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够了15张贴还不能成为军神李翔

《军神》教材理解
《军神》电子教参
第二十二课:军神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教学准备教师:将搜集到的刘伯承元帅的图片、有关书面材料(故事)张贴在教室里,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刘伯承元帅的纪录片、电影、电视片。教材简析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受伤后,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这就是《军神》一文的主要内容,它表现了刘伯承坚韧的钢铁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文章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情绪变化等描写凸现了人物性格。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剂的意志非常坚定;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却清楚地数下手术共用了72刀!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和沃克医生、作者一起强烈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学习中注意领会“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这个句子的含义。建议本课安排1~2个课时。解读与提示*课文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醉剂;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钦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引导思考,前后两个“冷冷地”表现了沃克医生的什么性格?*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开始沃克是“冷冷”的,当发现伤情后,闪现出“惊疑的神情”“目光柔和了”。病人拒用麻醉剂时,沃克“眉毛扬了起来”表示不理解,他听了病人一番话后,“怔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的时候,沃克“失声嚷道”“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沃克医生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刘伯承引起的。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细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从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孤立地让学生理解沃克的变化,而应该从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中,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怔住”和“口吃”反映出沃克医生受到的震撼。*品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重点深入体会“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这句话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突出这个重点,突破难点。一方面,通过人物神态、情绪变化从整体把握事件脉络。刘伯承:微笑―平静―一声不吭―一笑。沃克医生:冷冷―惊疑―柔和―教训―怔住―失声―慈祥。自始至终,刘伯承都保持着微笑与平静,他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堪称“军神”。沃克医生由开始的“冷冷”,到最后由衷地赞赏、敬佩刘伯承。另一方面:从每个细节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如:“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说明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他却一直坚持着,反映出病人的钢铁意志。看出刘伯承是“钢板”,是“军神”。*指导学生朗读本课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物对话。本课人物对话语言简单,但朗读时要把握好语调。刘伯承的话可用舒坦、平静的语气来读,以示作为军人的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而朗读沃克医生的话要结合他神态、情绪的变化加以灵活处理:开始他的话用疑惑的语气读;手术时他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用关切的语气读;手术后,他的话用充满敬佩的语气读,以示对刘伯承的赞扬。二是课文中描写沃克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要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经验,引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识字写字教学:“诊”“审”等字是翘舌音,要读准。“晕”读作“”不读“”。注意“匪”字的笔顺:。*课后第一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深入理解。*第二题,抓住描写刘伯承语言、动作的语句,通过读,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并产生由衷的深深敬意。*第三题,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教学设计参考一、导入1. 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 ),这是( )对他的敬称。2. 自读课文,勾出生字,读一读。3. 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重点是“诊”、“龄”字的读音和“龄”、“匪”的笔顺笔画。二、抓中心句,把握全文1. 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1)学生自由读课文。(2)小组交流、讨论。2. 全班交流。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1. 导学求医部分。(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出刘伯承是军人的?(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2. 导学手术前部分。(1)读读、想想、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醉剂?(2)联系课前搜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为什么担心损坏脑神经?说说你的理由。(3)不用麻醉剂意味着什么?(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3. 导学手术中部分。(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2)课堂交流。(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5)小结。4. 导学手术后部分。(1)快速默读课文。(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手术结束了……你是军神!”(3)震惊的沃克先生心中会怎么想?(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突出“军神”形象。(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1.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2. 刘伯承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面对这位“军神”,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 完成课后第3题。参考资料☆背景故事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参加了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地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的经络割断,紧紧地攥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刘伯承简介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重庆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在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2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日南昌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后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前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改称“警卫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上司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 000多人。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墒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结果。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刘伯承不愿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1951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在刘伯承50岁诞辰时,邓小平曾撰文这样写过他的特点: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祝升、罗萍、肖尤莉)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军神》说课设计之一 - 枫叶教育网
《军神》说课设计之一
作者:孙静
来源:老百晓在线 点击:1944次 评论:条
  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先写了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敬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为了突出重难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军神指的是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的层次结构等。以来巩固旧知,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教师出示提炼后的上节课学生提的问题,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成学习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找出来的句子,并想想、议议: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接着学生默读自学,而后小小组内朗读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自我动脑的潜力,又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备而讨论,让合作不流于形式。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重点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通过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进一步领会刘伯承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有所朦胧的认识,体会到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但重点描写了沃克医生,因为沃克医生的变化都是由刘伯承引起的。
  这样汇报结束后,就很自然的引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侧面烘托。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在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受。
  五、进一步拓展阅读,扩大知识面。首先出示正面描写刘伯承受伤经过的片段,读一读,找出反映他坚强意志的句子。再推荐图书——(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六、质疑后教师出示作业,课内的,一题是选词填空,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辨别意思相近的词语及用法。另一题是综合全文内容的填空,学生借此巩固全文的要领。课外练习一是结合《军神》一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部分,写篇读后感。小组内选择优秀习作张贴上墙。另一个是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军神》课本剧的排演。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更新: 11:21:28 编辑:luyao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道家讲“道法自然”,是叫我们去亲近大自然吗?不是,《老子》里“自然”出现五次,没有一次是指“大自然”。他用“自然”这两个字是最原始的组合,“自”就是“...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04-24 02:39)
(04-21 03:49)
(04-21 03:49)
(04-19 06:19)
(04-11 06:53)
(04-11 06:53)《军神》电子教参
编辑点评:
人教版课标本
六年级语文上册
军神的教材理解信息由沪江小学资源网提供
第二十二课:军神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师:将搜集到的刘伯承元帅的图片、有关书面材料(故事)张贴在教室里,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刘伯承元帅的纪录片、电影、电视片。
  教材简析
  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受伤后,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这就是《军神》一文的主要内容,它表现了刘伯承坚韧的钢铁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文章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情绪变化等描写凸现了人物性格。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剂的意志非常坚定;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却清楚地数下手术共用了72刀!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和沃克医生、作者一起强烈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学习中注意领会“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这个句子的含义。
  建议本课安排1~2个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文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醉剂;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钦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引导思考,前后两个“冷冷地”表现了沃克医生的什么性格?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开始沃克是“冷冷”的,当发现伤情后,闪现出“惊疑的神情”“目光柔和了”。病人拒用麻醉剂时,沃克“眉毛扬了起来”表示不理解,他听了病人一番话后,“怔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的时候,沃克“失声嚷道”“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沃克医生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刘伯承引起的。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细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从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孤立地让学生理解沃克的变化,而应该从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中,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怔住”和“口吃”反映出沃克医生受到的震撼。
  *品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重点深入体会“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这句话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突出这个重点,突破难点。一方面,通过人物神态、情绪变化从整体把握事件脉络。刘伯承:微笑—平静—一声不吭—一笑。沃克医生:冷冷—惊疑—柔和—教训—怔住—失声—慈祥。自始至终,刘伯承都保持着微笑与平静,他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堪称“军神”。沃克医生由开始的“冷冷”,到最后由衷地赞赏、敬佩刘伯承。另一方面:从每个细节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如:“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说明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他却一直坚持着,反映出病人的钢铁意志。看出刘伯承是“钢板”,是“军神”。
  *指导学生朗读本课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物对话。本课人物对话语言简单,但朗读时要把握好语调。刘伯承的话可用舒坦、平静的语气来读,以示作为军人的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而朗读沃克医生的话要结合他神态、情绪的变化加以灵活处理:开始他的话用疑惑的语气读;手术时他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用关切的语气读;手术后,他的话用充满敬佩的语气读,以示对刘伯承的赞扬。二是课文中描写沃克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要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经验,引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识字写字教学:“诊”“审”等字是翘舌音,要读准。“晕”读作“”不读“”。注意“匪”字的笔顺:。
  *课后第一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深入理解。
  *第二题,抓住描写刘伯承语言、动作的语句,通过读,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并产生由衷的深深敬意。
  *第三题,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教学设计参考
  一、导入
  1. 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 自读课文,勾出生字,读一读。
  3. 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重点是“诊”、“龄”字的读音和“龄”、“匪”的笔顺笔画。
  二、抓中心句,把握全文
  1. 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 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 导学求医部分。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出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2. 导学手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醉剂?
  (2)联系课前搜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为什么担心损坏脑神经?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醉剂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 导学手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 导学手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手术结束了……你是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突出“军神”形象。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 刘伯承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面对这位“军神”,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完成课后第3题。
  参考资料
  ☆背景故事
  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参加了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地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的经络割断,紧紧地攥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
  ☆刘伯承简介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重庆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在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2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日南昌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后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前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改称“警卫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上司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
000多人。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墒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结果。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刘伯承不愿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1951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在刘伯承50岁诞辰时,邓小平曾撰文这样写过他的特点: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祝升、罗萍、肖尤莉)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人教版课标本
六年级语文上册
军神的课文图片信息由沪江小学资源网提供
最新2016军神信息由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有关上海三年级第二学期14课“军神”的资料_百度知道
有关上海三年级第二学期14课“军神”的资料
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之军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