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风景区的那些地方风景好看

云南那些美丽的古村落(二)
四、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
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向往一种宁静祥和,与世无争的生活。一个静谧而温馨的清晨,手捧一本书,徜徉于林间小路,漫步于繁花丛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字里行间浮现悠悠的岁月,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雪域高原上弯弯的小河,悠悠的白云和黛蓝的山影。那一刻,身心焂然融化成无数的羽翎......
位于云南梅里雪山念慈母峰下五子峰脚下的雨崩村,四面群山簇拥,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烟稀少,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全村只有20几户人家,因目前无公路可通,进入雨崩只有西当方向和尼农方向两条驿道,需徒步或骑骡子,上坡12公里,下坡6公里,翻越3700米垭口。行走其间,却让人有旷世桃源之感。
卡瓦格博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被人们称为山神,梅里雪山是他的阴差阳错的别名。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点亮卡瓦格博金字塔状的主峰时,卡瓦格博开始至上而下被慢慢染红,而最南侧的缅茨姆峰,她的形状形似主峰,此时也被渐渐点亮,多了一些俊俏婀娜。在她的脚下,便是雨崩这个与世隔绝且宁静安详的村落。
位于云南迪庆州德钦县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的梅里雪山,既有雪域高原的壮丽,又有江南的秀美。蓝天之下,洁白雄壮的雪山和湛蓝柔美的湖泊,莽莽苍苍的林海和广袤无垠的草原,无论在感觉上和色彩上,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雨崩是梅里雪山神女峰脚下一个藏族自然村庄,行走其间,颇有香格里拉的缩影。
时至今日,雨崩村仍保留着不少纯朴的藏式民俗。其中,最让人感到奇异的,就是兄弟只娶一个妻子,不分家而立。驴友们在雨崩村就遇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原来,雨崩村的藏族人主张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女主人,哥哥娶了嫂子回家后,只要兄弟不分家,弟弟大可以也将嫂子作为妻子看待,一家人永远这么生活下去。
去往雨崩的必经之处是香格里拉。这个渲染着各种奇幻与浮华的地方,如今不仅代表着一本书里的秘境,而是探寻整个滇藏地区的神经中枢,每天都有数不尽的过客来往于此。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市及首府所在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也是三江并流景区所在地。
离开了虎跳峡,汽车沿着214滇藏公路继续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前行。下起了小雨,远处灰蒙蒙的,地势越来越高,玻璃窗上的水蒸气越来越多,气温也在慢慢地下降。遥望远方,山岚叠嶂,连绵起伏;近观山寨,普通民房,一幢幢层层叠叠;海拔越来越高,草甸渐渐呈现,外面小雨依然在下,香格里拉就在眼前了。&
香格里拉沿途所见的藏寨,多依山而建,高底错落地分布在绿树掩映之中。藏寨多为三层楼房,上层供奉神灵,中层住人,底层关禽畜。皆画有五彩,以日、月、星辰和宗教图案为主。凡有藏寨处,皆有喇嘛庙,有喇嘛庙皆插有经幡。汽车盘旋而上,蓝天白云下的高山草甸一望无尽,那气势磅礴的梅里雪山依稀在望。
到达了位于佛屏山下的噶丹松赞林寺。寺庙依山而建,房屋层叠而上,布局模仿西藏的布达拉宫,气势宏伟,占地30多公顷,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24个喇嘛庙之首。登上了松赞林寺的最高处,参拜了宗喀巴大殿,释迦牟尼大殿,金碧辉煌的大殿里供奉着宗喀巴和释迦牟尼的佛像,酥油灯散发着神的光环,气氛肃穆。
来到普达措国家公园,普达措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普度众生、到达苦海彼岸的湖。这里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来到了公园中的属都湖,湖上雾气迷茫,烟树朦胧,宛若仙境。沿着湖边草甸的栈道而行。栈道是木板铺成的,很长,一直延伸到了丛林中。
从属都湖翻过一道山梁来到了碧塔海。碧塔海由四周山上流下的绢绢细流汇成,清澈明亮,恬静安谧。湖中央有一绿油葱茏的孤岛。湖的四周长满了冷杉和杜鹃。湖边一大片高原草甸。草甸金黄,有蜿蜒的小溪在汩汩流淌,仿佛是天籁传来一段悠扬的琴声,成群的牛羊,在悠然地觅食,享受着人间仙境的安然与闲逸。
走进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时,不禁令人耳目一新。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马帮留下的信物,它像八瓣莲花般伸向不同的方向。石砌的民居,在大龟山周遭错落有致地散布着,整个地方,在岁月的浸渍下,泛出了灰旧而不破败的颜色。
独克宗那起伏不平的石板街,仿佛是一首从一千多年前唱过来的悠长谣曲;那缺少雪山清水的滋润,也没有那样多江南一样摇曳的花草,看上去就只是泥土与石头的古城,却散发出浓浓的藏地风情;一个个如诗如画景点,一条条意远深长的老街,还有那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构成了一个景古、街古、城古的古城风韵。
漫步在独克宗古老的街道上,触摸那一幅幅斑驳却依然鲜活的院墙,真的是给人一份柔软而恬静。梅里雪山、依拉草原、纳帕海、蓝月山谷、普达措、千湖山,松赞林寺围绕在古城的周围,与鲜花、蓝天、白云、雪山、草原、湖泊、牧群,组成了一幅最艳丽的画卷,恰如香格里拉在藏语中的含意一一“心中的日月”。
香格里拉古城的初始叫法是“独克宗”,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海拔3300米,四周雪山环绕,中间地势开阔,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是历史上的滇藏茶马古道及今天滇藏公路的必经重镇,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藏语“独克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
在遥远的唐代,滇西北还是吐蕃王朝所属之地。传说当时有活佛在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工匠们发现当地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
夜幕降临,和熙的微风中,四方广场上的锅庄舞在豪放的藏歌声中开始。城中的男女老少,还有各方游客,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舞动起来。逐渐地围成一个圈,一步一跳,两步一转身,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会相对微笑,甚至酣畅淋漓地大笑。那是一个欢乐的时刻,哪怕是跳到汗流浃背,也不愿意停下舞动的脚步。
独克宗古城最著名的是大龟山公园。这里有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最高的大转经轮。它高20米,总重60吨。转经筒身为纯铜镀金,筒壁上浮雕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四大菩萨,下层为佛家八宝,筒内有六字真言和佛宝,还有万字符。要转动它,必须要10个人同时用力才行,顺时针转动至少三圈,最多转九圈。
香格里拉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这里是一个可以不去西藏就可以领略藏族风情的地方,也是卓玛和扎西的家乡,不仅有青藏高原雪山峡谷的风貌,还可以领略到高山草甸上“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壮丽景色,皑皑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
八月的香格里拉艳阳高照,早晚凉意袭人,四野空旷。从昆明到大理,再到丽江到香格里拉,天空日渐蔚蓝澄澈。站在雪山边,仰天瞭望,几朵棉絮般洁白的云朵荡荡悠悠地漂浮在头顶上,点缀在澄澈湛蓝的天幕上。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只能以这样一方洁净的蓝天为宣纸,以这样一方洁净的水土为原料,方能造就。
在香格里拉,天和地距离是那样地近,每朵白云都是撑着的活动的太阳伞,给大地,给山峦,给旅人,投下一大片一大片的阴凉。白云低下好乘凉。海拔越高,风吹得越高,云跑得越快,阴影也移动得越快,变幻莫测,若即若离。一路千辛万苦地来到,眺望一下远山环抱的高原湖泊,真的,这是一方真正的人间净土。
何其相似的景观啊。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杜撰的香格里拉果真就在眼前,就在脚下。雪山环绕,草甸坝子,宁静的土地上,有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一切如梦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一个放飞梦想的原野,一种从未有过的空灵油然而生,心田如柔柔的丝缎纤纤地滑过。
从香格里拉出发,经依拉草原和高原海子纳帕海后到达茶马古道重镇奔子栏,进入梅里雪山国家森林公园。首先,欣赏到的是金沙江第一湾,然后进入白雪皑皑的白马雪山,也就是滇金丝猴的家园。翻过白马雪山垭口后到达德钦十三白塔迎宾台,接着再到达云南省海拨最高的德钦县城,再行一段路程便到达飞来寺。
从香格里拉到飞来寺,
汽车开出不久,右边就是香格里拉最大的草原依拉草原和高原海子纳帕海。这里有一小段上坡路,车速不快,坐在车里可以远眺烟波浩渺纳帕海,及美丽的依拉草原。过了纳帕海之后,车子就开始了各种十八弯的盘旋路,可以看到大隐隐于山中的小村落,车子也上上下下,大有过山车的架势。
沿着G214国道一直前行,便到达茶马古道重镇奔子栏,不久又到达月亮湾。汽车走过金沙江大拐弯的时候,当行驶在山谷之上,俯瞰那山川,令人不得不从内心里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过了奔子栏,山势一路往上,翻过白马雪山垭口,快到达德钦时,最先看到的是远处硕大的梅里雪山。从德钦再前行,便到达飞来寺。
飞来寺位于距德钦县城8公里处的滇藏公路沿线,依正乙山山势拾级而建。建筑高低错落,殿堂屋宇呼应配合。全寺由子孙殿、关圣殿、海潮殿、两厢、两耳、四配殿组成。正殿依照山势凿成平面,借助山体形成一壁,至今仍然坚固壮观。寺潭前有一甘冽清泉,相传此泉水有驻颜长寿之功效,寺内住持因常饮而高寿。
虽然飞来寺颇具传奇色彩,其实在众多往往来来的游客心中,更多的,它只是一个地名,而不是一个寺庙。飞来寺这地方很小,除了一条主街上的客栈,就是饭店,再无其他。巍峨壮丽的梅里雪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就像一座晶莹透亮的玉柱直插蓝天。客栈基本上都有观景房,也有观景台,很方便早晨看日照金山。
在飞来寺的客栈能够看到日照金山,算是很幸运了。天还没亮,梅里雪山被云层覆盖着,天渐渐亮了,云层慢慢散开。7.30分,第一缕绯色点染了最高的卡瓦格博主峰;其次将军峰,然后五佛峰;接着再一层又一层的往下晕染;色彩由淡绛红演绎到辉煌灿然的金黄,再逐渐演变到圣洁的白色,真正的美得让人窒息。
在飞来寺见到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的日照金山。往往发生在晴天的凌晨,太阳光越过云层的阻碍,突然照射在雪山顶峰上,慢慢逐渐扩散,一层层露出来就形成这日照金山的奇观。大概持续半小时左右,金山就会完全失去金色,迎来白茫茫的雪山。这天云雾虽大,还是有幸目睹了日照金山的奇观,也算是好兆头了。
从飞来寺出发前往雨崩村,汽车开始绕山驶往西单温泉,一直走在214滇藏线。这条通往天险的道路,最尽头,左边去西当,右边去西藏,这里距离西藏只有80公里。走出了214滇藏线,驶往西当村的盘山公路和深山幽谷,穿过了两个村庄,一片核桃树下,还有青稞田间和葡萄架下,一路尘土飞扬,终于来到了西当村。
扺达西当村后,车子停在西当马场,开始徒步进雨崩村,全程18公里,首先是12公里的上坡路,到达海拔4100米的南宗拉垭口。到垭口之前有两个休息站,一个是青松林茶馆,一个是著名的泡面墙。
然后是6公里的下坡路。这段虽然是黄土路,然而雪山好像就在跟前,终于理解了“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这句话。
行走在前往雨崩的小道上,每一步,看到的景色都会让人流连忘返。山坡上开满了成片的小黄花,格外引人注目。许多松树上悬挂着柳叶一样的松萝,是深山上空气非常好的地方才会有这种寄生物依附在树上。可是,当地人并不当回事,竟然拿来当钢丝球洗锅。垭口上看到的雪山,一下子乌云密布一会又变阳光普照。
雨崩村,那是一个藏民的圣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在澜沧江对面的一座大山后面,也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的左侧。去雨崩的路,在西当温泉前有个小小的缓冲,然后余下的路途是一条千百年来由朝圣者用脚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山道。进山的马帮是在这里集结的,倘若碰到下雨的时候,路泥泞得一步三滑。
从西当村开始徒步,大约五个小时到达上雨崩。这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村庄部落,山下就只有几十户人家,进出山祖祖辈辈的人们都是靠骡子、马来运输生活的必需品。山坡小路,一路都是当地藏民或游客进出,如果骡子驼着行李正面过来,众人都要散开在内山道路旁,让道而过。否则,很容易发生跌落的危险。
从西当山脚下开始,一路都是原始森林,几千年的大树高大挺拔,沿途没有路标,把电线杆和垃圾桶作为标记,沿途一共147支电线杆。快到垭口时,可以看到很多的经幡,穿过这段挂满经幡的路,就是海拔3860米的南宗拉垭口了。人和骡子都像泄了气似的瘫在地上休息,刚上来的人,则都在惊叹眼前赫然出现的雪山。
行走在前往雨崩的途中,满眼郁郁葱葱。这条由雨崩村民和朝圣者走出来的山道一直向上弯曲延伸,时不时可以碰到从雨崩出来的其他徒步者。穿行在浓密的森林中,那静谧的林中随处可见躺着直径可达一两米的巨大树尸,那是数千年的巨木自然死亡后留下的,还有像家鼠一般大小的松鼠在林间旁若无人的蹦来跳去。
一路上,不断的遇见使用马、骡子驮运物资的马帮。一溜的马队,慢慢的行走在陡峭的山间小道上,那叮叮当当的马铃声悠扬清脆,由远及近,再轻轻远去,然后慢慢消失在这宁静的森林里面。看着马帮,听着马铃,完全可以亲身体验到传说中的“茶马古道”的样子。难怪,人们都把这一条坎坷山称之为马帮小道。
现在雨崩村通电了,电线杆就成了通向雨崩的路标,上山到垭口是101个杆子,很多人就是数着杆子上山。一路上,往左看是蓝天白云雪山相伴,往右看是层层叠叠的山林,大量经幡出现时标志着快到垭口了。路上碰到的藏民会很友善的说上一句,扎西德勒。这些风景,这些话语,都会让人疲劳的脚步顿时轻松些许。
从西当温泉到南宗拉垭口的中间会有两个歇脚的驿站。第一个驿站就是几间透风的木房子,有一位藏族老阿妈,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大公鸡,好几只母鸡,一群小鸡,院子里还拴着路过的马匹毛驴。人们到屋里烤火喝酥油茶,那只猫咪就粘过来要蹭蹭,几只母鸡带着小鸡总是探头探脑得要进屋来,被主人轰了出去。
越往上走,树木越发粗壮起来,树干上很多都挂着胡须,叫松萝,空气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生存。第二个驿站就是著名的泡面墙,几乎来者必吃,剩下的泡面桶一个个垒起来堆成了几面墙。泡面墙的老板就叫泡面哥,是个黑黑的帅哥,一心要找个心地白白的姑娘,送给她自己带的珠链,还有藏族的阿妈送他一套头簪。
沿着山道攀行了近三个小时之后,翻过了雪线到了南宗拉垭口。小休了一会儿,开始下坡。下坡不久,透过道道五色的经幡,覆盖着皑皑白雪的一座座动人的雪山出现在眼前。拐过一道山梁,突然,一幅图画般的神境跃入了视线,那就是雨崩村。这里的客栈遍地,各驴友组织的旗帜张扬的或挂或贴在客栈的门里门外。
高山,森林,牧场,草甸......还有散落在坝子中间的座座房屋,站在坝子上仰望田周的雪山,天空好蓝,蓝得没有一点儿污染,映照得雪山很白,很美,来到雨崩这个地方,好像就在做梦一样。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才会明白,原来人与大自然相处也可以这么和谐。或许,正如驴友们总说的,不去天堂、就去雨崩。
在上雨崩找到了一家客栈,这是一家家庭客栈。住在这里是种享受。坐在门前的大树墩上,就可以看到三座雪山,清亮的雨崩河在脚下流过,可以听到那啦啦的流水声。远处,大片的草地蔓延至雪山脚下的森林,翠绿的青稞微微地翻着轻波,让人难以置信的绿色显得如此的温柔,轻轻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雪山的气息。
进雨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18公里的山路,走的人又累又饿,决定去村里一家小饭馆吃清炖土鸡,没想到,这一等,等得都快忘了自己很饿这一无比严重的事实。首先等待杀鸡,其次炖鸡的时间非常的漫长,再者,不知道是高原的缘故,还是这土鸡难炖,这鸡汤炖的就跟开水一样,加了几次盐依然食之乏味。
吃完晚饭已经9点多了。这一点,基本就能看出雨崩村到底是多么的与世隔绝。尽管已经通了电,除了村子里稍微有点光亮外,其他地方都是黑黝黝的一大片。从小饭馆走回客栈很短的一段路,路面黑得都要打手电才能看清。经过一天的跋涉,一个个都十分的疲惫,一回到客栈,冲了一个热水澡,然后就是找人闲聊。
雨崩村是梅里雪山上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寨,四面群山环抱,地理环境独特,人烟稀少,全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它藏在云南第一高峰的深处,如一颗隐藏的珍珠,令徒步者望而生畏。然而,这里干净清透的空气,年代久远的古树,清澈的雪山泉水,还有那颇受藏民敬仰的神瀑、冰湖,又在吸引着人们前来一探芳容。
这座小村庄是上世纪80年代才被人发现的,之前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小村被四面围绕的大山隔在世外,过着悠然自得的桃源生活。90年代初,中日联合登山队踏上这片土地,那或许是小村第一次正式迎来山外的客人。如今这座藏族村落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不那么闭塞,从村民们的谈吐和着装就可以看出来。
雨崩村分為上雨崩和下雨崩兩個村子,上雨崩村就是海拔高一點的村落,下雨崩村就是海拔低一點的村落,中間隔著一條河流,河谷很深,用簡易木橋聯通。兩個村子相望,感覺似乎很近,走起來卻很遠,起碼要半個小時。上村可以通往笑農大本營和冰湖,而下村通往神瀑,沿途可以看到古篆天書、五樹同根的奇景。
雨崩是神山梅里心腹中的一块绿洲,来自神女峰、五冠峰、卡瓦格博和将军峰的冰山雪水都在这里交汇,形成雨崩河流出村,至尼农那一段美妙绝伦的雨崩大峡谷。雨崩河一路流下,因落差大形成不绝于耳的巨大水声。呆在这里,即使哪里也不去,也不会寂寞,触目皆景,耳边水声、鸟声、松涛声合奏成一曲交响乐。
下雨村在山谷,神女峰下一片森林草地中,上雨村則在山腰,面對的是卡瓦格博的右將軍峰,冰湖的水一路穿越山林從村邊流過。如果說,下雨村是一座恬靜的莊園,那麼,上雨村則是一座後花園,上雨村後面的小樹林實在太令人心曠神怡了。倘若没有享受到村里的安宁,体验到它的悠然自得,那就白跑了这一遭。
雨崩村是一块拥有良好宗教信仰的神秘土地,民风淳朴,具有着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纯真文明。他们依靠水流发电,上下雨村各有发电机,两村的住户不能越界盖房子,外来人更不能落户居住。全村最有名气的是拖拉机,太阳能在这里的作用很大,洗热水澡、接收卫星信号全靠它。往往太阳一落山,手机就失去作用。
在雨崩这儿,不管是上村还是下村,客栈大都房间简陋,电压非常不稳定,洗澡都用太阳能热水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KTV,甚至连充电都很麻烦。吃完晚饭实在是闲得慌,住在这间客栈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小院里围着篝火唠嗑。有的客栈藏族人的老板极会搞笑,跟老外用英语交流,还只会说good和yes。
在雨崩,没有高床软枕,只有简单的床铺,床上都是带有潮味的棉被,似乎好久没翻晒过。睡觉时,会觉得有一股冷气往门缝钻,楼阁天花板还有老鼠窜来窜去的吱吱的吵杂声音。这里,没有宽敞的浴室和充足的热水,只有抹黑的澡间,只够挨个进去随便洗洗。晚上,望着繁星点点的星空似乎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
尽管雨崩村的夜晚十分寂寞,然而星空却无比的漂亮。在记忆里,已经找不到什么时候看见过如此美好的星空。城市的夜晚,霓虹灯固然绚丽,但永远比不上这样的星空无邪的光亮。躺在床上,望着那满天繁星发了很长时间的呆,也许这小小的村子不会有机会再来,但这永久的回忆,将会像当下的星空,影印在心间。
清早醒来,推开窗户,清冽的空气迎面扑来,有草木的清香,还有有村野特有的气味,美丽的村子和雪山就展现在眼前,仿佛挂在窗前的一幅画,触手可及,就是那么美。看皑皑雪山,看脚下的雨崩村,看绿油油的牧场、看淌过草地的溪流,看不停的水转经,云雾片片飘过群山怀抱的山谷和牧场,时间仿佛也停止了。
坐在窗外走廊的板凳上,只见一道阳光撕开了厚厚的云层,万丈金光从缝隙中倾泻下来,浓云渐渐散开,一座巍峨的雪山悄悄露出了半边。极目远眺,雪峰渐渐露了出来,在金光和云雾的烘托下熠熠生辉,这就是祈盼已久的日照金山。从山尖开始,向下慢慢的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像极了一团燃烧的烈焰,色彩斑斓。
刚刚扺临雨崩村的翌晨,就非常侥幸地看到了日照金山,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只见飘忽的云雾在山间移动,衬得这团烈焰燃烧得更旺,火焰也舞动起来,如同火把节里熊熊得篝火呼呼生风。当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奇观的时候,一阵更大地云雾迅猛地冲过来,把雪山遮盖,看着那团烈焰迅速地消失,内心感觉不太平静。
早上,站在上雨崩村往下雨崩村方向俯瞰。位于三峰环抱的一块三角形的平坦的坝子上的下雨崩村,正冒出一股股袅袅炊烟,清晨的云雾漂浮在她的上空,很低很低,远处梅里雪山的神女峰在晨曦的照射下,在云海里面若隐若现。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飘来阵阵清脆的铃声,那是马儿以及骡子脖子上的铃铛的响声。
在雨崩短暂的时光里,在院子里、街道上、河边、草甸、山脚、林中四处游荡,坐在河边听鸟鸣,躺在草地看牛马,独享一条河流、一片草原、一座神山和一方阳光,端详对面雪山上有几个人头像,哪个分别叫什么名字,这种惬意的日子堪与神仙比拟;这段时间,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思绪干净的如同神山冰水一般。
到了雨崩,一般要去的是神瀑和冰湖。雨崩出发5小时可完成神瀑往返,幸运的可以看见无数的落地彩虹。雨崩去冰湖、大本营略为远一些,路也不那么好走。大本营本就是一块空旷的平地,几座破落的残房。在6至9月的夏季时节扺达时,看到的冰湖已然冰雪融化,湖水略微浑浊,其他时节则会看到冰雪覆盖湖面。
冰湖位于上雨崩村西北方向。根据村民指点的方向,出村时是一条田间小路,走到村子的边缘有一片开阔的田地,再往前就是通往林间的小道。一路朝着山上出发,脚下踩着的,原本是硬实的泥土路,渐渐变成石头和泥土混合的路面,时而是泥泞的混着马粪的路面,时而是树根盘成的台阶,还有由落叶铺垫的路面。
走过上雨崩村的平地,就来到一座山脚下,开始爬山了。一路上,都是在原始森林里穿梭,有大片大片的杉树林,千奇百怪的姿态。有溪水从雪山上留下,冰凉、透彻。林中的鸟儿不断的啼叫,却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地面上,经常有牦牛相伴,擦肩而过。在这样的地方边聊天,边说笑,真是有一种悠闲惬意的感觉。
继续向着冰湖进发,一路上看不到流水,但是始终都听到流水的声音。当开始钻入茂密的原始森林的时候,流水声更响亮了,只是还没有见到有什么溪流。原始森林里泥土的涵水量多,地上很泥泞,倒着枯木,长满了青苔,连树干上也一样。据说,那是从冰湖流下来的水。雨崩村的人们大部分都是饮用这个冰湖之水。
上山的坡由缓至陡,一路走一路歇。路上不时要跨过林中倒下的布满青苔的朽木,走过如同仙境一般的森林。路过一处小溪,溪水相当清澈,溪水旁堆着很多玛尼堆,再也没有什么多余的声音,站在小溪旁边看看水流在石头上激起泛白的浪花,又匆匆向下游流去,一时间觉得不需要再有多余的景色,这样就很满足了。
去冰湖的路基本就是从上雨崩一路往上走,沿途有垃圾桶算是当做路标,基本也不怎么会迷路。前一段路还好走,基本是平地,后一段是上山路,要比西当进雨崩的路难走,坡度大,山上还有溪流,导致有的路段十分泥泞,一路上根本看不到人,就在原始森林里摸索,好在有垃圾桶做路标,不然还真有可能会迷路。
去冰湖的途中,最让人欣喜的是那一片无与伦比的原始森林,处处透着泥土的芬芳,棵棵千百年的参天大树,汇成无边无际的林海,织成一片沁人心脾的绿。独自静静地走在森林中,与脚边流过的小溪擦身而过;望着远方云雾中若影若现的雪山,仿佛置身在童话般的世界,美到不能自拔。走出森林,便是笑农大本营。
从上雨崩出发,走大概2个多小时可以到笑农大本营,关于这个大本营的故事,有一部纪录片叫卡瓦格博。笑农大本营是到冰湖这段路中唯一可以补给的地方,当然了,只有方便面,
青稞饼这类的,红牛也有,不过,在这个荒僻的地方,能买到这些东西都不错了。从大本营到冰湖,还有一段非常非常难走的上山路。
笑农大本营是牦牛的养殖地,如今的小木屋的栏栅外已挂满了户外组织的会旗。站在笑农大本营望着前方的雪山,二十年前,那支17人的登山队未能登上梦想中的卡瓦格博,全部葬身于不远处的雪崩之中。卡瓦格博,藏区第二大神山,藏民们世世代代顶礼膜拜的神峰,充满了传奇与神秘的色彩,至今,无人能登顶。
笑农大本营,这是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卡瓦格博主峰而建造的,现在已经成为游客的休息站了。坐在大本营的棚子里面休息,看着简陋的建筑,不由得令人想起中日登山队这段令人惋惜和值得反思的历史,当时登山队那么的强大,那么多人,在一瞬间全部都遇难了,和自然比起来,人是非常渺小的。
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位列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每年秋末冬初,众多藏民会绕着梅里转经,叩首伏地前行,行程少则数日,多则半月。在当地藏民心中,卡瓦格博峰是他们保护神的居住地,人类一旦登顶,神将被激怒,灾难也自然会降临。因此,在两次的登山过程中,虔诚的藏民都会围绕雪山念咒做法。&
终于抵达海拔3800米的垭口,下面就是碧绿碧绿的冰湖。头顶天空云朵很厚,而且还飘着毛毛的细雨,或许还是雪山上流下的水被风吹散形成的水滴。从垭口往下走,冰湖边已经有好些人在休息了。顺时针绕着冰湖,边走边念叨着六字真言。这不仅仅是入乡随俗的一种表现,而是用敬畏之心去面对这样一个神圣之湖。
美丽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是至今尚未有人类登顶的处女峰。这得感谢当地的藏民,是他们的信仰阻挡住了人类蓬勃的征服欲望。而今,站在冰湖面前,抬头仰望厚厚云雾后面的高峰,不由想起了关于卡瓦格博的传说。此时此刻站在冰湖边上,更愿意接受敬畏神山圣湖的思想,不想去烦扰这些自然界的圣洁之地。
传说中的冰湖,湖面不是很大,湖的颜色很神奇,从山上俯视是绿的,下到湖边平视就是蓝的。这个神奇的冰湖是山上雪水融化下来汇聚成的,湖边竖有一块牌子,告诉人们有雪崩,禁止入内。说到雪崩,倒是真看到一点,本来天气非常晴朗,突然一声巨响,就像打雷一样,然后看见山上有雪球在滚落,不是很大。
当爬上一座小山头回头看着冰湖时,发现俯瞰之下冰湖显得那么小,但是细看之下发现湖边上的人却像蚂蚁一样,真是很奇妙的视觉效果。冰湖的岸边是密密麻麻的玛尼堆,一座座石堆承载着藏民们世世代代的美好心愿,望着头顶的雪峰,圣洁而庄严,就是一位天神,庇佑着这一片大山,眷顾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
雨崩村前面的山有三条沟,右边的山沟是去大本营和冰湖的,中间的一条是去神瀑的。去神瀑的路,大都是原始森林,在这里几人才能抱过来的大树耸入云天。快到神瀑时,远远望去,高山杜鹃盛开,层林尽染。
神瀑的景色壮观,两条瀑布从数百米高的山上飞下,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就能看到水中的一轮轮彩虹。
去神瀑要先从上雨崩走到下雨崩,这段路虽短,风景变化却很快。跨越小小的溪流,走过一座桥,水流大,流水就从脚下过。出下雨崩村的景色又有不同,路边一片平整的田地种的都是绿油油的青稞。一开始的路很好走,修整过,不陡,途经的溪水边玛尼堆比比皆是,积雪近在咫尺,而且旁边就是青翠的树木和草地。
往神瀑去,其实就是一条路,前面一段被修葺的很好,是在出了下雨崩村,看见白塔的地方,朝右侧的山里往山上拐,
一路朝着雪山前行,雪山仿佛伸手可及。过了中间一个休息区后再往上走,路就非常难走了,坡度很大,路上还都是石子,就是铺天盖地的经幡,迷不了路。穿越层层经幡,找寻雪山深处的神圣。
踏入通往神瀑的那片净土,像进入油画般的童话世界,充满着神秘色彩。一路上都是泥泞陡峭的山间小道,远处高山间白浓雾云烟,满地是树藤落叶枯枝,绿茫茫的草甸,五颜六色的植物,潺潺溪水旁叠着一堆堆闪亮而带着吉祥祝福的玛尼堆,这山谷的森林是如此幽静而神秘,真不知眼前的色彩斑斓迷惑了多少人。
去神瀑要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放眼望去,高低错落的树木组成一道道墨绿的屏障,林中挂满了在风中飞舞的经幡,转经人把自己的东西系于路旁的灌木上,经常要弯腰低头穿过。开始的路况不错,是鹅卵石铺就。越接近神瀑,路就越发险峻,许多地方要手脚并用,还要加上拐杖才能安然度过。
神瀑是雨崩村的朝圣之地。从下雨崩村出发,沿山谷一直往上走,走到尽头就是了,一般不会迷路。路上都是原始森林,百年古木随处可见。神瀑那里确实比较危险,因为瀑布从天而降,头顶就是雪山,雪崩下来完全不知道,躲也躲不开。所以到达神瀑之后,最好避免大声说话,一点点的震动可能都是悲剧的开始。&
进神瀑的路有一段平路,风景非常优美。沿途的河谷边堆满了藏民祷福的玛尼堆,经过一小片原始森林,森林里的鸟鸣声伴着河流声。经过这一段路程接着就是石头上行路,在路上可以看到旁边的雪山和远处的神瀑,还有随处可见的牛和马在高山牧场悠闲的转悠,沿途是转经的藏民留下的经幡,景象如同一幅画卷。
通往神瀑的路上,荟萃了高原经典的景色,雪峰、高山溪流、原始森林、牧场、冰川,令人目不暇接。在进入高山牧场前,有一个转角,走过转角后,美丽的牧场,环绕的群山,闪烁着光芒的雪峰,冰雪融化后汇成的流水瀑布全都展现在眼前,置身其中、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滴水,要和身边的雪山、流水一直待下去。
穿过了原始森林,从雪山侧面走到了近五千米的朝圣之路的尽头,神瀑是在卡瓦博格的山脚下的一个圆弧型谷底,是神山的雪水融化形成。在神瀑的轰鸣声中,仰头望去,只见如银河般的飞瀑从数十丈的悬崖峭壁上倾泻下来,如大珠小珠飞落,如飘絮纷飞,飘飘洒洒,十分壮观,不少藏民跪倒在神瀑脚下的玛呢堆前。
站在神瀑前,只见一股清泉从雪山高高的悬崖上坠落,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贯瀑布,并随着水的流动而不断变化。望着眼前的圣山神瀑,再看看周边那雪,那树,那天,那光,这风景,这神韵,也许只有那西天的极乐世界才会有吧。终于理解了各处的藏民为什么会络绎不绝的来到神瀑,在这里沐浴。
站在神瀑前,看到一个个藏民一身的风尘,一脸的疲惫,眼睛里却闪耀着幸福的光芒,作为外来人,不由得跟着跪在了玛尼堆前。并且知道,应该在神瀑下转三个圈,让神水把浑身上下淋透。可是,当冲过去的时候,神水突然加大,狠狠地打在身上,一下子在冰冷的雪水下踉踉跄跄跑了一个圈,脸色发青地跑了出来。
再次钻到了神瀑下面,满地溜滑的鹅卵石,落脚不稳。虽然是瞅准了水小的时候冲进来的,可到了下面水势又猛然增大,打在身上几乎不能站立。奇怪的是,似乎身在云雾之中,美如仙境。当转完三圈瑟瑟发抖时,还在神水汇成的雪水河边,双手掬起一捧神水,痛快地畅饮了一口。这冰凉的水有点儿甘甜,沁入心脾。
神瀑这称呼,不是没有理由的。只见瀑下诵着经虔诚祈福的藏民,
甚至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就被父亲带来朝拜了。从表面看,它既不壮观,也不分外秀美,只是雪水融化从悬崖上洒落形成的。然而,冥冥之中似乎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当站在峭壁边抬头仰视它的时候,仿佛能听见神山在耳语,让人内心无比的平静。
传说神瀑是卡瓦格博尊神从天上取下的圣水,能消灾赐福,还能实现人们的愿望,因此人们纷纷从瀑布下走过,任冰冷的雪水淋湿全身,为自己带来好运。走出神瀑,一身湿漉漉的衣服,寒风吹来,冻得瑟瑟发抖,赶紧换上干衣服,套上冲锋衣,还是不停地抖,最后抖到半山腰,在小木屋里烤暖和了,才感觉好了些。
一般人来到雨崩村,有两大去处,一是冰湖,二是神瀑,还有一处比这两个景点更美的地方,不仅可更近距离欣赏梅里13峰,还能看到更接近于圣水的雪山湖泊,那就是神湖。神湖一般人是去不了的,往返神湖要花两天时间,一般要到每年的8月份才可以,这时沿途山上的雪都化完了,去那里绝对是非常大的挑战。
来到雨崩,大都忘不了去冰湖和神瀑,却极少有人光顾神湖。神湖位于梅里十三峰中的缅茨姆峰下,
与雨崩下村的垂直海拔近1700米,从雨崩到神湖这段路程,不仅道路狭小难行,岔路很多,而且因其高海拔直线上升,往返44公里的路程和道路的艰难而鲜有人知,也鲜有人走,据说每年能够到达神湖的不超过50人。
从客栈出来,走过小桥,第二个岔路口的左侧是通向尼农的出村路线,直行就是前往神湖的道路。当神湖道路的入口突如起来出现在面前时,没有任何过度和缓冲,就这样开始了直接的上升攀爬。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艰难的路段,最苦不堪言的是泥泞,泥泞,避无可避的泥泞,向上走一步路要下滑三分之一步的泥泞。
记忆中,潮湿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经常没路可走,有时要从拦路的大树底下钻过,有时要从地面粗壮的独木桥般的大树干上走过,有时要爬过乱七八糟的树木堆......还记得手脚并用终于爬上泥坡后又滑下来的狼狈。终于翻过一座山峰,停顿休息时问走了多远,其实只走了六分之一,那一刻,心里一下子变得十分冰冷。
翻过一座山峰,又一座山峰,终于看到一条平缓的羊肠小道。这段小道宽度不足50厘米,只能容纳一个人行走,在一个约50度的大斜坡山腰间蜿蜒向前伸展,斜坡的一侧没有任何遮挡。可喜的是,这段不仅路视野开阔,而且低矮的植被五颜六色,
整个大斜坡宛如被颜料泼过一般,显得色彩斑斓,边走边观赏风景。
这段斜坡路走了约有半个多小时才到尽头。翻过垭口后,就看到一片开阔平坦的大草甸,这里就是牧场了。草甸中间伫立着一个被熏黑的小石头房子,是过路人休息落脚的地方。牧场距离神湖还有一段路程,离开牧场后,通向神湖的道路虽然仍是一条羊肠小道,但是坡度不再倾斜,沿着小道前行,到达第二个垭口。
终于到达了神湖。湖上轻烟笼罩,置身云雾间,有种梦境般的感觉。登上环绕神湖的山峰,俯视神湖。神湖不大,碧绿的湖面有着微微的涟漪,湖边有大大小小的玛尼堆,有些玛尼堆上方经幡飘摇。就在这时,惊讶的发现,就在攀爬的时间内,湖面上的雾完全消散了,湖面清澈透明,环绕的山峦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神湖水的存在,是一个奇迹,藏民心中的圣湖。让人只想静静的看着、静静的守护,悠然,随心,没有欲念。几个人都在湖边静静的朝拜,静悄悄的,没有人发出声音。不久,云雾迅速重新笼罩了湖面,给神湖罩上一层厚重的面纱。神湖的水不能洗手、不能洗任何东西,但是可以饮用,掬手一捧,湖水凉凉的,微甜。
神湖下山的段路,实在太艰难了,每走一步,都有滑出一条滑道的可能,没有最滑,只有更滑。有些拐角处完全没有下脚的地方,只能拽住树枝尽可能缩短被带动滑行的距离。就是这样小心再小心,依然不能控制滑倒与摔跟头,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翻滚摔、下滑摔、磕碰摔,各种姿势的摔倒,摔得头晕目眩。
本着不走回头路顺带欣赏美景的心情,出雨崩的路,选择了尼农峡谷。尼农峡谷这条路大部分属于下坡,体力要求没那么高,这里景色壮丽,也很艰险。峡谷中间一条湍急的水流直下澜沧江,中间有的地方山体滑坡很危险。在这儿,一条羊肠小道全是碎石,很难走,有段路贴着悬崖很恐怖,尤其是下雨天更难走。
雨崩到尼农的路线,开始是沿着溪流而下,前面几公里确实非常好走,一路的飞瀑、奇石,路一会儿在溪流左边,一会儿又要过桥到右边。不过,越往林子深处走,路越难走。中间有段走在半山腰上的路非常的窄,大约只有一个脚掌宽,基本要抓着树杆走过。硬着头皮接着往前走,窄路走了半个来小时,就下到谷底。
接下来的路,可以说是波澜不惊。不是很好走,但也不算太难走,一路沿着河流前进。走着走着,出现一大片开阔地。后面的路基本没啥岔路,这样的路走千万遍也不会腻。从这条满是灌木丛的路走下去,出雨崩中途有一个休息点,有人在棚中的木板上留言,好一派豪言壮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走着走着,身边的溪水开始渐渐向更低的地方流去。这意味着,澜沧江大峡谷已经不远了,万丈悬崖路也近在咫尺。这段悬崖路就是沿着引水渠走。那个引水渠就是在几乎垂直的峭壁上开凿的一条水渠,水渠边上的路很窄,下面是很深的峡谷,太恐怖,一路不敢向外张望。出峡谷后,原先清碧的溪流变得异乎浑浊。
快要到澜沧江的时候,风力大增,阻力很大,都得喵着腰,几乎是在匍匐前进了。而且那个风是一阵一阵的,大风一来,马上趴下,等风头一过,才敢走,这一段路走的很吃力,走的很辛苦。不过,等到达澜沧江边,左转沿江而上就开始好走了,风也小了,路也好了。走不远就是一个村子,继续走才会到达尼农村。&
走着走着,在一堆石头垒起的矮墙前竖起了一块木牌,木牌上用墨水醮写了“小卖部,往前走”几个字,其中的“部”字还错写成了“陪”字。这个路牌很关键,一旦不注意,很容易继续往前走,那就走到西当去了。到了这,已经离胜利不远了,这个路牌指着一条不起眼的小路直通到坡下,过了江就到徒步的终点了。
在走出雨崩村的路上,脑海里面不断的回忆起在雨崩村这几天的经历。很宁静,每天所能听到的,更多是流水、鸟儿、还有那牛跟骡马的声音;身体是很疲惫的,然而内心却是很有力量,源于在这个地方有那么多的神灵守护着。雨崩村,据说在这里已经隐匿了上千年。只祈求,人们的到来,别去打搅她原本的宁静。
在雨崩的日子,碰到了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职业,操着不同的口音,装着各自不同的心事,倾吐着相同的话,带走了同一个雨崩;在雨崩的日子,学会了淡然,学会了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在雨崩的日子,享受着人与人在最自然状态下交往的乐趣,学会了淡然处之,求吾所求,得吾所得。
雨崩之行就这么结束了。在此之前,从未想过可以每天走这么多的路;在此之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驴友会选择徒步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在此之前,有很多想法,都会以各种理由拖延;在此之后,明白了“有些事你不做,这辈子你都不会做”。旅行是一种生活,这种想走就走的冲动,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勇气。
五、宛若迷宫的城子村
从昆明出发,沿昆石高速,一个小时就到达石林风景区前面的大转盘,再往西桥方向走不远,转上九石阿二级公路,也就一个来小时到达泸西这个依山傍水的古城。在这里,古老的泸川河,缓缓流淌,流进矣邦湖;在这里,登上钟秀山,前可瞰湖,后可揽翠;在这里,走进长街小巷寻访三庵六阁七寺八庙的踪迹......
走进阿庐古洞,彩灯辉映,奇景荟萃:“擎天玉柱”,如巧镂精雕的华表,拔地而起;“倒悬石莲”,傲视群芳,玲珑剔透;“远古编钟”,声如钟磬,咚咚隐隐……走出幽幽古洞,美丽的景观里融入了泸西攸久、深厚、古朴的文化底蕴,让人懂得了五百多年来人们对阿庐古洞的赞美,淌成了一条激情澎湃的河流。
泸西县以前仅靠阿泸古洞支撑着旅游业,近年来发掘出来的城子古村成为新的亮点。这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用泥土筑成的土掌房依山而建,与山坡上融为一体。家家户户的土墙上、屋檐下挂着成束的玉米棒子,屋顶的大圆桶里也装着玉米。村子里非常原始古朴,村外的田野更是一派祥和的田园景色。
城子古村在距离泸西县城20多公里的永宁乡。车子出了县城,田野中一条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向前蜿蜒延伸。沿着青碧的中大河前行,拐过一个大弯,城子村便到了近前。爬到村子西边凤凰山脚下的一个山包上,放眼望去,村子的轮廓从绿树成荫的山坡上清晰地突兀出来。乍一看,整座村庄的造型像极了布达拉宫。
时值金秋,山野的景色相当迷人。远处一排排、一片片土黄土黄的土坯房掩映在高大幽绿的树干下。淡金的日光穿透薄薄的雾气,均匀地涂抹在那些深黄色的土掌房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这依山而建的土平房,那原始的泥土和多年烟薰而变成黑色的门框和窗户,构成的画面使人深深的感到了震撼。
秋天是城子村最美的季节。远远望去,那山坡上放牧的彝族少女,那悬挂在农家屋檐下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和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如同一幢幢房屋色泽浓艳的镶边。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晾晒着刚收获的稻麦谷粒,宛若黄金海洋的层层波浪。城子村独特的造型,配上这些充满张力的色彩,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金秋美景。
城子古村土掌房大多建于清雍正八年,当时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即如今的小龙村二十四家人)。随着人口增加,村寨由山顶逐渐向下及向北发展,建立了中营居民组团,逐步形成了现在700多户人家的规模。城子古村土掌房体量庞大,保存完整,特色鲜明,村落的所有建筑宛如一座城池,城子村名由此而来。
位于泸西县永宁乡境内的城子村,因全村布局似城堡而得名。三百多年的时光刷在城子村的每个角落,变成了一种深黄色偏红又夹杂着黑的色彩。该村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彝族土掌房建筑群,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令人称奇。全村1000多间土掌房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村内巷道交错,就像一个立体的迷宫。
城子村是最具特色的土掌房建筑的村寨。这里曾经是建城遗址,在村子北面还留有城门、护城河遗迹。整个村子依山而建的土掌房,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这种独特的造型十分罕见,远远看去像是一盘蜂巢。这种民居建筑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很高,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一种奇观。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一座座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沿着城子村旧时的护城河走进村里,近距离感受土掌房的奇妙。别看土掌房地理构造奇特,经济又实用,它更是集汉、彝文化风格为一体的古建筑。从外观上看是彝族建筑风格,而内部结构则是汉族建筑。
城子古村座落在200多米高的飞凤山坡,东临龙盘山,西接玉屏、笔架山,北对芙蓉山,后枕金鼎山。这里的座座峰岭,险峻高远,蜿蜒盘旋,它的美丽,就如它的名字,让人陶醉和惊奇。飞凤山高度仅200余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这样狭窄的地方,蜗居几百户人家,当然只能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并创造空间。
走进城子村,走进独特而亮丽的一道道景观,走进古老而神秘的历史,谁会想到,崇山峻岭之中竟隐藏着一座古老神秘而又美丽的城堡;
谁会想到,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有着一个或柔美动听或阳刚霸气的名字;
谁会想到,这样偏僻的村寨,竟流传着一个个曲折感人的神话故事;谁会想到,古村的民风会如此淳朴。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远远望去,那层层叠叠,自下而上的土掌房不但恰似一台台长长的台阶,又恰似一个个堆叠整齐的蜜蜂住房。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景色诱人。
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势蜿蜒曲折,是为来龙;中大河流经村头,并在村头弯作环形;飞凤坡前地势平坦、宽阔,是为明堂宽大。中大河进村方向地形开阔,是为天门开,财气顺水而来,而水流出村方向则两山夹一谷,地形狭窄,是为地户闭,锁紧财气流出。整个城子村就好似一个充满神秘、诱惑色彩的古老城堡。
远远望去,那层层叠叠,自下而上的土掌房不但恰似一台台长长的台阶,又恰似一个个堆叠整齐的蜜蜂住房。这些土掌房用泥土铺成平顶,层层叠叠,上下相通,左右相连,集中成片。其中有24户人家的屋顶相连,几乎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一家的屋顶便是另一家的晒场,由下层层而上,直到山顶,有的达到了17台。
城子村,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村庄,前不久因已有千年历史的600多幢土掌房被外界发现,使其开始引人瞩目。以《绿史中将》一书传颂了张冲将军传奇一生而驰名省内外的云南本土作家杨永明考察了这个村子,并查阅了许多资料、史志后得出结论认为:城子村,就是一千年前曾经存在的“古滇自杞国”的遗迹。
自杞国,是古滇时代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
在现今的弥勒、泸西这一地区的“些么徒蛮后裔”统一了北到呈贡,东到贵州兴义、云南罗平,南到开远北部和文山邱北地区,西到江川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自杞国”,从而在云贵地区形成了以大理国、罗殿国、自杞国三足鼎立的局面。自杞国的历史与宋朝同时消亡。
宋室迁都临安之后,北方的马匹来源为金国阻断,只能转而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求购。据史书记载,自杞国并不产马,颇有生意头脑的自杞人借地理优势,将大理所产之马辗转运往南宋设置于广西邕州的提举司贩卖。自杞国民风强悍,在打败同为乌蛮的竞争对手罗殿国后垄断了整个西南的马匹贸易,遂而独霸一方。
正如吴敬在《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拓地数千里,雄于诸蛮。近岁稍稍侵夺大理盐池及臣属化外诸蛮獠至羁縻州洞境上。……自杞国广大,可敌广西一路,胜兵十余万,大国也。”遗憾的是,自杞国的首都必罗笼,即今天的泸西,当自杞国血战六年终于覆灭在元朝的金戈铁马之下时,也毁于战乱。
进入村中,脚下行走的是一条条石板铺成的小道。第一感觉就是,城子古村完全是个传统、农耕的农村,随处可见黑不溜秋的秋火鸭,正在拉粮食或粪䓍的牛车和马匹。在村中漫游,走走看看,这里有保留完好的土司府、将军府,还有那24家连在一起可以从东家跨到西家的平房,让人逐渐地感受到了城子村的文化。
城子村是一座已有三百多年的古村,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的土库房形成一级级台阶,最多的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库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远远望去,古村城子的土库房群落,如堆叠齐整的蜂房,又如硕大无比的台阶;似层层奇巧的梯田,又似质朴古老的布达拉宫殿。
初来乍到时,人们总以为它不是村庄,而是一座古老神秘的土城堡。 昔时,这里有位自号"飞凤山人"的隐士,在关圣宫墙壁上挥笔留诗:
"歧山今何向?嗷嗷是处鸣, 四灵神鸟舞,七彩紫龙横; 浴日凌云汉,清泉濯玉屏, 丹山钟鼓响,万国颂咸亨。"
这首诗,写出了城子村的座落形势及隐居于此的韬晦之情。
城子村是一处集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彝族土掌房”建筑群,依山伴水而建,犹如飞凤饮水,有“土掌房”1000余间,保存完整,层层叠叠,极具特色,甚为壮观。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白勺部的祖先选中这里,曾用一棵树的枝干搭建了24间土掌房,住了24家人,从此便定居于此,生生不息。
泸西城子村是一片连绵的彝汉建造技术完美结合的古村落,全村1000多间土库房,或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户人家结为一体,层层叠叠、顺山而居,其造型独特,实属罕见。这种背依高山呈梯级而上,一千多间土掌房首尾相连,与山坡融为一体的村庄布局,打破了红河人一贯坝子平坦的格局,让人叹为观止。
据《泸西县志》的记载,现今居住在永宁乡一带的彝族多是从金沙江流域迁徙而来,而城子村古时正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区。只不过后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北方的汉民族或逃避战祸,或"改土设流"政令迁移,或军屯制度,以至大批涌入。彝、汉民族大融合,这样,就出现了城子土库房珠联璧合的彝汉风格。
这些土掌房和别处土掌房风格截然不同。外观上,这是一种彝族民间建筑,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平顶、厚实,大多建在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但是,内部结构和装饰方面却又有很浓的汉族味,雕刻精细,结构缜密,形成了城子村土库房珠联璧合的彝汉风格。
城子村的土掌房,虽陈旧但却美丽,虽困陋但却温馨。她与我们如隔世而愈觉亲近,虽初见却如久熟旧知。其实,土掌房真正的魅力,不仅仅是外在的视觉艺术之美。建土掌房要垒石为基,夯土为墙,圆木架梁。屋顶铺柴块木片,更用松柏竹枝蕨菜枝填隙,屋顶最后铺厚厚一层茅草敷一层红泥,再捶实一层干沙泥。
所谓的土掌房,就是古村里用泥土和石头盖起来的民居一座连一座,层层相叠。它们依山而建,用黄泥土坯墙,墙上横搭木料,密铺木棍、茅草,再铺一层土,洒上水,然后用石头一层层夯结实,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这些平台既是屋顶,又是通道,也是晒场,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顶,家家有庭院。
这些土墙土顶的土掌房,一般为两层,由正房、耳房和门楼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中间为天井。耳房又称厢房,下层一般用来堆放农具,作灶房和关牲畜等。上层的是居室和粮仓,窗子都朝向天井。正房高于耳房半层,下层为堂屋,二层的窗子刚好高出耳房和门楼的平顶,可眺望远处。屋顶用泥土筑成,可作晒台。
城子村中大多为三间两耳下八户土平房,无论是一层或两层,院落中间都留出一个天窗,一是为通风透光,二是为上房顶行走方便,天井中立一木梯,上房顶即可到其他人家。由于上下有木梯相通,户户有平台相连,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从平台进入另一户人家,直至走通全村人家,因而整个村子曲径通达,宛若迷宫。
随便走进一户农家,都能看到相似的情形:大门两侧是猪厩、牛厩和堆放杂物的小房,从中间的石阶而上,进入正房再至楼上,通过楼上的小门到屋顶。由于不少人家的屋顶就是上面一户人家门前的平台,
因而可轻而易举地进入另一户人家,加之左右屋顶常常相连或有楼梯相接,又可从场院平台进入另一户人家。&
漫步在层层叠叠的土掌房间,手触碰着古老原始的墙垣,步履敲击的是历经沧桑的石板,那一刻,这个古堡厚重的历史文化便会在脑海里一一浮现。千百年来,城子村的故事一直闪亮在原始的土掌房之间,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无论是野逆的土司昂贵还是传奇的将军张冲,都因着城子的印迹让人流连忘返,遐想无限。
在这里,要是串门的话,可以平步青云,不像在城市里,去朋友家要换一两小时的车,再爬上高高的楼梯,才算到了人家。这里要是从村西头到村东头去串门,非要走过所有的人家才算甘心。一片片房顶连在一起,看起来是壮观的很。在这青山碧翠的山坳里,就这样多了一片的土黄,一种异样的风情呈现在大山之中。
有人说,城子村是建在楼梯上一座美丽城堡。这样的描述不无道理。从山脚到山顶,可以从住在山脚的农家小院直抵山顶最后一户农家,而行步过程就是上石台阶和爬楼梯的过程。这是一个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彝汉和睦相处的美丽村庄。村口,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石阶上,有的在聊天,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城子村最有特色的,是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墙壁上、门头上到处挂满了金黄的包谷,以及那屋顶上一座座堡垒式的粮仓。站在屋顶上眺望田园风光,更是让人心情格外爽朗。城子村的一景一物在心中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云南,尽管各俱特色的山村比比皆是,然而,像城子村这样有特色的美丽村庄还是很少见。
站在屋顶山上深深的吸了一口空气,只觉得全身上下三万六千个毛孔就没有一个不舒服的。山里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是不一样的,没有那么多的喧嚣和灰尘,连汽油味都少的可怜。在这里,到处都是飘荡着一种青草的清香味道,还有那晒干的玉米散发出了独特味道,混合到了一起就变成了一种让人深深陶醉的温情。
这些土库房在哀牢山区被称为土掌房。这种罕见的土掌房是以当地的木质坚硬、耐水防腐性很强的树干和粘性很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房屋周围以木材相围或夯土作墙,屋顶上铺上劈柴、木棒、松针和粘土摊平后用木棒捶实而成。这种土掌房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相传,城子村的彝族先民在飞凰山过着住洞穴、栖树枝的原始生活。后来村中一位彝家小伙子阿嗄,到山中砍来666棵栗树,挑来999挑粘土,用土筑墙,墙上横搭木料,密铺木棍、茅草,再铺一层土,土皮头洒水,然后用石头一层层夯结实。就这样,一幢幢左右连接、上下相通的彝族土库房,在飞凰山坡被建造出来。
土掌房的墙为土坯垒砌,或者用泥土夯成。这种泥土粘性比较好。土墙一般是两层,厚达一米左右。屋顶结实平整。土掌房的屋内有的有分隔,有的无分隔。有的院内有天井,由几个单体土掌房构成。建筑这种土房屋,操作简单,结构合理,土掌房的特点是,取材容易,造价较低。泥土可以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经济。
住在这种土掌房里,一是冬无寒冷,夏无炽热。二是防火甚佳。这种房屋因后墙是山,两侧是土包柱,顶上为土压木,就是偶有失火,也不会殃及四邻,城子村几百年来没有失火的记载。三是建盖这种土掌房最大的好处是节约土地。村民们建房时依山势而建,左右上下相连,合理地利用,创造了空间,故而占地很少。
城子村里的人们对土库房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在于土库房建筑的不设防。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千百年来使得城子村民能很好地串连交流,互相帮助,不分彼此,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从而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在这里,一只母鸡在这家的院里吃食到那家的屋顶吃虫,再回自家的窝里下蛋,是极其习以为常的事。
城子村是一个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彝汉和睦相处的美丽村庄,是一座建在楼梯上的城堡,从山脚的农家小院直抵山顶最后一户农家,行步过程就是上石台阶和爬楼梯的过程。城子村最有特色的,是家家户户到处挂满金黄的包谷,以及那屋顶上一座座堡垒式的粮仓。站在屋顶上眺望田园风光,更是让人心情格外爽朗。
秋日里,站在凤凰山顶,俯瞰城子村落,别有一番景致:在明艳的阳光照射下,农民们在屋顶忙碌着翻晒粮食;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嬉戏;老人们凑在一堆,手持旱烟袋悠闲地聊天。各家的屋顶上都有两三个用竹子或葵花杆围成的粮仓,里面装满黄灿灿的包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好一幅恬静安谧的太平景象。
城子村位于云南省泸西县城南25公里处,是明广西府第五代士官昂贵的府地所在。这个村独特的古迹景观和浓厚的人文气氛,被当地人称为"泸西的布达拉宫"。这个村子原本是一座城,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彝族先民就在这里开荒种地、起房盖屋形成聚居区,之后大批汉族群众迁入,便形成了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土库房建筑群落是历史变迁防御攻伐选择的最终结果。明朝成化年间广西土知府昂贵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土司衙门,改白勺为永安府,住户由原来的几十户陡升到1200余户,使这里的建筑突飞猛进,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府城的格局。永安府就在昂贵的经营下,发展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盛极一时。
土司知府昂贵的衙门就建在山顶上。那时,城子盛极一时,山脚有高耸的城墙,城墙下有护城河,护城河上有吊桥,东城门楼上建有炮位和枪眼,由土司府的兵丁把守。明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飞凤山上建土司府、江西街,城中住户达1200多户,至今已500余年。在昂土司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铺相接。
府城四周依山筑土城墙,北临护城河,城鼓楼建于河上。东、西、南面各有城门,楼堡高耸,巍峨庄严。成为广西府一座有名的大城。土司衙门建于飞凤山顶,有后衙、大堂、中堂、前厅,红楼碧瓦,宏伟壮丽,雕梁画栋。
府衙右侧是官府住户,左侧有宣慰使军辕。府衙前左右两边有大小营盘,形成犄角之势 。
可惜好景不长,据《广西府志》记载,昂贵傲而忘形,屠杀无辜,"……被害之人聚讼连群,遮诉盈路,痛愤切于骨髓,冤叫彻于苍天……"
后来,广西府土照磨赵通派儿赵琼进京告发,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召至灭顶之灾,兵败自杀,家属被遣。
因为兵灾,府城大部分瓦楼被烧毁,土府衙门仅剩下前厅。
昂贵死后,在政府的安置下,迁入大批移民,形成汉多彝少彝汉共处的格局。汉兵进驻,实行军屯,设立哨卡,经多次修建,形成了一座有一宫,二台,三营,四桥,六门,八碉的城子哨。进入清朝,城子建筑又大有改进,大多是四合院土库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有价值的是将军第,为典型的四合大院。&
这座村子里规模最大的“将军第”,房屋大门为木架结构的八角飞檐形,院子里为四合院结构,共有正房三层,左右厢房两层,那些雕刻在门楣、窗户、柱子上的龙凤,做工精细、雕刻精致、结构缜密。这种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标志着明、清两代对云南的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政策锁带来的民族文化的融合。
将军第座东朝西,门面呈八字形展开,飞檐翘角。门楼中间直匾上“将军第”三个行楷阴刻大字,苍劲古朴。整个门楼威严之中不失松驰,缜密之中尤有舒缓。梁椽柱头,窗门壁板,或飞禽走兽,龙凤麒麟;或牡丹腊梅,松竹虫鱼,无不精雕细缕,栩栩如生。为典型的“三间两耳一天井”式的彝汉风格两层土库楼房。
将军第建于清雍正八年,至今已270余年。当时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顺等高线于同一水平面上,样式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无院落无窗子,房屋围护结构均为泥土夯制。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房屋逐渐变成了“一颗印”样式,即一正房、二耳房、一照壁,内院即为天井,靠内院一侧墙,采用木质墙且开窗。
将军第是城子村里最牛气的老宅子,飞檐斗拱的汉式门楼和四合院布局,一看又是典型的彝族平顶土掌房,两种建筑样式结合的相当精巧。将军第昔日的主人姓李,据说李将军清初被朝廷授予“锐勇巴图鲁”衔,“巴图鲁”乃满语译音,意为英勇,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能干之意,也可译为“英雄”。&
穿过将军府四合院,从堂屋侧面小木梯爬上屋顶,整个城子村几乎一览无遗。和煦的阳光下,一层层的屋顶平台上,装满包谷的大围囤闪着黄灿灿的光,女人在忙碌的晾晒粮食,男人在修理农具、编织竹筐,三五成群的老人悠闲地吸着水烟筒聊天吹牛,定不住的娃娃们在嬉闹奔跑,严然一副世外桃源恬静安谧的景象。
顺着小巷往山上走,一堵高大的石墙突然出现在巷子的一侧。墙体用打制的粗石堆砌而成,铁灰的冷色调映衬着黄土的暖色调,在镜头下显得格外厚重。这座石墙名叫“姐妹墙”,是“将军府”的院墙。传说中,清初获得“巴图鲁”封号的李将军荣归故里修建宅院,有神奇的两姐妹一夜之间便为他筑起了这面院墙。
将军第偏房后墙基这一堵罕见的高大的石墙,全部由毛石叠垒支砌而成,看不到打磨錾凿的痕迹,更无灰浆粘合的影子,斜口之间衔接十分紧密,远看挺立如陡崖。石缝呈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光洁而美观。历经百余年风雨,依然牢固如初,观赏者无不拍手叫绝。此墙相传为天上仙女姐妹二人所建,故称为“姊妹墙”。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保卫寨子的安全成为村子头领的当务之急,而土库房建筑正适应这一需要而被广为建盖。300多年来,城子村曾多次发生外敌入侵的战事,寨子从未被攻破或烧毁。如"红白旗闹事"、"赵光廷造反",城子村子虽都遭到连续几天的攻打,但全村居民没伤一人,而来犯之敌却伤亡惨重,最终溃败而去。&
这个城子古村,虽然很土气,却土得很纯粹。路边抽烟筒的老人,戴着30年前最流行的雷锋帽,悠闲地晒着太阳。时不时还有牵牛赶马的庄稼汉赶着牲畜慢悠悠地走过,悬挂着玉米的房檐,无处不透露着乡土生活气息。让人找到了那种失落在城市生活的田园情结,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登上城子村的最高处,这里坐落着一座大门紧闭的古刹,门前一匾上题“灵威寺”三个大字,这寺建在被焚毁的昂贵土司府旧址上,寺墙上的碑文记录着城子村几百年来的兴衰故事。站在寺前向下遥望,只见土掌房的层层平屋顶如同肥沃的梯田,质朴的村民在这“梯田”中过着平淡的生活,不管世事无常,风云变迁。
城子村一切都很土,房子是土墙、土顶,老牛犁田、牛车代步依然存在,土掌房依飞凤山山坡而建,层层叠叠,远看如密密麻麻的蜂巢。城子村的一切又那么厚而重,土掌房的土墙厚达一米,村民的淳朴厚道也很闻名。正是城子村掉渣的土,使它成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又由于它厚重的历史,使它成为寻幽探秘的对象。
处处彰显着世居民族的智慧与彝汉和睦相处气息的城子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掌房的结构样式也在不断地完善,特别是明代的昂土司府,清代的将军第,在建筑风格上既保持了土掌房平顶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四合院厅堂雕龙画凤的建筑艺术,形成了彝汉结合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时光如流,转眼间,城子村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大山里面已经默默无闻地隐藏了一代又一代。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城子城这个古老的城堡,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为民居建筑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城子村往南1.2公里,就是老钟山,那里奇秀峻峭,山上还有白勺飞瀑,小江之水自此而入。百米之内,轰鸣之声可闻,一年四季,烟雾蒸腾可见,冬季尤甚。瀑布落差80多米,幅宽约20米,为两叠结构,在目前已知地下瀑布中,当为世界之最。在瀑口,“瀑卷流云”的奇特景象,如果机缘巧合,或许也可能偶遇。
六、满地金黄的银杏村
天渐渐冷了,云南成了国内游的热门之地,作为滇西南重要门户的腾冲更是不在话下。当年昆明去腾冲得坐了好几个小时的大巴车,现在通航了,只需要50分钟左右就可以抵达。只是腾冲驼峰机场比较小,只有一条航道,飞机降落的时候,可以感受了什么叫做天旋地转。抵达后,从机场到银杏村也就个把小时的路。
腾冲银杏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与著名的腾冲国家火山地质公园、柱状节理等旅游景点相邻,从腾冲前往银杏村约40公里,乘前往固东的班车,在固东镇转车前往。在这个小村里,金黄的银杏叶,与村落里独特的木屋,翠绿的松树,奇妙的火山石墙石板,栅栏里的牛羊鸡鸭,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风景画。
汽车驶出腾冲县城,走了一段盘山公路,过固安镇后,开始在山地平原上驰行,远远就能看到像高原白杨般亮眼的银杏树渐渐冒出田地间,在深秋尚绿的滇西大地上甚是好看。谁也想像不到,在这僻静的山野深处,竟然会藏着一个银杏扎堆的银杏村,一处绝世美景呢。村中林、林中村,重重纵深的银杏围在村道边。
远远的就望见一片微黄,银杏村到了。村头的一颗巨大银杏树,树龄接近八百年。其树干之粗,需要几人合力围抱,树冠之大,仰头而不见天,是村中镇守的银杏之王。庞然树冠上,层层叠叠的树叶虽未全部金黄,却有别有一番风味。树梢的枝桠还是葱翠明艳,地面却是金黄满地,所有金色的梦想,都在此刻绽放了。
一面湖塘在村口,便带出不一般的景致给人看,是湖光山色,上下金黄。岸边银杏树的影子尽染湖面,波光荡漾,几片竹筏漂浮其上,绚烂夺目的景象还如水彩画般。这个建在火山石上的银杏村,被丛丛银杏树包围,披着黄云密布,铺着黄叶大道,让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那些遍布在房前屋后、矮墙檐上的杏黄。
在腾冲的旅游景点多到数不过来,有和顺古镇、火山公园、叠水河、高黎贡山、来凤山、清水乡蔺家寨、曲石镇野猪箐桥、明光镇、大黑山等。但当所有人来腾冲玩过所有的景点后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这个宁静祥和、民风纯朴的银杏村了,深秋时节,这里便成了金色的海洋,尽显云南五彩纷呈的美丽秋景。
在深秋里,电影《武侠》拍摄地的银杏村是最美的季节。多年过去,这部电影具体的情节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在一个悠远静谧的小村庄中,漫天飞舞的黄叶里刀光剑影交错,起步飞凌,腾空霹雳,一招一式都是极尽美感。银杏村这里,不愧为是天下第一银杏王国,珍贵的百年银杏树让这个小村庄显得古朴和深邃。
抵达银杏古村,宛如拥有天堂的静谧秋景。在这个金色童话世界里,居住着八百多户人家,有古银杏3000多株,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有50多株,400年以上的70多棵。200-300年的150余棵,30年以上的600多棵,20年以上的有2100多棵,加上近年来培植的中幼林,是迄今为止云南发现的最大、最集中的一片银杏林。
走进了这个被金黄掩映的村庄,仿佛进入了梦幻世界。参天的银杏树高大、挺拔、气宇轩昂。树干上结着一串串树瘤,树瘤结得越多,显示出树龄越长。笔直的树干中间伸出几条有力的臂膀将密密的树叶撑开,像一柄金黄金黄的大伞,浓密的树叶缝隙把斑斑驳驳的阳光洒落在地上,树阴下被银杏叶覆盖得毫无间隙。
这个原名江东村的小村庄,因为种满银杏树,便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银杏村。银杏村里的原住民大都姓陈,所以又叫陈家寨。腾冲当地独特的湿热气候可以让银杏树长得高大挺直,寿命恒长。秋风过后,金色的杏叶挂在枝条上竟可长达两个多月。深秋时节,只见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有村民祖先留下来的古银杏树。
走进古银杏村,一地金黄,小路上、墙头上、瓦房上、水沟边、菜地里......放眼望去,金黄,还是金黄。漫步村中小巷,黑黑的有着蜂窝孔的火山石堆砌成曲曲弯弯的围墙很是独特,里边有村民祖先留下来的古银杏树。抬头看去,四周密密麻麻都是银杏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的白果,稍低一点的,伸手就能够到。
顺着银杏大道往前走,路过一个农家,挂满了黄色的玉米,金灿灿红艳艳一片,油墨重彩一般描绘出秋日丰收的景象。这是私人的庭院,院子背后,还有一颗巨大的银杏,树荫蔽住了整个院落。走进后院,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惊呆,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房前屋后,黄叶纷飞。这样精美绝伦的画面,并非凭空想象而出。
随意走进一户用矮石墙围着的农家,院子中的两颗高大的银杏树有300年,树影竟是那样的充满魅力,将整个院落遮实,阳光透过树叶洒向地面,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扑面而来。银杏树下随意摆放了几把纸伞,原来这是固东有名的手工纸伞。身处铺天盖地的暖色调中,是那么的惬意,就想那么坐着,看风起风落。
秋天的银杏叶,是银杏树奉献给人们的一道美仑美奂的视觉大餐。银杏村中的银杏树大都在被火山石围起来的大小院子圈住,树是各家各户的,当果实成熟时,自然落在自家园子中。游人到村子后,不少农户在自家的银杏园子中摆放桌椅,供游人品茗歇脚。光与影结合在一起,美的让人不得不惊讶于大自然的造化。
看到农家院里有桌凳,便坐下来休息。刚坐下,就出来一位老伯给倒了一杯茶水。心想反正给茶水钱,说声谢谢后拿起来就喝。喝完水后就掏钱,心想应该够了,不管这茶怎样,毕竟人家收的不是茶水钱而是座位钱。然而,老伯摆摆手说不收钱,在这里吃饭的话会收饭钱,喝水是免费的。当时,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树在院中,院在树里”,遮天蔽日的老树罩着小院,不甘落寞的缤纷绽放在灿烂的阳光下,如锦的落叶堆积满园,到处是厚厚薄薄的金地毯。柴门篱墙圈不住风光,簌簌叶飞落,蝶舞伴清风。闲坐树下也十分潇洒,总有些舞动的秀色不时从院中扑洒到面前,树上的叶子,一片占据视野的金黄如冕冠罩在头顶上。
沿着由火山石铺成的小道走进古银杏村,村民的房屋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空地的四周。在房前屋后,村头村尾,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银杏树。时值深秋,银杏叶已被浓浓秋意染成金黄,山风轻轻地掠过,片片黄叶纷纷扬扬飘撒而下,宛如漫天飞舞的金色蝴蝶......这个小山村形成“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奇异景象。
漫步在村间的小道上,鼻孔里灌满着清香,黑兮兮又有蜂窝孔的火山石堆砌着曲曲弯弯的围墙很是独特,围墙一头是简陋的木门,里边有村民祖先留下来的千年古银杏树。挺拔直立的银杏树干,携带着藤蔓般的枝条,枝条上又依附着金光闪烁的杏叶,好像是撑起一把把金黄色的大伞,欲把金灿灿的日子昭示出来。
进入银杏村,一条条铺满银杏叶的金光大道通向一个个金灿灿的院子,一棵棵亮锃锃的树,似花绽放灿烂夺目。这些庭院围墙大多是用火山石垒砌的,仅半人身高。因为靠近腾冲火山热海,火山石在这里并不稀罕。站在矮墙边,探身往庭院里看,就能见到院子里挺拔的银杏树,落叶覆盖着屋顶,塞满了院子的空地。
顺着村间小路绕行,一棵棵古银杏树像优雅的舞者一般,在风中摇曳,婀娜多姿。时不时迎面走来悠然的牛儿、扛锄下地的农家汉子、步履蹒跚的老者,担菜回家的农妇、牵儿背女的年轻母亲……整一幅活生生农家朴实的生活图景。千百年来,村子里的居民就生活在这片金黄色的的秘境里,过着温馨、和谐的日子。
在村里慢悠悠地转了一圈,所见皆是黄泥搭起来的土屋铺上黛瓦,梁上挂着干玉米棒子,家家户户门前种银杏树,有些树已经有好几百年的树龄。村子世代与银杏相伴,它们见证着这个古老村庄细水长流的历史。挑一家小院坐下来,拨开桌子上的落叶,叫一壶农家茶水,慢慢喝着,扑鼻而来都是泥土和植物的香气。
行走在村子里,常常是走了一截巷子,迎面就被一道石墙挡住了去路,向左或向右一瞥,却又发现另一条隐秘的巷道。沿着巷道走下去,往往不经意间就会走进某户人家,穿过院子走出后门,又是一条条巷道或是一幢幢房屋。一圈走下来,感觉银杏村的布局不似普通村落,似乎更像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堡。
村民释疑:江东村地处龙川江的上游,离石门古战场遗址近在咫尺。据清代成书的《腾越厅志》记载,当时腾越有屯田43处,其中16处设在高黎贡山西麓的腾越北部。驻守这里的军队在设立哨楼、炮台等军事设施的同时,也将江东村的建筑和道路设计成亦军亦民的格局;平时可供民众居住,战时则能抵御敌军入侵。
到了银杏村,自然要尝尝当地的特产银杏果。据说,银杏村的银杏果,新鲜的果仁如碧玉一般翠绿,入口,软糯,微苦。偶然遇见,一大姐在现场制作。隔着栏杆看了一会,才知是银杏村的特色美食。将银杏果一粒粒塞进洗净的猪大肠中,银杏,性寒,微苦,与肉同炖,既吸收了荤食的油润,又发挥得出补人的功效。
银杏的故乡在中国,中国的野生银杏树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地处滇西南边陲的江东村,不想却也拥有着千亩以上的银杏林。原来,明朝在对边境要塞腾冲多年用兵的同时也兼实行屯田戍边政策,让军人举家戍边为民户,大批中原人因此随迁过来,从中原携带来的银杏种子也在新家园上落户了。
原来,银杏村的村民并非高黎贡山的土著居民,而是从中原迁移到此的汉族百姓。早在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王朝就在这里设立了当时中国最边远的郡区永昌郡,在派出大批军队进驻的同时,还实行了戍边屯田政策,让大量中原汉族百姓迁移到此。到了明朝,由于屡屡对边境用兵,中原人口更是源源不断地迁徙过来。
明洪武年间开始的“三征麓川”对腾冲的发展也具影响深远。时任麓川宣慰使思氏家族发动的战乱持续半个多世纪,曾促使明朝派大军三次征讨。随军至腾冲戍边的军民纷纷扎根于当地,他们在江东银杏树下安营扎寨,因而江东村的村民都是汉民,这种情况在腾冲其他地方也较普遍,汉人的银杏村便由此繁衍开来。
这些移民在老家时与银杏朝夕为伴,深谙银杏和银杏果的食用与药用价值,于是迁移途中随身携带了银杏种子,然后将它们播撒在新家园的房前屋后,由于本地属火山灰沉积区,土质特殊,所产银杏果实“色白而亮、味香而浓、果圆而大”,于是,人们继续在村中种下了许多的银杏,久而久之发展为今天的银杏村。
在这个极边的山区,银杏树枝繁叶茂,一代代的生存下来。银杏属落叶乔木,
树种出现在几亿年前,是地球第四纪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因而被称为“地球上的活化石“。银杏的树叶通常在10月下旬后开始由绿色变金黄,并从树枝上坠落到地面。所以这个时候往往能见到大地被金黄色的银杏叶所覆盖,景致极美。
银杏的叶子犹如一把小扇子,当叶子转为金黄色时,便自然而然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因而人们也会把银杏叶的飘落比喻为漫天飞舞的扇子,当地人称这个景象为“秋状”,而铺满屋脊墙头、巷道地面的黄叶,村民们又比喻为“金毯”。所以,进入金秋的银杏村,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就这样在人们的眼前出现了。
年复一年,银杏村终于形成了今天“层林尽染”的奇观。深秋之际,整个村庄都掩映在一片金黄色中。微风吹过,便有成片的黄叶在空中起舞,落下后便厚厚铺满房顶、屋头、小巷、田埂,钻进石头缝隙,落入房檐深处……从村庄不远处山顶的观景平台上望来,整个村庄仿佛被一大片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林层层覆盖。
虽然江东种植银杏的历史已有好几百年了,村里有银杏树数万株,但绝大部分都是母树。有人说,银杏的母树不开花只有公树才会开,也有人说母树开花是不能看的,因而谁也没见过母树开花。其实母树也会开花,只是花期比较短,母树开花就好比人们常说的“昙花一现”,而且通常在深夜才开花,因此很难看到。
银杏娇贵,生长较慢,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所谓“公种而孙得食”,因而得名公孙树。在银杏村,银杏树又被称为养老树,这里每年都把银杏树的收成分在老人帐下作为养老费;虽然很多家庭都靠银杏树维生,但到儿女长大分家时,都会把银杏树分到老人名下,作为他们晚年生活的保障。
穿过茂密的林阴大道,走到村子深处,便会被这片银杏林中资格最老、树龄已超过600岁的两棵大树所震撼。这两棵被誉为“银杏之母”的“老寿星”五六个人合围都抱不过来,至今仍枝繁叶茂,枝头上还挂满了果实。每当深秋时节,村里的菜园里,青瓦上,石头间,泛着金黄色光芒的银杏叶摇曳撒落,随风飘荡。
秋天的银杏村,美的一塌糊涂。腾冲秋季,雨水较少,风也没有北方的猛烈,所有熟透的银杏叶,就这样静静地落下,落了一地的叶子,铺成金黄色的地毯。阳光下,漫步在银杏树林中非常舒服,慢慢地走,慢慢地感受银杏飘落的宁静。村里的房子古色古香,且又被金黄覆盖,和银杏树搭配,浑然天成,和谐自然。
行走银杏村中,村子里金黄一片,枝杈上一扇扇黄叶在微风中一闪一闪,眸光下的蔟蔟叶儿,仿佛就是琼楼玉宇中宫女们轻开柔摇的香扇。银杏村的金黄是与村落里独特的木屋,翠绿的杉树,田间的青菜麦苗,奇妙的火山石墙石板,栅栏里的牛羊鸡鸭,热情好客的村民交相辉映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小村风景画。
漫步在银杏村中的银杏林中,家家大门敞开,任由游客走家串户。各家院落里多是火山石铺地,多是两层棕红色木屋,多是成串金黄的玉米挂满二楼的栏杆上以及楼下的屋顶上,也多有银杏树和花草树木点缀着小院。左右顾盼,四下里都是那么的清新宜人,那怡然自得的充满着浓郁气息的乡村生活,令人向往不已。
原生态的景象在这个村子里随处可见:一棵棵亮锃锃的树,似花一般绽放灿烂夺目;古朴的木楼木屋、灰色青瓦的民居,矮墩墩、原石堆砌的院墙;还有路上膘圆小跑的猪儿,在篱笆地里细嚼慢咽或慢吞游走在路边的牛儿;钻进僻静的巷子里,还能看到黄叶掩映的马厩中,有乖巧的马儿被拴在粗得抱不过来的大树下。
银杏村外房屋甚少,都是一片片的树林。这里的树都是天然生长,各有各的韵味。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投下美丽的斑驳光影,整个村庄都掩映在一片金黄中。微风吹过,金黄叶子在空中翻滚飘舞,随后又厚厚铺满地面。不知道究竟是银杏融入了乡村屋舍中,还是乡村屋舍融进了银杏之中,彼此成全除了这独特的美丽。
来到银杏村,感觉村子很小,基本上每家都是农家乐。走进一家农家乐,环境真的很好,没有一般农家乐的喧哗,非常安静,院子里别致的布局,还有1棵400多年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甚是喜人。老板娘精湛的厨艺,不得不赞的银杏炖鸡,味道美极了。坐在院子里吃饭,喝喝茶,吃松子,晒晒太阳,那叫一个惬意。
银杏村是一个很质朴的自然村,满地的金黄,看着不起眼,拍出来相当漂亮。还有棒棒的农家乐饭菜。住的客栈,干净整洁的卧室,漂亮的院子。有美景和美食相伴,真正体会到了一种农家生活,一切疲惫烟消云散。最主要的是餐馆主人非常的热情,不仅给人们介绍银杏村的好多美景,还亲自带着大家去游玩了一圈。
银杏村就是腾冲当地的农家乐,村里种满了银杏,银杏黄了之后,村里的农家乐异常火爆。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大院子,院子里的小凳子上,小桌子上,挂满金灿灿玉米、红通通辣椒,红灯笼的农家院前院后,铺满了片片叶叶金黄的银杏叶子,这种金黄,红艳,深墨,青灰的颜色,汇聚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与色彩。
农家院里,围坐在矮脚方桌旁,品尝下清淡可口的当地风味,来瓶啤酒小酌,让人兴奋的美景,常在不期而遇中。四方院煦暖的阳光中,矮墙上一围枝叶黄,一片背靠蓝天的黄叶在阳光中闪亮,黑瓦上,枝枝叶叶的杏黄招展在檐头,箩筐晒台般的屋檐上,又还有一面面的杏黄晾在半空中,如多彩的油画般十分撩人。
在农家院内看到的树梢头,银杏黄格外撩人。沿着石墙边的黄金大道走出村子,
粗石墙边的小道,金黄的落叶铺到地球无隙的黄,弯弯绕绕伸向村尾,且带出恬静幽远的古村味道。一路上,挑担赶牛的村民似乎是在走T型台,一片逆光黄树林光鲜透亮着,田间耕牛在其中,都给斜照拉长了影,缤纷中的动静更柔美。
走在银杏树中,看着阳光洒在叶片上的亮色,踩着厚厚的落叶,不由心生感慨:银杏叶绿时,一派温婉平和,当满树的绿意转瞬间变成金黄的时候,又是那样的张扬、那样的灿烂,那样的浪漫和令人遐想。借着阳光,银杏树将生命中最辉煌的斑斓,投影在秋的时节,金黄的银杏叶飘飘扬扬,安详而坦然的回归大地。
不知不觉间在村尾转了有好几个来回,田间的银杏村也大有看头。老树旁的一张张笑脸,被树冠中的璀璨金光所照亮,意趣盎然,映衬出乡村之美。向西望,高墙夹峙的巷道处,透出橙黄似染的树梢,冒出了一阵阵炊烟袅袅。田头的老树卧牛是风景,挑担子的村妇,嬉戏的小孩、田园的牛儿,都是银杏村的风景线。
在农家院内看到的树梢头,银杏黄格外撩人。不知不觉间绕着村子转了有好几个来回,吹着自卷的叶笛儿向村尾走去,田间的银杏村也大有看头。走向村后山头,见到的,是别墅模样靠山藏林有那么几层洞天的乡间庙宇。在高处看,一侧是黄叶包裹中的银杏村,远山环抱的另一侧,又还有红黄色的峡沟显赫绿野上。
走向村后山头,见到的,是别墅模样靠山藏林有那么几层洞天的乡间庙宇。在高处看,一侧是黄叶包裹中的银杏村,远山环抱的另一侧,又还有红黄色的峡沟显赫绿野上。古朴闲逸中的的银杏村,野趣田园中的银杏村,自然和谐,人树共生,炊烟袅袅中的宁静惹人恋,远山的风景惹人恋,让人心扉荡漾,失魂落魄。
爬上村后的山坡,举目遥望,便可见到脚下那片饱经沧桑的石门关战场遗址。但见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火山锥,犹如一个个巨大的蜡烛座耸立在龙川江左边的山坡上,而右边则是掩映在一片金色银杏林中的江东村。江东村至石门古战场遗址约7里路程。从银杏村往村后走约20分钟,便到石门关战场所在的鬼磨针村。
鬼磨针村出来五百米,一条古栈道上去,便是道拱形石门。石门之东的“一路岩”,地势险要,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石门关古战场即此处。史载明正统二年,麓川思任发动战乱进军高黎贡山,由背后袭击腾北,将明朝瓦甸、顺江、江东的屯兵斩杀殆尽,战斗惨烈,其中江东屯兵拼守石门,牺牲的官兵有一营之多。
石门关一战之后,此地就有了“阴兵不散”的传说。壁立千仞的“一路岩”,其西陡壁直插龙川江深谷,其山壁间时常“霍霍、嚓嚓”磨刀磨枪般的响声,被传说成是鬼磨针,夜深人静时山间常响起的“你磨刀,我磨枪”的神秘男声,被人解释成是古战场上的大地录音,神秘现象在当地还是没有结论的百年之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风景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