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2006年前有大学:凉山西昌招聘网大学、凉山西昌招聘网...

《中国大学改名全集2006》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大学改名全集2006》
&&《中国大学改名全集》
你可能喜欢中国人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讲的是做人要有气节不能乱改名,但在“堂堂大学”看来失节是小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现在大学都产业化了,加上扩招,各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师,靠教学科研,靠人文环境等是争取生源之道,相信每个高校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个学校从申报新校名到审批一两年时间就够了(当然不乏多年争取却无成者,比如“浙江林学院”奋斗十几年更换成“浙江农林大学”时,早被昔日的小兄弟浙江丝绸工学院甩在后面了,因为人家先是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再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给外地考生一种仅次于浙江大学,盖过浙江工业大学的浙江第二高校)。因此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体现的是学术上的浮躁。
现在很多高校改名,都抢着冠名诸如“科技”、“理工”、“财经”、“商业”等热门名词,使之看起来像综合性院校。。一些大学改名则是为了生存,为了广招生源,为了获得更多的拨款,说白了,就是追“名”逐“利”。 有些则纯粹是攀比心和虚荣心在作祟。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办学仍然缺乏内功和实力,只是换了个时髦好听的校名,那样只会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离开大学应有的精神就更远了。更有人认为,大学改名“变脸”是缺乏办学信心,缺乏务实意识的表现。另外众多大学改名往往将其历史、专长、口碑都丢了,所以绝大多数大学改名都是失败的。
根据中国教育政策,学院和大学的区别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大学高学院一个档次。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院更名大学,相当于“升格”,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中,也将拥有更大空间。对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都能起到带动作用。专科学校升格本科更名后,除了以上优势之外,其招生优势更显而易见,“在专科生源严重不足的今天,升本就意味着能在招生环节占得先机。”有学校乐观分析。
在唯学历人盛行的职场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关注的必定是简历封皮上的校名。看到名校学生,顿时倍加慈祥详细加以询问,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拒绝。某些用人单位一听“师范”就会问你怎么不当老师,听“大学”就觉得比“学院”好,非常地没文化。这种状况也是众多冷门院校,不知名院校煞费苦心要改名的原因:方便本校毕业生就业。阅读延伸:
再则一个不可否认的外在推手就是学生的期许。填报志愿,考大学,选专业时,家长和孩子普遍的名校心理、面子观念,认为好大学必有好名字,对“大学”和“学院”的鲜明的分级意识导致了很多人误以为专科生才读学院。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稍微换一个花哨好听、时尚流行的名头也确实可以唬到不少学子。社会上还存在“以名识校”现象,从学院更名大学,即便是办学质量没有提高,招生时的录取分数也会提高十几分。
因此高校更名,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就是招生。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鄂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148人,其中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该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逐年走高。该校自2003年起,在鲁、豫等生源大省的录取线大都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2006年重庆邮电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把最后两个字改成“大学”后,次年招生同样“全线飘红”。再譬如,2010年,河南财经学院与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合并,升格更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当年即有部分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招生层次,二本招生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开始逐年提高,大幅攀升,优势专业在河南高校中的录取分数仅次于甚至赶超郑大、河大。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外语学堂和军事学堂为主,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武汉湖北武备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等。与民国时期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两大军校从政治战术入手不同,早期的军事学堂主要从工程技术入手。此外,也出现了其他类型的学堂,如上海电报学堂、南京路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湖南时务学堂、南京江南高等学堂等等。此外,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学堂,这一时期为主要教授外语和宗教及其他西学的书院,如山东的广文书院、武汉的文华书院、上海的圣约翰书院、苏州的中西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北京和南京的汇文书院等等。同时,中国的近代书院也开始创教西学。
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当年,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标志着其为中国高校改名最早的高校。
先是在20世纪初,因为洋务运动,各地纷纷办学,一些旧式学堂变为高等学府,比如上海圣约翰书院改名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而京师大学堂也在那时改名北京大学。
到了民国初年,各地又纷纷掀起了高等师范学院更名为某某大学的运动,武昌师范学院改名武汉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改名四川大学,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坚持传统,改名北京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大学内迁,不少学校在战争中合并而改名,最著名的就是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后,中共开始接受和改造旧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也改造为公立大学,导致中国高校就经历过一次集体改名。国内较好的大学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大、国立浙大、国立武汉大学等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都被改造为公立大学。
1952年全国大学进行院系大调整,中国大学摒弃原有欧美大学模式,转而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编译苏联教材,中国几所名校的一些院系被拆出来单独成立大学,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学院”,这也开启“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
1958年起,部分大学开始取消讲师、助教、副教授、教授职衔,统称教员。1966年起,毕业生考核制度被认为是旧社会的产物,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搞毕业设计,不写毕业论文。
1949年后到改革前这一时期,学科交融和良好的人文教育被变相摈弃。教学和科研没有很好地交融,没有赋予学生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这些问题一直到今天还在不同程度延续。
几十年光阴过去,回过头看,这次大学更名,留给历史的更多是教训――大学在政治变迁的大潮中强硬地与“旧大学”决断,同时,大学的历史血脉和学术传统也被拒于门外。
包括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辅仁大学这些历史名校随着名字的更换,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它们的“后身”有些由于名字上的差异,而与之前的历史断裂开来。为此,它们只能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头再来。
今天,当我们谈起一所大学的名字,就会想起与之相关的人和名字。例如,听到浙江大学,我们会想起竺可桢,北京大学会让人想起蔡元培、钱玄同,而清华大学则会让人回忆起王国维和陈寅恪。
30年之后,中国高校再一次大规模改名,这次改名基本都是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典型的就是当年“八大学院”的更名模式: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农业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等等。
现如今的大学改名热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已经掀起过一轮小高潮。当时正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启动,而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相比时下,那个时期大学的改名还厚道得很。
那时,大多数改名高校只是从某某学院变成了某某大学,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9年,自大学扩招后,高校花名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多。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这随即成为高校合并改名的两起标志性事件。
2000年左右,受全国高校合并影响,有一部分高校批量更名。以湖北省为例,近十年间没有更改过校名的高校屈指可数。
2000年以来,中国众多二三线城市的高校纷纷改名,有的甚至短时间内就实现三级跳:中高职合并――高职摇身一变成为学院――学院一跃成了大学,而这当中,不少高校“浑水摸鱼”、“新瓶装旧酒”,除了头衔更换,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均没有任何改进。例如郑州粮食学院先变身郑州工程学院,后觉得不够响亮,继续变身为河南工业大学。
2009年,教育部再次集中受理高校更名。
2010年,大量“独立学院”即“公办大学的二级普通本科学院”独立成为民办本科院校,或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因此更名,合并组建,新建。  
,其中: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2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9所,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1所。
尽管中国有大学的历史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但就在这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更名。据嘻嘻网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近2000所公办高校中,过去20年,有将近一半改过名字。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新面孔频出不穷。有网友调侃中国的大学名称就好像注册域名,赶快抢,不然就米有了。
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这些新大学名称都已经被启用了,后继的有温州医学院曾经申报过的“浙江健康科技大学”,浙江林学院曾经申报过的“浙江环境科技大学”都是相当有创新的名词。在“理工大学”、“财经大学”、“交通大学”满天飞的今天,我们的大学名称需要增加点新意。
先是换后缀:“高等专科学校”要升格为“学院”,“学院”要提升为“大学” ,再是改核心ID,由于受到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影响,“科技”、“理工”、“财经”等ID使用最为火爆。
教育产业化,高校市场化,扩招、圈地、兼并,高校也纷纷出招,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舰,改名热是最显著的一个环节,如果是专科学校一定要改名为学院;如果是商学院,那就一定要改为工商大学(商业大学);如果是外国语学院,那一定要变成外国语大学才罢休;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满天飞,明明是个专业院校,却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来一个像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名。从感觉上就上了一个档次,搞不好能被哪个名校看上合并,能傍上名校真是再好不过了。
试想现在哪个大学没外语系,计算机系?好,现在文科、理科都有了,冒充综合大学也就没障碍了。要是还叫重型机械学院,地质学院,那就太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潮流了,总之要让学校看起来像综合大学。
包括“矿冶”、“地质”、“气象”、“农林”、“石油”、“煤炭”、“钢铁”、“纺织”、“师范”等都是冷门的,其中某些专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不仅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师资引进也难。所以都要改!
电子工业――〉电子科技;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矿业――〉工业,理工,科技;例如: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工学,工业――〉理工,科技;例如: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焦作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
钢铁――〉科技;例如: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电讯工程――〉电子科技;例如: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地质――〉工程,理工;例如: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机械――〉理工;例如: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财经;例如: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财经大学
铁道――〉交通;例如: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工程――〉理工;例如: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气象――〉信息工程;例如: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工商大学;例如: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渝州大学、重庆商学院合并――〉重庆工商大学;
电子电工的就做电工?食品科学的就会做饭?工商管理的可以去工商局工作?城市管理做城管?木材加工会做家具?这就是我们社会上对于专业的误解。
省名、行政区域名、国名,一个个地上!
尽量使用大地名,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比如叫中国计量学院就比叫华东计量学院好;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学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能用山东就不用淄博,叫山东理工大学就比叫淄博理工大学好听;当然,这个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例外,有时建议使用小地名:比如城市本身很有吸引力话,选用城市名可起到突出地域性优势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城市名中最珍贵的,所以叫北京交通大学,就比叫北方交通大学或华北交通大学要好的多。其他的城市名如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尔滨这些大城市名称欢迎程度也很高。
全国很多地方高校改名后都急欲冠上省名,一个是不希望别人知道它实际上是在某个偏远城市,说白了是典型的自卑;二则是冠省名会给人一种省属高校的感觉。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你会想得到它坐落于达州吗?阅读延伸:
但凡沾“江苏”两字的大学不在南京,这是有历史缘故的。南京作为民国首都,自然与江苏无关。国立中央大学曾改名国立江苏大学,遭到普遍反对,原因就是江苏大学不能代表中大的中央性。因此,中大随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共建政后,沿用了南京大学这一名称,包括拆分后的几所大学。 后来,真有了所江苏大学,是江苏理工大学改名而来的,位于镇江。
就阅读习惯来看,“中国海洋大学”无疑表明是全国性高校,并昭示着面向全国招生,而“青岛海洋大学”则不能准确地透露这个信息;“理工”学院涵盖的专业范围相较于“矿业”学院明显更广,当然也更热门。
还有很多由师专升起来的学院竟然不一而同的去掉师范二字,生怕师范二字会影响学院的发展一样,实际上这就是学院的定位不准了。有这么个规律:一般各地方的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般申格后都称呼:xx学院。现在在湖南竟然只有衡阳师范学院这一所本科院校仍旧在使用师范学院这个名字,看来湖南的“师范学院”全军覆没指日可待了。
以湖南省为例:
湖南众多地方性专科(师专为主)升级――〉湖南××学院(大学)
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岳阳市)
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常德市)
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四校合并――〉湘南学院(郴州市)
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合并――〉 湖南科技大学 (湘潭市)
零陵师范专科学校――〉零陵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市)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娄底市)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市)
湖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湖南商学院(长沙市)
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 湖南工学院(衡阳市)
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湖南工程学院(湘潭市)
湖南××学院,“文理”、“理工”、“科技”、“工程”……,没有相当的区分和记忆能力,你能搞清楚上述院校的关系?
教训:号称湖南的并不一定在长沙!有些甚至是在名不经传的小城市(比如:永州市、益阳市)。再比如叫华东的并不一定都在上海,比如:华东交通大学就在江西南昌。
教育部为严格管理高校设置工作,于日出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冠以“中国”、“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可是2013年,河南省照样有信阳师范学院等7所高校拟更名,新校名中没了“地方”特色,全都以“河南”开头――小地方用省名充大头。一堆原本不知名的地方院校,一下子河南某某学院和河南某某大学,从小地方改到大地方,顺带与科技、工商等热词挂钩,不明觉厉!让广大学子傻傻分不清,其实没有一所在省会郑州。
1、信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2、新乡医学院更名为河南医药学院;
3、安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人文科技学院;
4、南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文理学院;
5、许昌学院更名为河南工业学院;
6、周口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工商学院;
7、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河南煤炭职业学院。
纺织高校“说变就变”
近些年,纺织高校的名字就象时装一样,频频变脸。叫人难以产生悠远的历史感,由于文化积淀而产生的自豪感也荡涤一空。倒是应了那句古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象我这样有怀旧情绪的的人是不是也要象九斤老太那样叹息:如今的豆子也比从前硬多了。
据说在纺织风光的时候,纺织工业部直属高校有三个: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全国纺织院校及有纺织系科的学校有二十几所,而今仅剩下一所独立的“纺织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而且还是无法升格为大学无奈改回带纺织ID的。一些纺织院校“变脸”如下:
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大学(1993年4校合并)
沈阳轻工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工业大学(不断并入纺织业中专学校,辽宁纺织专科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中日服装艺术分校等)
南通纺织工学院――〉南通工学院(1995年改名)
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大学(1997年4校合并)
中国纺织大学、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合并――〉东华大学(1999年合并改名)
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改名)
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2000年改名) ――〉武汉纺织大学(因为已经有武汉科技大学,故无法直接升级为“大学”,遂于2010年再次更名,曲线升格为大学,算是恢复行业本色)
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学院(2001年改名) ――〉西安工程大学(2006年2月)
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2000年改名)
郑州纺织工学院――〉中原工学院(2000年改名)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程学院(2007年3月合并改名)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工程学院(2000年改名)
以下两所纺织院校未更名
北京服装学院(全国第一所以服装命名,其他的一些所谓号称服装学院的绝大部分都是民办的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但是英文名已经叫Chengdu Textile College,改名为成都服装学院应该是下一步目标)
6所老牌轻工业本科院校,只有一所名称保留至今
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
北京轻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
沈阳轻工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是唯一保留“轻工业学院”名称的大学。
“五院四系”都不见了
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这五所1949后创立的五所政法学院(以下简称“五院”)现在已经全部晋升大学之列。
它们曾与北大、人大、吉大、武大法律系并称中国法学的“五院四系”,很长时间内代表中国法学教育较高水平。
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83)
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5)
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合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9)
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6-11)
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7-03)
相比“五院”,“四系”消失得更早。上世纪末,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政法系,大都改成了法学院。
“五院四系”不见了,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却随处可见。截至06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也就是说三十年间,开设法律专业的院校翻了两百倍。相比如潮的法学招生,法学就业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甚至可以说“相当严峻”。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
托信息时代的福,邮电不变色
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学院――〉西安邮电大学(更名时间:2012.03)
邮电还守着自己的牌子,托信息时代的福啊,设若另一种环境下,也有可能象纺织院校一样集体“叛变”了。
中医学院集体变脸中医药大学
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助教育部开展了中医药院校更名为大学的工作,促成了5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6所中医药学校升格为中医药高等专科(高职)学校。截止2016年8月,中国有20所中医药大学,除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4所尚未更名。
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1993)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993)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
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1995.02)
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999)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02)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2006.02)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02)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03)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2006.03)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03)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04)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03)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04)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04)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04)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2015.05)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03)
可以预见必将产生以中国六大行政区命名的中医药大学
“民院”变“民大”
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该校也“创新”出了“Minzu University”这样的翻译。()
中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2002-03)
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2003-04)
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2006-02)
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2006-04)
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2008-05)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2012-04)
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大学(2015-03)
自原来的中央民族学院改为大学之后,从2000年起,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纷纷升格,“民院”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名词。
还存在的“民院”
湖北民族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
消失的“民院”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
民族学院始于1941年9月的延安时期,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从1950年到1958年,先后建立了西北、西南、贵州、中央、云南、中南、广东、广西、青海、西藏等10所民族学院。“文革”中,大部分民族学院被撤销或停办。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学院得到全面恢复并有新的发展。1984年,我国决定筹建东北民族学院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1989年,又决定将筹建中的鄂西大学改建为湖北民族学院。
没有升级版本的“文理学院”
“文理学院”往往会让人造成误解,以为是文科和理科的意思,事实上文理学院原意是艺术和科技,这一点从各文理学院的英文名“Arts and Science”中可以看出,不过标榜文理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综合性”。目前,“文理学院”还没有升级版本“文理大学”,这个有别于其他类似于“科技”、“理工”等ID。
宝鸡文理学院 1992年,宝鸡师范学院、宝鸡大学合并组建。中国第一所“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1996年4月,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不过该校还要更名“绍兴大学”,英文名早就是“Shaoxing University”了。   
湖南文理学院 1999年3月,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2001年5月,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渝州教育学院合并――〉渝西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日,西安联合大学、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   
四川文理学院 2006年,由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名。   
湖北文理学院 1998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襄樊学院;2000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
民办升本变脸“公办院校”
以前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是有显著区分,比如从名字上,直接带有“民办”,或者带有“研修”“专修”字样,录取批次一般是倒数的第五批。然后随着近些年大学改名,升格游戏后,这些显著特点已经逐渐消失了……
,,喂,怎么可以其实民办高校?嗯,民办怎么了?民办的也有好大学,麻省理工不就是“民办”吗?话是没错,但麻省理工学院“打小”就叫这个名字,叫了150年,它如今与哈佛、剑桥齐名。而150年来,它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改名,但却始终坚持这“其貌不扬”的名字,其影响力却让多少公立大学望其项背。
而中国有些民办大学的名字却是后改的,而且改了没几年。。而且,你发现,这其中的大部分名字是被公办院校“丢弃”的,如今却被某些学校拾起,仔细擦拭干净灰尘,贴到自己脸上。何以如此?名字者,招牌也。人之名也好,大学之名也罢,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改;且再普通的名字,叫得多,叫得久,便叫得响。俗话还说,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言之凿凿,掷地有声。大学之名,又何出左右?但是冷眼观潮,大学竟然独领改名风骚。
改了名之后,竭力掩盖民办的出身。你看:“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类学校非常羞于自己的出身,学校官方网站里绝无“历史沿革”这个栏目,因为她的过去史就是一部羞辱史,开始或许是xx专修/研修,或者职业技术学院。比如这所“广东科技学院”前身是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再之前是东莞南博专修学院。
这些民办高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脱胎换骨”,改个名,也可以理解。但是欲借助一个堂而皇之的名字,行故意隐瞒出身之实,至少不是堂堂正正的大学之风;对于考生也是不公平的,是对考生选择权、知情权的漠视,全无英雄那般光明磊落的胸怀与人格魅力。
有一类民办高校没有大师,也没基础设施,但是喜欢标榜自己深受国家重视,这类学校的官网主页永远是领导人对该校负责人接见的照片,如此贴金无外乎为忽悠更多的不知情考生,这里点名两所――北京城市学院、黄河科技学院。
大学之影响力,是校园里学识渊博的教授、大师,是为社会培养了多少精英,为国家输送了多少栋梁,是智慧之光芒的灼灼其华,是社会责任的长久坚守,是良知与道德的经久传扬。没有这些垫底儿,谈不上什么名气;没有真正的名气、好名声,叫得再好听的大学,也还是会不自信。
为了方便招生和就业等原因,江西和陕西地民办高校非常热衷于更名,更名的特点是“公办化”。
江西民办高校长着公立学校的脸
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工学院
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蓝天学院→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江西服装专修学院→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
陕西民办高校变脸记
陕西服装进修学院→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西安科技商贸培训学院→西安科技商贸专修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民办西京大学→西京职业学院→西京学院
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涉外人才培训学校→陕西涉外人才培训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商贸专修学院→陕西国际商贸专修学院→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西安思源科技培训学院→西安思源职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
那么,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更改名称是如何规定的呢?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名称进行了规范限制,按照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大学和学院都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
学院升格大学,需要哪些条件,这要从两者的区别说起。
办学规模,大学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学院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
学科与专业方面,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师资方面,称为学院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在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称为大学的学校还应达到这些标准――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等等。
由此可见,“大学”和“学院”虽然都属于高等学校,但在设置学科门类的要求上还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大学”更具有综合性,而“学院”往往专业性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就一定优于“学院”,在一些专业学科上,一些“学院”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许多高于某些“大学”的同一专业。当一所学院达到大学的标准后,可申请升格为大学。
总结下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
①100名以上正教授;②8000名本科在校生;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 ⑦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继续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同时明确,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教育部党组已经通过这个意见。”要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吸引更高水平的年轻人从教。
谁是“华工”?
原本华北工学院、华东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四所大学在各地简称“华工”。不过后来华北工学院后更名为中北大学、华东工学院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自动退出了“华工”之争。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华工”成了这两家之争。本来最有资格叫“华工”的应该是华中理工大学,可是为了合并,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硬是把“华工”让给了华南理工大学,自称“华中大”。至于华东理工大学呢?倒是很谦虚地说:“我叫华理”!河北联合大学改名的华北理工大学自称“华北理工”。
谁是“华师”?
说到“华师”,很多人会问哪个“华师”?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三所师范大学都称呼自己是“华师”。不久的将来,也许还会诞生华北师范大学,华西师范大学来抢这个“华师”。
谁是“南大”?
“南大”是“南开大学”?还是“南京大学”?在天津,“南开大学”简称为“南大”或“南开”,离开天津,除了特殊语境,“南大”就是“南京大学”了。南京大学已经正式取得“南大”注册商标,只有“南京大学”拥有“南大”的合法的简称。
“南通大学”简称“通大”,“南宁学院”简称“南院”。
“南昌大学”原先简称“南大”,在南昌大学合并组建10周年校庆上改称为“昌大”,官方说法是“为防止混淆,打出品牌”。“南昌大学”毕业生出省时,不敢称自己是“南大”毕业生,人们一听到“南大”就联想到“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若有人追问下去了,就会很尴尬。。
谁是“湖工大”、“河工大”?
湖南工业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都简称“湖工大”;河南工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都简称“河工大”。
校名简称中的“天南地北”
天大(天津大学,这个学校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是天大的事);
南大(南京大学。南昌大学别不要脸可好?);
地大(中国地质大学);
北大(北京大学);
校名简称中的“东南西北中”
东大(东南大学);
南大(南京大学);
西大(不是西北大学、也不是西南大学,是广西大学);
北大(北京大学);
中大(当然是中山大学,中北大学靠边)。
校名简称之“天与地”、“天地人和”
天大(天津大学);地大(中国地质大学)
人大(中国人民大学)
河大(谐音“和”,河大 (HENU),河大 (HBU),河海大学简称“河海”)
“强弱差距较大的还是学校的实力说了算:简称必然属于强校,弱的老老实实说全称。而实力相当的则要看各地的习惯了。”
段子:大学简称之争
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就南大简称一事闹的不可开交。
南宁大学坐不住了:你叫南大,让我叫啥?
网友建议叫宁大。
宁夏大学不服:当初为免和厦门大学冲突,没叫夏大叫宁大,厦门大学总不能叫门大吧,这还要抢?宁大可是我唯一简称。
宁波大学默默流泪:我就俩字,不让我叫宁大,难道叫波大。
大理大学、大连大学都笑了:小样争啥,我的简称叫“大大”!
宝鸡大学特别犹豫,是叫“宝大”还是叫“鸡大”,这时太原大学说了:“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我是太大”。
天津大学也不敢示弱:我叫天大;
中国地质大学:那我就是地大咯。
汕头大学听了:你们都别说了,我都“头大”了,
复旦大学:你听得头大,我旦大!
(顺序按教育部官网核准书发布先后)
  中国人民大学:英文缩写RUC
  东南大学:简称“东大”,英文缩写SEU
  东华大学:英文缩写DHU
  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英文缩写SISU
  武汉理工大学:简称“武汉理工”,英文缩写WUT
  华中师范大学:简称“华中师大”,英文缩写CCNU
  吉林大学:简称“吉大”,英文缩写JLU
  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英文缩写SJTU
  同济大学:简称“同济”,英文和德文译名Tongji。
  四川大学:简称“川大”,英文缩写SCU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文缩写NWAFU
  东北师范大学:简称“东北师大”,英文缩写NENU
  上海财经大学:简称“上海财大”或“上财”,英文缩写SUFE
  中国矿业大学:简称“中国矿大”,英文缩写CUMT
  西南大学:英文缩写SWU
  山东大学:简称“山大”,英文缩写SDU
  兰州大学:简称“兰大”,英文缩写LZU
  天津大学:简称“天大”,英文缩写TJU
  东北大学:英文缩写NEU
  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英文缩写ECNU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英文缩写WHU
  重庆大学:简称“重大”,英文缩写CQU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英文缩写BFSU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
  清华大学:无
  中国农业大学:简称“中国农大”,英文缩写CAU
  南开大学:简称“南开”,英文缩写NKU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英文缩写ZJU
  中南大学:英文缩写CSU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英文缩写SYSU
  电子科技大学:英文缩写UESTC
  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英文缩写XJTU
  中国海洋大学:简称“中国海大”,英文缩写OUC
  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英文缩写BNU
  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英文缩写DUT
  复旦大学:无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英文缩写NJU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英文缩写XMU
  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英文缩写HUST
  湖南大学:简称“湖大”,英文缩写HNU
  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南理工”,英文缩写SCUT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英文缩写BI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英文缩写BUAA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英文缩写HIT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或“西北工大”,英文缩写NPU
  中央民族大学:简称“中央民大”,英文缩写MU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英文缩写USTC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或“北京科大”,英文缩写USTB
  中央财经大学 :简称“中央财大”或“中财大”,英文缩写CUFE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称“对外经贸大学”或“贸大”,英文缩写UIBE
  东北林业大学:简称“东北林大”,英文缩写NEFU
  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英文缩写ECUST
  河海大学:简称“河海”,英文缩写HHU
  江南大学:无
  合肥工业大学:简称“合肥工大”或“合工大”,英文缩写HFU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简称“中石大”或“石大”,英文缩写UP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称“地大”,英文缩写CUG
  西南财经大学:简称“西南财大”或“西财”,英文缩写SWUFE
  西南交通大学:简称“西南交大”,英文缩写SWJTU
  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大”或“陕师大”,英文缩写SNNU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英文缩写XDU
  北京体育大学:简称“北体大”,英文缩写BSU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称“中南大”,英文缩写ZUEL
  暨南大学:简称“暨大”,英文缩写JNU
  北京交通大学:简称为“北京交大”,英文缩写BJTU
  大连海事大学:简称“大连海大”或“海大”,英文缩写DMU
  长安大学:无
  华中农业大学:简称“华中农大”或“华农”,英文缩写HZAU
  中国传媒大学:英文缩写CUC
  中国政法大学:简称“法大”,英文缩写CUPL
  华北电力大学:简称“华电”,英文缩写NCEPU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称“北中医”,英文缩写BUCM
  中国药科大学:简称“中国药大”,英文缩写CPU
  北京化工大学:简称“北化”,英文缩写BUCT
  北京林业大学:英文缩写BFU
  南京农业大学:简称“南农”、“南农大”或“南京农大”,英文缩写NJAU或NAU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简称“中国矿大(北京)”,英文缩写CUMTB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称“地大”或“北京地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简称“中石大”,英文缩写CUP
  中央音乐学院:英文缩写CCOM
  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英文缩写BUPT
  南京理工大学:简称“南理工”,英文缩写NJUST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英文缩写HEU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英文缩写为NUAA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中国由上至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这大概能成为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潮的理由。似乎一合并,校园大了,学生多了,师资强了,学校也就跟着上了档次。
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联系在一起的,大学更换一次名字,元气都损伤一次,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大学不要改校名。对于校名,老师、学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更换校名容易伤害他们。大学校名的频繁更换,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时不太尊重教育规律,行政主导的力量过强。如果只把改名当作学校发展的一个策略,对于学校没有太多的意义。但如考虑学校办学的方向存在问题,校名一改,相应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等方面都随之变更,这也就无可厚非。
其实也不是每所学校都愿意更名的,上世纪8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章开沅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说,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院都改名大学,当时他执掌的华中师范学院本不想更名,但是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因为华师还是“学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学”之后,影响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于是华中师范学院就改成了华中师范大学。
其实,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并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显赫、有气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师、出成果、出思想。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百多年来从未改过校名,却不影响它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更不用说了,至今未听说他们想把学院改为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如今已成名校,但始终不把“农工”二字去掉,因为这个校名已经成了响亮的名字。缺少“大学”以及冷门关键词,既非“理工大学”也非“美国大学”或“法兰西大学”,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闻名的优秀大学。这些学校规模都不大,但其辉煌的历史和毕业生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学子的目光。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几百所“大学”竟然不如人家一所“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重点大学有许多眼花缭乱的分校区、分校、独立学院,比如“为何中国地质大学同时存在于北京和武汉?到底哪一家属‘正宗’?”“电子科大与电子科大沙河校区是什么关系?”“山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毕业证有何区别吗?”“北邮世纪学院与北邮是什么关系?”“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发的什么学历?” 当然最关键的,这些分校拿的学历和本校一样吗?
一说起分校,一些家长可能会马上想起“三本”、“民办”等概念,进而就与“高价生”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目前,人们在称谓上习惯把“分校”和“分校区”统称为“分校”,其实二者有显著差别。
分校:大多是与“本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相独立的办学机构;
分校区:大多是指与“本校”除地理区位不同外其余方面皆保持一致的“本校分部”,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
根据形成过程来进行划分,“分校”一共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大学合并潮的产物
产生于“大学合并潮”并隶属于“本校”,实际上基本保持独立运行的“分校”。
本世纪初的大学合并,主要是将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向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合并,进行合并的学校在合并前地理位置并不重叠或临近,合并后就转化为了实际上的“类分校区”。
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了合并,前者如今成为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医学部独立于北京大学进行招生,学生需于大一、大二进入北京大学本部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之后,方能转入北大医学部进行专业深造,然而在学制、学位的转化方面都应按照医学部的要求执行。
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更名为复旦大学医学院。目前医学院有11个学院(部)、8个本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4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全国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东南大学医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其后又历经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重要时期。
第二类、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
由学校本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隶属于“本校”却基本独立运行的“分校”。此类“分校”由于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在性质认定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珠海市政府合作建立,教学方面长期引进本部教师进行合作,分校党委书记由本部党委副书记兼任。
类似的还有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关系。虽然北工大实验学院可以在北京一本招生,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上还仍然摆脱不了实验学院的所属。
在同样属于校本部与地方政府共建高等教育机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却成功转化为山东大学“分校区”,在各类学历学位证书方面实现了完全一致,并且不属于“独立学院”之列。
第三类、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办
由学校本部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办、完全独立自主运行的“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即基本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学校。
例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均低于本部150分以上,主要招收本科第二批次和本科第三批次考生。同时,其毕业生毕业后也将获得的学院独立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第一类和第二类“分校”毕业生的本科毕业证书由校本部统一颁发,证书的封皮样式和文字与校本部毫无差别,证书内芯同样加盖本部公章和本部校长印。证书内芯的文字表述有两种方式:
与校本部完全一致,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
表述与校本部稍有不同,文字上会注明“某某校区”或“某某分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颁发的本科毕(结)业证书,内芯上将注明“在我校实验学院某某专业学习”。
第三类“分校”除在学历学位颁发方面与前两类“分校”差别较大之外,凭借强大的民间资本的介入,其在校园硬件建设、教学管理、学生服务等方面通常并不落后甚至还要优于前两类“分校”。
明显区别于“分校”的是,“分校区”大多指“本校分部”,即“分部不分校”,“分校区”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不存在独立运行的状况。
例如,复旦大学在上海主要分为邯郸路校区(主校区)、枫林校区(医学院)、张江校区(微电、软件、药学)、新江湾城新校区(法学),四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外其余待遇皆一致。
郑州大学分为南校区(大学路)、北校区(文化路)、新校区(科学大道),三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就读专业外,其余待遇皆一致。
建立“分校区”也可能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出于自身教学建设的需要,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分在不同校区培养,像南方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校区毕业生与本部毕业生在各方面也享受同等待遇。
常见的校区分类
1、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2、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具有较完整办学功能的组成部分。发的是河海大学的毕业证,没有常州校区字样。
3、山东大学(八个校区)
山东大学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 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园(济南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兴隆山校区及青岛校区、威海校区)的办学格局。
山东大学在济南、威海、青岛设有8个校区,分别是: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邮编250100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邮编250100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邮编250012
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邮编250061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邮编250002
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山东省济南市舜华路1500号,邮编250101
山东大学(威海)(内部称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原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邮编264209
山东大学(青岛)(内部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滨海路72号,邮编266237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大学(青岛)与山东大学各个校区级别相同。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山东大学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
4、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5、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6、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7、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8、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9、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10、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11、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
12、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13、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14、澳门大学珠海横琴岛校区;
由于空间的限制,澳门大学一直处于“有校无园”的情况,位于澳门胱械木尚G婊鲇5.4公顷(0.054平方公里)。而今从位于澳门南部胱械旱陌拿糯笱Ь尚Gǔ绦3党龇揪崴谷司频旰鸵泳频辏俅┰揭惶醭ご1570多米的河底隧道(隧道设有进出各两条行车道,一条行人道和一条管线道),就到达了珠海横琴岛的澳大新校区。澳大师生若回澳门,不用办理过关手续,只须穿过这条隧道即可;但若要到横琴岛上的其他地方,则须先走隧道前往澳门,再从澳门过关返回内地;如果从内地出发往学校,则须先过内地关口,前往澳门,再经由隧道进入校园。
横琴岛校区修建三年多,于日正式启用。她的存在有些特殊,和横琴岛上其他区域隔着水道和一堵2米多高的钢铁网围栏,远望像一座孤岛。围栏内,是中西合璧式校园建筑,全新的教学楼和宿舍;围栏外,珠海的边防部门已经悬挂了多处警示横幅,诸如“严禁翻越澳门大学围墙,违者将予以行政处罚”,并有固定岗哨和巡逻。早在2009年通过的全国人大议案中,中央政府就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横琴校区启用之日起,与横琴岛其他区域进行“一国两制”的隔离式管理。为了横琴校区的这份长达40年的租约(至日止,赋予澳门半自治权的“一国两制” 协议也将在同一年到期),澳门政府支付了12亿澳门元(约9.2亿人民币)。这是第一个港澳地区的大学进入内地。也意味着,今后横琴岛将实施独特的双轨并行制:澳大横琴校区内将不受内地司法、法律管辖,实施澳门法律制度;互联网和电信服务将继续由澳门提供商提供,学生在老校园可以访问的网站,在新的校园里同样也可以访问。校区外则继续适用中国大陆法律。未来数年,整个澳门大学将逐步分批最终全部转移至珠海横琴约1.0926平方公里的新校区内。
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高校同样不能免俗。本来校庆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也有利于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捐助。可是近年大部分高等学校互相攀比校庆年份,导致“百年校庆”不断,“百年老校”不绝,毫无疑问,这些高校已将校史上延到清朝末年的高等学校。可是这种“悠久历史”、“光辉校史”是不真实的,不严谨的,是经不起考证的。仅仅占据了历史上曾有过的大学遗留的几间破校舍,就号称“百年校史”,其实跟之前的大学除了这破房子毫无关联,这种牵强追溯校史,随意更改校庆年份更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自1993年某些大学牵强附会将校史往前延伸举行百年校庆之后,故意篡改校史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已成为中国高校的一个问题。如日江苏地方政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因为这9所学校均把自己的历史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然而当中除了南京大学外其他高校有些重新合并组建才1年,仅仅是因为合并前某一院校在1952院系调整中曾有一小部分是从一老牌大学中调整而来,就将校史拉长到100年。
更可笑的是西北大学,校方曾以1912年作为创建年,在1997年举行了85周年校庆。后来,受到国内追溯高等学校历史到清朝末年的风潮的影响,校方又把创建年份上推至1902年(号称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又于日举行了百年校庆。校方这种做法受到部分校友的异议。
自称跟国立青鸟大学有渊源的一堆中专组建而成的新青岛大学在2015年自称迎来了106年校庆,而从国立青岛大学衍生出来的中国海洋大学在2013年才迎来90年华诞,野生年龄更长?这不是自认怪胎么?
更有河南理工大学的百年校庆被人讽刺“一个人住在别人家的祖屋,就说和别人一个祖先,是何逻辑?”
还有湖南大学一直以“千年学府”自居,将其历史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岳麓书院。可从现代大学算也才百年。同样,北大成立于1898年,但是如果从北大的前身西汉太学开始算,那北大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
这样现象的出现,学生和家长包括很多从事高等教育行业的人也很难客观判断某所学校的真实实力,中国的高校历史将变得全无章法。如今大学盛行学术造假,连校史都不放过,无疑于给自己培养的学生树立了一个造假可以换来荣耀的反面榜样。
一、梁山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
一日,梁山老大宋江一行从都城开封回到梁山泊后,一直闷闷不乐。追问之,才知宋江等梁山兄弟在开封丢了面子。原来和他们一起面朝和吃饭的原大宋官员,基本上是科班出身,大多数地方官员拥有本科学历,少数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央的老官员一般也拥有大专学历。而梁山兄弟多是中小学毕业,不少还是文盲,只有极少数拥有本专科学历。在开封与科班官员的交流中,宋江等人甚是感觉梁山兄弟学历太低。
经过一番讨论,宋江提出,一定要提高梁山兄弟的学历,至少拥有专科学历。众人纷纷献策,多数主张集体购买假文凭或通过函授、夜大、自考获取文凭,或找关系搞假的真文凭。然而林冲主张梁山应该自己办大学,专为梁山兄弟服务,这一建议被宋江采纳。
经过数月的努力,尤其是宋江亲自给高俅高太尉送去千万两白银后,礼部很快批下准建梁山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梁山高专)的公告。自此,梁山泊人有了自己的大学――梁山高专,宋江亲任首任校长。果然不出三年,梁山兄弟均获得由礼部颁发的大专文凭,不少梁山士兵也获得大专文凭。   
二、梁山学院的成立
虽说经过三年的努力,梁山兄弟都拥有了大专文凭,但是大宋王朝发展太快,尤其是皇恩浩荡,科举取士人数逐年增加。这不,宋江校长又去开封办公,发现大多数禁军士兵拥有大专文凭,而与他同朝的中央官员一般拥有本科文凭,不少已是拥有硕士和博士文凭。
宋江回到梁山后,又是闷闷不乐,于是乎召集108将集体开会,这么大规模的会议自接受招安以来还是第一次。经过数天商议,宋江最后表示梁山要不惜一切代价,使梁山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梁山学院。
经过一年建设,梁山高专投资两亿两白银在梁山脚下建立起梁山高专南校区,占地千亩,内有标准运动场一个,N层楼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活动中心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等共N幢,新乡非常豪华,校园环境非常优美。宋江大哥更是跑上跑下,找高俅,求童贯,拜蔡京。礼部学院评审委员会刚到达梁山泊,还没对梁山高专进行考察,宋江大哥就对每位委员奉上白银百万,并请诸位委员在五星级的梁山国际大酒店快活数日。半年后,梁山高专以全票通过礼部学院评审委员会的审核,升格为梁山学院,并花四百万两白银请高俅太尉为学院题名,宋江大哥任首任院长,但是官阶上升一级。
三、梁山大学的建立
又过了两年,梁山兄弟均由大专学历升为本科学历,官也升了几级,但是梁山学院境况却不好。由于梁山学院仅招收梁山将士及其子弟,所以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而学院开支则主要由梁山泊财政划拨,大宋政府补贴一点。因此,梁山泊在梁山学院上的开支非常大,严重影响了梁山泊的财政运转。
为了解决梁山学院的财政困难,宋江大哥又一次召开梁山108将全体会议,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宋江最后决定,梁山学院以后对大宋、大金、大理、西夏等国招生,招生名额每年以10%的幅度增加,对除梁山将领及其子女以外的学生征收学杂费,学杂费标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而定,争取做到每年以5%的标准增长。
数年后,梁山学院在校生由以前的数百人增加到近万人,系部由原来仅有的公安系发展到30多个系,知名度逐步升高,终于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梁山大学,而梁山兄弟们也因此获得硕士文凭。
四、梁山大学的发展
梁山大学经过几年的发展,财产已达数百亿,博士点也有不少,在大宋国小有名气,但是每年的排名都在百名之外,连礼部的“123工程”都未进入。特别是近几年大宋国内兴起高校并校风,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大学领导层深感压力,典型表现在生源质量和学生阶级成分的下降。
为了实现梁山大学的长远发展,宋江提出了在十年之内将梁山大学建成中华一流大学的宏伟计划。对此,宋江首先积极同梁山体育大学、梁山政治学院、梁山水产学院、梁山公安学院、梁山书院等梁山境内数所高校领导交流,终于达成并校协议,建立了以宋江为校长的新梁山大学。其次,宋江花高薪聘请大宋国内的各界知名人士出任梁山大学内的院长、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像请高俅为体育学院名誉院长,博导教授,兼任足球队主教练;请蔡京为政治学院院长,博导教授;请童贯任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教授;请方腊为公安学院院长,博导教授……梁山大学还花重金建筑N幢高楼。这新梁山大学果然不同凡响,成立第二年就进入礼部“123工程”,不到十年成为大宋国内仅次于大宋大学的大学。
今天,新梁山大学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为大宋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最近听说,大宋皇帝赵佶要视察指导梁山大学,又听说梁山大学准备聘请当红歌星李师师小姐为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还据传梁山大学为贯彻礼部的教育产业化战略,打算让宋江大哥个人出资建立民办二级学院――梁山大学宋江学院。
大学志愿报考,切勿望“文”生义,不可根据学校名称想当然地猜想学校所在城市以及学校特色,进而想当然地填报志愿,最终导致与心仪的学校、理想的城市擦肩而过。
很多学子的梦想是将来能到北京读大学。可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后,竟然发现该校居然不在北京,而是在沈阳。按照常理“既然以中国冠名,就应该在北京才对呀!北京是中国的第一形象代言城市,所以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唯有北京才能扛得起‘中国’‘中央’‘中华’等大旗,大学也该如此。可是,偏偏有些大学要挑战我们的思维定式,唉!
河北邯郸某考生一心想到省会石家庄读大学,结果选择了河北大学。等收到录取通知书才发现,河北大学不在石家庄,而是在保定。
湖南某考生从小格外向往上海的现代化气息,可是他并不了解上海高校的情况,只简单地认为“凡是带‘华东’‘ 东华’字眼的肯定和上海有关系”,结果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东华理工学院。等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才深刻而痛楚地理解“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到底是什么含义:东华理工大学跟上海毫无关系,而是地处江西抚州。“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如此遥远的距离,不禁让人流下了伤感的泪水。现在,他一不高兴就爱大吼几嗓子:“我被校名撞了一下腰……”
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也由于最近几年高校不断因为合并、升级而“改名换姓”的现实迷雾,再加上不少考生不注意搜集和分析高校信息,所以我们在面对某些高校时,仅仅从芳名上还真看不出其出身何处,家住哪里。
那就把在命名上“不按牌理出牌”的高校罗列出来(以本科院校为主),请大家熟记在胸,不管是谁来忽悠,我们的理想之箭也不会射错靶子了!
以“中国”冠名却不在北京的高校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中央司法警官学校:河北保定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
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中国矿业大学:一部在江苏徐州,一部在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合肥
中国石油大学:一部在山东东营,一部在北京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烟台
中国地质大学:一部在湖北武汉,一部在北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以省区冠名却不在省会的高校
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
河北理工大学:唐山
河北工程学院:邯郸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张家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
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医学院:锦州
辽宁科技学院:本溪
辽宁科技大学:鞍山
吉林师范大学:四平
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密山
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
江苏工业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
浙江师范大学:金华
浙江海洋学院:舟山
浙江农林大学:临安
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学院:芜湖
安徽理工大学:淮南
安徽财经大学:蚌埠
安徽科技学院:凤阳、蚌埠
福建音乐学院(挂靠于华侨大学):泉州
江西理工大学:赣州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山东工商学院:烟台
河南大学:开封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技术学院:新乡
河南科技大学:洛阳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湖北民族学院:恩施
湖北师范学院:黄石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
湖北理工学院:荆门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湘潭
湖南文理学院:常德
湖南城市学院:益阳
湖南理工学院:岳阳
湖南科技学院:零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
湖南工学院:衡阳市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
广西工学院:柳州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
四川理工学院:自贡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咸阳
陕西理工学院:汉中
宁夏理工学院:石嘴山
日,教育部下发《“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高校退出机制。设置高等学校的校名,再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所以,下述25所冠名“中国”的大学(学院)就算是“绝版”了。
一、冠名“中国”的大学(15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937年成立,1950年改此名)、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905年成立,1995年改此名)、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952年成立,1983年改此名)、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954年成立,2004年改此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948年成立,1984年改此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1917年成立,1985年改此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北京;1958年成立并确定此名)、
中国石油大学(东营、北京;1953年成立,2005年改此名)、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北京;1909年成立,1988年改此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1952年成立,2006年改此名)、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1951年成立,2006年改此名)、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931年成立,1940年改此名)、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1936年成立,1986年改此名)、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1924年成立,2002年改此名),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2016年改此名)
二、冠名“中国”的学院(10所)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中国新闻学院(北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烟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1、中国纺织大学(上海)已改名东华大学,中国黄金学院(沈阳)已并入东北大学。
2、成人教育院校不入名单,如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北京)、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北京)、中国民航安全学院(北京)、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北京)、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天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湖南长沙)、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广东广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延安)等。
3、军事院校不入名单,即中国人民解放军XX大学(学院)之类。
4、民办院校不入名单,如中国信息大学、中国农民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等。
5、台湾冠名“中国”的院校不在其列。
貌似兄弟的大学
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五华(建议合并为中华大学!呵呵!)
东南大学,东北大学
西北大学,西南大学
中南大学,中北大学
中北,中南,西北,西南,西华,华南,华东,东北,北华等都被人使用了,还有“中东”,“中西”等好名称等待有关院校选用,可以预见“中华大学”也即将诞生!
中国大学的命名,一般是由“地域”+“学科(性质)”+“学校”等三要素构成的,但是有些大学却偏偏游离于这个规律之外,让人仅从名字上看不出其所以然来。大家别怕,好在如此“另类”的校名并不多,我们一一记牢就是了:
华侨大学:主校区分别设在福建泉州、厦门
仰恩大学:福建泉州
集美大学:福建厦门
暨南大学:广东广州
五邑大学:广东江门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容易混淆的大学校名
北京师范大学 VS 首都师范大学
前者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隶属的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教学和科研力量居于全国一流水平。其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地址在北太平庄路。 后者首都师范大学是原北京市市属的北京师范学院改名的,地址在西三环花园村。两个学校没有什么关系的,并不是什么分流出来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VS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前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后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北方工业大学 VS 北京工业大学
前者是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升格的,是二类大本;后者是“211”院校,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一类大本;都简称“北工大”;外地报考北方工大的考生第一志愿根本没把北京工业放在眼里。受北方交大改名为北京交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北方工业大学改名叫北京工业大学了呢!
北京外国语大学 VS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后者是原先是国家旅游局直属的时候,学校的校门同时挂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旅游学院两块牌子。后来,由国家旅游局下放到北京市,成为北京市属普通高校,生源以北京的为主,事实上就是北京旅游学院,旅游等专业不错,外语方面也可以,但在国内影响不大,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分校,也不存在什么合作关系。据说为了去掉“学院”升为“大学”,想改名为“北京旅游大学”招致师生一致反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VS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前者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不过2016年突然停办本科生教育,保留研究生教育;后者办学层次为高职高专,学院占地面积仅40亩。
中国医科大学 VS 中国药科大学
前者是位于辽宁沈阳的一所普通高校;后者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位于江苏南京。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哈尔滨工业大学 VS 哈尔滨工程大学
前者是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组建并而成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进入“211”的20所院校之一、是“985”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在航天,电子以及机械领域占优势;后者是“哈军工”的嫡系传人,同样是全国重点大学,也首批进入了“211”、2007年进入“国防985”。
广西师范大学 VS 广西师范学院
前者是省属重点大学,位于桂林市;后者是区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南宁市。不过离谱的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广西师范学院,按照教育部的高校更名原则,现在的广西师范学院前身南宁师范学院是不能更名为此名的,在还没有规矩的80年代,这个更名通过了。
湖南科技大学 VS 湖南科技学院
前者是(原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合并,后者是(原零陵学院)更名。
河南科技大学 VS 河南科技学院
前者是(由原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在洛阳)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后者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升格的,是以农科为特色的普通高校,位于河南新乡;一些考生常把河南科技学院当作河南科技大学来报。
辽宁科技大学 VS 辽宁科技学院
前者是鞍山科技大学,刚从鞍山钢铁学院升格起来,位于鞍山;后者由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位于本溪;
武汉科技大学 VS 武汉科技学院
前者是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后者是原武汉纺织工学院。后因武汉科技学院因为无法升格为大学,只好改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V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前者的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电子科大”,丁磊、万明坚等出自该校,在成都;后者的前身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在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VS 西安工业大学
前者是“三航”名校,进入了“985”、“211”,位于西安,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后者是西安工业学院的前身,2006年更名成西安工业大学,是二本院校。
安徽工业大学 VS 合肥工业大学
前者看起来比后者牛多了,可是前者只是安徽省属高校,后者呢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211”院校。
中央音乐学院 VS 中国音乐学院
前者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后者是64年建院的。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VS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华东理工大学 VS 东华理工大学 VS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与东华大学均位于上海,都是教育部直属大学、211工程高校,办学实力强。
东华理工大学则是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的省属本科高校,前身为华东地质学院,以核科学、地质勘探、测绘等专业见长。
重庆三峡学院 VS 三峡大学
重庆三峡学院位于重庆,是创建于1956年,1994年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是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三峡大学位于湖北宜昌,于2000年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水电学科为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湖南的孪生高校
湖南文理学院 VS 湖南理工学院 VS 湖南工学院 VS 湖南工程学院 VS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原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原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工学院(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
湖南工程学院(原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湖南工业大学(原株洲工学院、株洲师专、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只有一字之差,相信很多人都会混淆。
湖北孪生高校
国内大学的改名现象,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改名的高校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仅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改名变得越来越频繁,二次改名的比比皆是,甚至三次改名的也不少见。就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时,,导致开学时经常有新生走错校门。每年高考时考生和家长有点难以分辨,甚至也让校内生犯糊涂。
武昌工学院 VS 武昌理工学院
武昌职业学院 VS 武汉职业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 VS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工程职院 VS 武汉工业职院
湖北工程学院 VS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武汉商学院 VS 武汉工商学院
武汉商贸职院 VS 武汉工贸职院
湖北师范学院 VS 湖北第二师院
湖北理工学院 VS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工业职院 VS 湖北轻工职院
湖北科技学院 VS 湖北科技职院
湖北生物科技职院 VS 湖北生态工程职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VS 湖北医药学院 VS 湖北中医药高专
荆楚理工学院 VS 荆州理工职院
长江职院 VS 长江工程职院
很明显,这些学校的名字是如此的相似,很容易让人混淆。就连《商标法》也有规定不能取同样或近似的商标,可教育部还是批准了这些相似的校名,原因何在?
最离谱的还要算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科技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和辽宁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等所谓学院和大学并没有十分确切的界线。不说别的,如此雷同的校名,信件误投肯定不在少数。另外学校之间的好事坏事也会导致张冠李戴。
男生暗恋班上一个女同学,高考填报志愿时,男生问女生报考哪里,女生答:暨南大学。男生听后,决定悄悄跟她报同一所大学。于是两个月后,男生踏上了去山东的火车……
小伙子来到济南,又遇到真爱,大学4年很快过去了,面临考研,小伙子问女友,你报考哪里?女友回答,我报考南大。一年后,女孩去了南京,男孩去了南昌。
有俩闺蜜都报了内师,一个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一个在内江师范学院。还有河师大,一个去了河南师范大学,一个去了河北师范大学。当然对于福建人,那还有兰大和南大诶……
有对高中恋人说好了都报中南大学,男生填写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有四个好基友都报了暨南大学,一个去了珠海校区,一个去了广州,一个去深圳,一个去了河源……
某高中一个宿舍八个男生是学霸,感情特别深 相约高考后报同一所大学。 后来,他们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 从此他们天隔一方……
致青春/曾经亚洲第一的高校――国立中央大学
曾经“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不是清华,也不是北大。而且这所大学也是中国内地唯一一所曾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1948年国际排名位列亚洲第一,这所大学在社会上被誉为中国最温和的大学,中国最美大学之一,这所大学的名字就叫做南京大学。
或许你们会疑问,南京大学不就一所985,211吗?还能有清北厉害?南大的历史远超乎你的想象。1928年合并后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高等学府。那个时候这所大学仅仅成立了二十几年,便达到了亚洲第一水平,远超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东京大学。一直延续到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后,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辉煌。
 曾经清华+北大+南开 都不如国立中央大学厉害
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
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松林坡,后又在重庆嘉陵江上游的柏溪建设了新校区。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二字,迳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统一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分别成立了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
以下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家谱:   
一 1949迁台
中央大学(台湾)
二 大陆--建政后院系调整如下:
留驻南京:
1 文,理--南京大学
2 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3 水利学院--河海大学
4 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5 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6 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7 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
8 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9 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10 航空学院--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
11 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12 食品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 (无锡) 
13 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 (镇江)
14 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 (上海)
15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16 金陵大学影音部---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
17 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
18 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19 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 
等等,看到这些有没有惊掉自己的下巴呢?这些铁打的历史,就足以证明了这所大学曾经的实力。如果国立中央大学当初不是被拆分成,那今天岂不也是个世界顶级大学。
因为就是这么一所大学,拆出来大部分院系都能成立211的大学,拆完还是985,211的大学。排名还常年位于我国前十,甚至是前5。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民国时的中央大学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为当然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中央大学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即使合并后的西南联大也与中央大学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央大学有多厉害,1940年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在民国30年、32年(年)教育部两次遴选出的声誉卓著、具有特殊贡献的“部聘教授”45人中,仅中央大学就入选12人。国立中央大学一家的年度经费、系科数、学生数、教职员数几乎相当于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总和。在抗战初期,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更是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考生将国立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
国立中央大学当时的师资力量就相当的强大,不少的大师级人物都曾位于这所院校教学过,最巅峰时期全国三分之一的部聘教授全在这。在国立中央大学的讲台上,你不知道会有哪位大师为你上台讲课,又会有哪位大师来演讲,像梁启超、杜威、罗素等人都曾应邀到校亲自发表演讲,日,印度文豪泰戈尔来访中国,就由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在此演讲。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力压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建校短短几十年,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这一切辉煌在49年建政后就消失了,为了学习苏联的大学模式,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为19块,名噪一时的超级大学从此解体。
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成19所高校,其中9所历经沧桑,现今依然坐落在江苏。百年校庆时江苏省政府铸九鼎赠与九所高校,意味同宗同源: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和江南大学。
毕业生自然了得,十九位院士,以及四位两弹一星元勋,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等等等,而那个时候这所学校的实力排在了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位置。
日,以国立中央大学为主体的约5000余名学生发动了反内战、反饥饿运动,声讨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但不幸途中遭到警察的阻拦和殴打,酿成了著名的“五二零惨案”。为了纪念那些在五二零惨案中牺牲的学生,铭记在此次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学子心忧天下的伟大情操,特将校庆日定为每年的5月20日。
国立中央大学旧址现南京大学的景色也相当优秀,其鼓楼校区韵味最足。当年的鼓楼校区建筑不少都是来自大师手笔,集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使得这里的建筑看起来都相当的具有年代感。
院系大调整的痛
1952年,为所谓国家的战略和地域分配等考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此举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为新政权确立对高校的实际领导扫清道路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清华成为一个纯粹的工科院校,北京大学集中了北京高校除了工科以外几乎所有专业的精华,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最高学府。教育部的编号中北大第一,人大第二,清华第三,可见一斑。而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被拆地四分五裂,高校丧失部分教学自主权,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痛。
私立高校退出历史舞台,早在院系调整之前,政府就开始逐步取消教会大学,并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大学全部被裁撤。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分别并入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
经过两年的大规模院系、专业调整,全国高校由原来的211所减为182所: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
应该说国立中央大学的这些事也是中国众多大学以及大学文化遭到践踏的一个典型代表。在52年院系调整中破坏不仅是老牌大学的地位、专业,更重要的是学术精神、校园文化也遭到摧残,而全国那些老牌的名校有几个没遭到破坏呢?中国大学精神何在呢?如此糟蹋,何来一流高校。
就总体而言,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
但是,院系调整指导方针的后一部分,即“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却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由于照搬苏联高校系科设置模式,使原有的一些素负盛名的综合性大学程度不等地有所削弱。如解放初期的南京大学曾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共42个系科,院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个系,其中心理学系自1952年后即未再招生,仅有其名而无其实。尽管通过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新建了天文学系,加强了地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系科,但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系,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法律、政治等颇有特色的系科或者被调出,或者被撤销,不能不说是院系调整中的一个失误。此外,院系调整后形成的“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专门学校”的高校设置模式,往往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影响了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妨碍了以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结合。
1953年9月,高教部长马叙伦在《关于综合大学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中,既充分肯定了院系调整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他说:“首先,有过急的毛病,例如在某些地方一下子摆出的摊子过多,而事前准备不足,以致某些独立出来或新设立的院校,内容并不充实,同时却使调整后的个别综合大学的力量被削弱,被分散”;“第二,在某些地方调整时未能照顾到某些大学的原有的优点与系科特长,以及其本身的实际需要,或者移重就轻,使其多年积累起来的能代表该校特点的教学基础失掉应有的作用,或者把某些重要科系连根拔掉,使该校其他相关科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影响”。马叙伦还指出:“在处理文法等系科的作法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山西昌明天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