃地,如曾经对环境有较大的破坏,必须在旧址的基础上对 其进行艺术改造才能重建其文化艺术价值形成理想的文化艺术景观,如废弃的矿区和油田等,上海 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和德国北格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的景观重建即是这方面的典型; 3、不以工业遗迹保留价值和在原来工业基础上的改造为主只适宜生态恢复为主的工业废弃地, 如对环境具有严重污染、离主城区较远且无任何工业历史价值的工业废弃地,如曾经恶性开采、技 术落后的煤矿、油田、伐木场等等。二、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特征工业废弃地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工业废地上,我们可以 看到过去的工业景观或是受到过去影响而破坏的景观。这些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必须坦然的面对。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l、景观特征 工业废弃地由于受到工业生产的影响,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景观特征。在工业场地上,往往还 保留着巨大的工业建筑构筑物、工业设备和各种各样的工业设施,这些都是工业生产过程的见证, 记录着以前工业生产的历史;工业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也会给场地留下印记。比如人工开采的水 道,切削的山体等等:此外,还有由于工业生产活动留在场地的各种废物等等。 2、人文特征 工业废弃地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人9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类早期的过度开采等等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工业废弃地的出现,也会导致当地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安全问题甚至会涉及到更大范围的经济问题。 但是,我们仍要认识到,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今天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难免会批评过去的行为只是注重经济而忽视了生态,但是更应该接受,它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珍贵的记忆。 3、生态特征 工业废弃地的存在几乎都对生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工业废弃地是人 类改变自然的证据,这种改造,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场地内的 环境比如水体、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植被受到破坏,特别是一些原来是化工原料场地的废 弃地,它们场地内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宜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人类。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 情况,就是废弃场地内的自我生态恢复的过程。污染的土壤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改良土壤的结构 和营养物质,恢复土壤的生态系统;一些废弃地上会重新生长出适合场地的植物,吸引一些野生动 物,形成一个新的生态平衡的状态。第四节时代背景下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一、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必要性工业废弃地的大量产生,使改造废弃地的工作提上了日程。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解 决因为废弃地的产生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安全问题等等,因而 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具有必要性。 1、工业遗产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许多工业区在历史上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8年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1986年,英国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工业文明世界遗产。到2005年底,全球已有23个国家的40 多处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工业遗产地具有的价值: “(1)、对认识普遍的、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厉史意义; (2)、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位; (3)、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代人创造性思维的启智价值; (4)、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和安装、城镇等工业景现、档食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 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5)、还有一些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倍加关注, 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10 由于具有独特的历史学、社会学、工艺技术或审美价值,使得工业废弃地不像城市其它废弃地 一样一拆了之、以重建为主,而是采取更谨慎的做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更新。 2、工业废弃地改造是整个社会的要求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转变。以前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模式逐渐过渡到“先生活后 生产”的模式。城市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生产和服务,而转变成为人们生活和休闲的中心,。城市总规 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要求对废弃的场地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造。工业废弃 地的存在,引起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安全问题等等。而通过改造,可以改善或者缓 解上述社会问题,避免矛盾激化。并且,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使城市增加了历史人文气息和归属感。3、工业废弃地改造具有经济价值 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可以促进城市完成土地的置换。有些工业废弃地建在城市的中心区或者是10俞孔坚.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川.景观设计,2006.(4).PO一71lO 第一章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环境资源比较好的地段,因为土地级差的限制,通过土地的置换,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城市 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高了城市的景观水平,有利于城市开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激发了城市的经济 活力;原来废弃不用的场地,在新的方式方法的更新改造之后,能够发挥不同的功效,或者成为人 们休闲游玩的娱乐场所;或更新成为别的功用的场地,根据市场需要,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或减 少了社会的经济压力,这些都是一件长远的、利国利民的事情。 4、工业废弃地改造具有生态意义 工业废弃地的存在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大面积的裸露的土地在风力的作用下容易造成扬尘, 对大气质量造成影响;一部分工业废弃地还可能富含污染元素,在风力、降雨等的搬运下,对水环 境、气环境造成污染。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更新,使原来破坏的 生态 系统能够重新恢复。通过一系列的人的行为,能够创造一个新的生态意义的平衡;能够把原来 已经形成的对人类有不良影响的因素逐一进行改善。但是,一些工业废弃地在长期的弃置后,自然 植被渐渐恢复,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对于这种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是暂 未确定用地性质的场地,可以考虑把其当作生态用地或者城市发展储备用地进行保留。二、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可能性1、城市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方向引导工业废弃地改造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时间和地域不同,但是发展的路径却有着共同之处,就是通过 工业化来实现城市化,并随着城市发展各个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使城市结构发生不断的变化,出现新的类型和新的需要,另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废弃地,反之对这些废弃地 进行改造,也将有利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化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变化的出现,为废弃地改 造提供了可能性。 2、政府主导、群众支持、开发商协作为废弃地改造提供物质保障 各个国家的土地利用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在废弃地改造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却表现出了共同的特性一政府牵头,多方合作。西方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使土地可以私有化,但是,废弃地却少人问津,故而政府更能以比较便宜的价格购得土地,并且对土地进行开发。在西方,民众 的意愿是有很高的权利的,政府往往会采纳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整治方法研究民众的意见,来获取更 大的支持,而各级开发商的加入,为改造提供了资金,注入了活力。 3、多学科合作为废弃地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过程是一个景观再设计的过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 的一种,不仅仅是用艺术的形式来改变一块场地的面貌,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学、社会学的思想以 及科学技术、艺术手段来解决因为废弃地和在废弃地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生态恢复、景观 重建、环境更新和经济发展的目的。废弃地改造是一门多学科综合作用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科学家、 规划师、设计师、园艺师等等的共同努力,他们为废弃地改造提供宝贵的技术支持。第五节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尚属一个较新的领域,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工业废弃地 景观再造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下面以西方城市工业废弃地再造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探索、 发展、成熟、普及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国内的一些发展情况加以介绍,考虑到工业废弃地和城 市工业废弃地的共同点和发展史上的延续性,早期的一些优秀案例并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工业 废弃地,再此也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一、"--'20世纪70年代――探索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和美国多是对采石场的改造,且11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规模较小。1863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公园,它将一座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改造为风景式园林。20世纪40年代,美国艺术家哈维?非特,将一座2.6hm2的废弃青石采石场变成一件艺术品。场地上石头建造的台地、步道、台阶和挡土墙,形成雕塑式的地形,石头点缀树林、水池,以及天然阶梯式 座位。 在国内,绍兴东湖原来也是一个采石场,改造后利用采石后的地形建造了一座山水园林,采石 留下的断壁悬崖和湖水相互映衬,如同一座巨大的天然盆景。是中国较早成功改造矿山废弃地的优 秀范例。 早期作品可以看出,设计者均保留了景物中如画的部分,试图运用传统美学和设计思想来改造 支离破碎的风景,艺术开始介入工业废弃地改造,特别以废弃的采石场居多。 20世纪70~80年代,在国外,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城 市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和生物技术的成果,也为工 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 地进行再利用的先例,它在公园的形式、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等方面,对景观设计都产生了广 泛影响,对未来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造是一个启示。 在国内,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生态恢复工作才刚开始。20世纪70--一80年代相继开 展。所以80年代前,国内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处于摸索阶段,主要从复绿、治理环境上加以考虑。二、20世纪80年代――以欧洲为代表的发展时期在国外,该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工矿企业倒闭,人们对环境重视程度加强,以英法为 代表的国家,污染的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出现了许多工业废弃地改造成的城市公园或者公共空间。 在郊区,政府通过举办园艺博览会的形式,重新开发工业废弃地。1992年威尔士的英国园艺博览会 选择在爱堡河谷中举行,这里曾是昔日的煤矿场和钢铁厂所在地,污染十分严重。博览会将其发展 为新园区,旨在通过博览会进行园林建造,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消除工业污染。园林表现出更多的 英国风景园的自然主义审美趣味,古老的矿渣堆仍然被保留下来,引入新的水源,形成湖面。还引 入了日式亭、红色牌坊等景观元素。该园艺博览会代表了80年代英国在投资公园和重现日益衰败的 工业区的生机方面的成功尝试。 在国内,《土地复垦规定》出台,生态恢复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城市工业废弃地恢复的速度和 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主要停留在生态复绿层面上。三、20世纪90年代――以德国为代表逐渐成熟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悄然兴起。尝试用景观设计艺术的手法,来处理这 种曾经有辉煌的历史,但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衰败了的工业景观的设计作品更是大量 出现。设计师运用了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以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艺术价 值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秉承工业景观的基础上,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具有多重 含义的景观。这类景观通常被称作工业之后的景观,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 舍公园中的一系列项目、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德国Lausitze 地区露天矿区生态恢复以及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美国丹佛市污水厂公园, 韩国金鱼渡公园等。这些案例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可以成功地实施对城市环境 的改善,从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以德国为代表,这一时期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的主要特点是: 1、德国政府倡导的园林展览的形式 意在通过展览等方式,提高人们对场地的认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如1969年多特蒙德园林展展园,把工业生产的景观完全引入到70公顷的园林当中,游客在公园里可以看到远处的高炉、矿山。1983年的慕尼黑园林展是~个位于高速公路与城市环路交汇处的公园,场地原12 第一章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来是一块平坦的采石场荒地。通过地形塑造,形成谷地式风景,成为观赏、休闲之佳地¨。 2、大地艺术设计手法的运用 工业基地的历科特布斯矿区。科特布斯邀请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以巨大的废弃矿坑为背景,塑造 大地艺术作品。矿坑废弃的设备和艺术家的大地艺术作品交融在一起。艺术家利用大地景观与其上 的装置构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对话,呈现一种蛮荒的浪漫的艺术氛围。 3、后工业美学和生态美学思想的体现 代表作品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分别由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彼得 拉兹与德国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卡尔?鲍尔设计。设计尊重场地特征、采取最小干预手段、保留历 史信息,一反传统如画的园林形式,是生态、技术、艺术高度结合的体现。 在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实践广泛开展, 生态恢复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改造的思想观 念有所转变,景观设计艺术开始介入该改造领域, 出现了一些优秀改造实例,如唐山南湖公园。四、2000~――普及及发展2l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并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生态学的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生态技术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实际项目也 越来越多。生态技术包含的内容也很多,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用适应特殊生态因子的 植物对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如在德国环状公园中用红苜蓓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并种植芥菜来吸收 上壤中的污染物;另一方面是运用以生态学原理为运行机制的污染处理系统,如将工业水渠改造成 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也能够为野生生 物创造栖息地和活动场地。 用景观设计艺术的方法改造废弃地,20世纪90年代在亚洲国家开始出现。欧美国家的新颖的 设计手法和独特的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汉城的仙游岛公园原来是汉江上的污水净化工厂。 仙游岛公园充分的利用了净水厂的设施,在净水厂原有的空间结构体系框架内,建造了一系列的具 有象征意义的主题庭园和空间。景观师将净水厂原有的过滤池和沉淀池改造为“水质净化园”、“水 生植物园”、“时间之园”,水质净化园里植有200多种水生植物,不仅为游人提供了生动的生态景观, 同时具有过滤和净化的功能,为儿童亲水游戏场提供清洁的水源。混凝土柱网结构被改造成为“绿 色主题空间”,厚重粗糙的混凝土结构传达了场所特有的历史感。泵房经过改造建成为汉江历史展览 馆,展示汉江历史,教育市民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仅体现了环境特点, 更重要的事,展现了东方园林的含蓄和细腻。在中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改造项目。城市工业废 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进一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在中国,也出现了越来越 多的改造项目。中山歧江公园、上海世园会、首钢的总体规划,预示着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实践蓬勃 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工业遗迹的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性,弘扬悠久的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历史文 化。对发展工业旅游、城市工业废弃地经济转型、环境景观更新有重要的意义。第六节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所面临的问题一、法律法规问题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城市工业对各类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权 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不够明晰,管理部门的执法手段不够有力,因此出现个别企业和个人在各 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受益,而广大群众和当地政府为生态环境保护买单的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十分薄弱,虽然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深入产生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绿化条例》、¨张艳锋.从废墟到乐园一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G.Tyssc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4.913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城 市道路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等国家大法,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操 作性不强。工业遗迹保护和开发的法律法规同样不健全,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迹不能进行合理 的保护与开发。二、观念问题归纳起来,我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在观念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l、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仍然很严重,对现代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造与文化艺术价值重建仍有 部分阻力。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学情结束缚。在中国人心目当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是和对宇宙的道的关照有关,所谓“道法自然”,“杨柳岸晓风残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 是美的,甚至“古道西风瘦马”、“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被人称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引起人 们审美的遐思,在自然或历史遗迹与人的内心世界的交流中形成这种物我无间、人天合一的审美境 界,因为我国工业发展的时间短的原因,不能积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如果以这种中国传统审美观 念关照这种纯粹的为了功利对自然的破坏形成的破败的城市工业废弃地,引起的只能是颓丧,看不 到任何有保留价值的东西。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废弃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面貌丑陋,没有任何保留价值。于是在进行 景观设计时,对它们的态度存在着否定和排斥。在强大技术的支持下,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特征有 时被消失殆尽,厂房设施被拆除,废弃物被运走,留下的只有平整后干净的场地。若干年后,不会 有人记得这里曾经是一片工业场址,昨天的辉煌同这些废弃物一样被彻底清理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 而人类却在改造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历史遗产。另外,对工业遗迹保护和开发 的认识程度不够,未认识到工业遗迹的潜在价值。必须以现代的眼光来关照城市工业废弃地,我们 才能发现它们潜在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 进行合理的景观再造和文化艺术价值重建。 2、没有统一的改造规划和指导思想,改造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目前,国内外对工业废弃地没有一个明确的,可量化的概念。比如,如何区分工业废地和工业 弃地,对于它们依照不同的程度(比如污染程度)是否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在景观设计学科,我们尝 试以下划分,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废弃场地的特征进行系统的改造。 新华字典里关于“废”的解释:l,荒芜,衰败;2,没有用的东西,或失去原有使用价值之物: 3,停止,不再使用。 新华字典里关于“弃”的解释:1,忘记,遗忘,忽略;2,舍去,扔掉。 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两者的差别: 评价内容 受损害程度 对待方式 开发再利用程度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工业废地 受到损害,需要经过治理 生物、物理、化学的方法,生态 恢复为主 极为困难 产生负作用 表1.1笔者自绘 关于工业废地和工业弃地,目前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界定。大部分都是把“工业废弃地”作为 一个词组,对在工业生产和与工业生产活动相关,而现在废置不用或已经改为他用的场地进行界定。 工业废地受到的污染程度要远远大于工业弃地,一般来说,一定要先经过生态恢复的各种手段,使 工业弃地 损害很小或没有损害 生态恢复不占主导作用 相对容易 相对无影响原有场地得到恢觅然后根据该地区的定位和用地性质,决定对其如何处理;工业弃地受到破坏程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