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哪些医科大学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_百度百科
成都理工大学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坐落于有“”之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由和共建,入选中国“”、“”、“”、四川省“”,为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为日建立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截至2015年4月,学校校园用地2890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 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80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353人,校本部有在校本科生27567人,在校专科生1726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5621人。[1]
历年分数线
测试录取概率
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调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等十多所院校的部分教师及其它机关、部队的干部370余人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并采购和调集了10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10万余册图书到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学校开设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系,建校当年即面向全国招收首届本科生1551人,10月10日正式开学,专业学制4年。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11月更名为。
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举办地质类函授教育。1962年,学校改由地质部领导,各专业学制改为五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6年。1969年,学校改由领导。
197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到1976年止,先后招收5届大学生3073名。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后,专业学制改为四年,招生794名。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至此,学校已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
1984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李鹏同志题词
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学校“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该实验室由成都地质学院和联合申请,属于联合型实验室。
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建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3年,经国家教委和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12月,经地矿部正式批复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
1995年,学校获得博士生导师自审权。
1996年,学校与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长期稳定合作办学协议书,标志着学校与地方政府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7年,学校与四川省国际影视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建立了“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掀开了学校与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历史。
1997年,学校本部建立了第一个二级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开始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
1998年,根据国家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招生并轨并扩大规模招生。
1998年,地矿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签订了共建成都理工学院的协议。
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9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成都理工大学申报试点省级研究生院获得成功。
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
2008年,学校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点作用,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嘉奖。
2010年,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3]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3353人,其中教授(级)235人,副教授(级)546人。截至2015年3月,学校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入选“(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四川省“百人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6人,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4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9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4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1]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黄润秋、刘宝珺[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名单不全):许强、黄润秋[5]
“(特聘教授)”(1人):许强[5]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名单不全):许强、李勇、李天斌、庹先国、李忠权、唐川[4]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黄润秋[4]
省级教学名师(7人):魏贵民、许强、张哨楠、郭科、黄润秋、张成江、谭书敏[4]
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4个):盆岭-盆山构造与油气、构造成矿学理论发展与实践、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高灵敏高分辨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7]
教学团队  序号团队名称带头人获批年份级别1地质工程教学团队黄润秋2008年国家级2石油地质系教学团队张哨楠、刘树根、徐国盛2007年省级3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王绪本2008年4数学地质教学团队郭科5地球化学教学团队倪师军2009年6岩土工程教学团队许 强2010年7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谭书敏资料来源:[4]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  序号研究方向带头人  获批年份1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理论与防治技术研究许强2008年资料来源:[8]
截至2015年4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学院,开办80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专业门类。[1]
院系专业  二级院系专业设置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能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石油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 、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地球物理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工业设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产品设计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化学管理科学学院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数学与应用数学 、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文法学院  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翻译商学院  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投资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园林、旅游管理、风景园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继续教育学院-资料来源:[7]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8个;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此外,学校还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工业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建筑学[7]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12个,名单不全):会计学、建筑学 、园林[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
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8个):资源环境地质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类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核技术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7]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名单不全):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资源勘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峨眉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名单不全):地球物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7]
特色专业  序号专业名称所在学院批准时间级别1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07年国家级2能源学院2007年3地球物理学院2007年4管理科学学院2008年5土木工程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08年6地质学地球科学学院2009年7地球科学学院2009年8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10年9能源学院2007年省级10英语外国语学院2008年11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08年12工商管理管理科学学院2008年13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09年14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09年15管理科学学院2009年16地球科学学院2009年17地球科学学院2010年18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0年19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年20电子商务管理科学学院2010年资料来源:[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在学院级别1地球物理学院国家级2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3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地球科学学院4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能源学院5机械工程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6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7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8地球科学学院省级9地球科学学院10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11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12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13土木工程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14能源学院15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16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17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18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19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1机械工程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2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4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5建筑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资料来源:[7]
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主讲教师所属学院年份课程类别孙淑霞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黄润秋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04年黄润秋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3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课孙淑霞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年核辐射测量方法葛良全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化学工程原理曾英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10年伊向艺能源学院2010年肖渊甫地球科学学院2010年地震勘探李录明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谭书敏政治学院2009年罗映光政治学院2009年复杂物质分析郎春燕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09年张正阶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郭勇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曹金文信息管理学院2008年肖阳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温春齐地球科学学院2008年基础日语王在琦外国语学院2007年王允诚能源学院2007年陆正元能源学院2007年刘红军信息管理学院2007年财务管理程宏伟信息管理学院2007年丁照宇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年傅广海商学院2007年铀矿地质张成江地球科学学院2007年冯文光能源学院2006年工程与环境物探雷宛信息工程学院2006年罗亦君外国语学院2006年张勇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06年郭科信息管理学院2005年李佑国地球科学学院2005年周四春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05年李丽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05年陆坤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04年魏贵民信息管理学院2004年丁照宇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年陶晓风地球科学学院2004年张哨楠能源学院2004年复杂物质分析郎春燕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13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李丽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13年谭书敏政治学院2013年张正阶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李仲东能源学院2013年黄润秋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3年孙淑霞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年周四春、吴建平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12年傅广海商学院2012年资料来源:[9]
截至2015年4月,该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10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2项;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3项,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7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 Winner奖24人次、Honorable Mention奖48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奖72人次,全国一等奖21人次、二等奖30人次,省级一等奖72人次、二等奖72人次、三等奖93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53项(次),省级奖励61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124项(次)。[1]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此外,学校还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
博士后流动站(4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0]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重点培育)
四川省重点学科
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重点培育)
资料来源:[11]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一级学科状况及获批时间二级学科状况及获批时间学科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应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含∶税收学)
  金融学(含∶保险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
  数量经济学
  国防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岩石物理学
计算地球物理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构造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沉积学(含:古地理学)
矿产资源化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路与系统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土木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核废物地质处置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核资源与核勘查工程
油气田开发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软件工程
  2011.7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环境地质学
      应用地球物理
      矿物材料学
      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数学地质
      资源与环境遥感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2011.12
资料来源:[12]
成都理工大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一览表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招生领域名称批准时间1
仪器仪表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技术
建筑与土木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农业推广硕士
农业信息化
工商管理硕士(MBA)
工程管理硕士(MEM)
资料来源:[12]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知山大学举办4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6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型学术会议。[1]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该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1]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联合共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3]
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地学核技术四川重点实验室、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3]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矿产资源化学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1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资源与环境经济普及基地[13]
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13]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3]
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四川攀枝花野外基地)、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13]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14年底,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53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申请专利948项,其中授权452项。[1]
科研成果概览(部分)  序号项目名称奖项名称年份1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及灾害防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2高坝坝基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可利用岩体质量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3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4高坝安全监测技术与反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5深埋隧道勘察技术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等奖20096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技术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等奖20087高寒复杂环境地区特长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8铜黄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优化系统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9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地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10地学核分析与检测理论、仪器开发与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11四川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12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13受施工扰动影响土体环境稳定理论及其变形控制方法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14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415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与地质灾变效应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0216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程序电力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17澜沧江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坝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地质矿产部一等奖199718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19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复杂高陡边坡稳定控制技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20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21长大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22铜黄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优化系统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23深埋隧道勘察技术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24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25西南地区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技术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26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专题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27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28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基岩体质量及建基面工程地质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29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重大地质工程关键技术系统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30昔格达地层公路修建技术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31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工程系统研究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32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大变形的机制、预测及防治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33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动态设计及施工控制技术系统研究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34天山公路工程地质病害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35四川九寨黄龙机场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36四川九寨黄龙机场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200837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11资料来源:[14]
据2015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官网简介,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印刷型文献达203万册,每年订购新书7余万册,中外文报刊2200多种,拥有60多个各类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读者在校园网上可免费使用的电子图书达228万种,电子期刊达2.6万种。该校的特色资源为成都理工大学女性专题图书期刊数据库、外文地学期刊、“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导航、地质工程重点学科导航、四川省地质矿产资源文献数据库、恐龙数字图书馆、地质、石油专业数据库;同时馆内建有国土资源西南地区科技查新站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献传递服务中心。[15-16]
学校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其中拥有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获得包括区、市、省、国家所有级别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学校档案馆是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的高校档案馆。[1]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93年创刊的《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与《理工高教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内刊)合刊,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期为季刊。2011年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期正式转为双月刊。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获四川省优秀学报(二等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年)。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 、第四版(2004) 和第五版(200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外,该刊还是“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先后15次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其中在教育部(包括原国家教委) 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一等奖3次(1989年,1999年,2004年)、二等奖2次(1995年,2008年)、优秀科技期刊奖1次(2006年) 、精品科技期刊奖1次(2008年)。根据教育部“教技[1999]1号”文件,该刊于1999年7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矿物岩石》创刊于1980年,属四川省科协主管,由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与成都理工大学主办。主要就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沉积学以及相关学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地球及空间科学中有关物质成分的学术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服务。先后三次(1996年、2000年、2004年)被遴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EI光盘版全部收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创刊于1979年。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及其应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及美国《地质光盘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十多家中国国内外知名文摘收录,还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等知名检索机构的来源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原《地质科技管理》、《地质系统管理研究》)创刊于1984年,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是一份刊载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科技和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 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EPS收录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创刊于1990年9月,为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内部动力和外动力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该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院万方(数据)集体公司《科技期刊群》。[17]
学校于正式启用“成都理工大学”校名。其中文名标准字体为毛体。[18]
1、“穷究”:深入钻研,追根寻源,不舍追求。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
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19]
成都理工大学校标是双圆套特定图形、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学”特定字样和阿拉伯数字1956的徽标。颜色为青花蓝色。
徽标内圈是以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英文“ Seeking Truth, Seeking Triumph”中首字母S和T为主要设计元素,两个字母经组合构成成都理工大学英文校名缩写“CDUT” 。
阿拉伯数字“1956”代表了学校的创建时期是1956年。
外圈的中文“成都理工大学”在上方;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下方。
整体上看,校标结构优美,简洁明快,包容性强,体现成都理工大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寓示了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20]
《理工之歌》
砚湖泱泱,慧园苍苍,
这里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我们永远铭记心上。
五洲四海,弦歌一堂,
厚德博学,桃李芬芳,
娥眉巍巍,岷江沧沧,
我们是社会的栋梁。
资料来源:[21]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职务姓名书记
正厅级、事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
名誉校长副校长
资料来源:[22]
党政界姓名概况姓名概况刘连和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司长
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
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
中央企业工委监事会主席、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
熊盛青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周心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总师
天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
罗在明 原 广西地矿厅党组书记、厅长,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
第十届、十一届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西自治区委主委
李建华 云南省地矿局副局长 
主任、党组书记,
原 广西梧州市市长,市市长,厅长,南宁市市长
郭远生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局长 多吉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原党组书记
李文昌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 
中共四川省第八届、九届,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十一届四川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原党委书记、厅长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十届、十一届省政协副主席,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
原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厅级),原四川省乡镇企业局(省中小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邬宗岳率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穆朗玛峰的副政委
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
原 四川省市委书记,达州市市长,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卢映祥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原四川省州委书记;遂宁市市长
胡忠义原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党组书记 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从年东华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
科教界姓名概况姓名概况  中科院院士,原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国际地科联联合古陆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  赵逊  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  陈鸣  国际著名天体地球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测控技术”分中心主任 罗铭玖河南省地矿厅总工程师  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领队  苏家雄海南省环境地质勘察院院长郑春苗  著名水文地质学家  何伟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永新  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南非联邦水资源部首席水文地质师和地下水专家顾问夏庆龙 中海油天津公司总地质师应耀明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    
工商界姓名概况朱晨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GCA》副主编  王小牧  原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十七大代表  丁贵明  中央企业工委监事会主席、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  俞凯  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梅非奇  中国银行总行办公室、任主任助理、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王之敬  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副主席、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勘探开发技术公司地学技术与人事发展部主管  李晓明  紫金矿业集团西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洪铎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正厅级)、教授级高工  张 鸣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侯洪斌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西部勘探指挥、副指挥兼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张玉明  中石化新星东北分公司副经理、教授级高工易廷斌  北京海地人资源咨询公司总裁 胡精沛  厦门中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代光  北京荷马集团董事长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四川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四川省科技统计信息网[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高校之窗[引用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通过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测...
提供资源类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有哪些医科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