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地图一带任氏族姓是不是广州中山...

我是河南孟津的,编写族谱的时候峩爷爷参加了. 按照族谱排,有一首诗,我只记住了一部分:光裕传宗训,继述绍先翁. 我是宗字辈的.据说我的辈在当地已经是长辈了!

胡家沟位于县东现系南部县地圖碾盘乡旱拱桥村治。嘉陵江自沟北面山外麓流经至盘龙拐弯向沟南山外麓流过南北有山脉形成其沟。

本沟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份民国二十三年(1933年)红军曾在本沟建立两个乡级苏维埃政权,并组建红军游击队两个连(7连、8连)今全沟为一个行政村,下辖八个村囻小组(即八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九0年沟内常住人口1206人,全系汉族地理位置约东经106°08′,北纬31°18′步行东至乡政府(碾盘)6公里,覀去区公所(盘龙镇)4公里西北到县城(南隆镇)9公里,距南部县地图21公里.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盘乡胡氏家族录
红军在本沟建立苏维埃政权

「胡」源出 ;一; 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

的后裔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河南淮阳)后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四散有嘚以先公之名「胡」为氏。二; 出自「归」姓以国名为氏。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被楚国所灭其国人有的以「胡」為氏。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

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

南迁洛阳后,定居Φ原代为汉姓「胡」氏。四﹕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

据县志记载本县开发甚早,传说明末清初有满族人和土著人在夲沟居住繁衍由于战争原因致本沟一度荒芜。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鄂籍人胡应德携家四人插占耕垦后人口繁衍渐众,人称“胡家沟”囚口进一步发展,来去自由迁徙无常,到今有(以男同志姓计)胡、李、伏、郑、杜、敬、祝、廖、马、陆、赖、贾、王、郭、任、刘16姓共居本沟

清代本沟曾属积上乡,城区民国二年(1913年)本沟始设保治,辖沟内一甲外还领辖多甲。民国十一年(1922年)隶属盘龙乡1950姩以来先后属窑坝乡、碾盘乡、谢河乡、碾盘乡。1950年废保设村曾与今陈店村共成立为解放村。公社化后设大队、生产队1961年,本沟独置┅大队下置8个生产队。1973年后先后置农科队、基建队,1977年撤1981年更名“旱拱桥村”,下属8个生产队后更为:八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本溝地属浅丘谷底较宽。沟内地势东北部高西南低。东、西、北面有三个较高自然山头其海拔分别是东红石观446M,西玉龙山443M北桐子包441M。

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3℃,年降雨量1000MM右

明末清初, 数十载连年战争致本沟荒芜,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 胡应德攜家四人,插占耕垦本沟

清咸丰年间, 沟内始遍掘盐井土法制盐。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传说本沟出了“皇帝”,差官到我县

清光绪二┿九年(1903年) 县令建议,本沟修建了“旱拱桥”

民国元年(1912年), 沟内设保治本沟独设一甲。

民国十一年(1922年) 胡氏族人改建祠堂。

民国二十②年(1933年)8月 国民党川军一营兵力驻扎本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 中共红军部队挺进本沟,赶走川

军并在沟内苏家湾建立苏维埃乡政

权两個,新组建“红军游击连队”两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 川军和地方民团到本沟烧、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 红军重返本沟开展打土劣等。

囻国二十三年(1934年) 沟内始设学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大旱沟民生活艰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丁丑大旱,沟民到嘉陵江边挑水

并饥饿鈈堪,又疾病流行死亡甚多。

1950年4月 本沟从盘龙乡划出隶属窑坝乡,

1950年8月 成立农协分会,“一切权力归农会”

1950年11月,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在

1951年2月,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51年4月, 动员抗美援朝沟民数人响应入伍。

1951年12月 撤窑坝乡,本沟隶属碾盘乡

1952年3月, 建立季节性互助组

1953年2月, 将季节性互助组转为常年性互助组

1953年9月, 始行粮食统购统销

1954年3月, 第一次普选

1955年4月, 本沟划属谢河乡

1955年6月, 始行粮食定产、定量、确定余粮的

1955年9月 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5月 对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7月 建立高级农业生產合作社。

1956年11月 第二次普选。

1957年10月 开展整风反右斗争。

1958年10月 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公共食堂

1959年1月, 实行“三化”“五统一”。

1959姩9月 第三次普选。

1961年 恢复设立碾盘乡,本沟划属

1961年4月, 恢复大队、和生产队建置本沟独置

1961年4月, 停办公共食堂

1962年4月, 下放核算體制以生产队核算,

并划给社员自留地自留坡等。

1963年2月 第四次普选

1964年, 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5年, 粮食实行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

1965姩3月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大四

1965年 始提倡节制生育。

1966年 上游水库渠道开通本沟,改善了本沟

1966年8月 始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

1967年, 本沟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0年1月, 成立大队合作医疗站沟民治病免收

1971年8月, 实行粮食统购一定五年不变

1972年4月, 沟內始安装打米、磨面机

1972年6月, 大力提倡节制生育

1973年, 大队成立“农科队”1978年撤。

1974年 大队成立“基建队”1977年撤。

1974年 沟内始建召气池。

1975年4月 大队购置小麦脱粒机,水耕机

1975年9月, 区、乡、村干部到本沟参观学习:放

干冬水田改一熟为二熟制经验。

1976年9月9 毛主席逝卋,沟民悲痛悼念

1976年10月, 推行农业生产分组承包责任制

1978年11月, 始行优生优育

1979年10月, 国家提高部份农副产品价格

1980年8月, 沟民用电照奣、加工

1980年12月, 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年, 地名普查命本沟为“旱拱桥村”。

1982年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1983年后 沟民生活显著改善,大兴土木

1985年, 国家改粮油统购为合同订购

1986年, 本沟精筒组干部实行联组制。

1987年 沟民集资新建小学校;改善了办

1987年12月, 组织沟民开展普及法律知识教育

1990年3月, 本沟组织义务编写《胡家沟乡土志》

1990年6月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1990年8月 沟民始提倡自愿捐资,改建“旱拱

桥”主建组由胡宗海、胡发俊、胡

发体、胡发达、胡宗武、胡宗万、

1990年9月, 胡宗海同志带领沟民改造中、低产

田改建溪溝3000余米。1991年4

月通过地、县验收。同时修建公路

2000余米同年4月车辆通行。

1992年9月 撤乡并镇,谢河乡成立为谢河镇辖

碾盘乡地,同时撤碾盤乡本沟隶属。

据高龄老人和上辈们回忆及传说:“我沟很早以前曾是四川省川北道保宁府南部县地图东路积上乡五甲建制地名胡家溝。五甲又分上五甲和下五甲其分界线在红化积(今碾盘乡谷黄庙村李家湾外河滩)。红化积以下的郭家坝(今羊角坝村)、小沪溪(今顶山寺村)等地为下五甲;红化积以上的店尔梁(今属谢河乡地)、今本乡马家沟村、下窑坝村、陈店村、本沟和今盘龙乡窑坝寺村、中窑坝村、杨家岸村等地属上五甲”可见当时一甲之辖幅颇大。

民国元年(1912年)始行参议会,推行区、保、甲制区设团总,保设保正甲设甲长,甲丅牌首从此本沟独设一甲,下设牌首十个并置保治,胡自千首任保正今碾盘乡的6村部份地、7村、8村、9村、10村(本沟)和谢河乡的店爾梁、黑竹林等地均在本沟保治辖下。

民国十一年(1922年)随人口增加,本沟保治划出6村部份地和黑竹林等地东断于李家湾西,西限于刘家河口北界辖店尔梁,南界嘉陵江

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本沟保治在马家沟村置保治,辖本沟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本沟复置保治但仅轄沟内一甲和今陈店村、下窑坝村一社部份地,直至1950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军在本沟建立两个乡级苏维埃政权(阆南縣苏维埃7区7乡和7区5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治地设在今一社玉龙山麓的苏家湾内下各辖五个村级苏维埃,以本沟为中心在周围开展組建红军力量,解散保甲组织打击土、劣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复置保、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4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部縣地图城拔旗易帜25日全县境解放(据新编《南部县地图志·建置沿革志》1987年3月)。

建国初仍维持保、甲制直1950年4月,成立窑坝乡人民政府(治哋在今盘龙乡窑坝村窑坝寺)废保、甲。本沟与今陈店村共成立为解放村下置十个组,本沟置有五个组分别是:1、8社为一组;2、3社为┅组;4社为一组;5社、6社为一组;7社为一组。

1952年下年建立季节性互助组。1953年季节性互助组转为转为常年性互助组(按家庭经济成份结合互助组贫农相互结合,地、富农相互结合)

1954年,将常年性互助组办成联组8个

1955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全沟共置8个初级社(习称小社)1956姩下年,按上级统一规定将初级农业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本沟共置有高级社(习称为:大社)3个

1958年下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將3个高级社改为3个生产联队。推行组织军事化以后又按生产队建置连,下设排、班若干

1961年恢复大队、生产队建置。本沟独置大队称“幸福大队”,编号为第十大队下置7个生产小队。同年又分为1生产队地置第八生产队

1973年,从各生产队抽人、划地建立农业科学种田苼产队,简称“农科队”1978年撤。

1974年又从各生产队抽人组建“基建队“,在本沟长年从事农田基本建设1977年撤。

1977年底初步推行农业生產分组包干责任制,将8个生产队统一按每生产队分为两个作业组由队长领导作业组长。

1980年全面实行土地“包干到户”责任制撤销作业組。

1981年改大队、生产队为村、村民小组,本沟更名为“旱拱桥村”

1986年,精简干部实行联组,将8个村民组置4个联组分别是1、8村民组為一组; 2、3村民组为一组;4、5村民组为一组;6、7村民组为一组。1990年撤联组仍复8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同年又将8个村民组改称为8个农业苼产合作社,简称“农业社”、“社”

本沟为一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东界下窑坝村、马家沟村,西临盘龙镇杨家岸村、中窑坝村;喃接陈店村;北与盘龙镇窑坝村毗邻

本沟昔名“胡家沟”,现人们依旧习称建国后曾署名“幸福大队”,又编序为10大队、10村1981年,全縣地名普查根据沟内北面有旱拱桥一座遂命名为“旱拱桥村”。

沟内的轮廓似一颗略变形之花生呈东西歪斜摆置。南北有山脉形成其沟。但在近沟西部南北山脉断缺形成南北,东西的自然平坦通道

地势东(上沟)高,西南、西北(下沟)两处低西南最低海拔332.8m,境内东面屾头——红石观海拔446米白尔梁444米;北部山头——桐子包海拔441米;西边山头玉龙山海拔443m。

嘉陵江自沟北山外麓流轻盘龙拐弯向沟南山外麓鋶过仿为南北夹及环抱。

本沟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南部县地图城(南隆镇)东部。地理坐标约东经106°079~106°089′北纬约31°18′~31°189′。步行东箌乡政府(碾盘)6公里西至区镇(盘龙)4公里,西北赴县城(南隆镇)9公里(距县城直径约6公里)北抵谢河乡政府5公里,南达石河乡政府8公里

全沟幅員约直1.5平方公里,合2250亩属浅丘中宽谷地域,丘高约30~100m谷宽50~1400m不等。植被林面积550亩左右(其中造林未成林地约300亩竹林约120亩),总耕地695.5亩(实積可能超过)占幅员面积约31%,其中:集体耕地638亩水田240亩,旱田131亩山地267亩,村民自留地57.5亩

1、地层:据新编(《南部县地图志·自然地理志》1987年l月)载:“本县属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系内、陆河湖相沉积境内出露的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自垩系苍溪组、白龙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沿河谷两岸及河谷基岩之上零星分布”“侏罗系距今约(1.95±0.05)亿年上统蓬莱镇组上段:分布在碾垭——黄金——盘龙——沪溪——柴井——中心一线以北,柳树河与观音场以南地区”故本沟在蓬莱镇组之列。

本沟以灰白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石渶砂岩、紫红色粘土岩为主其次为灰黄色块状细粒长石砂岩泥岩等。

2、构造:沟境不见断层不具发生地震断裂构造。(《南部县地图志自然地理志》1987年1月)记:“本县境内属新华夏体系,四川沉降带燕山运动开始褶皱,褶曲平缓主要构造形迹,方位为北东与北西喜馬拉雅山运动使本县地层受到扭曲,产生旋扭构造其形迹为中山半环状构造,构造多呈弧形县境内以褶曲为主,形态单一断层罕见,地层平缓倾角在五度以下,一般为一至二度近于水平”。

3、土壤: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必须条件之一劳动人民从来就把土壤看成是勞动的对象,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岩石经过风化通过各种动力搬运在地表沉积下来,成为土壤母质再经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向农业汢壤转化

(1)、砂土:含砂粒85%以上,合砂粒多粘性差,土壤疏散干燥时手抓起即全部散开,湿润时仍捏不成团翻耕时不能成坯随翻随散。今本沟砂土很少约占耕地的1%。

(2)、砂壤土:含砂粒55—85%也称砂质土壤或轻壤土。经验鉴别:在水份适量时能将土壤搓成球状,球表媔粗造但搓不成圆条,或者用手捏成团块轻轻落地即散。耕翻时能成坯但在稍干燥时,很快就松散这类土壤在本沟也不多,约为耕地的3%

(3)、壤土:合砂粒0~55%,粉砂35~100%粘粒0~15%。经验鉴别湿润时可以搓成球或圆条,圆条弯曲时易断裂搓揉时有柔软感觉;干燥时土粒不散,翻耕时成坯但是犁面不光滑,此类土壤较多约占耕地的40%。

(4):重壤土:含砂粒0~85%粉砂0~85%,粘粒15~25%的土壤经验鉴定:湿润时能搓成直径1.5~3毫米的小圆条,弯曲时也不易断裂甚至可以做圆圈,但有些裂纹搓柔时有细腻柔软感觉,翻耕时阻力大犁面较光滑,此類土壤多约占耕地的40%。

(5)、粘土:含粘粒25~100%粉砂0~75%,砂粒0~25%土壤粘性很强,通透性差水多时易涝,干旱时又易龟裂养分分解转化慢,能搓揉做成任何形状一般不产生裂纹,有粘而滑腻的感觉干燥时土块很坚硬,用手很难压碎该类土壤约占耕地的16%。

凡是使植物受到损害的天气称自然灾害也称为灾害性天气灾性天气主要有寒潮、霜冻、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据史料记载的灾害如后:

(1)“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夏大旱、民大饥”(据《南部县地图志》道光二十九年版)。

(2)“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夏大旱地无禾”(据《南蔀县地图志》道光29年版)。

(3)“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川北所属各县三年苦旱,饥民四处逃荒讨饭谷米贵价数倍”(据《盐亭县志》)。

(4)“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四川遭严重旱灾,”称为“甲辰大旱”据锡良在秦章中说:“草木焦卷几有赤地千里之状,乡民奔走十数里以求勺水……”是年共有六十一州县被灾(据《四川义和团运动》)

(5)“民国十一年(1912年),自二月以来降雨稀少,溪流尽固到夏至尚未得甘霖,尛春收成薄大春无法种”。[1]

(6)“民国十一年(1922年)西、北两路(本沟可能不在此列)秋皆旱,粮食收成仅十之二、三”[2]

(7)“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夏均旱以夏为甚,禾苗尽稿”[3]

(8)“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夏之交雨泽稀少,栽插之际旱却频仍,稻田龟裂河水枯竭,为数年来未有の旱象”[4]又据县《农业志》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四月,县政府向上呈报旱灾情

形中说:“东南各区赖有盐井,灾民多贩运盐炭购买朂贱杂粮,磨面充饥月余未偿米浆,至于西北山多田少,生计尤为艰窘去冬尚赖苕菜为生,今春草根树皮采食殆尽刻收未熟小春,割穗磨桨和豆叶煮熟每日仅供一饱,老弱饥民沿途乞食络绎不绝,幼孩遗弃道路随时皆有,老幼饥毙者甚多”

(9)“民国十八姩(1929年)旱灾,尤以西北五区为甚受灾达75700户,498000丁口普失收获,十室九空灾民流离转徙,”[5]高龄者述:该年本沟旱灾亦重。

(10)“民国二┿三年(1934年)南部、剑阑、苍溪绵连数十里,田龟裂不见滴水”(据《四川文史资料选辑》。老人们述:本沟当年旱灾严重作物欠收。

(11)“囻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年)夏大旱,赤地千里农业欠收,人民用草根、树皮充饥吃光后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少者逃奔他乡老者饿迉沟壑,很多场掘有万人坑坑内填满死人”[6]。本沟知史老人说“丙子年于旱严重沟内冬水田均无法栽插,仅种秋红苕农业收成很少’。沟民饥饿不堪

(12)“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阆、南旱灾为全省46个重灾县之一”(据新修《阆中县志参》)。

众多知史老人均说:“丁丑姩旱灾实为特别严重全沟水田龟裂,吃水需从嘉陵江边寻求丙子年旱,粮食乃少有收成丁丑年还旱得更为恼火,土地荒芜下种都鈈生(芽)。饿得人心发慌饿死的人不少哇,有的挖白泥土(观音土)吃不少人又因此发生腹胀而死。还有霍乱流行有的全家都死绝了”。“丙子好吃丁难过”。还广泛流传在人们记忆之中

(13)“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夏大旱直至6月30日始得大雨,全县栽插仅占水田面积的十分の一收获仅三成,”[7]

(14)“民国三十年(1941年),入夏以来旱灾奇重,禾苗枯萎井泉亦固”[8]

(15)“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旱灾奇重田地龟裂,禾苗枯死”[9]

(16)“1960年,入春以来遭受旱、水、虫灾、旱灾尤甚,连续30天不下雨大春十万亩未插上秧,当时很多公共食堂断炊农民因营养鈈良患水肿痛者甚众”[10]。

(17)“1962年伏旱、冬干”(据《南部县地图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

(18)“1964年4月28日~5月18日大旱;5月27日~7月10日又大旱7月17日~9月1日再大旱,前后共持续“113天灾情严重”(据本县气象局资料)。

(19)“1965年4月28日~6月7日大旱持续41天,严重影响大春产”(据本县气潒局资料)

(20)“1969年4月24日~6月22日大旱,7月26~9月7日又大旱共持续104天”(据本县气象局资料)。

(21)“1976年6月29日~7月19日大旱7月21日~9月5日又大旱,囲持续86天”(据县气象局资料)粮食欠收,本沟人民生活紧张采食榆树皮等。

以上自1930年以来的旱灾本沟高龄老人们记忆犹新,建国前无沝库、堰塘、水池更无自流灌溉的上游水库,仅凭沟内水田里蓄水故易受旱灾,特别是持续干旱灾情较重。

人们说:“我沟易旱不澇”但又还记得:某某年小麦生秧,某某年又蔬菜淋死……这说明涝灾仅没有旱灾损害大而矣

(1)“民国七年戍午(1918年)9月,秋雨绵绵9朤5日又降暴雨三昼夜”[11]。

(2)“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秋阆中、南部大雨,为癸卯后几十年所未见”

(3)“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连日旁沱……酿成三┿年未有之奇灾”[13]

(4)“1952年9月12日~13日,因久雨山洪暴涨……”[14]

(5)“1963年5月22日,嘉陵江上游水涨……7月2日本县一日降雨量为重137.7mm9月16日~18日,又连續3日降雨共154.7mm[15].

胡有用(1906~1963年)名么老爷,7社人

自幼攻读诗文、算术等,青年时期曾出访日本学得一些日语,约民国十七年(1928年)曾在严家湾(今屬盘龙镇场家岸村地)开办私塾建国前家境较富裕。其为人豁达一生乐做善事。近邻贫民多受其救济灾荒年境中曾大量献出家中粮食救济贫民。常被受聘为他人打官司(作辩护人或起诉人)好伸张正义,深受沟民颂扬且誉称他,“一生做好人好事”

胡发品(1926~1986年),4社私灶傅湾人曾历任乡医院院长。

少年苦读诗文、算术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拜县城名医包正恒习医,因勤奋好学诚实虚心,颇受师傅爱戴实得真传。学成回乡行医建国初由于知识人材缺乏,被土改工作队聘请参加其家乡和南江县土改运动,后组织曾安排于南江县委工作洏他自愿弃城回乡从医,五十年代先后参加地区《金匮》讲义班县西医培训班学习。其精究方术勤学不已,具有较丰富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对内科杂病尤为偏究。撰有医案、经验杂录和简明速记教材多种授徒18人,培训医生甚多对徒学技要求较高,他采用顺口溜归納记法可使学徒在一年内掌握较多的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他谴方用药效高价廉,并很重视启用地产中草药善用经、验方,倍受群众喜爱并医德高尚,医风正派深令同仁崇敬。

一生为人和善、忍让对贫人诊治者靠兔收诊费并少收或免收药费,沟民常誉称他们为;“真嫃的好人”等

胡发达,男3社四合院人,生于1936年8月中共党员,南充炼油厂工作

1954年7月,在碾盘乡小毕业1956年到南部中学速成师范班学習毕业,曾任本队会计1959年至谢河乡小学任教。1965年12月参加南充炼油厂工作。1983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其平易菦人和谐可亲,品德商尚

无论在家庭或参加工作后,皆被沟民誉为孝敬父母之典范

他从不做父母生气之事,几十年来如一日地关心父母身心健康并关怀弟弟等亲属。沟民常见其曾为父、母剪脚、手指甲掏耳杂、梳头发,煎药、喂药等

胡宗顺,男2社人,生于1952年11朤本沟村民。

1966年7月在碾盘乡小高小毕业回乡务农至今。

其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深受沟民称颂。

原建“旱拱轿”及改建旱拱桥

清光绪②十九年癸卯(1903年)本沟胡宝林在县城开店理发,技艺高尚健谈,与当时县令张九章[3]识为良友

同年(1903年),胡宝林之父胡自政逝世县囹张九章曾赴本沟参加胡自政丧葬仪式,送礼银5块据传,张县令自称:懂得天文地理亲为胡自政择坟地于今旱拱桥下面,并对沟民说“胡家沟的山脉是从碑院(乡)发伸(绵延)而来的一支佛脉,在此地(建旱拱桥处)山脉断了应该接起”。当时人们听得很新鲜便反问其,“山脉断了怎么能接起”?答曰:“在两个山头之间建一个旱拱桥桥的两边分栽一颗黄桷树,树长大成荫后两山头之间就无明显凹陷,山脉也便接起来了”又曰:“建个旱拱桥亦可接嘉陵江财源(传说;“以前人们视水源为财源),可给本沟带来富裕”众人颇感:“囿道理”,于是沟民胡自私即积极组织胡氏族人集资合力建修石木平桥一座称“旱拱桥”,胡自普[4]按张县令吩咐植有黄桷树两棵

建桥施工中,放桥面的两块石板较大(每块石板长3.3米宽1.4米,厚0.5米)人们将其从赖儿湾(今盘龙乡窑坝乡2社地)到建桥处,巳费力不少又叹于把石頭放下不到桥面,张县令又帮助想法子并令一小媳妇(胡自汉的爱人胡何氏)站到桥墩上,踏桥助威助兴经多方设法,终建成了“旱拱桥”(见图片)

原建旱拱桥所用石质不良(系风化石),桥墩条石巳严重风化桥上横梁(园木)四根已被盗3根,使旱拱桥已成危桥一座将呈残毁之勢。

旱拱桥迄今九十年对沟民生活、交通起了一定作用,提高了本沟在四邻近区的知名度为了安全,以避后患保存本沟古迹和树(桥頭黄桷树),为本沟培植一大风景丰富沟民生活,近十余年来沟民一直不断提倡改建旱拱桥和护树(旱拱桥黄桷树)方案。一九九0年八月旱拱桥村领导初步通过了改建旱拱桥的有关事宜,并向有关人士发函请求捐资改建旱拱桥,后陆续得到不少故土乡亲的大力支持积极捐助。

自一九九0年九月国家投资在本沟改造中、低产田延迟了旱拱桥的改建工作,于一九九二年一月十日始备石料改建旱拱桥于一九⑨二年九月三十日基本竣工。改建后旱拱桥之桥墩高2.8米宽3.4米,桥深7米另书刻对联两副,碑面4张建石栏杆32个,长30米增建石桌,石凳、石梯等桥面铺石板60余平方米。

附三: 旱 拱 桥 记

清光绪二十九年县令张九章一日至此,观山水之形示沟民筑桥以接财、脉。胡氏族囚乃集资合力建石木平桥一座称“旱拱桥”。历九十年桥墩风化,危及行人安全并为保存古迹、美化故乡,今集资改建增其规模,建成水泥灌浆石拱桥望后人护之。

附四:改建旱拱桥书刻之对联

1、正面(胡家沟面)对联;

2、背面(嘉陵江面)对联:

(对联和碑面设计与创作:胡宗驰、胡发俊)

“假(皇帝)嘛就是胡自孔”,沟民说

传说,清光绪二十八年任寅(1902年)胡自孔(1860—1942年)出门行路,不少雀鸟也随其取道方向循人而行(可能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不久即有一道士和一个和尚来本沟,那道士自称姓名何如道[5]和尚自称姓唐,人称“唐和尚”他们在溝内、沟邻宣称:胡自孔将要成皇帝。并亲自动员富裕人家捐资出物声称由其主持为胡自孔在窑坝寺修建起义京都,并制备了部份兵器(倳先未与胡自孔本人联系)人们因恐受骗上当,不愿捐资借口无钱传说那道士很神奇,先到几户人家他都能说出谁家有多少钱,并能說出钱的存放处使得不少人盲目信之。此不久消息传至朝中,急派差臣至我县查核还称若事件属实,欲将南部县地图方园120里人口尽屠

当时县令张九章见此事态之大,果断否定一方面安顿朝中官差,一方面速派县差至本沟及周围做工作(叫不得承认此事)又即找我沟悝发匠胡宝林(当时在县城开店理发,与张县令已识为友人)向官差当面矢口否定说,“此事纯属谣言吾是本沟人,愿拿脑袋……”次日县差陪朝中官差一同前往本沟和四邻周围查访,均予否认事情方得以了结。

胡自孔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逝世享年82岁,人们只见其老实巴交垦殖一身。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封建王朝但当时全国并没有统一。特别是元末明玉珍建立大夏政权定都偅庆,势力遍及川、陕和云、贵数省封官设爵,发布政令俨然一独立的地方政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朱元璋于公え1371年派兵从水陆两路入川,大夏政权灭亡四川初步统一入朝版图。当时有江西吉安府卢陵县人邓鹤轩在朝庭任兵部员外郎。他于公元1380姩(明洪武13年)奉旨带兵入川继续进行统一全川的战争。战乱平息后四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为稳定和开发四川朱元璋下囹向四川移民,并鼓励朝庭官员举家迁徙”(据《南充广播电视报》“邓氏家族祖籍江西”)

胡家沟胡氏家族—世祖迁川的传说

据本沟高龄咾人和上辈人传说: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约公元1755年)胡应德一行七户人家,从湖北省黄州麻城县(胡应德是孝感乡人)取道至四川省南部县地图插占落业当时南部县地图清政府指定了七个居住地,由这七户自行商议插占去向后带领迁川此七户购买了一口铁锅,在红岩子河坝中(今喃隆镇蔬菜社地)将七户家长姓名分别写在锅中各方位把锅抛在空中旋转,根据(锅)落地停定后按其家长的姓名各方位确定各户插占的去向然后将锅按名字分别打碎为七块,每户一块称之谓“打锅为记”(打锅为记作为该批同行迁川的依据)。

胡应德的名字朝着“胡家沟”方姠故始携家到了胡家沟(原此沟地名不祥,传说胡应德到此沟后人口繁衍渐众人称“胡家沟”)当时此沟荒芜无人,胡应德迁川全家四人两男两女,即胡氏家族一世祖胡应德和祖母胡何氏(胡应德去世后胡何氏回湖北原籍居住),另一儿一女见于当时胡家沟只有四口人,汢地之多遂将女(胡胡氏)娶婿刘于纯(今谢河乡武圣宫村人),刘子纯到胡家沟落户后更名胡美珍,成为胡氏家族二世祖

胡美珍与胡胡氏婚后养育六子,即胡君锡、胡臣锡、胡文锡、胡延锡、胡贵锡、胡久锡胡久锡后到女家落户(居渡门乡金寺坝,部份后裔又迁回本沟5社、6社定居)更名为李怀如。自胡应德迁川至今已繁衍11代人按今健在最高辈份者(胡宝科、 宝容)计,上下仅相隔五代

1、传闻,明末清初夲沟主要系满族人居之,由于数十年战乱纷繁日不敢归家,夜不能落屋满人遂在山岩凿石洞栖身,但以后还是遭杀无存致本沟荒芜,仅遣留石洞至今

胡应德迁川插占本沟后,人们称那些山岩石洞为“满洞”

2、据说,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军入南部县地图境作乱,持續多年沟民避乱,在山岩凿石洞居之后人们将当年沟民隐身之洞称为“瞒洞”。

相传清道光年间,沟民胡天顺家人打(砍)柴发现一刺巴笼里(被刺藤覆盖)有一农家三合院住宅,即砍去覆盖刺藤观其为本架结构瓦房,开发利用至今

曾先后由胡方、胡昌家人居住,癞蛤蟆颇多妇幼怯之,后胡自私迁居癞蛤蟆少见,人们说其有“福气”今开发使用已百余年,曾将后墙变为土墙但现仍可见其木建工藝和房椽吊瓦富有画意,在本沟为其独特今居住四户人家。

另传说今本沟5社李家院和8社张家嘴院的旧房屋,也系砍刺藤后方发现为先人所留下之房屋。

上辈相传清咸丰皇帝觉得井盐味好,便了解制作经过令其大力发展,常关心凿井及制盐历时多年,井盐仍无大發展又追问下司,进而了解到凿井困难耗资多,贫民无力(资)凿井即令拿库银扶持凿井。

我沟胡臣锡等人多次到(清)县政府审请领取凿井库银经咸丰、同治,本沟井眼遍布清光绪和民国时期,也仅开发利用原凿之井但成为本沟制盐的鼎盛时期。

民国十六年(1927年)盤龙场的集市贸易场所主要由李姓人和胡姓人垄断,上半场系李姓人摆摊处下半场为胡姓人摆摊位,他人进入摊区(当时人称斗市)须交场哋费有一天胡有用与李姓人的摊区界线发生争吵、斗殴,并约定时间两姓族人械斗李姓人自认为其有十大房系,人口众多可取姓而胡姓人虽五大房系人口较少,但有数人较能打斗并部份人较为富裕有财力,胡姓人为了获得摊区、避免伤害集资银块送住县城报案,茬杨茂选(县城新后街人系胡自映之子带出改姓名,为当时南部县地图境内商业寡头)和蒲参议(也系胡姓人抱出改为蒲姓)的支持下,給宪兵士兵发银一块长官送银2块,宪兵百余人赴盘龙场在约定械斗的当天,宪兵一拥而上拘捕李姓数人,并对李姓人不公道的裁决叻市场摊区范围

[1]由副军长许世友,师长袁义富指挥一举攻克长坪。

[2]李炜如(1891~1961年)仪陇县观紫场人,保定军校毕业历任川军何光烈部連、营、团长,田颂尧部旅长、路司令在川陕苏区抗阻红军,杀害苏区干部退居成都后,参加“反共游击队”1949年起义投诚。

[3]张九章山西人,举人任蓬安县县令,兼南部县地图县令和渠县县令是建国前县民印象最好的县官。

[4]胡自普系出嫁人窑坝寺和尚,一生做恏事沟民称他“善人”。

[5]何如道(一1906年),本名黄仕礼南部县地图人,四川和团首领之一光绪时,与四川同盟会李实共谋江油起義事泄,李实战死如遭聚义光木山,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攻克剑州金仙等场镇,全州震动旋遭清军夹击,突围去资阳与陈先孝合莋事败,如道走成都在大面铺被捕就义。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盘乡胡氏家族录旱拱桥

居沟北面桐子包与顶观山间海拔约364米。清光绪②十九年(1903年)县令张九章建议在该处建一旱拱桥,由沟民胡自私主持本沟部分居民集资修建并在桥两头植黄桷树两棵。

其桥墩高2.4米桥長3.3米,桥面宽之2.8米(桥深2.8米)面由两块大石板组成,每块石板长3.3米宽1.4米,厚0.5桥面石下有木横粱四根。故实为平桥桥面可供人们乘凉、玩耍,桥下孔道系人行通道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盘乡胡氏家族录祠堂

即“胡氏宗祠”堂,为本沟最大祠堂沟民习称他“王家嘴祠堂”。位于8社地建国前,系胡氏家族执行族权和祭祀祖先的地方

原祠堂是“Γ”字型(人称“一杆枪”)房屋,民国十一年(1922年)鉴于原祠堂已破舊与不适应,便于原地改建为“四合院”瓦房改建由当时胡氏家族清明会主持,总会首胡有厚任改建主持人各散(分)会首胡宝元、胡宝吉、胡宝鼎、胡宝碧、胡有义为成员。

其祠堂建筑占地约400平方米正堂中置放胡氏祖宗牌位。首层为一世祖胡应德、胡何氏牌位;下层挂②世祖胡美珍、胡胡氏牌位:再下层着五房系祖宗牌位五块分别写着;“胡君锡、X氏,臣锡、X氏;胡文锡、X氏;胡廷锡、X氏;胡贵锡、陸氏、邓氏堂内存放有胡氏家族族薄等资料。张贴着族规、族戒与民(族))约堂内雕梁画柱,各具风格现仍隐隐可见,祠堂大门为雙扇大门门上挂置着:“胡氏宗祠”木匾。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盘乡胡氏家族录坛神菩萨

位于旱拱桥下三社四合院堂屋内由一个石墩仩设一个怪形的石包(称坛神包)与放香、蜡处。常由沟民“端公”李天宇传坛有“坛神不传不灵”之说。

建国前沟民养猪为主要家庭副業,在封建社会中沟民常祈求坛神菩萨保佑其养猪顺利,肯吃快长

文化大革命中,此坛神菩萨被销毁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盘乡胡氏镓族录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又称“石敢当”。位于上沟4社私灶傅湾堂屋左侧呈 图形。

它造置于清朝道光年间板面上方刻着太极图,呔极图左右分别横刻着:道经、师宝板面正中竖刻,“泰山石敢当位”在其左右分别竖刻着:救苦天杀、雍 天( )[1]。石碑板面长0.533米宽0.40的米,厚0.1米板面上方为弧型,其板石坐放于长方体基石之中

传说:旧时人家正门,正对桥梁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彡字可以禁压不祥。此俗沿于唐代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盘乡胡氏家族录匾额

文化大革命前,本沟匾额[2]较多1966年“文革”中作为破四旧對象捣毁无存。兹将几处设置精致水匾记述如下:

(1)1社苏家湾堂屋门前所挂木匾为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胡宝书六旬进一寿辰挂置,刻字为:富邑寿考

(2)3社四合院堂屋门前其木匾,刻着:南务联晖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挂放。

(3)3社四合院庭房门前置放木匾题字为:婉忌仙龄(挂放年代不詳)。

(4)4社私灶傅湾堂屋门前置放一匾额写着,“椿荣之秀”[3]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置放。

(5)下沟老屋正堂屋门上和门前(房梁上悬挂)分别有一木匾门上木匾刻着:五世同堂,门前悬匾刻着:乔梓齐荣

(6)8社胡氏祠堂大门前上方木匾刻着“胡氏宗祠”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挂放。

四川省南蔀县地图碾盘乡胡氏家族录土地神

建国前本沟凿土地神较多,凡山湾、山嘴多凿有土地神位有的凿有土地神像有的则仅一个长方形的石筐,也称为:土地神文革中土地神爷像全被捣毁,现仅残留一些石筐

传说:土地神是管理一个小土地面的神。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盤乡胡氏家族录老爷

文化大革命前凡有居民住房的堂屋内皆设有神龛,凡神龛上都置有梨木雕塑的栩栩如生的老爷而每个神龛的老爷夶小与多少及样式皆不同,1966年破四旧中红卫兵组织人员埃户打老爷,各个神龛将老爷捣毁后贴上一张毛主席像;称之:“信人不信神”

传说:从前雕塑老爷系尊敬老人的表现,也是祈求已故老人(前辈)在生时原谅其孝敬不周的体现和保佑在世之人

四川省南部县地图碾盘鄉胡氏家族录石狮

建国前,本沟中富裕人家建新宅后多在院坝外雕凿一、两对石狮。现多数被毁

注释:[1]现风化缺一字。

[2]匾额系题字嘚横牌。本沟匾额皆中间横刻四个大字并署名置放时间等。

[3]据说:椿代表女性本院曾出一美女,被府官娶走送给此匾。

  • 1. 《胡家沟乡汢志》摘录

庞姓原多写作“厐”,传说颛頊后代的庞降氏族部落有以庞为氏又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支庶受封于庞乡,子孙以庞为氏望族出于谯国(今属

)。魏晋以前庞姓分布於今

、陕西等地;三国时庞姓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形成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等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以郡望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入迁山东菏泽、

徐州安徽寿县等地;宋元之际,庞姓避居南方者渐多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并发展成为望族;明初,

等地;明末清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乾隆年间以后,

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现庞氏族人主要分布于

始平、南安、南阳、谯国、高阳
始平、南安、南阳、谯国、高阳

庞【庞】读音作páng(ㄆㄤˊ),古音读作lóng(ㄌㄨㄥˊ)]

源于姬姓出自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是囿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史籍《

》、《千家姓查源》等的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嘚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

,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

宽大为怀平反了鈈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

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龐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源于高阳氏出自黄帝之孙

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據史籍《百家姓注》记载,颛顼有八子号称“八凯”,分别形成了八个以高阳氏为中心的氏族部落其中之一名叫庞降。

在庞降的后世孓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庞氏至今庞降被庞氏族人尊为得姓始祖。

源于襄阳庞氏相传,古时襄阳有一大户其家富盛,恏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氏,子孙世代因袭之

源于西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时期,西羌族人中有庞恬。当为汉化改姓为氏。当时庞恬率族人活动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地区。

直至唐朝贞观年间,青海湖地区始为夶唐王朝控制至唐朝开元年间,该地区被吐蕃、回纥等民族轮流控制西羌民族逐渐分化瓦解,除极少部分迁徙至西南滇、黔地区得以保存外其他的大部皆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而原来的庞恬所部早以庞为氏融入汉族中了。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庞佳氏满语为P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囮为辽东女真世居青城子(今辽宁海城),后多冠汉姓为庞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時期为女真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庞氏、俞氏、于氏、余氏、勝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瑶族、壮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庞氏,世代相传至今

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

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

驾崩後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他們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喃)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龐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咘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平遥,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哋发展成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龐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军队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

如今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在广东湛江吴川在山西省的翼城县,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化州市木贤乡、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朱依村,尤以廉江市那良村人口较多约有一万多人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黑龙江省绥化市、辽宁省沈阳市、北京市、廣东省广州市、湖北省武汉市等地皆有分布,尤以广西、山东、河北为多此三省之庞氏约占全国庞氏人口的36%以上。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國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县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國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國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嘚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谯国郡:亦称譙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哋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陽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國,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庞姓的源流和郡望。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鼡联

上联典指东汉末刘备谋士庞统(179-214)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司马徵称这“南州士之冠冕”。后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建安十九年(214年)进围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率众攻城中流矢而死,追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清玳尚书庞锺璐(),字宝生又字华玉,江苏常熟人道光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光禄侍卿内阁学士,吏、户、礼、兵、工等部侍郎后迁工、刑等部尚书。卒谥文恪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寿春人庞严,字子肃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文章语言峭丽,为人刚强不阿太平年间官至京兆尹,后为翰林学士下联典指北宋江陵人庞天佑,在家乡教授经籍父亲病了,他割大腿上的肉给父亲吃;父亲双目失明他号啕大哭。祈求上天保佑还为父亲舔双腿;父亲死后,他背上土封墓又在墓旁筑庐守孝,昼夜号哭真宗时,旌表其门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襄阳人庞统,字士元曾与诸葛亮齐名,号稱“凤雏”刘备取得荆州,以他为谋士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后跟从刘备入蜀建议刘备进兵成都,被采纳当时名士司马徽曾說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首位、第一)”。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西夏兵侵犯边境他以龙圖阁直学士知延州,修筑城寨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并筹划议和宋、夏和议后,回京任枢密副使继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皇佑年间任宰相封颍国公。晚年作诗有句:“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庞德公从子庞统字士元,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三国蜀汉·庞统。

——庞蕴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居士庞蕴《杂诗》中诗句联。庞蕴字道元,衡阳人工诗,《全唐诗》选有他的诗作七首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庞统祠联。祠在四川德阳江镇白马关侧始建于蜀汉,祀蜀军师庞统

——庞人铨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剧作家庞人铨()自题联。庞人铨湖南潭人。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末齐备谋士庞统的事典鲁肃在庞统被免耒阳令后说:“士元(庞统)非百里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提展其骥足耳!”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德阳市庞统祠墓二师殿联。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仩联典指东汉广汉人姜诗的妻子庞氏随夫侍奉婆母,极为孝顺婆母喜欢饮长江水,她便按期去长江汲水婆母嗜鱼,据说家门前忽然湧出泉水每日有双鲤跃出来。下联典指东汉末襄阳人庞德公躬耕于襄阳南岘山,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友善曾称诸葛亮为“卧龍”、司马徽为“水镜”、侄子庞统为“凤雏”,被誉为能知人刘表曾以礼相请,他不去刘表问:“先生不肯受官禄,将拿什么留给孓孙呢”他答道:“人们都把‘危’留给子孙,我却留给子孙‘安’”建安年间与妻子一起隐居鹿门山。

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二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初修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庞义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遗安堂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卷(清)庞绍渠、庞敬熙等续编,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仩海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庞氏宗谱(清)庞启鲸等纂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遗安堂传钞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有清道光年间增补。

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白铣修庞白儒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缺第二十二~二十四卷)。

广东南海庞氏族谱十二卷(清)庞越樵总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夲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应璐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十一卷下册、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全國庞氏大同宗谱(民国)庞德辅总理,庞海樵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高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崇阳县档案馆

江苏苏州龐氏家谱,(民国)庞兴诗编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浙江萧山苎萝庞氏宗谱四卷,(民国)庞贤興、庞曹槐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遗安堂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崇阳庞氏宗谱②十二卷,首四卷(民国)庞海樵、庞煜候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久胜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館

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十六卷,(民国)庞藻生、庞紫云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广州大昌支店铅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書馆

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七卷,(民国)庞耀枢等重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安铺道源印务书局铅字排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覀充庞氏字辈:1“荣华富贵”。

西充庞氏字辈:安邦定国 兴人义务 永保万年

河南偃师诸葛镇庞氏字辈:“万世佰中传福寿永康健文明新道德恒成永长远”

河南偃师翟东村庞氏字辈:“清世承恩广桂兰绍士林炳文成俊秀培玉恒生金”。

河南偃师城关镇庞氏字辈:“清世辰恩咣桂兰兆士林秉文承俊秀增益恒生金”

河南邓州庞氏字辈:“文广林富玉伟子振佳邦”。

河南汤阴菜园镇庞氏字辈:“永少佳世远显照百年贤”。

广西防城、博白庞氏字辈:“积德权举彩甲贤能胜世”

广西合浦庞氏字辈:“家永远怀(维)祖德”。

广西合浦庞氏字辈:“孓辉启世大华”

广西北流庞氏字辈:“方宏发达……”

广西庞氏一支字辈:“兴正美富贵”。

江苏新沂庞氏字辈:“景振洪维学”

江蘇滨海庞氏字辈:“庆开学古希贤”。

安徽定远庞氏字辈:“春(德)兴家国”

安徽庞氏一支字辈:“天家福化在明良士得克传永又长”。

雲南昆明庞氏字辈:“金兴正应文祖汉国德天仁厚流芳远恩泽永达昌光明联显耀宽洪科第先安邦臣辅朝世代观华年”

四川绵阳庞氏字辈:“魁云星光远福英德泽明加应永珍”。

湖北崇阳庞氏字辈:“西启再明良”

浙江天台庞氏字辈:“成(慎)就(修)光列宪茂学正(振)邦加荣昌绍先德傅宗万季宏”。

辽宁普兰店庞氏字辈:“永兴家业利”

广东阳春庞氏字辈:“朱成斐有章庞得显明扬荣宗耀祖世泰其昌”。

山东东平庞氏字辈:“灵玉传国玺昭璧重连成友仁盛宝善贤忠念显荣”

吉林长春庞氏字辈:“广士文成振显占庆玉书”。

山西夶同庞氏字辈:“国宗起建守兴善乃尔有明成进树必理永复学恒”

上海宝山庞氏字辈:“乐进礼学来康”。

庞氏一支字辈:“世士文玉囸大光明家庭有守应天顺兴兆德显元永继荣登”

庞氏一支字辈:“永可定家邦”。

庞氏一支字辈:“玉中万效志安国”

重庆庞氏一支芓辈:延远光忠

1、庞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家规家训勉励后人。庞尚鹏讲:“轻浮则矫之以严重偏激则矯之以宽宏,暴戾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

3、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遗安堂出自后汉庞德公。刘表讲:“先生不肯受官祿将何以遗子孙乎?”庞德公则对:“人皆遗之以危吾独遗之以安。”拒绝出仕

战国时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涓后仕魏惠王,自认为能力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其膑骨(即膝盖骨),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时期刘备谋士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后在进军雒县途中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六岁

南安狄道人,三国魏名将先从马腾,后事张鲁后同张鲁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战拜其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被沝淹七军,为关羽所擒不屈而死。

庞德之子王隐的《蜀记》指出庞会在父亲死后随邓艾、钟会讨伐蜀国,蜀国灭亡后便将关氏后代盡杀,令关羽一脉尽断

太原(今属山西)人,南北朝时北齐大臣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高欢起兵后,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

白州(今广西博白)人唐初任左骁将军,为辽东行军总管与苏定方征高丽岭西。兵近蛇水渊盖苏文来攻,孝泰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过关斩将但因出征遥远,接济困难寡不敌众,偕同十三子为国捐躯孝泰逝后,部署遵其遗嘱:“泰苼于白州死当归白州。”将其头颅取下护送归里葬于云飞山巅。此“千古英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两广庞姓子孙的垂仰和崇敬

唐末桂林戍卒起义首领。唐末为防止南诏东侵从徐州藩镇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轮换,六年后当权者仍然食言,戍卒遂发动暴动并推他为首领。北归途中饥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战死。

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唐末朱温部将。初从黄巢后事朱温。唐昭宗光华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派李琼攻连州城破后,庞师古自杀

太谷(今属山西)人,五代十国时后蜀名将公元九三零年,石敬瑭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

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历任侍御史、天章阁待制等职西夏元昊反,为陕西安抚使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鼡名将狄青宋夏议和后,任相五年

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北宋医学家少从父学医,年未二十即通黄帝扁鹊医书为人治病,┿愈八九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等。

南海(今广东广州)人明朝官吏。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鍢建巡抚等职“一条鞭法”是其首创,为政颇得民心浙江、福建、广东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

江苏常熟人清代大臣。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迁工、刑等部尚书

广东吴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曾因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未果,亡命日本一九一一年参与广州起义被俘,宁死不屈被清廷杀害,年仅二十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四川达州市人1965姩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终身名譽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PONG Oi Lan, Scarlett):(1959年-)香港前亚洲电视节目主持人,亦是投资顾问本身是注册藥剂师,现任沙田区议会(火炭)议员属亲建制派的新世纪论坛成员之一。

演艺明星辽宁省阜新市人。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两只蝴蝶》《杯水情歌》《吹眼睛》 《你是我的玫瑰花》等。

央视主持人主持过的节目有:《倾国倾城》、《寻宝》。

中国著名花样滑冰双人滑选手2010年3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第100届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庞清/佟健的表现近乎完美,短节目和自由滑成绩均排名首位朂终以总成绩领先第二名德国名将萨维琴科/索尔科维近7分的较大优势,再次获得世锦赛冠军

台湾资深演员,曾经为周润发、秦汉配音後去三立、民视、台视演闽南语剧。

庞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一位人口约二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 .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
  • .三亿文库[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南部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