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 缺爱 爱的阴影影?

251被浏览23503分享邀请回答3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缺爱,是完全可以被疗愈的,但是请你不要妄想一次性解决它,它将是一场漫长的人生修行,在这条路上,你也并不是孤独的。
  小时候缺爱?其实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到底缺少多少算是缺爱,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不被爱”的感觉,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体验过,但每个人的转归又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早年曾经历过极端创伤体验的人,在成年后,并没有成为精神病性的人格结构;而另一些人,从小获得的现实方面的满足并不比别人少,但是成年后依然可能会适应困难。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人格基础出生的,成年后的生活,既与曾经的外在成长环境有关,也与一个人自己内在的成长能力水平有关。
  小时候缺爱容易导致的: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人都缺乏信心;
  缺爱,是完全可以被疗愈的,但是请你不要妄想一次性解决它,它将是一场漫长的人生修行,在这条路上,你也并不是孤独的。 我将给你解释缺爱的原因,基本疗愈原则和疗愈方法,并希望你从中而日渐自由。
  缺爱,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你无法决绝地去说某个类型的人是缺爱的人,爱无能,爱上瘾,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受害者可能都要属于中枪行列。
  一个最原始的因素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引入太多变量,所以最后形成的模型是相异的。
  举个例子,大家都晓得的,疯狂英语的李阳老师,家庭施暴者。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卡普曼的的戏剧三角形中,禁锢在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藩篱之中。
  疗愈原则之一:我对我自己的生命完全负责。没有任何其他人,没有任何其他事,需要为我的不幸而负责。
  当我们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的时候,我们也同时把改变的权力教给了他人。如果期待借由别人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无异于天方夜谭。
  也许是你父亲母亲的错,可是他们这把年纪还能改变吗?他们要来给你认错吗?他们认错了就真的能解决你当下的问题吗?不见得。
  即便是别人的错,波及到我们的,我们也要负责,因为我们允许了他们伤害我们。这个允许,就是最大的责任。
  疗愈原则之二: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被一次性解决的问题。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练习本上的习题,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被一次性结清的。
  一个决定可以在一瞬间做出,但是我们预期的效果却需要时间的陪伴才能看到。财务上迟迟收不回的应收款,学习上分毫不升的成绩,分手后淋漓不尽的心痛。
  在被延长的决定,行动和结果之间,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调整,我们体验着起起伏伏的心境,这或许就是生而为人平凡的乐趣吧。
  疗愈原则之三: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请不要期盼它变得完美。
  很多寻求帮助的心理求助者或是灵修人士,似乎妄图通过解决一个问题而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这是不现实的。或许你不在那么缺爱的时候,你会更开心,更轻松,但是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种实打实的事情还是得在实力上努力。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有一段:“此外,一旦我们能够教育我们的青年放弃他们不切实际的尽善尽美的愿望,使他们不再要求有尽善尽美的人、社会、教师、父母、政治家、婚姻、朋友、组织等等一切不存在,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我是说除了高峰体验和完美融台的短暂片刻之外;那么我想巨大的社会和教育变革也几乎会立刻发生。“
  如果你不期盼一个完美的父母,一个完美的伴侣,一个完美的工作,生活或许会更容易些。
  疗愈原则之四:过去,未来都可以被改变,改变的契机存在于当下。
  我们无法改变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我们总是可以选择发生的事情有怎样的意义。——安东尼罗宾
  在第一条原则里提到了资源稀缺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下降,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行动。而改变的关键就在于重新建立我们的认知。过去的事件之所以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就是因为我们旧有的认知会一再的提醒我们。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假设在缺乏爱的这一主题中有无数个事件彼此互动,改变任何一个事件的意义都可以影响到其他的时间,继而改变以往的认知。
  此文章为乖孩子好父母原创,特此声明!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的阴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