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事局万山寺怎么去?就是修武那边的,说...

焦作市万山寺怎么去?就是修武那边的,说明详细路线.
万善寺在云台山景区内 从方庄向北到岸上村,向北穿过商业步行街,就到万善寺的山门
开个洁具厂
万善寺在云台山景区内 从方庄向北到岸上村,向北穿过商业步行街,就到万善寺的山门
不规则厨房吊顶
火车站站前广场打车的话最省力 30-50 的区间都不算宰了 看时间段坐公交车9路到客运总站再搭上去往徽州区的中巴最省钱 票价不清楚 因为没坐过 但不超过8元,另公交1元,空调车2元
一室户型收验网
门头沟在北京的西北部沙河地铁到门头沟2小时40分钟乘坐昌平线到达西二旗站乘坐地铁13号线,经过4站, 到达大钟寺站步行约290米,到达城铁大钟寺站 乘坐运通101,经过39站, 到达新桥大街站步行约1...&
中西设计风格
呵呵,加盟是什么意思?...&
折叠家具设计图
网上很多的 你找一下 也可以加 依 依 而 舞 把 留 一 领 舞 舞想去郑州,焦作市沁阳,修武,温县的进,【武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1,997贴子:
想去郑州,焦作市沁阳,修武,温县的进,收藏
想去郑州,焦作市沁阳,修武,温县的进,
金万码电子巡更系统,质量精良,售后完善
郑州~焦作往返拼车包车:小件快递40,(拼车价位:市内50,富士康100一位)(包 车价位:原焦高速180.郑云高速200.机场全程高速280)全天24小时有车,(三环以内管接管送)有需要坐车的朋友可以联系我(早班5点半发车)请提前预约 期待你的佳音……朋友圈求转发谢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修武旅游景点大全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焦作市。东与辉县、获嘉县相连,西焦作市衔接。北界东大河,分别与晋城泽州县柳树口镇、晋城陵川县夺火乡接壤,是海河流域的源头之一。修武县总面积676.4平方千米,辖8个乡和一个工贸区,223个行政村,人口28.09万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年降水量569.3毫米,无霜期216天。修武县历史悠久,周代之前称“宁邑”,商末武王伐纣,大军途经宁邑时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故改宁邑为“修武”,修武从商末得名,至2009年已有3052年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设修武县,属三川郡管辖,已有2227年。“修武”之名历代传承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县名之一。
修武哪里好玩&1&核心提示:1、竹林七贤的故事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1、竹林七贤的故事&&&&&&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嵇康 嵇康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曲毕,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赴死,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爱好打。曾被孙登说:“保身之道不足”。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 阮籍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另据史料记载,因为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掌权的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但阮籍和司马集团总是若即若离。阮籍曾经当过司马集团给他的一个官--东平太守。他骑驴上任,进了衙便令人拆去隔墙,十几天后又骑驴离开了,好像开一个玩笑似的。后来他又主动要了一个官干,当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动机就是看上了步兵营中有一位厨师很会做酒,而且营中藏有美酒300斛。在两任官职期间,他也每日只是与刘伶饮酒吃,成天醉倒在酒乡里,从不发表任何政治见解。后来,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其实,阮籍在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思想、态度是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的。幼时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统的儒家教育,并未接触过真实社会、只沉浸在书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还在受此影响。他的真实想法是,当今世道大乱,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众,方可实现救赎,而能做到这些的,又舍我其谁?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乐论》中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如今天下大乱,世风不古,可通过音乐来救赎人心,美乐至则民心顺。胸怀大志的阮籍走向社会后,通过与一干人等的接触、对社会的观察思考,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要实现太平、实现自己心中那种美好的愿望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转投了老庄一派,原因是,在老庄的世界里,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美好,畅然物外,其亦乐哉。可是阮籍并没有完全的去适应,尤其在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政权之后,阮籍选择了彻底放纵自己,选择了逃避。他常常自己驱车,任意游走,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大哭。他很痛苦。这是一种最悲凉的痛苦。 山涛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涛虽在竹林七贤年龄最长,可是很晚才开始为官。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喙,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晋书·山涛传》他第一次做官大约在正始六年左右没当多久就逃走了。山涛初次入仕时间极短,到正始八年就开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几年隐居生活后,山涛开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涛第二次入仕与婚姻有关,他的堂姑奶山夫人的女儿张春华就是司马懿的原配妻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生母,后来被追封为晋宣穆皇后。他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活,还是对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作用,他为当时的晋朝选取了大量人才,在当官时选贤任人,对自己约束甚严,对于贿款而能一直坚守其节,在那时的政治风气下实属不易。
山涛山涛是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力量,所以历代文人从正统观念出发对他有所非议,甚至被后世视为“贰臣”然而就如此断定山涛的评价,不免也失之公平,因为当他在为官期间并未有迫害曹氏成员的记载,更没有杀害过正直之士,而是对有才之人大力提拔,这对社会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拜赵国相,遣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晋书·山涛传》由上可知山涛在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并没有像一些官僚那样大肆兼并,生活奢华,而是雅操清明。他为朝廷选拔人才,并不营私结党,而是选举任能。
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有此可知山涛与竹林七贤有其相当的差别在于任官方面,他的积极出仕跟其他人来比的确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举谏阮咸为吏部郎,虽然嵇康写了与他的“绝交书”,但嵇康的儿子嵇绍后来也是由山涛举谏而进入仕途的。
山涛一生的宦途生涯几近似十年之久,从四十岁开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职,因预见曹爽的被杀而隐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后又即被召回,以后任官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三代政权,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得力助手,他与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鲜少有反司马氏思想,反而紧密的围绕在司马氏政权左右,并成为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他的职历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这些都是属于吏部的官职,其职权是以派任官吏人事为主,属于中枢性的部门,这必须通晓官界里复杂的人事关系,同时还需有识人的气度,这对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识为豪的山涛来说,正是适得其所。
与其他六贤之差异 :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可是本质上他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山涛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并不是一个真能忘情逍遥世外的人,他还是身在红尘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扬名于世,只不过因他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机会来了他还是会出仕的,他与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说是偶有交会迸出的火花罢。所以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所谓“偶与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这其中的实情。 对《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节略做补充。其实,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另一个层面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这封绝交书,就不会因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态度而连累到好朋友。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做官不过多要求什么,对待朋友赤诚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牵强附会。 向秀 向秀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他又与吕安同在山阳地方灌园以自给。山阳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见他们三人交往甚密。但是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于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虽然他们三人的行止如此亲近,但向秀的性格却是与嵇、吕相异,嵇康傲世不羁,吕安放逸而超迈俗人,向秀则好读书,所以常被他们所嘲笑。三心灵的交流从向秀的《思旧赋》可看出:“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不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 据晋书本传的说法,向秀是喜好老庄之学的,但是从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的向秀,对儒家思想也是相当有研究的。他二十岁时,曾写过一篇《儒道论》,从他后来的《庄子注》一书中的思想满可以约略猜出,这篇文章大约是想将儒道两家的思想做一调和。(《儒道论》现已失传)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 向秀有感于历来读【庄子】的人虽然很多,但为之作注者却很少,便想替【庄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后,请嵇康、吕安批评,看完之后,几乎给予一致的赞叹。可见向秀的【庄子注】确乎超越了有旧家的注解,而直通庄子的心灵,故颜延年的【五君咏】:&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晋书】本传:&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史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今日向秀的【庄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见于张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当时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许多观点是和贵无派对立的。这部著作,力图把道家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而且,更多地从儒家观点修正了道家的学说。何晏、王弼的贵无学,主张不要干涉门阀世族的特权,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无限地扩张;而何、王的贵无论,到向、郭崇有论的转变,反映了魏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内部争权及发展过程。 祟有论:在本体论方面,向、郭不赞成贵无派「无能生有」理论,提出了「物各自造」和「造物者无主」的说法。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是「自己而然」,万有本身就是自足的,在万有自身以外并没有生化万物的独立实体;所谓无,只意味著万有的自生自得;万有都是永恒存在的,虽变万化,终不能归于无。这种学说,否定了道和无生化万物的观点,肯定了万有的实性。但这种学说也同时否认了万有之间在时间上有因果的联系,否认了万物进化的过程。 这种崇有论,表现在社会问题上,提出了&天理自然&和&安分自得&的人生观,得出了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结论,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秩序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物的各种差异和它们所处的各种地位也都是天然合理的;万物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不追求自己分外的事情,自然就会感到自由和快乐;无为并非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所作所为不应超过自己的本分;圣人身居富贵之位,同样可以享受山林隐士的清高生活等等。所有这些观点,在于论证名教并不违背自然,要求社会各阶层都能于自己的等级名分,以巩固已有的秩序。 难养生论:向秀的思想之有异于嵇康,尚表现在他的【难养生论】一文中。【养生论】为嵇康的作品,文中主张寡欲养生,而向秀却持反对的看法,他的这种思想是将魏晋时已经盛行的老庄思想中尊重自然的想法加以推广,但是从他的表现和论理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已是站儒家的立场。纵使他对老庄思想有极度的兴趣,但却不曾以此来做为他生活态度的指针。所以,后来嵇康和吕安被处死的事件发生时,他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受到当朝者的注意,准备援引为官。这也是他们思想的歧异之处。曾与司马昭的有过对谈,司马昭当时掌握实际政权。 嵇中散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蹉。 (箕山是山名,传说尧要让位给巢父、许由,二者不愿接受,就隐遁在箕山,故箕山之志即隐居之志),即使向秀在处理实际问题和思想与他的两位好友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互相争论中愈亲密,因此他对于两位死于非命的好友,那种痛惜哀伤之情,是发自本心的。自洛阳归山阳嵇康旧居时,忍不住写下了有名的《思旧赋》,文中所表现暗藏的政治黑暗与恐怖,呈现消极抵抗政治的态度,司马昭死后,向秀仍继续做他的官,只是极不得意。晋书本传说:&后为散骑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卒于位。&不任职、容迹而已,可看出他仅挂个做官的空名,还能保持这个空有其位的空名罢了。 刘伶 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他在官职方面,做到建威参军。据说在泰始年间,他初上意见书,主张&无为而化&之说,却被斥为无益之策。当时同辈们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罢了官。罢了官以后的刘伶,更是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到&,终于嗜酒寿终。反而在那文人动辄被杀的乱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寿终,也可谓&不幸中之大幸&了。 《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醀然已醉矣。(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馀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听从了他的吩咐。于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了。) 从这骗取酒肉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荡不羁的一面。不但是人,就连鬼神也不放在眼中。关于喝酒,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刘伶却独以酒而闻名,可见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许同阮籍一样,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但他确能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满著愤懑之心的,阮籍甚至还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极其豪迈的。伴随著狂饮而来的,自然是行为上的放荡。 刘伶是个醉鬼,他的思想接近庄子。刘伶经常湎沉湎于酒中,无视礼仪,任性胡为。从嵇康、阮籍那里学到一些,放荡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学识胆量皆无,终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里脱光了衣服饮酒。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客人进屋找他,假如有人来讥讽他,刘伶大言不惭,他就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此外他更将这种境地,表现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颂》中。2、项羽和韩信有关电影或连续剧都行。。&&&&&&  《西楚霸王》《霸王别姬》《楚汉风云》
  《韩信点兵》
  电视电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2005年出品
  编剧:周长赋、刘岚、何耀宏
  导演:黄伟明、林洛平
  主演:吴越、胡军、肖荣生、赵刚、沈保平
  故事梗概:
  楚汉相争时期,韩国贵族后裔韩信以其对时局和战场态势的独到见解遍寻明主,以期用自己的军事才华襄助明主,一雪亡国之耻。在楚军大营遭项羽冷落和嘲讽后,韩信在陈平的点拨下,毅然离开项羽,投奔刘邦而去。得丞相萧何的极力推荐,韩信投到刘邦的帐下,被刘邦登坛拜将,封为上将军,统帅汉军。
  陈仓暗渡后,韩信率领汉军不仅水淹废丘、连败魏赵国,而且还背水一战,彻底解决了赵歇和陈余等人的困扰。一时间声名大噪,实力大增。和韩信节节获胜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刘邦在与项羽的交战中,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东躲西藏。就在刘邦被项羽追得无处藏身时,张良建议前往小修武与韩信回合。
  刘邦狼狈不堪地进入小修武,略施手腕就将军势盛极一时的韩信玩弄于股掌之中。为安抚韩信,刘邦置酒相邀。当刘邦问及带兵取胜之法时,韩信坦然相对,当然是多多益善。小修武的短暂休整让刘邦萌发了收复齐国的打算,可当韩信率军出征后,刘邦又担心韩信会攻破齐国,挟大军与自己和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尽管刘邦的担心豪无理由,但在审其食的撺掇下,刘邦还是决定让审其食出使齐国,与齐王议和结盟。
  韩信在前方刚拉开强攻的架势却被刘邦议和结盟的消息当头泼了一凉水。为树立自己在汉营的威信,韩信采信了曹参和灌婴的建议,一举功下齐国军事重镇历下。就在齐国岌岌可危时,项羽派龙且率大军奔援而来。面对龙且气势汹汹的来势,韩信在潍水与龙且摆开决战的架势,巧用水淹兵阵,致龙且全军覆没。龙且战死对刚愎自用的项羽无疑是致命一击,也为刘邦挽回战局赢得战场先机。
  在韩信的鼎立襄助下,刘邦取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定都彭城,后迁都咸阳。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最担心的还是军权旁落。为遏制韩信,刘邦利用政治手腕剥夺韩信的兵权,削封为楚王,甚至欲置韩信于死地。
  在刘邦的压制下,韩信决定和陈?联合反汉。事情暴露后,刘邦假意攻打陈?,让夫人吕雉在宫中对付韩信。吕后在宫中设宴几次请韩信前来,韩信不敢入宫。吕后命萧何亲自前往,念及萧何有恩于自己,韩信坚信萧何不会加害于己。谁知进入宫中却中了吕后的杀身之计,冤死于长乐宫中,徒留一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慨叹。
  精彩视点:
  韩信是冷兵器时代的楚汉相争时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关于韩信的故事比如:“漂母乞食”、“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都脍炙人口。本片就是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艺术地搬上荧屏,在年轻武生演员吴越的演绎下,再现了韩信纵横排壑却怨死一生的悲壮结局。
  韩信的饰演者吴越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7级,如今供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出道以来,吴越已经在电视剧《今生是亲人》、《霍元甲》、《书剑恩仇录》、电影《天天天蓝》、《老鼠爱上》等影视作品中以其英俊硬朗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电影《天天天蓝》获亚洲独立电视电影奖。3、描写韩信项羽刘邦的电影有哪些?&&&&&&《西楚霸王》《霸王别姬》《楚汉风云》 《韩信点兵》 电视电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2005年出品 编剧:周长赋、刘岚、何耀宏 导演:黄伟明、林洛平 主演:吴越、胡军、肖荣生、赵刚、沈保平 故事梗概: 楚汉相争时期,韩国贵族后裔韩信以其对时局和战场态势的独到见解遍寻明主,以期用自己的军事才华襄助明主,一雪亡国之耻。在楚军大营遭项羽冷落和嘲讽后,韩信在陈平的点拨下,毅然离开项羽,投奔刘邦而去。得丞相萧何的极力推荐,韩信投到刘邦的帐下,被刘邦登坛拜将,封为上将军,统帅汉军。 陈仓暗渡后,韩信率领汉军不仅水淹废丘、连败魏赵国,而且还背水一战,彻底解决了赵歇和陈余等人的困扰。一时间声名大噪,实力大增。和韩信节节获胜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刘邦在与项羽的交战中,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东躲西藏。就在刘邦被项羽追得无处藏身时,张良建议前往小修武与韩信回合。 刘邦狼狈不堪地进入小修武,略施手腕就将军势盛极一时的韩信玩弄于股掌之中。为安抚韩信,刘邦置酒相邀。当刘邦问及带兵取胜之法时,韩信坦然相对,当然是多多益善。小修武的短暂休整让刘邦萌发了收复齐国的打算,可当韩信率军出征后,刘邦又担心韩信会攻破齐国,挟大军与自己和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尽管刘邦的担心豪无理由,但在审其食的撺掇下,刘邦还是决定让审其食出使齐国,与齐王议和结盟。 韩信在前方刚拉开强攻的架势却被刘邦议和结盟的消息当头泼了一瓢凉水。为树立自己在汉营的威信,韩信采信了曹参和灌婴的建议,一举功下齐国军事重镇历下。就在齐国岌岌可危时,项羽派龙且率大军奔援而来。面对龙且气势汹汹的来势,韩信在潍水与龙且摆开决战的架势,巧用水淹兵阵,致龙且全军覆没。龙且战死对刚愎自用的项羽无疑是致命一击,也为刘邦挽回战局赢得战场先机。 在韩信的鼎立襄助下,刘邦取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定都彭城,后迁都咸阳。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最担心的还是军权旁落。为遏制韩信,刘邦利用政治手腕剥夺韩信的兵权,削封为楚王,甚至欲置韩信于死地。 在刘邦的压制下,韩信决定和陈?联合反汉。事情暴露后,刘邦假意攻打陈?,让夫人吕雉在宫中对付韩信。吕后在宫中设宴几次请韩信前来,韩信不敢入宫。吕后命萧何亲自前往,念及萧何有恩于自己,韩信坚信萧何不会加害于己。谁知进入宫中却中了吕后的杀身之计,冤死于长乐宫中,徒留一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慨叹。 精彩视点: 韩信是冷兵器时代的楚汉相争时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关于韩信的故事比如:“漂母乞食”、“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都脍炙人口。本片就是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艺术地搬上荧屏,在年轻武生演员吴越的演绎下,再现了韩信纵横排壑却怨死一生的悲壮结局。 韩信的饰演者吴越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7级,如今供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出道以来,吴越已经在电视剧《今生是亲人》、《霍元甲》、《书剑恩仇录》、电影《天天天蓝》、《老鼠爱上猫》等影视作品中以其英俊硬朗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电影《天天天蓝》获亚洲独立电视电影奖。4、杨姓的来源?&&&&&&&&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    &&&&&&&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7、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杨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   2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寿100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3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4世,帝喾:娇极子,名(俊-亻)。生而祥灵,年15,佐颛顼帝受封于辛。年30,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70年崩,年105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5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螈,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   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螈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6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7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8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10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11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14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15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19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20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21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22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23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24世,公叔祖:诸(幸攵皿)子,嗣位豳国。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26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98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羡里,后6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7年而崩,寿97岁,谥为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今陕西省咸阳西北18里处,有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28世,武王发:文王太子。商纣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杀而死。于是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寿93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杨杼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为:   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于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不详)诰封贞静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   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时,寿89岁,诰封专肃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贲氏,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时,卒于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时,寿76岁。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发、重邑、应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统伯(阮伯)、耀高(叔蒿)、谓明。   4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时,寿86岁,谥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   配山氏,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时,卒于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寿69岁,谥端庄夫人。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时,寿73岁,谥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   配宣氏,生于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时,寿85岁,谥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载(栽)、骞、颜;京,配万氏,生子二:羡明、羡光;襄,官太傅,配华氏,诰封紫阁夫人,生子四:丰、礼、鳌、鲁。   6世,杨康:生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时,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前 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时,寿64岁,谥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于周懿王五年己未(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时,寿 73岁,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绍甲。   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源于春秋晋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二、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   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3.改姓   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党员杨靖远,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原姓马名尚德。   4.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三、少数民族杨姓   白族杨氏 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 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 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 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 杨应奎,明代诗人、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5、《战国策 秦策》的全文是什么&&&&&&○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 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 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 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 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 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 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 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 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 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 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 言伟服,攻战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獘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 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 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 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见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 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 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 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 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 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 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 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 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 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 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 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 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 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 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 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 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 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 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 “敬受命。” ○泠向谓秦王 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 齐而重王,王何恶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张仪说秦王 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 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馀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 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 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 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 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 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 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 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 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 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 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 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 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 曰:‘削柱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 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 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 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今荆人收亡国,聚散 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 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则魏可举, 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 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 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灵于外,士 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 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 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以 诈破之,拔武安。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 拔邯郸,完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 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 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呼池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然则是举赵则韩必 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 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 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 “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 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乃攻 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栗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 于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 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 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 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 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 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 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 功。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 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即举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 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 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 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左成谓甘茂曰:“子不予之。魏不反秦兵,张子不反 秦;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 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 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 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 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 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 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 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 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 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 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 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 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 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 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张子谓秦王曰: “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 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 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 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 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 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 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 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臣恐王之如郭君。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 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 之侨谏而不听,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荀息曰: ‘《周书》有言:“美男破老”。’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 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楚智 横君之善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 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 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 “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 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 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 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 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 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 “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 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 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 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 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 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 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 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 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 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 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秦策五卷,字数超限,不能全部粘帖。6、说能说说咸丰五年的社会情况?&&&&&&(一)2月(正月),云南大理地震;5月(四月),永昌府瘟疫大行。
《中国地震目录》载,2月(正月)间,大理地震,“西南城崩塌数丈,上关城亦塌三十余丈。”因清军镇压村文秀领导之回民起义,战乱频仍,据《永昌府志》称,5月(四月)间,该处“耕种俱废,米贵如珠,人相食,死者枕藉。兼之瘟疫大行,尸骸遍地。”
(二)3、4月(二、三月)间,新疆塔尔巴哈台地区大风雪,冻毙牲畜万余头。
据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等奏:“本年三月十九日据兼署游牧领队大臣博勒果素呈称,据总管策琳扎普等呈报,该游牧因去岁夏秋亢旱,山场草苦,牲畜不能饱食,多有疲瘦。冬雪又大,天气严寒,各项牲畜间有倒毙。迨至本年二月初间,所有察哈尔额鲁特等十佐领蒙古人等,由过冬处携带眷口赶逐牲畜,陆续搬移夏令游牧地方。于本月二十七日行至布胡衅、达巴罕等处,忽起扬风搅雪,山路迷漫,人马难行。直至三月初间,风雪方息。天寒地冻,牲畜倒毙过多。当经委员该总管率同各佐领等挨查,该蒙古等牲放官、私马牛羊冻毙一万数千有零。现因牲畜倒毙,众蒙古等失业者极多,恳请查验等情。……旋据该总管策琳扎普等呈报,详加检验,共倒毙有官印记牲畜九千七百三十有零头,该蒙古私畜马牛羊倒毙三千二百有零。”
(三)6月7日(五月十一日),台湾嘉义等地发生地震,数千人遭难。
《中国地震目录》记此次地震情形云:嘉义“城垣雉堞倾圮数丈,城壁大半崩坏,西门外土墙倾塌。民居倾圮无算。数处地裂盈尺,深丈许,喷泥。压死者数千人。”嘉义以南之台南“城楼、城垣、女墙、窝铺破坏过半,文庙堂宇震坏。归仁乡地崩裂,崩陷,涌出瘠卤黑沙。左镇乡三宦庙倾颓,墙壁倒坏成平地。茅港尾树木摇动几与地齐,屋宇倾倒,三座天后宫圮,死二百余人,伤者倍之。曾文溪地陷,玉枕山崩”。此外,嘉义周围之玉井、云林,北至新竹,西至澎湖列岛,甚至福建金门,均被波及。
(四)4月(三月)间,河南省正阳县瘟疫盛行,持续达四月之久;夏秋之间,全省黄河两岸各州县先旱后涝,并有蝗灾,收成欠薄。
《正阳县志》载:“至三月间,瘟疫大行,被传染者大半,死伤颇多。直至七月间,疫气渐消。”日(十二月十七日),署理河南巡抚张之万奏称:
“夏秋之间, (豫省)河南、河北各地方先经亢旱,蝗蝻滋生。继又雨水过多,或河水涨溢,或山水下注,低洼之处秋禾被淹。……兹据该管府州督同印委各员陆续勘明,……被旱、被水之祥符、陈留、通许、尉氏、洧川、鄢陵、中牟、兰仪、郑州、荥阳、荥泽、汜水、新郑、夏邑、虞城、西华、扶沟、安阳、汤阴、临漳、林县、内黄、汲县、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考城、河内、济源、原武、修武、武陟、孟县、温县、阳武、固始等四十州县虽各勘不成灾,……惟秋收实属欠薄。”除上述地区外,其他亦有被水、被旱之处。如前引《正阳县志》载,该县“六月大雨,小寺水起,淹倒庐棚极多,溺死十余人。城壕自山陕会馆后溢出,平地水深数尺,外郭土寨民房尽淹倒,溺死二十余人。”
(五)安徽春荒严重,发生“人食人”之惨象。夏间,旱蝗后兼阴雨,收成欠薄;疾疫盛行,死亡相继,尸骸遍地。
继上年灾欠之后,本年春间,皖省出现大批饥民。曾国藩4月2日(三月初四)之家书云:“口粮极缺,则到处皆然。兵勇尚有米可食,皖南百姓则皆人食人肉矣。自三月初一起,设粥厂七处,以救饥民。大约每厂可活三千人,不无小补。”8月23日(七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在另函中谈及安徽农事云:“各县禾稼,前伤于旱,继而蝗虫、阴雨,皆有所损,收成欠薄。”至翌年年初,曾国藩在致骆秉璋函中尚忧心忡忡地惊呼:“尤可虑者,上年安省秋收不及五分,又多荒芜未种之田,南北岸诸军十万余人,兵食甚觉不敷。” “数月以后,饥荒不堪设想。”但尤为严重的,是发生了蔓延极广之瘟疫。湘军将领甘晋在9月(八月)间致曾国藩信中报告湘军占领宁国(府治在今宣城)后情形:“惟我军自克宁郡后,暑疫大作,疾殁者十之二三,’患病者十之三四,其能出队者不及四成。宁郡初克,遗民、降贼不下二万人,商贾及居民人城者数千人,两月以来,兵民疫死者二三万人。行路者面带病容,十居八九。城内外五六里,臭腐不可堪忍。沿路尚有尸骸,有旋埋而掩坦之人旋毙者。城河三里许,漂尸蛆生,或附船唇而,上,城中之井及近城河水,臭浊至不可食,食之者辄病。”曾国藩于10月5日(闰八月十二日)向朝廷奏报称:“大江南岸各军,疾疫盛行。……近日秋风已深,而疫病未息。宁国所属境内最胜,金陵次之,徽州、衢州次之,水师及上海、芜湖各军,劝;皆疠疫繁兴,死亡相继。……宁国府城内外,尸骸狼藉,无人收埋,病者无人侍药,甚至一棚之内,无人炊襟。”在此之前数日,曾国藩在家书中亦称:
“沅、霆两军病疫,迄未稍愈。宁国各属军民死亡相继,道瑾相望,河中积尸生虫,往往缘船而上,河水及井水相不可食。其有力者,用舟载水于数百里之外。臭秽之气中人,十病八九。诚宇宙之大劫,军行之奇苦也。”据曾国藩自称,此次疾疫予湘军打击极大,“七月以后,大疫遍作,士卒十亡四五”,“疾疫物故万有余人,良将循吏折损孔多”,以致使太平天国农民军重新得到发展的机会,而湘军“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
(六)江苏南部亢旱,并有大疫;苏北水灾。
是年初夏,苏南部分州县大旱。佚名《庚申避难日记》记常熟6月(五月)间情形云:“迩日旱干:,河内无水。长毛出示,断屠斋戒,祈求雨泽。”该书附录《灾异记》亦云:“芒种节大旱,棉花种二十余日不出,插莳十仅一二,大贵,各处河水干涸。”蓼村遁客《虎窟纪略》记吴江情形云:
“五月,大旱,糙米一升百文,每人仅许籴三升,限以午时,过时无籴处。”太平天国蜓天安黄某向长洲军民出示云:“本年人夏欠雨,车水栽秧,米价骤昂。”姚济《小沧桑记》记松江情形:“登城四望,烟火萧条。散者归聚无期,存者栖身无所。南北乡开耕之田,十仅二三,饥民嗷嗷,日甚一日。”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疾疫盛行。《漏网喁鱼集》7月23日(六月二十七日)记:“时疫流行,名子午痧,朝发夕死。上海极重,渐延太(指太仓)境,吾方(指常熟)间亦有之。”《自怡日记》作者亦常熟人,该书8月17日(七月二十二日)记:“夏秋以来,无家不病,病必数人,数人中必有一二莫救者。”10月17日(闰八月二十四日)又记:
“知今秋无家不病,素衣盈途,与咸丰五年相仿。”《庚癸纪略》8月1日(七月初六)记吴江等地情形云:“时疫流行,日死数十人,名吊脚痧,无方可治,不过周时。上海更甚,乡间亦然。”《虎窟纪略》谈苏州情形称:“夏秋之交,大瘟疫。”《小沧桑记》谈松江情形曰:“加以疫疠盛行,日有十数家,市榇为之一空。”又曰:“自七八月以来,城中时疫之外,兼以痢疾,十死八九。十室之中,仅一二家得免,甚至有一家连丧三四口者。南京一带,正在围困天京之湘军曾国荃部,染疾者甚众。王定安《湘军记》称:
“金陵围师亦若疠疫。闰八月,疾犹未已,军士互传染,死者山积。”曾国藩在奏稿中亦称:“曾国荃金陵营中,病者亦逾万数。”数年后,曾国藩在《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中尚回忆当时情景云:“我军薄雨花台,未几疾疫大行,兄病而弟染,朝笑而夕僵,十幕而五不常量。一夫暴毙,数人送葬,比其反而半碚于途。”苏北情形则与苏南不同。次年2月22日(正月初五日),清廷发布上谕,缓征苏北被水之富安、安丰、梁垛、东台、河垛、丁溪、草堰、刘庄、伍佑、新兴、庙湾、板浦、中正、临兴十四场灶钱粮。可见该地区曾遭水灾。
(七)浙江部分州县有水旱灾害。并有瘟疫。
是年夏,诸暨“大旱,水涸”。秀水“自六月初九以后,天晴弥月,海水漂人内河,遍地皆碱。濮镇以南禾干生虫,小港水断,田中不得车水。乡农告病,米价腾贵,每升至一百二十文外,人心皇皇。”6月(五月)间,嘉兴“亢旱月余,黄梅雨不作,田中龟坼,田器不能下,河水日退半尺许,桔槔之力穷矣,农人皆仰首而叹”。但绍兴则大水成灾。王彝寿《越难志》载:“是月(六月)初旬,西港塘决,雨不绝,大水平地高四尺。米价腾贵,一升须青蚨百五十枚。饥民满道路,日死数百人,悲切之声,铁石为动。”水灾之外,又兼疾疫。同书又云,8月(七月),“疫大作,加以穷饿,民死者益多。”除绍兴外,其他地区亦有疫病流行。如《避寇日记》记5月(四月)间嘉兴“有吐泻等病,不及一昼夜即死”。《过来语》记处州“本年夏间,……继以瘟疫,死者累累”。《花溪日记》记10月(闰八月)间,驻海宁之太平军“疮痍及瘟疫大发,死无算”。
(八)湖北部分州县有水、旱、风、虫灾害。汉川地震。
《湖北通志》载:“二月,……崇阳、宜都大风伐木,淫雨,岁饥。夏,江夏、咸宁大旱。五月,长阳、宜都雨雹,大木为折。……六月,郧西雨雹。汉川地震,越日又震,有声如雷。……八月,钟祥、郧西大水,监利杨林关堤溃,潜江、公安皆大水。……冬,兴山大雪,深丈余旷……通城大饥,江陵天雨豆,有虫啮麦,尽落。”
(九)湖南部分州县有水、旱、虫灾。
《湖南通志》载:“三月,浏阳、慈利、武冈大雨雹。临湖大风拔木。澧州蛟出大水 (原注:蛟出石门,水暴涨丈余。澧州多安桥圮,决城西北,溺死千余人)。……四月,永绥、嘉禾、保靖大雨雹,烈风拔木。乾州淫雨(原注:经旬不止,雨作气)。五月,宁乡大雨山裂(原注:连日大雨,芙蓉山裂,水暴涨,漂没田庐)。芷江大旱。衡阳、衡山、常宁、邵阳、蓝山饥。”此处所列灾情,极不完全。如欧阳兆熊《水春呓》记新宁隋形云:
“同治元年复蝗旱,青黄不接之际,米价翔贵,义谷已发完,尚不能敷。”《攸县志》称,是年该处“大饥”。《郭嵩焘日记》7月10日(六月十四日)记湘阴情形云:“数日以来,每午后必一大雨,凉热阴晴,一日数变。闻湘潭以上颇有虫患,极忧之。”8月10日(七月十五日)又记:
“大雨倾盆,日夜不止,禾之已实未实者,尽偃田中,悸人悸人!”杨恩寿《坦园日记》6月13日(五月十七日)记郴州情形云:
“午酌。席间谈及米贵几比于珠,忽有谓余曰:‘于今亦有不能糊口者乎?’余笑而不答。嗟呼!处此奇荒,能有两餐粗粝者,即奇福也。”湖南巡抚毛鸿宾于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奏称:“本年湖南武陵等州县卫被水田亩,或已成灾,或收成欠薄,并有连年积欠元气未复之处。……兹据藩司文格饬据各属查明,由司汇详请奏前来,臣复加查察,武陵、源、龙阳、沅江、澧州、安乡、巴陵、临湘、华容、湘阴各州县及岳州卫本年被水之处,均止一隅中之一隅。”
(十)直隶旱蝗,并有时疫流行。部分地区亦有水灾。
《清史纪事本末》载:
“六月,直隶蝗灾。秋七月,……京师大疫。”此记载虽嫌简略,但大体符合实际。朱克敬《瞑庵杂识·瞑庵二识》记京师情形云:“今年自春至夏,久旱不雨,屡见阴霾蔽天,御河之水源竭,都中之疫疠行。”7月10日(六月十四日),清廷发布上谕称:“(直隶总督)文煜奏,直属蝗蝻萌动,加紧扑灭,……据该督奏称,平山、灵寿、肥乡等县,均有蝻孽萌生,藁城等县,有飞蝗过境。”8月29日(八月初五日),上谕又称良乡、涿州、安肃“间有蝻孽萌生”。《翁同解日记》亦称,8月(七月)间,“涿州以南微伤旱,时疫传染,村落多哭声。”“闻天津、通州时疫盛行,浸及都下,大约转筋痧居多。”《津门闻见录》于疫病记载较详:“五月之初,疫自奉天至大沽、于家堡流行。天津以二十五日至六月初六日之十日间为最甚,至六月十三日、四日稍息。后闻此疫遍于天下,盖自津而南也。我乡百余家,死者四十余人。河北——僧,治疫有效,每日往诊者万人,众称活佛,本县示禁不止。”12月30日(十一月初十日),上谕宣布武清、蓟州、东安、束鹿、安州、青县、静海、沧州、南皮、盐山、晋州、永年、邯郸、肥乡、广平、鸡泽、磁泽、元城、大名、南乐、清丰、丰润、玉田、衡水、深州、武强、饶阳、任丘、巨鹿、成安、柏乡、宁晋三十二州县“欠收”。日(十一月二十六日)上谕又称:开州、东明、长垣发生“水灾”。
(十一)甘肃狄道州发生雹灾。
《清史稿》载:“六月,狄道州雨雹,大如鸡卵,禾蔬尽伤。”
(十二)7月26日(七月初一日),广州及广东滨海地区猝遇风灾,罹难者数万人。
《清史纪事本末》载:
“八月,广东省城及近省各属风灾,纵横及千里,伤毙人口数万。”此处时间有误,风灾实发生于7月26日(七月初一日)。《郭嵩焘日记》记:“广东七月一日风灾,起香港,过福山,以至省河。毁船坏屋宇无算,省河溺者万余人,香港洋船洋楼,多被毁坏。”《坦园日记》亦载:“(七月)初一日泱泱大风,海水陡发,空中吹过,夷船盘旋而下,其他牛马树木之属不计焉。水淹屋压死者以万计,诚奇变也。”据9月19日(八月二十六日)—上谕称:“(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劳崇光奏,广东省城及近海各属,骤遇风灾。……滨海居民猝遇风灾,漂没田庐,伤毙人口,纵横几及千里。”
(十三)山东部分州县春夏间有水、旱、风、虫灾害;秋季,文登疠疫大作。
8月24日(七月二十九日),山东巡抚谭廷襄奏称:
“本年……自春徂夏,济南、武定、兖州、曹州、沂州、青州、莱州、登州等府,临清、济宁直隶州所属,间有雨泽愆期,黄水漫溢,或风霾时作雨中带雹,以致二麦受伤。”后据12月7日(十月十六日)上谕,统计山东全省被旱、被水、被虫、被风地方,包括泅水、嘉祥、菏泽、濮州、寿张、范县、东阿、临清、济宁、章丘、邹平、齐东、济阳、临邑、长清、陵县、平原、泰安、东平、平阴、惠民、青城、阳信、蒲台、曲阜、邹县、滕县、汶上、阳谷、单县、城武、曹县、定陶、巨野、郓城、观城、朝城、聊城、堂邑、茌平、博平、馆陶、莘县、冠县、夏津、丘县、金乡、鱼台、海丰、长山、宁海、历城、齐河、禹城、莱芜、乐陵、商河、清平、博兴、新城、昌邑、高唐、峄县、兰山、费县、郯城、莒州、日照、沂水、临朐、临淄、诸城、寿光、潍县、乐安、昌乐、新泰、恩县、肥城、沾化、宁阳、武城、益都、高苑、胶州、高密、即墨、滨州、利津、滋阳、安丘、掖县、黄县、蓬莱、福山、莱阳、德平、招远九十八州县,暨德州、东昌、临清、济宁四卫,东平所、永阜等场。此外,《文登县志》载:“是年秋,疠疫大作,民多死亡。”
(十四)12月23日(十一月三日),山西曲沃、绛县等处地震,并波及豫、陕二省。
《中国地震目录》记此次地震,曲沃“摇坏房屋无数,民多野居”。绛县“房屋多倾,人畜有压死者”。此外,临汾、阳城、夏县、解州、荣河、稷山、乡宁、晋城、虞乡亦震;并波及陕西之大荔、渭南,河南之荥泽。余震月余方止。
(十五)8月初(七月中),陕西华州蝗灾,并有疾疫。
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载:“七月十五日,星殒如雨,有蝗,大疫。”
(十六)贵州天柱县10月(闰八月)间大瘟疫。普安厅大旱。
《姜应芳起义史料辑录》载,9月28日(闰八月初五日),前往天柱县镇压姜应芳起义之清军撤退后,该地即“发大瘟,十死八九;非痉病,即摆子,只见埋人。”《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载:是年,该处“大旱”,“饥民死者相枕藉”。7、竹林七贤的故事&&&&&&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嵇康 嵇康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曲毕,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赴死,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爱好打铁。曾被孙登说:“保身之道不足”。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 阮籍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另据史料记载,因为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掌权的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但阮籍和司马集团总是若即若离。阮籍曾经当过司马集团给他的一个官--东平太守。他骑驴上任,进了衙门便令人拆去隔墙,十几天后又骑驴离开了,好像开一个玩笑似的。后来他又主动要了一个官干,当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动机就是看上了步兵营中有一位厨师很会做酒,而且营中藏有美酒300斛。在两任官职期间,他也每日只是与刘伶饮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乡里,从不发表任何政治见解。后来,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其实,阮籍在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思想、态度是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的。幼时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统的儒家教育,并未接触过真实社会、只沉浸在书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还在受此影响。他的真实想法是,当今世道大乱,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众,方可实现救赎,而能做到这些的,又舍我其谁?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乐论》中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如今天下大乱,世风不古,可通过音乐来救赎人心,美乐至则民心顺。胸怀大志的阮籍走向社会后,通过与一干人等的接触、对社会的观察思考,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要实现太平、实现自己心中那种美好的愿望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转投了老庄一派,原因是,在老庄的世界里,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美好,畅然物外,其亦乐哉。可是阮籍并没有完全的去适应,尤其在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政权之后,阮籍选择了彻底放纵自己,选择了逃避。他常常自己驱车,任意游走,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大哭。他很痛苦。这是一种最悲凉的痛苦。 山涛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涛虽在竹林七贤年龄最长,可是很晚才开始为官。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喙,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晋书·山涛传》他第一次做官大约在正始六年左右没当多久就逃走了。山涛初次入仕时间极短,到正始八年就开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几年隐居生活后,山涛开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涛第二次入仕与婚姻有关,他的堂姑奶奶山夫人的女儿张春华就是司马懿的原配妻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生母,后来被追封为晋宣穆皇后。他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活,还是对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作用,他为当时的晋朝选取了大量人才,在当官时选贤任人,对自己约束甚严,对于贿款而能一直坚守其节,在那时的政治风气下实属不易。
山涛山涛是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力量,所以历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作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