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名不顺则言不顺啊

原标题:名不正则言名不顺则訁不顺;言名不顺则言不顺,则事不成

儒家强调的是真诚任何事情,都应该“师出有名”

如果“师出无名”而凭借一己好恶做出判断,就不太可能取得成功

本文节选自陈绮萍《真假孔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名不顺则言不顺;言名不顺则言不顺則事不成;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子路问:“如果卫国国君请夫子去主持国政夫子想从哪儿着手?”

孔子说:“首先帮助国君像个国君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

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夫子太迂腐了!为何要先正名”

孔子说:“怎么这样粗野,仲由呀!

一个有智慧的人对於自己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思而后言,不会遽然妄下判断

为政者要是名不副实,说起话来就不会理直气壮;

说话不能理直气壮做事就鈈会顺遂;

做事不会顺遂,就不能正常教化礼乐;

不能正常教化礼乐刑罚施行就会失当;

刑罚施行失当,人民言行举止就不知所措

所鉯有智慧的人为政,首先要做到人人名副其实然后才可以言,可以行

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以苟且随便啊!”

衛国国君灵公夫人南子好淫,与嬖臣弥子瑕有染

儿子蒯聩欲杀之,遭驱逐国外

灵公死,立蒯聩之子为卫出公

蒯聩回国欲与儿子争奪权位。

是时卫出公派人请孔子为政。

子路迷惑乃有本章出现。

人是群体动物。欲相安必具若干条件。

首要在“正名”即“名副其实”。

人伦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名。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

兄友弟恭;朋友义就是各自的实。

名正实符,国泰民安;反之国破家亡。

一、弟子子张性格好高骛远误认达人即闻(名)人。

夫子告以二者差异达人视富贵如浮雲,人生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闻(名)人,外表扮成好人、仁人行起来唯利是图。

前者名副其实;后者名不副实

二、人的称谓,要如其分

卫灵公夫人南子,因对方身份而出现不同的称谓

国君称她为夫人,自称为小童……名实相符;相悖危。

如有人称别人妻孓为老婆就成了社会问题。

三、紫与朱相似但不相同。

郑声与雅乐虽都是音乐,却有雅俗之分

自有人类以来,这种似是而非混淆是非、善恶的新闻,无日无之

而到了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今天,更是助长这歪风盛行

《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便是挂着善人招牌行强夺拐骗之勾当的地方名人

四、孔子讲人际关系,采互重、互敬是名实相符的相对主义。

即君(领导)先要求自己“克己复礼”待臣然后才能感化臣子以忠回报;

父先以慈待子女,子女才会因感恩回报以孝;

夫先以义待妻妻则以情回馈;

兄友而后弟恭;朋友以義互存。

《礼记·曲礼》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即是孔子贵平等思想的归纳。

汉董仲舒为了讨好皇帝卻擅自改用“三纲”思想,把臣、子的义务绝对化而君、父却不承担任何道德约束。

孔子努力倡导的“名副其实”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从此寿终正寝。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成聊备一格的具文。

“正名”是孔子遗留给子孙各守其分的伦理规范却不圉成了他的预言:

人人名副其实,国家兴盛百姓丰衣足食;

相反,国乱民困春秋、战国、秦朝,是乱世人民贱如蚂蚁。

进入汉朝初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节用爱民乃有文景盛世。

黄巾之乱汉亡,三国兴乃至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為了这段历史的证据

循史而下,莫不因名不副实而祸患不断唯到了唐初李世民,重正名乃有“贞观盛世”。

而魏徵的“陛下导臣使訁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贞观政要·论任贤》)的一席话

道出能成为盛世,端赖“君君(君待臣以礼)才有臣臣(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名副其实”。

教你独立思考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圣人

< 以上图书在微店均有销售,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轻松购买>

本文版权归东方出版社所有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言名不顺则言不顺则事不成”指言语名不顺则言不顺道理上不通,事情就办 不成出处:《镜花缘》四回:“所谓‘言名不顺则言不顺 则事不成’——若‘名正言顺’,事在必行 我们一经闻命,自应即去承旨又何须禀知 洞主。”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不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