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区号在冀州的什么方向

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五金商机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五金商机网保留删除该信息的权利。简介/冀州古城址
据,古城建于年间(约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的历史。汉时,该城城周十二里。北宋时,将城周扩大到二十五里。各朝也曾增修。千百年来,由于风化和洪水侵袭,古城墙已残缺不全、起起伏伏、断断续续,给人以历史变迁的苍凉之感。现古城墙高三至五米,基底宽三十米,顶面宽四米。现为河本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遗存/冀州古城址
冀州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文明创建的上古时期,但是有确切文字可考的记载自汉代才有。在冀州市举行的历史文物鉴定会上,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把冀州地区的人类文明史一下子推进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有力地证明了冀州悠久的历史。&为更加准确地理清冀州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冀州悠久的历史提供新的佐证,使“九州之首”文化更加完善,日-11月26日,冀州市委、市政府特邀请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张忠培,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以及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莉英、陈华莎、穆青、等专家教授来冀州,对冀州古城遗址、古墓和历史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部分历史文物进行了鉴定。经过评审认定,此次冀州提供的123件/套文物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4件,仰韶时期文物1件,商代文物2件,战国时期文物17件,汉代文物46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物7件,隋唐时期文物15件,宋元时期文物9件,明代文物1件。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通过以上文物的鉴定能够佐证,冀州历史悠久,文化品位比较高,文化底蕴很深厚:仰韶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冀州之地就已有了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商人亦在冀州留下了自己的遗存;战国秦汉时期,逐步达到了文化发展的高峰,冀州的州之建制已完善;到唐宋时期,冀州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已相当发达。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55:13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聊城市简介
行政区划代码:<font color="#15
地址:东昌府区东昌西路24号
邮编:252000
  聊城市地处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位于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总面积为8590平方公里,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约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聊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聊城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部,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聊城是京九铁路与胶济铁路、胶济邯铁路、济郑高铁在山东省内的交汇点,横跨冀鲁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聊城不仅可以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而且是与晋、豫、冀等省份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便利港口,还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的核心城市。
  【区划人口】
  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40个乡、镇、办事处,6486个村委会。2011年底全市总人口604万人。
  【历史沿革】
  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聊城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
  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是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东汉正式定州、郡、县3级。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杨露、临清仍属原州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
  三国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聊城、茌平属青州部平原郡,莘县、冠县、临清属司州部阳平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阳谷为县王国,东阿仍属兖州部东郡。
  晋朝仍为州、郡、县3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莘县、冠县属司州部阳平郡,东阿、阳谷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南北朝时期仍承晋制。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
  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设道,始分全国为10道,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改为15道。是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临清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济阳郡,后属郓州东平郡,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
  宋初,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是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
  辽、金承宋制,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19个路。聊城、高唐、茌平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东阿、阳谷属山东西路东平府,莘县、冠县属大名路大名府,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是时,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上属8县均隶山东省。
  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15个布政司,亦称15个省。是时,聊城、临清、茌平、高唐、莘县、冠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阳谷、东阿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代通称为省,全国初为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行省,省下为府、县两级。是时,境内今属8个县市均隶山东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为直隶州)、平轩、莘县、冠县、属东昌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阳谷属兖州府,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间,域境建置无大变化。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区设行督察专员公署。鲁西北为第六区,辖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临清、高唐时属第四区。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至1938年,除濮县、范县、观城3个县外,均为沦陷区。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领导下的县、专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成立。1940年4月,成立鲁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设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4个专署。是时,聊城、东阿、阳谷、博平、清平、茌平等县属运东专署,冠县、馆陶、临清、邱县、堂邑、莘县、朝城、朝北等县属鲁西北专属,濮县、范县、观城、寿张等县属运西专属。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辖7个专署,原鲁西行署的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为第一、二、三、四专署,原冀鲁豫行署的辖区为第五、六、七专署。是时,濮县、范县、寿张等县属第二专署;观城、朝城、莘县、朝北、聊堂、冠县等县属第三专署,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等县属第四专署,馆陶属冀南行署第三专署,临清属冀南行署第四专署,高唐属冀南行属第六专署。同年12月,原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属的张秋、第二专属的寿张和黄河以东的昆山、东平等县组成第八专署。
  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辖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县。
  1943年,原冀鲁豫行署第三专署与冀南行署第七专署合并为冀鲁豫行署第七专署。是时,临清、冠县、卫东、馆陶、宏毅、莘县、堂邑、清平、朝北属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鲁豫行署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建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分局,同时恢复冀鲁豫、冀南两区行署,冀鲁豫行署辖8个专署,冀南行署辖5个专署。是时,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县属冀鲁豫行署第一专署,后改为第六专署,濮县、范县、寿张、张秋、观城属冀鲁豫行署第二专署;后改为第九专署,临清、馆陶、冠县、武训、永智、莘县及临清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署,高唐属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年8月,筑先、东阿、聊阳、茌平、博平、河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寿张、阳谷、范县、濮县、观城属冀鲁豫行署第九专署,临清、馆陶、冠县、武训、永智、莘县、临清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属,高唐属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及聊城城关区(县级)隶属该区,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
  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聊城市人民政府。
聊城市气候概况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约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大陆地度为62.8-64.8,年干燥度为1.7-1.9。聊城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太阳辐射减弱。总的看,聊城市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5℃;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7℃。全年≥0℃积温℃,全年≥10℃积温℃,全市范围内热量差异较小,热量分布东南部东阿县偏多,西北部临清市偏少。无霜期平均为193-201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月24-28日,最早出现在10月6-11日,最晚出现在11月10-22日;终霜日平均出现在4月9-14日,最早出现在3月23日,最晚出现在5月5日。年平均降水量578.4mm,最多年降水量为1004.7mm(茌平,1961),最少年降水量为187.2mm(临清,1992年),全市降水分布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秋季雨量多于春季,春季干旱发生频繁,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冬季降水最少,只占全年的3%左右。全年降水多集中于农作物生长期内,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全市光资源比较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为120.1-127.1千卡/cm2,有效辐射为58.9-62.3千卡/cm2。
  &全市气候资源比较丰富,且可由黄河水灌溉弥补,所以本市气候对多种农作物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种植业历史悠久,成为华北主要作物棉花、小麦、玉米、林果、蔬菜的集中种植区。同时,自然灾害出现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冰雹、大风、干热风、低温连阴雨、霜冻等,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气温  聊城市年平均气温为13.1℃,临清市最低,为12.9℃,东阿最高,为13.4℃。在地理位置的变化上,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气温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气温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为-2.5℃,是全年中最冷月份;夏季气温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为26.7℃,为全年中最热的月份。气温年变化特点: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气温下降快,夏季易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春季3-4月份的月平均增温与秋季10-11月份的月平均降温幅度分别达7.5和&8.0℃。全市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为41.1℃,观测到的最大值为41.6℃(阳谷、莘县);全市极端最低气温平均为-21.4℃,观测到的最低值为-22.7℃(莘县,1971)。(常年资料见附表)
  降水  聊城市年平均降水为578.4mm,时空分布不均。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少,为17.9mm,占全年降水量的3.1%;夏季降水最多,为371.8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春、秋两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32.6%。从降水量与气温变化的搭配上看,属雨热同季型。各县市区之间,降水差异不太大,年平均降水量东阿最多,为614.3mm,临清最少,为557.1mm。全市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年降水量最大值高达1004.7mm(茌平,1961),枯水年降水量最小值为187.2mm(临清,1992)。一日内最大降水量为328.7mm(东昌府区,)。(常年资料见附表)
  太阳辐射与日照 &全市光资源充足,年太阳总辐射为120.1-127.1千卡/cm2,有效辐射为58.9-62.3千卡/cm2,在全省属中高值区。太阳辐射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明显减弱,冬季最小。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7小时,全年中,日照以5月份最多为274小时,1月份最少为170小时。各县市区之间略有差别,东北部茌平、高唐较多,西南部莘县、阳谷较少。(常年资料见附表)
  湿度与蒸发 &聊城市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其中,7-8月份相对湿度最大,为80-82%,春季3-5月份&最小,为58-60%,其余各月为60-80%。全市各地相对湿度的差异较小。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范围在65-69%,是年际变化比较稳定的气象因子。年蒸发量全市平均为1882mm,最大为1994mm(茌平),最小为1688mm(阳谷)。每年中,6月份月蒸发量最大,平均为344mm,1月份最小,为50mm。
风 &聊城市全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月平均风速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是:春季风速较大,4月份月平均风速最大,为4.5米/秒;夏季风速较小,8月份月平均风速为2.5米/秒,但在局地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也能出现短时大风。平均风速的地理变化是北部偏大、南部偏小。全年最多风向为南风、偏南风,出现频率为44%,又以春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北风、偏北风,出现频率为30%,冬季出现次数较多;东、西风在全年出现次数较少。
  农作物气候分析
  聊城市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和棉花,所需的主要气象条件如下:
  小麦品种为普通冬小麦,东阿等部分县市也种植高筋小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8-16℃时播种最为适宜,我市冬小麦播种大流一般在10月上旬至中旬。当气温降到0℃时停止生长,一般在12月上旬,我市小麦进入越冬停长期,冬前积温650℃左右,能够满足冬前形成壮苗的需要。大部分年份冬小麦能够安全越冬。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0℃以上,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一般在2月下旬,我市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生长阶段。气温达到6-8℃时小麦开始起身,达10℃以上时开始拔节,这时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土壤湿度在65-70%最为适宜。冬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是小麦需水最为旺盛的时期,一般每亩小麦日耗水量在4吨左右,此期内应及时根据天气情况搞好灌溉,补充水源。抽穗开花期适宜气温为20℃左右,天气晴朗、光温充足、日较差大对冬小麦开花期生长最为有利。灌浆期适宜气温为24℃左右,该时期若遇连阴雨天气,则会影响小麦灌浆,从而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形成。我市冬小麦在灌浆期至成熟期间易受小麦干热风危害,大风也极易引起小麦倒伏。我市冬小麦适宜收获期一般集中在6月上旬。
  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用于饲料加工、淀粉生产等行业。我市春玉米较少,以麦田套种夏玉米为主。15-17℃是春玉米适宜播种温度,夏玉米播种的适宜温度为20-25℃。一般为减少套种玉米与冬小麦的共生期,也为防止玉米芽涝,我市通常在小麦收割前15-20天进行套种。玉米是喜温作物,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特别是拔节后的生长旺盛期,需大量的积温。我市热量条件比较充足,能够满足不同品种玉米对热量条件的需求。玉米也是需水较多的作物,我市夏季降水较为集中,雨热同季,丰水年无需灌溉,干旱年需灌溉1-2次。我市玉米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芽涝、拔节前期初夏旱、开花授粉期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大风等,特别是开花、灌浆期间遇低温连阴雨天气易造成授粉不全、缺粒、千粒重下降等。但大部分年份,我市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比较有利。
  棉花是我市主要传统经济作物之一,据历史考证,在明清时期就种植普遍,20世纪的八十年代是我市棉花生产的鼎盛时期。1992年的严重干旱及大面积暴发棉铃虫灾害,使我市棉花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加上其他社会因素,使我市植棉面积大幅度减少。棉花为喜温、喜光、耗水量大又比较耐旱的作物,我市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棉花生产。当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即可进行棉花播种,最佳适宜土壤湿度为55-65%,一般我市棉花集中播种期在4月上旬至中旬,但在多数年份播种前土壤墒情不足,需提前灌溉造墒才能达到最佳适播条件。我市棉花生育期间(4月16日至10月25日)≥10℃活动积温为℃,80%的保证率为℃;日照时数为小时;降水量为497-564mm,光温水条件比较丰富,能够满足棉花生产的需要。但因这些气象条件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年际间的变化较大,也易在部分年份某些发育期造成一定影响。如苗期的低温和高湿,易造成棉苗病害发生;裂铃、吐絮期的低温连阴雨天气易造成棉铃霉烂、脱落、棉絮变质等,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棉花生长期间,光、温、水搭配合理,除降水略显不足外,光、温条件均较适宜。
  气象灾害:聊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一直是制约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种气象灾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本市经常出现的气象灾害有:旱涝、冰雹、大风、干热风、低温连阴雨、霜冻等。
  ①旱涝灾害:旱涝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是聊城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中旱灾危害面积最大,发生最频繁。椐聊城县志记载,近两千年来,出现较大旱灾370余次,涝灾330次,长期以来,我市处于旱涝交患之中。近三十年来,我市干旱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由于本地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各季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冬、春雨雪稀少,夏季雨量充沛,易于形成春旱夏涝,又因高空西风带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活动位置及进退时间的变化,造成年际降水变率大,极端性强,故旱涝得以发生。我市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大旱和偏旱年3―5年一遇,大涝和偏涝年4―5年一遇,根据旱涝在一年中出现的季节不同,可分为春旱、初夏旱、盛夏旱、秋旱和春涝、夏涝、秋涝等主要类型。暴雨是造成局部内涝的主要原因,年平均出现日数为1.9-2.6日,有85-96%的年份会出现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份,以临清市出现最多。通过资料分析,聊城市旱灾多于涝灾,所以抗旱防涝的重点应放在抗旱上。
  ②冰雹:我市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发生,冰雹是一种偶发性和局地很强的灾害性天气,影响我市的冰雹大多是自西北而来,向东南或东北而去。临清市、冠县、高唐、阳谷及东昌府降雹次数最多,灾情最严重,全市平均每年冰雹发生次数0.6―1.6次,冰雹主要发生在5―10月份,集中出现在5―7月份,6月份最多,占降雹总数的40%。在一日之内,冰雹多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发生在15―22小时的占60%以上,降雹持续时间比较短促,一般5―15分钟。全市雹灾面积平均每年达64万亩,成灾面积达43万亩,每年都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冰雹发生时,常常伴有大风和暴雨出现。
  ③大风:大风通常是指瞬时风速≥17米/秒的风。大风天气在我市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6-25天,最多年大风日数为38-95天。其中,春季大风日数最多,约占全年大风日数的二分之一,形成我市春季多大风天气的特点。此外,初夏(6月份)大风日数也较多。大风风向多为北风或偏北风,大风多出现于5-6月份,天气转型期。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大风常常造成农作物倒伏,严重时会引起减产。
  ④干热风:也称干旱风,是影响我市冬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天气现象,它容易导致冬小麦灌浆期内水分平衡失调,造成植株脱水,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我市每年都有干热风发生,只是出现的时间、范围、轻重不同,年平均重干热风日1.5―2.4天,轻干热风日3.9-5.3天,集中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干热风持续时间越长,对冬小麦造成的危害越重。我市范围内,以莘县平均出现干热风的日数最多,年率较高。
  ⑤低温连阴雨:我市作物生长季节,常出现低温寡照及连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棉花春播期、麦收期及秋季低温连阴雨。4月中、下旬棉花、花生等春作物播种期,如遇上低温连阴雨天气,会给春作物播种带来困难,使播种的作物造成烂种、烂芽、弱苗。麦收期间,在遇雨季开始较早的年份,往往会出现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的打轧、晒场,使小麦霉烂发芽。秋季的低温连阴雨,则往往造成棉花大量的蕾铃脱落,僵烂铃增多,降低棉花品质,对于大秋作物的灌浆成熟影响较大,同时也会影响夏粮作物的播种出苗。以上三种类型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在我市出现次数并不太多,但是往往造成极严重的损失。
  ⑥霜冻:我市在春秋季节里,也常出现霜冻。地面最低温度达到0℃以下,给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危害,通常称为霜冻。首次出现在秋季称为初霜冻,我市初霜冻日期一般在10月24日―10月28日,最早在10月6日,最晚在11月21日;最晚出现在春季的称终霜冻,平均出现日期在4月9日―14日,最早出现在3月23日,最晚出现在5月5日。全市无霜期平均为193-201天,最长的年份为227天,最短为167天。
热点关注政府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b0bbf380e14382-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聊城区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