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来三国辅助工具12阶官职,是减时间的好还是减金钱的好,给…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请选择打赏金额: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 可在设置中重新打开噢!
30秒后自动关闭
三国杀故事12:三国里的爵位官职发展变化是怎么样的?">三国杀故事12:三国里的爵位官职发展变化是怎么样的?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本奖品由提供
红包雨下完了,下次早点来噢~|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340|回复: 46
我心中的三国志13,应该是这样的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13:24 编辑
& && && &首先申明自己不是《三国志》的资深玩家,玩过《三国志12》统一过全国多次,《三国志11》玩了一下,感觉受不了那节奏,没有统一过全国,所以不懂前面11作的特点。《三国志12》感觉很坑,不大气,比起《信长之野望14》完全是两个世界,亲生的就是做得好一些。《信长之野望12》是个人最喜欢,几乎所有的大名都玩过,除了少数大名实在是抗不过(有的一开局就被搞定的),基本都统一过小日本。玩《信长之野望12》主要喜欢玩偷袭,看两家掐,掐得没有兵了,自己再上。大后期几十上百万的兵力在几座城之间对抗,而面对强敌有时还要让城让其攻,分散其兵力再反击。《信长之野望14》感觉城太多,密集恐惧,兵力只能在本城使用,调兵太麻烦了,玩到后期就委任攻击,没有自己操作的愿望,种田也很麻烦。但是《信长之野望14》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外交,不会像《信长之野望12》那样,你都很强大了,他还和你一样铁,《信长之野望14》你强了他的对你的态度就变了,你强大了,还可以臣服你。《三国志13》肯定都会有很多跟《信长之野望14》相同的地方,我玩过的也就这三游戏,以这三游戏为参照,也说说自己心中的《三国志13》。
一、地图、城池
& && &《信长之野望14》城太多了,哪里都分城,地图上的主次不是太分明,除了收入兵力外,感觉所有城市都一样,其实感觉信长14可以把主城变大,分城的兵可以调就本主城就完美了。《三国志13》应该要比《三国志12》多很多城,但不能像信长14那样滥城,到处可建设分城,最好按当时的行政来,形成两级单位,第一级是:十三州和司隶校尉部,第二级是:郡、国,这样就有14个州单位,大概114城市(如图),不能新建城市。城市要有主次之分,主要分两级:一级都城及州府、二级就是一般的郡、国。城市可以建设的地方可以参照《三国志12》的比例,都城(长安、洛阳)12个建设项,州府10个项,郡、国一般8个项,差一点就6个。对于城市应该可以有特性,像《三国志12》一样,平原农来收入可以调高一些,北边上谷一类的城市产马多一些。
& && &日本战国的大名,开始最多也就个县长什么的,有的县长都不是,镇长级别,城市就是个镇,而咱们的县不上地图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可以在114个基本城市下面设县城,但这县城不可像114个基本城市一样可以开发、做内政什么的,设置成信长14中的那道路相交的白点(模型应该像城,很小的城,类似信长13内的建设设施),一个城市数量6-12个,开始没有那么多,可以以慢慢修建。功能方面:
1、作为道路的分展点,类似《信长之野望14》;
2、《三国志13》采用《信长之野望14》的粮食消耗制度,县城可以作为一个粮食补充点(县城所在的主城要在已方控制下,不然没有作用);
3、作为一个防御点,县城有城防条(在主城内政中,有一个可升级县城的选项,分七个等级比较合适),别人攻过来,你主城出兵,就可以在县城那里打,县城边打还能发点城防的小技能,士气减少得比在路上打慢一点点(技能和减少不能太强),就算你不出兵,可以阻缓一下进攻。
4、作为主城收入、征兵的来源点,一个城市的收入、征兵应该来源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的建设项,另一个就是县城,两个都可以通过升级来提高征收数量,比例大概一个一半(城里的设施是专用,军营征兵,农田增加粮食,商业加强金钱,而县城什么都来点,都是最低等级条件下,一个县每项的平均收入相当于主城专用设置10分之1左右),如果打不下城市,可以打县城,减其征兵、收入数量,同时打通过打县城来引诱对方出兵。
& && &&&《三国志13》地图应该像信长14那样,城市之间道路、山什么的都全仿都没有问题。区别在于《三国志13》要有中国特色的关隘、江河及渡口,毕竟日本主要打海战一类,不同于中国。
& && &关隘不多说,功能上只能由城市派兵去,自己不生产兵和其他(或类似三国群英传,只能招兵),通过修建来升级防御,作战功能上防御相对城市要强一点,比较难打一点,城防技能加强防御。
& && &&&江河方面,长江、黄河不用说,重要支流都要有,在信长14的地图情况下,可以江河两岸设置渡口(类似县城),过江过河,必须从渡口,过河相对来说很慢(一般的支流快一点,干流慢一点),可以通过部队上面一个旋转的时间表来表现,如果两岸渡口都在已方控制下,旋转时间表自动生成,然后自动过江过河。如果对岸是敌方,就要手动控制,是否过去。如果是敌人渡河来攻你,这时系统会暂停并提示你,是否反击打水战,用船打,不打就防(渡口等级低出去打好,渡口等级高守比较好)。渡口设置上像县城,但打起来更像主城(防高一点,登陆打仗不容易)。江河也相当于路(像武昌、建业这些城市都通过水路到达,并且对于城市收入有一定的加成),只是必须通过渡口(渡口数量不可太多)来行进,并且上游到下游速度快。
二、内政、建设
& && & 内政不想多说,跟信长14一样就行,修修升级,买卖生意,招人一类,人员调动,修路,多的一点就是县城、渡口的升级。
三、人员忠诚
& && & 信长14中引入了一个君主能直辖的势力范围,不像三国志12、信长12一样,全国都能控制,《三国志13》也应该有这样的机制。个人设想,一个君主、或军团长能控制的范围应该是所驻地及周围相连的城市(按最上面的图计算大概能控制5-8城),但若其在州府,就能控制全州。《三国志13》兵力应该是像12一样可以自由调动的,所以可以对军团设置金钱、粮食、兵力对其它军团的支援,可以设置支援的比例。对那些没有敌对势力相接的军团,就可以设置成完全支援(保留少量兵力防叛变和外族入侵)
& && & 武将忠诚,三国12、信长12、都不太容易变,加加工资什么的忠诚就提高了,信长14因为不能加工资,要靠其它的物品来提高忠诚,敌对势力还可以通过做工作来让对而不战、叛变一类似,但都不是太好让叛变,所以《三国志13》应该提高叛变、叛乱的机率,而且效果很明显。首先说的是叛变是全国能用,叛变过来只是武将本人叛变过来。而叛乱,只能是相接势力,叛乱结果是:
& && &1、 若武将为军团长,整个军团除有忠诚极高武将外的城池都将成为策动方所有;
& && &2、城主叛乱,城池80%概率归策动方所有,有忠诚极武将高情况下,城主会与忠诚极高武将内战,各自分兵数量按四项属性总值分兵,打仗过程可以手动操作;
& && &3、非城主叛乱,会出现两个选项,一是选择带走所在城池部分兵力和财物(比例按武将总值占城内所有武将总值的比例,但不超过总数的30%),成功概率80%,二是选择力战,叛变兵力占按武将总值占城内所有武将总值的比例,但数量不超过总数的20%,战败后,武将80%被杀,20%逃跑,策动方名声下降,一年内不能再策动其它人物。
& && &这里要说的是,势力任命武将为军团长,管理一城时增加2点忠诚,以后每多增加一个城池加1点忠诚,最高5点(军团长所在城,不任命城主),任命为城主加2点忠诚。为防止势力的重要人员叛变,势力有一个选项任命君主下面的最高军事长官、最高行政长官,最高军师,称“三高”,这三高忠诚将变成90以上,而且三高特性对于势力是有影响的,军事长官统率80以上,征兵数量加5%、90以上加10%,100以上加15%,行政长官以政治80以上、金钱、农田收入加5%、90以上加10%,100以上加15%,高级军师智力70以上,外交成功加10%,打仗闪避加5%,80以上,外交成功加20%,打仗闪避加10%,90以上,外交成功加30%,打仗闪避加15%,100以上,外交成功加40%,打仗闪避加20%。
忠诚等级 数值 叛变、叛乱需求 备注
极高 100-90 不叛变、叛乱 极高人物,一是像刘关张这样的兄弟(关羽降曹操以三国传出现),二是君主子女,兄弟。君主死后儿子继位,可能出现其它人物忠诚变差,如曹操、刘表死后儿子继位,其他儿子对于新君主忠诚变低,甚至叛乱。三是势力中的“三高”
高 89-80 极难叛变、叛乱,需要大量金钱、高级物品、高官、女儿至少三样 叛变极难,而且代价很大,需要的东西很多,往往牛B的人都被招成女婿,任命成了“三高”或给了很多物品。
中 79-70 可以变,大量钱或高级物品或高官或女儿或以上几样
低 70以下 容易变,钱、物、官、女儿都能变,数值越低要求越低 即使没有人来谈判,自己也会叛乱,自己独立成新势力。
& && & 武将忠诚只显示低、中、高、极高,数值是后台计算不显示,以增加不确定性。能诱使武将叛变的主要有:金钱、物品、官职、嫁女儿。数据越低越容易变,相应的金钱官职需要就越低。为了增加不确定性,自己方武将忠诚不是显示当前的忠诚,应该是3个月前的,对方武将则的是目前的,可以以通过工作来降低忠诚。
四、势力外交
& && & 外交关系上,应该像信长14一样,有多种关系,惧怕、同盟、臣服一类似的,也根据对方势力变化而变化。势力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类似三国志12一样,可以请外族攻别人的城,可以借兵,但攻城不能像12中太深入中原了,也可以向外族交易买卖马匹(自己势力不能大量购买马匹,与外族就可以)
& && & 三国志12、信长12、14都是势力没有地盘,游戏就完了。但像刘皇叔这样的人,地盘丢了,再依靠他人,再在荆州而起,还三分天下,所以没有了地盘,势力也能存在。而前面的“三高”保证了一直都能有几个人跟着你,你的势力不会一下就玩完,还可以存活下去。
& && &对于没有地盘的势力,如何产生和存在在呢?我想大概这样子,对方把你的所有地方都占领了,你就可以逃跑,去附依友好的盟友(平时要拉拉关系,结结亲家)或者去对方的敌人(外交中明确,6个月内有战争方为敌人,停战、结盟一类变化了的不算),这时你过去,带领你的手下,基本就是替人打工,打工就是做任务,去打山贼,去帮别人打其它势力,修路一类的事,胜利完成一个任务,给与所在城市(你最后所在城市与信附势力最近的城市,你不能自己选城)的当月收入和新征兵力的一半,一个任务两三个月能完成,慢慢的积累兵力和收入,你觉得可以以了,就去打其它城市(可以借兵,有数量限制,打完后借多少还多少),打下了,那地方就是新开始,打不下就继续打工再打城,或者直到你依附的势力强大后,有20城后,会给你一个,你做为臣服继存在,到时你再反,或跟大哥混。
& && & 也有可以能是依附的势力被灭,那时就不会再有人跟你了(没有三高,只有自己,亲戚什么有的战死,也有可以能跟你一样成为小将),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直到再灭,或君主一统,你成为小将完结,也可以以自己选择灭亡,GAME OVER.
& && & 这里要说的是,当别人完全占了你的地方后你再逃跑,你带不走兵,只能带将走,而且你手下的将战死和被俘比例应该在50—80%,所以你带不走几个人,而且你带去的人,忠诚会减,一个高忠诚三年大约就成为依附势力的手下,中、低几乎就是马上(70以下就是对方的人不再听你指挥),三高的极高忠诚大约也就3年变成高忠诚,长时间除了亲戚外几乎都会变别人的。当然你打下一城后,70以上的人都会慢慢恢复到以前的忠诚度。这种方式下,势力无法建设,无法招人(打败其它势力的俘虏可以招,但成功率不太高),无法外交。
& && &&&成为无地盘的势力还有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别人还没有打你前,你投降就算臣服了,跟着大哥吃香的,看大哥不行了你反了也行。不投降,带上所有兵力和财物走到其它没有被其它势力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新的开始,当然中间的路上,不会被其它势力把你灭了,如果灭了你就去打工吧,另外如果没有可以占的地方,这时去依附别人,你也不能建设、外交,但可以招人、(效果只有原来的一半)。按依附当月,你兵力和财物所占对方比例,每月获得相应的收入,最高不能超过总收入的50%,当然如果你依附的势力有十城以上,而你的兵力和财力比例超过总兵力、总财力(双方的兵力、财力)的十分之一,你就可以拥有一座城市的管理权,你建设发展,然后收入都是你的,你也可以以招人,可以外交(招人效果不减,外交减一半),但是依附势力叫你打,你也得去,不然你们关系会变差,你就会失去管理权,当你有实力后,你打下的城就是你的,原来的城就还给别人。
& && &觉得还是信长12的好操作一些,信长14呢,也可以采用,特别是表现水战,进入战场,那样气势更好。要说的,打仗前单挑,不能像12一样,有时有,有时无。只要打,你都可以选择单挑,只要实力相差不大,电脑都会答应,差得有点大,电脑不答应,这里你就可以以选择让地对方两将打你一将,电脑计算两将总武力的70%比你强,也会应战。单挑一个赢了,攻击力加强10%,对方士气减少10%,防守减少10%,输了,攻击减10%,士气减少10%,对方防守加10%。
& && &本来还想分南兵,北兵,北马南船,但感觉很麻烦,所以就没有多想了。
& && &还有一个就是投降机制,一般的游戏,都是直至战死方罢休!《三国志12》中有一个功能就是,城市与君主城市不相连,那个城市就会出现逃兵,我觉得《三国志13》如果出现了非君主所在的城市,四面都是被一个势力或一个同盟占了,那么这个城市,如果不是极高忠诚的人在守,那么就可以去单独劝降对方,而且有很大的机率成功。
& && &想到的就这多,大家心中的《三国志13》是怎么样的呢?估计玩上加强版的,也是1年后了,也不知道那时,会有上面的一些设置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 积分
赞!!!!!!!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精英, 积分 54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04 积分
游戏精英, 积分 54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04 积分
说的详细,赞。希望光荣能看到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7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7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不错,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1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1 积分
地图看到了高凉,赞一个!!!!!!!!!!!!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9 积分
必须赞一个,虽然很可能达不到!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4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4 积分
想法不错 唉 可惜制作人看不到 就算看到也不会接受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4 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4 积分
用心的文章,看完再慢慢回复。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4 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4 积分
我个人认为内政,其实不用太明细。给个大的趋势就是,木材类科技,金属类科技,xx类科技。只要制定大方向就行。达到一定等级后建筑就自动升级,可以购买的武器质量上升,并且城市的经济自动提高。没必要让玩家在那边点啊点的,象是搭房子似的。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 积分
好文,楼主对这个系列看来是有非常认真地研究。感心感心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不错,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 积分
可以感受到LZ对三国志系列慢慢的爱意&&真心希望暗荣方面能看到这文章。 内容也许可以在繁杂一些,毕竟三国时期可是持续了很久。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写的真好,如果做成这样玩多久都行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1 积分
别的论坛直接覆盖过来的,赞毛啊,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2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16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2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16 积分
真是“有心”啊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 积分
<font color="#9002312 发表于
别的论坛直接覆盖过来的,赞毛啊,
除了图片来自网上,文字全是自己写的,请不要乱说。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0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1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0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1 积分
本帖最后由 e 于
12:41 编辑
数百城池然后还可以建分城,根本就办不到吧
三国志有传的只三百人左右,即便是演义上写的有名有姓的也就1000出头
游戏设计的50城玩到后期人才都捉襟见肘了
即便把1000号人全做成游戏人物,扩大成数百城池,加上游戏百年的跨度,以及人物出场时间,寿命,这一千来号人完全不够看好吧
信野游戏里人物好像是3000多吧
虽然可以做架空人物但是也不可能胡编滥造凑人数吧
而且你提的很多想法在三国志9和三国志10已经实现了好伐,自己去体验啊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0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0 积分
想法是很好,很完美,但是感觉不大可能办得到。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7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7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 积分
名将不能有忠诚设定,像赵云 许褚 典韦等不能被其他势力登用,赵云出来就投公孙瓒,公孙瓒势力不亡,赵云永远都是公孙瓒的武将,公孙瓒势力亡了赵云直接投刘备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4 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4 积分
likun521 发表于
名将不能有忠诚设定,像赵云 许褚 典韦等不能被其他势力登用,赵云出来就投公孙瓒,公孙瓒势力不亡,赵云永 ...
我觉得忠诚这个设定不是太好,其实历史中的武将,都是靠信仰和理念支持在一起的。所谓物以类聚。
好感度到时合理的。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7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7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 积分
safuly 发表于
我觉得忠诚这个设定不是太好,其实历史中的武将,都是靠信仰和理念支持在一起的。所谓物以类聚。
好感度 ...
我觉得历史不容改变啊,那些忠诚良将被鬼子这么一改,死不瞑目啊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精英, 积分 5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12 积分
游戏精英, 积分 5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12 积分
武将太少。。。硬伤。。。三国5-6百而已,信长上千。。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0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0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精英, 积分 47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06 积分
游戏精英, 积分 47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06 积分
自己叛乱还是算了,高位根本不可能给个忠诚低的不说,手底下人未必和你一条心,风险那么大,轻易叛乱根本不现实,到时肯定会沦为电脑作弊的手段,位低的,即使忠诚再低,也不敢叛乱,没那实力纯属找死的事,就纯粹是拖慢游戏进程的手段了。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 积分
战斗方面希望可以模仿全战,像信长14那种太弱智了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 积分
数百城池然后还可以建分城,根本就办不到吧
三国志有传的只三百人左右,即便是演义上写的有名有姓的也就100 ...
我也觉得城市没必要搞太多,关键是画面和战斗的体验,城市太多很累的............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69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69 积分
制作三国13很有难度的啦,第一就是人才。大城就应该人才汇聚,落后的四野除了武夫其他人才就不会太多。譬如刘备起义的蓟县,位处大河北,一看就是落后荒蛮的地方,流贼逃窜的中转地,所以才有关羽这样的死刑犯流窜边境。这样的地方人才不会很多。相反,刘秀起势的汝南洛门一带,世家繁衍,大族林立,教育系统发达,人才自然集聚勃发。所以安排有名气的历史人物时,应以高门大阀所在的地区增加比例。
第二就是兵种。华北平原辽阔,适合骑兵战斗。但是相互之间又有不同,譬如青州兵,青州兵是黄巾兵和青州中小势力中拔擢出来的英勇军士组成,早期青州不产马,应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吕布占了徐州后,战马种马流入青州,青州兵源逐渐变化。荆州兵也是如此,早期荆州兵是当地属兵,适合于水陆两栖作战,赤壁战后,荆州兵员不整,魏军留下大量中原军士协助守江,致使形成守城为先,车马作战的陆上攻守。这时候的荆州兵,水军的属性应该大大减弱。而后,杜预操持荆兵水军,荆州兵的水军属性再度上升。
第三是信息。古代信息不畅,所以有不出庐而知天下事的诸葛亮被认为奇才,但是在游戏中容易形成上帝视角。迷雾功能仅仅有限作用于游戏前期,并不能有效替代信息问题所造成的战略、战术困扰。建议采用混淆性的战略报告,即在其他州发生的战事或者信息,本州内无法确切了解,除非官方邸报或者刺探军情(前者花钱,后者危险)。在战术布局时,丛林迷雾,平原明亮,水面按远近分布迷雾。如有间谍人员,可依间谍能力划分,了解战术情报。如有历史著名人员充任间谍或者策反(如孟达),则战略上也有相关情报。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说容易,制作难,而且暗荣。。。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三国11还不错,我挺喜欢,就是城市太少了。不过三国人也太少。
Powered by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汉时有一秀才叫司马貌,字重湘。酒醉后作《怨词》一篇,骂老天之不公, 又道:“我若作阎王,世事皆更正。”    
岂知, 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甚是狂妄! 他作阎王,就能把世事更正? 阴司里的案子堆积如山,十殿阎君尚应付不暇。偏他有甚本事?”太白金星启奏道:“不如押司马貌到阴司,叫他剖断, 看是否公明。”玉帝准奏。         
司马貌被勾到阴司,阎王与他换了衣服, 假扮作阎王模样, 限他一晚六个时辰,审理最难的汉高祖冤杀功臣案。第一个来告状的人是韩信。      韩信道:“我为汉祖立下十大功劳,谁知汉祖得了天下,不念前功,将我贬爵。吕后又与萧何定计,哄我到长乐宫,不由分说,叫武士缚住斩了, 诬以反叛。我自思无罪,受此惨祸,三百余年,含冤未报,乞望阎君明断。”    
重湘道:“你既为元帅,岂无商量帮助之人?”韩信道:“曾有一个军师,叫蒯通,奈何有始无终,半途而去。”重湘叫鬼吏拘蒯通来审。     
重湘问:“韩信说你有始无终,半途而逃,不尽军师之职,是何道理?”    
蒯通道:“非我有始无终,韩信不听我的, 奈何? 当初我劝他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韩信不从,反怪我教唆谋叛。”    
重湘问韩信道:“你为何不听蒯通之言?”    
韩信说:“有一算命先生许复,算我有七十二岁之寿,功名善终,所以不忍背汉。谁知夭亡,只有三十二岁。”     再拘许复来审:“韩信只有三十二岁,你怎么算他有七十二岁?你做术士的,只图哄人钱财,误人终身,可恨!”    
许复道:“据理推算, 韩信应该七十二岁。但他杀机太深,短折了寿命。当初韩信弃楚归汉迷了路,遇两个樵夫指引,韩信恐走漏消息,拔剑回步,杀了樵夫。乃忘恩负义。后又十面埋伏,杀尽楚兵百万。故折寿四十年。非我推算不准也。”        重湘问道:“韩信,你还有辩么?”韩信道:“当初萧何荐我为将,后又设计害我。至今心上不平。”重湘道:“也罢,唤萧何来与你审个明白。”       重湘问:“萧何,你怎么反复无常,又荐他,又害他?”萧何答道:“当初韩信怀才不遇,汉皇缺少大将,两得其便。谁知后来汉皇变心,妒忌韩信了得。娘娘说韩信谋反,臣惧怕娘娘威令,只得画下计策,实无害他之心。”    
大梁王彭越来告状:“我有功无罪。只因高祖征边去了,吕后宣我入宫议事。我进得宫时,宫门落锁。三杯酒罢,吕后淫心顿起,要与我讲枕席之欢。我执意不从。吕后大怒,喝教乱锥打死,煮作肉酱,说我谋反,好不冤枉!”       九江王英布告道:“汉家江山,都是我与韩信、彭越三人挣下的,并无半点叛心。一日吕娘娘赐我肉酱一瓶,乃大梁王彭越之肉也。我将使臣斩首。吕后差人取我首级。我屈死无申,伏望阎君明断。”         
重湘问:“刘邦还有辩么?”汉皇刘邦顿口无言。重湘道:“看来都是刘邦之过。三贤死得可怜,寡人做主,把汉家天下分与你三人,报生前汗马功劳。”这时, 项羽来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等六人。重湘道:“灭你者韩信, 你如何反告此六将? ”    
项羽道:“是我不识英雄,以致韩信弃我而去,不怪他。我兵败垓下,溃围逃命,遇到个田夫,问他那一条是大路?田夫答左边。我望左走,不期走了死路。那田夫乃夏广,化装了害我。我杀出重围,来到乌江渡口,遇了故人吕马童,指望他放我一路。他同着四将,逼我自刎,分裂肢体,各去请功。故此心中不服。”       重湘点头道是:“那六将原无斗战之功,止乘项羽兵败力竭,逼之自刎,袭取封侯,甚为侥幸。”唤判官将名册拿来,一一发落,各去投胎出世:         
“韩信,你尽忠报国,替汉家夺下大半江山,却含冤而死。发你托生为曹操。先为汉相,后为魏王,享有汉家山河之半。那时威权盖世,任你报前世之仇。当身不得称帝,明你无叛汉之心。子受汉禅,追尊你为武帝,偿还你十大功劳也。”     又唤过汉祖刘邦发落:“你来生仍投入汉家,立为献帝,一生被曹操欺侮,胆战魂惊,坐卧不安,度日如年。因你前世君负臣,来生臣欺君以相报。”     唤吕后发落:“你在伏家投胎,仍做献帝之后,被曹操千磨百难,将红罗勒死宫中,以报长乐宫杀信之仇。”      叫萧何发落:“你投胎为杨修。官为曹操主簿,大俸大禄,以报三荐之恩, 后为曹操所杀。前生你哄韩信入长乐宫,来生偿其命也。”      又唤九江王英布:“发你投胎为孙权。做吴王,享有一国之富贵。”     又唤大梁王彭越:“你是个正直人,发你投胎为刘备,后为蜀帝,与曹操、孙权三分鼎足。曹氏灭汉,你续汉家之后,乃表汝之忠心也。”    
彭越道:“天下大乱之时, 西蜀一隅之地,怎能敌得过吴、魏?”    
重湘道:“我判几个人扶助你就是了。” 乃唤蒯通:“你足智多谋,发你托生为诸葛亮,号卧龙, 做刘备军师,共立江山。你还做三分天下。”       又唤许复:“你算韩信七十二岁,而只有三十二岁。发你襄阳投胎为庞统,号为凤雏,帮刘备取西川。三十二岁死于落凤坡,与韩信同寿,为算命不准之报。”    
唤过樊哙:“发你投胎为张飞。” 又唤项羽:“发你只改姓不改名,为关羽。你二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与刘备共立基业。樊哙不该纵妻助吕后为虐。项羽不该杀害秦王子婴,火烧咸阳,二人都注定凶死。但项羽不杀太公,不污吕后,不于酒席上暗算人。有此三德,注定来生义勇刚直,死后封神。”     又唤丁公上来:“你托生为周瑜,孙权手下为将,被诸葛亮气死,寿止三十五。原你事项羽不了,来生事孙权亦不了也。”       再唤项伯、雍齿过来:“你两人皆项羽之罪人。发你来生一个改名颜良,一个改名文丑,皆为关羽所斩,以泄前世之恨。”又发六将于曹操部下,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泄前生乌江逼命之恨。           重湘又将有屈死不甘者,怀才未尽者,都发在三国时投胎出世。如此之类,不可细述。判官一一细注明白,何州、何县、何乡,姓甚名谁,几时生,几时死,清清楚楚。恩将恩报,仇将仇报,分毫不错。阎王叹服,替他转呈上界。       玉帝见了,赞道:“三百余年冤案,亏他六个时辰断明,真乃天下奇才也。司马貌有经天纬地之才,来生宜赐王侯之位,改名不改姓,仍托生于司马之家,为司马懿,一生出将入相,传位子孙,吞并三国,国号曰晋。”         -------------------------------------------------------    此篇非正题, 权做一笑了之    具体讲解, 还是以逻辑推理为主    
  (1) 皇权VS相权         
开国皇帝夺取天下, 并不是皇帝他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皇帝和他的战友这一群人共同的功劳, 因此, 这一群人成为国家机器的最高决策者, 而不是皇帝一个人。  
皇帝和他的战友们属于合伙人关系, 胜利果实, 大家当然都有份, 各自按股分成, 都占有一定的不同比例的份额, 合伙人根据功劳的大小, 担任不同级别的官员。    
皇帝与官员共同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在官员里面, 又有级别大小之分, 最大的是相, 居百官之首, 相的权利仅次于皇的权利。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 都必然导致三种结果: 增值、保本、亏损。  
正常人的行为选择与动机, 从主观上讲, 都是要使自己增值, 或是退而求其次保本, 最不愿意接受的是亏损。    
因此, 老百姓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便想做官。做官的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便想做相。而做相的, 也同样有着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做相的如果再继续增值, 就意味着: 做皇的正在亏损。    
所以, 皇权与相权之间, 必有矛盾, 有矛盾就必有斗争, 而斗争的结果: 要么是相权窃取了皇权, 要么就是皇权侵害了相权。究竟何方可以胜出? 万古不变的规律是: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无论你是谁。至于封建礼教忠孝节义嘛, 嘿嘿, 很难约束得了的。    
不是说没有忠心的人, 而是这一方面的东西看不见, 摸不着, 实在是不太靠谱。只有实力, 才是唯一可信的凭据。    
丞相一职, 秦时由一人担任, 有时也由左右两丞相担任, 权利是相当大的。汉时, 皇帝在与丞相的博弈中, 抓住机会分两步将相权彻底整垮。    
首先是瓦解。皇帝将原本集中的相权, 拆开分成了若干股, 由三公九卿各持股若干份, 将丞相的权利分散, 由多人担任, 使之再无法与皇权抗衡。    
其次是架空。皇帝又私设一个“内朝”, 选用自己最亲信的人,组成宫中决策机构。“内朝”对“外朝”发号施令, “外朝”即三公九卿, 仅剩个名分, 已无决策权, 只能做些传达、执行之类的事。从此, 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利被皇帝剥夺了, 本属合伙的权利, 最终落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    
这一回合较量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 总之, 最后的胜利者是皇帝, 而丞相被淘汰, 凉在了一边。    
皇权虽然巩固了, 但他的“内朝”内部又分裂成了外戚、宦官两股势力。这是在战胜相权过程中留下的后遗症。    
老皇帝死了, 小皇帝继位, 年幼不能决策天下事, 就由他的妈来主持朝政, 他的妈也不过20几岁, 就委托她娘家的兄弟(皇帝的舅舅)来主持朝政, 称为外戚, 一般都是封的大将军, 位在三公之上。他们的主要责任, 是防止其他任何官员以任何形式窃取皇权。    
外戚与小皇帝是有血缘关系的, 能守住皇权, 外戚是有功的。可问题是, 小皇帝长大后, 舅舅家族的势力也日益庞大, 自己曾委托给舅舅的权利如何收回? 他就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 也就是太监, 这些太监一直看护着小皇帝长大成人, 肯定要比亲爹还亲, 他们帮助皇帝夺权成功后, 得到的封赏,“超登公卿之位”。    
太监和皇帝共同扳倒外戚后, 权利又回到皇帝手中, 当然, 也有太监的份。新皇帝总是要娶妻生子的, 妻子的兄弟多数又是封大将军, 又成为新的外戚。    
汉灵帝统治时期的格局为:  
1. 皇帝和他手下的太监, 最具实力, 处于“甲”的位置,  
2. 皇帝的舅官何进, 新封的大将军, 也较有实力, 处于“乙”的位置,  
3. 三公九卿、文武百官, 虽然人多, 其实实力最小, 处于“丙”的位置。    
这三方力量中, 甲乙两个强方都是自家人, 最铁的人, 为内朝。丙为外朝, 其实只有两方。皇帝再无能, 皇权也是稳固的。    
三公九卿尽管一直被凉在一边, 但他们还是会瞅准时机, 与皇权相博。 三国演义第一回提到汉灵帝在位时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异现象:    
1. 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下来,蟠于椅上。把皇帝惊倒,百官俱奔避。  
2. 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半夜方止,毁坏房屋无数。  
3. 洛阳地震;  
4. 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  
5. 母鸡变公鸡。  
6. 黑气十余丈,飞入温雄殿中。  
7. 五原山岸,尽皆崩裂。  
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十年中发生这些怪异现象, 应该也算正常, 但官员中一个议郎上疏皇帝,不说别的, 只说母鸡变公鸡这件事是太监干政所导致的。  
母鸡变公鸡是否属实? 即使属实, 也和太监没有半点关系。这件事反映了: 官员中有人企图打击太监, 而太监行使的权利是“皇权”, 打击太监就有可能被说成是挑战皇权。也许他的立场是对的, 但方法绝对是错误。    
从博弈优选策略的角度来看, 做为弱势的丙方, 直接攻击强势的甲方, 这是在找死。结果, 这个官员很快就遭到了陷害。    
              
  (2) 黄巾军VS朝廷         
尽管有些太监坏到了极点, 但太监行使的权利是“皇权”, 任何官员胆敢得罪太监, 就等于是冒犯皇上。因为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太监帮皇帝夺回权利, 有功该赏, 太监的势力发展迅猛, 极为猖狂, 以至朝政日非, 民不聊生, 最终酿成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军的领袖是冀州钜鹿郡人张角。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以宗教领袖自居, 四方授徒, 施符治病,信众日多,各地百姓为去拜见张教主, 仅死在半路上的就不计其数, 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东汉皇帝的地盘共计有13个州, 而张的教徒则遍布青、幽、徐、冀、荆、扬、兖、豫, 这东部的8个州。      
张角将徒众编成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 四方百姓,蜂涌而至, 头裹黄巾, 从张角反者达四五十万。张角自称“天公将军”,还有两弟, 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声势浩大,打的各州官府望风而靡。    
民间有人造反, 皇帝就命他的舅官大将军何进镇压起义军。由于朝廷的军队数量不够, 不足于消灭义军, 大将军何进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部署:    
1. 启奏皇帝, 火速降诏,传圣旨给各州官员, 令他们自行招兵买马, 各处备御,讨贼立功。    
2. 派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俊,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朝廷的军队与地方的军队两方合击起义军。         
在何进对张角的这场博弈中, 张角是占优势的, 就是人多, 除此之外, 好像没有别的什么优势。而且, 作为领导人的张角在布局阶段存在明显的漏洞:    
1. 暗中送钱,结交太监封谞,为内应。    
2. 造反之前, 派弟子唐周去给太监报信。         
这里面存在至少如下变数:    
1. 唐周可能去报信, 也可能去告密, 两个选择。    
2. 太监有可能支持, 也可能不支持, 两个选择。    
这件事要成功, 先要唐周选择不告密, 太监接到信后, 再选择支持。因此, 成功的概率最多只有25%。已失算。    
张角送金钱给太监, 如果只是为了传教, 应该是有效的, 太监帮这个忙是举手之劳。如果为了造反, 就很难说了, 皇帝一倒, 太监也没权了, 就算张角当了皇帝, 他太监还是个太监(最好的可能只是和原来持平), 太监选择支持对自己无利, 因此, 他选择不支持的可能性会更大。    
而派弟子唐周去报信, 唐周得什么好处? 总之, 派去送信的人, 地位一般都不会高。而唐周出卖张角, 则有可能瞬间获大利, 因此, 他选择告密的可能性会更大。    
结果, 唐周一出门就向朝廷告了密, 导致张角的全盘计划被打乱, 把个发了大财的太监公公也给害死了。         
布局失算, 不一定结局失败, 但一定会导致中局困难。    
              
  真高人也
  楼主请继续!
  (3) 刘关张投军       
朝廷派出三路大军, 与地方上各州官员共同与黄巾军对决。各州的官员便有了自行招兵买马的实权。    
最北方的幽州, 太守刘焉,出榜至本州各县招募义兵。榜文发到涿县,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为兄弟来投军。    
刘备, 28岁, 编席子、卖鞋子为生。关羽, 至少27岁前就杀过人, 流窜至涿县,职业不明。张飞, 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为业。  
张飞有钱, 由他投资, 招了300个乡勇, 但是没有马, 没有兵器。    
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人员, 且都有自己谋生的手段, 如果没有黄巾起义, 他们还会继续原有的生活, 刘备继续卖鞋, 关羽继续亡命江湖, 张飞继续杀猪卖酒。    
现在突然要改行, 就说明:  
要么是原行业做不下去了, 要么是新行业比原行业获利更大,  
通常是这两种情况, 总之, 不会无缘无故的改行。    
改行做什么? 他们其实有两个选择:    
1. 投靠官府, 去剿贼。  
2. 投黄巾军, 参加革命。    
这两个行业是对立的, 不能兼职, 选哪边?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革命军的势力大, 政府军的势力小, 而他们兄弟三又是社会最底层人员, 按说, 投身革命的可能性会更大。    
但政府军开的价高, 价格高者优先成交, 这在哪都是的。皇帝的圣旨上明文写着杀贼者立功, 立了功当然有官做。而革命军可能只管饭,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为争夺生存权而战的。从战争结束后的情况看, 因杀贼而升官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刘备这个小贩, 也当上了市长, 这种机会真的极少, 可见朝廷还是下了本的。    
另外, 有两个大商家听说他们要投军杀贼, 一次性赞助了50匹马, 500两金银, 1000斤镔铁打兵器。不需要高瞻远瞩, 就可以看清楚: 投政府军赚头更大。    
三兄弟得到赞助后, 又招了200人, 一共500人, 来投幽州太守,太守大喜。太守刘焉,乃汉鲁恭王之后, 而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扯得上是亲戚, 刘焉遂认刘备为侄。    
刘焉喜的当然不是得了这个侄儿, 而是这500兵。这个侄儿和他没什么关系的。    
不数日, 革命军5万来攻, 刘焉只派刘备的这500人去打, 风险奇大, 刘备欣然领军前进。虽然不太合理, 但也没有多大矛盾。    
1. 刘焉派刘备出战, 可以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  
2. 刘备奉命出战, 可以获得立功的机会。    
尽管不太合理, 但不发生利益冲突, 且互为有利, 所以很容易达成一致。这一仗, 关羽、张飞以闪电战快速斩了贼将首领, 其余乌合之众一哄而散, 刘备捉了许多俘虏, 大胜而回。    
第二天, 青州太守来信求救, 说已被围困, 不日将陷, 刘焉派刘备去青州助战, 又叫手下的邹靖带5000兵同去。这次又立了一功, 解了青州之围。    
刘备投军后, 新手上阵, 居然连立两次大功, 且都是以少胜多, 若不是军事奇才, 则必是运气极佳。    
但是, 刘备很快就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到冀州广宗县去, 投奔中郎将卢植。于是, 邹靖把带来的5000人又带回去了, 刘关张带着本部500兵去了广宗。    
书上都是夸他们一出山就立大功, 其实不是的, 没有功的, 为什么? 刘备两胜之后, 本金还是原来的500兵, 职位也没有任何变化, 他的功在哪? 最多只能叫有功无利。照这样干下去, 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 可以明确地预见得到:    
1. 刘关张在打胜仗的情况下, 没有收益, 若是败了, 就会被打死。  
2. 若是没被打死, 就会安排到下一次去送死。  
3. 总有一次会被打死。    
跟这样的地方军合作, 有什么意思? 不如跳槽到中央的正规军去, 发展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些。地方军不被中央军管, 刘备这一走, 功劳当然就记在了地方军头上。    
由此可见:    
1. 无论布置多么困难的任务给有进取心的下属, 下属都会高兴地接受, 或是不情愿地强迫自己接受。工作难度一般不会造成人才流失。    
2. 对于已得利益的分配不公平, 是导致人才流失最直接的原因。         
  喜欢博弈  假如楼主没有之前的画蛇添足  估计顶的人更多
  (4) 胜利的果实是谁的         
中央军分3路: 卢植、皇甫嵩、朱俊。革命军也分3路: 张角、张宝、张梁。卢植与张角对战于广宗, 张角有15万兵, 卢植只有5万兵, 但抗得住, 未分胜负。    
刘备三人带着500兵来投卢植。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卢植说:“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俊对垒。你引本部人马,我再助你1000官军,前去颍川助战。”刘备领命,引军来颍川。    
颍川的皇甫嵩、朱俊用计烧散贼军, 贼军逃跑, 结果遇到也是来助战的曹操, 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曹操时任骑都尉,虽说不怎么大, 但好歹也是京官, 手里有兵, 不稀罕俘虏, 所以造反者皆被斩杀, 只抢夺贵重物资。    
刘备来迟了, 曹操已经杀过了, 他才来。所以, 皇甫嵩、朱俊又叫刘备回去, 刘备只好再往转走。空跑了两趟, 没捞到油水, 正在生闲气, 忽见路上一囚车, 押的竟然是中郎将卢植! 刘备大惊, 忙问其故。    
原来, 卢植奉大将军命出征, 宫里的太监赶来勒索, 此时的太监公公, 正如日中天, 连大将军都被他们压着, 又何况下面的一个中郎将! 而卢植没钱给, 太监就上奏皇帝,说他高垒不战,惰慢军心, 因此朝廷震怒,取卢植回京问罪。又另派一中郎将董卓来代替。    
卢植只有5万兵, 而张角有15万兵, 高垒不战,也说得过去, 换个董卓来, 也强不到哪里去。董卓战是战了, 但被张角杀的大败, 幸好是刘关张三人救了董卓一命。董卓见他三人低贱, 身无半职, 故十分轻视。    
刘关张三人本是来投卢植的, 现在却要在董卓手下受气, 况且奔波了这多时, 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张飞就憋不住了:“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    
张飞要走, 就意味着他的300兵也要被抽走, 刘备、关羽仅剩200, 分不得, 于是, 刘备道:“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如都投别处去。”    
兄弟三人弃了董卓, 又跳槽到朱俊这边。    
当时, 曹操跟着皇甫嵩讨张梁。皇甫嵩屡胜, 而董卓屡败,朝廷也把董卓拿回去审, 命皇甫嵩代之, 统领两路军马。    
革命军这边, 张角病死, 张梁统其众,也率领两路军马。皇甫嵩连胜七阵,斩了张梁, 又把张角从棺材里挖出来割了脑袋,送往京师请赏。朝廷加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曹操有功,任济南相。他们已经结束, 班师赴任去了。    
朱俊见他们都升了官, 便催促军马,急攻张宝。张宝的部下严政见势不妙, 刺杀了张宝投降。朱俊遂上表请赏。    
三个头领都死了, 黄巾之乱平息。    
紧接着, 黄巾军的余党又有三人聚众数万,与张角报仇。这一次, 朝廷命朱俊一路军马讨伐。    
朱俊将贼围困, 贼要求投降, 在接不接受投降的问题上, 分析如下:    
1. 当年汉高祖刘邦特别优待投降的人, 是因为当时缺人, 要争取更多的人来,    
2. 现在不缺人, 让他们投降, 就是鼓励更多的人造反, 一打不赢就可以投降, 所以这不是良策,    
3. 不能接受投降, 必须全部剿灭。    
决定了全部剿灭, 怎样剿, 效果最好呢? 分析如下:    
1. 四面围如铁桶,贼不能降,必然死战。我军也必有较大亏损,    
2. 不如撤去一角,让他们跑。从三面追杀, 贼必然只顾逃命,无心恋战,这样杀, 我军的伤亡可减少到最小。    
这个杀法, 是刘备的高论, 朱俊采纳了。    
这时, 扬州的孙坚, 一个地方上的小官员, 他也和刘备一样, 自己组建了一支队伍, 他招了1500个兵, 赶来助战。    
正好, 朱俊、刘备、孙坚三方合伙夹攻, 大胜黄巾余党, 斩首数万级。  
朱俊被封为右车骑将军。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去了。刘备几经周折也谋了个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县尉下面的两个位置由关张占着), 这个县尉一职, 大概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合伙共有的, 只不过是以刘备的名字注册的, 所以这三个人吃饭一起吃, 睡觉一起睡, 发了工资三人一起花。    
总之, 杀贼立功的人, 基本上待遇都比较好。    
但是, 好景不长。皇帝总是要把临时下放的权利收回的, 于是, 太监们又开始代表皇帝行使皇权, 勒索这些有军功的官员。边勒索, 边裁员。勒索是为了私利, 裁员是例行公事。如此, 大家辛苦了一场, 胜利的果实, 又流到了太监们的手里。       
相关人员的结局如下:    
皇甫嵩、朱俊两个车骑将军被撤了职, 罢了官。由太监公公担任了车骑将军。    
多数官员被裁, 封了13个太监为侯。    
董卓破黄巾无功, 朝议欲定罪, 但他以重金贿赂太监, 不仅幸免, 还被封为前将军、西凉刺史, 统帅西北大军20万。    
曹操的身份比较奇特, 父亲是一个太监的养子, 所以没怎么动他,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    
孙坚也有人情, 官职未动, 长沙又有人造反, 太监假传圣旨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讨贼, (圣旨是真的, 只是没有通过皇帝)。    
刘备的这个县尉是三个人分的, 所以拿不出多的钱, 被裁掉了。绕了一大圈, 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上, 一切都得重新再来。    
好在革命军此起彼伏, 地方上得不停的招兵御敌, 故此, 机会多多, 刘备又因新的军功获得一个平原县令的官职, 且颇有钱粮军马。    
曹操, 下级官员的代表。  
孙坚, 地方势力的代表。  
刘备, 草根阶层的代表。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 他们都是助战的小势力, 后来都逐步演变成为中坚力量, 的确都属不易。从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创业之初, 由于起步基础的不同, 导致所遇到的困难是没法比较的。曹操固然很杰出, 但他获得好机会的可能性相对要多一些。而刘备则尽是遇到倒霉的事。    
在创业阶段, 出身的条件比自身能力更加重要。    
  (5) 外戚VS太监         
黄巾起义平息后, 皇帝病危, 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只要皇帝一死, 大将军把持朝政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在这一局中, 要决策的项目是: 立谁为新皇帝。    
有权参与决策的人是: 皇帝、太监、大将军这三方内朝的人。而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都是外朝的, 他们只能静等通知, 不能参与。  
皇帝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刘辩,是大将军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生的。小儿子叫刘协, 是王美人生的, 王美人死了, 刘协就由婆婆(即皇帝的母亲)董太后收养。    
这两个儿子, 究竟立哪一个? 若按制度, 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皇帝更偏爱小儿子, 临死前, 决定立小儿子为接班人。    
皇帝选择的是小儿子。那么, 太监们究竟该怎样选呢?    
他们的选择, 也是和皇帝一样的, 立小儿子刘协为新皇帝。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如何如何地忠于皇帝, 而是涉及到他们的已得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 因为:    
1. 大将军何进一定会选择自己的外甥皇长子刘辩做新皇帝。  
2. 大儿子刘辩做了皇帝, 大将军何进就会把持朝政。  
3. 何进把持朝政, 太监们的利益就会落到何进手里, 或死在何进手上。    
立小儿子做皇帝, 对太监最有利, 立大儿子做皇帝, 对太监最不利, 所以绝对不能让何进的外甥做皇帝。这一选择是太监们的优选策略。正招!    
内朝三方人中的两个强势方的意见是一致的: 立小儿子刘协做新皇帝。这就等于是通过了, 因为大将军何进无论怎样选择, 都不能改变这一结果。    
可问题是: 皇帝一死, 局势就变成太监、大将军两方了, 如果小儿子当了皇帝, 大儿子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必然不服, 他若生出事端怎么办?一个叫蹇硕的太监说:“若要立刘协为太子,必需先杀何进,以绝后患!”  
皇帝说“好。”于是, 杀何进,通过了, 宣何进入宫。    
“强对强”, 结果不太好判断。而“强对弱”, 就很容易预料。对手越弱, 胜算越大。而“弱”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级别进行排序:    
4.极弱    
何进的实力比太监们略弱一点点, 悬殊不大, 真打起来, 未必收拾得了。最好的办法是: 使何进从“略弱”变为“极弱”, 这样方能一击必胜。把何进骗进宫, 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直接暗杀掉, 就是以强对极弱, 这种做法的胜算概率最高, 成本也是最低。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阴险的招数比正大光明的招数更易于获胜。因为阴险的招数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又导致了实力的不对称, 实力的不对称导致了最终的胜负结果。这一点是有数据支持的, 不管你喜不喜欢。      
大将军何进接到通知, 兴冲冲地往宫里走, 他这一去, 必然就是去送死! 但意外的事常有, 当何进刚走到宫门时, 一位官员说:“不能进去, 蹇硕公公要杀你哩。”就这一句话, 把太监设的局打破了。  
何进大惊, 急转身回走。马上召集诸大臣商量: 太监们要对我下手, 我决定杀进宫去, 把这帮太监斩尽诛绝!       
这一局的决策项目是: 杀太监。    
参与的决策者是: 内朝的大将军何进和外朝的诸位官员, 两派人。地点就在何进的私宅内。    
这个时候, 东汉王朝高层的整体大格局为:    
甲方(最强): 太监。  
乙方(次强): 大将军何进。  
丙方(较弱): 诸位朝廷官员。    
乙方如果直接攻击最强的甲方, 获胜的把握不怎么确定。因此大将军何进没有单方面采取行动, 而是与处于丙方的诸位朝廷官员联合起来共同攻击甲方, 这样比较牢靠些。这是优选策略, 正招!    
乙方丙方联合起来杀太监, 一致通过了。但在具体怎么杀的问题上, 丙方阵营(朝廷官员)内部却出现了争议, 有如下两种看法:    
1. 所有的太监, 全部一次性的斩尽杀绝。 (以袁绍为代表。)    
2. 只杀罪魁祸首, 其余的太监不可尽诛。 (以曹操为代表。)    
他们都各自说出了一套理由, 并且都十分有理, 究竟哪一种策略更好呢?    
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分析:    
1. 作为丙方, 单独攻击甲方是找死, 必须和乙方联合, 共同攻击甲方才是正招, 这和乙方的选择是一致的, 所以双方很容易结盟。    
2. 结盟后, 乙方一定会尽全力攻击甲方, 否则, 失败的可能性极大。从而导致乙方不得不成为认真履行合同的一方。    
3. 丙方助乙攻甲, 开始也一定是认真的, 但如果一举将甲方全部歼灭了, 则乙方存在对丙方下手的可能, 丙方为了自保, 就会私自悔约, 放过甲方一马, 使甲方喘过气来反扑乙方, 丙方再开始认真履行合同对付甲。    
4. 丙方此一时彼一时, 必须见风使舵, 方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甲乙两方尽管都会痛恨丙方, 但暂时都不会对丙方下手, 因为甲要尽全力攻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乙, 乙也要尽全力攻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甲。丙方就是安全的。    
5. 一直等到甲乙双方斗的两败俱伤之日, 便是丙方出面收拾残局之时, 一举消灭双方而胜出。    
这是三方博弈中, 丙方优选策略的基本模型。    
袁绍主张将甲方一次性全部消灭, 曹操主张只将甲方中带头的人消灭。因此, 曹操提出的方案是丙方的优选策略, 正招!    
但是, 对于乙方大将军何进来说, 将甲方一次性全部消灭, 才是乙方的优选策略。所以, 袁绍表态后, 将军大喜; 而在曹操表态后, 将军叱骂曰:“汝小辈, 安知朝廷大事!”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并不存在“对不对”,只存在“对不对味儿”, 袁绍对将军的味儿, 就是对的, 曹操不对将军的味儿, 就不对。      
大家正在商量, 有人来报信: 皇帝已经死了, 太监们要骗大将军进宫, 准备杀掉。说未了, 传圣旨的人到了:“宣大将军何进速速入宫!”       
  顶  给动力
  (6) 大将军是怎么死的         
博弈是一门艺术, 研究的是如何选择的学问。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众多可以选择的条件中, 选择最佳策略可以加大胜算的概率。如果斗争的双方采用的都是优选策略, 那么, 至少可以继续持久的抗衡下去, (即: 不败)。如果某一方采用了劣选策略, 那么, 则很有可能当时就被对手立即吃掉。    
所以, 我们说: 结果始终不太确定, 但策略总是可以有优选。       
在上一回中, 我们分析了太监、大将军、朝廷众官员这三方各自的优选策略:    
甲. 太监们的优选策略是: 杀掉大将军。  
乙. 大将军的优选策略是: 联合众官员, 杀掉所有的太监。  
丙. 众官员的优选策略是: 联合大将军, 只杀掉小部分太监, 使太监们与大将军互相杀伐, 然后从中坐收渔人之利。    
这是三方各自的优选策略, 如果某一方违背了优选策略, 失败的概率就会相当大。    
众官员里又分两派:    
1. 袁绍要杀掉所有的太监。  
2. 曹操要杀掉小部分太监。    
因此, 曹操的方案是丙方的优选策略, 袁绍的方案是丙方的劣选策略。但袁绍的劣选策略正好是乙方大将军的优选策略。所以, 大将军只派袁绍带兵杀进去, 而不派曹操。袁绍由此获得了执行权, 去执行对丙方阵营最不利的方案。    
是不是说袁绍没有曹操聪明或狡猾呢?  
不是的。袁绍的劣选策略, 只是他口头上的, 并不代表他的实际行动, 而他在执行大将军的任务中, 居然又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和曹操一样的选择!     
丙方第一步:    
袁绍冲进宫中, 只斩杀了太监蹇硕一人, 按他自己说的要斩尽杀绝, 他却不杀了。跑来对大将军说:“今日可乘势尽诛之。”大将军当然很高兴, 好! 好!    
袁绍若真的要把太监杀尽, 就不会给对手丝毫喘气的机会。他这样做, 实际上是在故意放太监一马。    
太监们向何皇后(现任太后了)求情。何太后对大将军说:“蹇硕要害你, 他已经被杀了, 你怎么要把别的太监都杀掉? 不是这些太监的提拔, 你我兄妹能有今天的富贵吗? ” 大将军说:“好, 算了吧。”    
袁绍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丙方阵营优选策略的第一步, 杀了一个太监, 留下其余的太监, 便于攻击大将军。    
丙方第二步:    
丙方的第二步是使太监和大将军相互对杀。  
太监们三番五次地想扳倒大将军, 都没有得逞。大将军想杀太监却碍于妹妹何太后的情面, 不好下手。袁绍为大将军出了个主意:“既然您不好意思动手, 那就传旨叫下面各个地方政府的头领们带兵来逼宫, 太后迫于压力, 必然会杀太监。”  
大将军道:“此计大妙!”  
曹操有不同意见: 纷纷招外兵, 动静太大, 其事不秘, 事必不成。  
袁绍这一步, 其实是个妙招, 他就是要让事不成。    
1. 他的目的不是要杀太监, 如果真要杀太监, 秘密的方法有多种, 不需要招外兵把动静搞那么大。  
2. 把动静搞大, 是在提醒、逼迫太监们快速下手杀大将军!  
自小皇帝登基后, 大将军上升为甲, 太监们下降为乙。若长期斗下去, 太监们迟早是要完蛋的, 太监们完蛋了, 大将军再无牵制, 对丙方就极为不利。    
袁绍把外兵招来逼宫, 太后必然会被迫下令诛杀太监。至此, 太监们只剩下唯一的选择: 就是抢在外兵逼宫之前, 先杀掉大将军! 否则没有活路。    
如果袁绍不把外兵招来, 太监们就还存在与大将军慢慢周旋的余地, 选择多多, 不一定急着采用暗杀手段。    
结果, 大将军进宫的时候, 被预先埋伏的太监们砍为两段! 把脑袋割下来甩到墙外。    
大将军遭太监们暗杀, 是由袁绍“招外兵来逼宫”这一步棋直接导致的! 大将军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袁绍一个人单独完成了丙方阵营优选策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却未被人识破。    
丙方第三步:    
大将军被太监们暗杀了, 局势发生了明确的逆转! 丙方阵营的第三步: 出面收拾残局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袁绍、曹操、袁术(袁绍弟)率兵冲入宫中, 争先恐后, 奋勇杀监, 且配合默契。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 将太监们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    
曹操原先不主张把太监杀尽, 现在丝毫不落于人后, 见太监就杀, 仅有的一点仁慈也没了, 为什么? 甲方乙方大火拼的机会出现了, 丙方阵营等的就是这一天! 必须杀干净, 以防后患。    
不需要商量, 大家不约而同地做, 就连以前罢了职的官员也赶来助战。    
所有的太监们被斩尽杀绝。杀完了太监, 再杀太监的家族, 尽皆灭族。杀完了太监的家族, 再杀到大将军的家族, 大将军的弟弟也以勾结太监谋害兄长的罪名而砍为齑粉。    
皇帝内朝的外戚、太监这两股强大的势力, 在一夜之间, 被杀得片甲不留, 成为永远的历史。在这一局中, 作为弱势的丙方阵营, 即朝廷的众位官员, 大获全胜!    
记住他: 袁绍。    
  三国人玩的阴谋太厉害了!
  有见解,顶!
  飞机真是强人,你比易中天讲的好多了
  (7) 董卓进京           
一夜之间, 皇帝内朝的外戚、太监全部都灰飞湮灭了, 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变局。现在, 只剩下外朝的众官员们, 群龙无首, 秩序混乱。    
以前, 大量的要职一直是被外戚与太监们占据着, 今夜, 他们统统被杀掉之后, 所空出来的职位, 就成为众官员们的胜利果实, 几乎人人都有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一局, 要决策的项目是: 面对这一大堆胜利果实, 大家究竟该怎样分配?    
首先要说明两点:    
1. 无论怎么分配, 一定会有人感到不公。因为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  
2. 无论怎么分配, 一定会有人获得最大的份额。也就是说, 一定会产生一个新的把持朝政的人出来。    
人人都希望分配的多一些, 实力强的人希望按实力大小进行分配, 资格老的人希望按排资论辈进行分配, 功劳大的人希望按功劳大小进行分配。  
究竟按什么原则进行分配最合理? 这在当时是没有标准的, 无论按什么标准进行分配, 都是有争议的, 因此, 兼顾多种因素综合参照后的标准, 争议可能会最小。    
在杀太监的过程中, 袁绍、曹操、袁术的功劳最大, 但他们只是下级官员, 小辈耳, 离把持朝政的距离还很远, 因此, 他们在这一局中竞争的目标不会是把持朝政, 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得到提升。    
高级官员竞争的目标当然是把持朝政, 由谁来把持朝政? 这只会在高级官员中产生。按文标准是排资论辈, 按武标准是比实力大小。    
1. 实力比较    
全国13个州中, 凉州兵马最为雄壮, 因此凉州的董卓最具实力, 但别的州也不一定就打不赢他, 比如荆州兵的丁原就不服他。  
董卓的兵马本来就强, 再加上大将军的兵马又都被董卓收编了, 实力就更强。丁原是个劲敌, 董卓设计收买了丁原的部将吕布, 吕布杀了丁原, 荆州兵散去一半, 剩下的被吕布带来投靠了董卓。  
至此, 董卓的实力, 几乎已无人能控制。    
2. 排资论辈    
名义上级别最高的是三公, 在中央政府和三公一个级别的还有将军、太傅, 合称五府, 大将军在三公之上, 其余将军在三公之下。  
因此, 把持朝政的人只会在中央政府的三公、将军、太傅这五府中产生。  
董卓是前将军, 他上面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死了, 不在了, 董卓的排名就靠前了, 他现在的身份是相当于代理大将军。    
在众官里面, 同时具备资格与实力这两个条件的人选, 只有董卓一个人。所以, 董卓获得了胜利果实的最大份额, 成为新秩序下把持朝政的牛人。  
这样分配的争议是最小的。大家都情愿接受, 或是不情愿也忍着接受, 因为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有人说, 董卓专权, 都是袁绍招外兵导致的。    
董卓是外兵, 但他同时也是朝庭的前将军。你招不招外兵, 他都是会以朝庭前将军的身份跑来把持朝政的。如果董卓不是前将军, 仅仅只是外兵, 他跑来把持朝政就是造反, 当时就会发生战争。    
董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在当时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家基本上都默认了。至于他后来的表现不好, 那是后来的事, 不要混为一谈)。其他的官员也多有升赏, 以前罢职的人也多有重用, 总之, 朝廷官员这一阶层的人, 多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董卓自封为相国, 被废除多年的丞相又死灰复燃了。    
外戚、太监总是留给大家不太好的印象, 但事实上, 他们才是保护皇权的重要力量, 失去了他们, 皇帝就成了一个孤儿, 皇权被相权轻易地击败了。    
       
  再顶  每天追  不过楼主也没让失望~~~  哈哈
  (8) 董卓为什么要立献帝              
董卓、三公九卿、文武百官、袁绍、袁术、曹操、等等, 凡是剩下来的人, 他们统统都是原先丙方阵营的人。因为:    
1. 他们都是同朝为官。并且都是外朝的官员。  
2. 他们都不是皇帝内朝的外戚。  
3. 他们都不是皇帝内朝的太监。    
原先的外戚、太监都死掉后, 他们所空出来的大量职位, 就变成了所有外朝官员们的利润。大家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增值, 由于人人都想分配的多一些, 故此, 又产生了新一轮的竞争。    
在这一群所有的外朝官员之中, 只有董卓的实力、资格都是最占优势的, 所以董卓成为新秩序下的老大。    
董卓在重新分配这些利润的时候, 必须保证做到以下2点, 方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 让多数人公平。  
2. 让少数人不公平。    
因为没有绝对的公平, 无论你怎样分, 总是有人会感到不公平的。既然不公平是不可避免的, 那就干脆直接让少数人来承担不公平。    
感到公平的人, 不一定会对自己拥护, 但感到不公平的人就一定会对自己敌视。因此, 不公平的人只能是少数, 名额必须有限。只要多数人是公平的, 少数人就翻不起大浪。    
那么, 究竟让哪一部分人来承担不公平呢? 最优选的策略是:    
让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少数人不公平。    
因为不公平的名额是有限的, 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 无论怎样分, 总是对自己有威胁的, 所以, 让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来承担不公平, 是最经济的做法。       
对董卓威胁最大的人有两派:    
1. 文派。是官员中级别最高的三公。不过三公的地位虽然高, 但都是虚职, 没有实权。  
2. 武派。是京中带武装队伍的军官。不过他们手里虽然有兵, 但地位一般都不太高。    
如果一但发生叛乱, 这些手里有兵的下级军官一定是最具实力的。所以, 这一部分人对董卓的威胁最大。让这一部分人来承担不公, 是董卓的优选策略。    
而在这一部分人中, 袁绍、袁术两弟兄都是京中带武装队伍的军官, 他们的叔叔袁隗则是太傅, 三公一级的人物。因此, 袁氏家族最具把持朝政的可能, 袁隗是董卓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要打击袁隗, 先得拔掉袁绍、袁术两弟兄。    
在前期大将军与太监的斗争中, 袁绍、袁术等带武装队伍的下级军官都是杀太监有功的, 是以什么名义杀的呢? 以国家的名义, 为国锄奸, 为皇帝锄奸, 故此, 他们不是叛臣, 而是皇帝的功臣。    
是功臣就该封赏, 一封赏就又加大了对自己的威胁。演变下去, 会出现抗衡, 或是战争。故此, 必须设法把这些功臣的功劳给抹杀掉, 找什么理由呢? 从这些下级军官身上确实找不到什么正当理由, 那就拿皇帝开刀。    
把皇帝废掉, 皇帝一废, 这些下级军官的功劳也就等于废了。    
小皇帝登基时间很短, 和大多数官员都还没有建立利益关系, 只有这些立有军功的下级军官们和小皇帝存在利益关系。小皇帝一废, 利益关系就解除了。    
大家私分的是皇帝的权利, 在董卓的操纵下先完成分配方案, 再叫皇帝签字通过,
你们这些人原先的功劳, 都去找那个破产了的皇帝去结帐吧。    
这就是董卓废掉皇长子少帝又立皇次子为献帝的真正用意。不是为了欺负皇帝, 而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如果董卓不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仅仅只是为了便于自己操纵皇帝, 那他就不会废长立幼, 因为大儿子刘辩没有小儿子刘协聪明能干, 这是公认的, 相对来说, 操纵大儿子比操纵小儿子要更加方便些。何必多此一举。       
董卓走这一步棋, 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 但这是一步要招, 尽管会招骂, 但还是要走。这步棋一走出, 直接导致了袁氏兄弟连夜逃出了京城。    
逃跑是正招。因为董卓的这个动作, 明摆着就是冲他们来的, 无论合作, 还是不合作, 演变下去, 都是迟早要对他们下手。所以别人不怕, 他们最怕, 逃命要紧。    
通过废长立幼直接打击有军功的这部分对自己有威胁的人, 间接震慑其他的人, 再提拔大量对自己无威胁的名流名士作官, 为以前的冤案平反, 罢官的复职, 使受益的成为多数人, 董卓的位置就稳了。    
废长立幼, 封建社会里这么大的事, 也默认通过了, 也没见哪路诸侯为了忠于皇帝而起兵讨伐他的。为什么? 因为受益的占到了多数。       
袁氏兄弟逃出了京城后, 一个向北跑, 一个向南跑, 他们的职务换上了董卓的人, 这个时候, 已不构成威胁了, 于是, 又变成了董卓拉拢的对象。    
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封袁术为南阳太守, 京官变成了土皇帝。又加地位低的袁术为后将军, 使他兄弟不和。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 董卓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代名相的外在条件, 但是, 他的内在素质, 还是低了。         
        (9) 怎样杀董卓           
汉灵帝本来是准备立小儿子刘协当皇帝的, 未能如愿, 后来董卓还是把刘协推上了皇位, 这刘协还是有当皇帝的命。  
刘协就是汉献帝, 不过, 他实际上只是个孤儿, 空有个名义, 皇帝的权利, 他最多只占1%, 都被董卓霸占了。    
董卓又把废掉的少帝和何太后害了, 何太后是被扯住双手, 从楼上直惯而下摔死的, 少帝是用药酒药死的。自此, 董卓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  
这是侵犯的皇权, 不过, 此时的皇家已经成了少数人, 都拿他没办法。    
董卓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遇村民男女。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这是侵犯的民权, 不过, 老百姓手无寸铁, 也都斗不过他。    
在当时的朝廷官员中, 董卓的爪牙甚多, 这就足以保证他的位置能坐稳。    
一日, 王允设宴请旧臣喝酒, 酒行数巡,王允道:“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也。”    
王允经过试探众官, 发现众官都不表态, 只有曹操一人有意。于是, 王允私下与曹操商量, 曹操道:“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王允问他:“孟德有何高见?”曹操说:“近日我屈身以事董卓,实欲乘间图之耳。现在颇得董卓信任。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王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而去。       
为什么在那么多的旧臣里, 只有王允和曹操要害董卓呢? 这是因为新秩序下的分配对王允和曹操最不公平。    
王允是司徒, 三公之一, 排司徒前面的是太尉, 太尉也是董卓在担任。扳倒董卓后的最大受益者, 应该是王允和袁隗等三公级别的高级官员。    
袁氏兄弟逃出了京城后, 旧臣中带兵的官员属曹操最高, 但他不是董卓的人, 不可能被重用的。    
因此, 王允和曹操共同扳倒董卓之后, 就会建立下一个重心分配的新秩序, 在这个新秩序下, 王允和曹操都会成为受益最大的人。    
当然, 他们不会说的这么直接, 而是说为了国家, 为了皇帝。       
王允和曹操联合, 是旧臣中最强的组合了, 但和董卓的势力相比, 还是差得远, 没法比, 因此, 暗杀就是优选策略, 成本最低, 胜算最高。    
甲. 最大势力, 丞相: 董卓  
乙. 高级官员, 司徒: 王允  
丙.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    
乙方必须联合丙方, 因为王允没有单独接近董卓的机会, 必须要依赖可以单独接近董卓的人, 方能行刺。    
丙方的曹操也必须联合乙方的高级官员, 方能行刺。    
如果曹操不联合乙方, 单方面采取行动, 则存在如下变数:    
1. 存在成功或不成功这两个变数。最好的结局是暗杀成功。  
2. 在暗杀成功的情况下, 又存在变数: 乙方有可能以暗杀大臣的罪名杀掉曹操。    
因此, 曹操要暗杀董卓, 必须先得到乙方的认可。乙方即使口头上保证了, 丙方仍不可全信。这样就导致了丙方在履行合同的时候, 不卖力是优选策略。              
  原来如此
  叙事的角度不错,老故事有新味道。
  不错!!袁绍不是一个傻蛋.  也年少轻狂过,只不过老了,就有点刚愎自用老气横秋了.
  哇哇!~期待更新中
  每天来顶~~~
        (10) 曹操为什么刺杀董卓没成功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如果挥刀乱砍,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乱砍, 是完全有可能令董卓当场毙命的, 即使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 也是来不及反攻的, 可曹操为什么不和他拼命呢? 今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甲方. 最大势力, 丞相: 董卓,  
乙方. 高级官员, 司徒: 王允,  
丙方.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    
曹操、王允密谋要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他们就有望成为下一轮重新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  
乙方与丙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甲方才是优选策略, 否则, 任何一方单独去攻击甲方, 都是极其危险 + 愚蠢的。    
现在, 他们结盟了, 这是正招, 必须的。结盟之后, 作为乙方的王允, 应该尽全力与甲方董卓相博, 才是合理的, 这样才能更加团结丙方, 加大对甲方的攻击力度。    
王允与董卓相博的方式总共只有两种:  
1. 明争。即以合法手段, 在朝堂之上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削弱董卓的势力。  
2. 暗斗。即以非法手段, 在僻静之处直接把董卓暗杀掉了事。  
由于王允的司徒身份是个虚职, 而朝廷的大多数要职都已被董卓的爪牙占据了, 因此, 王允不具备在朝堂之上以合法手段与董卓相争的条件。  
如果采用暗杀手段, 王允也不具备与董卓单独相处的条件。    
那么, 王允与董卓之间, 根本就不存在相博了。这也就是说, 作为乙方的王允, 没有条件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 那么, 这个合作联盟, 就必将面临解体的可能。    
现在, 乙方王允把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全部交给了丙方曹操,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这种合作还能不能继续得下去?  
不是说王允这个人没有诚意, 而是他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所以, 这次联盟暗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水的。    
作为丙方的曹操, 在和乙方结盟的时候, 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 那就是“鼓吹”, 这是一步要招, 必须“鼓吹”, 并且还要信誓坦坦地“鼓吹”!    
比如, 在前面的密谋杀太监局中, 袁绍就向大将军信誓坦坦地鼓吹: 愿斩关入内, 诛尽阉党。说的将军大喜。至于后来袁绍是不是真的会一次性把太监们斩尽杀绝, 在当时, 谁也不知道。但话一定要这样说。这样说没有任何坏处, 而好处却有三:    
1. 取得合作者的信任,  
2. 坚定合作者的信心,  
3. 鼓吹的成本, 总是为0。    
鼓吹之后, 合作者未必就有信心,也未必就完全信任, 但总是比不鼓吹要好。因为空口一句白话, 是没有任何成本的, 既然不付成本, 当然可以狂吹, 怎么好听就怎么说。至于后来没办成, 令人相信的理由多的是。    
曹操在这一局中的表现就非常到位。他信誓坦坦地对合作者王允说, 杀一个董卓是很容易的, 你把宝刀借给我, 我马上把董贼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 以谢天下, 虽死不恨!  
很好。    
这样说固然很好, 但真要这样做了, 就是极为劣势的选择, 作为丙方最优选的策略是助乙攻甲, 见机行事, 如果单独进攻甲方, 那就是在找死。    
曹操如果真的单独去进攻甲方, 刺杀董卓, 那么, 一定会有如下变数发生:    
1.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挥刀上去乱砍, 存在砍死或没砍死两种结果, 曹操有一半的成功机会。若没砍死, 则曹操必死, 这就结束, 没有变数了。若砍死了董卓, 后面还有变数:    
2. 曹操砍死了董卓, 吕布牵马过来了, 持戟杀操, 操挥刀再砍吕布, 又有两种结果: 吕布杀死曹操, 或曹操砍死了吕布。曹操哪是吕布的对手, 几乎不可能, 假设他非常幸运, 万一砍死了吕布, 后面还有变数:    
3. 曹操砍死了吕布, 被众家丁围住, 曹操挥刀乱砍, 又有两种结果: 曹操被众家丁杀死, 或曹操冲出包围, 逃离了相府。后面还有变数:    
4. 曹操逃出了相府, 又有两种结果:
原先的合作者乙方王允以刺杀大臣的罪名杀死曹操, 或王允承认曹操的功劳给他加官。而在这两个结果中, 杀死曹操是乙方王允的优选策略, 这种可能性最大, 故曹操死定了。    
因此, 曹操只要去刺杀董卓, 就有可能死在董卓手里。不死在董卓手里, 则死在吕布手里。不死在吕布手里, 则死在众家丁手里。不死在众家丁手里, 则必死在王允手里。没有活路。    
如果曹操是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 那还有可能会选择与董卓同归于尽, 可问题是曹操的脑子很正常, 并且很发达, 他是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的。    
所以, 在谋划刺杀董卓这一局中, 从乙方王允的角度看, 不具备合作条件, 从丙方曹操的角度看, 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 先前信誓坦坦的约定, 就必然会变成一个虚假的联盟, 从而无法实施。    
也就是说, 刺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个虚假合同, 并不会真正去执行的。    
既然无法实施, 就得另做打算。最后, 曹操选择了放弃。他也和袁氏兄弟一样, 逃离了京城。    
  所以,一看到别人信誓旦旦,就要仔细想清楚了,大部分都是忽悠!  最后一个信誓旦旦好像是袁世凯.
  刚看完。这段沙发没赶上。添加到收藏中,时刻关注。期待继续
  这才是学术    这才是历史研究    易中天之流,可以退出江湖了
  按lz的思路,    如果曹操能不声不响的干掉董卓,还是会干的,而且最有利。    有了动静,就算成功也会被王允作为拉拢董卓旧部的替死鬼。    所以,曹操只是去寻找那样一个极少的机会,没有,就放弃了。
  忍不住了。天天期待更新。决定收藏了。牛贴
        (11) 关东联军VS董卓         
中央朝廷官员主要是由董卓的凉州部下(凉系)和原先的朝廷官员(旧系)构成的, 曹操是旧系, 不是凉系, 所以他很难得到董卓的重用。    
曹操与王允合伙暗杀董卓, 由曹操一人去执行, 而王允什么也不做,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所以暗杀董卓的计划, 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曹操选择了放弃。    
因此, 曹操如果继续留在京城, 无论是与董卓合作, 还是与王允合作, 都没有好结果。也就是说, 他呆在京城已经没有增值的希望了。所以曹操选择和袁氏兄弟一样的道路就是理所当然的。      
曹操逃出京城, 走这一步棋的变数是很不确定的, 有可能会混好, 有可能会混栽, 没有人能保证, 所以这一步棋是在冒险。但若不冒这个险, 继续留在京城, 那么后面的变数很确定,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一定会混栽, 这是可以保证的。    
在“一定会混栽”和“可能会混栽”这两者之间选择, 应该是好选的。  
两利相权, 取其重。两害相权, 取其轻。    
曹操逃到兖州陈留地方, 和父亲商量: 打算变卖家产, 散尽家资, 招募义兵, 讨伐董卓。  
这个决策是需要魄力与勇气的, 这才是真正体现曹操英雄气概的地方, 而不是所谓的敢刺杀董卓, 那只是说说而已。    
曹父比较支持: 就是本钱还是太少了, 我认识一个巨富卫弘, 若能得到他的相助, 大事可图矣。  
曹操请卫弘喝酒, 卫弘答应投资入股, 出尽了家财, 也极有英雄气概。    
紧接着, 曹操做了两件事: 先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太守刺史们, 共同起兵讨伐董卓。然后招兵买马, 组建自己的队伍。    
这个顺序是合理的, 做两件事的时间可以重叠着一起用, 如果先组建队伍之后, 再发通知, 必然会浪费时间。    
曹操现在的身份应该是不担任任何职务的, 因此, 他的队伍是民营的, 和最初的刘关张一样, 不同的是本钱巨大, 他的这支民营队伍不见得不国营的小。    
曹操招到的人:  
1. 乐进,李典,留为帐前吏。  
2. 夏侯惇与族弟夏侯渊,各引壮士千人来投。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夏侯惇自枪棒, 十四岁就杀过人, 亡命江湖, 经历一点也不比关羽逊色。  
3. 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此二人弓马娴熟,武艺精通。  
创业之初, 还是家族势力为主。这些人只要是活下来的, 后来都成为元老。    
曹操在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时, 他不可能预先知道谁会来, 谁不来, 因此,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力量, 他必须满发, 全国那么多州郡, 最优选的方案是: 所有的州郡全部发遍, 来了多少是多少。    
发多少的选择权在于曹操, 来多少的选择权在于各地官员。    
发传单的成本是最低的, 只要能来一路兵马, 产出就远大于投入。所以, 发传单应该尽量的全部发遍铺个满。这样才有可能招来更多的兵马。    
尽管策略上可以有优选, 但结果始终是不太确定的。  
曹操的传单发出后, 几乎就没有谁理他的, 曹操仅仅只招来了一路兵马。是哪一路? 袁绍!  
袁绍老早就有此意, 一接到曹操的通知, 就聚集麾下文武, 引三万兵, 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    
袁绍这个人的身价是相当高的。    
1. 出身高贵, 名门之后, 祖上有四代人担任过三公的职务, 极为显赫。朝廷、地方的许多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    
2. 在所有的地方官员中, 只有袁绍曾经在中央朝廷担任过最高职务, 并且在杀太监时, 功劳最大。    
3. 个人修养颇高, 有姿貌威容(即: 英俊威武), 且善作谦虚状, 又好纳名士, 好养门客, 在京城的时候, 宾客莫不争赴其庭, 来投奔他的人有时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 无论贵贱, 袁绍都会下车以礼相待。    
就单单只从“面子”这个方面来讲, 袁绍这个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着其他人所无法具备的门面资源。门面资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早在杀太监之前, 袁绍和曹操就是密友, 现在, 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敌人又是同一个人, 袁绍又怎会不来呢? 即使以前的关系不好, 没有任何交情, 只要是在利益一致, 敌人一致的情况下, 选择合作, 总是正选。    
有袁绍的加盟, 形式就不一样了, 二人商量之后, 再发一次传单, 这次招来了十六路兵马, 加袁绍、曹操共为十八路。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    
是不是说各路诸侯只给袁绍面子, 不给曹操面子呢? 有一定的因素, 也不尽然。因为大家虽然都有此意, 但都不知道其他人的真实意图, 即不知道敌人是否一致, 其他人究竟是敌是友, 谁知道呢? 所以就都不敢冒冒然地参加。    
曹操的面子小, 你一参加他, 很有可能导致敌多友少, 未灭董卓, 反灭了自己。而袁绍的面子大, 有他参加的话, 应该可以保证敌少友多一些。    
不是面子表面的交情问题, 而是面子背后的利益问题, 安全保障的问题。有袁绍的面子做保障, 有野心的人们就自动的浮出了水面。    
这十八路军马, 称为关东联军, 他们代表正义的力量去挑战董卓。但无论怎样, 董卓是代表政府的, 当然要剿灭、镇压这些叛军。    
董卓说他们是叛军, 反政府非法武装, 这是说得通的。    
联军也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董卓的不是才更具攻击性。    
首先, 最具攻击性的应该是质疑董卓上台当太尉当相国的合法性, 但是没有一个人质疑他的合法性, 这就说明, 董卓上台的时候, 他上面的人都死光了, 是该轮到他了。    
这方面找不到充足的理由, 于是, 说: 董卓, 你坏, 你残暴, 你不是人!    
董卓的确做过许多令人发指的事, 所以以这个名义来讨伐他, 也是说得通的。      
至此, 天下形成以董卓为首的政府军, 和关东十八路联盟的反政府军, 这两大阵营的对垒。都是有理由的, 都是说的为了国家, 究竟谁是谁非? 只能以成王败寇论。    
        (11) 关东联军VS董卓         
中央朝廷官员主要是由董卓的凉州部下(凉系)和原先的朝廷官员(旧系)构成的, 曹操是旧系, 不是凉系, 所以他很难得到董卓的重用。    
曹操与王允合伙暗杀董卓, 由曹操一人去执行, 而王允什么也不做,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所以暗杀董卓的计划, 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曹操选择了放弃。    
因此, 曹操如果继续留在京城, 无论是与董卓合作, 还是与王允合作, 都没有好结果。也就是说, 他呆在京城已经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来三国辅助工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