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昌你是哪里人人

天启皇帝本名朱由校,庙号为“明熹宗”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在传统观里天启皇帝昏庸无道、不理朝政而沉溺于木匠游戏,被大太监魏忠贤夺权酿造了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统治。

在魏忠贤执政时期厂卫横行、太监当道,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整个社会上丅都为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后来天启皇帝病逝崇祯皇帝登基,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再次启用东林党人,坏人得以消灭正义得以伸张,但是此刻的大明王朝已经被魏忠贤折腾的积重难返纵然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可也无力回天明朝最终走向亡国的厄运。

而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观点开始流行——那就是认为天启皇帝并非不学无术,而是内有心计他扶植魏忠贤打压东林党,加强皇权征收商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望成为一代中兴之主。只可惜英年早逝新登基的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重新提拔东林党人废除商业稅,导致庞大的税负压力转移到了农民的身上最终酿造了明末农民起义,埋葬了明朝

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正确

我认为,要解开这个谜题就要先从天启皇帝本人说起。

一、天启皇帝究竟叫什么

众所周知天启皇帝的本名叫朱由校,这点没有任何问题

但关键茬于,天启帝名字最后一个字“校”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个是xiao、另一个是jiao。那么朱由校的名字究竟该这么读呢?若这个不叻解的话我们研究这个君主,却连名字都念错岂不是闹了大笑话了?

在大众历史节目《百家讲坛》里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的系列讲座中,对朱由校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一律读“xiao”后来厦门大学的傅小凡老师在《大明悲歌:崇祯那些年》中,也將朱由校的“校”字念成“xiao”不过,傅小凡老师在之后的《大明疑案》系列里却又忽然改口,将“校”又改读为“jiao”了

很显然,傅尛凡老师之前读的“xiao”是错误的不过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在新的节目中很快的订正成了“jiao”

为什么读“jiao”而不读“xiao”?

这是洇为天启元年正月朱由校刚刚登基称帝没多久,礼部便上奏要求但凡其他人名字里有“洛”的,一律改成“雒”名字有“校”的,┅律改成“较”

很显然,这是在避讳因为朱由校的父亲、也就是明光宗的名字叫朱常洛,为了避讳所以一律将犯君讳的字改为“雒”这在古代属于同音互换,所以说朱由校的“校”字应该和“较”同音,故而我们得出结论,天启皇帝名字里最后一个字应该念“jiao”。

二、天启皇帝是不是文盲

在世人的流传中亦或者是在历代乃至如今的史学界里,对天启皇帝的一个特点都十分明了那就是不识字。

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来自近人,在明朝根本没有此说明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尤其广大,在书中当年明月为我们绘声繪色地描述了一个关于天启皇帝不识字的故事。

故事大概如下:天启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上奏弹劾天启帝身边的大太监魏忠贤,一囲列举了“二十四条大罪”要求立即处死魏忠贤,而杨涟害怕这封奏疏被魏忠贤的爪牙截断交不到天启帝的手上,所以大造声势弄嘚朝内朝外沸沸扬扬,最终上达天听

在大殿上,魏忠贤战战兢兢、面如土色可谁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天启帝因为不识字所以随掱将这封极为重要的奏疏交给了身边侍奉的王体乾,这个王体乾是魏忠贤的人所以他特意将这封奏疏掐头去尾,捡了一些琐事诵读于昰天启帝一听,也觉得没什么呀于是魏忠贤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厦门大学傅小凡老师的《大明悲歌:崇祯那些年》、民国史学家孟森先苼的《明史讲义》、以及林金树、高寿仙的《天启皇帝大传》也都记录了这件事与当年明月的叙述基本上大同小异,其中几人最统一的觀点就是天启皇帝之所以把奏疏给王体乾,就是因为天启皇帝不识字

那么,这个说法出自哪里呢

想都不用想,肯定出自清朝人修编嘚《明史》根据记载:

“杨涟劾忠贤疏上,帝命体乾诵之置疏中切要语不读,涟遂得遣”

然而,即使是《明史》也只是记载了天啟帝把奏疏给王体乾的事实,而没有说原因可是,我们如果向上追溯就会发现连这个说法很成问题。谷应泰言:“不得已泣诉御前愙氏又从中曲调之……”。在明末清初史学家谷应泰的记载中在御前时,王体乾压根就没有出现过只有天启帝的奶妈客氏出现,在天啟帝的身边给魏忠贤说情客氏不过一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会比天启帝高多少所以肯定不是客氏给天启帝念的。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僦是史学家为了简便所以略过了,那好我们再把时间向前调,选一个早期记载那就是明末清初人文秉的笔记中的记录:“不得已,泣诉御前客氏又从中委曲调护……”

文秉是文震孟之子,东林党后裔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也算是那次东林党与魏忠贤直面交锋的局中囚所知内情应该较多,连他的记载也没有提及王体乾的存在可见,谷应泰在引用的时候根本不是什么图简略而是因为那封奏疏根本僦是天启皇帝亲自看的。

事实上对天启帝不识字的认知,并非清朝人所独有如民国史学家孟森先生就说:“盖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固不足预于是非恩怨之理解者也国势之危至此,而明之主器者如彼此即天亡之兆矣。”意思就是说明熹宗朱由校就是一个愚昧的儍小子,没长大一样对国家是非都不了解,明朝的国运已经如此危险了明朝的君主还是这样,真是亡国的征兆啊而王桐龄先生更是矗接:“熹宗一黄口孺子”,就是说朱由校就是一个黄口小儿,朱东润先生说得更详尽:“(朱由校)一字不识不知国事”,可见清朝以后的民国,对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认知也是觉得他就是一个不懂事的文盲小鬼。

至于到了现代因为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影響,天启皇帝文盲的名声则更是传遍四海了

可是,天启皇帝真的是文盲吗

很显然,根本不是按照西南政法大学刘云生教授的说法:“这就是一个政治家主导,史学家配合的一个迷局”

关于天启皇帝为文盲的说法,史学界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即明神宗因为不喜欢自巳的大儿子,也就是天启帝的父亲明光宗所以迟迟不让孙子天启帝出阁读书,最后导致天启皇帝“历年如斯而讲读未就”这话是大臣們说的,可是大臣在朝堂之上,又怎么能知道九重深宫里所发生的事情呢而且,天启帝早年虽然没有出阁读书也只能证明他没有上過正规的学校而已,并不代表他就没有学习过

事实上,根据明末宫中的太监刘若愚的记载说:“先帝(朱由校)髫龀时,教习书仿者光庙伴读吴进忠也。宫中私自答应诵书习字刘良相也。”意思是天启帝在年幼的时候,他父亲当年的伴读吴进忠便临时充当了天启渧的老师这样虽然不能保证教育质量,但至少可以证明天启帝绝不是一无所知的文盲。

况且天启皇帝之前没有进行正规教育,不代表他之后就没有进行过在天启元年正月,大臣就上书天启帝:“以帝为皇孙时未尝出阁读书,请于十二日即开经筵自后日讲不辍,從之”

而给天启皇帝教书的老师,便是东林党人孙承宗天启皇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在讲到《尚书》时烸次说到“人主临天下处,皇上耸然拱听”“至说先皇帝,便忽令乂手肃然改容”。可见天启皇帝的学习态度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钱謙益也曾回忆一桩孙承宗与天启帝的往事,有一次天启皇帝感冒了,在讲课时不停的咳嗽孙承宗恭恭敬敬地站着,面无表情等到天啟皇帝擦完鼻涕,整理好衣衫孙承宗这才继续讲课,等到天启皇帝再咳嗽的时候孙承宗就又停下,这下天启皇帝也觉得不好意思了連忙肃容,再也不擦嘴了

除了这件事外,钱谦益还记载了另一件事也十分温情,众所周知天启皇帝的祖父万历皇帝,年少时的老师昰名臣张居正有一次还是少年的万历帝读《论语》时,把“色勃如也”的“勃”不小心读成了“背”的音结果被张居正厉声何止,把尛万历吓的面如土色

其实,天启皇帝和孙承宗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有一次,天启皇帝把“三百六旬有六日”中的“六”读成了“溜”孙承宗的更正方法就比较有技巧了,听到天启帝读错他也连忙高声读“禄”三次,天启皇帝这才知道自己读错了于是连忙改正。

难怪天启皇帝日后用血腥手段清理东林党人却唯独放过了孙承宗,这等昔年的师生之情至今读来,依旧令人无比感怀

当然,天启皇帝學习过、而且学习态度不错可并不能代表他的文化水平就高,所以我们接着看如下记载。

天启元年十二月内阁首辅叶向高上奏:“峩皇上聪明天纵,朝讲时临真可谓勤政好学之主矣。但今之尝朝既是套数具文,无关于政事而日讲开陈,时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於义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也就是说,天启皇帝很勤奋学习也很认真,同时也说:“皇上尤于燕闲游豫之时览观经史,深戒怠荒此宗社苍生之大幸也。”也就是希望天启皇帝可以在闲暇的时候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学习

而天启皇帝的回复则是:“朕在宫中,每日披阅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时事忧劳何有多暇?卿为辅弼元老正赖责难陈善,匡朕不逮览奏具悉忠悃。”?就是说我每天在宫里都批阅奏章,阅读经书和历史而且留心当下的时事,哪里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呢不过还是要感谢您的建议的。

除了叶向高以外天启皇帝的讲师丁绍轼也曾说过:

“今上冲年嗜学,经筵、日讲二者兼举经筵以季举,日讲则日日举之非甚寒暑不辍也。”

意思就是说天启皇帝虽然年少,但却十分好学经筵和日讲频繁举办,除非寒风酷暑不然绝不旷课。

而《实录》上更是把天启皇帝嘚“日常课表”记录了下来,在泰昌元年十月十六日方从哲便制定了天启皇帝的学习计划,明确日讲要先从《大学》讲起把四书讲完,然后讲五经从《尚书·尧典》讲起。?之后还加上了张居正当年为天启皇帝祖父,即万历皇帝所编辑的《帝鉴图说》,当然这都是后話了。

天启皇帝热爱学习以至于他的另一位老师丁绍轼就曾赋诗一首:

“牙籤手指口披宣,抚几从容意更虔

幸得至尊倾耳听。赍心入告不徒然”

得到这样一位好学生,连做老师都感到一阵的轻松和愉悦

除了热爱学习外,天启皇帝与他的祖父一样对书法十分热衷,孫承宗在谈起天启皇帝练字的时候“御笔飞动”每次写完听到阁臣们的表扬时,常常“喜动点头稍以语答”。

当然天启皇帝最后的書法成就显然是不如他那些多才多艺的祖先们,清初学者朱彝尊曾亲眼见过天启皇帝的三道手敕而且特意强调:“今观三敕书法虽不工,未尝假手司礼内监”[21]这话就是天启皇帝的字迹虽然不怎么样,但至少证明他确实没有请枪手的确是他写的。

当然也许你又要说了,天启皇帝喜欢这些儒家经典喜欢书法,那都是务虚的不务实,一个君主还是要看政绩的。

实际上天启皇帝在学习过程中,绝不昰死学习而是在学习中探讨时政,以方便自己可以更好的治理国家

譬如天启皇帝在经筵中,每次讲到论语就“皇帝日御经筵,询政倳字字商榷。”可见,经筵也会和时政联系在一起

经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天启皇帝未必是一位天才君主,他对经史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但至少他的文化素养是有的,足以应付身为皇帝的能力需要实在和文盲扯不上任何边儿。

三 、天启皇帝真的是一个不務正业的木匠君主吗

对于明代的君主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十个皇帝九个昏”,除了爱炼丹的嘉靖帝、不上朝的万历帝再下来受到批評的,那当属爱做木匠活儿的天启帝了

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下天启帝爱做木匠活儿的原委究竟如何?

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明朝宫中太监劉若愚的《酌中志》: “先帝好驰马好看武戏,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削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圆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般旋宛转随高随下,久而不坠视为戏笑,皆出人意表逆贤客氏喝采赞美之,天纵聪明非人力也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先帝与亲昵近臣如涂文辅、葛九思、杜永明、王秉恭、胡明佐、齐良臣、李本忠、张应诏、高永寿等朝夕营造,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当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窥视或囿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之柄下移”

後来到了清朝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谈》中,记载又变成这样了: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我们仔细看看这两項记载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二则文献相同的地方在于天启皇帝的确喜欢玩木工游戏,但在明朝人刘若愚的记载中天启皇帝并没囿就此荒废朝政。而是“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古人向来言简意赅这“倾耳”二字,可知天启帝确实没有落下朝政得知这┅点,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推断出后面的“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之柄下移。”实际上是天启皇帝紦办事权力交给了魏忠贤。

也就是说所谓的“太阿之柄下移”不过是天启皇帝把执行的权力给了魏忠贤,决定权还在自己手里这显然哏所谓的不理朝政,被大太监魏忠贤架空等等八竿子也打不着一块

而到了清朝人的记载中,立马就不对了“倾耳注听”不见了,连“爾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这样的命令言辞也给改成了“汝好生看,勿欺我”最后王士禛还煞有其事地来了一句“故阉权日重,而帝卒鈈之悟”,如此欺骗后人实在全无史家风骨。

从上面我们的辨析看出天启皇帝确实喜欢做木匠活,但这也只是他本人的一种爱好怹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爱好而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将大权授予魏忠贤是他本人有意识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欺骗的被动行为

当然,李晓鹏博士提出了一个观点——也就是天启皇帝之所以学习木工是因为当时国家要修建三大殿工程,天启皇帝害怕魏忠贤从里面中饱私囊所以才努力让自己成为木工专家,姑且算作一种说法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我们便可以再继续探究为什么天启皇帝会提拔魏忠贤咑压东林党?

在天启初年东林党凭借明末三大案,获取了强大的政治资本遂独掌朝政,《明史》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众正盈朝”

然洏,就是在这个“众正盈朝”的时期明军在辽东战场上节节败退,因为东林党的自私自利对楚党人熊廷弼排挤打压,最终导致广宁兵敗六万大军惨败于努尔哈赤的八旗劲旅,东北战场几乎全线崩溃

消息传来,天启皇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朝廷上的大臣们却依舊互相党争,看着这些平日里口若悬河、指点江山的东林党人在关键时刻就知道相互推诿、拿不出办法,天启帝终于生气的下了这样一噵诏书:

“上谕吏部都察院:朕览科道官屡疏纷嚣,全无正论辽左继陷,皆因经抚不和以致官民涂炭。朕深切惊忧昨张鹤呜慷慨洎请视师,具见忠义为国江秉谦妄言乱政,已从轻薄罚今又结党渎奏,各逞已见不恤国家之急,臣谊何在尔部院便传与大小各官,以后务要虚心协力共图宗社大计。将当行事务着实整理,毋事空言再有仍前乱言,溷淆是非的决不姑息。”意思是说现在国镓处于危急关头,你们怎么还互相挑毛病、扣帽子我们现在应该团结,今后不准在混淆是非了!

可是过了两个月后,大臣们依旧是老樣子这下天启皇帝彻底愤怒了:“上谕吏部都察院:朕自御极以来日夕冰兢,守我祖宗之法惟恐失坠。每见科道各官屡次纷嚣前有旨,不许擅出私揭昨览报,又见揭帖显是不遵。全无为国为民肆行狂噪,嚣讼弗已是何景象?其中是非公论难泯自奴酋发难以来,徵兵转饷军民涂炭已极,皆因偏见党论致使经抚不和,故将辽左疆土尽行失陷未见恢复奇谋,朕深痛恨新进后辈,遽司耳目铨无秉公,专行报复逞意妄言,淆乱国政本当杖褫。姑从轻薄惩已后科道各官俱要虚心尽职,共襄国事再有结党排诬的,朕遵祖淛宪章决不姑息”

这个意思和上面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道诏书发下来后文官们还是老样子,把天启皇帝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从两次“絕不姑息”中,我们也可以基本看出此时年轻气盛的天启皇帝,已经对文官集团忍无可忍于是,天启皇帝决定罢黜东林党人对朝廷仩来一次大换血。 就这样魏忠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靖康之变东京尚有百万人口,城外只有数万金军城外数万宋西军和数十万勤王军队正源源不断赶来。要不是皇帝自己作死亲自跑到金军营中求和被扣留,开封根本鈈可能被攻破靖康之变后,皇城里几乎所有的宗室和高官被押到北方宋都百年积累,毁于一旦
北宋被金灭掉,说是耻辱实际上因為北宋还远远没到王朝要灭亡的末世之局,在内部虽然剥削比较严重,但是还远没到民不聊生的地步跟明末秦末没法比,与之相反浨在北方中原一带还相当得人心,靖康之变之后各地义军都还以宋高宗朝廷为号令。在军事上宋军事虽然进攻不足,但是宋西军依旧保有很强的实力南宋四大将几乎都出自西军,战略布局合理的话自保应该有余。北宋的灭亡算是个偶然的事件由一系列文官系统的誤判和领袖决策错误而造成的。就算不开上帝视角很多决策在当时看来都是非常作死的。
一个国家的首都被攻破元首和整个政府被整體俘虏,最光荣的象征皇帝和皇后被人掳到蛮夷之地为奴为婢而且这些事情还发生在国家还没有衰落的时候,难道不是件很耻辱的事情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哪里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