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 东莞市清溪镇 从清溪汽车站到契爷石...

您的当前位置: >
东莞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日期:
字体大小: 、、
浏览次数:1
20.2200521823.31236133118.8
201040005.8813
8.64120011.21720021.50120031.49320042.46620051.964
5745111.72km391.1km34.166.04km2.431.371.06
201.61.080.52111.72km41.45km67.27km
66.73km20057011100199843km23.73km824m
36.82km205020022005602.993.5km10km6km4km3002007
1.23790.490.742005
3755m3950m3
20061700m3/d20048697
2004& 2005 20102020
20102095%70%70%
202097%95%90%
表4-1&&&&&& 防洪(潮)2006~2010“十一五“规划堤围工程情况表
表4-2&&&&&& 防洪(潮)2011~2020年规划堤围工程情况表
4.2.2 重点防洪除涝工程
重点防洪除涝工程即挂影洲围整治达标工程、万江防洪堤加固达标工程、中堂防洪堤围四大堤围加固达标工程。
(1) 挂影洲围防洪除涝
挂影洲围与石龙围一起成为一条完整的闭合围,全围面积68km2,其中挂影洲围65.99 km2,石龙围4.60km2,是东莞市13条较大堤围之一。本次规划整治的主要内容是整治挂影洲大堤36.82km及围内排涝系统。挂影洲围现有排涝站9座,总装机4710kw,基本上达到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量两天排干的标准。但由于这些泵站大都建于六、七十年代,缺乏总体规划,排涝标准低,规模及布置不合理,机组老化,效率较低,且配套排水渠也淤塞严重,影响排涝效率。挂影洲围最大堤高近9.0m,马道宽5~10m,该堤围工程于2001年已开始加固,2005年底将完成60%,2006年对除涝工程加固重建,计划2007年完成挂影洲围防洪除涝工程。
防洪除涝工程主体建筑工程量为:土方开挖96.7万m3,土方填筑125.56万m3,干砌石13.52万m3,浆砌石19.644万m3,砼及钢筋砼13.44万m3,砼预制块5.4万
(2)潢新围、下泗马围防洪除涝
对潢新围及下泗马围进行达标加固,堤顶宽8m,共加高加固河堤总长度40.5km,其中潢新围29.5km,下泗马围11km(其中新建5.0km堤防)。重建水闸8座,排水渠清淤整治10km,新建电排站两座,即豆豉洲和牛耳排站,总容量2160kw,堤岸防护工程采用灌注桩防洪墙护岸2000m等。
考虑到潢新围有部分自排能力,新排站拟建于豆豉洲老排站处,拓宽原进水渠及出水渠,该排站设计排水流量18.36 m3/s,选择4台1.2m轴流式水泵,每台设计排水流4.59 m3/s,设计扬程4.27m,单机容量330kw,排站总容量1320kw。
下泗马围集水面积5.64km2,本次河堤封闭后考虑到排涝问题,规划设电排站一座,设计排流量10.6 m3/s,站址初定在牛耳涌水闸处,选3台机组,总装机280kw。
工程量:堤围土方挖填方637.3630万m3,石方14.60万m3 ,其中,M7.5浆砌石挡土墙4.741万m3,混凝土2.357万 m3。
(3) 万江堤围防洪除涝
万江堤围达标需加高加固三级堤围4段总长度65.0km,堤顶宽8m,堤线不变,主要堤岸采用挡土墙形式,该堤围现有长9.35km堤围结合城市道路规划;水闸需重扩建7座,闸孔净宽30m ,还有3座与排站结合,金丰围的龙湾水闸现已不再使用,予以拆除;与排站结合的有黄粘州闸拆除与该处排涝站结合建2号闸站;公洲水闸、牌楼基水闸也与该处排涝站结合建公洲、牌楼基闸站;重新建7座水闸有胜利围的清水凹水闸、蝶涌水闸;大洲围的罗浮尾水闸,滘联围的黎其围水闸、麦屋水闸;金丰围的眠床涡水闸、冰塘厂水闸。除涝工程结合城市规划采用城市排涝标准,至2020年需规划排站13座,总排水流量214 m3/s,总装机16500kw。但万江区现状城市发展没有达到规划水平,故本规划根据万江区排水现状,结合发展情况,将13座排站中的8座在“十一五”中完成,8座排涝站规划情况见附表2。其总排水流量102 m3/s,总装机7560kw。
按万江区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万江四段堤围均作为城市次干线道路,按4车道堤顶宽24m设计,但拆迁量较大,本次规划堤顶宽8m部分应由市政部门负责投资,包括建筑物改造及拆迁。
工程量及投资为:土方402万m3,石方23.5万m3,砼方130万m3。
(4)东莞大堤达标加固工程
东莞大堤长66.73km,2004年开始路堤结合加固施工,现工程大部分已完工,但还有南城周溪段和部分建筑物加固未完成。
全市有低洼易涝面积245.9km2,已治理201.5km2,本次规划各涝区基础数据采用《广东省东莞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成果,个别数据依据新的规划进行了调整,万亩以上涝区有四处,即常平围、潢新围、挂影洲围、大圳埔南畲塱涝区,规划情况见下表4-3。
表4-3&&& 万亩以上涝区治涝规划工程情况表
根据全市各镇排涝现状,规划新建重建71座排涝站,工程情况见附表2,近期城镇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城镇采用1天排干,其它地区按当地实际情况采用1~2天排干。远期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标准。排涝规划实施后,治涝总面积可达为231.1km2,其中万亩以上涝区治涝面积171.39km2。规划实施后全市防洪排涝体系将进一步得到完善,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保障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起到重大作用,随着东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涝标准应由以前的以农田排涝逐步转到以城市排涝为主,逐步提高排涝标准。  4.4水库工程加固及新建水库  4.4.1原有水库加固  东莞市的蓄水工程共117座,其中有7宗中型水库、45宗小(1)型水库、65宗小(2)型水库,大部分水库已进行安全加固达标,中型水库按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进行达标;小(1)型水库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进行达标;小(2)型水库3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进行达标。同沙、松木山、虾公岩三宗中型水库基本没有加固达标,为保证水库安全需对三座水库工程进行加固达标规划,规划情况见下表4-4。  为了保证水库安全运用和汛期调度,规划对中型水库和重点小型(1)型水库均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及降雨洪水自动测报系统,目前我市仅3座水库横岗水库、松木山水库、水濂山水库安装了自动监测系统,十一五期间安装5套,分别安装在同沙、虾公岩、契爷石、黄牛埔、茅輋水库。
表4-4&& &&“十一五”水库达标加固建设规划表
4.4.2 拟建水库工程杨梅坑水库&  该水库属于供水为主的工程,工程规划详见本报告5.6.2.4。&  4.5主要内河工程 &  4.5.1 东引运河整治&  针对东引运河存在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东引河重点建设项目:一是按50年一遇洪潮水标准重建石鼓、塘板、赤岭、企石节制闸四座水闸,规划情况见表4-5。二是对运河峡口~石鼓河段和石马河拦污坝~神山水闸间的小海河河段进行清障清淤,该河道清淤工程纳入河道清於规划。三是清障,见本报告4.8.2河道清障规划。沿运河各水闸应协同调配,制定科学的水闸统一调配方案,严格管理。23座水闸应安装自动化观测系统,确保运河过流通畅,减少污水在河内停留时间,水闸无恙。
表4-5&& &运河重建水闸工程规划表
4.5.2 寒溪河防洪工程  寒溪河保护面积千亩以上的河堤长75.6km,共22条,现大部分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顶宽4~6m。其它堤防防洪工程标准10~20年一遇,顶宽为4m,寒溪堤围捍卫面积56.86km2,捍卫人口30.36万人。本次规划按20年一遇标准对寒溪河75.8km堤围加固,堤线原则上不做调整,由于现有堤身质量差,将堤顶宽加为6m,坡比1:3,原有水闸改造15座,护岸护坡长15.5km。对堤脚20m以内鱼塘进行填埋固基。  4.6 三防指挥系统及其信息化建设  市三防指挥系统工程是包括由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一项信息系统工程,用于我市防汛、防旱、防风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抗灾减灾决策支持和调度指挥。该系统于2002年5月完成可行性研究,计划于年完成该系统建设。  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包括省级水情站和单位工程信息采集站,合称水情信息采集站;区域实时工情采集站(31个区镇水利所和20个市管工程单位);移动采集站。  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络,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建成覆盖市三防、区、镇和点工程的广域网系统,成为省防汛指挥系统组成部分,达到提高信息采集传输速度、扩充储存种类和数量的目标,实现全省系统互连互通信息共享,为系统内各子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服务。  决策支持系统:在设计上遵循统一性、区域性,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易操作性与标准规范性、可扩展性和集成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原则。设计思想: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既与省、国家三防指挥系统保持一致,又根据区域特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满足与省三防指挥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并上传数据的要求。三防指挥系统投资与安排见下表4-6。
表4-6&& &三防指挥系统投资与安排
4.7非工程措施完善  完善的防洪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除工程措施规划外,还应有非工程措施规划,制定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探索并逐步建立洪水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广泛应用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逐步实现对洪水的风险管理,依法治水,严格执法,保障堤防安全。非工程措施完善规划的内容为:  (1)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  (2) 探索并逐步建立洪水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  (3) 广泛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逐步实现对洪水的风险管理。  (4) 依法治水,严格执法。  非工程措施投资与实施安排费见表4-7。
表4-7&&&&&&
4.8河道治理  4.8.1河道范围管理线划定  为加强管理,保证河道汛期防洪、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本次规划,对东莞市内主要河涌结合实际调查及国土规划局的用地情况,根据《东莞市水利工程管理规定》及《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条例》,对东莞市内主要河流划定河岸线控制线,并对堤防两岸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  4.8.2河道清障规划  东莞市河道被侵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早在八十年代,东莞市就由水利部门负责管理水利工程,而河道由所在镇区管理,至今水利工程保护区无法保障,因此造成水利部门执法力度受影响,故河道清障仅靠水利执法部门进行很难保障,需要各镇区配合,并按照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清障。对主要河道上的障碍物采取如下办法清理:  (1)东江及三角洲河网区沿岸河道内的数十个砂石堆卖场,应由河道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在不影响行洪的情况下,为城市建设的需要,可以保留一部分,但要经市水行政统筹规划,管理部门的批准,持证使用河道。  (2)东江南支流潢新围中堂大桥至东向砖厂段河道被占,应由中堂镇政府和水利执法部门配合,尽快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应由当地政府处理,新建无证房屋无条件拆除。  (3)东江三角洲河网和寒溪河沿岸多处垃圾场和临时建筑,应由市政府统一清理,并加强管理,防止迂回。  (4)运河上阻水建筑物为东坑镇的神山陂、横沥镇的隔水桥及神山旧桥、厚街石角旧桥、沙田旧桥三座报废桥,这些桥应予以拆除,总拆除砼约1万m3。  (5)东引运河上大量飘浮物如水浮莲等,目前没有更好的消灭方法,只能由水利局监督,水利所负责,在上游人工涝出,定点收购消毁,按2年消灭。  4.8.3东江堤岸保护工程  本次除险加固的工程措施主要采用抛石固岸的方案,在具体实施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部分采用土工模袋、双排加固桩等方案。从东城峡口水闸(桩号17+155)至企石虾公山(桩号52+115)段除险加固总长度为11.565km,总清基土方量为89350 m3,总抛填大石为80.34万m3。  4.8.4 景观整治  对河道进行景观整治也是本次规划的内容之一。按照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并重,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并举的思路,我市制定了《东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并确定以“一江两湖三河”(东莞境内的东江干流、北干流、松木山水库和同沙水库,东莞运河、石马河和挂影洲中心涌)为重点,开展景观整治与环境保护工作,见下表4-8:
表4-8& &&&&景观整治主要工程量项目表
5 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5.1水资源供需状况  5.1.1水资源量  东莞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842.2mm,水资源总量变差系数为0.30,其中:东江东莞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10亿m3,折合年径流深948.6mm,水资源总量变差系数为0.30,水资源总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39.0%;东江三角洲东莞区12.66亿m3,折合年径流深785.8mm,水资源总量变差系数为0.30,水资源总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61.0%。  东莞市入境水量主要来自东江,东江也是东莞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依据博罗水文站成果统计,东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244.6亿m3,97%保证率的天然径流量为123.0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49.7%。  5.1.2水资源质量状况  2004年由于东江出现了连续第三个枯水年,东江纳污能力大幅下降,东江水体质量总体状况变差。博罗~石龙河段水质基本能够维持在Ⅲ类水质,但在初汛及石马河调污工程实施前水质有时达到Ⅳ标准,东江石龙以下水质逐变差,基本在Ⅳ~Ⅴ类之间,超标项目主要为溶解氧、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另外,由于博罗站径流的减少,咸潮对东江下游水质构成较大威胁,2005年初咸水线曾上溯到东莞市东城水厂,对全市的供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境内水体污染严重,石马河、寒溪河、东引运河水体污染严重,水质全年基本都是劣Ⅴ类,其他各类河涌基本上都是黑水臭水,污染十分严重。  主要水库水质总体较好,虾公岩、茅輋、契岩石、黄牛埔、水濂山水库水质较好,能够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标准;横岗、松木山水质较差,水质在Ⅲ-Ⅳ类之间,且有好转的趋势;同沙水库水质基本在Ⅳ类水质标准,但未见有好转的趋势。  由于地表水的污染,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根据监测资料,有超过半数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水质类别达到Ⅴ类。超标的项目有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PH值和总大肠菌群。  5.1.3 供用水量  2004年东莞市总供水量为18.93亿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17.48亿m3,占总供水量的9.2%;引水工程供水量4.29亿m3,占总供水量的22.7%;提水工程供水12.89亿m3,占总供水量的68.1%。按照供水水源划分,以东江为水源的供水量占全部供水量的90.8%,利用境内蓄水工程的供水量占9.2%。
表5-1&&&&&&&&&& 2004年供水量分类统计表&&&&& &&&&&单位:万m3
2004年东莞市的总用水量为18.93亿m3,供需基本平衡。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4.14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0.83亿m3,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6.3%;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生产用水量11.38亿m3,农田灌溉、林牧渔畜生产用水量2.37亿m3,生产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2.6%;城镇生态用水量0.21亿m3占总用水量的1.1%。按照供水系统统计,由于东莞市城市化水平较高,自来水普及率高,除农业用水外,其它用水都是通过城市六大供水系统供给,供水量为16.56亿m3,占全部供水量的87.5%。现状各部门用水情况见下表。
表5-2&&&& &&&2004年东莞市用水量汇总表&&&&&&&&&&&&& 单位:亿m3
3071914220049.2
2004427.8m3200530m3/dB35m3/d45m3/d14m3/d2005540m3/d
P=95%20102020222769m3,3.3%
201022.28m36.21m327.9%0.85m33.8%11.15m350.1%1.54m36.9%1.37m36.1%0.95m34.3%0.21m30.9%
322 m31750 m3500 m32594
20300.8201020200.730.76
10201034202056
201012.0202010.0
14km2800m3619m34815m35680m35-3
表5-3 &&&&&&&&&&水库扩建增容工程规划表&&&&&&&&&&&&& 单位:万m?
  注:现状蓄水工程未包括沙田淡水湖,规划新增兴利库容按619万m?计算,其扩容后供水能力为新增供水能力。  B新建蓄水工程  规划新建3座小型水库,包括清泉水库、杨梅坑水库、青山水库。清泉水库位于东江运河流寒溪河上游的竹坑河,坝址以上的集水面积为9.29km2,规划总库容为540万m3,兴利库容为479万m3,可供水量为790万m3,以供水为主,目前已完成;杨梅坑水库位于东江流域石马河一级支流清溪水上游的杨梅坑河,坝址以上的集水面积为18.44km2,规划总库容为922万m3,兴利库容为800万m3,可供水量为1400万m3,以供水为主,目前已准备施工。  考虑到水乡片缺乏调节库容,对天然径流无调控能力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通过现场查勘与调查,规划新建下江城淡水湖,下江城淡水湖在东江南支流自大王洲桥至高埗桥段建闸蓄水并连通大王洲桥附近的鱼塘供水,下江城淡水湖的总面积为1.15km2,总库容为524万m3,兴利库容为326万m3,设计供水能力为326万m3,估算投资0.33亿元;规划新建潢涌河淡水湖长7.9km,平均宽50m,面积为0.40km2,总库容为160万m3,兴利库容为100万m3,设计供水能力为100万m3。在建及新建水库工程规划见表5-4。
表5-4&&&&&&& &在建及新建水库工程规划表
综上所述,规划全市蓄水工程兴利库容将达到3.1亿m3,其中石马河片兴利库容0.88亿m3,中部及沿海片兴利库容为2.12亿m3,水乡片兴利库容为0.10亿m3。规划水库工程汇总见表5-5。
表5-5&&&&&& &&&&&&&规划水库工程汇总表&&&&&&&&&&&&& 单位:万m3
由于水乡片缺乏调蓄工程,供水保证率低,中部及沿海片与水乡片相邻,有连通的可能,故规划将新建(除杨梅坑外)水库、扩建增容均调整到水乡片调蓄供水,调整后兴利库容:石马河片7191万m3、中部及沿海片17011万m3、水乡片6000万m3,总投资为3.38亿元。调整后水库规划情况见表5-6。
表5-6&& &&&&&&&&&&调整后水库规划特性表
84m3/a3.06m3,0.94m3110m3/8
0.47m30.03m31.38m3
a200530m/d3.10
b2km200545m/d4.65
c400m200430m/dBB1200535m/d15m/d6.72
d 201010m/d0.82
e200514.1m/d1.15
f201011.8m/d0.805-75-8
从表5-8中可以看出,2000年设计供水规模为336万m3/d,设计供水能力为12.3亿m3/a;2010年设计供水规模为580.8万m3/d,设计供水能力为21.2亿m3/a;2020年设计供水规模提高到588.8万m3/d,其供水能力提高到21.5亿m3/a。  B自备供水设施规划  2000年东莞市工业生活自备供水设施供水总量达2.9亿m3,由于全市规划建设的集中供水的自来水厂规模已足够大,而自备供水设备亦已到更新淘汰阶段,因此,规划水乡片自备水源供水量依次递减10%。自备水源主要集中在水乡片区,造纸、印染、火电水源供水设施规模较大。自备水源供水规划见表5-9。
(4) 东江与水库群联网供水工程  为保障东莞市供水安全,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在用水集中的中部及沿海片,以现有多处提水工程和蓄水水库为基础,结合现有水库的分布,有条件将规划区内已建的中型水库及小型水库联通,以松木山水库为调节枢纽,并新增东江干流黄大仙取水口,通过补水总干道与松木山水库衔接,形成以东江水源为主、水库调蓄为辅,与原有供水系统相协调衔接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供水方式由原来的多口争水向集中补水、多水源供水转变。联网水库供水范围主要为长安、虎门、大朗等缺水较严重镇区。逐步优化水厂管网供水范围,从而提高东莞市的供水安全性,增加正常年及特枯年应急供水能力,并促进东莞市境内生态环境改善,为创造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取水泵站设在东江干流黄大仙公园,设计流量24 m3/s,途经东引运河及松木山水至松木山水库后分两路:一路向同沙、横岗(向水濂山、白坑、芦花坑分水)水库输水;另一线路向莲花山、马尾、五点梅、芦花坑水库输水,两路在芦花坑水库闭合,东江与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为4.06亿m3/a,其中东江供水2.12亿m3/a,联网水库供水1.94亿m3/a。最大供水量可达6.57亿m3/a,其中可从东江提水4.63亿m3/a,水库可供水量1.94亿m3/a。  (5)水乡片供水水源保证工程规划(即筑闸)  针对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河床下切、水位降低,咸水和污水上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来的梯级建设设想,本枢纽的开发目标和任务为:拒咸挡污(污水不随潮水上溯),改善枯水期供水水质;释放压咸流量,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沿途抽水泵站的抽水水位,提高供水保证率;合理控制南北分流比;改善东莞市区及沿途水环境。该工程拟在永太、曲海、水蛇涌、江城附近设闸,除了能满足工程任务的要求并实现综合利用外,可能对下游生态要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根据《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供水水源保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正常蓄水位在1.0m~-2.0m区间,相应库容为1.02亿m3,按效益分摊法计算其用于供水投资为8.81亿元。  (6)地下水开采工程规划  2000年东莞市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较少,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少数几个镇,以取用浅层地下水为主。供水能力为602万m3/a,其中东江下游区468万m3/a,东江三角洲区134万m3/a。鉴于东莞市为沿海城市,基准年地下水利用量在总供水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到1%,由于当地的地表水相对丰富,地下水的量和质均达不到大规模开采的条件。虽然地下水目前水质较差,但结合对地下水保护和限制开采的相关政策,再考虑东莞市规划水平年地表水治理保护力度加大,且目前地下利用以工业为主,因此规划开采利用量维持现状不变。  (7) 非传统水源工程规划  A污水处理再利用  根据《东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题成果,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水质可用于农田灌溉及城镇生态及部分工业用水等。东莞市32个镇(区)全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按《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级标准排放,水质部分指标仍然处于劣V类,除了供给环境生态用水,以改善城镇河道以及河口生态景观、绿化和环卫,还可以回用在工业的火电、造纸、印染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水乡片,中堂的东糖电厂冷却用水100%可以考虑污水回用,另外造纸、印染业用水量几乎占该片区工业用水量的50%,考虑污水回用管网的铺设和普及,本次规划按相应水平年工业用水的1/3使用中水回用;中部及沿海片的火电大户为虎门沙角电厂和虎门电厂,印染大户主要是长安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和沙田丽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电力和印染行业用水量占该片区工业用水量的20%,考虑用水户集中,污水回用管网铺设成本较低,规划水平年考虑中部及沿海片工业行业调整等因素,本次规划均按基准年工业用水的20%使用中水。随着污水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各规划水平年污水回用量亦相应呈递增趋势。  由于东莞市农田分布分散,不能形成规模,中水回用的灌溉渠系建设成本高,本次规划暂不考虑利用中水进行农业灌溉。规划各水平年中水回用量见表5-10。
251123639km53507km2
2010COD514955495
2020COD606046848
2010229320205078
[2001]8850300300
表7-1&&&&&&&&&& 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收费标准
表7-2&&&&&&&&&&&&&&堤围防护费标准
表7-3 &&&&&&“十一五”期间水工程管理达标项目情况表
7.3.4办公自动化达标建设  在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后,为实现水管理的需要,应将防洪保安体系信息系统、水资源配置信息系统、水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组成全市的水资源信息网络,并建立公众数据库和专家支持系统,为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全省统一的信息网络将在2015年前形成,东莞市要为全省联网作好准备。公众数据库中可以公开的数据向互联网开放,提高公众参与水事务管理的程度,水事报表、报告将随时上网上报。行政管理人员将可马上上网查询全市水资源动态。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也可随时在网上下达,对诸如水环境状况、水工程建设等信息,也可随时通过与互联网的接口向公众公布。  实现办公现代化,在目前硬件设备不断更新的基础上,抓紧安排软件的开发、网络安全建设。要建立信息制度,确保水管理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做到办公方便、高效。在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地区,水行政主管单位办公设备现代化率要求超过70%。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现管理技术现代化,应装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控制运用设备集中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7.4水政执法  (1)水行政许可审批(审查)情况  东莞市自1997年起执行取水许可制度,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并按规定进行年审,全面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至2004年底,对全市许多取水户办理了取水许可登记。批准地表水取水量7.12亿m3,地下水取水量是0.06亿m3。取水许可情况统计如下表7-4。
表7-4&&&&&&& &&&取水许可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m3
(2)水事案件调处情况  东莞市于1997年成立了水政监察支队,编制7人,并在水利局下属各水利工程单位和各镇(区)水利所配备水利监察员,组成了一支水政执法队伍。水政支队成立以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为准绳,严格执法,查处了一批水事违法案件,纠正了水事违法行为,维持了东莞市良好的水事秩序。具体执法情况如下表7-5。
表7-5&&&&&&&& 东莞市水政执法情况表
3%30%50%70%20%50%
9066181104912510328839.5%628.5%
201070%50%30%3%20%
(1)(2)(3)(4)(5)
2006201050%11-1~11~5
81.3037.4635.717.260.87
3200220103%
【】 【】 【】契爷石水库
契爷石水库附近的公交站:
附近1公里内没有公交。
契爷石水库附近的公交车:
附近1公里内没有公交。
自驾去契爷石水库怎么走: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规划驾车线路。
终点:契爷石水库
出行提醒:契爷石水库在广仁驾校培训基地附近(西方向629米左右)。
契爷石水库附近的热门地点
从契爷石水库到购物中心开车需要多长时间?
请问一下,我在酒店,有直达去契爷石水库吗?
|(<span id="cccc)
从契爷石水库到长途汽车站有多远?
从契爷石水库到购物中心打车需要多少钱?
|(<span id="iiii2)
我的看法(20-2000个字)请勿发表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
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
& 附近地标
& 酒店名称
看这里的人还关注了…
东莞市相关链接
网友们在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市清溪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