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下粮仓网适合几级

亚洲最大粮仓变身艺术空间,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折射经济转型脉动
亚洲最大粮仓变身艺术空间,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折射经济转型脉动国际金融报 柏可林
10-1717:25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上海浦东民生码头,有一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粮仓的“8万吨筒仓”。如今,在建筑师的操刀改造下,高大的筒仓焕发了新生,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
▲工业建筑的转型是城市经济转型的风向标,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走在了全国前沿。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上海浦东民生码头,有一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粮仓的&8万吨筒仓&。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筒仓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褪去了原有的仓储功能。但筒仓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具有保护价值。如今,在建筑师的操刀改造下,高大的筒仓焕发了新生,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
▲一条斜斜的传输带从黄浦江畔直通筒仓三层,这是曾经连接码头与筒仓的交通要道,米面、煤炭等从水路运输而来的物资都曾由此而进入筒仓。这个传输带本次没有进行改造,目前依然维持原样。
民生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东起洋泾港,西至民生路,岸线长约740米,是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如今,民生码头作为滨水空间的一部分,是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重要的节点。未来的民生码头地区将不断推进工业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在充分挖掘和展示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结合地区更新,构建一个以艺术展览、艺术品展示交易、文化演艺、创意设计、精品酒店等为主导功能的公共活动区域,形成具有地带性特征和引领区域文化的综合体项目。
▲残破的玻璃窗,斑驳的水泥砖墙,生锈废弃的铁门,老旧孤独的仓储库房寂静守立江畔,多了份历史的沉淀和沧桑。
1908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购买该地块,委托英商太古洋行建造轮船码头并代为经营管理。该公司船队的烟囱统一漆成蓝色,&蓝烟囱&成为公司名称和建筑名称。蓝烟囱轮船公司先在洋泾港与现民生路间的浦江岸线建造第一、第二号泊位,年间陆续建成第三、第四号泊位。建筑用的钢筋、水泥均来自英国,码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设钢轨,装有3台移动式吊车。码头全长2500英尺,可同时停靠4艘万吨级远洋轮。1953年,码头收归国有,次年更名为&民生码头&。
▲筒仓本身几乎未做大量改动,极大地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
1975年,上海港务局于民生码头建造容积5.1万立方米的大型圆筒仓,即4万吨筒仓,实现了散粮作业机械化。经过多次改造,民生码头成为上海地区唯一的散粮、散糖专业化码头,其装卸工艺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水路系统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专用码头。1995年,民生码头新建8万吨筒仓,成为当时亚洲最大容量的散粮筒仓。然而,这栋气势恢宏的建筑仅服役十多年,就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30个大筒组成长140米、高55米连续而厚重的立面,气势磅礴。筒仓内,锈迹斑斑的漏斗、混凝土的质感,依旧有着呼之欲出的工业时代气息。
虽然建成时间只有短短的22年,8万吨筒仓却作为不会再出现的建筑空间类型而具有历史遗产的保护价值,是重要的工业遗产。作为曾经的生产建筑,筒仓的建构直接呈现了因工业生产的需求而具备的巨大力量。沉寂多年的民生码头,随着浦江两岸贯通而焕发新生,8万吨筒仓也将以此为契机,完成第一期的改造工程。
▲当年,筒仓里的粮食从这样的入口装进去,又全部运走。倾泻而下的散粮,在时光的消逝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直到最终消失。
据参与改造的工程师介绍,8万吨筒仓因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被列为文物建筑三类。作为工业仓储建筑,其巨大尺度与我们熟悉的民用建筑非常不同,室内30个高达48米的筒仓组合在一起,给人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粮仓共有八层,图为从七层通往八层的环形坡道。
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是比较早的,1989年颁布的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就包括了像杨树浦电厂这样的产业建筑,1993年颁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中,又加入了上海造币厂等10余处。这些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通常有三个方向:文化项目,住宅或商业地产,公园。
▲重新开放后的粮仓,目前正举办一场空间艺术展览,参观的市民头戴VR眼镜,体验虚拟现实。
工业遗址如何再利用成为了政府与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产业园要避免同质化。对此,一些建筑师和工程师建议,要在产业转型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与特性,选择未来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控制经济成本,才能更好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地板上铺着用工业链条创造出的艺术装置。
除了产业型、商业型、文化型和旅游型等多类型开发外,还有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将工业遗产开发为游憩区、广场、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城市救援基地等的市政型开发,以及将原工业建筑直接转为民用建筑的地产型开发。对于旧厂房的改造,也要结合该厂房与旅游业的发展、过去历史的回顾、当今的价值理念等综合进行考虑。
▲一位老年参观者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曾在粮仓内工作过,这次带着怀旧的心情故地重游。
据统计,上海市有40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每个厂房都有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工业历史。它们是上海民族工业的见证,也是上海发展历史的缩影。近十年来,上海相继推出了田子坊、八号桥、创意仓库、周家桥创意之门、设计工厂、时尚产业园、传媒文化园等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左右,但与巨大的老厂房存量相比,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国际金融报记者 柏可林 摄)相关阅读重磅发布!企业级服务TOP50黑马榜单出炉北、上、广、苏四地演绎电商线下家博会CloudCC:如何用CRM打造客户关系管理新模式大幕已拉开,人工智能正在开启金融业3.0时代CloudCC:如何将CRM变成企业发展战略
相关推荐资本冲动能否助力汽车之家继续振翅高飞?在家还用耳机听音乐?是时候用音箱享受听觉的盛宴试用福利 | 花香何必等春天,一台香薰机就够了初见马自达一见钟情! 它曾经与大众并肩! 20多年却大跌531.9%!本田第一辆“中国车”要上新! 思域同型号发动机却便宜几万!加油频繁“跳枪”!加油站在“暗箱操作”?加油站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当前位置: >>
一、国家级项目(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外专局)
一、 国家级项目 (科技部、 农业部、 国家外专局)大豆油份和蛋白质品质分子改良体系建立与应用研究子专题项目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 项目)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满为群 栾晓燕 杜维广 陈怡 刘鑫磊 项目简介: 1 提供具有东北春大豆血缘“IR”油份或蛋白质群体 1 个。 2 利用 F2 油分或蛋白质分离群体,采用 SSR、AFLP 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油份或蛋白性状紧密连 锁的分子标记。 3 培育具有高油或高蛋白、高产、多抗,聚合新品系 1-2 个。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宝清试区)项目来源:国家科委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 完成人员:王 成 张敬涛 王谦玉 郑天琪 项目简介:( 年) 在政府行为的推动下,以优质大豆品种为核心,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推广 30 万亩优质大豆, 优质大豆脂肪含量达到 23%以上,蛋白质含量达到 43%以上。 其中 2.2 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 247.9 公斤, 33 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 188.73 公斤。 明确了宝清试区优质大豆品种高蛋白品种应以东农 42 号、黑农 35 号为主;高脂肪品种应以黑 农 43 号、合丰 47 号为主;高产品种应以抗线 5 号、抗线 4 号为主。 在施肥方面宝清试区增施钾肥可提高优质大豆的产量, 施用量以 3.54 公斤/亩为最佳。 研究提出了适应宝清试区优质大豆生产技术规程。大豆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项目来源:国家 863 计划()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所、绥化所、黑河所、大豆所、育种所)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大、农场总局红兴隆所)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业科技研究所 完成人员:郭 泰 刘忠堂 杨光宇 胡国华等 项目简介:( 年) 本项目由东北三省一区大豆主要育种单位组成“十五”863 计划关攻课题组。项目完成后取得 获奖成果 13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 11 项;育成推广新品种 50 个,其中高油品种 10 个(油分含 量≥22.5%) ,高蛋白品种 5 个(蛋白含量≥45%) ,超高产品种 2 个(产量增产幅度≥15%) ,广适应 性品种 27 个,特用型品种 6 个(小粒豆品种 5 个,无腥味品种 1 个) ;申请获得保护权品种 5 个; 项目育成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 4345.3 万亩,纯增产大豆 6.5 亿公斤,创纯社会经济效益 15.6 亿 元;创新特异种质材料 46 份,其中高油种质材料 12 份,高蛋白种质材料 7 份,抗病、高产种质材 料 17 份, 广适应性材料 8 份,高异黄酮材料 1 份,小粒种质材料 1 份;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 研究论文 85 篇,参加会议宣读论文 3 篇,出版专著或教材 7 部;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 12 处,面积 1500 万亩,建立起优质专用大豆品种的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原种基地 11 处,面积 500 万亩; 在大豆高效育种技术及相关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大豆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来源:863 项目
起止年月:2002 年 10 月至 2005 年 12 月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陈维元 陈仁忠 姜成喜 吕德昌 姜世波 付亚书 石绍河 景玉良 付春旭 田喜梅 项目简介: 1、项目的考核指标 本课题是二级课题研究开发任务,合同规定任务是:育成油份大于 23%以上,比当地对照品种 增产 10%以上的优质材料 2 个(要有专家鉴定结果) ,建立高油品种核心样板区 10 万亩,示范区 20 万亩,并提出高油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核心样板区大豆平均亩产 170 公斤以上,示范区大豆平均 单产 160 公斤以上。商品品质 22.5%以上,实现农民增收 50 元/亩,发表相关论文一篇。 2、项目进展情况 我们完全按计划执行的课题。我们共有 9 人参与课题的完成,国拨经费 4 万元,均按计划支出。 2004 年审定推广了高油大豆新品种绥农 20 号,创造优质、高产、抗病种质材料有绥农 14-3、绥 01-5479、绥 03-3444、绥 03-3952 和刚决选品系绥辐 。在富锦市建立 2 万亩高油大豆样板 区和 8 万亩的高油大豆示范区,品种以绥农 20 号为主,在项目区内推广应用高油大豆栽培技术。在 所内做了“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绥农 20 号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和“不同播法对高油大豆品 质和产量的影响”两个试验,在富锦市高油大豆示范区做了“高油大豆品种筛选试验” 。提出了“绥 农 20 号大豆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发表相关论文 4 篇。 2005 年按照合同规定任务,在富锦市扩建高油大豆样板区 10 万亩,扩建高油大豆示范区 20 万 亩,品种以绥农 20 号为主。在项目区内推广应用绥农 20 号大豆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大豆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子专题(05.12)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栾晓燕 满为群 杜维广 陈 怡 刘鑫磊 项目简介: 1 育成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适于我省第一积温带或第二积温带种植,中抗大豆灰斑病或病 毒病,比对照品种增产 8-10%的大豆新品种一个。 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表现高抗大豆病毒病材料一份。 3 提交研究论文 3―4 篇。 4 累计推广新品种 70 万亩。 5 繁殖原原种 400 公斤。 大豆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项目来源:国家 863 计划,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 齐 宁 林 红 刘广阳 杨雪峰 姚振纯 李宝英 苏 萍 张晓波 陈国友 吴 岩 项目简介: 创新选育含有野生大豆血缘,遗传基础丰富,抗病,优质,农艺性状优良的小粒大豆、黑大豆, 异黄酮含量高的特用大豆新种质;创新选育抗病,丰产性好的高油、高蛋白大豆新种质,为优质抗 病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类型多样、丰富的新种质。课题紧紧围绕合同规定目标,加强选择创 新力度,加快育种步伐,共选育推广了特用大豆新品种―龙小粒豆 1 号在生产和加工上利用;选育 出蛋白质含量 45%以上抗灰斑病、抗疫霉病的新种质 4 份;选育出高异黄酮、高产大豆新种质龙品 04-331。其中龙品 99329,蛋白质含量高达 47.48%,高蛋白黑大豆新种质龙品黑 01-1045 深受用户 欢迎,是医疗保健的优质原料,已提供制药企业加工利用。创新种质已提供省内外多家育种单位利 用,并产生间接的社会效益。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项目来源:863 项目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魏淑红 张亚芝 郭 泰 李文宾 齐宁 栾小燕 宁海龙 闫洪睿 江成喜 孟宪欣等 项目简介: 通过生物技术、化学诱变、航天技术、辐射技术与杂交相结合创造出至少具有 2 个优异性状聚 合的大豆新种质 5 份,发表大豆新种质研究论文 5 篇。 完成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研究各创新资源材料的育种利用价值。在一级学 报发表论文 1 篇。大豆抗病虫、抗干旱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和聚合育种子专题项目来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满为群 栾晓燕 杜维广 陈 怡 刘鑫磊 项目简介: 1 构建 200 个单株的广适应性群体 1 个。 2 鉴定 2 个广适应性群体(其一是对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刘学义研究员提供的群体亲 本进行鉴定,其二是对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自己的 F2 群体进行广适应性鉴定。 3 创造广适应性新种质 2-3 份。 4 选育广适应性及抗旱新品种或参加黑龙江省区、生试品系 1-2 个。 5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2 篇。大豆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项目来源:863 项目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陈维元 姜成喜 付亚书 景玉良 吕德昌 付春旭 张 琴 起止年月:2004 年 3 月至 2005 年 10 月 项目简介: 1、项目的考核指标 本课题是二级课题研究开发任务,合同规定任务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新品种 3~5 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 500 万亩,创造优异大豆新材料 4 份,发表论文 2 篇,建立产业化示 范基地 1 个,累计示范面积达 50 万亩。 2、项目进展情况 我们完全按计划执行的课题。我们共有 7 人参与课题的完成,国拨经费 3.4 万元,地方匹配经 费 4 万元, 单位自筹经费 4 万元, 共计 11.4 万元, 均按计划支出。 课题总体进展情况是: 绥农 14-3、 绥农 22 号、绥 98-336 已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申请号分别为 、、 ;审定推广了两个高产大豆新品种绥农 21 号和绥农 22 号;已育成大豆新品种今年共推 广应用面积 1196.1 万亩,增产大豆 2.2 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 5.4 亿元;建立大豆原种生产基地 1 个,面积 5000 亩,年产种 75 万公斤,预计年增加社会效益 75 万元;建立大豆良种生产基地 1 个, 面积 5000 亩,年产种 70 万公斤,年预计增加社会效益 35 万元;发表论文 4 篇;参加省级试验大豆 新材料 31 份;建立绥农号大豆新品种产品应用基地 2 个,累计示范面积达 60 万亩,增产大豆 847 万公斤,可增加社会效益 2032 万元。寒地早粳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 项目编号: 起止时间: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 黑龙江省农科院第二水稻所 完成人员:潘国君 张淑华 李建华 张广柱 冯雅舒 张兰民 刘传雪 关世武 王瑞英 徐希德 闫 平 孟昭河 项目简介: 本课题通过花培、系统培育、抗病鉴定、品质分析、产量鉴定等综合技术育种创造优质、高产、 抗病多优集成新品种。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和培养方法,提高花培绿苗生产率。通过体细胞突变、组 培、外源总 DNA 导入、诱变等技术创造优异新种质。并进行早粳优质米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 范推广。按照课题计划实施,超额完成了合同指标。育成龙粳 11 号、龙粳 12 号、垦稻 9 号、垦稻 10 号、松粳 5 号、松粳 6 号、松粳 7 号、上育 418 等水稻新品种 8 个,优质材料 6 份,多抗性材料 6 份,高产材料 4 份,耐寒材料 7 份。并创造出只有抗稻瘟病(抗、感)差异明显,而其它农艺性 状均无差异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初步实现了优质与稻瘟病抗性的有机结合;改进培养方法,使绿苗 生产率提高了 8.4%,达到 16.8%,达到或超过了日本等国的花培绿苗生产率水平。开展了与优质米 品种相配套的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做到了良种良法相结合, 加快新品种推广速度, 累计推广面积 52.6 万公顷。共发表论文 18 篇。获奖成果 3 项,“花培选育寒地水稻抗稻瘟病新种质的研究”2002 年获 省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 “水稻生物技术育种成果开发与示范研究”2002 年获佳木斯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 “育成水稻新品种垦稻 9 号”2003 年获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北方粳稻优异种质创新和优异专用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柴永山 孙玉友 姜 龙等 项目简介: 1、三年来审定高产品种 1 个,优质特种品种 1 个,创新优异特种稻资源 5 份,获得自主品种权 保护品系 1 个。发表专业论文 6 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省农业科技进步奖 1 项。 2、培育出优质低垩白品种 1 个――富士光,综合米质分析指标达到了部颁一级米标准,目前该 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区生产应用面积最大。培育出高产品种 1 个――牡丹江 25,该品种较原主 栽品种增产 13.7%,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将高产、优质、抗病、抗寒性状很好地结合到 一个品种中。丰富育种资源材料五份,其中优质材料三份,牡 98-594、牡 99-881、牡 98-1409,超 高产材料一份,牡 958,糯稻材料 1 份,牡粘 98-738。 3、该项目成果达到了国内早熟粳稻领先水平,自 2001 年审定推广以来,协同哈尔滨市、齐齐 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鸡西市等地种子公司累计推广牡丹江 25 号 32 万亩,富士光 345 万亩。寒地优质稻米生态区早粳种质创新研究项目来源:中国水稻所协作课题(-4) 。该课题隶属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所属课题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与优质超高产新品种选育,所属专题为农作物高效 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员:辛爱华 吕 彬 丛万彪 张云江 李大林 王继鑫 赵镛洛 宋成燕 王桂玲等 项目简介: 项目技术指标要求“十五”期间选育出较现有主栽品种增产 5%-10%以上,品质达到国家部颁 食用优质米标准,市场竞争力达到世界同类稻区国际一流优质米水平的早熟、优质、抗病、适应性 强的新品种 1-2 个,并创造出多优集成、配合力强,具有突出优点的高度适应寒地生态区特定生态 环境条件的水稻新种质材料 3-5 份。 “十五”期间育成早熟、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糯稻新品种 1 个,品种命名为龙糯 2 号,该 品种在糯稻品种高产与抗性的统一方面取得了突破,并且取得了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 项目期间研究人员发表科研论文 20 余篇。主要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方法研究及种质创新项目来源:国家 863 重大专项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员:潘国君 冯雅舒 张淑华 刘传雪 张兰民 关世武 王瑞英 项目简介: 课题正在执行。我省属高寒稻作区,远离水稻起源中心,本课题主要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现进行了材料筛选和准备工作。选择我省目前生产上主栽品种空育 131 和龙粳 12 号为轮回亲本,从 国际基础育种亲本库中筛选了 40 份供体材料,今年配制组合 20 个,F2 进行分子标记、基因型检测。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 项目编号: 起止时间: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员:潘国君 冯雅舒 张淑华 张兰民 刘传雪 关世武 王瑞英 项目简介: 应用综合技术育种创造多优集成新品种。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花培、胚培、穗培、外源总 DNA 导入、核技术、太空技术等多种途径的综合育种技术,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选育寒地优 质超级稻新品种。并进行优质米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本研究选育出的龙粳 14 号 2005 年 9 月份已通过国家级验收。单产达到 709.2kg/667m2,超过 650 kg/667m211 片叶早熟超级稻产量指标。龙粳 14 号生育日数 125~130 天,需活动积温 2250~ 2300℃。主茎 11 片叶,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食用稻米二级以上标准。丰产、稳产。秆强抗 倒,分蘖力较强,抗稻瘟病和纹枯病,耐寒性强。株高 89cm,穗长 18.4cm,每穗粒数 93.4 粒,空 秕率 8.7%, 千粒重 26.7g, 稀有芒。 旱育稀植插秧栽培。 中等肥力地块, 参考施肥量二铵 100 kg/hm2、 尿素 250~300 kg/hm2、硫酸钾 100 kg/hm2。 适应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及第四积温带上限。专用青贮高油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在畜牧业的利用项目来源:国家 863 计划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农科院作物育种所 完成人员:孙德全 李绥艳 马延华 林 红 潘丽艳 起止年月: 项目简介: 自承担项目以来,选育不同熟期的优异组合 20 份,在黑龙江省的不同积温带参加区域试验和生 产试验,同时参加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的试验。引进青贮高油玉米 1 个;自育品种龙育 1 号(高油 168)2003 年 12 月份已通过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 2 个。 喂饲试验结果表明,高油玉米作为青贮饲料饲喂奶牛,比普通玉米饲喂奶牛的产奶量增加 8%。 经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牛奶脂肪含量提高 0.4―0.8 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提高 0.2 ―0.4 个百分点,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效益,并在在哈尔滨综合牧场双城市等地建立青贮高油玉米种 植及喂养示范基地。 2001 年―2003 年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青贮玉米高油面积 53.7 万亩。春玉米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科技部“863”子课题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抗病室 完成人员:苏 俊 李春霞等 项目简介: 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质优良,抗旱能力强,耐贫瘠,耐低温,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育出抗病性强,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的自交系供组配杂交种利用。创造出遗传较丰富,性状优 良的基础材料,供选育自交系利用。搜集、利用国内外最新优良种质与本单位创新种质杂交,育成 育种目标所需要的最佳组合。 研究方法完成情况:利用黄早 4 类群的衍生系的抗旱、耐瘠薄、优质、株型收敛等优点组成 HZ 群。从中选育该类群系与配合力高、抗病性好的优良 599 类群、reid 类群、Lan.类群等杂交,组配杂 交种。 探索新的杂优模式, 继续熟化热带、 亚热带种质改良温带材料。 创建 2 个群体完成 S1 代选择。 选育审定推广杂交种:6 个。发表论文 6 篇。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及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利用项目来源:国家 863 承担单位:玉米所高产室 完成人员:曹靖生 史桂荣 郭小明 张建国 赵 伟 李树军 邢宝辉 项目简介: 研究方法:(1)高逆境胁迫条件下开展玉米育种素材的创新、改良。(2)类群内改良、类群间测 交。根据我们划分的东北早熟春玉米种质类群划分结果和杂优模式,并结合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的实 际情况,玉米育种材料的创新、改良在同一类群间进行,利用具有杂种优势另一或二类群自交系作 为测验种,所创新、改良的玉米育种素材在配合力得到提高的同时,(3)广泛的生态适应性鉴定。玉 米低代材料、测交种等均在黑龙江省不同生态条件性鉴定、筛选,根据不同生态条件的鉴定结果, 剔除不良性状突出、配合力低的玉米育种材料和测交种后,按综合指数法筛选出生态适应性广泛的 玉米育种材料和测交种,进而选育出生态适应性广泛的玉米育种材料。(4)类群间组配、多点鉴定选 育玉米杂交种。 研究结果概要:选育出 2 份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自交系龙系 301、龙抗 183,已开始组配玉米 杂交组合。选育出高配合力、多抗玉米自交系 4 份,组配的玉米杂交种已审定推广和正参加黑龙江 省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育成高淀粉、抗病抗逆性强玉米杂交种 2 个,龙单 30、龙单 28 籽粒淀粉含量分别达 74.71%和 74.54%。育成多抗、优质、产量潜力大的玉米新品种 13 个。辐射诱变与外源 DNA 导入等生物技术相结合创造玉米新种质项目来源:国家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103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完成人员:李春秋 祁永红 孙德权 王 巍 武 博 孟立芬 赵晓南 王成波 袁 芳 付立新 薛 柏 李绥艳 马延华 项目简介: 利用核辐射技术与花粉管外源 DNA 导入技术等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质、高产、多抗优异玉 米突变新种质并组配出适宜黑龙江省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优异的专用型青饲或粮饲兼用型玉米 新品种(组合)。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 “863”重大专项子课题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抗病室 完成人员:苏 俊等 项目简介: 创造出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选育出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的自交系, 并组配新组合,从中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质优良,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审 定推广淀粉含量 74%以上玉米品种 2 个。发表论文 2 篇。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国家 863 计划 完成人员:孙德全 李绥艳 林 红 马延华 潘丽艳 完成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起止年限: 项目简介: 本课题
年按照合同要求已如期完成任务指标,完成了合同所要求的研究内容。青贮 高油玉米高油 169 在 2005 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在新品种选育同时,重视对前期科研成果的推 广应用,按照合同要求,2005 年在吉林市宏业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的良种繁育基地繁殖龙育 1 号 玉米种子 2000 亩,产种 50 万斤,父母亲本各 500、1000 公斤。由于前期科研成果龙育 1 号高产、 优质及在畜牧业优良的喂饲效果,据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统计,2005 年种植面积已达 35 万亩,创 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项目来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 -11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完成人员:李绥艳 孙德全 林 红 马延华 潘丽艳 起止时间: 项目简介: 本课题已按照合同任务书内容及年度进展指标开展了研究工作。在本单位及课题组人员的共同 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目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育系 116 是以三交种为基础材料,选育出来的早熟、 抗玉米丝黑穗病、配合力高的自交系。2005 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对其进行丝黑穗病接种鉴定,平均发病率 4.3%,达到 R 级水平。 育系 116 从出苗至成熟 117 天。该自交系配合力高抗性强,用育系 116 配制的组合,增产显著, 且综合性状较好,2006 年有望参加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优质超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 年)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高技术发展计划(863)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 完成人员:邵立刚 王 岩 李长辉 迟永琴 马 勇 车京玉 高凤梅 项目简介: 在
年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5 个,即:克丰 8 号、克旱 17 号、克丰 9 号、克旱 18 号和克丰 10 号。本课题的标志性成果优质强筋春小麦新品种克丰 10 号,该品种 2004 年获得齐齐哈 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状,即适合本生态区(在大兴安岭沿麓)的自然条 件,前期抗旱,后期耐湿,秆强,成穗率高,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品质优良,抗多种病害,种植 面积在内蒙的东四盟及黑龙江省麦区迅速扩大,已成为本麦区的主栽品种,单产水平每公顷产量 3447.0 公斤,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在本生态区被多家小麦育种单位引用作为杂交亲本,后代 表现良好,在小麦育种上做出了较大的遗传贡献,对今后春小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 由于该品种具有很好的品质潜力和品质稳定性,被作为谷物化学研究重点品种加以分析、研究、评 价和利用,有效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自 2003 年该品种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 推广至今的 2 年时间内,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大兴安岭沿麓(内蒙及黑龙江)的春小麦麦区内累 计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达到 127.7 万亩,因其优质强筋、商品价值高,现已被多家面粉加工企业 确定为依合同定购的主要原料,市场应用前景良好。 东北春麦区高产多抗强筋类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863 计划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肖志敏 辛文利 孙连发 张春利 张延滨 赵海滨 宋庆杰 于海洋等 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将东北春麦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硬红春”面包麦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提供品种保证,同时还可为加速该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进程提供更为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技术 保障。经济效益巨大,并对保持该区合理的豆、麦轮作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 义,社会效益显著。 以高产是基础,多抗是保证,质量是效益为总育种目标;以春小麦生态育种理论为指导;以各 类优质专用小麦育种方法为手段,根据东北春麦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等,进行 春小麦高效育种新技术、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各类新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开发研究。 1、育成了中强筋小麦新品种 3 个,产量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 8%以上,品质达到国家二级强筋 小麦水平,兼抗两种以上病害。 2、育成了早熟适于复种的强筋小麦新品种 1 个,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 5%以上,品质水平达到 国家一级强筋小麦水平,兼抗两种以上病害。 3、育成灌溉条件下种植的中强筋新品种 1 个,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 8%以上,品质达到国家二 级强筋小麦水平,兼抗当地两种主要病害。 4、2003 年,上述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推广面积 300 万亩以上。 5、创造优质、高产、抗赤霉病、抗根腐病、抗白粉病及抗穗发芽等新种质 20―30 份,抗性水 平达到中抗以上。 6、创造优质兼抗秆锈、叶锈病和白粉病新种质 3―5 份,三种病害的抗性水平均达到高抗以上。 7、建立了东北春麦区优质、高产、多抗、强筋类小麦高效育种新体系。稻麦航天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863 计划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为子课题承担单位 完成人员:王广金 闫文义 孙光祖 项目简介: 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创造具有特异性状的水稻、小麦新种质和新材料,培育 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小麦新品系和新品种,并在稻麦航天育种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建立稻 麦航天育种创新体系。自 1992 年以来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 7 份小麦纯系材料,经多年研究选育推广 了新品种 1 个,优异种质材料 3 份。同时在诱变机理和诱变育种方法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国家 863 计划)项目来源:科技部农业部重大专项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 完成人员:邵立刚 王 岩 李长辉 迟永琴 马 勇 车京玉 高凤梅 项目简介: 优质强筋专用春小麦新品种克丰 10 号自 2003 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命名推 广以来,因其有优质、高产、多抗等生物学特性,深受广大种植业户的欢迎, 年参加全 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公顷产量 3447.0 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 9 号平均增产 9.8%,经农业部谷物 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蛋白质含量 15.79%,湿面筋 35.27%,沉降值 60.13ml, 面团形成时间为 5.85min,稳定时间为 13.35min,最大抗延阻力为 544.5BU,延伸性 18.85cm,拉伸 面积 135.45cm2,达到并超过中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并且品质稳定性较好。经沈阳农业大学免疫 室鉴定,高抗秆锈病 21C3、34C2 等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鉴定,中抗根腐病和赤霉病。该品种 2004 年获得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整理克丰 10 号小麦 原原种穗行 10.8 万穗,建立了克山农场、二龙山农场种子公司 2 个原种繁殖基地,繁殖原种 30.2 吨,建立良种及原粮基地 4 个,即克山农场、二龙山农场、五大连池原种场、七星泡农场,生产良 种 1300 吨,优质原粮 2500 吨。在主要的适应种植区域及大兴安岭沿麓的黑龙江省北部麦区及内蒙 古的呼盟麦区,到 2004 年为止,累计种植面积达 127.7 万亩,增收优质小麦 6300 万斤,增收人民 币 1.0 亿元。谷子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来源:863 计划 项目编号:-4 承担单位:黑龙江农科院育种所谷子室 完成人员:李延东 王绍滨 于金海 项目简介: 课题研究内容是对通过杂交与辐射等手段创造的谷子优异新育种材料的高产性、稳产性及其适 应性进行试验,并进行抗病性和品质进行鉴定;最终目标选育推广适应黑龙江省及其相应生态区中 种植的高产、多抗、优质谷子新品种。课题要求主要技术指标为:适应黑龙江省中南部及其相应生 态区,抗旱、中抗黑穗病,植株中等,根系发达,茎杆粗状,-坚韧抗倒伏,既有教好的适应性,参 加全省区域试验教对照品种增产 8%,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在 2003 年累计种植面积达 30 万亩。发表论文一篇。 谷子品系龙 56176,生育期 118 天左右。秆高 150-160cm,穗长 19-20 cm,单株穗重 14.3g,单穗粒 重 12.0g,千粒重 3.0 g。幼苗生长势强,苗期抗旱、耐冷凉,秆强抗倒伏,无白发病和黑穗病,熟 相为绿叶黄谷穗。.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3513.9kg/hm?,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3297.2kg/hm?, 分别比对照 品种龙谷 25 增产 13。9%与 10.7%。2003 年 2 月省品审会认定为龙谷 31。同年六月优质谷子新品种 龙谷 31 的选育一文于《黑龙江农业科学》发表。同年底以累计种植面积为 30.75 万亩。在 2005 年 全国第六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龙谷 31“被评为一级优质米。现本课题以初步通过国家验收。酿造高粱杂交种的选育项目来源:国家“863”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王黎明 焦少杰 苏德峰 严洪冬 解艳华 申忠宝 项目简介: 选育适宜黑龙江省种植的早熟(生育期 110 天以内) 、优质(淀粉含量 70%以上) 、多抗(耐低 温、耐密植、抗倒伏)的酿造高粱杂交种 1 个。 该项目已完成。2003 年在黑龙江省审定推广了“龙杂 7 号” ,该杂交种幼苗生长健壮,分蘖力 强。株高 140cm 左右,穗长 32cm,纺锤型中散穗,穗柄细而较长,穗柄长 40cm 左右,可用于编制 盖帘。褐色圆形粒,千粒重 21g。叶片较窄,株型收敛,耐密植,抗倒伏,适于机械化收获。出苗 至成熟 92 天左右,生育积温 2150℃,为早熟杂交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和第四积温带上限 肥水条件较好、机械化栽培程度较高的地区种植。分别于 2001 年及 2002 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 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平均淀粉含量 72.61%,粗蛋白 9.81%,单宁 0.98%,适 于酿造。2001 年和 2002 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丝黑穗接种鉴定,发病率平均为 10.8%,对丝黑穗病表现为中抗。目前已累计推广种植 38.8 万亩。早熟、多抗 A1 型不育系的选育项目来源:国家“863” 合同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王黎明 焦少杰 苏德峰 严洪冬 解艳华 申忠宝 项目简介: 对基础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利用常规育种方法,结合生物技术等手段进行种质创新,选育适 于黑龙江省种植的苗期耐低温、抗倒伏、不育性稳定、生育期 100 天左右的早熟 A1 型不育系 1 个。 该项目已完成。选育出适于黑龙江省种植的早熟不育系“龙 149A” 。株高 95cm,穗长 25cm, 筒形紧穗,株形收敛,略有护脖。深褐色圆形粒,千粒重 21g。抗病、抗倒、耐密植。不育性达 95% 以上。出苗至成熟 90 天,需生育积温 2100℃,为早熟不育系材料。现已利用其为母本配制了早熟、 优质的机械化栽培高粱杂交种“龙杂 7 号”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同时配制了几个早熟杂交种进行 产量鉴定,选育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做为后备品种。主要麻类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及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国家 863 项目 项目编号 , 承担单位:黑农科院经作所 完成人员:康庆华 李希臣 杨学 刘文萍 路 颖 宋宪友 关凤芝 江卫东 陈 浩, 刘丽艳 项目简介: () 本课题严格按照课题计划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育成并推广黑亚 12 号、黑亚 13 号、 黑亚 15 号纤维亚麻新品种 3 个,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超过计划指标,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为优质高纤亚麻专用品种;并有三个新品系正在参加黑龙江省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同时选 育出具有高纤、优质、抗病特性的优良后备品系 40 余份;创造出外源 DNA 导入、远缘杂交及双单 倍体(DH)等优异种质材料 10 份;并培育出抗逆转基因亚麻试管苗 100 余株,转基因抗除草剂材 料 1 份;搜集国内外亚麻资源 100 份(其中野生资源 17 份) ;建立并完善亚麻新品种繁育基地 1 个; 建立并完善亚麻新品种示范基地 2 个;新品种示范推广超过 700 公顷;开展了多种生物技术、诱变 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亚麻优质资源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外 发表相关技术论文 15 篇;积极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亚麻育种新技术及性状各异的种质资 源 60 余份。已育成的黑亚 13 号得到国家农业部新品种后补助项目资金的支持。优质抗病马铃薯倍性育种技术研究与利用项目来源:863 项目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 完成人员:盛万民 于天峰 曹淑敏 李成军 牛志敏 李凤云 金光辉 王立春 李庆权 项目简介: 根据本子课题合同任务的各项指标要求,本子课题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项目、课题主持单位的正 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参加攻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己按合同规定的任务计划顺利地进行。参 加研究的单位有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湖北省恩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 院作物研究所各和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等四个单位。投入的研究力量子课题合同体现是 11 人。实际上 4 个单位参加攻关的研究人员共计是 50 人,其中高级职称 15 人,中级职称 16 人,初级 职称 19 人,年均投入 17.3 人/年。 按攻关子课题合同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要求获得的达标成果如下: 1、育成新品种及高代优良无性系情况: 1)育成专用品种 4 个(合同规定 2-3 个) ,其中鲜食品种 3 个(合同规定 2-3 个) ,克新 16 号、 克新 18 号、同薯 23 号;炸条专用品种 1 个克新 17 号。 2、通过倍性育种、结合种间杂交、生物技术利用创造广泛变异,筛选、出晚疫病田间抗性达到 1 级的抗晚疫病新材料 3 份(合同规定 2-3 份) ; PVX、PVY 抗性达到 1 级的抗 PVX、PVY 的新 材料 3 份(合同规定 1-2 份) 。 4、初步建立了高效马铃薯再生体系 5、目前已在黑龙江省(5 处) 、湖北省(4 处) 、山西省(4 处) 、四川省(2 处)建立专用品种 繁殖基地 15 处 (合同规定 15 处) , 面积 150 万亩。 通过科研单位、 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的紧密结合, 初步建立一套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专用品种产业化开发模式。 6、发表相关论 9 篇(合同规定 4-5 篇) 7、获品种保护权 1 项,克 9723-20 于 2003 年获国家作物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918E。 8、获奖成果 1 项 “脱毒马铃薯专用品种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2005 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高产多抗专用马铃薯品种选育研究项目来源:863 项目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 完成人员:盛万民 于天峰 曹淑敏 李成军 牛志敏 李凤云 金光辉 王立春 李庆权 项目简介: 根据本子课题合同任务的各项指标要求,本子课题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项目、课题主持单位的正 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参加攻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己按合同规定的任务计划顺利地进行。参 加研究的单位有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湖北省恩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 院作物研究所等三个单位。投入的研究力量子课题合同体现是 11 人。实际上 3 个单位参加攻关的研 究人员共计是 50 人,其中高级职称 15 人,中级职称 16 人,初级职称 19 人,年均投入 17.3 人/年。 按攻关子课题合同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要求获得的达标成果如下: 1)育成专用品种 3 个(合同规定 3-4 个) ,其中炸片专用新品种克新 14 号(合同规定 1 个) 、 高淀粉新品种克新 15 号(合同规定 1 个) 、鲜食专用新品种鄂马铃薯 3 号(合同规定 1-2 个) 。另外 川 9203-11 鲜薯食用专用新品系已完成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程序,试验结果较好,将于 2003 年 12 月底审定推广。 2)通过各种育种方法创造广泛变异,选育出各类特异性资源材料 12 份(合同规定 6-10 份) , 其中还原糖含量 0.15%以下、比重大、干物质分布均匀、抗晚疫病材料 4 份(合同规定 2-3 份) ;淀 粉含量 21%以上,商品薯率 85%的资源材料 4 份(合同规定 2-3 份) ;薯形好、食味优、商品薯率 90%的资源材料 4 份(合同规定 2-4 份) 。 3)在有关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16 篇(合同规定 10-15 篇) 。 4)本子课题组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考察及培训人员 13 人次,培养硕士 1 名。 5) 目前已在黑龙江省、 湖北省、 四川省、 云南省建立专用品种繁殖基地 15 处 (合同规定 10 处) , 面积 1.5 万亩(合同规定 1 万亩) ,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 241 万多亩(合同规定 50 万亩) 。 6)获省科技进步奖 1 项。 7) 在本项目的支持下, 我们又获得了主持 “十五” 国家 “863” 重大专项 (编号: ) 的资助,使得研究水平和科研条件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寒地特色果树新品种选育项目来源:863 项目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周文志 刘海荣 刘延杰等 项目简介: 课题执行以来,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审定了 1 个苹果新品种“龙红”和 1 个黑穗醋栗新品种 “晚丰”,并初选苹果抗寒新种质 7 份,决选抗寒优质黑穗醋栗新品系 7 个。 苹果新品种“龙红”的审定推广,为我省果树生产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抗寒优质新苹果品种。 “龙 红”的抗寒能力极强,能耐-41.5℃的持续低温,并且其果实品质优良,果肉松脆、细腻多汁,风味 酸甜有香气,审定推广后 ,深受栽培者的欢迎。 黑穗醋栗新品种“晚丰”,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为生产上育成的又一个抗寒、抗病 的黑穗醋栗新品种,其抗寒性与“寒丰”相近,在我省可直立栽培越冬不用埋土,它是继“寒丰” 之后,我省仅有的两个越冬不用埋土的品种之一,其抗白粉病能力极强,生育期不用药剂防治,并 且其产量、果粒大小等性状优于“寒丰”,相信“晚丰”品种一定会成为我省黑穗醋栗主栽品种之 一。 苹果新品种“龙红”和黑穗醋栗新品种“晚丰”的育成和推广,为生产上提供了抗寒、优质的 果树新品种,丰富了我省果树的抗寒种质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抗寒果树育种的发展。 黑穗醋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气候比较冷凉的地区,在我国黑穗醋栗主要在黑龙江省栽培,国内 进行黑穗醋栗育种研究的单位较少,并多以引种为主,牡丹江农科所育出的“晚丰”品种是继“寒 丰”之后,第二个人工杂交育成的黑穗醋栗品种,属国内领先水平。 国内开展苹果育种的研究单位很多,育出品种也很多,但能够适应黑龙江省寒冷气候条件的品 种却很少,不过 7―8 个品种,“龙红”品种是牡丹江农科所育成的第三个抗寒优质苹果新品种,属 省内领先水平。 依据育种程序,新品种在审定推广之前,都要经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过程,并 且还要进行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因此,“龙红”、“晚丰”在审定命名之前,已在我省哈 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受到了果农的一致好评和欢迎,现正在大面积推广中。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来源: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承担单位:省农科院大豆所 完成人员:李铭丰 林蔚刚 郭玉红 董德健 董丽华 项目简介: 在
年,以宝清县为核心示范区,引进优质高产大豆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先进的大豆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推广优质大豆高效种植模式、绿色大豆生产技术,以种子、栽培技 术为切入点进行课题实施。 通过三年课题实施,全面完成了阶段性的总体任务。2001 年试验示范面积 35 万亩,核心区平 均亩产 188.1 公斤,示范区平均亩产 171.0 公斤。2002 年核心区 1.0 万亩,平均亩产 246.32 公斤; 示范区 31.5 万亩,品均亩产 188.01 公斤。2003 年核心区 1.0 万亩,示范区 31.5 万亩,核心区亩产 247.26 公斤,示范区亩产 188.17 公斤。三年累计实现总产 17372.7 万公斤,实现社会直接经济效益 34745.4 万元,增加经济效益 3158.7 万元。 筛选了适合宝清县生态区种植的优质大豆品种 3-5 个,对优质大豆生产配套技术进行了优化组 装,研究了优质大豆生产平衡施肥技术、绿色大豆生产保障技术等,筛选了适合绿色大豆生产的种 衣剂、复合肥品种。同时初步建立了宝清县优质高效大豆生产大面积综合开发示范与技术规程,并 投入大豆生产中,取得初步效果。大豆优质、高产、高效综合生产技术项目来源:国家攻关 项目编号:-02-02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栽培所 完成人员:王连敏 王立志 李忠杰 王春艳 刘 功 内容简介: 增施肥料有助于大豆株高、茎粗及干物质的增加,为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试验 结果表明,大豆植株干重的增加与光合速率的提高保持同步:我们认为光合速率的增加是大豆植株 干重增加的主要原因。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供试的绥农 14 和黑农 41 对肥 料的反应不同,从物质积累到外部形态的表现均以绥农 14 反应敏感。施肥量发生变化时植株内在机 制和外部构造均发生相应的变化。随施肥量的增加,产量有上升的趋势。试验所设计的施肥量,按 常规应该有明显差异,但今年的试验在产量上只有趋势没有差异(相关分析差异不显著) 。分析认为 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密度偏大导致群体过早郁闭,致使后期倒伏。②气候原因:七月份多雨寡 照,导致大豆大面积倒伏。③试验地肥力不均,导致个别重复或处理的偏差较低或过高,从而使得 方差分析效果不显著。在明年的试验中着重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使试验更加完善。就目前的几种栽 培模式而言,如果有相应的密植品种,平播密植后起垄的栽培模式较好,一方面利于机械化作业, 另一方面产量高。亚麻新品种的选育高效利用与产业化项目来源:国家攻关 项目编号: B06-01-13 承担单位:黑农院经作所 完成人员:王玉富 康庆华 路 颖 杨 学 关凤芝 宋宪友 刘文萍 李希臣等 项目简介: () 共选育推广黑亚 13 号、黑亚 14 号、黑亚 15 号 3 个亚麻新品种,并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为优质高纤亚麻专用品种,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本课题计划指标;并有 3 个品系正 参加黑龙江省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出优良后备品系 20 份之多;创造出外源 DNA 导入、 远缘杂交等优异种质材料 10 份;建立并完善亚麻新品种繁育基地 1 个;建立并完善亚麻新品种示范 基地 3 个;在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生物技术、诱变技术与常规育种结 合进行亚麻优质资源创新技术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引进了亚麻 品种和种质资源。农业气象灾害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国家攻关 项目编号:9 承担单位:国家气象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农科院栽培所参加 完成人员:王春艳 王连敏 王立志 李忠杰 刘 功 项目简介: 按计划任务实施,本年度结束。在该项目的研究中,研发出水稻抗低温制剂,正在示范推广。 利用作物营养元素混合后的增效或拮抗原理及化控物质的调节作用,有目的的进行不同功能物质间 的复配。通过水稻的外在表现(出苗、株高、分蘖、叶色、干物质及产量)判断复配制剂的优劣, 并与可实施的农艺措施配合,对产品进行定性、定量以及农艺上、栽培技术的可行性,市场认可度 及增产增收的效果等进行比较分析。施用该产品分蘖发生早,有不同程度的处早熟作用;苗期施用 可增加秧苗的百株干重及秧苗的充实度;施用该产品的秧苗,经低温处理后,秧苗的电导率降低, 脯氨酸含量提高,表现出秧苗耐寒的特征;生产试验的平均增产幅度 2-7%,低温年可望增产幅度更 大;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耐寒壮苗伴侣以苗期施用的干粉或液体为最佳。农林鼠害及农田草害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农田杂草化除效果、药害与环 境条件的关系研究专题项目来源:国家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 完成人员:黄春艳 陈铁保 徐伟钧 王 宇 黄元炬 丛 林 朴德万 项目简介: 攻关任务: ①区域性农田杂草预测应用技术研究 明确环境、杂草种子发芽、生长、结实率、种子库等因 素对杂草发生的影响;②明确杂草竞争与作物产量损失的关系;为建立计算机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 据;③农作物-农田杂草-农田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明确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田杂草种群 动态、群落演替的影响,明确农田生态调控作用;④新型高效、安全除草剂研究 研制开发新型高 效、安全除草剂 1 种;⑤抗药性杂草调查及监测 运用生物测定技术调查生态区内抗药性杂草状况, 提出抗药性杂草监测治理技术;⑥完成各项防治技术对玉米田重要草害的控制效果评价;⑦在相应 生态示范区初步建立以预测预报为指导的生态调控与化学防除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 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 ①明确新型种植业结构中主要杂草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②建立杂草竞争-作物损失多元预测 模型;③明确农田生态调控作用,提出协调应用技术;④提出抗药性杂草生测监测技术和治理措施; ⑤筛选研制 1 种适用范围广、 高效、 安全新型除草剂或新剂型, 提出将化学除草剂单位用量降低 25% 左右配套应用技术;⑥初步建立以预测预报为指导的生态调控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杂草 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区 1 万亩,技术辐射面积 5 万亩。蔬菜和大豆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东北大豆根蛇潜蝇可持续控 制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07-3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完成人员:李新民 王克勤 刘春来 刘兴龙 孙毅民 张 雷 梁吉利等 项目简介: 通过田间埋蛹法研究明确了豆田大豆根潜蝇成虫羽化动态;对不同茬口、不同播期、土壤培肥 措施和施肥水平的研究,明确了不同土壤耕作栽培措施与根潜蝇发生危害关系。大豆重迎茬种植加 剧根潜蝇危害,大豆适时早播、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和增施 N、P 促进生长发育可有效地减轻大豆 根潜蝇的危害;筛选出防效达 70%的化学药剂或复配制剂 3 种;以危害率与蛀道长度两个指标,对 39 份大豆品种和材料进行抗大豆根潜蝇的田间评价与综合分析,初步筛选高抗材料 1 份,抗虫材料 10 余份;依据研究结果在黑龙江北部黑河大豆产区的黑河市、逊克县、嫩江县及孙吴县开展大豆根 部病虫害大面积综合防治示范工作。针对该区大豆普遍重迎茬种植的轮作体系,采用秋翻、秋施 N、 P 的土壤耕作与施肥技术,选用黑河 17、黑河 18、黑河 19、黑河 27 等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以包衣 型大豆表面活化剂进行种子拌种处理,累积示范 1550 公顷,增收大豆 29.4 万公斤,增收 70. 6 万元。 此项研究已与 05 年 12 月通过国家验收。蔬菜和大豆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东北地区果菜和十字花科蔬 菜主要病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07―3 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完成人员:李保聚 石延霞 王克勤 李新民 刘春来 刘兴龙等 项目简介: 通过研究东北地区设施蔬菜主要病害为主,明确了黄瓜霜霉病和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和持续控 制技术。通过亏缺灌水诱导作物抗病性,施用石灰钙(氰氮化钙)控制土传病害,对黄瓜霜霉病开 展了预测技术研究。对木霉菌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效果进行田间评价,并进行了示范推广。提出 了黄瓜霜霉病的早期预报技术,完成木霉菌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效果评价,示范推广 50 亩。 初步组建节能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可持续控制配套技术体系,示范推广 0.5 万亩,技术辐射 3 万亩, 降低化学农药用量 60%,使主要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作物主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大豆食心虫专项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 07―3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完成人员:王克勤 李新民 刘春来 刘兴龙等 项目简介: 对百余份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及品系的抗食心虫鉴定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 种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人工接虫法虫荚率在 22.58%―3.42%之间,自然接虫法虫 荚率在 22.28%―3.74%之间,未发现免疫材料和 100%被害材料。明确大豆主栽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 抗性。综合人工接虫法和自然接虫法两种方法,黑农 40、垦农 4、垦农 5 等几个品种表现出较好的 抗性。大豆食心虫经济域值和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为害造成的虫食率、虫荚率随着接虫 量的增多而提高, 产量则降低, 其中每平方米接 1 对成虫, 平均年产量损失和产投比为 4.08%和 1:3.51。 每平方米有 1 对成虫即达到了防治指标。研究筛选出了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防效在 80%以上的 大豆食心虫熏蒸剂。明确了大豆食心虫种群变化与大豆的蛋白质、脂肪、糖份、纤维素含量以及与 大豆荚皮颜色、荚皮结构的关系、大豆食心虫发生与气象因子(气温、降雨量、地温)的关系,确 定了危害的高峰期和大豆的最易被危害期。 高蛋白大豆品种筛选、种植、加工特性及产品开发研究项目来源:国家攻关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林 红 齐 宁 杨雪峰 姚振纯 刘晓洁 李远明 项目简介: 本课题为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 术及设备研究与开发”项目中“高蛋白大豆品种的筛选种植、加工特性研究及新品种开发”专题的 高蛋白大豆品种(系)筛选种植研究内容,是加工特性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对采用野 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已创新选育出的一批遗传基础广泛的优异新种质部分高蛋白品种(系), 田间种植进一步观察、鉴定、室内测试分析,已从中筛选出龙品 9501、龙品 8807、龙品 9310 等高 蛋白种间杂交新品系扩大繁殖,提供大豆加工特性及新产品开发研究,共同筛选出了 11S 球蛋白组 分含量高的高蛋白大豆品种(系)2 个。辐射促进小麦遗传转化及其生化和分子标记的研究项目来源: 国家科技攻关;-205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 完成人员:王广金 闫文义 孙光祖 张宏纪 孙岩等 项目简介: 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枪法将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农艺性状优良品质达到 面包麦水平但抗病性差的品种中。辐照受体、诱导其 DNA 的无规则合成,提高基因的整合率和转化 率。获得具有抗小麦真菌性病害的转基因株系,丰富我省小麦抗病种质资源,实现小麦的分子抗病 育种。辐射诱发选育面包小麦新品种项目来源:国家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110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 完成人员:张月学 王广金 闫文义 孙光祖 张宏纪 孙 岩等 项目简介: 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满足人们食需要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多 年的努力,我省在优质小麦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上取得了重大进展,选育和引进的优质小麦品种已经 满足生产需要。采用 Co60γ 射线照射从国外引进 JIA4 纯系小麦,在 F6 代决选出 970189 小麦新品 系,该品系于 2003 年 1 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龙辐麦 12,2003 年被评为全国 优质面包麦。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来源:科技部 合同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韩贵清 杨林章 魏 丹等 项目简介: 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导致黑土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加剧,致使近年东北粮食生产能力 不断下降。黑土资源利用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在总结黑 土资源及其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黑土资源质量与防控土壤退化的对策措施,分析黑 土资源粮食增产潜力并提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最后提出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 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建议,为国家建立黑土大粮仓立项提供决策依据。该项目 2005 年 10 月通过专 家鉴定及国家验收,其主要内容有: 1.通过对黑土区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系统分析,诊断黑土区土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 析黑土区土壤退化的原因及其对黑土区粮食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 2.通过对影响东北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明确了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 3.阐明了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的潜力。 4.采用区域研究与国家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战略相结合,技术研究与设施保障、政策保障相结 合,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等技术,提出提高黑土质量与防控退化的对策措施、提高该区粮食综合生产 能力的对策、黑土区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效机械化土地整治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2004BBA508B05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 完成人员:贾会彬 刘 峰 于忠和 石风善 张春峰 项目简介:( 年) 属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规模化现代化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的子专题之一, 项目核心区设在八五三农场。2001 年,生产 150 吨生物肥。对改土机械进行组装和调试;2002 年白 浆土改良模式全面实施。
年在八五三农场应用生物有机肥示范面积为 5 万亩。2002 年 应用三段式心土混层犁在八五三、 八五四农场和宝清县改土面积分别为 1000 亩、 5000 亩、 13700 亩, 改土面积共计 19700 亩。改土作业后,心土土壤硬度由 20-50 kg/cm2 降至 5-15kg/cm2,硬度降低 效果可持续 5 年以上。种植作物为大豆,改土区亩产分别为 195.0、170.8、160.4 公斤,与对照区 分别增产 14.5%、13.2%、10.1%。完成了农作物增产 10%的计划指标。 与常规作业相比,在 5 年改土效益期内,19700 亩土地可节省改土作业费 81.26 万元,增产大 豆 9.85 万公斤。自三段式心土混层犁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以来,已经累计生产改土机械 70 余台, 推广示范 30 余万亩,创造社会效益 6000 余万元。完成了主要合同任务指标。丰产大豆群体结构优化的研究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东北专项) 承担单位:省农科院大豆所 完成人员:林蔚刚 吴俊江 钟 鹏 郭玉红 董德健 李铭丰 项目简介: 本研究于
年度实施。研究内容为,通过黑龙江省第一p二积温带的无限类型和亚有 限类型材料不同群体结构优化配置的研究,建立不同类型的大豆丰产优化群体结构,提出优化的群 体指标。 本研究对大豆单株个体在群体内占有的营养空间不同对于大豆群体和单株个体产量以及对于产 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相关因素作用的探索与分析,完成了合同提出的群体结构优化指标,初步得到了 最佳单株营养面积指标。当单株营养面积为 441cm2 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相对应的群体密度应为 23 株/m2,按照生产上广泛应用的 65cm 垄作方式,同样的单株营养面积应以 7cm 单株距离在垄向 均匀分布为宜。而生产上土壤耕作和播种通常是十分粗放的,从而导致单株在群体内分布极不合理, 一方面普遍缺苗断条,另一方面又存在局部单株分布过于拥挤的现象。所以,在施肥和病虫害、杂 草控制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田间群体内植株垄向分布不均是目前大豆单产水平较低的一个十分重要 的原因。优质大豆品种保优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刘丽君 高明杰等 项目简介: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和蛋白质作物,发展大豆生产对满足人们对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需求,对发 展畜牧业、食品业、医药业、轻工业及出口创汇有重要意义。利用高脂肪、高蛋白品种,以科技为 先导,以品种为核心,以提质增产单项技术为保证综合来提高大豆产量,完成适宜品种的配套技术 的组装和示范,建立大豆高效生产体系及产业化示范,实现农民增收,把资源优势变成大豆生产的 经济优势,兴一方产业,为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建设步伐做出贡献。大豆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子专题项目来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满为群 栾晓燕 杜维广 陈怡 刘鑫磊 项目简介: 1 育成一个油分大于 23%以上, 且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 10% 以上的大豆新品种 1 个和 2 个种质 材料,并获得品种保护权 1 个。 2 建立高油品种核心样板区 10 万亩,示范区 20 万亩,提出了高油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核心 样板区大豆平均亩产 170 公斤以上,示范区大豆平均单产 160 公斤以上,脂肪 22.5%以上,实现农 民增产 50 元/亩。 3 发表相关论文 2 篇以上。大豆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 完成人员:刘丽君 林蔚刚 吴俊江 郭玉红 董德健 李铭丰 钟 鹏 项目简介: 该项目于
年度在宝清县核心区实施。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品种比较试验,2) 钾肥最佳施用量试验,3)大豆窄行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4)优质大豆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 示范。 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对适于宝清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示 范种植,优质品种覆盖率品均达到了 64.9%。 钾肥最佳施用量试验两年结果表明, 理论最佳施用量应在 3.54-3.82 公斤/亩之间, 这对于指导当 地大豆生产中正确施用钾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5cm 窄行密植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 年核心区+示范区平均单产 201.85 公斤/亩,对 照常规品种传统垄作模式平均单产 172.75 公斤/亩,比对照平均增产 16.85%,每亩平均增加纯利润 49.00 元,增效 17.3%;核心示范区、辐射区平均单产 193.66 公斤/亩,比对照平均增产 12.23%,亩 增收纯利润 28.36 元,增效 10.18%。 优质高产大豆品种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 年核心区+示范区平均单产为 196.39 公斤/ 亩,比对照平均增产 13.7%,每亩平均增加纯利润 44.00 元,平均增效 15.53%;核心示范区、辐射 区平均单产为 189.11 公斤/亩, 比对照平均增产 9.47%, 平均每亩增收纯利润 29.10 元, 平均增效 9.63%。 通过两年试验示范,建立并完善了优质高产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建立并完善了大豆窄 行密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寒地优质稻米品种示范与推广项目来源:科技部 项目编号:04EFN 起止年限: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科院五常市第二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员:潘国君 张广柱 关世武 冯雅舒 闫 平 张淑华 张兰民 牟凤臣 刘传雪 王瑞英 张 君 项目简介: 该项目为科技部下达的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其核心技术为我所育成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粳 13 号和我院五常二所育成的松粳 8 号。项目执行年度为 2004 年 6 月 1 日至 2006 年 6 月 1 日。项目 执行期间计划投资额为 140 万元,其中繁殖基地和种子加工设备投资 80 万元,繁殖种子、示范、推 广流动资金 60 万元。项目完成时建成种子加工生产线,每年生产优质水稻品种龙粳 13 号和松粳 8 号原原种 1 万 kg,原种 100 万 kg,良种 500 万 kg,优质品种示范面积 200 万亩。整精米率、垩白 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一级标准。预计成果转化后,由于品种的品质改 良和产量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由于品种抗性的提高,减少农药使 用量,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菜豆基因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研究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张亚芝 魏淑红 孟宪欣 项目简介: 采用聚合杂交和后代系谱选择方法,将普通菜豆特异基因资源中两个以上的特异形状集合在后 代品系中,使其稳定遗传,以获得 1 份具有优异目标基因的新种质。亚麻种质的繁种更新、保护与利用项目来源:国家攻关 项目编号: NB04―28―3 承担单位:黑农科院经作所 (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主持 ) 完成人员:关凤芝 路 颖 项目简介: () ●十五期间完成入国家库鉴定、编目材料 238 份。入中期库鉴定材料 544 份。完成主要性状和 形态的观察和鉴定,整理编入《中国主要麻类作物品种资源目录》 。在《中国麻业》发表论文 5 篇。 ●通过国际国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不用类型的优异种质 109 份(其中野生资源 16 份) , 鉴定出高纤、优质、抗逆性强的优异资源 Argos(高斯)Atghats(阿和塔)直接应用生产,促进亚 麻事业的发展。 ●评价鉴定出一批高产、优质、抗病的特优资源,作为育成新品种的主要遗传材料: 高产遗传资源:阿里安、ArgoS、r-6-7、-2、D 等。 纤维优异资源: Hernes、Argos、Atghats 、D、85-58-26-4 等。 优异抗性资源:抗立枯病 Viking;抗倒伏 Ariane、Atghats 87019-44、M8711-10 等。 特异遗传资源:多胚性种子、多子房种子、转基因后代及野生资源等特异种质。 ●资源创新:采用目的基因导入、利用多胚性种子进行单倍体育种,辐射诱变,雄性核不育转 育和远缘杂交等技术进行种质创新获得了聚合优质、高产和抗病的创新种质 12 份,已作为核心种质 在育种中发挥着重大作用。97019-44(K-6×-8-24) ;D97018-2(受体 984、供体 Diane) ; M(不育材料 1745A/Viking) ;D(受体黑亚 10 号、供体 Fany)4 份种质表现最 突出。小麦 Glu-B1 位点特异 HMW-GS 近等基因系的研究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完成人员:张延滨 肖志敏 辛文利 孙连发 张春利 赵海滨 宋庆杰 于海洋等 项目简介: 本研究是针对我国优质麦育种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即在了解了 Glu- D1 位点 5+10 等亚基 遗传效应后,如何正确利用 Glu-B1 位点一些可能具有优异作用的亚基进行的研究工作,对于进一 步减少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生化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的选择性回交(回交 5 代)将加拿大超强筋小麦品种 Glenlea 种 编码 7+8*亚基的 Glu-B1al 基因和小偃 6 号中编码 14+15 亚基的 Glu-B1h 基因定向转移到黑龙江省 的 3 个已经具有多个 HMW-GS 生物型的小麦主栽品种龙麦 20、克丰 3 号和克丰 6 号小麦中,形成多 种 HMW-GS 近等基因系。 然后对近等基因系进行全面的品质分析和数理统计, 确定各亚基的遗传效应。 利用生化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的选择性回交(回交 5 代)在国内首次将加拿大超强筋小麦品种 Glenlea 种编码 7+8*亚基的 Glu-B1al 基因和小偃 6 号中编码 14+15 亚基的 Glu-B1h 基因定向转移 到黑龙江省的 3 个已经具有多个 HMW-GS 生物型的小麦主栽品种龙麦 20、克丰 3 号和克丰 6 号小麦 中。目前,龙麦 20 在 Glu-A1 位点具有 1 亚基,在 Glu-B1 位点具有 7+8、7+8*、17+18 和 14+15 亚 基,在 Glu- D1 位点具有 2+12 和 5+10 亚基,拥有 8 个生物型,可组成 16 对近等基因系;克丰 3 号 在 Glu-A1 位点具有 1 和 2*亚基,在 Glu-B1 位点具有 7+8、7+8*、17+18 和 14+15 亚基,在 Glu- D1 位点具有 3+12 和 5+10 亚基。克丰 6 号在 Glu-A1 位点和 Glu-B1 位点具有与克丰 3 号相同的亚基, 在 Glu- D1 位点具有 2+12 和 5+10 亚基。克丰 3 和克丰 6 分别拥有 16 个生物型,各自可组成 40 对 近等基因系。这些 HMW-GS 近等基因系对于精确地研究这些亚基的遗传效应和相互作用,进一步减少 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有重要的意义。初步研究表明 7+8*亚基是 Glu-B1 位点已知最好的亚基,14+ 15 亚基可能不是优质亚基。大豆高脂肪优质脂肪酸种质利用与创新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完成人员:杜维广 满为群 栾晓燕 刘鑫磊 项目简介: 研究内容: (1)高脂肪大豆新种质选育(2)优质脂肪酸新种质创新 研究目标: (1)选育新种质,脂肪含量 24.5%以上品系1-2个; 亚油酸含量 63.5%以上的新种 质 1-2 份; 亚麻酸含量 4%以下的栽培大豆新种质 1-2 份。 (2)申请品种权专利保护品种 1-2 个。 (3) 发表论文,发表不同发育时期大豆子粒中脂肪、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发育规律、脂肪、亚油酸和亚麻 酸及 QTL 定位方面文献 3-5 篇。半矮秆大豆密植栽培技术项目来源:国家外国专家局 项目编号:Y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 完成人员:张敬涛 王谦玉 王庆胜 宋英搏等 项目简介:( 年) 半矮秆密植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发挥群体优势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即在选用半矮秆密植专用品种 前提下,通过增加群体密度,使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匀,达到合理利用光能及土壤目的,进而增加大 豆产量。 其植株密度超过我国现有垄作技术的 30%, 产量可提高 20%以上, 是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 该项技术经多年研究,目前技术已经成熟,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技术突出表现在:①该技 术在引进美国大豆矮秆平作密植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消化、改造,形成适应黑龙江省的&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②选育出半矮秆大豆专用新品种;③研发出配套农机 具;④半矮秆品种与栽培技术、农机与农艺结合方面有重大创新。2003 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 所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半矮秆大豆密植栽培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2005 年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示范田落实在桦川、富锦、勃利、庆安、抚远、同江、绥滨等七个 市县及共青、291、普阳和粮库农场。经专家测产 5 万亩大豆窄行密植示范区平均亩产 228.0kg,比 垄作大豆生产田平均增产 20.1%;其中,合江所窄行密植超高产试验区亩产 260.5kg,比临近垄作大 豆生产田平均增产 23.8%;二九一农场 500 亩示范田平均亩产量达到 238.6kg,比临近垄作大豆生产 田平均增产 17.8%;普阳农场 300 亩示范田平均亩产量达到 240.6kg,比临近垄作大豆生产田平均增 产 21.6%;庆安县 120 亩示范田平均亩产量达到 241.5kg,比临近垄作大豆生产田平均增产 20.5%; 抚远县(在黑龙江省最东部,白浆土较多,温度低,该县大豆平均亩产不足 100kg)750 亩示范田平均亩 产量达到 208.4kg,比临近垄作大豆生产田平均增产 23.8%;分别创造了当地高产典型。寒地水稻优质高效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来源:科技部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项目 起止时间: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员:潘国君 冯雅舒 张淑华 刘传雪 张兰民 关世武 王瑞英 项目简介: 1、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籼粳稻亚种远缘杂交、地理远缘杂交、航天育种,辅之分子标记选 择技术,筛选、创制新的优异种质资源。 (2)应用外源 DNA 导入技术,拓宽水稻品质资源和培育水 稻新品种。 (3)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反义蜡质基因、耐冷基因等目的基因进行转化创制新的优异种 质资源和选育优质高效新品种。 (4)应用生物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手段和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 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和优质超级稻新品种。 2、本课题已完成合同计划各项指标。育成新品种 2 个:龙粳 13 号、龙粳 14 号。其中龙粳 14 号 2005 年 9 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单产达到 709.2kg/亩,超过 11 片叶品种单产 650kg/667m2 的指标 成为我省第一个早熟超级稻品种,其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食用稻米二级以上标准。丰产、 稳产。秆强抗倒,分蘖力较强,抗稻瘟病和纹枯病,耐寒性强。龙粳 13 号为我省早熟耐寒优质米新 品种。创造出龙 D99-709、龙花 00233、龙花 99454 等优质、抗病、耐寒种质资源材料 35 份。其中 龙 D99-709 于 2005 年参加生产试验,表现良好,有望 2006 年审定推广。龙粳 14 号因高产、优质通 过 2 年的大面积生产试验,被广大稻农和消费者看好,以我所为原种基地,以华康米业、绿都米业 为龙头和农民签定单,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超微粉种子处理剂产品中试项目来源: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农药应用研究中心 完成人员:付迎春 郑铁军 李宝英 张荣芳 郭玉莲 吕云波 高洪生 项目简介: (1)超微粉种子处理剂在
年项目期间共推广 195 万亩其中 2003 年推广 110 万亩, 提高农药利用率 1.9-2.2 倍;降低成本 1/2-1/3;防治病虫效果在 85%以上。 (2)玉米(黑穗迪安) 、大豆(营养型)超微粉种子处理剂 2003 年获农药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 超微粉小麦种子处理剂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 (3)建成了湿法粉碎中试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在 300 吨。干粉加工生产线 2004 年将建成, 年生产能力可达 300 吨。高油大豆品种黑农 44 的区域试验与示范子专题项目来源: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起止时间:) 完成人员:满为群 栾晓燕 杜维广 陈怡 刘鑫磊 项目简介: 1 攻关田:8 个试验点,5 亩以上,产量指标,亩产 200 公斤。 2 示范田:8 个试验点,累计 20 万亩以上,产量指标,亩产 185 公斤。农作物高效富硒技术及配套组装产品“黑农科牌”系列富硒肥料中试项目来源:科技部成果转化 合同编号:03EFN 承担单位:土肥所 完成人员:魏 丹 迟凤琴 周宝库 申惠波 高中超 项目简介: 针对黑龙江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走绿色路,打绿色牌,建立优质米基地的要求和大豆振兴计 划的实施,把研究开发的“黑农科”牌高效复合型作物富硒肥料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应用,如在 方正、五常、庆安、依兰建立水稻富硒示范基地县;在国营农场(红色农场、逊克农场、襄河农场、 红色边疆农场)和军垦农场(沈阳军区龙镇农场、通北农场、双山农场、老莱农场)建立大豆示范 富硒基地(3-5 个) 。以推进黑龙江省富硒产业化的进程。 早熟优质“龙单 28、龙单 30”等高淀粉玉米品种中试与示范项目来源: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抗病室 完成人员:苏 俊 曹靖生等 项目简介:
年共完成“龙字号”玉米杂交种原原种 4 万穗,原种 7 万公斤,杂交种 350 万公斤, 销售收入 800 万元。两年共推广种植高淀粉玉米杂交种 60.5 万亩,累计增加社会效益 5021.5 万元。高油大豆专用品种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示范项目来源: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项目编号:04EFN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王守义 郭 泰 王淑荣 胡喜平 王洪武 王志新 袁 明 吴秀红 韩冬伟 郑 伟 项目简介: 以高油大豆品种嫩丰 17 和合丰 47 为核心技术,组装集成高油大豆栽培窄行密植栽培,行间覆 膜栽培,平衡施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分别建立适宜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高油优势产区的旱作优质高 效生产技术体系、高油大豆专用品种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建立核心区 2 个,面积 400 亩,亩产 230 公斤,亩增产大豆 50 公斤,农民亩增效益 120 元,示范区 10 万亩,亩产 195 公斤,亩增产大 豆 25 公斤,农民亩增收效益 60 元,辐射推广 150 万亩,平均亩产 190 公斤,农民亩增效益 48 元, 脂肪含量均达到 22%以上。培训农民 1200 人次,发放宣传资料 5000 册,创立高油大豆商品品牌 1 个,实现产值 684 万元,利润 72 万元。项目实施后能够显著地提高大豆产量和油份含量,推进高油 大豆产业化进程。提高大豆综合生产和竞争能力,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加快东北高油优势产业早日建成,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黑龙江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望奎核心区)项目来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抗病室 完成人员:李春霞 龚士琛 宋锡章等 项目简介: 本课题以高产、高效玉米生产技术为核心,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紧密结合,应用高产、优质、 多抗性强玉米新品种龙单 25、26 等,采取蓄墒、保墒机械化整地技术,确保亩产保苗在 3300 株左 右;应用机械化中耕技术、平衡施肥,采用化学锄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种子包衣技术防治玉米丝 黑穗病和地下害虫,应用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项目实施核心区:3000 亩;示范区:10 万亩。黑龙江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北林示范区,安达辐射区)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 完成人员:南元涛 姜军 魏国才 杨滨山 王贵江 唐跃文 项目简介: 本课题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提高黑龙江省玉米产量、提高玉米生产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高产优良品种和高效玉米栽培技术为载体,重点解决影响黑龙江省玉米单产的耕作方式、机械化 标准栽培技术、培肥土壤、病虫草监控等技术,通过集成、组装、配套和优化现有应用技术,最终 形成三种适合黑龙江省不同主产区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同时进一步筛选高产玉米新品种 及其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对黑土带玉米农田地图恢复技术、半湿润区玉米高密度超高产综 合技术开展研究,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进行技术储备。课题建立绥化北林示 范区 100 万亩、安达辐射区 1000 万亩,示范区玉米单产达到 380-450 公斤/亩,辐射区玉米单产达到 330-400 公斤/亩。使项目区玉米单产 2006 年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得到提高,形成的高产高效栽培 技术模式向全省辐射、推广,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能力、生产效益和玉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增强黑龙江省玉米国际和国内市场效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肇东核心区、示范区)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 承担单位:玉米所高产室 完成人员:曹靖生 史桂荣 郭小明 张建国 赵 伟 李树军 项目简介: 研究方法:1、旋耕整地:收获后封冻前机械旋耕灭茬,春季土壤化冻一犁深(15―20 厘米) 进,大型拖拉机旋耕整地,及时镇压保墒,垄距 66.7 厘米。2、平衡施肥:亩施优质农肥 2 立方米, 化肥 182 标斤,其中底化肥 115 标斤(二铵 75 标斤、尿素 30 标斤、钾肥 10 标斤)3、选用良种: 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4、催芽包衣:在室温(12℃左右)下,冷水浸种 24―30 小时, 捞出后上铺下垫湿麻袋于室内地上催芽 48―60 小时,90%的种了萌发(拧嘴)即可。5、适时播种: 6、化学除草。4 月 28 日,播种 3 天后,亩用 90%乙草胺乳油 150ml,加 38%莠去津水悬乳剂 300 ―400 克兑水 50―100 公斤,使用机动喷雾器进行土壤表面均匀喷雾。7、节水灌 。 8、化控调节。 研究结果概要: “黑龙江省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组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试验区的 产量水平,聘请了省内从事农业工作多年、实际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对攻关田和核心区进行了测产。 肇东市攻关田面积 15 亩,实际产量 877.3 公斤/亩(含水量 14%) ,较计划增产 9.66%。核心区面积 7000 亩,实际产量 546.4 公斤/亩(含水量 14%) ,较计划增产 10.3%。肇东市组织副高职以上专家 对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了测产,示范区面积 15 万亩,实际产量 437.2 公斤/亩(含水量 14%) ,较计 划增产 9.6 %。辐射区面积 200 万亩,实际产量 415.6 公斤,较计划增产 9.9%。超额完成计划产量指 标。半湿润区玉米高密度超高产综合技术研究项目来源:科技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子课题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抗病育种室 完成人员:李春霞 龚士琛 宋锡章 闫淑琴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项目简介: 通过对半湿润区适宜高密度玉米品种的筛选,并根据品种的需肥特点、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 力,研究高密度条件下平衡施肥方案,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制定适时、适量追施氮肥措施等玉米增 产降水综合技术,高密度条件下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使半湿润区玉米单产潜力提高 20%以上,收 获时玉米籽粒含水量由 30%以上降低至 25%以下。黑龙江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来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综合技术室 完成人员:陈喜昌 李 波 高 云 张 宇 项目简介: (1) 、肇东市玉米高产攻关田 通过品种、技术、人工条件的最佳配置,摸清我省南部玉米生产潜力,其目标是 2006 年亩产在 900 公斤以上。 2005 年应用优良玉米新品种,采用补墒精密播种、机械滤水等播种技术;采取机械化苗带灌溉、 生育期节水灌溉等技术进行苗期抗旱;机械化中耕技术,平衡施肥,采用综合技术防治病虫草害; 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集成和组装示范,项目实施 15 亩,2005 年单产达到 877.3 公斤/亩。 (2) 、三江平原玉米高产技术模式 该模式以抗低温冷害玉米生产技术为核心,应用优良玉米新品种;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运用 秋季或早春顶浆深翻深耙整地技术,促进早春田间积水的排出和地温的升高;利用精密机械播种技 术、机械化中耕技术、平衡施肥、综合技术防治病虫草害。 2005 年在平衡施肥技术试验、典型品种的密度试验、比空栽培效果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受到 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3)兰西县示范区 采取抗低温保春种一次播种保全苗,机械中耕技术、平衡施肥,促玉米早熟等技术,对高产高 效技术模式进行集成组装。项目实施示范区 10 万亩,亩产达到了 430.3 公斤,增加经济效益 624.00 万元。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龙江县示范区)项目来源: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李德新 张树权 于海林 马宝新 刘海燕 孙善文 祝泗民 董怀明 朱吉学 孔凡祥 齐玫馨 项目简介: 1、课题总体进展情况(示范区) (1) 、2004 年度目标:落实示范区面积 5 万亩。 (2) 、2005 年度目标:落实实施示范区面积 10 万亩。 2、 年度执行情况 (1) 、以高产高效玉米生产技术为核心,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紧密结合,种植高产稳产、优质、 多抗性强的玉米新品种采取蓄墒,保墒机械化整地技术,机械化精深播种技术,确保亩保苗 3300 株 左右;应用机械化中耕技术、平衡施肥。采用化学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种子包衣技术防止玉米 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应用综合技术防止玉米螟。 (2) 、2004 年落实面积 5 万亩,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 341.5 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亩产 311.5 斤, 增产 30 公斤,增产率为 10% 。 (3) 、2005 年落实面积 30 万亩,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 381.5 公斤,较前一年平均亩产 341.5 斤, 增产 40 公斤,增产率为 12% 。 (4) 、技术培训及资料发放 2004 年共办技术培训班 52 期,发放相关农业科技资料 6800 份,电视专题讲座 12 期。 (5)2005 年技术培训情况 技术培训:培训场次七场。发放技术方案 9000 份 3、技术创新 在白山乡龙哈村设新品种筛选区以及新品种展示区 在黑岗乡新村设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模式试验区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农业部 承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 完成人员:南元涛 魏国才 姜军 杨滨山 王贵江 唐跃文 项目简介: 1、优质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广泛搜集国内外玉米种质,运用二环系法、回交转育法、集团选 择法、轮回选择法、辐射诱变法进行新种质自交系的改良、创新,选育出遗传基础广、配合力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粮仓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