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到延安洛川县要几小时

可能是因为您所请求的时刻表线路、代售点或客运站信息并不存在。
&&请选择以下服务:延安至洛川的火车时间_百度知道
延安至洛川的火车时间
延安至洛川的火车时间
我有更好的答案
洛川高速开通了吗
延安没有到洛川的火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延安到洛川地图导航洛川到延安多长时间,洛川到延安有多远、多少公里数
请输入正确的车站名
请输入正确的车站名
从洛川到延安约109公里,假如你选择以下交通工具:
正常步行6公里/小时18小时10分
骑自行车20公里/小时5小时27分
邮轮客船28公里/小时(静水速度)3小时53分
骑摩托车50公里/小时2小时10分
80 ~ 110 公里/小时1小时21分 ~ 59分
坐火车120 ~ 160公里/小时54分 ~ 40分
其他相关洛川到其他城市:
(huochepiao.com)版权所有 2004 - 2018 纯属概算 仅供消遣 不担后责洛川县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洛川县位于中国省中部。市南部。(109°13′14〞-109°45′47〞,35°26′29〞-36°04′12〞。县域面积1886平方千米,全县常住人口22.96万(2016年),以为主。秦、汉置鄜县,魏、晋匈奴入据,后秦姚苌建初八年(393)划鄜县北部置洛川县,因境内得名。后几经迁治,县名沿用至今。
洛川县建制沿革
洛川县名始于后秦姚苌时期(393),考其沿革,历史悠久。
(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属西河国地盘。
(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猃狁部落活动地区。
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时期为白狄(猃狁分支)活动地区。战国前期属赵、魏(从马长寿、谭其骧说),后期属秦上郡所辖。
(前221~前206年),设鄜县(治所为今鄜城附近),属上郡。县东北部属定阳县(即赵国定阳故县一部分)。
西汉(前206~8年),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入关,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治高奴,今延安附近),鄜县属翟国。刘邦灭翟,鄜县属左冯翊(治所在今大荔)。新莽改鄜县为修令县。
东汉(25~220年),撤修令县,其地并入定阳县,属上郡。
(220~417年)、三国时逐渐为匈奴、氐羌占据,郡县废。西晋、前秦为鄜县。后秦建初八年(393)分鄜县北部置洛川县(以洛水流经其地故名,为洛川县名之始),与鄜县属东秦州。
南北朝(420~581年),北魏改鄜为敷,置敷城郡。领敷城、洛川、定阳三县,属北华州,为东秦州所改。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洛川县治迁至高槐(即今县东北5公里之安宫村)。公元534年,北魏分东、西魏,洛川县属西魏,西魏改北华州为鄜州,敷城郡属之,以至北周未变。
隋(581~615年),开皇二年(582)洛川县治自高槐迁于旧县。三年(583年罢敷城郡为敷州,仍领敷城、洛川二县。十六年(596)分三川,洛川县地置洛交县,洛交县属鄜州(今富县)管辖。大业元年(605)将鄜城县改为敷城郡,改“敷”为“鄜”,恢复鄜城县、洛川县。大业三年(667)改鄜城郡为上郡,领鄜城、洛川、洛交三县,其年郡置自杏城(今黄陵县侯庄)移于五交城(今富县)。
唐(618~907年),鄜城县(唐末改翟州),属坊州;洛川县属鄜州。
(907~960年),訚州(洛川县改),属訚州;禧州(后梁开平三年由翟州所改),昭化县(禧州改)。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昭化为鄜城县,属鄜州。
宋(960~1127年),鄜城县、康定军(康定二年由鄜城县改);洛川县属永兴军路鄜州辖。
金(年),鄜城县、洛川县,属鄜延路鄜州,后属延安路鄜州。
(年),洛川县(至元四年废鄜城县,其地并入洛川)属延安路。
明(年),洛川县属陕西等处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
清(年),洛川县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隶州,洛川属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县城由旧县迁于今凤栖镇。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榆林道,16年(1927)撤道,由省直辖。24年(1935)在洛川县设置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洛川等县。30年(1941)分洛川县东部约1022平方公里归黄龙县(原名黄龙设治局)。
1948年4月洛川解放,洛川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1950年改为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至今。[1]
洛川县行政区划
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菩堤乡、黄章乡、洪福梁乡、永乡乡、后子头乡、、、槐柏乡、石泉乡、武石乡、秦关乡、百益乡、石头乡、朱牛乡。
2000年,洛川县辖6个镇、13个乡。
2010年经过撤乡并镇设立社区后,洛川共辖7镇5乡4社区1个街道办:、、、、、、、、、、、、京兆社区、石泉社区、秦关社区、百益社区、凤栖街道办。
洛川县地理环境
洛川县位置
洛川县位于陕西中部,延安地区南部,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居乔山、乔山林带之间,东经109°133′144″~109°45'‘47&,北纬355°266′2929″~3″,北接富县、宜川,南与白水相邻,东靠黄龙山地,西与黄陵、宜君毗连。县城距省城西安240公里、距延安地区行署135公里、北京1350公里。[2]
洛川县地貌
洛川县东与黄龙县的黄龙山脉西麓一黄龙山接界,此山由富县东的普师山延伸而来,在洛川县境内分三大支,1940年这一区域划归管辖。唯北干由高庙山迤逦分支的白起山(白鸡寺峁),海拔1481.8米。中干分支的烂柯山、鄜畴山尚留洛川境内,与黄龙县接壤。南干黄龙山,在县境东南边与白水接界,海拔1196米,绵亘数十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650~1481米,沟谷切深在100~200米之间,主沟道比降为1%,1公里以上的沟道767条,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3]
洛川县气候
洛川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湿润易干旱季风气候。境内气候较温和,太阳辐射能量丰富,年均气温9.2度,年降水量622毫米,无霜期167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4]
洛川县资源
洛川县矿产
据旧志记载和新的发现,洛川矿藏有下列几种:
发现裸露煤层和有煤块的地区有永乡的老庄河、旧县镇的蔺家沟、菩堤乡的榆林河、土基镇的、黄章乡的双庙村、的枣刺沟等。但从未进行过有计划的勘探,因而蕴藏量不详。民国32年6月(1943年),县集民股资本20万元,成立煤厂,在枣刺沟、黄连河开采,由于技术差设备不足而下鸟。1949年在黄连河又进行开采(凿井),因煤层太薄而停。
永乡乡等处群众曾用沟壑石头烧制成石灰,虽可用但质量不佳。
槐柏乡王家峁及永乡乡郑家河沟壑中有蓝色土,群众用其刷墙壁。不知再有其它用途。
产于永乡乡杜家河沟壑中,质细有粘性可刷墙,为烧制原料。[5]
洛川县植物
林地面积为664431亩,木材蓄积量立方米,林木粗生长率37.3%,净生长率2%,年净生长量0.037立方米/亩,折合面积28856.1亩,散生树折合面积1173亩,木材蓄积量立方米。草场面积亩,草木植物覆盖度50%~80%,平均亩产草量160公斤。人工草场25258亩,其中6378亩,亩产鲜草量1536.45公斤、沙打旺4980亩,亩产草311.3公斤。药材种植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永乡乡的东井村,老庙镇的韩村、桥子街和朱牛乡等地。[6]
洛川县动物
饲养动物:牛、驴:、骡、马、羊等。
野生动物;、野兔、狼、黄鼬、獾、、野猪、黄羊、野羊、羊鹿子、山狸子、黄鼠等
禽:麻雀、布谷鸟、家燕雀、百灵鸟、雉(野鸡)、、啄木鸟、猫头鹰、野鸭、、麻喜雀、火连板、马燕、鹌鹑、召泽山雀等。[7]
洛川县人口
洛川县会议纪念馆
明洪武二十年(1383年)洛川有8960户,82227人。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繁,瘟疫流行,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剧减为788户,1644人,数十里地段无人烟可寻。康雍年间,实行将人丁银并入田赋,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地丁银”制度,生产逐渐恢复,人口大幅度增长,至嘉庆七年(1802年)上升到18667户,94498人。清末,政治腐败,经济枯竭。光绪年间洛川三次大旱,境内人口锐减,至元年(1909年)仅有11619户,64760人。
民国31年(1942年),洛川县有11431户,58363人,尚低于清末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发展生产,群众安居乐业,加之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出生率和成活率相应提高。“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使人口逐年递增,呈失控趋势。1978年,人口猛增至144211人,比1942年增长2.4倍。1989年已达168104人。[8]
2011年,洛川县常住人口218755人,比上年净增3470人,洛川县出生人口4000人,比上年减少23.0%,出生率为9.58‰;死亡人口736人,死亡率4.19‰。人口自然增长率5.39‰。计划生育率98.4%,节育率92.6%。
2012年,洛川县常住人口221616人,比上年净增2861人,洛川县出生人口4319人,比上年增319人,出生率为9.07‰;死亡人口1287人,死亡率3.27‰。人口自然5.8‰。计划生育率98.6%,节育率90.7%。
201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23369人,比2015年增长2597人,全县出生人口3504人,比2015年减少929人,出生率为8.46‰;死亡人口739人,死亡率4.06‰。人口自然增长率4.4‰。[9]
洛川县经济
洛川县农业
明洪武年间,人口大增,开垦荒地,时有“开山到顶”之说。洪武以后,因天灾、匪患,造成人畜相食,良田荒芜,人口大减,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洛川县仅有1644余人,农业生产破坏惨重。清乾隆元年(1736),灾情平缓,税赋稍减,人口回升,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民国时期,名虽改制,实沿旧制,加之军阀混战,匪患频仍,农业生产屡遭破坏。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群众粮食自给有余。
1988年,洛川县种植业产值达5437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1.38%,是1949年的12.23倍,年均递增7.65%。种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9.63%,人均2.93亩,劳均9亩。粮食播种面积为43.5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5.25%,粮食总产量达到75365.86吨。虽然粮食作物的面积比1949年减少24.58万亩,但总产却增加75059.86吨,提供商品粮8167吨,商品率为10.84%,亩产从1949年的41.5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173公斤,增长了4倍多。人均粮食460.6公斤以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到13.93万亩,其中油菜面积达5.34万亩,总产为2319.17吨,亩产43公斤,烤烟从无到有,1973年引进试栽至1988年,栽种面积达7.4万亩,年产量9775吨,亩产132公斤,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7%,占经济作物产值的84.4%。[10]
2011年,洛川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2117万元。粮食种植面积18.5万亩,较
洛川县苹果节
上年同期减少11.5%。粮食产量平均亩产476公斤,总产88175吨。其中:夏粮平均亩产200公斤,总产量2408吨;秋粮总产85767吨。其中玉米产量7.7万吨,苹果产量74.5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47040万元。
2012年,洛川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897万元。粮食种植面积18.93万亩,粮食产量平均亩产499公斤,总产94413吨。其中:夏粮平均亩产227公斤,总产量2393吨;秋粮总产92020吨,同比增长7.2%。其中玉米产量8.4万吨,同比增长9.1%.全年苹果产量75.0012万吨,同比增长0.7%,实现农业总产值228941万元,同比增长4.8%。
201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0148万元,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9.2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平均亩产518.08公斤,总产99886吨。其中:夏粮平均亩产242公斤,总产量1985吨;秋粮总产97901吨,秋粮平均亩产530公斤,其中玉米产量90224吨,同比增长1.8%.全年苹果产量80.1万吨,同比增长1.0 %,实现农业总产值277791万元,同比增长4.6%。[9]
洛川县工业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洛川工业掀起第一个发展高潮。1958年仅商业系统一家就上马糕点、制糖、造纸等13个项目。受资源、资金、管理、技术、质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被纷纷裁并、淘汰,到80年代,仅留“洛川县食品厂”一家。建筑、五金、服装等行业发展亦不景气。
1984年,受江、浙、鲁等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洛川县委、县政府在组织中层干部多期出外考察后,形成“无工不富”的思路,一次确定新建16个县乡企业,再次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县奶粉厂、罐头厂等在这种大气候下仓促上马。
1989年,洛川县县属工业企业达到67个,其中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5个,村及村以下办工业41个。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078.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7789.2万元的13.84%;工业净产值256.04万元,实现税利85.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74万元,职工人数达到1483人。[11]
2011年,洛川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9191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78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6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9220万元。
2012年,洛川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4241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5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170万元,较上年可比增长9.6%;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0330万元,较上年可比增长10.2%。
201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96137万元,按现价计算比2015年下降22.6%。实现工业增加值143932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减少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31889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7436万元。县属完成工业总产值7588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340万元。[9]
洛川县交通
民国23年(1934),加修咸榆公路,洛川段是民国23年(1934)9月动工,24年(1935)4月完成,征用民工9840名,共加修42.5公里。
建国后,1952年咸榆公路改称咸宋公路。1970年定为西包公路,沿路设伏益、城关、安宫、汉寨四处养护班,增修和改修大型石桥3座;半土桥5座。1957年洛川道区成立筑路大队,进行重点改建,逐段铺上沙石路面,道路两旁栽树,修筑石桥,成为沙砾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1969年冬,成立战备公路工程营,计300余人,沿路勘察设计拓宽路基,加固土桥,改成料砾石路面。
1976年至1980年铺成渣油路面。1984年路基拓宽达7.5米,油路面宽5米,达二级渣油路40.8公里,沿线有四行绿化树。[12]
2011年,洛川县完成公路客运量1116.5万人次,同比2010年增长26.9%,货运量194.9万吨,增长17.6%;货物周转量6653万吨/公里,增长18.1%。客运周转量23912万人/公里,增长36.4%。
2012年,洛川县完成公路客运量1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货运量223万吨,增长14.4%;货物周转量7784万吨/公里,增长17%。客运周转量24736万人/公里,增长3.4%。
2016年,全县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07万人,比2015年增长 7%,货运190万吨,减少23%;货运周转量5700 万吨/公里减少23%。客运周转量9202万人/公里,增长11.2%。[9]
洛川县政治
洛川县县委领导
中共洛川县委书记
彭安季中共洛川县委副书记
王明智、师晨旭中共洛川县常委
任喜全、陈耀忠、石兴平、魏文涧、左新宏、张海泉、邓丽雅、邓兴照、王晓宏洛川县人大领导人大常委会主任季生荣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亚仁、李荣、羽谦、王正仓洛川县政府领导县长王明智副县长任喜全、陈耀忠、闫传祝、王建斌、韩志民、刘晓霞、张金峰洛川县政协领导县政协委员会主席张明耀县政协委员会副主席马文林、王宏卫、雷秦
洛川县卫生
建国前夕,洛川县有西医5名,中医30名。1955年有西医16名,中医45名,草医4名。1956年,经卫生局审查批准的合格医生只有17名(西医5名,中医12名),县医院也只有专业医务人员18名。
1975年,成立洛川县卫生学校,校址设在县医院,教师由临床医生兼任。轮训在职初、中级卫生人员和乡村赤脚医生。1982年在县城东北新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为936.6平方米,教师宿舍10间。同时购置1万多元的教学仪器。有教职工10名,到1985年共举办各类学习班14期,培训医务人员345人,至1990年,培训6期,培训人员达282人。[13]
2011年,洛川县共有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床位448张,卫生技术人员779人,其中医生24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参保农民16万人,参合率达到97%。
2012年,洛川县共有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床位580张,卫生技术人员665人,其中医生293人,参保农民16万人,参合率达到97.5%。
2016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4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床位771张,卫生技术人员931人,其中 :医生257人。[9]
洛川县教育
民国29年(1940),驻洛专员余正东在城内创设“三区联立洛川中学”,为洛川中学教育之始。
1956年新建土基中学。1970年设老庙、旧县中学。“文革”时期,提倡“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因而出现高小戴帽设初中,初中戴帽设高中,教师亦节节拔高的局面。学制也由原来的“三·三制”改为“二·二制”。至1977年,初中由原4所迅速发展至55所,高中由原2所发展到18所,洛川县中学在校学生增至11276名,其中初中生6993名,高中生4283名。这样,虽学校数量剧增,但因设备甚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7年后,经1978年和1980年两年中学布局调整,洛川县有初中29所,高中4所。1982年县委决定:在1万人之内设初中1所。据此,将老庙、旧县中学高中班裁撤改为初级中学。经调整后,洛川县有乡(镇)初级中学15所,县办完全中学2所,学制亦恢复为“三·三制”。至1990年,洛川县在校学生8172名,其中初中生7174名,高中生998名。
1961年至1990年,洛川县高中毕业生8614名;1957年至1990年,初中毕业生37424名;1977年至1990年,升入大学394名,升入中专1938名。
1990年,洛川县15~23岁的青年42396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7845名(其中大学文化程度104名,高中11516名,初中16225名),占青年总数的65.6%。[14]
2011年,教育事业继续深化改革,农村中小学布点调整成效显著,教育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加大。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27999万元。洛川县各类学校143所,其中: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2381人;小学49所,在校学生2099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76所,在园幼儿10105名。
2012年,洛川县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44879万元。各类学校128所,其中: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8299人;小学49所,在校学生18998人;学校1所;幼儿园60所,在园幼儿11208名。
2016年,全县各类学校101所,其中: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3473 人;小学49所,在校学生15280 人;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幼儿园35 所,在园幼儿13187名。[9]
洛川县文化艺术
洛川县民间舞蹈
民间在表演风格上有三种:北五乡的黄章、旧县、永乡等地,表演动作粗犷,如蹩鼓服装均似古代武士打扮,蹦跳勇猛,具秦汉时期风格;中五乡的凤栖、京兆、杨舒、老庙等地,表演动作细腻、文雅,服装有明清时期的特点;南八乡以石泉为代表,表演内容丰富,有大型队伴随,鞭炮齐鸣,气势宏伟壮观,类似古代凯旋而归的仪仗队。
是洛川民间一种在白天进行的大型演出活动。其演出形式分三部分:最前边是锣鼓队,鼓队一行,锣、镲一行,两行面对面,敲鼓者每人胸前用绳子系一鼓,敲着“社火鼓”,踏着一定步点,侧步前进。锣鼓队人数没有限制,有的多达几十人。在锣鼓队中间站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杆,木杆上边用彩色纸条缠上花纹,一边前进,一边挥动彩色木杆,调整锣鼓队,与后边的高跷使之协调,群众叫“吆社火”。紧跟锣鼓队的就是高跷队,这部分是社火的主题部分,即演出内容。
洛川县民间美术
建国后洛川民间刺绣随着日用品的繁多美观而退化。是依据刺绣、布制品等造型而创作的,以麻织物为底,以彩色毛线绣制而成。图案多以戏文故事、鸟兽花卉、现实生产、生活和未来憧憬为题材。有组合画面、单独画面,用以装饰墙壁。
洛川,是民间传统的一种以加工酵面制作祝福品的艺术。人们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嫁娶、祝寿、走亲访友以面花为隆重的礼品,用蒸、烙、炸等各种方式制作成多种形式,好看好吃。制作者用一压,便成鸟儿的羽毛,用汤勺给鱼龙雕出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兔子剪出嘴巴、尾巴,用豆粒装点眼睛,并染上色彩。
洛川县是古陶器制作的地方,陶器早已为洛川人民的生活用品,建国后搪瓷日用品得到广泛使用,陶品很少制作。瓦瓮、瓦盆、瓦罐等在农村仍为广大农民所喜爱。相传放置食品不易坏,至今农民还将陶品视为传家宝,擦得明光闪亮,摆设在碗架最高层。[15]
洛川县旅游
洛川县万凤塔
万凤塔平面为八边八角,塔身系砖砌成,底边长3.2米,塔高40余米,分为十三层。塔正面门额上刻有“万凤塔”三字。塔身外每层均着唐宋门窗斗拱装饰。塔的用砖中,亦见有唐代手印砖。塔身处每层又造有小龛,内置各种石刻雕像。雕像多为佛像,但第三层小龛中,分别置有中人物、、和一组雕像。万凤塔的建造形式与富县直罗柏山寺塔极为相似,其建造年代应也相同。万凤塔系唐代建成,宋、明两代均有重修,因而留下各时代特点。
洛川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部洛川县境内,总面积5.9平方公里。公园以黄土剖面和黄土地质地貌景观为特色,并保存有脊椎动物化石、极其特殊的典型黄土地质景观遗迹等真实记录以来古气候、、古生物等重要地质事件和信息,是研究大陆乃至欧亚大陆第四纪地质事件的典型地质体。
洛川县相思川森林休闲观光景区
相思川森林休闲观光景区
相思川森林休闲观光景区位于厢寺川出口处,景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是发展水景、林景、狩猎、滑雪、度假的场所。也是黄延壶北线旅游游客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相思川森林景区总占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次生林约占6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6.4%,属于延安的第二大县级林场,被誉为“陕西的一叶肺和陕北的天然氧吧”。林场林分丰富,主要以天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等2000多种,其中还有着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白皮松,原始松林等;林中栖息着野羊、野猪、野鸡、野兔,还有珍贵的金钱豹、梅花鹿等多种野生动物。还有着杨八姐抗金的历史遗迹和传说。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洛川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安洛川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