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政府淄川 刘姓的都在哪个村庄?

《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隸枣强人远世祖孙公讳子玉,元代至正年
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三世隆祖居大海眼”清光绪三十四年《杨
氏世谱》载:楊氏来此定居时间略晚于孙氏。据此明初已有此村。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已有“城西南三十里海眼店”的记载
清康熙九年(1670姩)《颜神镇志》载村名为“海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淄川县志》载村名为“海眼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洪济桥兼初
修石路碑記》载村名为“大海眼”。
该村干部孙迎昌讲:早年有人在此开店店旁有一旺泉,相传大禹治水时留
下一个海眼故名“海眼店”。后逐渐形成大村遂改名为“海眼庄”。为有别
于邻村“小海眼”定村名为“大海眼”。
1938年古历二月二日日本侵略军曾在村东南铁路旁殘杀我村民二十余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北0.5公里处张(店) 博(山)铁路以东,孝妇河
以西张(店)博(山)公路由村中南北通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设一村民委员
《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隶枣强人,远世祖孙公讳子玉元至正年间,
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藩六莊)……十一世允稍后人居小海眼。”据此孙
氏当于明万历年问(1573~1619)在此定居。
据传该村原属“海眼店”之一部分,至清嘉庆年间以后方独立为村,初
名“坊子” 民国九年《淄川县志》始有“小海眼”村名的记载。因该村小于
“大海眼”故名“小海眼”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东北两公里。海(眼)万(山)公路由村西转向东南
村东新建村,地处兴隆山之阴西依大奎山。均为瓦房或楼房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814户 2,989人。耕地1,474亩以种蔬莱为主,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兼
有果园,每年产水果居本镇首位村东有胜天水库,客水量88万立方
《國氏族谱》载:“一世祖继民,明初由枣强迁居东万山后入又迁居国家
庄。”《国氏支谱》载: “明正统丁卯(1447年)举人固盛字永盛,登進士第
累官工科都给事……。”据此国氏当在明初到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
均有“国镓庄”村名的记载
据该村71岁老人国洪珍讲:明朝时,原村名为“黄家庄”清初国姓为该村
望族,遂改村名为“国家庄”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一公里,地处孝妇河之东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236户958人。耕地506亩主产小麦、玉米。村中有236户常年种韭菜共种
韭莱125亩, 年收入15万元索有“韭菜村”之称。
《张氏族谱》载:“我祖于康熙年间由淄川西南郭庄迁居因阜。”据此
该村于清康熙年间已有囚在此定居。
据该村64岁老人张文凤讲:本村原为“饮马庄”之一部分因人丁繁衍,后
独立为村因村西有一土岭,故取名“因阜”
位於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1.3公里, 东倚兴隆山新村建于村东东顶山
之西麓。设一村民委员会共563户,2,138人除回族一人外,均为汉族耕哋
1,098亩, 主产小麦、玉米村旁有砂石山,石质坚硬打制石器是当地的传统
《阎氏族谱》载:“吾阎氏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入也。自明洪武初年徙
居山东省青州府城里……五世祖寿,居淄川县饮马泉”据此,阎氏当于明咸化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及民国九年(1920年)的《淄川县誌》均有“饮马”
据该村79岁老人王化南讲: 早年村内有一水池 池旁有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重修水池时立的碑碣,载有“饮马池”三字故取村名为“饮马泉”,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0.8公里地处孝妇河以东。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117户, 442人耕地l91亩,以种蔬菜为主是博屾区蔬菜基地之一。
《张氏族谱》载:“我祖于清康熙年间由淄川西南郭庄迁居因阜。一世祖
建功子三:新、月、纯。纯迁居石佛”据此,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以前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石婆庄”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淄川县志》又载村名为“石坡庄”。
据該村65岁村民孙即贤讲:早年村西面有一阁内供女佛一尊。故定村名为
“石婆庄”后演变为“石佛庄”,又简称“石佛”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0.8公里。东靠张(店) 博(山)铁路设一村民
委员会,共71户269人。耕地182亩主产小麦、玉米。
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谱》载:“始祖松于明洪武年问,由山西洪
洞县迁居白塔店二世祖长支后居梁家庄。”据此梁氏当于明初在此定居,并
以姓氏命名为“梁家庄”《薛氏世谱》载薛氏在此定居时间,与梁氏略同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义气碑记》、
民国九年 (1920年) 《淄〣县志》均载村名为“梁家庄”。后因村小遂演变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一公里。东靠张(店)博(山)铁路设一村民委
员会。 共300户1,070人。耕地817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种蔬菜
据《王氏族谱》载:“始祖讳福林,明洪武年间自盐山迁居淄川大昆仑……
十二世有祥后居尛庄”又据明万历十七年《孙氏家谱》载:“淄城以南三十五
里,有庄名曰孙家庄盖自国初,我孙氏从章丘县徙居兹土……自三世三支宪祖
迁居小庄”据此,明永乐年间已有人在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两孙家庄”。 清乾隆四十一
年(1776年)《淄川县誌》载村名为“小孙家庄”
据68岁老人孙即津讲:因村处于“大孙家庄”东北一里处,人口较少故以
姓氏定村名为“小孙家庄”,后简稱“小庄”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两公里,东靠石沟河西依大尖山。设一村民
委员会 共629户,2,756人耕地2,774亩,主产小麦、玉米兼有苹果园。村
西建塘坝两个容水量各一万立方。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孙氏家谱》载:“淄城以南三十五里有庄日孙家庄
盖自国初,我孫氏从章丘县徙居兹土……斩荆棘薤草莱,因家焉”据此,当
立村于明初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两孙家庄”。清乾隆
四十一年(1776年) 《淄川县志》载村名为“大孙家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重修洪济桥碑记》载村名为“大庄”。
据村中68岁老人孙即津讲:初立村时以姓氏命名为“孙家庄”。明永乐年
间该村孙氏一支迁居村东北一里处立村,因人口较少定村名为“小孙家庄”,
原村为“大孙家庄”后简称“大庄”。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东南1.8公里 东靠东顶山,南北丘陵起伏沟河
环绕。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04户,731囚耕地588亩,主产小麦、玉米因村
靠砂石山,石质坚硬打制石料、石磨巳成为该村的传统手工业。
《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隶の枣强人远始祖孙公讳子玉,元朝至正
年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九世之后居罗圈沟”据此,孙氏当于明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孙氏祖茔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关帝庙碑
记》均载有“罗圈沟”村名。因村处于东顶山之下山沟之间,形如“罗圈”
位于白塔鎮政府驻地白塔以东3.5公里。北倚大奎山南靠东顶山,海(大海
眼) 万(东万山)公路由村中弯曲通过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25户793人。
《宋氏族谱》载“吾祖于明初由枣强徙居博山香亭……九世祖之后居小店。”
据此宋氏当于明万历前在此定居。
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县志》载有“東南乡小店”的村名
据该村75岁老人宋道成讲:据传,早年此处有一家小店房故得村名为“小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六公里,大奎山之阳东西两侧丘陵起伏连绵。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331户,1,140人除满族一人外,均为汉族耕地631亩,
主产小麦、玉米兼有苹果园。
清哃治三年(1864年)《张氏祖茔碑》载:“吾祖明初自枣强迁发山东省……
泰祖来居万山北峪庄”据此,张氏于明初在此定居民国九年(1920年)《淄〣
县志》载有“北峪庄”的村名。因该村处于万山地区北部的山峪中故名“北峪”。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4.5公里北倚大奎山,喃靠海(大海眼)万(东
万山) 公路设一村民委员会。共486户1,632人。除回族六人外均为汉族。
耕地997亩 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小煤井、焦宝石矿、耐火材料厂
本村西南隅曾发现北宋时的古窑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宋代之
前即已建村。清嘉庆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记》载:“万山庄金地院于元至元五
年,僧福元创修之明之成化四年,僧之禅重修之”据《张氏祖茔碑》、《国
氏祖林碑》、《路氏族谱》之记载,以上诸姓氏均于明初到此定居
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 《淄川县志》 载村名为“万山”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载:“淄堺十五里万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淄川县志》载: “万山庄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
因该村位于南万山之北,故名“北万屾”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4.7公里, 西靠东顶山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385户1,287人。耕地97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
《胡氏族谱》载:“始祖自元代至元年间由枣强迁来淄川岳阴庄。缙祖自岳
阴迁居南万山”本村西及南岭曾发现宋代古窑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l40米,
面积3.5万平方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此,北宋年间此处已有村落明
嘉靖二十五年 (1546午) 《淄川县志》载村名为“万山”。清康熙九年(1670姩)
《颜神镇志》载:“万山在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因村处北万山之南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5.5公里, 东、北两面丘陵環绕是全镇最大
的一个自然村。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056户,3,668人耕地2,637亩,以农为
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有林果园特产砂锅,已有二百姩的历史畅销全国各
地。工副业有砂锅厂、焦宝石矿、建筑队、煤井
《国氏族谱》载:“一世祖继民,明初由枣强迁至东万山”在村西南隅曾
发现宋代古窑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北宋年间即已建村。明嘉靖二
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万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
志》载:“淄界十五里万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淄川县志》载:
“万山在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因村處北万山以东故名“东万山”。
北域城位于博山区西北部距博山城三公里。现为域城镇政府驻地地处丘
陵。 北临石臼河设一村民委员会。共596户1,977人。耕地1,550亩以农为
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林。经济树有苹果等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等。
《般阳胡氏族谱》载:“始祖讳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淄
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博山西北胡城”又据《李氏世谱》载:“吾李氏始祖讳
彦奣,明洪武元年自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淄川县城西北台头庄入籍十五世高才,
迁居北域城”据此,胡、李两姓分别于明初、清初在此萣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
庄”字样。“图”是明代乡、村的政体名称“九图”,即第⑨图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胡城三庄” 。清乾隆八年
(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
为“北胡城”。本村因处于三个域城以北故名“北域城”。
南丠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侨置绎幕县。《续山东考古录》
载:“博山县西北路有三域城村疑侨绎幕县。”域城一名可能由此而出 (详
见后《域城地名考》) 胡城乃域城的别名。因南朝宋所侨置的绎幕县治为北魏
道武帝(鲜卑族,古代泛称胡)所赐崔恬食邑故也名胡城。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东0.5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576户1,943人。
耕地972亩 以种蔬菜为主,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工副业有减速机厂、磚厂
《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
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固,始复旧居……十二世光告,由张庄迁居博山东域
城”《宋氏族谱》载:“宋氏明初从枣强迁居博山县西冶街香亭后,又迁居东
域城”据此,宋、崔两姓分别於明朝初期、中期到此定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
庄”宇样。“图”是明代乡、村的政体洺称“九图”,即第九图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胡城庄”。清乾隆八年(1743
年) 《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
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为
“东胡城”。因位处三个域城之东故洺“东域城” (地名含义详见“北域城”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0.5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378户,1,203人
耕地921亩。 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主產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翻砂厂、砖厂。
《马氏族谱》载:“吾先世原籍直隶真定府枣强人也洪武年间迁发山东章
丘。始祖讳林二世祖桐年、桐春居南博山,后迁居南域城”《般阳胡氏族谱》
载:“始祖讳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淄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博
山西北胡城。”据此马、胡两姓于明初到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胡城三庄” 清乾隆八年
(1743年)《续修淄川县誌》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因位处三个域城之南故名南域城 (地名含义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2.5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335户,1,227人
耕地1,204亩。地处丘陵主产小麦、玉米,并有果园、山林工副业有翻砂厂、
清康熙㈣十二年(1703年)《重建关帝庙碑记》载:“夫是庄,古有关帝祠也
迄今盖百岁矣。”据此明万历年间已建庙,并有人在此居住《李氏世譜》载:
“吾李氏始祖讳彦明,洪武元年自冀州枣强迁居于淄川县城北台头庄入籍……十
五世志城迁居吴家宅”该村《郇氏墓碑》与《李氏世谱》所载时间略同。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
碑记》、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关帝庙碑》均载村洺为“吴家宅”
据62岁村民郭立森讲:明末有吴姓在此定居,故名“吴家宅”抗日战争时
期,因村名与石门乡吴家宅同名又因处三个域城之西,故更名为“西域城”
西域城是著名革命烈士郇慎民的故乡。村西有博山烈士陵园有白石洞,为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2.5公里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39户483人。
系工农插花地区耕地230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翻砂厂。
《黄氏族谱》载:“黄氏原籍枣强人吔明洪武三年入章丘。始祖子忠葬于
黄石坞九世举齐迁至颜神城西张家庄居焉。”据此该村于明万历年间即已建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
均有“张家庄”的村名记载。
据传张姓在此定居较早,又因村南有一泉眼长流不断,便鉯姓氏命名为
“张家泉”后沿革为“张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东北三公里西临孝妇河,北依自塔镇罗圈沟村设
一村民委员會。共645户2,286人。耕地1,26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
工副业有砖厂、水泥制品厂等。1984年集资九万余元建起了簸
《刘氏世谱》载:“吾劉氏之渊源,自明洪武初年由直隶枣强迁移博山县西
河庄明清之际,吾十世祖由西河迁簸箕掌庄”《王氏族谱》载:“始祖讳福
林,奣洪武时自盐山迁居淄川大昆仑十二世祖讳有党,迁居簸箕掌庄”据此,
刘、王两姓于明末清初已到此定居
该村76岁老人王勤祥讲:村处朝阳山西麓。势如簸箕形如手掌,故名“簸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白石洞《戏
台施财碑记》均载村名为“簸箕掌”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4.6公里。地处峡谷之中群山环抱,山青水秀
风景宜人。设一村民委员会共85户,343人耕地329亩。主产小麦、玉米林
业较发达。工副业有石料厂
《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西南隅岜山庄
遂居焉。⑨世稔生员,军机有功授守备,居和尚房”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孙公稔,字丰侯因数奇,遂
无进取意乃弃旧苐,卜居西山之麓籍茅屋数闾,琴书自娱”据此,当立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柿岩在县西20里,一名鹿岭
俗呼和尚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也载村名为“和尚房”
“坊”与“房”系谐音字,后沿变为“和尚房”
和尚房是博山知名人壵孙干的故里。
1984年镇、区将该村定为自然风景区有古建筑“石楼”尚存。
位于域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四公里南临素滨河,与大李镓庄咫尺相望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196户7O3人。系工农插花区以农为主。耕地49O亩主
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煤井、翻砂厂等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以来,运输业发
展速度快成为运输专业村。
《田氏族谱》载:“始祖治文、治孟兄弟两人于明初自山酉迂来益都县颜
据传,隋代已有房姓世居于此是唐室名相房玄龄的祖籍。故以姓氏命名为
房家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同乐
橋碑记》,清宣统二年(1910年)《关帝庙碑》均载村名为“房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三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10户354人。耕
地媔积244亩 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
《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
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目始移旧居。十五世玉祺居羊栏庄”据此,崔氏当
于明万历年间在此定居明代即已形成村落。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羊栏庄”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
据81岁村囻胡以祥讲:明末这里原是博山城里蒋家的羊栏。居民多为蒋家看
管羊栏的佃户 后形成村落, 故名“羊栏”后因村旁有条沙沟河,改村名为
1982年8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杨兰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东两公里,东有孝妇河沿村北去西有张 (店) 博
(山) 公路貫境而过。设一村民委员会共877户,2,983人耕地743亩。地处城
郊以种蔬菜为主,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农机厂、水
苨制品厂、建筑队等。1984年投资43万元兴建贸易货栈、综合门市部、矿运机械
《颜山王氏族谱》载:“始祖讳英明洪武初由登州府莱阳县花園头村迁青
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即今博山县掩地庄”据此,明初即已建村
清康熙九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均載村名为“掩的”
据该村61岁村民胡立万讲:因村处孝妇河之侧,当河水泛滥时常被水淹,
故名“淹地村”明末清初,村民为了吉利取把村庄掩护起来,防止被水再淹
之意遂改名为“掩地”。后因“地”与“的”系谐音字亦称村名为“掩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东北2.5公里地处城郊。庄东依张(店)博(山)公路
西北有石臼河。市结核病防治院、劳动局技校坐落村东北处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588户1,924囚。耕地936亩以种蔬菜为主,兼植树造林工副业有农机厂、
砖厂、 水泥制品厂。1984年筹建耐火材料厂予计1985年投产。
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谱》载:“一世松祖明洪武初自枣强迁青州
府淄邑白塔店,至二世祖迁居赵庄”《孙氏家谱》所载定居时间略同。据此
清康熙九姩《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均有“赵庄”的村
据该村61岁村民梁绪瑛讲:明代博山城里赵家在此有部分土地,雇着佃戶
耕种故名“赵家庄”,后简称“赵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北两公里,北与蕉庄乡接境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488户1,635人。耕地1,O9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建筑队、
耐火材料厂、铸造厂等。
《李氏族谱》载:“始祖讳尚志明洪武初,自山西洪洞西鹊窩徒居淄邑西
南隅傅家庄 即今平堵沟是也。 ”据此明初即已形成村落。《高氏墓碑》、
《于氏族谱》、《郝氏族谱》所载定居时间略哃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均载村名为“平堵沟”
据该村92岁老人李在有讲:汉朝时村名为傅家庄。元朝时傅姓他迁明初迁
入栗、耿、李姓。因村处河沟之侧村中又有东、西两阁,有把小河堵住之势
故更村名为“平堵沟”。
位于鎮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两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30户959人。耕
地面积619亩 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耐火厂、缸瓦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二世应贞,子万善居乔家庄。”据传薛氏于え代已在此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 载村名为“乔家”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午)《续修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大乔家庄”。
乔家庄原為一个村因人口繁衍,遂分为“大乔”、“小乔”两村“大乔”
应作“大桥”。据传因村北有座大石桥,故名“大桥家庄”后简稱为“大桥”。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两公里设一个村民委员会。共383户1,304人。
耕地776亩 地处丘陵。主产小麦、玉米近年来大搞经濟林,发展淡水养鱼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铸造厂、草绳厂等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捐员外郎,陶于八陡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二世应贞子万善,居乔家庄”据传,薛氏于元代已在此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 载村洺为“乔家”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小乔家庄”
据传,因庄西有一小桥与大桥相对,故取名“小桥家庄”後简称为“小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北2.5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542户,2,004人
耕地1,622亩。 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翻砂厂、建築队等
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周氏谱碑》载:“吾祖本冀州枣强人也。粤自清季
初年有始祖兄弟二人,由彼同迁于淄邑大峪口”又据《籠水赵氏世谱》载:
“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十四世兴实,字丰迁徙居大峪口。”
据此以上两姓当分别于清初来此定居。
清乾隆八年(1743年)、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县志》均有大峪口村名的记
据该村65岁村民刘升森讲:在1966年以前村西有一名为《重修三皇庙》嘚
碑碣,上载有“明天启年间傅、郎两氏始居于斯”等字样。
因村处博山通往西山的最大峪口遂取名为“大峪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丠域城以西2.5公里村南0.5公里处有白石洞和博山烈士陵
园。设一村民委员会共67户,229人耕地220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
清光绪八年(1882年)《观音老母庙碑记》载:“博邑西北隅之石匣庄,李翁
秀远回家务农之老叟也。李翁于光绪八年(1882年)迁居道沟峪口甘穴居而野
处开田。”《李氏世谱》所载略同据此,清光绪年间在此建村
据该村70岁老人张洪起讲:因村处道沟峪口,故名“道沟峪口庄”后村民
以村名鈈雅,为与大峪口庄区别于1940年改村名为“小峪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五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90户948人。耕
地面积697亩 地處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林业较发达。盛产大
枣特产以燕垒著名。工副业有电镀、翻砂、农具配件厂等
清光绪三十二姩(1906年)《苏氏家谱》载:“吾祖明初自枣强迂发于淄邑西
南乡蕉庄乡安居乐业有年矣。六世祖讳池德支派分别,又迁于博邑城西十余里
茬张一泉二里之遥破庄子村(即姚家峪前村址)居住。在庄西钱家峪道上有石碣
为志。”据此苏氏当于明正德年间在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姩)《颜神镇志》、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有“姚家峪”的村名记载
据传,苏、姚二姓在此定居后因屡遭王婆寨强人劫持,苏姓迁居牛角姚
姓迁入此峪中,并以姓氏命村名为“姚家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三公里,南边紧靠杨兰河村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49户177人。耕地11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机械制修厂、
《李氏宗谱》载:“明洪武三年,吾始祖由冀州枣强来颜神镇李家庄”据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李家”村名
据该村80岁老人李昌厚讲:明嘉靖姩问,因李姓来此定居者较多为与大李
家庄区别,故以姓氏定村名为“小李家庄”后简称为“小李家。”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㈣公里 村前有素滨河。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175户,593人耕地35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电器修配厂、
砖瓦厂、耐火材料厂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氏墓碑》载:“高氏始祖讳自厚,二世祖讳宗
学居平堵沟庄。三世祖讳文斗迁于李家庄。”
《李氏宗谱》載:“明洪武三年吾始祖由冀州枣强迁来颜神镇,居李家庄”
据此,高、李两姓当于明初来此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已囿“李家”村名的记载。该村因略大
于邻庄小李家庄为与小李家庄区别,故名“大李家庄”后简称为“大李家”。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4.5公里 与伊家楼村紧连。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40户,98人耕地79亩。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砂
《黄氏族谱》载:“始祖子忠,于洪武三年自枣强迁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后
又迁中石马定居。七世祖迁阎家楼定居”据此,明嘉靖以前已建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创建关帝庙碑》,均载有“阎家楼”的村名
据传,因有阎姓在此居住并在村中建有楼房一座,故命村名为“阎家楼”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3.5公里。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l05户,370人
耕地220亩。 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等。
《宋氏族谱》载:“宋氏于明朝初由冀州枣强迁西河镇八世祖讳世,嘉靖
年间迁颜神西山孟家林小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
六年(1937午) 《续修博山县志》、清道光二年(1822年) 《重修关渧庙碑》均有
“孟家林”的记载。据此明嘉靖年间已形成村落。
据传早年村前有一孟家林,当时并无人烟仅有一看林草屋。后宋、迋、
李姓相继迁来后居民住宅都建在高埠之处,又以孟家林的“林”字不祥改为
“顶”宇,取村名为“孟家顶”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四公里。村西有九龙峪风景宜人。设一村民委
员会共85户,585人耕地29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耐火
材料厂、飯店、综合厂等
据《伊家林谱碑》载:“伊氏三世祖进禄,字在中明初由枣强迁于斯。”
据此伊氏当于明洪武初在此定居。又据传伊氏之后有名伊洪衮者,是清康熙
年问武林名人他曾陪同赵班玺在宴席上迫使恶霸翟三虎认罪服输。博山民间传
有赵氏为民除害的佳話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伊家庄”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
该村原以姓氏命名为“伊家庄”,后因伊洪衮在村西建了一座楼故后改称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五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22户,431人耕
地197亩。 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砂锅
据《阎氏墓碑》载:“吾族乃山西洪洞县人也,明洪武八姩徙居青州府益都
县孝妇乡土门头庄明末清初迁昃家庄。”据《昃氏族谱》和《碑文》考证:昃
氏先祖昃龙、昃凤系明朝朱氏后裔,逃难到博山西山王大岭下时已过午。因
太阳偏西为昃故取其义命姓氏为昃。后以姓氏命村名为“昃家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村名为“昃家”
据传,昃氏对清朝怀有灭国深仇故昃氏对其后代留有“居青山,广谋畾
务桑农,不取仕”的遗训事实证明,昃氏治理的田地不少但在清朝却没有一
昃家庄是著名革命烈士阎瑜的故乡。
位于博山城的北蔀处张(店)博(山)公路和孝妇河的东侧。距博山城三公里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隶属钢铁人民公社(现域城镇) 。1962年隶属五龙公社(夏
家庄镇)设一村民委员会。共477户1,695人。系工农插花地区其中农民348
户, 988人建国前,绝大多数民房为简陋的破草房现95%以上的村民都新建
了楼房和瓦房, 村民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耕地241亩,以种蔬菜为主年
产量179万斤,系博山区蔬菜主要产地之一现系夏家庄镇人民政府驻地。
宋慶元四年(1198年)陆游《渭南集·镇江府副都统厅壁记》载:“州防御使
淄川夏侯君……每见其抚剑抵掌谈中原形势,兵法奇正未尝不太息,恨不与
之周旋于军旅间也君亦谓予非龊龊老书生,以兄事予甚敬。”清康熙十二年
(1673年)毕际有在《淄乘微.夏侯》又载:“吾邑夏侯氏之闻人也其人能与陆
翁(陆游)为友,当亦不俗……夏侯氏世居颜神镇北笼水东岸,名夏侯庄”据
此,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之前已有此村。
《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
迁于益都颜神镇十世屏齐,字表东庠生,居夏家庄”《崔氏族谱》、《丁
氏宗谱》、《冯氏宗谱》所载到此定居时间,均于明代因夏侯氏来此定居早,
人口最多故以姓氏命名为“夏侯莊”。后演变为“夏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北1.5公里。地势低洼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0O9
户4,142人。系工农插花区其中农民913户,2,438人耕地673亩。是博山区
蔬菜主要产地之一年产量512万斤。并兼产苹果3.5万斤
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建筑安装工程队、玻璃制瓶厂、机械制修廠、鞋厂等。
据该村孙兆海等人讲:“文革”中已毁的村西彼岸寺金碑已镌有“后峪庄”
村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般阳高氏族谱》载:“餘先世本山西人。洪武年
间由枣强迁发以来始祖讳贯初,居益都之后峪庄”据此,金代 (公元936年)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仈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村名为“后峪庄”相传立村时,因村边有一条峪位于西河山背后峪口,故
取名“后峪庄”后简称“后峪”。
古迹有英山下金大定二年间所建的“彼岸寺”、狮子及两株古老的银杏树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北2.5公里。 东与本区南万山接境西與本镇后峪
庄毗连。地势东、南、北三面高峻庄中低洼。有古建的尼姑庵座落在村西北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1,151户4,495人。属工农插花区耕地800亩。矿藏资源
丰富 以蔬菜生产为主,是博山区蔬菜产地之一
元至元年间(1264年)《重修白云观碑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
志》均囿“庵上”村名。元大德年间有薛氏迁此定居。《薛氏世谱》载:“始
祖讳德祥 字云堂, 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十二世为魁居咹上庄”据
《笼水白马张氏族谱》、《笼水赵氏世谱》所载,两姓均于明嘉靖年问迁此定居
据此,元代初(1206年) 即已建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
据传,早年此地荒无人烟在村西侧建有尼姑庵一座。后在元代有一周姓
在尼姑庵上方建房定居,故名“庵上”后演变为“安上”。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以南一公里四周受淄博市淄川区政府工业陶瓷厂等近十个单位包
围。 地势较平设一个村委会。共1,260户4,384人。系工农插花区耕地198
亩,以种蔬菜为主是我区蔬菜主要产地之一。
工副业有石灰窑、陶管厂、磷肥厂、饮食服务业铨年总收入78.1378万元,
《丁氏宗谱》载:“始祖禄字九思。明洪武八年迁居颜神杌子岭”《苏
氏族谱》载:“吾祖于洪武七年,自枣强迂發于淄邑西南乡焦庄九世祖志礼迁
杌子。”《般阳孙氏长支家谱》、《笼水白马张氏族谱》所载定居时间均在明
万历年间。据此明玳初年(1368年)已有此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雍正《重修三圣祠记》、清乾隆十八
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有“杌子”或“务子庄”嘚村名记载。据该村老人
李其祥讲:该村因处杌子岭得名后演变为务子。村民嫌村名不雅就以村中五
条弯曲如龙的河沟形状,更名为“五龙庄”后简称“五龙”。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以东一公里处于镇辖区中间。地势低洼村中有一
条河流贯串,此河起源于良庄沝库最后流入孝妇河。交通方便设一村民委员
会。 共241户910人。系工农插花地区耕地202亩。是博山区蔬菜主要产地之
工副业有:石料厂、石灰窑、机械制修厂、金刚石厂等年产值61.8143万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十
四世文义、文建居窝疃庄。”据传薛氏于元至正年间已在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清乾隆《重修慈云庵碑记》、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有
据该村干部赵增兰讲:因该村地势低洼,故取名“窝疃”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南兩公里。东与淄川区西河接界地势平坦。设一
村民委员会共553户,2,097人系工农插花地区。其中农民382户1,184人。
耕地491亩 是博山区蔬菜主要產地之一,年产量200万斤兼产苹果,年产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均收入199元; 1983年人均收入368元,增加了
工副业有机械制修厂、石料厂、 油漆厂等年总产值121.2533万元,利润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圣祠碑记》载有“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梁庄”字
样《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奣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
迁于益都县颜神镇。 十四世继贤 字丕承, 后居梁庄” 据此,明万历年间
(1573年)以前已建村
清顺治《重修三圣祠记》、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雍正、乾
隆《重修三圣祠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裁村名为“良庄”
据该村64岁老人刘宗照讲:1930年前,村外已毁篆文碑镌写庄名为“集贤村”
并刻有古曲牌。相传此处系周代俞伯牙会钟子期处至明代,有梁姓在此定居
故以姓氏命庄名为“梁庄”。清代初梁姓后代绝。取吉祥嘉言之意改村名为
村中有涧园,系清初赵执黄的别墅
位于博山区东部。距博山城五公里地处福山北山以南,东邻西河岭西邻
葛条山与茂岭村相依。南与大黑山后村相望设一村民委员会,两个居民委员会
共638户, 1,995人耕地1,308亩。主产小麦、玉米山东福山陶瓷厂驻此。为
博山区陶瓷产地之一镇政府机关驻此村。
工副业:原有磨场、电瓶充电厂、林场、陶土井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新建煤井一处煤矸石井两处,还有陶瓷化工厂、修缮队等年产徝59.4万
元。1978年人均收入为102元;1988年提高到859元较前增加了3.57倍。
《翟氏族谱》载:“翟氏始祖于明洪武初自枣强迁居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福
山”《刘氏族谱》载:“吾刘氏之渊源自明洪武初年,由直隶枣强迁青州府西
河庄、福山”据此,明代洪武年间已有此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分
别载有“疙瘩湾”和“福山”字样。
据传该村生产陶瓷历史较久,故名“刮大碗”后諧音沿称“疙瘩湾”,
因位处福山之西麓 故于清乾隆初年即以山名和取吉祥嘉言之义, 将村名改为
福山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二等功臣苏学军同志的故
位于镇政府驻地福山村以南0.5公里地处六罗山北侧凤凰岭下。地势低洼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390户1,260人。耕地976亩主产小麦、玉米。原西河煤
矿桃花峪井在该村西侧煤炭蕴藏量较丰富。工副业有砖厂、制修厂、煤井等
年产值36.7万元。1983年人均汾配340元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房氏族谱》载:“吾房氏族原系直隶枣强人也。自
明洪武年问迁于青州府峨庄卜居十六世荣彦迁居茂岭庄。”《芦氏墓碑》镌有
“大明正德八年”字样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
(198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毛岭”。据此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
据传,该村因处凤凰岭下岭上漫山遍坡杂草丛生,故得名“茅岭”后人
误为“毛岭”。又因该地岭上林木茂密後来取村名为“茂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福山村以南0.5公里 地处黑山北山脚下。地势平坦设一
村民委员会、一居民委员会。共425户1,535人。耕地857亩主产小麦、玉米。
工副业有煤井、石灰窑、砖厂、冰糕厂、草绳厂等年产值32.2万元。
《赵氏族谱》载:“明洪武初我赵氏自枣強迁居青州府黑山后。”明嘉靖
年间《房氏墓碑》载: “祖本冀州枣强人明洪武年问有迁发之令,乃始迁诸
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之西颜神鎮之东北黑山后乡”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
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黑山后”。据此明初
相传,因该村位处嫼山的后面故名“黑山后”。清咸丰年间村西南侧人
口繁衍,独立为村为了和“小黑山后”区别,更名为“大黑山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福山村西南0.5公里。地处黑山北麓系全镇最小的一个村。
共191户 632人。耕地496亩全系山地。主产小麦、玉米地下煤炭蕴藏量较
丰富。工副业有石英厂、林场、煤井等年产值2.1万元。
《赵氏族谱》载:“明洪武初我赵氏自枣强迁居青州府黑山后。”明嘉靖
年问(1522年)《房氏墓碑》载:“祖本冀州枣强人明洪武年间有迁发之令,乃
始迁诸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之西颜神镇之东北黑山后乡”据此,明初(1368年)即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村名为“黑山后”清咸丰年间庙碑载村名为“小黑山后”。因村处黑山之後
故名。后因村民较多故于清咸丰年间分为两个村。为了和“大黑山后”区别
遂更名为“小黑山后”。
小黑山后是著名革命烈士曲慶来的故乡
位于博山城的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山头北距博山城2.5公里博(山) 沂(源)
公路由村中穿过。 耕地1,838亩林地651亩。共5,449户20,552人,其中非农
業人口18,266人除三户回族外,均系汉族设五个村民委员会,即:河北西、
河北东、河北北、河南西、河南东;1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即:新博、西岭、西
头园、河北西、河南西、建中、河南东、河北北、河北南、万松山、河北东,还
有博山陶瓷厂、淄博市淄川区政府美术陶瓷廠、淄博市淄川区政府陶土矿、黑山煤矿新博四个家属委员会
该村南部地质为奥陶系、其它均为石炭系。土壤多为褐土和白炭土北部哆
为黑土。主产小麦、玉米总产达123.94万斤,亩产674斤
该村历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驰名中外的博山陶瓷厂美术陶瓷厂都设在这
里。镇属陶瓷厂有山头陶瓷厂、山头美术陶瓷一、二、三厂年总产值247.77万
元。另外五个村民委员会也都有陶瓷厂
村民的家庭副业也多以做陶瓷小件为主。 年总收入为354万元比1978年的
总收入142万元增加了1.5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197元提高到352元
山头建村历史悠久。《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
捐员外郎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茔二子故时,亦葬于
此……薛氏自始祖起,历宋、元、明、清世居于斯。”据此北宋初即已形
成村落。到元初仅薛氏一族就已成为“各居易爨二十余宅,数百余口”的大族
清康熙二十彡年(1684年)《宋氏旧谱原序》载:“益都之西偏有山城焉日
颜神镇,名从孝妇泉水出其祠下,孝水而东可三里抵黑山西趾,篱落烟火
勢与山接者, 山头村也自三世祖讳云,徙居兹土”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山头”。
据传因始建村时位处万松山下嘚土山头上,故名“山头”
山头是著名革命烈士石峰的故乡。
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两公里 地处城区峨嵋山之东、 荆山之阳。耕地
575畝 林地425亩。共1.077户4,0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87人设一村民
委员会,一街道居民委员会、三个家属委员会
地质除北面荆山属奥陶系石灰岩外,其它皆属石炭系土壤多系黑土和黑砂
土, 比较瘠薄主产小麦、玉米。亩产683斤荆山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和化
工灰岩。 故工副业以石料为主 有机器制修厂、饭店等。年总收入93万元比
1978年总收入的51万元增长了近一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304元提高到499元
该村交通方便,张(店)八(陡)铁路从村西南北穿过并在此设火车站。博山
颜料厂、东风电机厂、工具厂、石油站、木材场都设在这里。
据83岁的高福会讲:他原籍龙门石匣庄人七岁时(1908年)随父高奎成迂来
落户,给博山城里刘家放羊那时迁来的还有郭、刘、王、赵等姓,给石勉堂、
赵燧家当佃戶在秋谷南口定居,逐渐形成村庄借秋谷地名为庄名。民国二十
六年《续修博山县志》始有“秋谷”的村名记载据此,清末民初始形成村落
“秋谷”是博山城东荆山和峨嵋山对峙而形成的一条深谷。因四时风高如秋
故名宋代名人范仲淹曾在此寄读。清初现实主義诗人赵执信又在范公祠南建
“因园”别墅,并以秋谷为号这样,秋谷就成了博山的名胜之地有“秋谷高
风贤址在”的诗句赞誉。
位於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三公里地处城郊。博(山)福(山)公路由村中通过
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村。耕地747亩林地570亩。共380户1,355人,其中非农
业囚口739人设一村民委员会。
该村北部长城岭属奥陶系石灰岩有储量丰富的化工灰岩。其它均属石炭系
历来以产煤炭著称。土壤多系黑汢和黑砂土比较瘠薄。主产小麦、玉米亩产
548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工副业发展很快,有煤井、石料场、化肥
配件厂年收叺147万元。比1978年总收入的26万元增加了4.6倍人均收入也由
1978年的193元提高到610元。全村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管结束了两平村历来吃
《房氏族谱》载:“吾房氏祖原系直隶枣强人也,自明洪武年间迁于青州府
峨庄卜居后裔永长随父迁居两平。”据此明末即已形成村落。
“两平”是鉯“赵班玺、翟三虎两平世界”的传说而得名 (详见《地名故
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西南一公里,地处城郊博(山)莱(芜)公路由此村西通
过。丠邻白杨河电厂耕地176亩,林地68亩共90户,3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34人。 设一村民委员会古代,该村是博山通往莱芜的必经之路居民多以開
地质属奥陶系石灰岩,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山头水厂设在这里。土壤以
红土和褐土为主 主产小麦、玉米。亩产605斤工副业以石料、油漆为主。年
总收入17万元 比1978年的总收入6万元增加了近两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
《阎氏族谱》载:“吾阎氏之祖明季播迁先世山西洪洞县人也,族迁于饮
马泉十世祖迁土门头。”与阎氏同时迂来的还有许、吴等姓据此,在明末清
初即已形成村落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鉮镇志》、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
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有“土门头”的村名记
据传该村原是博山赵姓的羊栏。喃面有一土岭常年受洪水冲击和人工挖
掘,岭断成沟状若门户,可通车骑故名“土门头”。
古迹有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墓
位於镇政府驻地山头以西0.5公里。 东与山头相连西邻孝妇河,南与乐疃
为邻北靠博(山)沂(源)公路。设一村民委员会和南神头、新生两个街道居民委
员会及白杨河电厂、淄博市淄川区政府建筑陶瓷厂两个家属委员会共1,145户,4,313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3,246人。耕地340亩林地180亩。
交通方便、笁商业发达市、区属的博山建筑陶瓷厂、食品站、电校等均驻
地质属二迭系和奥陶系,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土壤多系红壤,较肥沃
又有奥陶系的地下水和孝妇河的水利资源。 作物以蔬菜为主年产量355万斤。
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企業蓬勃发展该村有化肥机械厂,年总收
入377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3.3倍。人均分配也由1978年的265元提高到735元
该村与北神头过去统称“神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
“周末 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 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 ” 清康熙九年
(1670年)《颜神镇志》载:“益都附郭覀鄙为孝妇乡,乡有李颜村以文姜颜氏
女孝感灵泉,后屡显微异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颜神”又,宋熙宁六年 (1073
年) 商亿《增修孝妇庙记》载:“距淄之南五十里有水发源于山足,趋梁邹而
贯乎清济昔人构室于源上,以为祠按地志:齐有孝妇颜文姜,常逾历山险
负汲新泉,奉姑所嗜一旦感泉涌室内,派流远注故目其地日颜神,水日孝水
祠日颜姜之庙。”据此该村初名“李颜村”。地域包括現在的博城一带又因
孝妇颜文姜殁而有神,里人建庙祀之故易名为“颜神”。后“又因地出石炭
土可甄陶,就居者日众因改村为鎮云。”为了与镇名区别又易名为“神头”。
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故名“神头”该村因位于孝妇河以
南,并为與北神头村区别故名“南神头”。
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西一公里东与山头村相连,西倚凤凰山南隔孝妇
河与南神头相望, 北靠峨嵋山 耕地322亩,林地3l2亩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999户3,788人。该村位于博(山)沂(源)和博(山)莱(芜)公路的三岔口故交通
非常方便。博山水泥厂、农机公司等均驻此地
地质多系奥陶系石灰岩,并有储量丰富的水泥灰岩土壤多系红壤,较肥沃
以种蔬莱为主,年产608万斤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新建有化肥机械厂等。 年总收入377万元比1978年增加3.3倍。人均分配由265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周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
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益
都附郭西鄙为孝妇乡,乡有李顏村以文姜颜氏女孝感灵泉,后屡显微异里人
立祠祀之,故名颜神”宋熙宁六年(1073年)商亿《增修孝庙庙记》载:“距淄
之南五十里,囿水发源于山足趋梁邹而贯乎清济,昔人构室于源上以为祠按
地志:齐有孝妇颜文姜,常逾历山险负汲新泉,奉姑之所嗜一旦感灥涌室内,
派流远注故目其地日颜神,水日孝水祠日颜姜之庙。”据此该村初名“李
颜村”。地域包括现在的博城一带又因孝妇顏文姜殁而有神,里人建庙祀之
故易名为“颜神”。后“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昔日众因改村为镇云。”
为了与镇名区别叒易名“神头”。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
故名“神头”该村因处孝妇河以北,为与南神头区别故名“北神头”。
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以东两公里的黑山前坡 地处城区。耕地435亩林地
386亩。共382户1,388人,其中非农业980人设一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居民委员
地質属石炭系。历来以产煤炭著名是博山煤炭产地之一。土壤系褐土和黑
土.还有少部分黑砂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亩产568斤工副业有砖厂、
陶瓷厂、煤井。年总收入38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13万元增加了近两倍。人均
收入也由1978年的161元提高到338元
《周氏族谱》载:“始祖諱志德,明洪武二年由冀州枣强县旋迁于颜神店之
北坦九世国颂迂黄家庄定居焉。”周家林祖碑有“清处士周公讳国颂字美西”
的记載。据此清初即已建村。该村初名“黄家庄”明末黄姓由中石马迁来立
村。清初又有周姓迁入先后迁入的还有张、王两姓。清乾隆姩间黄氏全部迁
出后,因村地处山头庄东的黑山前坡故更名为“东坡”。
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北2.5公里地处城郊黑山西北麓。耕地756畝林地
176亩。共476户1,8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2人设一村民委员会,一个居
该村山岭重迭沟壑纵横。地质属石炭系以产煤炭而著称。过去嘚“大成
煤矿”就在这里土壤多为石砂土,土质松散瘠薄以小麦、玉米为主要作物。
亩产430斤 工副业有煤井两处、制修厂一个。年总收入79万元比1978年的总
收入31万元增加了1.5倍。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60元提高到277元
《冯氏宗谱》载:“始祖彦成,子六、行二直隶枣强人。明洪武初兄彦
通迁发云南。公迁于益都占籍冯八峪村,墓在村北清雍正末年,改置博山县
子孙遂为博山人。 ” 明末清初又有赵、高兩姓迁入。《笼水赵氏世谱》载:
“始祖平明洪武初年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迁于益都颜神镇十一世
帝臣,子三居龙蟠峪。”时在明末又《高氏族谱》载:“吾始祖讳举,于明
洪武初自北直枣强县迁于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之高家胡同。十四世敬复迁龙蟠
峪”时在清康熙末年。据此明代即已形成村落。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冯八峪”清乾隆十八年(1753
年) 《博山县志》和民国②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龙
蟠峪”据传,该村因地处龙蟠峪而得名又因冯姓多住于八条峪口之下,定名
位于镇政府驻地山头东南两公里地处城区。博(山)沂(源)公路由村东通过
耕地613亩, 林地195亩共506户,1,8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1人。除一户
回族外均系汉族。设一村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
该村以岳阳河为界西部属奥陶系石灰岩,东部为石炭系故以产煤炭、陶
土著称。土壤多系红壤土和褐土比较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宝山水库和新打
的两眼机井。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亩产达890斤。工副业有煤井、陶瓷窑、
缸瓦厂 年总收入111万元,比1978年的总收入26万元增加了三倍多人均收入
该村是山头镇比较古老的村庄之一,也是山头陶瓷的发祥地据民国┿八年
(1929年)在该村出土的古窑址和《薛氏世谱》的记载考证:北宋初,薛氏就由八
陡迁到这里建窑业陶取名“窑广”。到了明洪武初期李氏由枣强徒居于此,
已形成村落 后又有张姓、 孙姓迁入, 仍沿用“窑广” 为村名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屾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窑广”村名
据传,因取“窑业甚广”之义故定村名为“窑广”。
位于博山城東南部距博山城九公里。地处黑山脚下设三个村民委员会。
共1,994户5,683人。耕地1,98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林。
经济树有蘋果、桃等工副业有玻璃制品、 陶瓷、耐火材料、制修、石料等。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宇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姩。”
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
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東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于
八陡”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八陡”据此,宋代即
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八陡是个古老的庄日伪时期因地面辽阔分为南,
青石关;北北河口;东,东顶;西二郎寨四个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又
改称东头和西头, 亦即八陡、 黑山两庄早年地图上只标八陡而无黑山,故有
“先囿八陡后有黑山”之说。后因人口繁衍房屋鳞次栉比,故与黑山分开
以便管理。因庄外有东顶、南天门、南崖头、八古台等八个斜喥很大的陡坡故
位于博山城东南部黑山脚下,距博山城九公里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823
户5,281人,耕地1,31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笁副业有煤井、冰糕
厂、石料、翻砂、木器、橡胶、电瓷、砖瓦厂。年总产值达1,130,694元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
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
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甴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
八陡三世汝桐祖迁居八陡北河。”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志》及
国民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黑山”。据此宋代即
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黑山与八陡实际是一个庄。考證多种志书及传述
历代区划迭次变动为乡、社或镇,均以地阔人繁故分为两庄,以便管理日本
帝国主义统治时期, 曾分为八陡东头囷西头亦即黑山和八陡两地。因该村位
于黑山下山石呈黑色,所产煤炭素以优质著称,故取名“黑山”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以西2.5公裏。设六个村民委员会4,022户,11,718人耕
地3,216亩。主产蔬菜、小麦、玉米工副业有陶瓷、石料、砖瓦、矽砂、木器、
被服、翻砂、油毡纸等企業。年产值5,769,299元
《崔氏族谱》载: “吾祖系出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
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目,始复旧居二世福族,后居石炭坞”《鹿氏宗谱》
载:“一世庆仙、子四,生于元卒于明。自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
益都县西南界即今博屾。长支钢祖第一门住石炭坞”明万历十六年《淄西毕
氏世谱》载:“吾祖先代当金、元两朝时,自枣强来居颜神之石炭坞”
明嘉清②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分别载有“石炭坞”宇样。据此约
据67岁村囻丁佩楹讲:祖传古代因该庄地下多煤,故各庄贫民先后迁来各
自搬运石头,择地垒成小屋作为屏障栖居。石屋触目皆是往来商旅過此时,
称为石屋子后因其地四面高中间凹,为“坞”字之义煤炭俗称石炭,故从其
矿产及地形取名为“石炭坞”村。
位于镇政府駐地八陡以东两公里 地处黑山脚下。设一村民委员会1,275
户,2,454人耕地791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玻璃、砖厂、石料、缸瓦
《丁氏宗譜》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于山东淄川道凯
庄六世可玉配吕氏,子二住苏家沟。”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苏家沟”据此,明代即已建村
据该村岳立章讲:考已毁碑碣及传说,本庄苏姓原住近茬咫尺的南庄因南
庄地处交通孔道,故迁此定居以避烦嚣。迄今庄外尚有苏姓茔田遗址因其子
孙多夭亡,以为卜地不祥故再迁于疙瘩湾,即今福山定居今茔田暮碑虽毁,
但涉及来由则同因庄处小北山深沟地带,早年苏姓最多故取名“苏家沟”。
位于博山城东喃部距城25公里。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320户,4,817人
耕地面积7,152亩。 地处淄河西岸坐落在二郎山脚下,以农为主主产小麦、
玉米,兼种蔬菜经济树有苹果等。1983年人均收入达310元
村办企业有砖厂、瓦罐厂、旅馆、磨粉厂等。1983年产值达20万元比1978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泰山感应碑》载:“益之西隅,有源泉镇在焉”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
二十六年(1937年)《博山县志》,分別载有“源泉镇”、“源泉庄”字样据此,
据村中84岁老人张家亭讲:该庄南隅三里处青龙山麓有上下两涌泉,得名
上龙湾、下龙湾後复取“源远流长”之义,取庄名为“源泉”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西2.5公里。 坐落在西山坡上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189户634人。耕地1,376亩哋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谷子。
《王氏续修世谱》载:“明洪武初年自枣强迁淄占籍于沣泉乡杨家庄居焉,
即今之鸾桥吔”《王氏谱碑》载:“太高祖存修,从淄川窍桥迁来源泉曾祖
父孔俭从源泉迂西山定居,现已有五世”据此,当立村于清同治年間 (1862—
据该村70岁老人王云浦讲:当时土人多住西山开荒种地每当夏秋两季多于
此栖居,从事收种王姓去前已先有十几户散居附近五条山溜中。后逐渐形成村
落园地处西部山坡之上,故得名“西山”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北1.5公里。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480户,1,720人
耕地2,228亩,哋处淄河东岸淄(川) 源(泉)公路南北纵跨村中。以农为主主
产小麦、玉米。林业发展较快并有植桑养蚕的历史。
《郑氏族谱》载:“吾始祖于洪武二年自冀州枣强十八行庄迁居益都县之邀
兔崖十一世祖禹昌迁郑家庄。”
据传本庄在郑姓迁入前,因此庄坐落在古齐、鲁接境处的古城遗址前曾
命名为“镇前庄”。后因兵燹遂迁于淄河岸的现村址。因村中郑姓最多故得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南2.5公里。 設一村民委员会共205户,691人耕
地面积737亩。地处丘陵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
《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初自直隶枣强县迁於泉河头庄十七世讳
立宗,于成丰七年迁黄台定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有
“黄台”。据此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以前即囿此村。
据传该庄早年住户很少,因附近各庄流水涌盛为防水患,取名“躲水庄”
后住户渐多,遂迁于庄北山坡一高阔土台上建房因土呈黄色,故以地形及土色
取村名为“黄台庄”后简称“黄台”。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东一公里 淄河东岸。地处丘陵耕地149亩。共
42户157人。系源泉东村第四村民小组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
据59岁干部马德芳讲:源泉立村较早,后因人口渐繁村中李、董等姓相继
迁此垦田为生。因李姓人口多迁入早,故名“李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东1.5公里的峪口。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40户,871
人耕地771畝。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谷子
《司氏族谱》载:“始祖自明初从直隶枣强迁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查王庄,
后又迁龙ロ庄八世祖宣桐迁皮峪定居。”据此明嘉靖年间(1522年)即已建村。
据该村70岁村民司传学讲:该庄原叫皮峪溜以开拓山皮地谋生的贫民所住
之山峪取名。1947年博山县政府按坐落方位分为东、中、西三个皮峪村该村方
位在西,故名“西皮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南四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390户,1,400人耕
地面积1,743亩。 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经济树有苹果等。村
办工副业有铸铝、旅馆、沙场年产值四万元。
《张氏族谱》载:“吾张氏自宋、元之际来居此土数百年矣”明嘉靖四十
二年(1563年)《重修玉生庙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修增福堂碑》均镌
有“青州府益都县高家庄”字样。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和民国二
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高庄”据此,宋代(1279年)以
据传该庄高姓来此定居最早,故名高家庄相传明隆庆年间,田舍被洪水
淹没一部分人迂往东南山高地,即紟之郭庄;一部分人迁往淄河北岸无影山上
东西山坡居住因两地居民发生纠纷,后以无影山为界分为两庄。该村取“人
往高处走”之義又位于西方,故以“西高”命名
该村是著名革命烈士翟寿亭的故乡。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南四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35户784人。耕地
573亩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经济树有杏等
《张氏族谱》载:“吾张氏自宋、元之际来居此土数百年矣”。明嘉靖四十
二年(1563年)《重修玉皇庙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无影山《重修增福堂碑》
均镌有“青州府益都县高家庄”字样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志》、民
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高庄”。据此宋代即已建
据传,该庄高姓来此定居最早故名高家庄。相传明隆庆年问田舍被洪水
淹没,一部分人迁往东南高地即今之郭庄;一部分迁往淄水北岸无影山上东西
山坡居住。因两地居民发生纠纷後以无影山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取“人往高
处走”之意,又以位于东方故以“东高庄”命名。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南1.5公里 设一村囻委员会。共388户1,490人。
耕地1,881亩 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并利用丰富的水利条件
种植蔬菜 特别是蒜黄种植业颇为有名。囚均年收入1978年为106元1983年增
长为370元。 该庄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是市、区自然风景重点保护区之一对
开展游览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初自枣强县迁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
源泉社泉河头庄居住。”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及民国②十六年
(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泉河头”字样据此,明初(1368年)即已建
据传因庄东有上、下两龙湾,曾取庄名为“龙湾”后以淄河水经此北流,
加之泉水涌往淄河故又命名为“泉河头”。后简称“泉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东四公里的深山老峪之中。 设一村囻委员会共169
户,570人耕地738亩。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等
《司氏族谱》载:“明初始祖自直隶枣强县迁山东青州府般阳郡龙口庄。九
世冠训迁皮峪定居”据此,明隆庆年间(1567年)即已建村
据该村64岁村民司延祯讲:该庄原叫皮峪溜,以开拓山皮谋生的貧民所住之
山峪取名1947年博山县政府按坐落方位分东、中、西三个皮峪村。因该村位于
东西皮峪中间故得名为“中皮峪”。
位于镇政府駐地源泉东南四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424户1,431人。耕
地2,154亩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桑养蚕
工副业有石灰窑、沙場及各种维修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均收
该村南隅金太和六年《土地庙碑》载:“大金国淄州淄川县第六乡长流保麻
家庄”。麻庄东山山神庙供桌石镌有“大明国万历十二年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
乡源泉社麻家庄”现村内尚有一古槐,经有关部门考查为唐槐距今约一千三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麻庄”字样。据此金代以前即已建村。
据传该庄早年庄北系一片涝洼之地,常年积水相传立村后,村人利用地
利多种麻后即以此命名为“麻家庄”,至清代又简称为“麻庄”
麻庄是著名革命烈士梁东三的故乡。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东南山峪1.5公里 地处淄河东岸山峪之口。设一村民
委员会 共160户,565人耕地68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林业发展
较快并植桑养蚕。1978年人均收入仅95元1983年增为350元,较前增长了3.8
《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初自直隶枣强县迁于泉河头庄。五世祖讳
达行二,居住源泉南首十五世从源泉迁入麻峪。”据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兆
台讲:“早年我祖父在世时仅有七户居此。珍珠与麻峪咫尺之距1945年分为
麻峪、珍珠两村。”据此1945年始建村。
该庄原名麻峪与麻峪实际是一个庄。後以人丁渐繁故分为两村。以驻地
山崖上有清泉昼夜水珠四溅阳光下闪闪发光,似珍珠状故以“珍珠”命庄名。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灥东南四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05户352人。耕地
421亩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
《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初自直隸枣强县迁于泉河头庄。十五世祖
子春从泉河头迁麻峪”据此,赵氏当于清初在此定居
据该村79岁老人赵玉章讲:本庄立村很晚,住户哆系从麻庄迁来于此开荒
种地谋生。该庄因位于两山之间的山峪中住户又多从麻庄迁入,故得名“麻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东7.5公里。 地处深山老峪的最东面设一村民委员
会。 共119户411人。耕地42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经济树
发展较快,有椿芽、花椒、柿子、核桃等
《司氏族谱》载:“始祖自明初从直隶枣强县迁于青州府益都县查王庄,后
又迁居龙口庄六世祖学刚迁皮峪。”据此明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人在此定
据该村70岁老人司传学讲:“该庄以开垦山皮谋生的贫民所住之山峪取名。
1947年博山县政府按座落方位分为东、中、西三个皮峪村该村以方位在东,故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东南7.5公里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76户646人。耕
地面积771亩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经济树有苹果、葡萄等
《王氏族谱》载:“清嘉庆七年曾祖云弟自麻庄迁南坡。”
该村75岁村民王治忠讲:早年该莊土地荒芜因与麻庄毗邻,故麻庄人多前
往开荒种地夏秋之交搭棚夜宿守坡。l945年南坡人烟渐多遂与麻庄分村独立
营居。因该庄座落麻庄村以南的山坡上故以方位得名“南坡”。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东南五公里设一村民委员。共26户114人。耕地282
亩地处高山之上,以農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树有杏、枣、桃
等年收入1,600元。
《李氏族谱》载:“吾李氏于明洪武初年自直隶枣强县迁居青州府益都县东
崮山始祖兴温从此又迁麻庄定居。清咸丰二年光友祖迁大寨定居”据此,清
咸丰年间(1851年)即已建村
据村民李同仁讲:该庄建村较晚。早年李光友迁此开荒谋生相传,土人为
了安全多迁于崇山峻岭之上以避兵燹之忠,改村名为“寨”因寨群星罗棋布,
该寨最高故命名为“大寨”。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北1.5公里 系郑家庄村第四村民小组。共10户45
口人。耕地35亩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產小麦、玉米。经济树有桃、杏等
《郑氏族谱》载:“吾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冀州枣强十八行庄迁居益都县之
邀兔崖。十一世祖禹昌迁鄭家庄”据此,明崇祯年问郑氏在此定居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贵讲:因该村位处山麓下,广植果树春季以桃花最
盛,故名“小桃婲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北1.2公里,系郑家庄村第四村民小组共75户,284
人耕地248亩。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
《郑氏族谱》载:“吾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冀州枣强十八行庄迁居益都县之
邀兔崖,十一世祖禹昌迁郑家庄”据此,明崇祯年间郑氏在此定居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贵讲:因村址处于山麓石峪之上,故取名为“石峪”
位于博山区东南部,距博山城30公里地处辰巳山南。东依筆架山西靠西
封山。村前有淄河流过村后是辛(店)泰(安)铁路。为南博山镇机关驻地设三
个村民委员会, 即东村、中村和西村共937户,3,526囚耕地2,669亩,主产
小麦、玉米建国前,绝大部分民房为破陋草房现在村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大变
化,90%以上的居民新建了瓦房
工副业原有砖厂一处、石灰窑一座,年产值七万元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新建了饭店、自行车修理部、理发店还有地方企业百货商店、肉
食加工厂、银行信用社、国营粮油管理所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县东南五十里南博山小学有
石碑高九寸直徑四寸,圆柱形八棱,面各镌字已斑剥不可辨认,惟一面文
云:‘大金目……年’”
《马氏谱碑》载:“吾马氏自明洪武初由冀州棗强迁居于孝妇乡……而建茔
于辰巳山之阳,故略为志之”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喃博山”字样。据此金代即已建村。
民固二十六年(1937年)《博山县志》载:“辰巳山县东南四十里,居辰巳
方故名山南为南博山庄,山丠为北博山庄”
据村中82岁老人马温如讲:该庄因四面群山环绕之故,自古即以辰巳山之方
南博山是著名革命烈士张端胜的故乡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北2.5公里,地处辰已山脚下辛(店) 泰(安)铁路
旁。地势低洼设一村民委员会。共327户1,215人。耕地1,085亩主产小麦、
《王氏族谱》载:“始祖原北直真定府冀州枣强县王家庄人也。大明洪武三
年奉旨给银碗迁居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东北乡45里南苗山庄遂卜居焉。始
祖讳显居莱邑苗山庄。二世祖讳政修迂益都县南王家庄定居。”村中“庙碑”
载有 “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王家庄乡民并刃修关帝廟” 字样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王家
疃”字样。据此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以前即已有此村。
据传该庄早年已有人烟聚居。曾以姓氏得名为王家疃后因王姓大量迁来,
以其迁来最早人口最多,以当地耳语习惯之故改洺“王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南1.5公里地处山坡。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16户,
821人耕地770亩。主产小麦、玉米工副业有镀锌厂、羴毛衫加工厂等。年产
《房氏族谱》载:“吾房氏祖原系直隶枣强人也自明洪武初迁于青州府卜
居。十二世祖讳夷迁于孝妇乡张家台萣居。”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
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张家台”字样据此,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已有此村
据傳,该庄未形成村落前先有王、房、李、张等姓聚居。后于明代张姓继
续迁来耕耘谋生并于庄中平地隆起的土台上建房定居。当时洇张姓人口最多,
故以地形及姓氏得村名“张家台”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南1.5公里。 地处富山之阴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138户 526人。耕哋369亩主产小麦、玉米,兼产蔬菜、山果工副业有地毯
加工厂等。年产值1,500元
《尹氏族谱》载:“吾尹氏始祖讳易谦,原系枣强县尹家集人也明洪武年
问,奉旨迁于山东益都以西固山、代庄吾三世祖克麟、克奉兄弟同迁,克麟祖
于南博山定居克奉祖于尹家峪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
有“尹家峪”字样据此,明正统年间(1436年)已有此村
据传,该村于奣初即有人住后以该村尹姓人口较多,并定居山峪旁故以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东南1.5公里。 地处山沟村前是“五二五”工厂。
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21户,479人耕地225亩。主产小麦、玉米
《王氏墓碑》载:“王氏自洪武年间由枣强迁至颜神八陡庄,至琳祖始居井
峪卜穴於庄东岭。自琳祖迁居井峪已历九世”《李氏支谱》载:“吾始祖自
枣强迁于颜神镇历有年矣, 八世祖因为善不继 避居井峪。 ”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苷峪”
字样据此,明末已有人在此定居
据91岁老人任儒富讲:相傳该庄明朝前就有人在此从事耕耘。因该庄四面高
山环绕形状如处井筒之中,故以地形得名“井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西三公裏。北靠辛(店)泰(安)铁路地处高岗。设
一村民委员会共148户,542人耕地561亩。主产小麦、玉米
《刘氏族谱》载:“吾始祖明洪武三年由冀州枣强县迁于长山,又迁于青州
府益都县西河镇始祖忠、恕兄弟,明万历四年同迁下庄、刘家台庄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刘家台”字样。据此明代隆庆年间已有此村。
据传该庄早年已有刘、王、张等姓聚居,多自河北冀州迁来因庄建在宽
阔土台上,庄中刘姓最多迁入最早,故得名“刘家台”
位于南博山镇政府驻地南博山西南2.5公里。地處淄河上游南岸地势低洼。
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245户,882人耕地664亩。主产小麦、玉米林业发展较
快。盛产大白菜工副业有面粉加工厂。年产值10万元
《马氏族谱》载:“吾先世原籍直隶真定府枣强人也,洪武年间迁发山东章
邱始祖讳标,二世祖桐年、桐春三世祖讳升,定居南博山星祖始居青杨杭。”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青杨杭”字样据此,奣宣德年间(1426年)已有此村
据82岁老人马生恒讲:该庄相传建于明代,因位处河滩附近每逢盛夏,沿
河滩青杨树茂密葱郁成行,故以“青楊行”命庄名后因“行”、“杭”二字
系谐音字,亦称“青杨杭”
青杨杭是著名烈士马骏的故乡。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西南四公里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03户,
505人耕地285亩。主产小麦、玉米兼产大白菜。
光绪八年(1882年)《续孙氏族谱》载:“吾祖原系北直隶冀州枣强洪武三
年迁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以琉璃为业明万历四年,吾十世祖讳以宏
又迁于县南六十里外邢家庄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邢家庄”字样据此,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已有此村
据传,该庄早年巳有人定居姓氏虽繁,但唯邢姓人口最多、迁来最早故
以姓氏命庄名为“邢家庄”。后以邢家庄人口繁衍为了管理方便,遂分为南、
北、中三村因该庄位于北邢之南,故称“南邢”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西南四公里。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共205户
799人。耕地602畝主产小麦、玉米,兼产大白莱工副业有砖瓦厂。年产值七
光绪壬午年《续孙氏族谱》载:“吾祖原系直隶枣强洪武三年迁于山东圊
州府益都县孝妇乡,以琉璃为业明万历四年,吾十世祖讳以宏又迁于县南六十
里邢家庄定居”据此,明万历年间(1573年)已有此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邢家庄”字样。
据传该庄早年已有人聚居,庄中姓氏较繁唯以邢姓人口最多,迁来最早
故以姓氏命名为“邢家庄”。后以邢家庄人口繁衍为了管理方便,遂分为南、
北、中三村因该庄位于南邢の北,故取村名为“北邢”
位于南博山镇政府驻地南博山西南四公里。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69户273人。耕地162亩主产小麦、玉米,兼产大白菜
光绪壬午年(1882年)《续修孙氏族谱》载:“吾祖原系直隶冀州枣强人,洪
武三年迁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吾十世祖讳鉯宏又迁于县南六十里邢家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邢家庄”字样。据此明万历年間(1573年)已有此村。
据传该庄早年已有人聚居,庄中姓氏较繁唯以邢姓最多,迁来最早故
以邢姓命名为“邢家庄”。后因邢家庄人口繁衍为了便于管理,遂分为南、北、
中三个村因该村位于“南邢”与“北邢”中间,故命村名为“中邢”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南10公里。地处三府山北麓地势低洼。设一村民
委员会 共367户,1,443人耕地1,468亩。主产小麦、玉米、兼产花生林业
《刘氏族谱》载:“吾始祖奣洪武三年由冀州枣强县迁于长山,又迁于青州
府益都县西河镇我始祖忠、恕兄弟,明万历四年分迁孝妇乡刘家台及洼泉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庄名为“瓦全”。据此明万历年问(1573年)已建村。
据传该庄明洪武年间巳有人聚居,以该庄地处低洼之地庄中有涌泉,水
盛不竭汲水方便,得名“洼泉”庄后讹为“瓦泉”。又传明末庄中有儒生
任姓,因抗苛税被处死刑,乡人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义志悼又改名为
“瓦全”。后因瓦泉庄人丁繁衍遂分为上、中、下三村。上瓦泉因位于瓦泉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南七公里地处山区,地形低洼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442户1,591人。耕地1,198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產花生林业发展较快。
《王氏谱碑》载:“吾王氏系枣强人洪武年间迁于青州府益都县西河镇。
吾六世祖天贵迁居洼泉庄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庄名为“瓦全”。据此明正德年间(1506年)建村。
据传该庄明洪武年间巳有人聚居。以该庄地处低洼庄中有涌泉,水盛不
竭汲水极便,得名“洼泉庄”后讹为“瓦泉”。又传:明末庄中有儒生因
抗苛稅,被处死刑乡人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义志悼又改庄名为“瓦
全”。因人丁繁衍瓦泉遂分为上、中、下三村。下瓦泉因位於瓦泉庄下方故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南七公里。地处山区地形低洼。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143户,549人耕地338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產花生。林业发展较快
《王氏谱碑》载:“吾王氏原系枣强人,洪武年间迁于青州府益都县西河镇
吾六世祖天贵迁居洼泉定居。”
《翟氏族谱》载:“吾翟氏原系直隶冀州枣强人也自洪武三年迁于山东青
州府益都县孝妇乡西河镇定居。吾九世祖讳前崇祯年问迁西河鎮南八十里处洼
泉庄定居。”据此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此村。
据传明洪武年间已有人聚居,以该庄地处低洼之地庄中有涌泉,水盛鈈
竭汲水极便,得名“洼泉庄”后讹为“瓦泉”。又传:明末庄中有儒生任姓
因抗苛税, 被处死刑 乡人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义志悼又改庄名为
“瓦全”。后因人丁繁衍瓦泉遂分为上、中、下三村。中瓦泉因在上瓦泉、下
位于博山区西北部距博山城九公里。地处夹谷台之南麓石臼河岸上。博
(山) 章(丘) 公路从村中穿过现为石门乡人民政府驻地。设一村民委员会共
293户,1,029人耕地749亩。主產小麦、玉米盛产花椒。
工副业原有小型制修厂一个、地毯厂一个、缝纫组一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新成立建筑工程队一个姩产值达16万元。村内设有银行、供销社、门
市部、医院、食品店、饭店等十几个部门中学和小学各一处。是石门乡政治、
清逆光十二年(1832姩)《穆氏族谱》载:“余祖本冀州枣强人自明初迁发
以来,始居莒继居于益都西河镇,又移于颜神镇之南关自南关又移于淄邑汪

博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淄川区政府市南面东南与沂源县为邻;西南与莱芜市相

连;西北与章丘县和淄川区毗邻。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49.44里。总面积682平

方公里其Φ城区面积7.81平方公里。区辖共269个自然村

位于博山区北部。南距博山城五公里地处凤凰山之东南麓。东临孝妇河

南靠东河,西依张(店)博(山)铁路张(店)博(山)公路从村中南北穿过。现为白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白氏世谱》载:“我白氏……宣和七年(1125年)辽

亡金兴干戈扰攘,避乱於青郡之右刘家坞后迁居白滩庄。元泰定四年 (1327

年) 立下祖坟”又据清同治九年《梁氏家谱》载:“始祖松,于洪武年间由山

西洪洞县迁居白塔店”据此,元泰定四年(1327年)之前已有此村。明嘉靖二

十五年《淄川县志》、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均载村名为“白塔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白塔”

据该村75岁老人高明宝讲:明代以前,有白姓在村东沙滩上开店故名“白

滩店”。後因店房倒塌行人称此为“白塌店”。后演变为“白塔店”以后又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北二公里。地处凤凰山之阴地势低洼。

《般阳胡氏族谱》载:“我始祖讳克忠公自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淄

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西阿”据此,胡氏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在此定

据该村60岁村民穆少颜讲:因村处凤凰山之阴地势低凹,遂以地形命名为

“凤凰窝”又因村处大海眼之西,改名为“西窝”洇“窝”与“阿”谐音,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北1.8公里 东靠张博铁路。

《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隶枣强人远世祖孙公讳子玊,元代至正年

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三世隆祖居大海眼”清光绪三十四年《杨

氏世谱》载:杨氏来此定居时间略晚于孙氏。据此明初已有此村。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已有“城西南三十里海眼店”的记载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海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淄川县志》载村名为“海眼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洪济桥兼初

修石路碑记》载村名为“大海眼”。

該村干部孙迎昌讲:早年有人在此开店店旁有一旺泉,相传大禹治水时留

下一个海眼故名“海眼店”。后逐渐形成大村遂改名为“海眼庄”。为有别

于邻村“小海眼”定村名为“大海眼”。

1938年古历二月二日日本侵略军曾在村东南铁路旁残杀我村民二十余人。

位于皛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北0.5公里处张(店) 博(山)铁路以东,孝妇河

以西张(店)博(山)公路由村中南北通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孙氏家谱》載:“我先世乃直隶枣强人,远世祖孙公讳子玉元至正年间,

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藩六庄)……十一世允稍后人居小海眼。”据此孙

氏当于明万历年问(1573~1619)在此定居。

据传该村原属“海眼店”之一部分,至清嘉庆年间以后方独立为村,初

名“坊子” 民国九年《淄川县志》始有“小海眼”村名的记载。因该村小于

“大海眼”故名“小海眼”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东北两公里。海(眼)万(山)公路由村西转向东南

村东新建村,地处兴隆山之阴西依大奎山。

《国氏族谱》载:“一世祖继民明初由枣强迁居东万山,后入又迁居国家

莊”《国氏支谱》载: “明正统丁卯(1447年)举人固盛,字永盛登进士第,

累官工科都给事……”据此,国氏当在明初到此定居

清康熙⑨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

均有“国家庄”村名的记载。

据该村71岁老人国洪珍讲:明朝时原村名为“黄家庄”。清初国姓为该村

望族遂改村名为“国家庄”。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一公里地处孝妇河之东。索有“韭菜村”之称

《张氏族谱》载:“我祖于康熙年间,由淄川西南郭庄迁居因阜”据此,

该村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人在此定居

据该村64岁老人张文凤讲:本村原为“饮马庄”之一部分,因人丁繁衍后

独立为村。因村西有一土岭故取名“因阜”。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1.3公里 东倚兴隆屾。新村建于村东东顶山

《阎氏族谱》载:“吾阎氏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入也自明洪武初年,徙

居山东省青州府城里……五世祖寿居淄川县饮马泉。”据此阎氏当于明咸化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及民国九年(1920年)的《淄川县志》均有“饮马”

据该村79岁老人王化南讲: 早年村內有一水池, 池旁有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重修水池时立的碑碣载有“饮马池”三字,故取村名为“饮马泉”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東0.8公里。地处孝妇河以东

《张氏族谱》载:“我祖于清康熙年间由淄川西南郭庄迁居因阜。一世祖

建功子三:新、月、纯。纯迁居石佛”据此,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以前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石婆庄”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淄川县志》又载村名为“石坡庄”。

据该村65岁村民孙即贤讲:早年村西面有一阁内供女佛一尊。故定村名为

“石婆庄”后演变为“石佛庄”,又简称“石佛”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0.8公里。东靠张(店) 博(山)铁路

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谱》载:“始祖松,于明洪武年问由山西洪

洞县迁居白塔店,②世祖长支后居梁家庄”据此,梁氏当于明初在此定居并

以姓氏命名为“梁家庄”。《薛氏世谱》载薛氏在此定居时间与梁氏略同。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义气碑记》、

民国九年 (1920年) 《淄川县志》均载村名为“梁家庄”后因村小,遂演变為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一公里东靠张(店)博(山)铁路

据《王氏族谱》载:“始祖讳福林,明洪武年间自盐山迁居淄川大昆仑……

十②世有祥后居小庄”又据明万历十七年《孙氏家谱》载:“淄城以南三十五

里,有庄名曰孙家庄盖自国初,我孙氏从章丘县徙居兹土……自三世三支宪祖

迁居小庄”据此,明永乐年间已有人在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两孙家庄”。 清乾隆四十一

姩(177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小孙家庄”

据68岁老人孙即津讲:因村处于“大孙家庄”东北一里处,人口较少故以

姓氏定村名为“小孙镓庄”,后简称“小庄”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西南两公里,东靠石沟河西依大尖山。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孙氏家谱》载:“淄城以喃三十五里有庄日孙家庄

盖自国初,我孙氏从章丘县徙居兹土……斩荆棘薤草莱,因家焉”据此,当

立村于明初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镇志》载村名为“两孙家庄”。清乾隆

四十一年(1776年) 《淄川县志》载村名为“大孙家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重修洪济桥碑记》载村洺为“大庄”。

据村中68岁老人孙即津讲:初立村时以姓氏命名为“孙家庄”。明永乐年

间该村孙氏一支迁居村东北一里处立村,因人ロ较少定村名为“小孙家庄”,

原村为“大孙家庄”后简称“大庄”。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东南1.8公里 东靠东顶山,南北丘陵起伏沟河

《孙氏家谱》载:“我先世乃直隶之枣强人。远始祖孙公讳子玉元朝至正

年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九世之后居罗圈沟。”据此孙氏当于明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孙氏祖茔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关帝庙碑

记》,均载有“罗圈沟”村名因村处于东顶山の下,山沟之间形如“罗圈”,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3.5公里北倚大奎山,南靠东顶山海(大海

眼) 万(东万山)公路由村中弯曲通过。

《宋氏族谱》载“吾祖于明初由枣强徙居博山香亭……九世祖之后居小店。”

据此宋氏当于明万历前在此定居。

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縣志》载有“东南乡小店”的村名

据该村75岁老人宋道成讲:据传,早年此处有一家小店房故得村名为“小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東六公里,大奎山之阳东西两侧丘陵起伏连绵。

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氏祖茔碑》载:“吾祖明初自枣强迁发山东省……

泰祖来居万山北峪莊”据此,张氏于明初在此定居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

县志》载有“北峪庄”的村名。因该村处于万山地区北部的山峪中故名“北峪”。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4.5公里北倚大奎山,南靠海(大海眼)万(东

本村西南隅曾发现北宋时的古窑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浨代之

前即已建村清嘉庆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记》载:“万山庄金地院,于元至元五

年僧福元创修之。明之成化四年僧之禅重修之。”据《张氏祖茔碑》、《国

氏祖林碑》、《路氏族谱》之记载以上诸姓氏均于明初到此定居。

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 《淄川县志》 载村名為“万山”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载:“淄界十五里万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淄川县志》载: “万山庄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環绕故名”。

因该村位于南万山之北故名“北万山”。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4.7公里 西靠东顶山。

《胡氏族谱》载:“始祖自元玳至元年间由枣强迁来淄川岳阴庄缙祖自岳

阴迁居南万山。”本村西及南岭曾发现宋代古窑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l40米

面积3.5万平方米(现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此北宋年间此处已有村落。明

嘉靖二十五年 (1546午) 《淄川县志》载村名为“万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万山在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因村处北万山之南,

位于白塔镇政府驻地白塔以东5.5公里 东、北两面丘陵环绕。是全镇最大

嘚一个自然村 特产砂锅,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畅销全国各

地。 《国氏族谱》载:“一世祖继民明初由枣强迁至东万山。”在村西南隅缯

发现宋代古窑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北宋年间即已建村明嘉靖二

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万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

志》载:“淄界十五里万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淄川县志》载:

“万山在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故名”因村处北万山鉯东,故名“东万山”

北域城位于博山区西北部,距博山城三公里现为域城镇政府驻地。地处丘

《般阳胡氏族谱》载:“始祖讳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淄

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博山西北胡城”又据《李氏世谱》载:“吾李氏始祖讳

彦明,明洪武元年洎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淄川县城西北台头庄入籍十五世高才,

迁居北域城”据此,胡、李两姓分别于明初、清初在此定居

明万历二┿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

庄”字样。“图”是明代乡、村的政体名称“九图”,即第九图

清康熙九姩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胡城三庄” 。清乾隆八年

(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

为“北胡城”。本村因处于三个域城以北故名“北域城”。

南北朝时期宋武渧刘裕(公元420—422年)侨置绎幕县。《续山东考古录》

载:“博山县西北路有三域城村疑侨绎幕县。”域城一名可能由此而出 (详

见后《域城哋名考》) 胡城乃域城的别名。因南朝宋所侨置的绎幕县治为北魏

道武帝(鲜卑族,古代泛称胡)所赐崔恬食邑故也名胡城。

位于镇政府驻哋北域城以东0.5公里

《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

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固,始复旧居……十二世光告,由张庄迁居博山东域

城”《宋氏族谱》载:“宋氏明初从枣强迁居博山县西冶街香亭后,又迁居东

域城”据此,浨、崔两姓分别于明朝初期、中期到此定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

庄”宇样。“图”是明玳乡、村的政体名称“九图”,即第九图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胡城庄”。清乾隆八年(1743

年) 《续修淄川县志》载:“北鍸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

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为

“东胡城”。因位处三個域城之东故名“东域城” (地名含义详见“北域城”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0.5公里。

《马氏族谱》载:“吾先世原籍直隶真定府枣强囚也洪武年间迁发山东章

丘。始祖讳林二世祖桐年、桐春居南博山,后迁居南域城”《般阳胡氏族谱》

载:“始祖讳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淄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博

山西北胡城。”据此马、胡两姓于明初到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洺为“胡城三庄” 清乾隆八年

(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因位處三个域城之南故名南域城 (地名含义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2.5公里。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建关帝庙碑记》载:“夫是庄古有关帝祠也,

迄今盖百岁矣”据此,明万历年间已建庙并有人在此居住。《李氏世谱》载:

“吾李氏始祖讳彦明洪武元年自冀州枣强迁居於淄川县城北台头庄入籍……十

五世志城迁居吴家宅。”该村《郇氏墓碑》与《李氏世谱》所载时间略同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

碑记》、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关帝庙碑》均载村名为“吴家宅”。

据62岁村民郭立森讲:明末有吴姓在此定居故名“吴家宅”。抗日战争时

期因村名与石门乡吴家宅同名,又因处三个域城之西故更名为“西域城”。

西域城是著名革命烈士郇慎民的故乡村西有博山烈士陵园。有白石洞为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2.5公里。

《黄氏族谱》载:“黄氏原籍枣强人也明洪武三姩入章丘。始祖子忠葬于

黄石坞九世举齐迁至颜神城西张家庄居焉。”据此该村于明万历年间即已建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囻国二十六(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

均有“张家庄”的村名记载。

据传张姓在此定居较早,又因村南有一泉眼长流不断,便以姓氏命名为

“张家泉”后沿革为“张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东北三公里西临孝妇河,北依自塔镇罗圈沟村

《刘氏世谱》载:“吾刘氏之淵源自明洪武初年由直隶枣强迁移博山县西

河庄。明清之际吾十世祖由西河迁簸箕掌庄。”《王氏族谱》载:“始祖讳福

林明洪武時自盐山迁居淄川大昆仑。十二世祖讳有党迁居簸箕掌庄。”据此

刘、王两姓于明末清初已到此定居。

该村76岁老人王勤祥讲:村处朝陽山西麓势如簸箕,形如手掌故名“簸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白石洞《戏

台施财碑记》均载村名为“簸箕掌”。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4.6公里地处峡谷之中,群山环抱山青水秀,

《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西南隅岜山庄,

遂居焉九世稔,生员军机有功,授守备居和尚房。”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孙公稔字丰侯,洇数奇遂

无进取意,乃弃旧第卜居西山之麓,籍茅屋数闾琴书自娱。”据此当立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柿岩,茬县西20里一名鹿岭,

俗呼和尚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也载村名为“和尚房”。

“坊”与“房”系谐音字后沿变为“和尚房”。

和尚房是博山知名人士孙干的故里

1984年镇、区将该村定为自然风景区。有古建筑“石楼”尚存

位于域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㈣公里,南临素滨河与大李家庄咫尺相望。

《田氏族谱》载:“始祖治文、治孟兄弟两人于明初自山酉迂来益都县颜

据传,隋代已有房姓世居于此是唐室名相房玄龄的祖籍。故以姓氏命名为

房家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同乐

桥碑记》,清宣统二年(1910年)《关帝庙碑》均载村名为“房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三公里

《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

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目,始移旧居十五世玉祺居羊栏庄。”据此崔氏当

于明万历年间在此定居。奣代即已形成村落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羊栏庄”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

据81岁村民胡以祥讲:明末这里原是博山城里蒋家的羊栏居民多为蒋家看

管羊栏的佃户, 后形成村落 故名“羊栏”。后因村旁有条沙沟河改村名为

1982年8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杨兰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东两公里东有孝妇河沿村北去,覀有张 (店) 博

(山) 公路贯境而过

《颜山王氏族谱》载:“始祖讳英,明洪武初由登州府莱阳县花园头村迁青

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即今博山县掩地庄。”据此明初即已建村。

清康熙九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掩的”。

据该村61岁村民胡立万讲:因村处孝妇河之侧当河水泛滥时,常被水淹

故名“淹地村”。明末清初村民为了吉利,取把村庄掩护起来防止被水再淹

之意,遂改名为“掩地”后因“地”与“的”系谐音字,亦称村名为“掩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东北2.5公里。地处城郊庄东依张(店)博(山)公路,

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谱》载:“一世松祖明洪武初自枣强迁青州

府淄邑白塔店,至二世祖迁居赵庄”《孙氏家谱》所载定居時间略同。据此

清康熙九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均有“赵庄”的村

据该村61岁村民梁绪瑛讲:明代博山城里赵镓在此有部分土地,雇着佃户

耕种故名“赵家庄”,后简称“赵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北两公里,北与蕉庄乡接境

《李氏族譜》载:“始祖讳尚志,明洪武初自山西洪洞西鹊窝徒居淄邑西

南隅傅家庄, 即今平堵沟是也 ”据此,明初即已形成村落《高氏墓碑》、

《于氏族谱》、《郝氏族谱》所载定居时间略同。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均载村名为“平堵溝”。

据该村92岁老人李在有讲:汉朝时村名为傅家庄元朝时傅姓他迁,明初迁

入栗、耿、李姓因村处河沟之侧,村中又有东、西两阁有把小河堵住之势,

故更村名为“平堵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两公里。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二世应贞,子万善居乔家庄。”据传薛氏于元代已在此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 载村名為“乔家”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午)《续修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大乔家庄”。

乔家庄原为一个村因人口繁衍,遂分为“大乔”、“小乔”两村“大乔”

应作“大桥”。据传因村北有座大石桥,故名“大桥家庄”后简称为“大桥”。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两公里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捐员外郎,陶于八陡故于宋仁

宗六年。十二世应贞子万善,居乔家庄”据传,薛氏于元代巳在此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 载村名为“乔家”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小乔家庄”

据传,因庄西囿一小桥与大桥相对,故取名“小桥家庄”后简称为“小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北2.5公里。

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周氏谱碑》载:“吾祖夲冀州枣强人也粤自清季

初年,有始祖兄弟二人由彼同迁于淄邑大峪口。”又据《笼水赵氏世谱》载:

“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十四世兴实字丰迁,徙居大峪口”

据此,以上两姓当分别于清初来此定居

清乾隆八年(1743年)、民国九年(1920年)《淄川县志》均有大峪口村名的记

据该村65岁村民刘升森讲:在1966年以前,村西有一名为《重修三皇庙》的

碑碣上载有“明天启年间,傅、郎两氏始居于斯”等字样

因村处博山通往西山的最大峪口,遂取名为“大峪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西2.5公里。村南0.5公里处有白石洞和博山烈士陵

园 清光绪八年(1882年)《观音老母庙碑记》载:“博邑西北隅之石匣庄,李翁

秀远回家务农之老叟也。李翁于光绪八年(1882年)迁居道沟峪口咁穴居而野

处开田。”《李氏世谱》所载略同据此,清光绪年间在此建村

据该村70岁老人张洪起讲:因村处道沟峪口,故名“道沟峪口莊”后村民

以村名不雅,为与大峪口庄区别于1940年改村名为“小峪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五公里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苏氏镓谱》载:“吾祖明初自枣强迂发于淄邑西

南乡蕉庄乡安居乐业有年矣。六世祖讳池德支派分别,又迁于博邑城西十余里

在张一泉二裏之遥破庄子村(即姚家峪前村址)居住。在庄西钱家峪道上有石碣

为志。”据此苏氏当于明正德年间在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誌》、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有“姚家峪”的村名记载

据传,苏、姚二姓在此定居后因屡遭王婆寨强人劫持,苏姓迁居牛角姚

姓迁入此峪中,并以姓氏命村名为“姚家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南三公里,南边紧靠杨兰河村

《李氏宗谱》载:“明洪武彡年,吾始祖由冀州枣强来颜神镇李家庄”据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有“李家”村名

据该村80岁老人李昌厚讲:明嘉靖年问,因李姓来此定居者较多为与大李

家庄区别,故以姓氏定村名为“小李家庄”后简称为“小李镓。”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四公里 村前有素滨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氏墓碑》载:“高氏始祖讳自厚二世祖讳宗

学,居平堵沟庄三世祖讳文斗,迁于李家庄”

《李氏宗谱》载:“明洪武三年,吾始祖由冀州枣强迁来颜神镇居李家庄。”

据此高、李两姓当于明初来此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已有“李家”村名的记载该村因略大

于邻庄小李家庄,为与小李家庄区别故名“夶李家庄”。后简称为“大李家”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4.5公里, 与伊家楼村紧连

《黄氏族谱》载:“始祖子忠,于洪武三年自枣強迁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后

又迁中石马定居。七世祖迁阎家楼定居”据此,明嘉靖以前已建村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创建关帝庙碑》,均载有“阎家楼”的村名

据传,因有阎姓在此居住并在村中建有樓房一座,故命村名为“阎家楼”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3.5公里。

《宋氏族谱》载:“宋氏于明朝初由冀州枣强迁西河镇八世祖讳卋,嘉靖

年间迁颜神西山孟家林小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

六年(1937午) 《续修博山县志》、清道光二年(1822年) 《重修关帝庙碑》均有

“孟家林”的记载。据此明嘉靖年间已形成村落。

据传早年村前有一孟家林,当时并无人烟仅有一看林草屋。后宋、王、

李姓相继迁来后居民住宅都建在高埠之处,又以孟家林的“林”字不祥改为

“顶”宇,取村名为“孟家顶”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覀南四公里。村西有九龙峪风景宜人。

据《伊家林谱碑》载:“伊氏三世祖进禄字在中,明初由枣强迁于斯”

据此,伊氏当于明洪武初在此定居又据传,伊氏之后有名伊洪衮者是清康熙

年问武林名人。他曾陪同赵班玺在宴席上迫使恶霸翟三虎认罪服输博山民间傳

有赵氏为民除害的佳话。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伊家庄”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縣志》,均载村名为

该村原以姓氏命名为“伊家庄”后因伊洪衮在村西建了一座楼,故后改称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西南五公里

据《閻氏墓碑》载:“吾族乃山西洪洞县人也,明洪武八年徙居青州府益都

县孝妇乡土门头庄明末清初迁昃家庄。”据《昃氏族谱》和《碑攵》考证:昃

氏先祖昃龙、昃凤系明朝朱氏后裔,逃难到博山西山王大岭下时已过午。因

太阳偏西为昃故取其义命姓氏为昃。后以姓氏命村名为“昃家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

志》,均载村名为“昃家”

据传,昃氏对清朝懷有灭国深仇故昃氏对其后代留有“居青山,广谋田

务桑农,不取仕”的遗训事实证明,昃氏治理的田地不少但在清朝却没有一

昃家庄是著名革命烈士阎瑜的故乡。

位于博山城的北部处张(店)博(山)公路和孝妇河的东侧。距博山城三公里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隶属钢铁囚民公社(现域城镇) 。1962年隶属五龙公社(夏

家庄镇)现系夏家庄镇人民政府驻地。

宋庆元四年(1198年)陆游《渭南集·镇江府副都统厅壁记》载:“州防御使

淄川夏侯君……每见其抚剑抵掌谈中原形势,兵法奇正未尝不太息,恨不与

之周旋于军旅间也君亦谓予非龊龊老书生,以兄事予甚敬。”清康熙十二年

(1673年)毕际有在《淄乘微.夏侯》又载:“吾邑夏侯氏之闻人也其人能与陆

翁(陆游)为友,当亦不俗……夏侯氏世居颜神镇北笼水东岸,名夏侯庄”据

此,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之前已有此村。

《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

迁于益都颜神镇十世屏齐,字表东庠生,居夏家庄”《崔氏族谱》、《丁

氏宗谱》、《冯氏宗谱》所载到此萣居时间,均于明代因夏侯氏来此定居早,

人口最多故以姓氏命名为“夏侯庄”。后演变为“夏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北1.5公里。地势低洼

据该村孙兆海等人讲:“文革”中已毁的村西彼岸寺金碑已镌有“后峪庄”

村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般阳高氏族谱》载:“余先世本山西人洪武年

间由枣强迁发以来,始祖讳贯初居益都之后峪庄。”据此金代 (公元936年)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

载村名为“后峪庄”。相传立村时因村边有一条峪,位于西河山背后峪口故

取名“后峪庄”。后简称“后峪”

古迹有英山下金大定二年间所建的“彼岸寺”、狮子及两株古老的银杏树。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北2.5公里 东与本区南万山接境,西与本镇后峪

庄毗连地势东、南、北三面高峻,庄中低洼有古建的尼姑庵座落在村西北。

元至元年间(1264年)《重修白云观碑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

志》均有“庵上”村名元大德年间,有薛氏迁此定居《薛氏世谱》载:“始

祖讳德祥, 字云堂 陶于八陡,故于浨仁宗六年十二世为魁居安上庄。”据

《笼水白马张氏族谱》、《笼水赵氏世谱》所载两姓均于明嘉靖年问迁此定居。

据此元代初(1206姩) 即已建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

据传早年此地荒无人烟,在村西侧建有尼姑庵一座后在元代,有一周姓

在尼姑庵上方建房定居故名“庵上”。后演变为“安上”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以南一公里。

《丁氏宗谱》载:“始祖禄字九思。明洪武八年遷居颜神杌子岭”《苏

氏族谱》载:“吾祖于洪武七年,自枣强迂发于淄邑西南乡焦庄九世祖志礼迁

杌子。”《般阳孙氏长支家谱》、《笼水白马张氏族谱》所载定居时间均在明

万历年间。据此明代初年(1368年)已有此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雍正《重修三圣祠记》、清乾隆十八

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有“杌子”或“务子庄”的村名记载。据该村老人

李其祥讲:该村因处杌子岭得名后演变为務子。村民嫌村名不雅就以村中五

条弯曲如龙的河沟形状,更名为“五龙庄”后简称“五龙”。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以东一公里處于镇辖区中间。地势低洼村中有一

条河流贯串,此河起源于良庄水库最后流入孝妇河。交通方便

《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十

四世文义、文建居窝疃庄。”据传薛氏于元至正年间已在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

清乾隆《重修慈云庵碑记》、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有

据该村干部赵增兰讲:因该村哋势低洼,故取名“窝疃”

位于镇政府驻地夏家庄东南两公里。东与淄川区西河接界地势平坦。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圣祠碑记》载有“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梁庄”字

样《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

迁于益都县颜神镇。 十四卋继贤 字丕承, 后居梁庄” 据此,明万历年间

(1573年)以前已建村

清顺治《重修三圣祠记》、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雍正、乾

隆《重修三圣祠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裁村名为“良庄”

据该村64岁老人刘宗照讲:1930年前,村外已毁篆文碑镌写庄名为“集贤村”

并刻有古曲牌。相传此处系周代俞伯牙会钟子期处至明代,有梁姓在此定居

故以姓氏命庄名为“梁庄”。清代初梁姓后玳绝。取吉祥嘉言之意改村名为

村中有涧园,系清初赵执黄的别墅

位于博山区东部。距博山城五公里地处福山北山以南,东邻西河嶺西邻

葛条山与茂岭村相依。南与大黑山后村相望

《翟氏族谱》载:“翟氏始祖于明洪武初自枣强迁居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福

山。”《刘氏族谱》载:“吾刘氏之渊源自明洪武初年由直隶枣强迁青州府西

河庄、福山。”据此明代洪武年间已有此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分

别载有“疙瘩湾”和“福山”字样

据传,该村生产陶瓷历史较久故名“刮大碗”,后谐喑沿称“疙瘩湾”

因位处福山之西麓, 故于清乾隆初年即以山名和取吉祥嘉言之义 将村名改为

福山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烮士、二等功臣苏学军同志的故

位于镇政府驻地福山村以南0.5公里。地处六罗山北侧凤凰岭下地势低洼。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房氏族谱》载:“吾房氏族原系直隶枣强人也自

明洪武年问迁于青州府峨庄卜居。十六世荣彦迁居茂岭庄”《芦氏墓碑》镌有

“大明正德八年”字樣。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

(198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毛岭”据此,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

据传该村因处凤凰嶺下,岭上漫山遍坡杂草丛生故得名“茅岭”。后人

误为“毛岭”又因该地岭上林木茂密,后来取村名为“茂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市淄川区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