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能够根据国家什么是产业结构调整整对人才需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困境及出路-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困境及出路
日 14:48 来源:《中国国情国力》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迈向开放型经济的成功转变,我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参与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因此也被热捧为“世界工厂”,更有人将这一发展认为是我国经济在未来赶超美国的转折点,为此,我们需要对“世界工厂”的时代性特征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特征保有理性的认识。
作者简介: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迈向开放型经济的成功转变,我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参与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因此也被热捧为“世界工厂”,更有人将这一发展认为是我国经济在未来赶超美国的转折点,为此,我们需要对“世界工厂”的时代性特征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特征保有理性的认识。  不同国际分工形态下的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这一概念在全球化时代不断演进的国际分工条件下,已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内涵。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和交易费用的下降,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促使国际生产与贸易的分工越来越深化和细化,从而使迂回生产的全球布局成为可能,国际分工主流形态也从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从以产业和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使分工由最终产品交换领域深入发展到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各增值环节[1]。  我国作为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世界工厂”,相当一部分产业在技术创新、标准制订、营销网络和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这一分工格局使得我国面对着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条件恶化问题,亟待超越产品附加值低和产业“空心化”、“低度化”等问题。  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稀缺使得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逐步丧失,通过比较优势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空间逐步走向新的拐点,投入边际报酬加速下降,日益呈现出依赖外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增长方式的阶段性和不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产品内分工形态下的我国“世界工厂”所面临的能源和资源约束问题日益严峻,使得产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的传统增长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原因  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够协调  经济结构状况反映着经济增长的质量,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比重中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虽有扩大但仍偏低。2006年,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7.9%的峰值,并于2011年逐步回落至46.6%,我国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偏高,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工业化和我国工业化的历史高位,工业化持续推进的上升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可以说我国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必须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迈进,工业化阶段的发展重心也必然要转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主。  通过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产品贸易结构变动,来分析我国产业技术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分工水平。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9050亿美元,其中出口4924亿美元,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24.3%上升到30.4%,但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始终在80%左右,外商独资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从国际比较来看,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为27.5%,高于美国的19.9%,低于马来西亚的44.5%和菲律宾的67.8%[2]。由于国际分工主流形态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变,国际分工水平已经不能仅仅通过其生产的最终产品来衡量,而要看其产品所处的价值链及在垂直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我国生产制造的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份额依然较低,实际上只是发挥了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依然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低端和核心竞争力的弱势。因此,纵然我国已经成为高技术产品的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贸易顺差尚不能代表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高水平。  2.产业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升级变化遏制了产业链延伸和服务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水平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1年的49.1%,消费率水平近5年(2007年至2011年)连续低于50%。我国消费率水平的长期明显偏低,不仅不符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要求,而且难以支撑投资需求在长期形成的总供给,从而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强有力的制约。  对于刚刚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我国来说,国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使得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在不断上升。如果产业发展的资源过度集中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的滞后发展将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丧失产业发展机遇。2000年至2010年,我国服务业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低度化产业的过度发展和国内高端产业与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必然导致部分高端产业和服务业“泄露”至国外,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的是国外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需求结构的提升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产能过剩问题更加凸显。由于资本品工业与消费产业供给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国内有效需求的很大一部分被进口产品占领,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高档原材料等“泄露”至国外,这样产生的对外贸易没有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本国产业和就业的发展,从而使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受到削弱。结果是一方面低水平的产能过剩,我国产品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资本品严重短缺而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产业发展的结构失衡问题突出。有数据表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轿车制造设备都要依赖进口[3]。这样,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工序产业部门的扩大没有带动国内高端产业部门生产能力的扩张,投资乘数效应必然大大减弱,这种局面反而在低端固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凸显了我国一定程度上产业“空心化”的窘境。  3.要素低成本扭曲是当前诸多问题的根源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一方面为世界提供大量价廉物美商品,另一方面又成为世界主要的能源资源需求和消耗国,我国充当“世界工厂”所面临能源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在扮演“世界工厂”角色的同时,现有的生产却表现出密集使用原材料和能源的特点,例如,我国单位GDP的耗能是美国的3.36倍、日本的6.93倍、德国的5.52倍、印度的1.16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19倍[4]。土地、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机制扭曲异化了资源配置功能,形成了对企业的投资补贴,导致我国经济中的一些行业过度配置资源,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产能投资行为和竞争行为。  根据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工业ICOR(增量资本产出率)值由2000年的2.6左右上升至2010年的6左右,这意味着工业投资效率不断恶化。要素价格扭曲导致普遍的投资补贴是致使工业投资低效率和产能过剩主要原因。比如,土地要素的低价格扭曲,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因素之一。1996年至2003年的短短7年中,耕地面积从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整整减少了1亿亩[5]。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平均为36.1%,至新世纪的十年平均达到42.6%,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资本形成率更高达47.2%、48.1%和48.3%。我国的资本形成率水平显著高于多数国家的平均水平,未来经济增长依赖投资率提高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而投资效率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4.过度依赖比较优势战略制约了产业创新升级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低成本比较优势会形成对创新的抑制。一是因为实施技术创新往往意味着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且见效慢,地方政府和企业会将产业发展动力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二是引致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了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高替代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仅产生微薄的生存利润,难以支撑产业技术升级的资本投入,难以承担创新中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控制价值链低端比较优势产业的利润空间,挤压、削弱和瓦解后发国家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和研发投入能力,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宗购买的买方力量,促使后发国家企业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诱导这些企业放弃技术研发,愈发构成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和低端锁定。三是产业“空心化”、“低度化”发展趋向严重。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缺乏产业升级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加工环节,迂回生产的加工链条短,生产性服务业的延伸拓展受到抑制,产业结构呈现空洞化和低度化趋向,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中高收入国家的动力支撑转换期,将面临着比以往其他国家实现跨越发展时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提升长期竞争优势,提升国际分工水平,加快改变对传统经济增长外生比较优势的过于依赖,为我国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动力支撑。  1.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完善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使各种资源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促使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我国政府主动承担全球节能减排任务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工业化需要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改造升级和绿色低碳的双重约束下实现快速发展。而推进节能减排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做好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加快建设排污权交易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促进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2.以自主创新为内生动力,着力培育长期竞争优势  我国的自主创新,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重引进、轻吸收”的技术引进格局,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团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间技术合作、技术转移和扩散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竞争优势,从供给角度看,必须加快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府扶持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需求角度看,完善创新需求主体方面的创新政策,贯彻落实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和首购政策,培育自主创新产品的初期市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通过标准制定、环保规制等方式淘汰落后产品和过剩产能,推进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注重创新人才体系的支撑作用,这是我国经济获取长期快速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基点。  3.以产业升级为转型跨越途径,着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分工水平  我国作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在开放体系下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发展对传统比较优势过度依赖的被动格局。为此,以产业转型为跨越途径,着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就必须在开放创新体系中提升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的核心技术控制能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发展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我国新经济的增长点,也是优化经济结构、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抢占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支撑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并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以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控制力,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的协调,以产业集聚和延伸产业链来加快本土企业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充分发挥大国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效应,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从而避免国际分工的低端锁定和“比较优势陷阱”,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挤压空间,推动劳动密集型工序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工序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的升级延伸[6]。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J].经济纵横,2008(3).  [2]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12.科技部网站(www. ).  [3]没有那么一股子气,不行[N].人民日报,(1).  [4]张二震,戴翔.开放利益与国民福利水平互动:以转型为基点[J].改革,2011(8).  [5]宋涛.关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11).  [6]马晓河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演变[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陈亮 吴慧芳 时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徐雅维)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广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技能人才需求旺
日18:25&&来源:
原标题:广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技能人才需求旺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14日消息称,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该省企业对技能技术人员的用工需求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随着春节后务工人员返岗以及新成长、新入粤劳动力补充,目前广东企业用工已逐步恢复正常水平。官方监测数据显示,广东各地企业员工节后返岗率均超过九成,薪酬水平稳中略涨。
广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称,广东企业用工结构正进一步优化,2016年末监测企业对技能技术人员的需求占用工需求总数比重达18.2%,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广州市企业节后招工对初级工、中级工以上人员需求同比也分别上升2.67和1.67个百分点。
广东服务业用工增长较快,2016年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服务业用工增长较快,用工规模同比增长均超过10%。广东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也明显增强,2016年末监测企业员工季度流失率10.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至春节前,广东官方开展专项行动,为6.84万名职工追回欠薪1.6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为5.64万名农民工追回欠薪1.4亿元。
今年广东将研究制定“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实施意见、完善创业投融资扶持机制等就业创业政策和机制,防范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就业专项资金使用风险。(记者 程景伟)
(责编:朱传戈、杨虞波罗)第2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卷第3期ol.22;年月J20145ournalofHenanMec;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申琳;()河南新乡4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电子通信工程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升级既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也会带来新的历史;()中图分类号:G2000647.38文献标识码;就业是衡量一个国
第2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卷 第3期ol.22№.3V      年月J20145ournalofHenan 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ineerinCollee     M     ggga0142 y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申 琳()河南新乡4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电子通信工程系,53000*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国处在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摘要:升级既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也会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构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是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关键词:产业结构;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G2000647.38     文献标识码:008093201430403A     文章编号:1---1 引言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度的重要指标。温家宝总理在其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学生就业作为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更成为研究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培养的方向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与继续深造的要求,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出发,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供需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大量的、系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1~2]。政策措施,改进教育理念[业化时代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知识化产业阶3]5712-,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段[是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消费性服务业来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他们更愿意把增加的收入投入到个人素质教育、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养生保健、体育艺术、旅游24]212-。其次,休闲等方面[从生产性服务业来看,在生产逐渐向高端化、专业化、柔性化发展的情况下,企业无形中增加了对保险、金融、通信、物流、咨询、设计等服务行业的依赖。在生产的高级化阶段,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位,信息处理和技术研发、创新设计以及产品的后期咨询服务为突出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必定成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而服务业的良性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又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失业率也屡屡再创新高。如何安置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城市中下岗待业的职工,如何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成了我国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就业增长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在结构上表现为三次产业的]5。因就业人口的增长率与产值的增长率发生偏离[2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产业结构及其涵盖面也随之发生较大变我国的三产产值比重为2化。1986年,7.15∶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落后于第三43.72∶29.13,产业,说明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到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已经变为10.10∶43.75∶这说明我国整体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43.14,12]2。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段[后工10013052*收稿日期:--,女,河南新乡人,申琳(讲师,法学学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981-)1 作者简介:04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申琳:此,目前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势在必行。面对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方向,成为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所必须面对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导致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固化,学校培养方向、模式等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正确的反映,从而导致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常出现市场饱和的仍在培养,市场短缺的却无人培养的怪相。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人文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造成了大学生进入社会难、融入社会更难的困境。故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3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供求关系和结构错位。简言之,供求关系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扩招造成了大学生供大于求;而结构错位方面则显示为高校在专业设置、学习内容与产业6]。调整升级中的不同步[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远超于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且整体就业期望(就业地区、起薪等)偏高;第二,专业技能与劳动力7];第三,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结构的失衡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包含经济规8];第模、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等因素[4 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创造更多就业岗位4.1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我国就业结构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看,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既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又有利于刺激就业。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产业的代表―务业,以提振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促进二、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加产业链迂回度,进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课程设置符合市场2 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4.对人才的需求各级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适度放权,逐步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一是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全面融入课程设置之中,建立起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步伐,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三是要解决好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趋同问题,突出办学特色。个性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高校应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及时设计、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构建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成才。增强学生对社会的3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4.适应能力首先,高校要切实转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41四,有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落实率呈上升趋势,而单位就业的比例在下降,而且由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本科生落实率缓慢下降,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并超9]。所以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境过了本科生[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实背景来看,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1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机遇3.按照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变化必然会波及并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变化。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由于边际效用较低,所以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吸引力极其有限。而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我国第二产业,当前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体力需求大于脑力需求,经验需求大于学历需求,但随着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技术的需求会大幅增长。相对于一、二产业,服务业是当今大学生的重要选择,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行业更是倍受青睐。如金融投资、教育、信息通讯、研发设计、房地产业及商务咨询业等,这些行业对于技术含量及从业者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并可以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强。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三产业的优化升级都将极大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其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则更具吸引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必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2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3.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3期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时间,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比重,以“够用、必须”为度,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创造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积极推行学分制,真正赋予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保证专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建立校企互动、合作的良性机制。把实习作为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理论指导中伴随实践教学,在实习实训中渗透理论研讨,真正实10]。再次,积极开展创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参考文献:[]麦克斯研究院.北京:1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彭强,译.北京:3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王宁.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及趋势分析[大连:大连海4D].事大学,011.2[]]徐晓丹.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河南5J.():社会科学,011,195903.29-[]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6]():学生就业[北京大学教育评论,012,10122.J.2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7J.():研究,004,74.6829-[]丁小浩,等.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8]():的影响分析[教育发展研究,J.21000,294.-[]]岳昌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教9J.():育发展研究,23008,7250.-[]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10]():高校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J.2012,3758.7-新创业教育活动。以各类学科竞赛为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或课程的科研项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进一步加大人文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扩大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比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人文修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展学生职业选择方向。(责任编辑 杨文忠)EmlomentProblemsofUniversitStudentsintheContext      pyy ofIndustrialRestructurin  gSHENLin (,ElectronicCommunicationEnineerinDeartmentHenanMechanicaland    ggp ,)ElectricalEnineerinColleeXinxian453000,China gggg  :roblemshavebecomeanimortantissueincurrenteconomicandAbstractGraduates'Emloment          pppysocialdeveloment.Chinaisintheinitialstaesofmodernindustrialization.Theotimizationandu-            pgpprivecolleeadinofindustrialstructureisimminent.Profoundchanesintheindustrialstructurewill            ggggg ,studentsnewchallenesinemloment.AccordintothedirectionofChina'sindustrialrestructurin          gpygg buildinalon-term mechanismbetweenuniversiteducationandmarketdemandistheketosolvin          ggyyg   theemlomentroblemofraduatestudents.     pypg:;;Kewordsindustrialstructurestudents'emlomentolicrecommendations pypyy  42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50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_申琳等内容。 
 机遇和就业挑战三个方面来讨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到位,所能提供的契合大学生预期的...这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或者说“阵痛”...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_调查/报告_...(7) 4.1、政府部门发挥职能 4.1.1、优化产业结构,...(8) 4.2、 高校现有教学体制调整 ??? (9) 4.3...  MBA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同研究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所在学院 郑艳妮 施放 MBA 经济贸易 提交日期 2010 年...  产业结构的 调整会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来说机遇性与挑战性并存, 文章拟以产 业升级的必要性为起点, 探究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 业难成为...二, 互联网带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等背景下思考 企业发展、产品创新、营销...  大学生就业难与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这两个问题统一存在于社 会中, 就业难和...但从以前到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 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_教育学/...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 年至 2007 年五年中同期的...第二:产业结构不够协调。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虽然已...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社会融入问题探析 3……大学...实证研究――基于首都高校大学生发展状况的调 查 48...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产业结构调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