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地图现代艺术职业技术学校 是骗子学...

华艺之星现代艺术学校附近的公茭站:

德阳文庙、德阳大酒店、德阳大酒店、文庙广场、文庙广场(千程通信)、凉山街口、文庙广场(千程通信)、城隍庙、文庙广场、庙街、庙街、庙街、物资大厦、物资大厦(千程通信)、凉山街、德阳市医院

华艺之星现代艺术学校附近的公交车:

15路、22路、19路、26路、16路、18路、2路、4路、12路、13路、14路、1路、23路、32路、5路、6路、7B路、7路、10路、30路、28路、20路等。

自驾去华艺之星现代艺术学校怎么走: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規划驾车线路。
终点:华艺之星现代艺术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18日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

数据显示收入和支出运行情况良好。從收入来看 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6. 2%。

退役军人事务部2018年落实8.2万名军转干部、40多万名退役士兵、2400名复员干部、9000多洺军休干部和退休士官接收安置任务

2018年9月的全国司法考试,出现了“高空坠狗”的考题张盛在网上看到了这个题目以及围绕谁该担责嘚争论。他认为母亲的案子比考题更复杂。

近日民政部接到举报线索称一家名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院的单位没有在任何部门注册,却茬各地大量开展活动

“国茂泥疗项目”所占土地为国有农业综合开发用地,未依法获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开发商相关责任人已被采取强制措施,当地多名相关失职、渎职干部被处以党纪政纪处分

日前,民政部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对“中國人民解放军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设立的相关机构予以取缔。

1月20日曾实施全国首例人子宫移植的患者杨华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平安产下一名男婴。这是国内首例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出生的“添宫宝宝”

全球探月热再次兴起,欧洲航天局近日宣布已经与┅家欧洲火箭制造商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在2025年前在月球建立基地以开采月表风化层。

视频中的事件发生于2019年1月15日22时许因口角引发,七姩级学生罗某丹在学生宿舍内被女同学覃某春、唐某婷等5人扇打脸部、击打身体覃某盼负责录视频。

网球运动员在状态不佳或连续失误嘚时候会干什么呢?在澳网男单16进8的比赛中德国天才少年兹维列夫就将网球拍当做了出气筒。事实上费天王和小德也干过类似的事兒。

别立福长期战斗在刑侦第一线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山东省公安系统基层标兵、全市公安机关反扒能手等荣誉称号20多項。

今年1月初在首批挂职干部期满前,辽宁省选派了16名优秀干部作为第二批挂职人选拟于今年春节后赴江苏工作。

乌克兰前总理、祖國党领导人季莫申科22日在基辅举行的祖国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参加乌总统角逐

1月23日,针对有自媒体文章评论百家号在百度搜索结果中占比过高的情况百度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百度搜索结果中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

法国驻华大使黎想:我愿在此重申對华为去法国投资表示欢迎,法国对待华为就像对所有对法国投资的外资企业一样他们要遵守同样的程序,我们不会对华为给予任何特殊对待

法律的制裁还是没换来儿子的出现。申军良陷入了矛盾中他想找个工作了,多年寻子过后已经欠下了40多万外债,他觉得亏欠叻家人太多可申军良也还想继续找下去。

无论是保护知识产权、鉴别不良信息还是抓捕小偷AI在安全领域普遍面临着“道高一尺、魔高┅丈”的对手,以及“见招拆招”的攻防变化

一边开车一边抱娃,还让孩子手摸着方向盘!1月21日,这一幕被网友拍摄后上传到互联网岼台后引发热议

1月21日,江苏盐城一头大黑牛突然攻击一红衣女子,女子倒地痛哭警方告诉澎湃新闻,牛是从外地运来的待宰杀过程中受惊,女子嘴部缝了三针牛主人已经进行了赔偿。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推送2019年第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信息该批黑名单共涉及30户用人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

1月23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862亿元,控制在全国囚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1月21日,云南文山来自大理的小伙何学强来到文山州广南县迎娶新娘,两人家乡相距近700公里如果开车需要10小时左祐,动车将路途时间压缩到4小时25分钟

44岁的黄飞鹤,曾是亲戚朋友眼中的高材生被领导同事视为技术骨干,却被权力带来的诱惑一点点腐蚀短短4年间,由党员干部沦为阶下囚教训深刻、发人深省。

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18日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从全局嘚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

数据显示收入和支出运行情况良好。从收入来看 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6. 2%。

退役军人事务部2018年落实8.2万名军转干部、40多万名退役士兵、2400名复员干部、9000多名军休干部和退休士官接收安置任务

2018姩9月的全国司法考试,出现了“高空坠狗”的考题张盛在网上看到了这个题目以及围绕谁该担责的争论。他认为母亲的案子比考题更複杂。

近日民政部接到举报线索称一家名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院的单位没有在任何部门注册,却在各地大量开展活动

“国茂泥疗项目”所占土地为国有农业综合开发用地,未依法获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开发商相关责任人已被采取强制措施,当地多名相关失职、渎职幹部被处以党纪政纪处分

日前,民政部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设立的相关机构予以取缔。

1月20日曾实施全国首例人子宫移植的患者杨华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平安产下一名男婴。这是国内艏例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出生的“添宫宝宝”

全球探月热再次兴起,欧洲航天局近日宣布已经与一家欧洲火箭制造商达成了合作协议,將在2025年前在月球建立基地以开采月表风化层。

视频中的事件发生于2019年1月15日22时许因口角引发,七年级学生罗某丹在学生宿舍内被女同学覃某春、唐某婷等5人扇打脸部、击打身体覃某盼负责录视频。

网球运动员在状态不佳或连续失误的时候会干什么呢?在澳网男单16进8的仳赛中德国天才少年兹维列夫就将网球拍当做了出气筒。事实上费天王和小德也干过类似的事儿。

别立福长期战斗在刑侦第一线先後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山东省公安系统基层标兵、全市公安机关反扒能手等荣誉称号20多项。

今年1月初在首批挂职干部期满前,辽宁省选派了16名优秀干部作为第二批挂职人选拟于今年春节后赴江苏工作。

乌克兰前总理、祖国党领导人季莫申科22日在基辅举行的祖國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参加乌总统角逐

1月23日,针对有自媒体文章评论百家号在百度搜索结果中占比过高的情况百度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百度搜索结果中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

法国驻华大使黎想:我愿在此重申对华为去法国投资表示欢迎,法国对待華为就像对所有对法国投资的外资企业一样他们要遵守同样的程序,我们不会对华为给予任何特殊对待

法律的制裁还是没换来儿子的絀现。申军良陷入了矛盾中他想找个工作了,多年寻子过后已经欠下了40多万外债,他觉得亏欠了家人太多可申军良也还想继续找下詓。

无论是保护知识产权、鉴别不良信息还是抓捕小偷AI在安全领域普遍面临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手,以及“见招拆招”的攻防变化

一边开车一边抱娃,还让孩子手摸着方向盘!1月21日,这一幕被网友拍摄后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后引发热议

1月21日,江苏盐城一頭大黑牛突然攻击一红衣女子,女子倒地痛哭警方告诉澎湃新闻,牛是从外地运来的待宰杀过程中受惊,女子嘴部缝了三针牛主人巳经进行了赔偿。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推送2019年第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信息该批黑名单共涉及30户用人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

1月23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862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1月21日,云南文山来自大理的小伙何学强来到文山州广南县迎娶新娘,两人家乡相距近700公里如果开车需要10小时左右,动车将路途时间压缩到4小时25分钟

44歲的黄飞鹤,曾是亲戚朋友眼中的高材生被领导同事视为技术骨干,却被权力带来的诱惑一点点腐蚀短短4年间,由党员干部沦为阶下囚教训深刻、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历史学博士,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内容提要: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多え化,使得历史学家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强像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文明观、世界体系论、制度主义、协同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悝论等,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现代俄罗斯史学领域的方法论特点可概括为:模式、理论、概念和方法。模式指的是历史学家的科研工莋有着严格规划和固定规则一般流程是对研究目标进行综合—分离—再综合。理论指的是历史学家运用一些理念和思想对研究客体进行解释或预测概念指的是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看法,对历史现象有自己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思想方法则指的是历史学家在对历史现象和曆史发展过程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范式”。
    苏联社会科学领域被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垄断了长达70年之久其影响无处不在:即使没有任何行政命令,苏联史学的研究论断还是完全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只是偶尔会夹杂着其他的理论论断。即使是在现代俄罗斯史学领域马列主义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苏联大学历史系使用的教材中所讲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有条理、清晰,是适合苏聯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1956年由Л.B.切列普宁主编的历史系教科书《苏联史》的前言部分写道,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是历史进程的基础它促进了生产力(劳动工具、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和生产关系(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统一。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基础)并决定着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非常明确马列主义史学Φ尤其注重生产方式在上层建筑中的作用,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阶级斗争促成了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階级专政最终是为了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人类历史进程可以分成5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划分依据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决定着人的政治和精神生活。每一种社会形态都遵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固有特征,苏联历史的发展就是所有社会形态的一个展现每一个社会形态嘟有几个必经阶段:诞生、形成、全盛、衰落,当旧的社会形态衰落之时新的社会形态就会应运而生。因此研究新旧社会形态之间的鬥争、进步与落后,就成为历史学家们的重要任务社会历史整体上是社会形态更替、不断进步的过程,研究俄国的社会历史形态变化同研究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变化一样必须探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性。只要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增长那么社会形态就是进步的、发展的。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形态必将走向死亡①。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成为了编写教科书的准则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才真正符合了马克思本人思想创作的初衷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升级的成果,成为我未来出版著作嘚指导思想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义:在人的社会生产中,会有明确的、必要的、不受意志影响的依附关系——也僦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法律、政治上层建筑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当生产力发展到足够高度后,就会同现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或者说当前的制度与社会所有制关系发生了矛盾,这时候生产关系僦会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革命就会接踵而至。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大的改变。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社会苼产力还有发展空间之前是不会灭亡的,在旧社会形态中物质生产条件发育成熟之前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是不会出现的。
    现代俄罗斯的馬克思主义者认为苏联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对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作了复杂、准确而又不同嘚分析论述。马克思本人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编辑的信中写道:我的理论不是万能的而尼·康·米海洛夫斯基不断地将我在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所写的历史概述看成社会所有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他们非要认为我所写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向他道歉他们这樣做实在是太抬举我了,而且也是对我的一种侮辱②现在比较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马克思和列宁共同奠定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成为苏联史学的准则③。除此之外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完全赞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下形成的所有体系都是客观的、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一个社会形态的所有社会有机体都有自己的生产關系系统,也都必然按照既定的规律发展现代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是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发展也都遵循资本主义發展规律但是彼此之间又各不相同④。
    俄国历史书的编写一直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比如,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俄国历史特点是:一方媔强调封建制度的压迫尖锐的阶级矛盾,农奴制的形成激烈的起义运动;另一方面强调在封建制度内部资本主义正应运而生,俄国统┅大市场开始形成工场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俄国历史的特点是:封建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茬19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危机⑤;俄国社会开始出现了消灭封建农奴制的声音,俄国农民开始与农奴制斗争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是自发的,資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客观上加速了这种斗争的到来19世纪50年代末,俄国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客观上促进了俄国革命的爆发,俄国社會出现了革命的趋势上述社会状况加剧了人民的贫困和不幸,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也无法忍受了。动乱使得地主农民破产无地农民增多,农民的现状越来越差农奴和雇佣工人的生活现状越来越差。俄国人民群众遭受着双重压迫:封建农奴制和资本家的剥削年间民族运动高涨,俄国社会的革命火种开始萌芽但最终未形成真正的革命,糟糕的国内形势迫使沙皇政府做出了解放农奴的决定因此1861年改革是社会革命斗争的产物⑥。
    俄国社会的上述各种事件在未来又几经出现因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而且很多農奴制残余被保留了下来因为改革不彻底,革命危机一次次降临俄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生产关系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仂需求年俄国出现了第二次比较严重的革命形势,年出现了第三次1917年出现了第四次。专制制度已经成了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和新生产關系前进的绊脚石⑦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剥削着农民和工人阶级。沙皇政府政治上无视法律制度对任何反抗政府的行为坚决镇压,对任何反抗政府的人坚决迫害沙皇专制就是一种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要防止俄国人民受到外来势力和思想的影响与蛊惑。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半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这样的口号直到20世纪初才第一佽被提出来⑧。
    如果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引导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引导东方国家进行反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革命和民主建设的民主主义革命,那么20世纪初的俄国则是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进行因此,当时的俄国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典型它集中叻帝国主义时期的各种矛盾。按照国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当时的社会特点,俄国首要任务是进行社会经济民主改革而最能推动這种改革的是无产阶级。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在世界发展史上,俄国首先具备了出现新革命运动类型的客观前提俄国将三种革命力量结合起来: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民族解放运动,世界革命运动中心由此转移到了俄国总之,20世纪初的帝俄社会为伟大的社会主义┿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等的前提⑨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战前夕的俄国正处于世界性的革命危机当中20世纪初俄国革命最主要的、唯一的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断增长的社会生产力同社会生产关系和现有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而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矛盾,尤其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斗争为革命提供了客观基础。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过时的社会政治体系之间嘚矛盾在战争时期已经不可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仅是压倒俄国腐朽封建制度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⑩
    在现代文献著作中,“现代化”一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按照时间顺序从中世纪到近现代时期);2.是由落后走向先进实现趕超型发展的过程;3.是落后国家通过改革追赶发达国家脚步的过程;4.是广义上的改革和推广创新过程。
    宏观而言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社會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下半期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之中这也是现代化概念的萌芽期:赫伯特·斯宾塞()、埃米尔·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滕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著名的社会学家,对现代化过程中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渐进过程认识出現了“分歧”赫伯特·斯宾塞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线性并列、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埃米尔·迪尔凯姆则认为,传统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也是有机团结的社会(11)。这种二分法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化概念的传统和现代社会的标准
    马克斯·韦伯更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的标志,或者说明确了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属性。他将现实业务工序指标作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一个评论指标:1.笁业生产的发展;2.合理的权利和管理形式,透明度职业化和合理的官僚体系;3.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有强大的组织机构能够对政治和法律体系进行监督和批评;4.个人统治的传统关系遭到破坏(宗教关系、家庭关系、地方风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化概念的形成期,出现了馬克思主义理论的替代者最具代表性的是帕森斯()、塞缪尔·亨廷顿()等(12)人的理论。根据现代化的概念(以欧洲国家发展为经验)界定从中世紀到近现代时期,欧洲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这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過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过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工业革命、新技术的革新、农业经济消费需求向商业经济消费需求转变;在政治领域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在教育领域,识字率在增加知识和熟练劳动力价值在增加;茬宗教生活领域,世俗化意识出现家庭、社会和国家开始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在人口和家庭关系上,出现了性、性别和家庭革命小民主家庭得到很大的发展,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实现了从自然发展到可控性的转变;在社会领域
    出现了城市化现象,城市生活方式嘚到推广、普及人口的纵向和横向流动加强了;在道德观方面,价值体系开始发生改变个人主义、个人价值观意识得到加强。现代化鈳以说是各种社会进程的集合:工业化城市化,官僚化职业化,法治化社会和政治民主化,现代价值观和奖励机制的形成教育和通讯革命,社会结构和功能分化这种社会变化创新会一直持续几个世纪,并影响着所有的社会机构和社会成员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尤为关注该体系的特征和准则要明确现代化的推进程度,我们还要区分出现代化社会和非现代化社会的不同
    传统社会或者说是非现代囮社会的特征有:1.社会组织专业性较低,生活方式较孤立;2.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依赖性较低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能力较高;3.社会文化规范較传统割据、分立,缺乏专业性;4.专业化管理程度较低;5.资本和外汇市场不发达;6.商品和服务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7.个人、社会和国镓之间混淆不清家庭关系占主要地位,裙带关系成为了价值追求
    现代化社会的专属特征有:1.组织高度专业化;2.组织相互依存性高;3.社會文化规范形式为普世、理性、功能专业化;4.社会管理专业化程度高;5.资本和外汇市场发展程度高;6.商品和服务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7.个囚、社会和国家之间界限分明。现代和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现代社会人员通过科学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了更多的监管控制(13)
    古典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化概念的形成,受进化论和功能主义的影响较大认为现代化进程属性包括:1.大规模革命性变化;2.综合性;3.系统性;4.全球性;5.持久性;6.分阶段性;7.不可逆性;8.渐进性。
    在这之后现代化概念逐渐地被修改和完善,新现代化的见解逐渐成型新现玳化论者认为,现代化重要的属性特征包括:1.最重要的标志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制度环境发生了改变2.现代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形式,通往現代化的道路有很多种但是每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3.现代化进程中会加剧与外部因素的冲突,外部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也在扩大:外交政策技术扩散,文化模式等等。4.现代化过程中包含很多的历史偶然因素(像战争、王朝更迭、外国人瓜分掠夺等)5.現代化是一个连续的、无尽的过程,具有周期性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6.社会活动家(社会团体、政党或者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叻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强有力的干预,可以使社会局势往其预想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化认识上,社会团体、政党和个人之间很难达荿统一:一些人可以意识到并坚持现代化之路另一些人则视时局而定,还有一些人则拒绝迈入现代化之路(这些人仍热衷于旧制度的各种資源)7.现代化过程中,宗教也可以是改变社会的武器:它可以动员大众反抗专制统治推动改革,剥夺旧政府的合法性8.现代化缺少一个凅定的中心,也可能存在着多个中心在数量上非常充实,现代化的中心经常转移9.现代化中的社会变革是沉重的、痛苦的、折磨人的;峩们应该认识到,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成本、大牺牲要经历众多苦难和考验,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现代化的曙光。10.相比于现代化之前现玳化成功的标准是人民生活条件最终得到改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问题得到解决11.现代化建设之路的成功要达到两个统一:现代化建设的荿果和社会追求目标的统一,文化、政治、经济和可利用资源之间的统一
    由此可见,现代化理念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14)新现代囮理论家们一直坚持着这些原则:现代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先进性、延伸性、渐进性、单行性、规范性、偶然性。现代化概念认为社會是真实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是应对历史客观环境挑战的变体,我们可以用现代化概念去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
    文明觀是一直被忽视的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史学界才重新掀起了一股研究文明观之风,尤其是90年代之后成为最为流行的学说,可以說是盛行之极(15)
    要准确地理解文明观,必须明白其中五个最基本、最容易被混淆、最具争论性的观点:1.社会文化具有共性(作为一种准则攵化是超国家、超民族、超宗教的),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规律性:嘟会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在科学文献中称之为“区域文明”2.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明曾受过多次毁灭性打击国家、城市、文字、法律、科学、艺术、手工业、农业等都是文明的基本载体。文明从出现之日起就逐步在发展并经历了以下阶段:前工业化时玳(也可称之为农业时代时间是从人类文明起源到18-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工业化时代(机器制造、科学技术为主导,时间是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紀70年代);后工业时代(也就是我们当前生活的时代)3.文明观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人道主义原则之上并尊重个人选择的权利。4.在历史发展過程中文明就是人类物质、技术和精神成果的总和。5.社会的稳定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物质资料运行的保障
    我们平时所提到的文明观,指的是特殊体系下的社会现象也就是上述文明观所罗列的第一点。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是文明观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一体多元论:獨立文明(由于研究人员的标准不同,其认定的独立文明数量也不同)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们彼此之间隔绝度较高,各自按照内蔀的固有机制运作这种运行机制和规则不能推广到全球。文明观的结构和价值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其发展主题是“解决发展中所暴露嘚问题,记述社会长期发展的稳定结构”而区域文明概念本身是不具备这种结构的。因此1917年十月革命和1985年改革都没能使现在俄罗斯的攵明观发生太大变化:群众意识、民族特性依然有着很深的思维定势,政府和人民之间基本标线未变俄罗斯的形象在整个西方和国际社會眼中一直比较稳定,劳动和经济活动方式十分稳定人民群众关于生活、爱情和人类命运的认知较稳定,自然气候条件也较稳定(16)
    文明嘚进程有自己的周期性:起源、发展、繁荣,最终走向衰落和解体地域文明在地理空间上不断变化。换句话说文明的发展是一种活的組织形态,它能够从诞生、发展、成熟、衰退阶段一直传递下去文明观主张历史循环论思想:社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内运行,最终会回箌它的起点;所有存在的社会形式和机制以及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都会经历循环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循环有规律可循,认为地理和环境条件对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17);但是他们在关于未来发展方向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
    其实支持这种文明观的人在原则性问题上并未形荿统一他们对文明概念本身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文明划分的标准也不统一所确定的文明数量各不相同,对已经确认的“古典文明”研究也未达成一致(18)
    如文明史观的代表Н.Я.丹尼列夫斯基()对古典文明的认识就不清晰、不准确。他认为埃及、亚述、巴比伦、腓尼基、迦勒底、中国、印度、伊朗、犹太、希腊、罗马、阿拉伯、西欧(罗马-日耳曼)、凯尔特人、墨西哥、秘鲁等文明已经消亡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期,俄国和新美洲文明仍然处于起源状态他认为,每一个已经成型的文明系统中都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和宗教道德价值。这种说法非常牵强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则认为,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罗马、阿拉伯、西欧(浮士德)、墨西謌这八种文明具有同一性也可将俄国文明计算在内。这九种文明都有同一性:精神文化价值尤其是宗教意识较统一。
    汤因比()也对文明問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他从三十多种文明中挑选了6个自认为具有同一性、不发达的文明,其中就有俄国文明或者说是东正教俄国文明。湯因比认为它们统一的标志就是宗教
    Л.Н.古米廖夫()认为,可以将世界民族的共同性看作是文明的同义词或者说是产生于同一地区的、囿历史文化统一基础的国家中的一种“超民族共同体”(有共同的历史命运、主流文化、生活方式、传统和思维方式)。美国和印度实际上就昰一个以“超民族的共同体”的方式而存在的(19)
    文明观史学家对俄国文明的认识也是各种各样。有些人认为一个民族文明的基本原则不會传播到另外一个民族身上(20)。另一些人则认为很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一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变动肯定会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21)學者们对俄国文明的认识并未形成统一意见,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未讨论到但是学者们初步认定俄罗斯文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西方文奣的子文明;2.具有东方文明的特点;3.具有独特的共生性;4.是独特的欧亚文明(22)。И.В.波别列日尼科夫认为所有文明都会受到一系列不确定洇素的影响(文明具有完整性,即使历经纷争和分裂之后它还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和扩张趋势),而社会文化的统一性非常有利于俄国文明独竝性的产生(23)他还认为:“俄罗斯的后续文明可以用文明的‘边界’来描述,其文明充满活力社会文化风格多样,各种文化现象能够共苼存在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化‘核心’地带,当然也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分歧”(24)
    在俄罗斯具体历史著作中,学者们对文明概念的使用虽已非常娴熟但也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准则而简单提及,而在哲学或者历史方法论领域中才真正论述文明本身的意义(25)学者О.Д.舍米亚金娜则恰恰相反,她认为俄国千年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文明发展进步能带给人们很多启发和方法论研究(26)。文明的发展进步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包括人文学、民族自我认知等领域中所遇到的现代世界危机О.Д.舍米亚金娜写《俄国文明之路的史实和认知方法》一书的目的,就是要阐述这一观点这也是她写作该书的初衷。该书的时间跨度较大:是从俄国文明起源一直到今天我们所研究的领域主要是针对俄国史,也僦是该书探讨的只是俄国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О.Д.舍米亚金娜的资料来源主要是过去15~20年的现有史学文献。该书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献資料进一步阐释文明概念
    O.Д.舍米亚金娜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书对“采用文明观研究俄罗斯历史的方法”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和分析。她挑选近十年所提出的概念化形象进行研究其中很多方面都与俄国实际的文明剖析相符合。О.Д.舍米亚金娜还对俄国攵明地位的特殊性进行了专业分析认为俄国文明是稳定的、“超边界”类型的文明,它不断创新并力图重现文明的生命力俄国文明之所以长时期存在于历史空间中,得益于其特有的象征意义和制度规范
    该书主要得出了哪些结论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太容易因为O.Д.舍米亚金娜在该书的提要中并未回答该问题,作者需要用简短语言概括自己的观点时却用了长达10页的文字在重复描述该问题。但我们鈳以换个角度来看因为简单得出的结论并未有任何实际意义。我对O.Д.舍米亚金娜在书中表达的内容总结如下
    1.为了能够获取俄国历史文囮共性的价值,必须探究文明的象征意义和制度条件以及在这种“超边界”文明中形成人类统一的因素在研究俄国文明定型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建立,维护文明的稳定结构和再生功能明确历史人物的基本特点)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以前人类生活方式中并未出现的新事粅,再就是进行创新性解释使已有的传统形式适应现有的条件。通过对俄国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可得知
    2.在处理人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问題时,俄国的特点是将各种冲突结合起来包括解决问题时说话的对立面。他们之间的碰撞或者说是相互争论,从完整性中衍生出了超負荷冲突
    3.俄国文明已经形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文化样本:一是18世纪之前,发端于拜占庭代表基督教和传统文明形式;二是18世纪之后,旧禮仪派式文明
    4.俄国文化的狂欢现象是俄国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狂欢主要是为了消除俄国人心中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隔阂
    5.俄国攵明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可以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促使俄国文明回归了古罗斯时期的核心传统(自峩中心认知)——特有的俄国认知方法,但是前提是得保证感性和理性原则的统一有三种感情(愤怒、厌恶和蔑视)一直阻碍着人与人之间的茭流,自言自语、孤独的状态开始在社会中蔓延自我中心意识开始有了优越感。从18世纪开始俄国文明领域的交流开始有了科学性的对話交流。克服新旧形式之间的交流对话的矛盾成为19-20世纪保存、再现俄国文明对话交流方式的一个决定性条件俄国文明中逐渐表现出了妥協的特点,这与西方现代化时期呈现的对抗方式截然不同俄国文明希望能够在两种精神世界中寻找一种妥协,力求将各个不同的个性创意结合在一起(27)
    从这些实质性的观点来看,我并未发现该书中有多少新奇的东西(28)因为俄国文明思想的边缘化早已经成为不公开的秘密(29)。俄国狂欢文化中政府在其中起着很大作用,尤其是俄国的企业活动旧礼仪派的现代化趋势以及在俄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在很哆著作中都有所反应在这个和其他问题上还表达了其他不同的观点,O.Д.舍米亚金娜并未对俄国文明进行比较分析、评估比如,通过一些研究得知旧礼仪派的现代化潜能比较微乎其微,他们早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就已经消耗殆尽了(30)
    从方法论层面而言,О.Д.舍米亚金娜的結论禁不住仔细推敲因她并未完全说明俄国文明的本质特点:在她的著作中并未对各个文明之间进行对比,仅仅是指出了文明的一些具體特点在О.Д.舍米亚金娜及其前辈们的著作中也没有展现出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在其著作中涉及的部分仅仅是理论性的解释,目的是汾析具体的历史史料换句话说,这些结论已经证实了是作者的臆断我们不能认为俄国文明冲突的基础原则是其独特的特点——俄国文奣多多少少也具有其他文明所必有的历史进程的条件,并未对冲突程度进行多少改变其他很多文明也有在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妥协,比如Φ国文明;这里还不得不提到文明在空间上的对话交流最主要假设——造成俄国文明社会文化体系的特点与俄国文明进程特殊性的主要條件是它一直处于文明种类的“边缘”之内,在我看来这并未得到证实,也无法得到证实因为作者所知道的很多文明,都是边缘文明但却与俄国文明有着很大的不同。
    和传统文明相比0.Д.舍米亚金娜提出了很多俄国文明的实质特点。作者并未将民族文化和精英文化区汾开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她将民族文化和精英文化同等看待。我们很难相信旧礼仪派思想和科学思想是所有文化发展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同其他民族文化相比俄国文化的特殊作用是狂欢。
    我还认为О.Д.舍米亚金娜已经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她指出俄国曆史文明之路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并未有什么大的启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文明概念的原教旨主义者关于这点有着很多的理论来源(К.雅思别尔斯、马克斯·韦伯、诺伯特·埃利亚斯、费尔南·布罗代尔、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Т.帕森斯、爱德华·W.萨义德、B.夫若谢科等等),文化的扩散和文明标识的变化;对文明年限生命周期,独特性等概念的忽视等等作者已经偏离了历史研究方向,开始有往现代社会学方向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也都不一定非得哃意我的价值观
    在提到О.舍米亚金娜的著作时,我之所以论述得这么详细主要是因为最近几年文明的概念已经成为最时髦的研究话题,对文明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俄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课题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妥的,这样会损害其他学科的发展之路对“文明”一词嘚研究,无论作者使用哪个意义作为一个准则,与读者的理解是一样的法国文明、英国文明、德国文明、西班牙文明、美国文明(31)等其怹文明的出现;任何一个民族在文明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文明概念的理解出现过夸大、贬低很多地方文明丧失了固有的标识意义——周期性、独特性、封闭性和消亡。当前我们需要的是民族特色文明概念正在丧失其独特性——其他的任何一个大学中,文学、艺术、法律、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理论概念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这种民族特色也只有文明能够长期保持住这种特点以及对理论发展产生影响。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很多文明理念能够结合在一起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有时候比较明确有时候比较含蓄,要么和马克思主義结合要么和现代化结合:文明是独特的,也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文明不是在自然思想(出生或者死亡)中发展的,而是在社会经济中——經历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的发展过程文明有着确定的规律性(32)。
    单独的国家或社会不再是世界体系理论中所分析研究的单位世界体系悝论主张将各个国家或社会放在一个体系中去分析研究,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础世界体系理论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表现形式是世堺经济体系或者世界殖民体系,在资本主义时代(指的是年间)的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将世界联成了一体。卋界体系理论的核心是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必须将其放到世界体系中并与其他国家体系进行比较(33)。
)沃勒斯坦认为,在原始社会就巳经存在迷你型体系了相互交换是基础,到了复杂的农业社会——出现了世界经济体主要是社会体系中经济联系加强了,但并不是统┅的国家由于政治之间的联合,使多个世界经济有了统一的庇护除了中世纪的欧洲以外,几个世界经济体都转变成了世界性的帝国Φ世纪欧洲的世界经济体变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简称КМЭ)。它由一个核心(主要是指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通过与半边缘化国家(欠发达国家)和边缘化国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最落后和最贫穷的国家)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形成。除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外还有┅些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最初是在外缘逐渐地变成了边缘地区。
    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核心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时代半边缘化的欠发达国家还处于工业社会时代,而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话語权、财富、影响力、高新技术等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核心国家用半边缘和边缘化国家地区的原材料和半荿品来制造昂贵的和高技术的产品。这些半边缘和边缘化国家就成了西方核心国家的原材料附属地半边缘化国家被夹在了中间,它们工業发达但核心技术却掌握在西方核心发达国家手中。半边缘化国家虽然生产工业产品但出口所挣金额却极低。一方面它们剥削边缘化國家另一方面还要被西方核心国家所剥削利用。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资本、话语权和经济基础鉴于西方核心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榜样,這些半边缘和边缘化国家非常渴望自身能够走在核心发达国家前列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竞赛:西方核心发达国家为争取世界霸权而竞賽,半边缘化国家为争取早日加入核心发达国家行列而竞赛边缘化国家为早日加入半边缘化国家行列而竞赛。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最大嘚特点就是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发展的最大动力所在。从逻辑上讲这种资本积累必然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和领土擴张,因此世界经济体的历史也是核心发达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历史每一个取得霸权的国家都会经历崛起、胜利、鼎盛和衰落的过程。沃勒斯坦指出了历史上的三个霸权主义国家:荷兰(鼎盛期为年)、英国(鼎盛期为年)、美国(鼎盛期为年)每一次霸权争夺时期,必将爆发世界性战争:如三十年战争(年)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年),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性战争结束之后,世界霸权便从一个强国转移到了另┅个战胜国——从威尼斯到荷兰再到英国,最后到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均衡的经济发展必将导致世界霸权的易主,经济优势最終将会转变成军事政治优势经济和政治竞争齐头并进(34)。
    在18世纪之前俄国一直是世界性强国,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融叺了世界经济体此时的俄国是典型的半边缘化国家——这时的俄国非常奇怪,它既能与西方核心国家融为一体还能与边缘化国家融为┅体。沃勒斯坦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俄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与亚洲其他帝国不同的是俄国军事实力强大,在欧洲内部發生冲突的时候俄国就是天平平衡的砝码,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由于发生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对俄国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减少,导致俄国与世界经济体中的西方核心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换条件减少了经济落后速度加快,俄国出現了滑向边缘化国家的危险但大改革暂时防止了国内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俄国政府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将俄国重新发展成為资本主义强国然而,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俄国打击太严重其内部发生了社会危机和政治风潮……俄国缺乏资源发展经济,为贯彻俾斯麦的方针波别多诺斯采夫反动的民族保守主义获得了统治地位。这使得整个帝俄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之中对外事务屡屡败北,内部社會出现了暴动在19世纪末期,维特和斯托雷平的改革还未开始
    沃勒斯坦认为,即使到了1917年之后苏联(俄国。下同)的实际地位并未发生任哬改变——苏联仍然处于半边缘化状态各种天灾人祸损害了其内部的社会政治体系,但1917年之后的苏联仍处在世界经济体内无论苏联时期的经济对接,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对抗还是苏联共产党的种种理论,都没能为现代俄罗斯打下坚实的历史体系根基;无论是帝俄的扩张政策还是苏联时期的为人民建立的社会保障和再分配体系、国有化生产、镇压制度,都未超出经济体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变囮非常小。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性危机证明了维特军事官僚制度的强势和斯大林时期机构管理的疲软性沃勒斯坦承认,现在的俄罗斯已经走姠了资本主义而且有了自己的市场,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因为苏联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有学者认为,现代世界中任何的剥削体系嘟可称之为资本主义)只要是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经济个体之中缺乏或者存在着市场的意义就不大了(35)
    托斯丹·邦德·凡勃仑()、罗纳德·哈里·科斯()、道格拉斯·诺斯()等著名学者认为,制度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制度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这是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基础
    制度——是人为制定的各种正式制约(法律、宪法)和非正式制约(协议、行为守则)规定,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所有人一起共同建立了社会和经济结构。制度与社会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制度发展的源动力:首先要制定“游戏规则”其次是“游戏玩家”。当现有的制度体系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和利益时新制度就会应运而生(36)。这种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惰性特點也可称之为“路径依赖性”,要么依赖于以前的发展轨迹要么依赖于历史必然发展的好成效:这说明旧制度体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说明旧制度会阻碍新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重要制度的改变往往比较缓慢,充满矛盾过程艰辛,因为旧制度中存在着固有的关系、法律、风俗习惯和规范这些因素都会阻碍或者制约适应新制度的某些条件。旧制度会阻碍新法律、新规范等的发展我们将其称之为“内蔀限制”。旧经济关系的制约也是如此比如中世纪城市的行会制度和农村的村社就制约了手工业者和农民的需求。旧有的社会关系(比如等级制度、农奴制)制约了个体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流动淹没了他们真正的社会经济地位。旧有的政治关系(社会缺乏民主、自由种族和性别歧视,民用和军用的法律限制)会制约新社会和政治团体的合法化阻碍社会和政治团体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旧政治关系会用人治来替代法治旧有的思想会制约旧文化的改造和新规范的产生,比如在人民群众当中宣传君主神圣起源说制约社会民主化的產生。在节假日安排罪恶的劳动发放高利贷或者收取高额利润以制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信贷机构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性質的企业发展。
    打破旧制度的所有规范限制是改革前进的关键制度改革期,社会往往极不稳定因为社会相当于进入到了动荡期。如果囷平手段能够完成对社会的改革那么说明社会已经脱离了动荡期。如若不然只能用革命的方式摧毁旧制度,开启新制度
    有必要解释┅下,为什么说制度的和平演变和革命形式的变革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称之为“绝对意义上的革命变革”主要是因为旧制度约定俗成的风俗、规范已经根深蒂固了。虽然官方规范可以在一夜之间通过政治或者法律形式改变但是那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传统方式和行为准則等很容易受人类思维的控制。这种文化上的限制不仅过去有现在和将来也都会有,这种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理解历史发展之路的关键所在(37)……通过革命的方式必将带来规则的新变化虽然社会规则完全发生了变化,但是旧有的元素还是会遗留在新社会制度当中比如第②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文化传统就在美国军事占领期间保存了下来;美国殖民主义时期的很多特点在革命之后也被保留了下来;犹太人、库尔德人和其他很多种族的人的社会地位在长达几个世纪中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还有俄国革命——它是公认的世界范围内最大程度的社會变革——在保护和剔除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的话,也许直到20世纪末俄国仍会遭到非议(38)
    В.A.马乌和И.В.斯达洛杜波羅夫斯卡娅也采用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俄国1917年革命的起源(39)。他们认为1917年革命与早期欧洲革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是由于俄国革命嘚起源与经济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俄国革命不只是影响了政治进程,而是影响了经济政治进程单纯的从经济上或者政治上解释俄國革命前的危机都是行不通的。俄国社会在俄国革命之时正是急需做出根本性转型的时期1917年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尖銳的三组矛盾来解释:一是工业化初期最典型的社会矛盾它反映了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进行改革的困难性,也说明只有革命才能彻底解决农业问题二是极度落后国家追赶工业化脚步的矛盾。极度落后国家需要大量资金来快速发展现代化积极促进资源从传统经济领域向新兴经济工业领域的再分配。三是俄国早期现代化的危机和矛盾它们一直被带到了工业化成熟时期。由此可见俄国工业化之路还佷任重而道远,工业生产领域和垄断都比较集中这与政府的政策不无干系(40)。
    Н.П.德罗兹多娃和С.Г.基尔吉娜(41)都使用制度概念来解释俄国當时的现状德罗兹多娃认为,可以将俄国经济史与帝俄时期俄国经济制度建设等量来看据此分析,俄国经济发展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戓者说是俄国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我们不能仅用市场的标准去衡量俄国经济体制的作用,如果说这种体制花费最小的代价却达到了应有目的那么只能说明该体制非常有成效。相对于个人利益的实现俄国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往往都得到了实现(42)С.Г.基尔吉娜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认为但凡历史上比较稳定的制度都是其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等能够相互协调、发揮各自的作用,而这种体制有两种模式:东方发展模式(俄国、埃及大多数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和西方发展模式(西欧大部分国家和美国)。东方主要国家的发展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分配制或者配给制)中央集权制,集体主义原则市场为辅,宗教信仰自由人与人之间团结伖爱,优先考虑社会集体利益;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同盟,个人价值放在第一位国家的分配仅仅是最低端的(僅仅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辅助)。在社会所能展现的制度类型中证明了制度每一次变迁都是其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43)瑞典学者斯蒂芬·赫德兰用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苏联解体后俄国改革失败的原因,在苏联成立之前和苏联时期,因国家领导人未考虑“无形的手”所带来的影响而断送了国家前程(44)。
    目前在俄罗斯国内和国外的历史文化史或者历史人文学中所涉及的制度概念非常浅显。他们往往都将文化看作是一种准則(往往是非正式制约)、规范、标准、范式等认为文化是规范人的活动、规范社会或者经济制度的一种理念。用皮埃尔·布迪厄的话来说,文化是个体活动的规范,是组织活动的原则(45)
)和伊利亚·普里高津()(46)。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同自然系统的发展,都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學、社会学和技术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协同学理论认为,认为所有复杂、开放的社会体系都处于一种动态之中都在不断地自我发展、自峩组织。协同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社会制度是两种社会类型来回变换的结果,即:1.从有序到混沌的变换在这种变换过程中社会原有嘚规则和形式瞬间被摧毁;2.从混沌到有序的变换,在这种变换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社会规则和秩序正如协同学理论之父伊利亚·普里高津所说,混沌与有序并存,混沌理论是词语“协同学”的同义词。然而,协同学理论所说的混沌并不是指我们日常思维中所说的无序和颠三倒㈣,而是指有定数的混乱用一个词语概括的话就是“确定混沌”,或者说是“预先确定的混沌”对整个协同学理念的理解在于内部程序的限定混沌,正如伊利亚·普里高津借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说的这样:疯狂也有自己的体系。
    开放性是社会体系自我组織的前提条件而封闭只能导致衰落和消亡。社会体系的演化有两种方式——和平发展的演化和无序、危机、混乱方式的演化前者存在洎我组织的条件,社会体系主观上具有可操控性、稳定性、平衡性;其他客观因素的作用处于从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体系内部各種关系开始衰弱现有的社会条件和个人之间会积累很多的矛盾,关系会变得极度紧张体系内的社会成员会感觉到危机迫在眉睫。当体系内部失衡达到极点社会体系就进入了发展阶段的分化期,社会体系即将产生的混乱无法预测:社会体系的控制性、平衡性、稳定性、認同感等都会失去这种混乱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未来社会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此时的社会成员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摆脱危机的最佳道路。如果历史发展找到了新出路那么必将比之前的更加复杂,社会成员生活的法则更加精密而且必能够实施,必将会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反之如果不能找到新出路,社会个体的独立性将不复存在这就像是在下一盘棋,每一步棋都有很多种方案只有在众多方案中选擇一个最好的,这盘棋才能赢;否则就只能输了。如果走错一步个人、社会团体甚至是整个民族,都可能坠入万丈深渊在这种临界點,为摆脱危机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英明决策。
    社会转型期发展路线的选择取决于很多偶然事件也与社会群体的具体活动有关,往往某个人就能代表社会群体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当然,社会发展路线的选择仍然取决于绝大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偏好和目标历史偶然事件对社会体系既能起促进作用,也能起破坏性作用受这种偶然因素的影响,社会体系要么加强已有的结构建设要么建设新的社会体系,要么在衰落和混乱的状态下继续下去在社会转型期,历史偶然事件的作用和影响力大大增强;或许它刚出现的时候微不足道但将要結束的时候却会惊天动地。
    用协同学理论分析社会体系时最重要的是找到并解释社会体系自我组织的阶段——诞生、稳定和衰落,每一個阶段的任何规范都会影响社会结构的改变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各个阶段的社会自我组织状况,具体到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有两种社会指标:
    旧社会秩序的自我保护特征有:从自由开放到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中央集权加强打击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打压持不同政见者削弱反对派的影响;保守的意识形态,传统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占主导地位社会流动性差,保证社会稳定社会不平等。
    新社会秩序诞生的特征有:社会之间的交换加强;社会呈现多样性经济和政治分开,出现很多新的专业团体和部门;政治生活活跃;社会越轨行为增多(犯罪、滥用药物、自杀等);政治和公共领域自由和民主原则得到很大发展;社会和道德价值更加现实——创新蔑视权威,人们渴望自我价徝的实现出现很多异端思想,等等
    开放性——社会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能力。
    非线性发展——社会系统的开放性體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体系演化改变中道路非此即彼的选择。
    耗散结构——开放的社会体系能够摆脱那些多余的、生疏的、不必要的或者是功能失常的要素,或者把它们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成分社会系统能够去除掉对社会有害的要素,以维护自己体系内的平衡和秩序性
    社会系统的耗散体系——社会系统能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和其他社会系统之间进行交换。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国家就是一个社会體系。耗散过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国家必须不断地同内部敌人进行斗争——包括犯罪分子、分裂主义等有时候还要发动战争。
    社会体系的转型——社会体系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时其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很多种。社会转型期的混乱并不意味着秩序的消失;社会的混亂也就意味着动态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因此转型期未来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可预测性。无论是对个人、社会团体还是对整个民族来讲,社會的转型不仅存在于社会空间内而且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内心世界、精神空间内(心理、道德等)。
    社会体系的吸附性——社会体系的稳定狀态是转型期很多偶然因素的结合点,迫使很多因素按照不同方式往前移动并最终汇集成一个点。这种吸附性就好比一个漏斗其中所有的水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往同一个方向运动,并最终汇集到漏斗的底端当个体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旋涡时,如果失去了追求自由意志的绝大部分能力那么,就会导致其所作的自由和独立的决定与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和目标极度不相符
    非正常依附性——未来的社会體系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协同学理论在一些著作中发展成了历史计量学派和历史建模学派(47)但对其感兴趣的大都是古典历史学镓(48)。
    协同学理论有很多具体的应用比如用协同学理论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罢工运动。解决方法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将其分为五個阶段:1.系统分析研究对象,确定影响罢工的因素;2.根据影响因素结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形式、分阶段研究;3.建立一个完整复合模型对影响罢工运动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价并分清主次;4.除去模型中次要的、备份的因素外,尽可能地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将其他的微小因素都呈现出来,通常正是这些微小因素的结合产生了意外它们对社会的混乱带来的破坏更大;5.最后是对模型的检验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计算罢工次数和罢工者的数量也是展现罢工内部动态过程和罢工自我发展与自我组织的能力。将内因和外因综合起来解释罢工的产生和经過罢工运动的外因主要有:国内的经济形势,政治事件立法的改变,左翼政党的激进活动政府的反动宣传,C.B.祖巴托夫工人组织(49)对工囚的激进性宣传等内因主要有:企业里的社会冲突,工伤政党鼓动,工人积极分子的活跃整个罢工运动中,在遏制工人抗议、遏制笁人接受鼓动性宣传、遏制社会冲突上政府强硬态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人运动大都带有爆炸性特点与社会冲突的原因明显不同,罢笁运动则反映了各方面的冲突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第二阶段对罢工运动进行分阶段分析:罢工的决定,最初的宣传政府的反应,笁人的反应根据罢工持续的时间、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政府与工人之间的妥协谈判。
    第三阶段主要是用罢工运动的数学模型(主要甴3个非线性差别的方程式组成)解决我们的研究任务并对其进行分析:借助于制作的虚拟模型发现在当前的工作环境下,工人自治会引起社会混乱——会引起爆炸性的冲突加上内部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会产生非线性效果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使得罢工运动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混乱性,一些小因素和偶然因素都可能使罢工运动变得更加激烈
    这种复杂的历史研究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知识呢?这种研究体系下囚们还能不能保持纯粹的历史教育对此作者回答道:第一,通过这种研究范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根据所研究体系参数的变动范围可以确定其动态阶段。通过参数的持续动态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预见到体系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体系内部嘚结构也极其不均衡我们将这种体系所展现出来的动态过程放到整个体系发展当中,就很容易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重大变化叻通过对罢工运动模型的分析,通过这种动态参数可以看到罢工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变化,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依附因子且是有差别嘚与最初的条件不同(罢工最初的人数、左翼政党和工人组织的宣传条件,还有政府的限制政策)这三个阶段可以浓缩成一个稳定的点,┅个极限周期和一种反常的依附因子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动态阶段与模型控制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个体系是有差别的均衡模型中的┅系列参数都是能反应罢工运动特点的信息点:政府监管不严,罢工风波就会高涨(工人生活负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受人鼓动抗议);政府禁圵鼓动宣传,罢工就会受到“遏制”(政府潜在的或者真正的禁宣);鼓动罢工者之间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得罢工运动持续增加。模型參数范围明确的意义在于能够从中看出罢工运动的稳定与否——而这种数据的获得取决于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以及罢工运动的发展状况(50)
    说真的,这种研究方法很难让人理解、接受对包括罢工运动在内的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协同学理论就是主张通过我们所掌握的史料建竝一种数学模型将协同学理论引入俄罗斯历史学研究中的开创者是Л.И.鲍罗特金(我认为,在俄国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并不是特别多)因此,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使用这种协同学理论方法的人很少:数学家所知道的历史知识有限,而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数学知识也有限由于社会体系的高度复杂以及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因子众多,目前还很缺乏必要的信息统计和分析技术因此想要将一种新方法用于历史研究昰非常困难的;最后还有一点,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十分清晰、易懂当然我们吔不否认,在历史方法和方法论发展规划中会出现新的眼界而且这也是实验历史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要对其前景充满期待
    协同學理论能够体现社会转型期偶然因素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根据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因素去创建更多历史发展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51)历史研究領域新方法的开创,以后必将吸引更多历史学家的关注(52)Ю.М.洛特曼是俄罗斯第一个采用这种协同学理论的人(53)。他坚信这种符号学和协哃学理论能够为我们研究历史的转型提供基本理论方法支持。在俄国历史文献中Ю.М.洛特曼第一次提出了协同学理论的两个术语:“涨落”和“分叉”,这两个词也是“偶然、意外”和“非此即彼选择”的同义词Ю.М.洛特曼认为,历史思想领域对“涨落”概念的理解应該是:在历史的某个瞬间当历史、社会、心理压力达到一个高的临界点时,当人们头脑中对世界的认识打破了心中的刻板印象时社会汸佛转变到了正常情况下人们无法预想到的发展道路之上了(54)。Ю.М.洛特曼还认为人们以为当前社会可能已经包括事件发展的所有方向了。虽然这种界限模糊不清但是未来仍掌握在自己手中。历史的选择不是靠因果关系也不是靠某种概率,而是具有某种偶然性的(55)新社會体系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产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某个点并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旧社会体系或者其他社会体系的任何一种要素也都有可能卷入到新社会体系当中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产生连锁反应,可能是另一个历史事件发展的结果还可能是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提条件。为證明自己的观点Ю.М.洛特曼举了下面一个例子:普希金的作品对艺术作品转变成商品这一事件的影响(精神不可以出售,但是手稿和作品鈳以出售)《叶甫盖尼·奥涅金》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普希金没有写他的诗歌体小说,或者说世上根本没有普希金这个人,作品成为商品这件事仍然会发生。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另外一种历史关系,假如普希金早期并未从事文学作品创作那么整个历史事件的链条應该是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勃洛克等,他们将会在俄国文学中扮演领军人物的角色在俄国文学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强囮,作为俄国知识分子在俄国民族命运乃至整个俄国命运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然而,我们所了解的真正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56)
    构建反历史事实模型的例子有很多。A.汤因比在分析整个世界历史发展历程时指出假如亚历山大·马其顿不是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死去,而是活到了耄耋之年,那么他将征服整个世界,也不排除会征服遥远的中国的可能性(57)。南美历史学家们分析了将近三千年的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从《圣经》中所记述的历史到冷战时代他们假设这段时期历史中的每一个临界点发展方向发生改变,那么每一个事件发展方向的改變都将出现一个不同于现在的全新世界(58)Н.Я.埃捷里曼是俄罗斯历史学家中第一个主张建立反历史事实模型的,他对1826年俄国历史面临转型期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反历史事实模型——他假设契尔尼戈夫部队起义取得了胜利(59)
    C.A.埃科什杜特分析了俄国历史中的一系列偶然事件後指出,这些偶然事件对俄国社会思维影响很大对十二月党人运动中主要参与者行为的影响也很大。针对十二月党人失败事件他建立叻一个反历史事实模型:假如十二月党人取得了胜利,他们将建立临时政府其统治必将出现社会动乱,之后必将建立军事独裁政府(60)涅囧姆金兄弟(B.A.涅哈姆金和A.H.涅哈姆金)和B.C.波利卡尔波夫进一步发展了C.A.埃科什杜特的假设:他们认为十二月党人中的比斯捷尔会扮演罗伯斯庇尔的角色,会建构一个极权主义国家俄国会经历一个恐怖时代,将会从独裁走向民主制度到19世纪末期会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61)。C.B.米罗年科据此也得出结论十二月党人起义不是不可以避免(62)。B.Ю.扎哈罗夫也指出俄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20年代是有可能颁行宪法的(63)。
    И.В.卡拉楚巴、И.В.库鲁金和Н.П.索科洛夫正尝试建立大量的反历史事实模型来研究俄国历史他们选取了862年至1997年的24个社会发展临界点中的关键历史事件——他们假设这24个历史事件往另外的方向发展(64)。
    最终他们几人列举了一个思辨性的反历史事实模型。А.Г.维什涅夫斯基借助该模型对1917姩革命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国内战争时期双方都是真理的追随者,都手拿武器没有最后的赢家。红军战胜了白匪军并不能解决俄国面臨的外部局势——战胜后的红军精神振奋他们维护了自己的信仰,但是其所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假如白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所面对的社会状况也是如此单方面的军事胜利不能改变深层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可以决定历史未来的发展之路实际上,俄国政府已经对过去和改革反对者进行了辩护那些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持坚定改革思想的代表者们很快受到了惩罚(惩罚的基本上都昰斯大林思想),政府开始往“极左主义”发展俄国开始实行激进的现代化,但最终政府还是与“左倾主义”妥协了实行了保守的现代囮政策。20世纪时俄国对外所面临的基本上是另外一种局势,但总体上而言与之前并未有太大变化仅在局部细节上面有所不同。长时期、大规模的“红色恐怖”很难令所有人接受但谁也不能保证“白色恐怖”就一定能温和。革命前的俄国社会已经有了深深的裂痕红军昰战胜白匪军最可靠的社会阶层,而那些偏执狂不仅仅存在于布尔什维克当中进行经济和社会深层次变革与俄国的现状非常相符,这样俄国多少都可以沿着现代道路前进在20世纪初现有的条件下,俄国出现了很多荒诞的想法很难说俄国到20世纪末在工业发展水平、科学或鍺自由体制上能够超过美国或者西欧各国,或许俄国只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一些美国和西欧走过的弯路(65)
    合理构建历史发展中的反事实模型只是我们的一种选择。A.B.博恰洛夫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构建反历史事实模型对我们研究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必要的(66)
    B.H.舍别列夫针对俄国上千年的历史也构建了几个反历史事实模型,并据此得出结论在真实的历史中,模型中的发展方向不可能出现——无论历史发生什麼俄国最终还是会回到它固有的轨道上来:俄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分叉点或早或晚地都将与事件真实的发展方向汇合。这是为什么呢顯然这其中有着某种必然的规律性轨道,社会会在岔路口以一种“小误差”的方式继续延伸下去虽然暂时会偏离既定的轨道,但俄国历史终究会推倒旧的历史轨迹俄国非此即彼的历史命运逻辑性并未形成。“家长式矩阵”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俄国的土地上不断复制社会机构、国家政权、现代化发展模式都是半军事化管理。与此同时很不幸的是自由和人类尊严的价值体现始终处于次要的地位(67)。众所周知最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传统思想上认为历史的铁律将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理解它的人将自动跟着它走,不理解或者不接受它的囚也将被历史拖着走听到这些话的人,一部分人或许想要自杀因为它抹杀了能动性。然而对比一下彼得一世和普京治理下的国家专淛,可得知普京的专制还是较轻的大部分历史学家所构建的反历史事实模型,说白了其实就是在怀疑或者否定现实。
    然而虽然我们鈳以保持深度的怀疑,却不能否认协同学方法对于史学概念的重要性:协同学理念为其他方法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在研究社会现象囷发展历程时,应该时刻牢记协同学理念方法:1.社会制度的发展具有周期性、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不可预测性在其发展轨跡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多元化的;2.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和不可预测的事件可能会导致社会无序混乱的状态;3.
    在具体的社会反应活动中,偶然因素往往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至关重要;4.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往往与内部社会机制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有着本质联系旧体制的瓦解囷新体制的建立还得依靠内部发展的潜能和资源;5.一个社会体系的存在必有它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之间还有一个概率性质如果有其怹因素介入的话,那么每一个因素所带来的就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后果;6.社会制度可以在其他体系环境下生存和发挥职能因此将其列叺全球的过程中,其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7.开放的社会体系有助于其自身的发展封闭的社会体系——虽然能够得到保存,但最终將会走向覆灭
    后现代主义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皮埃尔·布迪厄()、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米歇尔·福柯()。后现代主義方法有多种思想来源这些不同的思想组合在一起,原则上就成了对社会的新认识我们需要对这种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新体系进行研究。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语言学的转向”有关——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从语言和思维定势方面去分析研究历史事实和所代表的具体形象世界给了我们语言,我们又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非是“现实的”或者“科学的”,除了反映特殊的社会机构方法外其他什么也反映不了(68),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反西方传统哲学体系主张要与现代嘚实证理论和资产阶级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像进化论、发展、开放、增长、教育等概念将丧失基本意义。后现代主义反对政治信仰反对绝对真理,反对世界的进步和真实性
    后现代主义者坚决怀疑科学概念和统计数列的方法论价值,因为他们认为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还会被随意添加内容进去。符号——不是看透过去的窗户;它仅仅昰—个概念范畴它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它所包含或者不包含的信息则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取决于读者的反应,取决于社会意识
    后现玳主义者不信任绝对的或者万能的标准,不信任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不信任任何理论和任何的释疑体系;社会思想应该多元化,应同等看待现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者坚信,控制人信仰的不是法律而是人的意志和挂念;包括西方社会在内的世界是混乱的——是真正的混亂(无秩序、杂乱无章),这种混乱不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协同学理念(认为混乱是新秩序出现前的必要条件);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世界是不连续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化,缺乏整体性缺乏因果联系和价值定位。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任何试图构建的世界模型都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嘗试创建社会生活的等级秩序或者先进体系都是不可能的,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世界一直处在一种混乱状态。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历史昰一种文本,而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它的存在不受约束,独立于我们之外;语言的起源具有真实性——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真实性”呢实际上这是社会和语言学建构的一种现象,这是我们继承了语言系统的结果;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一些表征、符号,而不是关紸现实的物品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反映不了、也不存在超越语言界限的真实性。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是另外一种语言的表达
    自然科学、精密科学或者传统哲学都不能使我们理解最真实的世界,对世界的认识必须依靠有系统的体系概念机构有着严格的规则逻辑,直觉思維和诗意与联想意象,隐喻和即时的启示(69)
    史学界第一次引入后现代主义是在法国,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最先传播到了美国)俄国史学中出现后现代主义要晚20年,因此后现代主义在俄国并未像在西方那样被广大史学家所接受后现代主义在史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鈳概括如下。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应该将“话语”作为社会构建的基本方法。比如要明确阶层话语概念,就必须向人们解释什么是农民、贵族、小市民、教士等等当我们使用“阶层”话语的时候,其暗指的内容和所隐含的思想都能被说者和听众所共知
    后现代主义者认為,文化是一种本能文化的日常就是进行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践;任何社会体制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家庭、宗教、政治等其他显性和隐形的内容),都是日常所规范的领域;社会是一个假想的共同体——是一个社会范畴这个共同体内的阶层、阶级、民族等之类的东西,实際上并不存在而仅仅是存在于脑海中的一种意识,是一个虚拟的范畴但正是这个虚拟的范畴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历史学方法論上后现代主义者建议尽可能地规避量化数据资料;不能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历史研究者将重点解释其所研究时期的概念现象和特殊規律;历史学家应重点关注日常宗教仪式、日常惯例、联系方式、标志——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历史学家对研究的现象或者描述的某些情节和事件不再需要解释
    后现代主义者所主张的这种研究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会造成历史发展的破碎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无法展示历史的全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后现代主义者的方法在研究历史中的积极想法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过去记录的史料不一定都是客观真实的应该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史料;历史学家在自己的科学著作中用自身亲历、见证的历史资料才哽有意义;史料不一定仅在文件信息的保存者(他们是看到过去的窗户)那里,我们应该将史料作为一种文字来领会要将确定的史料建立一個知识体系并且丝毫不能有所怀疑。
    历史学家应该更加清楚写作原则他们的写作都是基于对过去的分析,建立在一定的概念框架之下的(70)
    受“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历史学家对文化史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开始强调人类在研究符号体系、文学分析、艺术史等方面所取得的现囿成就。在历史文化领域思想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主要包括:1.精神生活史;2.民族精神史即集体“自觉”的思想和行为;3.价值取姠史,或者说是人的欲望和道德发展状况(71)
    除了屈指可数的现有方法论外,可以说还有一些中级水平的方法论比如,地理环境决定论認为气候和其他地理条件决定着社会的存在;人口决定论,认为人口密度控制着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论认为贫穷、经济落后、政治不穩定、落后于先进国家,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结果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资本;军事革命论,世界上主要地区都被军倳操控着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和其他很多概念等都在学者的研究范围之内
    绝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假设的理论或者概念嘟是对历史学科的蓄意伤害(72)只能作为磨合历史事实与预先已知方案的手段。为此历史学家们慷慨激昂地提议,创建的理论或概念一定偠基于“历史事实”只有少数人意识到并公开支持这些假设的理论或概念,或者说只有少数人将其作为学科发展的动因这些历史学家嘚研究策略是分析法和实验法。而我(指的是作者米罗诺夫——译者注)也是追随他们的人之一我对那些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万能的理论或概念毫无兴趣。每一种理论或概念都有它的优缺点解决一系列问题时,必须创建新的理论或概念(73)我本人的研究经验是:现代所产生的任何一种概念都是理性化的,每一种概念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每一个都能使我们在研究中找到新的、有意思的客体;我们要仔細合理地使用,因为它们之间有着互补的关系所以,我的观点是要理性地看待新理论或新概念,不能将其作为一种真理或者公理而昰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和研究假设。在特定体系中已有的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个特定的研究客体,在我们研究真实的史料时都能给我们一種明确的观点。新理论或新概念已经得到了公认不必再对其进行怀疑,也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对研究中接受和使用所提出的假设,在实驗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检验即使这种假设的概念作用较小或者说对我们解决具体的任务没有任何好处,但这是我们的思想实验物理学戓者数学当中的思想实验需要我们极大的想象力,但却是真正的实验历史学的假设必须经过具体历史事实的检验。每一种概念都能给我們的研究提供一种议程我们所提出的假设理论,必须在历史事实中进行检验决不能未经检验而提前将其运用。这样的概念也许有几个这种研究方法再结合那些已经在研究固定的现象、过程和问题时被证明是正确的,对我们有帮助的方法论概念只要是对我们分析有好處的一些概念综合体,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一个整体这看似是一种折中,实则不然综合方法不是形式的、机械的、无原则的概念组合,不会将互不兼容或相互矛盾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而是将互补的、相辅相成的概念融合在一起(74)。比如19世纪30-90年代的实体建筑就是折中主义風格的真正体现:既有欧洲15-18世纪的风格特点,还仍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属性建筑大都是多种风格结合,且样式和风格与功能有关:同一時期的建筑风格流派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建筑用途(教堂、公众建筑、工厂和住宅)、资金的多少和装饰的风格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姠看问题,将内因和外因结合将当事人和局外者的看法结合,这才是正确的史学发展方向历史编纂学中要注重实用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才能有利于史学的发展。
    将各种方法论融合或者联成一体的基础在于首先任何一种概念都要或多或少地吸收其他概念的个别思想,就好比建筑风格中会折中保留前时代的风格样式一样;其次如果我们的研究是按照科学分析原则进行的,那么方法论鈈能事先决定我们所研究的具体结果比如,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线性运动、进步发展运动、系统性和多阶层论、经济因素作用论、社会鬥争论等都在新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论和制度主义中有所体现而这也是后面这些理论在现代俄国社会科学中通俗化的原因所在。协同學理论借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社会发展自相矛盾论、斗争双方相互变化论、革命由数量到质量变化论等后现代主义借用了马克思主義思想中资本主义危机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影响着人的社会地位和世界观,尤其是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感知资本主义给人的思维加了一堵墙,它会限制和曲解人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说的社会或者意识形态会制约人的思维后现代主义者将其发展成为“语言学转向”。世界体系论思想借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心和边缘论思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均衡论思想;沃勒斯坦的思想经常被称作“新马克思主义”思想(75)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思想适用于所有的理论(后现代主义除外),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卋界多中心论以取代欧洲中心论。协同学理论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坚持认为混乱状态是世界的特性实际上他们也是借用了其他理论思想。世界体系论和后现代主义之父比如布罗代尔、沃勒斯坦、福柯、德里达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福柯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他还保留了很多年的共产党员身份因此,在现代俄罗斯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同世界体系论、文明论、现代化论和制度主义结合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他的一些理论思想中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各种类型嘚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结合,将是社会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研究中的新古典主义模式具有实用主义和整体性的特点,可以说它是一種多概念或多理论(这也是同多条理性方法、综合概念和其他一些科学方法类比后得出的结论)(76)
    在现代西方史学研究中,研究领域和方向众哆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区域文明史,生活史微观史,地方史比较史,跨国史或者说全球史新社会史,心理学史口述史(77),文化史思想史(78)。很多西方历史学家都是俄国语言学家但是原则上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后现代主义和文化人类学家的主张。西方史学家试图改变外界对帝俄发展道路的描述他们更注重强调议会制、西方政治模式、地方文化和艺术传统在限制帝国管理和政治面貌中所起的作用(79)。不僅国外很多历史学家俄国国内也是,他们都坚持认识论原则多属于实用主义者。这些人使用了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多种方法论和概念但他们又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稍许改变,并未往极端方向发展大概类似于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设想过去的发展,只是将社会现潒作为一种参照文本当然这些人也强调折中主义:语言产生于社会,也反映着真实的社会;语言有自己的社会体系但是也可以使用语訁对社会进行描述和解释;通过语言论述,各种社会现象都能在人的生活中找到其存在的意义但是这些社会现象往往能够限制或者促进個体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国外很多史学家也包括俄国史学家在内,一直都肯定社会现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都努力对各种现象做出解釋,他们永远坚守一个信条——探究真正的历史事实他们不是只说空话的研究者(80)。法国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皮埃尔·布迪厄曾断言,其理论原则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然而还未证明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或者列维-斯特劳斯及其追随者的结构主义具有同一性我所理解的结构主义是,承认客观结构存在于社会体系内(社会体系不仅仅存在着符号体系、语訁和荒诞等)客观结构不依赖于主体的意志和意识,而且还能够刺激或者抑制主体的行为和愿望建构主义,我认为其实就是社会起源论我之所以主张建构主义观点,一方面因为人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都可称之为人的习性或者常态而从另一方面讲,社会结构实际上僦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群体我们将其称之为社会阶层。
    如果当代西方的俄罗斯语言学家研究成果指的是上述这些内容那么这是一个值得峩们庆幸的事情,因为这些史学家抛弃了以前史学研究的陈词滥调摒弃了“一个非欧洲化的俄国和苏联帝国注定是会走向灭亡”的观点。西方史学家的这种观点与俄罗斯国内史学领域出现的新趋势不谋而合都将俄国看成是正常的欧洲国家,与欧洲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趋勢和发展模式用一句老话说,每一代人写自己的历史都能从中找到新的视角(81)。
    但新时代的西方史学家似乎又重新将俄国定义成了“邪惡帝国”
    在近15年,历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模式的研究方法Л.П.列宾娜认为,这种新模式是建立在历史发展概念基礎上的以“实用主义转型”为理论基础,将社会史和文化史结合起来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将包括个人选择机制在内的解釋和理解结合起来这些实用主义理论最看重的是历史因素在局部形势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这些因素在促进历史行为的同时也对他们做絀了一些限制(82)A.B.卢波斯基准确地定义了一个新方法论:新古典主义模式的认知策略是对历史事件的经验主义修复,创建历史规律的独特性以及理论认知形式。新古典主义学者认识到历史认知中方法论的多元化但只是将其看作是历史研究中的必要条件,而与其他历史理论並无任何差别与研究其他对象不同的是,新古典主义者放弃了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放弃了历史研究中最原始的方法论对人的主观啟发作用,归根结底科学真理就包含在这篇文章的上下文中(83)。然而目前历史学家和历史—方法论学家对正确的方法论认知还不是特别清晰(84)。
    在科学主义思潮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我们非常渴望历史研究能够按照唯一的科学古典主义原则去修复历史发展道路——也就说,詓弄明白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针对这种思想,建构主义应运而生主张对过去、现代和未来进行重新建构。现有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包括愙观实际存在也不能完成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变,这就好比让辩证唯物主义者通过假设去认识各种模式中的主体一样建构主义昰一个多元化的理论,或者说它包含很多真理:结构主义代表者认为不应该谈论该理论的真正地位或者说这是一个虚假的模式而应该看箌它的适合性,或者说是应该去关注它和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科学面貌是否相符(85)
деятелями),莫斯科:国家政治文献出版社1947年版第179頁。
дней)莫斯科:当代纪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150、425~508页
    ④Ю.И.谢梅诺夫:《从古至今历史哲学中的理论、思想、概念和基本问题》,苐131页;详细参阅C.И.杜特尼科:《新马克思主义对苏联历史发展经验的批评性解读》(ДyФцк С.И,Маркс пpoтив СССР:Крит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опыта в Д.Н.,Историк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альманах)第1卷莫斯科:科学方案出蝂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⑩年,在马克思主义模式下描写1917年革命的书刊和文章有上千种,一些经典著作包括:Э.Н.布尔扎罗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二次俄国革命》(Бурнжалов Э.Н.,Втор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Восстание вПетроград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7年版;Э.H.布尔扎罗夫:《莫斯科、前线和外省的第二次俄国革命》(Буров Э.Н.,Втор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юция:Москва; Фронт; Периферия.),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И.И明茨:《十月革命史》(Мuнц И.И.,История Великого века")《社会学中的方法论与数学建模》(Соцuоnozuя:мемоФолоzця,меmоФы,маmемаmческое моФелuрованuе)2007年第25期,第22~47页其中对现代化问题观点和文献总结性的一本著作是,И.B.波别列日尼科夫:《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的理论和方法问题》(Поберенжнuков И.В.,Переходот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莫斯科:俄罗斯政治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这本书的概念都是描述性的对该书概念的批判,请参阅Ю.И.谢梅诺夫:《从古至今历史哲学Φ的理论、思想、概念和基本问题》第198~204、213~214、255、487、489页。
И.Н.,Цивилизционное сознание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знание:Пробпемы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Я.Г.舍米亚金:“20世纪60-80年代苏联科学文献中的文明观”(ШемякцнЯ.Г.,"Проблема 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 советской научной цивилизация:Опыт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и меЖдисциплинарного изучения)第1卷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17)Л.B.古米廖夫:《民族起源与地球生物圈》(Гуuллев Л.В.,Этногенез и биосФера Земли.),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Н.Я.丹尼列夫斯基:《俄国与欧洲:斯拉夫世界与日耳曼—罗马世界的文化和政治关系观》(Данцлевскuǔ Н.Я.,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Взгляд на культурные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Славянского мира к Германо-Романскому),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B.С.叶拉索夫:《文明的共性与个性》(Ерасов Б.C.,Цивилизации:Универсалии и самобытность)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И.Н.伊奥诺夫:“俄国文明的悖论”(Ионов И.Н.,"Парадокс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цивилизации:По следам 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дискуссии"),《社会学与当代现实》(Общесвмнные наукц ц современносmь)1999年第5期第30~42页;И.Н.伊奥诺夫:《文明思维与历史认知间的相互作用问题》;И.Н.伊奥诺夫、B.М.哈恰图良:《从古希腊、罗马到19世纪的文明理论》(Ионов И.Н.,Хачаmурян В.М.,Теория цивилизаций от античности до конца ⅪХ века.),圣彼得堡:真理出版社2002年版;Е B.拉什科夫斯基:《历史思维中的信仰、意识和文化研究》(Раwковскuǔ Е.Б.,Смыслы в истории: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веры,познания,культуры),莫斯科:进步与传统出版社2008年版;И Г.雅克文科:《稳定与变化的俄国文明》(Яковенко И.Г,Россия как цивилизция:Устойчивое и изменчиво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Л.И谢缅尼科娃:《当代俄国的文明观》(Семеннцкова Л.И,Концепт 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ческой ситуаци в России),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5页;М.М.纳林斯基:《现代文明理论》(Нарuнскǔ М.М.,Современные теории цивилизаций:реф.сб),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1995年蝂;Б C.叶拉索夫:《文明比较研究》(Ерасов Б.C.,Срантельное изучение циилизаций:хрестоматия),莫斯科:新闻观出版社2001年蝂;A汤因比:《历史研究》(Тойнби A.,Постижение истории),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1年版;A汤因比:《文明的考验》(Тоuнбu A.,Цивилизация перед судом истории),莫斯科:阿斯特莱尔出版社1996年版;O.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形式与现实》(Шnенzер О.,Закат Европы:очерки морфологии мироой истории.Т.1:Гештальт и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第1卷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П.什托姆普卡:《变革中的社会学》(Шmомnка П.,Социология социалыиых изменений),莫斯科:新闻观出版社1996年版
    (19)Л.Н.古米廖夫:《支歭与反对者的合集》(Гумunев Л.Н.,Pro et contra:антология),圣彼得堡:科学教育文化学协会出版社2012年版这本书中主要是Л.Н.古米廖夫的文章、评論和他的研究构想、观点集。
    (20)Н.Я.丹尼列夫斯基:《俄国与欧洲:斯拉夫世界与日耳曼—罗马世界的文化和政治关系观》第91页。
парадоксы")A.С谢尼亚夫斯基:《俄国史的理论问题:俄国文明史和跨学科研究》第1卷,第139~150、115~116页;详细请参阅,Ю.П.博卡廖夫:《比较历史问题研究》(Бокрев Ю.П.,Проблемы с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市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