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话框可以通过帮忙分析是不想理我了还是让我主...

这是我跟男朋友的对话 能否帮忙分析他的心里 多谢了_百度知道
这是我跟男朋友的对话 能否帮忙分析他的心里 多谢了
这是我跟男朋友的对话 能否帮忙分析他的心里多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反正就是等你开口说分开最好不要让他主动说因为他主动说就显得自己好像很负心一样你明明没做错什么 我还说分手 好像没借口
这种时候我为啥要顾及他
我没说让你顾忌你不是说分析他什么意思啊他的意思就是不想主动说 就等你开口
你的男朋友 觉得你不够爱他 可能是你没有表达出来 让他感受不到 你对他的爱
你们都在相互伤害,其实你们都有爱,却爱的方法不适合,也在堵气,这样的闹多了,爱就没了,也就分了。
要分的节奏,没什么感情了吧!
好生气的感觉,也许对你失望了
他想探你的底,因为你之前做了些让他很不高兴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男朋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字体:大 中 小
对话黄玉峰:“我们是教育理想主义者”
14:00:00 &&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 作者:周慰 臧莺 刘文婷 马辰燕等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培养的重要内涵,也是儒家思想在教育观念上的综合体现和培养目标,作为一个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与理想的伟大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亦必须培养具有中华文化风貌、符合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当代君子”。
为了厘清相关问题,由复旦附中发起,联合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等多家教育单位与学术机构,由本报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的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将于下周召开。在会议召开之前,本报特派记者专访了论坛发起人——教育理想主义者、享誉沪上的复旦附中语文名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请他阐述“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问题的缘起,为本次大会破题。
——编者按
【破题“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系列报道】之一:对话黄玉峰
时报:您提出“君子养成”的初衷是什么?您推动举办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又是抱着什么样的期望?
黄玉峰: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感悟。2008年我在复旦大学以《“人”是怎么不见的?》为主题做了讲座,提出有五条“绳索”捆绑了我们的孩子: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科学主义、训练主义、技术主义。我发现,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不能成为“大写的人”。后来我的想法渐渐变得更加具体。论语中把“仁”作为核心价值,孔子本来可以以“爱”“善”“智”为核心价值,但是最后选了“仁”作为核心价值,《论语》从各个角度来阐释这个字,内容很丰富,全书用109次解释了这个词。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论语》对培养目标,从外表到内涵都有描述,是非常完备的。所以我想,要集中阐述今天我们如何培养人,“君子”这个概念还是比较好。《论语》对君子有充分的解读,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就是说,对于君子来说,友谊是建立在德、仁之上,而对于小人来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又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不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快乐,而不是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或者埋怨别人,君子要懂得感恩。君子应当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等,包括论语在内的传统经典中,对这些均有深入而完备的探讨。
什么是君子?这个时代为什么要培养君子?当代教育如何培养君子?围绕三方面的议题,邀请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演讲、座谈与教学展示,探讨“君子养成”在“当代教育”视野下传承的可能性,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教育中“君子养成”的问题,因应多元文化之发展与中华文化之延续的形势,吸引海内外各界对于当代教育之持续关注。是我此次联合沪上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推动举办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的主要目的。
时报:如今各种教育理念异彩纷呈,很多学校也在自创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为什么您却主张当代教育要回头拾起2000多年前历史先贤的理念?
黄玉峰: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该是非功利的。他反对人的工具化、教育的工具化。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反而是我们在过去某些历史阶段设定的培养目标与之背道而驰。我们要培养的“君子”首先要讲自我修养,希望学生能不断反省、改进、完善自我,而不是强调要考多少分,考上什么学校,将来要做什么官。其实,一个人的内在修炼好了之后,将来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每个人专业不一样,发展不一样,但成为内心世界丰富美好的“君子”可以是一样的。当然,孔子并不是反对发展事业,因为每个人最后都会进入某一个行业。但是他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内在成长应该走“君子”这条路径。两千年来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已经证明,孔子对于教育理念的革新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好的制度确实会激发出人内在好的一面,但制度不是万能的,换一个角度来看,帮助人从内心建立起规范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过去,我们为了建立新的制度把传统文化完全撇开,以为非要“破旧”才能“立新”。然而,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的文明,实现新旧文化的“嫁接”。也许这才是正道。当然,囿于时代限制,孔子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有一定偏差,但是大体上看,不影响我们从《论语》中吸收其理念的精髓。
在五十年教育生涯中,我碰到过成绩很好,但是品德不好、修养不行的学生;也碰到过成绩比较差,人很调皮,但性格豁达、爽朗的学生,后一类学生长大后有不少发展得很好,对学校怀有感恩心。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希望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可以各安其位,在适合的领域达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我们不奢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大师,但求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站在人一生的角度上看,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好的品德、好的修养。一个人如果能以“君子”的标准修炼自己,就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幸福,当他帮助过很多人,看到他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幸福,自己也会很快乐。碰到困难的时候,君子能够用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因为他知道,有些挫折源于大时代,非人力所能改变。君子知天命。严复说:非旧无以守,非新无以进。虽然不知道将来会碰到什么,严复说:非旧无以守,非新无以进。但可以通过自我修炼享受幸福的人生。但可以通过自我修炼享受幸福的人生。
时报: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君子”的概念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黄玉峰:即便从全球范围内看,“君子”的概念也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1988年,“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会上发表了宣言,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能发现“君子”的概念中也包含了大部分核心素养,并且还涵盖了很多“核心素养”没有提及的内容,比如注重内省,强调由内而外的平和。例如核心素养中的国际理解,《论语》的时代中当然没有这样的提法,但间接地,我们也能找到索引。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此即“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孔子在讨论修身的同时也谈论人与人、人与天下的关系,包括国与国之间如何达到和谐。他虽是鲁国人,并不把视野局限在本国,而是周游列国以期实现自己的抱负。可以说,“君子”的内涵中也有一种向外的理念,也有“国际视野”。
曾有人批判过,中国学生在国外后往往显得比较内敛,不善于侃侃而谈展示自己,这源于教育的缺失。其实,中庸之道讲“度”,传统文化里最经典的就是对“度”的把握。即,根据不同的对象、条件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表达办法。西方人竞选总统的时候唇枪舌剑,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该讲的时候要讲”的基因,不是一味让我们退缩、做绵羊。如“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孔子虽然强调“敏于事,讷于言”,讷,这里是指说话不随便,要谨慎。但同时他主张“不读诗,无以言”,非常重视讲话的艺术。
时报:在社会文明还不是十分发达的今天,如果一所学校提出要培养“君子”,社会舆论大约会十分赞成,但部分家长却可能会担心自己孩子太有“君子之风”了,会“吃亏”。您将如何向家长解释,以得到家长的支持?
黄玉峰:家长首先应当充分理解什么是“吃亏”。郑板桥说,吃亏是福。“吃亏”其实是一种容让,是给人带来好处。容让会使人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崇高感,享受到幸福。太计较得失的人即便能够争取到眼前的一些利益,但太过计较的心态往往会让他失去潜在的机会。所以老话说“福大量大”,量大的人,福气往往也大。那么,要不要“争”呢?首先,竞争是合理的,孔子曰:“其争也君子。”;其次,我们提倡良性竞争。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竞争是要有的,但只有当大家你追我赶、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共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人感到幸福,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的整体发展,都是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孔子希望大家在奋斗的时候不忘初心,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助人为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时报:如果将“君子”概念人格化,您会举出谁作为代表?
黄玉峰:如果一定要为“君子”找一个形象代言人,我觉得苏东坡最合适。苏东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历经宦海沉浮,命途多舛,但无论境遇如何,他都热爱生活,享受自我。在工作之外,他生活情趣广泛,在音乐、美术、书法、茶道以及诸般杂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自得其乐。苏东坡一直葆有一颗赤子之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自己也很快乐。同时,他也不惧对皇帝直谏,为了理想和原则去“争”。苏东坡的一生是洒脱坦荡的一生,也是不怕吃亏的一生。值得我们借鉴。
时报:我们知道,您在做一名语文教师的时候,主张不要被教材束缚手脚,倡导“大语文”,组织学生“文化行走”。如今您执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围绕培养“当代君子”的目标,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黄玉峰:五浦汇对学生的培养,渗透在办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秋季开学前,我花了半个多月时间,用毛笔给被录取的160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这些信笺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每一封都有所不同。有的信上还配上梅竹兰菊松五君子。这一封封亲笔信宣示着,教育是有温度的。我希望用这种方式,把学校特色一点点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一点点拉近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距离。
从君子养成的整体思路上说,我认为,君子首先要“知礼”。《说文解字》说:“礼者,履也。”礼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定要让礼体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上。为了制定制度,我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校礼(草案)》。供大家讨论?文明规范。《校礼》对小到传达室、后勤部门怎样负责接待,大到教师培养、导师制如何健全完善,以及每门学科的学习特点,乃至学生平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定了严格的“礼”,确保每个部门都有明文规范。为了便于记忆,还写了巜五浦校礼三字经》,要求每个同学熟记,践行。
为纪念抗战胜利,我带领学生福泉山抗日英雄纪念碑进行祭祀。这里埋葬着青浦当地的抗战英雄,抗日情怀和家乡情怀结合在一起。仪式开始,首先请学生介绍先烈的事迹,再朗诵我自己写的一篇祭祀文,每个学生端着小杯子在纪念碑前洒上几滴酒,然后将祭祀品放在碑前。这样慎重的仪式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日常语文教学上,我们从本学期开始践行“整本书阅读”,引进很多课外文章,如林清玄、胡适、梁实秋等大家美文。在阅读《世说新语》时,我们针对同样的主题,找来书中几篇一起对比共读。最近我给学生上牛汉的《滹沱河和我》,把他的诗歌《半棵树》等其它作品引进来,让学生对这个作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课外,我们组织“书虫小组”,以一个学期一两次的频率开展读书讲评会,并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我们举办一系列讲座,分“养正讲堂”“走进先贤”“科学讲堂”“大语文”讲堂等几个系列,分别延请各路文化界专家,短短一学期,陈尚君、萧功秦、曹旭、胡范铸、鲍鹏山、王德峰、郑召利、杨泽波、骆玉明、刘强、张汝伦等名家先后来校讲座。每个月学生有一到两次机会接受到来自这些大家的文化熏陶。我们组织“文化行走”,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等地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利用秋游、春游的机会去浙江绍兴、宁波、曲阜等地进行文化学旅,遵循孔子“从游”的实践,我带领学生一路游、一路看,一路写、一路读,把课堂放在野外的环境中。我们带上空白的立轴和扇面,到了景点当场挥墨,抄录学生即兴写的诗词。学生们都很开心。
严肃之余,我们也搞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有一次,听说当晚将有狮子座流星雨,我们请来佘山天文台专家,带来了台里最好的望远镜。晚上,大家在黑暗中走上操场一起看星星,同时在旁边用大屏幕放映关于天空的露天电影。
我们希望五浦汇的教师也能有君子之风。新教师入职后,我连续给他们做了五个讲座,讲敬业精神、自我修炼,希望他们能把这份君子之风传递给每一个学生。靠近学校围墙,我们特地留了四亩菜地。请每个班级各自承包一块地,同学们悉心耕种,等农作物成熟了,大家一起收割果实,送到学校食堂煮熟一起分着吃,师生一起同享耕读之乐。
时报:您有什么话特别想对我们的读者说吗?
黄玉峰:人生教育,君子养成,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是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
东方教育时报记者 周慰 马辰燕
【黄玉峰其人】
黄玉峰,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中学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语言工作协会理事、上海市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深耕教坛50载,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系统的教育方法。
1967年任中学语文教师至今,黄玉峰一直从“求真求实”的角度出发,从事教育改革的探索,保持着自己在教学上独立的追求,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自1997年开始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不断完善。致力于“人”的教育。
课堂教学上,黄玉峰使学生不仅是在考试上独领风骚,而且也树立了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能力。通过整合教材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将课内教学内容完成,然后进行专题教学。用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来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水平。黄玉峰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开放式的课堂,遍邀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为学生讲座授课,不求学生一夕掌握精深之学理,但求学生理解研究之方法,社会之道理。从1998年开始,还让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写作论文,然后组织“论文答辩会”,邀请国内知名人士,进行论文鉴定和答辩。他积极推动影响中学和大学的招生改革。早在1999年,就曾推荐3名学生免试进入清华大学,实现了一次“空前绝后”的破格录取。为了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每年均有数十篇文章在媒体发表。
2015年8月以70高龄出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首任校长,致力于把自己长久以来对教育的思考化为理想的学校形态、教育形态。
【学校案例】
五浦汇实验学校的君子养成实践
本网讯(记者 马辰燕)“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清晨,七(一)班学生杨思淇在名家诵读《论语》的优雅女声中醒来,“今天好像是《雍也篇》”在半梦半醒中听了几句,她渐渐辨识出这是课上学过的篇章。每天,学校525名住宿生都在这一特殊的“起床铃”中开始崭新的一天。初一语文教师兼年级组组长李金财告诉记者,这正是学校实行全方位“君子养成”教育中的一个小小举措。
学:从典籍到生活
五浦汇的君子养成教育以人文经典的学习和践行作为抓手,人文经典的学习与文化行走结合、理论学习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结合。
要养成现代君子,首先学生必须充分理解将“君子”概念贯穿始终的文化元典《论语》。为此,学校每周专门辟出时间安排学生精读《论语》。在学习《论语》的第一阶段,老师选择重点讲解,强调《论语》对于当下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并鼓励学生展开辩论,让古圣先贤的智慧落地生根,直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对接。“学生通过有计划的学习,逐渐从简单的背诵、默写,过渡到在写作中运用、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李金财表示,目前《论语》学习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即由学生选择书中的几条内容,模仿老师给全班讲解,并写下学习心得,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将结成文集供师生交流。
在传统课堂之外,学校请来专家,以“走进先贤”为题,在整个6年级开展系列讲座。每次1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主讲者以不同的主题来全方位诠释孔子生平。学生们从一个个小故事中逐步了解到,孔子除了是一位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出色的音乐家、教育家、生活家……在孩子们心目中,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不同侧面的“君子”。君子“人人可为”,君子之行即“日常之行”,从而,他们会在不知不觉间从一个或几个维度去慢慢靠近这位可爱的先贤。
在五浦汇,很多学生家长原本就十分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展《论语》学习之初,不少孩子已经自学了儒家典籍。对于具有传统文化家风渊源的朱锦川来说,尤其如此。他的儿子朱文卿现就读于六年级。上初中前,朱文卿在鲍鹏山浦江学堂读完了“四书”,目前,在校接受君子养成教育的同时,他自己也开始学习《道德经》。
很多人会问,传统文化有什么用?朱锦川说,孩子作文中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孔子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人通过学习,可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看到这句话,朱锦川深感欣慰,他知道,孩子已经能够超越考分来看待学习,把学习当作“终身大事”。此时他也发现,五浦汇“据于德、志于道、依于仁、立于礼、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儒家的君子之风、成己之学也正在成为融入骨血的生命印迹,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自由精神 和而不同
学校通过践行“整本书阅读”鼓励学生多读先贤传记,为学生树立文化榜样。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主要以指导整本书阅读《苏东坡传》《王安石传》作为具体的操作抓手。每周五安排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李金财告诉记者,整本书阅读之所以选择苏轼,一方面经过多次相关的名家讲座,学生对其人其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苏轼的人格魅力突出,堪称古代社会的君子典范。读《苏东坡传》,让初一学生杨思淇最受感动的是他的乐观旷达。“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每到一处都造福当地百姓,这说明他政绩卓著,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同时他能在自己遭遇不公、背叛、迫害的情况下,仍然能坦然面对,寄情山水,自得其乐。这样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另外,苏东坡超人的才华,他的诗词散文书法,都令杨思淇赞叹不已。从苏东坡身上,她看到了《论语》中所说的“谦谦君子”。读罢《苏东坡传》,苏轼已经成为她为人、为学的榜样。
选用《王安石传》作为读本,同样别有深意。教师希望通过与《苏东坡传》的比较阅读,让孩子们明白“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读完这两本书,七(二)班学生杨天舒仿佛悟出了一点点“门道”,她告诉记者,读《苏东坡传》时,感觉林语堂把王安石写的很“不好”,但是读《王安石传》又感觉梁启超把王安石写的“太好”。“开始我觉得很混乱,不知道到底应该相信哪位作者。后来听老师说,同时阅读两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去对比,形成自己的判断,锻炼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吧?”
行:既读万卷书
又行万里路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学生们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走徽杭古道、拜谒绍兴王阳明墓、在兰亭下共读《兰亭集序》,在曲水流觞开展诗词接龙、参观越王台、游宁波天一阁、瞻仰河姆渡文化遗址……寒暑假期间,学生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听校长讲《兰亭集序》、接龙诗词、品尝绍兴黄酒……对于七(一)班的曹天啸来说,在绍兴的三天是一段一生难忘的经历。他在游记中这样写道:“一到兰亭,我便觉得,王羲之找对地方了,我们也去对地方了。”他发现,正如老师们在课堂上所说,这里果然是书法的圣地,到处是历代书家的遗迹,而且风景秀丽。在兰亭,徜徉在曲水流觞的美景中,师生们模仿古代文人君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诗歌接龙,共同完成联句诗。顾敏至今记得,自己的即兴诗在校长手中化为漂亮的书法:“流水潺潺引人思,遥想古人当年事。曲水流觞不不朽文,听人传颂千古篇。”
除了君子之雅,“行走”还培养了学生君子般坚毅的品质。去年,黄玉峰在青浦区图书馆开展“颜氏家训”主题讲座,结束后,他带领本校参加讲座的八十几名预备班学生步行7、8公里回到学校,年近七旬的校长亲自扛着校旗走在队伍最前面,给学生们最直观的榜样示范。 “走的路多了,看的多了,经历的考验多了,获得的机会也多了。我们的学生自然而然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思考。”顾敏表示,学校将继续利用假期为学生提供身临“文化之境”的真实体验。在不久的将来,学校计划带学生前往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进行交流体验,让中学生给小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开动脑筋设计活动,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体会作为一名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智慧、责任和担当。
【新闻链接】
探讨君子人格的当代价值研究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当代君子
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隆重举行
本网讯(记者 臧莺 刘文婷 马辰燕)12月23日的复旦附中青浦分校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可谓群贤毕至,由复旦附中发起,联合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和多家教育、学术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教育工作者代表共800余人汇聚一堂,分享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作为论坛的协办方之一,东方教育时报特派记者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深入地采访,请看本报记者发回的报道。
辨析“君子养成”:为古代文化寻找现代表达
“君子的定义是什么?”“当代君子的标准在古代君子的内涵之上要做哪些扬弃?”在本次“当代教育和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的第一板块,教育专家与知名学者围绕“何为君子”的主题探讨君子人格的各个维度,以及君子人格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和价值。
“君,从尹从口”,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罗建平一开篇就从字源角度解释了从“君”到“君子”,从最初的“治理”“君王”到“有德行者”的涵义的变迁。儒家的“君子”也从最初身份地位演绎为道德人格,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到今天,作为古代文化结晶的“君子”,顺应时代的要求,应该具有怎样内涵?
对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汝伦认为,当今君子的首要标志应是以天下为己任,在学校教育而言,则是教会学生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的未来,而是要为人类做点事。其次是批判意识,尤其在传媒铺天盖地,流行意见等同于真理的时代,对任何事情都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再次是避免过分专业化,即“君子不器”,他认为过分的专业化压制了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对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3个培养目标:“培养终身学习者”“培养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者”“培养国际社会的参与者”,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教授、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胡范铸提出,“君子”的3个特征“仁、智、勇”中的“仁”(即天下情怀)中也应包括国际意识的培养,“智”则对应“独立思考的能力”,“勇”意味着担当和行动,如同“治霾”一样,要从每一个人的行动做起。他的解释赋予了传统君子人格以新的意义。关于时代对于君子的需求与要求,上海大学中文系杨逢彬教授坦言,这样的标准确实比较高,谦虚地表示自己也未必能符合,但这个目标值得每一个人奉为终身的追求。
教育是现代“君子”养成的深厚土壤,对君子人格的培养来说,当今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局限?张汝伦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教育的弊病体造就了过于关注利益的学生,学生时代关注分数的好坏,竞赛的排名;培养了过于患得患失的学生,手持打满A甚至A+的成绩单,却只能给成绩靠后却有主张的人打工。胡范铸则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自社会的雾霾正一重重地向教育扑来”,他认为,教育最大的“霾”来自于取消了学生的独立性思考。香港教育大学国际教育及终身学习系教授王秉豪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才艺的修养能够促进人格的修养,认为君子人格的养成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看来,要成为现代君子,还应该厘清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国才有家”与“有家才有国”并不对立,拥有与父母亲情、朋友、爱人的健康和谐关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此外,他认为,应该内修学养与外正衣冠相结合来致力于个人的“修身”。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在总结第一版块的交流时说,“君子在民间”,培养君子人格,父母负有无法回避的责任,君子养成的教育若普及到家庭,那社会上出现大批君子则指日可待。
探微“君子养成”:以学校教育为起点的终身教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历史上对君子的要求与标准。但在当下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君子又将如何与现实世界发生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君子形象,又需要进行怎样的传承与转变?当代教育在养成君子的过程中,又将起到怎样的责任?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对此发表了深刻见解。
本次研讨会的发起人、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表示,中国自近代以来,因种种原因把传统文化丢弃了。民间的君子文化式微,使人们长期生活在焦虑之中,戾气重重。这让黄玉峰意识到,要想使国家振兴,就需在民间重新提倡“君子”文化,通过教育、养成让“君子之风”重回社会。“当我成为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后,一心只是想怎样把学校打造好,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让更多学生理解君子的内涵。”为此,黄玉峰向学生提出要“独立”“善良”“智慧”,所谓智者不惑,就是如此;此外,他还提出要“美丽”,即把内心世界的美丽延展到外部。“我告诉学生,要不愠、要感恩,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互相责怪,而要从自身做起,学会感恩。”在这个过程中,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的师生们一起阅读《论语》,阅读苏轼和王安石等古代名家的传记,一起“走出去”,从书籍、历史中,从田野中“感受先贤”,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协会员鲍鹏山则认为,除了教育养成外,君子的培养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包容的社会大环境。在鲍鹏山看来,君子养成在于有没有一种外部的力量,能够让人“向上”“向善”。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做君子,但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在生活中变成了“小人”?如果我们不做“小人”做君子的话,是否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这个角度来说,鲍鹏山认为,很多时候,是社会现实在摧毁君子。“现在很多家长会问,学校让孩子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传统美德,这很好,但这样的学生培养出来后,到社会上吃亏了怎么办。家长为何会有这样的担心?这说明家长认为,好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可见,当我们在强调君子养成,强调文化、文明和道德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制度上的保障和完善。”鲍鹏山表示,道德问题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技术问题和制度问题。“我们有时候不愿意改进制度,其实就是用人的道德去填制度的坑。但道理上应该是用制度来保护道德,而非用道德去弥补制度的缺陷。”基于这样的理念,鲍鹏山认为,君子养成不仅要强调个人修养,更要关心社会公共制度的建设,君子不应该只在家中、在一个私人小圈子里读书、写字,而应该具有家国担当,关注整个社会的治理和建设,弘扬社会公义之道。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经典诠释学专家邓国光说,近代中国,有一位唐文治先生一直在实行真正的君子教育。他花了50年时间来提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善,这种善属于“良知的善”,一方面在于外在的君子言行的培养,另一方面则在于内在的修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关键在于以身作则,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在邓国光看来,君子之道强调克己、自强不息,这就要求人能够自食其力,成人、立人,进而帮助他人。“从小到大,我们自己读经典,研究《尚书》《礼记》,并把它作为一种坚持,是因为我们觉得有责任把儒家文明传承下去,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找到和世界其他民族和平共存的出路。”
曾任德国科布伦茨大学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电脑科学与语言学教授钱定平认为,要探索君子养成之道,必须联系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特点。“其实在社会形成之初,君子、小人早已经有了,但如果不结合文明进程的话,养成君子之道是无法被找到的。如果说文明进程在于人类要限制自己,那么培养君子,就是要限制个人的一些欲望。”实际上,《论语》中,孔子设定了许多“君子”和“小人”的对立言行,尽管未提到如何培养君子,却常常显示君子和小人的对比,不做小人,就是君子。“这也就意味着,在养成君子的过程中,要遵循全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尽量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向好的方向、向世界大同的方向、向人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培养君子之道。”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数学特级教师刘定一则聚焦学历养成、公民养成和君子养成三者之间的区别,探讨当下的教育为何要培养君子。他表示,应试教育是学历养成,其目标理想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个理想职业;公民养成是国家意志,希望每个人遵纪守法,为社会做贡献;而君子养成则是最高层面,是人类追求美好人生的要求。“如果说学历养成只关乎人生的前四分之一,大概到18岁,进入一所了不起的大学的话;那么公民养成也就是从18岁到60岁,当好一个模范公民;而君子养成其实是终身教育。相比于公民养成中的遵纪守法,君子养成更关注4个字‘笃行经典’,如果做到了君子养成,公民养成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此外,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高级培训师张广录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室周勇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周勇认为,教育有必要做一些努力,重温孔子“君子之教”,帮助学生重识“君子之道”。“孔子的‘君子之教’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一是‘文’,其二是‘诗’,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人间万象,同情民生疾苦。”张广录则非常强调榜样的作用,他表示,君子养成需要土壤,要有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作为榜样,像黄玉峰校长这样,靠学养与气度、靠仁慈之心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一起热爱传统文化;否则,背再多格言、默写再多文章,对于君子养成也是无济于事的。
践行“君子养成”:从单一课堂教学迈向家校社会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君子养成”?本次研讨会展示了3节微课作为讨论的样本:华师大二附中郑跃星老师的数学公开课《建造美丽的花园》、复旦附中王召强老师的批判性思维公开课《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徐秋玲老师的语文公开课《论语中的君子》。观课之后,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主任王白云表示,这3节课都体现了追求“中正”的君子美育理想。在郑跃星老师的数学课上,从三角形、四边形、N边形探讨世界上所有的点都可能在某一个空间聚焦,最终达到最大、最中正、最美丽的形态。王召强老师从《论语》中讲到的事件出发,不断靠近“正义”的真谛。徐秋玲老师和学生谈论,作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勇于“敢”,也要勇于“不敢”,还要勇于“成全”。“其实,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修习什么学科,君子追求真善美、勇敢、智慧的心不应改变。”在王白云看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君子,但人人都可以努力具备君子的特质。作为教师,要教给孩子君子的价值观、君子的思维方式。
“正如某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会反对和质疑的学生才像一个学生。”王白云认为,君子必须具备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用求全责备,而应该从日常点滴开始做起。他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4个关键点:第一要让孩子接受、理解某些既有事实;第二要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第三要能够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质疑;第四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质疑。对此,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家长代表郭泳深表赞同。她对学校一直以来主张“大语文”课程的概念十分稔熟,她认为,王召强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之“大”。“这门课融会贯通了语文、政治、法律等课程关于‘正义’的阐述和案例分析,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范畴,外延到对于社会问题的解读。”郭泳认为,养成君子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尤为重要的部分。课程从《论语》出发,引入孟德斯鸠等多位西方先哲的思想精粹,引发学生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古今思想激情碰撞、中西文化遥相呼应,学生们会渐渐明白,无论身处古今、中外,都可能会碰到同样的道德困境,而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理解、分析、解决。“君子养成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当代教育的一种,它积蓄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在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
上海市毓秀学校校长周秀芳进一步指出,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修养自身人格,并将这种美好的品格带给学生。“西南联大的闻一多、梅贻琦、胡适……这些教育家光辉的名字感召后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周秀芳感慨,虽然教师的力量有限,但是学生的反馈总是让她更有信心去坚守、去创新。
“我们的国家要健全发展,君子的数量至少要达到一亿,即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谢遐龄教授认为,君子占比达到一定值后,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谢遐龄认为,君子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君子之存“心”,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然而,目前社会风气往往唯利益是图,以“利”来诱人,造成“君子之风”不振的局面,连象牙塔中的学生也不能免俗。学习的时候,首先考虑学这个有什么好处;考大学的时候,首先考虑将来能赚多少钱。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激发人的“羞恶之心”,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孩子们懂得“羞耻”。
在谢遐龄看来,虽然君子之行人人可为,但从历史上看,“君子”始终是一个相对稀有的存在,最终成长为君子的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古代虽然提倡全民修身,人民都得遵纪守法,保证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但真正能保持修身自觉性的人是非常少的。建国后,考上大学就能进入国家干部的编制,这个干部编制从身份上说就相当于古代的君子阶层。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从专业角度把学生进行分类,也给学生未来的社会阶层埋下了伏笔。高中实际上是一个筛选学生进入“君子之位”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以经过高中的筛选,进入国家干部队伍的储备。对这一部分人来说,各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孔子说,15岁左右才有道德理性的觉醒。对应到今天的学段,也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才到了有道德理性觉醒的地步。”谢遐龄表示,今天高中生所在的这个年龄段对于古人来说是筛选“君子”的阶段,对今人来说则是君子养成的启蒙和打基础的阶段。无论古今,对于培养“君子”来说,高中年段的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
君子养成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和日常习惯的养成息息相关。复旦附中副校长方培君认为,君子养成实际上是习惯的养成,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健康习惯等等。近日,来自日本福岛的学生拜访复旦附中,他们的用餐习惯和文明举止让方培君深受触动。在食堂排队领饭时,这群孩子从不大声喧哗。食堂共有3个窗口,孩子们不是争先恐后、毫无秩序地排队,而像机场领登机牌那样,轮到谁,谁才上前补充空出的那个窗口,保证先来先得。领到饭菜的学生也不是马上开始吃饭,而是等一桌4名同学都到齐之后才开始用餐。“我相信类似这样细小的习惯不是大刀阔斧的教育‘变’出来的,而是学校和教师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慢慢熏陶出来的。”方培君认为,这种熏陶、浸润才是“养成”。
在君子养成过程当中,家庭、社会、学校同属于一个系统。如何让家长明白学校的理念,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当代君子?方培君倡议家长们“写家训、树家风”,学校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着家长们亲笔写下的“家训”。方培君表示,家训的制定过程体现了一个选择的过程,历史上格言警句太多,应该选择哪些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重点?刚开始,很多家长犹豫不决、无从下笔,听取老师建议后,他们从《颜氏家训》入手,进行广泛查阅,在各类传统家训、家规、家诫中精心择选,终于制定出自己专属的“家训”。“家长的首要职责不是给孩子的作业本和试卷签名,而是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礼’的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把“君子”两个字内化为自己的德性。方培君还指出,除了学校和家庭,学生自己也应当培养长期“自省”的习惯,“身有陋习,好比灰尘落在肩头,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身上的某个特质是不好的灰尘,需要掸去。”此时,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不断修炼成为君子。
对于学校开展以“君子养成”为特征的人生教育,家长们大多举双手赞成,但也有家长担忧,在校园中把孩子培养成了谦谦君子,进入社会以后吃亏怎么办?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指出,这样的担忧本身并非从“道义”出发,而出自“利益”的考虑。他认为,中国有句话“吃亏是福”,吃亏与否,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从孩子一生的幸福角度去考量。教育应该是“人生教育”,养成君子的目的正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在利益面前君子应该有所取舍,如果总是在乎一时一刻的吃亏,那么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感觉不幸福,这样的话,其实是一辈子“吃亏”。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育分会名誉会长钱梦龙对孩子进入社会后的状况表示乐观,在他身边有不少致力于培养君子之行的学校和教育者,因此,他认为将来的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更可期待的世界。
【观点集萃】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在坚守“道”的同时不忘科学和理性
处于现代,君子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三个维度的关系。
第一个维度是个人的“内外”关系,即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内”是自己的修养,“外”是示人的仪范。对现代君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充实。为了达成这种充实,首先需要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修养,成为内心充实、学养深厚、具备一定的艺术禀赋和现代意识的君子,同时,君子必须“正衣冠”,给人仪表堂堂的观感。
第二个维度是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之士充分强调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都分别承担着责任,作为君子,首先要正确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其次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面临抉择时,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即使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也考量过自己生命的付出和家国责任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比例关系。所以,个人、家庭与天下三者不是对立的,有国才有家,同时有家才有国。
第三个维度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由于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往往有种“一边倒”的倾向。其实,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意会”,而西方文明对学问探究极其踏实,对学科分类极其精细,“科学精神”让西方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达到了另一个高度。因此,当我们讨论“君子养成”的时候,不应完全否定西方,应该立足当代、融汇中西,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现代君子”。
其实,养成君子和尊重西方文化精神、科学态度是不矛盾的。从“君子之学”的角度来看,中西贯通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近年来,我们所做的“生物分类与唐诗考据”项目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仍使用繁体字和传统考据学,但是在宏观方法上则采用西方的学术理念。若仅仅运用中国古典文献方法,无法广泛而科学地细分唐诗中的古生物,而若只用西方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又无法直接运用到我国唐诗的考据上。从“君子之德”的角度来看,中西亦多有相通之处。“社会公德”是君子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对西方来说则是一种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虽没有明文规定,但若有人不遵守,周围的人便会用鄙夷的眼光看待他,在这种环境下,便形成人人遵守公德的社会景象。
虽然从中国史和世界史来看,中西差异遍布政治、宗教、艺术等各方面,但如果把时间轴推回中古时期,我们会发现,当时君子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要求与欧洲贵族相比毫不逊色。西方贵族崇尚洁身自好的品格,看重社会评价,哪怕面临斩首也要保持最后一丝尊严。华夏“君子”亦如是。仅《世说新语》就大量记载着具有高尚道德修养、为人淳厚的君子形象,“魏晋风度”遗范千古。
然而宋代以降,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君子”的内涵和风度逐渐消逝。明清两代君权高度集中、政治严苛,人们行为之乖戾、恶劣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如今,我们上承中古君子典范,下启现代君子养成,就必须意识到中西文化在“君子”概念上的相通性。在坚守“道”的同时,不忘科学和理性。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能把利益作为人生的第一排序
何为君子?君子有哪些特点?一是以天下为己任,遇到事情不该只温文尔雅地接受或摇头叹气,而应有怒、有恨,具有理想主义精神;二是特立独行,具有批判意识;三是“君子不器”,要超越过分强调的专业化。中国为何没有大师?没有真正的思想家?问题就出在每个人只关注专业和分数,缺少对人类文化各个方面的热爱和研习,缺乏跨专业的创造性思维,这就不可能有大视野,不可能有创新。
当代社会,我们首先要培养有天下情怀的学生,其次要培养他们特立独行的人格。这在今天特别难。第三还要真正做到“君子不器”。君子绝不能缺乏理想,不能把“利益”作为人生的第一排序。以学生为例,天天关注成绩和排名,8岁就养成了患得患失的性格,这样的人或许成绩很棒、档案很美,但代价却是人彻底“废”了。
鲍鹏山(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君子需要养成,也需要制度的保护
君子的培养在于有没有一种外部的力量,能够让人“向上”“向善”。与其关注如何培养君子,倒不如换一个思路,思考社会是如何摧毁君子的。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做君子,但在生活中却往往变成了小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不做小人,做君子,就要有所担当、要主持正义,这将付出很多代价。可见,社会环境对君子的养成,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如果社会大环境改善了,君子自然会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家长会问,学校让孩子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传统美德,这很好,但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以后到社会上会不会总是“吃亏”。家长为何会有这样的担心?这说明家长认为一个好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可见,当我们在强调君子养成,强调文化、文明和道德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制度上的保障和完善。道德问题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技术问题和制度问题。我们有时候不愿意改进制度,其实就是用人的道德去填制度的坑;从道理上说应该是用制度来保护道德,而非用道德去弥补制度。因此,君子养成不仅要强调个人修养,更要关心社会公共制度的建设,君子不应该只在家中、在一个私人小圈子里读书、写字,而应该具有家国担当,关注整个社会的治理和建设,弘扬社会公义之道。
谢遐龄(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君子之道不难,关键在于存心
在提倡推广君子养成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最终能够成为君子的,只是小部分人群。但这一小部分人群的存在对中国的发展意义深远,14亿人口中只要1亿,就必然带动国家繁荣昌盛。问题在于,当前很多地方都是以“利”来诱人,学一门课程先问“学这个有什么好处”,选择一所大学,首先考虑将来赚多少钱。如此之风气,需要从根本上扭转。
在人进入社会之前,人群的专业分类与阶层分化在求学阶段已经酝酿。尤其是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相对成熟,道德理性已经觉醒。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修身养性,培养道德规范意识对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而高中是个很好的启蒙阶段。培养君子人格的根本点在于“存心”,即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羞恶之心的培养,即懂得羞耻。
羞恶之心如何培养?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只要敏锐关注到自己的行为,随时留意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妥,及时纠正,即能做到。将其扩充,就成为了君子之道。这个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甚至不用专门搞活动,只需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自我修正,恻隐、羞恶、是非、辞让都不难做到。这样的人,将来定是一个优秀人才,并且为社会所认可。所以成为君子,是我们顺利发展的基础。
(记者据现场讲话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颜惠芳
微博关注:
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话框可以通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