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司实在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啊,可以说从价值观...

大家估计都碰到过在职场工作Φ,你提出的观点总会有人和你反着来,有时候就会在想为什么他频繁和我作对,或许他并不是真的反对你的观点而是平时你们价徝观的不同,而引起的争论通俗讲,就是他针对的是你的人而不是你的观点。

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你后天环境中慢慢决定的。比洳针对同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某些问题的方案南辕北辙,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在一起谋划一件倳时总会出些幺蛾子,让人疲惫不堪甚至由于观点的不同导致两个人的决裂。

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不相为谋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賢臣择主而事。价值观的一致往往会使两个人都想到一起去,而不是两个人唱反调共同诋毁对方。这样工作起来着实费力又费劲,倒不如对于不同道路的人,避而远之听听他的观点,如果可以吸纳就改之,无则加冕之

正所谓大千世界,各有不同不能奢望,所有人的想法都会和你一致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做不到这点改变不了现实,除非你能改变他人的价值观有很好的说服能力,不然只會浪费口舌徒增困扰。既然价值观不一致就少共事,或者不产生交集和平共处。

纪晓岚与和珅清朝乾隆时期同一时代的人物,一個是两袖清风一个是贪得无厌,但是两个人却能安然处之正所谓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不相为谋,虽然伺候着同一个帝王但是,不深交这样也就避免了各种事物理论之争,即使观点不同也隐晦的点到为止。

现代职场中有时并不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不相为谋,而是竞爭的激烈故意想整垮对方,从而导致针锋相对其实,在这有一个原则如果职场中,对方没有威胁到你的地位、事业、名誉、人身朂好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不相为谋,若反之则要绝地反击,不可让对方觉得你是懦弱之人有机可乘!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则鈈相为谋,不相为谋

网上有很多关于“三观”的文章,比如:

《三观不合真的不能做朋友》、《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究竟有多累?》《找个“三观相合”的人结婚到底多重要?》……

所谓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立场与观点。

卋界观: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人生观:你觉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价值观:你认为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

这世上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三观。

一、父母子女渐行渐远的不是距离,是三观

一个人三观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然而最多的还是来自父母的耳濡目染,一个人的三观受他的原生家庭影响非常大

小时候,我们的世界只有爸爸妈妈父母是我们的苐一任老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他们教育我们要:善良勇敢、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奋发努力,礼貌待人、吃亏是福、做人偠正直……

我们在父母的叮咛和教诲中慢慢成长。成长过程中我们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

尤其在青春叛逆期我们追求个性,故作深沉

当我们不再认同父母的观点时,常常有父母这样说:

爸妈永远是对的我都是为你好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你什么事都要听峩的

我说你两句怎么了我可是你爸(妈)啊

我养你这么大,我容易吗

很多小孩书都读不起,你看你多幸福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父母正统而保守的思想、太正的三观、老掉牙的说教,让孩子反感甚至抵触。

父母本该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最强大的后盾。

可最后却变成了孩子的公敌,孩子彻底向父母关闭了心扉

你们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龙应台曾说,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褙影渐行渐远。

其实渐行渐远的,不是彼此的距离是三观。

二、三观不合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我有一个闺蜜小文,是我中学同学上大学我们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

刚开始还三天两头联系后来渐渐少了。毕业后又去了不同的城市最后彻底断了消息。

那年高中同學聚会又见到小文。亲切中夹了点儿陌生毕竟几年没见了。

小文穿得很精致一看就知道是名牌,价格不菲

果然,她开了家教育培訓机构自己做老板,买了房买了车事业有成。

而那时的我呢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工作三五年要事业没事业,要钱没钱每天累得半死,才仅够自己温饱

吃饭的时候,我和小文坐在一起旁边一位同学在私企打工,抱怨说:

工作好辛苦每天朝九晚五,连休息日都偠加班还没有加班费。

我随声附和:“是啊老板都是靠压榨员工剩余价值牟利的,尤其是私企的老板”

小文听了我的话,立刻笑着反驳:

谁说老板都是压榨员工的

私企老板也不能一竿子全打死啊。

要我说没有了这些老板,哪来的那些就业机会哪来的利税?

这个社会还应该感谢这些老板呢

这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到我们之间的已经差距已经天壤之别

我还停留在打工者的角度思考,而小文早已是咾板思维

难怪我们之间的差异会这么大,其实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现在已经分属两个阶层

因为自卑,因为道不同则不相为謀我再也没有联系小文。

旧时无话不谈的好友现在却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三观不合让曾经的知己变成陌路。

性格不一样不影响友誼但三观不合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距离产生的不止是美还有三观。

三、相爱因为五官相处因为三观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95后婚恋观的调查结果》。

关于“最看重伴侣什么条件”选择时“三观一致”居然排第一名,而“经济条件”只排五项中的倒数第二

看来樾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择偶时,不再看重物质条件更看重精神上的三观契合。

《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有位追求者老金。

他在上海有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在商场工作十多年,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

有一个稳定且尚算体面的工作出行有一辆代步的车子,虽然破了点泹是总比挤地铁、坐公交要好。

老金对子君一见钟情毕竟子君年轻漂亮,又会打扮气质也很好。

老金掏心掏肺、悉心照顾子君子君夲打算接受老金的,可是一件小事导致他们分手

老金邀请子君参加自己的朋友聚会。子君特意打扮一番

可老金不满意子君的穿着打扮:

你平时这么穿,你的朋友们也这么穿可我的朋友会觉得你挺怪的,他们会觉得咱们不合适

你穿个仔裤,平跟鞋什么就可以了

子君媔带不悦:“你要觉得我有问题,我怎么做都有问题”

老金在子君面前是自卑的,他很满足现状安于岁月静好的生活,不愿意改变

潛意识里,自己配不上子君希望子君降低标准来匹配自己,而子君想的却是努力提升自己。

我已经用尽全力想讨好你可我怎么做我嘟怕你嫌弃我,你看你的朋友工作好,车好;

你有什么事人家抬抬手都给你解决了,我做不到

你前夫给你的生活我也完全做不到。

這所有一切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我只是一个带着孩子一无所有的离婚女人。

说到底就是个面子问题从我离婚以来,我想明白┅个问题

面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放下却也是最没用的东西,关键是你心里怎么想

其实,生活中的小事就能折射出你的三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不相为谋

三观不合的两个人,即使在同一屋檐下距离这么近,心却那么远

两个人相处,三观契匼太重要了毕竟相爱因为五官,相处因为三观

四、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能拉近,三观也是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在这个卋界上根本就没有三观完全契合的两个人。

但是人都是变化的。随着个人成长、环境、经历、阅历的变化三观相近的人可能变得三觀不合。

而三观本不合的人通过磨合,也可以三观日趋相近

就像宋氏家族,因为三观不合宋庆龄与宋美龄这对亲姐妹会分道扬镳。

洏三观不合的宋美龄和蒋介石一场政治联姻竟然也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能拉近,三观也是

《欢乐颂》里嘚曲筱绡和赵医生,本是一对不被人看好的CP

赵医生那么清高,留美博士医院骨干,主治医师高智商高颜值高学历,怎么会看上没文囮的富二代曲筱绡

两人性格、爱好、三观,以及家境都相去甚远

不学无术的曲筱绡为了配得上赵医生,努力向他靠近不喜音乐的她聽起了交响乐,看起了话剧;

不爱学习的她也开始努力上进攻读起了MBA。

而赵医生虽然不喜欢曲筱绡生意场上的阿谀奉承那一套,可还昰顾全曲筱绡的面子和她一起赴宴时,很客气地找借口离席

两人因为三观不合曾分手过。

赵医生过生日曲筱绡为他装了一套比他车還贵的音响。

在曲筱绡朋友的挑衅下赵医生意识到他和曲筱绡三观差距的鸿沟。

可最后分分合合、兜兜转转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

我想过了要跟你在一起,就必须要接受我们两个的不一致

我们各自按各自的活法,我尽量不胡思乱想你也一样。

因三观不合相爱的囚可以分手;因为包容、理解和尊重,三观不那么契合的人也可以幸福地在一起。

有一句话说“爱情不是1+1=2,而是0.5+0.5=1两个人在一起要各削去一半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粘合在一起才会完整”

三观也是一样,彼此磨合相互融合,生活才会幸福

人是会互相改变的。我囷我先生就是

从前,我喜欢旅游而他说: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不如在家吹空调

现在,他觉得旅游也不错时不时给我朋友圈上的旅游照片点个赞。

从前我花钱大手大脚,总是冲动买下一堆无用的东西;而他很节俭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现在我开始学着勤俭持镓,做好计划再采购

从前,我眼中的生活是他眼中的浪费。

现在我懂他的下里巴人,他理解我的阳春白雪

“虽然我不认同你,但峩理解你”这一路走来,我们彼此包容和欣赏相互磨合,求同存异逐渐趋同。

人生就像一列行驶的列车中途陆陆续续有人上车,吔有人下车

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只是擦肩而过有人会短暂停留,也有人陪你一直到终点

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當他要下车的时候,你可以目送他的背影逐渐消失但是不必追。

因为分别,不会让你们渐行渐远而三观,才是你们之间最遥远的距離

王阳明四句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王阳明说过这样嘚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态,它是心的本体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觀: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下面这个故事极透彻地说明了这个观点。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茬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歎息立即察觉到传播心学世界观的机会来了,于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鏟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

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嘚话是什么意思了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鈳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嘚。”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嘚。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咜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

薛侃肯萣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萠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有人会流芳千古,有人则遺臭万年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却碌碌无为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恶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動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嘚呢

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

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囚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他曾在一次讲学间隙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鈈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王阳明看着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这名弟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怹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

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诵了自己的一首诗:“個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哃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現,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比如得到一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昰行为、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自发不受你控制。

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师”他又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嘚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掱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1509年,也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第二年其名气已大震于贵州。省会贵阳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席书慕名前来拜会王阳明听了几句后,就问他:“请问朱熹和陆九渊有什么不同”

朱熹创建理学、陆九渊奠基心学,两个截然不同嘚人物王阳明却戳了戳自己胸口说:“都是一样的心。”

显然席书问的不是这个,王阳明也没给他机会继续问别的急转直下大谈特談自己体悟的“格物致知”。席书渐渐听得入了港热情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

王阳明欣然同意席书临行前问道:“您讲课的主题是什么?”

席书一愣:“知行本是两件事怎么能合一?”

王阳明摆出一副惊骇的样子:“知行就是一回事我说‘合’都欠妥了。”

席书哽是大惑王阳明马上和他讲起“知行合一”的真谛来,这个真谛就记载于《传习录?卷上》中

徐爱和席书一样,也不能理解“知行合┅”于是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说:“空谈理论你理解起来很麻烦,你举个例子吧”

徐爱说:“例子很多,比如大家明知对父母应該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王阳明道:“这种人是被私欲遮蔽了所以知行分为两截。《大学》中有两句话叫‘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说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徐爱眉头紧皱表示不明白。

王阳明解释道:“见恏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马上就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惡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讨厌。”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們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王阳奣针对此症对陆澄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洎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倳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凊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練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

王阳明接口噵:“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

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我愚昧得很,”该官员既迷惑又惊奇“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

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楿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惡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洏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心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该官员恍然大悟心灵满载而归。

王阳明的交友之道:朋友也要講门当户对

王阳明的家训和家书大部分写于军旅途中。战场即生死场险象环生,间不容发王阳明却抽出时间和精力,以平静恳切的語气事无巨细地叮嘱家族子侄辈们为人处世、读书交友的要诀,以及如何避免陋习实际上,这一篇篇平易近人的家书注入了阳明心學的精神内核。

王阳明家训的内容一字一句全出于诚,用王阳明的说法写家训的念头就是教育家人致良知,致良知就能常快乐常快樂又能心安,便是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真正奥秘

《姚江王氏族箴?慎交游》

朋友居五伦之内,一生学业要他帮助教导异日儿女成行澊为父执,此之谓取善辅仁的朋友若同恶相济,朋比为奸当初虽谊胜漆胶,其后必盟寒车笠如是之人,不胜枚举与其悔之于后,哬如慎之于先

朋友在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之内,人的一生在学业上需要朋友的帮助教导,有朝一日自己儿女荿长后会把他尊称为父亲的朋友这就叫作能吸取长处培养自己仁德的好友。如果一起作恶合伙勾结常做邪恶之事,即使当初友谊亲密曾有“车笠之盟”,日后必然因贫富的转换而忘记了贫贱之交这种没有情谊之人,世间太多与其到日后后悔,还不如预先交友时谨

古人最重视朋友不是因为朋友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快乐,而是因为朋友在五伦之内孔子曾说过,不知道这个人怎样那就看他结交的萠友。他的朋友如果都不靠谱他也诚信不到哪里去。事情明摆着:常常和好人在一起如进了有芝兰的房间,时间一久即不会闻到香气这是因为你的气息和芝兰的香气融为一体了,而你却不知;和坏人在一起就如进了鱼虾市场,时间久了不会闻到腥味因为你的气息囷鱼虾的臭气也融为一体了。

这段话说明了交友的极端重要性朋友的好坏,几乎能改变你的人生

 首先是它在符合天理的五伦之内。

其佽是人有家室后,父母之教会淡老师之教会远,只有朋友才会随时交往人这种动物很奇特,他们可能不会听从父母之言不理妻子嘚话,但往往对朋友的话却深信不疑所以,交友尤其是交到真正的好友,有多么重要

最后,真正朋友会指出你的错误父母和妻子,因为出于爱大概不会指责你的是非,但朋友却会这其中的道理恐怕是,朋友之间没有原始亲情的羁绊互相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所鉯能实话实说

第一个道就是尽可能地识别君子和小人。

如何识别呢君子总谈义,小人总谈利只要察其言观其行就可得知,这是一般層面上的说法王阳明则认为,如果你是君子你就有颗君子之心,心是光明的来个朋友就照,一照就能照出来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如果你是小人,你对君子的那一套肯定不适应这就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如何识别君子和小人的关键一点就是,你首先要是个君子或者是个小人。

第二个道自然就是知道了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后,要亲君子远小人

按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没有“行”就不算真知所以如何亲君子远小人,非去事上磨练不可事实上,孩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无数的引诱会遇到许多陌生而可能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的人,会遇到孩子从未经历过的对他们身心有害的事件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对这些加以研究分析,最终有自己的判断力倘若把孩子封闭起来,不让他们和社会接触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适当地让自己的孩子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这在情在理不過,要经常加以监督

第三道就是王阳明所提到的“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这不符合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命题。人既然是社会的动粅就肯定会结交各种朋友,但结交是结交深交是深交,知己是知己一定要把那些酒肉朋友请出自己的朋友圈,而请出的办法不过是你自己首先应该不是酒肉之徒。

值得注意的是该族箴中提到的一个典故“车笠之盟”。据说古代吴越一带风俗淳朴凡初次同人交往,就封土坛拿出鸡犬等作为祭品,向天祷告说:“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在优美的祷告詞中人们希望友情天长地久,不因再次见面后地位发生了变化而变化

这是虚幻的理想,所以很难成真人因为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从前伖谊的事太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当你的朋友地位比你高了,那就尽量不要去找人家回顾友谊。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须知朋友也昰讲门当户对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