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的齐作业,并且保证班级作业展评小结秩序不乱...

如何快速的齐作业,并且保证班级秩序不乱?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如何快速的齐作业,并且保证班级秩序不乱?
我有更好的答案
要速度快,没有交的同学直接写名单不要留情面,直接报给课代表让每位同学来到学校之后,把作业一本本地整齐放在桌角,然后自觉早读,组长下位一门门地收
采纳率:34%
可以让每一列的同学把作业从后往前传到第一排,最后只要齐第一排的人就可以了。
每个组长配合,迅速收,慢吞吞的或找不到作业的同学就暂时不收,叫他自己交到课代表那里去!组长报上谁没交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怎样对待“问题学生”
我的图书馆
怎样对待“问题学生”
怎样对待“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概念,它是教师在对待班级管理问题时的一种习惯用语。“问题学生”还有很多种说法,如“差生”、“落后生”、“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个别生”等多种。实际上,“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带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一、正确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存在于不同的方面,按内容可以分为学习问题行为、生活问题行为和处世问题行为三类。学习问题行为常见的有厌学、逃学、扰乱课堂、顶撞老师等,生活问题行为常见的有理染怪异头发、追求怪异穿戴、讲究玩乐、自私自利等,处世问题行为常见的有说谎、逆反、打架、早恋、赌博、偷窃、沉迷网吧、讹诈钱财、离家出走、盲目追星等。
任何一个学生的一个或一种问题行为,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内外原因。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全面深入地了解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外原因、出现的情境和动机,以发展的学生观分析问题行为的特点和性质,保护学生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常用的方法有访问法、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跟踪法、综合法等。
(一)案例展示
两架显微镜
赵某是个刚入七年级的女生,她的班主任周老师任教生物课。
开学第三周的星期二,生物课下课前,周老师说:“星期五我们上全校公开课,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咱们学校的显微镜不够用,还需要借四架,谁能借一借?”周老师说完,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先后站起来,说自己的妈妈在镇医院和防疫站工作,都能借一架。周老师对他们俩说:“和你们的家长讲清楚,咱们用完后准时还,而且保证完好无损,请家长放心。谢谢你们的家长。”全班同学对这两位同学投去了羡慕和赞许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鼓了掌。掌声还未彻底结束,赵某站了起来:“老师,明天我带两架来。”“太好了,这下咱们的问题就解决了。”周老师欣喜的心情感染了学生,教室内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下课后,赵某对周老师说:“老师,让我爸明天早上送来。”周老师说:“别麻烦你爸了,你自己拿不好,咱们派人去取吧。”赵某说:“不用了,就让我爸明天早上送来吧。”听赵某再次这么说,周老师就同意了赵某的意见,说:“代我先谢谢你爸爸。”
星期三的早上,周老师仍同往常一样早早到了教室,但没有见到赵某。按开学以来的贯例,赵某在这个时间应该进班了。周老师想很可能一会儿随父亲送显微镜一起来。早自习的下课铃声响了,还是没有见到赵某来。周老师给赵某的爸爸打电话没有打通,就到另一个任课班级上课去了。周老师刚离开教室,第一节的铃声刚一响过,赵某从校门一溜小跑进入了教室。
第一节下课铃声一响,赵某就飞快地走出教室。
第二节上课的铃声响了,赵某又急匆匆地跑向教室。周老师在教室门口喊住了赵某。赵某却问周老师:“我爸说早上送来,怎么没送来呀?”周老师听赵某这么一说,赶紧说:“早上我给你爸爸打电话没有打通,我再给你爸打电话问一问,看……”还未等周老师把话说完,赵某就急着说:“老师,不用你打了,如果这节课我爸不送来,下课后我自己打。”“也行。”周老师若有所思地问,“刚才下课你早早地出去干什么去了?”“给小学一个同学送参考书。”“噢”周老师似乎放心了。
第二节下课后,赵某找到周老师,说她爸今天早上刚要送来,就有事上外地来不上,如果今天能回来,明天早上送来。周老师听后叮嘱说:“明天千万得拿来,否则后天的课就受影响了。”赵某听后,显出几分迟疑,说:“明天早上送来吧。”
星期四的早上,周老师仍同往常一样早早进入教室。几分钟后,赵某迈进教室,急匆匆地问周老师:“刚才一辆三轮车把显微镜送来了吧?”周老师一愣,忙说:“没有哇。”教室内的学生也都看着赵某。赵某先是脖脸通红,紧接着眼泪就流了出来。周老师赶紧说:“怎么回事?慢慢说。”赵某说:“我爸今早还是有事来不了,就让我自己打三轮车把显微镜带来。到了学校后边的邮局门口,见到了小学的一个同学,我一高兴就叫车停下,下来和这个同学一起走,叫三轮车把显微镜送来。”“你记住车牌号码没有?”“没有看。”“多长时间了?”“不一会儿。”“走!”周老师拉起赵某的手,赶紧跑到校门外:“那辆三轮车往哪个方向走了?我们赶紧去找。”“我没看。老师,你先回去吧,我自己去找。”此时,赵某却不再像刚才那样急切。“那怎么行?走,咱们赶紧去找。”周老师拉着赵某,赵某却劝着周老师:“老师,你别着急了,你回去吧,我自己找。”此时周老师对她产生了怀疑。“不行,我给你爸打个电话告诉一下。”一听这话,赵某急不可待地说:“老师,我错了,别给我爸打电话,我求您了,这事我自己解决。”
周老师把赵某带到无人的走廊一头,心平气和地说:“老师对你不批评不训斥,不让你写检讨、不公开处理,不找家长告状,咱俩说心里话说真话。”赵某流着泪说明了实情。原来,赵某根本没有向她爸爸说借两架显微镜的事,说谎是为了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认为当时说了,过后就敷衍过去了。
此时,周老师意识到,赵某很可能有说谎的习惯,这次两架显微镜事件可能是她说谎习惯进程中的一个结点或者说是一次偶然外现。于是,周老师对赵某的家庭和小学毕业学校进行了访问。通过访问,周老师得知,赵某父母长年在外经商,她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和她奶奶生活在一起的还有她三叔的一个女儿,比她小一岁。赵某从小就学会了用说谎赢得奶奶的重视,奶奶虽然清楚,但因对孙女的溺爱并没有严格教育。长久下来,赵某便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小学时她曾几次说谎,受到了严肃的教育。访问的结果证实了当初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赵某的说谎的动机,周老师又与赵某进行了一次平和深入的谈心。赵某再次坦诚了动机:赢得初中老师的重视,树立新形象。
(二)案例分析
周老师对于两架显微镜事件的成功解读,提供了一个正确解读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功范例。周老师的解读凸显了以下特点:
1.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周老师的解读,尊重了赵某的人格,保护了赵某的自尊心,保护了赵某的发展可能和空间。不难设想,如果周老师在了解了赵某说谎之后,不探访赵某说谎的成因及历史,而严厉训斥、让写检讨、公开批评、找家长告状,那么,赵某的人格在班内将会大幅度降低,自尊心将受到严重的伤害,转变与发展的可能与空间将被压缩乃至消灭。从此,赵某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或者一蹶不振,成为无药可施的问题学生。
2.落实了发展的学生观。周老师对赵某本人及其家庭和小学老师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没有简单地定性,认为赵某不可救药,而是相信赵某可以转变。周老师的系列解读行为,尊重了“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进程往往是曲折反复的”的特点。这正是发展的学生观的体现。
3.遵循了学生动机与行为的基本特点。动机良好,行为方式不当,是学生动机与行为之间的一个常见矛盾。周老师对于两架显微镜事件的解读,并没有止于了解赵某的说谎行为,而且充分探究了赵某的说谎动机。如果周老师不问赵某说谎的动机,那只是表层的了解,而不是全面的解读。
(三)理论对接
正确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 ,要了解诱发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外原因。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形成,首先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外部原因诱发。当前,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① “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②。有的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基本素质,对于子女的问题行为,难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性质和危害,难以及时有效地予以防范与处理,任凭子女“自然”生长。有的家长本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对其子女构成直接的“言传身教”。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③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在认识、防范与处理上都存在问题。一是认识不深。对于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条件缺乏深入的分析,知之不多,识之肤浅,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问题行为的危害,不能从学生当前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不能从班级管理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二是防范不力。对于问题行为不能采取切实的、有效的措施予以全面的、及时的防范。三是处理不当。有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知其然”的表层教育,轻“知其所以然”的深层教育,忽视从认知的源头上治理根除;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描淡写,敷衍了事;有时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放任自流。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学生自身的不利内部原因所致。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认知结构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学生是非观念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界限不明,感情用事,理智不足,意志脆弱,自制力差。这些特点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往往使学生对于外界的影响因素,不去也不会思考分析其良莠。对于不良因素,不会自觉抵制,而是在其影响下产生不良动机,继而化为行动,最终引发问题行为。二是往往使学生对某种情境中产生的意念,不去也不会思考分析其良莠。对于不良意念,也不会自觉将其消灭,而是任其催生不良动机,任不良动机支使不良行动,从而引发问题行为。简单和直接是学生动机与行为之间联系的基本特点。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要分析其程度、性质及其发生的情境,还要联系动机,探究其动机的产生及善恶。
(注释:①②③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的产生,还有教学本身的原因。一是教材编写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学生,二是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不完全适合学情,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四是教师对一些学生的态度缺乏公正性,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问题行为的处理缺乏适当性。以上原因,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因此,解读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还要把解读的重心向教学本身倾斜,要充分地、深入地分析来自于教学本身的原因。
正确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 ,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教育理念,它顺应了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当代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必须从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从教育行为上彻底践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外延,要求教师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二要既为学生的当前身心成长和学习负责,还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功负责;三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设运用恰当的方法。简而言之,要尊重学生各方面的现实状况,保护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和空间。是否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决定着对学生问题行为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正确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要落实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进程往往是曲折的。曲折意味着反复。对于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个或一种问题行为的曲折反复,都要以无限的爱心和耐心进行正确解读。另一方面,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形成个体的发展在群体中差异。差异表现在发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上。教师要学会和善于尊重学生的差异,不用完美划一的意念和标准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坚持曲折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是成功解读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前提之一。
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运用访问法、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跟踪法、综合法等方法,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学习状况、性格特征、在班内及校内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和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
二、问题行为的防范
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防范是消灭其发生和发展的第一道关卡。这里所谓的“防范”,是指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性、发展的加剧性和衍生性,预先设计和实施对策予以阻止和消灭。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有敏感的意识。敏锐的眼睛,敏捷的思维,是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新课程倡导的发展的学生观、独特的学生观、独立的学生观。学生观决定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态度和行动。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这是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需要。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加强班风班纪的建设。不论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处世问题行为,这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开展课内外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心态消释和转移的规律,开展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聚合各方面力量。联系建立沟通,沟通形成合力。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优化。
防范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是防范学生学习问题行为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用观察法、调查法、谈心法、激励法、目标法、感化法、合力法、综合法等。
(一)案例展示
失误的准假
新学年开学后,李老师担任了一个新编班的九年级班主任。
孙某是这个班的一个女生。
开学后,孙某自主坐在了第一排。后来班级调整座位时,李老师见孙某是班内的矮等个子,就把孙某留在了第一排。孙某对李老师充满感激,学习也非常努力。
学校通知“十一”举行“金秋放歌颂祖国”合唱会。李老师向班级传达完通知,学生群情振奋。可是,谁来指挥却难住了许多同学,热烈的场面一时沉默了。李老师也犯了难。一阵悄声议论后,有几个同学推荐孙某,说孙某曾是小学音乐班的学生。
听到这个消息,李老师一下子感到了几分踏实。可是孙某却说怕不行,给班级抹黑。一些同学对孙某说:“你不行就没有行的了,别谦虚别推了。”李老师见有同学这么说,就对孙某说:“你就指挥吧。只要尽力,就是胜利。”
果然,在排练的过程中,孙某不遗余力,使排练进行得比李老师预想的好许多。看着孙某几分熟练和优雅的指挥动作,几分灵动而机智的指挥眼神,李老师对孙某产生了几分喜欢。孙某也从李老师的神情中读出了李老师对自己的喜欢。
在全校的合唱会上,孙某的指挥刚柔分明,挥洒自如。全班的合唱被评为二等奖。
李老师在班上着实表扬了孙某。
此后的几天里,孙某一直快乐着。一个课间,孙某与李老师迎面而行。到了跟前,孙某说:“老师,让我抱一下你,行吗?”李老师颇感意外,但看到孙某满脸真诚,就答应了。“这么开放。”李老师心里不由自主地划过这句话。
紧张中,第一次月考结束了。孙某成绩位居班级下游。按照成绩,孙某应该被调到后面的座位。但是,李老师考虑到孙某在演唱会上立下的功劳,就仍然把孙某留在了第一排。可是,孙某的学习劲头日渐降低。第二次月考的成绩居然下滑到班级的后几名。此后,孙某不仅几乎不学习了,而且在科任课堂上时常说逗。更为严重的是,近日孙某居然与一名外校的男生经常在上下学时形影相随,亲亲热热。
李老师颇为烦心和恼火,在班上严厉批评了孙某。
可是,一些任课教师和学生反映,孙某仍然在课上说逗。李老师认为孙某不求上进,甘愿堕落,狠狠地训斥了孙某,把孙某调到了后面的座位。
到了后面的座位,孙某得到了解放似的,有些变本加厉。李老师电话告诉孙某的家长好好管一管。此后几天的课堂上,孙某几乎整天趴在课桌上,但与外校的那个男生的来往却未见收敛。李老师暗想:“只要你课上消停就行,只要你不出事就行。”
一天放学后,孙某跟随李老师来到办公室,说:“现在跟不上课堂学习,想从明天起请一周假,在家让大学毕业的表姐补课。”李老师问:“你家长知道吗?”孙某说:“知道。”李老师说:“那行,给你假。”李老师心想:“你不来,班级消停,我也消停。”
第二天晚上八点,孙某家长突然给李老师打电话,说孙某放学后到现在还没有回家,原以为可能到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家里去了,可是没有。李老师这才把孙某请假回家补课的事说给了孙某的家长。
第三天,学校和家里还是没有见到孙某。李老师心急如焚。一个学生见李老师着急无奈的样子,透露了孙某在外校的那个男生家里。
按着这条线索,果然找到了离家离校两天的孙某。
(二)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可知,孙某的学习基础是较差的,但孙某是想上进改变的。因此,孙某在开学初“学习也非常努力。”孙某具有一定的合唱指挥才能,而且具有较强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孙某在排练时“不遗余力”,在合唱会上指挥“刚柔分明,挥洒自如”,为班级夺得二等奖“立下了功劳”。孙某也具有较强的情感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被留在第一排后,“对李老师充满感激”,在演唱会结束后抱一下李老师。但孙某也是一个具有问题行为趋势的学生,由于防范不力,课上违纪、早恋、说谎、离家离校出走,先后发生了。
这是一个颇具启发意义的案例。李老师防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1.责任心不强,方法简单。第一次月考后,李老师没有及时找孙某谈话,帮助孙某分析成绩低下的原因,保护孙某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孙某在开学初非常努力地学习,但两次月考成绩却很不理想。孙某由第一次月考后学习劲头日降,发展为第二次月考后不学习、课上说逗。此时,李老师仍然没有找孙某进行深入的谈心,深入了解孙某发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其危害,实施防范发展的措施。只是在发现“孙某居然与一名外校的男生经常在上下学时形影相随,亲亲热热”后,“颇为烦心和恼火,在班上严厉批评了孙某。”尤其是准假给孙某,想到的是“班级消停,我也消停”,而且也没有及时告知家长,客观上给孙某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孙某离家离校出走。责任心不强,方法简单,丧失了防范孙某系列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最佳时机,从而孙某的系列问题行为无一避免地发生和发展了。
2.职业意识迟钝。没有根据孙某当前的思想和行为状态,对孙某请假的理由和动机产生怀疑:是否说谎,是否欲借机去做其他事情。而是完全听信孙某的话,在未和家长沟通的情况下轻松准假。因此丧失了防范孙某离家离校出走的最后时机。
3.应试教育观念深固。尽管孙某开学初“学习非常地努力”,尽管孙某因指挥合唱对班级有功,在第一次月考后座位被“留在了第一排”,但最后还是因为学习成绩低下和状态不佳而被调到了后面,远离了坐在前面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这应该是对孙某情感的挫伤,因此,孙某“得到了解放似的,有些变本加厉”。这是深固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对孙某的不公平。同时因为孙某学习成绩低下和状态不佳,李老师不仅对孙某的学习选择了放弃,而且对孙某的合唱指挥才能、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也漠然放弃了。李老师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把学习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因此,没有对孙某以长激短,以长补短。如果不以学习分座位,如果不以学习定优劣,而是关怀孙某的情感,尊重孙某发展的差异,以优势转化劣势,那么,孙某的问题行为至少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防范。
4.爱心和耐心不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李老师在初期对孙某还有爱心和耐心的,但随着孙某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爱心和耐心就迅速衰减最后消失。如果李老师真正坚持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爱心和耐心也应该能够持续下去,孙某的问题行为至少可以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防范。
(三)理论对接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有敏感的意识。每个学生的思想、心态、动机都是复杂的,而且在特定的条件影响下,在特定的情境中,还是易变的。复杂性意味着内隐性,易变性形成多发性和多向性。因此,教师要学会善于明察秋毫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蛛丝马迹,将问题行为消灭在萌芽前和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敏锐的眼睛,敏捷的思维,是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善于捕捉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当前思想和行为的现状,分析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可能和趋势。其次,要善于捕捉学生个体当前的学习、生活、交往和家庭等方面的状态,分析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可能和趋势。第三,要善于了解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时尚等发展状况,分析可能引发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因素。第四,要善于了解班内和校内当前的重要事件和流行风气,分析可能引发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新课程倡导的发展的学生观、独特的学生观、独立的学生观。
发展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成熟的人,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而且还可能会反复出现。因此,每个处于发展中的学生,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成长将失去方向,失去意义。学生问题行为的防范,不是一次或一个过程就可以完成的,决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反复抓,抓反复。
独特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人。独特性形成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心理世界也千差万别。“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心理上,还表现在行为上。不同的心理外化为差异的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差异的心理和行为切入,进行具有独特性的防范。
独立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人。这就是说,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具有独立的思维特点、心态特点、行为习惯,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让他们做什么,怎么做,不做什么,他们就完全做什么,怎么做、做什么。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学生方方面面的独立性,以人文关怀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观决定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防范的态度和行动。坚持了发展的学生观、独特的学生观、独立的学生观,对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苗头和趋势,才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平和、冷静地面对,才能以无限的爱心和耐心予以及时的防范。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优化学生进行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苗头和趋势就会得以减少或杜绝。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优化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方式方法。因此,教师对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关注和期待就会得以推进和实现。尤其应该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是,要发挥课堂教学对于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作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科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加强班风班纪的建设。“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风班纪对于每个学生的影响同化的作用是持久而显著的。优良的班风、严明的班纪,不论对于防范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还是对于防范学生的生活和处世问题行为,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因此,每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善于加强班风班纪的建设工作。首先,要组织学生设计和营造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班风,要组织学生民主制定有操作性的、严肃性的班纪,使人人参与设计和制定的过程成为学生无意识的受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无形中产生约束力的过程。其次,要严格而持续地展开班风班纪建设工作,使良好的班风班纪不断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开展课内外活动。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活动的空间几乎只在教室和家中。因此,时常产生焦虑、烦躁和对抗等负面心理。这些负面心理,积蓄和持续到一定程度,必然外化为问题行为来消释和转移。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利用心态消释和转移的规律,开展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聚合多方面力量。任何一个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全部了解。另一方面,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师以及其他人物面前会有不同的表现。联系建立沟通,沟通形成合力。要善于深入学生,要善于联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家长,要善于联系与学生交往较密切的其他人物,从中获取学生问题行为可能发生和发展的信息,聚合有关人物的力量,共同防范。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坚持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学习园地的设计和布置,名言警句的选择和粘贴,桌椅和物品的摆放,环境卫生的质量,无一不悄无声息地影响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级环境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优化,要把班级环境文化作为防范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资源,深入建设,充分利用。
防范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其深层原因往往是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当。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防范学生学习问题行为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要尊重所教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要坚持新课程教学观,要设计使用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以理解的、平和的、包容的、关爱的心态,运用艺术的、机智的方法,防范学生学习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防范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使用观察法、调查法、谈心法、激励法、目标法、感化法、合力法、综合法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以及时有效的防范。
三、问题行为的处理
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苗头和发展趋势,即使采取了十分周全的措施予以防范,但还是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杜绝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自然摆在了教师的面前。这里所谓的“处理”,是指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问题行为,使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予解决。
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把握多种层面。
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使用谈话法、情境法、期待法、激励法、感化法、自省法、合力法、综合法等。
(一)案例展示
“那我就和你整”
吴某是九年级的一名男生,学习成绩居班级中游,但性情较为偏执。
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物理课。上课不一会儿,坐在后面几排的几个学生开始说话,先是小声,后来渐大。吴某是说话的一个。物理老师停下讲课,提醒说话的学生要安静听讲,不要影响课堂教学。说完,继续讲课。
可是,刚过一会儿,这几个学生的说话声音又由小变大。物理老师极力忍耐着讲课。有的学生见说话声音越来越大,物理老师又没有再说,就有些放肆起来,说话的声音愈发大起来。吴某的声音尤为突出。
此时,物理老师面对纷乱的课堂,再也忍受不住了,严厉地说:“说话的,站起来!”
可是,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
物理老师慢慢扫视后面几排座位的学生,当目光触到吴某后,愤怒地说:“吴某,你站起来!”
吴某满脸激愤地盯着物理老师,一言未发,一动没动。
物理老师见吴某这种情态,只好继续讲课。
刚讲了几句,吴某又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物理老师再也无法讲下去了,对着吴某大喝一声:“吴某,你出去!”
“为什么出去?”
“你说话,影响讲课!”
“那么多人说话,为什么单让我出去?”
“你说话了,就让你出去,愿意怎地怎地!”
“那我就和你整!”吴某怒不可遏地说
于是,吴某与物理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对峙。班主任赶来后,把吴某带到了办公室。
吴某气得抽噎起来。班主任递给吴某一杯水,吴某没有理会。班主任再次对吴某说:“你先喝点水,平静平静,和我说说你有什么委屈,好不好?”吴某抽抽搭搭地说出了事情的大概过程,说:“这回,我还不学了,就和他整!”
“这回我还不学了”,这句话马上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升入九年级后,吴某学习十分努力,班主任看出了吴某的决心。吴某也曾向家长明确表示过,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学习用功不足,升入九年级后一定要加倍努力,考入高中。升入九年级至今,已经进行了两次月考,吴某两次月考的成绩名次均居班级中游,未见提高。近一段时间来,吴某仍然刻苦努力,但时常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烦躁、压抑和无奈。对此,班主任对吴某进行了耐心的疏导。吴某也因此对班主任增加了一层信赖感。
班主任意识到,吴某面对学习的压力,潜意识里很可能产生了泄气,在一定的情境中,又发展为放弃。“这回我还不学了”,极可能是吴某潜意识在激动时的无意识流露。吴某在物理课上说话失控的深层原因极可能是学习的压力。
针对吴某较为偏执的性情,班主任赞扬了吴某给自己的良好印象,表扬了吴某刻苦学习的劲头,表示了对吴某的关注。吴某渐渐平静。班主任引导吴某分析了物理课上说话失控的深层原因,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物理老师的一些不妥之处。
吴某被班主任的分析感化了,承认了自己当前学习压力很大,因此产生了烦躁、压抑和无奈。班主任趁机引导吴某分析了自己言语和做法的不妥之处,以及事态如果僵持下去对自己学习的不利。吴某认可了班主任的分析。
“我想请家长也来帮你化解一下学习的压力,行不行?”班主任真诚地对吴某说。吴某沉默了一下,信任地点了点头。“今晚你自己再想一想,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明天再找我,好不好?”“行。”吴某轻声答应。
第二天第二节下课后,物理老师告诉班主任,吴某向物理老师道了歉。午休时,吴某找到班主任,表示了学习不松劲的决心,请班主任继续帮助。班主任颇感畅快,高兴地说:“我相信你,也永远帮助你。”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表明,对学生问题行为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解决结果的迥异。
物理老师在课上对吴某的处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1.冷静不足。尽管刚上课时,物理老师对说话进行了提醒,尽管“说话声音又由小变大”时,极力忍耐着,但最终还是“再也忍受不住了”,严厉地让“说话的站起来”,而且还愤怒地让吴某“站起来”,大喝吴某“出去”。由此可以看出,在事情的发生阶段,物理老师还是冷静的,但在事情的发展阶段,就失去了耐心,愤怒代替了冷静,最终引发了与吴某的严重对峙。
2.缺乏解读意识。物理老师在吴某违纪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没有想到应该了解分析一下吴某说话且不听劝阻的原因,尤其是深层原因。因此,激愤也随着吴某说话的加剧而加剧,从而又加剧了吴某的对抗情绪。由于物理老师缺乏解读意识,未能理智地控制情绪,无形中对吴某说话的加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处理方法错误。面对吴某说话的发生和加剧,对吴某选择了罚站、罚课的方法。虽然罚站、罚课没有实现,但说明了物理老师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宗旨,教育理念中依然沉淀着专制的成分。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方法,最终导致事与愿违。至少可以说,物理老师错误的处理方法是吴某说话加剧的催化剂。
班主任对吴某的处理,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
1.具有敏锐的解读意识。班主任从吴某的“这回我还不学了”这句话,马上产生了注意,联想到吴某升入九年级以后的学习决心、状态、两次月考的成绩,以及近期时常出现的烦躁、压抑和无奈的表现,意识到了吴某本节课上说话失控的深层原因,并没有止于了解到吴某说话的过程,这就为恰当地解决吴某的说话问题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2.因人施教,因势利导。班主任“针对吴某较为偏执的性情”,“赞扬了吴某给自己的良好印象,表扬了吴某刻苦学习的劲头,表示了对吴某的关注”,“事实求是地指出了物理老师的一些不妥之处”。这正是针对吴某个性特点进行因人施教的具体体现。正是这种因人施教的展开,才平静了吴某的情绪,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班主任顺势引导吴某“分析了物理课上说话失控的深层原因”,“分析了自己言语和做法的不妥之处,以及事态如果僵持下去对自己学习的不利。” 这些引导,是凭借吴某平静了情绪,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进行的。这正是因势利导的具体展开。班主任在对吴某的引导中,并没有涉及吴某成绩名次没有提高的原因,而且在引导吴某分析后果中,抓住了吴某最关注的学习。这是因势利导的因人施教,是因人施教与因势利导的和谐结合。班主任这种因人施教、因势利导的解决方法,实质是独特的学生观和独立的学生观的体现。
3.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班主任将吴某带到办公室后,递给吴某一杯水。吴某没有理会,仍然劝说吴某喝水,把委屈说给自己。在吴某的症结基本解开之后,又向吴某征求“请家长也来帮你化解一下学习的压力”的意见,并嘱咐吴某“今晚你自己再想一想,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明天再找我”。当第二天吴某“表示了学习不松劲的决心,请班主任继续帮助”时,“颇感畅快”,对吴某表示了信心和支持。所有这些细节,无一不是对吴某尊重的体现,无一不是对吴某关爱的体现。班主任这种真实的尊重和真诚和关爱,正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的体现。
(三)理论对接
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把握多种层面。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是发展的、独特的、独立的学生观的要求。
1.要善于把握基础层面,坚持“冷静——解读——解决”的基本步骤。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甚至是极端严重的问题行为,教师的情绪反应决定处理的方式方法、进程和质量。冷静可以调整好心态,可以争取到解决问题的制高点。如果冲动,往往会不顾学生尊严,损伤学生人格,使问题僵持和严重,使自己陷于被动局面中。马卡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是好教师。冷静是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前提。冷静之后,就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解读。解读是对与学生问题行为有关信息的捕捉、联系、分析、综合、生成,是确定学生问题行为症结的过程,是确定解决方式方法的过程。没有充分、深入、准确的解读,解决就是无的放矢。解读是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基础。解决是展开依据解读而确定的处理方式方法,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遏制和根除。解决是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目的。“冷静——解读——解决”的基本步骤是独立学生观的体现,是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的体现。
2.要善于把握原则层面,坚持严格公正。严格的意义在于,既使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受到教育,使问题行为得以解决,又使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严格是坚持纪律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严是爱,松是害。”失去严格,处理就失去意义。严格不是无情和苛刻,不是专制和惩罚,而是爱心的体现。严格与爱心是高度统一的,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坚持严格的原则,要切记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度。要让学生在接受严格处理的过程和结果中,真切感受到严格的权威性,真切感受到严格承载的爱心。公正是坚持平等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不论是谁,不论有什么长处和短处,不论有什么优势和弱势,都要一视同仁,同一标准,切忌偏心偏爱,严此松彼。否则,处理的权威性必将受到质疑、冲击、削弱直至丧失。处理是遏制和根除学生问题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严格公正就是这道防线的卫士,如果卫士倒下,那么防线就会被冲溃,学生的问题行为极可能会陷于无政府主义的放纵状态中,其后果可想而知。一个成熟的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都会高度重视和稳固把握严格公正的原则。
3.要善于把握方法层面。首先,坚持因人施教。独立的学生观表明,差异存在于学生的各个方面,当然包括问题行为。从类型上看,不同的学生可以发生不同的和相同的问题行为,同一个学生可以发生同一的和不同的问题行为。从表现上看,不同的问题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和同一个学生身上,频率的疏密、速度的急缓、状态的显隐等诸多方面,是各不相同的;相同的问题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和同一个学生身上,程度的轻重、波及面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诸多的差异,因人施教就是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差异,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教师的处理方法切忌简单、粗放、公式化、格式化,要针对学生问题行为差异使用差异性的方法。
其次,坚持因势利导。每个学生每次发生的问题行为中,总有可以引导解决的因素,只是能否慧眼发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以全面的学生观来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挖掘寻找到其中可以引导解决的因素,对积极的给予放大,对消极的给予转化。挖掘寻找学生问题行为中的引导解决因素,要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要有“吹尽黄沙始见金”的稳健。与挖掘寻找学生问题行为中的引导解决因素同样重要的是,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过程中,要善于创造出引导解决问题的趋势,一步步顺畅和拓宽解决问题的进程。要善于“无中生有”,化小为大,化弱为强,化模糊为清晰。因势利导是贯通处理通道以实现顺利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是争取解决速度和质量最大化的有力手段。
最后,坚持机智艺术。机智艺术是活化剂,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便塞为通畅,化消极为积极。面对不同的和同一学生相同的和不同的问题行为,不论是惯发还是偶发,只要巧妙地采取机智艺术的方法,往往会使问题得以顺畅的解决。使用机智艺术的方式方法,是教育智慧、实践经验与学生发生问题行为具体情境的整合与对接。机智艺术往往体现为暗示、转移、淡化、期待、稳定、冷置、迂回、爱抚、幽默、体态、媒介等诸多方式方法。
4.要善于把握效果层面,坚持完全彻底。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终极目的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解决”的固有之义是遏制和根除。首先,坚持由表及里。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不能止于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和根源。要避免学生只知其错,而不知其所以错的做法。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错误意识,使学生建立、完善和强化学生的行为认知结构和习惯,用以扭转问题行为。这种解决,才是完全的处理。其次,坚持由近及远。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也不能止于当前的遏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问题行为不根除的深远危害。要避免扬汤止沸的短期性处理和敷衍了事的应付性处理。要让学生在接受处理的过程以及结果中,真正深刻认识到问题行为不根除,对于自己和其他各方面的深远危害,使学生建立根除意识和意志,并付诸行动上。这种解决,才是彻底的处理。由表及里和由近及远的处理,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必然要求,否则,处理的效果将是肤浅的,甚至是苍白的。
5.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还要把握动力层面,坚持激励和鼓舞。学生发生学习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激励和鼓舞正是使学生重建学习信心、再生学习动力的直接而最有力的手段。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研究者,因此,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教师要做激励者和鼓舞者。首先,要坚持发展的学生观,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要充满信心。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对准原因和根源进行激励和鼓舞。要善于利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要善于利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鼓舞。要以无限的爱心和真诚,传达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使学生在体验教师的爱心中建立、持续与强化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切忌对学生表现出无奈、灰心,不闻不问,尤其切忌冷嘲热讽,训斥惩罚。否则,不仅不能使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将学生的学习推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使用谈话法、情境法、期待法、激励法、感化法、自省法、合力法、综合法等。要依据对各个层面的准确把握,设计和确定恰当的方式方法。
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经历了25年的改革发展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国有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民营经济等经济成分构成的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基本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国家计划和政策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配套的改革;与社会主义设厂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地区承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不可否认,在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拉开的劳动收入的差距使贫富差距加大。价值规律、利润法则在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使得人们对思想文化领域的“诚信”“为公”等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发展到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的罪恶深渊。个别“暴发户”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炫耀和个别公务人员对社会财富的巧取豪夺助长了社会的道德失范。所有这一切,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搞活,对外开放的扩大,也为社会上一些伤天害理的人为了赚钱大肆“造黄”、“贩黄”创造了可乘之机,使宣扬淫秽色情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充斥市场,污染社会,滋生邪恶,造成了严重后果,特别是对那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毒害极大。“黄毒”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侵害己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计划经济时期的“铁饭碗”,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新的就业方式给社会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种种挑战。就业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往往使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学生片面追求功利,缺乏远大理想。
为了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准确把握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新情况,科学判断未成年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观念的新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得与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传播快,信息多、内容新为特色的网络技术,迅速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信息为青少年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乃至于提高想像力、求知欲和创造力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青少年与社会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人们说,网络时代,人际关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缩短了,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但是,网络也是“双刃剑”,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一些利欲熏心的网站以营利为目的,利用网络开放、隐秘的特点,用色情、暴力等腐朽内容为诱饵,大赚昧心钱;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也利用网络大肆传播资产阶级腐朽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而他们的根本用意就在于同我们争夺下一代。
由于网络的新奇、快捷、刺激,加上网络管理的不规范,使得网吧成为青少年的首选的娱乐场所。一篇来自南昌的新华社报道令人震惊,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几个月来一直逃学,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猝死于网吧。据2001年的一项统计,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人,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近期对北京市六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初、高中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22%的学生浏览过色情网站,19.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上网聊过男女两性话题,有14.3%的学生曾在网上玩过具有暴力倾向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
网络生活不仅使青少年筋疲力尽、视力下降,而且各种淫秽、暴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侵蚀着他们。特别是“黄毒”对青少年毒害更大。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萌动期,自制能力差,容易通过寻求视觉刺激来解释性疑惑、满足性欲望。网络上虚拟的暴力、凶杀、义气则容易使他们怜悯心丧失,道德观念淡薄,法制观念削弱,以“谁凶,谁老大”的扭曲眼光看待一切,助长仇视宣泄心理,甚至拉帮结伙,以打人取乐,以强悍为荣。有的为逃避现实生活的孤独、烦恼、空虚或压力,把网吧变成他们宣泄虚幻的场所,上网成瘾,逃学堕落,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判员尚秀云说:“1999年以来,未成人犯抢劫罪的人数已取代犯盗窃罪的人数,上升为第一位”。尚秀云法官介绍说,2003年9月,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此外,这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进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得不使得我们关注,我们不能再“置若罔闻”了。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经营场所的管理,动员学校、家庭、党团配合执法部门严查网络“黄毒”,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基对外开放带来的利与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得到的共识。我们中华民族抛弃僵化保守的思维模式,实现思想的解放,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从物质方面增强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得到根本上的改善。我国对外开放的记忆部扩大,也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也选准这一历史机会,利用多种手段不间断地与我争夺接班人,其根本宗旨和目的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美国曾经有几位总统先后提出,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斗争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我们在思想战争中输掉,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对外援助以及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在宣传上花1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个美元”。在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动乱,美国及西方国家马上插手,一再表示支持“学生运动”,当我国平息暴乱之后,他们又借人权问题在国际上掀起一起反华浪潮,企图孤立中国。通过书刊、音像、卡通、广播等大肆宣扬、美化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的活动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他们千方百计地引诱我国广大青年用西方的政治观点、社会学说观察社会,极力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通过各种合法、非法的各种渠道兜售、倾销充满反动淫秽荒诞内容的精神文化产品。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防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差。受西方反动思潮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确有一部分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不满,对社会主义不满,也有的青少年在堕落。据沈阳日报记者孙智超调查,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中,因受黄毒影响导致性犯罪而入狱的孩子占28%。防止资本主义对我的和平演变,既对外开放又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侵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教师应该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基础教育遭遇新问题
&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权。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但是,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也给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带来难以预料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思想道德层面。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培养任务,要首先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一、市场法则挑战诚信
经历了25年改革发展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国有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民营经济等经济成分构成的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基本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国家计划和政策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配套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承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不可否认,在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拉开的劳动收入的差距使贫富差距加大。价值规律、利润法则在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使得人们对思想文化领域的“诚信”“为公”等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发展到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的罪恶深渊。个别“暴发户”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炫耀和个别公务人员对社会财富的巧取豪夺助长了社会的道德失范。所有这一切,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真正的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适用的运行机制和与之配套的道德规范对我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都有巨大的影响。
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机制是价值规律,即等价交换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是以他人利润最小化或利润负向化为前提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都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商场如战场”,是这一现象的最佳表述。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还十分的不完备,与市场剧烈竞争相适应的市场道德规范,如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等还未被完全接受,于是,抛弃诚信,挑战平等,破坏公平等违法违规的现象屡见不鲜。调整市场关系的主要办法是契约。市场要求割断人伦关系,将经济关系契约化,以“法”“约”为基础。诚信作为市场行为的道德准则,它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的任务就是巩固“法”、“约”的尊严与权威以保证平等交易,公平竞争。离开“法”、“约”就谈不上平等、公平甚至谈不上诚实──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同样是市场道德所认可的诚实。追逐利润对诚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市场经济和市场道德的这些性质对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肯定会发生影响。人们不免用市场的经济规律或市场道德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目前,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诸如“一切向钱看”、“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的金钱至上思潮,生活领域的享乐主义,教育内部的“读书挣钱”、“读书只为个人”等错误思潮都不能说不是这些影响的结果。正确认识市场,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读书怪论”讨论在BBS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即电子公告板。它是以文字为主的界面,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的空间。BBS与E-mail都是早期Internet最普遍的应用之一,至今仍然广泛使用。BBS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大部分BBS由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或商业机构管理。像日常生活中的黑板报一样,电子公告牌按不同的主题分成很多个布告栏,布告栏的设立是以大多数BBS使用者的要求和喜好为依据的。BBS往往是由一些有志于此道的爱好者建立,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而且,由于BBS的参与人众多,因此各方面的话题都不乏热心者。在这里,打破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所有人都不用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每个人都处于对等的位置,可以就任何问题进行讨论。BBS按照栏目不同,一般把发帖子最多的网友叫做斑竹(也叫“版主”、“楼主”),也有一些BBS站点聘请专业的斑竹,斑竹具有相对意义上的管理权,可以删除论坛中发言。这样广大BBS网民往往会进行疯狂的“灌水(留言)”,争当斑竹。
前不久,一位署名“wjp313”的<SPAN lang=EN-(新世纪)网络论坛楼主在BBS上开辟了一个《“读书怪论”,老师真苦恼》的讨论专栏,就湖南省一位中学教师的一次独特的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了讨论。
湖南省的这位老师直言不讳地讲,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他还编写了一个“24句格言”,说“天下最大的谎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位仁兄的高见,引起网坛一片哗然。网上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很有启发作用。因为网络具有隐蔽的特点,发表的议论很可能完全是真心话,这又会使我们的谈论更加深入。现将斑竹的发言转载如下(引者做了一定的技术处理)。
斑竹:“读书为挣大钱娶美女”,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师×××的这句话引起了社会各界舆论哗然。根据最新消息,学校请示了省、市教育领导机构,解聘×××教师职务。
今年3月,学校开学,作为班主任的×××和往年一样给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他说,“你们是为自己读书,只有增长本领和才能,长大后才能有成就,获得优厚的报酬,取得良好的生活待遇”。接下来便是那句引发争议的话“甚至可以挣大钱、娶美女”。
事情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部分学生、家长向教委反映,×××出了一本内含一些错误观点的书,并要求所教班级的同学购买作为教材,并以此上了近一周的作文课。此书是由24句“格言”组成的《我》,专门论“自我”,认为世上只有“我”是存在的。“中国古代哲学讲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既然‘无我’,那活着与死去有何差别?所以我说,最高境界应是‘有我’。”“世上的一切都必须为我服务,不然,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天下最大的谎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什么捡钱包啦……见义勇为抓小偷啦,……不用问,80%是假话谎话。” ()
二、竞争机制挑战关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竞争原则要辐射到其他领域。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的管理目标。有竞争就有输赢,在竞争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手关系。这对传统道德主张的诚实笃信、团结友爱、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舍生取义等美德发生冲突。我们如何既要利用竞争机制,又增强团结合作,既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又增加民族的凝聚力,这是新世纪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于1996年发表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的英文名称是《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中文译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提出著名的当代社会学习的“四大支柱”:learning to know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be (学会生存)。
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分工越详细,人们对社会的依赖程度越大。市场经济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联系在一起,编制成一个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竞争的关系网。作为文明社会一分子,你无论如何也逃脱不掉与他人共处的命运。你必须学会与人合作,与人谈判,与人协商,与人妥协,与人争执,而学会合作是共处的第一要务。
合作的道德基础是关爱。“关”是关心,“爱”是爱护。与人合作,必须真诚、以心换心,缺乏关爱的合作不能进行到底。但是,竞争与合作又是一对矛盾。竞争时时处处挑战合作。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充满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从而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标新立异,鼓励通过竞争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强调竞争的同时,现代社会也把“合作”作为高扬的旗帜,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既是张扬独立性、主体性的时代,又是张扬合作性、群体性的时代。合作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其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美国的太空计划,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无一不是数百名、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协同合作的结果。对于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每个人而言,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可以说最终会四处碰壁。没有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合作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只是学习方法,合作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合作还是一种资源共享。高扬团结合作的旗子,迎接剧烈竞争的挑战,是新世纪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最近,网上就我国南方一所学校建造的一座雕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引发争论的原因在于雕塑的主体是一群向前狂奔的狼。狼塑像放在校园里,它就失去了生物学意义,而是教育学或社会学的概念。争论的主辩方认为,狼敢于挑战,不断超越,且具有开创精神,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培养有所裨益。而反方认为,在人文领域,狼历来是凶残、冷酷的代表,用狼的形象教育学生,会起到不好的负作用。
这一组雕像的争论反映了竞争与合作两种道德意识的冲突。不能简单地评价狼的竞争精神好与不好,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羊的温顺态度好与不好。现实世界就是矛盾的统一,人的道德行为都具有挑战和协调的双重因素。现在的关键,是在竞争挑战关爱的情境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如何选择结合点和切入点。
关于“狼雕塑”的争论
前不久,在南方某市的一所小学的操场上,设立了一个狼群雕塑,题目为《出征》。雕塑描述的是一群饿狼疯狂地向前奔跑着。雕塑的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
该校主张孩子进行“狼”的教育,建一座狼群雕塑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狼”的精神。他们认为,在动物界里,狼是最勇敢、最聪明、最有团队精神的动物,狼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对孩子进行“狼的教育”,就是倡导合作,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他们还认为,说狼是凶残、冷酷的动物,那是片面地看问题。面对当前新的挑战,孩子、民族、国家都需要有这种精神。
在我国乃至于国外,在文化精神领域,狼总是残暴、狡诈的形象。将狼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对象,这件事引起了社会各方极大的争议。
有人表示,这组以出征为主题的狼群雕塑非常好,体现了素质教育个性张扬的精神,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个性化文化。并希望其他学校在学校个性文化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还有的人表示,现在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东西。学习狼的好的精神一面是可以的,包括一些反面的东西让孩子接触都不一定是坏事。让孩子学习以前认为不好的狼,对孩子的思维也是一种训练,让他知道观察任何事物应该有不同的角度。
也有的人士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偏激片面的做法,把羊的教育过渡到狼的教育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一个极端。狼性是肯定不应该学习的。认为学校的这种做法有些背离中国文化的传统,并不值得采纳。
还有的人认为,西方教育也没有倡导“狼”的教育。“东方似‘羊’的教育,西方似‘狼’的教育”这是很偏激的理解。掠夺性、攻击性和占有性是狼的本质特性,这是人性要摆脱掉的,狼所体现出的合作精神也是非常有限的。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以柔克刚,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狼”的教育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性不断完善,核心是向善、向文明,而狼不是一个善的动物。
三、自主择业挑战奉献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大部分行业不再实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人才使用制度,由于社会给个人自主择业留有广阔的空间,一些人会对奉献社会、服从大局、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等道德观念产生怀疑,对道德理想实现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时候产生道德反悔,对调整新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生活关系的新的道德规范产生疑虑。于是,“自扫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潮有所抬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受到质疑,“奉献爱心给社会”的行为被看作“有病”。道德理想、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都遇到新的挑战。
这些变化势必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四、现实功利挑战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理想都是“将来时”。“将来”到什么程度呢?明天?后天?还是遥远?每个人的理想都不一样。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人生的航标,是奋斗的动力。有了理想,就会始终保持奋斗的激情,就会不断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但是,实现理想却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必须立足现实,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不懈奋斗。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把远大理想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落实到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才能不断接近理想,进而实现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立足现实的时候,每个人的理想都要面对功利的挑战。据网上登载,某大款为自己的父亲做寿,在成都包了数座星级宾馆,从香港、内地买来数十歌星,可谓一掷万金。同样,据网络说,9月10日,是甘肃省前阳洼村小学教师长小萍职业生涯中第一个教师节,没有鲜花、没有礼物,甚至连最简单的教师会餐都没有。19岁的长小萍一个月给学生上语文、数学、美术、自然、唱歌、思想品德等112节课,平均每天批阅各类作业约80本。这个工作量让她每月只有680元的收入,一年才8160元。长小萍说,面对极端贫困的学生,学校老师多年来从不在学生面前提起教师节。教师节反而成了长小萍送礼物给学生的日子。五年级有两名学生因为家贫凑不出5块钱领不到英语课本,上课时满脸羞愧、满眼泪水。她不声不响地把12元钱递给学生,说:“老师的钱先借给你们,不还也行。”12元钱也许是城市里19岁女孩的一杯咖啡,但在长小萍的账本上,12元钱刚好买10斤大米,够她吃一个月。长小萍告诉记者,当时,她不仅想用12元钱为两个学生买到课本,更想为贫穷的孩子赢回自尊。
有谁读到这里不动容?现实的反差能震撼所有人。但震撼过后是什么?会有一些人仍然自甘寂寞、固守淡泊,耕耘着说不定什么时候才有收获的土地。还会有些人大逃亡,“南飞”或者“北飘”。不能说远走高飞者不对。但,道德往往钟情于默
教育生存的环境变革
&21世纪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它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和问题相伴,这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伴随着新世纪隆隆行进的车轮声,我们不可不关注它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经济方面的挑战。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加强。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主要表现在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超过国界的流量越来越大,具有共同经济格局的新的地区集团逐步形成,加上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正成为一个村庄。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这种极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和既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格局所提出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地方和一个国家的范围,是全球面临的挑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挑战。据统计,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世界对外投资的70%、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世界技术专利的80%都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中,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二是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但这种资源配置也存在种种隐患,如经济规模过于庞大,一旦跨国公司当中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要克服这些问题,从人才素质角度看,加强关心、合作、共处的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来自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威胁。人们已经承认,我们所面临的一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可能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大气变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来自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水污染,耕地减少,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森林被毁,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所有这一切都迫使我们去重新检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方面的这些威胁,是迫使人们不能不倡导“全球合作精神”的“生态推力”。
三、来自安全方面的挑战。贩毒、走私、抢劫、黑社会的猖獗以及各种犯罪行为,越来越带有国际性,为了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国际刑警就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应该看到,国际货物流量和人员交往的大幅度增加也为恐怖主义和贩毒等跨国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毒品泛滥,全世界年交易已达5000亿美元,这类犯罪活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的毒瘤,威胁着所有的人,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以铲除这些毒瘤。
四、来自“大科学”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21世纪社会的大生产、大科学、大技术和知识经济的特点,也要求人们学会关心,学会与他人相处,否则,将一事无成,或者成效甚微。
现代的重大科技事业,无论是阿波罗登月,还是人类基因重组、火星探路者行动,都绝非一个人一个所一个专业所能完成的,相互借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其成败的关键。正因为这样,社会上“呼唤澳本海默”、“呼唤团队精神”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大家知道,澳本海默是被选来领导实施曼哈顿计划(制造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澳本海默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智力过人,聪明绝顶。尽管相比较而言科技创新不是他的长处,但他更善于敏锐的掌握他人的思想;第二,他有卓越的组织才能。这表现在由于他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能倾听和理解各专业各类型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各种想法,能协调它们之间的工作,在遇到困难时能指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则。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新世纪,这种合作精神就显得更为重要。被誉为“中国现代印刷技术革命的奠基人”、“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生”的王选院士,把自己成功称之为在做一个试验:看自己能在多大范围内聚集有才华的年轻人做多大的事。这说到了事物的本质: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聚集人才,与他人合作。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知识经济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必然带来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而且以科学技术全球化为先导。因此更要求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可以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发挥各国的优势,既降低成本,又早出成果。因此,每个国家更要自觉地把本国科学体系置入国际科技大舞台,走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受益、促进经济共同增长、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之路。
默的耕耘者。
信息技术造就未成年人教育的新难点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全球化,这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时代给教育带来正面影响
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的高速高容量、多媒体和交互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逐渐在影响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方式。
1.丰富的表现力,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易于理解,较易掌握。
2.增强了交互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网络教学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教学的单一模式,把教育推向整个社会,为“大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观念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信息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从来不是一个中立的力量,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实际上,这种技术的负效应现已逐渐显露。尤其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对于现今的青少年影响更为突出。
1、过度地沉迷于网络,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是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不良信息诱惑着青少年,网络有着神奇的力量,许多人一旦沉迷进去,无法自拔。在计算机环境尚未形成时候,人们对“伴着电视长大的一代”伤透了脑筋。现在又对“沉迷于电脑一代”开始担忧。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更为严重的是削减了大量户外活动的机会,除了使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外,还会造成忧郁焦虑的心理,甚至发展成忧郁症,不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
2、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归纳起来,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恋爱、网络色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据调查,玩游戏和聊天所占的比率大大超过了学习比率。有一资料报道,一高中的女孩,学习很好,但不知何时迷恋上了游戏,一发而不可收拾,沉浸下去,不能自拔,母亲和她谈了多少次,在游戏面前,母亲势单力孤,最后,母亲找到了一位心理专家,寻求帮助,专家和女孩谈了九个小时,让我们高兴地是,女孩清醒了,但我们更要清醒,不是每个人都和女孩一样,能走出来,又那么幸运的有专家“解救”并且成功。一些青少年出入网吧已成习惯。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不良信息造成了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诱发了人们背弃伦理道德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青少年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又可以掩饰真实的身份。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检控。这使得网上不道德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以上说明: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技术尚未有全面的认识,没有足够的准备,尤其青少年更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三、对策及措施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且前程似锦的新技术,人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会因暇掩瑜。关键是制定相应的措施,把弊端“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让优势发挥到极至,这就是迎接信息时代的积极态度。对我国教育界来说,怎样克服其副作用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爆炸式的发展,使社会的信息技术容量超过了学校和家庭的总容量,副作用是巨大的,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加大学校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普及率。要解决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副作用,必须从法规的、组织的、技术的以及思想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1、家庭方面:在美国,在上网的青少年中,67%是为了获得信息,65%玩游戏,49%聊天或使用BBS,48%利用网络进行创造性活动,46%下载网上资料。一个美国孩子曾说过:我有父母、朋友,为什么非要和陌生人聊天?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副秘书长欧阳向群:“孩子上网是无法阻挡的。家长应该和孩子交朋友,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寻求心理慰藉。”作为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及时和孩子沟通,别让孩子上网去寻找理解,班主任在此要辅助家长,经常和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未雨绸缪,发现问题,及时制止。例如:有一学生在学校收校服费用时,多向家长要了钱,在收费时,教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了他借机玩游戏的条件。
2、学校方面:
学校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非常重视,不少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教育和纪律管理,减少学生为上网而逃课的现象; 开设心理辅导,对因网络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等。最近刚修订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值得注意,在新规范中增加有“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的内容,这种在全国性的条规中针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劝,我国还是首次。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这一重任更是责无旁贷。
1、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一方面利用课堂计算机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它,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真正让它为我们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必须加紧学习,掌握本领,否则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多多学习,充分发挥资源共享这一特点,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2、重视对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利用班会时间,展开关于网络的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然后加以正面引导。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面性,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其危害更大。所以,要针对信息技术的种种负面影响,班主任要选择的时机,对学生渗透道德规范教育。加强他们在信息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他们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从个人角度增加对“负信息”的免疫力。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通过实践的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大量接触,我们发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他们习惯的是“被动性”和“应试式”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许多人只为考试而学习,不考的内容不学,对于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教学不予重视,上课不注重知识 的掌握,对于课任教师的话不予重视,学不到真的本领,体验不到乐趣,从而对课本以外的东西尤其是好玩的产生兴趣。作为班主任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必须加紧学习,掌握本领,否则就会被淘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到网上寻找乐趣。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反叛精神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果班主任总以师长的态度自居,学生不会接近老师,心里话自然不会对老师讲,教师也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要建立朋友一样的关系,并善于从学生中打造“亲兵”,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诚然,防范、解决信息时代带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建立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哪一方都不可疏漏,有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其他环节是弥补不了的,从而影响全局。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运用个方面力量,既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又使其免受其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杨莉)
一位少年的倾情诉说:我是怎样走出网络梦魇的
两年前,初中学生吴亮(化名)迷上了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给离异的家庭又蒙上一层阴影。最近,在陶宏开教授的辅导下,吴亮终于摆脱了对网络着魔般的痴迷,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两个月前的我,简直是无药可救。网络游戏的刺激深深吸引着我。我整天泡在网吧里。最出格的一次是:今年‘五一’节假期,我竟在网吧里玩了7天7夜,饿了吃泡面,渴了喝矿泉水,累了忍着,实在忍不住了,就趴在桌上休息一下。却不知道,妈妈正在吴家山网吧挨家挨户地找我。后来还知道,妈妈当时竟有了轻生的念头。“还有更让妈妈痛心的。有一次,妈妈不让我去上网。我竟一掌把她打倒在地上,完全没有想到妈妈的安危……妈妈被送进医院,背部受了伤。“就在妈妈伤心欲绝时,5月6日的《武汉晚报》发出了一则消息:陶宏开教授将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挽救回来。妈妈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我不得不心服口服。他的每句话都十分在理”
“第一次去陶教授家时,我与他‘苦战’4个小时,最终以歪理不敌真理而告终。我不得不心服口服。他的每句话都十分在理,像一把把尖刀直刺我的缺点,使我领悟到错误的所在。”
“吴亮,你的理想是什么?”“当歌手。”“那你平时唱什么歌呢?”“唱流行歌曲啊。”
“现在流行歌曲都是唱恩恩爱爱,对你们青少年不但没有正面影响,反而会有负面影响。如果你一直唱那些歌曲,会有进步吗?”
“后来,陶教授让我唱一首流行歌曲。我说:‘您不爱听的。’
“唱吧,我听着。”
“结果,我越唱越不好意思,最后干脆没有声音了,因为我唱的歌与陶教授的歌格格不入。“陶老师说他很感动,‘你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很好了。再者,只要唱一些健康歌,就是一个进步。’
“他还说,‘当歌手也要有文化。一味沉溺于网络,怎么能成为一名好歌手?有理想很好,但是,你还要朝着理想奋斗。如果每天能把上网时间拿来练声或学习,离目标是不是就更近一些呢?’”
“这些话让我深受启发。
“经过陶教授两个月的教育,我终于从网吧中走了出来。
“现在,我不仅控制自己不再上网,还学着陶老师那样去积极帮助同龄人,说服他们好好学习,告别网吧。”“我因为自己使一个家庭更幸福而开心不已”(皮曙初 李惊亚)来源:《中国青年报》
要树立新的发展观
&1、要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从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教育方针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层意思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层意思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特殊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却存在着以分数至上来评价学生,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把学生训练成知识容器和考试机器;以学业和升学压力来束缚学生,以暂时的学业成败论英雄,把学生在人格上分成三六九等,偏爱偏信少数学业优秀的学生,把其他的学生打入另册等深层次的负面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不仅有悖素质教育的育人宗旨,更严重的是扭曲了学生身心、学业与人格的关系,妨碍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是摆在教育现实中的重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在理论上,有的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等同起来,有的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大家齐步走划等号;在实践中,有的只关心部分学生的发展而不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有的只关注学生局部的发展而不关注学生身心整体的发展。这种种偏差,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目的的落实,妨碍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的充分发挥,妨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深层次上应该理解为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我们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业任务,片面地强调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也不能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至上。现行教育中,学生的发展目标是,既要更快更好地完成其学业任务,又要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
2、让每个学生都创造奇迹
(1)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
“相信能的人就会赢”(爱迪生),教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有多高,学生的进步程度就会有多大。只要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很容易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当学生本人和他的老师真的相信“他能行”时,他真的就能行(即使原先“不行”)!为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轻易地给学生扣上一些坏的帽子,也不能把一些心理问题盲目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否则,学生很有可能会真的向坏的方向发展,或者还会出现“脸上刺字”、“儿子杀母”的悲剧。
(2)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港湾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与众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干扰,否则,就难以自由自在的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无论是多么幼稚,多么离奇,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劝导,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搞“破坏”,要尽量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要变“讽刺挖苦”为“春风化雨”,变“繁文缛节”为“随心所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的指令”为“学生的选择”。这样,“爱迪生”的奇迹才会诞生。
(3)引导学生学会解脱
生活就是一系列的断奶——成长的循环过程。成长的烦恼多,人生的坎坷众。有的人一跌进泥潭就很难走出来——他只顾喋喋不休地怨这怨那,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心灰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班级作业展评小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