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个女朋友说疯话的人

请输入您的使用者名称和密码
使用者名称:
& 真人说疯话
真人说疯话
香山枫叶十月红 君来邂逅情意浓 众生红尘醉生乐 莫笑人生痴无穷 金屋云雨无隆冬 殷语缠绵乐融融 把盏同饮话知己 不枉人生此一重
  你给我出了个最难解答的问题。咱们可以共同探讨。有情有性,这是最上乘的。它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先有情再有性,这是现代人的恋爱形式,两情相悦之后燃烧起性的欲火再进入到性的阶段;二、先有性再有情,这又能分为两种。1、封建体制下的包办婚姻就是先有性后有情的;2、两人一见钟情,而情的基础并不牢固,但欲火燃起过快,在一方努力、一方半推半就的情况下完成了性的过程。那么观察一下,哪种形式的最牢固?从表面看好象老天在和人们开了个玩笑,“包办婚姻”的最牢固,也就是说先有性后有情的一部分最稳定。怎么回事?   其实不难理解,只要有过经历的人都知道。单单只谈情的人经过时间的延长和环境的改变,最后互相之间的记忆就会模糊直至消失。而有过一次性的接触后,不管时间如何延长,环境如何改变,只要有恰当的引起条件都能钩起记忆。有一种例外,就是以性为商品的交换,那是没有记忆的。因为它已经用货币擦去了记忆。   你说‘男人花心有了很合理的解释’,这是错误的。只是男人的胆量比女人大,社会的现状肯定了男人的地位,所以他们才如此的胆大妄为。难道女人在婚姻失败后、在没有解除婚约前就不想花心吗?不是!是受自身胆量和社会环境约束。还有就是我日记里提到的,女人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由灌输的思想变成自觉的意识,由意识影响到行为,直至自我肯定,就形成了被动的性唤起。这种意识严重的女人他的男人往往会有性失落感,久而久之这男人就会寻找替代品。这并不说明他不爱她了,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况,就是女人的性欲高于男方,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有人会说‘这种人是不负责任的’。那要看这“责任”是什么。打个比喻:一个女人非常爱她的男人,而这个女人天生就是性欲低下。那么她应该如何做呢?按“爱是给予”的原则,这个女人是不是要帮她的男人找个“情人”呢?可惜爱情是人类贪念的主要表现之一,它不允许“分享”。那么“爱是给予”就是一句屁话。你把这个比喻的性别翻过来也是一样。   所以,情和性有它的必然联系,同时又不是肯定的联系。爱情可以由性来产生,也可以由性来破坏。就像古人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都有相生相克的两重性,就看人们如何把握。
  我在苦闷和彷徨中挣扎了16年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记得那是“动乱”后的那年,一个邂逅认识了一位国家部委司局级的大姐,她语重心长的告戒我‘当今社会不要锋芒毕露’,我不理解便问为什么呢?她继而又说‘因为中国的“老板”不喜欢你这样的,你看问题太深刻,老板们会有危机感。他们受中国历史传统的影响,摆脱不了小农意识。他们不需要有才华的人,他们要的是听话的“奴才”’。我听后未当回事,现在知道这是千真万确的。   后来我们又谈到爱情和婚姻,她诙谐的告诉我‘女人是骗来的!’,我非常不解。问她‘难道就不能坦诚相待吗?’,她说‘兄弟你别傻了!女人需要的是“哄”,只要你哄得她开心就什么都解决了,千万不要和她们讲道理。她们天生就是不讲理的’。我真的搞不懂,就请她详细的解释,她说‘这和中国的“老板”是一样的道理,一样是传统意识和女人天性的产物。因为女人的虚荣心比男人的自尊心还要大,她们需要的是男人的爱护、物质的享受’。我开玩笑的问她‘你也需要哄吗?’,她说‘是的。不过没那么严重,因为我很男性化。象我这样的女人不多’。   这些都是往事了,不过经过在网络里游荡了一年多,和不少的女士经过平等交流后,使我回忆起这段对话,感觉确实如此!她们很多人都不喜欢我的世界观,认为我看问题太“偏激”。实际上任何问题只要从单方面讲都是偏激的,但是从双方面讲就变成矛盾的了,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所以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得到统一的。其实不是不喜欢我的偏激,而是不喜欢和我探讨的那么深刻。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那位大姐的话‘女人是要哄的’,不管是正题还是闲谈,都必须顺着她们。比如在生活中,自己的女人买了件新衣,回来问男人‘这衣服漂亮吗?’,男人千万不要说‘不好看’,也不能说‘一般,还可以’等回答,一定要说‘哦,非常漂亮,你穿上它非常合适,年轻了好几岁’。哎!真是虚伪啊。可是如果男人不想得罪女人就不得不这样,这样会讨得女人的欢欣。女人不但喜欢虚荣,还喜欢口是心非,明明是喜欢却说“讨厌”;明明是想要的却说“无所谓”。女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心大胆小,想的是无比浪漫,真的要让她们去做就举步维艰了。她们的勇气来源于男人的鼓励和哄骗,这又让我记起大姐那句‘只要你哄得她开心就什么都解决了’。   看来这乾坤苍穹就是这样造物的吧!把男人和女人的头脑也分成了“乾”与“坤”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既然乾坤已定,那么要立于乾坤之间,我也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啦。因为我不“贪”,所以没必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去哄骗,离合本是道法自然!
作者:一叶孤舟  日期:
星期五  最近我和“新浪爱吧”里多数填写了“浪漫情人”交友目的的女士们进行了交流,发现女人的思维真的很奇怪,她们总是凭借自己的想象看待事物,根本不去理会外界的本质,总是想入非非。我原来就把这个问题写成日记提出来了,可是她们始终不能认同。也许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限,那么今天就再说的明确些。也让这里的男男女女们共同讨论讨论。那么我先以一个已过不惑年龄的男人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男士们评论、女士们批评指正。   在爱吧的注册资料选项里给予了很宽泛的选择余地,它一共有六个选项:游玩伙伴
终身伴侣 它代表了人们有六种不同的目的、需求和来网络的心态。第一是想认识一个可以一同出游的伙伴;第二是想找个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人,比如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观点;第三是想找个可以见面感觉一下,如果感觉好可以做知心朋友的人;第四就是只想找个能聊天的人散散心的;第五就是浪漫情人,那就是要找个象夫妻又不想做夫妻,家庭婚姻以外(或者根本不想成家,不干涉和影响各自的家庭、婚姻生活)的情人,;第六就是给自己找终身伴侣(未来的老公、老婆)。   如果你挑选了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就代表你对这些项目需要或感兴趣。就如我原来文中所说:在这里你把文字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表达你的需求和目的的,不是自我欣赏的,所以要符合公众习惯,要适应公众的理解。假如我没有选择终身伴侣,那么我就不会对这个选项的人感兴趣。如果我单单选择了终身伴侣,那么在网络中找浪漫的人就不会对我感兴趣。那假如我选择了终身伴侣,可我从内心里根本就不想要这种关系,假装和她们谈恋爱,等把感情培养出来,把她们哄上床,然后告诉她们说:我们不合适。那我不成感情骗子了吗?不是要欺骗很多人吗?所以,如果不感兴趣或者不需要就不要选择,否则就是在误导他人!   说到终身伴侣和浪漫情人,当然每个人对浪漫情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尤其是女性朋友,她们常常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个误区,她们往往凭直觉、想象来判断事物,这也是天性始然。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浪漫,可又不懂得什么是浪漫,她们只会自我欣赏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浪漫,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浪漫的全部。她们不会因为自己不懂的事情而去查找资料,也不会因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去翻词典,很自然的就自以为是了。这是因为女人是生活在直觉世界里,她们与男人最大的不同是男人生活在理性世界。   浪漫本是一种无拘无束的、依托在诗意与幻想下的行为;情人是相互有爱慕感觉的人的互称。用现代男人的理解,浪漫情人是一种看似夫妻但不是夫妻、互相不影响改变对方现状、能够志趣相投又没有名分金钱的利诱,是一种纯天然绿色的灵肉合一的关系。而女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终身伴侣关系的前奏。因为从词典的解释可以看出,浪漫是很随意的、是不严谨和严肃的,浪漫情人和终身伴侣在某些时候是互相矛盾的。试想有谁(不管男女)希望自己的终身伴侣关系是不严谨、严肃的呢?浪漫情人与终身伴侣(夫妻)不同的地方就是浪漫情人可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而终身伴侣(夫妻)是不能这样的,因为“家”这个地方是个“不讲理”的地方,它不需要沟通来达成一致,它最需要的是相互的忍让与包容。浪漫情人在不能达成共识时可以很容易的分道扬镳,而终身伴侣(夫妻)则没那么容易。所以我说爱情是激情的释放,婚姻是凑合着过日子。   但是有的女士说:两个不同的的目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女人是善变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是很难把握的,所以你也不得不随她严肃起来。可是这样的转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因为一开始双方都是抱着浪漫的、不严肃的态度在交往,可当她开始变得严肃了的时候就把希望浪漫的男人吓跑了。可她还在大言不惭的喊“我被伤害啦!”,其实谁也没伤害她,是她的这个转变伤害了自己,她没能把握好自己的初衷。   所以浪漫情人并不是女人们想象的那样是终身伴侣关系的前奏,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独立的交往关系。这就是男人和女人在思维上的差别!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浪漫】①富有诗意,充满幻想。②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常指男女关系而言)。【情人】相爱中的男女的一方。【女人】女性的成年人。【想象】①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之计│~大事(关系一生的大事情,多指婚姻)。【伴侣】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终身~(指夫妻)。【关系】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的~│这个电门跟那盏灯没有~。②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同志~│军民~│社会~。③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值得注意的地方(常跟‘没有、有’连用):这一点很有~│没有~,修理修理照样儿能用。④泛指原因条件等:由于时间~,暂时谈到这里为止。⑤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随身带上团的~。⑥关联;牵涉:棉花是~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前奏】前奏曲,比喻事情的先声。
作者:一叶孤舟  日期:日  人们总在追寻一个“情”,可谁又能说的清楚呢?多年来的深思熟虑,终于了解一二。
“情”应该是感情的缩写,而感情又是因为有感而触发的情。但是“情”却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了:友情、亲情、激情、爱情等等与感情有关的“情”。可是“情”到底是什么呢?实际生活与理论有着天壤之别,理论上“情”是纯形而上的精神,现实中它却是金钱的受体,只有金钱的支撑它才能够生存。何以见得呢?!
友情——在朋友发生了拮据时你不以金钱资助,那么友情还会长久吗;
亲情——没有金钱来赡养长辈、抚养子女、满足配偶,那么亲情又在哪呢;
激情——在囊中羞涩时有谁与你卿卿我我,激情又如何迸发呢;
爱情——如果空谈爱情,那只是理论家和小说家们的纸上谈兵而已。哪个家庭的爱情不是靠金钱在维持。
人们经常又把浪漫与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确如此,试想在没有金钱支撑的激情里哪里又能找到浪漫的影子呢。
所以没有了金钱浪漫也就灰飞烟灭了。我虽然了解了“情”和浪漫的存在关系,可是始终不肯接受这个现实,总在追寻着没有“铜臭”的浪漫。可生活却把我无情地拉回到这可恶的实在的不能再实在的现实中,因为我还要生存……
  最近在网络里“寻猎”时(多数女士把网络男人统称为“狼”,所以便以狼自居。哈哈~~~),发现了一个一直感觉不对头的事情,可是总搞不清是什么地方不对头。现在有了恍然大悟的感受。那就是很多网友在选择目的的“Ta在寻找”选项里标注了对方必须达到的经济标准,比如‘性别:男 地区:北京 体形特征:匀称 收入:/月 年龄范围:41-50岁 50岁以上 身高范围:170-180厘米 ’或者‘性别:男 地区:北京 个性气质:成熟型 情感状态:寂寞难耐 收入:/月 年龄范围:41-50岁 50岁以上 身高范围:170-180厘米 ’等等。我实在是搞不懂,人的一生怎么会一直都处在颠峰状态呢?假如这个人现在是个很优秀的中高层白领,也许明天就轮为下岗的待业者;今天是月薪万元的佼佼者,明天就有可能是囊中羞涩的落魄人。   如果你是看中了他(她)口袋里的钞票与之卿卿我我,那他(她)一贫如洗的时候是不是就标志着你又要回到“享受孤独”的老路上呢?那不是有钱就合,没钱就散了吗?说句难听的话,这与那些性服务者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会自嘲的问:如果我把女方的收入标准规定为必须在20000以上/月,那么这里的人会不会认为我是“鸭子”?!   我对用金钱做砝码来衡量朋友(情人、知己、恋人、伴侣)的做法深恶痛绝,因为在我发达时“朋友”一大堆,在我倒霉走背字时周围却所剩无几。俗话说看着钱来做朋友的就是那TMD“狗肉”朋友;看着男人口袋里的钞票的去结交男人的女人无异于“鸡”;瞄着女人兜里钱的男人与“鸭”又有何区别!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品味和品德呢?难道绅士就一定是财主?坯子就一定没有钱吗?怪哉!  真正的朋友、情人、知己、恋人、伴侣都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患难与共,这才是人们常说的‘追求的是那份相濡以沫的感觉’……   我最不愿意承认的现实在我早期日记《情为何物》中的描述真的就那么灵验吗?看来世风日下是非常恐怖的!我希望那些以金钱为标准的人莫要近我,因为我已不是当初的我了,我已到了几近一贫如洗的边缘。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她:看了你的日记,写的不错.你是找情人? 我:我不找情人,我找知己。 她:区别不大 我:什么区别差不多?知己、情人、性服务三者区别不大是吗? 她:你别激动.怎么扯到性服务了.朋友-知己-性伙伴 我:普通朋友是不搀杂性成分的;“知己”才在相互需要、相互理解的前提下包含了性的成分,是一种纯自然的精神与生理的和谐需求;情人将来会在占有欲的驱使下追逐“名分”而破坏“知己”的那份情调和双方各自现有的家庭关系;性服务者追求的是经济利益。   这后三者都有性伙伴的成分,所以可归为一类。这情人就有些类似于性服务者,情人追求的是名分,性服务者追求的是金钱。只有这“知己”没有追逐世俗的东西。所以你的‘朋友-知己-性伙伴’等于把知己排除在“性伙伴”之外了。   其实这个问题最好划分了,就是从需求着手。大致可分为精神需求、生理需求、社会地位需求和经济需求,只要把这些需求进行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角色。有些组合可以成立,有些组合是不能成立的。这样你就很清楚了吧。你可以试着组合一下,看能组合出什么样的角色来。我把这四个需求都组合到一起你看象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很象夫妻?哈哈~~~
  最近在网上经常能看到有关“爱”与“性”的关系这类文章。   对异性开始产生爱慕的激动是一种自然发出的生理信息(青春期后开始),也就是狭义的爱情。作为绝大多数男人来说完全是按照这种自然信息的原本内涵直接表现的;众多的女人是在大脑接受了这种自然信息后经过了思想的加工后表现出来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在爱和性的关系里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绝大多数女人的观点,‘有爱才有性’;二、是代表多数男人的观点,‘有性才有爱’;三、是少部分人的观点,‘爱与性无关’。   于鄙人拙见,感情可以在无论什么时间、什么环境,只要条件许可就可能被培养出来,而性能力的强弱基本上是与生俱来的。男人可以在性的和谐中培养出爱情;女人是在甜蜜温馨的“爱情感受”中将就性的。而这爱情就这么不协调地、阴差阳错地被培养了出来。女人希望她所爱的男人把心思用到猜测自己心理感受上来呵护自己;男人希望自己喜欢的女人能够主动的与自己云雨欢娱。女人总是抱怨自己的男人不能理解她们的心思;男人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女人老是那么被动。其实这是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千百年的习惯模式造就了这种性别在思维上的差异。   鄙人有一句格言:不相信爱情的长久,只相信理解可以使人相伴一生。如果男人和女人互相都以自己的观点来维持爱情,那么这样的爱情能够维持多久就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了。
  原文《关于浪漫的评论》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研究性?一开始我并不在意,人们问得多了,也引得我自己不得不扪心自问:我究竟为什么要研究性呢?
“罪魁祸首”是我生长的环境和社会气氛。 50 年- 70 年代这 30 年,“性”这个东西在中国是一个怪物。在所有公开的场合,它从不在场;可是在各种隐秘的地方,它无所不在。用王小波的话来说,当时的社会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人们在“阳”的一面是一副面孔;在“阴”的一面是另一副面孔;在“阳”的场合说一种话;在“阴”的场合说另一种话。而“性”这个话题绝对属于“阴”的世界。
在那 30 年间,由于性处于社会的阴面,整个社会的性观念相当扭曲、变态。门内饮酒,门外劝水;满口仁义道德,满肚男盗女娼;要不就是天真、纯洁、羞涩到幼稚的程度。这就是当时人们在性问题上的典型表现。直到现在,人身体的这部分器官还是被赋予远远不同于脑、心、手、足这些器官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对于与性有关的一切,要特别地加以防范,似乎它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万恶淫为首)。这种反常的现象怎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呢?说白了,我就是想搞清楚: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在性的问题上会如此的扭曲、如此的变态、如此的压抑。
打个比方,搞性的研究有点像当年革命者搞地下工作,有一点冒险犯难的挑战感觉;有一点越轨犯规的淘气感觉;外加一点先锋前卫的叛逆感觉。这跟“性”这一主题在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家那里特别受宠是同样的道理。记得有一次张元(先锋电影导演)问我:你为什么对性感兴趣?我想了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搞性的人都特别地道(不会是假正经之意)。”从他的表情看,他对此似有同感。
长期以来,由于在文化革命中达到荒谬程度的道德纯净气氛的影响,中国一直处于“谈性色变”的社会氛围当中。道德保守派一直没有放弃纯净社会道德使之尽量趋向于禁欲主义的目标。他们顺应(或者说利用)社会中一部分人的保守道德观念,压制另一部分人的权利——殊不知按照宪法中关于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规定,后者的道德观念也有加以表达的合法权利。用行政处罚的办法钳制后者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用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道德标准来压制另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权利,严格地说属于违宪的行为,是应当认真加以检讨的。
在中国一部分人群进入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之后,个人主义渐渐得到应有的地位,也渐渐在人们的观念中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区分开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一些“准群体”也渐渐形成为“利益群体”(达伦多夫语),他们希望运用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利益,争取和保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一般权利和作为某个利益群体的成员的特殊权利。在这一斗争当中,与性有关的权利正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国人很少会想到,在性的领域,许多事与人的基本权利有关,比如人可不可以自慰?女性可不可以主动提出性要求?同性恋伴侣可不可以结婚?虐恋爱好者可不可以组织自己的俱乐部?人可不可以合法地购买和享用性的文字、图象和影视产品?人可不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人可不可以参与三人以上的性活动?……
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义务,忽视权利。人们习惯于为了尽义务而牺牲自己的权利。在我们的文化中,个人的权利常常以社会和国家的名义受到压制。弗罗姆在讲到欧洲中世纪时说:那时,“个人”尚未形成。在当代中国,人们还在以社会、国家和文化的名义压抑性的表达,原因恰恰在于在我们这里“个人”尚未形成。因此,义务是好的,权利是坏的;尽义务是美德,要权利是邪恶;尽义务受褒赏,要权利遭贬抑。如果说当代中国人对于经济、政治、人身安全之类的个人权利已经有了一点要求,那么在性的领域个人可以拥有哪些权利却完全没有概念。在伸张个人的性权利方面,人们还远远做不到理直气壮,反倒是心虚气短得很。
  我们都知道,人就像树叶,总会以某种可视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上。
一个人的一句言辞,一个眼神,一种举止,都不会单纯只是言辞、眼神和举止本身,都会与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阅历和职业等等密切相关,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旁人都会透过这些因素去理解你。
  你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男人或女人,这些因素像层层衣袍裹住你那光裸的灵魂。有时仅仅是长相,就足以左右旁人的判断。如一个人略微有些姿色,言行愚笨些就可以被容忍,甚至被视作可爱,这样的事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着。
  我时常想象,这世上该会有一种纯粹的交谈吧,交谈者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肤色和信仰,更不清楚对方相貌是否漂亮,声音是否悦耳,体态是否迷人,什么外壳也没有,没有虚幻的激情,也没有傲慢与偏见,宛若赤裸的灵魂在阳光下的对话,对话是否愉悦,只取决于交谈的内容本身,取决于那些内容是否富于智慧、幽默和情感。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对话者想了解对方,就必须认真辨识文字所承载的各种信息,同时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发送出去,这时文字的功效就显示出来了,只有那些能够准确驾驭文字的人,才能准确表达内心,同时准确理解对方的心声。
  双方经过努力,一旦都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便如跋涉者历经艰辛攀上山峰,那种因心灵默契而获得愉悦,犹如摩西在西奈山上与神灵遭遇,可谓难以言传,不知基督教神甫隔板与忏悔者交谈,是不是就想造成这样的效果,或者至少营造这样一种对等的氛围?
  我对现代科技素来持怀疑态度,总感到科技只是一些技术手段,只关心目的,不关心心灵,无助于改善人的内心状态。可是互联网的出现,似乎给“科技人性化”带来了一线生机。
  试想在网上遇到一个人,对其一无所知。我们通过Q Q 、电子邮件等交谈,谈得很随意,范围也很广,从音乐电影,绘画小说,到春花秋月,梦想爱情,许多观点都很相近。当然我们也会揣测对方是什么样子的,但又不愿做很细致的想象。刚开始时是随心所欲的,因为不了解,对对方也就不抱什么期待,心想谈得来就谈。如果对方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比自己想象的要更敏锐、更成熟、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的个人见解,于是交谈便延续了下去。这种交谈方式,虽然与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对话,尚有些距离,但我们从中已经得到许多愉悦了,很纯粹的愉悦。
  网络带给我们什么,网络好还是不好,自己从网络中得到了什么,是不是一无是处、是不是无聊空虚……我彷徨、我反思、我痛定思痛、我发誓要戒掉,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返回起点,带着厌恶。我想,要从这种状态里求得解脱,就得先默认和接受,所以就有了努力反思后的平等对话……   我的评论是:   人是一种夹杂着各种感情和欲望色彩的动物,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正是如此,所以人类在与他人对话时是需要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才会与其对话,就好象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把耶稣的形象深深的印入大脑记忆中。所以,在其忏悔时就会利用遮挡隐蔽神甫的形象,以免基督徒对忏悔的忠诚造成影响。也正因为人是一种夹杂着各种感情和欲望色彩的动物,所以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是会用眼睛来选择对象的,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这是人类的一大悲哀,因为不管是眼见还是耳闻,这些感官都会欺骗人类的真实感受。但这也是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意识形态,在自然环境下不可改变的习惯。   试想,一个不是在极度无助情况下的人,叫他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虚无空洞的空间里面向这个会说话的虚空交谈时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大概所有见到和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会认为那人的精神出了毛病。所以交谈是要有一个假想的假象做对应的。既然是假“象”,就需要眼睛的参与,直至见到真象时承认了受骗的事实,仍然对面对假象时的行为不后悔。   所以,人类的交流是出自于原始的需求,是和低智能动物一样的需求才进行的!   为什么会产生文字?是因为人类用声音交流发生障碍,比如距离过远、有物体阻断,发展到人类文明需要记录历史以及经验积累时才发现了文字的益处,将它加以利用。其实是对声音交流的一种补充而已。
要连结到这个部落格()请使用您讯息中的[blog&beijinglaoya]。
September 2008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最近其它会员的回复
2009年 1月 18日 3:25 am
2008年 9月 6日 8:58 pm
2008年 8月 8日 4:22 am
2008年 2月 24日 2:52 am
2007年 11月 24日 4:50 am
2007年 10月 25日 8:34 pm
2007年 10月 21日 8:30 am
2007年 10月 5日 2:37 am
2007年 6月 21日 9:48 pm
2007年 3月 19日 10:29 am
2006年 12月 6日 12:46 pm
出现在照片中的人可能不是真实会员。其它资料仅供说明之用。
版权所有 (C)
Friendfinder California Inc. 版权所有
FriendFinder&#174;, Asia Friend FinderSM, FriendFinder NetworksSM和 FriendFinder Networks标志都是Various, Inc.的服务商标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模块内容加载中...
this.p={b:2,maxb:5,maxp:6}
{if !defined('b')} 日志更新列表加载中... {elseif !b.length} 没有日志更新! {else} {list b as x}&#183;{/list} {/if}
{if !defined('p')} 相片更新列表加载中... {elseif !p.length} 没有相片更新! {else} {list p as x}{/list} {/if}
{list 0..6 as x}${dv[x]}{/list} {list 1..6 as x}{list 1..7 as y}{/list}{/list}
{list df..dt as x}{/list}
模块内容加载中...
this.p={b:2,c:'59117',r:'http://b.bst.126.net/common/weather/'};
{if defined('w')} ${w.province}{if w.province!=w.cityName},${w.cityName}{/if}
{var ne = w.weatherFromCode!=w.weatherToCode}
{if ne}{/if}
今:${w.temperatureLow}℃~${w.temperatureHigh}℃
{var ne = w.weatherFromCode48!=w.weatherToCode48}
{if ne}{/if}
明:${w.temperatureLow48}℃~${w.temperatureHigh48}℃
{else} 天气服务器当前不可用! {/if}
我要留言 & &
& 留言列表加载中...
this.p={b:2,nv:false,cn:5,ct:5};
评论列表加载中...
this.p={b:2,bn:5,bt:5,pn:5,pt:5};
列表加载中...
this.p={b:2,cn:15};
应节谈客运  1、每到节日,公路运输的票价就狂涨。这自然是价值规律所致。   有这样的说法:“长途客车平时运输养车,节日运输发财。”前半部分不太清楚是否属实,但后半部分无疑是真的。   在坐长途的时候,有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在车站坐车比在路上拦车贵。大概是车站的管理费用被转嫁在票价上了。
  2、每逢春运,国家就会组织相关部门(主要是交警)上路检查长途车有无超载。在一些地方,平时也会检查中短途客车有无超载,我以前在佛山坐车时就遇到这事情。   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政府对营运车辆是分级对待的。春运时,超载最严重、乘客意见很大的,是火车的超载,结果数十年来,没有听说要查处的。还有城市公交,也是经常超载的,享受同样待遇。而个体运营者则被另眼看待。
[ft=#,宋体]  做好人,受人欢迎的风光只是表面,在背后的艰辛实在是苦不堪言。这个社会对好人的要求之高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好象一个好人只有舍身喂虎,才可得以解脱。所以好人普遍寿年不高。   一个能力不强的人,不去做“好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来。一做好人,很快就挂掉了,不值啊。对这样的好人,错不在于他拥有高尚的情操而没有过人的才能,而是他投错了胎,我猜他正确的投胎时间应该是在共产主义社会。
  我从不讳言自己看重钱,因为我不是有钱人。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不看重钱,他们才不会为钱而忧虑。对于穷人来说,你有什么资格不看重钱?衣食住行哪一样不需要用钱?更别说看病吃药了!   据说也有一些人穷却不看重钱的,我高度怀疑其IQ、EQ和QQ是不是超低。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手执百万英磅尚且担心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穷得叮当响还能哼小曲儿,BT吧?
  其广告词说:“这位夫人代表了西药发展的必然方向……”自我吹嘘的方式与某政党如出一辙,让人感到恶心。
  美女志愿者抗震救灾归来后说,嫁人当嫁范跑跑。大概是觉得小范至少算真小人一个,比众多伪君子强多了。诚然,真小人比伪君子好,但真君子似乎比真小人又好一些。所以我觉得嫁范跑跑不如嫁牛精。牛精不如范那么有才,人家小范是北大毕业,牛精不过是广东小地方里一间名气不大的学校毕业。但牛精人好,很热心帮助人。根据大家对他平时的认识,大概也不会临难脱逃。就算不是真君子,也差得不远了,窃他以为比小范强。
  最关键的是,袁紫衣比程灵素漂亮。其次,袁紫衣武功高而狡诈多智,显得很神秘,这很容易勾起男人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或被征服欲)。相比之下,程灵素的背景和人生经历已经一清二楚,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最后,袁紫衣是要努力去追才有可能得到的,而“二妹”却一直在自己身边,这样的傻姑娘自然是最好的“备胎”。   我很早以前看了香港拍的《雪山飞狐》,由巩慈恩扮演的程灵素比王璐遥扮演的袁紫衣还貌美,其实是一个败笔了。
  “希望象四川地震这样的天灾多来几次!”——我若是这样说,一定会被淹没在众多网民的唾沫中。但我以小人之心度之,一定有不少人心里是作如是想的。   至今为止,四川地震死难人数已逾7万了,其中有一间学校死了一千多人的巨大灾难。网上言论纷纷质疑,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是谁“造就”了一个个豆腐渣工程。可惜质疑还是仅仅停留在质疑。在群情蜂拥之时,恰逢“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救灾”;救灾工作结束后,最重要的是重建。五至十年重建结束后,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庆功”了。总之,没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合适时候”。   在地震未发生之前,借兴建校舍(或其它建筑)之机,捞取钱财,结果建了一批批豆
  512地震后,部分企业和个人因各种原因受到网民的批判。对此,有人说“不应该用社会道义来责人”。这话说错了,因为社会道义就是做来责人的。法律是社会行为的底线,违法了要受到制裁。但有些行为不违法但于情理不合,法律不能制裁行为主体,就需要社会道义来制约他们。所以社会道义就是用来责人的,而不是象某党的党纪处分一样为违纪人员做挡箭牌的!如果社会道义起不到这样的作用,那么这样的道义还不如一堆狗屎,因为狗屎还能当肥料。所以你可以说网民责怪得不对,但不能指责“用社会道义来责人”!
& & & & &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list} {/list}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i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妄谈与疯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