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团风县政府鄢姓从哪里来的

鄢姓是怎么来的-播种网论坛
努力加载中...
鄢姓是怎么来的
谢谢亲的鼓励,爱你!
已邀请用户 : (此提示只有您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无法查看)
鄢,肖,周姓怎么来的
点击查看全文
二级宝宝, 积分 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 积分
鄢氏家族分布区域 湖北 湖南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西 福建 安徽 辽宁 四川 重庆 浙江 宁夏 台湾 广西 陕西 贵州 其它 吉尔吉斯斯坦国 表内数据取材自本站网同留言本,若有疏漏,敬请来信赐教 地区 人数 祖籍 提供者 记述及字辈 湖北 湖北仙桃 不足50户 鄢波涛 湖北监利 鄢圣华 爷爷鄢烈银.爸爸鄢来文。与鄢圣亮为堂兄弟。 湖北鄂州 鄢家湾 全部都姓鄢 鄢俊 湖北天门 江西吉安吉水 鄢志学 据家谱上说我们村所有的鄢姓来自明朝时期的江西吉安吉水。 国知至天元洪烈来盛奉先思孝。 湖北天门 鄢圣飞 听我的前辈们说这里是江西的三兄弟传过来的,有鄢氏族谱。天元宏烈来圣。 湖北天门 干一镇
鄢高亮 族长鄢来法 湖北天门 马湾镇 鄢俊杰 天元洪烈来盛凤先师孝(音同,字不知同不同). 湖北锺祥 鄢胜祖 洪烈来胜奉先思孝 湖北红安 桃花鄢家湾 江西南昌 鄢宝安 红安旧称黄安。开基祖鄢开鄢明兄弟。 湖北老河口 只有我门一姓 湖北天门 鄢峰 湖南 河南驻马店市正阳县彭桥乡鄢楼村 5个村子,大部分姓鄢 鄢坤 湖南常德鼎城区鄢家山 全姓鄢 鄢家伟 有族谱的。 湖南临澧 江西 鄢伟华 有族谱 湖南新化 鄢湘仁 世泽承周大 宗功自汉隆 湖南衡阳 三四千人 鄢湘衡 河北 河北南皮 鄢四卜村 约1000人 鄢陵县 鄢载勇 河北沧州 鄢四拨村 鄢载智 河南 河南南阳 镇平县 鄢勇 有鄢家街,鄢家庄 河南信阳 鄢家岗 全镇都姓鄢 鄢家才 河南信阳 鄢岗镇 鄢家旭 山东 山东邹平 西董乡鄢家庄&北禾村 半村人 江西南昌府丰城白马岭附近 鄢承恺 祖茔碑文记载:明末始祖以贸易来邹平遂家焉延及梓,身系八世耳,而江西支派查不可稽即,在邹,族人也有不能族序,只知建谱时已经八世了。八世中第一世:顺生二子,桂棋、桂松;棋生五子禧、祯、祥、裕、佑至八世中间辈份为:*、桂、*、云、良、昌、洪、郢,在郢梓后至13世光绪戊申年订谱4代:清明大盛四字,又订:承守宗德荣庆国恩继绪万景允毓鸿春十六字。至家谱迁到邹平县后建鄢家庄后迁到县西董乡北禾村,鄢姓目前有半村人,附近各村也有同姓家族,据老人说是出自江西南昌府丰城白马岭附近。 山东泰安 大约一万人 鄢黎民 山东潍坊 清中叶 山西鄢陵 鄢长春 泰岳梁莫柱 肇祖礼敬长 山东威海 乳山市 约3000人 焉利民 我爷爷以前都是写这个“鄢”的,家谱上也是这个“鄢”家谱上最早记录是鄢龙,鄢虎,鄢豹三个兄弟。 江西 江西万安 3000左右 鄢钦标 辈份:培品钦俊 江西 鄢宝健 赣州府兴国县崇实清德乡新村坊(悠远堂) 金春士懋佳永传先绍远丕扬日月汉吉 吉安虎溪(聚庆堂) 云士嘉承光大宗世杨名显新忠 鄢家坊千秋堂 国凤大曰绍启祥宝和昌惠吉 鄢家坊兴顺堂 如鸿飞腾定国安邦昌惠吉 折桂长松江边(永庆堂) 毓才仁钖昌定发兴 吉水北门城内(振德堂) 先德清泰文明耀儒雅振 合水派及石狮头派 洪运接?财征宝 寨里七星凹(言远堂) 兴仁宗义礼智信振家 具庆堂及崇本堂 明元廷日祥定开洪运先绍 ☆族谱记载之地名与现在地名是否相同,尚待查考 详见鄢氏族谱 江西丰城 泉港镇 约/9个村姓鄢人不是一条线 鄢晓民 其中有两个村是鄢懋清的后代。据到明末的家谱,辈份是这样排的:赵祖礼敬长,奇功千古贤,伟计万年方。 我父辈奇字辈,我们是功字辈。 82年丰城县志记载鄢姓10000多人,估计现在远超这个数。 鄢新武 上承乐肇,福蕙传芳,维嗣忠义,繁衍绵长 鄢瑞瑜 我知道祠堂里有“节度世家”字样的灯笼。应该是祖上曾有人任唐朝节度使。与丰城邻近的樟树市古称清江,泉港镇也曾归清江管辖。 根据《希巽公世传(鄢氏流源总世传)》 “燧武公洪州始祖号邵南生唐宪宗元和丙戍年正月十六日辰时。公幼失父母,好学笃志,抱雄才大略,不较小节。唐垂拱初拜潭州节度使,以军功转湖南节度使寻升安武公。岭南蛮叛,公奉诏讨平之。归过清江镇遂隠于此。宣宗念公不置诏征不起寻封安武王,公已薨矣。大中间,表其门日大德敕封福惠真人。夫人余氏同葬于镇之凌云峰。” 由此可不可以断定燧武公(节度使)是我们村老祖宗。 鄢瑞瑜 国庆放假期间查了一下《丰城泉港镇志》,从中摘录了一小部份,记录了江西省丰城市泉港镇各个鄢氏自然村落由来及时间,户数人口数截至1985年。 芦荻——762年(唐宝应元年),鄢氏由本地故里分居于此。153户765人 白富——959年(后周显德六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镇迁此定居。209户957人 榨下——961-967年(宋建隆年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镇迁棠溪榨下定居。41户201人 西岸——984年(宋太平兴国九年),鄢氏由本地故里移居里西,故名西岸。183户840人 东岸——984年(宋太平兴国九年),鄢氏由本地故里移居里东,故名东岸。155户730人 洲上——1007年(宋景德四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蛇咀脑迁此定居,亦说由故里迁此。94户442人 师公堂——1271年(宋咸淳七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镇迁此定居。42户207人 上秋——年(元至正年间),鄢氏由本镇西岸村迁此定居。24户116人 小幕鄢家——1437年(明正统二年),鄢氏由尚庄镇马塘村迁此定居。131户638人 大场——1507年(明正德二年),鄢氏由本镇榨下村旁迁此定居。142户702人 鄢家(清陂)——1531年(明嘉靖十年),鄢氏由本镇上秋村分居清陂。30户171人 鄢店仔——年(清顺治年间),鄢氏由本镇白富村迁此定居。7户41人 下巷——年(清康熙年间),鄢氏由本镇榨下村迁此定居。28户137人 金山——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鄢氏由本镇上秋村迁此定居。18户103人 月山——1890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鄢氏由本镇上秋村迁此定居。14户76人 其它村落还有一些鄢姓人散居。 泉港镇鄢姓人氏分布广泛,至今仍有传说“唐一千、谢八百、鄢姓无底格”,在本镇志上可考的最早来源有三个——本地故里(疑为古地名,现本人还不知此地确址),清江樟树镇(与本市邻近),邻近泉港的本市尚庄镇马塘村,更早远的要通过以上三地的宗亲朋友考证了,有知情的请帮一下忙,万分感谢! 另据《丰城泉港镇志》增补页中记载鄢氏流派歌(未注明出自哪一村族谱)详文如下: 燧辉仲廷政 曜德宏名闰 礼仁彦文绍 和云茂大安 守孟子雯方 世庆启元映 儒明显扬邦 治国辅佐良 纯静徽音远 皇恩道范长 绵延家声振 克敬永隆昌 江西丰城 二个鄢家村 鄢玮 江西宁都 好几百人 鄢晓涵 江西广丰 鄢全树 万善全于庆 江西上饶 约200人 鄢庆武 宗祠地址:江西省上饶县尊桥乡骆村鄢家 字派:余庆由(油) 江西兴国 鄢青峰 青 江西临川云山镇鄢坊村 全村都是约600人 山西 鄢景萍 江西高安市独城镇 三个村几千余人全部姓鄢,无外姓 鄢志红 周邻市镇也有姓鄢的村. 福建 福建永泰 约20000人 江西临川 鄢桂彬 入闽始祖"金华公"江西临川云山鄢坊村人,时任浙江金华县令。 后从军发派到福建南平市,于1404年定居于永泰县,迄今600年,25代,2万多人,乃永泰县一旺族! 去年底,“福建永泰县鄢氏子孙纪念入闽600周年庆典大会”临川县的宗亲也派代表来祝贺! 永泰鄢氏辈分从第14代开始是:子可体则、秉礼行仁、继(桂、两字福州语同音)世为职、天必汝昌、永显家国! 安徽 安徽合肥 江西南城 鄢亚 老辈说源于山西太原郡,从祖父这辈迁到安徽 安徽怀远 约两千人 江西南昌 鄢化志 怀远有两个鄢姓聚居地,相距数十公里,都是明代从江西南昌府钟陵乡高湖村移民而来,墓碑至今尚存。 安徽东至 望江有两个村庄全姓鄢 安徽望江 鄢七正 听祖辈讲祖籍在江西。国润从嘉起。 辽宁 辽宁沈阳 新民市 河南鄢陵 鄢德海 鄢德阳 东北始祖成功公及成良公。 成义兴周士,启玉广龄景;如德常守国,昭明继永良; 嘉廷荣久有,维文自吉祥;显俊鸿锡福,积善万年芳。 四川 四川巴中 花丛镇 鄢家河村 约2000人 鄢爱明 长法永兴盛明 合计周边乡镇鄢姓约3000余众 鄢永周 川北郑邑氏鄢氏族裔简介(★请按此★) 四川井研 约200人 鄢丽萍 同出一宗 四川乐山市 葫芦镇 人数很少 鄢思危 四川泸州 四川合江 几百人 湖北 鄢忆文 当时是三兄弟从湖北迁来,其中一个是举人。 鄢举人葬于泸县百和镇杨湾! 祭登京新世 国毓士光昭 克绍书香永 名传万善高 四川简阳 湖北麻城 鄢定宝 据族谱记载第一个进川的是洪应公。 四川简阳 鄢 洪 字辈 帮家光 重庆 重庆九龙坡区 鄢模 字辈(有些是同音字)明萧文奎玉,德哨华光宗,仁义理智姓,福寿永昌隆,我们这边还有叫"鄢家港"的地方 重庆 100多人 鄢清华 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 重庆市 梁平县 3000人左右 湖北 鄢雪峰 宗正承启大文朝廷永远昌隆家振洪开安定邦国长发其祥。 浙江 浙江建德 三都镇 徐家坞 山西太原 抚州桐林 鄢武诚 建原:干公,自山西太原府以来,徙居抚州桐林。 至公 (指明鉴公) 迁居绥实北乡上查源之祖。宋庆元2年 (公元1196年) 丙辰9月18日生,咸淳乙丑 (公元1265年) 9月13日卒。 详见鄢氏族谱() 浙江湖州 约100人 河南光山砖桥高陌村 鄢海华 家谱排行:承泽国志懋本思学明光崇厚。 另湖北有一支为:国知至天元洪烈来盛奉先思孝。 浙江武义 全村 熟溪街道周宅村全村都姓鄢,户数很少。 宁夏 宁夏泾源 约2000户 新疆约千户 陕西彬县 鄢清新 本家族大约在战国时代由中国湖北省宜城(鄢城)因战乱移民到中国陕西彬县一带。 鄢少宏 台湾 台湾高雄 江西吉水 鄢宝健 汉朝时,皇帝赐姓,由燕改鄢。 台湾台中 浙江建德 鄢武诚 台湾 河南扶沟 鄢凌轩 广西 广西来宾 有2000多人 鄢富强 陕西 陕西汉中 村里有三分之一的鄢姓 鄢青 贵州 贵州瓮安 珠藏镇 鄢中学 全球 吉尔吉斯斯坦 陕西彬县 鄢清新 与中国陕西彬县鄢氏宗亲系出同门。 其它 云南昭通 镇雄 不足500人 鄢云 黑龙江 双鸭山市 鄢佳丽 东北 白山 鄢立群 正黄旗鄢札氏 。 明末祖居长白山,复姓鄢札氏,同一地区的共有五个大姓,即“何,楚,鄢,倪,葛”,因为居住地蟒蛇伤人,何姓族长辞职不干了,让贤,鄢姓老祖先使出拖刀计斩杀大蟒蛇,成为族长。后来努尔哈赤带兵统一女真各个部族时在白山打了一年多仗,兵力不支投降努尔哈赤。被封为将军,后代在清乾隆年间被封在吉林。后世子孙现在大多在东北吉林。() 鄢德军 宏仁兴正国,干忠德祯祥,礼义传富贵,荣华诗文章。 江西 鄢煜 德学同遵崇 兴贤定作宗 永远丰存绘 光武纪昌龙。 后记:整理这份资料是一件有趣的工作,经过整理后,发现鄢氏子孙分布地,并非各省都有,各有渊源,有满族、回族及汉族, 有燕改鄢,有鄢改焉,字派有音同字不同。
点击查看全文
一级宝宝, 积分 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周姓的由来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氵内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周姓家族专用楹联 周姓家族常以下面4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门前挂这样的楹联,主人定姓周。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周敦颐)。 风高细柳(周亚夫),将军声断蓝田(周鲂)。 旌赐素丝(周举),谏议名高琐闼(周昌)。 周姓家族名人之最 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周恩来。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代表,长期驻在国民党所在地,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为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脊梁骨最硬的中国人是鲁迅。鲁迅本姓周,原名樟寿,后取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时留学日本,回国后一方面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文学创作。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写了大量战斗的论文,揭露时局的黑暗,毛泽东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是周处。周处是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年轻时横行乡里,是有名的浪子,当地父老把他和水中蛟龙、山中老虎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发愤改过,他入水斩蛟龙,进山射杀老虎,为民除害,官至御史中丞,弹劾不避权贵,成为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 周姓名人中寿命最长的是周建人。他生于1888年,卒于1984年,享年96岁。周建人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三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高教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等职。 成名最早的周姓名人是周信芳。周信芳是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县人,出身于艺人家庭。他7岁学戏,并以七龄童的艺名登台演出。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麒派” 最杰出的周姓将领是周瑜。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为好友,后跟随孙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208年,曹操率兵数十万南下,试图灭吴,周瑜与鲁肃联合刘备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最为人不耻的周姓汉奸是周佛海。周佛海是湖南沅陵人,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部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历任汪伪政府的警察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和上海市长等职。依仗日本帝国主义,横征暴敛,并积极扩建特务武装,进行“清乡”,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被捕,1948年死于狱中。 我国近代最早为革命牺牲的著名女子是周福贞。她是湖南自立会会长伍德润之妻,长沙人。1900年,伍德润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起义,周福贞积极做联络工作。起义失败后,与丈夫匿居上海。后被叛徒出卖入狱,1904年她在狱中饮 鸩殉国。
点击查看全文
二级宝宝, 积分 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 积分
鄢氏家族分布区域 湖北 湖南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西 福建 安徽 辽宁 四川 重庆 浙江 宁夏 台湾 广西 陕西 贵州 其它 吉尔吉斯斯坦国 表内数据取材自本站网同留言本,若有疏漏,敬请来信赐教 地区 人数 祖籍 提供者 记述及字辈 湖北 湖北仙桃 不足50户 鄢波涛 湖北监利 鄢圣华 爷爷鄢烈银.爸爸鄢来文。与鄢圣亮为堂兄弟。 湖北鄂州 鄢家湾 全部都姓鄢 鄢俊 湖北天门 江西吉安吉水 鄢志学 据家谱上说我们村所有的鄢姓来自明朝时期的江西吉安吉水。 国知至天元洪烈来盛奉先思孝。 湖北天门 鄢圣飞 听我的前辈们说这里是江西的三兄弟传过来的,有鄢氏族谱。天元宏烈来圣。 湖北天门 干一镇
鄢高亮 族长鄢来法 湖北天门 马湾镇 鄢俊杰 天元洪烈来盛凤先师孝(音同,字不知同不同). 湖北锺祥 鄢胜祖 洪烈来胜奉先思孝 湖北红安 桃花鄢家湾 江西南昌 鄢宝安 红安旧称黄安。开基祖鄢开鄢明兄弟。 湖北老河口 只有我门一姓 湖北天门 鄢峰 湖南 河南驻马店市正阳县彭桥乡鄢楼村 5个村子,大部分姓鄢 鄢坤 湖南常德鼎城区鄢家山 全姓鄢 鄢家伟 有族谱的。 湖南临澧 江西 鄢伟华 有族谱 湖南新化 鄢湘仁 世泽承周大 宗功自汉隆 湖南衡阳 三四千人 鄢湘衡 河北 河北南皮 鄢四卜村 约1000人 鄢陵县 鄢载勇 河北沧州 鄢四拨村 鄢载智 河南 河南南阳 镇平县 鄢勇 有鄢家街,鄢家庄 河南信阳 鄢家岗 全镇都姓鄢 鄢家才 河南信阳 鄢岗镇 鄢家旭 山东 山东邹平 西董乡鄢家庄&北禾村 半村人 江西南昌府丰城白马岭附近 鄢承恺 祖茔碑文记载:明末始祖以贸易来邹平遂家焉延及梓,身系八世耳,而江西支派查不可稽即,在邹,族人也有不能族序,只知建谱时已经八世了。八世中第一世:顺生二子,桂棋、桂松;棋生五子禧、祯、祥、裕、佑至八世中间辈份为:*、桂、*、云、良、昌、洪、郢,在郢梓后至13世光绪戊申年订谱4代:清明大盛四字,又订:承守宗德荣庆国恩继绪万景允毓鸿春十六字。至家谱迁到邹平县后建鄢家庄后迁到县西董乡北禾村,鄢姓目前有半村人,附近各村也有同姓家族,据老人说是出自江西南昌府丰城白马岭附近。 山东泰安 大约一万人 鄢黎民 山东潍坊 清中叶 山西鄢陵 鄢长春 泰岳梁莫柱 肇祖礼敬长 山东威海 乳山市 约3000人 焉利民 我爷爷以前都是写这个“鄢”的,家谱上也是这个“鄢”家谱上最早记录是鄢龙,鄢虎,鄢豹三个兄弟。 江西 江西万安 3000左右 鄢钦标 辈份:培品钦俊 江西 鄢宝健 赣州府兴国县崇实清德乡新村坊(悠远堂) 金春士懋佳永传先绍远丕扬日月汉吉 吉安虎溪(聚庆堂) 云士嘉承光大宗世杨名显新忠 鄢家坊千秋堂 国凤大曰绍启祥宝和昌惠吉 鄢家坊兴顺堂 如鸿飞腾定国安邦昌惠吉 折桂长松江边(永庆堂) 毓才仁钖昌定发兴 吉水北门城内(振德堂) 先德清泰文明耀儒雅振 合水派及石狮头派 洪运接?财征宝 寨里七星凹(言远堂) 兴仁宗义礼智信振家 具庆堂及崇本堂 明元廷日祥定开洪运先绍 ☆族谱记载之地名与现在地名是否相同,尚待查考 详见鄢氏族谱 江西丰城 泉港镇 约/9个村姓鄢人不是一条线 鄢晓民 其中有两个村是鄢懋清的后代。据到明末的家谱,辈份是这样排的:赵祖礼敬长,奇功千古贤,伟计万年方。 我父辈奇字辈,我们是功字辈。 82年丰城县志记载鄢姓10000多人,估计现在远超这个数。 鄢新武 上承乐肇,福蕙传芳,维嗣忠义,繁衍绵长 鄢瑞瑜 我知道祠堂里有“节度世家”字样的灯笼。应该是祖上曾有人任唐朝节度使。与丰城邻近的樟树市古称清江,泉港镇也曾归清江管辖。 根据《希巽公世传(鄢氏流源总世传)》 “燧武公洪州始祖号邵南生唐宪宗元和丙戍年正月十六日辰时。公幼失父母,好学笃志,抱雄才大略,不较小节。唐垂拱初拜潭州节度使,以军功转湖南节度使寻升安武公。岭南蛮叛,公奉诏讨平之。归过清江镇遂隠于此。宣宗念公不置诏征不起寻封安武王,公已薨矣。大中间,表其门日大德敕封福惠真人。夫人余氏同葬于镇之凌云峰。” 由此可不可以断定燧武公(节度使)是我们村老祖宗。 鄢瑞瑜 国庆放假期间查了一下《丰城泉港镇志》,从中摘录了一小部份,记录了江西省丰城市泉港镇各个鄢氏自然村落由来及时间,户数人口数截至1985年。 芦荻——762年(唐宝应元年),鄢氏由本地故里分居于此。153户765人 白富——959年(后周显德六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镇迁此定居。209户957人 榨下——961-967年(宋建隆年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镇迁棠溪榨下定居。41户201人 西岸——984年(宋太平兴国九年),鄢氏由本地故里移居里西,故名西岸。183户840人 东岸——984年(宋太平兴国九年),鄢氏由本地故里移居里东,故名东岸。155户730人 洲上——1007年(宋景德四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蛇咀脑迁此定居,亦说由故里迁此。94户442人 师公堂——1271年(宋咸淳七年),鄢氏由清江县樟树镇迁此定居。42户207人 上秋——年(元至正年间),鄢氏由本镇西岸村迁此定居。24户116人 小幕鄢家——1437年(明正统二年),鄢氏由尚庄镇马塘村迁此定居。131户638人 大场——1507年(明正德二年),鄢氏由本镇榨下村旁迁此定居。142户702人 鄢家(清陂)——1531年(明嘉靖十年),鄢氏由本镇上秋村分居清陂。30户171人 鄢店仔——年(清顺治年间),鄢氏由本镇白富村迁此定居。7户41人 下巷——年(清康熙年间),鄢氏由本镇榨下村迁此定居。28户137人 金山——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鄢氏由本镇上秋村迁此定居。18户103人 月山——1890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鄢氏由本镇上秋村迁此定居。14户76人 其它村落还有一些鄢姓人散居。 泉港镇鄢姓人氏分布广泛,至今仍有传说“唐一千、谢八百、鄢姓无底格”,在本镇志上可考的最早来源有三个——本地故里(疑为古地名,现本人还不知此地确址),清江樟树镇(与本市邻近),邻近泉港的本市尚庄镇马塘村,更早远的要通过以上三地的宗亲朋友考证了,有知情的请帮一下忙,万分感谢! 另据《丰城泉港镇志》增补页中记载鄢氏流派歌(未注明出自哪一村族谱)详文如下: 燧辉仲廷政 曜德宏名闰 礼仁彦文绍 和云茂大安 守孟子雯方 世庆启元映 儒明显扬邦 治国辅佐良 纯静徽音远 皇恩道范长 绵延家声振 克敬永隆昌 江西丰城 二个鄢家村 鄢玮 江西宁都 好几百人 鄢晓涵 江西广丰 鄢全树 万善全于庆 江西上饶 约200人 鄢庆武 宗祠地址:江西省上饶县尊桥乡骆村鄢家 字派:余庆由(油) 江西兴国 鄢青峰 青 江西临川云山镇鄢坊村 全村都是约600人 山西 鄢景萍 江西高安市独城镇 三个村几千余人全部姓鄢,无外姓 鄢志红 周邻市镇也有姓鄢的村. 福建 福建永泰 约20000人 江西临川 鄢桂彬 入闽始祖"金华公"江西临川云山鄢坊村人,时任浙江金华县令。 后从军发派到福建南平市,于1404年定居于永泰县,迄今600年,25代,2万多人,乃永泰县一旺族! 去年底,“福建永泰县鄢氏子孙纪念入闽600周年庆典大会”临川县的宗亲也派代表来祝贺! 永泰鄢氏辈分从第14代开始是:子可体则、秉礼行仁、继(桂、两字福州语同音)世为职、天必汝昌、永显家国! 安徽 安徽合肥 江西南城 鄢亚 老辈说源于山西太原郡,从祖父这辈迁到安徽 安徽怀远 约两千人 江西南昌 鄢化志 怀远有两个鄢姓聚居地,相距数十公里,都是明代从江西南昌府钟陵乡高湖村移民而来,墓碑至今尚存。 安徽东至 望江有两个村庄全姓鄢 安徽望江 鄢七正 听祖辈讲祖籍在江西。国润从嘉起。 辽宁 辽宁沈阳 新民市 河南鄢陵 鄢德海 鄢德阳 东北始祖成功公及成良公。 成义兴周士,启玉广龄景;如德常守国,昭明继永良; 嘉廷荣久有,维文自吉祥;显俊鸿锡福,积善万年芳。 四川 四川巴中 花丛镇 鄢家河村 约2000人 鄢爱明 长法永兴盛明 合计周边乡镇鄢姓约3000余众 鄢永周 川北郑邑氏鄢氏族裔简介(★请按此★) 四川井研 约200人 鄢丽萍 同出一宗 四川乐山市 葫芦镇 人数很少 鄢思危 四川泸州 四川合江 几百人 湖北 鄢忆文 当时是三兄弟从湖北迁来,其中一个是举人。 鄢举人葬于泸县百和镇杨湾! 祭登京新世 国毓士光昭 克绍书香永 名传万善高 四川简阳 湖北麻城 鄢定宝 据族谱记载第一个进川的是洪应公。 四川简阳 鄢 洪 字辈 帮家光 重庆 重庆九龙坡区 鄢模 字辈(有些是同音字)明萧文奎玉,德哨华光宗,仁义理智姓,福寿永昌隆,我们这边还有叫"鄢家港"的地方 重庆 100多人 鄢清华 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 重庆市 梁平县 3000人左右 湖北 鄢雪峰 宗正承启大文朝廷永远昌隆家振洪开安定邦国长发其祥。 浙江 浙江建德 三都镇 徐家坞 山西太原 抚州桐林 鄢武诚 建原:干公,自山西太原府以来,徙居抚州桐林。 至公 (指明鉴公) 迁居绥实北乡上查源之祖。宋庆元2年 (公元1196年) 丙辰9月18日生,咸淳乙丑 (公元1265年) 9月13日卒。 详见鄢氏族谱() 浙江湖州 约100人 河南光山砖桥高陌村 鄢海华 家谱排行:承泽国志懋本思学明光崇厚。 另湖北有一支为:国知至天元洪烈来盛奉先思孝。 浙江武义 全村 熟溪街道周宅村全村都姓鄢,户数很少。 宁夏 宁夏泾源 约2000户 新疆约千户 陕西彬县 鄢清新 本家族大约在战国时代由中国湖北省宜城(鄢城)因战乱移民到中国陕西彬县一带。 鄢少宏 台湾 台湾高雄 江西吉水 鄢宝健 汉朝时,皇帝赐姓,由燕改鄢。 台湾台中 浙江建德 鄢武诚 台湾 河南扶沟 鄢凌轩 广西 广西来宾 有2000多人 鄢富强 陕西 陕西汉中 村里有三分之一的鄢姓 鄢青 贵州 贵州瓮安 珠藏镇 鄢中学 全球 吉尔吉斯斯坦 陕西彬县 鄢清新 与中国陕西彬县鄢氏宗亲系出同门。 其它 云南昭通 镇雄 不足500人 鄢云 黑龙江 双鸭山市 鄢佳丽 东北 白山 鄢立群 正黄旗鄢札氏 。 明末祖居长白山,复姓鄢札氏,同一地区的共有五个大姓,即“何,楚,鄢,倪,葛”,因为居住地蟒蛇伤人,何姓族长辞职不干了,让贤,鄢姓老祖先使出拖刀计斩杀大蟒蛇,成为族长。后来努尔哈赤带兵统一女真各个部族时在白山打了一年多仗,兵力不支投降努尔哈赤。被封为将军,后代在清乾隆年间被封在吉林。后世子孙现在大多在东北吉林。() 鄢德军 宏仁兴正国,干忠德祯祥,礼义传富贵,荣华诗文章。 江西 鄢煜 德学同遵崇 兴贤定作宗 永远丰存绘 光武纪昌龙。 后记:整理这份资料是一件有趣的工作,经过整理后,发现鄢氏子孙分布地,并非各省都有,各有渊源,有满族、回族及汉族, 有燕改鄢,有鄢改焉,字派有音同字不同。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网友炎黄传人提供的一则资料很有价值。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 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其实,萧字本身已经是简化字,原写作“萧”,多达16笔,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去繁就简,以肖作萧。(部分资料来自《中华姓氏谱萧氏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录:1840年至1988年9月逝世的周姓名人188人,其中8人以上的省份依次为:浙江31人、江苏(包括上海) 26人、湖南24人、湖北18人、安徽15人、四川12人、广东 (包括海南)8人,其他省份则在6人以下。 据日《经济晚报》、1995年2月 13日《光明日报》载文统计,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现代汉族的19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现代汉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1991年第3期载,周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这就是说,现代周姓人口不少于1300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周姓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2.1%。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台湾土著、瑶、东乡、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保安、黎、壮、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介绍文件 周姓起源 关于“周”字 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带“口”字,只表示界划分明的农田,经过衍化,才形成今天的形象。 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 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螈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 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 (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 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
点击查看全文
一级宝宝, 积分 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鄢鄢,相传帝颛项有个后代在西周时被封在鄢(今河南鄢陵县北)。春秋时期,鄢被郑国灭掉,鄢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鄢氏。后来鄢附属于楚国,楚国有大夫担任鄢县尹,他的子孙也称为鄢氏我是鄢陵的,哈哈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网友炎黄传人提供的一则资料很有价值。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 。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 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其实,萧字本身已经是简化字,原写作“萧”,多达16笔,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去繁就简,以肖作萧。(部分资料来自《中华姓氏谱萧氏卷》)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螈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 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 (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 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世纪》,他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忠臣微子,关押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率领本部族,并联合其他势力,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 (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东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大夫在畿(ji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说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挟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居然敢不 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他们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 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四、他姓改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点击查看全文
分享到站内:
分享到站外:
姐妹都在抢
关注微信微博
瞪谁谁好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风县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