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北京东北郊粮库较近的上海大型超市市

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全文)
我的图书馆
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全文)
  & & & & & &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全文) 13:40:40
目 录一、发展基础和重要意义(一)区位条件优越(二)创新资源丰富(三)产业基础雄厚(四)基础设施完善(五)承载能力较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战略定位(三)发展目标三、总体布局(一)建设沿江城镇发展带(二)加强产业空间集聚(三)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四、重点任务(一)推动自主创新(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五、保障措施(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二)创新资源要素体制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和国务院批准的《新区设立审核办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要求,为推进南京江北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特制定本方案。一、发展基础和重要意义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覆盖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等园区和南京港西坝、七坝2个港区,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130万,地区生产总值1435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63亿元。(一)区位条件优越。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沪铁路大动脉在此交汇,连南接北、通江达海,集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完善。(二)创新资源丰富。南京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拥有高等院校53所、省级以上科研机构600多个、在校大学生70多万、两院院士279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85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超过980人。新区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50多个,集聚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数百家,为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教资源基础。(三)产业基础雄厚。新区拥有国家级、省级园区5个,2014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8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卫星应用、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0%;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航运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近三年产值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四)基础设施完善。南京市港航资源优良、集疏运条件较好,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开通,5万吨海轮可直达,江海转运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多条桥梁、轨道、隧道连接长江南北,高速公路、铁路、城际铁路等快速路网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信息、能源、水利等重大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新区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五)承载能力较强。新区拥有94公里的长江岸线、16公里的滨江风光带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湖泊湿地资源丰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浦口、六合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新区3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超过800立方米,近三年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达到60%以上,国家级、省级园区面积达140平方公里,具有较强的产业、人口承载能力。加快新区建设,有利于推动南京及苏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有利于统筹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同发展,并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机衔接;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示范作用。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改革先行、法治先行和生态先行,推动江北新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与上海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联动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二)战略定位。自主创新先导区。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4领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新区创新集成、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释放科技人员的潜力与活力,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高创新型新区建设水平。 2.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江北新区落户并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提升新城-新市镇-新社区(美丽乡村)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绿色、智慧、人文新区。 3.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4.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南京港与长江沿线港口联动,加快长江区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打造江海联动、铁水联运、对接国内外的综合性开放平5台,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协同合作。(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上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区。三、总体布局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区域统筹、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协调发展,形成“一带六区三走廊”区域布局。(一)建设沿江城镇发展带。依托沿江岸线,加强整体城市设计,科学展开新区城市发展框架,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着力提升商贸、枢纽、文化等城市功能,有序推进大厂地区旧城改造,适时启动重工业搬迁改造,加强浦口火车站、六合文庙、瓜埠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面向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的现代商贸核心区。(二)加强产业空间集聚。依托南京高新区,以软件产业片区、生物医药谷、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为载体,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卫星导航产业、先进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依托南京化工园区,重点拓展精细化工产业链,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浦口、六合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汽车机车、电力电气、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依托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宁台合作。依托浦口老城区,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康复养老及相关配套服务等多种功能复合的服务业集群。(三)加强生态空间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结合农村土地整理加强农田林网保护和建设,形成田园式的农业生态开敞空间。严格保护老山—亭子山—长江、滁河—大厂隔离绿地—八卦洲、方山—灵岩山—八卦洲三条生态廊道,保护老山、平山等生态绿地和金牛湖、大泉湖、滁河湿地等生态水体,加强生态绿地、水体和城市清洁空气廊道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持基本水系格局,重点保护滁河、马汊河等通江水系,保障兴隆洲—乌鱼洲、绿水湾等沿江湿地生态,确保城镇周边蓄滞洪空间7充足。四、重点任务(一)推动自主创新。&1.强化自主创新示范引领。积极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高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卫星导航产业、生物医药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打造带动区域发展的自主创新重要引擎。依托浦口区大学集聚区、科研院所、工程中心和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集成电路、基因测序、北斗导航、轨道交通等创新平台,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强化创新要素支撑。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撑能力,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特色的科研中心、创新平台、公共创新中心。大力集聚创新要素,探索创新要素有效利用新模式,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介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引导多元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3.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以高新区、海峡两岸科工园、化工园等园区和浦口区大学集聚区为重点,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打造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以高新区软件园、浦口区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为载体,创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园区和各类公共平台建设、运营管理,更好地发挥各类资本、人才协同促进科技创新作用。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健全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点,建立高新技术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形成集研发、集成应用、成果产业化、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创新产业链。4.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创客联盟、创业学院、科技金融相结合的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组建跨区域创客联盟,全面对接长江中下游范围内众创资源,为创客群体、组织及个人提供完善的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之间的相互结合,构建开放、共享、高效的一站式众创集聚地,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强对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以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软件园、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优势领域,促进新兴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稳步实施大厂老工业片区布局调整,开展化工行业绿色改造升级行动,推进南京化工园建设世界级绿色循环化工产业基地。按照国家规定,引导现有石化产品等商品交易市场规范运行,形成有影响力的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不断提升江北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影响力。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南京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力促进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型服务业。在统筹考虑科研布局和科技资源的基础上,以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为载体,鼓励相关高校、技术研究院、研发与设计中心、实验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在新区设立各类高技术服务业平台。大力推动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小微金融等特色金融发展。4.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经营机制创新、经营业态创新,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动农业与科技、旅游、生态、养生相融合,大力推进集科普展示、生态种植、休闲观光、秸秆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江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统一规划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布局,提升农产品交易和储运水平。(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1.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重视新区城市设计,加强浦口、高新大厂、雄州组团规划建设,推进老城区功能重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功能稳定,逐步形成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特色彰显、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2.推进产城融合。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加快建设桥林、龙袍新城,加强市政、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综合性产业新城。大力发展一批以特色镇为代表的新市镇,合理配置产业形态,形成一批生态宜居新市镇、农业特色产业重点镇、风景文化旅游名镇、都市休闲度假中心镇。3.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以“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多得、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出有畅行”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就业、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帮助农民增加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1.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发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通江达海的通航能力,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促进龙潭、西坝、七坝等港区合理分工与转型升级。加强南京港与长江沿线港口合作,建设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枢纽,打造长江航运物流重要节点,着力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与沿江物流园区通道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经济、快速的货运与物流服务。2.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南京铁路北站,加强西坝综合港区建设,提升临港铁路场站和港站后方通道能力,形成公、铁、水联运的港口物流枢纽。以轨道交通为主导,注重多种交通方式的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提高集装箱和大宗货物联运比重,推动过江通道、城际铁路、区域快速干线路网建设,抓紧开工建设长江五桥,积极做好上元门等过江通道前期工作,推进宁合(南京—合肥)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强化江北新区与南京主城区、新区与周边省市之间的快速高效连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网络、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公交为延伸”的城市客运网络。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城区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新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完善流域、区域防洪体系,提升长江干堤、滁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能力,推进蒿子圩蓄滞洪区建设。实施七里河环境综合整治等中小河流治理及水系连通、农田水利重点片区建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以及农村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水环境。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4.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以建设智慧新区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区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纤宽带网建设,搭建万兆骨干传输网,加快重要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加快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形成便捷惠民的信息服务体系、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智慧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大对自然资源环境、城乡人居环境保护的力度,以长江沿岸湿地、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等为重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和考核。加大南京江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为市民提供更加绿色宜居的生态空间。2.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积极开展大气环境治理,提高产业准入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整治城市扬尘与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秸秆焚烧污染。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沿江化工等排污行业环境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严格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管理,加快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达100%。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保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3.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科学进行项目选址和开发建设,严格控制新增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涉及占用耕地的应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新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加强商业和民用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优质清洁能源,提高城市绿色低碳消费水平。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园,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推进石化、医药、建材等行业的“三废”循环利用,确保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大力推进节水减排工作,促进水循环利用。4.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排污权交易管理系统,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编制新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企业名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大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制定大环保执法事项目录,形成全覆盖的环保执法体系。探索建立绿色绩效考核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权重。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1.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充分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逐步实现江北新区与上海自贸区产业联动。加大新区投融资、贸易服务、外商投资等体制改革创新。以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为重点,优化新区投资环境,增强服务功能,增创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支持新区企业跨国布局和发展,提升区域开放合作水平。2.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围绕快速交通网络构建、资源环境保障、产业分工合作、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等关键领域,实现与上海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联动发展,加快与长三角其它地区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一体化建设;加强与皖江城市带等区域合作,建立与周边区域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机制,不断提高跨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与滁州等安徽中北部地区协同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五、保障措施(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1.提升行政效能。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江苏省和南京市可根据需要赋予新区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新区在改革创新中先行先试。着力整合区域内各类行政资源,进一步理顺内部行政管理体制,适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形成协同管理、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管理模式,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规范市场秩序,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按照国家统一的制度框架要求,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施细则,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清单等目录,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3.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加,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构建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推进基本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诚信新区。(二)创新资源要素体制机制。1.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实行适应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完善差别化的地价控制标准。健全国有土地使用权供应体系,探索租赁、作价入股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加快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探索各类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新区合理用地需求,对新区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单列,新区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可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解决。2.推进金融创新。探索建立江苏省金融办、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参与的新区金融创新发展协调机制,支持新区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积极运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新型融资方式,支持新区开发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入驻新区,依法依规开展人民币业务。3.完善公共财税机制。逐步建立以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对新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江苏省、南京市要在专项资金中予以优先扶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有效方式。新区内凡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4.健全人才支撑体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推动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着力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业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完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
来源:  编辑:丁劼& & & & & & & & & & & & & &南京市江北新区规划&目录一、背景分析:南京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一)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影响..............................................................................................2(二)南京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7(三)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竞争...............................................................................................14(四)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下降...............................................................................................19(五)南京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分析............................................................................................24二、大南京:空间结构战略重构................................................................................................26(一)信息化、郊区化和家庭轿车的影响................................................................................27(二)大城市空间发展规律.......................................................................................................29(三)南京城市空间扩展...........................................................................................................31(四)南京城市空间的重构.......................................................................................................33三、新江北:板块联动协调发展...............................................................................................38(一)战略地点选择..................................................................................................................39(二)发展战略..........................................................................................................................40四、功能定位: 工、交、教、科、居....................................................................................43(一)江北新区现状分析...........................................................................................................44(二)江北新区的产业布局.......................................................................................................45(三)江北新区的功能定位.......................................................................................................45(四)江北新区的城市性质.......................................................................................................48五、功能区组织:江北新区滨江新城................................................................................ ......49(一)现代化的江北新城中心区...............................................................................................51(二)国际一流知识园区...........................................................................................................53(三)世界级发达制造业基地...................................................................................................54(四)现代物流基地..................................................................................................................
55(五)集旅游、观光、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56(六)花园式高档居住区...........................................................................................................57(七)超大型购物城(Shopping Mall)................................................................................ 57(八)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区.......................................................................................................57六、开发规模、时序和投资估算...............................................................................................59(一)用地潜力..........................................................................................................................61(二)用地规模控制..................................................................................................................62(三)人口规模预测..................................................................................................................63(四)开发时序..........................................................................................................................65(五)重大建设工程..................................................................................................................66(六)投资估算..........................................................................................................................67. 2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七)江北新区建设资金筹集建议............................................................................................69七、城市管治与制度创新............................................................................................................71(一)设立江北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72(二)行政事权扩大..................................................................................................................
73(三)实行财政包干和自治..................................................................................................
.74(四)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开发江北新区...................................................................................74(五)知识园区管理制度创新...................................................................................................75八、江北新区与主城的对接.......................................................................................................77(一)都市圈快捷交通系统.......................................................................................................78(二)过江通道..........................................................................................................................
78(三)轨道交通系统..................................................................................................................79(四)公共交通系统..................................................................................................................79. 1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一、背景分析:南京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为南京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南京须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移,依赖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须充分发挥南京的综合竞争优势,利用江北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提升南京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巩固其区域经济中心地位。. 2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21 世纪,国家之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将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层面的竞争,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等给南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和加入WTO 的影响1、全球化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正在形成。伴随着这一进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和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国际竞争也由单一的竞争演化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并且这种更高层次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城市,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全球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全球性资本流快速增长;(2)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3)国家不再是唯一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思想的实体;(4)所有经济活动、文化、信息的跨界连接;(5)通讯媒介产生交流和流动。可见,全球化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它还包括文化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以及政治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的生产方式。生产系统与全球金融和全球市场相连接,制造业发生全球性转移,导致了全球性生产和全球市场的扩展以及全球资本的流动。外来投资成为重要的因素,而跨国公司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迅速,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相继产生。——文化的全球化。商品、资本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种族、语言和宗教的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尤其美国化倾向明显,美国产品(Coca-Cola,Nike,Apple-Mac,Holiday Inn)文化家喻户晓,媒体文化(CNN新闻、谈话秀、肥皂剧、好莱坞电影)充斥屏幕,麦当劳快餐连锁店建成全球网络。——科技的全球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科技(IT)、计算机、机械人、电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3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政治的全球化。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作用被削弱,国际组织(IMF,世界银行、WTO)作用则日益明显。全球化给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程度高的地区经济成长迅速,新领域得到发展,新网络获得延伸,城市得到重振(如Berlin,Vienna 等);另一方面,远离全球化的地区、国家、城市和个人的边缘化倾向明显,经济两极分化,其最终结果是全球化导致区域变迁。全球制造业生产依赖于全球资源,全球性转包合同成为主流,例如IBM微机在美国设计, 在台湾组装,元器件则在太仓生产。发达国家的除工业化(Deindustrilization)使得服务业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伴随着除规则化和私有化(National Deregulation and Privatization)的过程,福利国家制度转向市场扩大和资产管理。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促进时空关系压缩,这使得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联盟实施跨国发展。国际金融由固定汇率(美元为基础)转向弹性汇率,股汇市场发展产生对冲基金,形成全球资本(Global Money)。这种资本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全球性以及竞争性促进了流动空间的形成。南京位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沿江和沿海的“T”形轴线的交汇处,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基础产业的基地。经济全球化为南京市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从发展机遇看,(1)经济全球化使得南京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和外资进一步投资的热点地区;(2)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信息获得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加快南京的工业化进程,从而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条件。(3)有利于南京低成本、低价格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形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国际分工格局。从面临的挑战看:(1)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一些国家进口需求减少,导致出口和资本市场低迷,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融资的难度加大。这些必然对南京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从国内形势看,国内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较大,使改革和发展问题更加突出;(3)全球范围内科技开发成本逐年攀升,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拉大了南京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差异;(4)在企业层面上看,跨国公司技术联盟、强强合并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朝着国际化、巨型化方向发展;(5)世界贸. 4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易新规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为不利,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更为复杂、严格,这对南京的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所有成员国削减和部分取消信息技术关税,这给享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进入和抢占中国市场提供了快捷畅通的途径,从而形成对南京传统产业的冲击。2、加入WTO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生产的跨国一体化是WTO
的宗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WTO规则正在取代国家的规则,国家有被空洞化的趋势。并且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ic)表现为去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倾向,创新、研究与开发、先进生产服务业(Advance productive service)、科技走廊成为发展的新要素,全球性转包过程表现为向特定的区域转移。多数专家预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将成为全球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影响是广泛的,中美(1999年10月)协议可见一斑。在农业领域,中国废除出口补贴,减关税,准许政府以外的农业贸易;在工业领域,中国分期废配额(quota),大幅减收或废除很多门类的工业产品进口配额;在服务业领域,所有主要服务行业取消对外来资金和地方性的限制;在贸易领域,美国公司可以自行贸易,分发和买卖活动及从事有关服务。在就业方面,中国现有一亿四千万剩余劳动力,城市有800-1600 万人失业,农村一亿劳动力季节性失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会增加就业机会,尤其劳动密集服务工业(2.7百万),其中有竞争力的产业如成衣、玩具和鞋(5.4百万)。此外,加入WTO后,效率低而积货高的如汽车、水泥工业得到重组,石化、钢铁和轻工业等汰弱留强,电讯产业政府控制将逐步开放,私人企业经营条件得到改善,金融业尤其外来银行网络获得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进一步加快,有利于引进投资。. 5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图 1-1 全球化的世界图 1-2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带中国加入WTO对南京制造业会产生如下重要影响。——石化工业。其有利影响表现为:(1)有利于加快南京石化行业“减员增效”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有利于促进南京石化工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 6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招商引资,技术合作。不利影响有:(1)入世后,由于进口产品关税削减,逐步取消配额和进口许可证,放开服务贸易,国外公司将更方便的进入国内市场,势必对国内厂家包括南京生产厂,形成压力和冲击;(2)南京石化传统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由于这些石化产品的成本高、售价普遍高于国外,因此,如不迅速改造,入世后有丧失传统市场的危机;(3)入世后,国家将采取可行措施使化工避免高压,但对于国外大公司的实质性冲击只能“缓解”而不能解除。因此,入世后南京一些落后加工企业如农药、染料企业,由于规模小、工艺落后,有被挤出市场的危险。——电子工业。其有利影响:(1)有利于扩大电子产品的出口;(2)缩小电子整机企业在技术、产品设计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3)有利于扩大基础元器件产品的生产,此类产品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南京有一定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4)软件生产企业可以引进大量高科技产品,结合南京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南京软件园”,有利于加快开发各种软件和系统集成,发展前景广阔。不利影响是:(1)高技术电子产品面临挑战;(2)某些信息产品的出口将受到限制;(3)南京部分电子产品生产分散,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车辆制造业。亚洲第一的现代化大型铝合金城市轨道车体组装厂房已在南京浦镇车辆厂交付使用,国内第一的1750米长的城轨电气试验线也全部竣工。这是一座亚洲一流的城轨车辆生产基地。届时将有一半左右部件在南京本地配套,如果每辆车配套在300-400万元之间,那么一年即可为南京带来8亿元的市场。入世对南京现有车辆制造业冲击不大,但继续发展的压力很大。——纺织工业。纺织品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入世后取消出口配额,我国纺织工业大获机遇。南京纺织品、服装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短期内难获较大“红利”。3、城市与区域的空间重构全球化正在导致城市与区域的空间重构(Spatial Restructure)。全球产业网络(地方组织、地方机构和商会)与(半官方)孵化器、面对面交流(社会诚信、信息交换互惠)共同交织在一起,重造当地文化。学习-互动-创新、数据-. 7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050100150200250300农林牧渔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建筑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化艺术广电亿美元99图1-3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变动信息-知识-个性化、信息密集区群聚(Cluster)效应、产业链的瓦解,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极化效应,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对城市区(Cityregion)——网络城市(Network city)和全球区(Global region)的营造。(二)南京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1、外资及其贡献率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两大行业,比重分别为60%和10%左右,其中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为主(图1-3)——外资分布正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从外资分布的分区看,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维持在85-90%的比例之间,尤其又相对集中于4 个地域(见图1-4),即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闽南地区(福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海南)。最近的数据表明:在1985 年到1999 年间,长江三角洲吸收的外资占沿海地区的比重从15.43%上升至28.95%,上升近2 倍,而珠江三角洲的比重从51.31%下降到34.64%。这表明外资在中国的分布正在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港澳资本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美欧日等国家外资的比重相应增加,这样就形成了外资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格局。. 8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200000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60000089 95 万美元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图1-5 吸收外资增长最快的四个省市中国沿海四大区域吸收外资结构0%20%40%60%80%100%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年份%闽南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图1-4 中国沿海四大区域吸收外资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江苏外资增长速度最快,但南京的外资利用比较落后。广东、江苏、上海和福建是外国投资最主要的集中地区。江苏在1992 年后增长速度高于其它省份,1992-99年间平均增速达23%,同期上海为18%,广东14%、福建16%(图1-5)。然而,1999 年南京的外资引进数低于苏州和无锡,居全省第三位(图1-6);另外,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南京的实际利用外资和中西部的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位于同一层次,低于许多经济中心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见图1-7)。. 9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江苏省城市外商实际投资比较(1999)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南通徐州盐城泰州连云港扬州淮阴宿迁外商实际投资额(万美元)图 1-6 江苏省城市外商实际投资比较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经济实力比较00.20.40.60.811.2上海重庆苏州杭州武汉无锡宁波南京国内生产总值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图1-7 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经济实力比较(2000年)2、产业结构转移与升级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替总是从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二、一、三产业结构和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化;从生产要素构成看,则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从主导产业结构看,则是从轻工、机械制造向重化工演替,最终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反映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10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大型企业(46%)小型企业(20%)中型企业(34%)进入80 年代以来,全球化促进全球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全球产业结构演替进程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向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三个明显的倾向:(1)传统制造业的高技术化;(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3)全球就业结构的知识化。当代全球产业转移新特点是:(1)循产业梯度从高往低的波浪式垂直转移向持续的技术扩散转化;(2)中小投资规模的企业空间转移向大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网络扩张演变。随着发达国家加速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积极转移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转移变得更为广泛。世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关系表明,在人均GDP在300—1500美元的工业化初步阶段,以土地、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在人均GDP 在 美元的重化工阶段,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则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时,经济结构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此时对经济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则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南京在近50 年的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又由以轻工业发展为重点转向了重工业,进而又转向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2000年,南京GDP达到1020亿元,人均GDP达到18600元,超过2240美元。因此可以认为,南京经过连续50年的基础工业建设,南京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由重化工前期向重化工后期的过渡阶段(见图1-8)。图 1-8 南京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南京市产业结构现状具有两个特征:(1)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化。1997年,全市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以上;在第二产业内部,电子、石化、机械、汽车、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已呈现突出. 11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的“电、汽、化”支柱优势。目前南京电子工业、石化工业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汽车工业居第三位,并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产业结构转向战略性调整。“九五”期间,南京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电子信息、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与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与制药等正成为城市经济的新生长点。南京市主要工业部门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表现为:①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呈现渐增的趋势;②医药制造业的排位居于中间,近年的发展趋势还不错;③石油加工工业、烟草业的发展较为稳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南京传统产业中的重要生产部门;④采矿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仪器仪表业是正在衰退的产业部门;⑤耐用消费品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的趋势。从南京市本身的经济发展看,通过“九五”的产业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先导,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医药和特种工业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增强了以金融、贸易等为主的城市功能,使南京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移(见图1-9)。但是,南京也出现了明显的传统优势的第二产业部门萎缩,原有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竞争力下降,生产性服务业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等结构性失调问题。图 1-9 南京各产业发展情况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 都会使中国的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但也为南京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南京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南京050100150200250电子设备化学原料石油炼焦交通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普通机械黑色加工非金制品服装纤维电力蒸汽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纺织业食品加工皮革毛皮医药制造其他制造仪器仪表烟草加工食品制造文教用品有色加工橡胶制品造纸纸品南京. 12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产业结构也必须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转移。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这种转移,其关键在于依赖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车辆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到2005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为: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网络及计算机系列产品、通讯设备、系统集成业、软件开发服务业,以及数字式视听产品、微电子及电子元器件等。(2)石油化工产业。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相关产业为重点,发展成为具有百万吨级乙烯,“油、化、纤、塑、肥”全面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的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发展重点为:发挥大企业和大工程的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加强有机原料中间体的配套延伸、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广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适用的清洁工艺。(3)车辆制造产业。以汽车、轨道交通车辆、摩托车、农用车、零部件及改装车为重点,发展成为以大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产品门类齐全,零部件系列配套,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的综合性车辆制造基地。发展重点为: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汽车制造业上水平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外合资合作力度,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加快行业重组和企业联合,重点开发适应国民经济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车型,培育一批上水平、上批量的重要零部件产品。其次,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环保产业等。(1)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生物生化制品、新型化学合成药物及医药中间体、天然资源药物及保健品、高新技术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及农药、畜禽用药品等。(2)新材料产业。以新型合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新金属材料、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氧化稀土材料及系列产品、新电子磁性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为重点发展方向,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整体规模。(3)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积极运用计算机、加工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光电子、微电子等高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加工,重点发展新型自动化仪表、新型及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设备、新型电力设备、数控机床、精密成型加工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4)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工业废气处理装置、汽车排气净化装置、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设备等。. 13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1)商贸流通中心。利用国际化带动产业化,加快把我市建设成长江中下游辐射力和积聚力较强的商贸流通中心,进一步提高南京在国内市场流通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2)科技研发中心。依托和发挥我市较强的科技综合实力,加快建立集高新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开发、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科技产业体系。特别注重将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熟成果按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加快推进其产业化和规模优势的形成,促其逐步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力度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使我市真正成为知识经济产品的研究开发、交易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孵化中心,高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积聚中心和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3)现代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与经济国际化和生活现代化关系密切的新兴服务业,全面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4)金融保险业。依托南京作为央行跨省大区分行所在地的优势,完善金融运营体系,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和经营范围,逐步实现金融保险业的商业化和国际化,使南京成为长江下游影响力较强的区域金融中心。积极、稳妥地吸引国内外,特别是境外的金融保险机构来宁设立地区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建立覆盖南京区域的的资金清算、拆借、贴现和外汇交易网络,扩大重点项目的贷款规模,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和联合贷款筹措建设资金。(5)信息服务业。抓住我国加入WTO给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公证、调查、策划等中介组织以及各种大众传媒,集约化地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6)房地产业。加快河西、宁南、亚东、江北等大型城市新区建设,同时适当进行经济适用房及廉价、廉租房的建设,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7)旅游。充分发挥古都与滨江城市特色的优势,高起点、大空间地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加快钟山风景区、秦淮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大江风貌区等旅游开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商务会展、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等专题旅游,大力开辟科技旅游、产业旅游、假日旅游等新的旅游消费领域。(8)社区服务业。利用和优化现有的社区服务资源,实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建设并举,加快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社会特殊群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3、南京市产业布局的空间再造南京传统产业过去长期以“电子、汽车、化工”工业为主,这些对投资硬环. 14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境要求较高,另外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传统产业布局影响也较大。江北开发具有三大比较优势:(1)水资源充足。该区滨江临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完全能满足大规模开发的需要。(2)土地资源丰富。全区拥有城市可建设用地1485平方公里,是南京市城市用地潜力最大的地区。(3)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该区地处南京水陆交通枢纽,传统工业可以依托这三大优势,发展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多、运量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基地。临港工业是为港口运输作业提供装备,或依托、利用港口运输、仓储条件而发展的加工制造业。南京港区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发展临港工业优势明显。从南京江北新区来看,浦口、江浦、大厂都具有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三)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竞争长江三角洲1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三角洲;此外,长江三角洲也是我国最大的城市(镇)连绵带,在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城镇数量最多,而城市间的竞争也最激烈(图1-10)。纵观中国历史,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化当中。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宁(即今南京)、扬州、苏州和杭州。南京始终是长江三角洲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历经六朝古都,也曾是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首府。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盐商和漕运,在清代中叶以前就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不让伦敦、巴黎。但随着徽州盐商的消亡及运河时代的结束,扬州便快速地衰败下去。而苏州、杭州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但在20 世纪初期苏杭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被上海所代替。建国后的50年发展,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逐步下降,在城市间的竞争过程中,较上海、苏州、杭州和宁波比,始终处在守势和弱势的境地。1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地区、浙江杭嘉湖地区以及宁波、绍兴、舟山三市,总面积9.961万平方公里,1997年底共有城市57个,建制镇1396个。全区直辖市一个,省辖市14个,县级市42个,人口7300多万人。它以占全国1.1%的土地和6.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5.4%的国民生产总值、22.4%的工业总产值和22%的中央财政收入。如果把它与广东省相比较,前者人口是后者的1.07倍,土地面积仅为56%,而国民生产总值却为1.64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4倍。. 15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奉贤图 1-10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中心城市分布及城市发展轴线图1、近代上海作为国际性城市迅速崛起上海的崛起是近现代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历史事件。上海的崛起,除了其江海门户、腹地广大、物产丰富的优越地理环境外,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历史因素。(1)鸦片战争之后殖民性的强制开放。1842年《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凭地利之便,上海很快成为外国商品对华输出基地。1843年《虎门条约》后,英、美、法等国相继设立租界,“十里洋场”畸形繁荣。19世纪70 年代苏伊士运河通航和海底电缆铺设,押汇兴起,各国洋行在华直接投资大增。1895 年《马关条约》使外商获得在华设厂权,资本输出合法化,而上海又成为各国资本输出的最大据点;(2)辛亥革命使民族资本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民族产业受到了政府的大力鼓励;(3)中外移民和包容性较强的新型都市文化产生,移民的活力造就了大上海。. 16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2、初步工业化:无锡、南通、常州的一兴两衰长江三角洲近代城市化进程中除了苏州、扬州因其地缘位置的内陆化而相对衰落之外,无锡和南通、常州也出现“一兴两衰”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是制度性的因素。南通兴办近代工业早于无锡,但南通工业基本是洋务运动的理念。庞大的企业集团是一种依靠某种行政力量建立起来的垄断企业,而且负有企业办社会的责任。南通的先行优势被制度劣势所抵消,在城市发展上也被后起的无锡所赶超。无锡工业化之初虽也有外地官僚参与,但总的来看,其工业化主要得益于私人资本家群体的推动。无锡的城市发展虽然疏于规划,但主要靠工业化来推动,而且这种推动不是企业家直接投资于社会事业,而是交由政府、士绅、宗族和教会去办理。常州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也曾是与无锡不相上下的工业城市,但由于其城市功能的单一,产业结构上也是纺织业单兵突进,缺乏环境支撑和配套服务,最终未能跨越原工业化阶段,只停留在“梳篦+土布”的水平上。3、大城市停滞衰退与中小城市的发展在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几乎处在停滞状态,城市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虽然长江三角洲也在稳步发展,但远离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和循环。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的辉煌成为历史记忆,其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地位逐渐让位于东京、香港、新加坡、汉城和台北。苏州市区的工业经济每况愈下,老苏州几乎成为脱离时代的衰败的“后院”和“孤城”。一度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长城、香雪海、孔雀、菊花等国有家电企业在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面前不堪一击,“四大名旦”成为“四大负担”,从而形成了经济力量单薄的老苏州拖着下属县级市“六只虎”的所谓“小马拉大车”的城乡工业倒挂格局。由于城市国有企业的困境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带动村镇建设,苏南的城市化走上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化发展道路。这种分散型的城市化道路促进了20 世纪90 年代苏南地区的“小城镇热”。整个苏南地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尤其是县治所在镇的城市外观得到极大改观,出现了张家港等一批新兴中小城市。. 17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4、浦东的开发和苏州的复兴1978年改革开放后,真正改变长江三角洲城市格局的事件是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以及1992年十四大之后苏州东西两个开发区的积极兴建。邓小平在珠三角的深圳特区感叹上海浦东当年未设特区是一个大失误。基于这种认识,中央政府和上海以更加宏大的气魄投入浦东开发。经过十年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 世纪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1990 年浦东开发初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仅为60.24亿元人民币,2000年达到920.5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4447美元,是10年前的15倍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浦东的开发使大上海再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国际性位置,并很快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树立了经济龙头的位置。与此同时,苏州也加快了发展步伐,随着高科技工业园区和新加坡工业园区两个东西开发区的建成,相对衰败和封闭的苏州终于借助外力重新焕发光彩。近10 年间,苏州的城市发展有了很大起色。到2000年底,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7572家(其中开业投产4761家),合同外资355.64 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02.46 亿美元。2001 年引进外资总额占全国的10%,成为中国吸收外资最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3。正因为苏州的开放明显快于无锡和常州,无锡、常州与苏州在短时间内拉开了距离,而苏州与上海的分工协作更加密切。5、参与全球化: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建设跨入新世纪之际,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正在酝酿着一场新变化。中国加入WTO,不仅会加速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而且也会同时加速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技术流动和人才流动。中国要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同世界进行“对话”,必须要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崛起自己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作为我国沿海和沿江两条经济带的“交汇点”,拥有坚实的区域基础,有可能、有必要、有条件发展成为2浦东新区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面,面积53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3.4万。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3截止到2000年12月,苏州市实际到帐外资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03个,合同外资286.97亿美元,占80.69%。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33个,合同外资76.89亿美元。世界500强有77家在苏州投资,投资项目172个,合同外资52.56亿美元。. 18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十五”规划奋斗目标,除了强调“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之外,还特别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十五”末上海要建成亚洲特大型国际城市,经济总量接近洲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这一目标与国家“十五”规划中要构筑1-2个特大型国际城市以带动全国经济,以及发挥上海区域整合和辐射功能的要求相呼应。而上海2015年长期规划的目标更高:经济总量、综合竞争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总体上接近或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4。6、浙江城市化带动战略:发展大城市继上海浦东开发之后,浙江认识到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性。从“温州模式”的城市化道路出发,以体制改革为推动力,建立了有利于城镇集聚和城镇建设的新机制,尤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发展。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从有利于发挥优势、增强中心功能出发,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高起点考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较强的产业和技术创新功能、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功能、信息和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城市面貌大为改观。长江三角洲最南端的宁波,其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港口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的发展,正在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前进。7、江苏城市发展新思路:做强、做大、做优、做美江苏省自80 年代以来忽视了城镇化的集聚功能,未能发掘城镇化对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的许多潜在机遇。继上海和浙江之后,江苏城市化战略有了较大的调整。2000 年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全省城市发展战略5,突出强调大城市的作用。“着力把地区条件较优、综合实力较强、城镇基础较好的南京、苏州、无锡、4在众多衡量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的指标项中,年资金融通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港口吞吐量、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外贸进出口总额是其中最关键的五项指标。从这些指标来衡量,上海与国际大都市还有不小的距离。东京的面积只有上海1/3强,人口密度却是上海的2.8倍,人均GDP则是上海的21倍;太平洋西海岸的美国加州人口只有上海的一半,而GDP则与我国全国经济总量相当,是上海的20倍。5江苏省“十五”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了“三圈四市”的基本框架。“三圈四市”战略的核心是接轨上海,同时加速与毗邻的山东、安徽、浙江等省的区域性合作。“三圈”指建设以南京、徐州、苏锡常为核心的三个都市圈;“四市”是指努力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建成大型经济强市。为此,江苏省还提出了三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各级中心城市是:一级中心城市,Ⅰ类:南京。Ⅱ类: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二级中心城市:南通、镇江、扬州、淮安、盐城、泰州、宿迁。三级中心城市,Ⅰ类:江阴、常熟、宜兴、新沂。Ⅱ类:其它县级市、县城。. 19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徐州四个特大城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综合上述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过程,南京作为历史上的中心城市,其区域地位逐渐被削弱,尤其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未能把握时机。电子、汽车和化工等传统产业的龙头地位下降,流通、交通和商贸等消费性服务业有所增长,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城市综合竞争力6较上海、苏州、杭州和宁波均有所下降。(四)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下降以高度流动性、高度集约化、高度垄断性和高度渗透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既加速了城市功能的国际化程度,使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步增强,又推动了国家之间竞争向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转化,使城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城市的优势和劣势、城市的互补和竞争、城市的繁荣和衰微无不与城市竞争力紧密相连。南京市土地面积与上海相当,总人口、GDP 和人均GDP 以及机场客运量仅是上海的1/3-1/5 左右。若与香港、新加坡比,人均GDP 仅是它们的1/10。即使与广州、杭州、苏州和宁波相比,总人口、GDP和人均GDP以及机场客运量都处于末次水平(表1.1),其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下降之中。表 1-1 南京市与主要城市基本资料对比城市总人口(万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GDP(亿元)人均GDP(万元/人)机场客运量(百万人次)上海(
3.45 17.68南京(
1.87 2.436苏州(
2.66 ------杭州(99)
----- 2.9816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0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宁波(
2.202 1.22深圳((五普)
2.376 6.4香港(98 12717(港币) 18.71(港币) 32.13广州((五普)
2.40 13.2新加坡293 6415654.9(美元)23532 美元-----1、南京市在全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 年、1998 年)、24 城市统计年鉴等数据,选取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深圳、厦门、杭州、南京、苏州、西安、成都、无锡、东莞、青岛、福州、温州、、宁波、大连、南昌、珠海、大连、石家庄、哈尔滨24 个城市,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城市竞争综合力和分力指数计算。中国的这24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排序7为: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厦门、无锡、天津、大连、杭州和南京。按2000年数据资料,南京在全国大城市中的地位,国内生产总值排第16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排第7位,固定资产投资排第11位,工业总产值排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第12位,出口总额排第9位,实际利用外资排第12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排第7位(如表1-2,1-3)。表 1-2 2000年度中国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一)7在24个样本城市的中,上海综合竞争力指数最高,为1.47。劳动力的指数最高的前5个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南京为资本力最大的四个城市,其中上海为最高。科技力排名在前四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大连。区位力排在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武汉、北京、西安、哈尔滨、广州、南京、南昌、成都。环境力指数前10名依次是珠海、厦门、青岛、北京、大连、石家庄、南京、重庆、无锡和杭州。. 21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国内生产总值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位次城市累计(亿元)城市累计(亿元)城市累计(亿元)城市累计(亿元)1 上海4551.15 上海497.96 上海1861.17 上海6174.872 北京2460.50 北京 398.40 北京 1297.40 天津 2582.103 广州2383.07 深圳221.90 广州924.19 广州2557.344 深圳1665.24 广州200.07 深圳616.25 深圳2517.855 天津1639.41 天津 133.61 天津 608.20 苏州2383.946 重庆1590.00 重庆104.05 苏州 516.34 北京2292.307 苏州1540.71 南京 92.60 杭州514.00 无锡1778.578 杭州1380.00 苏州 82.64 重庆507.00 南京1602.909 成都1310.00 大连80.90 成都475.90 杭州1543.0110 武汉1207.00 青岛 80.01 武汉462.00 宁波1427.6711 无锡1201.00 武汉 69.77 南京412.05 青岛1400.5012 宁波1191.50 杭州 69.19 无锡350.10 大连1047.4013 青岛1151.20 宁波 64.35 青岛321.10 重庆956.7414 沈阳1116.10 沈阳 60.20 济南305.90 长春749.7015 大连1110.80 成都58.76 大连268.50 沈阳704.2016 南京1020.00 无锡55.71 沈阳262.00 济南680.0417 哈尔滨1002.70 哈尔滨53.80 哈尔滨253.70 成都632.4218 济南952.20 济南49.05 宁波236.95 珠海589.60. 22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19 长春824.00 西安46.80 长春235.20 西安531.1020 西安689.00 长春30.40 西安233.44 哈尔滨500.30表1-3 2000年度中国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位次城市累计(亿元)城市累计(亿元)城市累计(亿元)城市累计(亿元)1 上海1722.27 深圳345.63 上海31.60 上海9705.002 北京1443.30 上海253.55 广州31.15 北京7771.503 广州1120.97 北京 119.68 北京 30.10 广州5545.194 天津736.63 广州117.92 深圳29.68 深圳3169.005 重庆643.58 天津86.26 苏州28.83 天津2281.556 武汉606.00 大连73.00 天津28.25 杭州2088.477 沈阳566.00 青岛68.48 大连13.10 南京1963.768 成都554.21 杭州60.41 武汉13.00 重庆1904.719 深圳538.17 南京53.68 青岛12.82 成都1890.4410 大连488.70 苏州52.59 无锡10.82 沈阳1700.4911 哈尔滨454.80 宁波51.68 沈阳10.44 武汉1694.3212 南京419.81 沈阳13.25 南京9.87 苏州1477.0113 杭州403.95 武汉11.77 宁波6.22 大连1374.7014 宁波389.29 西安10.61 杭州4.31 西安1335.6315 济南354.70 重庆9.96 长春3.60 济南1274.96. 23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16 无锡351.51 成都8.51 重庆3.45 哈尔滨1256.7017 苏州348.17 长春7.82 济南3.20 宁波1172.9418 西安328.47 哈尔滨6.78 成都2.65 无锡1078.3519 长春311.20 济南5.71 哈尔滨1.70 青岛1073.1320 青岛307.70 无锡----- 西安1.56 长春1013.202、南京市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南京市在整个长江三角洲中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如表1-4 所示。可以看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15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第二,仅次于上海市。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的是,南京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综合实力虽然比较强,但是在7项单项指标中,除了城市科技实力和城市服务设施水平排名靠前以外,城市经济实力仅排第5,城市资金实力排第7,城市产业结构与效益排13位,城市开放程度第4位,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第8位。表 1-4 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1998年)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资金实力城市科技实力城市产业结构与效益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服务设施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综合得分排序上海4.7 1.1 3.1 2.162 9.6758 1南京2.6 2.1 1.6 -0.4 2杭州4.2 1.4 1.8 0.4 3宁波3. -0.7 0.853 0.8 3.2667 4无锡3.4 0.1 0.48 0.81 1.7 5绍兴0.3 -1.1 0.225 0.4 2.7832 6常州-0.675 0.4 0.2 2.9 1.42 7苏州-1.5 0.2 1.6 -0. 8. 24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扬州-0.8 1.2 -1.4 -1.2 9南通-1.9 -0.7 -0.82 -1. -0.7908 10镇江-2.8 0. -0.5 -2.8 11舟山-4.8 -1. -1.6 -1. 12嘉兴-3.637 -1.8 1.4 -3.2 -6.9721 13泰州 -2.9 -1.6 -1.5 1.7 14湖州-3.7 -1.8 -1.476 -4.7 -8.4536 15资料来源: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总体而言,南京市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内河港;人才竞争力较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科研院所众多,科技成果丰硕。此外,南京在资本实力、金融控制能力、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竞争力也较强。然而,尽管南京的科技实力虽远远超过苏州,但苏州的科技竞争力却大大超过南京。究其原因,南京需在制度、文化、管理、开放等竞争力方面有所提升。(五)南京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分析南京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以上海市为中心,形成北翼以南京为区域中心,南翼以杭州为区域中心的宁-沪-杭“金三角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南京市是金三角经济向北辐射、推动苏北、鲁南、皖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沿据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省会城市南京经济总量、人均GDP和外向型经济水平,已经落后于杭州,甚至落后于苏州、无锡两个地级市。这使金三角北翼处于薄弱状态,影响了苏北、皖北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南京、扬州、镇江三市相距在100 公里左右,共同构成的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银三角”。该三角地处苏中、承南启北,是推进苏中、苏北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据点城市。南京的经济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对扬州、镇江的吸引和辐射能力,削弱了银三角的经济推进力,这不能不说是苏北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25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南京和安徽的马鞍山市、滁州市相距在50公里左右,构成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马-滁“铁三角”,虽然地处两省,但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南京的弱势地位,对马鞍山、滁州经济快速成长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提升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可以完善“金三角”、“银三角”和“铁三角”的区域经济格局,从而可以带动苏中、皖北、苏北地区的现代化,促进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实现苏北地区和周边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反之,加强南京与构成“金三角”、“银三角”和“铁三角”的其它核心城市的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可以加快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巩固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2002年4 月28日南京市江北行政区划实施重大调整。江北地区,滨江临水,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丰富,城市用地潜力巨大;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同时,南京港区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及时开发江北,这是推进南京富民强市的重大战略布署,是加快江北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也是江苏省发展苏北、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之一;及时开发江北,为南京重振雄风,再创辉煌提供了契机。及时开发江北,将对拉动苏北、皖北经济,实现南京经济跨越式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江北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6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二、大南京:空间结构战略重构信息化、郊区化、家庭轿车的发展推动南京市的空间结构战略重构。根据城市空间发展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发展的规律,为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理想的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应该是“以主城为核心,加快仙西、河西新城区建设,做强中心城市;南拓江宁,跃江北展,做大做强城市两翼;形成一城两片,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带形城市空间格局”。. 27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南京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首先要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辐射力,提高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在全国的地位,树立“大南京”的战略观念,重构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所谓“大南京”,就是顺应信息化、汽车时代和郊区化趋势,将“南京1小时都市圈8”(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6城市9)作为构造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技术流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信息化、郊区化和家庭轿车的影响1、信息化近 20 年来,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革,尤其信息的经济化倾向再一次推动和调整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概括起来,信息经济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基本特征:(1)核心的高技术集中在信息处理,集成电路加快了信息处理的过程。(2)高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在生产过程,而不是最终产品,这样大大促进了信息经济部门的增长。很显然,这两个特征对现代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生产、消费和管理组织中的弹性加强,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节点。80年代以来世界某些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两个主要全球过程交叉相关。第一过程是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迅速增长;第二过程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城市作为主要的国际商务中心体现了一些新城市经济现象正在形成。城市服务业已经成为许多大都市区巩固新工业空间综合体以及带动收入和总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其中在最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成为发达国家城市最近增长的8大都市圈(Megalopolis,又译大都市连绵带)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创。上世纪50年代,他在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考察时,注意到阿拉巴契山以东一个个大城市迅速发展,并和周围一些中小城镇组成城市集团,如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集团。1957年他再次到原地考察,敏锐地注意到一个新情况:从新罕布尔州到弗吉尼亚州,沿主要交通干线大中小城市连绵不断,城市与城市界限不清仿佛已连成一体,形成了巨大城市带。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这个城市带便被称为“波士华城市带”,为世界三大城市带之首。以日本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5万平方公里工业带为世界第二大城市带。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被戈特曼列为世界第三大城市带。国内学者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都市经济圈的理论。大多数学者将都市经济圈定义为: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都市经济圈的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9据统计,南京新街口商业圈的销售额有20%以上是由周边5市消费者实现的。. 28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主要特征10。2、郊区化总的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尚处在以人口向城市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但对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地区而言,也表现了中心城市的郊迁扩散现象。发达地区新区建设和开发区建设在多年分散建设的基础上,随着高速公路等区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出现新型企业、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别墅区向高速公路等节点扩张的趋势。这些现象在上世纪以来世界上不少大都市地区就已相继出现过,称之为“郊区化”现象。郊区化的结果是:(1)中心商业区衰退。(2)工厂郊迁。由于大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外迁推动了部分职工的外迁。(3)郊区大型平价商城建设。在城市近郊建成一批大型平价商城,建材城、灯具城、陶器城、轻纺市场等使人趋之若鹜,麦德龙、“家乐福”大型超市抢滩中国城市。(4)郊区别墅区发展和远郊度假区出现。在城市的郊区,大型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贵族俱乐部、赛车场等纷纷兴建。最近几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以及其它因素使得南京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市中心区人口、工厂外迁,形成了相对南京城市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3、家庭轿车交通工具的革新是郊区化形成的技术基础,包括小汽车的普及和捷运系统的完善。这些使得城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成为可能,促使城市的布局形态发生分散化,沿着汽车干道迅速分散蔓延。原先的市中心功能聚集效应不断减弱,城市布局从单核心型向多核心的城市发展形态过渡。10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创新、开发、设计、行政、个人服务、生产技术、保存、交通、通讯、批发、广告、情报、保密和储藏等,其中心内容是商务和消费市场的结合。. 29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图2-1 交通方式与城市规模形态的演变1—步行马车时代;2—电力街车时代;3—汽车时代;4—高速公路时代(二)大城市空间发展规律由于城市本身特性、规模大小以及城市的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类型。对于我国城市而言,国家及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衍生及类型分异依据城市中心区、城市外围功能区和周围卫星城镇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衍生及类型分异做如下划分:表 2-1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衍生及类型分异结构类型主要特征 典型城市1)集中块状结构类型城市中心区和外围功能区组成单块集中紧凑用地,卫星城镇相对不发育。这类城市空间结构最为紧凑,一般是新城围绕核心区呈圈层扩展而形成的。如沈阳、北京、无锡等。2)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型城市外围各种功能区围绕中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若干方向较为发育,若干方向较不发育,总体呈放射状。这类城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或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如南昌、合肥等。. 30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策略研究Strategic study o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in north part of Nanjing&而在各个方向表现出不确定性所造成的。3)连片带状结构类型由于自然条件(如河谷、滨海地带)等的影响,城市中心区和外围功能区连片向两侧拉长,卫星城镇和其它方向的外围功能区均不发育。兰州、青岛等属于此类。4)双城结构类型城市中心区分置于两个独立地块,各自形成了特定的外围功能区。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政策和工业布局等而形成的空间格局。如湛江和包头等。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大型超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