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区5区1市面积有多大?

昆明市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6页
《昆明市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为加强昆明地区医疗资源管理,合理规划设置医疗机构,科学调整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云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试行)》,结合《昆明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昆明市区域卫生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昆明市地域及人口基本状况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全市国土面积21,011平方公里,辖5区1市8县。2010年常住人口636万人,居全省各州市首位,人口密度303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8‰;全市城镇人口比重为63.0%,户籍人口5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42.0%,农业人口占58.0%。
(二)昆明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随着昆明市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到2010年底,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76.57岁,人群总死亡率6.12‰,婴儿死亡
第1页/共16页
寻找更多 ""昆明市水务局作交流发言
探索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 昆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共辖5区8县1市。全市人口628万,土地总面积21111平方公里,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红河流域分水岭地带,区域地质情况复杂,地貌变化多样,山高坡陡,降雨量大且较为集中,植被覆盖率不高,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大量增加,防治措施薄弱,一些地区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日趋加重。据2004年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昆明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526.3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0.58%, 其中: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27.0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2.54%。昆明市水土流失比例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土流失的比例,从水土流失的分布和土壤侵蚀等级来看,东川、寻甸、禄劝等县(区)水土流失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2009年昆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水土保持工作人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狠抓落实,不断改革与创新水土保持建设管理思路,努力拓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新领域,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切实抓好水利水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全面完成了2009年度水土保持工作目标任务。
&&& 一、2009年度工作完成情况
&& (一)抢抓机遇,完成新增中央投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任务
&&& 在省水利厅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按照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市、县水务部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饮用水源区及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为目标,分别选定10个县(市)区的10条小流域作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基建程序,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经过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工作,顺利完成了新增投资水保项目建设任务。下达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km2,工程总投资1485万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计划99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95万元)。截至2009年3月,共完成投资149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90万元,省级资金166万元,市级配套248万元,其余县级自筹89万元),投入工日34.76万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14km2,其中:坡改梯389.42hm2,水保林249hm2,经果林377.3hm2,保土耕作417.7hm2,封禁治理3880.24hm2。配套坡面水系工程蓄水池(窖)401口,沟渠27.75km,溪沟整治8.77 km,沉沙凼355个,谷坊4座,拦沙坝9座,塘堰整治3座,作业便道25.9km,生物湿地8000 m2,村间道路硬化0.77 km,村间道路绿化2.2km,污水处理2处,垃圾房8座。
&&& 近年来实施的水保工程在今年的抗旱中,特别是在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时,至今小塘堰蓄水效果良好,满足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及牲畜饮水,为稳定社会,保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取到了关健性的作用。一是坡改梯工程发挥的作用。如:安宁市“长治”工程三家村小流域于2009年3月建成。在1264.2亩的坡改梯上布设了108座蓄水池(窖)和2450米引水管网,较大地改善了流域区学田村、三家村农业基础条件。二是采取生物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改善水环境。如:嵩明县通过人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封禁治理措施,流域内小气候条件基本形成,生态系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治理区年径流量逐年稳定上升。三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发挥良好效益。整治过的塘堰蓄水情况较好,给旱区提供了一定的水源。如:宜良县新增投资水保工程小塘堰的修建,有效地解决了秧草村多年来地方条件受限,雨季雨水用不完,旱季无水用,人、畜饮水困难等实际问题,至今小塘堰蓄水效果良好,满足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用水。
&& (二)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
&&& 面对新时期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市根据国家水利部提出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的新举措,积极主动引进新理念、新内容、新措施。在省水利厅的重视和支持下,在松华坝水源区的松华乡高枧槽小流域进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以小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以改善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实施了沟渠整治、封山禁牧、封育保护、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收集、生物湿地净化、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道路硬化、绿化等一系列工程,整治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强了水源地保护,试点工程受到上级的认可。
&& (三)依法行政,深入开展预防监督执法工作
&&& 我市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减少执法的随意性。根据市委、市政府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进行了改革,压缩了审批时限,在昆明市政府网站进行公布,在便民窗口发放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册,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一是针对行业开展法规宣传检查。如对铁路、电网、滇池流域、空港区、呈贡新区建设等管理部门和公司重点开展法规宣传、落实水保方案的各项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竣工验收;二是针对重点区域,加大滇池流域和重点水源区的执法检查;三是针对新建项目,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开展引导、宣传、办理、实施、验收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四是建立和完善了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督察制度,要求各县(市)区对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开发建设项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重点督察开发建设单位(业主)水土保持工程后续技施设计、水土保持重大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落实等情况。2009年,全市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96个,其中:省级45个,市级146个,县级405个。查处典型违法案件23起,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61万元,有22个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 (四)精心组织,开展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
&&& 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紧紧围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工作内容,水保部门结合第十七届“世界水日”、 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在昆明官渡广场联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重点以宣传《水土保持法》为基础,以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为出发点,以宣传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利用广播、报刊、文艺表演、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加大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宣传活动当天,制作并向群众发放“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宣传口号”及“治理水土流失,共建和谐社会”宣传资料1万多份,展出宣传展板52块。增强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 (五)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市级水土流失治理
&&& 在2009年国家和省级没有安排“长治”、“珠治”等重点项目的情况下,我市水务部门主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市级融资贷款,解决治理资金不足问题,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欠发达县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市级立项在建项目已于2010年1月启动实施。
&& (六)完成“长治”工程20年成效总结、“长治”七期工程总结及水土保持年度工程、新增投资工程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 根据云南省水利厅、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关于开展“长治”工程20年建设成效总结和“长治”七期工程验收总结工作的有关要求,组织各有关县(市)区水务局水保部门全面总结“长治”工程20年建设成效,汇总完成统计报表,并编写了全市总结报告;完成“长治”七期工程的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的编写、表格及相关资料的填写;完成水土保持年度工程、新增投资工程资料汇总及上报工作。
&& (七)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 我市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水土保持实施项目区内定点开展监测试点、示范工作。现已在东川区以及嵩明、晋宁两县国家“长治”重点工程治理区内部分项目点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试点工作。
&&& 二、主要经验及做法
&&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
&&& 在省水利厅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县党委、政府始终把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在政府工作中列为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依托“长治”、“珠治”等国家重点治理项目工程,积极主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开展。市、县水保部门按照相关技术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我市水土流失特点,充分发挥“长治”、“珠治”等重点工程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动员和落实工作,精心安排各项治理任务,努力提高实施质量,在治理区树立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示范性工程,较好的实现了以重点工程带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发展效应。
&& (二)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方案
&&& 2009年根据新增投资项目的工作要求,项目县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保护生产、生态用地为出发点,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原则。针对项目特点确定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开发,防治结合,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布局,结合当地的实际,在项目实施前,通过调查摸底,召开会议及逐村走访听取村民意见,选定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组织编制上报小流域初步设计和实施方案、施工计划,并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开展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布局上达到了相对集中连片,突出规模效益;在措施安排上,重点围绕坡改梯、小型水利、经济林和封禁治理等工程及生物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整治。
&& (三)把握工程要点,做好“四个结合”
&&&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了适合昆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抑扬生物措施效益期长而见效慢和工程措施效益期短而见效快的利弊,科学、合理地配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比重。二是国家补助与群众自愿相结合。从规划开始,采取以宣传动员为辅,群众自愿为主的选点方式,选择干部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小流域开展设计工作,先期启动治理群众基础好的区域,从而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水土保持与多项目相结合。引导和带动多部门参与、多渠道投资的形式,增强治理水土流失合力。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结合水源区保护与发展,探索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机制,实施以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净水惠民”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措施,为有效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涵养水源,改善径流区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 (四)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 在项目资金管理中,按照市委、市政府下发八个百分百文件要求,建立了严格的水土保持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一是水土保持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设程序组织实施,工程计划必须符合项目规划、年度计划,水保办技术人员参与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并负责工程初验和结算,保证按照年度国家、省、市资金计划,做到专项专款专用;二是在财政、银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配合下,凭工程合同、工程结算表、工程验收卡、验收单据、发票或花名册,经县(市)区水务局认可签字后再将治理经费拨付施工单位或补助兑现给完成工程项目的村、组和农户。
&&&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昆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水土流失整治,逐步迈上了正常化的轨道,水土流失现状得到初步改善,达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果。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 一是我市北部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坡耕地、荒山荒坡、疏幼林地,而这三大地类正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策源地,目前我市仅列入中央重点水保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区域有限,而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官渡区、宜良县这些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没有连续性的重点治理项目,使我市水土保持治理呈不平衡发展态势,影响了水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程。
&&&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繁重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近几年来,尽管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给予昆明市水土保持很大的支持,市级财政、水利建设经费也加大了水保投入,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致使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有限,治理的质量和标准不高,整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 三是少数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有的小流域初步设计质量不高,部分县区基础工作和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体系不完善。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水土保持机构、人员、设备等不能满足水土保持工作需要,管理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只能完成一般性的水保工作,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水土保持工作。
&&& 四是我市没有监测机构,监测工作滞后。水土保持效益监测基础科研工作薄弱,技术体系不完善。对一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不能用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检验治理成果。
&&&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昆明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水利部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和治水理念,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保护水源等重点工作,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争取上级支持奠定扎实的基础
&&& 在完成2009年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主动组织开展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前期工作。组织项目县(市)区做好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工作和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保证项目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为争取中央和省级支持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组织开展好重点治理工程,抓好水土保持的典型工程、精品工程和样板工程
&&&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技术路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着力点,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和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形成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二是丰富水土保持工作内涵。把水资源保护、滇池治理、产业开发基地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内容纳入治理规划建设。三是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典型工程、精品工程和样板工程。
&& (三)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和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
&&& 一是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组织列入全国第一批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4个县对照能力建设综合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系,规范监管行为,切实开展好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各项活动。二是结合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继续加强全市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建设,做好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重点抓好大中型建设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保护工作,有效遏制新增水土流失。
&& (四)争取上级支持,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 组织开展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东川区泥防所、晋宁县大春河监测点建设。在实施小流域治理的同时,强化基础工作,争取一定规模的治理工程开展监测工作,为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
时间:&&&来自:Admin昆明市简介 金农网,农产品,价格,农业信息网,.cn
&&&&&&&&&&&&&&&&&&&&&&&&&&&&&&&&&&&&&&&&
昆明市简介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石林、滇池、世博园景观奇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卷烟、机电、光学仪器、有色冶金、磷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势突出,生物医药、信息、旅游、花卉等新兴产业前景广阔;国际会展蓬勃兴起;科教、金融、商贸流通综合功能不断提升,昆明将建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春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突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 &&&&&&&&&&&&
&&&&&&&&&&&&
况 &&&&&&&&&&&&
&&&&&&&&&&&&
&&&&&&&&&&&&
&&&&&&&&&&&&
&&&&&&&&&&&&
昆明市地处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10′~103°41′、北纬24°24′~26°33′。东与曲靖市接壤,西与楚雄州相连,南与玉溪市、红河州毗邻,北隔金沙江与四川省会东县、会理县相望。昆明南距越南479公里,西抵缅甸858公里;西南距老挝789公里,具有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 &&&&&&&&&&&&
&&&&&&&&&&&&
昆明市地域北宽南窄,东西最大横距15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37.5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主城区面积142.5平方公里。昆明市党政机关驻盘龙区,市区海拔1891米。全市山地、丘陵占84.9%,平地占15.1%,耕地面积629.9万亩。湖泊面积377平方公里,其中滇池面积约298平方公里。 &&&&&&&&&&&&
&&&&&&&&&&&&
“昆明”是古西南夷部落族称之音译,作为政区地名,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楚将庄踽率军入滇与当地民族融合,建立滇国。“庄踽开滇”,对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109年,汉朝赐滇王尝羌金质“滇王之印”,将滇国正式纳入版图并设立益州郡,昆明为益州郡所辖的谷昌县。公元765年,南诏国在今昆明城区一带筑拓东城,为古代昆明城市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公元1253年,元朝统治云南,“昆明”首次作为本地地名使用。公元1276年,云南行政中心由大理东迁昆明,从此昆明成为云南首府,逐步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382年,明朝开始大规模修筑昆明城。清朝时期,昆明仍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11年辛亥革命后,昆明爆发“重九起义”,推翻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此后闻名于世的“护国运动”始于昆明。1928年,昆明正式建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 &&&&&&&&&&&&
&&&&&&&&&&&&
1950年,全市共辖8个区(约今五华、盘龙两区)。1953年,将城区周围的昆明县(今官渡、西山两区)由武定专区划归昆明市。1954年至1983年,又相继从邻近的地州划入海口、安宁、富民、晋宁、宜良、嵩明、路南、禄劝等县、区。1999年2月,东川撤市改为昆明市东川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也同时划归昆明市。昆明市现辖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东川区、安宁市(县级市)、富民县、晋宁县、呈贡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5区1市8县,共有141个乡镇、26街道办事处、1331个村委会、219个居民委员会。 &&&&&&&&&&&&
&&&&&&&&&&&&
2003年末,昆明市户籍总人口为500.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3%。在全市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5.34万人,农业人口295.45万人,其中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城区人口193.8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8.7%,是昆明的人口密集区。昆明是多民族边疆省会城市,所辖县(市)区中有3个民族自治县、10个民族乡、39个少数民族聚居办事处。2003年底,全市有55种少数民族成份,人口为72.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4.44%。 &&&&&&&&&&&&
&&&&&&&&&&&&
全市地形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城区紧邻滇池,全市大部分地区在海拔米;最高点是北部东川区拱王山脉的主峰雪岭,海拔4344.1米;最低点是金沙江与小江交汇处的小河口,海拔695米。境内主要山系为拱王山系、梁王山系;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普渡河、鸣矣河、掌鸠河、牛栏江、南盘江、巴江等,分属金沙江(长江)、南盘江(珠江)、元江(红河)水系。 &&&&&&&&&&&&
&&&&&&&&&&&&
昆明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28.3℃,极端最低气温-1.8℃,年温差为9.4℃。年降雨量约866毫米,全年无霜期约247天,全年日照率为45%,相对湿度为70%。四季如春、树木常青的昆明,拥有在世界同纬度或同海拔地区独有的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干燥少雨;夏无酷暑,雨量集中;秋季温凉,天高气爽;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全年干、湿季分明,年温差不大而日温差较明显。 &&&&&&&&&&&&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
&&&&&&&&&&&&
&&&&&&&&&&&&
&&&&&&&&&&&&
新中国诞生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1.6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全市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依次为59.07亿元、376.66亿元和376.27亿元,产业结构已由1995年的10.9:50.2:38.9调整为7.3:46.4:46.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35.15亿元和6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和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79元,比上年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81元,比上年增长5.7%。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5.2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8.81平方米,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
&&&&&&&&&&&&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兴水利、重科技、调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业增加值达到59.07亿元,年均增长4.3%;粮食总产量123.24万吨,烤烟收购8.14万吨,中上等烟比重达到92.6%;形成了粮、烟、菜、畜、果、花等六大支柱产业。以“三区”(滇池沿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型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区、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十大商品生产基地(粮、烟、菜、花、果、林、肉、蛋、奶、鱼)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蔬菜、肉类、牛奶、禽蛋、水产品、水果和花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明显提高。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乡镇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113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全市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
&&&&&&&&&&&&
昆明工业具有传统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更快发展,在全省工业和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昆明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大中型企业,是全省黑色与有色冶金、磷化工、机床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其产量占全省90%以上。2003年,昆明实现工业增加值376.66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4.4%,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6.4%。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大力培育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不断调整结构,使工业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是初步形成了以烟草、机电、化工、冶金、食品和建材为主,电力、煤炭和磷矿采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印刷等行业综合配套,并形成了一定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烟草、机电、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实现的产值、利税总额占全市工业的3/4以上。二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03年,钢产量达到238.32万吨,比上年增长4.2%;发电量105.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3%;化肥108.5万吨,比上年增长19.9%;水泥393.47万吨,比上年增长6.6%;自来水生产量3.09亿吨。三是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八五”以来平均每年投入10多亿元用于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面达到90%,主要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四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昆明机床、云南白药、云南铜业、云铝股份、云内动力、昆明制药、南天信息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改制后公司股票已先后在国内证券市场挂牌上市。组建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创出了一批名牌产品,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了CY、云内、烟机、金鼎、宏达等一批企业集团,全市大型企业达到35户,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烟草、机电、医药、食品等优势行业拥有一批全国和省级名牌产品。五是工业企业效益提高。2003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46.4%,比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2.46亿元,增长30.1%,实现利润增长40.8%。列入考核的市属国有企业亏损面由上一年的36%降为27%,列入国家和省的重点困难企业基本实现脱困。 &&&&&&&&&&&&
&&&&&&&&&&&&
昆明是全省的商品集散中心。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8.4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1%。2003年全市拥有各类市场618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32个、生产资料市场86个。已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结合,辐射全省及云南周边国家的市场网络。连锁经营逐步壮大,全市17家连锁公司开设的连锁商店达到377个;西南商厦、新纪元广场、新东方女人广场、柏联广场、红联广场、金龙百货、仟村百货、沃尔玛商场、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好又多、百盛超市等大型商场的崛起,明显提升了昆明商贸流通业的软硬件水平。 &&&&&&&&&&&&
&&&&&&&&&&&&
昆明以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别是中国’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云南昆明成了全球的热点之一,昆明如今已跻身于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并成为云南旅游网络的重要结点和辐射中心,连接其他省区及国内至东南亚旅游线路的重要枢纽。2003年,昆明有各类旅行社22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5家,国内旅行社200家;全市拥有旅游接待住宿单位1286家,客房60504间,其中星级酒店113家;旅游购物单位36家;旅游汽车公司30家;已开发的景区(点)50多处,市内出租车7739多辆。2003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2.67万人次,创汇1.1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549.16万人次;旅游收入109.05亿元。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昆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
&&&&&&&&&&&&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前进,成为促进昆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003年,昆明各种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177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各种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达126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237.31亿元,现金支出3120.78亿元,货币净回笼116.53亿元;个人消费信贷出现多元化,商业银行投放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和教育等方面的贷款增加。 &&&&&&&&&&&&
&&&&&&&&&&&&
建筑和房地产业
“九五”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昆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55亿元,占全市国内工业总产值的8.8%;房地产业向开发、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方向拓展,房地产投资成为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完成投资63.91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近200家。全市城市住宅建筑面积超过3100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5.6倍,住房成套率突破80%。 &&&&&&&&&&&&
&&&&&&&&&&&&
非公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时期,昆明市委、市政府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社会保障、强化服务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全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速12个百分点。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17万户,注册资金228亿元,从业人员46万人;注册资金500万元―1000万元的有332户,一批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昆明个体私营企业上交税金8.18亿元,吸纳下岗职工5000多人,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150多万元。 &&&&&&&&&&&&
&&&&&&&&&&&&
昆明对外开放源远流长。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1992年获得国家赋予的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后,昆明的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九五”期间,昆明海关进出口总额累计77.7亿美元,其中出口46.94亿元,比“八五”期间分别增长89.2%和71.9%。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150多个,出口国家和地区88个,冶金、机电、化工、香料、食品等成为出口的优势产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5148万美元,共设立外资企业1295户,一些知名跨国公司开始入驻昆明;国内经济协作实施合作项目650多项,引进资金31.4亿元。全市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
&&&&&&&&&&&&
会展经济蓬勃兴起,成为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自199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并跻身国家对外经贸洽谈的五大交易会之一。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昆明的知名度,为昆明向国际性旅游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 &&&&&&&&&&&&
&&&&&&&&&&&&
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昆明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九五”期间,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6亿元,完成12.3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引进企业931家,实现收入265.8亿元,创汇2.47亿美元,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烟草配套产业和休闲旅游为代表的优势产业群。 &&&&&&&&&&&&
&&&&&&&&&&&&
对外友好交往不断加强。昆明与瑞士苏黎世市、日本藤泽市、美国丹佛市、澳大利亚瓦加瓦加市、摩洛哥沙温市、玻利维亚科恰班巴市、泰国清迈市结为友好城市,并与我国的湛江、杭州、宁波、长春等市及本省迪庆州结为友好市州,相互间的经贸合作、民间交流日益密切。 &&&&&&&&&&&&
&&&&&&&&&&&&
科技和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昆明科技事业十分薄弱,全市仅有凤凰山天文台、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等5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不足百名。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建成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包括独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2000年,全市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机构869个、专业技术人员23.1万人,研究和开发活动覆盖了多个领域。昆明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九五”期间全市实施各类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3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65项,4200多件专利获得授权。2000年,全市共评出科研成果奖励项目7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领先水平的8项,国内先进水平的42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八五”末的32%提高到2000年的45.9%,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
&&&&&&&&&&&&
昆明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合大学等院校驻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五”期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38.9亿元,年均增长12.4%。2003年,昆明地区高等院校共有22所,中等专业学校52所,职业中学28所,普通中学277所,小学1551所,各类在校学生120.18万人。昆明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2%。昆明的职业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已初步形成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兴办的局面。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夜大、函大、电大等成人学历教育,农村广泛开展普及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一个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师范教育为先导,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
&&&&&&&&&&&&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半个世纪以来,昆明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2003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群众艺术馆16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4个,文物保护单位46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4座;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市场文化“三轮”驱动,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九五”期间,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观赏性的文艺精品,荣获44项国家级大奖,实现15个奖项零的突破。文化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市属专业艺术团体多次出国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昆明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逐年增多,影响越来越大。 &&&&&&&&&&&&
&&&&&&&&&&&&
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至2003年,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2753个,拥有病床2.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2万人,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居较高水平。全市的行政村都建立了卫生所。疾病诊疗技术省内领先,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基层卫生组织为基础,以高层次专业机构为技术先导的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再次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
&&&&&&&&&&&&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体育设施3500多个。围绕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与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有机结合,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6万余人,连续4年荣获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在历届全省运动会上,创下了金牌、奖牌、总分、破纪录4项“十连冠”。 &&&&&&&&&&&&
&&&&&&&&&&&&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科教兴市等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全方位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多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2000年,在巩固创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成果的基础上,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普法工作进一步深入,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不断推进,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继续完善,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预防和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的力度,保持了全市的社会安定。 &&&&&&&&&&&&
&&&&&&&&&&&&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
&&&&&&&&&&&&
&&&&&&&&&&&&
&&&&&&&&&&&&
&&&&&&&&&&&&
昆明生物资源丰富。现有种子植物30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0%,云南省总数的20%,用材林树种主要有云南松和华山松,经济林树种为板栗、核桃等。昆明拥有茶花、玉兰、百合、兰花等花卉品种400余个。境内还盛产松茸等高档野生食用菌。北部山区生长有豹、灰鹤等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在滇池水域生长有云南光唇鱼、金线鱼等特有珍稀鱼种。禄劝撒坝猪、壮鸡,晋宁滇麻鸭和石林圭山羊等也较为有名。 &&&&&&&&&&&&
&&&&&&&&&&&&
全市土地总面积3166.65万亩。耕地629.9万亩,其中旱地437.4万亩,园地61.3万亩。牧草地68.6万亩。水域面积102.4万亩,其中湖泊、水库、坑塘面积达70.7万亩。还有荒草地、沼泽地等570.9万亩。 &&&&&&&&&&&&
&&&&&&&&&&&&
昆明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磷、盐、铁、钛、煤、石英砂、铝土、硅石等,尤以磷、盐资源最为丰富。磷矿主要分布在滇池沿岸周围,储量大,品位高,杂质少,五氧化二磷含量一般在25%,富矿可达33%,矿体埋藏浅,交通运输便利,是全国少有的“浅、近、富、易”磷矿资源。昆明现有5个大型磷矿,其中昆阳磷矿总储量46亿吨,居全国7大磷矿首位。盐矿主要分布在安宁等市(县),总储量约138亿吨,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 &&&&&&&&&&&&
&&&&&&&&&&&&
昆明拥有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及矿产能源等多种能源。太阳辐射短波成分含量高,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5.6小时,年均总辐射量达129.78千卡/平方厘米。境内水能蕴藏量101.29万千瓦,可开发量40.2万千瓦。市区及各郊县(市)区均有地热分布,地热水温在43℃~52℃之间,易于开发利用。 &&&&&&&&&&&&
&&&&&&&&&&&&
昆明历史上是南诏文化、吐蕃文化、东巴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遗存下大批历史文物,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0个。有呈贡县龙潭山遗址、晋宁石寨山遗址及古墓群、大理国宋代地藏寺经幢,有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聂耳墓、朱德故居以及金殿、大观楼、黑龙潭、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等众多名胜古迹。 &&&&&&&&&&&&
&&&&&&&&&&&&
昆明是集中反映云南各民族文化及民族风情的窗口。最富于地方民族特色的表演剧种有花灯、曲剧、滇剧、彝剧和民族歌舞。滇剧发展已较为成熟,拥有数百个传统剧目和创编剧目。彝族、苗族的歌舞、服饰、绘画等民间艺术也很有特色,吸引着八方宾客。此外,昆明还汇集了云南众多民族不同特色的饮食文化。 &&&&&&&&&&&&
&&&&&&&&&&&&
昆明境内山川壮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拥有世界级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规模宏大的九乡溶洞群、滇池等国家级风景区;金殿、棋盘山、钟灵山、小白龙等国家级森林公园;体现民族风情的云南民族村、翠湖、西华园等园林胜地:还有南盘江、阳宗海、轿子雪山诸多迷人景观。昆明是全国最有魅力的旅游城市之一。 &&&&&&&&&&&&
&&&&&&&&&&&&
昆明经济发达,流动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各类高校及中央、省属研究院所云集,人才济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9名,在省内首屈一指。2003年,昆明地区的人才总量已达43.1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3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昆明培养和吸引高层次、高智力人才的任务更加紧迫。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国内外人才。 &&&&&&&&&&&&
&&&&&&&&&&&&
新中国建立后,昆明大兴水利建设,先后三次掀起建设高潮。至2000年,共有各类水库746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725座)、小坝塘2760件,总蓄水10.9亿立方米,水利化程度由1949年的21%提高到70%,基本形成了设施配套、功能多样的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实现了水利田园化、生态化。“九五”期间共完成水利投资22.97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5年的189.15万亩增加到2000年的209.1万亩,累计建成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稳产田地273.4万亩,并出现了一大批万亩、干亩连片的渠相通、水相连、路成网、林成行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
&&&&&&&&&&&&
1912年昆明建成中国最早的水电站――石龙坝电站。新中国成立后供电事业逐步发展,“九五”期末已拥有35~500千伏变电站44座,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113条、10千伏配电线路177条,形成了受电功能较强的220千伏双环网主网架结构。城市燃气从无到有,2003年共拥有年供气能力65万立方米煤气制气厂1座、10万立方米气柜2座、煤气调压站190座和长达1105千米的煤气管道,另建有石油液化气储配分装站27座,形成了集产、输、配、送于一体的燃气供应体系,城市气化率达到98%。 &&&&&&&&&&&&
&&&&&&&&&&&&
1950年昆明仅有1座自来水厂,水源单一,日供水能力72.5万吨,管道总长13公里。经过50年的发展,全市现已建成自来水厂12个,自来水管道总长3322公里,日供水生产能力达到147.6万吨,并形成了以松华坝、大河、柴河、沙朗河、宝象河等地表水和白龙潭、海源寺地下水为主的多元供水格局,城市自来水普及率100%。“九五”期间,昆明加快改造城区排水管网,实施西园隧道工程,完成滇池北岸和盘龙江中段截污,实现滇池流域253家重点企业达标排放,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利用达标水置换河流和公园水体,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995年的29.6%上升到2000年的61.7%。 &&&&&&&&&&&&
&&&&&&&&&&&&
昆明市以迎接中国’99昆明世博会为契机,提前10年实施城市道路规划,2000年城市道路长度、面积分别达到970公里和1014.83万平方米,“一路、二环、三横、四纵、五出口”的城市道路网业已形成,并实现了200公里范围内干线公路高等级化。昆明有6条干线高等级公路(3条出境)和7条铁路(2条出海)交汇,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陆路对外交通网日益完善。昆明国际机场现已开通国际、国内和地区航线90余条,年吞吐旅客700万人次,跻身全国五大航空港行列。区域性、多方式、立体化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 &&&&&&&&&&&&
&&&&&&&&&&&&
20世纪80~90年代,昆明邮政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基本建成了以信函自动分拣、邮运自办和邮件计算机处理为标志的现代邮政网,2003年完成业务总量40.67亿元,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10强。以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纤传输为主的电信网也已形成,到2003年底,全市移动通信用户达239.17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40万户,市话普及率由1995年的21%提高到45%。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逐步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和“电子政府”工程先后实施,昆明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入国内优秀网站行列。 &&&&&&&&&&&&
&&&&&&&&&&&&
现代新昆明建设启动,2003年昆明主城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7.8平方公里拓展到180平方公里;呈贡新城已进入编制控制性详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昆明将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实施主城交通畅通工程,全面提升主城功能,相继实施320国道眠山、车家壁段、官南路、滇池路、民航路等一批重点工程,拆除违章、危旧建筑100多万平方米。以道路、桥梁、公园、广场为重点,全面实施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新增城市绿地53.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由1995年前的5.72平方米增至7.9平方米,主要指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金农网(.cn)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市盘龙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