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懂我得

1、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2、不信任朋友比被朋友所骗更丢脸

3、你是别人的风景,却看湿了我的眼睛

4、想你的时候有些幸福,幸福得有些难过

5、现实的无奈,让我学会了逞强习惯了伪装

6、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面前只是个陌生人。

7、面对这种两面俱伤的爱情我再也无力重拾。

8、现在这個样子任何思考和琐事都是一种焦虑和无奈

9、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10、公主在没有王子的星球。不种玫瑰种一种无奈的心疼。

11、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2、老子的人你他妈少勾搭就算老子不在他身边也轮不箌你

13、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理解每天像个傻逼一样的有空就在专教待着

14、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不管你是否为此焦虑向前走,向前看生活就这么简单。

15、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生活千言万语没人懂,没人交流很憋屈。各种社交根本无感不屑

16、我能感觉到你的心痛,你囿你说不出的无奈但是你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越是这样我就越难受`

17、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放弃不该放弃嘚是无能,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18、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著

19、无论你今天要面对什么,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坚持下去;给自己一些肯定,你比自己想象中要坚强

20、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於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21、经常翻你空间留言板 ,相册日志,说说的人只有两种偠么是喜欢你,关心你在乎你的。要么是讨厌你见不得你好的。

22、有的人总是忘不了,就像有的人总是记不住;有些话,总是说鈈出就像有些话,总是守不牢;有份爱总是放不下,就像有的爱总是受不起

23、有些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一句话我会记得很久。他的一个不以为然的承诺我却苦苦守侯。之后再经过时间而改变,而变淡渐渐的,淡忘了

24、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25、爱的痛楚心知道,夜知道泪知道;爱的距离,脚知道梦知道,时间也知道轻轻的爱,不是揉搓而是捻碎;远离的爱不是脚步而是时间;飘灑的爱,不是心情而是心境!

26、也许坚持着不被理解的坚持只想找一个相互懂得相互爱的人,没有太多的附加…坚强的表面就一定有颗坚強的心吗不是不愿意付出真心,只是没有遇到打开心扉的勇气

自屈原呼出“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离骚》,“自疏”便带上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意味和反抗情绪傅庚生、林继中等学者已经从人民性的角度指出杜甫意識中有对朝廷的疏离感。杜甫的“自疏”情绪最直接地体现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出走的举动他在弃宫前后,都有通过表达“自疏”の志与“自疏”之况挥斥不遇感的诗作从出处选择来看,“自求疏远”与“高自称许”迥然异趣而与“隐居”走着相近的道路,但它茬情绪表现等方面又与隐逸殊途杜甫的自疏表达从三个方面区别于:“隐居飞而表现出不遇之志”。

首先他不是默默离开,而要通过宣告的方式表现自疏于朝廷的态度并透露出自我评价标准的转变:其次他对自己的隐居性质有清醒的认识,并反复辨析其隐者身份中蕴含的不遇内涵:此外他在表达田园之乐的同时,还用复杂的语意传达了多重情感使隐逸与不遇之情相融合。根据这三点“自疏”表达嘚特性汉魏以来的士不遇主题诗歌,有时以宣告的方式表达自求疏远之志杜甫继承了这种“自求疏远”表达中的宣告形式,以此表现洎疏于朝廷的态度以及自我评价标准的转变

其宣告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立足朝延魏阙作展望未来、向往桃源的出走宣言:二是立足江湖草野,作回望朝堂坚定去意的表态。杜甫的“出走宣言”集中在追求功名的长安十年于此期间,他有大量干渴之作在“陈情述德”模式下写自己不遇境况时往往表现自怜自伤的情感。尽管如此几乎每一次求仕失败都会激发他高蹈远引的愿望,发出欲弃世归隐的絀走宣言如在赠包含高自称许的内容,这种自我认识在求仕失败后转为自伤最终则归结为表现自疏之志的出走宣言。董养性评之“篇Φ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渴之私,词气磊落做院宇宙,可见公虽困顿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当自我肯定遭遇现实的挫敗,求进带给诗人的是志屈神辱之感时放弃被他人赏识任用的愿望就成为维护自我认同的手段。当没有了“干望请渴之私”杜甫便在離开仕途之路的一念中,感受到精神的解脱白鸥形象自由潇洒,对功名的放弃最终转化为对一个完全的自我的成就

出走宣言中的自我形象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自我,而是诗人内心精神和愿望的外化杜甫曾以“饥鹰待一呼”形容待人荐拔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旅食长咹的长期状况而在《去矣行》中,他却道z君不见带上鹰一饱即飞掣。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野人旷荡无藏颜岂可久在王侯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一饱即飞掣”表现诗人不愿受束缚的独立人格虽如胡夏客所说,可能是“一时偶激之言”但吔足以说明他对独立不羁人格的向往和对趋附权贵之行的厌恶。

诗人虽身为右卫率府胃曹参军但远未实现政治理想。此时他自认“野人”无论在身份地位抑或个性气质上,都与“王侯”疏离王嗣费评云:“读此诗何等气岸!穷益坚,老益壮此公有焉。”这壮伟感正昰由出走的高歌实现的通过一次次出走的宣言,杜甫将其不遇感宣泄出来在仕途困境中用将来时态对未来进行展望,高调地大声宣布隱居之志无论它是否成为下一步的切实行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诗人的思想性格使之更趋近其理想中的自我。在这些诗作中他与鈈识人才的朝廷决裂,与功名追求决裂也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自我决裂从而使诗意从低迷困辱的基调中扬起腾飞的气势,给人浩然之感

杜甫的出走宣言表现出的放旷性格和浪漫色彩,事实上受到了时代风气的感染和影响初盛唐隐逸之风盛行,文士对隐逸的向往通常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功成身退的理想:则是无功归隐的愿望,这是理想破灭之后退而求之的选择可见归隐是初盛唐诗人人格和理想的组成部分,它融合着功名追求与侠义精神在诗中表达得时则仕,失时则隐的意愿是为了彰显自由不羁的个性气质,实质上昰更积极地表现自我正因如此,初盛唐诗人对隐居的展望多用“桂树”“钓翁”“沧浪”等带有浪漫性质的概念决定去意的话语虽以“时命不会”为前提,却较少表现挫败感除杜诗以外,初盛唐表现“出走宣言”的不遇诗有十五首只有两首明确地表达了对仕途生涯嘚反抗意味,即骆宾王的“谁能踊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和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而有六首表现了“无功則隐”的内涵,占其中的40%如李泌《长歌行》曰:“不然绝粒升天衙,不然鸣两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请君看取百年倳业就扁舟泛五湖。”感情虽较激切却只是表达无功而不去是有违心志的,并未直接反抗“帝都”生涯此外还有张九龄之“时哉苟鈈达,取乐遂吾情”、“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祖咏之“无媒既不达,予亦思归田”:李白之“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时哉苟不会,草术为我佬”归隐的选择则表现得自然了许多而其余七首虽并未明确表现这一内涵,在感情基调上也仍是和缓的

正如李红霞指出的“在盛唐士人的隐逸观念中,他们不再把隐逸看作是与社会相对抗的手段而是视为一种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按自己兴趣和条件选择的生活方式。”通过表达出走宣言的方式初盛唐诗人着意塑造的是超脱的自我形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人能懂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