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离马巷远吗? 从厦门到土楼怎么坐车哪里坐车有到...

建制沿革/马巷镇
马巷镇马巷,别名舫山,宋朝、元朝及明朝均属民安里,称马家巷、马厝巷。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划民安、翔风两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设散厅,称马巷厅,隶属于泉州府。光绪年间,万友正曾经为“马巷厅”编写过《泉州府马巷厅志》18卷,为清代福建省地方方志史料之一。民国时期,全国实施“废厅改县”,废除马巷厅,理应改制为“马巷县”。但意外的是,当时马巷厅并没有被因此改制为“马巷县”,而是马巷镇改归同安县管辖,同安县方面再派“马巷县佐”来镇上治理。(县佐类似今日“副县长”,再派驻到马巷镇,故当时称为“马巷县佐”)。1955年10月,改设马巷乡,并归马巷区。1956年6月,复称马巷镇。1959年2月,改设马巷公社。1961年9月,原马巷镇区称马巷公社(仅有五星大队),归马巷区管辖。1964年4月,原马巷镇区5个村划归马巷公社。1984年4月,马巷公社更名后滨乡,马巷镇恢复。1987年,后滨乡撤销并划归马巷镇。日,同安撤县设区,属于同安区。2003年10月设立翔安区,划归翔安区管辖。
行政区划/马巷镇
马巷镇马巷镇共辖34个社区,分别是五美社区、友民社区、三乡社区、后亭社区、五星社区、桐梓社区、后滨社区、琼头社区、陈新社区、井头社区、城场社区、窗东社区、蔡浦社区、山亭社区、亭洋社区、郑坂社区、后莲社区、曾林社区、后许社区、沉井社区、黎安社区、内埯社区、埯边社区、前庵社区、内官社区、何厝社区、洪溪社区、同美社区、西炉社区、赵厝社区、西板社区、市头社区、朱坑社区、舫阳社区。
地理环境/马巷镇
马巷镇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中西部。东与内厝镇毗邻,西临东咀港,南连新店镇,北与洪塘镇相连。面积66.87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辖34个社区。镇政府驻巷南路158号,距厦门市33千米,至泉州55千米。324国道、泉(州)厦(门)漳(州)高速公路经过辖区北部。马巷已有千年历史,自明代中叶以来,就已经逐步形成贸易集市,到清朝乾隆年间,马巷设置厅治时,更变成了店铺林立,烟火万象的巨镇。也成为晋江、南安、同安的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厦门市东半部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可以说是三个中心的中心,同时也是闽南重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现有旅居3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0万余人。历史沿革1940年置马巷镇,1959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镇。
交通/马巷镇
福厦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和翔安大道穿越马巷镇全境。马巷地图马巷别称“舫山”,因其地形如船,故名。马巷地处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腹地,扼泉厦交通之咽喉,东临内厝镇,北接新圩镇和同安区洪塘镇,南与新店镇为邻,西南面海,面积66.87平方公里,海岸线11.4公里,水陆交通发达,是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交通咽喉,泉厦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和翔安大道穿镇而过,距泉州55公里,距厦门岛内的高崎机场、火车站和东渡港半小时车程。
基础设施/马巷镇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介绍马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厦高速铁路、沈海高速公路、滨海东大道、国道324线、翔安大道、海翔大道等穿境而过,与其他主干道路构成“四纵四横”的路网、形成便捷、顺畅的交通网络。福厦高速公路翔安收费站、翔安客运枢纽中心、火炬B型保税物流园区、福厦高铁客货中间站均设置或选址在马巷境内,使之成为货流客流的集散地。此外,实现村村通硬质化道路,总里程约150公里。同时,琼头港为商渔港口,码头、渔港也可通往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新型商品批发市场、大型卖场应运而生,公共设施齐全,34个社区已从小康向宽裕型转变,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日益完善。马巷现有翔安水厂和舫山水厂2座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1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5万吨。辖区内工业、农业和生活用电供应充裕,现有2座220千伏和4座110千伏变电站。
经济概述/马巷镇
工业2008年,翔安区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工业用地146.67公顷,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友达光电一期、辅讯光电、达运科技、竣凌电子、三航伟业和凯敏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冠捷电子、均豪科技、榕兴纸业等项目开工建设。火炬二期和巷北贡香城47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全面封顶。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达129家,完成产值205亿元,增长138%。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7亿元,增长24%,实现出口交货值131.5亿元,增长302%,产销率达99.3%。工业对GDP贡献率达88%。友达光电、辅讯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8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3%。马巷镇坚持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依托火炬(翔安)产业区和翔安综合工业园两大平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现已形成15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规模,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12平万公里在,翔安综合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经过几年的引进和发展,2009年辖区内有企业一千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家,初步形成六大支柱产业,即以友达光电、冠捷科技为代表的光电产业,以ABB、许继电气、永红电子、洪氏企业为代表的电工电子产业,以路桥翔通、三航伟业、台来塑胶为代表的建材产业,以天福茶叶、如意食品、兴盛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中国贡香城为基地、舫昌佛具为龙头的贡香产业和以泓信纤维、宝格丽服饰为代表的经纺产业。商贸业马巷位居闽南四大古镇,历来是晋江、南安、同安的贸易中心和物资聚散地之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除了新华都、佳事达、随缘百货、苏宁电器等大型卖场入驻外,还有小商品城、商业走廊、商业街等形成一个中心商圈,更有万家店铺星罗棋布,在各个社区、开发区周边形成一条商业链。兴恒大酒店评为三星级酒店,实现马巷高星级酒店“零”的 突破。锦绣祥安如期交房,央企万科地产成功入驻,房地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07年,马巷镇被省经贸委评为“福建省商业重镇”。农业马巷资源丰富,已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化不平迅速提升,共有1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如意食品、宏祥食品、昌友食品等3家企业荣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水产、禽畜养殖,蔬菜种植均颇具规模,种子种苗市场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投资环境优越马巷镇马巷已有千年历史,千年马巷千年情。马巷历来是厦门市东半部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也是晋江、南安、同安的贸易中心和物资聚散地,更是厦门、泉州、漳州的交通腹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运输业、餐饮业、小商品贸易颇具规模。新区成立以来,马巷致力于环境建设,各项软硬环境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优化,基本上适应了马巷镇前期、中期的发展和投资需要。如今,马巷以基础设施完善、投资政策优惠灵活,办事程序简便,服务高效,倍受投资创业者的青睐。在硬件设施上,辖区内水、路、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镇中心距厦门市33公里,至泉州55公里。琼头港为商渔港口,码头、渔港可通往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在软环境上,马巷镇有常住人口8万多人,外来人口4万多人,劳动力充足,人流量大、客源充足,商机无限。镇区金融机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初步形成网络,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土地等行政机构配套和指导性服务措施完善。日挂牌成立全区首个镇级“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我镇与招商引资有关的接待工作,接受投资者提出的各类投资政策及法规的咨询,负责在谈、在办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协助客商办理工商、税务、基建等相关手续,并协调解决客商需要服务的其他事项。据悉,已经入驻的共有厦门市华晟轮船有限公司、南泰船务有限公司、厦门银城建筑公司翔安分公司等35家企业。发展强劲马巷镇作为翔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大前沿和主战场,马巷一直以来承担着繁重的征地拆迁和海域退养任务,新区成立以来,共完成征地2.9万亩,完成万家村、山头村、清泉村、双溪湖村等4个自然村328户居民的整体搬迁和61家企业13万㎡的搬迁安置任务,海域退养3.5万亩,现已形成15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规模。依托火炬翔安产业区和翔安综合工业园区两大平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友达光电及其配套项目、中华映管、厦华电子、东元电子等600多家企业落地投产,其中LG乐捷、ABB振维、亨东日立、联安林德、宝钢、夏迪亚思等6家企业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火炬翔安产业区2010年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2006年镇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2亿元,2009年财政总收入22577万元,合同利用外资876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56万美元,合同利用内资4.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13元。发展思路现状:外来人口涌进古老镇区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很多翔安人说,在翔安区,真正能用这八个字形容的,只能是马巷镇。马巷镇在翔安区各镇街中的面积并不算大,但却汇聚了翔安区9万多的户籍人口——这个全区人口最密集的镇,托起了翔安最繁华的商圈。在巷西路开了12年杂货店的罗先生这两年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操着外地口音,来店里买东西的客人明显多了。罗先生眼中的这种变化,体现在了翔安区新近出炉的一份统计报告中。这份报告显示,2012年马巷镇的外来人口达10万之多,首次超过户籍人口,2012年该镇的总人口已近20万。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2003年以来马巷镇周边翔安工业园区的崛起。古镇,已经悄然告别了男耕女织的时代,而开始被打上“工业强镇”的标签。记者了解到,2012年马巷已形成1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的绝大部分就扎根在这里。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每走几步就能遇到一个“外地人”。有人开玩笑说,这两年,纷至沓来的外来人口,带来了各自的文化,马巷,已不是“马巷人的马巷”,而是“全国人民的马巷。”问题:旧镇改造遭遇现实难题马巷镇在马巷镇党委书记蔡清发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巨大的翔安地图,上面用红线清晰地标示出马巷的地理位置。据镇里工作人员称,每当闲下来的时候,蔡清发常常会拿着笔在地图上比比划划——为马巷镇的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是他最频繁思索的问题。马巷自古以来的繁华,是马巷的特有优势,但同时也成为马巷摆脱旧城桎梏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虽然中心镇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由车多、人多带来的卫生问题也不容小觑。不仅如此,在狭窄的商业街上,多年来形成的业态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日益呼声渐高的旧街改造,街市上的一些经营业者却没有太多的热情。昨天,五甲尾一家品牌服装店的老板徐先生说,由于顾客多,他的生意一直很好,而改造,则意味着“大动干戈”,意味着他们的经营将遭受“阵痛”。事实上,马巷镇的决策层,对旧镇改造秉持的也是极为谨慎的态度。的确,把旧镇改造成新城,远比“白纸绘蓝图”艰难。对策:拓展东西两侧分流城区人群古老的城区,依旧人流如织——昨天,记者站在马巷镇政府办公楼的顶层上,镇区的全貌尽收眼底。这时,蔡清发自豪地向记者指出了另外一道风景。这道风景,便是马巷老镇区东西两侧以不断崛起的高楼为背景的崭新城区。破解旧镇改造难题,马巷镇提出了“先两边后中间”的发展思路。往东看,“锦绣翔安”等高档小区已拔地而起,现代化农贸市场建设加快推进,高档次的精品商业街初具雏形,看中未来的商业氛围,SM等商业巨头正迈出入驻的步伐;往西看,蓝湾尚都、黎安小镇等楼盘广受关注,马巷中学、马巷中心小学、同民医院等配套项目已经布局,闽南童谣文化中心、渡桥公园建设箭在弦上。拓展东西两侧的战略,让马巷镇的发展,走出了狭窄的胡同。蔡清发说,把老镇区的东西两侧先发展起来,将大大分流中心城区过密的商业和人群,此举,也为他们今后集中精力把旧镇区提升改造为新城区创造了必要条件。方向:旧镇改造将以保护为前提巷西路上的一处集体出租房,昨天又接收了3名来自湖北的技术工人。他们在到工厂报到之前,把马巷镇的“城隍庙”先逛了一遍。小卢说,马巷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他们一来就喜欢上了这里。这里不仅有福建省惟一设在镇上的“城隍庙”,还有分炉遍布台湾各地的“池王宫”,以及至今还能听到朗朗书声的“舫山书院”……其实,当旧城改造提上日程,很多地方的决策者都必须在现代化都市和历史遗迹之间做一道艰难的选择题。马巷人对古榕树的态度,事实上已经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曾被吹倒的这棵树,今天更加受到人们的呵护。蔡清发昨天表示,接下来,马巷旧镇改造最重要的前提是“保护”,保护古迹、保护文化、保护古镇的原始风貌,尤其是五美、友民、三乡、后亭“四条老街”,将“修旧如旧”、“呵护提升”。两侧楼宇牵手中部原汁原味的老城镇,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马巷的发展脉络。不过,千年古镇城市化、移民化在这里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课题,它需要20万新老马巷人共同去思考。
社会事业/马巷镇
文化马巷文化底蕴丰厚,文化生活丰富。现有民间剧团3个,掌中木偶剧团6个,南音社1个。歌仔阵、车鼓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活跃坊间。广场活动异彩纷呈,热闹非凡。书画、象棋广为普及,人才辈出,郑一泓现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马巷人民文化活动中心即将投入使用,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也已奠基,将为群众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场所和空间。教育马巷镇马巷有翔安一中1所高级中学和厦门市翔安马巷中学、巷西中学、巷南中学3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技术学校。有马巷中心小学等22所小学、2所公办幼儿园和28所社区幼儿园。卫生医疗设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民分院是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医院科室设置齐全、专科特色显着,现有职能业务科室12个,临床、医技科室42个,总床位数达1000张。还有一家马巷卫生院以及30家社区卫生所,就医保健十分方便。
历史文化/马巷镇
“踏石”来历马巷镇马巷最早原始一座荒芜、杂草丛生的小土岗,形如一条大木船,据传马巷是船穴,古称“舫山”。马巷又如一块染布是用来“过光”的踏石。古时西边街仔内一带都是家庭布作坊,到处都是“青学”(装燃料的地窖)和踏石,因此人们就根据地形命其名曰“踏石”。另一个传说是,古代唐厝港的帆船看直航至马巷中心小学西边的一个叫坝仔下的古渡口,现因泥土淤塞,已经变成小沟道。五十年代深挖徒弟时曾出现土木船板,同时岸上遍地都是地级和瓦砾,这就证明这里曾有村庄存在。这个村庄据传就称“踏石”。试想这里既是古渡口,必然设有栈间,有人装卸,也会有人再次摆摊设点供应茶水。作为古渡口,舟楫货运频繁,人来客往,进出口商品繁多。元代至元间已设立踏石巡检司,后又裁撤。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由官澳巡检司改驻踏石《马巷婷志》;踏石即“马家巷”。巡检司设于五甲尾。踏石巡检司直至清乾隆四十年设马巷厅署于铁器穴麓三府衙内(同安二中),始改照磨司,后毁于清末宼患。以上虽属传说,但比较可靠的是《同安县志》(民国版)及《马巷厅志》沿革卷均明载“踏石”即马家巷。马巷一些年高资深的前辈,他们也都因为不错,只是“踏石”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朱熹谶言朱熹主簿同安,下车伊始即亲临同安各地视察,立意振兴同安。同时马巷已是同安重要通道,从小盈岭经店头、沈井、马巷、朱坑、新店到刘五店。朱熹曾路过马巷并登上舫山,放眼远眺,发现马巷依山临海,地蕴山川灵气,来脉竞秀,砂水翕从,凤舞于左(鸿渐山),印斗列右(印斗山),青龙(金门山)、白虎(厦门山)蹲水口,作下砂之护。故感慨地发出“五百年后必有通利之所”。另又说是挥笔在路旁的茅店写下“五百年后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表示此地将成为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之市镇。故后人曾于此建立一座通利庙(又名大宫)奉祀保生大帝。据《马巷厅志》(方技卷)记:其地为叶九所捐,故庙左旁配祀檀越叶九,该庙现改为百货大楼。马巷街市马巷镇清朝时舫山凹下处有一座小庙奉祀相泼公,在今宋志医师家门口左侧,今庙尚存,只是香火冷落。据传马巷街马氏是明嘉靖十八年(1549年)因避倭患,由金门迁入新圩。戚继光评定倭患后(1563年),内迁的居民陆续回到故里,但也有不少人不愿回去,马氏就在舫山上的古宫旁搭茅寮贩卖金帛提香烛,但是古庙香火兴旺,临近的叶厝(后迁莲坂)、潘厝(后迁顶沙溪)、汪厝,至今民间还有俚话“六间仔隘门,遍地都是汪(秧)”,苏厝、山仔尾、蔡厝的善信都来烧香膜拜,祈求平安,马家门庭若市。因此沿海渔民,山区农民也都提鱼、虾、峆、挑柴米、五谷来这里摆摊设点,互通有无。几年后,就渐渐成为农村中的市集,这就是马巷古街道早起的雏形。由于相泼公宫刚好建在街巷的中心,马氏又率先居住在这里,故形成小街巷后就定名为马家巷《嘉靖志》、马厝巷《康熙志》。马巷建署时已是“店铺栉比,烟火万年”了。(据《马巷厅志》)。马氏后来改业雕塑佛像,定居五甲美“六坎”,其点号称“马开基”。马家巷设厅后始简称“马巷”,属泉州府管辖。另有一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派陈渊从河南固始县带来是个姓氏,并在泉州郡设立马场五处,其中金门、马巷都是牧马场。后来牧马场解散,饲马户以职业改姓马,定居繁衍,是为同安马氏之源,其聚居地也称“马家巷”。池王宫马巷镇元威殿供奉“池府王爷”,亦称“池王宫”,始建于明朝。1984年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据不完全统计,现有360多个分炉(庙)遍布于台湾、金门、澎湖岛以及新、马、泰等国家和地区及闽南十个县市。元威殿香火兴旺,已成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2009年仅台湾地区就有78个进香团3200多名香客到此朝拜。城隍庙马巷镇城隍庙于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始建,嘉庆十二年(1807年)迁建现址。1993年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舫山书院舫山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为当时马巷辖地最高学府。历经一百四十年沧桑,于2006年重修。
著名人物/马巷镇
蔡启瑞马巷地灵人杰,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薪火相传。古有清乾隆时期的江南提督林君升(井头人),嘉庆时期的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后滨人);明末清初郑成功的部将洪旭(蔡浦人)、林壮猷(城场人)。今有品德高尚、医术精湛享誉海内外的妇科专家林巧稚(琼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的蔡启瑞(五美人),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终生教授、现任厦门大学王来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窗东人),2007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漆线雕行业)称号的蔡水况(马巷人)。
优势凸显/马巷镇
马巷镇马巷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已培育17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6家,区级9家。共有如意食品、宏祥食品、昌友食品等3家企业荣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水产、禽畜养殖,蔬菜种植均成规模。现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2900家,涌现了如意食品、舫昌卫生香、洪氏电子等一批较大规模的企业,初步形成了电子产品、卫生香制品、交通运输、面粉及制品、蔬菜深加工等五个产业支柱。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运输业、餐饮业、小商品贸易颇具规模。马巷镇35个社区、99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20万人。今天的马巷,依旧延续着自古商业重镇的雄风,扼泉厦交通之咽喉。正因为如此,她的每一次迈步,都格外受到外界的瞩目。翔安新区的成立,把千年古镇推向厦门经济建设的最前沿。不同寻常的十年,让这片土地的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工业强镇、商贸兴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一条思路逐渐明晰。2003年镇财政总收入5272.97万元,2006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平均两年突破一个亿;突破一个亿,截至2012年9月份,总收入达59712万元,预计全年财政总收入可突破7亿元——厚厚成绩单里的一连串数字,串联起马巷的成长之路。工业强镇 经济实力显着提升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很多翔安人公认的是,在翔安区,真正能用这八个字形容的,只能是马巷镇。如何把这个“人居稠密,商贾辐辏”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繁华,多年来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思索、尝试的课题。昨天,回眸马巷十年的建设历程,马巷镇党委书记蔡清发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告诉记者,作为翔安新区的中心城区,自从翔安建区以来,马巷一方面继续发挥商业重镇的商贸优势,一方面紧紧推进工业区产业化建设,而今后,他们还将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引领下,沿着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让蔡清发津津乐道的,是马巷不断蓬勃壮大的工业园区。经过十年的发展,该镇已逐步形成了1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规模,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企业2012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11.83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83.1%。光电产业、电工电子产业、建材产业、食品加工业、贡香产业、轻纺产业——六大产业,如同六根支柱,连接着马巷工业发展的庞大根基。商贸兴各类客商纷至沓来马巷镇在翔安区各镇街中的面积并不算大,“商贸兴镇”,这些年,马巷在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的征途中,脚步从未慢下。古老的镇区,崛起了一幢幢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万科、特房、中骏、海翼等知名房企,成了当地居民耳熟能详的名字,马巷四季红、苏宁电器、随缘百货、新华都、肯德基、麦当劳、国美电器、兴恒大酒店,开在了他们的家门口。繁荣的第三产业,使马巷与“翔安商业最活跃的区域”、“翔安最主要的生活聚集地”画上了等号。按照有关规划,接下来,马巷还将加大旧街改造力度,通过建设新城区、改造旧城区,让居民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在马巷的另一侧,翔安企业总部会馆正式落户,海内外客商嗅得商机,开始把目光锁定在这片投资热土。这,无疑将成为马巷经济进一步转型、城市进一步升级的新的里程碑。保障民生 市民群众喜笑颜开200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19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14元,2013年更达到13651元。短短十年间,马巷镇农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马巷人幸福指数的提升,这仅仅是一个缩影。今天的马巷,福厦高速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国道324线、翔安大道、滨海东大道、海翔大道等重要交通线路穿境而过,与辖区其他主干道路构成“四纵四横”的便捷交通网络。巷北路、车站商圈、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的不断推进,也让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几年来,马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累计投入,就已超亿元。所有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福祉紧密相连。在蔡清发看来,他们的一切努力,都要以保障民生,解决市民群众的生活难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据介绍,截止2012年马巷35个社区村村通自来水,复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复盖率100%。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繁华的马巷,又融入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街头的一张张笑靥,流露着他们的幸福,衬托着对美丽马巷的希冀。
特色美食/马巷镇
碗仔粿马巷镇碗仔粿发源于厦门,是厦门的传统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是粳米,将经水泡过的大米放在石磨上磨成浆,配上油葱及各种佐料,最后放到个小碗中蒸炊而成,碗仔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民间传统美食早已销声匿迹,在厦门岛内再难觅得碗仔粿的芳踪。值得庆幸的是,在马巷仍然保留着正宗的碗仔粿,马巷元威殿对面的的小摊,马巷菜市场大门入口处的那个小摊等等,口味相当不错,生意甚佳.小摊准备了干贝、瘦肉、虾米、香菇、鸟蛋等多种口味的碗仔粿以供选择。QQ的碗仔粿配以多种不同的特制调味料,相信一定能令你满意。吃螃蟹有专业的“蟹八件”,而碗仔粿同样有他独特的餐具———竹签。小小的竹签,一头削尖,颇似一口竹制的宝剑,用来吃碗仔粿,还真的比筷子汤匙来得顺手而有趣味。有人一口气可以吃下好几碗呢!薄饼春卷,又名薄饼,是厦门一道传统美食(部分地方称润饼),清明时节往往有吃薄饼的习俗。一些重要的节日,如农历三月三等等也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的来历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同安的理学名宦蔡复一在外省署理总督时候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蔡夫人担心长此以往,丈夫会饿坏身子,想出一办法:用面皮包上菜肴,让丈夫可以右手执笔,左手取食,十分的方便,这也就是薄饼的原形了。吃薄饼要到专门的小摊去买薄饼皮,回来包薄饼。馅料有一些新鲜的蔬菜,肉,还有糯米咸饭。铺上一层薄饼纸,然后在上面舀上一层糯米饭,薄饼菜,也可以依照个人口味加入一些调料,然后包薄饼纸卷起来,一卷薄饼就做好了马蹄酥马巷的特产,用面粉、白糖、生油、饴糖、花生仁、白芝麻做成。作好的马蹄酥一个个金黄金黄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吃起来外皮酥脆,内里香甜。令人流年往返。封肉封肉也是一道很出名的小吃。由上等猪肉加板栗,香菇等佐料作成。口感甚佳。是家庭饭桌,宴请客人等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炸枣在马巷,每到过年或是家里有写喜事,要炸枣庆祝。炸枣主要由糯米家地瓜做皮,里面包上黑芝麻加白糖或是花生加白糖,或是作成咸的,肉加蔬菜,包成一个圆圆的,非常可爱。再放入油中炸。有些小孩喜欢吃炸枣的那层皮,大人们还会把枣作成一个个椭圆形,里面不报任何东西,我们叫做鸡心枣。鸡卷鸡卷是一种类似五香的食品。和五香最大的差别和、就是它的皮。它的皮是猪身上一层特殊的薄膜。吃起来味香肉Q蚝仔煎因为厦门沿海盛产海蛎,也就是闽南语中说的蚝。所以,在马巷有很多种蚝的做法。最出名的就是蚝仔煎和蚝仔饼了。用新鲜生蚝,加以地瓜粉,蒜青等,用煎的作成蚝仔煎,用炒的作成蚝仔饼。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大肠血大肠血是一款地道风味小吃,别具特色。大肠非常有嚼劲,而猪血有排毒的作用,在大肠里面包上猪血,即可以享受美味,又可以排毒健身肉粽厦门肉粽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富有引人品尝的吸引力。肉粽要趁热吃,否则味道大减,因此称烧肉粽,名符其实。多以香菇、虾米、栗子、猪肉、糯米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时鲜粽才下锅烹烧,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蓉、红辣酱、调味酱油、芫荽等,真是美味可口。
名字由来/马巷镇
马巷镇马巷镇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数百年的商业重镇,自古以来就有以“车轮滚滚,纸字千万捆”形容马巷“无商不富”的说法。也是闽南重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马巷为漳泉厦交通要衢.相传,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主簿,见此地口通八达,遂于街墙题,"五百年后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后人建"通利庙",自此香客不绝,商贸繁荣,因成闽南著名集镇.是时,商人马氏在此开店经商,颇着声名,此乃地名冠"马"由来.据志书载:明至清初,马巷名"马家港",康熙八年(1669年)称"马家巷",后又称"马厝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称"马巷",沿用至今. 明代以前,马巷乃"石浔沃"与"刘五店汛"之间港口,今马巷镇地名"坝仔下"者,则昔日码头.海船由此分航丙洲、金门、厦门、台湾等地. 闽南各地大凡码头、渡口,皆建妈祖庙奉祀海神.马巷三乡街龙蚊池妈祖庙在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马巷设"泉州府马巷厅".《清史稿》载:"凡设厅者专司河海之防."据此可知,马巷古时确为港口,且系重要海防汛地。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34:58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到土楼怎么坐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