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倚天屠龙记记参合坡上关千度任务咋做

《孔庆东谈金庸小说》
首先介绍金庸最庞大的一个系列作品——《射雕三部曲》。这个《射雕三部曲》是由三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这三部作品,每一部都一百多万字。从南宋,一直写到明朝建立,跨越如此漫长的时间,三部曲加起来一共是三百多万字。这一波澜壮阔的《射雕三部曲》,就足以使金庸能够傲视古今的武侠作家,无人可与比肩。
    三部曲这种长篇小说的连环格式在新文学中也是常见的,比如茅盾的长篇小说《蚀》,是由三部中篇小说构成的,分别叫《幻灭》、《动摇》、《追求》。巴金也有一个著名的三部曲,《家》、《春》、《秋》。其实巴金除了《家》、《春》、《秋》外还有好几个三部曲。《家》、《春》、《秋》是最著名的,叫《激流三部曲》。这种三部曲的形式在武侠小说中,也逐渐成为作家们所喜欢的模式。最著名的就是金庸的这个《射雕三部曲》。其中《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时间上衔接得更紧密,人物上重合的也最多。而《倚天屠龙记》只是在开头的时候,和《神雕侠侣》有衔接。然后很快时间就过了将近一百年,就到了元末的朱元璋农民大起义。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专门统计和归纳《射雕三部曲》中的各类人物。从这个结果中可以看到,里面的人物群非常庞大,涉及到数百个人物形象,可以分出几十类来。
    1、《射雕英雄传》
    1957年到1959年,《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的《商报》。这时金庸还没有创立《明报》。这部非常宏伟、非常优秀的小说,是刊载在别人的报纸上。这部小说的问世,给金庸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也促使金庸下决心要自立门户,自己创办一份报纸,在自己的报纸上连载自己的小说。
    《射雕英雄传》的内容,是很难简单地用几句话来概括的。从一条主线上说,它讲的是南宋时一个叫郭靖的主人公,本来是一个汉族青年,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在蒙古大漠中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历尽了种种艰难险阻,遇到了种种的人,经历了种种的事,最后成为一代大侠。与郭靖相联系的一个人,叫做杨康。我们从郭靖和杨康这两个人的名字上,可以联想到岳飞的一句词:靖康耻,犹未雪。可以想到这个故事是和当年的宋金战争有密切联系的,是以宋金战争为背景的。故事的背景也恰恰正是如此。他们两个都是名将之后,他们的父辈给他们取了这样的名字,一个叫靖,一个叫康,就是让他们不忘国耻,成为民族英雄。但是,人的成长是不以父辈的意志为转移的。郭靖是按照这样的道路成长的,而杨康则相反,一靖一康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小说以主人公郭靖为中心,描写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比如其中描写了成吉思汗的征战伟业,描写了当时宋、金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和社会生活。这是政治史方面的内容。作为武侠小说,它描写了一个由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和江南七怪、全真七子等人构成的,一个千姿百态的武林世界。可以说他写出了一个当时中国的全景图。
    从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我们就可以隐约地看到,金庸写武侠小说,不是只写某一个帮派、某一类人物的一件或几件故事。他有一种欲望,要写全中国的武林,把全中国当成一个武林来写。这个宏伟的气魄,在《书剑恩仇录》中还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察觉出来,读者往往容易被故事所吸引。他越写我们越发现,他带着我们游遍全中国。他写武侠人物实际上是写全中国人民的生活,只不过用武侠人物作为一个牵引线而已。这个图谋,在《射雕英雄传》中展露无遗。我们看《射雕英雄传》,就好像看到了当时全中国各地的人怎么生活。我们一会跟着成吉思汗铁骑的队伍,一会又跑到江南,看到江南的桃花盛开。整个中国都收入眼底。而这个武林世界,他也尽力把大大小小的帮派、教派都写到,组成了一个非常宏伟的武林乌托邦。为什么说它是乌托邦呢?就是说,这个武林是否真的存在过,历史上的武林是否真的是这样的,没有证据。我们不能从历史学方面加以证明,但是我们也不能加以证伪,我们也很难说,就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只能从文学的角度承认,它是一个作家想像出来的乌托邦,而这个乌托邦,又是受到读者欢迎的。
    自从金庸建立了这样一个《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武林乌托邦之后,所有的武侠小说家,就都不能摆脱它的魅力。此后所有的武侠小说作家,凡是写武侠小说,就都要在这个乌托邦里面讲故事,来寻找自己的侧重点。金庸已经把武侠小说的乌托邦坐标系固定了,以后任何武侠小说作家写一个武侠小说,一般都是,这个大侠不管他是哪个门派的,他个人武功可能是第一的,但是整体上说,一定是少林寺的武功第一。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没有历史上的道理,也没有武术上的道理,它就是文学上的道理,这就叫经典的魅力。经典的作品就有这样的魅力,他这个作品成经典了,别人就不能改了。另外出来一个武侠小说作家,他写一个武侠小说,写少林寺的人武功很差,平均水平很低,这是读者不能接受的,这就叫犯规,这叫不合武林规矩,这样的作品就不入流。我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其他作家以后的创作都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整体,永远是少林寺第一。不管其他门派出了什么样优秀的弟子,武功最高深的,对武学道理讲得最透彻的,一定是少林寺,少林寺在武林中的地位,就好像北大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一样的。人们隐隐约约觉着,真理就在那儿呢。而实际上少林寺未必如此。少林寺我们今天也可以去旅游看一看。那里的和尚不见得就比其他地方的和尚更懂得佛法,也不见得就武功更高。当然现在少林寺,藉着金庸的武侠小说,创办了很多武术学校,培养了很多保安、保镖,但是这跟武侠小说相去已经甚远了。所以《射雕英雄传》一问世,等于建立了一个武林秩序。
    从小说的艺术角度来看,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人们认识到,金庸这个作家了不得。他有超越《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才能。一部书里面,就给人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形象。读者闭上眼睛,随便就可说出十几个《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这是不得了的功夫。场面宏大,涉及到全中国,里面的思想是昂扬的、健康的。写了这么庞大的武林,却不是弘扬暴力。比如对成吉思汗,并不简单地歌颂他是一个英雄,对成吉思汗的态度,是充满辩证法的。比如小说的结尾,非常有寓意,以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对话来结尾。成吉思汗自己建立的国家,是非常伟大的。他说,我的国家,从国土的中心,去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要走一年才能到。他说,古往今来,有哪个帝王,像我这样伟大?但郭靖说,“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郭靖的英雄观,和成吉思汗是不同的。成吉思汗看重的是建立多么大的国土,而郭靖看重的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郭靖的这个意见,代表了金庸的立场。后面,比如金庸在《天龙八部》里,他很喜欢大理国。大理国是个小国,他为什么推崇这个国家呢?因为它为民造福,爱护百姓。
    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什么好事?”郭靖说,“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憨直,心中想到甚么就说甚么。
    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时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这段历史的描写和史实在时间上也是吻合的,他写的恰好是历史记载这一年成吉思汗要死,身体不好了。
    郭靖吓得一跳,才知自己把话说重了,忙伸手扶住,说道,“大汗,你回去歇息,我言语多有冒犯,请你恕罪。”
    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他虽然写成吉思汗被说中了,但是呢,仍然不失英雄的风度,)一张脸全呈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郭靖与黄蓉向大汗遗体行过礼后,辞别托雷,即日南归。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正是: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射雕英雄传》的开头结尾,都是继承中国传统说书的笔法。在结构上,都是个人退隐了,英雄出场了,离开了这个世界。爱情圆满也好,生活圆满也好,反正个人是不干了。个人不干了,但是仍然留下了一个血腥的、苦难的世界。《射雕英雄传》的结尾,是金庸小说典型的结尾:个人跟世界的关系。所以说金庸小说的主题思想,决不是引人去弘扬暴力啊,厮杀恶斗啊。这里既有朴素的爱国主义,像郭靖身上体现出的,又有非常深沉的人道主义。最后是以是否为民造福为标准的。不管什么政治立场,我看你是否为民造福。
    除了武侠这一条线索之外,在爱情这个线索上,郭靖与黄蓉的爱情,被认为是金庸小说里最标准、最经典的爱情,纯真浪漫,引人入胜。小说的语言风格是庄谐杂出,雅俗共赏。《射雕英雄传》的方方面面加起来,充分地显示出中国小说的魅力。中国小说的魅力何在呢?就是:包罗万象,地负海涵。中国小说的伟大之处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装在里面。这是任何一个别的国家的小说都没有的气魄。西方小说的特长是讲一个专门领域里的专门事件,讲得非常细致、非常严密、非常精巧,伏笔啊、构思啊,让你很佩服。包括巴尔扎克,包括托尔斯泰,所有的人加起来,你从他们的小说中,看不到那个国家的全貌,你只能看见一个事件的全貌。即使像《战争与和平》这样伟大的著作,你仍然不可能看到俄罗斯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小说只有中国才有。只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才能够纵览全局。金庸是有意的,把中国小说的这个优点,发扬光大。
    由于《射雕英雄传》的基本立场是反侵略、反投降(反侵略、反投降并不是固定地站在汉族的立场上,在每个民族的立场上,都要提倡反侵略、反投降,所以它具有一个朴素的人民性立场),所以这部小说曾经很长期地被台湾当局查禁。台湾当局一厢情愿地认为《射雕英雄传》是共产党的统战作品。他们有一些证据,一个是,这部小说总是批判汉奸,他们觉得心虚。再有,小说的名字是《射雕英雄传》,有点文化的国民党官员就想到,毛泽东有一句词,“只识弯弓射大雕”。那这个小说会不会是为毛泽东唱赞歌的?所以很长时间内,台湾当局查禁《射雕英雄传》。曾经有一天晚上,台北市大批警察出动,到各个书店去搜查《射雕英雄传》。所以这部书刚到台湾的时候,改名为《大漠英雄传》。这是这个小说传播过程中的一段趣事。
    由于这部书是最早问世的金庸超级长篇小说,好几大本,所以《射雕英雄传》成了金庸最有名的作品。很多读者,都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成为金庸迷的。笔者首先接触到的金庸作品也是《射雕英雄传》。我是从别的同学手中,随便抢过一本刊物来,上面登载着郭靖啊,黄蓉啊,还有欧阳锋啊,他们一起想办法,把欧阳克从大石头下面救出来的那一段。那一段超人的想像,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射雕英雄传》的仿作、续作,在市场上不胜枚举,多得很。跟这部书有关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多。比如说,《射雕英雄前传》、《江南七侠》、《九指神丐》、《东邪西毒》、《华山论剑》等等。在市场上有很多很多跟此书相关联的作品,都不是金庸本人写的。可见此书的可再生性。现在不是常说“可持续发展经济”嘛,这种小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小说,在它上面可以生长出无数别的小说来。你随便抓住一个人物,就可以再写出一个长篇,就可以写一个这个人的故事。你完全可以写一个《黄老邪的一生》或者《梅超风的一生》。这个小说还被改成各种其他艺术形式,被改编的形式之多,直追当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几乎改编成过各种艺术形式,全国各种曲艺、说书,没有不曾涉及到《啼笑因缘》的。而《射雕英雄传》也是这样。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有人呼吁,要建立一门“雕学”——专门研究《射雕英雄传》的学问。不过金庸自己认为,“我后期的某几部小说,似乎写得比《射雕》有了些进步。”学术界很多人也这样认为,金庸后期的有些小说,比《射雕英雄传》水平更高。但是,这部书是影响最大的。当然现在没有人再呼吁建立“雕学”了,因为现在很多人就直接呼吁建立“金学”——研究金庸的全部作品。在影视界,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汇,把金庸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一律叫做“金剧”,跟什么韩剧、日剧等等是并列的。
    上面讲到小说中郭靖和黄蓉的爱情,为什么说它是很正格的爱情?在这个小说中,也有人说,是不是同样陷入一男多女的模式?可能也有人提这个问题。那么,我现在向读者介绍一篇论文,是专门讲《射雕英雄传》中的男女爱情模式的。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师,周卫京老师,是专门研究女性主义的。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论述说,《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恰恰是一首激越的、女性主义的理想赞歌。她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这个小说是反男权中心的一个故事程式。因为一般的武侠小说,都是以男性为绝对中心的。然而《射雕英雄传》呢,却在最为张扬男性英雄气概的武林世界中,解构了男性中心的程式。首先从小说主人公郭靖的成长历程来看,他没有完整的主体意识。他如果不是靠着一位有非凡创造力的女性一路引领和护导,郭靖就不可能武艺渐增,武学日臻,充其量,郭靖不过是一个有着坚定的理性,却缺失着完整的独立主体的草莽英雄。作为一个英雄,郭靖既没有诸葛亮的谋略,又没有成吉思汗那样的将才。大事小事,都是黄蓉,领导着丐帮,在暗中指指点点。一到紧急的时刻,就是黄蓉帮他想出一个奇妙的招数。没有黄蓉,郭靖就不可能成长,黄蓉在小说中的作用,实际上是郭靖的精神导师。这是此前的武侠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郭靖黄蓉两个人的合作,是一种力量与智慧的结合。智慧与力量哪个更重要呢?当然是智慧更重要。较之郭靖动手,黄蓉之动脑自然更高明,更具有优势。所以说郭靖这个英雄是黄蓉——这个具有超凡主体意识的女性,所造就的。这是从情节上分析。
    第二是从人物设置上分析,《射雕英雄传》具有鲜明的反叛意识。因为在小说中,哪些人物重要,主要表现在哪些人物的话语处于中心,哪些人物的话语能够直接推动情节发展。在《射雕》里面,它不仅让女性大声讲话,而且女性话语的知识权力配置,和文学艺术含量,大大超越了男性。郭靖被设置为一个“说话不行的人”,很木讷,甚至看上去好像口吃的这样一个人。所以说,他是没有话语权的,在说话的时候,处处都是黄蓉占上风。黄蓉不仅跟郭靖在一起是这样,她即使是跟一些能言善辩的男性在一起的时候,那些男性也不是她的对手。比如说欧阳克,比如说周伯通,大部分男性,都不如黄蓉更能够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这是从话语配置上。再有,女性的话语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诗学气质和批判精神。她不仅是说话口才好,能言善辩,她说话的文化含量就高出别人一头。小说不仅让她说话,而且让她有创造性地调侃男性中心。比如说,很多地方,都表现出黄蓉比别人更有学养。比如她和“渔樵耕读”四大弟子的斗智,篡改前人的诗句,篡改经典,还有对对子。比如人家给她出“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她就对“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把“渔樵耕读”一口气骂了一遍,使读者也大呼精彩。对方没办法驳倒她,只好欺负她是一个女性,说,“男女授受不亲,理也”。引用孟子的话,来想要羞他一下。而黄蓉则断然反唇相讥,说,“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她把这个男性中心的儒家的圣人一下子驳倒,说,“他的话怎能信得?”下面就有四句著名的诗,说:“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都是一句一句针对孟子的胡说八道,把孟子驳倒的。《孟子》里有一个寓言,说一个乞丐有一妻一妾。黄蓉说,既然是一个乞丐,又何有两个妻子呢?“邻家焉得许多鸡”,这也是《孟子》里面的一个典故。孟子讲,有一个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鸡。黄蓉说,邻家哪来的那么多鸡,天天给你偷?还有,儒家都是推崇孟子、孔子周游天下,去贩卖自己的思想,但是黄蓉敏锐地指出,“当时尚有周天子”啊,中央最高领导人还在呢,你到各国去跑什么呀,你这不是制造分裂吗?一下子就戳穿了自相矛盾之处。所以她的这个批判,使对方哑口无言。所以说黄蓉完全操纵这个局面。所有她周围的男性,在她面前,都黯然失色。
    从审美对像上看,《射雕英雄传》中的女性,拒绝成为被动的审美对象,而是表现出自己主动的权力意识。比如说黄蓉一出场,她是打扮成一个小脏孩,一身弄得又黑又脏。不是说让人看见她长得漂亮,用自己的漂亮来吸引别人。她为什么喜欢郭靖呢,不是说郭靖喜欢她的美貌。她穿上漂亮衣服的时候说,“我穿这样的衣服,谁都会对我好,那有什么稀罕?我做小叫化时对我好,那才是真好。”她喜欢郭靖,是因为郭靖在她做小乞丐的时候,对她特别好,她才知道这个人是好人。在其他女性的身上,张扬女性的社会权利,张扬女性的自然权利,比如说在梅超风的身上,在锳姑的身上,在穆念慈的身上,都不是作为一个男性的附属品来写的,而是写她们要求女性的自然权利,并且为了这个自然权利的实现,而努力,而奋斗。所以说,作者所表达的不仅是女性的社会欲求和自然价值不可忽视、理应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两性文化的理想展现。从《射雕英雄传》中,可以看出,只有两性互补的状态,才是人类的天堂。不是说,一定要女性反过来压在男性的上面,才是合理的,那样的思想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不合理的。《射雕英雄传》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这样一个道理。比如郭黄二人,一个讷于言,一个敏于思;一个貌陋本分,一个漂亮精怪;一个纯朴无知,一个机变博学;一个豪迈大度,一个活泼俏皮。然而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互为手足,互补、双赢。黄蓉的巧慧,是郭靖质朴的补充;而郭靖的天拙,又克制了黄蓉的天巧。所以二人才能肝胆相照、生死相依。这样看来,作者认为《射雕英雄传》是女性主义的理想赞歌。
    《射雕英雄传》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不仅在地域学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全貌。从小说艺术上来看呢,方方面面都写得很精彩:武有武的精彩,侠有侠的感人,情有情的魅力。里面更涉及到了琴棋书画等各种中国文化的魅力。比如黄蓉做的几道菜,就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现了出来。有一道菜叫“玉笛谁家听落梅”,还有一道菜叫“好逑汤”,还有一道叫“二十四桥明月夜”。这菜是给洪七公做的,因为洪七公武功虽然超绝,但有一个缺点,就是贪吃。他有一个厉害的功夫:降龙十八掌,但他平生又不收徒弟。黄蓉为了让他向郭靖传授降龙十八掌,就变换花样用好吃好喝的来贿赂他。有一次做了两大碗菜:
    ……只见一碗是炙牛肉条,只不过香气浓郁,尚不见有何特异。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樱桃,又漂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鲜艳夺目,汤中泛出荷叶的清香,想来这清汤是荷叶熬成的了。
    金庸描写菜肴之美,胜过任何美食家所写的文章,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的菜谱了。
    黄蓉在酒杯里斟了酒,放在洪七公前面,笑道:“七公,您尝尝我的手艺儿怎样?”
    洪七公哪里还等她说第二句,也不饮酒,抓起筷子便夹了两条牛肉条,送入口中,只觉满嘴鲜美,绝非寻常牛肉,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或膏腴嫩滑,或甘脆爽口,诸味纷呈,变幻多端,直如武学高手招数之层出不穷、人所莫测。洪七公惊喜交集,细看之下,原来每条牛肉都是由四条小肉条拼成。
    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嗯,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还有一条……”黄蓉抿嘴笑道,“猜得出算你厉害……”她一言甫毕,洪七公叫道:“是獐腿肉加兔肉糅在一起。”黄蓉拍手叫道,“好本事,好本事。”
    这段写得如此之绝妙,只有中国文化才有如此的境界。你说这种东西怎么在影视中演出来,没有办法演出来。翻译成外文,外国人也匪夷所思,很难相信中国菜会做到这样的程度。还有这碗汤:
    (洪七公)拿起匙羹舀了两颗樱桃,笑道:“这碗荷叶笋尖樱桃汤好看得紧,有点不舍得吃。”在口中一辨味,“啊”的叫了一声,奇道,“咦?”又吃了两颗,又是“啊”的一声。荷叶之清,笋尖之鲜,樱桃之甜,那是不必说了。樱桃核已经剜出,另行嵌了别物,却尝不出是什么东西。洪七公沉吟道,“这樱桃之中,嵌的是甚么物事?”闭了眼睛,口中慢慢辨味,喃喃的道:“是雀儿肉!不是鹧鸪,便是斑鸠,对了,是斑鸠!”睁开眼来,见黄蓉正竖起了大拇指,不由得甚是得意,笑道:‘这碗荷叶笋尖樱桃斑鸠汤,又有个甚么古怪名目?”
    …………
    黄蓉微笑道:“这如花容颜,樱桃小嘴,便是美人了,是不是?”洪七公道:“啊,原来是美人汤。”黄蓉摇头道:“竹解心虚,乃是君子,莲花又是花中君子。因此,这竹笋丁和荷叶,说的是君子。”洪七公道:“哦!原来是美人君子汤。”黄蓉仍是摇头,笑道:“那么这斑鸠呢?《诗经》第一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这汤叫做‘好逑汤。’”
    读到这里无人不拍手称赞,亏金庸怎么想来。一碗汤和中国的文化,结合得天衣无缝。金庸写烹饪、写菜肴的本事,已然超过了《红楼梦》。《红楼梦》里是没有这种境界的,它只不过写那些菜做得如何豪奢,如何难得,比如说,做一个茄子要加多少鸡鱼来配而已,但是,没有写出这样精彩的文化境界。
    2、《神雕侠侣》
    下面我们来看“射雕三步曲”的第二部《神雕侠侣》。《神雕侠侣》在情节上是紧接着《射雕英雄传》的。《射雕侠侣》的诞生过程对于金庸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因为它是和金庸的《明报》一同问世的。日从《明报》一创刊,《神雕侠侣》就开始在该报连载,一共连载了两年多。这段时期也是金庸最辛苦的奋斗岁月。所以我们从杨过的身世里面,是否也可以看到一点作者本人的心境呢?是否可以看到金庸感情世界的一些波澜呢?这部小说由于是继续《射雕英雄传》往下写的,所以除了继续发挥《射雕英雄传》的诸多魅力之外,主要是以浓墨重彩描写了主人公杨过跟他的授业之师小龙女之间奇异而又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它太不同寻常了。
    小说的背景是南宋时期,南宋正是中国的礼教开始森严的时期。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现代人经常去批判封建礼教,造成的印象似乎就是封建社会不近人情,不如我们现代人自由、潇洒。其实不能这样简单地去看。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部分时间中,人活得其实是很自由的,甚至可以说比现代人自由。我们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种种拘束。比如现代人都数字化了,每个人都变成一些数字号码,比如你的电话、身份证、工作证等等,就是跑到天涯海角也可以很快地抓到。古代就不是这样。古代国家的工作人员很少,有时全国就几千个官儿,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无上的,实际上它的功能很小,县以下国家基本就管不到了,也没有能力来管,所以古代很多事情由民间自理,所以古代才有江湖,才有帮会等等。现在成立帮会可是要登记的,还不一定批准。古代社会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自由,甚至比现代人还要自由。我们看一看《诗经》,看一看汉朝、唐朝,那个时候国家为什么很强大?因为每个人都比较自由,个人发展的空间很广大。你看一看敦煌壁画,看一看那个时候的女性的服饰,比现在要大胆得多,那个时候女性的发式比现在要丰富多彩得多。即使到了宋朝,开始建立理学的时候,妇女再嫁都是很普遍的事情,比如范仲淹的母亲,比如李清照,都曾经再嫁,这不算什么。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国家开始衰落的时候,反而规矩多了起来。
    南宋正是一个理法森严的时期,开始讲究严格的礼教,严格的规矩。特别是杨过要和一个他叫姑姑的人结合,这个人既是他的姑姑还是他的师父,这种情况即使在今天,也不容易被众人接受吧。一个人要和他的姑姑结婚,要和他的老师结婚,而且是男学生和女老师,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的,何况是在那时。所以这场爱情的艰难性和震撼性是非常大的。杨过这个形象和《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主人公郭靖相比,是两种英雄。郭靖在这部书里就讲出了他的立场。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什么是侠?侠有各种层次,郭靖认为最高的侠是为国为民的,这也是我们社会上所普遍提倡的,侠客要为国为民牺牲自己。这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境界。而杨过呢,他也不反国反民,但是他没有把为国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更追求的是个性解放。由于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特殊的经历,他的个性受到很大的压抑,所以他把主要的生命力都放在向封建礼法抗争上。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在金庸笔下被描写得催人泪下,可以说《神雕侠侣》是人类爱情文学中的上上精品。有很多读者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是《神雕侠侣》,那原因肯定不是这部小说中的武功描写最好,文化描写最好,而是喜欢这里面的爱情。《神雕侠侣》完全可以被当作一部杰出的爱情小说来阅读。金庸在这部小说里面把爱情的各个方面都写得淋漓尽致,把爱情之美、爱情之壮、爱情之甜蜜、爱情之悲苦,都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他写的不仅仅是杨过和小龙女一对恋人的爱情,小说还写了李莫愁、武三通、公孙止、裘千尺、郭芙、公孙绿萼等一系列爱情形象,写了众多的“情痴”,几乎写成了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在《神雕侠侣》里面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爱情,各种各样的恋爱心态。可以说《神雕侠侣》是古今中外最悲惋凄怆的一部“爱情圣经”。无论经历过什么样爱情的人,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爱情阶段的人,读了《神雕侠侣》,都会对你的爱情生活不无启迪。以至于大多数读者都因为读过此书而记住了元好问的那句词:“问世间情是何物”。本来元好问的这首词不太著名,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但是读了金庸的《神雕侠侣》之后,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词,张口就说“问世间情是何物”。
    这部小说也是被学术界议论最多的,也是争议最多的金庸的小说之一。比如说如何评价杨过这个形象。因为杨过这个形象在金庸的小说中第一次明显地表现出与主流侠客形象不同,特别是这部小说前边一大半与后边一小半不一样。陈墨先生发现,杨过的形象在33回之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杨过在前33回不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他一心要杀掉郭靖,因为他认为郭靖害死了他的父亲。如果根据我们一般人的立场,杨过是杨康的儿子,杨康是汉奸,杨康是个坏人。郭靖之所以给他取名“杨过”,就是让他悔过的意思,让他改过自新。可是他不但不改过,反而拜了坏人为师,拜了“西毒”欧阳锋为师,为义父,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学来看,杨过的成长道路有哪些人该负责任?郭靖自己是个大侠,但不是个好老师,不会教学生,自己功夫很高,自己学问做得很好,不会讲课。黄蓉是会讲课的,黄蓉讲课很好,但是成心不好好讲,因为她对这个学生有看法,有警惕,所以把他送到全真派那里。到了那里之后,杨过这个小孩吃尽了苦头。所以他是一个逆境奋斗的过程。从小挨打受骂,孤独寂寞。你告诉他说“你父亲是个坏人”,那么杨过就说:“凭什么说我父亲是个坏人呢?”每个人在没有接受社会主流价值之前,他都认为自己的亲人是最好的人。我们在这里是不是可以想一下,杨过和金庸本人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心灵上的相似之处,杨过这种痛苦的人生遭遇是否有作者心态的一些影子。杨过是一个孤儿,处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做“野孩子”。所以他心里有深深的孤独感。我们的教育中有一大缺失,就是歧视“野孩子”。“野孩子”不一定会成为“问题少年”。但恰恰是因为社会的歧视,把他们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而杨过从小就缺乏父爱,缺乏母爱,只有一次他回到郭靖、黄蓉那里的时候,故意地撕破自己的衣衫,打肿自己的嘴脸,装成一副潦倒不堪的模样。为什么会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是淘气、恶作剧,其实不然。他之所以这样,在潜意识中,是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浪子回乡的模样,是要故意引起黄蓉的爱怜。一个孩子为了要获得母爱,故意把衣服弄脏,把身上撕破,好让父母疼他、爱他,是这样一种心态。其实是对黄蓉的考验。而这一次也是黄蓉生平第一次对他和颜悦色,用一个长辈的口吻对他讲话。杨过“从未听黄蓉如此温柔诚恳的对自己说话,只见她眼中充满着怜爱之情,不由得大是感动,胸口热血上涌,不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是黄蓉惟一感动他的一次。但是可惜黄蓉没有继续把这个慈母的角色扮演下去,所以杨过心中最依恋的形象是小龙女。
    杨过这个孤独的形象在小说的各个层面都得到展示。特别是金庸专门为他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武功,叫“黯然销魂掌”。金庸笔下好多大侠的武功是继承别人的,或者是集大成、发扬光大的,但杨过自己创了一套武功,叫“黯然销魂掌”。这个“黯然销魂掌”极大地丰富了杨过的人格。我们看看里面都是什么招术,有“心惊肉跳”、“杞人忧天”、“无中生有”、“拖泥带水”、“徘徊空谷”、“力不从心”、“行尸走肉”、“倒行逆施”、“废寝忘食”、“孤行只影”、“饮恨吞声”、“六神不安”、“穷途末路”、“面无人色”、“想入非非”、“呆若木鸡”,都是一些消极和反面意义的成语,组成了这套武功的各个招式,其实这都昭示了杨过的心理状态。杨过这样走下去,他就是一个反社会的人。反社会不见得不好,只要不制造恐怖主义事件,反社会的心态还是无罪的,但我们要想,是什么因素导致杨过这样。后来,郭靖、黄蓉夫妇在保卫襄阳的时候,杨过去帮助他们,杨过是什么动机?杨过也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为国为民去帮助他们守卫襄阳吗?不是。杨过只是为了让郭襄开心,只是为了让这个小女孩开心而已。他还调动了他的人际关系资源,把三山五岳的各种高士都请来,让这个小女孩吃惊。而他所请来的人,都是郭靖请不到的。郭靖能请到的都是白道上的英雄,他请的都是黑道上的英雄。所以他们两个人虽然可以在同一时空里并肩杀敌,但是两个人走的是两条心理的道路。33回之后,杨过变了一个人。虽然变了一个人,可是和33回之前还有联系。比如最后“华山论剑”他被封为“西狂”,他很高兴,他觉得黄蓉说的“西狂”很适合他,他接受这个“狂”字。原来这个西是“西毒”欧阳锋,欧阳锋确实是“毒”,但杨过不是“毒”,他是“狂”。这样看来《神雕侠侣》中杨过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奔放不羁的野性到被一个主流文化所改造,所驾驭的过程。从小说的结局看,这个改造似乎是成功了,杨过终于明白了道理,知道了他父亲是什么人,最后也没有杀郭靖。可是小说的结尾杨过依然是走了,他并没有和郭靖夫妇一起战死在襄阳。最后郭靖和黄蓉是殉城了,和自己的国家一起灭亡。而杨过只是帮他们打了一场,然后携着小龙女的手走了,飘然而去了,此后不知所终。从《倚天屠龙记》的开头可以看到,此后杨过和小龙女再也没有在江湖上露面。杨过这个形象,他到底是统一还是矛盾,这是广大读者很喜欢讨论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就是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这个爱情写得天惨地绝。金庸在他们的爱情问题上写得非常大胆。这样一个感天动地的,让人觉得很圣洁的爱情,它居然是有着先天的“缺陷”的,对于一般人来讲这个缺陷还是蛮大的。什么缺陷呢?杨过是被削掉了一只臂膀的。杨过少了一条骼膊,而小龙女居然是被奸污过的。一般作家绝不敢这样写。一般作家都要把他们写得特别完美,让人羡慕才行。这里不是,写得非常惨。小龙女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全真派的尹志平给奸污了,杨过也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被郭芙一剑把骼膊给削下来了。但就是这个“天残地缺”,反而成就了感天动地的这样一份情感。也有人分析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其实一开始他们之间很难说是爱情,特别是杨过对小龙女,是爱情吗?在小说的前半部,可以说杨过对小龙女是感恩之情。虽然两个人年纪没多大差别,但杨过对小龙女实际上是含有对母亲的依恋的感情。小龙女对他总是冷冷的、淡淡的,但是照顾他,因为那个死去的婆婆说了,必须照顾他。小龙女对他像对弟弟,甚至像对孩子一样,是这种感情。但是天长地久,他们两人之间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杨过只要一走出这个古墓,外面世界上都是欺负他的人,而小龙女就在这里长大,对外面不感兴趣。两个人感情是慢慢形成的。所以说小龙女给了杨过一个安全的、温暖的家,又关心他,又教他武功,所以他们两个人自己的感情是很纯洁、很崇高的。甚至一直到后来小龙女被奸污了之后,小龙女认为这是杨过干的,小龙女心中已经把他当成自己的男人的时候,杨过还不这样认为,他并不知情。他一直觉得,因为你对我好,所以我愿意为你去死。这是一种报恩心理。当然这两个人是忠贞不二的,但这个忠贞不二究竟是感情上的忠贞不二还是道义上的忠贞不二呢?
    小龙女最终是愿意回到古墓中去的,她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可是从杨过的性格来看,杨过是很活泼的一个人,杨过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吗?小说中有许多女孩子都喜欢杨过,杨过对小龙女忠贞不二,这里面是有很多的道义因素的,同时也是小龙女对他一往情深的爱情打动了杨过。小龙女对杨过的感情,是处处为他着想,甚至为他跳下悬崖,怕他也殉情,所以骗他一下,让他等十六年。正是漫长的十六年使杨过成熟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懂得爱情的男人。他知道了小龙女对自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不再是姑姑的、师父的感情。所以在第28回“洞房花烛”中有这样一段。
    杨过眼见她命在须臾,实是伤痛难禁,蓦地想起,“那日她在这终南山上,曾问我愿不愿要她做妻子,那时我愕然不答,以致日后生出这许多灾难痛苦,眼前为时无多,务须让她明白我的心意。”大声说道:“什么师徒名分,什么名节清白,咱们通通当是放屁!通通滚他妈的蛋!死也罢,活也罢,咱俩谁也没命苦,谁也不会孤苦伶仃。从今而后,你不是我师父,不是我姑姑,是我妻子!”
    小龙女满心欢悦,望着他脸,低声道:“这是你的真心话么?是不是为了让我欢喜,故意说些好听言语?“杨过道:”自然是真心。我断了手臂,你更加怜惜我;你遇到了什么灾难,我也是更加怜惜你。”小龙女低低的道:“是啊,世上除了你我两人自己,原也没旁人怜惜。”
    这两人的爱情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的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经过种种考验,自然形成的,好像一篇学术论文经过反覆论证确凿不疑之后的,排除了种种偶然性的爱情,所以它才实实在在地感人。最后,当杨过16年之后发现自己被骗,还是要殉情。跳下去的时候,发现小龙女竟然还没有死,还在那里。他下去之后看见那个里面放着几件衣衫,正是小龙女为他做的。他走进室中,抚摸着床几,眼泪扑簌簌地滚下来的时候,忽觉得一只柔软的手抚摸着他的头发,柔声问道:“过儿,甚么事不痛快了?”然后他一回身,看见小龙女就站在面前。这两个人恰恰因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才能够在16年后又这样相会。所以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最快乐的人生价值。最后种种曲折归于平淡,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在为国为民之后他们就告别群雄,携手归隐。小龙女和杨过的爱情是这部书最值得议论、最感人之处。
    3、《倚天屠龙记》
    《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是《倚天屠龙记》。
    该书日开始在《明报》连载。这部小说的开头上接《神雕侠侣》的结尾,是由一个叫郭襄的人物来连接的。郭襄在《神雕侠侣》中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是越到后面这个人却越被金庸给写活了。她又被叫作“小东邪”,和外祖父“东邪”黄药师更为投缘。其实郭靖的妻子黄蓉在年青的时候也是蛮带几分邪气的,只不过在当了丐帮的帮主,在出嫁以后,变得正襟危坐了。所以很多读者认为黄蓉这个形象到了《神雕侠侣》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这时出来个“小东邪”郭襄,她的想法有时甚至比黄药师还古怪。郭襄也是对杨过一往情深的姑娘之一,只是杨过一直没在意,认为她还很小,对自己也只是一种对大哥哥的感情。直到后来,才发现她原来是爱上了自己。其实像郭襄这样的小女孩是很容易爱上比自己大十多岁的成熟男性的,在爱情心理学上是有这么一条的,而且被爱着的男性往往长时间不知道,容易丧失警惕,以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特别是杨过为了给郭襄祝寿,请了那么多的好汉去,给足了郭襄面子,在杨过看来,这不过是哥哥给妹妹的礼物,但这样大的举动,反而加深了郭襄对他的爱。在《神雕侠侣》的结尾,当杨过携着小龙女的手飘然而去的时候,在场的人中间郭襄无疑是最伤心的。书中写到: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有人欢乐着,有人还愁苦着,《神雕侠侣》就是这样结尾的。所以在《倚天屠龙记》的开头,便是郭襄到处寻找杨过不到。试想:即使找到又能怎样,杨过仍旧是和小龙女在一起的,所以这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寻找。但是正因为郭襄这种偏执的、一往情深的心理,反而能使她成就一番事业,她后来开创峨嵋一派,成为此派的鼻祖,而她的母亲黄蓉终其一生不过是丐帮的帮主而已。
    书的开头就是这样衔接起来的,但是故事很快便经过了将近百年,转到了武当派身上。里面写了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张三丰,以及他率领下的所谓“武当七侠”这样一个故事。其间写了他们的一个后代,就是武当五侠张翠山的儿子——张无忌。故事的背景已经到了元末。可以发现金庸特别喜欢写朝代之交的事情,如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此书便从前书一下子跨到了元末。作者以宏大的笔调描绘了以明教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有人评价说本书带来的心理震撼已经超过了前两部。因为是大起义,所以有翻江倒海的场面,惊心动魄的激战,一场接着一场,如六大教派围攻光明顶,便写得惊心动魄。书中有历史的波涛、政治的风云、人性的激情,汹涌跌宕,从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看,其实已经超过了三部曲中的前两部。有的读者把《倚天屠龙记》列为金庸最好的小说,正是基于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政治的复杂。
    书中的第一主人公叫张无忌,他和郭靖、杨过是很不相同的。他没有郭靖那一身的英雄气概,郭靖虽然有些笨,但是立场很坚定,为国为民,专做好事,对看不惯的事情坚决反对,如对于杨过和他姑姑小龙女的爱情,便恨不得一掌将杨过打死。杨过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只不过和郭靖的方向有些不同,如宁愿被郭靖打死,也要娶自己的姑姑。可见两人都爱憎分明、立场坚定,而且杨过还很聪明。张无忌却很不同,他根本没有英雄气概,也没有政治才干,他惟一的强处是武功很高。由于得遇机缘,学了几路武功,便成了武功天下第一。虽然他武功盖世,但他常常被比他武功低的人打伤,如周芷若。周的武功根本不能和他相比,但是却几乎将他刺死,这反映的其实是张无忌心理上存在问题。除此之外,因为机缘,他竟然也成了政治上的领袖,当了明教的教主,这是由于他挽救了明教,得到了教众的推举。实际上,教中事务大多是张无忌手下的其他人处理的,最后真命天子降临了,这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本人并没有什么武功,他最后只是略施小计,便把张无忌给排挤了。金庸又一次在历史的虚与实之间做了篇大文章,这既不影响正史,又能使人信服。
    张无忌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在爱情这条线上,他周围有四个少女,性格各异,张无忌始终在她们之间游移徘徊,不知自己喜欢的是谁,该去选择谁。从表面看,这又是一个一男多女的模式,但是实际上不是张无忌控制着这些女子,而是四个女孩控制影响着他,他像一个皮球被推打着,来去左右,毫无主动性。实际上张无忌是一个普通人的代表,就如我们中一个善良的平常人那样。他的武功高就等于普通人工作做得好,专业好,是个高级工程师,好老师,好运动员。其他性格方面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脑筋也不快,空有一片好心,经常被女孩欺骗,他便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很多读者非常认同这样一个形象,张无忌的无能获得了读者极大的同情。我们读《射雕》时会觉得我们成不了郭靖,读《神雕》也知道我们成不了杨过,但是读《倚天屠龙记》却发觉主人公离我们是这样的近。他犯的错误我们也经常犯。书中他的妈妈殷素素用生命告诉他漂亮的女人不可信,因为殷素素自己是个漂亮女人,也喜欢骗人,故告诉他“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但就是这样的教训他也总是忘记,往往在被骗之后才想起妈妈的话,证明妈妈的话是对的。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这个形象是小说人物上的一个创造:武侠人物可以是这样一个人,政治上和爱情上都无能。
    张无忌周围的四个女性也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四个女性是赵敏、周芷若、小昭、殷离。金庸本人在不同的采访场合下有过不同的回答,好像他自己说过最喜欢的是小昭。实际上我们很难说清到底喜欢哪一个,这和我们自身的处境有关系。金庸说他喜欢小昭,可能是小昭最后离开了吧,离开的或许是最好的,她回波斯去做圣处女了。对于周芷若,可能喜欢的人是最少的。写到最后,变得很不可爱了,几乎成了反面角色。周芷若这个形象实际上写得很成功,有她的存在,证明了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并不完全是男性的附属物。她实际是个政治家,她也有爱情,她也爱张无忌,但是她心中更爱她的政治理想。为了政治理想,她可以牺牲自己的爱情,她的所作所为,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的作风,很多男性读者不喜欢她,便证明了这一点。男性读者不喜欢男子汉大丈夫样的女性,不喜欢周芷若,但从峨嵋派,从周本人而言,她们的作为是有其合理性的。她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领导的政策、方针和灭绝师太的理想,大义灭亲,为了自己宏伟的事业,可以杀害自己的情郎,更不用说趁机灭掉自己的情敌了,所以这个形象写得很成功,尽管不可爱。好像喜欢“小妖女”赵敏的比较多,她的形象是写得很丰满的:美丽,聪慧,有一点刁钻和顽皮。她可以放弃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父兄闹翻,投身到爱情中去,这能否说是附属于男性呢?也不能这样说。赵敏和张无忌的关系有些像黄蓉和郭靖,赵敏实际是凌驾于张无忌之上的,张常常被赵敏戏弄,甚至在和周芷若的花堂上也是被赵敏强行引走的。可以说在这部小说中,爱情这条线写得丰富多彩。
    关于明教起义,也是有厚实的历史史料作为依据的。明教又称摩尼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景教一样是外来的宗教,一般认为是在武则天时由波斯传入。他们在中国活动了很多年,也建立了很多大寺庙,比如大云光明寺之类。据现代学者考证,可能早在唐代之前的晋代至隋朝时,摩尼教便逐渐渗透到中国来了。后来和佛道混杂在一起,比如元末时被称作
“吃菜事魔”的明教,以及以后的白莲教,它们之间都有着很多的复杂关系,这些有学者写过专门的论文。由于它们一般是和农民起义联系在一起的,行动诡秘,被一般社会人士认为是邪教。金庸借这个秘密的背景来探讨了正邪之辨——究竟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明教一开始被当成邪派,因为它不是中国本土思想,吃素食,行事诡秘,其间也确实有一些奸邪之徒,作奸作恶,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个情况呢?作者借张三丰之口表达了看法。张三丰活了100岁,通过练功参透了世事的一些奥妙,他说:“正派中人只要做了坏事那便是邪人,邪派中人只要做了好事那便是正人。”张三丰对正邪之辨看得很透彻,确实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筹,这在于他不是用出身、用门派、用分类去看人。
    《倚天屠龙记》中的“倚天”和“屠龙”是分别有它们的含义的。“倚天”是一把剑,叫做“倚天剑”;“屠龙”是一把刀,叫做“屠龙刀”。江湖都传说其间隐藏着一个大秘密,其实“倚天剑”是用来平天下的,平了天下之后,如果率领人民起义的领袖成了暴君,那么“屠龙刀”是要用来杀掉暴君的。所以说书中包涵了金庸民主的、自由的、平等的、反对专制的这样一个思想。在小说的结尾,因为明教胜利了,朱元璋做了皇帝,把自己的朝代命名为“明朝”、“大明”,明教原被当成邪教,居然最后成了一个朝代的名字,邪可以说是变成了正。的确明教中有些人,如韦一笑要喝人血,小说开头殷素素的行为,都不是正派人士所为。但是正派之中也发生了为人不齿的现象,如所谓的名门正派——武当派中的宋青书(他父亲是武当派的大弟子宋远桥)便做出了不齿于正派的事情来。
    小说除了以上这些,金庸强调了一点:“小说中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和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之间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金庸后来经历过丧子之痛,他说这个书中父亲伤悼儿子的感情“写得太也肤浅,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其实书中所写已经是非常感人了。从张三丰、朱元璋的形象上,可以看出金庸把历史和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不由人不赞叹他神功盖世。郭靖、杨过、张无忌这三个人的比较,金庸也说过:张无忌的个性是比较复杂的,也是软弱的。和郭靖比较,和杨过比较,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
    “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强做了,最后也必定失败。”
    “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
    实际上这两个女子的政治才能都超过了张无忌。他又说:
    “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
    金庸自己对作品的判断是很清楚的:张无忌这个人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他对我们是无害的,他是善良的,他的武功很好,是可以帮助我们的,不会对我们造成实际的伤害。
    这部小说人物众多,超过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面帮派众多,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比如杨逍、杨不悔和殷梨亭的故事,灭绝师太的故事,成昆的故事,谢逊的故事各作为一条线。其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场面,如冰火岛;还有很多小细节也可单独拿出来进行欣赏,比如张无忌去治伤时所出现的胡青牛和夫人王难姑间的爱情故事,就是很好玩的。这个王难姑是专门给人下毒的,而胡青牛却是救人的,两人便想一比高下。两人都是心高气傲,王难姑不愿丈夫超过自己,每次都要害很多人,送到他丈夫这来医治。胡青牛不能不治啊,但是治好了,便是表明自己水平超过了妻子。所以他也常常谴责自己:“我这么贤惠的妻子,好不容易打伤了这么多人,我却狼心狗肺地给治好了。我真对不起我的夫人!”这对感情写得是非常有特点的,读来确实是觉得好笑,又觉得其间包涵了一些道理。有这样一个夫人该如何去对待,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作者: 回复日期: 2:25:33 
  金庸推出他的“射雕三部曲”之后,已经成为武侠小说史上一位空前的优秀作家。普通读者就已经很难想像“射雕三部曲”之后的武侠小说还怎么写,还写什么?他已经把全中国文化都写出来了,想像不出能够比《射雕英雄传》里面所写的“降龙十八掌”、“左右互博”这些武功更高级,更神妙的功夫;也想像不出一个更波澜壮阔的场面能够超过《倚天屠龙记》——把全国的战争和全国的武林结合起来。但杰出的作家在人们想像不到的地方,还是能够层层拔起。就像登山一样,以为自己登到了绝顶,到了绝顶一看,还有更高的峰峦在上面。就在“射雕三部曲”之上,金庸还有几部被人评价更高的作品,我把它们合称为“三杰作”。金庸的小说,从最短的到不长不短的,到最长的,所有的小说中没有劣品。经过读者多少年的品评鉴赏,也经过一些统计,大多数人认为像《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还有《鹿鼎记》,是金庸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放到整个人类文学史上,它们也是一流的作品。
    1、《天龙八部》
    1963年,《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和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同时连载,连载时间长达四年。这部小说根据现在的排版有130余万字,非常庞大。中间因为金庸曾经出访欧洲——其实出访欧洲也是为了躲避在香港的风波,为了避难——没有办法,只好请倪匡代写了一段故事。他找倪匡说,我要离开一段,但是《天龙八部》要连载,怎么办呢?没有人可以替我做这件事,老兄只好请你代办了。倪匡一开始不敢。后来金庸说没事,你放心写,怎么写都可以。倪匡很高兴,深以此事为荣。倪匡后来自己写了一副对联,因为他还曾替一个叫张彻的人写过剧本,所以这个对联的上联是“屡替张彻编剧本”,下联是“曾代金庸写小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情。有谁能够替金庸写小说呢?只有这个倪匡。金庸从欧洲回来后,倪匡说:金庸兄,对不起,我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阿紫的眼睛是倪匡给写瞎的。金庸说不要紧。后来在出版单行本的时候,金庸把倪匡代写的部分删掉了,自己把这一部分重新写过,但是保留了阿紫眼睛弄瞎这一段。因为他觉得这一段是“神笔”。阿紫眼睛的瞎实际上有一个寓意,眼睛的“瞎”寓意了她心灵的“盲”。阿紫是一个心灵上盲目的人。她的爱,她的恨,她对世界的看法都是盲目的,所以用她眼睛的瞎恰好写出了她的心灵。
    《天龙八部》被最多的读者称誉为金庸小说的绝顶。我不知道读者朋友自己认为金庸的哪部小说最好,我遇到的读者说《天龙八部》最好的人最多,其次是《鹿鼎记》。倪匡对《天龙八部》有一个评价,说它“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下沉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几百丈”。倪匡是最早对金庸小说做出评论的人之一。他的感觉非常准确,金庸也很喜欢倪匡的文笔。他们两个曾经合着署名出版过其他的武侠小说,比如说《血影》、《长铗歌》等。其实都是倪匡自己写的,他只不过借金庸的名来增加销量而已。写上倪匡、金庸,但跟金庸没有关系。
    《天龙八部》首先撼人心魄的一点是结构上宏伟无比。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金庸就有意描写中国的大全景。在《天龙八部》中,如果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它写的不仅是全中国,而且是全世界。《天龙八部》那时候,宋朝周边的很多民族政权不是一个国家,所以从当时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全世界了。我们看看《天龙八部》写了多少个民族和国家:有中间的大宋、南边的大理、北边的大辽、西边的西夏、东北的女真、西南的吐蕃,如果再加上慕容他们家朝思暮想恢复的大燕的话,一共是“七国演义”。七个政治团体,它们争雄逐鹿。没有看到另外一个作家能写这么宏伟的一个结构。七个政治集团,不是小的政治集团,是国家政治集团,群雄逐鹿。
    其次是典型人物众多无比。金庸前面几部小说里人物是众多的,但典型人物的数量数《天龙八部》最多,拿出一个来,就是一个浑厚的、完整的人。比如说顶天立地的萧峰,痴情而善良的公子段誉,浑金璞玉的好和尚虚竹,风流王爷段正淳——段誉的爸爸,还有政治狂人慕容复,“星宿老怪”丁春秋,变态痴魔游坦之,还有吐蕃的神僧鸠摩智,这些人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都可以单独写一部长篇小说的。还有聪慧而薄命的阿朱,乖戾而恣睢的阿紫,口蜜心狠的马夫人——就是康敏,匪夷所思的天山童姥,还有高不可测的少林寺无名老僧。还有群像,比如说各具情态的“四大恶人”,——数一数大概有几十个令人绝对难忘的生动形象。据说“四大恶人”曾经被制成一组明信片。我觉得可能有一天会用金庸的人物来设计和发行邮票,因为《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人物都出过。
    除了结构和人物群的庞大,再有一点是意境的深邃无比。什么叫“天龙八部”?它用的是佛教的典故,“天龙八部”指的就是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当时一位文学批评家、美国的一个华裔学者,陈世骧,他特别喜欢《天龙八部》。他在给金庸的信中这样评价:“……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而在每逢动人处,我们会感到希腊悲剧理论中的所谓恐怖与怜悯。”这是陈世骧的评价。
    我们看看书中的主人公萧峰。萧峰被看作金庸所有作品中的第一英雄,正像香香公主被看成是第一美人一样。把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发现金庸笔下的第一英雄和第一美人都不是汉族人。金庸对汉族其实是充满了批判的,他把最喜爱的人都设计成其他民族的人,还有赵敏、小昭,都不是汉族人,而可恨的周芷若却是汉族人。如果一个一个看是孤立的,联系起来看就是规律性的现象了。金庸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是继承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批判这一精神,有意地来反省汉族人为什么这么不英雄,这么不美丽,这么不善良。有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精神。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是中原丐帮的帮主,本来叫乔峰,因为他的父亲叫乔三槐。这个人出场的时候是武功盖世、义薄云天、豪爽豁达、智勇双全,是江湖上人人仰慕的英雄好汉。他把好大的一个丐帮治理得井井有条,丐帮在他手下成为江湖上最兴旺的第一大帮。可是突然祸起萧墙,有人拿出最权威的证据揭发他,说这个乔峰不是汉族人,说他是契丹人,而当时契丹人和汉人是敌人,两个民族是敌对国家,怎么能让一个契丹人领导我们汉族的丐帮呢?丐帮虽然只是一帮要饭的,要饭的也要讲究民族大义呀,要饭的头儿不能是敌人。所以乔峰就被驱逐出丐帮,此后遭受了一连串的阴谋诬陷,直到落下了杀父、杀母、杀师的罪名——都是中国文化最不能容忍的罪名。他去看他的父亲、母亲,父亲、母亲就被杀了,于是他就被视为凶手。最后他在江湖上被认为是“忘恩负义、残忍好色”,被视为魔鬼一般的大恶人。人的命运转眼间就下沉了数十百丈。
    于是乔峰就要为自己洗冤——这些事都不是自己做的。在查询自己身世、洗刷自己冤屈的过程中,这个叫乔峰的好汉经历了数不清的身心痛苦。偶然遇到一个对他好的叫阿朱的姑娘——对他一往情深,又为他受了重伤——就为了给阿朱治伤,他孤胆闯进危险之地聚贤庄,爆发了一场“聚贤庄大战”。他在那里受到中原各路高手的围歼,一个人,他奋起神威,杀得血肉横飞,最后自己也几乎丧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与阿朱姑娘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并且终于得知自己确实是契丹人的后代。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冤枉的,连自己是契丹人都是冤枉的,最后他知道自己真的是契丹人,本来不姓乔,本来姓萧——大辽国的国姓,现在看京剧里面经常有萧太后,就是契丹人。自己确实是契丹人,怎么办呢?于是他心灰意冷,决心跟阿朱一起离开中原——这是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常见主题,“我走了算了,不跟你们蹚这个混水了”——准备带阿朱离开中原到塞外去过自由的游牧生活。那一回的题目叫“塞上牧羊空许约”。他说我办完这几件事咱们就去打猎、放牧,可是不料,阿朱为了不让萧峰在仇杀中遇难——阿朱非常善于化妆——她就化妆成了萧峰的仇人,其实是她自己的父亲,结果被萧峰一掌误毙,被萧峰亲手打死了。由于她化妆术太高明了,萧峰没有辨认出来。这是一个人类文学史上最震撼的悲剧,具有古希腊悲剧的力量。人在这时候就会仰天叩问:“命运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让我做出这样的事情?”就在那个雨夜,在那座桥下,萧峰一掌打死阿朱,这个场面发生的时候,无数读者都为之流下了热泪。
    萧峰伤心欲绝,可是阿朱在临死之前嘱咐他照顾好自己的妹妹阿紫。阿紫是阿朱的妹妹,但这个妹妹和姐姐完全不一样。阿朱是那么善良,而阿紫是那么邪恶。这个邪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是因为她成长在没有好的教育环境的一个帮派中——星宿老怪的手下。在那个团体中,人越坏就活得越好,所以人人就比谁更坏。萧峰又讨厌她,又要照顾她——因为要完成阿朱的遗愿——为了给她治伤,流落到女真部落。在女真部落,有一次打虎的时候,偶然结识了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真人。金庸再一次把虚构的主人公和历史上的真人缝合在一起。然后又抓到了契丹的贵族耶律基,跟耶律基结为兄弟。而这个耶律基原来就是大辽国的皇帝耶律洪基。在萧峰又一次帮他平定叛乱,化险为夷之后,这个耶律洪基,辽国的皇帝就封萧峰为南院大王,因为知道他是契丹人。他让萧峰帮助他攻打大宋,于是萧峰就被置于两国矛盾的夹缝之中。
    萧峰虽然忠于自己的祖国大辽,但是他成长在大宋,对养育自己的大宋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他从自己的悲惨身世和所见所闻出发,深深感悟到了民族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他不忍心看着两族人民互相残杀,他知道两边的人其实都是好人,他不愿意去攻打大宋。于是皇帝耶律洪基就把他囚禁起来。萧峰的朋友,中原和其他各族的英雄加上女真族的英雄一起把他救了出去。救他一直进了雁门关,后面耶律洪基率领大军来追,然后他反身和他的结义兄弟段誉、虚竹一起,俘虏了大辽国的皇帝耶律洪基。耶律洪基说,难道为了汉族人你就出卖你的民族吗?萧峰进退两难。他先逼迫耶律洪基折箭发誓,说终他一生,不许辽兵侵犯大宋。他现在是站在大宋的立场上不许辽兵侵犯大宋。契丹人是讲信义的,因为他们更淳朴一些,不像汉人那么狡猾,他们发了誓就真不会再来侵犯了。但是这种做法又对不起自己的祖国——逼迫自己的皇帝立誓不能侵略另一个国家。然后萧峰怎么样呢?他以箭穿心,自杀以谢天下。凭着武功,天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杀死萧峰,只有他自己可以杀死自己。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民族之间的和平。所以说萧峰这一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是全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从来没有过如此顶天立地的英雄。从这里可以看到金庸超越于民族界限之上,对一切民族英雄都给予敬仰。
    萧峰的悲惨命运既具有古希腊悲剧的震撼,同时又具有现代精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所讲的人类生存的荒谬性。人为什么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谁将我们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这已经是一个事实,不能改变。就像萧峰知道自己是契丹人之后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一样。也许有一天读者朋友你忽然得到一个消息,被告知:“孩子,你原来是日本人啊”。当这一天降临的时候你怎么办?而这种事情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就是存在主义讲的人的生存的荒谬性。萧峰最后用气壮山河的一死奏响了武侠精神的最强音。所以《天龙八部》不是弘扬暴力,也不是简单地呼唤和平,它是用中国人的思维写出的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的《罪与罚》。萧峰的形象,萧峰的故事,永远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除了萧峰之死,萧峰在追寻自己命运过程中与几个女性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萧峰与阿朱之间是一种纯洁的爱情。萧峰是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传统式的英雄,而传统英雄是不近女色的,但是他被阿朱的真情所感动,所以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然而他又不小心把这个爱人打死了,这是终生的伤痛,不能去掉的,所以无论阿朱临死前要求什么,他都会答应的。阿朱让他照料妹妹,他就一直照料她。阿紫是相当坏的一个人,但是她居然也爱上了萧峰。这写的是非常妙的。一个没有受过正常教育的坏女孩,其实她心中仍然有一丝人性善良的底蕴,只不过没有机会把它诱发出来而已。而在那个雨夜,她躲在桥边,偷偷看见萧峰打死了她的姐姐之后,萧峰是那样的伤痛,像一个野兽一样地咆哮,那时候,她知道人类之间原来有这样好的感情。就从那一刻开始,她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她的姐夫,她希望自己能够替代自己的姐姐阿朱。她自己也莫名其妙。但是她这样一个人,萧峰是不会喜欢的,那么她怎么样获得萧峰对她的感情呢?她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她用了简单愚笨的方法,比如说她想害死萧峰。你不是不爱我吗?我把你打死,我抱着你的尸体,你就永远也不能离开我了。最后她终于实现了——萧峰用箭自杀后,阿紫抱着他的尸体跳下悬崖。阿紫的眼睛曾经被治好——被那个游坦之用眼膜换给她——这时候她又毅然挖出了自己的眼睛,抛掉,她愿意仍然回到那个盲目的状态。就连阿紫这样的坏人都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和她活着的时候不能得到,只有死后才能得到的那个她所仰慕的英雄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萧峰悲剧的产生,有一个最直接的、最具体的原因。他的确是契丹人,可是假如没有人发现,没有人知道这回事,那这个故事就不存在了。到底谁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悲剧?是谁直接造成了萧峰的命运悲剧呢?是康敏。而康敏——马夫人,为什么要迫害萧峰,为什么要害他?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因为康敏非常美貌,非常漂亮,所有的男人看见她之后都要惊奇地凝视她,都要看她。只有一个人不看她,就是萧峰.。为什么萧峰不看她?中国的英雄必须是不爱美色。萧峰不看她,对她造成了最大的心理伤害。这跟现在的观念不知道是矛盾还是统一。现在如果老看一个女孩子,人家会告你性骚扰,可是在古代,萧峰就因为不看,就因为少看了美人一眼,居然就祸从天降。所以我有时候开一句玩笑,说一句谬论:当美女在前的时候,请多少看上两眼吧!免得祸从天降啊!
    萧峰居然就因为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导致了一场巨大的灾难。这很像当年胡适说的,北京的蝴蝶扇一扇翅膀,纽约那边就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就是世界的相关性。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可能导致一场大的变动,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掉之后引起的连锁反应。而萧峰和康敏的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叙事模式。“萧峰杀敏”这个故事其实是有原型的。如果想到《水浒传》的话,那么就会想起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个故事施爱东先生把它概括为“英雄杀嫂”。这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很传统的母题,一般有这样几个过程:
    兄弟两个人,弟弟比哥哥英雄,弟弟是能干一番大事业的有才干的人,哥哥比较平庸,或者是才干不如弟弟。然后兄弟两个人相认了。兄弟相遇,顺便就叔嫂相见了。嫂子一看弟弟比哥哥厉害,弟弟比哥哥还要英雄,不禁懊悔,自己遇人不淑。于是嫂子喜欢上了小叔子,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有一定的诱惑和挑逗行为。下一步是英雄拒绝嫂子的诱惑,因为他是英雄。对英雄的一个考验就是看能否拒绝诱惑。马路上有个大广告,画着一只大眼睛或者一条玉腿,写着“我诱惑你”,或是卖手机的,或者是卖什么的,豪杰应该是拒绝诱惑的。再下一步,由于英雄拒绝了嫂子的诱惑,使嫂子产生恼恨。恼恨之下,嫂子与其他男人私通了——这个男人可能类似于小叔子,比如说西门庆类似于武松——找一个替代物。私通之后产生心理恐惧,于是嫂子有挑拨离间、陷害英雄兄弟的行为。于是英雄蒙受冤屈。蒙受冤屈之后,英雄要侦察出嫂子的奸情,一个案件就产生了。侦察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很复杂的故事。最后侦察结束,案情大白,英雄和其他的人物——有的时候有哥哥,如果哥哥死了就和其他的人物——一起来审讯嫂子,最后“英雄杀嫂”。
    这个模式是文学史上屡试不爽的一个成功的模式。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中国文化的秘密。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英雄形象,最典型的是武松。《水浒传》里还有一个类似的是石秀,“拚命三郎”石秀杀死杨雄的夫人,也是他的嫂子——潘巧云的故事。很奇怪,《水浒传》里面两个坏女人都姓潘,不知为什么。这个模式背后包含着一个英雄对性的态度问题:英雄必须尽力地压抑自己的个人欲望才能够为社会牺牲。个人欲望集中体现在美人上,所以才有一种“美人祸水论”。而这个美人为什么一定要是嫂子呢?英雄和其他的女人之间可以产生真挚的爱情,比如说阿朱就可以。但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嫂子是最可疑、也最可恨的一个形象。嫂子是已婚女人,就是说她已经没有性禁忌了。她没有性禁忌,而且她又是外姓人,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很多作品中对已婚女人的描写,其美学地位都是不高的。甚至在很多作品中为了招待朋友可以杀掉妻子,《三国演义》里就有这样的情节。为了招待刘备,猎户刘安把自己的妻子杀掉。这里有人类最原始的残忍的情感埋藏着。所以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模式化的。我认为模式化不是缺点,关键要看作者怎样利用模式。如果仔细分析的话,任何故事都可以找出一个模式来。全世界的所有文学加起来就是那么百十种模式,这已经有学者研究得很详细了。但是模式的使用和变幻是无穷的。“萧峰杀敏”实际上是“英雄杀嫂”,这是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才发现的。大多数人读者肯定没有想到。这是为什么?这就说明金庸运用得巧妙。他在萧峰杀康敏的过程中,把时间顺序和场面加以巧妙的改变,小说中一开始就是萧峰被陷害,谁陷害的不知道,后来才慢慢地揭示出来。最后惩罚康敏这一节,并不是萧峰亲自用很残忍的手段去惩罚的——那样会损害英雄的形象——而是阿紫来惩罚的。阿紫挑断她手筋、脚筋,割得她浑身是伤,然后又在她的伤口中倒了蜜糖水,要引得蚂蚁来咬她全身。如果这样的行为是出自萧峰的话,那就会损害英雄的形象。金庸既采用了这个模式,又使它在现代的阅读环境下能够被读者所接受。所以说模式不等于僵化,恰恰是模式给优秀的作者提供了一个创造的舞台。中国戏曲大多是一个一个的模式,但不是因为这些模式人们就不爱看了,人们看的就是在这些模式中怎么创造。打一个比喻,就是“带着脚镣跳舞”。杰出的艺术家即使带上脚镣,跳得也要比常人翩翩多姿。
    《天龙八部》是赏析不完的,先简单地分析到这里。
    2、《笑傲江湖》
    金庸三杰作中的第二部,叫做《笑傲江湖》。其实本来有个成语就叫“啸傲江湖”,金庸的《笑傲江湖》把它改成了“哭笑”的“笑”。这个“笑”增加了一种乐观的、自信的精神在里面,实际上和作品的主人公令狐冲的人生哲学有关系。如果是
“仰天长啸”的“啸”,只是表示出一种傲骨,而这个“哭笑不得”的“笑”,表示出一种乐观,就是笑眼看人生,笑眼看江湖,有一种超越的态度。《笑傲江湖》这部书,也被大部分读者认为是金庸小说中价值最高的作品。一些写杂文的人、学者、思想家很看重这部小说政治学的价值,从政治学上,他们认为《笑傲江湖》的价值最高;或者说是从批判中国国民性这一角度,它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最高推崇。
    《笑傲江湖》的写作从1967年开始。当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开始,、1968这三年是高潮期。或者根据一部分学者的看法,这三年是“真正的文革”。中共九大以后,其实已经和前面很不一样;九大之后,实际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文革不仅在中国大陆进行,也波及到香港。持右派立场的《明报》受到左派的围攻,而金庸本人一直就关心着天下大事,关注着中国的政治风云,所以他把当时对文革的思考,自觉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其实与此同时,金庸每天写的社评,本来就在一刻不停地评论着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他对文革中政治局势的判断每每都是出人意表,结果也被证明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此书是在文革时期写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此书就是“影射文学”,不能一一对号入座地说谁就影射谁,什么事就影射什么事。它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影射文学”,而是受文革启发,以生动的艺术画面浓缩了一部中国政治斗争史。所以严家炎先生说:金庸小说越往后,它的象征寓意性就越强。我们从中读到的虽然有精彩的武功,但是这些武功都已经象征化了。
    跟其他小说相比,《笑傲江湖》虽然一看就是古代的故事,但是它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像《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时代背景就很清楚,甚至作者在开头就会写上哪一年、什么季节、什么月份。《笑傲江湖》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也有一些读者做过推断和考证,根据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判断出《笑傲江湖》的时代大约相当于明朝。书里有个“日月神教”,很像“明教”。里面有一个情节,令狐冲得到已经去世的前辈的“独孤九剑”,这个独孤氏、独孤求败曾经在《神雕侠侣》中出现过,杨过从他那里也得到了指点,即独孤氏青年、中年和晚年分别用不同的剑,这几把剑代表人生的不同境界,最先是锋利无比的剑,后来是重剑,最后是木剑,到了最高境界就不用剑了。所以说令狐冲和杨过是同门的,他们都是独孤一门的后人。这样来看,如果我们要给《笑傲江湖》找个时代,那应该是明代。但是金庸说:时代不明,这表示类似的情形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金庸的这个说法是要强调它的象征寓意性,就是说这样的政治故事,这样的政治模式,是贯穿中国历朝历代的。所以我们看书中的武林人物,其实大多是政治人物,一个一个都是政治家,我们甚至可以就用政治标准来划分这些人。
    而在这争权夺利的险恶江湖里,只有主人公令狐冲,这个华山派的大弟子,却不是政治人物,就像《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不是政治人物一样。不是政治人物却被政治人物包围,这是政治的一个规律。你讨厌政治不要紧,你不喜欢政治不要紧,你不找政治,政治要来找你。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治理,政治关系到每一个人。越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也许就越会被政治所骚扰,被政治所干涉。令狐冲的本性是一个像陶渊明那样的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隐士。他虽然从小受的是很严格的名门正派的教育,他师父教给他的都是正大光明的做人的道理——规规矩矩的,他也听,他听这些是因为这是师父说的,师父是好人,师父的话是对的。但是这些规矩并不合他的本性,他不自觉地喜欢交朋友,喝酒,说话很随便,这才是他的本性。
    小说中,比令狐冲更发人深省的恰恰是那些政治人物,这些政治人物很多都被写成了反面人物,而且反面反得很深刻。有些地方揭露人性恶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前面介绍的《连城诀》。最坏的人往往表面看上去是好人,坏人做坏事往往都是打着最光明的旗帜。就像西方人说的那样:正义,正义,多少邪恶假汝之名以行!坏事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的。比如在小说开始的时候,大多数读者就不能发现岳不群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岳不群一开始做的都是正人君子的事,何况他还有这么一个英雄的大弟子,他周围的人都是好人,岳不群肯定也是个好人。但是,随着情节的进展,惊心动魄的事情出来了,原来岳不群不但不是个好人,相反,是一个最可怕的人。他是如此可怕,他的可怕已经超过了另一个坏人左冷禅。左冷禅和岳不群都是争权夺利的高手,可两人相比,左冷禅还是略逊一筹,因为他表现得过于凶狠霸道了,他认为自己实力强大。而岳不群表现得奸险无比,是一个奸恶的伪君子。这两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光彩照人的反面人物形象。当年越南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在南越的议会上,政治家进行议论争吵时,一方指责对方说:我看你就是个岳不群。对方也毫不相让:我看你很像左冷禅。就在那个时候,这两个人已经在外国人的嘴里成为不朽的代名词了,可见金庸塑造人物之成功。
    还有一个邪教的头子叫东方不败,这个形象写得非常诡异、恐怖。其实这几个形象背后都有着深深的象征意义。他们中有好几个都是要争夺一个叫“辟邪剑谱”的武功秘籍的,这个剑法象征着得到天下无敌的绝对的权力。可是金庸写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这个最高的武功秘籍,要付出代价,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这个“辟邪剑谱”本身就很邪,要想练成这个最高的武功,有一个非常残酷的要求,它要求练功者“引刀自宫”。这个寓意是非常深刻的,亏金庸是怎么想出来的。你如果不引刀自宫,你就练不成神功,可是你若自宫,练成以后,性格也会变态,人性也就变了。这不仅仅是练一门邪功,而是一个比喻,比喻政治虐杀人性。
    关于这个自宫,网上也有一些笑话,有一个笑话说:岳不群得到了辟邪剑谱的秘籍,急于练功,打开一看,第一页写着八个字:“欲练神功,引刀自宫。”岳不群一看,深感痛苦,要自宫啊,但是他的野心太大了,没有办法,咬咬牙,一狠心,就引刀自宫了,结果疼痛无比,昏过去了。过了几天,把伤养好了,还得继续练啊,于是翻开第二页,上面写着:“若不自宫,亦能成功。”岳不群大为后悔,原来不自宫也能成功。这是调侃那些野心家的,他们为了实现野心,丧尽人性。东方不败是引刀自宫了的,后来成为同性恋;岳不群也是引刀自宫后性情大变,由一个本来就不好的人变成一个病态的大坏人——坏上加坏。
    小说里关于正派和邪派的辨别,继承了《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两部书的探讨,并且深化了它,展示了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相生相克,又相互转化的人性辩证法。哪些人更可爱,哪些人更可恨,具体到一个人身上,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身世之谜都耐人寻味。比如说岳不群,他真的是一开始就这样坏吗?是他年轻时就处心积虑想好了这样坏的,还是突然间变坏的,还是慢慢变坏的?小说中没有提供这些材料。他对大徒弟令狐冲真的完全是利用吗?对自己的女儿到底有没有真情,还是完全利用自己的女儿去取得辟邪剑谱?这是一个疑问。包括东方不败这样的人,他对权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他为什么一定要练这样一个很危险的武功?这些都是疑问的所在。
    此书写出了政治的可怕,政治对人的束缚。比如一个嵩山派叫刘正风的人,他厌恶了江湖政治,他想金盆洗手,但是政治不允许他退出——你要加入江湖就没有退出的自由。结果他被杀了。这里显示出政治规则的残酷。东方不败所统治的黑木崖势力,受到很多人的反抗,带头的是任我行。任我行是原来的领袖,他推翻了东方不败,重登上教主的宝座,却保留了原来的个人崇拜的仪式和口号,这一段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
    上官云一见任我行,便即躬身行礼,说道:“属下上官云,参见教主,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任我行笑道:“上官兄弟,向来听说你是个不爱说话的硬汉子,怎地今日初次见面,却说这等话?”上官云一愣,道:“属下不明,请教主指点。”
    盈盈道:“爹爹,你听上官叔叔说‘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觉得这句话很突兀,是不是?”任我行道:“甚么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当我是秦始皇吗?”
    这句话就使我们想到了在文革期间,中国人常常说的“万岁,万岁,万万岁”,这话是封建社会中经常说的。
    盈盈微笑道:“这是东方不败想出来的玩意儿,他要下属众人见到他时,都说这句话,就是他不在跟前,教中兄弟们互相见面之时,也须这么说。那还是不久之前搞的花样。上官叔叔说惯了,对你也这么说了。”
    文革中曾有一阵,社会上有种比较荒唐的事,就是普通人见面、办事、买东西,都要先说几句口号,背几句语录。有一些文艺作品已经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讽刺。虽然时间不长,只有那么一段,但是对金庸的创作产生了影响。金庸写的一些帮会里面的个人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天龙八部》中的星宿派也是这样的。
    任我行点头道:“原来如此。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倒想得挺美!但又不是神仙,哪里有千秋万载的事?上官兄弟,听说东方不败下了令要捉拿童老,料想黑木崖上甚是混乱,咱们今晚便上崖去,你说如何?”
    任我行是不喜欢这一套的。我们知道文革中很多人制造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其实毛泽东自己也是不喜欢的。毛泽东好几次说,包括对外国朋友说:这种现象很讨厌!但是个人崇拜不是一个人制造的,也不是一个人可以禁止的。毛泽东虽然很讨厌这种作法,但千百万人这样喊,他也无法禁止。政治狂热,个人对它是无能为力的。任我行这么说了以后,上官云回答:
    “教主令旨英明,算无遗策,烛照天下,造福万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属下谨奉令旨,忠心为主,万死不辞。”
    任我行心下暗自嘀咕:“江湖上多说‘雕侠’上官云武功既高,为人又极耿直,怎地说起话来满口谀词,陈腔烂调,直似个不知廉耻的小人?难道江湖上传闻多误,他只是浪得虚名?”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其实说这话的人并不是坏人,这人在江湖上有“耿直”之名,但在这样一个特殊政治环境下,说起话来就这样了。这是体制的力量。
    任我行又道:“上官兄弟,咱们之间今后这一套全都免了。”上官云道:“是。教主指示圣明,历百年而长新,垂万世而不替,如日月之光布于天下,属下自当领尊。”(可见,这一套思维已经深入人心,不能自拔了。)
    盈盈抿着嘴,不敢笑出声来。
    任我行道:“你说我们该当如何上崖才好?”上官云道:“教主胸有成竹,神机妙算,当世无人能及万一,教主座前,属下如何敢参末议。”任我行皱眉道:“东方不败会商教内大事之时,也是无人敢发一言吗?”盈盈道:“东方不败才智超群,别人原不及他的见识,就算有人想到什么话,哪也是谁都不敢乱说,免遭飞来横祸。”
    个人崇拜的产生有很多具体的原因,一开始可能是被崇拜的个人才智超群,经过时间的检验,谁都不如他,并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他是战无不胜,每次说话他都对,别人和他争论,结果他们都是错的,于是个人崇拜慢慢兴起。但是一旦他错误了,别人也不易发觉。个人崇拜不是个人制造的,它是有自身发展原因的。看这一段,可见任我行是这么讨厌个人崇拜,但是他们造反成功后,任我行在令狐冲等人的帮助下,杀了东方不败,重夺教主之位,坐了东方不败的位置。
    上官云道:“恭喜教主,今日诛却大逆。从此我教在教主庇荫之下,扬威四海。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任我行笑骂:“胡说八道!甚么千秋万载?”忽然觉得倘若真能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确是人生至乐,忍不住又哈哈大笑。这一次大笑,那才是真的称心畅怀,志得意满。
    人心在一瞬间会发生很微妙的变化,原来你很讨厌,现在忽然有人这样赞美你,从人的本性上讲,这是很舒服的。
    ……殿外有十余人朗声说道:“玄武堂属下长老、堂主、副堂主,五枝香香主、副香主参见文成武德、仁义英明圣教主。教主中兴圣教,泽被苍生,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任我行喝道:“进殿!”只见十余条汉子走进殿来,一排跪下。
    任我行以前当日月神教教主,与教下部属兄弟相称,相见时只是抱拳拱手而已,突见众人跪下,当即站起,将手一摆,道:“不必……”心下忽想:“无威不足以服众。当年我教主之位为奸人篡夺,便因待人太过仁善之故。这跪拜之礼既是东方不败定下了,我也不必取消。”当下将“多礼”二字缩住了不说,跟着坐了下来。
    他认可了这个现实。这使我们不禁想到:这是他们个人的道德问题吗?是个人的原因吗?
    不多时,又有一批人入殿参见,向他跪拜时,任我行便不再站起,只点了点头。令狐冲这时已退到殿口,与教主的座位相距已遥,灯光又暗,远远望去,任我行的容貌已颇为朦胧,心下忽想:“坐在这位子上的,是任我行还是东方不败,却有甚么分别?”
    人们拜的不是任我行,也不是东方不败,而是那个位置。这个位置在这个体制中的坐标,决定了人们的言行。政治游戏的规则决定了人们的人品,所以所谓的“换人革命”是没有用的,真正的革命必须改造社会,改造体制。
    只听得各堂堂主和香主赞颂之辞越说越响……
    令狐冲站在殿口,太阳光从背后射来,殿外一片明朗,阴暗的长殿之中却是近百人伏在地下,口吐颂辞。他心下说不出厌恶……
    在这里,金庸把中国的专制体制批判到了极致,而这又是非常艺术化的。读者不会想到任我行胜利之后会瞬间发生这么大的改变,谁也没有察觉到。
    金庸自己也认识到:《笑傲江湖》是作为政治小说来写的。他在后记中这样说:聪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极大多数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两类:有好人,有坏人。金庸又说道:“政治上大多数时期中是坏人当权。”这和鲁迅一样是直面现实的。“于是不断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进行改革……所以一向有当权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隐士。”
    中国的传统观念,一方面鼓励人“学而优则仕”,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改革派;“但是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清高。隐士对社会并无积极贡献,然而他们的行为和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种范例。中国人在道德上对人要求很宽,只要不是损害旁人,就算是好人了。”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做孔子那样的人,那么做隐士也是不错的。令狐冲就是这样被塑造的。他不能做改革派,也不愿做领袖,他虽可以当上日月神教的教主,但是他放弃了,选择了做隐士。
    金庸说他写小说,是想写人性。“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他说:过去几千年政治是这样的,今后几千年恐怕还是这样。他还说“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在60年代便写入书中了,而不是书成后增添的。这也说明他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写透了,所以很多人把这部书看作是超越武侠小说的政治小说。我们可以把它和80年代的“反思文学”放在一起来读。从这里也能看到权力对人的巨大腐蚀作用,“辟邪剑谱”、“葵花宝典”都像征着权力。
    书中除了政治这条主线外,爱情这条线写得也很精彩。在令狐冲的周围也是有几个女性,这几个女性对令狐冲的命运起了不同的作用。令狐冲很喜欢师妹岳灵珊,我们可以问:令狐冲对岳灵珊的感情是不是爱情?他们小时候便在一起,他很喜欢这个小师妹,她聪明活泼,可是这个小师妹一直把他当成大哥哥。有一天山上忽然来了个林平之,岳灵珊就爱上林平之了。这两人的感情又是值得分析的。他们的感情是自然发生的,还是岳不群安排的?这里面显然有她爸爸的一份功劳。岳不群故意让岳灵珊照顾林平之,目的在于获得林家的剑谱。可是这两个孩子间却真的发生了感情,这主要指岳灵珊对林平之有真情,而林平之自己却对岳灵珊没有感情,不但没有感情,相反很痛恨她,最后岳灵珊就是被林平之杀害的。可是被杀害后,她却仍然对自己的情郎充满爱怜,她临死的时候嘱咐令狐冲,嘱咐这个爱自己的大师兄,要他保护林平之。爱情这个东西竟是这样的不可理喻。岳灵珊知道令狐冲爱自己,可是她却用这份爱使令狐冲去保护一个坏人,一个自己爱的人,这个人本来是该杀的。令狐冲为了这份爱,也便答应了岳灵珊的要求。这个模式和《飞狐外传》中福康安和马春花的故事是有相似性的。这不由不让人追问:爱情是什么东西?
    书里面仍然有一些佛家思想的影响,充满了人生的悲苦意味。林平之这样一个坏人,岳灵珊临死之前却唱起了他们相爱时唱的“福建山歌”,她是死在一种幸福的状态中。我们不知道金庸本人都经历过什么样的爱情,他却能够想像出这样多的爱情模式,而且都让人觉得可信。
    在悲苦之中,也是充满了调侃、幽默。调侃特别集中在一组人物身上,这组人物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倚天屠龙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