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在五险一金越多越吃亏觉得自己无知,是不是应该不...

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杂感)
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
&&&&俗话说:无知的人是不读书的!而读书的人基本上可归为两种,一就是自命为有知,一就是真觉得自己无知。前者,因为自命为有知,所以明显给人以“无知”的感觉,这不属本题所言范畴。后者,因为总觉得有探不尽的东西,读的书越多,越是发现真的有无穷的知识要去探个究竟,所以越觉得自己是无知的。
现实中,书读得多,有多种表现,粗举人人可察觉的如是三种:
一种是卖弄自己书读得多,什么都懂;
一种是压根不屑与一般人为伍,看不起不属同类的人,所谓“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吧;
一种是谦虚自己书读得不够多,承让及附和别人的时候多,且没有限度和尺度。
第一种,不用说是无知的。第二种,总是离群脱俗式的孤傲,也可算是无知的一种另类吧!这两种人尽可撇开不说。
第三种,就是“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的,只是“谦”得未免有些个过了!——总是以“别人总是有道理的”作为假设推定前提,这让人有“谦虚过度就是骄傲”的嫌疑。
当然,还可能有第四种、第五种……如我者,正在装模作样地“坐而论道”,用手指敲、用文字凑这篇东东呢!其实,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说明而不必要证明自己“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了!如果能让你认为有道理,如果让你觉得根本没道理,这就更对了——认为有道理,就是认同了“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认为没道理,说明我书读得不多,还要多读,已经不是个人自己觉得不觉得的问题了,而是事实上的无知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书读的越多,越明白人生到底是个什么事儿
书读的越多,越明白人生到底是个什么事儿
读书,读和书吧!这个书,应该也必须是写的意思吧。我是这样理解的读书,以前觉得,理论不都是从实践当中来的吗?那么我们学习,不更是应该先去实践了,再去学理论吗?实际上么,在我接触到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我想到的还是去学习系统的完整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明白它的原理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可怜我当初是多么天真,可叹我当初那么简单~最近发现了很多人,书读的越多,对自己的怀疑就越深,越明白自己的无知有多么深。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张图,就是关于读书的:第一层是读书很少的,看到的世界,除了黑暗混沌还是黑暗混沌,看不到这世间的美好;第二层的,看了很多书,明白啦这世间的种种险恶,种种不堪,看到了的是这个世界黑暗和隐藏的深深的部分;第三层的,是看了很多很多书的,看到的是黑暗背后的光明蓝天。读书,是一个和书的创作者交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时间可以改变人的身体机能,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增长,通过看书,这种思想的结晶,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增长我们的思维。看书学习理论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学习模型。学习的模型和知识理论的模型是我们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虽然这些是经过实践得到的。那么,理论我们究竟应该不应该重视起来一起学习呢?欢迎你来评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如果我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作者最新文章是不是书读多了反而觉得自己很无知?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是不是书读多了反而觉得自己很无知?
以前刚上大学时,学了几本书,然后看社会上的人便觉得他们都不如我,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书,很博学。现在又过了几年,反而觉得自己很无知,什么都不知道似的。然后觉得社会上很多人都比我厉害似的,似乎身边有很多高人。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成熟了吗?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你们有这感觉吗?
这个很有同感。小时家里穷,没钱买书看,到觉得懂得很多,现在每天看书,家里书也看不完,倒是越来越觉得什么也不懂了。
恩...这是普遍现象..连炒鸡蛋 蒜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大学生,一开始还是比较傲气的.有些看不起劳动人民..结果社会逛荡两年.五体投地的崇拜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发觉原来书上说的也不完全是真理.还有真理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回事.从而又无奈的继续混迹在这茫茫江湖之中,融入不了社会,就谈不上改变社会...
(另:不是说您,别吃心.:handshake:lol)
orange2008
这也许是好现象,说明自己开始反思了,有想法总比没有想法好。
朱MM,社会才是大学堂!
对你的感受,可以理解~~~~~~~~~~
学然后知不足,深有同感!看的书太少了:L
的确。很多时候,课本和学堂不清楚的东西,问一些比较平凡的人,他们倒是说的很清楚。因为阅历和经验是学不到的。
这种情况很多,当你看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具有怀疑精神,这就是所谓的越有知识越反动啊
无知才无畏
大学毕业 什么都会 什么都懂
硕士毕业 说话 就 气馁觉得自己好多不懂
博士毕业觉得自己& &什么都不懂& &就连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都还有好多 没挣明白
读书求知,历练达识,识才是我们该好好修炼的。
如果说读书多后感觉自己很无知,那就应该强烈地同情下罗素先生了,据说罗先生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要靠读书来打发无聊的余生:L
其它的没什么 我只想说楼上那位说韭菜和蒜苗都分不清的朋友你说的是不是你自己啊,如果不是,我还真不知道会有人分不清这个,人不要老觉得比别人聪明。
读书跟社会没什么区别,都象一个圆形,扩得越大,周长越大,所以越觉得要了解的东西更多,但是读书能扩大的圆周比社会更大,至于这个圆有没有用,那就另当别论了
[ 本帖最后由 moyini 于
22:48 编辑 ]
到了国学数典论坛后,就知道了,自己什么都不懂啊
当身处一个小山村时,小学生就是秀才了,当来到大城市时才发现连硕博都是那么的多。读书亦此,书读的越来越多时,了解的东西越多,思考就越深入,问题的发现也就越多,自然会觉得不知道的东西反而少了
我感觉什么事都是越深越怯。
就连开车,也是老司机开车心更怯。
知识更是如此,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浅薄,因为书是他人人生阅历的总结,古人说:世事练达即学问。
人的年轮深了,没有了初生牛犊的勇猛,是因为知道世界深了。
这个很正常啊~~~就是因为书看多了才会觉得无知,学而无涯嘛~
华罗庚说读书的感觉是厚~薄~厚,刚开始读起来吃力,后来感觉轻了,然后越专业越厚重,就像爱因斯坦讲:科学就像吹气球,已知的越多,未知的越广。:lol
主要的意思是大家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书上的东西都是人写的,都是经过别人加工的,不是自己的直接经验,读书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不要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丧失。不要做读书机器。
不是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对是这样的!
读本的时候,以为自己现在从事的专业不过两本书那么简单,大脑清晰得不得了,于是决定读硕,读硕的时候居然在国家核心上发了两篇文章(自己都感到意外了),顿时雄心勃勃,于是决定读博.读到现在,终于迷惘了,对专业\对自己的价值都迷惘了,不敢随便论文,就会发帖灌水写博客:L
呵呵,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感觉。现在每次上课,我都仔细又仔细滴准备,就怕说错了在学生面前出洋相。
太有同感了。无知者无畏,学然后知不足。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
會有這樣的感覺,愈接觸專業,更會佩服那些師長們真的很厲害
不常有人說半瓶水響叮噹,不懂裝懂的人很多
愈是曉得愈多,就更深覺自己不足之處,想再多看些來充實自己。
另一方面真的也可能是看了書,曉得反省和思考吧
以前看書都傻傻地看,只知字裡行間所寫的東西
不會去深思其中涵意為何,算讀死書吧
現在比較慢慢會去想書裡所提到的意思為何
同一本書,不同時期看,感觸全然不同
不是有个说画圈的故事吗?
圈里是我们的知识。知道的越多,圈的面积越大,圈和圈外(未知)接触的就越长。
北方的季风
書本上的知識只是在某一個方面可能是正確的,但到社會上,書本上的東西就永遠也跟不上節奏了,要把知識和社會閱歷分開來,雖然都是能力,但應用的環境不一樣。前者可以說是一種理想狀態下才會產生效果,而后者往往是在針對變數而發生偉大作用的。我們也知道實踐是最好的武器,所以我們要敢于面對現實,也許你就可能把知識和閱歷結合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你的過人之處了。
liuhaij2003
主要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不同了。读大学时,只要在脑袋里空想一回儿就可以了,于是似乎可以“想”起很多东西来,知识很丰富。但是再往上走,是要动手写东西了,结果就发现自己看过的东西全都是一知半解。即使拿起来原来看过的书再看几遍,还是看不懂。于是知道为什么大家手笔为什么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积累了。
要讲课了,要写东西了,这时候就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所以我天天就想看书,不想写书,可是什么不写时间长了人家又不让你去讲,这个烦哪!
小朋友长大了,书越读得多,越觉得自己没学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嘛!看我五十出头了,还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要向你们年轻人学很多呢!
极有同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以为自己还算博闻强识,其实只是一知半解罢了。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播报:
【荐读】读书的用处和更好的自己
  最近,越来越多地被问到这样几个类似的问题—— 你平时都读什么书? 一个朋友:白天上班累死,晚上带孩子累死,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哪还有力气看书?你都是什么时候看书,你不困? 还有个老同学,说:年轻的时候咱也是看过书的,不过现在这把年纪了,读书还有什么用?再说,好书也越来越少了。 我说巧了,我刚好从书上看来这么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20世纪初,山东平原县一户农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作《净化心灵的文字》。 多么精妙的比喻。
  所以我想,坚持读书应该会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养成学习的惯性。那是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好像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一样,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读一本可以引领你去思考的好书,便会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生了锈,心里也空落落的。这时候倘若能有机会坐下来,用读书、思考的方式来塞满这种空荡,整个人便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所以这种惯性带来的或许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书读得越多,越容易觉得自己无知。而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整个人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会咄咄逼人,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老话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就是这个意思:瓶子满了自然晃不起来,反之晃得越高、越轻浮的,必是因为还有太大上升的空间。不信,看看那些被我们称为“大师”的前辈,看看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约略可见一斑。
  三是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豁达从容。坚持读书,用心读书,心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越发想得开”。因为书里的世界太大,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自然也就有酒肉臭和冻死骨;有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也自然有奸佞小人的狂妄当道……读书的过程中,好大一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最终,因为知道,进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要知道,是得真看开了,才能不拘泥于对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才能对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反对意见予以包容和尊重,这是大智慧。 以及,一个坚持学习的父母形象,对子女而言,本身就是最好的影响。毕竟,我们总不能指望孩子在父母玩游戏、打麻将的声音里,还能凝神静气端坐读书。 至于什么时候、在哪儿、怎么读、读什么书……我想,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当叮叮、咚咚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下班后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就像《纸婚》里写的那样,我和呆哥各据一张书桌,晚饭后有三小时共同阅读或写作的时间。后来有了孩子,呆哥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忙,我们只好根据各自的时间调整阅读计划——晚上九点多,眼看着孩子们睡着了,我打开床头灯,拿出一本书,勾勾画画;晚上十一点,呆哥可能刚下班回家,所以他的阅读时间,是在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后到七点半出门去上班的这段时间里。
  以及,因为有了那个叫作电子书的神奇小物,旅途中、班车上的时光以及医院里、银行里等叫号的时候……都可以掏出来翻几页。越来越多的优质图书有了电子版,查英语或中文释义都变得无限快捷,真让人爱到心坎里。正在读博的朋友结婚,提前言明不收礼金不收礼品,于是我给他快递了一个最新款的电子书过去,随后发一条微信:让碎片般的时间里,仍然充满阅读的乐趣;愿琐碎的婚姻生活,因共同的趣味而隽永延伸,百年好合。 所以,我越来越相信,只要想读书,见缝插针,总有读书的机会——我一点都不歧视电子书这种存在,它也并不影响我看纸书的节奏,毕竟,总有一些书是要坐在书桌前,一页页泛着墨香,静静读的;而另一些书,或许是“无缝阅读”时的填缝存在,但有的因醍醐灌顶事后买了纸书来收藏,有的捡几句顶精华的摘抄以保存,还有的永远存在于电子文本的格式但仅就阅读过程而言未必没收获……书,只要被读,便实现了它最本质的意义。 而读什么书呢——我的答案是“随便”。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对书籍意义的需求不同,选择的书目自然不同。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里,出版的确变得越来越浮躁,于是越来越多的休闲文学、快餐读物占据了畅销书市场。可是,对劳碌了一天、神经紧绷的人们来说,或浅显温暖,或神幻奇诡的文字最大的意义就是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的需求。至于那些心灵鸡汤、情感小说,以细腻的文字去抚慰人心,未尝不是功劳。更何况,随着全社会对阅读投以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本来销量一般的经典好书、海外引进的优秀读本、深度分析的社科读物……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好书,开始成为畅销书。 所以,我这样想:无论是大部头的深度凝练,还是浅显小文的点滴感触,只要能给予阅读者以前行的力量或温暖的慰藉,我们的篮子里,便会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 而所有那些在阅读中走过的日子,或许真的就是一个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肆意轻狂,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谦虚谨慎的过程——正如只要你踏实迈步,这世间便没有白走的路;同样,只要读的是好书,我们心里,便有了一只越来越干净的篮子。 愿你我都能有这样一只篮子,时常涤荡,直到成为我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来源:凤凰读书计划 摘自《让一切随遇而安》 叶萱 著)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494|回复: 55
越看书越觉得自己太无知根本不可能考上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对哲学是真的感兴趣,但平常懒死鬼上身根本没读过多少书什么的。准备考哲学才借了基本参考是看,虽说也不是看不进去,可就是觉得自己这种水平怎么可能考上。现在已经晚了吧、都已经要四月了、越想越焦虑越看不进去。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楼主,来得及的,现在赶紧开始,否则暑假以后各门专业课冲刺期,就更来不及了,你可以在这几个月多花点时间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水蓝海 发表于
楼主,来得及的,现在赶紧开始,否则暑假以后各门专业课冲刺期,就更来不及了,你可以在这几个月多花点时间 ...
真的吗。超没信心超倦怠。
只觉得自己太无知。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真的吗。超没信心超倦怠。
只觉得自己太无知。
想跨专业的,都是3月份开始集中复习专业课的,学长学姐是这么说的,不跨专业的话,7月份开始也来得及,你可以找一下哲学的前辈,问一下,我的文科同学告诉过我,她主要在找各种资料,然后集中背,如果你原先是文科的,应该不算太难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水蓝海 发表于
想跨专业的,都是3月份开始集中复习专业课的,学长学姐是这么说的,不跨专业的话,7月份开始也来得及,你 ...
你也是学哲学的吗?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不是,我是学理科的,但是转过专业,所以有很多文史哲的同学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水蓝海 发表于
不是,我是学理科的,但是转过专业,所以有很多文史哲的同学
哦、你现在在念大几呀
中级战友, 积分 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74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74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74 积分
我也在讀西方哲學史 感覺第一遍只能看懂一半 心好累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我爱arashi 发表于
我也在讀西方哲學史 感覺第一遍只能看懂一半 心好累
我还没开始看这个。。就看了几页简明哲学通论。ps.我喜欢二宫和也
中级战友, 积分 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74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74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74 积分
张十吉 发表于
我还没开始看这个。。就看了几页简明哲学通论。ps.我喜欢二宫和也
竟然能碰到飯哈哈哈 親考什麼專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在“我”中打开扫一扫,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Powered by Discu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险一金越多越吃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