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了不该爱上的你"英语翻译不由不该是什么意思...

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我喉咙发炎了& 英语应该怎么翻译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我喉咙疼:I have a sore throat. (很口语化也很常用)
喉咙肿了:my throat is swollen. 肿了也就是发炎了。
喉咙发炎了:I have a throat infection. (this sounds pretty serious...)
利巴韦林喷剂是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用法就是往口腔内喷雾,每次一到两喷,每日三次。
你应该说的是悬雍垂和两侧扁桃体发炎引起的急性咽喉炎吧,你可以口服一点头孢类的消炎药和清热解毒的药物,多喝水,如果不行那就要到医院去输液治疗了更多内容详情请关注微
头孢呋辛钠是针剂,有头孢呋辛片。大药房卖的应该有。
是药三分毒,还是尽量少给孩子用太多的药为好,以免伤了肝肾.
桃体炎大多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细菌或病毒所致,起病急,以咽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可以选择阿奇霉素或者是头孢曲松钠等来进行消炎治疗。
喝银黄颗粒,银黄颗粒是由金银花和黄芩两味中药提取精致而成,金银花其活性成分主要为绿原酸、异绿原酸,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降血脂、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黄
感冒灵加消炎药
赶紧接受治疗啊
扁桃体发炎导致喉咙只是原因之一。  给您介绍下,引起喉咙的疾病。  喉咙痛可表现在喉咙(咽喉部)疼痛、粗糙和刺痛,这往往是由轻度感染或局部刺激引起的。喉咙痛是一
病情分析:建议小儿感冒颗粒或者双黄连口服液进行治疗。指导意见: 注意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多喂些白开水,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所有关于你的回忆 用英语如何翻译
所有关于你的回忆 用英语如何翻译
说外语时,我们主要应做到四件事: 理解 回答 提问 口头表达你只要自我训练这四项基本技能(或找一位可以训练你 的老师),就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们该如何对待说英语时所犯的错误?你应该区别讲求准确性的口头训练与讲求&被理解&的口头交流之间的区别。如果你为交流而说英语,那么你犯的错误大都可以忽视。重要的是信心十足地去交流(那可不是容易的!)。如果你确实是在交流,那么即使你犯错误也没有关系,只要这些错误不干扰你的交流。你只要纠正在你口头 表达或写作时会妨碍别人理解你的错误就可以了。我的听力进步缓慢。我该如何提高呢?练习语言听力的方法是要采取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方式。如果老师在介绍一篇课文时稍加一个短评,并且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聆听。例如,老师说:&今 天我准备给你们读一则讲述一个意外事件的故事。读完之后,我要问你们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这会鼓励学生们积 极认真地听,以求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老师只是说:&请听这个故事&,学生们则没有聆听的重点。他们的双眼可能 是睁着的,但头脑确是封闭的。在练习听力过程中,我却抓不到全文的大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把精力放在听单词上,而不是理解意思上。不要听单个的单词,然后就试图把它们译成汉语,应该听懂全文的意思。听英语时,要排除汉语干扰。这正是优秀 译员所要具备的:他们先要弄懂一段语言的意思,然后把它译成另一种语言,以便听者可以听懂说话的大意。如何练习连贯表达的回话技巧?我想你所提的&时断时续&(说英语)可能是指突然迸 发式的说话方式。首先,你必须明白,大多数口头表达是与他人交往的产物。我们很少发表长篇大论,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培养我们自己理解别人讲话的能力,然后根据我们所听到的内容作出回答。会话的性质不同,要求的技巧也自然不同。例如:·交流信息。这是我们每天最常见的交流形式。你的朋友 告诉你他/她在业余时间所喜欢做的事。你仔细听,然后 告诉他/她你在业余时间所想做的事。你就如此这般回 答。在这种交流中,你一般会大量使用一般现在时。·叙述。你的朋友用过去时告诉你一段经历(他/她如何误车,然后上班迟到,老板说些什么,等等)。你仔细听,然后讲述你自己的经历。在这种交流中,你一般会使用一般过去时或过去进行时。按时间顺序讲述一个故事较为容 易:某事开始于……,然后叙述正文,最后结束讲述。·交流看法和观点。你的朋友告诉你他/她对某事的看法, 他/她先描述一段场景,然后发表他/她的意见,并给出理由。你仔细听,然后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回答。你有可 能陈述事实(你从报纸上读到的东西),给出一个或几个例子,然后说明你的看法。你很可能用些诸如 In my opinion…, I think…, I agree with what you say, but…和 I'm afraid I disngree.I think…等短语。当我遇见外国人,我所担心的是该谈什么主题。我该怎么办呢?不错,平时多练习以提高你的英语口语,但不要指望遇见外国人(我想你所指的是来自说英语的国家的人)这个办法。如果这样的话,你练习说英语的机会就少多了。首先,经常遇见外国人是不容易的;其次,他们可能不愿被你用来练英语;再者,如果你与一位外国人交谈,你可能会对自己 的英语水平不甚清楚,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像你所提的事例一样)。那么,你该怎么办呢?你可以给你自己创造机 会。你可以找与你有相同的文化背景、面临类似问题的人练习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你可以定期参加英语会话课,在老师 的监督下练习,也可以和与你情况相当的朋友聚会,共同敲定一个谈话的主题。可以选一些你们讲中文时了解或愿意聊 的话题。当你心中感到言之有物的时候,你就会找到你所需要用的词来表达你的思想,这是个自明之理。听英语广播时,我有时可以听懂,但不能写下完整的句子如果你在听广播的话,为什么非要写下一个完整句子呢?广播的播音通常是段英语口语。它并不是听写。我想你所说的是你没有抓住单个单词的意思。我的建议是:在听广播时,不要试图抓住个别单词的意思,要集中注意力听完整的句子,尽力抓住全文的意思。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新单词的意思。要训练自己为理解文章的意思而听广 播,而不是为个别单词而听广播。听美国之音体育报道,对词的理解有困难。您能介绍一些窍门吗?一门外国语最难掌握的一项技巧就是听懂母语讲话人用 正常速度所说的自然语言的能力。另外,在体育报道中,语速通常是快的。听一场赛马或汽车比赛的评论,你会发现评 论员几乎都跟不上自己的速度,因为他要努力踉上他所看到的项目的进行速度。你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训练自己听懂母 语讲话者说话的能力。一种办法是使用&有声读物&。这些读物以录音带、CD或录像带的形式出版。它们主要包括著 名演员朗读的小说或传记,这些读物是面向那些不想亲自读故事而想听别人读的母语讲话者的。在与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我的舌头经常变得笨起来。如何克服?在陌生人面前你觉得胆怯,对自己的英语没有自信。为 什么呢?因为你怕被人嘲笑。这种情况尤其会影响讲外语的成年人。(越年轻就越没有顾忌!)你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先 说服自己讲别人的语言出了错误并不是件丢人的事。设想将情景反过来,外国人在努力与你讲中文。你会怎么办?你会嘲笑他们的语病,还是会去帮助他们呢?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尤其是那些长期在国外的,了解学英语的人努力讲英语的情形,一般都会有耐心、宽容地提供帮助。了解到这一点,你就可以试着与外国人交谈。仔细听,大体弄懂他们谈的是什么。&轮到&你说话的时候你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认为自己可能误解的地方,可以请与你交谈的人解释,你 也可以请他们纠正一两个关键的错误。这样你会慢慢建立起信心。老师用英语给我们讲故事时,我不记得中文意思了。我该怎么办?你的头脑中不要想中文。在听英语时,你应该带着英语 思维听,不要试图给你听到的每个英语单词都找到一个中文的对等词。如果你顽固坚持,就会完全听不懂意思,也就听不到什么英语。不要拘泥于单个的词,应集中精力努力弄懂整个词组、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听到不理解的地方,努力从上下文中推导含义。听完一篇英语后,(用英语)回忆一下它讲的是什么,考考自己。您能给我们推荐一些更生动、非虚拟的英语口语书吗?费解的问题!&虚拟&是英语中很少使用的一个语法形式。可能你是要我推荐那些听起来像真正的英语,而不像语法书的英语录音。如果这样,我建议你查阅出版社的英语语 言教学目录,找到&读物&部分,选择有声读物(即磁带里的故事书)。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等级,然后选择你喜欢的 题目订购。如果你的英语水平较高,你可以买或借&有声图 书&,这是由演员朗读的原版小说。讲英语时对于我们犯的错该怎么处理?错误只有在严重影响交流的时候才构成问题。如果与你交谈的人理解你所说的大部分,那你做得很好,犯了多少错误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你愿意,可以请英语水平比你高的人替你纠正,但这样通常很乏味,而且干扰交流。如果与你交谈的人能理解你说的意思,那就很好,完全不应该担心错误。如何 避免&中国式英语&?你之所以老是把中文译成英语,是因为你的口语技巧尚未达到让你自信的水平。你在参加交谈前需掌握四项技巧.它们是: 理解 回答 问 说因此你要集中提高这些技巧:训练自己理解英语口语,训练自己问问题,训练自己回答问题,最终说英语。你在掌握了前三项技巧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掌握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项:说。在书中见到我能理解,但我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又记不住了你说得对:理解口语或文章要比让别人理解你说或写的东西容易。这是因为理解是一种接受性的技巧,而说和写是创造性技巧。我们能理解的远远多于我们能表达的,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也是这样。你接受了这个现实之后,应该训练自己使用那些你能马上回想起的语言表达思想。你找不到恰当的词汇的时候(见到或听到时可能能理解,但需要时却用不上),你不得不用别的词来表达你的意思。坚持听英语,尽量多地阅读。长此以往,这将提高你说和写的水平。学习英语口语的六大技巧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只要托福、GRE考好了就行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当你的飞机降落在美国那块土地上的时候,你有没有机会在美国生存、发展下去,关键是要看你有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和别人交流。如果你学的是哑巴英语,到了美国你将暗无天日。而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育是有缺陷的。现存的各个大学的英语角就我个人认为,也是有问题的,虽然大家都很有热情,往往谈到半夜12点。由于大家都是同胞,彼此能相互理解各自的中国英语,你点头,我也点头。但一碰到一个native american(地道的美国人)时,交流同样的东西,就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了。其实我们学一种语言,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这种语言的某些部分来进行交流。communication is our purpose(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语言本身。 我们的英语教育就是恨不得把语言的大海完全笼罩在自己的怀抱里。其实知识是无涯的。我们往往把英语仅仅当作一门知识在学,从小学到大学,到最后,还是不会说英语。为什么我们花了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学了一大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永不上的东西。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能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英语的交流呢?语言的交流与掌握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举两个例子:有一次,有一个中国学生陪一个美国人去长城,在长城上,老外突然对哪个学生说:excuse me,may I go someway(请问洗手间在哪儿).中国学生在学校里英语的句法学得相当不错,听力也挺棒的,马上听明白了老外的话,心想,长城都来了,哪儿不能去啊!于是说:yes ,you can go anyway(请随意)(笑声)。这一句话,差点把老外吓晕了。其实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老外的&someway&指的是厕所,而英语&娴熟&的中国学生却让老外随地大小便(全场哄堂大笑)。另一个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流行&五讲、四美、三热爱&,中国人把其翻译成:&five talks ,four beauty ,three lovers&.美国人一听迷惑了&five talks&敢情是谈了五个,&four beauty&敢情是谈了五个,其中有四个是美人,那么&three lovers&一定是爱上了四个美人中的三个(笑声不断)。 其实,就语言本身的知识来说,我们已经过关了,而且我们所学的英语知识全是标准的英语。我们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来运用英语,只有在交流中我们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要想真正领悟对方的意思,必须与对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如果不根本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从而迎合美国人的思维结构和习惯,依然保持自己中国式的思维习惯,那么他学的英语就毫无价值。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建议要把我们学习的目标收缩,把追求大而广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追求一种定量性的技巧,我认为有六种技巧,是美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交流的关键性东西,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六种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从而学好口语。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 美国人和美国人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 is a book 。我们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国人常说Where is the book?很少有人说What is a book?而美国的小学生就开始问:What is the book?这种Where is the book?只是描述阶段,连哑巴也能做到。但是我想连大学生也很难回答What is a book?因为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 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这一个事物,但却有多种符号来表达它。如果一个人懂8种语言,那他在世界上被别人理解的机会就会大得多。用汉语说&水&别人不懂,用德语说别人也不懂,但用英语说water,别人可能就懂了。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 love you,按中国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er,my mother,them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换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在love 谁,现实生活中也不能这么随便love(笑声)。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听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换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that is love,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 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 对,比如爱因斯坦讲相对论,他用科学术语讲,除了科学家之外是没人听得懂的,所以爱因斯坦就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把相对论讲了出来。他说,什么叫相对论呢?两个lovers在一起,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而两个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钟相当于一小时,就这是相对论。他这样一讲,我想没有人不会明白相对论的。 第三,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 从描述上来讲,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们描述东西无外乎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描述。但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国人正好相反。美国人说&我向雪山走去&,中国人就会说&我从雪山走来&。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住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我们听评书常说,欲知后事好何,请听下回分解,中国人很认可这种压轴戏、抖包袱式的方式,而美国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把收音机砸了:我听的就是what happened,但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还要让我下回再听(笑声),岂有此理!因为美国人在时间上描述时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第四,要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 因为任何语言除了标准化的东西以外,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习语&。比如北京人说&盖了帽了&,老外永远也理解不了,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流。那么什么是习语,我认为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传译能力。 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语。很多人都想学好外语必须丢掉自己的母语,这是不对的。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我不仅汉语没有说得越来越糟,而且英语也没有说得越来越糟。第六,要有猜测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岐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能&猜测&。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美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有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中国人学习口语讲究背诵,背句型、背语调,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讲口语的时候讲着讲着眼就开始向上翻(笑声),实际上是在记忆中寻找曾经背过的东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测的话,我想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以上就是我所说的学会用美国人思维的六个技巧。中国学生如果能做到这六点,用很短的时间肯定能学好口语。 再说说英语语音的问题吧。我们中国人不需要钻牛角尖,一定追求发音象一个native(本地人),只要我们的发音不至于让对方产生误解,其实就可以了。我们在平时,不需要迷信什么科学方法,只需要记住一点: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标准的英语或美语。在模仿的基础上,每天,我们每天保持1个小时的自我口语练习,这个练习必须假想一个双向交流的场合,即仿佛有人与你交流一样。最后,讲讲英语的用气问题。我们在发音时,尽量气运丹田,而避免用肺发音,这样的结果将使得你的英语发音洪亮圆润。口语技巧 怎样用英语优雅地表达愤怒很多人一生气,所有的英文都忘光了,平常英文就说不出口,更何况是吵架,所以满脑子浮现的都是脏话,这是很不好的。有人很绝,英文骂不过人家就用中文,反正对方听不听得懂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你很凶,你正在骂他就行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比较文雅的方式:Hey! wise up!放聪明点好吗?当别人做了蠢事时,你可以说,“Don‘t be stupid!”或“Don‘t be silly.”但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说法。客气一点的说法就是:Wise up!你也可以用尖酸刻薄的语气说:Wise up, please.然后故意把please的尾音拉得长长的。也有人会说, Hey! grow up.意思就是你长大一点好不好?例如有人20岁了还不会自己补衣服,你就可以说Hey!grow up.这跟wise up是不是也差不多呢?Put up or shut up.要么你就去做,不然就给我闭嘴。要注意的是,Put up字典上查不到“自己去做”的意思,但见怪不怪,很多口语都是字典上查不到的。这句话也让人想到一句成语:walk the walk, talk the talk,即说到做到,有点像是中文里的言行一致,或是只说:walk the talk也可以。You eat with that mouth?你是用这张嘴吃饭的吗?别人对你说脏话,你就回敬他这句,言下之意是你的嘴那么脏,你还用它吃饭?还有一种说法:“You kiss your mother with that mouth?”你用这张脏嘴亲你妈妈吗?所以下次记得如果有老外对你说脏话,不要再骂回去,保持风度,说一句,“You eat with that mouth?”就扯平了。You are dead meat.你死定了。也可以说:“You are dead.”你完蛋了。Don‘t you dare! How dare you!你好大的胆子啊!这句话可以在两种场合说,第一种是很严肃的场合,如小孩子很调皮,不听话,父母就会说,“Don‘t you dare!”意思是你给我当心点,不然等会就要挨打了。另一种场合 是开玩笑,如有人说他要跟某网友约会,你说“Don‘t you dare?”就有点开玩笑的语气,你不怕被恐龙给吃了吗?Don‘t push me around.不要摆布我。通常当我讲这句话时,我还会想到一个字“bossy”,像是老板一样,喜欢指挥别人。如:“You are so bossy. I don‘t like that.”这句话也可以单讲,“Don‘t push me.”或“Don‘t push me any further.”还有一句跟push有关的成语:push the button,指使,操纵。如:“I know why you are doing this, someone is pushing your button!”You want to step outside?You want to take this outside?想到外面解决吗?老外跟我们一样,二个人一言不合吵起来了,可能就有人要说这句了,指的就是要不要出去打架啦。我还听过类似的用法,如:“Do you want to pick a fight?”你要挑起争端吗?或“This means war.”这就意味着跟我宣战。You and what army? You and who else?你和哪一路人马啊?要是有人跟你说“Do you want to step outside?”就回他这一句。意思是说:“喔……那你找了多少人来打架啊?”有时候电视里出现这句对白时,还会打出一排军队的电脑动画,非常有意思。还有一句话也很好玩:“Who‘s side are you on?”这是在快要打架时,你问人家:你到底是哪一边的?参考资料:/study/way//42645.html 你可以用MSN和外国人聊啊! 去搜索一下外语语音聊天室
4、红色喷泉多妖娆:意思是说氨气和氯化氢的喷泉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用氨气作喷泉实验时,水中加的是酚酞,而用氯化氢作实验时,水中加的是石蕊,故两者都形成红色的美丽的喷泉。醛的氧化实验 氨水量宜试管净, 水浴温热出银镜。 液稀碱多升温慢, 喜观液中沉淀红。 解释: 1、氨水量宜试管净,水浴温热出银镜:这句的意思是说明了关于银镜反应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氨水量宜&的意思是说在配制银氨溶液的时候,氨水不能过量,以沉淀恰好溶解为宜;&试管净&的意思是说做银镜反应的试管一定要洁净,否则将不能产生银镜,仅出现黑色絮状沉淀,为此在实验前须用10%的氢氧 ...首先教你问候语:&阿吃过啦?& 当你想说:&干什么&的时候 应该是说:&干么4撒& 当你征求别人同意时,可以说:&阿行啊?& 注:以上的&阿&是南京话中&还&字的变音,类似的还有&阿好啦?& &阿有毛病啊?&&& 你觉得别人讨厌,可以说&犯嫌& 你觉得什么东西让你觉得恶心,可以说&癔怪拔辣地&或者说& 窝赖& 你觉得很害怕时,可以对别人形容说&喝人拔辣地&谁最早把&rock&翻译成&摇滚&?&|&壹读精选 - 壹读 - 微信公众号文章
&谁最早把&rock&翻译成&摇滚&?&|&壹读精选
谁最早把&rock&翻译成&摇滚&?&|&壹读精选
日07时26分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来源 | 十五言(ID:www15yancom)
作者 | 张大师
本文已授权,转载联系原作者
最开始想到这个题目,只是想追究一下词源,或者只是追问一下,“摇滚”这两个字,到底是谁最先发明出来的翻译。后来发现,这个话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追问完七八十年代大陆,还到不了源头,还需要追问台湾,追问香港。在各自激荡的年代,“摇滚”这个舶来词,与两岸三地的命运始终暗中联结在一起。
不过,这终究不是论文。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在两岸三地按照时间倒叙,以追溯的视角,刨根问底。
前言言及“中国摇滚”,似乎默认场景就是在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乐队乐人很少被提到,甚至影响力的罗大佑和Beyond,也很难融入这个话语体系中。
但就这篇文章的结论而言:“摇滚”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台湾;而最先接触摇滚乐的,是香港。
除了“摇滚” ,Rock‘n‘Roll还有许多其他通俗的翻译。“摇摆乐”(现对应爵士乐中的Swing流派)在最开始曾经和“摇滚”混为一谈。除了意译,也有音译,如“乐与怒”是由粤语发音而来,而普通话中也有“肉啃肉”的译法。
1986年崔健用《一无所有》震撼国人以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启程以后,“摇滚”在中国才真正兴盛起来。但在与普罗大众相遇之前,“摇滚”怎样被少数精英认识和解读的,很少有人挖掘。
而当“中国摇滚”真正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时,又离西方传统上的摇滚越来越远了。以至于国外媒体和学界提到“中国摇滚”时,有时会直接译为“Yaogun”。
这篇文章尽可能整理文献,搜集那些还没有被称为“摇滚”的摇滚。从80年代的大陆,说到70年代的台湾,再到60年代的香港,在那些摇滚第一次带来冲击,又尚未被命名的日子里,有更多故事可以讲。
大陆知名中国摇滚推动者黄燎原曾经回忆,最早看到“摇滚”,是在八十年代初的几本上海杂志上。这已经是比较早期的对“摇滚”二字的个人记忆。摇滚最后能在大陆星火燎原,离不开支持者们的传播活动,除了乐队和乐人,“摇滚”概念的推广,离不开书刊杂志。
然而,最先接触摇滚,翻译摇滚的,不一定是这批人。
坊间流传着“林*果是中国摇滚第一人”的传说,伍德斯托克的录像带,很可能早就出现在少有人能接触到的“内参片”中。不过,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大陆,一切关于新兴文艺的可能,都要等到改革开放的到来。
《人民日报》和崔健日,崔健给中国人带来了《一无所有》。这件事的轰动效果和历史回响太大了,以至于有时我们忽视了当时其他媒体的应和与推动。
不过,在这件事上,并不是我们选择性遗忘。当时的新闻界,确实对这件事未置一词。而是文化界,和崔健的狂热粉丝,让人们了解了崔健和摇滚,奉《一无所有》为精神宣言。
而当《人民日报》正式发声时,意义非同一般。两年之后,日,《人民日报》文艺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从&一无所有&说到摇滚乐——崔健的作品为什么受欢迎》的文章,这是摇滚乐歌手首次在内地的主流媒体上被报道,而且,是正面报道。在党报上,崔健和“摇滚”被正名。
同样是《人民日报》,还给了崔健更多机会。同样在1988年,《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了“新时期十年金曲和1988年金星评选”,《一无所有》入选了十年金曲,崔健也位列优秀歌手。随后,12月3日,“新时期10年金曲回顾”演唱会在北京举行。虽然崔健的获奖作品是《一无所有》,但他上台唱的却是刚刚创作的《一块红布》。当追光打到他身上时,观众发现,他用一块红布蒙着双眼。
1989年2月,中国第一张原创摇滚乐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正式发行。“摇滚”两个字,藉由歌词,传遍大江南北。那时的摇滚,杂糅了太多本土的元素。张培仁第一次来大陆,见到崔健时,曾经建议崔健放弃“摇滚”两个字,把他的歌命名为“刀子歌”,但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再后来,沿着“摇滚”两个字,长期封闭的青年们疯狂模仿学习西方流派,短时间内已经齐备了西方发展几十年出现的各大流派。这种激情和速成,造就了中国摇滚的独特景象,也埋下了揠苗助长的祸根。
翻译“摇滚”日,约翰·列侬在纽约被枪杀,震惊西方世界。而在东方,也有些许回响。如在1981年第6期《世界知识》杂志上,有一篇题为《“甲壳虫”歌星——列农》的文章对列侬作了介绍。文末的总结是:“他的一生中,既批判嘲弄了资本主义,又忠实地为它服务。”
而这篇文章提到摇滚乐时,介绍如下:“摇滚乐,即摇摆舞乐曲,爵士音乐的一种。”虽然对摇滚的界定不准确,但全文已经明确使用“摇滚”一词。
但在八十年代初的杂志期刊上,这只是个例。更多文章对摇滚的介绍非常混杂。如三联书店主办的《读书》杂志上,在1980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英语新词的产生与构成 为&10,000英文新字字典&写的序言》。这篇文章对摇滚乐词条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采用的译法为“乐与怒”和“摇摆乐”。
《人民日报》也早在1981年出现过提及摇滚的文章,在日的第五版中,出现了一篇转载自文汇报的《对流行音乐的几点看法》,以相对客观的态度介绍摇滚,“就举西方五十年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摇滚音乐为例,它既有庸俗无聊、色情淫秽的内容,也有内容深刻甚至表达人民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抗议歌曲’”。这里采用了“摇滚音乐”的说法。
这种混乱一直到1986年也没有完全统一。1986年9月发刊的《音乐世界》杂志中,有一篇《欧美流行音乐漫谈》的短文,对流行音乐作了十大流派的分类,其中包括爵士摇滚乐、滚石乐、颓废派摇滚乐、进步音乐等种类,在摇滚乐的介绍上已经比前人丰富,但因为译名的原因,仍然有一些定位模糊的概念。如进步音乐,应该是指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而滚石乐等词,现在看来并不知其所指。
确定“摇滚”两个词来指代摇滚,需要专业期刊的发言。除了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专门介绍摇滚乐的文章和杂志外,其实,在另一本有重要地位的杂志上,早已不止一次明确提到过“摇滚”。这本杂志,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人民音乐》。
早在1980年,《人民音乐》上有过一篇对美籍音乐家李惟宁教授的专访,里面提到,对欧美音乐要“谨慎对待”,因为“也有某些可取之处”。不过,文章之中有一段可能并非李教授原意的文字,明确了对摇滚乐的批判态度:“其音响杂乱刺耳,毫无艺术价值 。它的演出常和吸毒、殴斗、同性恋等流氓违法活动伴随在一起。这样的东西,就应予以抵制。”
恢复文艺工作上文关于大陆对摇滚乐的介绍,并没有追溯到头。1978年时,已经有期刊中出现了摇滚乐。不过,追溯到1978年,正值特殊年代的结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再往前寻找,也是徒劳了。
这篇最早关于“摇滚乐”的介绍,是在1978年出现于一本名为《电影艺术译丛》的电影刊物上。其中采用的是“摇摆乐”的译法,但从内容可以看出并非指Swing,而是Rock 'n' Roll。这篇文章题为《好莱坞的“狄斯谷”热潮》,其实,是从电影配乐和原声带,间接涉及到了摇滚乐。
《电影艺术译丛》创刊于1952年,在特殊年代被批为“大放其毒的黑刊物”,直到1978年,《电影艺术译丛》复刊,复刊语中介绍,复刊由头是“今年(1978年)六月,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相继恢复了工作”。
复刊时的状况也较为艰难,“复刊后的《译丛》作为内部刊物暂时将不定期出版。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不太远的未来改为定期出版。”实际上,《译丛》的复刊动作已经是快的了。前面提到三联书店主办的《读书》是等到1979年复刊,最早的《人民音乐》是在1976年。可想而知,这段时间其他文化类刊物的境遇。
这种场景,正如那首能击中所有中国人的歌一样,“一无所有”。
就连“摇滚”这个译法,也极有可能并非大陆原创,而是来自于海峡对岸的那座美丽岛。
台湾即使是提到最具声望的罗大佑,人们也很少把他和摇滚直接挂钩。台湾发展出来的摇滚,如果说教父级的齐秦、伍佰,会有很多人存疑;如果说影响力最大的五月天,怀疑者更甚。虽然近年来有“草东没有派对”这样的独立乐团在大陆爆红,但要单独谈论台湾摇滚,还是没那么有底气。
不过,要说起70年代的“民歌运动”,又是另一番情景。相对于“英伦入侵”对世界的冲击,台湾更多吸收的,是鲍勃·迪伦代表的美国民谣摇滚。
和民歌运动相关的人身上,其实不难发现摇滚的痕迹,只不过再没多少人去追寻。滚石唱片的名字,就直接来自于摇滚乐;写出《乡愁》,影响民歌运动的余光中,也是摇滚乐的忠实拥趸,甚至可能是最早翻译出“摇滚”二字的人。他们身上,有“摇滚”这两个字的足迹。
滚石唱片(Rock Records)培育了太多华语流行歌星,最初命名它的人,和单纯的摇滚梦,虽然还摆在名字里,但已不再重要。
1980年,段钟沂、段钟潭兄弟在台北市创办滚石有声出版社,即滚石唱片的前身。而滚石更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两人创办《滚石》杂志(Rock Magazine)。这份杂志被称为台湾摇滚音乐的鼻祖,启蒙了台湾第一代音乐工作者。但杂志的经营状况是:“办了四年,亏得一塌糊涂,负债700万台币。”
但他们的文章中,已经反复出现“摇滚”二字。
滚石唱片,给段式兄弟带来了真的腾飞。滚石创办不久,罗大佑就带着《之乎者也》找上门来。虽然罗大佑的风格对当时的主流音乐观念是一个挑战,但有着台湾年青一代作听众,发行之后,就被媒体评价为“在台湾国语流行乐坛投下的一颗改变流行乐史的原子弹”。
但罗大佑和摇滚并没有等号关系,真正以摇滚为名的,是薛岳和他1984年的《摇滚舞台》。有人视之为台湾摇滚乐的开端,可惜,论及影响力,还达不到掀起另一番风浪的程度。
也许摇滚本来就不适合台湾,也许,同样影响着滚石唱片和罗大佑的民歌运动过于强势,已经留不下更多的空间。
民歌运动不仅是音乐,还有和社会运动与人心动荡的结合。
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这只是宝岛众多内外变局中的一个。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人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台湾音乐受美国音乐影响太深,在70年代初期,乐坛上仍然流行着欧美风格,本土创作并不受重视。也有早一步觉醒的年轻人,1973年,胡德夫曾经举办过创作发表会,李双泽、杨弦都上了台,但这次活动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这三位先行者,被称为“台湾民谣运动三君子”。
历史总是记住最具戏剧冲突的画面。日,李双泽在淡江大学的西洋民歌演唱会上,从台上摔下可乐,号召“唱自己的歌”。这幅画面也被称为“淡江事件”。一声切中要害的口号,击中了年轻人,更多人把视线转移到本土创作上来,这被视为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虽然民歌运动受到美国民谣和摇滚的间接影响,但摇滚的那一部分,却仿佛没有在那个年代发力。
其实,在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身边,摇滚也在。关于摇滚的书目、吉他谱也在。1977年台湾出现的一本名为《摇滚》的书中,把时间锁定在1955年至披头士解散,罗列出每年的年表,已经是非常详尽的介绍。
不过,这并不是台湾第一次出现“摇滚”字眼,远远不是。
余光中1975年,“台湾民谣运动三君子”之一的杨弦发表了《中国现代民歌》专辑,全部是余光中的诗作,被认为是第一张有资格被称作“民歌”的专辑。
而余光中的诗,与其说是被选择的,不如说是早有预谋。
包括《乡愁》在内,余光中的许多诗,都受到美国摇滚乐的歌词结构影响。他有意把诗写成易于谱曲的模式。1970年时,他甚至仿照鲍勃·迪伦的名曲《Blowin' in the Wind》,写出了《江湖上》。马世芳曾说:余光中开启了台湾诗词谱曲时代。
那时的余光中,在美国见识了民权运动和民谣摇滚,在整个世界被撞击的年代,在异乡怀念着故土。余光中很早就表现出了对摇滚乐的兴趣,他在1972年的散文集《焚鹤人》中,就有专门一篇题为《摇滚乐与现代诗》的文章。他曾经回忆,1969年在美国丹佛时,“最能够消愁解忧的寄托,不是文学,是音乐,不是古典音乐,而是民歌与摇滚。”
余光中不仅是写作者,也是推广者。
1971年,余光中由美返台,任师大教授,同时在台大、政大兼课,并主持中视《世界之窗》节目,在文章中,在电视里,开始推广摇滚乐。
从以上资料不能断定余光中就是翻译“摇滚”二字的那个人,但有一个细节,可以把“摇滚”二字的诞生,锁定在1970年前后。余光中1969年之前完成的《敲打乐》一诗中,提到鲍勃·迪伦的音乐时,还是称为“敲打乐”。而70年代初回到台湾推广摇滚时,在他的文章里,“摇滚”,已经是翻译好的名词。
香港相较于台湾更多受到美国影响的情况,香港在音乐文化上受到的冲击,则更多来自于英国。两岸三地之中,当时的香港,离西方的距离最近;虽然最先接受摇滚乐,但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香港可能并不是最早翻译摇滚的地方,那里最早的摇滚乐,都是翻唱英文歌曲。
1964年,披头士带着“英伦入侵”的浪潮席卷全球,也侵袭了香港。然而,娱乐产业发达、最早接受冲击的香港,却长期没有诞生过让历史铭记的摇滚乐。
时代在变,每个时代都有玩乐队的年轻人。当滚滚的历史车轮来到八十年代,香港将要回归祖国的消息传开时,从未思考过的诸多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身份变迁和价值认同的讨论,一直到今天还有余声,更何况在那个年代。
许冠杰被称为“粤语流行音乐教父”,他也在六十年代玩过摇滚乐队,但摇滚在那个年代的香港找不到归属。二十年后出现的Beyond,遇上另一个变革年代时,发出的时代声音,成为香港摇滚的绝响。
Beyond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谈判结束走出人民大会堂时,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滑了一跤,在这个国度留下了最经典的政治笑谈之一。
1983年,Beyond乐队成立。
Beyond的早期作品,关于前途和命运的思索还并不明显,个人体验与渴望,是表现得最成功的主题。《再见理想》这首地下歌曲里,黄家驹唱着“一起高呼Rock‘n‘Roll”——也并没有“摇滚”,是直接引用的英文。
而在1988年转折之作的《秘密警察》中,成功为Beyond打响名号的一曲《大地》,是Beyond第一次高声表达对神州大地的思考。香港回归已然敲定,而香港民众的心态还在太多的不确定之中。在一众关流于娱乐和消费的粤语歌曲之中,《大地》这样的歌,太与众不同。
1991年,Beyond到日本发展。1993年,发行《乐与怒》。如前文所言,“乐与怒”,正是Rock'n'Roll的粤语发音。在异国他乡,对个人与故土的思索更深一层。1992年《继续革命》的专辑中,出现了《长城》《农民》《遥望》等一系列寄托家乡情思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探索。——大陆在八十年代末的变局,加重了某些担忧和迷茫。
可惜,Beyond的光辉随着黄家驹遭遇意外戛然而止。
中文运动七十年代初期,香港还是英文歌的天下。正如当时中文在香港的地位:并非官方语言。
然而,中文运动酝酿已久。1968年开始,香港大学生发起中文合法化运动。1974年,政府立法通过中文与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与之同时觉醒的,是香港本土歌曲。1972年,许冠杰在TVB特别节目《双星报喜》中首唱《铁塔凌云》,并于1974年推出粤语专辑《鬼马双星》;1974年,仙杜拉的《啼笑因缘》走红……这些粤语歌曲伴随着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大获成功,开启了香港人唱粤语歌的风潮。
在此之前,香港乐坛还是欧美音乐的天下。包括“粤语流行音乐教父”许冠杰在内,都是从那个年代走来。
英伦入侵日,披头士来到香港。这波席卷世界的披头士狂潮,香港并没有错过。
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年轻人一样,香港的年轻人开始留起披头士的发型,开始玩乐队。当然,玩的都是英文曲目。
六十年代时,许冠杰的 The Lotus 乐队和泰迪罗宝的 The Playboys 乐队,是一时的潮流代表。即使在七十年代初期,谭咏麟所在的温拿乐队,也是演唱英文歌曲。直到在许冠杰等人的带领下,粤语流行歌曲成为主流,谭咏麟等人单飞之后,也开始发行粤语专辑。
但从临摹西方到转向粤语,整个过程里,似乎没有摇滚的踪迹。即使像The Lotus这样风评很高的乐队,即使有技术和包装的加持,在那个摇滚与社会议题密不可分的年代。也无法成为振臂一呼的时代噪音。
那时的香港,也没遇到后来那样复杂的命运思考——像台湾七十年代的变局、大陆八十年代的转机一样的思考。香港的注意力,还没有聚焦到世纪末的的路口。
后记讲完了香港、台湾和大陆各自的摇滚故事,看似各自分隔,其实,终将相遇。
那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1994年,香港红磡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
那个晚上,在魔岩唱片(滚石旗下)的筹划下,魔岩三杰和唐朝乐队从大陆赶来香港,创造了属于中国摇滚的辉煌顶点。
我们会缅怀那个辉煌,也请多反思辉煌的背后,也请,多追溯一下,两岸三地的曾经。
注明:本文首发于公号老摇滚(ID:rocktheold),转载已授权。
参考文献著作:
[1] 洪维健. 摇滚[M]. 台北: 开源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77.
[2] 郑狄麟. 香港流行乐队音乐发展史略[M]// 朱耀伟. 光辉岁月:香港流行乐队组合研究(). 香港: 汇智出版社, .
[3] 雷旋. 香港抗议之声:嬉笑怒骂,温柔反叛[M]//思想编辑委员会. 音乐与社会(思想24).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8.
[4] 余光中;梁笑梅.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
[1] 顾凌远. 好莱坞的“狄斯谷”热潮[J]. 世界电影, 1978.
[2] 罗斯. 英语新词的产生与构成 为《10,000英文新字字典》写的序言[J]. 读书, 1980(6).
[3] 毛继增. 心向祖国——访美籍音乐家李惟宁教授[J]. 人民音乐, 1980(7).
[4] 共力. “甲壳虫”歌星——列农[J]. 世界知识, 1981(6).
[5] 张辑. 欧美流行音乐漫谈[J]. 音乐世界, 1986(9).
[1] 谭冰若. 对流行音乐的几点看法——关于当前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讨论[N]. 人民日报, (7).
[2] 顾土. 从《一无所有》说到摇滚乐——崔健的作品为什么受欢迎[N]. 人民日报, (7).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和壹读君勾搭的传送门
联系电话:010-
人才招聘:
文章投稿:
商业合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由不该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