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城怎么搭车到珠海香洲总站前山方便些?要...

专-业5年找我有优 惠华发国际
(锦绣四路388号)
3km生活圈:
在售房源80套
使用手机扫码拨号
核心卖点核心卖点十字门区【华发国际海岸花园】在售面积:65至135㎡,2房至4房1:近横琴澳门,湾仔.十字门区2:华发国际海岸位于国内陆路连接港澳的区3:是目前一个坐享千亿级国际化配套的城市综合体项目;4:完善配套体系,置身于湾仔华发商都、华发新天地、自贸区*购物区打造多个城市综合体,5:在2016年底珠海市住建局公布的湾仔控制性详细规划,湾仔将兼具城市配套、特色旅游功能,成为南湾城区面向澳门地区的要展示地区之一,规划中还配备了一个1级邻里、2个二级邻里,而位于南湾南路交通枢纽的华发国际海岸体量,聚焦更多人气,提供了更好的落脚点24专看房:151- 蒋经理(微信同号)更多房源请加我微信或电话联系
业主心态项目无可比拟的五个 唯 一第 一:华发国际海岸是目前珠海 在 售 唯 一 的城大盘,同时位于国内 唯 一 陆 路 连接港澳的十字门区,并与3万亿造就的横琴自贸区共同构成珠澳综合性CBD,其地段无法*。第 二:是珠海建城以来 唯 一 一 个 周边大配套先行再做住宅开发的项目;第 三:是目前 唯 一 一 个坐享千亿级国际化配套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第 四:是珠海 唯 一 自然环境如此优越的城央大盘,背山面水,的居住;第 五:该项目是 唯 一 一 个享受多口岸的大盘!精 品 户 型
小区配套横琴幼儿园、横琴澳门三育(中英文部)、童托儿所购物/市:湾仔华发新天地区、湾仔华发商都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中国医院娱乐:长隆海洋王国、野生动物园、hello kitty主题公园公交路线: 14路、61路、86路、130路、k10路、n20路、z30路到会展站下车即到。
服务介绍本人从事房地 产多年,公司有大量好房源,欢迎 进入我的店铺查看,欢迎 随时电话咨询,相信我的专 业,为您安家保驾护航。
全部待售:
全部待租:
开&&发&商:
珠海奥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物业公司: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容&&积&率:
绿&&化&率:
税费计算器
房贷计算器
住宅类型:
非普通住宅
买房家庭唯一:
不唯一住宅
距上次交易:
买房家庭首套:
计征方式:
房屋面积:
房屋总价:
买卖差价:
贷款类型:
贷款金额:
贷款期限:
商贷年利率:
15年10月24利率上限(1.1倍)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95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9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88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85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7折)
15年10月24基准利率
公积金年利率:
15年10月24利率上限(1.1倍)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95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9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88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85折)
15年10月24利率下限(7折)
15年10月24基准利率
商业贷款金额:
公积金贷款金额:
等额本息还款
等额本金还款
还款月数:
本息合计:
首月后每月递减元
还款月数:
本息合计:
华发国际海岸
¥ 36003.00元/平米
¥ 31881.00元/平米
注:本站“均价”数据统计来自经纪人发布的信息
身边相似好房推荐
华发新城六期
万科红树东岸(别墅)
金湾三灶樱雪和园精装两房笋盘业
2室2厅 88平米
香洲前山,领寓 暨南大学旁 精
1室1厅 43平米
香洲前山,财富世家公园里 新装
3室2厅 90平米
香洲前山前山小学对面
1室 30平米
18000元/㎡
30000元/㎡
14000元/㎡
38000元/㎡
专-业5年找我有优 惠华发国际
使用手机扫码拨号
Copyright (C) 2018 www.LouP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性ICP证:手机 广东省情网 | 手机书籍内容显示页
《水运志》
第二节 建国后港口
一、港口管理
  建国后,广东的港口管理实行港航合一、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即:港口企业由航运企业领导,为航运企业装卸运输船舶服务。同时,港口企业除经营港口装卸业务外,还兼有港口规划、岸线审批等港务管理职能。省属的地方港口(包括除交通部管辖的6个沿海港口外,其他所有的内河港口及沿海中小港口),全省由省航运厅(或省航运局)管理,地区(市)则实行港航分管和大港管小港的体制。即:地(市)将港务工作从航运部门分离出来,设地区(市)港务局,由省航运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县以下设港务所(站),由所在的地(市)港务局管理。  
  1950年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广州区港务局成立,广东全省和梧州以下西江下游的内河港口和全省的沿海港口由其管理。  
  1951年2月,交通部实行海河分管政策,全省的内河港口由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管理,而沿海港口仍由广州区港务局管理。  
  1954年6月,交通部珠江航运局成立,广东全省和广东、广西两省(区)珠江水系的内河港口均由其管理。  
  1955年7月,交通部珠江航运局调整机构,非珠江水系的内河港口转由省交通厅航运局管理,而珠江水系的港口仍由珠江航运局管理。  
  1956年1月,交通部华南区海运管理局成立,接管了广东省的黄埔、湛江、汕头、海口、八所、榆林6个沿海港口。而其他的沿海中小港口则转由省交通厅航运局管理。  
  1957年2月,交通部珠江航运局撤销,全省的内河港口和沿海中小港口全由省航运厅负责管理。  
  1987年10月,省政府批转了省交通厅的省属交通企业下放方案,将省属的港口(除石龙港)全部下放所在地的市政府管理,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市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多渠道集资建设港口和“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管理”政策,有些港口的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发生变化,出现一个城市有几个港口,为加强对港口的统一领导,由地方交通主管部门设立地方港务局,实行一城一港,对辖区内的所有港口进行统一管理。但港口的装卸生产仍由港口企业自主经营。  
  1956年,交通部成立华南海运管理局接管的黄埔、湛江、汕头、海口秀英、八所、三亚6个沿海港口均为交通部的二级企业,先后由交通部华南区海运管理局或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代管。  
  1958年7月,交通部广州区海运管理局下放广东省管理,所属的黄埔、湛江、汕头、海口、八所、三亚港也与当地水运企业合并,1961年6月交通部收回仍由广州海运管理局代管。  
  1969年1月,华南水运公司成立,广州海运管理局所属的广东6个沿海港口也与当地的水运企业合并。1973年交通部收回,其中黄埔、湛江两港改为交通部直属一级企业,由交通部直接管理。而汕头、海口、八所、三亚4港仍由广州海运管理局代管。  
  1985年,汕头、海口、八所、三亚4港也转由交通部直接管理,其中海口、八所、三亚3港合并组建为交通部海南港务局。  
  1987年12月,交通部也将所属的黄埔、湛江、汕头3港下放给广州、湛江、汕头市政府管理,实行交通部和市政府双重领导,以市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港口建设  
  建国后,广东加强了港口建设。1953年,省属的地方港口已有42个恢复了生产。其中:  
  西江:肇庆、都城、封川江口、南江口、德庆、广利、四会。  
  北江:曲江、连江口、连县、清远、英德。  
  东江:老隆、河源、惠州、石龙、东莞、博罗、太平。  
  珠江三角洲:广州、容奇、江门、三埠、石岐、市桥、大岗、陈村、勒流、九江、佛山、西南。  
  韩江:汕头、揭阳、潮州、三河坝、梅县、潮阳、饶平。  
  粤西的鉴江、九州江、漠阳江:梅菉、化州、安铺、阳江。  
  以上港口共有沿江码头412座,总长7057米,仓库111栋,总容量34万吨。货物装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没有机械设备。  
  1958年至1966年,广东对枢纽港口或重要物资运输的港口进行了重点建设,如广州港、石龙港、太平港、东山港、江门港、三埠港、西堤港、新会港、连江口港、清远港等。  
  在此期间,为提高港口的生产效率,在中小港口中组织群众大搞土码头、土吊杆、土输送带,以及制造溜槽滑板,手推车、轨道车、岸坡缆车等装卸工具。如日,南江口港试制出一台载重0.5吨的木轨“鸳鸯车”(即岸坡缆车),使港口的生产效率有较大提高;广州港经过3年努力,实现了船岸装卸作业全部使用吊杆、滑板、平面运输使用手推车、轨道车。据不完全统计,至1958年,全省已有61个港口初步实现了使用机械装卸,码头436座,装卸机械作业线213条。  
  1967年至1976年,广东省有计划的开始大规模的港口建设。特别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后,全省的建港工作进入高潮。这一时期“文化大革命”正结束,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已恢复,内河和沿海的运输任务都很繁重。但由于港口的通过能力不足,船舶“跑在中间,窝在两头”的状况却非常突出。省政府为此成立广东省港口建设办公室,推动和协调全省开展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工作。省属的地方港口,为保证矿石、外贸、煤炭和支农的重点物资运输,在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有计划的新建、扩建或改建了一批港口及货主码头。如西江的六都港;北江的连江口、连县双溪亭、洞冠口、阳山港;东江的老隆港;珠江三角洲的江门、中山、容奇、三埠港;韩江的东山港;粤西沿海的北津、霞海、海安港;粤东沿海的汕尾、西堤港;海南岛的海口新港、白马井码头;至1976年,广东的省属地方港口已增至133个。其中:  
  西江(含绥江):肇庆、封川江口、南江口、四会、六都、都城、德庆、悦城、六步、广利、怀集、广宁、新兴、南丰、罗定、金利、都骑。  
  北江:清远、横石、连江口、西牛、浛洸、大湾、英德、沙口、韶关、连县、阳山、青莲、小江、洞冠口。  
  东江:老隆、石龙、惠阳、横沥、河源、蓝口、新港、东莞、太平、麻涌、博罗、泰美、仍图、观音阁、槟榔潭、古竹、宝安、东水、青龙潭。  
  珠江三角洲:广州、市桥、新塘、增城、石滩、江门、新会、双水、木洲、沙坪、三洲、富湾、三埠、水口、石岐、小榄、大黄圃、白蕉,香洲、佛山、秀水、石湾、容奇、河口、西南、敢咀。  
  粤东(含韩江):韩堤、西堤、潮安、榕城、汕尾、东海、乌坎、甲子、碣石、神泉、棉城、东里、黄冈、海山、棉湖、流沙、桥柱、南澳、梅城、西阳、松口、丙村、高陂、三河、茶阳、银江口、大麻、水寨、水口、留隍、新布、蕉城、白玉、坝头。  
  粤西:湛江内港、阳江、北津、水东、博贺、黄陂、海康、流沙、海安、安铺、春城、梅菉、高州、化州、高山、北潭。  
  海南岛:海口新港、清澜、白马井、新村、博鳌、新盈、铺前。  
  70年代的建港高潮,为改进省属地方港口的装卸工艺和实现机械化的货物装卸创造了条件,许多中小港口的装卸机械得以起步。1973年石龙港自制了吸粮机和煤斗车、红砖自卸车等后,许多省属地方港口都进行了装卸工艺改革。主要是在新建的直立式码头上,配以3—5吨级的固定吊、轨道吊或门吊在码头前沿用作船岸装卸;3—5吨级的牵引车、叉车用作水平运输或库场叠堆;后方库场则配以5吨、8吨、16吨轮胎吊用作装卸作业,并根据需要配以各种装卸工属具,如皮带机、网络、抓斗、货板连钩等。  
  1978年,广东省实施改革开放后,省属的地方港口贯彻多渠道集资建港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港口建设。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陆续建设了一批港澳线客运口岸,开辟了一批货运的一、二类口岸及装卸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则积极发展大港口和建设深水码头,山区及贫困地区也拟依托建设港口发展地方经济。如:  
  珠江三角洲等地建设的港澳线客运口岸有:广州的洲头咀、黄埔、开发区,深圳的蛇口、黄田机场,珠海的九洲、斗门,番禺的南沙、莲花山,以及顺德的容奇,南海的平州,台山的广海,开平的长沙,东莞的太平,以及江门、中山、新会、高鹤、肇庆、汕头、汕尾等。建设集装箱港口和码头的有:深圳的蛇口、赤湾、妈湾、盐田,珠海的九洲,佛山的澜石,中山的中山港,东莞的太平、肇庆的三榕,顺德的容奇,南海的南港,番禺的莲花山,增城的新塘等,这些港口都有直航香港的集装箱船舶和配套的码头设施。  
  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新建或扩建的港口和码头有:深圳、珠海、汕头、潮州、海门、中山、新会、惠州、阳江、茂名等。此外,许多地方以港口为依托,逐步形成外向型的综合运输体系,港口功能已从单一的装卸功能发展成为贸易、工业加工、旅游、仓储等多种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至1997年,广东省经国务院批准开放的一类口岸有36个,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开放的二类口岸有78个。至1997年,由省交通厅管辖的省属地方港口,全省共有139个,其中内河港口84个,沿海港口55个。年吞吐量10万吨以上的有98个;30万吨以上的有70个;50万吨以上的有47个;100万吨以上的有26个,码头岸线总长度为44691米,比1980年的30062米增加48.6%。库场总面积246万平方米,比1978年的53.26万平方米增加3.62倍。装卸机械总台数1099台,比1978年的640台增加71%。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全年完成7974万吨,比1978年的4370万吨增加83.4%;旅客吞吐量完成1724.5万人次,比1985年的2493.6万人次下降44%;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975.6万吨,比1978年的111.6万吨增加25.7倍;集装箱运输量完成3607196标准箱,吨,为1984年开始统计集装箱运量时(105864吨)的262倍。  
  广州黄埔、汕头、海口秀英、八所、三亚的5个沿海港口,建国后的1954年前都先后恢复了港口生产,负责经营沿海、远洋及外国籍船舶的货物装卸和港务管理工作。湛江港是1955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新港口,1956年建成2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后开港,并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为广东省西部地区和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重要出海门户。这6个沿海港口,1954年后转由交通部经营和管理,并由交通部列入国家的五年规划,直接投资进行新建和扩建。1973年起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深水码头和先进的港口设施。至1985年,6个港口共建有生产泊位10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有36个,5000吨级有24个,仓库和堆场面积有150万平方米,全年完成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838.4万吨,成为广东省的主要沿海港口和中国华南地区的重要港口。1987年,广东省的黄埔、湛江、汕头3个部管港口下放广州、湛江、汕头市管理后,继续建设深水泊位。如黄埔港于1985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新沙地区筹建10个3.5万吨级的深水泊位,并于1996年由广州港全部建成。汕头港于1994年后,在珠池肚建设了1个3.5万吨级煤炭泊位和2个万吨级杂货泊位,改写了汕头港不能进万吨级轮船的历史。
1953年广东地方港口名称表  
老隆、河源、惠州、石龙、东莞、博罗、太平
肇庆、都城、封川江口、南江口、德庆、广利、四会
曲江、连江口、连县、清远、英德
珠江三角洲
广州、容奇、江门、三埠、石岐、市桥、大岗、陈村、勒流、九江、佛山、西南
汕头、揭阳、潮安、三河坝、梅县、潮阳、饶平
化州、安铺
1976年广东地方港口名称表  
老隆、石龙、惠阳、横沥、河源、蓝口、新港、东莞、太平、麻涌、博罗、泰
美、仍图、观音阁、槟榔潭、古竹、宝安、东水、青龙潭
肇庆、封川江口、南江口、六都、都城、德庆、悦城、六步、广利、新兴、南
丰、罗定、金利、都骑
清远、横石、连江口、西牛、大湾、英德、沙口、韶关、连县、阳山、青莲、小
江、洞冠口
珠江三角洲
广州、市桥、新塘、增城、石滩、江门、新会、双水、木洲、沙坪、三洲、富
湾、三埠、水口、石岐、小榄、大黄圃、白蕉,香洲、佛山、秀水、石湾、容
奇、河口、西南、敢咀
四会、广宁、怀集
潮安、榕城、棉城、东里、黄冈、海山、棉湖、流沙、桥柱、梅城、西阳、松
口、丙村、高陂、三河、茶阳、银江口、大麻、水寨、水口、留隍、新布、蕉
城、白玉、坝头
韩堤、西堤、汕尾、东海、乌坎、甲子、碣石、神泉、南澳
湛江内港、阳江、北津、水东、博贺、黄坡、海康、流沙、海安、安铺、春城、
梅幕、高州、化州、高山、北潭
海口新港、清澜、白马井、新村、博鳌、新盈、铺前
 1987年广东地方港口年吞吐量分级表  
1O万吨以下
50—l00万吨
20—50万吨
100—150万吨
10—20万吨
150—200万吨
200万吨以上
三、内河各水系主要港口(一)西江水系  1.封开港  
  封开港位于西江与支流贺江的汇合处。原来只是利用沿江自然岸坡,全靠人力装卸作业。自60年代起,才逐渐兴建码头、仓库堆场和配置装卸机械,货物吞吐量逐渐上升,至1980年货物吞吐量为54.4万吨,1983年旅客吞吐量为51.5万人次。  
  港区范围为西江沿岸自小顶山至大旺村,岸线长12公里,贺江口至封沙头石角,岸线3公里,码头前沿水深均在2米以上。有泊位28个,总长887米;有仓库6座,总面积2598平方米,容量2466吨;堆场10处,面积9528平方米,容量9150吨;装卸机械7台,最大起重能力6吨;客运站1座,候船室面积120平方米。  
  出港货物以粮食、松香、木材、竹木柴炭、食糖、水泥、机制纸等为大宗。199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8万吨,其中进口26万吨,出口22万吨;旅客吞吐量52万人次,其中发出量25万人次。1997年旅客吞吐量为10.36万人;货物吞吐量39.4万吨。  
  2.六都港  
  六都港位于云浮市六都镇的西江南岸。港区码头前沿一般水深10—15米,最深22米,最小3米。港区原来没有正规的码头设施,依靠自然岸坡进行装卸作业,年运量2万至3万吨。60年代末期,随着云浮硫铁矿的开发和建设,六都港已发展成为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的新型港口。1997年,全港拥有码头泊位33个,码头总长1163.5米,有各类装卸机械33台;仓库8座,总面积1518平方米、容量2340吨;堆场10处,总面积7万平方米,容量17.2万吨。  
  出港货物以硫铁矿、铁矿、石灰石、石米、大理石等为大宗。1995年吞吐量为141.49万吨,其中出口130.04万吨,外贸占3.4万吨,进口11.45万吨。1997年吞吐量104.9万吨,其中外贸占12.2万吨。吞吐量比1985年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部分货物被公路分流。  
  3.肇庆港  
  肇庆港位于肇庆市,港区范围上至三榕峡,下迄羚羊峡的南北两岸。建国初期,没有正规港口设施,装卸作业主要靠人力。1983年全港吞吐量已达163.9万吨,主要货物为矿建材料、煤炭、钢铁、非金属矿石、粮食、化肥等。1985年旅客发出量为59.3万人次。  
  全港分6个作业区,有码头泊位61个,码头总长2061.5米,有仓库3座,总面积3250平方米,容量5535吨;堆场9处,总面积1.65万平方米,容量3万吨;有各类装卸、运输机械47台,最大起重能力18吨;港作船1艘、88.2千瓦;客运站1座,候船室面积565平方米,日最高客容量5800人次。出港货物以粮食、马安原煤、茨实、化工原料、碳酸氢铵等为大宗。  
  三榕港是肇庆自筹资金建设的新港,设计年通过能力100万吨,首期50万吨,总投资4800万元。该港于1985年开始动工,日建成投产,经省政府批准为肇庆市的进出口货物装卸码头,并于1991年6月开通了至港澳的集装箱水运航线。  
  三榕港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港口,建有1000吨级的件杂货和集装箱码头各1座,年设计通过能力为35万吨,其中集装箱1万至1.5万标准箱;1000吨级煤炭码头1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0万吨;木材装卸码头(卷扬滑道)1座,年设计通过能力5万吨;港口总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集装箱堆场7000多平方米,煤炭、木材堆场2.5万平方米,仓库3000平方米,各类型装卸机械共62台套。199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6万吨,其中出口19万吨,外贸为9万吨;进口17万吨,外贸为7万吨。  
  4.南江口港  
  南江口港位于西江与支流南江汇合处的郁南县南江口镇。建国前,该港是一个自然岸坡港口,没有港口设施。但罗定、郁南、云浮、信宜等县及广西岑溪等地的货物都是经该港中转出口各地,是西江一个重要的中转港口。  
  建国后1950年开港,1955年成立南江口港务所,60年代归江门航运局管辖,70年代改归肇庆航运公司领导。  
  南江口港的港区范围自南瑶至二坑村,有码头泊位8个,岸线长度70.2米,最大靠泊能力是500吨。仓库面积1699平方米,容量1722吨,堆场1.59万平方米,容量1.10万吨。客运站1座,候船室面积520平方米。  
  南江口港出港货物以白云石、木茨、硫铁矿、木材为大宗。1987年货物吞吐量为22万吨,旅客吞吐量为53.1万人次。  
(二)北江水系  
  1.韶关港  
  韶关港位于北江支流浈水、武水汇合处的韶关市,历史上就是粤北地区重要的中转港口。港区范围东起江腊石镇,北至武江五里亭,南至上下坝。  
  建国前,码头多为自然岸坡,从广州、佛山上水的粤货都是经该港转运至湖南、江西两省。建国后1950年开港,成立北江民船运输公司,1953年改为韶关航运管理站,1955年转为韶关港务管理所。  
  韶关港有南水、红星2个作业区,原有货运的码头泊位10个及客运码头1座,码头岸线430米。有仓库面积2500平方米。堆场面积3万平方米,至1997年,有货运码头泊位12个,码头岸线长414米,最大靠泊能力120吨。有仓库面积1700平方米,堆场面积2.19万平方米;装卸机械2台。  
  该港的货物吞吐量出口大于进口。出口货物主要有煤炭、木材、钢铁、水泥、农副产品等。80年代初,由于煤炭及矿建材料运量下降,影响到港口吞吐量减少,1980年港口吞吐量为75万吨,1985年下降至43.6万吨,以后逐渐恢复,198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44.32万吨,1995年为97万吨,其中出口86万吨,进口11万吨。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105.1万吨。  
  2.英德港  
  英德港位于北江中游与翁江进入北江交汇处北岸的英德县城,为粤北重要的水路、公路、铁路联运港口。建国前已建有石级码头,但大部分仍然是自然岸坡。建国后1956年设英德港务管理站,1974年改为英德港务所。  
  英德港的港区范围东起南岸咀,北至飞机场码头,南至南山水泥厂码头。全港有码头泊位49个,码头岸线总长2219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仓库面积2800平方米;堆场面积2.88万平方米。198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5.7万吨,1990年发展到39万吨,1993年上升到94.7万吨。主要货物为水泥和非金属矿石,货物以出口为主。1995年货物吞吐量119万吨。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110.7万吨。  
  3.清远港  
  清远港位于北江下游西岸的清远城。清道光年间,清远城已有12个停靠船舶的津渡,这些津渡既有自然岸坡,也有简易的石级码头。建国后1954年开港,成立了清远航运管理站,1955年改为清远港务所。  
  清远港的港区范围下游自婆角至对岸的粮食加工厂,上游自兰水排灌站至对岸三角口。该港除担负清远市经水路进出口的物资外,还承担从连江和韶关由小吨位船舶运来中转到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煤炭。自1976年建成煤炭堆场以后,每年中转量约有10万吨。该港1983年货物吞吐量即达60.9万吨,其中进口为36.5万吨,出口24.4万吨。  
  该港在北岸共有码头泊位44个,码头岸线总长1434米,最大靠泊能力300吨。在文塔寮河段建设的新港区,一期工程至1997年已建成300吨级泊位6个,其中集装箱泊位3个,新增吞吐能力60万吨。  
  199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1万吨,其中出口为33万吨,进口为38万吨。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51.43万吨。进港货物以柴油、木材、磷矿、水泥、化肥、农药、小麦、甘蔗等为大宗。出港以瓷砂、磷肥、粮食、硫铁矿等为大宗。  
  4.连江口港  
  连江口港位于英德县连江口镇,地处北江干流中游北江与连江的汇合处,是北江流域的一个重要中转港口。建国前,连江口港的码头多为自然岸坡,但也有少量石级码头。建国后1953年开港成立连江口航运管理所,1955年改为连江口港务所。  
  连江口港的港区范围,北起盲仔峡口,南至王城口,西至吊桥墩,全港共有码头44座,码头岸线长度73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有仓库1354平方米,容量1430吨,堆场2.39万平方米,容量6.10万吨,有客运站1座,面积100平方米。该港主要是承担小北江连阳煤炭的外运中转任务,其次是英德西牛、大湾等地的铁矿、疏铁矿及北江上游的木材、柴炭等的农产品中转外运。1987年货物吞吐量为34.85万吨。  
(三)东江水系  
  1.老隆港  
  老隆港原为龙川县的一个小港,设施简陋。四望嶂煤矿开发后,1968年国家投资455万元,兴建了1座年通过能力为100万吨的煤炭专用码头,1971年建成投产。至1997年,全港共有码头11座,总长1188米,泊位33个,各类装卸机械32台。属港务部门的码头9座,总长1099米,泊位28个,最大靠泊能力65吨,装卸机械28台,皮带装卸作业线5条,仓库4座,总面积2867平方米,堆场3处,总面积5.48万平方米。港区有窄轨铁路专用线1005米。  
  老隆港煤炭专用码头建成后,出口货物最大宗为煤炭,其余有金属矿石、水泥、化肥、农药及粮食等。由于煤炭生产和销售不稳定,老隆港的吞吐量也一直未达到设计能力。由于煤运减少,港口吞吐量逐年下降,1983年的货物吞吐量为43.97万吨,其中出口30.61万吨,进口13.36万吨。1990年只有42万吨。1995年仅完成8万吨,1997年全港共完成的煤炭1.32万吨,金属矿石1.29万吨,加上化肥、农药、其他等货物4168吨,总吞吐量仅3万吨。  
  2.河源港  
  河源港位于东江上游的河源县城。建国前,该港是小轮往来惠州等地的起运港,建有简易步级码头。建国后1950年开港,并开辟了新港、蓝田、义合3个港务站,隶属惠阳航运公司管理。  
  河源港的港区范围,新丰江段自广梅桥起至新丰江口,东江段由木京至王角,水域总面积9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泊位33个,岸线长995米,最大靠泊能力120吨。码头沿东江两岸分布,7号码头正处于新丰江与东江汇合处。有仓库14座,面积7769平方米,堆场9处,面积2237平方米,还有客运站1座,面积240平方米。该港的主要出口物资为松香、水泥、木材、煤炭、硫矿、磷矿及农副产品等。此外,连平、和平、龙川等县及兴、梅地区的物资出口,很多都经河源港中转。1982年货物吞吐量为38.9万吨,1990年41万吨。此后,吞吐量逐步下降。1995年只有10万吨左右,其中出口9万吨,进口1万吨。河源建市后,工农业生产发展,1997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已恢复到41.9万吨。  
  3.惠阳港  
  惠阳港位于东江下游,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的惠州市。清代以来,惠阳港在东江航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龙川、河源、博罗、紫金、惠东各县下水之船舶和从东莞、石龙上水之船舶都在此湾泊,而且又是东江的米谷主要集散地。建国前该港大部分码头均为自然岸坡,只有旅客上落地方才建有些简易步级码头。建国后1954年开港,隶属惠阳航运公司管理。  
  惠阳港的港区范围自东江大桥至大石桥,水域面积166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7万平方米。港区码头有石砌直立式、步级式和斜坡式等结构,共有16座,泊位55个,最大靠泊能力300吨,岸线总长1269米。有仓库9座,面积3658平方米,堆场11处,面积1.10万平方米。该港中转出口的货物主要有粮食、甘蔗、食糖、食盐、砂石、红砖等,进口物资有化肥、农药、水泥、煤炭等。1982年吞吐量85.2万吨,1985年、1990年分别为73.3万吨、62万吨。199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3万吨,其中出口32万吨,进口1万吨;旅客吞吐量5万人次,发出量3万人次。  
  1987年惠州设市后,惠阳港与澳头、荃湾两个深水港口合并,改名为惠州港。惠阳港便成为惠州港的一个内河港区。  
  4.石龙港  
  石龙港位于东莞、增城、博罗3(市)县的交界处,东江下游东莞市的石龙镇。石龙港由于地处扼广州和惠州之间的水道,交通方便,清代中期,港内已有定期客货班轮停泊,商贾运输很发达。建国前,港区码头多为自然岸坡,只有少部分步级码头。建国后,60年代开始将老码头逐步改造成重力式或框架式结构。1975年建成了水铁转运码头,并于同年成立石龙港务局,隶属惠阳航运局管理。  
  石龙港由老港区和新港区两部分组成。老港区位于东江南岸的石龙镇,新港区位于老港区对岸博罗县的石湾圩。1975年8月建成新港区水铁转运码头,为进出口外贸货物的装卸点。水路转铁路的大宗货物有:铁矿、松香、食糖、废旧钢铁、木材及农副产品等;铁路转水路的大宗货物有:煤炭、磷矿、水泥、化肥、钢材、非金属矿石、粮食、百杂货等。  
  全港有泊位58个,岸线总长1069米;仓库44座,面积11.24万平方米,容量17.69万吨,堆场面积1.63万平方米,容量2.83万吨。有连接广(州)深(圳)铁路的港内铁路专用线2685米,客运候船室1座,面积240平方。199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0万吨,其中进口45万吨,出口35万吨。1997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为65.6万吨,旅客吞吐量5600人次。  
(四)珠江三角洲   
  1.佛山港  
  佛山港区位于佛山市北起铺前、东南至军桥,西至罗村,港区水域面积31万平方米,陆域面积4030平方米。  
  佛山港历史悠久,宋代设有“市舶务”,已有外国船舶来埠贸易。清代手工业生产兴旺,商贸繁荣,已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和对外贸易港口。建国前沿着汾江两岸码头林立,这些码头多为自然岸坡,少数也建有简易的步级码头,装卸货物和上落旅客都要搭跳板。1949年10月,佛山市解放时,尚有简易码头26座。  
  建国后,1953年开港并成立佛山港务所。港口经过扩建改造,至1997年全港有码头25座,岸线总长2316米,泊位69个,最大靠泊能力200吨。其中属港务所的有7座,岸线526米,泊位30个。有大小仓库65座,总面积3.6万平方米,容量3.4万吨;堆场27处,总面积10.3万平方米,容量17.6万吨。199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4万吨。  
  建国前,佛山港有来往于广州、市桥、大良、西樵等多条水路客运航线,建国后由于陆路交通发展,佛山港的水路客运航线已全部取消。  
  2.中山港  
  中山港是中山市为搬迁石岐港而建设的新港口,位于珠江三角洲横门口南岸,是一个同时具有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功能的河口港。1981年4月开始建设,至1988年第一期工程包括5000吨级泊位1个,1000吨级泊位2个,500吨级泊位3个和客运泊位1座建成投产。1994年第二期工程包括3000吨级泊位2个,1500吨级集装箱、件杂货泊位4个建成投产。至1997年全港共有码头泊位13个,岸线总长741米,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旅客吞吐量为94.25万人,货物吞吐量为307.4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1988年起的2607标准箱,1997年已达到32.3万标准箱。  
  1997年,中山港全部建成后,石岐港的业务全部迁到中山港办理,石岐港便撤销,石岐河只留下少数货主码头。  
  3.三水港  
  三水港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平水道的三水市河口镇,地处西江、北江、绥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角的汇合处,交通方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州)三(水)铁路建成并直达河口镇。宣统元年(1909年),三水海关在河口岸边筑有30余丈石堤用作港口早期的简易码头。建国后,是珠江三角洲上游水—铁和水—水中转衔接的重要港口。1991年货物吞吐量为52.5万吨,1995年以后,三茂铁路建成开通,港口吞吐量便有所下降,全年只有28万吨,1997年,全港有码头泊位16个,码头岸线627米,旅客吞吐量为1.69万人次、货物吞吐量为41.9万吨。  
  4.容奇港  
  容奇港位于容桂水道和顺德支流汇合处的容奇镇。建国前,只有2座木质码头,岸线40米。建国后,1950年成立顺德县民船运输公司,1955年改为容奇港务所,属佛山航运公司管理。  
  容奇港区范围,容桂水道自槽渔冲口至马岗粮仓,顺德支流自马岗沙尾至金斗冲口,全港有码头45座,泊位61个,码头岸线总长1983.8米,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仓库84座,总面积4.91万平方米,容量7.49万吨;堆场16处,总面积3.69万平方米,容量11.24万吨;各类装卸、运输机械49台,最大起重能力7.5吨;港作船1艘、88.2千瓦。  
  容奇港主要以货主码头为多。1995年货物吞吐量为190万吨,其中进口为141万吨(外贸占29万吨),出口为49万吨(外贸占26万吨);旅客吞吐量109万人次,其中发出量55万人次。199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51.1万吨,其中出口量为64.7万吨。客运量97.3万人次。  
  进口货物以煤、甘蔗、石灰石、粮食、化肥、农药、建材、农副产品等为大宗。出口货物主要是糖、粮食(加工出口)、水泥、石灰、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等。  
  5.江门港  
  江门港位于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缘的江门市,水陆交通方便,是水陆联运和海河衔接的枢纽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光绪三十年设立海关,并于次年堆砌堤岸建设码头。宣统元年(1909年),亚细亚煤油公司在此建了1座油库,用以囤积煤油。  
  江门港由内港和外港两部分组成。内港东起北街水闸,西至江嘴,全长12公里,包括竹排头、江嘴2个作业区和江门客运站;外港自水闸以外的白倾头起至西江干流的潮莲头,全长17公里。港区有水域面积446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3万平方米。建国前,江门港有私人码头42个,装卸全由人力操作。建国后,1950年成立了广州区港务局江门办事处,1952年改为省交通厅内河航运局江门办事处。1953年开港,属江门航运公司管理。  
  1973年,市政府为改变港口在市区内作业污染市容环境,决定在高沙围建设新港区。至1977年7月,第一期工程包括200吨以下230米长的码头泊位及仓库堆场等项设施建成投产,以后经过不断扩建,已成为江门港的主要作业区。  
  江门港是珠江三角洲西部物资、旅客的集散港,全港共有码头泊位120个,码头岸线总长4402米,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有仓库108座,总面积6.45万平方米,容量8.94万吨;堆场20处,总面积29.9万平方米,容量32.44万吨;有各类装卸、运输机械168台,最大起重能力50吨,港作船6艘;客运站面积579平方米,日最高客容量1000人。1958年开辟了全省第1条广州至江门、湛江、海口的客运联运线,1985年开辟了港澳航线的高速双体船旅客运输和集装箱货物运输。199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23万吨,其中出口77万吨(外贸29万吨),进口246万(外贸占31万吨)。旅客吞吐量77万人次,其中发出量43万人次。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213.2万吨,其中外贸86万吨,旅客吞吐量44.97万人次。进出和中转的港口货物以稻谷、大米、甘蔗、糖、纸、机电、农药、化肥、食品及对外加工轻纺工业品等为大宗。  
  6.新会港  
  新会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水道的新会市。港区范围自会城至西河口,水域面积有118万平方米。建国后1950年开港,1956年为江门港务局新会港务站,1963年改新会港务所。建国前,新会港只有简易的木质码头。建国后,经过改建和新建1座客运站,只能靠泊100吨级以下船舶。  
  1977年,省航运厅投资在潭江下游新会县城中心偏北的西河口建设新港,1981年建成投产。新会西河口新港是一个海河衔接的枢纽港,靠泊能力为1000吨级。1984年,开辟了湛江、海南、香港、澳门航线,1985年以后,又开辟了福建、浙江.上海、大连等沿海南北航线。1987年,有码头泊位4个,码头岸线长101米,仓库7107平方米,堆场4920平方米,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8.8万吨。以后经过扩建,最大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港口吞吐能力有较大提高。199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3万吨,其中进口132万吨(外贸18万吨),出口41万吨(外贸10万吨)。1997年的货物吞吐量为167.4万吨,其中外贸30.8万吨。旅客吞吐量18.2万人次。进出港口的货物以煤炭、化肥、农药、建材、饲料及农副产品等为大宗。  
  7.太平港  
  太平港位于珠江口太平水道的虎门镇。鸦片战争后,太平港成为广州、香港等地的水运中转站,每天都有客货船往返太平、广州、香港等地。建国前,太平港仅有1个石级码头和1个木码头,船舶装卸货物全依靠自然岸坡。建国后,1953年开港,1983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港口,1984年开辟太平至香港客运航线。  
  196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外贸工艺品、土产、矿产出口专用码头,蔗运码头、水泥制品厂码头,客货运输码头等。1997年,全港有大小码头29座,泊位43个,仓库10座,堆场14处,各类装卸机械14台。最大靠泊能力600吨。港口的进口货物主要有化肥、水泥、建材和农副产品,外贸出口货物主要为建材、农副产品及烟花。  
  199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8万吨,其中进口98万吨(外贸9万吨),出口20万吨(外贸占14万吨)。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166.5万吨,其中外贸占129.2万吨。  
  8.三埠港  
  三埠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面潭江水道的开平市三埠镇。水域面积33.4万平方米。民国初期开始形成商埠,来往三埠的船舶已有至广州、江门、香港、澳门的多条长途航线和县内的短途航线。  
  建国后1951年开港并设立三埠港务站,1956年改为港务所。全港有7个码头泊位,岸线总长206米,最大靠泊能力为600吨。港内有仓库2500平方米,堆场5000平方米,客运站候船室430平方米。1984年新建了粤港客运码头和“潭江”客货轮。开辟了三埠至香港客运航线。  
  1997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4.47万吨,旅客吞吐量24.75万人次。进出港口的货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豆类、水果、蒜头等。  
(五)韩江水系  
  1.潮州内河港  
  潮州内河港区位于韩江下游的潮州城内。是清代粤东地区重要的盐斤集散地。码头多为自然岸坡,清代末期才有简易的石级码头。建国后1953年开港,设省内河局潮梅办事处分驻所,1955年成立潮安港务所。1994年,由于饶平县的三百门港改名为潮州港后,原来的潮州港便成为潮州港的一个内河港区。  
  潮州内河港的范围,东岸自虎头至风塘,西岸自北堤雨亭至南门渔场,水域面积268万平方米。1997年,港区共有码头泊位12个,岸线长368米,最大靠泊能力65吨。有仓库面积479平方米,容量400吨、堆场面积9800平方米,容量4.4万吨,客运站候船室170平方米。  
  港口进出口货物以煤炭、盐、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为大宗。1997年客运有潮州至高陂、留隍、三河坝、松口、茶阳等航线,年吞吐量为10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00万吨。  
  2.茶阳港  
  茶阳港位于韩江水系的汀江中游的大埔县茶阳镇,码头设施简陋,货物装卸以人力为主。1987年有码头泊位8个,码头岸线长为230米,最大靠泊能力90吨;仓库面积293平方米,容量133吨;堆场面积3427平方米,容量6600吨;客运站候船室面积73平方米。1997年,茶阳港共有码头泊位18个,总长538米,最大靠泊能力105吨;仓库面积300平方米;堆场面积6700平方米。  
  进出港口的货物以煤炭、大米、竹木、松香等为大宗。1987年货物吞吐量为35.50万吨,旅客吞吐量2.82万人次。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82.2万吨。  
  3.东山港  
  东山港位于韩江中游梅州市梅江桥至东风水泥厂之间沿岸,为建国后新建的港口,主要装运兴梅地区生产出口的煤炭。全港有码头泊位25个,码头总长881米,最大靠泊能力90吨;仓库面积4012平方米,容量4311吨;堆场面积1000平方米,容量6000吨;装卸机械3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客运站候船室面积22平方米。  
  进出港口的货物以煤炭、化肥、金属矿石、水泥、原木及福建、江西两省的松香、松节油等为大宗。90年代后期,由于兴梅地区的煤炭生产和销售下降,运输量减少,1997年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只完成了28.5万吨。  
  4.松口港  
  松口港位于韩江上游的梅县松口镇,港区范围自南县码头至汕头地区水泥厂之间,水域面积8.7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5万平方米。清代前中期,松口港已颇繁盛,凡自潮州上水或从上游下来的船舶都必在此停泊过夜。码头为直立式片石及砌石级结构。1997年,松口港有码头泊位20个,总长548米,最大靠泊能力90吨;仓库面积1400平方米;堆场面积3万平方米。装卸机械4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客运站候船室面积61平方米。  
  江中过驳是松口港的主要装卸方式。出港物资以石灰石、水泥及中转煤炭为最大宗。1987年货物吞吐量为24.10万吨,旅客吞吐量6.57万人次。1997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24.5万吨。
1997年广东省属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统计表  
旅客吞吐量
货物吞吐量
其中:外贸
东角头码头
大鹏湾码头
月亮湾码头
渔工贸码头
珠海市香洲
珠海市湾仔
珠海市唐家镇
珠海市万山岛
珠海市洪湾
珠海市高栏岛
饶平县三百门镇
陆丰市甲子镇
陆丰市碣石镇
陆丰市乌坎镇
东莞市虎门镇
中山市张家边
徐闻县海安镇
雷州市覃斗镇
雷州市海康镇
吴川县黄陂镇
遂溪县北潭镇
廉江县安铺镇
廉江县营仔镇
电白县水东镇
电白县博贺镇
云浮市六都
云浮市都骑
深圳市上步
深圳市皇岗
深圳市宝安区
珠海市前山
珠海市前山
斗门县井岸镇
斗门县新环镇
潮阳市关埠镇
澄海市东里镇
佛山市秀水镇
佛山市石湾镇
顺德市容奇镇
三水市西南镇
三水市河口镇
三水市敢咀镇
三水市三洲镇
三水市富湾镇
南海市三山
高明市新市镇
开平市长沙镇
开平市水口镇
新会市睦洲
新会市双水
鹤山市沙坪
台山市公益镇
吴川县梅江镇
紫金县古竹镇
梅州市丙村镇
梅州市松口镇
大埔县茶阳镇
惠州市观音阁
博罗县仍图
东莞市莞城
东莞市麻冲
东莞市沙田
中山市小榄镇
中山市大黄圃
德庆县悦城
高要县禄步镇
高要县金利镇
四会县马房镇
潮州韩江港
市头港航所
梅山港航所
紫泥港航所
石滩港航所
南岗港航所
1997年广东省各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统计表  
数量(标准箱)
注:双重领导港口不在统计。
 1997年广东水运口岸一览表  
广州、南沙、莲花山、新
东江口、黄埔外贸仓库、庙头、石井滘
心、广州造船厂集装箱码头、芳村合利
围、石榴岗、花都、新塘、市桥、莲花
山、南沙装卸点
蛇口、赤湾、妈湾、盐田、东角头、梅沙、西涌港
蛇口、鲨鱼涌装卸点
九洲、珠海、湾仔、万山、斗门港
香洲、桂山、湾仔、平沙、井岸、新环
汕头、南澳、潮阳港
永泰、西堤、莱芜、海门、关埠、南澳
前江装卸点
江门、三埠、广海、鹤山、新会港
外海、高沙、西河口、荷塘、牛牯岭、
公益、三埠货运码头、水口、恩平、沙
容奇、南海、高明港
澜石、滘口、新港、九江、北村、平
洲、三山、容奇、北滘、高明、西南装
港口、碧甲、亚婆角、博罗红海装卸点
乌坎装卸点
太平、莞城、沙田、麻冲、中堂装卸点
石岐、小榄装卸点
江城、东平装卸点
霞山、硇州、吴川、海安装卸点
肇庆、高要、德庆、江口装卸点
三百门、柘林装卸点
韶关新港装卸点
清城、英德装卸点
榕城、曲溪、地都油气码头装卸点
六都装卸点
四、沿海主要港口(一)广州港  广州港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广州市区内,港区沿着珠江干流的东河道、南河道穿越广州市区,一直延伸至黄埔、沙角、虎门出海,水域宽阔,岸线很长。早在秦汉时期,广州港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世界性港口。唐宋元时期,广州设有市舶使、市舶司或市舶提举司,专职管理海外贸易和进出口船舶。明、清在实施严厉海禁期间,广州港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的外贸货物都在此吐纳,商贸和运输一片兴旺。鸦片战争后,广州是最早开辟的对外通商口岸,许多国家商船都涌入广州,倾销商品,抢夺货源。同治年间,一些外国航商在南河道两岸建设了一批码头仓库。民营航商也在东河道长堤一带建设了一些码头,经营内河客货运输。民国时期,广州市国民政府从民国19年(1930年)起,就先后组织建设内港、修建市区珠江两岸堤围、架设海珠铁桥和整治后航道。民国27年又在黄埔建成2个万吨级泊位,开辟了黄埔新埠。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港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没有能力修复,直到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广州港的吞吐量不足30万吨,内河只有14条航线,港口设施破烂不堪,国民政府军队撤退时还炸毁了海珠桥,堵塞了东河道。  
  1949年10月广州市码头管理处接管了广州市区珠江两岸的码头仓库并组织恢复港口生产。  
  1950年9月,交通部广州区港务局成立,广州港由广州区港务局直接管理。  
  1951年2月,交通部实行“海河分管”政策后,广州区港务局只管理黄埔、河南、芳村3个装卸区,西堤、长堤一带的内河客货码头则转由省交通厅内河局管理。  
  1957年2月,珠江航运管理局撤销后,广州港务局由省航运厅管理。  
  1958年8月,广州港务局与黄埔港务局合并成立了新的广州港务局。  
  1961年4月,交通部收回管理港口,广州港务局和黄埔港务局分开。  
  1969年1月,广州港务局与黄埔港务局再次合并,成立了广州黄埔港务局,隶属华南水运公司领导。1970年1月,华南水运公司撤销,广州黄埔港务局改名广东省港务管理局,管理部属和省属的全省港口。  
  1973年,交通部收回管理黄埔港时,两港再次分开。  
  1987年,交通部体制改革,将黄埔港下放广州市管理,实行由广州市和交通部双重领导,以广州市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底,广州市实行一城一港体制,再次将广州港和黄埔港合并,成立了新的广州港务局,新的广州港务局办公地址设在黄埔。
年广州港主要领导人任职表  
广州港务管理局
革委会主任兼党核心组长
革委会主任兼党核心组长
革委会主任兼党核心组长
广州港务管理局
革委会主任兼党核心组长
革委会主任
党核心组长
广州港务局
临时党委书记
   建国前,广州港区计有码头岸线780米,仓库4.5万平方米,机械9台,船舶7艘。黄埔港区计有万吨级泊位2个。码头岸线400米和一些仓库堆场。  
  建国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和扩建。50年代初期,先后对43个小码头进行了改造,1958年以后,新建了新风、东风两个作业区和沥滘、员村码头,改建和扩建了河南、芳村两个作业区及内河、沿海和港澳线客运站,结束了长堤一带三步一堆场,五步一码头,在沿江马路边装卸货物的历史局面。至1985年,全港计有芳村、河南、新风、东风4个装卸作业区和大沙头、洲头咀、西堤3个客运站,分布在南河道、西河道、东河道两岸的生产码头泊位共有99个,其中5000吨级5个、3000吨级9个,1000吨级13个,库场总面积有31.6万平方米,其中仓库有84座,13.8万平方米,容量11万吨。堆场17.7万平方米,容量19.1万吨。此外,还有生产浮筒泊位7个,生产锚地泊位11个。1986年,广州港各港区的情况:  
  1.芳村港区  
  芳村港区位于南河道西岸。鸦片战争后,英国、日本航商和招商局先后在此建设了“内三”、“内四”和“内五”3个码头,岸线总长261米。建国后经过扩建,全区已拥有11个泊位,其中5000吨级2个,3000吨级2个,1000吨级1个,500吨级5个,码头岸线长752.5米,库场总面积5.2万平方米。  
  2.河南港区  
  河南港区位于南河道东岸,该港区码头是英国太古洋行和粤海关于光绪三十年、三十二年(1904年、1906年)建设的,计有“内一”、“内二”、“内三”和粤海关码头4座,岸线总长225.4米,民国时扩建,增加至297米。建国后经过扩建,全区已拥有14个泊位,其中5000吨级3个、3000吨级3个、1000吨级6个、500吨级1个,岸线长1081米,仓库面积2.27万平方米,堆场面积7.64万平方米。  
  3.新风港区  
  新风港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黄沙和如意坊间,是建国后1958年新建的港区,共有泊位17个,其中3000吨级1个,1000吨级6个,500吨级10个,码头岸线长1141米。仓库和堆场面积5.63万平方米。港区内有铁路专用线1172米,其中装卸线920米。  
  4.东风港区  
  东风港区位于东河道北岸,由沿江码头、大沙头客运站和员村码头组成。沿江码头是1968年拆迁沿江旧码头而在大沙头新建的装卸区。员村码头是1982年开始建设,1988年完成。全港区共有1000吨级泊位11个,码头岸线长847米,仓库和堆场面积共4.22平方米。  
  5.洲头咀客运站  
  洲头咀客运站位于广州市区白鹅潭的东南角。该客运站码头原为广州军区的后勤码头,1976年广州港与其对调,1977年建成可停靠2艘3000吨级客轮的沿海客运码头。广州海运局的广州至海口、三亚、汕头的客轮均在此码头停泊。省航运厅广州至香港的“星湖”、“天湖”两艘客轮和高速双体客轮也在此停泊。  
  6.大沙头客运站  
  大沙头客运站位于东河道北岸广州市区的东南方向。该客运站是建国后1958年新建的,占地面积8576平方米,码头岸线长363米,主要承担内河跨市、跨省的长途客运航线。是七八十年代广州的主要内河客运站,每年的旅客发运量都超过300万人次。  
  7.西堤客运站  
  西堤客运站位于东河道北岸海关大钟楼外面的1号码头。建国前,广州的旅客运输主要集中在西堤至长堤一带的10个公用码头上,大沙头和洲头咀客运站建成后全部迁往,留下西堤1号码头承担广州至附近四乡的短途客运航线。  
  广州港是中国华南地区的重要枢纽港口,水路旅客运输很发达。1956年,内河有51条航线,每天发船最高68艘次,上落旅客达1万多人次,1957年,全港的旅客发运量为234万人次。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80年代初恢复粤港水上客运航线后,旅客的发运量继续增加。1981年又开辟了广州至深圳、珠海等地的旅游航线,1983年恢复了广州至厦门、上海、青岛、大连等沿海南北航线后,广州港的旅客发运量每年最高达到680多万人次。但80年代后期,由于公路、铁路、民航等陆路交通发展迅速,水路客运便开始逐年下降,运输量逐渐减少。1987年,广州至中山大黄圃、东莞石龙的航线因客源不多停开;黄埔至香港的飞翔船客运航线,由于全年只完成2.9万多人次,而且还逐年减少,1990年也停航。1988年,全港的旅客出口量为282.43万人次,仅为1980年的64.4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1997年大沙头客运站只剩下广州至梧州、封开、井岸、中山4条航线,其余30多条航线已全部停开。  
  广州港又是一个同时具有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功能的河口港。南河道两岸的河南、芳村两个作业区是沿海运输的主要作业区。5000吨级海轮可以靠岸装卸。1985年广州港完成的货物吞吐量为554.6万吨,其中沿海运输完成329.3万吨,占59.3%,内河完成225.3万吨,占40.6%。  
  广州港的经济腹地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云南6省(区)及湖北、福建、四川3省的部分地区,其中外贸物资经广州市集中整理后,分别由铁路或水路出口或到港澳地区。珠江水系矿藏资源丰富,以煤、磷、硫铁矿、重晶石、锰矿、铝土矿为大宗。沿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许多城市分布于沿江两岸,进出口货物以粮食、矿建材料、非金属矿石、煤炭、石油、杂货为大宗。1985年,港口的货物吞吐量煤炭完成98.5万吨、石油94.6万吨、钢材57万吨、矿建材料129.9万吨、非金属矿石100.2万吨、化肥及农药104.5万吨、粮食365.5万吨。
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完成统计表  
外贸出121(吨)
内贸进121(吨)
  1987年,广州港与黄埔港合并成立新的广州港务局后,建成了新沙港区10个3.5万吨级泊位;并从1990年开始,按照-9.8米标准,浚深莲花山北段航道和中段航道。1966年6月启动出海航道预备工程,按照-10.5米标准浚深桂山岛至大虎海域,3.5万吨级载重船舶乘潮可进入黄埔港区。至1997年,全港计有黄埔老港区、黄埔新港区、新沙港区、河南港区、芳村港区、新风港区、东风港区7个港区,以及黄埔、大沙头、洲头咀、西堤4个客运站。全港计有生产码头泊位14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有27个,码头岸线12838.7米,生产浮筒16个。万吨级装卸锚地36个。仓库总面积31.9万平方米,总容量28.1万吨。堆场总面积76.7万平方米,总容量153.1万吨。全局共有港口装卸机械1307台,生产辅助船舶187艘,大宗货物的码头或库场装卸均全部实现机械化。
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统计表  
全港吞吐量(万吨)
本港吞吐量(万吨)
   附:原黄埔港  
  黄埔港位于广州市东南侧的珠江口内,与珠江三角洲河网及珠江水系相通,水路距广州市区17公里,公路25公里,港内铁路与广深线和京广线相连。建国后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后,已与100多个国家或地区,10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1987年,有至厦门、上海、青岛、大连的定期客货班轮,至香港有飞翔船班轮,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为华南地区的内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建国后,从1950年至1956年初,黄埔港一直是广州的一个沿海港区,由交通部广州区港务局管理。1956年1月,交通部成立华南区海运管理局后,接管了黄埔作业区并成立了黄埔港务管理局。由华南区海运管理局代管。1958年7月下放广东省管理并与广州港合并,1961年6月,交通部收回由广州海运管理局管理。1969年1月,黄埔港与广州港合并成为广州黄埔港务局。1970年2月改名广东省港务管理局。1973年交通部收回改为交通部直属一级企业,由交通部直接管理。1987年12月,黄埔港下放广州市管理后与广州港合并。  
年黄埔港历届主要领导人员任职表  
黄埔港务局
革委会主任
交通部黄埔港务管理局
革委会主任
党的核心组长
  黄埔港始于民国27年(1938年)6月建成1座400米钢板桩顺岸式码头。同年10月日本军侵入广州后,黄埔港便成为日本军的华南后勤补给基地总站,接通了广深铁路吉山站至港内的铁路支线。  
  建国后,黄埔港从1952年至1954年开始扩建,首先是扩建了中级码头100米,增加了铁路专用线长度至8338米,以及发展了72台装卸机械,1994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98万吨。  
  1955年至1973年为港口发展时期,扩建了5个万吨级泊位,1973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上升到642万吨。  
  1973年后在墩头基开辟新港区,至1976年第一期工程的5个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1985年第二期工程的3个万吨级泊位(其中2个是现代化的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建成投产。同时,1985年还在洪圣沙岛建成了2个水转水万吨级泊位。  
  1985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备在新沙建设新港区。新沙港区位于莲花山水道左岸,狮子洋河段东部,东莞市麻涌镇内,第一期工程总投资21.11亿元,包括建设3.5万吨级泊位10个,以及港外铁路、公路和公路铁路大桥4座和供电、供水配套设施等。工程已于1987年2月开始动工。  
  1985年,黄埔港的港口设施共有黄埔老港区、墩头基新港区和黄埔客运站,拥有码头泊位44个,其中生产泊位28个,万吨级以上有19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5万吨。非生产泊位16个.仓库和堆场面积有48.9万平方米,容量43.3万吨。装卸机械有648台(套),最大起重能力250吨。港作船有151艘,28154千瓦。各港区的设置:  
  (1)黄埔老港区。  
  黄埔老港区位于黄埔水道左岸的黄埔区内,民国26年(1937年)由国民政府黄埔督办与荷兰治港公司签约建设,民国27年建成有顺岸式钢板桩码头1座,长400米,可停泊2艘万吨级货轮。日本军入侵广州后,接通了广深铁路吉山站至港内4795米的铁路支线。建国后,先后在1953年、1958年和1981年扩建了5个万吨级泊位。1985年在洪圣沙岛上还建了2个万吨级水转水泊位。至1987年,全港区共有码头泊位2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有10个,码头岸线长2858.1米。仓库、堆场总面积有31.1万平方米。港区内的铁路支线延长至8338米。  
  (2)黄埔新港区。  
  黄埔新港区位于黄埔墩头东基,陆域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2000米,岸线长1800米,水面宽米,水域深槽水深-10米。1973年进行第一期建设,至1975年建成包括散粮、杂货、袋肥、钢杂等5个深水泊位;1976年开始的第二期建设,至1985年先后增加了1个2.5万吨级钢杂泊位和2个3.5万吨级的集装箱泊位。1986年,又在墩头涌入口的西侧,建成了两个3.5万吨级的西基煤炭专用码头,年卸船能力为400万吨。黄埔新港区从1973年兴建到1986年全部建成投产,共建成万吨级泊位10个,其中3.5万吨级有5个,码头长度2715米,仓库12.6万平方米,堆场25万平方米。  
  (3)黄埔客运站。  
  黄埔客运站位于黄埔老港区内,始建于1960年,码头岸线178米,可停泊1艘万吨级客轮。主要承担接运难侨、接送援外工程技术人员、运动员,以及接待远洋客运班轮和到穗的外国邮轮等。1979年建有两个浮码头,长59米,专供广州—香港航线的飞翔客船使用。  
  黄埔港以广州市为依托,经济腹地除广东省外,还包括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以及河南、江西等广大地区,是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南、西南、赣南、闽南等地区的物资主要集散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1985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18.3万吨,其中港务局完成1772万吨。其中出口447.1万吨,进口1324.9万吨。外贸货物778.1万吨。进出口货物以煤炭、石油、矿石、化肥、钢材、粮食为大宗。1985年煤炭吞吐量为361.9万吨,石油386.1万吨,钢材242.2万吨,化肥和农药139.4万吨,粮食141.6万吨。
&年黄埔港货物吞吐量统计表  
(二)湛江港  
  湛江港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湛江市广州湾内。港外有硇州、南三、东海3个岛屿作屏障,中间有一条长达36海里的航道与南海相连,水域宽阔,水深浪静,2万吨级货轮可以自由进港,5—7万吨级油轮可以乘潮出入。港口通过黎湛铁路及公路可与全国铁路网、公路网相连,是中国西南各省出海的主要门户,又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各国距离最近的口岸。1950年已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湛江港前称广州湾港,港市的形成最早始于宋代,到了清道光年间(年)逐渐形成港口,达到“商船蚁集、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1890年,清朝政府批准了《广州湾租界条约》,在法国殖民者的统治下,港口建设很缓慢。至民国2年(1913年)才在霞山建设了突堤式栈桥码头(334.7米)和堤岸式码头(232.7米)各1座。抗日战争初期,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等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后,湛江港便成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内地所需要的物资多由此转运。1943年日本军进占广州湾时,已是兵疲财乏,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疯狂掠夺和血腥统治。抗战胜利后,由于湛江的地理位置重要,美国和国民政府曾经制定过规模庞大的筑路建港规划,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了全面内战,结果这一庞大建港规划还没有动工就垮台了。  
  建国后,湛江港的管理体制几经变化,年,称交通部广州区港务管理局湛江分局,隶属广州区港务管理局领导,以后委托湛江市政府代管。    
  年,由于建设湛江港,由交通部海运总局直接管理。  
  年下放,与地方企业合并归省航运厅管理。  
  年交通部收回,由广州海运局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军管。  
  1969年又与地方企业合并,1973年交通部再次收回,由交通部直接管理。  
  1987年下放湛江市管理,实行由湛江市政府和交通部双重领导,以湛江市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年湛江港务局主要领导人员任职表  
交通部广州区港务管理局湛江分局
党总支书记
交通部湛江港务管理局
党委书记、局长
党委副书记
党委负责人
行政负责人
  日,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省湛江市建设一个新商港,并划定麻斜(西营)旧栈桥以南,西太公路以东为商港区域。于1956年建成了2个万吨级泊位后开港投产,并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57年继续建成了3个吨级泊位。1958年7月,第二作业区万吨级油码头建成投产。1970年5月,在调顺岛第三作业区也建成了1个矿石码头投产。1974年,在港口大发展期间,第二作业区新建了1个5万吨级原油泊位。1985年12月,一区南第一期工程建成6个万吨级泊位。第二期工程建成1个2.5万和2个1.5万吨级泊位。至1997年,全港共有生产泊位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4个,生产锚地20个。经过40多年建设,港口还拥有输油管站,港作船队、港机修理厂、船舶修理厂,库场总面积有87.8万平方米,油罐22万立方米,各类装卸机械670台(套),铁路专用线长达85公里,湛江—茂名间的输油管道长115公里,成为中国华南、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重要的外贸口岸及水路运输枢纽港,是全国十大沿海主要港口之一。  
  1.第一作业区  
  在湛江市霞山区的南侧,是湛江港主要的作业区。包括顺岸码头747米,5个生产泊位,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吞吐量150万吨:北突堤码头320米,有泊位1000吨级2个,5000吨级2个,能力50万吨。南突堤码头,1985年建成6个万吨级泊位,其中突堤顶端为3.5万吨级的散粮船专用泊位,配套还建有散粮筒仓4.4万立方米,年接卸散粮能力15万吨。其他生产设备还有:仓库19座,面积11.5万平方米,堆场28座,面积75.2万平方米,门吊27座,铁路专用线长28.1公里.主要货类有:散粮、散化、散铝、纯碱、非金属矿、五金钢材、废钢、包装化肥、糖、水泥、杂货,以及从事散货灌包业务。  
  2.第二作业区(油码头)  
  在第一作业区南侧的石头角海滨阶地上,主要为茂名石油公司炼油接卸原油及装运成品油。作业区的设置有5万吨级、2.5万吨级接卸原油泊位各1个,装运成品油泊位有1万吨级和1000吨级各1个、500吨级1个。此外还建有铁路专用线4.8公里,油罐可储存11个油品。  
  湛茂输油管道。湛江港在建设第二作业区的同时,兴建1条连接湛江至茂名的原油输油管道。该管道起于湛江港第二作业区油码头,途经遂溪、廉江、化州等县,直达茂名石油公司炼油厂,全程为115.49公里。该输油管道的年通过能力为1000万吨。全线设有湛江输油泵站、湛江首站、廉江中间泵站、化州中间泵站和茂名末站。位于三岭山的湛江首站,建有主输泵房、变电所、锅炉房、加热炉、储油罐等设施。
  3.第三作业区  
  位于湛江市调顺岛东端。1967年3月动工建设,1970年5月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包括万吨级泊位2个,仓库、堆场6万多平方米,铁路20公里,以及连接市区的海堤2.8公里。1973年,增建了2座机械化矿砂码头。1976年在岛的北端再增建了1座3.5万吨级的磷矿出口专用码头。至1997年第三作业区计有万吨级泊位5个,仓库堆场18.4万平方米,各类装卸工具260台(套),铁路专用线48.6公里,主要装卸的货类有: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煤炭、钢材、木材、化肥、粮食和杂货等。设计通过能力为470万吨。  
  4.霞海作业区  
  位于霞山区海湾内,第一期工程已建有3个泊位。其中2个5000吨级泊位。  
  湛江港以粤西的湛江、茂名为依托,经济腹地还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这些地区资源丰富,矿藏储量大,经港口中转的货物主要有煤炭、石油、金属矿石、钢铁、水泥、非金属矿石、化肥、粮食等为大宗。全港有仓库、堆场面积87.8万平方米,油罐22万立方米,各类装卸机械有670台(套),港口设计吞吐能力为1768万吨,1997年已完成1800万吨。
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统计表  
吞吐量(万吨)
吞吐量(万吨)
吞吐量(万吨)
 (三)汕头港  
  汕头港位于韩江和榕江的汇合处,东起鹿屿的最东端,西至龟屿的最西端,水域长14公里。该港北依市区,南有达濠岛及其石山为屏障,有公路通广州、梅县、厦门等地,是粤东、闽西南和赣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出入中国境地的重要口岸。历史上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称誉,是全国19个枢纽港口之一。  
  清代中期,汕头港原是一个木帆船停泊点,到19世纪40年代已具商埠雏形。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辟为通商口岸。  
  汕头开埠后,各国商船纷至沓来,从开埠至民国28年(1939年)日本军入侵汕头前,已有英国的怡东、太古,法国的雷特,荷兰的渣华,泰国的中暹,日本的大阪商船会社等多个国家的商船,以及国内的招商局、民生实业公司等轮船公司在汕头设置船务行、代理行等。民国26年已同国内10多个港口通航,与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来往于汕头港的外洋船舶吨位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占全国第三位。贸易额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942万元,民国26年年则上升至14804万元。民国28年日本军入侵汕头以后,汕头港便逐渐萎缩。  
  清同治三年(1864年),汕头港设置了海关理船厅,负责处理港口事务,但由外国人管理。如引水业务自开埠以后,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费率由海关制定,收入则全归引水人员所得。英国人伍德自清朝末年至民国28年(1910年9月至1939年6月)和美国人史多格从民国6年至26年在汕头港各自执业引水,又兼营验船师,垄断了汕头港的引水和验船两大权力达25—30年。汕头沦陷后,进出汕头港的船舶主要是日本船,船舶引水全由日本国的“水先人”(引水员)引领。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才收回港口的引水权,由国人负责引水。  
  建国后,汕头港各个时期的管理机构设置:  
  (1)汕头航政局。1949年10月,汕头市军管会接管了国民政府广州航政局汕头分局,将其改名为汕头航政局,其职权范围是:负责船舶进出口签证,船员考核,航道管理、海事处理。  
  (2)广州区港务管理局汕头分局。1952年6月,汕头航政局改名为广州区港务管理局汕头分局,职责不变。  
  (3)华南区海运管理局汕头分局。1953年,汕头港务分局和海运分局合并,改名为华南区海运管理局汕头分局,统一管理海运和港务。  
  (4)汕头专署航务局。1959年2月,海运汕头分局与专署航运局合并,成立汕头专署航务局,统一管理航务和港务。  
  (5)汕头港务局。1961年10月,港航分管,恢复汕头港务局建制。1963年3月划归广州海运局领导。  
  (6)汕头专区水运公司。1969年3月,汕头港务局和汕头航务局合并,成立汕头专区水运公司,港口成立作业区革命委员会,作业区以下设连、排、班建制。  
  (7)汕头地区港务局。1972年8月,港航再次分管,成立汕头地区港务局,基层单位有:装卸大队、船舶大队、港机厂、工具厂、修船厂、仓库、外轮代理公司等。  
  (8)交通部汕头港务管理局。1984年1月,汕头港务管理局改为交通部直属一级企业,同时组建了装卸公司、驳运公司、仓管公司、客运服务公司、航修供应公司、集装箱公司、物资供应公司等7个二级企业。  
  1985年,汕头港务管理局由原来的正处级单位,升格为地师级(副厅级)单位,1986年局内的机构设置22个处室和8个基层单位。第一港务公司、第二港务公司、三百门港务公司、驳运公司、外轮代理公司、港机修理厂、外轮航修站、客运站。  
  1987年下放汕头市管理,实行由汕头市政府和交通部双重领导,以汕头市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年汕头港主要领导人员任职表  
交通部汕头港务局
汕头港务局
党委书记、局长
  建国前,汕头港只有轮船木栈桥码头6座,仓库2万多平方米,主要为英商太古、怡和公司和中资招商局所建。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10月,汕头解放市政府接管港口时,全港只存1座木栈桥趸船码头和一些货栈,船舶进港都停泊在锚地上,装卸货物全用驳船驳运,港口生产效率低下。  
  建国初期,汕头港由于地处对台前线,要准备打仗,因此长期都没有列入国家的建设计划,1950年至1953年的港口吞吐量每年只有30万至40万吨。1965年才纳入国家“三五”规划开始扩建。但由于进港航道的拦门沙回淤严重,一直没有建设深水码头。从1973年到1976年,在老港区先后扩建了2个5000吨级和1个3000吨级泊位。1985年新建了1个5000吨级的客船码头。在广东实施改革开放和汕头建设经济特区后,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汕头港在珠池肚建设深水泊位,至1997年,汕头港共有生产泊位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有3个,岸线长度2284米,库场面积31.6万平方米,装卸机械有497台,综合通过能力890万吨。  
  1.老港区  
  老港区位于市区内。从1965年开始扩建改造,至1989年先后建成5000吨级中级泊位5个,3000吨级泊位2个,5000吨级客运码头1个,1000吨级泊位1个。  
  2.三百门港区  
  三百门港区位于饶平县三百门镇。公路距离汕头市68公里,1984年交通部批准在饶平县三百门柘林湾建设了两个万吨级过驳锚地,主要担负万吨级货轮到汕头港在此停泊装卸,1986年10月还将原汕头地区航运公司的三百门港务局一并接管过来,成立交通部汕头港务局三百门港务公司进行经营。1993年3月退回潮州市政府管理,改名潮州港。  
  3.珠池肚港区  
  1987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珠池肚深水港区,至1998年第一期工程在珠池南岸建成1个3.5万吨级的煤炭泊位,北岸建成1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万吨级杂货泊位,以及1个1000吨级重件泊位,4个500吨级普通泊位。另外在妈屿北侧新津河口起至汕头湾出海口处,建设了1条长7.95公里的外导流防沙堤,并将外航道浚深至-9.5米,万吨级满载货轮可进出汕头港。日,希腊籍“伊菲索”货轮载运17063吨钢材顺利驶进港内,从此汕头港已能进入万吨级船舶。  
  汕头港是中国近代向外输送劳动力,特别是“猪仔贸易”的重要口岸。开埠后,西方国家先后在这里设立招工公所,招去了大批契约华工。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荷兰大使到汕头与洋务委员廖维杰议定了华民出洋雇工章程,使汕头的人口贩运进入全盛时期。据民国25年(1936年)汕头《侨务报》五六月的合刊报道,“汕头出国人数,在国内各口岸列第一位。自清光绪三十年至民国24年,从汕头出口的侨民达298万多人,归国的146万多人,出超达151万多人,占当时潮梅人口的三分之一”。建国前的汕头港客运设施差,没有专门客运站。那时潮梅人民出洋谋生,先到“客头行”(旅店)住宿,由“客头行”与各家轮船公司或船务行联系购买船票,并带领到海关前乘搭驳艇,驳运到停在海中的客轮。华侨回乡探亲,由“客头行”到船上或在海关前包揽接运旅客和行李。  
  建国初期,由于汕头港经常遭遇台湾飞机的轰炸,进出港口的旅客每年平均只有2万人左右。1960年,广州海运局“南海184”轮开辟了汕(头)—广(州)航线后,这一年全港客运量增加到6万多人次。“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客运不景气,1966年至1968年,每年进出汕头港的旅客平均不到1万人。1969年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后开辟了汕头—广州,汕头—海口和汕头—三亚等航线,进出港口旅客就逐年增加。1980年,汕头建设经济特区后,中断近30年的汕头至香港、汕头至叻、槟等国际航线恢复,促进了港口客运的发展,1992年客运量达41.35万人次,创建国后的最高记录。1993年以后,由于公路、铁路、民航等各种客运交通发展很快,港口客运就逐渐下降,到1996年以后又回复到每年只有2万多人次的境况。  
  汕头港自开埠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40余年间,外国列强纷纷来汕头设置航运机构,使汕头港的贸易运输兴旺,经济活动频繁,是汕头港开埠以来贸易运输的初盛时期。进口货物有鸦片、棉花、矿产品,出口货物有食糖、烟叶、麻布、扇子、陶瓷、纸、鞋等。国外航线有到香港、新加坡、暹罗、安南。国内航线有上海、天津、厦门、福州、宁波、牛庄、芝罘等。
  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26年(年)的30余年间,汕头由于交通方便,商贸发达,货源充足,为汕头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据1949年《潮州志》记载,民国26年,汕头港国外货输入额为元,本国移入额元,土货出口额元,贸易总额为元,比光绪三十一年增加了2倍。  
  民国22年至36年(年),特别是民国28年,日本军入侵汕头后,公路、铁路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商民星散,人口内迁,外轮不能进港,港口贸易运输一蹶不振,是汕头港的衰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港口贸易运输逐渐好转,但由于生产设施一时难于恢复,吞吐量还远不如30年代。  
  建国后,台湾海峡被封锁,汕头港地处前线要准备打仗,从1949年11月至日,汕头港受到台湾国民党飞机311批,1096架次的轰炸,港口生产发展缓慢。汕头市很大一部分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资都要经广州中转运入和运出。这一时期,为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汕头港继续对外开放,至1952年,首航汕头港的就有英国、巴拿马、菲律宾、荷兰、洪都拉斯、挪威、丹麦、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船舶。国内航线主要是汕头至广州、湛江、海南、广西等,进口货物主要有煤炭、粮食、化肥、石油、钢材、百杂货,出口货物有糖蔗、柑、桔、陶瓷、丝绸等。1953年,为发展港口生产,开展了将福建东山的食盐,从汕头港中转到广州黄埔装火车运至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的联运业务,每年约有20万吨。1972年,在广东省经济委员会组织下,由有关商业、港口、船公司签订合同,开展广州—汕头的百杂货“一条龙”运输。“一条龙”运输的形式主要是“六定”运输,即:“定运力、定泊位、定机械、定仓库、定装卸时间、定作业人员”,使产、供、运、销之间组成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扭转了过去大批百杂货积压广州的状况。参加“一条龙”运输的单位有汕头市百货、五交、纺织、药材、医药等5家公司。日,与香港明华船务有限公司开办了国际集装箱运输,香港籍“华胜”轮装运集装箱试航香港—汕头成功。为此汕头港成立了集装箱运输公司,专门从事国内和国外的集装箱运输业务。在汕头贯彻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后,港口生产便迅速增加,1997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884.1万吨,比改革开放前增长3倍。  
年汕头港客运量完成统计表  
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完成统计表  
 (四)茂名港  
  茂名港由水东、博贺和北山岭3个港区组成。位于茂名市电白县的水东镇。该港原为省属的沿海小港,开放改革前,只有2个500吨级的货运码头,1993年增加1个3000吨级多用途泊位,主要装载成品油。  
  开放改革后,茂名的石油化工事业发展很快,日,茂名石化水东港口公司成立,先后在水东、博贺、北山岭建成了3000吨级、1万吨级、3万吨级成品油码头及3000吨级液体化工码头、2万吨级杂货重件码头,以及25万吨级单浮系泊原油接卸系统1座。并拥有茂名—湛江、茂名—北山岭、茂名—水东的原油长输管线、成品油长输管线、化工管线共10条,为茂名石化总公司组织原油和成品油的接入和输出运输,其中接卸原油年达1700万吨、成品油装船能力500万吨、液体化工装船能力38万吨、杂货吞吐能力57万吨。1993年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直接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五)潮州港  
  潮州港原为饶平县三百门港,位于饶平县东端的柘林湾。1975年12月建成1座1000吨级码头,长50米,年吞吐量15万吨。日,经省政府口岸办批准为进出口货物装卸点。日,成立三百门港务局,下辖饶平海山、澄海东里、南澳三个港务所。日,交通部在柘林湾建设了两个1.6万吨级的单浮筒过驳锚地,并将原码头向西延伸120米,建成两个500吨级泊位,吞吐能力增至45万吨。日,经省政府批准为对台贸易口岸。日,成建制的划归交通部汕头港务局管理。  
  1990年5月,三百门港新建成3000吨级框架码头一座。1992年9月,三百门港交回潮州市管理。日,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潮州港。并于日正式成立潮州港务管理局。至1997年,全港已有1000吨级件杂货码头1座,3000吨级粮食及电厂专用码头各1座,5000吨级油气专用和集装箱码头各1座,及1.6万吨级浮筒过驳锚地2个。  
  潮州港于1989年8月对外籍船舱开放后,已建成口岸联检机构、通讯导航、船货代理等配套服务设施。1997年,全港的吞吐能力为126万吨,已有美、英、俄、日、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船舶抵此装卸货物。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45.5万吨,其中外贸占11.7万吨。  
(六)惠州港  
  惠州港由澳头(沿海)港区、荃湾(沿海)港区,以及惠阳(内河)港区组成。澳头港区位于惠阳市澳头镇,该港区由澳头港实业有限公司于1989年建成投产,有1500吨级的多用途泊位2个,码头岸线长96米,有仓库1200平方米,堆场2000平方米,年通过能力25万吨。  
  荃湾港区位于澳头荃湾,是1992年建成投产,有4个泊位,岸线长596米,其中3万吨级油气泊位1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3万吨级通用泊位2个。年通过能力分别为66万吨、23万吨和32万吨。仓库面积7200平方米,堆场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货柜堆场可堆放集装箱1000标准箱。进出口货物以煤矿、粮食及国内集装箱为主。  
  此外,广州石化总厂于1997年10月,在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1座15万吨级大型原油栈桥泊位,码头岸线长430米,年通过能力520万吨,并同时建有610毫米直径的输油管线18万米。  
  惠州港自1992年10月在澳头建成沿海通用货物码头泊位后,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得到进一步发展。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为国家一类口岸。  
(七)阳江港  
  阳江港位于阳江市江城区平岗镇吉树村,是一个天然的沿海深水港口。1989年开始兴建。1992年底建成2个万吨级通用泊位,岸线长308米,年通过能力120万吨。1996年底又建成1个万吨级油气泊位,长179米,年通过能力30万吨,至1997年,全港共有万吨级深水泊位3个,仓库1.3万平方米,堆场8.56万平方米,其中集装箱货场可堆放1500标准箱。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为年150万吨。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籍船舶开放的一类口岸,进出口货物以煤炭、石油、木材、钢铁为大宗。199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4.35万吨,其中集装箱8373标准箱。1997年完成37.3万吨。其中外贸货物4.7万吨。  
(八)汕尾港  
  汕尾港位于汕尾市的红海湾内,港区范围自三点金灯桩至海军码头。码头为混凝土空心式结构。有码头泊位3个,码头总长215米,最大靠泊能力1200吨;仓库面积5364平方米,容量4830吨,堆场面积4900平方米,容量4400吨;装卸机械65台,最大起重能力16吨。1997年,汕尾港的码头泊位增加至6个,总长563米,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仓库面积1万平方米;堆场面积2.5万平方米。  
  出港货物以食盐、食糖为大宗,进港货物以煤炭、水泥、石油、化肥、木材、钢材等为大宗。1987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为27.5万吨,旅客吞吐量0.45万人次。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43.9万吨,其中外贸18.5万吨。  
(九)海安港  
  海安港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县海安镇,地扼琼州海峡。港区范围自三座红坝、白沙至杏磊。码头为混凝土沉箱式、混凝土方块式及堆浆石块式结构。全港有码头泊位7个,码头总长205米,最大靠泊能力300吨;仓库面积2370平方米,容量2800吨;堆场面积4232平方米,容量1.1万吨;装卸机械4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客运站候船室面积667平方米。1997年码头泊位增至11个,总长418米,最大靠泊能力500吨。  
  该港为大陆与海南岛来往旅客、车辆、货物的中转港。1987年港区货物吞吐量96.94万吨,旅客吞吐量263.26万人次。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313.3万吨,旅客吞吐量为373.62万人次。  
五、经济特区港口(一)深圳港  深圳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东岸。深圳港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分为东、西两大港区。西部港区位于伶仃洋东岸,是中国少有的沿海深水港湾。东部港区位于大鹏湾,水深不淤,也是华南地区少有的沿海深水港湾。  
  深圳港是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后建成的。特区政府利用地方投资、企业筹资、引进外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从1980年开始逐步建设起来的现代化港口。全港包括东部的盐田港区、鲨鱼涌港区,西部的蛇口港区、赤湾港区、妈湾港区、东角头港区、福永港区、内河港区组成。并建成了较完备的公路、铁路等集疏运体系,保障港口运输畅通。1992年成立深圳市港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市各港区的行政事务、规划建设、市场导向,该局是政企分开的机构,对所属各港区实行行政管理。至1997年底,全港建成海港码头116个,其中生产性泊位96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1个,集装箱专用泊位6个。港口设计年通过能力为4000多万吨,其中集装箱年通过能力160万标准箱。码头岸线长14841米,最大靠泊能力7.5万吨级。1997年货物吞吐量完成3357.4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14.7万标准箱。  
  深圳各港区都有不同功能和特点,大小配套齐全,全港具有大型集装箱泊位、散装泊位和液体化工、石油泊位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泊位,并配备了现代化的装卸运输设备,不仅为深圳市提供大部分进出口物资中转,还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大部分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转进口油品、散化、钢材、木材等物资服务。  
  1.蛇口港区  
  蛇口港区位于深圳市南头半岛,珠江口东侧,背靠南山,面临深圳湾,与香港元朗及流浮山相望,水路距香港中区约36公里,离广州约130公里。该港区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港务公司负责经营建设。港口占地20万平方米,水域包括矾石水道孖洲至铜鼓岛之间及深圳湾1—6湾水域,面积550万平方米,岸线长4公里,陆域面积40万平方米。1979年开始建设,1981年1月第一期建成1个5000吨级泊位后开港,同年12月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接着全港建成万吨级泊位2个,5000吨级1个,3000吨级2个,石油钻井平台专用工作船泊位5个,500吨级客运码头2个,198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0多万吨,其中外贸60.3万吨,主要物资为钢材、水泥、粮食等。旅客进出口82.9万人次。  
  1990年,全港已发展有各种类型泊位29个,其中最大的2个泊位前沿水深达12.5米,可供5万吨级散货船停泊,万吨级泊位3个,其他均是5000吨级以下生产泊位及供应船泊位。1990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超过500万吨,客运量220万人次。  
  1997年蛇口港区有500吨级以上泊位4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3个,最大靠泊能力为7.5万吨级,5万吨集装箱专用泊位2个,码头岸线长度5441米。1997年货物吞吐量为982.9万吨,其中集装箱28.96万标准箱;旅客吞吐量264.9万人次。  
  2.赤湾港区  
  赤湾港区位于深圳市南头半岛端部,珠江口东侧,深圳湾口北岸,东与蛇口港毗连,南邻香港、澳门,由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和经营。港区范围以赤湾东、北、西三面环山分水岭为界,正面有内伶仃岛为天然屏障,风浪较小,回淤轻微,港池面积56万平方米,水深9米。1983年建成1个1.5万吨级泊位后开港,1984年5月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赤湾港以外贸运输和进口本地区所需的建筑材料为主,1985年扩大营业范围,增加散货罐包、储存、装运业务,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65.3万吨,其中外贸运量43.8万吨,内贸运量21.5万吨,主要物资为化肥、农药、水泥、钢材、粮食等。  
  1997年,全港区共有泊位19个,其中深水泊位8个,最大靠泊能力7.5万吨级,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1个。19个泊位中属油田基地三用船泊位7个,属商用泊位12个,码头岸线长2889米。年总吞吐能力800万吨。该港区是中国重要的散装化肥进口中转基地之一,日处理量为5000吨。199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17.1万吨,其中化肥217万吨,集装箱3.16万标准箱。1997年货物吞吐量674万吨,其中集装箱21.02万标准箱。  
  3.妈湾港区  
  妈湾港区位于南头半岛西部,南与赤湾相连,北临大铲湾,由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外贸运输总公司及香港光大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海星港口发展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1987年11月开始建设,至1989年11月,先后建成5000吨级泊位1座,3.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座,及1000平方米的临时仓库等。1990年10月批准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2.6万吨,其中外贸13.9万吨,内货8.6万吨。  
  1997年全港有码头泊位8个,其中深水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码头岸线长1638米。此外,还有一个5000吨级的海军后勤码头。1994年,妈湾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355.9万吨,1997年为546.3万吨。  
  4.盐田港区  
  盐田港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湾内,湾内水域宽阔,水深不淤,由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1987年12月开始建港,至1991年11月,第一期工程建成3个深水泊位后投产。日,盐田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94年全港区共有5个深水泊位,码头岸线1376米,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仓库有2.4万平方米,堆场17.88平方米,可堆放集装箱1.8万个,年吞吐能力为325万吨。1994年,盐田港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已先后有多家国际班轮公司开辟了盐田至欧洲、美洲等定期班航线。
  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海香洲总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