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别树脂砚台雕刻机和石头砚台雕刻机

我的图书馆
一、砚台简史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照此说法,砚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实际上来说,它却居领衔地位,因此才有了“文房四宝砚为首”的说法。
砚之所以在实际上成了文房四宝之首,主要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作砚使用。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作音符。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许慎《说文》说:“砚,石滑也。”“滑”字训作“利”字意,亦与研、磨同义。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地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磨者曰:砚。”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有的是陶制得名。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现在“砚台”已成了砚在全国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仍无无明确的结论。“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
。《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孔子是砚的创始人。
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它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了。不过,这种“砚”只不过是砚的雏形罢了。
从殷墟发现的甲骨刻辞来看,除刻字以外,还有用毛笔朱书或墨书的。有的甲骨上还残留着朱书、墨书的痕迹。那么朱和墨的研磨也是一定有工具的。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战国墨砚。砚和研墨石都是用鹅卵石的原形打磨制成的。砚和研石上面都有使用的痕迹和墨迹。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
目前所知,直到汉代发明了以松烟为主的人工手捏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解放以后,各地不断发现汉代的砚,说明汉代已普遍使用砚了。1955年在洛阳一汉墓中发现汉石砚,为圆形三足,同时并发现一研石放在砚上。1956年安徽太和县多处发现汉圆形三足石砚。而此种圆形石砚,亦见于汉墓壁画中。由此可以得一概念,西汉末至东汉石砚,多为圆形、三足、平面、有盖,并有简单的刻划花纹。
汉代的砚,大多以石制成,也有陶制的。石砚用圆而扁、或长而方的石料磨制而成,都附有研墨的石。有些石砚三足,有盖,刻有花纹。陶砚有圆形、三足、带盖的,有山形和龟形的。
东汉有一种兽形鎏(音留)金的铜砚盒,砚盖作兽身形,砚面部分为石片镶成,兽身通体鎏金,还镶嵌着各种宝石、红珊瑚等,制作精巧,极为美观,为汉砚中的珍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继承汉代石砚、陶砚外,由于瓷业的渐兴,故多制瓷砚。有一种青瓷三熊足砚,圆形,内周有水槽,砚心平坦,砚上有盖,砚盘下以三熊足支撑。
到了隋唐,砚的取材种类及形状更为多样化。石砚、陶砚多为箕形,后部有二足,此二足有安在后部两角者,有与两角有一定的距离者。砚面呈箕形,与米芾《砚史》所说“有如风字两足者”正相合。此种陶砚在隋唐之际乃为通行的砚台。陶瓷砚除三足圆形外,尚有多足的辟雍砚,圆拱如壁,四周有水槽可以盛水,取教化流行之意。这一时期,瓷砚的胎土变成了白色,出现了涂有灰、黄、绿、三彩釉的瓷砚。
五代南唐时宫廷对制砚特别重视,命人采掘歙州石,用以制作南唐官砚。还专在歙州设置制砚官,提高了制砚的地位。自此始,歙砚名扬天下。
石砚的发展于唐宋时代达到一个高峰。唐代石砚,已经开始讲究石材。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广东高要县的端石,江西婺源县的歙石和甘肃卓尼县的洮河石,已被用来制砚,生产了著名的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柳公权《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此外,澄泥砚在唐代也开始制作,最初出于山西绛州。据说用绢袋装上汾水河泥加以漂洗淘澄得出细泥烧制而成。唐三彩砚也开始烧制,多为小型,制作精美。有人以为或系官闺画眉之用。
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对端砚、歙砚爱之。宋代书法家蔡襄及诗人梅圣俞等也都写过《咏龙尾砚诗》》。达官贵人、文人学土尤讲求端、歙、洮等石,当时石砚的主要式样为“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陶砚逐渐被石砚所替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
宋砚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宋米芾所作《砚史》,实即为砚石谱。其中仅有二三处讲到陶砚,可见此时箕形灰陶砚已日趋没落,而端歙两地所产砚石之美,凡文豪和书画名家无不喜爱。
宋代使用的石砚,多是就地取材,雕工亦不甚讲求,形式多种多样。石材制成的砚,己为诗人所珍视。米芾《砚史》备列晋砚、唐砚以至宋砚的各种形制,而于端、歙两石记载尤详。芾本善书,凡石之优劣,皆亲自试验,故所论都很精确。这时的砚台以实用为主,形状多为“凤”字形及“箕”形。
元代以蒙古族入主中国,本不重文事,惟对于砚石一事亦知所宝,于端歙各处设把总一员,守兵若干专司守坑,律盗坑石比窃盗论罪,故砚在元代未有多大发展,但客观上却保护了砚石资源没有受到大的毁损。
元代雕砚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明初时开砚禁,定制未周,且以宦官当权,贿赂成风。开采时,质量之佳者、纹理之美者尽流入阉寺权要之手。禁采时,居民竞相盗采。端溪石中唐代开采的龙岩,宋代开采的上、中、下岩已不可用,又在水岩开采,分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和东洞四个洞。由于在水下,非冬季浅水时不能开采。来时先抽水,洞小水寒,工人裸身在水内凿石,虽是盗采,亦至为辛苦。明末盗掘之风更甚,民盗不已,又继以官盗。
明代的砚端庄厚重,纹饰也较古朴。除仍以端、歙石砚为人所宝重外,澄泥砚、瓷砚、漆砚、铜砚也有制作。另外,还有用木、铁作砚的。并且在砚上雕刻诗句、铭文,成为风气。这些砚的制作,逐渐出现了脱离实用,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势。&
由此,砚台分为实用砚和赏玩砚。当然,也有一部分砚台既可使用又可把玩。
明清时,端、歙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并在砚上镌刻名人诗词、题识,同时也追求外装砚匣的装璜考究和华丽美观。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制砚名手,有顾二娘、王岫筠、汪复庆等。雕刻艺术上追求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式,因材制砚,形式多样,至使明代砚从使用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收藏砚台的风气大为流行。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亲自选材,亲自设计和制作,也大大提高了砚石的质地与装饰。
清初三藩作乱,砚坑禁驰,易采之石均为当地百姓剥取殆尽。乾隆朝重新整理,并大肆开伐,凡以前不易得、不能得之端石,均设法加以挖掘出来。故乾隆朝所产的端砚质地、花纹,均优于以前任何一朝。清末张之洞总督两广,又行采取,所获既多,且为大件。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砚台的材料更加丰富多样,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此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不下几十种材质。由于清代统治者重视始祖发祥地东北,所以在这时又大力推崇产于东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砚”,将其定为御砚。
清代砚的制作极注重雕刻,方法、题材同石雕、牙雕、玉雕也很类似。制砚工艺更为发达,砚材的品种,雕刻的技术,形式的精巧,以及砚匣的装璜,都有许多考究。但清代砚台同明代一样,有重美观而不问实用的倾向,成了供欣赏的装饰品。
特别是用一些不太发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来制砚,美观性増强了,但实用性却大为降低。
在古代,由于砚台历来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因而也就有了"石虚中"、"即墨侯"、" 万石君"、"石乡侯"、"铁面尚书"等别号。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砚台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论规模和工艺水平,与明清颠峰时期相比都难以望其项背。
上世纪50年代,毛笔最终退出了它作为主要书写用具的历史舞台。受其影响,砚台的生产和收藏继续呈现低迷状态。文革之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砚台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传统的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各地诸多名坑重新开挖,新的坑口也陆续被发现,生产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是,滥挖乱采、竭泽而渔的风气也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幸的是,由于很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有些开明官员的重视,加上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从以上简略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砚台的历史是悠久的,它从最初的研磨工具,逐步变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宝”,因此可以说砚台的历史,也是我们历史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反映,它与每一时代风尚和生活、生产情况,都有关联。
简单地了解一下砚的发展历史,可以使我们增长有关知识,更加喜欢这一文房宝物,加入爱砚、藏砚、玩砚的队伍,从而陶冶情怀,益智健身,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快走向富裕、民主、文明的步伐多做贡献。
二、四大名砚
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
(一)端砚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
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石是端砚的代表石料,在所有端石中,老坑石质量最好,所以有人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加上存量最少,所以老坑石价格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名坑,更大大高于其他坑口的石料。现在在肇庆,比巴掌大些的一方老坑砚,如果石层好,干干净净,动辄就要上万。如有好些的石眼,就要万元以上,而且加一只眼就要加一万元,十只佳眼以上的老坑砚,价格更是高得叫人咋舌。各砚行并不极力推销老坑石砚,因为你不买他买,反正皇上的闺女不愁嫁,卖得晚了说不定更合适。
(2)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之上,距老坑洞仅二百多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后,于1978年底重新开采。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质量仅次于老坑,同麻子坑在伯仲间。
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肇庆市场上坑仔岩坑口所产砚台的存货,比老坑和麻子坑加起来还多。因为石质好,量稍多,价格相对而言比较合适,是三大名坑中的主打产品。
(3)麻子坑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4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下的端溪约600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
据说麻子坑是清朝时一位叫陈麻子的砚工发现的,但巧合的是,在端溪一地,也只有这个坑的石料有麻子点!这成了辩认麻子坑石的特征之一。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档。如用各自坑口的最佳石比较时,则又胜于坑仔岩。
麻子坑砚石层次清晰,分三层(亦叫三格),砚石色泽油润,青紫中略带蓝色,近似老坑砚石的色素,如不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以水湿之观察,色彩丰富斑斓。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
现在市场上麻子坑石的砚台比较少。因为三大名坑的石料所剩无几,加上当地政府对这些坑口采取的封坑措施格外严厉,所以三大名坑的砚台价格只会不断攀升,应作为收藏的重点考虑。
第二档次 :其他坑口
(4)梅花坑
梅花坑采石始于宋代,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质好,下墨亦快的特点。梅花坑是端石五大名坑之一,集鉴赏、实用、馈赠、收藏于一体。以多眼为主要特征,但它和石眼不如三大名坑的精莹而翠绿,而是偏向浑黄色。
梅花坑是端石中最好辨别的石料。
因价格相对便宜,所以梅花坑砚台是销量最大的端砚之一。
端砚五大名坑的再一处就是宋坑。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开采而得名,但宋坑非指一个坑洞,而是有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好几处岩洞。这些坑口均位于市北郊七星岩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的。
宋坑砚石由于产石区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质、石色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宋坑砚石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宋坑砚石好的石料石质细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
在端溪各坑砚石中,宋坑砚以下墨快而著称,这与宋坑砚石中的“金星点”有关。不过,就研磨出的墨汁的细腻、油润程度而言,宋坑下墨比起三大名坑来有所逊色。所以要书写奔放、流畅,笔力劲健的大字,可以用宋坑砚研墨,而要画严谨精致的工笔花鸟,人物画和书写工整的蝇头小楷,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磨墨则更加合适。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就转移至朝天岩附近开采。现在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上层为绿端,下层是朝天岩。
绿端石色青绿中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
(7)斧柯东
因产于斧柯山东麓地域而得名。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因一直是沙浦镇辖区,故有些人还习惯称这一带产出的端石为沙浦石(羚羊峡以东鼎湖区沙浦诸坑也称沙浦石)。现在肇庆很多人将沙浦石称之为新麻坑或斧柯东。斧柯东石质不俗,细腻,坚硬致密,石品纹理丰富,实用性很强,是送礼的佳品。
第二档次的坑口石料,因价格相对便宜,所以往往更适合用于中低端的消费人群,特别是实用或是作为礼品馈赠他人。
2、端石的石品
端砚石品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石眼”。
石眼,以其形似鸟兽眼而定名,有鸲鹆(ju
yu)眼、乌鸦眼、鹦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态之分有活眼、泪眼、瞎眼等,按其位置分又有高眼、低眼、底眼之说。石眼在端石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作用,被文人视为珍宝,甚至作为鉴别端石质量高低的标准。
(2)鱼脑冻
是端砚非常名贵的石品,有如受冻的鱼脑而得名。鱼脑冻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的白中略带灰黄色的。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因其非常珍贵,砚工一般都把有鱼脑冻的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一般情况下,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鱼脑冻中又多见青花。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好有直接的关系,凡是有鱼脑冻的料石必是品质特好的。
青花也一种十分难得而名贵的端石石品。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它是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较为清楚地显露出来。
(4)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纹装饰。端石的另一名贵石品,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蕉叶白处细嫩,石质较软,易于发墨。三大名坑中主要产于老坑。
(5)冰纹和冰纹冻
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而不像金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冰纹有纯洁朴素之感,质地细嫩,形态自然。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
如外围有火捺环绕的,是非常名贵的冰纹冻,唯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
火捺(nà)又称“火烙”,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紫中微带黑,嫩的紫中微带红。火捺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其中胭脂火捺、金钱火捺是名品,特别是金钱火捺
比较少见,最为名贵,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
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在石料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分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坑口中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10)五彩钉
五彩钉又称五彩斑,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五彩钉十分坚硬,拒刀凿。它犹如人的老年斑,是端石中最大的石病。但事物好坏往往是变化的,它虽是石疵,但却因为是老坑独有的花纹,所以就成了老坑石的天然标签,可以以其辨别是否是老坑砚石,有时还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
(11)硃砂斑
硃砂斑也称朱砂钉,但称之为朱砂点似更合适,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像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日,端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肇庆市的程文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二)歙砚
歙石不是产于安徽省歙县,而是产于江西省婺源(wù
yuán)县的龙尾山,人或称“龙尾砚”,又称“罗纹砚”。其砚以歙名行天下,是因为古歙州府治(歙县)曾是砚台主要的加工和集散地。其实婺源县历史上一直和歙县同属徽州(亦曾称歙州)所辖,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它从安徽省划至江西省。
婺源现在是全国的旅游胜地,号称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如过江之鲫。
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唐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yù)对歙砚更是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以此砚竟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现在,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级礼品送给外国贵宾。2005
年8月,歙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歙砚是自宋以来中国名砚中唯一可以和端砚相抗衡的另一砚坛“大腕”,虽然长期以来难占上风,但两砚到谁更优秀,至今依然在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中时有争论。
歙砚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之说,其石质优良,莹润细密,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如故,焕然一新。最后这一点,是其明显胜于端砚之处。
1、&&&&&&&&&
歙砚的坑口
歙砚的坑口,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四大名坑,即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和金星坑。这四个坑洞所出砚石纹理都不尽相同,但质地均属龙尾石中的上品。当地人习惯于把这四个坑口叫做“老坑”,同时又将其他坑口称作“新坑”。这里的“老”与“新”,既是指坑口开发的时间早与晚,也是指坑口石质的好与次。因为以上四坑都是开发最早的坑,又恰好是质量最好的坑。这是一种巧合。
第二档次的有水蕨坑、里山罗纹坑。
第三档次的有溪头坑、叶九坑、、紧足坑、碧里坑、济源坑和外庄坑。
这里一定要注意,这样的排列、比较是相对的,因为第一类坑口的并非全是佳石,而第二三类坑口的上等砚石品质有的也不错,甚至往往会超过第一类坑口的次等品。
2、歙砚的石品
歙石的天然纹理多种多样,美妙异常,如按大类区分,可以分为5种,即罗纹、眉纹(也称眉子)、金星、金晕和鱼子:
纹理如丝绸般的旖旎,给人以素雅、莹洁的美感。其纹理有粗与细、疏与密、明与暗的区别,有着纹理所形成的多种形象特征,有着与其他砚石纹理相间的现象。如细分,罗纹又可分为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水波罗纹、角浪罗纹、刷丝罗纹、牛毛罗纹、古犀罗纹、泥浆罗纹、金星罗纹、金花罗纹、金晕罗纹、算子罗纹、乌钉罗纹、鳅背罗纹、松皮罗纹、石心罗纹、倒地罗纹、卵石罗纹等等。
也叫眉子,呈黑色,条状,如人的眉毛。底色青莹。质坚而润。眉纹有阔有细,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聚有散,等等不一,各具风采。其细分有阔(粗)眉纹、细眉纹、长眉纹、短眉纹、对眉纹(对眉子)、绿豆眉纹、鳝肚眉纹、雁湖眉纹(也叫雁攒湖眉纹)、海浪眉纹、金星眉纹、金晕眉纹、簇眉纹、虎斑眉纹、白眉纹、金眉纹、枣心眉纹、重眉纹等等,其中以对眉纹和雁湖眉纹最为稀少珍贵。
色多金黄,成点状,分布于黛青色的砚石中,犹如于空中闪烁的星斗,显得格外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疏有密,聚散不一。其细分为雨点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金圈、金花、粟米金星、谷粒金星、鱼子金星、水浪金星、眉纹金星、金晕金星、绿豆金星、雨丝金星、金线、玉带金星、金星杂银星、刷丝金星等等。
色为金黄,成片或块状。它与金星一样,都是一种硫化铁之类的物质,在砚石中自然渗透所型成的形象,如同日光或月光透过云层时因光的折射作用在太阳或月亮周围所形成的光圈。
金晕从形状上分,可谓是千姿百态,如按大类分,则可分为山水金晕和物状金晕。
砚石中细小的黑褐点,分布均匀密聚,如鱼卵状。鱼子可细分为鳅背纹鱼子、茶叶末鱼子、鳝鱼黄鱼子、碎冰纹鱼子、石眼等等,鱼子中还有金星金晕等。
除五大类石品外,歙石中还有一些珍稀品种,如银晕、玉带、龙鳞、庙前青、庙前红、龟甲等。
在上述石品中,前4类属于一个档次,鱼子次之。而眉纹和金星则是歙石石品的代表,二者各有人大加推崇,究竟孰高孰下,难有定论,或者本来就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笔者曾就此事请教过婺源县一个叫叶健辉的朋友,他说就下发墨而论,眉子坑的子石(山上或洞中滚到河中,经长期冲刷浸泡过的河卵石)最好,下墨既快又细。他做砚台已有20年,在当地名气很大。凡是有好的石料,他无不用墨磨来试验。我觉得他这是经验之谈,应该可信。
歙砚的石品的丰富多彩,这就提醒歙砚的爱好者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断定料石的优劣时,首先应先注意其出自哪个坑口而不是先看其石品,换言之就是先看“出身”再看衣表。举例说,叶九坑不但出罗纹石,而且其罗纹花纹既漂亮又清晰,可是它石头的细润坚实程度比起四大名坑来,就逊色得多了(价格也低得多)。其次就是在同一坑口的质量也不尽相同,还要区分其石层、位置。
现在在婺源、歙县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人们开始更喜欢搜求、收藏一些小的歙砚,特别是用子石做的歙砚。所谓子石,就是山上冲到河中的河卵石,这些石头经过河水千万年的冲刷浸润,晶颖可爱,特别细嫩,有些甚至已失去歙石特有的金属之声。这样的石头,即使不雕为砚台,也已令人爱不释手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可能有两点,一是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力避过多的雕琢粉饰,二是大块的优等歙石价格往往不菲,用婺源人的说法是“抗不动”(买不起),所以人们就转而求其他了。
同端石名坑一样,歙石的几大名坑也已由当地政府下令封坑多年。现在用的砚石,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存料,再就是违禁偷挖的。笔者同婺源做砚的朋友去砚山村游览时,就遇到村民们弄来挖沟机在芙蓉渠中挖掘河石,而岸上则有不少人在看热闹或等着购买,如有好石,即时竞价拍卖,有一块比碗口略大的罗纹子石,竟然拍出12000元的高价。但这种挖掘近乎赌博撞大运,有时一两天一无所得,只好赔上人工和机械的费用。
(三)洮河砚
洮河砚因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河中或洮河边而得名。
洮砚始产于唐,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洮河砚取代山东红丝砚,位忝中华四大名砚,大约在南宋晚期。其之所以能在全国近百种砚台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色泽雅丽。绿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绿色在各高纯度的色光中,是眼睛最能适应和最能得到休息的色光,给人以镇定、健康、安全的感觉。
其二,滋润滑腻。洮砚石料矿带濒临洮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体中水份充足,手感滋润,呵之即出水珠。由于它的石质结构紧密,水份不易散发,墨贮于砚中,冠盖成珠,月余不涸,亦不变质。
其三,内质结构紧密。洮砚砚材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颗粒与粉尘粒径分界点为0.07毫米),颗粒比一般粉尘还细小。据说这在名砚中是屈指可数的。另外,洮石中还含有多种金属离子,所以发墨快而墨汁细,有光泽,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优点。
其四,硬度适中。洮砚砚材硬度为摩氏3.5-4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适合雕琢。
其五,取石困难,尤显珍贵。宋代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砚辨》中这样称赞洮砚:“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珍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1、洮河石各坑口的石理
洮砚石料的石理结构因坑口(矿点)的不同而各异。
(1)喇嘛崖石
俗称“窝子石”或“崖石”,是洮石中品级最高的料石,制成的砚台最为名贵。崖石的石理结构最特征是膘肥肌嫩,色泽明艳,少见瑕疵,且含大量水纹、云纹、气纹。崖石有老窟新窟之分,老窟在下,离水近,采石难。近年老窟已被石砂填埋。
(2)水泉湾石
与喇嘛崖仅一二里之隔,但石质结构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水泉石肌肤细嫩温润,色泽比崖石稍深,石膘也多为白色,另有奶油色,或土黄色中带有小黑点。其石膘层比崖石薄,纹络较清淡,有细线型水纹和淡色气纹。由于石料多接近地表,所含杂质也比崖石稍多,大多为白色玉筋瑕,其中也偶尔出现红、黄细线。
(3)纳儿石
也称“水城右边石”,石料与水泉石相近。石肤表面的膘色焦黄,大多带有小黑点(亦称
“墨溅霞”)。石理比起崖石和水泉石,显得“肌瘦膘薄”。石中杂质“筋骨”量也多于崖石和水泉石。
(4)卡古直沟石与青岭山砚瓦咀石
二者石质肌肤相差无几,前者略优于后者,质地为洮石中品。古称其为“柳叶青”有误。两处石料的石理结构虽也具备洮砚石料的基本要素,但略显干燥,筋丝纵横交错,层理较紊乱,它虽然也有黄膘、水纹,但比之崖石逊色甚多。
(5)洮河紫石
其肌理更为细腻,以喇嘛崖和纳儿村边的石料为最佳。紫石贮量极少,仅夹杂在绿石矿带边,偶尔只能碰上一两窝子。紫石亦有膘,色分黄、白、绿。以地而异,喇嘛崖紫石有绿膘的最妙。紫石脉络小,发墨亦如绿石,但其暗红带紫如羊肝的色泽不如绿石生机盎然,且矿藏贮量有限,得之不易。
2、&&&&&&&&&
洮河石石标(膘)
洮砚石表层通常都带有天然石膘,它既是识别洮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膘肥层厚色泽鲜丽者,石质较优,反之石质较劣。
石膘大体分以下几种:
(1)油脂状&&
形如脂膏凝成,表面油腻光滑,丰腴若脂,常附著于洮河绿石、紫石上。洮砚石料中的上品。
(2)松皮状&&
形如古松树皮,分金黄、土黄、淡黄等色,色泽上乘,以黄色为代表色。仅附著于洮河绿石之中。洮石上品。
(3)鱼鳞状
&&形如鱼鳞,分白、淡黄、肉红色。厚约2—5毫米。附著力较差,雕琢利用时容易脱落。仅产于喇嘛崖老窟之中。洮石上品。
(4)鱼卵状&&
形如鱼卵,色如蜂蜡、蒸粟,呈鲕状结构凝结胶著于石料表面。色呈金黄、米黄、土黄、乳白数种。附著力较强,便于雕琢利用。凡带此膘的石料,绝大多数色翠质嫩,有罕见的色纹,品级极高,是洮石中最名贵、最罕见的珍品。
(5)脂玉状&&
形如羊脂玉。色纯白如玉,呈珍珠光泽。质地坚硬,附著力很强,与石料几成一体,能很好地雕琢利用。石料仅产水泉湾,贮量较少。属洮石上品。
(6)蛇皮状&
亦称墨溅霞膘。霞如墨溅附于石表,底色多为紫、土黄、桔红、青灰不等,以土黄为主。品级高下不一,分别为洮石中的中上、中平、中下等级。
此外,尚有洮河紫石中带有绿膘和紫红膘,最为珍稀,是洮石中的珍品。
黄膘是洮石中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膘色,带有黄膘的石料是质优量广的洮砚石料,它与翠绿的石料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姿、珍奇典雅的色彩。正是:“洮砚贵如何?黄膘绿水波!”
3、洮河石的石色
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按其色相来分类,大体可分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此外还有暗红、淡紫,共8种:
(1)墨 绿&&&
墨绿分深浅两种浓度
深色近于黑色,石质较细润,带有较多的杂质脉络及朱砂点,贮量极少。古代文人称曰“玄璞”。石质仅为洮石中的中、下品,但因其色泽晶莹如玉,故深受收藏家们的宠爱。
浅墨绿色相的石料极少。它以各种形象的线条,与石料浅纯度的绿色相对比,醒目地给石料构成多种奇幻的纹色图案。
(2)碧 绿&&
洮石中珍品。石色极似碧水一潭,绿色中稍显一点湖兰成份,俗称曰“鸭头绿色如鸭头绿羽,发墨效果最佳,贮墨时日最久。
(3)辉 绿&
俗称“鹦哥绿”,较碧绿色相纯度显高,色稍深而隐透亮。色彩平静素雅。发墨细快不损笔毫,贮墨经久不干。石理间很少有杂质出现。贮量最广。洮石中上品。
(4)翠 绿
&色如碧叶,又似湖水,绿色中稍泛天蓝淡色,色彩柔和平稳,纯度稍淡于碧绿石料。石料间通常夹杂有较多的白玉瑕和土黄色断瑕,是石料的缺陷所在。石质居中,是雕琢普及型档次砚台的理想石料。
(5)淡 绿&
色似柳叶,绿中泛白,俗称“柳叶青”。石质细嫩纯净,石理间极少杂质,亦无各种纹理,通体一色。洮砚石料中的珍稀品种。
(6)灰 绿
&&&绿中泛灰,呈石青色,色相浑浊,其绿色纯度最低。石理较粗糙,杂质筋线含量多,硬度较高。唯石料贮量最丰、采掘最易。分布于整个洮砚石料矿带的各个边缘和露头处。石料中的中、下品。
(7)暗 红&
色如羊肝而稍显血红,俗称“鸊鷉(音piti,是一种水鸟,形状极象鸭)血”,为洮石中的上品,可与辉绿石媲美。
&石色淡紫,通体为均匀的水波纹,石料肌理较细密,仅次于暗红色石料。硬度适中,极便雕琢。石料贮量大、采掘难度小,是理想的制砚石料,石质居洮石中等。与暗红石料历来被统称为洮河紫石,如果没有实物对比,则很难鉴别。
4、洮河石石纹
洮砚自宋代驰名以来,就被冠以“绿漪石”的美称。这一称谓,可以说是对洮石纹理确切形象的概括。
(1)水波纹型
&&洮石代表型石纹。有细纹和粗纹之分。
细纹呈现出微风徐起、水纹平缓、或密密的皱缬,或滑滑地舒展的纹路。带此种石纹的石料质地温润,同时普遍伴有油脂状黄膘。粗纹则呈现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或疏疏地涌起、或松松地下跌的线条。带粗纹的石料贮量较少,其名贵程度稍高于细纹石。
(2)云纹型
&&多呈不规则形的块状、带状和团絮状,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石质比粗线水波纹稍硬,劈理稍差,但通体结构均匀,所含杂质极少,也是较名贵的砚材。
(3)气纹型&&
纹路与云纹区别之处,在于云纹的线条边缘与基色有明显差异,而气纹则无。气纹的纹线漠糊不清,与石理基色间毫无色调线条型层次。品级位列洮石中等。
(4)点状纹型
&&点的颗粒有大有小,民间俗称曰:“墨溅石”或“墨点石”。为洮石中品。
(5)洮石中也有一种通体无石纹的石料, 它以纯净、细嫩、颜色浅淡见长。
石纹也是鉴定洮砚石质的标志、依据之一。它与石料中的筋络、杂线截然不同。石纹是与石体肌理浑然不可分离的成份,而杂线则是其它类岩浆侵入后造成的。洮石贵石纹而贱杂线、筋络。
洮河砚石经千年开采,本已稀缺,加之开凿之地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大壑边上,采集难度极大。2008年,甘肃省"引洮工程重点项目九甸峡水库蓄水,优等洮砚石材多被埋入深水之中。“物以稀为贵”,以上原因导致洮砚的价格猛然上扬,涨幅超过了其他名砚。
(四)澄泥砚
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非石质性砚台。顾名思义,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原产于山西绛(jiàng)州(今山西新绛)、泽州(今山西晋城)、虢(guó)州(今山西平陆与河南灵宝交界之地)一带。众多澄泥砚中,人们一般认为山西省新绛是澄泥砚(或称“绛砚”)故乡,以它最为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四大名砚”条录:“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古玩指南》中说“澄泥砚以山西新绛县(绛州)所制者最为著名。”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质坚耐磨,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所以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时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重澄泥砚,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也赞誉说它“抚如石,呵生津。”
历史上有着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的记载。说取河泥澄制砚,制法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泥便要一两年时间,出泥后“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才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
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不同颜色,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为扬长避短,加强同石砚的竞争,澄泥砚利用泥质易雕的优势,格外讲究雕刻技术。雕刻中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情思。其样式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近二三十年来,山西、河南若人致力于挖掘澄泥这一被埋没了的历史名砚并获得了成功。其中新绛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子蔺涛从1986年开始,多方查找资料,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了绛州澄泥砚。在1994年中国名砚博览会上,蔺氏父子研制的绛州澄泥砚获得金奖。
除了山西省之外,河南省的洛阳也生产质量不错的的澄泥砚。现在各地的澄泥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多。
附录:十大名砚
2003年11月,中国在南京举办第14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博览会汇集了文房四宝行业中的精品、名品、新产品,隆重推出了21世纪中国国宝级的名牌产品,其中十大名砚是:1.端砚,
2.歙砚,3. 洮砚,4.山西澄泥砚,5.红丝石砚,6.苴却砚,7.贺兰砚,8.思州石砚,9.松花御砚,10.易水古砚。
三、其他名砚
除了四大名砚外,我国还有一百多种砚台,其中有不少砚台在全国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下面简要加以介绍。
(一)鲁 砚
山东是产砚大省,产地广泛,品类繁多,有名气的砚台便有20多种。
1、红丝石砚
鲁砚中质量最好、名气最大的,当推红丝砚。
红丝石产于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和青州市西部的黑山山顶石洞中,两地直线距离二十余公里,产石色泽、质地极为相似,系同出一脉。
红丝砚始产于何时还无定论,不过早在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就已有“天下砚品四十有余,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的记载,由此可见红丝砚至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到唐时,红丝砚的盛名更是如日中天。当时公认的四大名砚依次是红丝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唐柳公权、唐彦猷、苏易简,宋欧阳修等均甚重此石。宋代北海郡侯大文学家唐询把全国十五种名砚排列了顺序,以红丝石列第一,端石列第二,歙石列第三。
红丝石砚纹理是天然形成的, 千姿百态, 旋转圈丝几十重而不重叠,
一砚一式绝少相同。石有紅石黃絲、黃石紅絲,还有褐地黄丝、紫地灰黄丝等等,色彩鮮艷奪目,絲紋縈回石面,云紋、水紋、冰紋、刷絲紋,各有所妙。有些還具有石眼、金線、紫筋和墨痕,紋彩多姿。石质细腻、致密而坚实,手拭如膏,质坚且细润,叩之其声清脆。用它制成的砚台不渍墨,发墨如油,墨色如漆,不损笔毫,贮水不耗,覆之以匣,墨色数日不干。
到了宋代后期,因红丝石停产不出,退出四大名砚之列,人们以产于甘肃的洮河砚补入,四大名砚即成为端观、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并一直延续至今。
解放后发现了新的石脉,红丝砚又重显于世,惜资源不丰,产量不高。
淄砚又称金星砚,因产于山东淄博市的淄川而得名,在历史上也称作淄川砚、淄州砚或淄石砚。
淄砚始于唐宋之际,已有近千年历史。在宋代已享有盛誉。诗人陆游在《蛮溪砚铭》中载:“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唐彦猷的《砚录》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明人余怀的《砚林》记载:“宋熙宁中尚淄砚,神宗择其佳者赐司马温公”,是说宋神宗选择优质淄砚,用以奖励完成《资治通鉴》编著任务的司马光,可见淄砚当时之身价。
淄砚中较名贵者有金雀山的韫玉、金星、淄川梓桐山青金石三种。韫玉、金星产于博山北庵上村的“淄砚石坑”,后因得石极难而荒废。新石多采自地表,与过去自洞内所采砚石差异颇多,已无多采者。淄川梓桐山青金石,因宋范仲淹曾取石刻砚之故又多称为“范公石”。此砚初用料于罗村紧邻的对松山石,后顺石脉查寻,延于罗村东北二华里处的洞子沟,自清代至今不断有砚石开采。
3、金星石砚(羲之石砚)
金星石砚产于费县与临沂县交界处的费县刘庄乡岐山东坡的岐山寺附近,采石处位于溪水下约十米。
金星石上有金星布列,以其制成的石砚似无月天空繁星点缀,故称“金星砚”。又因其产地临沂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故乡琅琊郡,故名“羲之石”,亦称“羲之乡砚”。又因王羲之在当时曾官至“右军将军”,有“王右军”之称,于是“羲之砚”及他所用的其它砚台均称“右军砚”。又因临沂为古榔琊郡,又被称为“榔琊砚”。无疑,王羲之本人特别酪爱金星石砚。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时,亦曾搜寻这种石砚。
该石质细温柔如玉,着手生润,握之如脂,滴水不干,寒不结冰,磨墨无声,扣之有声,研墨颇利,墨汁泛光,毫不损毛。即使在酷暑炎热中墨汁也不易干涸。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在信札中称赞金星砚说:“石黑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细致发墨,叩之有金声,制砚上品也。”
4、燕子石砚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产于莱芜市和沂蒙山区费县,以前者质地更好。
燕子石制砚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清时代即有此工艺,称燕石砚为“多福砚”“鸿福砚”。
燕子石是5亿年前三叶虫形成的化石。因三叶虫的形状似燕,又像蝙蝠而得名。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使三叶虫保持了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好姿态,镶嵌在黄绿沉积岩里,似燕竞飞,跃然纷呈。所以,它不仅是研究地球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温润如玉,色泽光洁,耐磨下墨,自然古朴,独具天趣,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用燕子石制作的燕子石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清《西清砚谱》将其列为众砚之首。
5、徐公石砚
徐公石产于王羲之的故乡临沂市沂南县与费县的交界处,沂南县青砣乡徐公店砚台沟。用它制成的砚台称“徐公石砚”或“徐公砚”,又名羲之砚。
徐公石呈石饼状,直径大者尺余,小者二、三寸,厚约三、四寸,颜色多种多样,有蟹盖青、鳝鱼黄、沉绿、生褐、绀青、橘红、茶叶末色等。砚材周边有石乳状、纵横交错、变幻无穷的石纹。
徐公石每块都是天然独立成型的。由于亿万年地下水的冲刷,使它的四周形成了优美的横竖纹理。所以砚工在制砚时都尽量保持它天然的形状,稍加雕琢而成。因此每方徐公砚的四周都可见到亿万年风化水蚀的纹理,使你感受到沧桑的巨变。因此,自然天成乃羲之砚的最大特点、最大优势,人们称之为“天下自然第一砚”。
6、尼山石砚
尼山砚,因产于曲阜城东南约30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以尼山石制砚,清乾隆年间已有记载。
尼山砚石,呈蓝灰、土黄、姜黄色,属泥质石灰岩,石质精腻,抚之生润,上有疏密不匀的青黑色松花纹。制成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尼山石制砚,佳石难得。尼山虽为石山,但只有深层的柑黄色石,坚细温润,不渗水,不渍墨,发墨有光,才可制砚。所以,到乾隆年间尼山砚已“近无用者”。
可喜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曲阜工艺美术厂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了新坑石,是尼山石的上品,而且储量较丰。
砣矶砚,又名登石砚、雪浪金星砚,金星雪浪砚。
砚石产于砣矶岛磨石嘴村西北部悬崖下的山泉水眼处。砣矶岛原名鼍矶岛、驼基岛,位于山东蓬莱县北长山列岛中,今属长岛县砣矶乡所辖。
砣矶砚始于北宋熙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自砚问世以来,就被收藏家视为瑰宝,只因采石艰难,存世不多。《唐录》中称砣矶石“色青墨,罗纹金星,甚发墨,全类歙而纹理不如”。佚名《砚品》:“宋时即以鼍矶石琢以为砚,色青黑,质坚细,下墨甚利,其有金星雪浪纹者最佳,极不易得。”
砣矶石含有微量自然铜,如金屑撒石上,闪耀发光,即所谓金星。石的母体黑中略呈绀青、灰绿色,加工雕刻成砚后,其色泽如漆,群星闪闪,宛如无月星空,有各种不同的雪浪纹,小如秋水微波,大如雪浪滚滚,又似地上雪浪滚滚,惊涛拍岸。该砚抗战时期停产,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生产,但产量甚少。
8、紫金石砚
紫金石砚出自山东临朐。清乾隆皇帝在戊戌年(1778)夏,在紫金石太平有象砚上御题:“紫金石临朐产,起墨益毫,略次端歙,刻作太平,称有象斯之,未信敢心宽。”把此砚列在钦定西清砚谱卷二十三,足见乾隆对紫金砚的钟爱。唐询《砚谱》:
“紫金石砚最下层者润泽,发墨不殊端、歙砚。”传世之物有一方元大都(今北京)遗址中出土的紫金石砚,色泽为紫,有米芾铭文:“此琅野紫金石制,在诺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无章。”《砚谱》中又说:“青州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发墨过之。”可见这是一种与端溪名坑相近的佳石。
9、田横石砚
田横岛即秦初齐国五百壮士殉身处。岛在即墨县城东五十公里的海中,距陆地十余华里。上产砚石制砚,名田横砚。
田横砚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尚有生产,主要销售胶东一带,至今尚有流传。清《即墨县志》称:“田横石质坚,色黑如墨,少有文彩,偶见金星。以其制砚,下墨颇利。”清末民间制成的田横石砚多为长方形,砚额刻有梅、莲等浮雕,也有无雕饰的“墨海”等。砚石产于岛西南隅近海处,没于海底下层称水岩,石质温润不干燥,质密色黑,也有带金星的,映日可见,下墨颇利,发墨有光,制砚甚实用。
10、柘(zhè)砚
产地在山东泗水县西北柘沟镇,柘沟河经此南流注入泗水,当地产赤土,用以制砚,故名“柘砚”。柘砚在宋代已很著名。有些刻有「鲁柘砚」铭文的澄泥砚,也是当地的产品。
鲁砚还有龟石砚(临朐县辛寨乡)、温石砚(即墨县马山洪阳河底)、薛南山石砚(临沂城西薛南山北麓王家村北或苍山县大促乡)、浮莱山石砚(莒县城西约10公里)、鹤山石砚(宁阳县西北鹤山)、木鱼石砚(济南)、成州栗亭石砚(成邑)、木纹石砚(费县许家崖乡)、土玛瑙石(沂州)、泰山奇石砚、青州石末砚等。
(二) 外省地方名砚
1、四川苴却砚
苴却砚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
苴却砚名坑是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
平地坑,位于苴却石矿脉中段,石眼明晰、色泽翠绿、心睛圆正、环晕纯美,其中红睛、金睛、带环带晕的居多。平地坑以膘石为其特色,主出绿色膘石,罕见、名贵的绝晶青花、绿萝玉主出在这里。
大宝哨坑又称上岩,是历史上的著名老坑,以出产石眼为主,石眼心睛明晰、色泽碧翠、晕色纯美。苴却砚中最佳绝的金瞳石眼、紫砂红石眼,名贵的封雪红,稀世极品金田黄、金地鱼子亦出自这里。
花棚子坑地处砚料富集地的下层低洼处,也称下岩石,当地人称水岩石。砚料色泽偏紫,略重于平地坑与大宝哨坑。石质细腻、滋润,主出石眼、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天青、玉带、金线、银线、罗纹、鱼子与膘石。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地势偏低,加上紧邻金沙江,江水涨落无常,故采石极为困难。
苴却砚的另一大优点,是石质石品非常独特,其他砚石很难假冒。
四川另有凉山西砚(西昌市)、龙溪砚石(都江堰)、黎渊石砚(剑阁)、紫砚石(富顺)、嘉岭峡石砚(合川)。
2、吉林松花石御砚
松花石以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吉林省同江石山松花江流域而得名。
松花石砚因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等特点,加上其产自满族发祥地长白山,而成为宫廷御用品,倍受清代皇室的推重和喜爱。现故宫博物院所藏之松花石砚上就有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题款。康熙帝赞而题诗曰:“寿古而质润,色绿而生青,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松花石又名
“松花玉”,其质地细腻温润,坚硬致密,宜于制砚,且在其浅绿、深绿、绛紫三种基本色调中色彩丰富多变。松花石既发墨而又不减其锋。加上它的石质致密细腻,孔隙度小,既不吸水,又不透水,故松花石砚成了理想的上等砚台,其中质优者成了艺术品。
松花石砚自清末失传。一九七九年十月,吉林省地质部门于白山市库仓沟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松花石,并在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恢复了松花石砚的生产。后来地质人员又在安图县两江的松花江边找到了湮废近三百年的松花石古采场遗址。
据专家介绍,与国内其它名砚相比,松花石砚独到之处有四:一是声音清脆,二是色彩丰富,有翠绿、绛紫、骆青、紫绿相兼四种不同色调,三是石品众多,四是以石(玉)制盒,独树一帜(其它名砚皆以木盒套砚,唯松花砚因备受清皇朝青睐,多以叶蜡石、软玉等雕盒套砚,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松花砚即是这种款式)。重新恢复生产的松花砚中的高中档品亦以石(玉)雕盒,保留其传统风格。
3、宁夏贺兰石砚
贺兰山石砚产于宁夏贺兰山东麓小口子沟沟源。其石天生丽质,自然形成深紫、浅绿二种颜色,紫底约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绿色的部分较少只可当点缀用,约占有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紫、绿两色相映成辉,像晶莹的翡翠放在紫色的丝绒上面,素雅清秀,彼此衬托。石层中偶尔出现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等结构,似云、似月、似水、似山的图案,雅趣天成,经能工巧匠雕饰,则更为名贵。
贺兰石是一种名贵高档的工艺雕刻石料,清末就流传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贺兰砚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且具有不吸水、易发墨、不损毫、加盖后砚内余墨数日不干不臭等奇效,深受历代书法家喜爱,公认为砚中佳品。
4、贵州思州石砚
思州石砚产于贵州省岑巩县,简称思砚或思州砚,又名金星石砚或“黑端”。岑巩县古属思州管辖,因思州属“五溪蛮”地区,故又称“蛮溪砚”。
思州石砚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在唐宋时期,曾受到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书画名人的钟爱。经元、明、清数十代人的努力,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曾被明朝列为贡品,清康熙皇帝对思州石砚尤为赞赏,把它选作“御砚”。清朝末年,有更多的思州砚流传国外,特别是在日本颇受欢迎。1979年,国家轻工部将思州石砚列为全国八大名砚之一。2003年11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思州石砚工艺美术厂颁发了“国之宝”证书。
贵州省另有龙溪石砚(黔西南州)、织金砚(毕节织金)、紫袍玉带石砚(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
5、河北易水古砚
易水砚取石于河北省易县终南山。易水砚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唐代易州奚超父子到终南山津水峪取易水研墨,发现终南山石斑纹奇彩,细腻似玉,刚柔并兼,遂采回雕刻成精美易砚。其后因战乱,李氏父子南迁徽州,创徽墨被宋帝召见,徽墨与易砚遂成为当时的贡品。到五代时,奚超后人奚庭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由易州迁居歙中,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鼻祖。易水砚的生产也并未因奚氏离开而中断,而是久盛不衰,延续至今。
易水砚选用玉带石和紫翠石,石质密实,石料斑纹奇彩。紫翠石呈紫灰色,石上有天然点缀的碧绿色或淡黄色的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艳。用它制出的砚台台面潮润,易研墨,不伤笔毫,宜书宜画。
清朝时雍正因清东陵墓渗水,选择易县作为皇陵,建造泰陵,死后埋在这里。其子乾隆每年都要在这里祭奠,易砚被当地官员推荐给了乾隆。乾隆爱不释手,让当地雕刻50方易砚奖赏亲近大臣,并将易砚列为贡品。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加上皇族重视,易砚得到优越的发展条件。砚师汲取其它行业的工艺,融绘画和书法诸艺术为一体,使易砚形成了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和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
1978年,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访问日本,将两方易水砚以国礼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方,使易水砚在日本名声大振。1985年易水砚荣获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设计百花奖一等奖,1986年成为河北省重点出口产品。
6、江西名砚
(1)玉山罗纹砚
罗纹石产于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之东童坊乡千村际塘坑至米坑一带,距玉山县城约
40公里。因砚石纹理如丝罗,故名“罗纹石”,用它制成的砚台则称 “罗纹砚”。
玉山罗纹石中有暗细罗纹、角浪纹、古犀纹等美纹,制成的砚台具有"石色青莹,纹理慎密,见润如玉,发墨如油"、"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等优点。
玉山罗纹砚造型有方、圆、椭圆形等多种,施艺可分素砚和雕砚两大类。素砚有长方砚、长墨海、圆墨海、圆嘴、圆盒和月形等。有浮雕、浅雕、阴刻和圆雕等,造形生动,巧夺天工,向被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佳品,竞相收藏。
玉山罗纹砚自唐朝开始饮誉海内外,曾为皇宫御用品。在艺术风格上,罗纹砚继承了传统的“精细秀逸”而又有时代感,不仅实用,而且颇具观赏性,使人工与自然得到有机的结合、完美的统一。
因玉山砚物美价廉,销路甚好。
(2)九江金星砚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也称金星宋石砚,产于江西九江市属星子县横塘驼岭,因砚石中含有星点状黄铁矿而得名。用它制成的砚台称“金星石砚”或“金星砚”,或“金星宁砚”。据星子县志记载,星子第一方石砚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之手,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
金星石石质坚韧,刚而不脆,柔而不娇,刚中含柔,柔中含刚,温润莹洁,纹理缜密,耐寒、保潮,久磨无粉。砚石中含有猫眼、凤眼、金圈、金晕、金花浪纹、鱼子纹、眉子纹等大小不等,形态万千的黄色金点。金星砚具有坚韧细腻,发墨有光,墨书于纸,鲜艳夺目,贮墨不涸,呵气成云等特点,故深受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颂和珍赏。宋徽宗曾誉之为“砚中之魁”。一九一五年金星砚参展马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铜牌奖。
九江石砚因质、工皆佳,近几年名声大噪,价格不断提高。
(3)石城砚
石城石产于石城县龙岗乡黄石山上,又名为“黄石”, 清曾兴仁《砚考》中誉之为“花蕊石”。以石中有花纹图案著称于世。
石城石花纹奇特,独具天然石画。石画品类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画面清晰如绘,如山水类画能看出山石之皴法、勾勒、点染、泼墨泼色之笔墨特点,确有天然雅趣。
石城石藏于深涧中,温润如玉,抚之如小儿肌肤,发墨快而不损毫锋,自身吸水率为0.22%,是制砚的上乘而珍贵之石。
石城砚开创于北宋,失传于清代,直到1991年冬,才由石城县文联副主席,赖德廉挖掘研制出来。原人民日报副总编、中国书协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给予石城以很高的评价:“石城砚称得上五大名砚之一,与四大名砚相比也不逊色,因为有的砚好用不好看,有的砚好看不好用,而石城砚既好看又好用,两者兼优,很值得开发。”
江西省另有赭砚(也叫贡砚,产于修水)
7、山西五台山砚(段砚)
五台山砚产于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所在地,简称“台砚”,因取材于五台山东南方之文山南侧(文山又叫段亩山),故亦名文山石砚,又称段砚。
台砚有黑、绿、红、紫四种。黑如漆、绿如叶、红如丹、紫如肝,以黑绿二色居多,颜色纯净美观。光而不滑,扣之有音。
石砚生产始于明代,有段砚、凤砚、崞砚之别。段砚产于段亩山,凤砚产于凤凰山,崞砚产于崞县(今原平市)。台砚石纹犹如五台山的松枝柏叶,遒劲疏朗,刚中有柔。石砚质地精良,似晶若玉,凉如冰,坚如铜,细腻不滑,叩之无声,用之发墨快,向为文人学士书家所倾爱。清初书法家傅山,视五台山砚为珍宝。
据传,台砚还有镇邪驱恶的作用,所以许多人家,不管用不用砚台,屋内桌子上总要摆一方五台山砚。
山西省另有角石砚 (绛县)、木鬲石砚(保德县)
8、广东恩州奇石砚
早在清嘉庆年间,毗邻肇庆的恩平已开采了此地石制作墨砚。因发墨特佳,且又能吸去墨的臭味而备受青睐。后来采石作墨成了恩平一大特产。有人作过比较,觉得恩平砚与端州砚各有千秋,质量在伯仲间。
恩州奇石主要为紫色、绿色,含炭质绢云粘土板岩,质感细腻,色彩鲜艳,花纹独特,其石质与歙砚相近,其色彩甚至远优于端石,具有较好的工艺价值和资源潜力。石中有黄龙纹、火捺、绿眼,润不及端州老坑,发墨则胜过端州新坑。
此地多有乡民以本地石制砚冒充端砚。
9、湖南名砚
(1)菊花石砚
以湖南省浏阳地区永和镇附近的济阳河底所产的菊花石制作。大约在清代中期乾隆年间(1736---1796)始开采。
菊花石具有菊花状纹饰的天然砚石。用它制成的砚台称“菊花石砚”或“菊花砚”。据研究,菊花石为含放射状天青石石灰岩,按花径的大小和花朵的形态,可分为乡球花、蝴蝶花、铜钱花、蟹爪花、鸡爪花等品种。相种菊花石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被用作石雕材料,其中包括雕刻砚台。当时湖南的地方官还将其作为贡品,上献清廷。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潭嗣同酪爱化石,曾收藏许多菊花砚,自并名其庐为“石菊影庐”。菊花石砚质滑,不易发墨。
(2)祁阳石砚
祁阳石以产于祁阳县而得名。用它制成的砚台称“祁阳石砚”或“祁羊砚”。据《湖南通志》记载:“祁阳出砚石,以绿色为佳。肌理莹彻,云委波襄。以示几案,可并点苍所产。湘人之砚,亦取给焉。”
湖南省另有水冲砚(吉首市)、溪石砚(常德、辰州之间)、洮石砚(长沙)、双峰石砚(双峰县)、永顺石砚(永顺县)、桃江石砚(桃江县)、舞凤石砚(桃江县)、凤山石砚(益阳市)、龟纹石雕砚(张家界市)、潭州谷山砚(长沙)、宁乡龙牙石砚(宁乡县)、文家市砂石砚、桃江浮丘寺齿石砚、长沙圭峰石砚、彬州石砚、湘乡石砚、痒纹石砚、蛮溪石砚、凤凰石砚等。
10、安徽乐石砚
产于淮北宿县的诸兰和介集山丘之中,宋时已成为宫廷贡品,广为大家名流所珍藏。新中国志立后,新坑初现之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书:“砚林瑰宝”。
乐石色有浅灰、灰墨等,性稍硬,莹墨而滋润,带微轻状结构,质尚细,发墨仅次于歙石。乐石砚集形、质、声、色之四美一体,特别是其声圆润清脆,叩之“铮铮”,声清如玉,更为独具。
安徽另有紫金砚(八公山)、紫石砚(淮北肖县)、灵壁砚(灵壁县)。
11、辽宁辽砚(板扇砚)
辽砚兴于辽金时代,距今有上于年的历史,
1929年,张学良将军下令征集辽砚,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使辽砚名扬遐迩,并有“南为端砚北为辽砚”的称谓。
辽砚独产于中国辽宁本溪桥头镇河东村,其特有的地质地貌经上亿年演变,形成褐石红和石青绿两种奇石,即紫云石和青云石,此砚石素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的雅誉。
12、湖北大沱石砚
产自湖北省归州。归州人称大江为"沱",沱石即江水中长出的石头。沱石得之艰难,色青黑,纹理较粗,但能发墨,为宋代初期的砚材。欧阳修的《砚谱》和米芾的《砚史》都提及。石色黄绿与青黑层相交叠,
中间有青黑色的鹧鸪斑点散布。归州人多用此石为砚,他处人士不知,故不闻名于世。
湖北省另有归州绿石砚(秭归县)。
13、河南黄石砚(方城石砚)
河南方城石砚,经启功先生提议改名为“黄石砚”。
黄石砚产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隅方城县的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此地俗称小顶山,又名方城山、北武当山。
黄石砚石质坚润,纹理细密,贮水不涸,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明代马愈在《方城石》中称之为"石中上品"。其种类有青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红云石、纯紫石等6大类。石质中天然图案千姿百态,有几何纹、玉带纹、眉纹等。
河南省另有蔡州白砚(息县)、盘谷砚(济源王屋山)。
14、甘肃嘉峪石砚
嘉峪石以产于嘉峪关市西北之嘉峪山而得名。用它制成的砚台称“嘉峪石砚”或“嘉峪砚”。
嘉峪石砚,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砚石质地润泽,色彩绚丽,砚台造形古朴,雕饰精美,为当地工艺珍品之一。
黑山峡谷出产的“地淄石”即为嘉峪石。用这种砚石制成的砚台色泽秀美,质地温润,发墨益毫,与历史上的嘉峪石砚极为相似。
15、北京潭柘寺石砚
潭柘寺石又称“潭柘紫石”,俗称“紫石”,以产于北京西山风景区潭柘寺一带而得名。用它制成的砚台称“潭柘寺石砚”或“潭柘寺砚”、“潭柘紫石砚”、“紫石砚”。
潭柘寺石砚为中国明、清两代的一种宫廷御砚。相传此砚至迟在明代英宗年间即已起用,只因明廷过于偏爱和严格封锁,致使此砚被埋没几百年。1985年重新找到砚石产地,使这一名砚重返人间。
16、西藏仁布砚
仁布砚产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仁布县。料石在当地称为“仁布玉”,适于雕刻琢磨成日用工艺美术品,极富藏民族特色,仁布砚是其产品之一种。
仁布玉呈暗绿、灰绿、浅绿等色,微透明,质地细腻而韧,硬度3度上下。组成仁布玉的矿物主要是镁绿泥石,含量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为绿泥石、绿帘石、磷灰石等。矿物的粒径均小于0.1毫米,故石质细腻,呈致密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因而有贮水不涸之利,硬度适中,便于磨墨。
17、台湾螺溪石砚
螺溪石的主要产地为浊水溪主流上游两岸的信义乡。
浊水溪所产的石头种类盛多,螺溪石只是其中一种。螺溪石可分五大主色:墨黑、枣红、黛绿、土黄及灰白。砚石色彩多且妍丽,富光泽,大陆名砚所难匹敌。
螺溪砚石的硬度在三到五度之间,相当耐磨,即使使用数年,墨堂也不会出现丝毫凹陷状。螺溪石结构粒子细如粉末,结合密实,坚硬如铁,内涵精致,光泽细腻、不染砂尘、易于发墨、不损毫端且贮水不干、严寒不冻、洗净便易。
原石均直接捡拾自溪谷河床,绝大多数的螺溪石砚,都是依其原石原貌,雕琢成适当造形,故每方均能留下其天然石皮,有种难以形容的自然美感。
台湾另有福德砚(台北市)和铁钉砚。
18、其他省市的砚台还有:
(1)江苏灵岩石砚(苏州)、蠖村石澄泥砚(苏州)、褐黄石砚(苏州)、漱石砚(吴县)、虞山赭石砚(常熟)、连云港雪砚。
(2)浙江温州石砚(华严尼寺岩砚)、西砚(江山)、越砚(绍兴东南会稽山麓浙江)、开化石砚(常山西砚)、越砚(绍兴东南会稽山)、青溪石砚(淳安)、观音石砚(温州)等。
(3)福建龙池古砚(将乐县)、建州石砚(建瓯县)、黯淡石砚(建溪)。
(4)云南紫砚石(石屏县钟秀山)、金星砚石(云南宜良县涌金山)、点苍石砚(大理)。
(5)陕西金星砚(南郑县云台山)、通远军佩石砚。
(6)重庆三峡石砚(牛鼻峡口)、太保金音石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北碚石砚(重庆北碚北温泉)、夔州黟石砚(万县、巫山、奉节等地)。
(7)海南岛琼州金星石砚、火山岩砚。
(三)另类砚台
1、秦汉砖瓦砚
清宫藏砚中最早的是汉砚,而汉代瓦砚为宫中藏品里的稀世珍宝。如汉未央宫东阁瓦砚、汉未央宫北温室殿瓦砚、汉建安铜雀瓦砚等。汉瓦砚多由宫殿殿瓦改制而成,这种瓦用精选土手制,拌以胡桃油,有时还掺入黄丹、铅等,烧制成形后坚硬而细润。《文房四谱》上说它:“体质细腻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绝无。”特别像铜雀瓦砚,烧制工艺精湛,更为绝世精品。历代文人雅士无不以能得此砚为人生一大快事。
秦汉砖瓦在当时虽多,但传世极少,自世人以秦砖汉瓦为贵之后,仿制者不乏其人。但仿造未见有佳者。因佳泥一时难得,火候不易掌握,更不知秦汉砖瓦加有何种金属,故造出的砖瓦,质地不如秦汉的坚实,声音亦不清脆。
2、扬州漆砂砚
漆砂砚,砚的品种之一。胎质轻巧,坚细耐磨,又可以用木雕和漆艺进行装饰,是清代风行一时的砚材品种。漆砂砚的砚盒,也常以髹漆为主。漆的色地深沉古雅,或嵌以百宝,还往往与书画家合作,在一色漆上镌刻诗书画印,表现出工艺与文人相结合的意趣。
3、水 晶 砚
水晶砚历史悠久,宋代书画大家米芾在其所著《砚史》中云:“信州水晶砚,于它砚磨汁倾入用”,当可证实宋代已有水晶制砚之说。民国马丕显在其所著《砚林唑录》中说:“宋代有水晶砚,福建有水晶砚石。”水晶是名贵宝石,其多制作为工艺美术品,又因其材源少,硬度大,雕作难,代价高,故将其雕作砚台极为罕见。
多数人熟知蛙壳砚、陶砚、石砚、砖砚、玉砚、橡皮砚,知道纸砚的恐不多。清人邱菽园《菽园赘谈》卷一,在谈到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民间纸制品的发展情况时,提到“贵州出纸砚,用之历久不变。”邓之诚在其《骨董琐记》卷一也说:海宁北寺巷一位姓程的人,善制纸砚,质地极佳,“色与端溪龙尾无异,且历久不敝”,颇为艺林所珍爱。这种奇特、美妙的纸砚,是以一种特制的纸为主要原料,辅以石砂、黑漆等物制成。
清代北方盛行一种以多种砚材制成的暖砚。顾名思义,这是为了防止冬季墨汁冰冻而制成的,常见的是以歙石和松花江绿石做的暖砚,端石较少(当是水坑端石嫩柔,受不得炭火的缘故。)砚的底座较高,多用金属制成,可置炭火以保持温度。
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玉的文化渗透到砚文化中间大致是在宋代,也就是宋代开始出现了玉质的砚。玉的硬度高,雕琢比之石砚、陶砚困难得多,所以玉砚大多雕琢简单,和石砚的精美雕琢不能相比。玉砚往往只有砚池和砚堂,砚背上一个覆手,最多也只在砚边雕一些回纹等作为装饰,故玉砚有一种质朴的感觉。玉砚质细腻、坚实,尽管不吸水,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所以玉砚不实用,仅作为掭笔和炫耀身份之用,这也是玉砚之所以流传不多,推而不广的原因。
瓷砚和陶砚是有区别的,表现在二者烧制的温度不同,硬度和吸水率以及胎土中粘土的高岭土的成分比例等不同。瓷砚在我国二晋时期已经出现,此时为青釉瓷,形制与汉砚相仿佛,只是在砚堂中间研墨的地方不施釉,以便于下墨。瓷砚的使用价值亦不及石砚,也是因瓷胎过硬,磨时打滑而不下墨。瓷砚的价格应与其同时代的其它瓷器相并论,砚的因素放在第二位。只有装饰华美,造型别致、带款、流传有序的瓷砚,价格才会超出常规。
8、金属质砚
金属质砚古已有之,但只是作为砚石的装饰盒的形成而出现。金属质的砚有铜、铁、锡、金、银等,以铜为多。金属质硬,不发墨。至清末和民国时,有以铜为匣,匣盖的内部嵌一块薄薄的砚石,作研磨用,匣底则放入丝棉、药棉等吸水性物,然后浇入墨汁。
四、 砚台的基本知识
(一)砚台部位的构成
1、砚堂:又称墨堂、墨道、砚心,砚的中心研墨处。它是砚的核心部位,砚的好坏主要由它决定。以往中小学生习字用的长方型砚台,堂在下方,能占五分之四的位置。名砚砚堂的大小和部位则因材而异,不拘一格。有些名贵石品,如端砚的鱼脑冻、蕉叶白,歙砚的对眉子或刷丝纹等,都精心设计、保留在砚堂的部位。
2、砚池:别称砚海、砚泓、砚沼,或墨池、墨海等。指砚的低洼处,用来存清水或墨汁。它可大可小,因材而异。有些圆型砚的池设计在砚的边缘,还有的砚干脆不设砚池。不过用名贵石料制作的上品砚台,一般都会挖出很小的一处作为砚池的,因为砚池毕竟是砚的重要特征。
3、砚额:也叫额头,指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的地方。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一般都安排在这里,以提高砚的观赏价值。
4、砚岗:指砚堂中间稍高的地方。从这里往四周渐渐变低,可使研墨时的墨汁随时向四周低洼处流淌而保存起来。
5、砚边:也叫砚缘,指砚堂四周略高的边缘带。它形成砚的轮廓,好像是砚的堤坝,起到蓄水或墨汁的作用。很多名品砚台往往不设砚边,这是名砚更注重其观赏和收藏价值而忽略其实用价值。现在有些名砚甚至只磨制一块砚板,不少人还喜欢收藏这种砚板,置之案头作为赏玩之物。
6、底边:砚下部的边。
7、砚壁:砚堂和砚池边的壁。
8、砚角:相邻两边或两壁相交处,直角相角称倾角,圆弧过渡称圆角。
9、砚唇:边与壁或砚侧相交部分。
10、砚面:砚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11、砚底:也叫砚背、砚后、砚下,与砚面相反的那一部分。
12、砚侧:也叫砚旁,的周围侧面。
13、覆手:砚底中央凹陷部分。
14、砚墙:砚底挖空成弧面斜探至前端,两侧称为墙,既可以减轻份量,又便于用手抄取砚台。&
(二)砚台的款式与题材
当砚台进入汉朝以后,款式已呈多样化,以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与确定。自清以来,就达到了相当完善、详备的程度了。
根据砚的外型,砚的款式可以分为三大类:
1、规矩型砚&
又称规格砚、规则砚、常规砚,是指按一定的规格、形状、尺寸,对砚石进行切割、整形、雕琢而成的砚。规矩型砚又可分为长方型、正方型、圆型、腰圆型、多边型等。其最大的特征是外型对称。
2、随型砚&
又称自然型砚,是因型顺势,保持了原石料的自然形状雕琢而成,& 或是略加裁剪,稍事整形而成的。
3、特殊型砚&
指龟形砚、鼓型砚、琴形砚、砚山等异型砚。&
&在上述三大类中,以规矩型砚更为贵重,这是因为这类砚石因有固定的模式,加工时肯定要多加切割、整型,对于石材和工时的耗费比其他形状的自然要多。所以,在选购砚台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要以这种款式的作为首选。
(三)砚台的纹饰
长方素砚的砚边不雕琢任何图案纹样,但要求边线平直,转角过渡圆顺。它有三种常见形式:
1、普通边:表面平坦顺滑,无尖锐棱角毛刺。
2、指甲边:中间成弧形鼓起,好似人的指甲,饱满匀称。
3、韭菜边:中间成弧状下凹,像韭菜叶般顺滑挺秀。
在砚台上雕琢图案花纹,叫做砚雕纹样。砚雕纹样通常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边饰纹样等。
单独纹样:可以与四周纹样分离,能够独立存在而具有完整感的纹样,一般安排在砚池中或砚池与砚堂的交界处。单独纹样常采用吉祥图案,如夔龙、螭(chī)龙、瑞兽、河马、海牛、灵芝、仙果、人物等。
适合纹样:将图案纹样在砚面特定的形状内组合,这是单独纹样的一种组合形式,将砚堂和砚池溶合在图案内,既保持砚的实用功能,又增加了砚的观赏性。最常见的有圆形、长方形、月牙像等,常采用具有一定吉利寓意的图案纹样,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界。
边饰纹样:在砚面周边镌刻图案纹样,以增加砚的观赏性,是一种常用的装饰方法,主要在普通边和指甲边的基础上来镌刻纹饰的。常见的有回纹、水波纹、祥云纹、夔龙纹、宝相花纹、緾枝纹等。
回纹:传统寓意的纹样,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几何纹样,整齐化一而又富于变化,寓意吉利深长,富贵不断。
水波纹:纹样有流动感,寓意奋发进取,永不停顿。
宝相花纹: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梅花、莲花等为主体,中间有着形式不同、大小精细有别的其他花叶组成。
祥云:变化很多,有祥云、如意云、四合云等,象征高升和如意。
缠枝纹:指枝茎呈波状起伏、连绵不断的藤蔓卷草纹样,有金银藤、万寿藤之称,取延年益寿的吉祥涵义。
龙纹:表示神武和力量,常见的有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的夔龙纹和一种没有角、斜口卷尾的螭龙纹。
总之,砚边的纹饰不胜枚举,对于一方砚而言,好的纹饰就要随型而定,格调统一,图案对称,美观大方。
(四)砚铭
砚铭一般刻于砚侧、砚额的覆手之内,是刻于砚的表面的文字。因受尺寸所限,文字较少,可以说是字字千金。文字的内容有咏物言志的,有警句自勉的,也有馈赠留言或是记事抒怀的。它是文学作品在砚上的表现形式,是文学、书法与雕刻艺术结合的产物,是砚雕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砚铭的文字内容、体裁章法、书法结体等都要因不同的砚石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有自己直接书写的,也有请人书写的,还有自己临摹的。制铭要先在写字的部位用砂纸轻轻打磨一下,把表面的油渍汗渍去除干净后方可动手。
如制砚者自己恰好精于书法,最好自己直接书写。因对自己的砚雕作品和书法用笔、意境、字体等了然于胸,且对砚石的特性也很熟悉,即使出现不满意的地方也能随时纠正,这样往往能刻出较高的水准。也有仰慕他人的学问或书法而请人书写的,因砚石表面光滑且不透水,被请者所写的字往往不如写在纸上的精彩传神,加上他可能对雕刻技术又不甚了解,可能刻出的字与原作会有不小距离。因此在选择书写者时,应对其书法水平和特点有所了解,可以请他先在其他砚坯上试写几遍,待掌握了要领后再予书写。现在采用临摹方法的很多,求到真迹后,通过复印的手段,把字体缩小到需要的大小,衬上复写纸,把字迹印到所刻的部位上,再动手刻制。
砚铭的雕刻,主要有细刻、浅刻、深刻和浅浮雕待等种类,其中以浅刻最为常见,最能表达书意。
(五)砚盒
砚盒的产生与流行,是紧随着砚的普及和形制变化而同步发展的。好的砚,一般都配砚盒。砚盒对砚有养护、装饰作用,可以防尘。有了砚盒携带起来也更方便。
砚盒要既美观,又要结实耐用,要与砚的造型和谐统一,成为一个整体。
砚盒的种类不少,有木盒、锦盒、漆盒、纸盒、石盒、金属盒等。使用最多的是木盒,特别是好些的砚,往往用木盒。其次是锦盒,很大的砚或是一般的砚,用锦盒的不少,或是木盒外再用锦盒。金属盒因易伤砚,纸盒不耐用,所以这两种盒现在已少有人用。最近几年,石盒的使用又再度兴起。特别名贵的砚,更是讲究,除了配好的盒子外,还再配上砚箱,箱内衬锦、锻或是棉花,使砚不致晃动,箱外再套上书套,显得雍荣华贵,气度高雅。
木砚盒的用材有紫檀木、鸡翅木、香红木、花梨木、楠木、杂木等。
木盒的制作分整块木料挖凿式和板材拼镶式两种。前者主要用于长方砚和异形砚,但用料贵,盒子易变形,后者主要用于长方和方形砚的配盒。砚盒制作中,都要涂刷生漆或树脂漆,使盒子更美观,且能防止潮气和自身胀裂。
砚盒的形制主要分为底托式、底托加盖式和封闭式。体型较大的砚,为了搬取的方便往往只配底托。底托加盖式又称天地盖,适宜配于较厚重的和四周有图案雕饰的,这样开启灵活,又便于欣赏到砚四边的雕饰。封闭式的砚盒又称满盒式或全盒式。规矩形和不规矩的随形砚一般用这类砚盒。
配木盒要注意给盒子留下收缩余地,特别是南方工厂给北方的客户配盒时更要把盒子做得大一圈,以备到北方后气候干燥木盒收缩,取砚困难。
(六) 怎样判定砚石的优劣
看砚的质地和新旧。质地如能看出坑口、石品最好。新旧是看是否经过修补。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凡是修补过的,品质和价值上就要打折扣了。&
拿到一方砚,必须要用手摸一摸。如果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再是手感冰凉的,则石佳;暖的则次。用手指或掌按住砚石,有汗印者佳,无者差。
五指分开,将砚托起,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轻弹,或用其他物品轻轻击打,听其发出的声音如何。若为端砚老坑,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而敲击歙砚,则以发出清脆铿锵的金属声为好。
绝大部分的砚,如果声音沉闷,不清越,往往是石质不好,或内有有暗伤裂痕。
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后再细看更好,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垢集,看不清晰,只有将砚台洗过,方得看个清楚。
用手掂砚的份量,同样大小的砚,重者为上。因为重者说明矿石结构紧,颗粒细。此法对歙砚尤为适用。
用金属利物刻划砚石的非关键部位,看其硬度和石品。此法一是要有实践经验,二是如果砚不是自己的,则必须经过砚台主人的许可。
(七)怎样判定成砚的优劣
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谈到,上好的砚台要“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
。这是古人为鉴定砚台归纳的几条基本标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即砚材的质地和天然纹理。砚材的质地,不管是何种材料的砚材,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下墨快,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即可认为是优质砚料,反之,属劣质砚料。
即砚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雕工佳则价值更高。二者缺一,终成遗憾。现在有不少好材质的砚石,遇庸工雕制,价值损去大半。“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意,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指砚的品相外形。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型(几何型)的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的随型砚(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外,还应看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倒不如没有更好。
指砚的装饰,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一般很难谈得上有很高的档次。
(八)砚台的使用和保养
1、好的砚台一定要配匣。古人说“砚无床,不称王”。一方佳砚必须配制好匣。砚匣要与砚的型体和谐统一,要用与砚相称的木料,做工要好,这样才具有美的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砚匣的材质以紫檀、红木、花梨、鸡丝、金丝楠木为上。砚匣要依砚的外形制作。匣的子口要吻合严密,启盖灵活,便于使用。匣的雕刻不可繁杂,杂则喧宾夺主。
2、用砚。砚的使用,主要是磨墨。使用新墨时,因有胶性和棱角,故不可重磨,以防伤砚面。另外应在砚堂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地加力磨墨。研墨的时候要划大圆,要慢慢划,且不要总集中在一个区域。
佳砚不可用劣质墨,应用质地优良的油烟墨,以免损伤砚面。也有的人说松烟墨和油烟墨性质不同,最好分用两块砚台。
使用墨汁者最好用碗、盘或其他器皿,不要用砚台作盛墨的工具。
3、洗砚。古人说“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用过的砚台应该及时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最多两三次就应该清洗一下,或者感觉遗留的墨比较厚的时候就得清洗,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
洗砚时须用清水,将砚置于木盆内(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涤,以免碰伤砚),用丝瓜瓤或莲房壳慢慢洗涤,涤去墨垢,又不伤砚。以皂角清水洗砚最佳。硬质材料虽然清洗起来快捷简单,但是会伤害砚台表面,使其变得粗糙不平,这对砚台本身和墨块都不好。最后将洗涤干净的砚取出风干,放于砚匣内。常用的砚,可以在砚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换,以滋养砚石,保持砚之莹润。砚堂不能有水,以防浸久发墨不好。
4、藏砚。砚如果长时间不用,最好用布、报纸或砚盒包好装好,置于干燥的地方。(制造砚台有一步是泡水,但刚做好的砚台是放在玻璃钢罩子里防潮的),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砚匣易干裂。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有些配有木盒的砚台因盒子收缩,取砚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敲打砚台本身,可以在砚下垫好棉被一类的东西,用一只手抓住砚台,另一只手用锤子轻轻敲打木盒,使盒子与砚脱离。如盒子确实不合适,就要挖凿盒边或是另做盒子。
5、在赏玩时,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或玻璃器物。特别贵重的砚台,朋友间赏玩时,主客都要倍加小心,以免造成损伤使大家都很扫兴。
(九)历代制砚名家
李处士,五代晋时制砚家。并善补砚《文房四谱》称其“能补端砚玉百碎者,斋归旬日,即复旧矣;如新琢成,略无瑕类,世莫得其法”。
叶& 壤,明代琢砚家。外庄人。
张& 寅,明代琢砚家。字省卿,虞山(今江苏常熟)人。
顾得麟,顾二娘,清代琢砚家,吴门人,住专诸。原姓邹氏,为著名砚工之媳(顾号顾道人),德麟死艺传于子,子不寿,邹氏继其业,俗称顾新娘。
吾& 进,清代琢砚家,字以方,另竹房,浙江海盐人。
韩& 文,清代琢砚家,钱塘(今杭州)人,善补砚。
高凤翰,()山东胶州人。精于金石书面,平生癖砚,著有《砚吏》等。
山& 子,吴江人。
孔传焯,清代琢砚家,号潜夫,曲阜孔氏后裔。
张& 纯,清代琢砚家,字吾未,别号苦(一作古)竹山人,工铁笔,善琢砚。
金殿扬,清代琢砚能手,在宫廷担任琢砚,善制松花石砚。
顾公望,清琢砚家,顾德麟之孙,顾二娘嗣子。
沈嘉林,清代琢砚家,字物价上涨幅度云,归安人。
沈×,清代琢砚家,字映霞,昭文(今常熟县)人。
刘××,清代砚家,字叔和,号虚白。
朱& 龙,清代砚家金冬心仆,善琢砚。
张崇益,清代琢砚家,字自谦,号守田,别号小凤山蕉。娄县人,善制砚。
卫凫溪,清代砚家,江宁人,善琢砚。
梁& 仪,清代琢砚家,镇江人,率数岁乃成一砚。
汪复庆,清代琢砚家,能以古法制砚。
朱& 旭,清代琢碗家,澉浦(今浙江海盐县)人。
孙& 坤,清代琢砚家,字慎夫,号漱生。昆山之安亭江人。
陈端友,当代著名琢砚家,()。名介、字介持。江苏常熟王市镇人。
黄纯甫、罗赞、罗宝,清代端砚名师。
罗成、李超文、郭国桥、梁星辉,清末至民国端砚名师。
罗星培、罗均培(已故)、李顺庆(已故)、程泗、罗耀、蔡九、罗妹,民国至新中国,端砚名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个砚种都出现一大批优秀制砚名人名师、名匠:
端砚:蔡飞鸿、谢绍光、黎铿、麦健醒(已故)、孔繁星、冯绍谋、梁庆昌、冼志豪、程文、程八、程良、程柱培、潘国昌、欧永健、覃美峦、陈洪新、陈日荣、陈金明、刘金兰、林志诚、何彩兰、关红惠、梁焕明、李汉炎、罗琪深、张玉强、张庆明、钟子健、梁宏健、梁子峰、梁健、赵桂炎、刘演良等。
歙砚:胡子良、俞得隆、方钦树、方建成(见尘)、叶善祝、孙维秀、王润石、汪启谓、胡震龙、胡中泰、杨震、王寿金、曹介民、程苏绿、姚传禄、俞飞鹏、汪律森、胡冬春、胡和春、胡灶苟、胡秋生、胡水仙、方枕霞、孙升平、朱志武、甘而可、吴力谷等。
洮砚:张建才,李茂棣,包述吉、苗存喜、孙志宠、石长生、刘爱军等。
澄泥:徐文达、蔺永茂、蔺涛、张存生、徐文长等。
鲁砚:石可、刘克唐、姜书璞、姜良银、赵国亮、王全志、韩书凡、王伟、丁辉、叶莲品等。
贺兰山砚:阎子江、阎子洋、陈梅荣。
松花石砚:张友发;张国江、冯绍箕。
易水砚:崔风桐;郑岫坤。
苴却砚:寸秉信、罗春明、罗润先、罗伟先、俞飞鹏。
(十) 收藏砚、实用砚、礼品砚
中国先前并没以上三类砚台的分类。这样的区分,是近年来在砚台市场和收藏圈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三种砚台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考虑到很多人刚刚跨入或正要跨入藏砚、用砚的行列,还是把它作为《砚台基本知识》的最后一个题目写进来,以供读者参考。
人们收藏砚台和收藏其他的物品一样,目的无非有三,一是赏玩,二是升值,三是传之于后人,这第三个目的与第二个又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从以上所说的目的出发,除了低档的砚台(如学生砚)之外,高中档的砚台都可以收藏。
收藏砚台,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砚台的升值空间、个人的爱好、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砚台雕刻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