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河南洛阳地图的魏明江的 他到底在洛阳哪个地方的呢?…

洛阳久丰养殖有限公司:欢迎广大客户来电咨询!
热卖促销由于洛阳久丰养殖有限公司暂时没有发布热卖促销相关信息,我们向您推荐以下内容:
洛阳久丰养殖地址:伊滨区庞村镇军屯村联系:魏明卫电话:―――认证信息―――热卖促销分类暂时没有热卖促销分类。
产品库分类暂时没有产品库分类。
友情链接暂时没有添加友情链接!
店内搜索栏目:热卖促销产品库资质证书
关于我们About us联系我们Contact us联系人:魏明卫电话:手机:地址:伊滨区庞村镇军屯村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由提供技术支持 & &
& 京公网安备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个人自行提供或来自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自行负责。阿土伯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网页内容涉及版权侵权问题以及其他疑问,请点击链接:洛阳市豫通街道
我的图书馆
洛阳市豫通街道
豫通街:旧称官天大道,1931年改名至今。1、丽景门内城隍庙乾隆《洛阳县志》说:“府城隍庙在西门内大街。”老城西门,称丽景门,又称万安门,入西门东行,路北即河南府城隍庙,这是豫西最大的城隍庙。洛阳祭城隍之俗,起源甚古,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人们都要祭腊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城隍最初被定义为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到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杜甫写有“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的诗句。城隍神由最初只是作为城市水壕自然神来祭祀,逐渐演化为保护城市与居民的城隍神灵崇拜。到了明代,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于是全国各地修的城隍庙更多。河南府城隍庙,就是朱元璋下诏后修建的。在此之前的洛阳城隍庙已毁于战火。该庙在明崇祯、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重修。该庙占地约8公顷,座北面南,平面布局为六进院,由南至北依次为:辕门、山门、南戏楼、石柱亭、北戏楼、卷棚、威灵殿。威灵殿是主殿,歇山九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斗拱飞檐,琉璃瓦屋顶。清代时,威灵殿供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塑判官、速报二神。威灵殿之北,有后殿五间。两戏楼之间东西厢房,供奉河南府十县城隍。威灵殿前两侧厢房供奉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等。1918年,洛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在府城隍庙成立,教育家李肯堂任主任。1927年12月,冯玉祥任命石友三为洛阳警备司令,石友三下令将府城隍庙内全部雕塑砸毁、全部经卷焚毁,以“莫须有”的罪名枪杀李肯堂,驻军于庙内。1930年11月,在中原大战中击败冯玉祥的蒋介石,任命武庭麟为洛阳警备司令。当年12月,在李肯堂蒙难三周年之际,张钫、武庭麟等各界人士齐集府城隍庙,为李肯堂举行公祭大会,并在其故乡洛阳县矬李村竖碑追念。同时,在府城隍庙创办河洛中学,教育家魏明甫任校长。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国民党元老张继与张钫、武庭麟等人在府城隍庙创立河洛国学专修馆,该馆与河洛中学合署办公。1948年,河洛中学、河洛国学专修馆自动解散。1949年8月,新成立的豫西区立洛阳中学迁入府城隍庙。1954年11月,学校高、初中分设,高中部迁出,定名为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初中部改名为洛阳市第六中学。1971年,中州路开通后,学校一分为二,路以北为六中,路以南为三十中。今洛阳老城豫通街小学校园,为洛阳县城隍庙旧址。1932年,行都慈幼院建立,郭芳五任院长,该院就设在该城隍庙内,共收容儿童300余人。郭芳五还在这里建立了行都慈幼院印刷所、纺织所、木工所、雕刻所, 日,郭芳五以该院印刷所为基础,筹办了在抗战时期影响极大的《行都日报》。& & 洛阳周公庙洛阳周公庙坐北面南,正门正对着五贤街,现为三进院落,依中轴线自前到后依次为定鼎堂(大殿、也是主殿)、礼乐堂(二殿)、先祖堂(后殿)及东、西廊房。它的西门与原洛阳日报社只有定鼎路一路之隔。据史料记载,现存洛阳周公庙乃明清遗存,它原是四进院落,正门前原来有一座牌坊和东、西厢房,正门左右侧原为钟鼓楼,在定鼎堂前,还有一个元圣殿。可惜早已被毁,只剩下几处基石。大门上题额“周公庙”三个大字,是洛阳书法家李松茂的墨宝。沿中轴线北移,首先来到的是定鼎堂。定鼎堂的堂匾为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传贤所题。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长子伯禽、次子君陈五尊圣像。殿堂四周的墙壁上,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用6幅画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周公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礼作乐等六大功绩。穿过定鼎堂,就到了二殿礼乐堂。这里原名会忠祠,陈列的是一组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位诸侯人物群像。再往后就到了先祖堂,陈列着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出土文物,并展示隋唐东都城宫城、皇城沙盘模型,殿中供奉周公及其子孙后代108个姓氏的牌位。位于礼乐堂与先祖堂之间的,是东、西廊房,现辟为《周公史迹陈列》展室,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图文和实物,让人们了解到了周公一生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洛阳的定鼎路、五贤街的命名,都与周公有关。在西关外的黄梅路西侧,还有一座洛阳县城隍庙,现在是豫通街小学。我们知道,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他的工作岗位,当然应该在城里,可洛阳县城隍庙为啥不建在洛阳城里,却建到西关之外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有位名士董笃行,人称董老官,清初洛阳人,仕途特顺畅,乡试中举后,于顺治二年会试考中贡士。顺治三年又中进士,当年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又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成为执掌弹劾百官及谏言朝政得失的重要官员。  他豁达豪爽,明事理,有胆量。有年腊月,他的妻子想着丈夫过年要回来了,忙着要做一床新棉被。缝被子时,小姑子也过来帮忙。被子做好,董妻的金戒指却不见了。这是董老官送她的订亲戒,成色足、分量重,嵌有晶莹的绿翡翠。董妻想:缝被子时没外人,八成是小姑子偷去了。  董妻就拐弯抹角地盘问小姑子,小姑子听出了话音,发火了,发咒道:“我要是偷了你的戒指,立马出门让我的腿摔断!”  说也怪,刚出门,小姑子的腿绊住门槛摔断了腿。于是嫂子认定小姑子是家贼。  董老官回来听说这件事,就对妻子说:我妹妹根本不是贪财人,你别乱怀疑!妻子说:我咋乱怀疑?她赌的咒不是应验了吗!难道说城隍爷也是乱怀疑,洛阳人谁不知道城隍爷灵验?  董老官无话可说,钻在新被窝里睡觉。忽然发现有硬物硌身,一摸,正是那只戒指,早被缝进被子里面去了。  次日晨,董老官对妻子说:“你不是说城隍爷灵验么?今天咱们再去敬香磕头,如何?”妻子高兴地去备了祭品,来到西关东侧的府城隍庙。董老官对着城隍爷像审视一番,突然伸手指住那泥胎鼻子骂道:“城隍城隍好大胆!乱断官司造屈冤。如此不配享烟火,滚到城外受风寒!”董妻吓得嚷嚷:“骂不得骂不得,城隍爷要显灵降灾的!”董老官说:“他还显什么灵?告诉你,那戒指被你自己缝进被子,反倒诬陷我妹妹!走,回家一看便知!”  夫妻回到家,董妻摸摸被子,果然找到了戒指,猛想起是自己戴顶针时随手将戒指摘下,又无意中缝进被子里了,她很羞愧,连忙向小姑子赔礼道歉。  人间的这场风波,停了;神界的这场风波,还没有停。第二天一大早,赶集的人们在西关外麦地里发现了城隍爷的塑像,他不好意思地脸朝下躺着。  咦?城隍爷咋跑到城外了?赶紧把城隍爷抬回庙里,第二天发现城隍爷又不见了,一连三天都在城外同一地点找到城隍,原来是他自知判案有误,冤枉了那位小姑子,不好意思呆在城里,就溜到城外来了。于是,人们只好在城外麦地里又盖了一座城隍庙。其实,这不过是洛阳府还下辖一个洛阳县,就得再盖一座城隍庙罢了。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6国庆洛阳行——洛阳老集
2016国庆洛阳行——洛阳老集
丽景门内就是洛阳老集,也叫洛阳老街,老街是洛阳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丽景门、八角楼、文笔峰、鼓楼等建筑巍然屹立,记录着古城昔日的辉煌。不变的是青石板路依旧,往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依旧,热闹吆喝的商贩依旧,充满着生活气息。
洛阳古城有很多古街,每条古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厚重的文化。千百年间,它们用独特的方式,悠悠地诉说着神都古老的故事……
  老集形成于金中京(1214年),是在隋唐东都的东城旧址上兴建的,距今已有305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洛阳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除了丽景门、鼓楼、八角楼、文笔峰等还屹立于街头,东大街和西大街中的各个商铺也都保留着传统的店面。这些店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风格。比起国内的其他旅游古镇,老街更多的保持了原始的风貌。青石板路,砖房店面,卖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从小吃店、工艺品店到服装店、五金店,应有尽有,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到了晚上,老城夜市一开张,露天桌椅,洛阳水席,人头攒动,十分热闹。与其说老城这里是一个景点,倒不如说是老洛阳人的生活区。
十字街是河南最具有烟火气的千年老街。该街是隋唐洛阳城的宣仁门外大街,金元时期成为东城的主街,明末移钟鼓楼于东大街。这是一条美食街,160米长的街道两边摆满了各种风味小吃摊。除了水席、炒菜,还有云吞、甜面片有洛阳风味的不翻汤、水席、烫面角、烧鸡、浆面条等小吃,最有烟火味儿,最暖肚肠。不少知名小吃,如白记刀铡面、刘记不翻汤、孙记绿豆面、翟记烩饼等都聚集在此,洛阳现在不少特色餐饮就发源于此。老洛阳们常常流连于老城各种不起眼的汤馆、面摊,更是因为——只有这里才有的“正宗味道”……
看到不翻汤几个字,想起做的行程功课,好像是很著名的洛阳小吃。忍不住走进了这家小店......
洛阳不翻汤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传统名吃。味道纯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腻。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刘振生,现已传三代人,名刘呼栏,年70多岁。配料有绿豆粉、胡椒、味精、酱油、醋、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食盐。
用小勺舀一些稀绿豆面糊往平底锅里一倒,即成一张类似春卷的薄片,不用翻个就熟,所以就叫“不翻”。把两张晶莹翠绿的“不翻”叠着放在碗里,舀些滚烫的猪骨头汤浇在上面,再放上些粉条、黄花、木耳等,还要舍得放些醋、胡椒粉,于是一碗不翻汤就做好。
竟然还是百年老店......&
牡丹银丝酥:就是和龙须酥差不多的东东。师傅说他们用的是好的牡丹蜂蜜,可以从一小团蜂蜜拉扯出了六万多根细丝来。路过的人都可以过去让师傅给你包个小的牡丹银丝酥试吃一下。
老集顾名思义,是洛阳的老城区。要说历史,从公元前1050年周公旦营建洛邑算起至今已经快3100年。老城是每个有历史的古都的灵魂,从中既能看到过去,也可以看到未来。老城从古至今,“有街无路”,所有通道都冠以街、巷、胡同之称,而与“路”无关。人们常说老城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古代的“九”为最,这里的“九”只指城中繁华的车马大道,意表老城街巷之多。街巷如迷宫,近千年的光阴使这一方水土厚重而神秘。老城是当代洛阳城的根,一城巷陌一城人,一城往事如烟云,留下了太多的洛阳记忆。
东西大街、南大街与兴华街共同形成了老城的“十”字街格局,它们是洛阳古城较为完整的街区,是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这里有街巷空间,民居院落,传统店铺,古树古木,文物古迹,遗址,河道,桥梁,是洛阳“老字号”店铺和“风味”特色店铺的集中地,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
清朝时,东大街南侧有文庙、儒学,还有玉虚书院、望嵩书院、奎光书院、敬业书院等著名书院,因此东大街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置产安居的首选之地,居住着不少世家大族。城的每一平方米土地上都有故事,曹操点将台,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做礼拜的安国寺、狄仁杰办公的府邸……
老城应该是洛阳最为古老的一部分,而老街,则承载着洛阳的记忆。在街边喝一碗杏仁茶,吃一块梅花糕,看着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老街就是这个样子,像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融合在了一起,自然、和谐。人们仿佛在不同的时空中来回穿梭。
来到老城十字街,不只是因为北大街两旁大量的美食小店,更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来了洛阳老城十字街,洛阳之行才能算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牡丹与洛阳的历史之缘:牡丹为我国园艺比较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过程伊始就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唐朝中期牡丹被尊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宋代将牡丹作为国家象征,写文作诗进行呕歌,清朝,牡丹被推为国花,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洛阳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遐迩;也以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牡丹之圣地。
在洛阳城西,1400年前曾经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园林——西苑。当年隋炀帝杨广在洛阳辟地周200里为西苑,而牡丹也就是在那时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西苑里边,当时广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牡丹作为主打的一个品种,从全国各地征集过来,开辟了中国人工栽培牡丹的新纪元。唐朝时期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在登基之后,不但把长安城的牡丹移植到洛阳,还把甘肃、山西的牡丹也栽到了洛阳城中,每年花开之时,文武百官便会在女皇的带领下游园赏花,而这花儿的繁盛也由此开始。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赏花之后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北宋时,洛阳牡丹规模为全国之冠,是洛阳牡丹始“甲天下”的时代,当时最出新的事莫过于举办万花会。西京留守钱惟演“以花为屏帐”、“满目皆花”,歌舞升平,悠然自得。而民间则有“姚黄号为花王,洛阳人贵之。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的记载。大文豪欧阳修极爱牡丹,他研究品赏牡丹十数年后,在其诗作《洛阳牡丹图》中道出了“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感慨,又在著作《洛阳牡丹记》中得出了“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的结论。
北宋时洛阳不仅成为我国牡丹栽培中心,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为牡丹研究推广及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列举牡丹名品24种,总结了牡丹栽培、育种经验,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其后周师厚(1082年)的《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元祐年间
()张峋撰《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这些专著对促进当时牡丹发展及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洛阳是牡丹生长的风水宝地:洛阳是野生牡丹发源地之一,古代洛阳南部的伏牛山、西部的崤山、北面的邙山,分布着大量的野生牡丹。现在嵩县、栾川、新安还有野生牡丹分布。据统计,中国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共有9种、1个栽培种、8个野生种。8个野生种中,洛阳附近分布有3个种: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以这几个野生种生种为主,逐步形成了中国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牡丹品种群。它辐射、传播至全国各地,并不断繁衍,形成当地的品种,对促进中国各地牡丹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牡丹也不断引入洛阳,从而不仅丰富了洛阳牡丹品种,而且也使之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洛阳还是中国牡丹品种的重要资源宝库,目前品种的数量达到1200多个。
具有洛阳特色的牡丹磁盘......
栾川豆腐,五元一份,儿子说好吃。但几天后真正踏入栾川的土地,儿子又说,洛阳老集的栾川豆腐一定不正宗,味道差距好远......
河南府城隍庙: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现存河南府重修城隍庙碑,立于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五月,说明在此以前已有城隍庙。城隍,道教所传守护城池之神。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说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现存的河南府重修城隍庙碑立于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五月,这说明在此以前已有河南府城隍庙。据此推测,河南府城隍庙应始建于唐宋时期。
河南府城隍庙,俗称“府城隍庙”,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至今,沿其中轴线仍有南门、山门、戏楼、石亭、威灵殿等建筑保留,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主体建筑为威灵殿,因城隍受封为威灵公而得名。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顶。殿内原供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塑判官、速报二神。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五、十月初一城隍出巡,即将此像抬出。殿顶部山脊上垒砌浮雕石刻,四角戗脊上塑有“走尽人”,传说为韩信、庞涓、周瑜和罗成四将,因其生前为人奸短,而受到上天的惩戒。
据现存的碑刻记载,明崇祯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庙内神像被毁。民国时期,该庙曾辟为中山公园,城隍庙胡同也因此改为公园巷。1930年,用作河洛中学校舍;1959年修筑中州路时,将其一分为二,今南院为洛阳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文物部门曾在1997年修复六角亭、1999年重修西厢房;北院大部分为洛阳第六中学占用。北院的威灵殿于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并辟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门市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洛阳县志》说:“府城隍庙在西门内大街。”老城西门,称丽景门,又称万安门,入西门东行,路北即河南府城隍庙,这是豫西最大的城隍庙。
洛阳祭城隍之俗,起源甚古,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人们都要祭腊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城隍最初被定义为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到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杜甫写有“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的诗句。城隍神由最初只是作为城市水壕自然神来祭祀,逐渐演化为保护城市与居民的城隍神灵崇拜。到了明代,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于是全国各地修的城隍庙更多。
河南府城隍庙,就是朱元璋下诏后修建的。在此之前的洛阳城隍庙已毁于战火。该庙在明崇祯、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重修。该庙占地约8公顷,座北面南,平面布局为六进院,由南至北依次为:辕门、山门、南戏楼、石柱亭、北戏楼、卷棚、威灵殿。威灵殿是主殿,歇山九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斗拱飞檐,琉璃瓦屋顶。清代时,威灵殿供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塑判官、速报二神。威灵殿之北,有后殿五间。两戏楼之间东西厢房,供奉河南府十县城隍。威灵殿前两侧厢房供奉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等。
1918年,洛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在府城隍庙成立,教育家李肯堂任主任。
1927年12月,冯玉祥任命石友三为洛阳警备司令,石友三下令将府城隍庙内全部雕塑砸毁、全部经卷焚毁,以“莫须有”的罪名枪杀李肯堂,驻军于庙内。后又将河南府城隍庙辟为中山公园。
1930年11月,在中原大战中击败冯玉祥的蒋介石,任命武庭麟为洛阳警备司令。当年12月,在李肯堂蒙难三周年之际,张钫、武庭麟等各界人士齐集府城隍庙,为李肯堂举行公祭大会,并在其故乡洛阳县矬李村竖碑追念。同时,在府城隍庙创办河洛中学,教育家魏明甫任校长。
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国民党元老张继与张钫、武庭麟等人在府城隍庙创立河洛国学专修馆,该馆与河洛中学合署办公。1948年,河洛中学、河洛国学专修馆自动解散。
1949年8月,新成立的豫西区立洛阳中学迁入府城隍庙。1954年11月,学校高、初中分设,高中部迁出,定名为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初中部改名为洛阳市第六中学。1959年,相关部门修筑中州路时,河南府城隍庙被冲开一分为二。如今,其南院被洛阳市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其北院大部分被洛阳市第六中学占用。在洛阳市第三十中学校园内,还能看到河南府城隍庙的南门和门两侧的石兽与石鼓、拱形山门以及一座戏楼。此外,在今文物复制品公司院内,还有一座六角石柱亭,文物部门曾在1997年对六角石柱亭进行修复,1999年又重修西厢房。河南府城隍庙内的戏楼,是人们祭拜城隍时举行仪式的地方,在“游城隍”的日子里,百姓也常通过唱大戏的方式祈福。如今,戏楼虽已破旧,但透过楼壁青石块间的缝隙,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百姓云集在此祈福观戏的热闹场面。
&洛阳城为什么有两个城隍庙:洛阳人大都知道西关东边的这座城隍庙,特别是中州路老城段改造后,那单檐歇山式威灵殿更是引人注目。可不少洛阳人却不知道,在西关外的黄梅路西侧,还有一座洛阳县城隍庙,现在是宇通街小学。
  这座县城隍庙,如今尚存完整的两座侧殿,通向主殿的路基也还在,翠柏青青,古风依然。
  我们知道,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他的工作岗位,当然应该在城里,可洛阳县城隍庙为啥不建在洛阳城里,却建到西关之外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有位名士董笃行,人称董老官,清初洛阳人,仕途特顺畅,乡试中举后,于顺治二年会试考中贡士。顺治三年又中进士,当年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又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成为执掌弹劾百官及谏言朝政得失的重要官员。
  他豁达豪爽,明事理,有胆量。有年腊月,他的妻子想着丈夫过年要回来了,忙着要做一床新棉被。缝被子时,小姑子也过来帮忙。被子做好,董妻的金戒指却不见了。这是董老官送她的订亲戒,成色足、分量重,嵌有晶莹的绿翡翠。董妻想:缝被子时没外人,八成是小姑子偷去了。
  董妻就拐弯抹角地盘问小姑子,小姑子听出了话音,发火了,发咒道:“我要是偷了你的戒指,立马出门让我的腿摔断!”
  说也怪,刚出门,小姑子的腿绊住门槛摔断了腿。于是嫂子认定小姑子是家贼。
  董老官回来听说这件事,就对妻子说:我妹妹根本不是贪财人,你别乱怀疑!妻子说:我咋乱怀疑?她赌的咒不是应验了吗!难道说城隍爷也是乱怀疑,洛阳人谁不知道城隍爷灵验?
  董老官无话可说,钻在新被窝里睡觉。忽然发现有硬物硌身,一摸,正是那只戒指,早被缝进被子里面去了。
  次日晨,董老官对妻子说:“你不是说城隍爷灵验么?今天咱们再去敬香磕头,如何?”妻子高兴地去备了祭品,来到西关东侧的府城隍庙。董老官对着城隍爷像审视一番,突然伸手指住那泥胎鼻子骂道:“城隍城隍好大胆!乱断官司造屈冤。如此不配享烟火,滚到城外受风寒!”董妻吓得嚷嚷:“骂不得骂不得,城隍爷要显灵降灾的!”董老官说:“他还显什么灵?告诉你,那戒指被你自己缝进被子,反倒诬陷我妹妹!走,回家一看便知!”
  夫妻回到家,董妻摸摸被子,果然找到了戒指,猛想起是自己戴顶针时随手将戒指摘下,又无意中缝进被子里了,她很羞愧,连忙向小姑子赔礼道歉。
  人间的这场风波,停了;神界的这场风波,还没有停。第二天一大早,赶集的人们在西关外麦地里发现了城隍爷的塑像,他不好意思地脸朝下躺着。
  咦?城隍爷咋跑到城外了?赶紧把城隍爷抬回庙里,第二天发现城隍爷又不见了,一连三天都在城外同一地点找到城隍,原来是他自知判案有误,冤枉了那位小姑子,不好意思呆在城里,就溜到城外来了。于是,人们只好在城外麦地里又盖了一座城隍庙。
&洛阳千年牡丹,只有两种可以食用,来这里牡丹饼不得不尝。牡丹鲜花饼,在白马寺门前已经尝过,味道很一般呢。比起菽庄花园的鲜花饼......
看到八戒和猴哥,跑到前面拍照。八戒好合作啊......
便宜的石榴汁,十元一杯,还送一个大石榴......
洛阳有句俗语:“早喝汤,晚烧烤”。大多洛阳人的一天,从一碗各色热汤“开始”,到吃过烧烤、喝过啤酒“结束”。对吃有些讲究的洛阳人,掩饰不住对夜市烧烤的喜爱。
洛阳铲 (考古学工具)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洛阳铲是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历史文化:河南洛阳邙山上冢垒嵯峨,几无卧牛之地,地下随葬品埋藏极为丰富。郑和七次下西洋后,中国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购于黑市”。由于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阳的凹形探铲,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
洛阳铲逐渐为后人改进。最早广泛使用的地方自然是盗墓,而今则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20世纪50年代,洛阳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工厂选址常遇到古墓,以机器钻探取样,费时费工,于是工程施工人员就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地探测出千余座古墓。之后这种凹形探铲推广到全国,并很快传到东欧和亚非各国,洛阳铲从此驰名中外。
“洛阳铲”的发明者是洛阳当地一些人。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的100多年间,神奇的“洛阳铲”,使得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阳铲”由此恶名远播。
“洛阳铲”既是盗墓工具,又是考古工具。“洛阳铲”已被正式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在教科书上划出图形,介绍其使用方法,向全国推广使用,并因此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考古钻探技术,也成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可以说,在世界范围,“洛阳铲”也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一。洛阳铲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科研和工业上。
洛阳是“洛阳铲”在中国的唯一产地。然而,长期以来,“洛阳铲”的生产经营一直处在民间手工作坊的原始状态,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一些考古专家呼吁对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洛阳铲”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整理和规模开发,甚至建议将“洛阳铲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洛阳铲文化保护协会把“洛阳铲”注册商标,把洛阳铲真正留在了洛阳。洛阳铲博物馆等相关机构也在逐步建设,洛阳铲作为一个世界性文化符号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
发明来源: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李鸭子平日里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经常想的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据考证,打造出第一把洛阳铲的铁匠叫做陈印娃,现已故去。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一带特有的特色传统名宴,属于豫菜系。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其地理气候有直接关系。洛阳四面环山,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戚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
水席传说: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洛阳人把水席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以此来款待远方来客。它不仅是盛大宴会中倍受欢迎的席面,就是平时民间婚丧嫁娶、诞辰寿日、年节喜庆等礼仪场合,人们也惯用水席招待至亲好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三八桌”。它作为传统的饮食风格,和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被誉为古都洛阳的三大异风,成为洛阳人的骄傲。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河南洛阳的汉族传统名吃。是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洛阳、汝州、新郑等地浆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酸味独特,咸香适口,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浆面条不同于浆水面。
说实话,很是不合来自山东的我们的口味......
这样卖熟肉制品?!!!
一回首,突然发现了这样一家店铺——好可爱的橱窗啊。一排唐代仕女站立在古都洛阳古老的街道上,此情此景......
大唐盛世......
&盗墓贼和无辜的小白兔在一起?!......
最喜欢这里的瓷器......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洛阳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