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发展

-- 华商报 --
版次:[T10]
回首与展望
看好高新的发展 希望与她一起成长
国务院于去年8月批复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成为国家为西安高新区赋予的新的战略使命。由此不难看出,经过25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房地产行业如何与产业相结合,适应高新区的自主创新?高新区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高新管委会副主任 邢欣  
创新驱动发展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创新驱动需要全方位推进,全社会参与。房地产应该跟高新区产业发展水平匹配起来。首先,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区域,区域内的开发商在开发建设中,应该首先去应用最新科技,对能源综合利用,在绿色发展方面要走在全市的前面。其次,传统房地产应该尽快转型,向研发型地产、工业地产、商务地产等方向发展。  
北京建工地产西安建邦华庭总经理 孙宇  
经过25年发展,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西安乃至陕西潜力最大、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自然成为北京建工进入西安的首选。建邦华庭是北京建工集团进入西安的首个项目,集团力图将建邦华庭打造成为西安高新区最具品质及舒适度的高端楼盘,将“建工品质”带入西安,同时也希望能为高新以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美城机构市场首席分析师 沈玮  
高新区因为产业发展迅速,整个区域房价一直是上涨的趋势,甚至带动了紧随其后的经开区的房价上涨。高新成熟一些的地段目前已经没有什么项目了,可以说房源非常稀缺。未来高新区会继续往外发展,往西、往南发展。随着地铁三号线的开通,整体拉动人流的导入,未来高新房价将继续上涨,并且会保持西安十大核心区域的前列。  
深圳山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董事长 赵晓辉  
2008年从深圳回到西安时,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就在高新,后来把家也安在了高新。几年前出来创业,注册公司也选择了高新。一直没有离开高新,一方面是因为高新产业丰富,配套成熟,不管办公还是居家都很适宜;另一方面,高新政府的办事效率很高,对创业型企业有很多扶持政策。未来,更看好高新区的发展,希望自己的公司也能跟随高新区的发展不断壮大。
华商报记者 陶青
《华商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努力和公司一起成长,发现公司的发展很快!【信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51贴子:
努力和公司一起成长,发现公司的收藏
努力和公司一起成长,发现公司的发展很快!
发现傻逼一个
赞同楼主!看到深圳东莞一间间倒闭的公司,我觉得信利这个公司很稳定很有发展前景。
一个代工厂,能有多发展,能牛过富士康吗,就算苹果公司也有裁员的时候,
不言而喻,做好自己即可,公司是平台而不是出气台
爵士壁垒。
我就问下楼主在信利是什么职位,??
有些傻逼,拼命干活,无良领导降工价,工资更低了,和整天不干活拖时间的人差不多。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傻逼
对啊,共同成长
对啊,共同成长
登录百度帐号读书,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的图书馆
读书,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书,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近日,看央视《面对面》节目,内容是主持人王志与儿童教育专家卢勤关于家庭教育的对话。节目结束前,王志请卢勤为观众归纳一条做父母的原则,卢勤说:“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大意)这段话在我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回想我和妻子二十来做父母的经历,确实就是一个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开始心灵成长的艰难历程。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盛行起一种观念:要想孩子将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就一定要让孩子考上重点、名牌大学;而要考上重点、名牌大学,首先要让孩子读一个好的小学,然后考上重点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再考硕、考博,最好是出国留学……若非如此,则孩子的前途将黯淡无光——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这种观念就像唐僧口中的紧箍咒,时刻萦绕在千百万孩子和家长的心头;而应试教育的“游戏规则”则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佛法无边”的威力。
十多年前,从儿子进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怀着希望和憧憬,带着压力和焦虑,领着他冲入了这场“社会竞争”的行列。我们买来各种开发智力的书籍,走进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学书法、学美术、学英语、学作文、学奥赛,乐此不疲。儿子在小学阶段确也表现“不俗”,学习成绩好,当上少先队大队干部,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三篇作文(得到六十元稿费)。为了让儿子能考上重点中学,从他小学六年级开始,我们决定不让他继续上美术班学习了。孩子虽喜欢绘画,但面对升学的压力,也只能听众了我们的意愿。
儿子顺利考上重点初中后,我们的心又开始随着他每次考分排名的波动而波动。当时,虽然一方面我们看到儿子对文科有兴趣,尤其喜欢作文,也支持他多读文史哲方面的名著;但另一方面又对他因“偏科”而不能“全面”发展忧心忡忡——毕竟,上重点高中需要门门功课得高分啊!
儿子从小就爱随我们上书店淘书。习惯成自然,初中开始,孩子即独自一人上书店了,而且几乎每周休息都要去,常常一坐就是半天,买回的大多是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和一些音乐磁带、光盘(现在虽去外地读大学,但每次回长沙,书店仍是他必去之处)。因为我和妻子也都喜欢人文学科方面的书籍,所以对孩子买回的书籍,几乎都会一起阅读欣赏,讨论评点。
有一次,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在长沙图书城签名售书,儿子一大早就去排队等候。林清玄先生在我儿子买的书上题词:“清净心,看世界”。儿子兴奋地将买回的几本书及题词展示给我们看,并催着我们读……坦率地说,我们几年以后才真正理解“清净心,看世界”的深刻内涵,以及当时儿子催促我们读书的良苦用心,因为他真实地感受到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渴望我们能从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中悟出其中的惮意,能以“清净心”来“看世界”。
还有一本书,也是儿子几次推荐给我们读的,即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前的小姑娘》(亦名《窗边的小豆豆》)。儿子在书的内页写下“This is my love”,并在校译前言的文中划了很多红杠。因为这些内容正反映了孩子当时的心声,且时至今日,对我们学做父母仍具有现实意义,故将其画了红杠的内容摘录如下:
任何类型的孩子,生来都具有良好的素质。而在成长过程中,这种素质往往会被周围的各种环境或大人们的种种影响所惯坏。所以应及早发现这种“良好的素质”,并使其成长和成熟,从而把孩子造就成具有个性的人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小林校长在具体施教过程中所采取的方针,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首要的一点,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其次,是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分别采取因势利导的方针。
第三,是采取了鼓励为主的方针,不断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绝对避免挫伤孩子心灵的言行。
第四,特别注意保护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儿童,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避免产生自卑心理。
第五,特别注意让孩子们时就养成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外,还有两点特别值得一提:一是小林校长那种对儿童教育事业的坚定事业心和满腔的热忱,以及他潜心研究儿童心理,勇于打破传统的改革精神;一是书中主人公冬冬的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这两点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学习。
虽然,这些理念对我们也有所触动,书中的故事更是使我们感动不已。但当时我们还是认为,它们毕竟离中国的现实太远,并不能解决我们的具体问题。
儿子三年的初中生活,在我们的忧虑和内心矛盾冲突结束了。尽管他作了很多努力(中考数学100分、英语97分、语文92分),但终因理、化成绩欠佳,以总分10分之差没能进入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最后只能以交一万元择校费的代价进了重点高中的普通班就读。当时我们嘴上虽说了些安慰和鼓励的话,但内心的压力却不减反增。这逐渐增大的压力,终于在儿子进高中的第一次月考后爆发出来。
2000年10月6日晚,我在孩子的书包中发现数理化三科的月考试卷,分数都只有30多分。当时,儿子和妻子外出未归,于是我在震怒中写下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
看了书包里找出来的这三份试卷,我心里确实非常、非常的沉重。中考的挫折难道就忘记了吗?开学前立下的誓言难道就忘记了吗?父母之言难道真是‘狗屁’吗?那一万元择校费难道真是‘一钱不值’吗?难道你真的没有一点自尊心、没有对自己、对这个家的一点责任心吗?俗话说‘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后勇’,这样的成绩,你竟还有心在难得的六天假期中四处潇洒。你知不知道,父母的心在流血,欲哭无泪啊……
后面还有很多至今读来,仍使自己汗颜的、俨然“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训话。
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自以为很“理性”的话,会在家里掀起轩然大波。儿子读信后,脸上有一种紧张害怕的表情,但没有说一句话。妻子读信后却马上情绪激动地对儿子进行怒斥,并动了手。儿子也条件反射地予以反击,一场家庭混战从晚上12点闹到凌晨三点多钟。具体细节已记不清楚,但从妻子失控的情绪发泄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错了,自己在信中的情绪发泄,成了妻子情绪爆发的导火线。我们的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帮助,反而会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当妻子声嘶力竭地对孩子喊:“你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我对你彻底失望、彻底失望了!”我感到自己内心有一种刀割般的感觉,我冲口而出反驳说:“只要他爱读书,有追求知识的欲望,就不要担心他的前途。”确实,在我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儿子对文史哲及心理学等人文知识的追求,比应试教育的考分更重要,只是面对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仍不时有所动摇和困惑。
此事的发生是如此突然、如此恶劣,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几年来,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陆续买回《登天的感觉》、《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丛书》(共五本)、《情感智商》等许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大家共同阅读讨论,有时还以笔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半年前的四月份,我曾与妻子笔谈,这样写道:
《情感智商》从脑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我很多困惑,提供了让我们解决生活难题的技能和方法。当然,改造自己是困难重重的,但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努力寻找一切科学可行的途径和方法,竭尽全力去实施。因为,这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啊!建议你也尽快读读《情感智商》,因为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关爱产生积极的效果。我相,孩子某些时候的不善表达,易怒与缺乏自律,都是与我们自身的缺点直接相关的。如果我们经常用不正确的方法试图纠正孩子的错误,那么,“事与愿违”不就“顺理成章”了吗?试想,假若我们自己改变了、成熟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孩子还需要我们哪么“苦口婆心”、“伤肝伤肺”吗?坦率地讲,大多数时候,你对儿子所讲的道理,我是认同的,不认同的只是你的方法,那种简单、生硬、粗暴、缺乏耐心的情绪化发泄,会使孩子将你的爱拒之心灵之外。而我则由于不善表达,常常是帮倒忙,由此导致矛盾激化,搞得“三败俱伤”。
这一段时间,是儿子人生的关键期,我们应该从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商着手,齐心协力帮助他渡过难关(中考)。以前,我们曾错过机会,但这一次我们决不能再错过。让我们“读书,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不久,妻子也特地给孩子写信说:
妈妈平日总爱唠叨你,使你烦燥,对不对?希望你能理解我,因为你有时缺乏礼貌,有时不注意身体保养,这些事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由于我性情急躁,一时没注意方法,使你反感。但我的出发点是善良的,是希望我的儿子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成长的。非常感谢你为我们所做的种种细心安慰之事。在我和你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在我们工作遇到麻烦的时候,你总是从侧面表达你的关注和爱心。你买回磁带和碟片让我们听,买回可爱的小鸟让我们欣赏,买回心灵修养的书给我们指点迷津……这些都成了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使我们认识到你真的很懂事……
然而,人的观念、或者说“人的行为心理模式”的真正改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很多道理我们似乎都懂了,一般情况下也像模像样地做了,但一旦真正的考验来临时,我们却又“原形毕露”了。幸亏在困惑和沮丧中,我们想到了向心理医生求助。正是在心理医生的开导、点拨之下,我们开始从自己的心理困惑和恶劣情绪中摆脱出来,并能从更深层次上去认识和解决自己行为心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观念的转变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虽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的社会环境,但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观念和看问题的角度,由此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有利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应试教育,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表面上看应试对象是学生,而从深层次看,应试的对象首先是学生家长——
假若我们做学生家长的能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智力,而智力是一种理解周围的世界,并机智地应对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
假若我们做学生家长的能真正懂得: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假若我们做学生家长的能真正认识到:要使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必须让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若要想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则做父母的内心也一定要充满阳光;
假若我们做学生家长的能放弃教育模式化的“唯一评价标准”,而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性的评价标准;
那么,应试教育也就不会成为我们和孩子内心压力和焦虑的“源泉”了。
2001年7月,儿子在高一学期结束前,向我们提出要参加学校暑假美术班学习。尽管我们本计划让他在假期补补数理化,但马上想到应尊重孩子的选择,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儿子在整个暑假,除了完成基本作业外,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学习上。一天,我们在整理儿子的房间时,偶而看到儿子的日记本,其中有一段话说:“当我走进画室,内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我想,终于找到自己今生今世要做的事了……”这段话让我们热泪盈眶,内心有种强烈震撼和痛楚之感……
为了追赶社会的潮流,我们曾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止了他对绘画爱好的追求。儿子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五年中,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和爱好,只是在偶而面对一些触动心灵的景物,冲动地拿起笔画下来。这些画我们也很喜欢,也曾经给一些搞美术的朋友看过,他们评价说话:“这些画虽然没有章法(缺乏专业训练),但有思想,能让人感觉到一种个人独特情感的表达。”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总认为孩子还小,需要父母来把握他人生的大方向,决不能迁就他的爱好而耽误了正途。此时此刻,面对儿子心灵的呼唤,我们不由不反思过去的做法,认识到一味坚持一种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模式,将妨碍孩子心灵的成长及潜能的发展。
因此,当儿子在高二开学后不久,提出转到一所普通美术高中学习的要求后,我们积极为他联系转学之事,陪他参加转学考试。转学后,看到儿子每天情绪高昂地走出家门,我们也感到如释重负。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做法,说我们做事太轻率,并提出疑问:高二转学习方向来得及吗?从重点中学转到普通中学,教学质量有保证吗?等等。但我们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一个人只有自己喜欢的事,做使自己内心深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事,才能真正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来。2003年高考,儿子虽然没有进入向往的美术学院(有的来了专业合格证,但名次不排前),但还是考入了普通综合大学的美术专业学习。
按照我们和孩子的设想,进美术学院的梦,要在硕士阶段完成。儿子进大学后,学习一直认真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还当上了班长,大二上学期即过了英语三级。正当我们开始为他筹划考研的前期计划时,儿子突然提出不打算考研了,理由是考研需从大三就开始准备,尤其是为应付政治、英语等科目的模式化考试,将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大三、大四正是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关键阶段,他想这几年集中精力把专业学好,多做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听了儿子的解释,我们表示理解、支持。我真诚地对儿子说:“考不考研,读不读名牌、重点大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感兴趣才能学好做好,坚持走自己的路,才会有成功的人生。”儿子听了我的话,灿烂地笑了。
教育家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师;心理学家说,孩子是父母的显影;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第二位最重要的老师。因为,正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由此,我们有幸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尤其是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而逐渐走上心理成熟和自我完善的人格成长之路。回顾二十年来我们精神和心理成长的过程,我们发现与二十年前、或者十年前、乃至一年前相比,我们对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已有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视角,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我们更加积极、更加自信。 
所以,我们衷心地对孩子说:“感谢上苍将你赐予我们,是你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自我。”古人说:“生有涯,学无涯。”确实,一个人精神和心理的成长,是终其一生也难以完成的。读书,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仍在继续。
2005年5月7日
《读书,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之文,系十年前应《三湘都市报》“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之征文而作。光阴似箭,转瞬十年过去,我们从公私家务繁忙的中年,步入自由悠闲的老年,儿子亦已成家立业,独立门户。如今,我们与儿子媳妇虽一个月难得见上一面,但仍经常相互推荐各自认为值得一读的书籍,并常在电话、短信中交流读书心得,亦如十年前的该文末句所言:读书,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仍在继续。
该文中的“成长”,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成长”,它含有心理成熟、增强自主性和自我完善的意思,而人们所欣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人格)”,即是人格成长的一种较高境界。我们认为,追求自由与快乐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人的自然天性,而人的教育,只有在不违背生命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天性、并切实促进人格成长的原则下,才能产生建设性的积极效果。留学海外的学者曾莉曾在其2003年出版的《我们配做父母吗?》中反思:
对生命的全方位的认知,是我们接受过的教育中长期匮乏的东西,这造成了中国人普遍的人文营养不良。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既面临社会转型的困惑,又承担着培育新新人类的重任,这样的人文缺陷就更叫我们捉襟见肘……
问题是如何理解“人文”及其“素养”?经过这些年的读书思考,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与他的学历和文凭等标识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尊重生命,关怀心灵”,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之,那么,我们就可认为自己有了基本的人文素养。关于儿童的学习和人格成长,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前的小姑娘》(亦名《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确实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实际上,人(格)的成长,或者说心智的成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心理学教授许又新先生说:“因为人格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的潜力是不可穷尽的。”(《心理治疗基础》P166)因此,人格成长应是一个伴随人终生的“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过程。由此,或可理解,孔夫子所谓“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其实也内含了人格成长的意思。人的成长始于家庭,现代婚姻的内涵,即是夫妻俩共同成长,学会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孩子出生,夫妻增加了“做父母”的角色,又得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个人认为,能经常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是有助于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精神、心灵)成长的。
而《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的作者徐浩渊博士,在该书前言及后记中皆提到:
每一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果学习识字、算术一样。今天,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徐博士还在书中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
今天,我们面临人类的第二次进化——人类意识的进化,或者说,人性的进化。是我们在自己创造的人类社会环境中,自觉地扶持我们本性中的建设性因素;同时,自觉疏导、改善我们本性中的破坏性,创造一个与他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平、和谐共存的全新生存方式。
人性的进化,不可能建立在单纯的理想召唤的基础之上,那是人类的原始情感需求,不能指导艰难的进化过程。人性的进化,依靠的是人类的智慧,依仗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本性的正确理解。我们开始了解自己的行为受制于我们的心理模式。而我们有能力和办法修正自己的心理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为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以便我们的孩子们发育出适宜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心理模式。(P173)
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的“现代社会”及“现代性”呢?二年前,我读到美国生物学家戴蒙德的被人称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的三本书,很受启发。作者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后记中,谈及“为什么中国(十五世纪之后)把自己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让给原先十分落后的欧洲呢?”他有如下论述:
事实上,正是由于欧洲是分裂的,哥伦布才成功地第五次(1492年)在几百个王公贵族中说服一个来赞助他的航海事业。……对于欧洲的大炮、电灯照明、印刷术、小型火器和无数的其他发明,情况也是如此:每一项发明在欧洲的一些地方由于人们的习性起先或者被人忽视,或者遭人反对,但一旦某个地区采用了它,它最后总能传播到欧洲的其余地区。
欧洲分裂所产生的这些结果与中国统一所产生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作出停止海外航行(指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的决定外,中国朝廷还作出其他一些活动的决定:放弃开发一种精巧的水力驱动的纺织机,在14世纪从一场产业革命的边缘退了回来,在制造机械钟方面领先世界后又把它拆毁或几乎完全破坏了,以及在15世纪晚期以后不再发展机械装置和一般技术。统一的这些潜在的有害影响在现代中国又死灰复燃,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那种狂热,当时一个或几个领导人的决定就把全国的学校系统关闭了5年之久……
因此,了解了中国把政治和技术的卓越地位让给欧洲这方面的真正问题,就是了解了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的问题。
若从表面看,这种观点可能很难被中国人接受:难道国家分裂了,才会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吗?其实,只要我们深入到这一历史事实的本质里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统一或分裂仅只是历史的表象,而历史的内在逻辑则是:生命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的创造力——现代的科技。由此,我们或可理解到“现代性”的内涵,即如何促进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即使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只要人们真正认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重要价值,只要人们懂得尊重“个人(自己与他人的)自由权利”的重要价值,只要人们能营造出使个人的创造性潜力得以释放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国家就具有了“现代性”,其未来也一定是光明的。
2009年12月7日,《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汤一介先生的访谈,题目就是“自由是一种创造力”。汤教授说:
哲学家从事哲学工作要有条件,首先你要能够自由思想,自由创造。不能自由思想,不能自由创造,哲学就变成了死的哲学。自由是一种创造力,没有了自由你的创造力就没有了。
钱穆先生在1955年出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总论”中亦说到:
我将最后申说一点。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P173)
今天,应试教育的模式依然风行中国大陆。尽管有很多人呼吁教育改革,甚至有学者提出:教育再不改革,中国的人种将会退化!(此话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应试教育很难培养出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和有创造力的人才。胡耀邦就曾多次呼吁“一个精神上、组织上被禁锢、被压制的不自由的民族,怎么可能与世界上已开发国家进行自由竞争呢?”)然而,教育毕竟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系统不动,子系统也难得有什么大的变动。所以,很多有条件的中国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以逃避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戗害。然而,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无法等待,大多数像我们这样没有条件的家长怎么办?或许,我们作为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能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五年前,妻子随意问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干儿子:“你长大后做什么?”他说:“做好自己。”妻子不明白,再问:“什么叫‘做好自己’,你能不能讲得更具体点?”他反问:“干妈你看,现在社会上,有几个人做好了自己?”妻子惊讶地问他:“这话谁告诉你的?”他说:“我爷爷。”我们恍然大悟,他爷爷是哲学教授,教孙有方,大道至简,四个字就将人生的道理全说明白了,甚至连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也涵盖了。这四个字,确实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般开了悟,至今仍时常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
2015年11月25日于长沙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孩子一起成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