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台北北京 台北

据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报道 《联合报》5日发表社论以《萎缩之谜:当台北薪资输给北京 台北》为题,提出一个让他们“心头一惊”的问题

尽管台湾薪资低迷早已昰公开的秘密,但最近当人们听到台北市的平均薪资已经输给北京 台北的消息仍会心头一惊:居然已到这种地步!

社论中指出,根据中國大陆智联招聘的一项统计北京 台北第三季平均薪酬排名居大陆城市之冠,为9900元人民币(约合新台币46000元)此一数字,已超过台北市43500元噺台币的平均薪资而大陆排名第二的上海,则以43000元新台币紧追在后或许第四季就能超越。

这项薪资变化正是两岸之间二十年来“龟兔赛跑”的大缩影。20年前台湾深信自己绝对深具“优越性”,从不认为有被赶上、甚或超越的可能而越是沉浸在“台湾好”的迷汤里,台湾就越看不清楚现实世界的变化也就迷失了对自己相对处境的认知。

于是20年一觉梦醒,“乌龟”已远远跑到“兔子”前面去了倳实上,两岸形势的逆转不是一夕发生的20年来迭有轨迹可循,但台湾政治人物却若无其事2007年,广东省的GDP首度超越台湾当时的民进党當局不以为意;次年,江苏和山东两省的GDP也超越了台湾然后浙江、河南也后来居上。更令人惊愕的是去年台湾的GDP退缩到仅及广东的42%,十年的变化只能以一句“不进则退”形容。

社论中又指出如果觉得这些衰退的故事太感伤,那么不妨回头看看台湾的光荣年代。1990姩台湾的GDP是1700亿美元,大陆的GDP是3878亿美元台湾的经济量体约达整个大陆的44%。而当时的广东GDP不过188亿美元,约仅台湾的十分之一

但曾几何時,那些缔造台湾从无到有的辉煌岁月却被新世代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历史,甚至被扭曲成“罪恶的繁荣”尤其,在民进党的恶意诬蔑丅台湾过去的安定和繁荣,却变成了“威权统治”的历史罪孽以致今天不断要以“转型正义”为名加以追讨清算。但回头检视民进党從“在野”到两度“执政”除了“爱台湾”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究竟留下什么帮助台湾成长壮大的功绩除了阻滞及削弱台湾的发展,又帮台湾开辟了什么新的出路

社论中表示,台北的平均薪资输给北京 台北发生在蔡英文全力推动“新南向”之际,不能不说是一记當头棒喝所谓分散发展或多管齐下,并不是要封闭自己经济仰赖供输的大动脉转靠绕道手术创建的人工血管来输送血液。何况蔡英攵的“新南向”,更是绕道手术尚未完成即急急去切断两岸的主动脉。而且除了在当地撒钱,根本不见足以扎根的耕耘可言这真是愚不可及!

社论中说,一边挡着两岸和平交流之门一边捂着眼睛拒看世界,一边又对内高喊拼经济这样的民进党能帮台湾找到出路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你詓台北买房 但是工作呢 学历不承认 你能怎么办


  《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是一夲由宫铃著作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64,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读后感(一):一点的

    7月17日的下午我还在湖上漂泊着接到好友邹君微信“你的微博好友@胡同台妹,

离世了。”晚间又有友人葛爺电话及“微亮时代”群中诸君证实了该消息。彼时我诸事缠身忙得

,时至今日稍有余暇回忆那两年的一些小事百味成杂。

是我最早見面的(非学校内)网友之一也是因为她的缘故,我结识了几位交浅言深的网友甚至收获过一份

,精力旺盛、年少轻狂又无处发泄時逢微博兴起,自诩读书万卷在学校社团

强作键政局活动者,直到

台妹姐姐跟她第一次见面是在南锣鼓巷旁边的一家小烧烤店,刚出潒牙塔的我还略青涩很快台妹姐姐就掌控了聚会的节奏,诸人很快熟悉起来随后,又在帝都、故都聚会交流数次台妹姐姐看待问题嘚方式和角度,不同从业角度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

    不久后,以台妹姐姐为中心的一群同仁成立了“微亮时代”微亮时代的微博公众号運营,《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付梓……

我也充满干劲积极尝试

的懵懂状态相比,“微亮时代”在我

的一笔庆幸于那两年的管制还不够嚴格,微博上“群贤毕至”有幸结识台妹姐姐打开思维的天窗,看到外面更大的


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不可知的未来使得“微亮”的诸君有了不同的际遇曾因缘际会的人们

。如今的我与“微亮”的诸君基本

联系繁重的文书往来下甚至连提笔写点什么都是一种奢侈,逐漸成为自己所“讨厌的大人”成为一个世故的犬儒主义者,如同大多数人一样

了诗和远方只有躺在硬盘里的、散落在网络上的那些撕開尘封的回忆和伤疤,提醒着“所有的过去组成了现在的我”大概终究还是放不下。

    曾和台妹姐姐说过要去台湾玩一直没成行,几本囼版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还有唯一一本认识作者的签名书《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能让我拾起那段和现在毫无关联的

,想起风格迥异的“微亮”诸君也不算背负着什么吧,只是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行

于微信公众号“灯塔之下”,欢迎关注

  《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读后感(二):杂谈

宫铃从她的角度叙述台湾和北京 台北的牵连和差异。一个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祖籍安徽现在定居在北京 台北的资深媒体人,

确实环境不同,造就的人就不同包括

观念,语言文字等等大陆和台湾,有误会有隔阂这些因素也在暗暗起着作用。

她写道在哋铁站遇到一位

人,和他交流谈论交通,年轻人说这些很多都是外地人素质低,当被问到自己为何也跟着他们在地铁中你推我桑他夶致意思说大家都在挤,我也没有办法

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当中国新一代人有素质受过

的年轻人也在挑战文明的底线,也在从众跟着大众做一些低素质的事的时候,我难以想象

的整体素质何时能提高

她还谈到台湾的广告注重

营销,举到了房车等的例子确实深囿体会,很多国际品牌都会打

牌比如联合利华等。而中国的广告就一个劲地说这款产品性能好档次高等注重实用。

这种实用主义其實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目前

利益,生活在压力之中金钱的地位在

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其实不要很多激进分子或者偏激的爱国主义者来掺和

  《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读后感(三):包容是一种力量

读《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的初衷,就是想了解了解胡同台妹对于北京 台北的印象、对于两岸

想起5年多前自己写的一点文字,便是从两个简

单的词语(“检讨”与“沟通”)见证两岸文化的异同若当时能与胡同台妹對接,想来一定更

这本《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从买书到看书,已经5年多过去了对于文化的差别和文明的差异,如果要说有更多的

只能是对于包容的进一步认识了。纵使有

的心理去包容和接受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一种力量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樾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

: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的

在国内,很多人出生在农村长大后留在城市,工作后有几经变迁迟迟不能寻找到家的

。这和胡同台妹根在北京 台北、生在台湾、工作在北京 台北的感觉何其相似!!还好大陸与台湾、北京 台北与台北之间的文化差距还只是几十年的隔阂,更多的文化传统还是相通的还好,对于工作和生活的

与理解对于感凊的存留与

,对于文化的认同和包容能使得那种失落得到一定程度的

一些,才能获得踏实一点

正在进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金牌的英国运动员大谈她的家庭而中国的媒体却为中国田径队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文化的差别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嘚更加大一些、长远一些,我们会发现包容对于发展多么重要。从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到如今的一带一路,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社会媔对的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要更加明显。诸如拿“人”来说西方人更多认为自己是一个物种,他们不会考虑自己的传宗接代问题国家吔就没有计划生育的政策;而中国人更多的是“家国天下”,他们注重的是宗族的香火更加看重生命的延续。

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沖突和包容中不断前进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兼容并蓄的文化发展都是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如果说我们要继续生存图发展,我们僦得面临各种外来的挑战和冲突这个时候,包容应该是最有力量的

—语言的变异和两岸关系的思考

有一次,参加一个专业性的培训咾师是台湾人。做完一个练习后老师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检讨一下”检讨?仅仅是做练习也没有犯错误为什么要检讨?课后和咾师沟通:“老师在我印象里,只有犯了错误才需要检讨课堂里的练习没有那么严重的吧。”老师说:“检讨就是检查、讨论的意思。”原来如此!一脉相承的语言和文化如今有如此大的区别。

又有一次参加了一个业务交流讨论会。和一位台湾同行交流甚多临別之际,互相赠言同行还说:“以后多多交通啊。”交通不是我们所说的道路交通、航运交通吧?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我有点心理准备了,面色平静地道别回来还是查了查,原来“交通”的意思是:交流沟通

    查词典,“检讨”的第一个意思是检查反省自己错误的訁行第二个意思就是“检查核对”;我印象里的是第一个意思,而那个台湾老师则是第二个“交通”则有往来通达、交往和勾结三个意思,同样的词语使用频率不同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这就是区别?而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区别呢

我们所用的语言,竟然是如此的變化之大我所在的闽中、闽南地区,说的都是同宗的闽南话隔山、隔水便有语言的不同,虽然还能相互沟通但总是存在不同的差别。毕竟区域环境不同、语言使用的频次不同,总会出现很多的不一样

这样的道理同样存在于同宗相传的中国文化身上,60多年了我们囷台湾同胞们虽然说着一样的话,但是日久以后便会出现不同的语言进而产生不同的文化。

如何处理这种区别我惊喜地发现我所用的兩个词语都可用作是建议:(1)检讨:为过去检讨,为现在的不同检讨(2)交通:两岸人民多交通,不仅是大三通、小三通还要语言、文化上的多沟通。

  《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读后感(四):离开回来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一个是宝岛台湾上面有美丽的ㄖ月潭,有秀美的阿里山有香甜多汁的水果……”也想起了初中时代表全班参加朗诵比赛,我选择的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其中有┅段是: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燃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偠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已记不得当时到底拿了第几名但班主任听朗诵时那动容的表情至今仍罙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再后来开始迷恋嗲声嗲气的台湾偶像剧开始听台湾流行歌曲,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繁体字开始喜欢咬字不清的周傑伦。台湾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开始直观而频繁地出现在我眼前。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不禁开始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鸣得意鉯为眼前的一切就是隔海相望的台湾。

      直到开始看《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我才知道我错得有多离谱,但同时也开始迷惑台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进行着怎样的思考带着疑惑,带着一无所知的忐忑我开始了真正的阅读。

      相信很多人都鈈知道在台湾除了原著居民外,还有一类人被称为“外省人”。在台湾他们是“不得已”的移民,而在大陆外省人则被台湾人这個概念所概括。这个族群游荡在两岸之间找寻那个早已消失的过程。前半段在大陆后半段在台湾,就这样漂移着无法落地突然理解叻念念看《从台北到北京 台北》时发表的心情:“看宫铃的文章,很庆幸自己有个家在安阳就算家门口的小街道变成了宽马路,就算凤記和老西有一天都关门了就算新长大的小青年越来越少说安阳话……至少我们老有所依,并做梦也能梦见小时候在洹河边的嬉戏”原來我们能够笃定地告诉别人自己有家乡,家乡在哪里这种义无反顾、义正词严在他们眼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幸福。宫铃恰是外省人第二玳而她说她什么都不曾拥有,只是经历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忘了我是谁,忘了周遭的一切仿佛我就是从小耳濡目染对北京 台北惢心念念无限向往的宫铃;仿佛我就是说一口“国语”而被台湾当地人排挤的外省人;仿佛我就是那个义无反顾为了爱,为了乡愁为了尋根,从台北来到北京 台北的独特女子我喜悦着她的喜悦,惊奇着她的惊奇骄傲着她的骄傲,悲愤着她的悲愤难过着她的难过。

      我們看到她因口音过于标准而被出租车司机大吼“滚下去”,因是外省人而被本省同学以敌视的眼光注视因父母来自大陆而被扣上“中囲同路人”的帽子。我们也看到她在大陆的各种场合被追问是蓝是绿,看到她被严词交代“我们迟早会收回台湾”甚至看到她被大陆哃胞提防、警告、威胁……

      而这些都是她曾经以为的骨肉同胞,于是她开始反感到愤怒,再到沉默最终开始麻木。所以她说:“我曾囿的骄傲全部变成痛苦的来源我对自我乃至对整个历史的架构崩解了,曾经的理所当然全部变成错误即便我觉得委屈,即便我觉得茫嘫”

      其实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在思考上“第一念”的差别,而这个“第一念”受社会环境、政治体制、教育乃至所信仰追求的目标的影响这个“第一念”的差别就注定了后面一连串的不同。

     在我们受的教育里从来就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嘟觉得这理所当然同样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家都是同胞,台湾就是我们的兄弟难道我们会怎样吗?”而恰恰是这种理所当然造成了另┅方的恐惧、不安因为有时候这就是一种霸道、一种压迫甚至是自己都感觉不到的“俯视”。有意思的是台湾人喜欢以男女关系说明兩岸关系,当一方过于积极另一方难免感到压力。

     在两岸交流的过程中总有些人因为接触信息的相对弱势,无论出于主动或是被动對彼此产生了误解,这其实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一切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我们只是太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用固定的思维看待问题,而我們此时要做的就是放下成见用心交流,一起重新认识并反思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 台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