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贵阳市二环路路是否经过小枧

小枧沟镇城镇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 信息公告 - 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绵阳市委农办&&绵阳市农业局
|&&&&|&&&&|&&
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 信息公告 - 详细信息
党委书记:邓安党委副书记、镇长:甘其林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刘新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勇党委委员、副镇长:袁斌党委委员、副镇长:魏爱军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光民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王贵品
联系人:王运才
电话:2830031
传真:2830031
地址:游仙区小枧沟镇利民街19号
访问人数:4896 人
小枧沟镇城镇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发布时间:日&&来源: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人民政府
四川嘉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委托西南交通大学编制《小枧沟镇城镇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等相关规定,现将有关“小枧沟镇城镇化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有关信息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如下:
一、项目名称和工程概要
项目名称:小枧沟镇城镇化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绵阳市城南小枧沟镇
项目概况: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
1、约3.88平方公里内部原住民及企事业单位的征地拆迁及安置工作、涉及拆迁住户434户,1187人,全部为农村户口。拆迁集体土地上企业11户,国有土地上企业3户,拆迁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11637平方米(其中农房建筑面积约95815平方米、企业建筑面积约15822平方米)。
2、区域内23条市政道路工程、包括滨江路、迎水路、枧水路、笔枧路、笔枧北路、笔枧南路、规划1号路……规划17号路,全长米,分别20、24、25、30、40米宽不等(含给排水、桥梁9座、综合管线、交安绿化等道路附属工程)。
3、汇泽堰环境治理工程。汇泽堰等水系总占地面积338亩,总面积,硬质铺装,水域,建筑800 m2,绿化。
项目总投资为99832.7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50464.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5998.88万元(征地拆迁30816.40万元)、预备费8646.29万元,其他费用3840.00万元。
二、建设单位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四川嘉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人:贾志强
联系电话:
三、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证书等级:乙级 & & & & &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乙字第3232号
联系人:李工 & & & & & & & & 电话:028-
E-mail:chys_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二段111号 & & & & & 邮编:610031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1、工作程序
评价的工作程序:建设单位委托-文件资料收集、研究-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报告-环保主管单位审查。
2、主要工作内容
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阐明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分析预测项目施工期和建成后所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五、公众参与的主要事项
1、对环境质量现状的认识;
2、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意见;
3、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
4、公众对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公众参与方式:本次公示主要采取在网络公示的形式,公众可通过电话、向公示指定地址发送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表对该项目的建设及环评的意见和看法。为便于进一步的了解公众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请公众在发表意见的同时尽量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
& &公示时间从发布之日起,共10个工作日。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将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真实记录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的宝贵意见、建议向工程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反映。
主办单位:中共绵阳市委农办&&&&绵阳市农业局
Copyright & 2014 绵阳新农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地址:绵阳市涪城区涪城路64号&&电话:&&传真:&&E-mail:
承办单位:绵阳赛比尔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号&&绵阳快推进“7+2”项目建设
绵阳市新闻网
  项目建设,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是加快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此,市将绕城高速南环线,二环路三期工程,七星坝污水处理厂,桑林坝统建房项目,小枧生态公园,美丰项目,园区一号、四号道路和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火车货站搬迁和铁路综合物流暨现代加工工业园区项目作为今年的&7+2&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加以推进。
  针对&7+2&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并通过多种方式,为项目建设扫清&拦路虎&。
  项目建设进度不尽理想
  随着6月的到来,2013年即将过半,&7+2&重点项目今年的工作量是否也接近过半了呢?5月底至6月初,记者进行了走访。
  在桑林坝片区(涪江二桥至红大桥片区),记者看见一些房屋尽管未推倒,但已无人居住,用于安置该片区拆迁户的统建房位置已经预留出来。负责拆迁的游仙经济试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0年下半年启动拆迁工作以来,八成以上的拆迁户已签订了安置协议;统建房已确定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地勘单位,正在做最后一批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
  在小枧生态公园项目地址前,放眼望去,沿三江一带,零零星星的房屋正处于拆除状态,但拆迁范围内的一个大鱼塘仍有人经营,还有一些村民搭起棚子驻扎在空地上。负责该项目施工的嘉来建工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受拆迁、阻工等因素影响,施工队伍无法入场施工。
  此后,记者在绵阳绕城高速项目(三台永明段)、成绵乐客运专线(双碑立交桥段)、二环路项目(普明段)等处采访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项目进度不尽理想。
  多种因素阻滞项目建设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项目建设进度不理想呢?记者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部分拆迁户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要求高额补偿,拒绝拆迁,导致拆迁、安置不能按进度开展。例如,成绵乐客专项目、桑林坝统建房项目、绕城高速项目等均存在这种现象。
  二是少数拆迁户扰工阻工,导致施工方无法施工。例如,在小枧生态公园建设中,少部分村民要求优先使用当地劳务、,并提出分包工程等,致使嘉来建工进场施工多次受阻;三台永明镇少数村民以安置补偿等问题阻挠施工,造成项目无法推进。
  三是客观上需要完善规划,不可避免影响了拆迁安置进度。例如,在安置桑林坝拆迁户过程中,由于原规划的统建房不能完全安置需要安置的拆迁户,导致规划更改,从而影响了项目进度。
  四是部分项目还处于前期筹备阶段。例如,七星坝污水处理厂才完成项目可研评审,召开了选址听证会,取得了用地预审意见和用地红线图;绵阳综合物流加工园区项目还处于项目建设的筹备阶段。
  多方合力加快项目建设
  针对&7+2&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了责任落实和工作考核,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加强推进项目建设。9个项目的责任单位迅速增派人手,蹲点与住户沟通,积极化解拆迁安置难题,许多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教育园区一、四号路项目。截至目前,一号路拆迁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施工范围内的水、电线路的迁改方案已经落实;一号路接农校段已全面铺开施工,计划8月底实现基本通行;四号路已基本建成。
  &&绵阳火车货站搬迁和铁路综合物流暨现代加工工业园区项目。市政府已与铁路局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已进入项目科研阶段。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涉及拆迁的东辰布艺城的14户拆迁户,已拆迁9户,还有5户正在协调中;门面拆迁工作正加紧推进;涉及拆迁的梅花东街集体经济职工住宅楼正在加紧协调中。
  &&七星坝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抓紧青苗、附着物的清点、统计工作;工程建设方面,正在抓紧开展环评评审、初设和施工图编制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项目排行榜绵阳区县:
您当前的位置 :&
管理可以是微笑――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置信小学校长贾方玉谈教师管理
手机看新闻: 短信看新闻:
  四川新闻网绵阳12月3日讯 (贾方玉)有一次,一位校长跟我说,一位教师早上迟到后,他只是铁着脸瞪了那位教师一眼,也没怎么批评,可那位教师居然发了脾气。我说,你不问青红皂白就责怪,教师当然会有情绪了。他迟到的原因可能是在路上遇到堵车了,可能是乘坐的车坏了,可能是小孩不肯起床或有病受到拖累了,可能是熬夜睡过头了,可能是病了……你不仅不去安慰他,还给他脸色看,教师怎么心里不难受呢?这种不良情绪传递下去,很可能会“殃及池鱼”。如果被责怪的教师随后就带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教室,那课堂会是怎样的呢?
  谁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不成熟或失去理智的教师,才会忽视规章制度这根“高压线”;只有不负责任或片面强调人性化的校长,才会放弃对规章制度的维护。秩序固然是管理的前提,但在学校管理中,强调的往往是管理的刚性,管理只是自上而下的,只是力的传递。管理者就是制度的化身,是铁的纪律的化身。
  于是,在这种惯性中,校长与教师在职务上的差别,就表现为地位的尊卑、人格的高低。虽然以人为本、刚柔相济已经成为了管理的流行语,但是校长们是否真的重视了从人的生命尊严的需要出发进行管理。
  如果说“刚”是稳定,是保障,那么“柔”就是灵动,是感化,是内化,是沟通,是互动,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是一种基于平等、民主的相互审视,是管理效力由内而外的伸展!当然,“柔”的前提是秩序,是尊严。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也应该是微笑的。
  只有在这样的管理气氛中,才能涌现出大量的有思想的教师和有思想的校长。这是因为,有思想的人,往往不那么循规蹈矩,他们更需要理解、宽容和尊重的“土壤”。
  由此,我们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管理方式。
  有位教师在网上发了一个“说说校长大人”的贴子。其中写到:“微笑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微笑能化解所有忧愁。微笑会使人信心百倍。”
  这段话,是教师对现代校长的期盼。是的,微笑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原则,还是自信、宽容、尊重的代名词。在微笑的背后是涵养,是人文关怀,是开阔的视野,是广阔的胸襟,是校长的激情和梦想。在当今社会中,教师是压力很大、负担极重的群体之一。他们最需要校长做的,是和他们一样,把庄严放在心底,把责任担在肩上,而把生命成长所需要的阳光、空气和水尽情地释放。如果对教师的信任不能成为一种力量,如果对教师的信任是脆弱的或虚假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支撑学校的管理?如果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都需要监督,教师的成长、工作都需要胁迫,那么,在校长和教师之间还有什么可以维系?
  这段话,也是教师对新型学校文化的展望。是啊!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充满人间温情的,是可以到处看到笑脸、听到笑声的,是可以忙中偷闲和浪漫的。理想的管理,应该是要求不苛求,宽容不纵容。只有让教师获得精神自由,才能有教育的创新。让教师拥有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空间,就是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微笑是阳光,是透过理智折射出的感性之光。当教师有过失的时侯,校长的微笑可以将他唤醒。他感到的可以是痛,但不是恨。当教师遇到困难的时侯,校长的微笑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潜能。他们感到的是真情实感的关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冷漠。
  管理,可以通过微笑使教师成长的舞台更大,平台更高;管理,可以通过微笑来积聚教师成长的力量。(值班编审:徐志英 本网热线:)
编辑:郑雪
关于我们 |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法律顾问:刘宇 |绵阳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2版:新闻
&&&&&&&&&&
体验开往郊区的31路公交车——
公交车开进村 改变群众生活方式
&&“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很方便。”昨(28)日,记者在31路公交车上遇到小枧沟镇村民李江,他在乡下住,在城区芙蓉汉城上班,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记者了解到,公交车开进游仙区的乡村,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拉近了城乡距离。&&昨日早上6点40分,天蒙蒙亮,记者在市三医院对面的公交站台搭上头班31路公共汽车,跟车采访。车辆要经游仙区小枧沟镇开往建华乡的石垭村,30来岁的女驾驶员肖竹婷热情地和几个乘客打着招呼。每天都要跑这条线路,大多数乘客都和她熟识了。&&紧挨着记者坐的是操着普通话的向师傅,他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兴发家园,要在8点钟赶到小枧沟镇一心村的“航天工业城”建设工地上班,车上还有三位师傅和他一样,住在城里,早上都要赶过去上班。车辆沿着沈家坝、富乐后山、紫阳公社的线路快速行驶。虽然是头班车,但早起去小枧沟镇那边上班办事的人也不少。&&穿过小枧沟镇,多数乘客下车,也有乘客上车,新上的几名乘客是赶往建华乡办事的。车辆驶进这边的几个乡村,道路变得狭窄,虽然也是水泥路,但大片的路面被重车碾压破损。肖竹婷笑着说:“这条路太考我手艺了!”但她还是开得很平稳。&&7点20分,到达终点站石垭村,村民们已经在等车了。肖竹婷一阵小跑进了路边农户家,那家农户借了间房屋给公汽司当站务室,在记录本上签字后,她又连忙回到车上,开车往回赶。&&回去的乘客比来时增加了许多,有的是进城去上班,有的是进城或到小枧沟去卖菜,车上显得十分拥挤。肖竹婷耐心地叫大家把座位让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洪发村7组的陈顺田大爷拎着一大袋蔬菜赶车去小枧沟镇卖菜,他告诉记者,村民们上街卖菜、送小孩上学、走亲戚等,都是赶31路公共汽车,这趟车开通七八年来,沿线的居民都离不开了。&&“公交车便宜、方便又安全。”石垭村的杨大娘告诉记者,她每天早上都要送4岁的孙子小翔到小枧沟镇上幼儿园。小翔长得很壮实,杨大娘几乎抱不动,驾驶员肖竹婷赶紧过来帮忙,上车后又给婆孙俩找座位。杨大娘说,小翔本来该在建华乡场镇上幼儿园,可那边步行要半个小时,而坐公交车到小枧沟,自己来去一趟才两元钱,还顺便赶了场。&&洪发村村民李江在芙蓉汉城上班,每天都要回家,来回才3元钱。“现在农村交通也这么方便,每天来回没什么。”李江说。可旁边一位抱小孩的青年妇女却挑起了李江话里的毛病:“我们这里是绵阳二环路以内,不算农村了!”惹得大家一阵哄笑。“就是嘛,我们这里就是绵阳城区。”乘客们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实,两三元钱就能从城市最中心搭个来回的郊区农村,已经无限拉近了和中心城区的距离。&&城乡交通畅通了,沿线居民方便了,可又有几人知道,公交车司机每天都是起早贪黑,长年累月地奔波在乡村线路上。&&因为昨天是上午班,肖竹婷早上4点50分就起床,5点钟就从通安巷出来,搭乘公司5点20分的上班车,赶到位于游仙镇的五总站停车场,而她10岁的儿子还在睡觉,儿子的早饭是她头晚上准备的牛奶和馒头,她自己也带着牛奶和馒头,得忙里偷闲地“吃早饭”。尽管每天不是早起就是晚归,可肖竹婷却没有半点埋怨,她说:“我们是搞服务行业的嘛,肯定是比别人要早。” (曾军 本报记者 孙兴伟)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环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