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雨航科技佳明航电,硕士只有6000,税前的...

2017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介(word版)
日11:03 &JE技校网&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介
学&校&简&介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以民航为特色,工、理、文、管等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多科型航空技术大学,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中国民航管理干部的“黄埔”,民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我校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历届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学校为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了丰厚的奖助学金,全日制研究生待遇优于公费待遇。除国家奖学金、助学金(6000元)外,我校还设有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分为特等及一、二、三等奖,名额分别为10%、30%,30%,30%,金额为1,元。此外,波音公司、空客公司等也在我校设立奖学金对优秀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奖励。
我校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地广汉市,距成都34公里,城际高铁20分钟可达,高速公路30分钟可到;学校占地面积16000亩,设有5个飞行训练分院,9个二级学院,1个社科部,29个本专科专业,共有各类在籍学生22000余人,5个训练机场、230余架训练机型、各类先进的全任务模拟机和飞行模拟、空中交通管制等11个专业实验室,国内唯一的省部级“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重点科研基地”以及世界一流的“中、美、法联合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等,都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民航高层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
学校校园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足。理论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占40%,硕士学位以上占76%,已承担和完成多项“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民航科技项目;先后与美、俄、德、法、日、澳等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
我校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航空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涵盖飞行技术、空中交通管理、机务维修、机场工程与管理、航空安全、航空信息等民航关键技术岗位。其中,交通运输与规划学科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为四川省特色学科。
我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通过飞行员体检,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还可参加飞行训练(需另行签订相关协议),符合民航飞行考核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飞行执照。
民航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伴随着民航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支撑。我校研究生在民航的发展建设中大有可为,热忱欢迎航空航天类、交通运输类、心理学类、安全类、大气科学类、电子类、电气类、管理类、计算机与信息类、能源与动力类、英语和机械类专业等相关专业考生报考我校。
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体系
全日制研究生8000元/生/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8000元/生/年
2、全日制研究生奖助体系
国家奖学金
20000元/生/年
国家助学金
6000元/生/年
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学业奖学金
特等12000元/生/年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特等及一、二、三等奖,名额分别为该年级研究生人数的10%、30%,30%,30%。
一等10000元/生/年
二等8000元/生/年
三等6000元/生/年
单项奖学金
学术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波音奖学金、空客奖学金等
根据学校有关文件和波音、空客公司的有关要求进行评定。
三助岗位(助教、助研及助管)
3000元/生/年
我校95%以上研究生均获得三助岗位
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力度
备注:相关奖助学金评选办法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此奖助体系发放范围仅限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无奖助学金。
飞行技术学院
飞行技术学院概况
飞行技术学院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下属二级学院,是担任航空理论教学、科研和学生教育管理为一体的教学实体,在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领域的教学、科研方面拥有雄厚实力,有教师59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24名。该学院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术型)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领域招收全日制研究生。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飞行技术学院现有模拟飞行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飞机性能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航空人因与工效学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优越的实验条件。
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飞行技术学院与波音公司、空客公司、中国商飞和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
与空客和波音公司合作开展了飞机性能工程师、飞行数据分析和基于性能的导航(&)等培训以及要求授权的所需导航性能(RNP AR)程序设计等项目合作。
与汉莎系统(Lufthansa Systems)公司在航行资料及机载导航数据库等领域,开展培训、信息处理及研究等合作。
研究生毕业就业总体情况
飞行技术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民航飞行运行、航务管理、飞行签派、航行情报服务、航空器制造、航空公司地面教员、民航安全管理等民航领域以及高校教师、公司企业、国家行政部门等非民航领域,已连续多年就业率100%。
学科专业介绍
一、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术型082304)
1、飞行技术与航空运行方向
本方向侧重民用航空领域,针对运输类飞机,兼顾通用类飞机和直升机,在飞行运行和应用技术使用的领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飞行技术重点针对持有飞行执照的各类民航飞行人员,航空运行则针对从事民航运行领域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以应用为目标等特点。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2、现代导航理论与应用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卫星导航理论、系统及应用技术,研究基于卫星导航及组合导航的航行新技术及其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测试验证并分析评估导航性能,追踪国际航行新技术的发展,为民用航空飞行运行提供安全、高效的现代导航技术和方法。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3、航空人因工程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航空系统中人的局限性以及人与设备、规章、程序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以达到安全、高效工作的目的。航空人因工程的研究及其成果运用有助于减少民航人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进民航运行的安全。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085222)
飞行运行及安全技术方向
该方向主要培养民航领域与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专业相关,且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及安全管理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飞机运行性能、运输经济性、民航规章与标准
航空事故分析、航空安全管理\航空运行管理
卫星导航(GPS、GLONASS、Galileo、BD)技术及应用、卫星导航增强技术及应用、组合导航技术及应用
基于性能的导航(&)运行技术
现代飞行程序设计及航行情报服务技术
航空数据(含导航数据)处理及管理技术
通信导航监视(CNS)技术及应用
飞行视景增强技术(HUD、EFVS、SVS、CVS)及应用
民航从业人员非技术技能训练(包括&CRM、TRM、MRM以及&DRM训练等)
民航人误的识别与控制(包括飞行、空管、运行控制、航空器维修)
民航从业人员的心理选拔理论与技术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我院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民航界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亦具有先进性。我院已与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邦航空局CAMI研究所、德国宇航研究院、波音公司、空客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等国外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外相关民航单位、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已建立国内一流的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重点实验室(模拟飞行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飞机性能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航空人因与工效学实验室),总价值近7000万元人民币。近年来,我院在相关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12部,其中20余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承担或参与完成国家“863”民航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横向及其他科研项目逾50项,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飞行中人的因素与驾驶舱资源管理”、“空中领航”、“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计划”等是四川省精品课程。我院在高原及特殊条件下的飞行运行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目前已完成温州、洛阳、宜昌、阿勒泰、喀纳斯、那拉提、澜沧、黎平等多个机场的仪表飞行程序和性能研究,实现了理论研究与飞行运行实践的有机统一。
学科带头人
罗晓利教授,民航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应用心理学会副主委、四川省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空军航空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民航从业人员心理选拔理论与技术、航空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训练理论和方法、人误识别与控制、高原复杂机场飞行员行为特征以及民航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与EAP等领域的研究。近五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民航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著作2部,在航空人因工程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余江教授,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副主任,民航局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民航飞行学院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专业领域包括:飞机运行性能、运输经济性、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适航与运行规章等。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次,发表专业学术文章27篇(核心期刊14篇,EI检索3篇),公开出版民航飞行学院教材《飞行原理》1本、独著《高原/地形复杂机场和航线运行的飞机性能分析》1本。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组长1项)。具有12小时TB20飞行经历和A320型别等级改装经历。参加过Boeing level 1/2/3性能培训和软件课程培训,参加过Airbus G02/G03/G06/G09/TRI性能培训和软件课程培训。参与过民航局事故/事故征候调查2次。
航空工程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概况
航空工程学院是我国民航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学院现开设六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并设有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术型)学科和“航空工程(专业学位)领域,涵盖了民航飞机维修领域的全部专业。学院按照“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
学院现有专职理论教师120余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56人。学院拥有36架不同型号的用于教学和科研的飞机、航空发动机以及多种航空电子设备、安全检测设备。
学院有5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成果奖30余项,教师所发表的论文中有100多篇被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符合中国民航局维修法规CCAR-147部和CCAR-66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完成民航机务维修基础理论认证、机务维修基本技能认证、发动机航线维护培训和民航机务维修基础执照的相关课程。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学院成立了航空发动机维修与适航技术、飞机结构维修技术、民用飞机综合航空电子系统、通用航空维修工程与职业教育、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和民用航空无人机等7个研究所。
有民机复合材料结构维修、智能检测与智能控制、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飞机结构与系统维修理论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和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6个科研团队。
学院正致力打造民用航空维修工程实验室群,航空发动机控制工程实验室及民机复合材料维修与验证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学院同时积极拓展与民航局、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维修厂、研究所和飞机、发动机以及机载设备厂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科研,并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
学院大力开展国际化办学,和通用电气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塞斯纳飞机公司和透博梅卡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多家世界知名航空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学院还实行赴境外大学游学制度,学生有机会到美国、法国和新加坡等国的航空大学接受专业教育。
研究生毕业就业总体情况
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局方、机场和维修企业等。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航空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机务维修基本技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由于飞机引进数量逐年增多,航空公司、维修单位和机场等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大,学生就业渠道通畅,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高。近3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
学科专业介绍
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术型0823Z1)
“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科是以先进航空器维修理论与维修技术为基础,涉及航空器综合性保障系统与保障工程,航空器结构、机载设备和零部件修理、检测和校装,飞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航材和机队管理与调度,民用航空器安全与适航管理等工程应用,是民航行业中十分重要的领域,对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航空器可靠性,降低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维修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该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民用航空器推进理论与工程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航发动机维修理论和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航空发动机部件修理技术;民航维修管理;发动机控制和测试技术和复合材料维修理论与技术等。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
(2)民用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维修理论与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相关的维修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用航空器结构损伤评估与修复技术、民用航空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维修技术、民用航空器表面维修技术、民用航空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和民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7人。
(3)机载设备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状态参数测试、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航电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状态参数测试、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电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等。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
(4)民用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安全工程、航空安全、适航技术和适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空安全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适航审定和验证、适航技术、适航管理、安全信息工程、安全检测、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人机工程和可靠性工程等。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
航空工程(专业学位085232)
航空工程主要研究民用飞机、直升机等运载工具的维修、维护、安全管理和适航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等。侧重于机务维修工程应用,为民用航空、航空制造等领域培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符合现代民航维修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民用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
(2)民用航空器维修工程
(3)机载设备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4)民用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
学科带头人
唐庆如教授,中国民航发动机维修领域知名专家,民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航空发动机维修、发动机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教研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3本。
朱新宇教授,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会员,民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飞行器故障诊断与预测、飞机电源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等。编写出版了《民航飞机电气系统》和《飞机电源智能监控系统》等教材和专著多部。获得四川省和民航局教学成果奖多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
魏麟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航空电子、机载设备检测和故障诊断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主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检索。
周长春教授,中国航空协会航空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四川省安全生产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安全、适航技术和适航管理、通用航空。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共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主持和参与编写教材和专著5部。
龙江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维修理论与技术,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飞机系统可靠性工程。主持或参与科研和教研项目9项,获省部级奖励1项,主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7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
刘峰教授,工学博士,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飞机结构有限元分析,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分析与维修,飞机系统设计与维修等。主持或参与科研和教研项目10余项,获省级奖励2项。主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4篇,其中EI检索13篇,中文核心刊物10篇。
杨文锋教授,工学博士,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维修与验证、民航安全管理与适航技术、结构-功能一体化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科研和教研项目8项,主编教材1部,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9篇,中文核心14篇。
李梦教授,工学博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航空材料、航空动力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航空涂装材料、航空阻燃材料、民机复合材料维修、机务工程。近年来,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所著科研论文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4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民航局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项目1项,学院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总装备部863项目2项,科技部863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概况&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合理、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管理严格、教育质量优异的中国民航交通运输领域高层次管理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运行环境、航空运行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专业学位)下设两个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航空运行控制。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一百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80余名,半数以上教师拥有高级职称,持有民用航空相关行业执照,并能实施双语教学,有60多人次前往国外接受过各类专业培训。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学院教学实验设施先进,目前,我院拥有3个创新实验中心,9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万6千多平方米,设备价值近亿元,空管自动化模拟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学院学科特色明显,实验条件优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空管教研室被评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航行实验室为四川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航空气象、空管基础和航空公司签派等三门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道路,支持中青年教师赴国外学习,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近5年来,1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赴英国、美国和新西兰学习和交流。
研究生毕业就业总体情况
学院研究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航各空中交通管理局、国内外航空公司、科研机构、院校和机场。我院研究生一直保持着100%的高就业率。学院先后与我国30多个空管局及分局、10多家航空公司和20多个机场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研究生基地,可为学生实习与科研实践提供支持。空管学院201 5 届硕士毕业生 33 人,其中,男生 25 人,女生 8 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
学科专业介绍
空管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运行环境、航空运行管理三个研究方向
1、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方向
空中交通管理方向主要面向建设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软硬件水平、保障空中交通安全和顺畅、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实施飞行流量优化控制等领域。学院在本方向专兼职导师共有二十余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民航领先地位。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5项,主持或主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6项,涉及科研经费超过千万。
2、空中交通运行环境研究方向
空中交通运行环境方向主要面向探索飞行大气环境规律,通信导航监视(CNS)运行,改善航行保障方式,提高飞机运行的环境安全水平,增强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而进行人才培养。本研究方向有8位教授、副教授从事航空气象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在民航领域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参与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针对该方向研究生,学院新建立了飞行环境数值模拟与天气分析实验室。
3、航空运行管理研究方向
航空运行管理方向主要面向研究航空运行控制中的签派程序与方法,提高飞机运行的环境安全水平,增强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而进行人才培养。本研究方向有6位教授、副教授从事航空运行管理、通信导航监视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在民航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5年来,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20余项,涉及科研经费超过400万。其中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接近20余部。该方向有飞行服务管理实验室以及执照培训考试中心。
专业学位授权点介绍
2014年,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新增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主要培养适应我国民航发展需要,掌握民航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技能,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针对该学位授权点将在以下2个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⑴空中交通管理。培养新航行系统技术应用、空域规划、流量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和航空情报服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航空运行控制及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为航空公司培养运行控制、航线设计、性能分析、运输组织和航行保障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本专业学位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校外业务水平显著的专家联合指导。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课堂教学、现场实践、技能应用相互连接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带头人
朱代武教授,硕士生导师,民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航空运输协会航电与空管分会委员。近年来,牵头完成空管课程获四川省精品课程,航行实验室入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与管理硕士专业入选省重点学科,空中交通管制教研室入选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等。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863面上课题研究1项,国家空管委项目3项,承担10余个机场PBN飞行程序设计等,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承担本科和硕士专业的9门课程教学任务,主编或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7部,发表论文26篇。
王永忠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空中交通运行环境。多年来主持完成10余项科研项目,参与编写教材和行业规范3部,参编的《航空气象》教材获中国民航总局“教材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2人。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四川省“气象标准”专家。
潘卫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主持完成多个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教研项目,共获得省部级奖4项、学校奖励8项, 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论著教材9部。带头组建了空管学院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自动化学术团队,并继续发展壮大,在国内民航空管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曾任国家空管委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评审专家。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取得中国民航飞行翻译资格,担任国际民航组织英语等级考官.研究领域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计算机仿真、航空安全等。
罗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级项目,先后多次获得四川省、民航局等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论著4部。主要研究领域为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规划与管理、跑道安全等。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概况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05年10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开展民航计算机应用的科研基地。计算机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有教职员工81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4名,高级实验师11名;在校学生400余名。&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四川省教育厅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技术实践教育中心
拓展校企合作,与知名民航企事业单位、&IT企业建立校内联合实验室和合作关系,并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
民航第二科研所
北京为邦远航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民航航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
国际民航组织(ICAO)民航应用软件软件开发实验室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合作伙伴
学科专业介绍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术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电子、通信、信息与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应用,是控制、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等技术的在交通领域中的交叉集成应用。我校该学科具有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我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依托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交通运输管理学科,学校在民航信息系统、航空安全、空中交通管理、民航导航系统中的一些方向上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民航总局科研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近年来,在民航信息系统、飞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民航系统仿真等方向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民航总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8项,承接国际民航组织(ICAO)委托开发的软件项目4个,获民航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1部,在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
该学位授予点现有教师2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2名、硕士生导师15名,其中多人在国内外接受了各类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掌握了该领域最新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本学科主要招收具有信息技术类专业、通信类专业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考生。
主要研究方向:
1.空中交通信息工程
该方向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各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涉及到各类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空中交通信息化技术,包括空中交通信息的组织、采集、存储、处理技术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
空中交通智能化技术,包括空中交通优化与评估、计算机辅助空中交通管理决策支持、计算机辅助飞行程序设计等;
民航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对飞行记录数据、空中交通数据等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为航空安全和运输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2.民航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该方向通过对民航运输生产或航空安全中特定子系统或特定设备的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并开发相应的仿真系统,为系统分析、评估提供技术支持,为人员培训提供模拟训练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航空器建模与仿真,包括飞行模拟训练系统、机务模拟训练系统、飞行过程再现系统等;
空中交通及运行环境的建模与仿真,包括空管模拟训练系统、空中交通建模与仿真、空中交通管理建模与仿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等;
机载软件可靠性研究与适航认证。
3. 民航运输信息系统
该方向主要研究涉及民航运输生产、运行管理、航空安全、旅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为民航安全、高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民航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民航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
民航通信网络技术及应用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085222)
计算机学院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交通信息工程方向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科带头人
刘晓东,教授,多年来主持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民航局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项、民航局科研基金面上项目4项。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被EI检索8篇、核心期刊15篇,出版教材、专著5部。2008年入选四川省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概况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成立于2014年,其前身是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学院立足于培养民航运输企业所需的生产运行管理、客货运输、航空市场营销类专业技术人才。现开设有五个本科专业、一个专科专业,并设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行管理方向)二级学科硕士点,专业建设以民航行业需求为导向,具有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航空客货运输销售代理人培训与考试机构资质、民航局颁发的危险品运输全类培训与考试资格。学院下设机场工程、机场运行、物流工程、工商管理、民航运输等教研室,建有机场工程与管理实践教学中心,拥有计算机订座实验室、机场地面服务实验室(集成了机场的订座、值机、配载、安检、登机等相关流程)、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职理论教师42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4名,9位博士,9位博士在读。11名教师具有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客货运输代理人培训教员资格,航空运输生产组织、航空公司经营管理、民航机场管理等方面在民航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6名教师持有民航局颁发的危险品培训教员资格,在校学生超过8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5名。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中国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实验室)
拓展校企合作,与多家民航运输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关系:
?&双流机场集团
?&西部机场集团
?&广西机场集团
?&绵阳机场
?&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上海飞机设计院
?&北京凯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
研究生毕业就业总体情况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集团公司、民航管理局,以及飞机制造厂、民航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民航运输调度、飞机销售与客户服务、民航运输领域教学科研等工作,连续多年就业率100%。
学科专业介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分为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行管理两个研究方向,主要围绕运输生产组织、规划决策、运输经济性分析等领域开展研究,现有硕士导师12名。本研究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类、管理类专业背景的考生。
该学术授权点重点研究领域:
l&航空运输中的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主要有:运行保障、飞行组织与实施、运行恢复与动态监控,运行控制组织模式与流程优化,等等;
l&&航空运输生产组织与计划管理理论,主要有:航班计划编排、飞机维护计划、飞机排班计划、机组排班计划、机场停机位分配计划、机场运行指挥,等等;
l&&航空运输生产绩效评价理论,主要有:航空运输生产计划的鲁棒性评价、民航服务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机场运行效率评价,等等;
l&&航空运输运营管理理论,主要有:机场经营管理、航空运输成本分析、航空运输需求与运量预测、航班收益管理、机队规划、航线网络规划等。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085222)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分为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行管理两个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适应机场运行管理、民航运输生产指挥、客货运输销售领域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实践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学位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课堂教学、现场实践、技能应用相互连接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该专业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重点方向:
l&机场运行管理,包括机场现场指挥、候机楼管理、场道维护工程、场道维护管理、机场安全环境保护、机场安全管理;
l&航空运输运行调度,包括飞行组织与实施、运输生产计划安排;
l&民航客货销售管理,包括收益管理、航班控制、客货运输作业管理。
学科带头人
孙宏,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民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青联理事。近五年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6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超过600万元;在“系统工程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EI收录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各4部,先后担任“飞行性能与计划”、“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民航运输生产组织”、“航空公司机队规划”等课程主讲教师;多次获民航局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近三年来主要致力于飞机航线运营经济性分析、航空公司机队与航线网络规划领域的专题研究,诸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的“机型航线直接运营成本分析软件”、“航空公司机队与航线网络规划决策支持软件”等产品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都航空公司、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等单位投入实际应用。
朱志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航空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8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出版教材4部,担任“民航运输经济学”、“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民航机场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学”等课程主讲教师。曾获民航局优秀教师奖、民航总局优秀教材一等奖,西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校教学名师奖等。近年来主要从事航空公司收益管理、民航机场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牟奇锋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导师,民航局优秀教师,民航运输和通用航空领域推荐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机场管理与工程、空中交通智能化系统、通用航空运行管理与信息服务、民航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规划与仿真。主持完成机场、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多个系统和工具的研发,获民航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民航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3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EI收录8篇,出版教材、专著5部。
航空安全保卫学院
航空安全保卫学院概况
航空安全保卫学院(College&of Aviation Security)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直属的、国内首个“学历+执照”的国家空防安全管理与工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在民航应急救援、航空消防安全、航空油料储运安全等研究领域具有突出影响力,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民航局科技基金重大专项等研究基金立项资助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1000余万。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人,大部分教师具有博硕士学位。近年来,已在航空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呈现出“专—本—硕”三级发展态势;学院是民航局认可的国家航空安全员(含空警)初、复训主力基地,帅先在国内高校获得国家航空安全员初任执业资格认证资质。学院建有航空消防与应急救援、航空危险品管理、机场安全检查等实验室,建有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学院在中国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设有空防安全研究所,先后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屋宇设备工程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UC)消防服务学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合作关系,还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国内著名航空企业形成良好合作伙伴关系。
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交通安全工程(学术型0823Z2)
“交通安全工程”硕士点是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它从安全可靠性的角度探讨交通运输系统事故致因及事故预防、救援、恢复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交通安全工程学科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安全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消防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灾害学、行为科学等领域基础理论与方法的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
1、民航安全管理工程
“民航安全管理工程”从交通运输系统宏观层面,研究民航安全监管机制、民航系统运行状态安全监管技术、民航安全及安防法律规制、民航安全保障体系与标准、民航安全设计与规划、民航安全评价与决策等。该方向重点研究内容有:
l&航空安全管理
l&消防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
l&油气储运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
2、民航安全保障技术
“民航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航空安全评价技术、民航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航空消防安全工程及航空油气储运安全工程等技术。该方向重点研究内容有:
l&民航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
l&航空消防安全工程与技术
l&航空油料储运安全工程与技术
3、民航应急管理工程
“民航应急管理工程”研究航空灾害危机生成与演化机理、航空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技术标准、航空安全事故灾后恢复技术标准、航空安全危机心理干预机制、航空运输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与流程等。该方向重点研究内容有:
l&航空运输系统消防救援工程
l&航空运输系统事故救援工程
l&高高原航空应急救援工程
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085222)
学院在“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下招收交通安全工程方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适应民航安全管理与工程实践需要,具备扎实的安全管理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该专业学位采用课程学习、管理与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课堂教学、现场实践、技能应用相互连接的的人才培养体系。
该方向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包括:
l&航空安全管理
l&航空消防安全工程与技术
l&航空油料储运安全工程与技术
学术带头人
贺元骅教授,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航空法学会理事,中国民用航空局交通运输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主研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学术负责人主持完成民航局部委规章1部;在研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经费资助1500万元。作为负责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航空安全预警工程、航空消防工程科研论文30多篇,申请持有航空安全工程国家专利7项。
凤四海教授,男,1976年8月生,安徽芜湖人。现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安保学院教授、民航安防工程实验室主任;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心理学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会员,“交通安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2002年在原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参加工作,2006年获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调动至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工作,从事航空安全管理与工程教学科研工作;2012年任实验室主任,同年12月晋升教授。工作以来,参编教材或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近10篇。201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1项,民航局软科学1项,学院校级项目1项;主研民航局重大科技专项、民航安全能力建设资金项目1项,参研其他科研项目6项。
杨骁勇副教授,社会学硕士,副教授,现为航空安全保卫学院机场安全检查教研室主任,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年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消防服务学院访问学者;2010年赴韩国航空大学和仁川国际机场参加ICAO航空安保培训。中国法学会、中国航空法学会、四川省社会学学会会员。英国国际航空安保杂志唯一华人编委。担任局方空警/安全员初、复训教员,民航安全检查员考评员。近年来,主持省部级或校级科研/教研课题十余项,在《Aviation Security International》、《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概况
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简称:科研基地)2004年正式组建,由民航局挂牌,根据民航科技发展规划,围绕民航局总体发展战略,针对民航飞行技术和飞行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力图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建立专业研究平台,培养一流研究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研实体。自成立以来,民航局和飞行学院总投资约1800万元,在航空安全研究领域有很好的硬件条件、人员配备和研究基础。
目前专职研究及管理人员14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3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3人。学术委员会与特聘专家15名,根据项目研究和实验室建设需要,动态聘任管理的固定/流动研究人员100余人。近5年来,科研基地在通信导航监视研究方向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经费599万,横向项目1项,经费50万,校级项目20余项,经费超过100万。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10余篇,中文核心20余篇。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科研基地有9个专业实验室:民航安全工程研究所、航空人因工程研究室、数据中心、飞行模拟与仿真研究室、飞行环境研究室、民航空防安全研究所、航空公司运行管理研究室、PBN技术与飞机性能研究所、 ADS-B研发与测试中心。
科研基地积极拓展与民航局、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集团、民航科学研究院、民航二所、川大智胜、西南空管局、学院空管中心、广汉分院,以及通信导航监视领域研究院所和厂商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为研究生到相关单位学术交流和实习提供良好条件。
国际民航组织(ICAO);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CHINA)。
学科专业介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术型082303 )
科研基地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通信导航监视”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通信导航监视”领域的理论、技术和设备研发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l&民航地空通信:空中交通服务通信;航务管理通信;站坪管理通信;对空气象广播。
l&民航导航新技术: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卫星导航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导航系统的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的理论、算法和系统实现。
l&监视技术:监视雷达;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多点相关定位系统;监视信息处理及显示。
l&电磁干扰和电磁环境:无线电干扰监测及抑制技术;电磁环境典型干扰源建模与仿真;电磁环境效应预测、分析、评估方法;电磁环境效应测试新方法;民航机场电磁环境评估。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085222)
科研基地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民航“通信导航监视”方向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适应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工程实践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实践技能型人才。主要研究领域:
l&民航通信工程:空中交通服务通信;航务管理通信;站坪管理通信。
l&民航导航工程:卫星导航;增强卫星导航系统;组合导航系统。
l&监视系统:监视雷达系统;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多点相关定位系统;监视信息处理及显示。
l&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民航无线电干扰监测;电磁干扰测试及电磁兼容设计;民航机场电磁环境测试与评估。
学科带头人
陈亚青教授是民航总局空管专业建设专家组成员,民航节能减排专家组成员,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多次赴美国、瑞典、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参加管制业务和高级管理培训。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导航监视、管制员选拔、空管信息处理、管制自动化、ADS-B管制间隔标准和运行规范等。近年来,主研完成空管课程获四川省精品课程,航行实验室入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与管理硕士专业入选省重点学科,空中交通管制教研室入选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主持或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或教研项目 2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EI检索11篇,核心期刊15篇,公开出版教材3本。获得民航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民航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已指导毕业硕士生 10人。
周超,电子科技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副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AOPA会员,全国首批无人机教员,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波音航空俱乐部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干扰、电磁环境效应、通信导航监视、无人机。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7篇,中文核心期刊9篇,参编教材1本。主持或主研完成民航局项目3项,校级项目10余项,在研民航局项目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奖励7项;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学建设奖5项。先后担任脉冲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航空检测技术、航空电子设备、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等课程主讲教师。
相关联系方式如下: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网址: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研究生处网址:http://yjs./
研招科邮箱:yzk@
单位代码:10624
通讯地址:四川省广汉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研究生处招生科
邮政编码:618307
传真:0838-5183046
联系电话:(0838)5183046 &&(3
各研究生招生二级学院联系方式:
飞行技术学院:(0838)5186070(杨老师、刘老师)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0838)5183831(潘老师) &
航空工程学院:(6(魏老师)、5183621(刘老师)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1(孙老师)
计算机学院:(3(杨老师)
航空安全保卫学院:(3(陈老师)
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1(周老师)
热门标签:
() 或许是古蜀先民梦寐以求的飞天夙愿与现代文明偶然的“链接”,在古蜀国三星堆文化的都四川广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如岿立的长梯,为翱翔蓝天的寻梦人铺筑了一条通天大道。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除了为新中国培养输送了占中国民航直属航空公司总数90%以上的飞行人才和大量的...
大学招生信息
JE技校本地:
JE技校导航:
相关阅读(17):
微信扫一扫咨询技校问题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学校简介、学校招生信息的版权属于各个学校!
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联系我们(邮件)
&&本站QQ官方微博:@jixiaoJE &
&Copyright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JE技校网 , 中国技校品牌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雨航科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