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钦,福建漳州地图人,男;五十多岁,原住...

漳州农校60周年庆
            
漳州农校50周年校庆捐款芳名录
校友团体捐款
金额(元)
集美区校友
龙岩新罗区校友
长汀县校友
莆田仙游校友
建瓯小桥校友
华丰镇校友
湖林乡校友
高安镇校友
靖城镇校友
54届园艺、农学(石椅12只)
金额(元)
长泰青年果场
长泰五四果场
漳州市农办
华安县政府
南靖书洋镇政府
诏安县农业局
云霄莆美镇政府
南靖县委、县政府
平和县政府
云霄火田镇政府
云霄马铺乡政府
云霄东厦镇政府
云霄和平乡政府
云霄下河乡政府
云霄云陵镇政府
云霄h屿镇政府
郭坑镇政府
云霄县政府
靖城镇政府、党委
南靖县农办
南靖县农业局
梅林镇财政所
诏安县林业局
云霄县农业局
云霄县峰头管理局
省新镇政府
南靖大房村
南靖草前村
靖城农机站
九湖镇政府
华安高安镇农办
南安农业局
官桥镇政府
南安组织部
南安检察院
芗城区兽医站
福建省农林大学
莆田农职校
省电子工业学校
漳州农机校
漳州第一技校
集美水产学校
福建省农校
漳州工业学校
漳州第一职校
漳州工交干校
漳州二职校
诏安县良种场
闽南花卉有限公司
长泰青年果场
长泰五四果场
金额(元)
洪来水(捐物)
杨武(榕树)
黄明远(花木)
刘福长(花木)
陈荣洲(榕树)
陈春琳、张淑兰
张支楚、陈兴生、 卢国聪、林幼平
林锦雄等10人
杨合薏、魏裕琼、陈德芳、戴明辉
由于资料收集仓促,唯恐有出入,特请您阅后批评指正。联系电话:,漳州农校办公室。沙场点将:谁是毛泽东的五虎上将
读到一篇把徐向前、贺龙等列入毛泽东手下最能打仗的五员虎将的文字,也想根据自己对毛泽东及其战友的了解写这样一篇相对于“反思毛泽东”系列中的其他篇章要轻松许多的文字。这样的观点,当然取决胜于每个人对中国革命史上的各大军事事件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以及对不同的将帅的偏爱程度,肯定有相当的主观性,不大可能成为定论。但在毛泽东爱好者或军史爱好者中进行一番这样的讨论,也会很有情趣,且有助于对“毛泽东史”的理解。
在我个人看来,从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掌握成建制的军事武装后,最为出采的五大将领不一定都在那过分考虑了四大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资历并平衡了不同的“山头”而进行的“五五授衔”确定的十大元帅中。因为亲身策划和组织具体的战役行动、作战与指挥能力、战功和战绩(包括胜绩与败绩)、受重用程度、独当一面能力、在多头绪的战场态势下充任主角的能力、创建名牌师旅的建树等的不同,十大元帅中至少有七位是未必够得上“五虎上将”的威名的。
本文将从确定毛大帅的“五虎大将”应该采用什么标准出发,提出我认为的五虎上将的名单并说明原因,同时也力求解释为什么不包括徐向前、贺龙等成名元帅。
一、&&&&&&&&&&&&
五虎上将的标准
“五虎上将”的出处,主要发自于蜀汉时刘备所确认的关、张、赵、马、黄。联系这一史实,我们可以较为线条化地勾勒出关于五虎上将的有关标准。
首先应该是武功标准。在整个三国,关张赵马黄的武功都是一流的。现代战场不再讲究微观上的马步功夫,但仍然通过参与和指挥作战、打硬仗打恶仗、斩杀名将及名军、创建名军等方面来体现其卓越“武功”。
其次应该是战功标准。经常打败仗的将军肯定不能被列入五虎上将。相对于其他人更多的战功和战绩应该是跻身五虎上将的重要指标。
再次应该是作用标准。是不是经常受到重用、有没有独立担当一个方面作战的能力、可不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体现出自己在特定地区的主角地位,这是从作用的角度来品评五虎上将的标准。
第四应该是资历或履历标准。资历和履历是一种长时间、多阶段、不同场景下战功与战绩的体现。所谓身经百战、百炼成钢者,此之谓也。
第五应该是文才武略标准。五虎上将不应该只会逞匹夫之勇的粗豪将军,而应该是能文能武且颇具洞察力熟谙战争规律的智者。
从这样的标准出发,我认为毛泽东属下的五虎大将将是: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陈赓。
二、&&&&&&&&&&&&
为什么是他们
1、 为什么是彭德怀?
彭和林一直是毛泽东军事上的两员大将,一个敢打硬仗,一个善打巧仗,都可以达到极至的状态:一场战斗,如果林彪都说可以打,必胜;如果彭德怀都说不能打,必败。
在中央苏区,彭林也是毛泽东手下的两大王牌军的首脑:林彪主持的一军团是朱毛红军的嫡系班底,曾经在漳州战役大显神威;彭德怀的三军团曾经创下攻下长沙的伟绩。
长征中,一三军团也是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而且,这两支军队身经百战,从长征开始时的各二万人左右,经过一次次地减员和整编、征兵,到达陕北时,两军合计都已经不够八千人。
抗日战争中,彭德怀出任八路军(后改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日战争共产党军队所打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百团大战就是由彭德怀亲自指挥。
解放战争中,身为军委副主席的彭德怀又亲自率领西北野战军以三万弱旅,采取蘑菇战术和聚歼战法,生生地把胡宗南的二十三万人拖住甚至击败。在五大战场即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原战场上,西北作为国民党军的重点攻击地带,敌人不但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大大地受损。彭将军即俘即补不断壮大自己最终将胡匪驱逐出境并一路追击到大西南并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歼灭之、对西北的马匪则穷追猛打报了当年西路军的一箭之仇。
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壮烈所为,让大局未定的共和国军队在第一军事强国面前扬威。
无论是能力、资历还是战绩,彭都无愧为五虎上将。
2、 为什么是林彪?
林彪打的仗的总数也许不如彭德怀多,这是因为他擅长打精致的、有把握的、有效率和效果的名仗。
且不说年轻的林连长曾经创造过一个连击溃一个师的光彩战绩,也不说一军团和一方面军的累累战功,只说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战和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上的辽沈战役,其震撼程度就是钻石级的。
平型关大战是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经典亮相,八路军一战成名。林彪几乎只打了这一仗久去苏联疗养,回国后继续他在抗日战争前的抗大校长角色。解放战争中再次作为奇兵使用,为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第一块解放区。使用林彪于这个方向的重用程度,可以从同时在这个方向上投入了二十多位中央委员的巨大重要性反射而出。
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五大名牌中的两个即新一军和新六军,就是在林彪继锦州战役之后的围歼廖耀厢混战中一举击杀的。
这之后,林彪的四野作为毛泽东手中的生力军下华北、战华中、进中南、渡海南一路凯歌,可以说是纵横天下ġ。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所遇的国民民名将也很多,比如陈诚、杜聿明、卫立煌、陈明仁、白崇禧等,无法一时之俊杰也。能与这些人交手甚至战友而胜之,非五虎上将不能为也。
3、 为什么是刘伯承?
刘伯承的综合秉赋之高,时常被人赞为当代中国难得之军事家。他在长征中、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的中原战场上所建树的巨大功勋,以及这期间他在战术战略上的精细心得,都让他高出同仁们许多。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打过许多颇有教科书价值的名仗。比如阳明堡、长生口、七亘村、响堂铺等战斗,无不具有相当的可挖掘潜力。
在解放战争中,是刘伯承的部队第一次从分散状态中集合为能征善战的兵团组合,并在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中,给了国民党军队上了精彩的一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是一般人所不能打或打不好的难仗。千里跃进而不要后方的偏师作战,无一不是败多胜少的恶仗。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后期的三五九旅远征、中原突围,无不是在“保存就是胜利”的旗帜下伤痕累累的壮烈远征。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更大的一个手笔即粟裕率领叶王陶千里蛙跳闽浙赣,就因其前景的不可预期而在粟的坚持和毛泽东的让步下未能成行。从这个意义上,刘邓的南下大别山,其意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
即使只从军事上讲,这一行动也使得战火因烧到国统区、经济和军事压力投向国民党方面、共产党部队逐步积累起在中原的战略优势而使得后来的中原逐鹿和淮海大战因为建立了较巩固的中原根据地和游击区而受益非浅。
二野的前身是一二九师,而一二九师的前身则是第四方面军经四川之败和黄河之败的“残部”。能够把这样一支并非主力的部队打造成一支名军,刘帅之功也。以一位军事家统驭下的名师而建立起卓越战绩,刘伯承不愧一代军神也。
4、 为什么是粟裕?
粟裕不能成为元帅也许和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未能成为方面军首脑有关。在第七军团和第十一军团都做过参谋长的他,最终因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失败和方志敏的牺牲而未能建立更大更有震撼力的功绩。加上未能参加长征上而失去了许多指挥大部队建立大功业的机会。而从解放战争的历史来看,指挥大兵团作战是粟裕的强项。
抗日战争中,粟裕已经开始出露头角。韦岗之战虽然只消灭日寇五辆军车二十多个鬼子但毕竟是新四军北上支队的处女战非同寻常。后来的黄桥之战和车桥之战,粟将军已显出不凡气概。
苏中“七战七捷”是粟大将坚持内线作战的杰作。还在第七仗未打之时,毛泽东的贺苏中七战友七捷的电报就发将了过来,这逼着粟将军凑足这个吉利的数字。
策划淮海总对决胜而不是再出奇兵挺进闽浙赣又是粟裕的主意。为此他还专程去面见了毛泽东。以相当数量的华中部队补充中原野战军后,陈毅司令员为协调二大野战军的合力作战兼任了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粟大将就以代司令员的身份独立领导华东野战军。在整个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埠会战)中,粟以极大的胃口吃掉了国民党方面的一个又一个重兵集团,尤其是黄维所率领的以王牌十一师(十八军)为骨干的十二兵团。连同此前在山东战场上消灭的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和后来的邱清泉第五军,五大名牌在粟大将的参与下搞定了其中的三个,威名赫赫。
5、& 为什么是陈赓?
以上的四位战功卓著,进入五虎上将序列一般不会有多少争议。有争议的这第五位。我之所以认为是陈赓,原因如下:
ġ陈赓的资历深。黄埔一期出身的他,在东征之役中救过蒋介石的命,并得到过相当的重用。从事地下工作(在上海党中央特科)和军人生活时,两度被黄埔旧人钱大钧和蒋介石捉而后放,颇有传奇色彩。与鲁迅和宋庆龄的交往,也让他平添几分儒将之气。
在南昌起义中任过营长,在鄂豫皖根据地任过团长和师长,在中央苏区任过彭杨学校校长。
ġ陈赓的皇威重。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土城之战,干部团打出了赫赫神威,毛泽东由衷叹道:“陈赓能当军长!”这样的认知,也为以后在解放战争中将陈赓兵团视为中央直属兵团奠定了一定基础。
ġ陈赓的战功强。抗日战争中,陈赓大将的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给日本人以重大杀伤,并因此而让他所率领的三八六旅成为日本人都认可的劲旅。香城固一战,日本人的坦克破天荒地写上了“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在电视剧《亮剑》,我们也看到到那样的场面。
这样的标语,至少清楚地说明,在抗日战争中,三八六旅可没有闲着而是让日本人必欲灭之而后快。
ġ陈赓的作用大。无论是在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机动使用由太岳纵队组成的陈赓四纵队作为中央直属纵队,还是在实施“三军动出两翼牵制”战法对陈谢兵团(含四纵、九纵和三十八军)的战略运用,或是对大西南用兵时的奇兵四兵团,陈赓的部队一直是作为一个方面军来使用的。这样的殊荣,纵是诸多元帅如叶剑英、徐向前等都未能享受过。
陈大将在解放战争中的主要对手是胡宗南这位同班同学。享受名牌待遇的国民党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曾经做过蒋介石的卫队,可在陈大将兵不强马不壮的太岳部队手下迅速灰飞烟灭。陈大将在当年告别宋庆龄时发誓要率二十万大军来向她“报到”。后来在进军江南时还只嫌自己带的兵少呢。
ġ陈赓的余威响。解放后的陈赓,曾经任过援越抗法战场上的顾问、任过志愿军代司令员、任过国防部副部长。建国后仍然有这样的阅历,不可谓不受重用也。
三、&&&&&&&&&&&&
为什么不是他们
1、 为什么不是朱德呢?
除了在井和中央苏区时率领朱毛红军退进剿、反会剿、战围剿身冒矢石,在长征中苦心经营远征中的军事行动、在抗日战争初期运筹于八路军军部,之后的朱老总大多是在延安和解放军以总司令之身赞画军务。加之年龄偏大,以及毛泽东的乾纲独断,位高但不权重的朱老总(副主席中的第一位、大大书记之一员)乐得“清闲”。再说,与毛泽东齐名的他也不能说是毛泽东的部将。
2、 为什么不是贺龙呢?
从抗日战争开始后,贺龙的一二零师实际上担任了延安边区的守御之责。除了一次大规模地挺进冀中,贺龙基本上安于在晋绥驻防。后来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便是他的地位的较好注解。解放战争中,他的部队基本上都成为守卫延安的主力,而他本人也安于做了延安的大后方&&他和薄一波则成为毛泽东们的后勤奋部长。
3、 为什么不是聂荣臻呢?
聂荣臻曾参加南昌起义和做为一军团政委这样的资格,让他成为一个老资格的元帅。做为一个模范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颇受关注。因为有杨成武等一干名将,他在根据地建设和军区建设上投入的精力更多而具体的军功较少。解放战争开始后,与贺龙一起组织的大同战役惨败,而华北的军事业绩又远不如其他战场显赫。
4、 为什么不是陈毅呢?
在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因为有能征善战的粟裕,陈军长的任务便大多以主持全面和倾力公关为主,说到具体的军功和战绩,陈元帅并不显赫。
5、 为什么不是叶剑英呢?
以做参谋工作见长的叶帅,除了参与组织过并没有胜利的南昌起义等,几乎从来没有担任过主帅。新四军组建而叶挺四次辞职时,中央曾经有过以此叶代替彼叶的计划,但并未实现。
6、 为什么不是罗荣桓呢?
罗荣桓从在井开始就以做一个“文官”为主。唯一较长时间成为方面军主帅是在抗日战争的山东根据地“挤”掉陈光和朱瑞成为一一五师代师长兼政委。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后,罗荣桓任林彪的政委一直到入关病倒。
倾其军事政治生涯的一生,罗的军功并不显赫。连成为元帅都有争议(与其条件相当的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都未参加评帅),进入五虎上将阵容更不可能。
7、 为什么不是徐向前呢?
曾经在四方面军担任总指挥并极力制止一四两方面军火并的徐大元帅,绝对有着成为五虎上将的能力和军功。好多人看好他,自然也有相当的理由。但我认为仅仅从两个方面说,他不大可能成为毛泽东的五虎上将。
原因之一:有过重大失败经历。他和陈昌浩所率领的西路军,有四方面三个军的兵力共二万多人。在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他只身化装逃回延安。这样的败军之将,无论如何难以当选五虎上将。
原因之二:徐元帅并不特别受到重用。曾经计划由徐担任八路军的一个师长的计划,在西路军覆灭之后成为泡影。任一二九师副师长和八路军一纵司令员的他,开始了在军中的漂泊:他到过冀南、下过山东,做过晋冀鲁豫的副司令员、做过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又兼过华北一兵团的司令员,总之是以元帅之身却没有能力成为一个方面军的首脑。
原因之三:徐向前的身体不好。因为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离开他已经熟悉了的现任而赴后方休养,又一次次地因为战争需要而披挂上阵。身体不好,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毛泽东未能让他出任一个方面军首脑的原因。
四、&&&&&&&&&&&&
毛泽东自己的判断
毛泽东自己似乎没有过闲情逸致来品评自己的五虎上将。但他在特定时期的一些用人决策,却很能说明他对各大将帅的宠爱程度。
从毛泽东在准备入朝作战选择挂帅时的考虑来看,彭、林、粟已经成为毛泽东心中的五虎上将是勿庸置疑的。
对刘伯承,毛泽东很早就有过较高期望。比如在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为避免朱毛在军中目标太大而建设二人离开部队到中央时,毛泽东就曾经主张由刘伯承和恽代英来代替朱毛二人。
陈赓的四纵队在一九四六年被确定为中央直属兵团,陕北转战时毛泽东还曾经多次准备将其调入陕北参加对胡宗南的逐鹿,后来又将其做为奇兵使用在敌人力量较为空虚的豫陕战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对陈赓的喜爱和相信。
注释:待补
附:我认为的五虎上将的有关资料
一、彭德怀
彭德怀(),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lO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二二、林彪
军事家。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革"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三、刘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四、粟裕&#-;
  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原名陈庶康
。日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一九二六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奖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是一员驰骋沙场的猛将,也是一位爱妻爱子的好丈夫、好父亲。战争年代,他和妻子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妻儿,每当接到妻子的来信,他都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解放后,他经常因公外出,于是他与妻子约定一地一信或半月一信。陈赓信守“协议”,从没有让妻子失望过。他虽然对妻子十分痴心,但有一次他却“拒绝”与妻子见面。那是在1948年夏,部队在进行休整,后方留守处想送干部家属到部队探亲。由于部队将有大的行动,决定所有干部家属一律不要来队。有人说司令员可以例外,但陈赓坚决不搞特殊,硬是派人把快要到达部队的妻子动员回去了。
  在孩子的眼里,陈赓是一位慈祥而严格的父亲。他工作繁忙,但经常抽时间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表现。他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争取全五分”。他关心的是“你们的工作和学习是不是在力争上游?”、“你们是不是在各方面都很严格地锻炼和严格地要求自己”。
  陈赓为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入死,多次负伤。解放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对待工作毫不松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幸活下来,如果“不振作”,“有些疲倦感”,那么太对不起牺牲的烈士们。在他健康状况恶化,躺在病榻上的时候,他还在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思考未来卫国战争的设想。
  日,陈赓大将因病逝世。
日、18日草稿谢绝转载
毛泽东研究&&
笔公史论&&
[发起辩论]
[收藏到我的网摘]
[推荐] | [评论] | [投诉] | [打印]
本文章被推荐到了0 个圈子
点击数: 2919
本文章引用通告地址(TrackBack Ping URL)为:
本文章尚未被引用。
上一篇: 关于反思毛泽东系列致笔公 作者:穷乡山汉
[反思毛泽东ġ]沙场点兵:谁是毛泽东的五虎上将&
14:37:36]&&&&&
&林彪和陈毅,或林彪和粟裕,在解放战争年代的功劳不安好比的.东北是以林为首,罗荣桓,刘亚楼,和高岗,陈云,李富春,都围绕林转,给林帮了很多忙.如罗组织训练二线兵团让翻身农民源源不断的补充前线;刘组织训练军官和参谋,使部队正规化,提高战斗力;陈云在坚持南满和发展经济方面的巨大作用等.而陈毅因与饶漱石的历史冤怨,不敢放手,山东部队一直不太服陈粟的指挥(这个问题对粟影响很大).加上山东是蒋的重点进攻目标,一度经济上都支撑不住了.农村只剩妇女和老幼,连种子都吃掉了.而东北的后方和粮食都是没问题的.
[反思毛泽东ġ]沙场点兵:谁是毛泽东的五虎上将&
12:35:35]&&&&&
&反正是打赢了
[反思毛泽东ġ]沙场点兵:谁是毛泽东的五虎上将&
11:02:13]&&&&&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林彪与粟裕谁更强?
作 者: 风萧萧 (送交者: 风萧萧)
日18:45:15 于 [万维军事天地]
南昌起义失败后在天心芋整编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两
人虽然不在一个连,但基本是平级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后来同时
上的井。粟裕在红军时期默默无闻,到了抗日战争中后期在与国
民党军队的作战中才初露锋芒,解放战争才到他的鼎盛时期。但即使
在粟裕最辉煌的解放战争年代,他也不如林彪。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
比不过林彪“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中的任何一
个,他围歼74师也不如林彪围歼廖兵团来的漂亮。他攻济南比不上四
野攻锦州惊险酣畅、战上海比不上四野战天津更为干脆潇洒。林彪指
挥了战略决战中的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粟裕只是“参与指挥”了淮
海战役。“指挥”与“参与指挥”是有区别的!实际上粟裕在淮海战
役中只相当于一个兵团司令,在决策上没有起多少作用,并没有象林
彪一样指挥整个大战役。另外,林彪党政军重担一肩挑是“老总”,
军事指挥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粟裕的工作就简单多了,仅军事指挥
而言他也仅是一个提供意见方案但不拍板的角色,能超过林彪吗?
还有面对更加凶恶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和更加艰苦的反围剿岁月,那时
的战绩难道就不比较了?如果比较中国的军事家只比较他们在解放战
争中的表现,那么徐海东、王树声、罗柄辉这些还能称军事家吗?
抗战初期,林彪有每战歼敌千人的“广阳大捷”、“平行关大捷”。
同期粟裕打的最著名的“卫岗伏击战”才消灭二十个日本鬼子。黄桥
之战粟裕打的确实漂亮,但那打的不是日本侵略军,而是国民党地方
部队,打的是内战。对国民党地方部队林彪早在28年的“二打耒阳”
中就有更漂亮的一个连打败敌人一个师的记录,黄桥之战比得了吗?
在更早的井、中央苏区1-5次反围剿,粟裕不仅与林彪、彭德怀
相差太远无法相比,也比不过黄公略、罗柄辉、伍中豪、萧克、陈光
、寻淮洲、王良等将领!其实林彪的征战经历和角色,成功组织战役
的规模和数量均远远超过粟裕。
要说粟裕一切都不如林彪那也不是
事实,粟裕也有超过林彪的地方,那就是他打的败仗超过林彪超过。
林彪攻四平失利远不及粟裕出师豫东鲁南大损而归(损失5万人),
四野青树萍小挫那能与三野金门失利震动全军相比?这不也是他们之
间的一个差距?
有人总强调林彪处的地位比别人好,这有些是事实。比如林彪早就当
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了,这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而粟裕那时是师长
、参谋长什么的。但也应认识到,林彪军团长的位置不是上帝恩赐的
,是残酷战争选择的结果,是靠出色才干和艰苦努力赢得的。当年与
林彪在一起打仗的有粟裕、萧克、聂鹤挺、杨至诚等一大批年青军官
。如果他们表现出众,“一贯正确”,为什么一次次被提拔的总是林
彪而不是他们?难道大家都不会比较?我们能否抱怨老天爷没有让我
们当微软公司的懂事长,否则我们一定能创造出超过比尔盖次的更为
辉煌的业绩?林彪提升快,党总是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这本身就
是他才干出众比别人强的重要标志,怎么能成为“扣分”的理由?南
昌起义失败后在天心芋整编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2人
不在一个连),同时上的井,两人基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粟
裕后来提升没有林彪、萧克、寻淮洲、王良等将领快,只能说明他当
时的表现不突出,更谈不上“最”。林彪是朱毛破格提拔的第一个年
轻将领,在1928年一年内,林彪由连长连升2级,成为红四军主力28
团团长!而同时期与林彪资格相近甚至比林彪资格老的军官多的是,
李奇中,周子昆原是林彪的上级,胡少海连降2级从师长降到营长,
他们都成了林彪的下级,除了林彪的表现比他们所有人都出色外,还
能有什么原因?
有人说林彪在东北的环境比粟裕好。可是林彪并不是只在解放战争中
才建功立业的。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到井和中央苏区,从2万5
千里长征到抗日战争的广阳大捷、平行关大捷,林彪与彭德怀、粟裕
、刘伯承等都是在同一个战场作战,林彪不是也比他们表现都出色么
?这怎么解释?共产党把林彪派到东北,承担“向北发展”的战略重
任,说明他是当时最出色的战将,也是担任这个最重要任务的最佳人
选!东北的环境比较好&#年确实如此,但45、46年就不是这样
!林彪到东北时还没有根据地,他的11万部队(各解放区抽调)有“
七无”之说,先到的部队是得到一些日本人留下的武器,但大批后来
的一些部队连枪都没有,士气低落,哗变不断,指挥不灵,思想混乱
,被认为是全国各战区我党力量最薄弱的。刘邓当时还未挺进大别山
,还有晋冀鲁豫老根据地。胡宗南也还未进攻延安,彭德怀也有贺老
总管的晋绥根据地在支持他,都远没到“七无”的地步。而山东当时
是全国最好的根据地。解放战争前两年山东的解放军也是全国各战区
最强大的。当各解放区早已完成了地方部队野战化,当粟裕等将领率
领野战军潇洒地进行七战七捷等战役时,林彪却正不得不反其道而行
之,把为数不多的野战部队分散地方化,刚开始去做剿匪、打土豪分
田等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因此粟裕等一时间战果不非也是有着客观原
因的,这些难道不是事实?有人只看到数字,说东北早期共产党就有
超过国民党的多少部队,其实那些部队名义上投靠了共产党,心里却
盼着国民党,国军一来纷纷哗变,一个个都成了“座山雕”。反而打
共产党,搞乱了军心、民心、也搞乱了阵地。而可靠的老部队长途跋
涉疲惫不堪,通信联络困难,缺枪少弹的“七无”加士气低落,在加
上中央和东北局的指导思想混乱和失误,仅有的一点部队还要分散去
占领守卫城市,林彪手上并没有多少能够用于打仗的部队,那种困难
的形势有几个将领经历过?经过努力,林彪和他的战友很快扭转了战
局,发展之快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包括毛泽东)。改革开放后,山东
的发展远比东北好的多,如果按一些人说的东北的自然条件如何如何
好,山东的自然条件如何如何差,该怎么解释?还是人的因素第一吧
共产党的部队都是主要靠消灭敌人来发展自己的,包括人员特别是武
器。打了胜仗,缴获多,俘虏多,根据地扩大,也会有各种人来投奔
,部队自然就会迅速发展。打了败仗或消耗战,伤亡、武器得不到补
充,还会有开小差当逃兵的,部队就越打越少,更不可能有发展。如
果林彪的四野也象三野一样,打了胜仗接着就打败仗,战力可能永远
也不会超过其他野战军。
举个例子:孟良谷战役后,华野缴获了大批美械装备、也补充了不少
俘虏兵,士气大振。粟裕分兵出师豫东鲁南(有人认为七月分兵是毛
泽东的失误,但当时陈粟均认为此战略没错只是战役没打好)。外线
兵团先攻汶上失利,再攻济宁失利,三攻藤县还失利,一路遭敌人围
追堵截和敌机轰炸,损失惨重,据说男女兵均是光着屁股过的河,历
次战役战斗中缴获的辎重几乎丢光。内线兵团在粟裕亲自指挥下连打
南麻、临朐二个败仗,每次都是主动集中了4、5倍的兵力去打敌人,
但围点攻不动打援又堵不住,损失却比敌人还大。内外线全面受挫,
杀羽而归,自报损失人马五万余,创下了是解放战争期间一次战役行
动失利解放军损失之最。部队的发展当然受到挫折,战力从此就落在
了四野后面。所以部队发展如何关键是仗打的如何。林彪如果处理不
好,也有全军覆灭或走抗联老路的危险。四野的军力能超过三野等部
队,其百万军队是在东北发展起来的,精良的美械装备是从敌人手里
夺的,这是艰苦工作的结果,也是以林彪为首的四野将士积极寻机歼
敌、战略战术高超,打的高效率的歼灭战多、消耗战少,败仗更少的
重要标志。林彪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士气高昂的百万大军,这正他
和战友们的过人之处和伟大功绩,如果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真不知会得
到怎样的吹捧,但在林彪却反成了一些人不以为然进而诋毁他军事才
能的理由。
设想一下,如果林彪当时去了山东打了很多胜仗,而别人去东北却打
了不少败仗(这是可能的,如果不是林彪果断地指挥四平大撤退的话
(陈云语)),可能又会有人说:林彪在山东打胜仗是应该的,因为
山东的条件最好,如果别人去会比林彪打的更好。那个在东北打败仗
的人仍是伟大的军事家,只是他的条件太差了,又有中央和东北局的
瞎指挥,林彪如果去未必比他强,可能失败的更参。我看有些人很有
可能会这么说,有些人永远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偏见。随便举一个例子
:韩战爆发时,林彪、粟裕都请了病假。可如今所有的书和舆论都大
批林彪贪身怕死是装病,对粟裕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神化”?
有人说四野的作战效率低,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只能排在第3位。在
战略决战中解放军共消灭敌人155万余人,四野在战略决战中消灭敌
人近100万人,二野和三野在战略决战中加在一起共消灭敌人55万余
人,谁的作用大?四野在战略决战中自己伤亡9万余人,敌我消耗比
在10/1以上,其中辽沈战役自己伤亡6.9万余人,
敌我消耗比为7/1,
平津战役中自己伤亡2.1万余人,
敌我消耗比为25/1。二野和三野在
战略决战中自己伤亡13.6万余人,敌我消耗比为4/1,谁的效率高?
在战略决战后,敌人兵败如山倒,除了逃跑就是投降,那时的歼敌数
和效率能与战略决战中的歼敌数和效率相提并论?那是随便派张三李
四到大西南都可以接受那100万敌人的投降,四野到大西南那100万敌
人一个也跑不了!但如果叫二野去打海南岛试试看,说不定会比三野
打金门更精彩,来个海南岛失利震动世界?
大概是林彪的一些战术原则对四野的战力影响太大了,给人的印象太
深了的缘故,不知怎么林彪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只懂战术不懂战略的军
事家,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早在1929年,林彪就不同意毛泽东“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有没有
战略眼光?林彪建议用比较游动的方式在江西、福建、广东三个边界
建立根据地,不要死守一地有没有战略眼光?在红四军七大期间,林
彪勇敢的支持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军事路线,有没有战略眼光?
1932年,东路军总指挥林彪改变了中央要他在赣江流域作战的命令,
支持了当时没有被多数人接受的毛泽东的主张,转而去打漳州并取得
了重大胜利,有没有战略眼光?在第5次反围剿期间,林彪多次打电
报建议用运动战而不是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有没有战略眼光?长征
途中,会理会议前林彪写信建议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此前毛泽
东的战略是在川或黔建立新的根据地,造成四渡赤水期间的四处碰壁
),有没有战略眼光?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成功地指挥了平行关大捷
,使毛泽东单纯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抗日战略,变
成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抗日战略,有
没有战略眼光?东北初期,中央和东北局都认为国内和平是可能的,
命令林彪集中主力与敌人决战,而林彪认为与蒋介石的和平是假的,
建议作长期打算,有没有战略眼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林彪不失
时机的提出南北满联军合二为一,以便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有没有
战略眼光?在1948年初,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战的意
见,避免了对我不利的过早的战略决战,在1948年7月,林彪主动提
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此次南下最后演变成了辽沈战
役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有没有战略眼光?辽沈战役后期,林彪建议
中央暂不攻打太原,“围而不打”以拖住傅作义有没有战略眼光?平
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
两头直取中间”有没有战略眼光?
林彪的许多战略见解都是在与毛
泽东这样的大战略家进行碰撞时放出的火花,而且历史的发展已经证
明了林彪的这些战略意见是基本正确的,质量不可未不高,在中国还
有哪位军事家有这么多的战略眼光?是彭德怀?刘伯承?还是粟裕?
把他们仨的战略高见加在一起,恐怕也不一定能否超过林彪吧!林彪
当然也不可能一贯正确!他有个别战略见解至今还有一些争议(如是
否出兵朝鲜等)。但他的错误可能不会比毛泽东的“一年争取江西(
1929年)、在川黔建立新的根据地&#年)、国内和平是可能的(
1945年解放战争初期)”等错的更离奇吧?如今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
家,而林彪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没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这是否颠倒黑
白?!
有人说刘伯承有战略眼光,可谁也说不出他到底有发表过哪
些战略高见!事情就是怎么滑稽!
大概是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长征途中打吴奇伟都打的太漂亮
了,一些人居然由此得出了林彪只会打“乱战”的结论,这不荒唐吗
?林彪擅长打运动战,其实共产党的将领都擅长打运动战,只是林彪
打的更绝、更有激情!他指挥部队的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变化都堪
称一流,打的既稳准很又迅雷不及掩耳。他无论是打伏击、打追击还
是组织撤退,无论是突击敌人中枢要害、还是长途奔袭迂回包抄都有
很多出色的战例,堪称力量速度变化与准确细腻的完美结合!一件件
都是令人荡气回畅,充满阳刚之美的运动战艺术精品!但林彪不仅会
打运动战,他也是共产党将领中征战最全面的战将。“湘江阻击战”
,“四平保卫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都是共产党军
队打的最著名、最惨烈、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阻击战,这些是林彪打
的,还是彭德怀、刘伯承、粟裕打的?林彪红军时期“攻漳州、克乐
安、战宜黄”、解放战争时期“血战锦州”、“激战天津”也都是各
个时期共产党军队打的最成功、最漂亮干脆的城市攻坚战。彭德怀、
刘伯承、粟裕拿什么与林彪相比?林彪擅长打“运动战”、打“伏击
战”不假,但打“阻击战”、“攻坚战”同样比彭德怀、刘伯承、粟
裕打的漂亮,同样打的惊天泣鬼干脆潇洒,这难道不是事实?
在军事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他指挥打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胜仗,还表现
在他把自己所带过的部队都培养成了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刚进东北
时,当时的主力3纵一个纵队都挡不住敌人一个团的进攻,经过林彪
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心调教,四野各部队都逐渐成为战斗力最强大的
部队,其他将帅谁有这种本事?不要说林彪的战功、他的战略战术思
想、他的指挥艺术无人可比,就是他领兵训练部队的本领其他将帅也
是望尘莫及!他训练出的“林家军”比起古代的“岳家军”有过之而
无不及!这难道不是事实?
林彪不仅在军事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且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从增加了“三大纪律八
项注意”的后两条,到红四军“七大”和“古田会议”对毛泽东建军
思想的支持,到60年代“我军政治工作的决议”(至今仍是指导我军
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他对我军的政治工作的贡献也超过了其他
任何元帅!林彪是罕见的非常全面的军事家,古今中外能与他相提并
论的也不多!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军事家!伟大的军事家就象伟大的
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一样,是一个民族的无形资产,是一笔巨大
的精神财富,没有理由不珍惜!林彪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洒下了热
血,战功赫赫,他被老毛子用开水煮过的诤诤铁骨与岳飞、文天祥的
诤骨一样,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反思毛泽东ġ]沙场点兵:谁是毛泽东的五虎上将&
11:00:49]&&&&&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转贴]拆穿“林彪以一个连打败桂军一个师”的谎言
林彪以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写得神乎其神,可读性极强,可惜的是,这是个谎贴,尽管有人做过详细的考证,但是还是在网上不断冒出。
以下是对谎贴的批驳(内附谎贴原文):
中共党史中对林彪的评价,曾经历过几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从五十年代末至“九一三”事件之前,对其评价是完全肯定的,称之为“常胜将军”,认为他“一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最忠诚最坚定地执行和捍卫了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林彪叛国后,在各种党史出版物中则对其一生完全否定,认为存在着一条以林彪为首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在各个时期林彪都曾经右倾动摇甚至“有意对抗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文革”以后,陈云等中共领导人曾就林彪的评价问题发表过意见,如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陈云在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中提出:“总之,战役参加者的作用,战役的组织、指挥,这些对于战役的胜利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1]杨尚昆在全军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座谈会上,就如何评价林彪在历史上的表现,说:“对林彪怎么估价?林彪在东北那一段,除了在若干问题上与毛主席相对立外,包括进关,一直打过长江,打到海南岛,应该说,肯定的方面不少。不能因为他以后叛国了,就说他从东北起就一坏到底。无论如何他还是红军的一个战将,他是打了不少仗的。”[2]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一日黄克诚就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林彪”释文也发表了长篇意见,明确指出“据我了解,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是这么说,他死了以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3]在此前后,一般严肃的党史出版物中也不再讳言林彪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而是采”冉峡凸鄣男鹗龇绞剑对林彪在军事上正确的东西也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应该说,自陈云、杨尚昆和黄克诚等人的意见发表后,就笔者所能够看到比较严肃的党史出版物中,对林彪在军事方面才能的评价不存在过低的问题。
但是,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将“翻案”进行到底,似乎非过正不能矫枉,这就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了。我个人认为林彪的确是比较会打仗的,无论在红军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曾有过上佳的表现,说林彪是个军事家乃至杰出的军事家并不算过分。但是,我们也应该指出,林彪在各个时期也都有过不少错误以至重大的失误,对这一点也不应该否认。如在上述陈云的谈话中指出的:“但是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看待辽沈决战才是全面的,符合历史唯物论的。”、“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就是一个例子。[4]将林彪捧上天去作神仙,将其军事才能说得天花乱坠,我看也是没有什么必要的。
这里,我想将自己以前在这个论坛上关于林彪的一些贴子整理补充一下,来看看某些关于林彪的神话是怎么一回事,它距离史实有多远。
先来看林彪以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故事。以下的文字转引自某个军事网,流传颇广:
&#年春,朱、陈起义军趁军阀混战时机,在湖南进行了著名的&湘南起义&,震动全国。但军阀争夺不久就得到了平息,李宗仁入主湖南,他感受到来自湘南的强大威胁,派出第十七军李宜煊一个师&进剿&住扎在莱阳的朱、陈起义军。由于敌人来势迅猛,&敌强我弱,敌进我退&,朱、陈匆忙收缩分散在四处的部队来不及做任何抵抗就率主力撤走了。因走的太匆忙,
没来得及通知林彪带领的一个连队,当时林彪驻扎在莱阳城东北十五公里的敖山庙一带,正在那里&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搞农民运动。
林彪因不知朱陈去向,找不到主力,不得已只能率领他那一个连的弟兄和已经发动起来的农民赤卫军,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作者: 历史新手
回复此发言
--------------------------------------------------------------------------------
[转贴]拆穿“林彪以一个连打败桂军一个师”的谎言
敌人轻易占领了莱阳后,发现在敖山庙一带还有少量起义军在活动,当即派一个团前去进剿。一个团的敌人向敖山庙奔袭过来。林彪果断决策打伏击战。他决定先放过前面2个营,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后卫营。因为这种伏击战最具突然性,敌人易混乱,可趁敌人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时就消灭敌人,而且自己不易吃亏,一旦打不好,可迅速撤离战场。但打这种伏击战对指挥员和部队的要求都很高,事先须认真选择地形,既要保证隐蔽好部队,又不能离战场太远以保证战斗打响后能迅速接敌,使敌人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特别是要在眼皮底下先把大队的敌人主力放过去,这对部队的素质要求甚高,对那些第一次参加这种战斗、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农军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沉不住气或走火暴露了目标,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可能变成自己送上门去被各方面都占优势的敌人所消灭。
林彪还对火力进行了周密的分布配置,使自己一个连的火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20岁的林彪在此充分显示了出色的组织和指挥才能。
战斗的发展与林彪的设想十分吻合。在战斗打响后的第一时间,林彪就指挥神枪手们一阵排枪打死了敌人的营长。后卫本来就比较麻痹,不如打先锋的警惕性高。敌人的后卫营做梦也没想到会遭到突然袭击,营长一死又失去了指挥,顿时乱作一团。在杀伤了一部分敌人之后,还未等敌人反应过来,林彪就指挥部队发起了冲锋,起义军的战士和手持梭镖农民自卫军一起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这个营的敌人还未来得及作象样的抵抗就糊里糊涂地被林彪轻而易举的消灭了。
消灭了这个营,农民自卫军的装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势力有所增强。林彪的部队士气大振,立即乘势去追打前面的两个营。前面的敌人突然遭到来自身后的袭击一下也晕了头,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只能撤退,更重要的是林彪指挥部队来势凶猛,始终不给敌人从容应战的时间。敌人仓促之下慌忙撤退乱了阵脚,林彪身先士卒带领部队乘势一路凶猛掩杀,将敌人击溃。在追击战中又消灭了不少敌人,只有跑的快一些的敌人才惊慌失措地逃进了莱阳县城。连续两战获胜,林彪所部士气大振,当地人民纷纷要求配合红军一股作气夺回莱阳城。
林彪认真分析了敌情,认为敌人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从广西到湖南,地形民情不熟,又刚打了败仗,正在惊慌失措之际。我们虽然只有一个连,但士气高涨,还有群众的配合,可以出奇制胜。他决定攻打莱阳,打出威风。林彪布置了一千多赤卫队员和敖山庙的两千名农民自卫军由城东,南,西三面围攻敌人,同时派一部分农军混入莱阳城中杀人放火里应外合,制造声势,混乱敌人,自己率领二连担任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
另一方面,林彪也很清醒,意识到也不能把敌人逼上死路作困兽犹斗,因为凭我方的力量是打不过敌人的。因此,他故意放一条生路让其逃跑,以便在敌人撤退时在追击中打击敌人,这样才可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战果。战局的发展与林彪的预想又一次十分吻合。敌人果然以为红军大部队反攻,仓促弃城逃跑,红军乘敌人混乱,经过一夜激战,把一个师的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莱阳城重新获得解放。红二连乘胜猛追,在追歼战中又消灭了一部分敌人。
莱阳战役,威镇三湘。林彪就是这样,在中国革命尚处在低潮的时刻,在失去主力的情况下,凭着勇敢和智慧,用一个连创造了&歼灭一个营,击溃一个团,打败一个师&的神话,重占莱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大队人马在撤退时,却不断遭到小股地主武装的游击骚扰,损失不小。朱、陈二位怎么也没想到,留在敌后的林彪能用一个连把一个师的敌人打的狼狈不堪,很快提林彪当了营长,一颗耀眼的新星开始在红军中升起。不过,这件事也可能使林彪产生了一点傲气,朱、陈在林彪心目中的威信也多少有些降低,这也许是后来在朱陈与毛泽东的争论中林彪毫不犹豫支持毛泽东的一个潜在原因。他那时毕竟才刚满20岁,太年轻了。”
  作者: 历史新手
回复此发言
--------------------------------------------------------------------------------
[转贴]拆穿“林彪以一个连打败桂军一个师”的谎言
这段故事绘影绘形,着实生动有趣。不过它编造的成分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本身,只能当作小说来看。在辨明事实之前,先必须纠正上文中的一个简单的错误,即上文中的“莱阳”是湖南“耒阳”之误,否则就根本说不到一起去了。这个简单的常识错误实际上也并非是这个网上作者的笔误,而是他转抄自某些报告文学时将他们的错误也一起抄过来了(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林彪》中即写作“莱阳”)。
事实上,综合各种比较严肃的党史刊物或经历者的回忆,我们可以知道:
一、所谓朱德、陈毅所部匆忙撤退,来不及通知林彪连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实际上是某些报告文学作者将1928年4月间的事和1928年2月间的事情搞混了。1928年4月,桂系军队大举进攻耒阳、永兴、宜章等县,朱德、陈毅等集结驻耒阳乡间的主力,匆忙撤退。由于时间急迫,来不及通知各地,某些地区的农军和部分主力(如永兴有一个主力排和一个独立团)受到较大损失。
[5]而1928年2月间李宜煊师的进攻,朱德等事先已经得到消息,暂时撤离是按照预定计划的行动,根本就不存在因“朱、陈匆忙收缩分散在四处的部队来不及做任何抵抗就率主力撤走”而“没来得及通知林彪带领的一个连队”的事。李宜煊师进攻的时间在、26日左右(查民国档案白崇禧3月1日致蒋介石电称,26日李宜煊部进占耒阳),朱、陈所部主力当时就在耒阳县城,而移驻耒阳乡间是在“二打耒阳”之后,即3月份之后,因为当时湘南特委贯彻“左”倾路线,将县城内房子烧掉,朱德所部不得不移驻他处[5]。当时,朱德、陈毅、王尔琢和耒阳县委书记邓宗海、县苏维埃主席刘泰,以及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等,在举行军事会议后,决定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因而主动撤离了耒阳。[6]关于这一点,尚有许多回忆文章和文献可以查证,如赵镕的回忆“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7]、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耒阳县委整理的“敖河怒吼”[8]、李沥青等撰写的《湘南起义史稿》等。有史料证实,敖山庙战斗之前,林彪连也并不是在敖山庙,而是驻扎在高炉水口[9]。
二、进攻敖山庙的敌人是一个营而不是一个团。赵镕的回忆“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中说:“四百多个敌人……大部分被击毙”,
耒阳县委整理的“敖河怒吼”中提到该股敌人时说:“敌军东路五百余人今天上午沿耒水到达小江口”,
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中说:“歼敌四百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李沥青等撰写的《湘南起义史稿》中认为“这一仗,共毙敌一百余人,缴获一百多支枪和军马一匹”,可见敌军一共只出动了一个营。即使在那本胡编乱造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毛泽东与林彪》一书中,也指出该股敌人为一个营,而不是一个团。我的看法,实际上进攻耒阳的敌人是桂敌十九军李宜煊师一部,总共只有一个团,其中以两个营占领了耒阳县城(西路),而另一路的一个营则原打算“扫荡”敖山庙(东路)而遭到了伏击。因为从“二打耒阳”的过程来看,许多回忆录中[6][7][8][9][10]中都提到守城敌人是由于不知虚实而仓皇撤退。更具体的,如参加过湘南暴动的伍云甫在其回忆“年关起义在耒阳”[11]中,说:“守城敌军弄不清来了多少部队,略略抵抗一下,伤亡了五六十人以后,使仓皇溃逃。我们终于收复了耒阳县城。”钟永传、李长钦的文章“湘南暴动史略”[6]中也说:“敌人弄不清到底有多少攻城部队,在伤亡六十人后,便弃城而逃,我军又收复了耒阳城。”如果敌军出动了一个师,则守城的兵力当不致很少,也断然不会在“伤亡五六十人”后就动摇逃跑。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编写组撰写、经军事科学院编写组修改的“南昌起义”[12]一文中也称:“敌十九军胡宗铎部两个营乘虚占领了耒阳城”。可见,前述的林彪“神话”中什么先歼后卫营,再击溃一个团;什么将敌人一个师打得抱头鼠窜等等,全是出于想当然的编造。
三、敖山庙之战和“二打耒阳”究竟谁在策划和指挥?在前述的林彪“神话”中,这一切完全是出自林彪的脑袋瓜,还将林彪怎么样分析敌情说得头头是道。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查证,打击进攻敖山庙之敌,是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与耒阳县委书记邓宗海、县苏维埃主席刘泰,以及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等共同商定的[6],而担任此役总指挥的是当时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徐鹤,朱德还亲自找徐鹤面授机宜[6][8][9][10],根本轮不到林彪来策划指挥。敖山庙之战的当天下午,朱德就亲自出席了在敖山庙举行的庆功祝捷大会并讲了话[8]。根据上述这些史料我们也同样可以查证,“二打耒阳”的决定也是朱德等与耒阳县委共同决定的,林彪只不过是执行任务而已(连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那本《毛泽东与林彪》一书中也明确二打耒阳是朱德、陈毅给林彪布置的任务。在“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神话”中却变成了林彪独立决定打耒阳,根本没有其他人的事了!)。唯一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为什么朱德没有以全部或大部主力参加敖山庙之战?这是因为“主力不能分散(因当时有打衡阳的计划)”[10],因而只能给地方一个主力连队作为配合。
  作者: 历史新手
回复此发言
--------------------------------------------------------------------------------
[转贴]拆穿“林彪以一个连打败桂军一个师”的谎言
四、敖山庙之战和“二打耒阳”中究竟主要依靠农军还是林彪连?据上述各种资料显示,敖山庙之战,农军出动在三千人以上,主力部队因前述有打衡阳之计划,所以相对很少,主要的是依靠地方武装[13]。如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中写道:“朱司令把徐鹤同志叫到司令部面授机宜,并告诉他,主力不能分散(因当时有打衡阳的计划),只给你一个连配合你们,这一仗主要依靠地方武装。”;耒阳县委整理的“敖河怒吼”中写道:“吃了饭,朱司令便给徐鹤同志交代了任务,朱司令说:&……我们主力部队很少,只给你们一个连,主要靠群众。&”;李沥青等著《湘南起义史稿》中也明确:“朱德……即与耒阳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研究,选定大陂市附近的骜山庙作为伏击地点,同时把驻守獒山的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徐鹤找来,面授机宜,并明确由徐鹤担任这一战斗的总指挥。朱德当即命令驻在高炉水口的林彪,带二连战士就近配合作战,相机
歼灭敌人。”同样,“二打耒阳”主要也是靠地方武装,朱德所部仅起配合作用。如钟永传、李长钦的“湘南暴动史略”[6]中说:“敌军占领耒阳县城,对四乡人民威胁极大,县委请求朱德、陈毅部队协助耒阳农民军组织一次攻城战斗。”;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中说:“三千多名赤卫队员在工农革命军的配合下,又收复了耒阳。”;赵镕回忆说:“智歼小水铺之敌以后,朱德同志配合耒阳县工农革命军独立师,向耒阳城之敌李宜煊师发起了进攻”[7]。
五、参加“二打耒阳”的主力部队只有林彪一个连吗?李沥青等著《湘南起义史稿》中说:“三月一日(旧历二月初十日),工农革命军与耒阳农军再次配合,发起攻城战斗。这天下午五点左右,部队运动到耒阳城根:六、七连从西门攻城,八、九连从北门攻城,另一连则从城西北方向的马阜岭担任主攻。由于在包围圈尚未形成之前,六、七连过早地发起冲锋,致使西门久攻不下,被迫退至灶头(市)街。八、九连在北门与敌激战受挫,也不得不往南撤退。幸亏敌人不明我军虚实,不敢出城追击。”这里的“另一连”就是林彪担任连长的二连[14]。林彪连在这一战斗中的表现是好的,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由上述文献可以证实,进攻耒阳的主力至少有五个连(从番号上看,可能朱德所部三个营全部或大部都参加了),把功劳全部划在林彪头上也不是很合理吧?
六、“打败一个师”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朱德所率的工农红军打败敌人一个师的事情是有的,只不过不是在湖南耒阳,而是在广东坪石;时间不是月,而是同年的1月底;所对付的敌人不是李宜煊,而是许克祥。坪石一仗,朱德率工农红军第一师打垮许克祥一个整师(五个团),俘敌一千余人,缴获步枪近二千支,轻重机枪一百余挺,迫击炮、山炮三十余门,是个很辉煌的胜利。这是许多研究或描写红军战史书籍中都有的,连中共早期著名的叛徒龚楚在其回忆《我与红军》中对此也津津乐道(因当时龚楚是参谋长)。此役,朱德所部全部三个营加教导队都参加了,后方只留了地方武装一个营。
所谓林彪以“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神话”究竟从何而来,我无从查考。但很可能来自“文革”中的一些”ǎ后来经过一些报告文学(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毛泽东与林彪》)的渲染,为网上的某些人所相信,又加入了一些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改编”,将这个“神话”传播开去。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稍有历史知识和军事常识的人都很难去相信这样的“神话”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漳州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