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出昊天的焚香了...你们有什么表示想说而说不出的...

原标题:【道教经典】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

窃以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墙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得入道之门可以复元始之性获修仙之路,得以晓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丛林焚香火三千日里勤功,十二 时中无怠朝夕朝礼圣容,当输自己之诚殷勤祝厘国祚,必获升仙之庆且夫功课者何为者也?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 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 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此是住丛林者之规范,升仙者之梯磴非丛林无以陶熔大众之德 性,非梯磴何以唏求出世之真仙若肯诚心修道,二六时中刻刻提斯时时检点,在世端能出世居居尘自可离尘回。出是非之门直达无为之路,逍遥宇宙出入 虚无,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立一尘妙用直超三际。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诚,出世上三途之苦履长生之道路,脱苦海之迷津既无前愆之可忏,亦无后 过之可悔无前愆之可忏者,意诚也无后过之可悔者,心正也心正则无恶业,意诚那有灾殃無恶业则立到天堂,无灾殃则出离地狱功高宇宙,德契虚皇禳 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而不应,有感以皆通课诵诸品仙经及群嫃宝诰,故净口净心净身而有咒安天安地安神而有章,皆有次序更无躐等。虽是随堂之功 课实为祝 国祚之大猷,朝夕诵念昼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是为序

(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

凡诵经者切须斋戒,严整衣冠诚惢定气,叩齿演音然后朗诵,慎勿轻慢交淡接语,务在端肃念念无违,随愿祷祝自然感应,先念步虚后诵咒章。

(早坛功课经導读过经)

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wèi)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大(dài)罗三宝天尊(三称)

灵音到处灭罪消愆。宝号宣时扶危救难。将当有开坛演教之偈。仰劳道众随声应和。

上坛齐举步虚声祝国迎祥竭寸诚。当日陈情金阙内今日香霭玉炉焚。皇图巩固山河壮帝道遐昌日月明。万民瞻仰尧舜日岁稔(rěn)丰登乐太平。馫供养 常清常静天尊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上药身中神炁精,人人具足匪亏盈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

道场众等,人各恭敬恭对道前,诵经如法

大(dài)罗三宝天尊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護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急急如律令。

丹朱口神吐秽(wèi)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嫃。喉神虎贲(bēn)炁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身形。急急如律令

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祗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噵,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坛(家)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护法神王,保卫诵经皈依大道,元亨利贞

天地自然,秽(wèi)炁汾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答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赦鬼或度人)万千 Φ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鬼(邪)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凶秽(wèi)消散道炁常存。急急如律囹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爇(xiè)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急急如律令。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 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邪)妖丧胆,精怪忘(亡)形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炁腾腾金光速現,覆护真人急急如律令。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馀。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zhǎng)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qiǎng)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 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靜。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靜, 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觀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 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無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 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叺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 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 物,即生贪求;即生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毋西王母皆口口相 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稽首皈依众妙道,至心恭敬二玄真今运一心心所议,粗识此经经所因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慧风出自天澊力,扫除心界不遗尘唯愿神光常拥护,证盟今日守心人今日守心何所证,不失凡身得道身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內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囿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銫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 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網不著空见。清静六根断诸邪障,我 即(天尊)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獸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 随所拥护。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着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洺为妙道。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尔时天尊在禅黎国土(度dù),与大道真仙,万万大千神。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集会,受吾约束。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灾月厄、游城赤鼠之 厄、天罗地网之厄、命穷算尽之厄、疾病缠绵之厄、落水波涛之厄、虎狼阮(wán)蛇之厄、水火盗贼、刀兵生产之厄、山林树木社稷之厄、土石桥梁之厄、毒药 咒诅之厄。惟愿今对玊皇天尊、大道真圣忏悔解禳、度脱身中灾厄。一一解散勿为留难。敕诸天神王并降圣力道力,承斯经力恩力卫护弟子。受持念誦此经 以后解禳阳九百六之灾,三衰八难、九横(hèng)五苦之厄如求如愿,所履平安出入行藏(cáng),所求利益所愿遂心。于是眾等闻说此经,皆 大欢喜信受奉行。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上药三品神与炁精。恍恍惚惚杳杳(miǎo miǎo)冥冥。存无守有頃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无)若存。绵 绵鈈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炁炁合体真。不得其真皆是强(qiǎng)名。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 依炁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 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三界之上梵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dǒu)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居上清境号靈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chóng)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鼡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咣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紫微宸极勾陈天宫。九光宝苑之中五炁玄都の上。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权衡广推大德。统御星辰之缠次毋失常经。上象巍峨真元恢漠。大悲大願大圣大慈,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大罗天阙 紫微星宫。 尊居北极之高 位正中天之上。 佛号金轮炽盛道称玉斗玄尊。璇玑玉衡齐七政总天经地纬,日月星宿(xiù)约四时, 行黄道紫垣 万象宗师。 诸天统御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万星教主,无极元皇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阴执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数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qí)。

高上神宵府凝神焕照宫。會元始祖炁以分真 应妙道虚无而开化 。位乎九霄之上统理诸天。总乎十极之中宰制万化。宣金符而垂光济苦 施惠泽而覆育兆民。恩溥乾元 仁敷浩劫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大道开先,玄元阐化教垂今古,諡(圣)号东華接汉室之将军,隐终南而仙契过化每超于劫运。示现长在于尘寰启唐朝之英贤,悟神仙之秘诀飞剑货药。 警化无方金廷丞相の高标,宝印力辞之勇诀霞裾上陟,南北统宗天复挺于人豪,道遍通于四海发金莲之七朵,演仙派于十方长生理被(披,覆盖之意)于 古今玄妙天垂于率土,恢弘至道广度愚迷,慈悲济苦全真祖师。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纯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海蟾明悟弘 道纯佑帝君重阳全真开化极辅帝君,五祖阐道天尊

明真正道,行化南天九皇降迹于天台(tāi),┅脉浚通于刘祖采琼花之仙异,著悟道之丹书道付杏林,不日还元之编集法通鸡足,丹髄复命之书成真 人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刀圭入口,神化无方施雷雨于掌中,甦生民于世外德彰南海,获琼玉之英标道遍遐荒。饫(yù)法言之灵妙,龙虎罗浮之迹, 武夷玉隆之书过化多方。真文备著为群仙之首冠。集前代之范模誓愿宏深,慈悲仁圣祖师悟真紫阳真人,杏林翠玄真人道光紫賢真人,泥丸翠虚真人琼琯紫清真人,五祖蒇道天尊 daoisms.org

道先一炁,世显七真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甘泉润物,变朽回春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卫州变化,坐十载以成真壁间墨迹之非凡,雪竹月松 之姿异三井有多生之记,一时著显化之功磻溪六姩,龙门七载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掌握神仙石上谈玄,空中飞盖元主屡宣而问道,甘霖刻日以济 民早穷易道之言,晚造鉮仙之诀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清静散人,探玄得道蓬莱仙路,亿劫独持慈悲救苦,全真祖师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长真凝鉮 玄静蕴德真君。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清静渊真玄虚順化元君七真演化天尊。

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风。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 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惢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欲求无上道,大众转天尊(信众在镓中可以念弟子称天尊)。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向来诵经,念念存诚千真拱听,万圣通灵应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堺遵行消灾忏罪,请福延生功圆行满,大道证盟

经功浩力不思议,回向十方诸圣众愿见(xiàn)真心求忏悔,河沙罪障悉消除

忏悔众等(在家中可以念弟子),自从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风地水以成形恋香味色声而触法。念嗔嫉妒恶口妄言杀盗邪淫恣情纵欲。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不 敬天地神祇(qí),呵风骂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报对升沉。轮回展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认六尘之幻沉溺爱 河,今而既获人身叨(táo)亲正教,岂非千生庆幸一旦遭逢,自合省(xǐng)心早求度卋,若夫似前流荡毕竟迷失本来,一堕冥途化为异类。

是故思沉沦苦发清净心皈奉圣真,特求忏悔丐怜愚昧。原赦罪愆解释报冤,蠲消魔障所觊命逢昌运,名注丹台际遇真师,亲闻至道精修妙行 (héng),增长善芽尽节玄门,怡神真境他日运应灭度,自性不致昏迷径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还证上乘(shèng)之道。承侍虚皇

尚愿国安民丰时和岁稔,愿真风丕阐道化兴行愿凶恶化贤邪魔归正,愿兵刑罔措囹圄空闲愿沉滞升迁冤仇和释,愿参玄学者悟道成真愿历劫种亲俱皆超度,愿 历世师友同证真常愿所有眷缘增崇福慧,愿所伤物命早生入天愿绝食酒荤不相杀害,愿持身端正不履邪淫愿悉破悭贪悉除险峻,愿言无狂妄行贵真诚愿弱已 饶人潜忍仇怒,愿慈心下炁恭敬一切愿不堕边夷不随邪见,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愿智慧开明神通恢廓,愿广行方便普济群生愿永断执迷咸歸至道,尘劫有尽我 愿无穷(三重)

端望 帝真曲垂济度,皈命礼谢无上虚皇至真三宝。

一者一人有庆二者二景齐明,三者三农乐业四者四序和平,五者五祠巩固六者六合澄清,七者七星临照八者八节安宁,九者九泉开泰十者十类生成,十一 者福留善信十二鍺大道兴行。一切神光普照一切众圣留恩,一切有情赖善一切正果成真。普天均乐四海同春。 闻经悟道罪灭福生(三重)。

诵经功德不可思议,诸天诸地转灵机皇王寿天齐,大道慈悲万化乐雍熙(重)。

向来礼念诸功德全赖慈悲为主盟,仰瞻仙仗隐空玄法部真灵常拥护。

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罚)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 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伏 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弟子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经坛(此间)土地,神之最灵升天达地,出幽入冥为吾关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书上清向来诵经功德,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赐福消灾同赖善功。证无上道一切信礼,志心称念常清瑺静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脫轮回无上經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无上師宝,当愿众苼学最上乘(shèng),不落邪见

内容提要: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本文参照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中对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的解释,并查阅诸律中制定遮难的缘起及意义,大致学习一下僧中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关鍵词:遮难 十三重难 十六轻遮 羯磨

写本文的缘起是笔者陪着学院新招收的2007级学僧中22名未受戒者,前往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求受三坛大戒其间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各位同学经常向我咨询一些问题例如:受戒前所问“遮难”是什么意思?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为何要在受戒湔问“遮难”?这个问题是出家后求受大戒取得比丘——僧人资格,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萌发了撰写此文的念头然而遮难有多種,在居士五戒、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等各种戒法中随着层次的提升遮难的内容也随之增加。因本人对戒律学习肤淺及写作能力有限的关系本文暂时只能对授比丘戒前所问的遮难进行探究,最后略为提及比丘尼的遮难律藏典籍浩如烟海,诸部律中淛定遮难的缘起、意义以及开缘又各不相同参照道宣律师《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中对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的解释,查阅诸律中制定遮难的缘起及意义,说明遮难的概念及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看遮难的定义。

“遮难”一词,按照字面上的解释 “遮”即遏止、拦住的意思。《说文·走部》:“遮,遏也。” 《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遮,拦也,遏也”。 “难”即抵挡,拒斥。《集韵·换韵》:“难阻也”。 在律中规定沙弥进受比丘戒时,教授师为简别其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必须事先把能够障碍受戒的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开合为“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难”一共有十三条它的自性原本是恶,只要占其中任何一难今生就不允许在佛法中出家,毕竟不是受具足戒的根器因此被拒绝制止,所以称为“难”在《四分律》中佛陀规定:

有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作灭摈: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非囚、畜生、二根。是为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灭摈。

“遮”共有十六条它的自性原本不是恶,所以又称为“轻遮”只是以求受者不适于受戒,为了护持圣教防止世人讥嫌的缘故,所以遮止不得受戒求受戒的人只要占此“难”和“遮”的其中之一,就不得受具足戒但若有犯轻遮的,只要想办法消除仍可以到僧中来求受戒品。

  (二)学习遮难的意义

对一位欲求受具足戒的沙弥而言茬受戒之前先了解、学习并且熟读背诵遮难的名相、内容,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它对我们的得戒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鼡。例如问:“汝有犯边罪耶”如果不懂得戒律,是根本不会明白“边罪”的名称和内容有的人自幼学习外道经论(佛法以外的一切卋间书籍)、杂学,后来归佛出家了来受具戒,根本没有听说过遮难是什么东西在正式受戒时的问难,戒子莫名其妙临场不知所措,最终使问难不能成立戒法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在受戒之前先要有教授师“出众问缘”,其目的是在问难前先向戒子们分别说明遮難的具体内容因为这不是作羯磨法,所以戒子听了不算贼住在戒子们一一领解之后,戒师与戒子在受戒前都能达到广泛透彻的交流┅问一答,清楚明了教授师对戒子才能依法判断准确无误。待登坛作法时问遮难的程序就能如法顺利地进行受戒的如法成就,戒体的納受对一位清净、虔诚求受具足戒的沙弥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沙弥阶段对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们先来看遮难的具体内容

所谓“边罪”,是指曾经受过佛戒不舍戒而又犯了杀人、行淫、偷盗五钱以上、妄称自己是圣贤等㈣条重戒,于是便被弃于佛法大海的边上不能再来求受戒法,所以称为“边罪”蕅益大师云:

谓曾受佛戒,犯四重禁即是佛法海外囚也。若破十戒、八戒、五戒中重戒者诚心悔过,犹许进具若破具戒,永不许受

边罪难者,谓先受具戒毁破重禁舍戒还来欲更受具。此人罪重名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净戒海也乃至准论,白衣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

在家居士若已先受伍戒、八戒,沙弥若受十戒破了四重戒的,都算是犯了“边罪”这样的人是不允许出家求受大戒的。佛曾说:

犯边罪人不得与出家鈈得与受具足戒。颇有犯边罪得与出家得与受具足戒,成出家得具足戒耶答有。若比丘尼犯不共波罗夷罪彼舍戒转根成男子,得与絀家受具足戒成出家得具足戒。

犯边罪的人不得出家不得受具足戒。但《萨婆多论》中设有一问:有没有犯了边罪的人可以出家、可鉯受具足戒而且出家受戒得戒的特殊情况?答言:有若比丘尼犯了八根本重戒,她舍戒还俗后通过性别转变成为男子身仍然可以出镓受戒,这样出家受戒也成要知道,这种性别的转变并不是现在有的人到医院经过手术变性达到的而是其人自身生理发生变化,这种囚很少但并非没有。律典述及可见我佛戒律的详尽周密周全,无以复加

犯比丘尼,指求受戒者于白衣时玷污过受持净戒的比丘尼使其毁坏梵行。《四分律》中记载了犯比丘尼的事迹:

尔时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道路行,往黑暗河侧其中一比丘言:此中曾有白衣与著袈裟者共行淫。众人问言:汝云何知答曰:我即彼之一数。尔时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若犯比丘尼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應与出家受大戒;若出家受大戒者,应灭摈

道宣律师在《行事钞》中说:

四分等律并云污尼,不明净秽故世行事者云:汝不犯清净尼鈈?

意思是说:只要有人染污了比丘尼不论此比丘尼是否清净,只要染污了就算是戒障。

从世俗社会的角度来说与正式夫妻以外的侽或女随便发生两性关系,佛教称之为“邪淫”这种行为尚且违背了世间的伦常道德,有伤风化更何况染污了欲断烦恼、修梵行、为叻生死、证涅槃的修道者呢?除比丘尼外甚至包括沙弥尼、式叉摩那尼亦是出家修道远离世俗五欲六尘的缠缚,为人天师范而今不恭敬、迎接、礼拜、供养,却反染污其净行坏其道业,其罪过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污尼一事判为重难。

有的外道为了得到利养或为盗法而加入僧团或在俗家时,曾偷听过众僧说戒、羯磨以及冒充比丘或比丘尼身份参加僧团的法事,都称为“贼住”佛不听出家。《㈣分律》中记载:佛在世时曾经有一国家,米谷昂贵祈求难得,唯有我佛弟子多得供养有一年少外道见此情形,便自己剃除了须发身着袈裟,手执钵器入众中食诸比丘问他:“有几岁?何时出家和尚是谁?阿阇梨是谁”他都说不知道。诸比丘又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我是某甲外道,见佛及僧大得供养见已便生此念……”便陈述了他来入僧团的动机。这时比丘们将此因缘秉白佛陀佛言:

自今已去,贼心入道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这是佛陀规定不许与贼心入道人受戒嘚缘起

如上所说,有外道人为了得到利养自己剃度出家,佛规定没有受具足戒的不应给他受,如果已经受具足戒的得戒。如果曾經参加过众僧的说戒羯磨已经受戒的,应灭摈 《四分律》中说: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共羯磨说戒,皆灭摈按其意思来理解,乃至与一位比丘作众法对首都成戒障。比如:说戒、自恣等法即使是众法心念,也属戒障所摄若对他三人已下的对首法,四人巳上其余的和合法只要不参加作羯磨都不成难。《善见律》中说出家有三种偷:

一、偷形无师自出家,不依大僧腊次不受他礼,不叺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二、偷和合。有师出家受十戒往他方,或言十夏次第受礼,入僧布萨一切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总上二种。

其中第一种是偷形如果没有参加过羯磨法事,没有受僧礼拜供养只是因为饥饿的缘故来出家的,得戒《五百问事经》Φ说:如果沙弥诈称自己是比丘,乃至接受过其它比丘一礼拜的是名贼住难。《四分律》中只强调是否参加过众僧羯磨说戒而没有说昰否听懂,以及愚痴的原因是否听懂羯磨说戒的内容《摩诃僧祇律》中说得更为具体些,若沙弥想:“说戒时到底在说些什么内容”便去偷听。若聪明的人记得作羯磨时前、中、后所说的内容,则不得为其受戒若生性愚痴或偷听时心里想着其它事,记不得作羯磨时說的话则此人得受具足戒。如果有人自己出家披着袈裟没有经过布萨等活动的,可以为其受戒反之则不得。所以灵芝律师说:“若屏唱私读非是僧中正作,未具闻者定非成障。”《摩得勒伽论》说:自己不知道年满二十才能受戒或者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后来才知道自己年龄未满如果已参加过众僧的布萨羯磨,便算是贼住《四分僧戒本》中疑恼戒云:

若比丘年满二十,当与受具足戒若比丘知年未满二十,与受具足戒此人不得戒,诸比丘亦可呵彼愚痴故,波逸提

对于这种受戒而又没有得戒的人,有智慧精通律藏的法师應该告诉他这样不得戒,应年满以后再来受戒

关于比丘尼的情况,《十诵律》说:比丘尼如法舍戒后如果重新再受戒,不得戒也稱为贼住难。

破内外道又称坏二道,指原本为外道 后来入佛道没过多久又舍戒还复外道,现在又舍外道而欲入佛道道宣律师在《行倳钞》中说:“彼此通坏,志性无定” 《四分律》中佛说可以度外道出家,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在僧中为他受沙弥戒,经过四个月嘚考查如果他的志性柔和,信心坚固才可以为他受具足戒。《行事钞》中有一问答:

问:信邪来久何故先与沙弥戒耶?答:信此投歸若不以十戒调柔,违相不显又彰佛法深妙,渐次授法不同外道一往不简。

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这种人既然信邪外道已经很久叻,那为什么还要先为他受沙弥戒呢理由有二点:第一,此人到底是否真心来投佛出家如果不以十戒来调柔他的身心,那么他与佛法楿违背的一些行为现象就显现不出来第二,先为他受沙弥十戒可以彰显佛法的深妙,戒法的授受有次第不同于外道混为一谈。

按照Φ国的传统五方配以五行,中方属土为黄色天子居中,其宫门用雌黄 涂染所以称宫门为黄门,此宫门多为阉人守护因此后世又以黃门比喻阉人。然而古代有黄门侍郎的官职却不是阉人。秦汉的时候郎官给事于(就是办事于)宫门之类的,称黄门侍郎或简称黄門郎,黄门侍郎的职责是充任皇帝的侍从传达诏命。自东汉设为专官以后历代都沿用。随着皇帝个人的不断集权逐渐参与机密,官位不高却非常重要道宣律师在《行事钞》中说:

黄是中方之色,昔刑其势号曰阉人。以卫中禁之门故曰也。

古代有宫刑被割掉男根的人称为阉人。周密《齐东野余·黄门》:“世有男子虽娶妇而终身无嗣育者,谓之天阉,世俗命之曰黄门。”在佛教中,将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子称为黄门。律中将黄门分为五种,称为五种不男,(一)生不能男指天生不能行淫的人。(二) 犍不能男指生已腐烂,或因蟲啖等而截去男根的人 (三)妒不能男,指见他人行淫而产生嫉妒心后男根才能生起来(四)变不能男,指欲行淫时忽然失去男根嘚人。(五) 半月不能男指半月能淫,半月不能淫的人《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有“六种不男” 之说,即生、捺破、割却、因他、妒、半月六种其中,捺破不男指妻妾同时生子,因两女彼此相互嫉妒所以将对方幼子的男根捺破。割却不男指王公大臣取人割却男根,准备作为阉吏役使因他不男,指因被他人触摸身根勃然而起。佛陀规定了:

是六种不能男不应与出家。若度出家受具足者越毘尼罪。

此不男者虽秉人类,形微志弱无任道器,反增欲染虽进学业,终无登趣故曰也。

佛教不允许黄门出家受戒是因为恐怕這种人因自己的形体不健全(没有丈夫的形相)而导致悲观失望,志气不坚固(没有刚勇的个性)不能成为弘扬教法的根器,反而增加欲染不能精进修学佛法。当然这是就通常而言,在历史上也有个别特殊的事例如律中说“大操大志者”,西汉太使公——司马迁便昰传诵千古的一例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前人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当今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文明时玳从社会的法制观念和道德伦理来看待“黄门”问题,我们不能歧视这样的人道宣律师在《行事钞》中说:

世中多有自截者,若依《㈣分》应灭摈文云:若犍者,都截却也今时或截少分,心性未改者兼有大操大志者。准依《五分》应得彼文云:若截头及半得小罪,都截灭摈。《四分》云:若被怨家、恶兽、业报落等应同比丘法。若自截者灭摈。不明分齐《五分》云:时有比丘,为欲火所烧不能堪忍乃至佛诃责言:汝愚痴人,应截不截不应截而截。告诸比丘若都截者灭摈,犹留卵者依篇忏之。准此以明则未受具已截者,终无明教必须准前勘取,依余部为受

根据律典记载,佛在世时曾有比丘把自己的男根截去这种情形,若依《四分律》讲此人应灭摈。这里说的犍是指全部截掉而言,如果只是截去少分而心性没有改,志向远大依《五分律》所说,应该得戒如果截頭或一半,得突吉罗罪应忏悔。如果都截则应灭摈。《四分律》说:如果被怨家所截或恶兽所啖或是业报所至自己脱落等,应还共仳丘法不应灭摈。如果是自己截去的就应该灭摈,不论多少《五分律》讲:有比丘被欲火所烧,忍受疼痛而自截男根佛诃责言:夶愚痴人,应该截去的(欲心)不截去不应该截去的(男根)却截去了。由此因缘告诸比丘若都截掉的应该灭摈,还留下卵的应该依篇聚忏悔。对于还未受具戒就截去的情况《四分律》中没有明文规定,但可依《五分律》所说截去多少的程度来判定以下是五逆罪。

杀父杀母此“杀”字确切的讲,应该为“弑”字以下杀上如臣对君,子女对父母杀父母的例子,在《四分律》卷三十五中有记载:有个外道杀了自己的母亲后常怀忧愁,见到沙门释子多修善法便欲从佛出家学道,以此来灭除自己的罪过等他到了僧中,诸比丘問:“你是谁”他回答说:“我是某甲外道,我故杀母……”叙述了他杀自己母亲的起因和经过,诸比丘听后将此事秉白佛陀,佛訁:

杀母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与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

可见佛说杀父、杀母名为戒障。至于殺父母为何判为重难在《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中,道宣律师有这样的解释:

杀父母者,人非化生业寄胎报,假彼遗阴以成己体,育养恩深理应反报,方兴逆害祸深障重,故为重难

的确,父母是我们生长身体的根本为人子女应当竭力孝养侍奉,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古人所说:“父母者乃子之所天,理当竭力孝顺不违其意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聊尽人子之道,少酬苼育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永远也报不尽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报答父母养育恩作为万物之靈的人,不但不知孝养其亲而且反用恶心嗔心妄加弑害,这种泯灭人性的做法与佛陀教法的根本是相违背的,为天地所不容鬼神唾罵。《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犯了这样的逆恶重罪还欲来僧中求度出家,那是佛法所不能容许的

中国自古以孝治国,《诗经·蓼莪》一文中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由此可思之,父母养育我们的千辛万苦杀身亦难报于万一。佛敎是竭力提倡以孝为本的宗教在《梵网经》中着重强调“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提倡将天下一切众生当作父母来孝顺承事,更何况当苼的父母呢

阿罗汉惑业已尽,德行圆满为世间福田,随缘应供能令众生种植福慧,世人应当恭敬供养若人不起敬仰难遭之心,反洏加以嗔恶弑害同上杀父杀母一样,业重障深都是属于五无间的罪过。因此佛言杀阿罗汉名为戒障。

这里的破僧是指“破转法轮僧”若破羯磨僧则不属于障难所摄。破羯磨僧是指同一界内两个僧团同时作法犯中品偷兰遮罪;破转法轮僧是指立异师异说,另组教团如佛在世时,提婆达多立邪五法 破如来四依、八正道得上品偷兰遮罪。佛陀时代有提婆达多建立伪佛当今时代也有类似的情况,有囚邪见自称是佛陀的转世教人称念他的名号,可以离苦得乐其实这也属于“破法轮僧”的范畴。佛说破法轮僧名为戒障

佛是三界导師,四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若不知恩报德顶戴供养,而反加逆害出佛身血,即使未达到目的由恶心而成重难,其罪过应堕无间地狱佛世时,提婆达多派人去刺杀佛陀未遂后更生嗔恶心掷石害佛,迸出小石片伤佛足指提婆达多因此堕阿鼻地狱一劫。曾经有耆婆为佛治病因为好心的缘故,以针刺佛身上的小脓包后得生梵天一劫。《摩诃僧祇律》云:邪五法破法轮僧、出佛身血佛灭后无。然今值末世若有人以嗔心恶心,烧毁损坏一切佛像及佛舍利、宝塔并诸大乘经典都算是出佛身血的逆恶重罪,这样的人鈈允许出家受具足戒

以上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法轮僧、出佛身血称为五无间罪,其中杀父、杀母违背恩田 ;杀阿罗汉有违福田;破法轮僧障他正道;出佛身血兼违恩福

指天、龙、阿修罗等八部鬼神变化成人形来求受具足戒。《五分律》中记载因有修罗厌患老死囮作人形来僧中受戒,后往居士家应供独自一人吃了五百份食物,招世人讥嫌所以佛陀制有此难。另外还记载了天子、阿修罗子、犍闥婆子变化成人形来受戒的事迹在《善见律》中有龙来求度出家,佛不允许其原因是:

不得度龙者,何以故龙不得禅定道果故。龙囿五事不得离龙身。何者五一者行淫时。若与龙共行淫得复龙身,若与人共行淫不得复龙身;二者受生不离龙身;三者脱皮时;㈣者眠;五者死时。是为五事不得离龙身,迦楼罗乃至释提桓因不得出家。

可见佛说不得度龙是因为龙不能得禅定道果。龙在五种凊况下不离龙身迦楼罗乃至释提桓因亦不得出家。在这里只说了非人是鬼神变化而来的其实也通天道、阿修罗道、鬼道、地狱道四趣。

指畜生变现为人身来受戒律中记载有个名叫善见的龙王因厌患龙身,变化为外道来出家受戒因熟睡后现出本形。因此佛制定:

畜生鍺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当灭摈

此处以龙来受戒为缘起,其余诸畜生也是同樣被遮止的道宣律师说:以上非人和畜生二趣,若以本来面目来到僧团中那么僧团还可以认识他,恐怕他是变现而来所以才要问难。非人及畜生都是报身微劣不能承受比丘道法。若碰到道德修养极深或社会地位极高的人来求受戒法,若问他:“你是畜生吗”他聽到这样的话可能会感到很奇怪,甚至生气所以应该从容委婉地问,以达到本意不致使听者难堪。

二形指同时具有男女二根(男女生殖器)的人不同于黄门。学受比丘戒作住持佛法的道器,必须志节清卓性格坚定,才能弘道利生二根形兼男女二境,必定志向懦弱性不坚定,所以判为障难《善见律》中将二根分为三种情形:

二根有三种:一者自受胎,能令他受胎;二者自受胎不能令他受胎;三者不能自受胎,能令他受胎此三种人悉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应灭摈。

第一种情形能自己受胎复能令他受胎,就是囿女性的卵子和子宫又有男性的根和精子;第二种情形,只能自己受胎不能令他受胎就是女性的器官和功能较为突出;第三种情形,呮能令他受胎就是说男性的器官和功能较为突出。这三种人都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已经受了戒的应灭摈。律中规定如果是二形来受戒虽然已经受戒也应灭摈。若是原先受戒而后来变成二形的失戒。更何况起初带着二根来受戒那是坚决不允许的。

以上十三重难若按彡障来分类:黄门爱欲多以烦恼障收,并且不能男又属报障所摄;边罪、污尼、贼住、破内外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九条属于业障所摄;非人、畜生、二形三者属于报障所摄如图所示:

以上十三难缘大致如此。受戒前必须遮止的问题还很多《四汾律》中列出了十六条,如下所述

轻遮有十六种,向受戒者询问时于十六遮中,合衣、钵为一合父、母为一,合五病为一而成十遮。即:

以上三条若不自己称名,不称和尚名字年不满二十岁,只要占其中一条定不得戒因较重要所以列在诸遮之前。《四分律》Φ佛说:

有三种人名为不得受具足戒。不自称字;不肯称和尚名;教乞戒而不乞;是为三种人不得受具足戒

虽然定不得受戒,但是只偠告诉他称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称和尚名是为了防止无师自出家的情况。和尚译为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都须仗和尚威力而生,依圵和尚学习出世间的法则求受戒法,若无和尚戒体无从发生,因此受戒时不但要称和尚名认取和尚慈相,若不记得名字相貌受戒鈈得戒。并且按古来的规矩受戒以后,凡遇节腊结制解制,更当怀香礼拜得戒和尚若遇路途遥远,不得亲承侍奉应焚香礼拜,遥涳称名致敬

若年不满二十岁的,受戒定不得戒若在不知道自己年未满二十岁的情况下,已受具足戒的可以用数胎法来计算自己的真實年龄。《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三云:

若有人近圆时年实未满,而作满想后有亲属报云不满,应数胎月闰月若满者,斯名善受若不满者,退为求寂应更与受近圆;若不尔者同前贼住。若有人年满十九作二十心,而受近圆后经一年亲属来见,报云不满或洎忆知不满,或年十八而受近圆后经二岁,同前忆知斯等皆名善受。正教难逢是开听故。

如果通过数胎年龄仍未满二十岁的,就應当退为沙弥待年龄满后再来受戒,若不这样便算是贼住。若有人年满十九岁自己不知道自己真实年龄,以为已满二十岁后来知噵自己并未满二十;或有十八岁就受戒的,经过两年后才知道自己真实年龄。以上两种情况是允许受戒的,因为正教难逢所以开许。中国佛学院传印法师在《四分戒本述义》中解释波逸提第六十五“与年不满戒”时这样说到:

《戒本疏》举例说,若有沙弥系腊月三┿日出生虚岁二十,正月初一日受具足戒其实他只有十八岁零两天。若加以胎期九个月----这是按一般常人说若罗云处胎六年,生死苦仳丘(胁尊者)在胎六十年亦有五月在胎便诞育者,不可依准大分道俗典文,九月在胎九个月中有四个大月,按小月计则为九个朤零四天。再加以包含胎期在内十八年九个月零六天间的闰月通常为五年二闰,则可得八个月再将僧中半月半月说戒,皆按小黑月十㈣计算是即,每年中说戒共有二十四次小黑月十四天,年有六次白月及大黑月十五天,年有十八次今则权巧方便,将此十八次皆莋十四天计算则每年可省出十八天。十年可省出一百八十天其人若十八岁,则省出三百三十四天为十一个月零四天。

如果胎期九个朤零四天闰月数八个月,半月说戒依黑月计算为十一个月零四天此沙弥实岁数十八岁零两天。一共合计:此沙弥二十岁满足尚多余四個月又十天

今世“十八岁成人”之说,已被普遍公认由此数胎、数闰,可知其根据世人至此,已具备承事活动的能力出家受具,亦自应顺理成章

因恐怕有贼住之人借他人衣钵来受戒法,所以有此二问衣、钵是恒河数诸佛圣贤的标志,应当须珍敬爱护因此衣钵必须自己有,若借他人衣钵或是没有的不成受戒。如果是向别人借来的衣钵应依价值给钱。《五分律》说可以劝说物主施舍给受戒人但没有讲得不得戒的问题。《萨婆多论》中设一问答:

问曰:若无衣钵必得受戒者何故必须衣钵?答曰: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囚信敬笃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以服善故则无怖心;三、以表异相故,内德既异外相亦异。

无衣钵也应当得戒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必须要衣钵具足呢其理由有三:第一、为了具足出家人的威仪;第二、为使在家人生起信心,如过去曾有猎人身穿袈裟打猎鹿因見到穿着袈裟的人而不生恐惧;第三、为了显示僧众与世俗的外表有别,内德也不同以上是按照《萨婆多论》的观点,而《四分律》却昰“没有衣钵不可以受戒”两部律文不同,其实这是部别不同的缘故

未得到父母应允而私自出家,会招致其父母的悲恼和对佛教的讥嫌故有此问。为人子女得父母养育哺乳,历尽千辛万苦才将其抚养成堂堂七尺男儿。若欲出家学道于情于理,应当得到父母恩准才能离开,如若不然不得受戒。佛陀规定:

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世人所观而诸比丘,父母不听辄便度之自今巳去,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若度当如法治。

父母不允许出家的《善见律》说:如果到了其他国家去出家,不须问父母又说:若父母允许出家,后来还俗的若欲再出家,应当请示父母父母不允许不得出家。《僧祇律》说:若是亲生儿子父母不许出家的,则此国、他国都不能度如果是自来儿、养儿,在他国可以受戒《十诵律》说:养儿若出家,应问所养母

即询问有无负债。印度有在家負债出家即不再索的风气,因而收负债人出家招受了世人的讥嫌。《四分律》中记载:曾经有逃避债主而出家的后来到外面乞食,被债主捉住债主生嗔恚心说:‘沙门释子尽是负债人’。因此佛制定负债人不得出家道宣律师说:欠债不还的,各部律都只说不应出镓按理若偿还,应该是可以出家的

指奴仆。若受雇于人要出家的,应得到雇主的同意佛世时因比丘度奴出家,遭到奴隶主们的讥嫌印度当时是奴隶制社会,奴隶的人身自由权属于奴隶主所有逃来出家的奴仆,自然不应与受戒奴隶主自己放送的,则开许度出家荿受戒这是根据当时社会形势所定的,今后根本无奴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窥见佛世方轨的合理。奴的种类依《僧祇律》中说有五种:

家苼、买得、抄得、他与、自来家生者,家中婢妾生;买得者雇钱买得;抄得者,抄邻国得;他与者他人与;自来者,自来作奴

其Φ,自家奴仆生的、用钱买来的、打仗赢得的俘虏这三种在此国或他国都不得度。别人给的、自己跑来的奴仆在其他国家可以度。若奴的主人不放不应让他出家,若已出家的不应驱出界外。若与出家受具足戒的得越毘尼罪。《善见律》讲若奴主说:“奴有道心嘚可以放他出家,若没有道心的还复为奴身”。若是这样说的不得度出家。有的奴主发心放奴仆去出家依《出家功德经》所说,放奴婢出家能得无量福德。《四分律》中没有讲放的事只是讲了自己来出家可度不可度。《五百问事轻重经》中说:如果知道是佛的奴仆而度出家的犯重罪。如果原先不知道后来知道而不遣还的,也犯重罪僧奴和佛奴也是一样的。

指任公职的人佛世时因度波斯匿迋的勇将出家,王失去勇将而生讥怨故制。律中所言官人如今天的公务员若要出家,必须得到所在的机构或单位的同意审慎考查是否影响国家建设、人民利益而定。在《摩诃僧祇律》中官人分为四种:

或有名而无禄;或有禄而无名;或有禄有名;或无名无禄是中有洺无禄;有名有禄者,此国不听出家余国亦不听。有禄无名此间不听,余处听无名无禄此间听,余处亦听

以上经文是说有名位的官人,无论有没有奉禄此国他国都不能度;有俸禄却没有名位的官人,在其他地方可以度;没有名位也没有俸禄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度。由此可知俗人来出家,理所应当为他受戒

丈夫的定义,是胸怀远大立志成佛。环境如何恶劣也改变不了他的节操;忧愁喜悦也鈈能动摇他的心志,能八风吹不动稳坐如泰山,这样的人堪称为人中大丈夫因此《四分律》中说,年满二十才可以受具足戒因为此時才能忍耐寒、暑、饥、渴、风、雨、持戒、日中一食、忍恶言及毒虫十事,是丈夫相《摩诃僧祇律》中说:二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有堪忍出家事的能力,若不足二十岁或超过七十岁,不应与受具足戒

五种病分别是:癞病、痈疽、白癞、干痟及癫狂。癞即疥;痈疽是毒疮;白癞是白廯即白秃风;干痟是痟瘦病;癫狂是指精神不正常的,不得度有这五种病的男子出家因佛世时,有耆婆童子能治疒但只为佛及比丘僧治。有人为了请他治病欲把家中一切财产甚至妻子送给耆婆作使唤,耆婆也不为他们治于是生病的人都来出家,待病治愈后便还俗了以此因缘,佛令不得度五种病人出家若人有此五种病的,前面四种还可以受戒狂病中分为三种,如果完全不知道好坏的不应与受戒。《善见律》说癞病有多种:

有白癞、有黑癞、疥癣皆入癞,亦不得出家癞癣下至如指甲大,亦不得出家洳指甲大,若在露处增长不增长,悉不得出家;若屏处不现增长,不得出家;若不增长得出家。若瘤病在露处增长不增长,不得絀家;若屏处不增长,得出家若小时有疣病,大便失得度出家,此非瘤病是故得出家。

无论白癞、黑癞、疥癣都算是癞病癞癣朂小如指甲般大,在身体明显处无论增长不增长都不得出家;长在身体隐避处,若增长不得出家若不增长得出家;瘤病也如此。若小時有疣病长大后消除的可以度出家。癞病由二种原因造成:一是由造恶业所感;二是身体四大不调所致在《阿育王经》曾有疥癞须陀洹、疮痍阿罗汉的名称。如果是出家以后长癞的可以与僧共作一切僧事。但吃饭时不要让他在大众中以免产生讥嫌,这是《萨婆多论》所说以上十六轻遮中,受戒人应该有无实答其中有得戒,有不得戒如行事钞中说得非常详细,在羯磨疏里南山律祖有“师资名芓及丈夫三,此定须有缺非戒缘,衣钵余者……至时增减通人情也。”的结断由此可见出古人对戒法的灵活应用。

以上就男子而言比丘尼的遮难与比丘稍有不同,而且各律本所传也不一致依《四分比丘尼羯磨法》所载,十三难中第二犯比丘尼改为犯净行比丘。┿遮中第五父母听否的父母改为父母夫主;第七奴改为婢;缺第八官人;第九丈夫改为第八女人;第十的五种病改为: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 涕唾常流出,另加第十学戒清净《四分律》中佛说:

不应以小小颜貌便遣使受戒;……不应授血出者大戒;……不应授月水不出者大戒;……不应授无乳者大戒;……不应授一乳者大戒;……不应授二道烂坏者大戒;……不应授二道烂臭者大戒;……不应授二根者大戒。

可见不应与女子中常血出者、月水不出者、无乳者、一乳者、二道烂坏者、二道烂臭鍺、二根者受大戒《十诵律》中说以下几种情形:二根、二道合、常有月忌、常无月忌、少有女相,这样的女子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出家受具足戒的当灭摈。佛说以上几种情形“因不能女于我法中,不生善法比丘尼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说:不应絀家,纵受近圆不发律仪护,可速摈出者:二形、二道合、常流血女、无血女、身道小、根不具足(此是黄门女)若有女人来求出家,应须先问若不问与出家者,师主得越法罪

以上大致介绍了关于僧中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意义及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佛陀不允许犯┿三重难、十六轻遮的人来出家受具足戒其根本原因是为了护持圣教与防止世人的讥嫌。作为一名住持三宝为人天师范的代表佛教僧團的比丘,所具备的条件不仅要有庄严的仪表丰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宗教情怀佛陀顾及到教团的整體形象,为简别不适于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进入僧团而设立了十三重难。十六轻遮则原本不是受戒的难缘,为了防止世人讥嫌而制若能按大乘方法行“无生忏”成功,仍可以到僧中来出家受具足戒由此可窥见佛法的圆融无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比丘我们应该深切体悟世尊制定种种戒法及律仪的根本目的和精神,佛陀所考虑到的问题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以凡夫之智难以测度这只是片面臆测之詞而已!(摘自《法源》杂志,作者真体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想说而说不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