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名词解释的平等和平均的解释?根本的区别是什...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解释都有哪些?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解释都有哪些?黄廖版本的现代汉语中重点名词解释都有哪些?
1. 语言: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构成语言的要素有语音、词汇、语法.它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2. 现代汉语:狭义上是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广义上的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3.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经典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4. 方言:方言俗称地方话,它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的人民使用的语言.5.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它是与语言中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主要有三:发音体不同;发音方式不同;发音时共鸣器不同.6.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言单位.它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可分为辅音和元音两类.7.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儿化除外.8. 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的变化.汉语就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9.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语音特点有二: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构成音调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uyan的音类.10. 调位;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声调音位”,简称“调位”.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调位,即/55/(阴平) 、/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11. 重位:由音重构成的音位叫做“重位”,也叫“势位”.12. 时位:由音长构成音位叫做“时位”.13. 音高:语音四要素之一.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即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快、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反之则低.语音的高低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14. 零声母:普通话里大部分音节都以辅音声母开头,但是也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15.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按照传统分析方法,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16.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区直长短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用五度标记法把这种相对音高变化表示出来,就是这些音节的调值了.17. 轻声:普通话里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来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较短的调子,就是“轻声”.18. 儿化:指的是普通话里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时加上一个卷舌的动作,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儿”(er)的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19. 音变: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20.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某种语言或方言把调值相同的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即/55/(阴平) 、/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21. 音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按语言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22. 四呼: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分,可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23. 音位自由变体:凡是无条件的,即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做“自由变体”.24. 非音质音位:也叫“超音段音位”.在语音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重、音长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也能构成音位.25.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2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27. 部件:又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28. 象形字:就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象形字.29. 指事字: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30. 会意字: 就是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31. 形声字:就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字”.32. 亦声字:就是会意字兼形声字.33. 多音同义字:是指表示同一意义的词中的字有不止一个读音.34. 多音多义字:是一个字的字音不同字义也不同.35. 四定:是汉字标准化的内容,即对汉字定性(1)定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 (2)定形: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3)定音: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4)定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36. 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37.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词的集合体,是语言的建筑材料.38.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39. 词: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40. 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41.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可分为简称和数词略语两类.42.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43.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44. 联绵词: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思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单纯词.其中有双声的、叠韵的、和非双声叠韵三种构词方式.45. 词根:指的是意义是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词缀:指的是意义不是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在前或后的不成词语素.46. 派生词:不定位语素连续定位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就是一般所说的派生词47.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词义通常是指词汇意义.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的基本性质.48.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49.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义素分析就是把词的义项分解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从义素分析的角度分析词义的方法叫义素分析法.50. 语意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类.由于各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和关系义场.51. 基本义: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叫做基本义.转义: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过来的,叫做转义.52. 理性义: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叫概念义,主要意义.理性义是词义的主要部分.色彩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的感受的意义部分.53. 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54. 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55.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德语意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56. 同形词:书写形式相同的一组词叫同形词.57. 基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具有稳固性、能产性和全民常用性的特点.一般词汇:语言中基本词语外的词汇是一般词汇.58.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用的词.59. 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文言著作.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但由于为别的词所代替,一般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60. 隐词::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懂得使用的特殊用语.61.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征.62. 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是其他格式.63.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64. 多音词:也叫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65. 词义的转换: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一类对象.
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解释都有哪些?》相关的作业问题
1. 语言: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构成语言的要素有语音、词汇、语法.它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2. 现代汉语:狭义上是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广义上的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3.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
音质:即声音的性质、特色,它是语音最重要的属性.一般来说,音质的变化决定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发音体的不同,二是发音方法不同,三是共鸣器的形状的不同.表意文字:一种用图形或象征性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例如:休——就是表示一个人靠在树桩歇着,就是休息.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通常
就是对它的意义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短语,也就是传统所谓的歧义结构.在语境不明的情况下,它会造成理解上的分歧.比如:他和我的朋友——理解(1):【他】和【我的朋友】理解(2):【他和我】的【朋友】如果补足语境或增加某些词语,歧义就会消除:小明是他和我的朋友.他昨天和我的朋友上街了.
常用词:这个说法不太确切,我理解就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应该等同于基本词汇.多重复句:由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的句子.传承词:古语词的意思,来自于古代文言著作的文言词或者来自特殊历史时期的历史词.状语:句子中修饰动词的成分.反问句:是无疑而问的一种问句,一般是非问和特指问常常可以用作反问句.异读字
1.调值是声调的实际读法,即声调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和幅度,可以用五度标记法的数值表示出来的.调值只表示相对音高,不表示绝对音高.由于各人的声带的厚薄、长短、粗细的不同,因而说同一个音节,绝对音高是千差万别的,但相对的高低升降是比较一致的.2.常用词,现代口语,书面语中,日常生活哦中经常运用的一系列词.3.多重
名词(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青年是(早晨)的太阳;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例如:“(肇庆学院)的校园风景优美.”、“(石头)山”.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充当状语,但表示方式、态度(电话联系、广播找人、科学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原因(友情出演)、比况(产量直线上升)时可以直接充当状语.不能作补语.(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1—48个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
简述金融期货合约与金融期权合约的区别 1、标的物不同 2、投资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不同 3、履约保证不同 4、现金流转不同 5、盈亏的特点不同 6、套期保值的作用与效果不同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包括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形式.进入市场经济的标准就是采用这些形式的信用经济.回购协议是由借贷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职能定位是一个“守夜人”政府,政府对市场所作的任何干预都被视为不合理的,政府的职能确定为保卫国家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守夜人国家也称自由放任国家,是指政府除了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秩序的基本职能以外,尽量远离经济市场,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要让
阴是水的南面阳是山的背面
二、1.邮局是主语,“在银行”这个介宾短语是在整个句子中做地点状语,“银行”就是这个介宾短语中的宾语了.2.房子是主语.3."今年"是时间名词,在句中做时间状语,"春节"也是一样的.4.“今天"跟上句中的"今年"是一样的,时间名词做时间状语,"交通事故"是宾语.5.“明天”是“明天星期六”这一小句的主语,“星期六”是表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营活动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主体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
兄弟,你可以到环境技术网看啊,我这只是贴了一部分一)准确度准确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定值和重复测定值的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它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者的综合指标,并决定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两种
这些也并不是来自大智慧,而是来自每个公司的三大财务报表.股东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里的所有者权益指的就是股东权益(含少数股东),它主要是反映公司资本的构成情况,如资产负债比.货币资金:来自资产负债表,会计结算期末公司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持有的资产.投资收益:来自利润表,公司的收入构成中从投资中所得的收益,比如投
BTS是基站收发台英文缩写. 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组成.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构成了基站子系统.一个完整的BTS包括无线发射/接收设备、天线和所有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BTS可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负责移动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处
www.kekenet.com/Soft/702.shtml www.softii.com/downinfo/58369.html www.3722.cn/softdown/list.asp?id=26773 加分哦
中学女孩子已经把门面油漆粉刷,招徕男人了.----P59油漆
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名词活用作动词指的就是名词动用,比如最简单的"宋有富人,天雨墙坏"本来雨是名词,但在这儿用做动词,意思是下雨,类似的语句在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形动词指的应该是形容词动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是形容词,在这儿用做动词,变成吹绿的意思.形动词在英语中指的是过去分词.能力平等的背后是什么?_参考网
能力平等的背后是什么?
李楠++秦慧摘要:努斯鲍姆依据每个人应过上人类尊严所要求的生活,列出十项核心的人类能力目录。核心能力目录包括能力主体的身与心、感性与理性、个体活动与类活动以及个体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各项能力。核心的人类能力是作为有尊严的人的底线能力,是每一个个体皆应具有的能力,也是一个正义社会应该予以保护的能力。能力平等反映努斯鲍姆对人性、人的情感、物种权益及全球正义等的关照,而这些都是社会最紧迫的问题。努斯鲍姆的能力平等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同时,它所具有的直觉主义色彩亦给它带来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关键词:努斯鲍姆;能力平等;人性尊严;物种的权益;五大发展理念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研究”(13&zp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维护公平正义路径研究”(1)中图分类号:B7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3-05與正义相比,平等似乎是一个概念上更具模糊性、实践上更令人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平等具有很强的可欲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平等具有很难的可行性。在可欲性方面,人们不得不将另一个在实践中接触更多、感受更深的概念——不平等——放置于讨论该问题的桌面。在可行性方面,即便实现平等困难重重,但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平等的执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仍旧响彻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当代关于平等问题的关注与争议主要集中于“什么的平等”,对此问题的回答聚焦在福利平等、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福利平等与资源平等均有各自的缺陷,能力平等正是在试图解决这两者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就是此代表。此外,玛莎·努斯鲍姆从“人民(与每一个人)实际上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的问题出发,建立了一种不同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平等理论。一、平等的选择——能力平等玛莎·努斯鲍姆的思想赋予她多重身份:古典哲学家、自由主义者与道德世界主义者。她对“什么的平等”的选择也正体现这三重身份——能力平等正是以“人是目的”、人的实质自由以及全球正义为重心。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与努斯鲍姆平等思想相关的三个人,即康德、罗尔斯和阿玛蒂亚·森。努斯鲍姆、罗尔斯和森的平等理论都最终指向康德的“人是目的”,有趣的是努斯鲍姆的平等理论与罗尔斯、森的平等理论的关系。努斯鲍姆与森都倡导能力平等,但努斯鲍姆的能力平等理论又不同于森的;罗尔斯的平等理论是努斯鲍姆所批判的,或者说她致力于扩展罗尔斯平等理论中没有解决的“新的棘手的问题”。努斯鲍姆赞同森与福利论者、资源论者进行辩论而得出的能力提供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比较基准,即“能力理论的一种相关用途,就是为平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关比较空间的新叙述”① 的观点。但她同时指出森所指向的所有能力均是自由的有价值的分区。自由是森所强调的一种普遍而全能的“社会利益”,而能力——在森看来——只不过是自由的实例而已。努斯鲍姆指出自己的能力理论不同于此:“它致力于发现自由的内容,以十种核心能力的目录作为根本政治权益和宪法理念的基础。”②罗尔斯将平等的主体限于理性的主体,并置于“无知之幕”之下参与正义制度的设计。理性的主体导致作为公平的正义可能无法解决以下四个问题:如何将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不健全和残障者?如何将正义与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至世界每一个公民?人类对非人类动物负有怎样的义务?人类应为后代留下什么?第四个问题罗尔斯通过“代际正义”有所回答,努斯鲍姆主要针对罗尔斯面对的前三个问题引发的挑战构建自己独特的能力进路——以核心能力目录铺开平等的能力之路。努斯鲍姆始终在强调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在她看来,能力就是对“一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关涉人的三方面的能力,即基本能力、内在能力与混合能力。基本能力是个人固有的内在潜能,它让后期的发展和训练成为可能。内在能力是一系列的个人状态,即一个人的特质(品性特点、智商情商、身体健全与健康状况、内在学识、感知和运动的技巧等)。内在能力不同于天赋素养,其发展与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和家庭息息相关。混合能力就是指森的“实质自由”。实质自由就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具体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③。一个人能够做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就是要实现能力的运作。一个好的社会(即正义社会)赋予公民以充分的能力并将能力转化为运作。那么这里的“充分的能力”是不是指代上述的基本能力、内在能力与混合能力等所有的能力呢?这显然过分理想不切实际。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必须选择出人类关注的那些能力——关系人性尊严的底线能力。如何选择人类要关注的那些能力?森对能力概念的运用只限于形成比较的框架,并未作系统性的回答,而努斯鲍姆给出了她的作答——一份含有十种核心的人类能力目录,即:1、生命。2、身体健康。3、身体完整。4、感觉、想象和思考。5、情感。6、实践理性。7、依存。A、能与他人生活、交往;能为他人着想。B、具有自尊和不被羞辱的社会基础;能够被当作与其他人具有平等价值的、有尊严的个体来对待。8、其他物种。9、玩耍。10、对自身环境的控制。A、政治的。B、物质的④。这十种人类核心能力,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的能力,能力的主体是在生命、健康、情感、思维基础上能够运用实践理性从事自由劳动的社会人。核心人类能力以结果为导向,询问其是否与一种遵循人类(以及努斯鲍姆强调的非人类动物)尊严的生活相容。“显然对正义而言,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程序不能给我们一个与我们关于尊严和公平的直觉相一致的结果,那么,无论程序多么优雅,我们最终都将拒绝任何程序。”⑤ 也就是说,核心的人类能力将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一个人(能力的主体)能够做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这个推动能力运作的社会基础,即一个正义的社会——被赋予平等价值与人性尊严意义——在某一恰当的门槛层次,对其所有公民保证这些能力。
努斯鲍姆关于平等作了一个双重选择:对“什么的平等”的选择——能力平等;对哪些能力平等的选择——十种核心人类能力。努斯鲍姆提过柏拉图的美诺悖论:如果你对所要寻找的东西一无所知,那么你注定无法找到它。这个提及也正提醒我们要对努斯鲍姆能力平等有所“知”——双重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能力平等的意蕴何在?二、选择的标准——能力平等的背后是什么?社会的基本原则由谁制定、为谁制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乎正义与平等的问题。努斯鲍姆认为,传统理论家对这个问题的试图性解答,并没有完全关照正义与平等。一方面,传统没有解决三个最紧迫的正义问题;另一方面,在“由谁制定”与“为谁制定”之间,存在平等缺失的问题。三个最紧迫的正义问题都面临平等缺失的挑战,对此,努斯鲍姆一一予以回应。1. 人:平等的人性传统理论家都预设缔约者(以互惠为原则)之间体力与智力的大致平等。努斯鲍姆认为,所谓的“大致平等”,忽略了具有严重身体缺陷与认知障碍的人士,他们未被视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而当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避免时,这一问题总体上变得更为严峻。“遭受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打击已是足够糟糕,而因为他人并不给予自己的生活以其真正的价值而遭罪,则更为恶劣。”⑥ 缔约者并没有将残障人士的人权涵盖在契约内,即便这种忽略经过推迟处理(如罗尔斯通过基本原则被设计出来之后的立法阶段来处理这个问题),人权与人性尊严的平等也已经被破坏。人权与人性尊严关涉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是从人的现实性、人的类特性与人的需要三个方面概括的,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⑦;“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⑧;人的需要即是他们的本性。努斯鲍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蕴涵在她的人性尊严平等的理论之中,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有内在的契合之处。她认为,人性尊严并不是一种硬如岩石的物体,而毋宁是一株“纤弱的幼苗”,人皆具有动物性、脆弱性与必死性,人性尊严的平等既体现在人的动物性与必死性上,也体现于人的脆弱性中。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注,应以“每一个人作为目的”为原则,其目标是为每一个人培育能力与运作能力,而不是将有些人作为手段以促进其他人或全体人的能力。对此,努斯鲍姆批判了功利主义的方法低估了自由的价值,资源(收入和财富)平等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民众实际上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而“就我们进入目的领域而言,我们进入越深,我们越有尊严并且越是无价的”⑨。能力平等的方法具有对人的社会尊重、包容与反侮辱的关注,即人性尊严平等意蕴。它(能力平等的方法)将对儿童、老人、精神和生理残障的人的关怀,以及以保护他们尊严的方式满足这些被关怀者的需要,视作任何社会都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因为在大多数社会,这种关怀的忽略是造成巨大不正义的源泉。它要求,任何一个正义社会需要从开始(即在设计基本制度结构时),尤其是在它的首要善理论中,思考这个问题。“能力理论提醒我们,人们拥有正当和紧要的权利主张,要求得到某些类型的对待,无论其周围世界在此问题上做了些什么。即便是在追求最大的总体或平均GDP,或者最大的总体或平均效用的過程中,我们也不可侵犯这些主张。”⑩可以看出,努斯鲍姆对残障者的平等关怀,即在Being(生存)与Doing(活动)两个方面,具有同他人同等重要的人权与人性尊严——Being:他们是不可被忽略的社会成员;Doing:他们自由地选择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的需要与能力。对残障者而言,真正的平等不仅仅意味着能进入建筑物和有代步工具。它要求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中确保他们不再被忽略,而是权利的拥有者。“平等终止了我们总是留意个体之‘缺陷的倾向,而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不能容纳差异性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的不足。”11 为每一个人培育能力与运作能力是一种为消除残障人士“不能为之承担责任的好处或不利方面的不平等”12 而做的努力。2. 人类:物种的权益与世界正义我们的世界一般就是指人类世界,这样的指称常常过分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以至于忽略世界的其他积极的生命体。这一忽略造成一种不对称,即人类主宰,动物无权;人类权益理所当然,其他物种无权益可言。即便随着人类的进化,对动物的关注度愈来愈高,也只停留于如罗尔斯般的“关爱”——我们对动物存在伦理义务,但没有政治义务。然而,努斯鲍姆将这种停留向前迈了一步:在这个世界,生命形式的是多元的,很多不同的非人类动物在努力过自己的生活,与人类一样,他们本身可能具有尊严,都有权获得充足的机会来过一种繁荣的生活。因而,努斯鲍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正义的对象,都应该得到被法律和制度尊重和支持的尊严。尊严的观念来自平等观念,她强调的平等观念即能力的平等。通过运用能力清单(十种核心能力)来引导那些与动物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这些关系动物的法律和制度或政治原则,用来协调人与动物的关系,使具有感知能力的那些动物都有机会过一种繁荣的生活,这种生活能够与该物种所具有的尊严相称。能力进路“涉及对动物的直接的正义责任;它并没有使这些责任衍生于或后于我们对人类同胞所具有的那些义务。它将动物当作对象和主体,而不仅仅是同情的对象。与功利主义不同,它尊重每一个独立的生物,拒绝将不同生命和不同种类生命的善相加。没有一种生物被当作实现其他生物或社会整体之目的的手段。能力进路还拒绝将每一个生命或每一种生命的多种构成成分相加”13。能力进路在非人类物种领域的运用涵盖诸多问题,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由哪个国家单独解决,只能诉诸国际合作。这也是能力进路的目标——为人类而形成,关注整个世界,寻求全球正义。这个世界充斥着道德上令人担忧的不平等,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正日渐拉大。在一国以内,不平等的解决可通过国家的政治结构、制度设计和义务的分配等办法。然而,当不平等的外延扩至全球,解决不平等便变得棘手和尴尬——问题一直存在,解决方案始终不尽人意。譬如,根据阳光丈量国家的边界来设立一个世界政府,然而一个世界政府很可能会过分地抹平国家间的差异,正当的多元性很可能荡然无存。
全球正义问题依然关涉努斯鲍姆的质问,即社会的基本原则由谁制定、为谁制定?努斯鲍姆认为,较贫困国家的处境和残障者的处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根据互利在“大致平等”的基础上制定跨国界的社会契约(如世界政府),对较贫困国家实行“推迟关爱”。“对国家和个体而言,这种策略同样令人反感:它们(或者它们的公民)拥有平等的人类尊严,假如它们有特殊问题,那么一开始就需要在设计全球正义的整个体系方面解决那些问题,而不是事后才去考虑或把它们当作慈善问题来解决。”14 全球正义亦需诉诸能力进路——关照每个国家的尊严,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实现人性尊严所要求的生活;同时,“当一个国家就各种具体能力确定其相应底线时,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有着一种正当的地位,在一个多国世界内,这种正当的多元性可以得到维持”15。维持多元国家的历史文化,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实现人性尊严所要求的生活,这是全球人类的权利。权利与义务同在,为充分享有这些权利,全球人类亦负有共同的义务。有尊严的生活,还应包括全人类共享的干净的水、洁净的空气以及更高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将教育和寿命计算在内,由此产生的国家排序不同于单纯由人均GDP所产生的排序。)在这些问题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指所有国家都存在着人类发展的问题,都包含着追求充裕的生活品质和最低限度正义的斗争。所有的国家当前都未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即确保每一个人的尊严与机会”16。3. 诗:对平等的感性张望努斯鲍姆对“大致平等”的理性主体(契约制定者)的批评,一方面表明实现正义、平等仅靠理性存在漏洞,这为能力平等提供了人性的与世界的依据;另一方面也表明努斯鲍姆对较弱者(个人与国家)的情感关怀,或者说这种情感关怀引起她对正义、平等问题的再思考——试图以能力进路解决传统正义与平等存在的挑战,即能力平等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的感性的关注。在走向能力进路之前,努斯鲍姆以诗性正义强调人的感性力量,诗性正义通过文学想象与情感来实现。首先,文学想象基于现实中的经济、政治与法律,具有创造性与真实性的能力,有助于公共推理与批判性反思的孕育,是对片面化理性主体的补充,使人成为感性在场的理性主体。文学想象,“有了它,理性就将为一种看待事物的宽容的观点所指引,理性就是有益的;离开了它,理性就是冰凉和无情的”17。努斯鲍姆认为,文学想象是一种伦理立场的必须要素,其中包含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公正与平等的观念,为社会平等与公正提供了驱动力。其次,情感是形成人的正义感的重要前提,所有的社会都充满了情感,人的情感的外在扩散就是一个社会的感性外现:人的情感具有道德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作用,与社会道德观、社会凝聚力、稳定性息息相关。然而,情感并非总是自动趋向正义与平等,因而,一方面,个人要正确判断情感对现实的反映是否真实和存在意义,即个人要具备情感理性;另一方面,社会亦需要发挥价值引导作用,“一个正义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它反复给人们灌输正确观点和情感的能力,后者会支持对现有善物的分配制度进行广泛的变革”18。诗性正义之后,努斯鲍姆对人的感性有了进一步强调,她将“感觉、想象和思考”与“情感”作为两种能力直接列入核心能力目录,使其成为所有人都具備的底线能力。她认为,“想象”、“情感”是人皆应具备的平等的能力,其具有双重意蕴——“想象”、“情感”既是人的需要本性,又是实现人的需要本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推向一种非个人立场——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极为不平等的世界上,对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而言,非个人立场的首要意义就是,它把他们个人的悲惨处境与一种他们在世人眼中其实无关紧要的感知混合在一起19——它是对充分人性的肯定,也是对充分承认我们自己生活之价值的基础的肯定。当然,对平等的感性张望离不开理性的建构,即平等的实现既需要感性关怀(发挥想象的力量;对现世具有情感理性),亦需要制定正义的制度(同时需要感性与理性)。努斯鲍姆在关注感性的思考中给予我们一个走向正义、平等的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她的思考亦给我们一个告诫——社会应妥善对待个体感性能力的力量,个体感性的能力在人类初入世事时,处于一种初生的或未发展的形态,因此需要来自环境的支持,唯有如此,这些能力才能以一种人性尊严所要求的方式成熟起来。三、能力平等理论的特点与现实启示1. 能力平等理论的特点(1)核心的人类能力具有普遍性、多元性与开放性。首先,核心能力清单是以抽象与普遍的方式被列出来的,所讨论的能力是每个个体都应具有的,是一个正义社会应努力帮助其人民实现的底线能力,其在公民平等与人类平等的范畴内都具有普遍性。其次,核心的人类能力包含多元性,十项丰富的能力清单,包括能力主体的身与心、感性与理性、个体活动与类活动以及个体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各项能力,蕴涵以主体自由为形式的平等、以主体情感(博爱)形式表现出来的平等,以及以主体实践理性形式展现的平等。核心的人类能力推及世界正义,尊重世界的差异性,保护多元主义——尊重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依据特定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推进能力进路;尊重不同物种的尊严与权益,尝试将能力进路用于非人类动物身上。再者,“我们不能将能力视为相互孤立的原子,而是一组彼此互动和渗透的机会”20,核心的人类能力是一种灵活且多功能的理论框架,可被用于不同的领域之中。而且,这一核心的人类能力目录也并不是最终的,如努斯鲍姆所言,核心能力清单是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和不断思考的,如果经验表明,该目录缺少了某一人性尊严所要求的生活的必要元素,那么能力目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挑战并加以修正。(2)能力平等具有直觉性。努斯鲍姆通过强调每个公民应过上具有人性尊严的生活来确定并论证十项核心的人类能力。然而人类尊严是核心的直觉理念,对此直觉理念的依赖使得能力进路比程序进路更具直觉主义。在道德判断与关于人类尊严的成熟的判断中,个体自身的直觉具有不确定性,个体之间的直觉亦具有不一致性,这些不确定性与不一致性为能力进路带来发散性与不稳定性。另外,十项核心的人类能力何以准确界定?特别是人的情感、感觉这一类能力,每个人所思所感皆不同,如何确保每个人拥有这些能力?能力平等的直觉色彩也为其在现实中的实践带来巨大挑战。
(3)能力平等面临实践的挑战。“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它充斥着精神上令人不齿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它迈向承认宽容、个人自由与人类发展的共同标准的进展一直缓慢和不稳定得令人沮丧。”21 努斯鲍姆推动了这一进展,她的能力平等理论吸引了世人眼球,但同时,能力平等理论也面临着如下挑战,第一,一种理想的理论即便富有吸引力,但个体没有被驱动去依照它来生活。第二,个体向往这种理想,但通过任何可行的社会与精神发展过程也没法过这种生活。第一个挑战质疑的是,能力平等在现实生活中能否确保每个个体都接受?一开始就处于底线能力之上的那部分人,他们之间不平等是否就可被忽略?第二个挑战质疑的是,即便不存在第一个挑战,十项核心能力目录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与生态等制度,能力平等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较贫穷国家)何以实践?即便通过社会安排能够实践,又如何确保每个人过上依于直觉的“具有人性尊严的生活”?努斯鲍姆认为,保护人类能力的责任要靠国家、全球组织和个人共同承担,全世界都有义务保证全体国民能力的安全。虽然她的呼吁并没有消除能力平等理论面临的挑战,但我们正处于一个即将结束的不平等世界和一个正在开始的平等世界之间,“人们应当把政治理论设想为一种发现的事业——即对人类可能性的发现,这些可能性之变为现实则得到这种发现本身的鼓励和帮助”22。2. 能力平等理论的现实启示努斯鲍姆的能力平等理论就是站在广阔的全球视角,对人类尊严与平等的可能性的发现。当我们习惯于将平等视为诸如资源、福利等可视化的平等分配时,能力平等的出现敞开了我们思考的新视角:一是思考能力平等本身,二是反思资源、福利平等。努斯鲍姆认为,一种理论应能回应社会现实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残障者问题、全球正义问题与非人类动物的权益问题,它对思考全球性问题(不平等、社会排斥、贫困等、环境破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思考也正告诉我们,在追求人类平等的征途上,我们尚不能停止追寻的步伐,“我们的世界需要更多的批判性思考,需要更多常怀敬畏之心的论证”23。努斯鲍姆怀有的“敬畏之心”正是对人本身的敬畏,她思考的视角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既是个体,也是人类。从个体角度看,尊重每个个体的人性尊严,发挥个体的情感理性,强调公民平等,使一切人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感性在场的理性主体。从人类视角看,她将世界公民与物种的权益纳入平等思考的范围,使公民平等走向人类的平等,“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人类的发展”。24对当下中国来说,研究能力平等理论对以新发展理念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亦具有启示意义。处于新发展理念核心地位的创新发展,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能力的外现。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协调问题(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及国内外),能力平等表现为一种可能性的平衡器。能力平等理论是绿色发展的另一种证明,它指出人的有尊严的生活应具“充裕的生活品质”(包括优良的空气、洁净的水等);强调其他物种的权益,人与非人类动物应和谐共处。能力平等从两方面启示开放发展——宏观上,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微观下,不应轻视国家间的不平等,因为它有可能“被转化成个体之间基本生活机遇的不平等”25。能力平等以人为本,关照贫困者、残障者和女性等群体,对实现共享发展意义巨大。努斯鲍姆对残障者的正义关怀,对于政府重新设计公共场所、建立容纳差异性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具有启示作用。而在关于贫困者与女性群体的问题上,努斯鲍姆认为教育对这两者都意义重大。因为,如果一个社会使得父母在面临食物和给其孩子提供教育之间的冲突时选择前者,那么这个社会并没有被很好地设计。她认为,即便在非常穷困的地区,教育也必不可少。因为文盲是一种持久的无能力26,在解决劣势和不平等的问题时,教育是最重要的“孵化性运作”27。即便只具备基本教育,也能大大增加人的工作选择、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在地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与人沟通的能力28。另外,对女性教育(特别是在传统上不鼓励妇女受教育的文化社会中)需投入更多的资源,应承认女性在家里所做的事情是工作,应予以此类工作社会尊严与认同。这些观点对思考我国的教育、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及当下为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都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四、结语能力平等理论本身即是人类发展与探寻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进展。这种进展使得我们相信:“平等的信条可以实现,并且一定会实现。然而它只有在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智慧取得进步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一平等信条是由我们的先辈传给我们的一笔不完善的遗产,现在该由我们把它传下去,而且要比我们接受它时更加光彩夺目,揭示得更加深刻。……因为现在的一切,反映在它的连贯性表现中,都是相互关联的。莱布尼茨说得好: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29注释:①②⑩28 [美]玛莎·C·努斯鲍姆:《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田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9、50、48、84、12、69、129、128、107、106页。③[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④⑤⑨ [美]玛莎·C·努斯鲍姆:《正义的前沿》,陈文娟、谢惠媛、朱慧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3—54、58、91、138、247、175、291、188页。⑥ [美]托马斯·内格尔:《平等与偏倚性》,谭安奎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1、78、21、5、6頁。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17 [美]玛莎·C·努斯鲍姆:《诗性正义》,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27 孵化性运作:指一种能力有可能促进其他相关的能力。29 [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页。作者简介:李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秦慧,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责任编辑 胡 静)
江汉论坛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均的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