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绯红》出版来没啊?在武汉省出版城那里可以...

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使用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讲:吴投文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 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黄修己 著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许祖华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 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 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 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 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 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 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 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 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 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但随即遭到激烈的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 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 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 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 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 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武汉大学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 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 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 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 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 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 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 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 论(1)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 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 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 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 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 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 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 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 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 “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 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 新型的文学。 绪 论(2)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 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第一编)。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 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 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 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第二编)。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 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三编)。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第一个十年 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 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 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 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 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 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 研究会、创作社。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二个十年 ① 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 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则标 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 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 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③鲁迅杂文丰收。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 ①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 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 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 作品 绪论(3)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1、 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 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 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 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 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 成的。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20年代文学论争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 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 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他们 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 务,人人谈西学”。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 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梁启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享年五十六岁。 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中国 国力的严重不足,他们最先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 世界潮流、拯救中华的紧迫感 。 2、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应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 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 3、白话文运动 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 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客观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 社会转型成为可能。 2、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新式学堂、新式 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者群体 (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 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 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 证。 4、科举制度废止后,终止了知识分子的仕进之途,一大批读书 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 “写作”作为的谋生手段、体现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径, 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 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 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 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 迁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并 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 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 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 Democracy )和赛先生(科学 Science), 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 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 用西方文化。 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 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 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篇 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同年 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 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 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 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 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 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 《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 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 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胡适,原名胡洪H(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七、文学革命与旧文学势力的斗争 1、林、蔡之争林琴南写了《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孟、铲常 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义正词严地予以 驳斥,并宣称:“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林纾在上海《新申 报》上抛出了两篇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谴责所谓“国粹家” 的历史倒退行为。2 、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斗争。 分别发生在 1922 年和1925年。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文化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激进行为出批评。他们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后提出一个 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写了《估学衡》一 文进行反击。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 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八、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全面推广。五四后各地所办报刊都采用白话文。1920 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布命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 用白话文。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代表) 4、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小说―鲁迅为代表。诗歌―胡适《尝 试集》、郭沫若《女神》等。 九、文学革命的意义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 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 想。 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 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 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 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 学形式。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和陈独秀。 二、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 1 、周作人《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 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 “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2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 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 译介者。 四、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 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 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 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 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 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 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 《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 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 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 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 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 向革命文学。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二)3、新月社 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 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 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 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 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诗歌创作 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 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 特点与贡献。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 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 浅草 ―沉钟社 。③1922 年 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 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 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 周作人的新文学理论(侧重内容) 形式) 1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 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在 1918 年 12 发 1、 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 表著名的《人的文学》,以“人的 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 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点 。 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 1919 年初周作人又在《平民文学》 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也是文学 一文中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革命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把“人的文学”具体化。 2 、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 2 、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周 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 作人不但常作散文批评 ,而且能写 实主义。从而引发了五四后一、 一手别有韵味的散文 ,他的散文强 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 “趣味”和“平淡自然”的气质 , 问题剧”的创作热潮。他还在 追求 “涩味”和“简单味”。 《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 “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 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 展。他自己则实践着写出了新诗 《尝试集》。 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一、第一个十年(20年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17年1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新文学刚刚萌芽,除了 鲁迅的几篇小说外,一般还很幼稚。 2、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鲁迅 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新文 学的第一代重要作家大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 3 、“三 ?一八”惨案――1927 年“四 ?一二”政变,革命形势急剧变化,许多作家投身 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 二、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色:20年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 大变动大转折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联合起来参与 国事最强大的一次。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但与传统文学 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 1、理性精神的显现 2、感伤情调的流行 3、个性化的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章?文化巨人――鲁迅?? ? ?大视野下概述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创作道路及《呐喊》、《彷徨》 说不尽的阿Q 故事新编 《野草》与《朝花夕拾》 鲁迅的照片 大视野下对鲁迅的概述评价一、概述:在20世纪的作家之中,鲁迅是影响最大的一位。“鲁迅 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 在中 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生 后获得如此多的花环和掌声,当然也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 这样,在生前生后遭受如此的亵渎和漫骂。他的最大魅力就是对 人心灵的征服。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将会黯然失 色。 二、历史上的鲁迅 1、鲁迅在世的时候, 文坛上有两种评价:一是新文学最优秀的作 家之一。即使是他的论敌,对他的小说评价也很高的。二是左翼 文学领袖――中国的高尔基。这是左翼文学对他的评价。 2、偶像鲁迅:在鲁迅去世以后,对鲁迅的评价发生变化。评为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 毛泽东论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 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 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 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 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 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 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三、对鲁迅的多种阐释?1、30年代右翼文人苏雪林的《鲁迅小传》、《与蔡孑 民先生论鲁迅书》(1937年) :攻击鲁迅是什么“刻 骨残毒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 逃亡台湾岛后,出版一本《鲁迅论》,继续她的反鲁事 业。 2、80年代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 学的奠基人。 3、90年代评价鲁迅是生命主义者。认为鲁迅以自己的独 特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揭示了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 并与一切黑暗抗战到底。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人生哲学。 (王乾坤) 4、近几年,有学者把鲁迅看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5、当下对鲁迅的批评(柏杨 余英时 王蒙 王朔 葛红 兵 ) 四、鲁迅的文学地位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 20 世纪文学巨人。从横的方 面看,鲁迅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比较,鲁迅的文学表现力量超过了 他们。从纵的方面看,即使把鲁迅的作品和90年代最优秀的作家 相比,也仍然毫不逊色。鲁迅的短篇小说和杂文,就是在今天看, 也仍然是很优秀的。鲁迅的文学风格:深刻锐利、沉郁冷峻。鲁 迅是思想家,是思想型作家,鲁迅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 想,而且,是以揭示人的悲剧见长作家。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 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 重要的开拓者。鲁迅在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 “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在新文学初 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 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五、鲁迅思想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鲁迅表达思想 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 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 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 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 “从来如此就对吗?”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 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篇小说《狂人 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 生活和细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剧就一直跪 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 鲁迅率先发现了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 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 自由意志的实现。《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 现。 第一节 鲁迅生平及作品概述一、鲁迅简介 1、生卒年代。生于日,卒于日 ,浙江绍兴人,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为笔名。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排遣寂寞。彷徨之 路。文艺论争。 二、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至 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两部现实题 材作品《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故事新编》。3部散文集《野 草》《朝花夕拾》《两地书》。16部杂文集《热风》 《坟》 《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事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从1918年到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 《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其中的《不周山》而为14篇。1924年 到 1925 年写 11 篇小说,于 1926 年 8 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说 《狂人日记》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呐喊》《彷徨》基本 上是循着这样的一种内容上与形式上的美学创作风格来创作的。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与眼光 1、题材 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 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2、眼光 鲁迅在观察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 就是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的精神的痛苦。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1、试验性 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 独立创造建立起来。 2、多样性 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体、对话体等。 3、语言风格 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凝练 《狂人日记》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 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 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从多层次 展开。首先理解封建礼教“吃人”,其次理解为什么 说礼教“吃人”。 2、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 二、独特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 狂人形象来实现的 。 2、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意蕴深厚的狂人形象。狂人 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狂人日记》的两套文本?运用了两套文本,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而 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 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 文化的对照。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他 思维荒谬,语言混乱,比如他常把日常生活中人们 常见的窃窃私语理解为他人试图谋害他,把大哥请 医生给他诊治疾病想像成大哥与医生的合谋。可是 这些看似疯狂的语言中又的确包含着深刻的思想, 其批判的矛头直指五千年的封建历史,直指封建礼 教杀人的血淋淋事实。之所以产生这种奇异的艺术 效果,是因为鲁迅采用了独特的结构。 《狂人日记》的结构由表层与深层两层构成?《狂人日记》的结构由表层与深层两层构成。表层结构是用狂人的语 言展现的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态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深层结构则 是表达鲁迅自我对封建历史和宗法制社会的深刻批判,并最终转向呼 唤没有吃过人的新人的出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学过 医,懂得现代心理学,他模仿精神病患者的语言特点建构了狂人的语 言系统,又利用这种语言系统与鲁迅自己对对封建宗法制社会本质的 认识的表达形式上的相似性而采用定向暗示的方法联系起来,使读者 可以通过狂人的语言展开联想,穿透狂人的语言外壳,把握到鲁迅自 己的深刻思想。所以狂人的形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醒的反封建战士, 不是一般的狂人,而是鲁迅自我的艺术表达。这种“特别的格式”, 使这篇小说实现了狂人的语言与深刻思想的统一,为中国小说打开了 一个前所未有、非常新奇的审美视界。 《风波》分析?《风波》是张勋复辟在农村引起的一个余波:张勋复辟 的消息传到农村,引起了一阵骚动。七斤因为进城被人 剪了辫子,赵七爷威胁说他面临杀头之灾,一家人感到 恐慌。周围的人听说后,有幸灾落祸的,有扬眉吐气的, 有的前来凑热闹。最终发现所谓的张大帅保护皇上坐了 龙廷的消息是一场闹剧,很快收场了。村子重又复归平 静,赵七爷又盘起了辫子,六斤也像她的长辈一样被缠 了脚,一跛一跛的在土场上走。生活又显示出老样子, 一切都没有改变,鲁迅以此揭示了农村的闭塞落后,农 民的愚昧麻木。 《祝福》分析?《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 人的悲剧。鲁四老爷与其说是政权的化身,不如说是礼教的化身,他的 言行无不合乎封建礼教的规范。他虽然对祥林嫂的婆家把祥林嫂绑架走 的行为感到愤怒,但最终又默认了这一行为;他吩咐下人把祥林嫂的工 钱算清交与其婆家,这一切从封建礼教的规范看,是一个难得的正人君 子。但正是他这个正人君子最终置祥林嫂于死地:在他眼里,作为寡妇 再嫁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因而他禁止祥林嫂参加除夕之夜 的祭祀,而且在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后仍然禁止她参与祭祀,彻 底摧毁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柱。正因为鲁四老爷处处是按封建礼教行事的, 所以他对祥林嫂的精神摧残是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精神摧残,祥林嫂的 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悲剧。这样,祥林嫂的悲剧也就成了对封建礼教 吃人本质的揭露,鲁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就成了鲁迅对旧社会劳动妇女 的普遍的同情。 《伤逝》分析?《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爱情从喜剧 开始而以悲剧告终,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从社会方面来看,他们 的悲剧是由于他们的自由恋爱不被封建的舆论所认可,这导致了涓生 被解雇,摧毁了他们爱情的经济基础。从个体生命层面来看,他们俩 对爱情的理解不同,他们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导致了他们最终 的分手。涓生为了救出自己,以一种堂皇的借口告诉子君自己已不爱 她了,希望她由此走向独立,可这无异于摧毁了子君赖以生存的精神 支柱。而子君把爱情视为人生的一切,结婚后没有了更大的理想,因 此一旦失去了爱情,就没有了别的出路。鲁迅写这个悲剧,除了对子 君们寄予深深的同情外,主要是为了打破五四青年的单纯幻想,要他 们把婚姻恋爱的自由与社会改革、经济的自主结合起来思考,首先争 取经济上的独立,就像他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所阐述的那 样,只有经济上获得了独立,才能保障爱情的自由。这使《伤逝》的 主题远比五四时期一般的爱情题材小说包含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 第二节?说不尽的阿Q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 ? 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 ? 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 点 ? 阿Q与辛亥革命 ? 《阿Q正传》的黑色幽默 《阿Q正传》的发表?《阿Q正传》开始写于1921年12月,连载于 《晨报》副刊上。第一章放在“开心话”,第 二章移到“新文艺”栏。每周一章,前后两个 多月。这部小说的创作起因于《晨报》副刊主 编孙伏园的催稿,其大团圆的结局鲁迅说是乘 孙伏园的暂时离开编务而“送去”报社的,其 实却不是随便给的。因为大团圆的结局既是阿 Q性格及命运所决定的,又反映了鲁迅对中国 农民问题的独特思考。 《阿Q正传》评论(1)?《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比较长的短篇小说,或者说 是一部比较短的中篇小说。小说在发表过程中,就引 起巨大的凡响。茅盾在小说刚发表四章的时候,就说 它是一篇杰作。?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 是一部杰作。?后来,很多人都称赞《阿Q正传》。甚 至,连鲁迅的论敌陈源也认为《阿Q正传》是非常杰出 的作品: ?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 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 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 的不朽的?(《新文学 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西滢闲话》)。 《阿Q正传》评论(2)?在30年代,苏雪林也说《阿Q正传》具有巨大的魅力,她说: ?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 例子。?毛泽东在解放以后也读《阿Q正传》,而且发表了自己 看法。前几年,出版了一部书《说不尽的阿Q》(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1997),收集了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中国与外国对 《阿Q正传》的各种观点。国外有罗曼? 罗兰等人的评论。《阿Q正传》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思想深度的 原因。这种思想深度体现在,它一方面是对中国人精神弱点的批?判,另一方面却又涉及到普遍的人性。作品本身既有很强的文化批判的针对性,又有巨大的超越性。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既有现实 性,同时又有永恒性。 阿Q是一个典型形象?作品主要是写人的,关键就在于人物的塑造。 作品成功就是因为塑造 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是思想深度主要从这个阿Q性格中体现出来。 (一)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要揭示、鞭挞“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改 造国民性。这是鲁迅作品的一个基本的思想。阿Q的性格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阿 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劣根 性。? 阿Q的身份:没有来历?阿Q是一个农民流浪汉,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妻无儿,是农 村社会中的最下层的农民。他与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有类似的性 格,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如,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看 到男人与女人在一起就义愤填膺,装出正人君子面目。又如,狭 隘、封闭,拒绝接受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明显地带有夜郎自大 的那种狭隘性。凡是不合于他的生活经验的,他一律否定,排斥。 未庄把长凳子,叫长凳,他认为应该叫长凳,而城里人却叫条凳, 他认为城里人是不对的;油煎大头鱼,未庄人放葱叶,而城里人 却放上葱丝,他认为城里人是错误的。看到假洋鬼子没有辫子, 他也愤愤不平,认为假洋鬼子是里通外国的,没有做人的资格。 从这里,可以看出封闭的宗法农村农民的精神愚昧、落后。 精神胜利法的内涵?阿Q性格的独特之处是精神胜利法。他的愚昧落后主要 体现在精神胜利法上。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于民族 性格弱点的深刻发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不敢正视现实,以一种自我欺骗的 方法掩饰自己的悲剧处境,从而在获得精神上的平衡, 甚至满足感、幸福感。无论自己处在怎样的困境之中, 无论自己怎样悲惨,不幸,都能够在精神上寻找到解 脱的方法。转悲为喜。在作品的二章《优胜纪略》, 第三章《续优胜纪略》中有详细的刻画。? 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是: 1. 妄自尊大:他总是认为自己的天下第一了不起的人,从而满足 自己莫名其妙的虚荣心。方法是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过去,或者未 来。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却说我先前比你阔多了。连老婆都没 有却说,我将来会比你阔多了。别人稍微表扬他一点,立刻就高 兴起来。对于未庄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就是文童的父亲赵太 爷、钱太爷也不放在眼里。总之,未庄的人,没有一个看得上的。 2. 化丑陋为荣耀:他的头上有一个癞疮疤,别人都嘲笑他,他 开始是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相关的字。但是,别人偏是那 样嘲笑他,他就说,你还不配。变成了一种高尚的标志了。 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3. 化痛苦为幸福:别人打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人家硬让他 说是打虫豸,他就说我是虫豸。然后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个能够 自轻自贱的,除了自轻自贱不算以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你算什么东西呢?赌博时被抢劫,钱没有 了。他自己打自己二个嘴巴,似乎自己打了别人一样,于是心满 意足地睡着了。 4. 惧强凌弱:他在强者那里受了屈辱,不敢反抗,不敢复仇, 反而能够把屈辱很快忘记。他被王胡打了,又被假洋鬼子打了, 接连受了两次屈辱。在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似乎觉得完结了一 件事情,反而觉得轻松了些,而且马上就忘了屈辱和痛苦。但是, 在弱者面前却威风凛凛,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弱者施暴,看到了小 尼姑却拿小尼姑出气,调戏小尼姑,在人们的大笑中,他忘了今 天的二次屈辱,好象把今天的一切晦气都驱散了似的。又得意起 来。他通过对于弱者的凌辱解脱了自己的痛苦。 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 感得胜利的欢喜;假如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 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 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 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 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胜利 的悲哀。然而我们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 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看哪,他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开头 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精神麻醉剂?总之,他不论遭遇到怎样的不幸,怎样的痛苦, 都能够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胜利,和满足。可 见,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人的精神上的麻醉剂, 精神鸦片。能够使人在没有痛苦感受的情况下, 幸福死亡。在悲剧中毁灭,不意识不到自己的 可悲。在鲁迅心目中,中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 这种精神胜利法。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国民劣根性的最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现实的文化批判 性。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1、是对复古心理的否定 是几千年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晶。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传统,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 是,中国文化在唐代以后就衰落了,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挑战之下,不断溃败。一些清醒的知识分 子开始面向现实,面向西方寻求真理,以解决民族危机。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的大中华主义情结,一些人不是面对残酷的现实, 发奋图强,而是回到过去,回到传统,在辉煌的传统中获得精神 上的满足。?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五四时期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这就是精神胜利法。复古主义无论是国粹派,还是学衡派,还甲寅派,他 们在表面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共同的特点都是认 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言,胜于民主、科学现代文化, 和白话。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胜于西方现代文化。用传统的辉煌安慰自己现实悲惨。也就是阿 Q 所说的?我先前比你阔多了。?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鲁迅在对复古主义进行批判的时候说,在中国只有“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鲁迅把它归结为五种:??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 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 流; 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人物。 丁 云 : ? 外 国 也 有 叫 花 子 , ―― ( 或 云 ) 也 有 草 舍,――娼妓,――臭虫。?这是消极反抗。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你说中国思 想昏乱,那正是我民族所早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 昏乱起,直要昏乱到子孙;从过去昏乱起,直要昏乱 到未来。 …… (我们是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 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 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 中牛二的态度。 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完全一致的。其实,甲乙丙 丁全是说自己好,与Q妄自尊大一样,而戊却是阿Q的 那种化丑恶为荣耀的心理。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2、对空想主义否定 五四时期各种文化都活跃在文化界。如无 政府主义,新村运动等。都是把目光投向了渺 茫的将来。就是阿 Q的那种,我将来会阔多了。鲁迅说,中国人不是喜欢回到过去远古, 就是要到将来黄金时代。可是,惟独对于现实 却交了白卷。回避现实,用过去,将来这些虚 幻的东西,麻醉自己。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3、对“瞒”和“骗”批判 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一个最 大的弱点是 ?瞒? 和 ?骗? 。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在《论睁了眼看》中说:中国的文人,“ 万事闭眼睛, 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中国人 的不敢正视现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 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 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 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鲁迅在《忽然想到(4)》中说:?中国虽然完,自己的精神是不会苦的, ――因为都能变出合适的态度来。……然而这一 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 国惟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着的时候, 中国便永远免不掉先前的运命。?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4、鲁迅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鲁迅认为中国人具有一种卑鄙的双重性格。就 是羊与兽双重性格。“羊”就是驯服的奴性。 而兽性却是恶性。中国人能够把这两种对立性 格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惧强凌弱的 弱点。中国人见到羊的时候,就是凶兽,而见 到真正的凶兽时,就变成了羊。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这阿Q是一样的。他见到强者,自己可以骂自己是虫豸, 见到小尼姑时候,就可以调戏她。这里,凝聚着人性 的狡诈与残忍。鲁迅曾经说,中国人的吃人,是狮子 似的雄心,狐狸似的狡猾,兔子一样的怯懦(《狂人 日记)。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 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碎不能再感到别人 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 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 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 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阿Q是被吃的人,但是,也同时是吃人的人。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 ?总之,精神胜利法概括了鲁迅对民族劣根性认识,体验。精神胜利法在本质上应该是生命力的匮乏,生命意志的衰败。周 作人说精神胜利法批评了中国人的“乏”。乏就是生命力的匮乏。 就是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力量。鲁迅是在生命意义上展开了民 族弱点的剖析、批判。这里的生命意志衰败,既指向民族集体, 也指向个体人格。 鲁迅改造国民性,是从人性的多种层面展开的。如在人的理性层 面上,主要是缺乏基本的政治觉悟。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参照系。 在潜意识层面,是人性的残忍。那么,缺乏生命意志,也是潜意 识中。在鲁迅心目中,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 惨淡的人生。?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1、是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人,总是无法逃避困难的,人的意愿总是无法完全获 得满足的,那么,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只 好进行心理调节。否则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是,也不能没有 这种理想。这就不应该算是精神弱点,而应该看作是 正常的健康的心理机制。?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 ?2、作为精神弱点的精神胜利法 如果调节机制过于膨胀,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不是 面对现实,努力克服,而总是寻求精神的宽慰,那就 是弱点了。我们在现实中,就会发现,总有人喜欢寻 找客观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在心理学上, 有一种理论叫归因理论。寻找行为失败原因。如果, 无论什么都寻找客观理由的话,这也是精神胜利法。另外,强者凌辱弱者,都是很普遍的。 90年代的国学热,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盲目地陶醉 在精神幻想之中。? ?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3、涉及到普遍人性的就是说精神胜利法,和人性的心理需 要有关。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告诉人 们去战胜困境,获得自己的幸福的。 但是,对于任何人来说,困境总是 无法完全摆脱的。你越是要战胜它, 它的数量就越多。你可以战胜很多 困境,从困境中突围,但是,却无 法战胜一切困境。这样,任何人对 于困境都要作出无奈的选择,就是 进行一种自我安慰。这种安慰,实 际就是精神胜利法。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比如说,我们在现实中没有自由,却要造出精神自由。比如,中 国道家文化的精神自由,庄子的逍遥游。认为摆脱了现实种种诱 惑,就可以获得精神上的逍遥。马克思说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全面 解放。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自由就是我的意志和激情。可以 这样说,人类文化中的自由,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 糊的。?鲁迅自己也同样具有精神胜利法。鲁迅的自由是在战斗、搏斗中 获得的。只有战斗,鲁迅才有一种自由感。鲁迅的战斗不是为了 一个光明的未来,而是为战斗而战斗。战斗本身就是意义。只有 战斗才感到满足和快乐。这就是鲁迅。(可以讨论和反驳) (四)阿Q与辛亥革命???阿Q是流浪汉,这种社会地位就决定阿Q必然向往革命,任何革 命都是底层民众所向往的。列宁曾经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 削者的盛大节日。他几乎对于革命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在作品中, 他排斥一切经验以外的事情,但是,惟独对革命很快就接受了。 起初,阿Q也是本着正统观念反对革命的。作品写:?但他有一 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 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是,当他看到举人老 爷和未庄的一群鸟男女都惊慌失措的时候,就认为革命是好的。 ?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于是决定自己投降革命 党。 这里,阿Q革命的动机,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别人害怕革命,他 就要革命。革命是他对所有人的复仇。 (四)阿Q与辛亥革命?在这样动机的驱使下,他展开了关于革命的想象。 在 激动的革命情绪中,他好象已经是革命党了。未庄的 人都是他的俘虏,喜欢谁就是谁。所有的人都跪在他 的面前,祈求饶命。他决定杀谁,留谁。一切金银财 宝都归他所有,要什么有什么。然后,把未庄的女人 想象一遍。 作品片段:?“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 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 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 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 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 大。? ――第七章《革命》 (四)阿Q与辛亥革命?阿Q革命就是个人欲望的满足,也是他阴暗心理的暴露。 革命就是 权利,杀人,财物,女人 。权利欲望、物质 欲望以及身体欲望。这样的革命,根本就不可能是社 会进步意义上的革命,而只能是改朝换代。说到底, 阿Q革命,就是要自己由奴隶而变成统治者。?对于阿Q革命的态度,反映了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 在鲁迅心目中,辛亥革命就是改朝换代,民国只是一 个招牌。社会并没有什么变革、进步。 (四)阿Q与辛亥革命?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 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 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 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自选集〉自序? 南腔北调集》 (四)阿Q与辛亥革命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 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 ……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忽然想到1-4》,《华盖集》 (五) 《阿Q正传》的黑色幽默《阿Q正传》是一部讽刺小说,以幽默见长。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幽默,而是那种的黑色幽默。 它是一部喜剧,同时,也是一部严肃的悲剧。 它是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沉重的悲剧内蕴。即中 国人的性格悲剧和人性普遍的弱点。我们在发 笑的同时,也感到无奈的痛苦、悲哀。 (五) 《阿Q正传》的黑色幽默?由此可以看出鲁迅的思想个性,他很幽默,但是,这 种幽默可以说是黑色幽默。是令人痛苦的幽默。鲁迅 杂文的幽默,也是这种黑色幽默。他是用幽默的笔调 讽刺一切丑恶现象。就是所谓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鲁迅对文明和文化批判,都往往切入到文明的底部。 从而显示出文明与人性的错位。人在文明中的尴尬, 无聊。作品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夸张、变形、讽刺、幽默等 手法的广泛运用。? (五) 《阿Q正传》的黑色幽默?阿 Q 明显地存在喜剧式的夸张和变形。比如,阿Q不知 道自己姓什么,特别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往往给人非 常荒唐的感觉。别人打他,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然 后心满意足。他看到王胡在墙根底下抓虱子,自己也 抓,但是,看到王胡抓的虱子比自己多,而且嚼得响, 也愤愤不平,于是骂王胡。被假洋鬼子打了,仿佛觉 得完结了一件事,轻松起来,走到酒店门口就已经高 兴起来。在他被杀头的时候,要签字画押,但是,他 不会写字,就画圈,?立志要画得圆? ,却没有画圆, 他却说,只有孙子才画得圆。 《阿Q正传》的发表?《阿Q正传》开始写于1921年12月,连载于 《晨报》副刊上。第一章放在“开心话”,第 二章移到“新文艺”栏。第周一章,前后两个 多月。这部小说的创作起因于《晨报》副刊主 编孙伏园的催稿,其大团圆的结局鲁迅说是乘 孙伏园的暂时离开编务而“送去”报社的,其 实却不是随便给的。因为大团圆的结局既是阿 Q性格及命运所决定的,又反映了鲁迅对中国 农民问题的独特思考。 《阿Q正传》一、阿Q的形象: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一)、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1、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深受封建观念毒害,狭隘保守,落后不觉悟。 3、对待革命的态度:恨――喜――梦,阿Q式的革命。 二)、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是: 1、妄自尊大。 2、化丑陋为荣耀。 3、化痛苦为幸福。 4、惧强凌弱。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 国民劣根性的最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1、对复古心理的否定。 2、对空想主义否定。3、对“瞒”和“骗”批判。 4、 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 1、是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 2、作为精神弱点的精神胜利法。 3、涉及到普遍 的人性 阿Q形象的多重意义?阿Q形象具有多重的意义。就其社会身份而言,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形 象,他的性格,据林兴宅的意见,是由一系列矛盾的因素构成的,如 妄自尊大而又自轻自贱,敏感忌讳而又麻木健忘,质朴愚昧而又圆滑 无赖,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向往革命而 又排斥异端,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 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而又安于现状。这些矛盾对立的元素构 成了阿Q本色的和扭曲的两个分裂的性格系统,其特点是两重人格、 退回内心、泯灭意志。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抽象 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直接的意义是以虚幻的 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 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 精神弱点的象征。 阿Q产生的独特环境?鲁迅不仅创造了阿Q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典型,而且营 构了独特的社会环境――未庄,这里封建等级观念充溢 着一切角落,影响着所有的人际关系,这种等级意识森 严、冷漠无情的现实,正是造成阿Q悲剧的原因之一,也 是生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土壤。 《阿Q正传》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塑造了 阿Q这样一个具有巨大艺术概括力的典型,而且在结构上 融合了横断面的结构与线性结构的特点,在手法上把叙 述和描写中掺入了尖锐、幽默深刻的议论中,包括反语 形式的运用,在语言上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而且精炼 含蓄,极富表现力。 第三节说不尽的阿Q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 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 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1 、在 20 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 30 、 40 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 “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 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 3、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 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Q再一次 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4、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Q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 作出了另一种分析: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 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鲁迅是不朽的,阿Q的意义也是说不完的。阿Q是超越时代的。 对阿Q的错误认识(学生作业)???现代人,怎么就不学学阿Q,发扬阿Q精神呢?……学 习阿Q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利处将其发扬光大, 弊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看阿Q》) 对阿Q,鲁迅的初衷是讽刺,是批判,而我的感觉却是 希望是生机。阿Q的喜剧精神似乎有些伟大,因为他曾 经激励了一大批人继续乐观活下去。(《悲喜状元》) 并不是在所有的屋檐下我们都要低头,做新时代的阿Q, 挺直腰杆,昂首向前!新时代的阿Q,要努力喔!让你 的老祖先阿Q看看他们的后代抬起头雄赳赳的飒爽英姿。 (《屋檐下是否低头――我看阿Q》) 第四节 最后的创新――《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但在取材和写法上都 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取材是来源于古代的题材,只 不过作者根据需求做了艺术处理。 《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1935年,历时13 年。前三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年之 间,属于鲁迅的前期的作品。后五篇《理水》《采薇》《出 关》《非攻》《起死》写于年之间,是鲁迅后期 作品。 《故事新编》的特点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2、不是“将 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3、运用“油滑”手段, 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 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野草》与《朝花夕拾》《野草》收作品23篇。 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其风格 可用“独语”来括,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 紧张、焦虑,也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 并引向哲理的思考。《野草》比较很晦涩难懂。 它大致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抨击 2、寄托作家自己在黑暗中与旧势力奋勇搏斗 3、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和情感 4、表达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孤寂,以及 为挣脱这困惑所进行的思索 5、洋溢着春意、蓬勃的精神 心灵独语――《野草》共收作品23篇。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1《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可用“独语”来概括, 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也包括难 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体现 了鲁迅的生命哲学:韧性战斗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 复仇的哲学。 2《野草》很晦涩难懂,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并不希望青年完全读 懂他的《野草》,因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 《野草》大致的内容1、对于封建专制文化和世俗社会的抨击,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爱 憎之情。《复仇》《狗的驳诘》《死后》《颓败线的颤动》《立 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失掉的好地狱》。 2、寄托作家自己在黑暗中与旧势力奋勇搏斗。在艰难中顽强求 索的精神和情感。《秋夜》《这样的战士》 3、表达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孤寂,以及为挣脱这困惑所进行 的思索。《影的告别》《希望》《死火》《墓碣文》等 4、洋溢着春意、蓬勃的精神的。《雪》《好的故事》 《野草》的艺术特征1、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其苦闷、彷徨情绪间 接地反映着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影响;其深刻警策与隐晦 受尼采影响;其诗情温厚柔美受屠格涅夫散文诗影响;个别篇什 中对罪恶的描写有着波德莱尔《恶之花》影子(《颓败线的颤 动》)等等。 2、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野草》修辞的显著特点。这是和它 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潜沉相表里的。 3、象征艺术。 《朝花夕拾》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 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 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 式的氛围。《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 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 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 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鲁迅和30年代杂文一生写下了大量杂文,编辑成集的杂文共有16部。其杂 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从1918年到1926年,杂文集有《坟》《热风》《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 批评和文化批评。 后期杂文创作从1927年到1936年,杂文集有《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 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此时期杂文内容更为丰富。 后期杂文的内容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 社会批评,解剖中国社会思 想。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病和 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综合 解剖。 ? 以杂文形式扶正祛邪,坚持 文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斗争。?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鲁迅杂文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做到 了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高度的统一、思想 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的高度统一。 从“砭锢蔽”的立意出发,塑造出了否定性的 类型形象体系。这些形象都成了经典性的形象。 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他的杂文好用反 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 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画出论敌的“鬼脸”, 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第五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文学社团的竞相发展20年代小说概述 “问题小说”作家 主观抒情小说家―郁达夫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一、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1918 年 5 月鲁迅《狂人日记》。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新纪元的开始。随后鲁 迅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相继问世。 20年代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二、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 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一、问题小说(一)、概念及内涵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 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最早给问题小说命名的是周作人,1919、2《中国小 说中的男女问题》对“问题小说”的阐述。(二) “问题小说”形成的两个方面原因1、“问题小说”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受易卜生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三)、风格特征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 3、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4 、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 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问题小说作家(一)庐隐(1898――1934)1 、她是文学研究会的首批会员。创作一开始多为问题小 说,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1921年《小说月报》第 12 卷上发表。随后又写了《两个小学生》《一封信》 《灵魂可以卖吗?》等。但都不太出色。 2 、 1921年以后她以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生活为蓝本,写出 了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海滨 故人》,才真正显示出她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 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是表现一代青年女性 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 景。 庐隐:“五四的产儿”3、1931年创作以好友石评梅与高君宇恋情 为题材的凄绝哀艳长篇小说《象牙戒指》。 4、庐隐的小说叙述不事雕饰,激切直露, 同时也嫌单调,少含蓄。叹号的大量运用 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相对削弱了小说 语言的雕塑功能。她喜穿插日记、书信, 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气氛烘托,甚于对人 物性格的刻接,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问题小说作家(二) :王统照王统照的创作是社会与思想历程的再现。他的“问题小说”更突 出 “爱”与“美”的观点,但与冰心不同的是,他的思想是理性形 成的 是受过教育与训练的。他主张“美育”。短篇小说《沉思》《微 笑》 是“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品。 理想:1919年第一篇小说《微笑》(阿根)是其抽象的朦胧的爱 与美理想的再现。 怀疑:1922、1《沉思》(琼逸) 设计:1922、8《湖畔儿语》(陈小顺),作者所设计的不幸。 现实:1923年《生与死的一行列》(老魏) 谴责:1928年《司令》 1922年王统照出版了《一叶》,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 篇之一。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1933年出版的《山雨》,被认为 是描写北方农村的第一部坚实的长篇,有人甚至把它与同年出版 二、乡土小说一)、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 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 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家 煌、黎锦明等。关于乡土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序》中说: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 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 “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 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 方色彩的小说。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二)、流派的风格特征 创作流程:流寓都市――思乡 (1)对宗法制乡村文化的批判、(2)对落后习俗的揭示、(3)对故乡美丽自 然风光的怀念。 三)、乡土小说流派的风格特征(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茅盾说“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械斗:彭家煌《怂恿》;典妻:许 杰 《赌徒吉顺》;借种:彭家煌《活鬼》;乡刑:蹇先艾《水葬》。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写了 “冥婚”。 (三)在悲惨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写出了衰 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许杰《惨雾》、废名《竹林的 故事》 (四)在人生与社会描写中,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思乡、思亲的伤感情 调,“无可奈何的悲愤”。许钦文《父亲的花园》《石宕》。 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规模地引入文 文学表现领域。 四)、乡土小说代表作家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不少是浙江、湖南、安徽、河南等地人。 1、王鲁彦 乡土写实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 子》《黄金》。注重对家乡宁波镇海一带风物、民俗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真实 写照。小说《菊英的出嫁》《黄金》。 2、彭家煌 小说以稳健沉实著称,有相当多的喜剧色彩。《怂恿》是乡土文学创 作的一篇力作,写得比较圆熟。被茅盾称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小说叙述是冷静机智的,具有农民式的风趣,将本是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 色彩。 3、台静农 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少而精。小说作品主要是集子《地之子》 主要以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描写宗法制度对故乡底层的精神统治。最著名的 是《拜堂》。 4、许钦文 受鲁迅小说影响较早的语丝社作家。小说集《故乡》。中篇小说《鼻 涕阿二》 《疯妇》 5、蹇先艾 文学研究会后期青年作家,代表作《水葬》。 6、许杰 以表现浙东的乡村悲剧见长。 《惨雾》 《赌徒吉顺》 三、“自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自我表现的“身边小说”)1、命名:指五四时期以创作社为主体,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个小说群体, 他们的创作多取材于作者的身边生活,强调内心自我的充分表现,是中国现 代抒情小说的最初形式。 2、特点: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不以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思想意识的教化为主,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 烈感情,并以这种感情去打动读者为主。 3、代表作家:(一)郁达夫 在日本期间写了三篇小说,即《银灰色的死》、 《沉沦》和《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沉沦》 为名结集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二)创造社抒情作 家群 倪贻得、陶晶孙、叶灵凤、滕固、王以仁等。 张资平 前期创作社小说家,初期的某些短篇小说《梅岭之春》《她怅望着 祖国的天野》等有浪漫伤感的气息。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采用自叙传写 法,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 第二节 问题小说家(一): 叶绍钧()是“文研会”的发起人之一,“新潮社”主要成员。优秀的小说作家,在小说艺 术探索中有突出的贡献。小说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妇女和儿童,黑暗政治, 白色恐怖,小知识分子等。写得最多的是谦卑委琐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 教员。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 长篇小说《倪焕之》;两本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小说的独特性: 1、善于写下层小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形象。缺少文化精英意识,多写平庸世俗的 “灰色知识分子”。用冷静批判的笔揭露了小市民的精神病态。这方面以《潘先 生在难中》为代表。 2、冷静的写实风格。 (二)《潘先生在难中》(世俗性知识分子,个人化的生存欲望) 1、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 2、双重批判(社会批判、知识分子灰色性格) 3、注重细节、心理描写。 4、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刻画人物有相当的独立性。 叶绍钧小说《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它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 生活的主要积累。原载于1928年第1―12期的《教育杂志》。 1929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小说以主人公倪焕之希望教育革 新,改造家庭和社会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了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大命失败等 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前进道 路上追求、动摇、幻灭的精神历程。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 叶绍钧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 段期间的追求与遭遇。展现了20年代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性格演变史。倪焕之追求和幻灭的三起三落,构成了小说严整 的叙述框架。是20年代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第二节 问题小说家(二): 许地山()许地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资质清纯,独立不群。作品具有非常独 特的艺术魅力。 早期小说风格: 1、浓郁的异域色彩和传奇性。五四唯一以传奇著称的作家,是人生的传 奇。《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等。 2、明显的佛教色彩和宗教氛围。宗教的环境和具有宗教情怀的小说人物。 3、在情节上,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都相当曲 折离奇。《命命鸟》中加陵与敏明、《商人妇》中林荫乔与惜官、《缀网 劳蛛》中的长孙可望与尚洁等。 4、对人生苦难的坚韧对抗。认为生本无乐,苦海无边,主张冷静坦然地 面对人生的悲剧。《商人妇》中惜官,外表柔和内里坚韧,“柔弱的强者, 不争的斗士”。《缀网劳蛛》中的尚洁。 不足:是一种哲学小说,重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的 代言人。 许地山小说后期小说发生了变化: 1、由哲学阐述而转为生活显示。 2、批判性增强。 3、宗教、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1934年许地山发表了他的力作《春桃》。 1940年 《铁雨的鳃》 《春桃》: 1、仍具有传奇性,但已经转化为生活的传奇。 2、平民意识与宗教意识的结合。在冲突中表现一种 亲和性,冲破了社会伦理规范,在低层人的生活困 境中突出人物的善良。 第二节 问题小说家 (三) :冰心一、冰心概况 日,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5岁时,随父 母迁居烟台,度过了七年多与海为伴的生活。这些童年时代留下的 关于海的回忆,为冰心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 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 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 展 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 代 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 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二、冰心的文学创作 从1919年9月发表处女作《两个家庭》到1925年, 写了二十多篇“问题小说”。其中《斯人独憔悴》 《去国》《超人》等作品获得广泛的影响。还 有一些诗歌、杂感,是新文学初期最副盛名的 女作家。1921年发表的《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 爱”、 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 爱、童心、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 拦天空下的隐蔽?”(《往事 七》) 冰心的创作――理想人生的诉求初期的问题小说,一方面有着鲜明、强烈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 “爱的哲学”的宣扬也在探究社会、家庭、青年问题的小说中留 下了感伤、忧郁的印痕,淡淡的忧愁,温柔的抒情和委婉有致的 叙述语气,使冰心区别于同时期的其他问题小说家,显示出独特 的格调。 一、冰心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见长,也没有激烈冲突的渲染夸饰, 结构单纯,常用对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 二、“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 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 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 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 冰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婉约的倾诉一、“满蕴着温柔”――爱的主题(母爱、 童真、自然)。《超人》《春水105》。 二、“略带着忧愁”――伤感情调(爱在合 理的制度下才有效,否则就是一种悲剧) 《去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欲语又停留”――委婉的叙述。受传统诗词的影响。 冰心的小说形成了她独特的个人风格,是现代小说领域里,继鲁 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 第三节郁达夫()一 、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 即使在整个20世纪文学中,郁达夫也是一位不能够忽 视作家。他是才华横溢、情感恣肆的浪漫感伤型作家。在日本期间 写的三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 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创造社丛书”的名义、以《沉沦》为 名 结集出版,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现 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代表性的小说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 花》《马缨花开的时候》等。他是自我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 之一。 二、他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生活。 往往有一定的自传性,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由于以 内心生活为表现对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郁达夫作品内容:一类是极端苦闷、欲望的作品;一类是非常 纯净、美好的作品。前者可以说是哀情,如《沉沦》 ;后者则 是纯情,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郁达夫善于写这 两种极端的情。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内容1、突出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 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 等声色消费场所的描写, 在郁达夫小说中占着明显 的地位。对于郁达夫小说中欲与色的描写,具体分 析起来与所谓“黄色文艺”、“色情描写”是不一 样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自我的写真。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 性。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 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 感伤的抒情。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 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 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 。 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 情节的营构,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流丽清新的文笔。 关于《沉沦》具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思想意义 其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沉沦》的主人公“我” 之所以行为怪僻,心理变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 密切的关系。他的畸形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 封建统治对他的迫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 歧视的结果。 其二,具有较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沉沦》的主人公“我”虽 然生性乖张,脆弱,但他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 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异国倍受欺凌的原因在于祖国的积贫积弱, 因而他热望祖国尽快地富强起来 其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沉沦》的思想: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1、个性意识。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 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作品最惊世骇俗的是对内心隐秘的欲望 的大胆的暴露。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 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2、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 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 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 富强的心声。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 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 一、思想和情感。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 仍然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本叙述 风格,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简单地说,作品就是从平 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感情。 二、情感过程 作品中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直接完全表达出来的,而是一点点 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在那种富有变化的委婉曲折的过程中, 完成情感升华。 陈二妹情感的变化流程: 陌生----好奇----第一次亲密接触----误解----消除误解 五四时期女性作家―― 淦女士、陈哲衡、苏雪林、凌叔华1、淦女士(冯沅君)以描写女性恋爱心理引起注意。她侧重于内 心世界的表现。《旅行》是冯沅君的成名作。 2、陈衡哲 曾与胡适同在美国留学,是胡适圈中的散文家和社会批 评家。1917年发表速写式小说《一日》。后来她又写了《老夫妻》 《小雨点》《波儿》。《小雨点》还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3、苏雪林 1929年出版了自传式的小说《棘心》,《绿天》。后来 从事文学批评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她在文化思想上终生追随胡适。 4、凌叔华(新月三女杰之一。其他两位是方令孺、林徽因)凌叔 华的第一本书《花之寺》,其中的《绣枕》比较有名。 第六章 20年代新诗第一节?概述??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胡适《尝试集》及早期诗人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象征派诗歌第二节 徐志摩闻一多 第一节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词曲 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 一、第一批白话诗人有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 伯、康白情等 。1920年胡适出版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尝试集》 二、初期诗歌创作的题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关注他们不幸的生活,是关于现实的; 2、反对封建礼教,表现恋爱自由的; 3、抒发小资产阶级自我情怀的。 胡适《尝试集》1、胡适《尝试集》的价值不在于它水平多高,而在于它的首创 性、尝试性,带有浓重的尝试意味,也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 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的艰辛过程。 2、《尝试集》收录年间46首新诗。真正走出半文半白、半新半旧 的怪圈,是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以后。 《老鸦》《一颗星儿》《威权》《应该》《希望》《上山》等是理想的白话诗。 3、《尝试集》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4、胡适的诗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有剪裁” “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要平实”。 ――“胡适之体” 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老鸦(胡适)?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其他的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1)1、沈尹默 初期新诗的代表作品是《三弦》《月夜》。他写诗 追求意境,以含蓄著称。 2、俞平伯 初期新诗的代表作品是1923年的《冬夜》集,1924 年《西还》。他的诗也有旧诗的痕迹,绝大部分表现自己内 心的情感,借景抒情。他最突出的是有些诗朦胧含蓄,但也 很晦涩。 3、康白情 新诗的代表作品《草儿》(1922年),风格比较接 近胡适,语言自然浅白。 4、周作人 新诗代表作品《小河》表现了反对束缚人性,要求 个性自然发展的思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胡适之、刘半农、沈尹默在《新青年》上出现,在当时被称 为“新诗三巨头”, 月夜(沈尹默)? ? ? ?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917 其他的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5、朱自清 写的抒情长诗《毁灭》曾轰动诗坛。 6、刘半农 关注新诗的形式,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瓦釜集》是他从故乡江阴采风时,用江阴方言写成的“四 句 头山歌”,是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 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7、刘大白 直接借鉴了民间歌谣的体式,写出了《卖布谣》 和《田主来》。 情诗《邮吻》。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湖畔诗人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 《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惠的风》 1923年又出版合集《春的歌集》。文学史上称这四 个人为“湖畔诗人”,他们是五四唤起的一代新诗人, 他 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 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他们写的爱情诗与自然 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的特色。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汪静之《伊的眼》《过伊家门外》 妹妹你是水(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长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温泉里的水 我的心儿他尽是爱游泳 我想捞回来 哦烫得我手心痛?妹妹你是水 你是荷塘里的水 借荷叶做船儿 借荷梗做篙儿(gao) 妹妹啊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过伊家门外 (汪静之)?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 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 伊底眼(汪静之)?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昵?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 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 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 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 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汪静之《蕙的风》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 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蕙:蕙兰,开淡黄绿色花, 气味很香。) 小诗??冰心(),原名谢婉莹,出版的诗 集有《繁星》(1923)、《春水》(1923)、 《冰心诗集》(1932)。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开始出版5卷本《冰心文集》,收入1919至 1982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按体裁分卷,是 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一部文集。冰心还翻译出 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 的作品。 宗白华 (),原名宗之,江苏常熟 人,中国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流云》, 文论《歌德研究》、《美与意境》等 。 《春水》节选?三三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一七四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冰心 《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宗白华《流云小诗》? ?《晨兴》 太阳的光 洗着我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 犹似我昨夜的残梦。《小诗》 生命的树上 雕了一枝花 谢落在我的怀里, 我轻轻的压在心上。 她接触了心中的音乐 化成小诗一朵。? ?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这一时期写有诗集《昨日之歌》。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 独立的创造与贡献 。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 艺术的节制,内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他的抒情 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 明净,大致压韵。 2、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冯至对新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的叙事诗。代表作是 《帷幔》、《蚕马》及《吹萧人的故事》,《寺门之前》抒 情与叙事融为一体,艺术表现十分精致,把现代叙事诗的创 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冯至还写了许多十四行诗,编成《十四行集》。 冯至《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身边流过,/你无 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河水的柔波。/我流 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 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 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 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我也随 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 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冯至《十四行集》之22?深夜又是深山, 听着夜雨沉沉。 十里外的山村 廿里外的市廛 它们可还存在? 十年前的山川 廿年前的梦幻 都在雨里沉埋。?四围这样狭窄, 好象回到母胎; 神,我深夜祈求像个古代的人: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新月诗派1、新月诗派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是继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派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自由诗派 之后在完善中国新诗诗学、展现中国新诗美学方面取得了成功经 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新诗流派。 2、这一诗歌流派总结了早期白话诗普遍缺乏诗意和自由诗激情 泛滥的教训,在借鉴英语格律诗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中国 新诗形式建设的新路子。 3、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诗人辈出、有鲜明艺 术纲领、并在创作中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一个重要诗派。新月诗派 的活动时间主要是《晨报?诗镌》创刊的1926年4月至《新月》 停刊的1933年6月。 新月派诗人新月派拥有一批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如徐志摩、 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前期新月诗派的代表是 徐志摩和闻一多,后期的代表是徐志摩和陈梦家。 他们是以《晨报?副刊》和《晨报?诗镌》为基地的一 个诗人群。 1931年,陈梦家编选了《新月诗选》,内选徐志摩、 闻一多、饶梦侃、朱湘、孙大雨、方令孺、林徽因、 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18位诗人的80首诗(俗 称十八家诗)。这算是对这一诗歌流派做了总结, 同时也标示着这一流派的历史作用的结束。 朱湘:“中国的济慈”新月四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刘梦苇并称为 “新月四子” 。 朱湘(,字子沅,安徽太湖人)主要作品 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永言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 朱湘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倡导的“理性节制情感” 的美学原则。他的诗恬淡平静,工稳美丽,诗风古典 而奢华。 朱湘诗歌的特色:精美诗歌特点是:清丽秀雅,恬淡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省出版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