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中医治疗睡眠眠心神睡眠药 叫“ 洞xx...

阻抗和移情的咨询关系如何解决
文章摘要:或者一个男来访者和女咨询师在诊室二人世界在很亲密的关系中发生移情怎么办,很多人很关心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传说中的移情和阻抗.每个人理解是不是一样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移情和阻抗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谈到弗洛伊德用自由联想替代了催眠术,……
我们讲弗洛伊德如何用自由联想取代催眠,也讲到了弗洛伊德的地形理论,就是冰山理论,弗洛伊德把精神和心灵划分为不同层次,就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就是这个冰山理论,还谈到了自由联想的技术.接触过精神分析的人都他听说过移情和阻抗,因为真正理解精神分析的人不多.人们就把移情和阻抗神秘化甚至妖魔化.所以我们叫传说中的移情和阻抗.很多人并没有耐心和时间和兴趣来坐下来学习精神分析的理论,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推测一些事情,幻想一个咨询师和来访者特别是一个男咨询师和女来访者,或者一个男来访者和女咨询师在诊室二人世界在很亲密的关系中发生移情怎么办,很多人很关心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传说中的移情和阻抗.每个人理解是不是一样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移情和阻抗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谈到弗洛伊德用自由联想替代了催眠术,他们区别在于治疗师在使用一种技术使来访者意识状态改变,从清醒状态变为无意识状态,来访者在催眠状态下防御就会放松,无意识中的一些平时不知道的东西就会绕过防御,平时不敢意识的和不敢去想的秘密向咨询师报告,治疗师把秘密记录下来.当咨询师把来访者带到意识状态下时候,来访者忘记催眠状态下的所说秘密,弗洛伊德认为催眠状态下其实是绕过了访者的防御,并没有真正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当来访者回到意识状态下,咨询师知道来访者的秘密,来访者忘记自己的秘密.当咨询师把来访者催眠状态的实情告诉来访者时.来访者只可能仅仅得到一个知识或信息,然而,知识和信息是不牢靠的,不能深入体验自己内心深层问题的根源.虽然明白也懂得道理而没有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不能给来访者症状做一个永久的消除.弗洛伊德假设如果不把来访者带到催眠状态下而是在意识状态下,放松的,安全的,没有防御的状态下来访者会不会把自己的无意识中秘密说出来呢,经过尝试弗洛依德认为是可以的.这是在心里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一直处于意识状态中,而不是在催眠状态中.那么我们说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使所有现代心理治疗的的开端和鼻祖,是所有心理治疗的基础,给心理治疗和咨询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不能不考虑精神分析是在治疗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心理治疗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一点是不为过的,那么我们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严格定义在意识状态下,那么催眠就不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为催眠是来访者不在意识状态中,当然我们说在这个社会中能产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很多,巫术、法师、宗教、催眠术都能起到心理治疗的疗效,我们要强调的起到心理咨询疗效的方法nlp卡耐基、成功学的技术也起到心理治疗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能说有心理治疗效果的技术是心理治疗技术,催眠中浅放松也被心理治疗接纳.弗洛伊德在做自由联想的时候发现很多来访者躺在躺椅上报告说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时弗洛伊德没有怀疑自由联想的方法而是去解决问题,他认识可能有一种阻力来阻止来访者自由联想,阻碍来访者思想自由浮现,他把阻碍来访者阻碍自由联想的浮现的阻力叫做阻抗.阻抗和来访者内心秘密大小有关,秘密越大阻碍力量越大.我们经常在咨询中发现,来访者说你要问的我都说了,我想不起来还有什么事情了.这个时候可能阻抗再起作用,继续观察发现,病人产生阻抗的时候,来访者内心的情感、想法、感受很快就转移心理治疗师身上了.咨询师不知不觉就成为了来访者一个强烈的情感的指向、或者是爱和恨的客体,来访者情感完全指向咨询师身上,来访者拒绝谈论自己内心的冲突,却能和咨询师进行情感的互动.有时讨好咨询师,有时指责咨询师,在两次咨询中间会给咨询师打电话、迟到.等等,这时我们认为来访者把一些情感和渴望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他们会把情感指向用行为表现出来,就是上述一些形式,这个状态就是来访者把强烈的情感情绪和渴望甚至爱和恨指向咨询师的过程就是移情,很多时候移情和阻抗是同时发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时候我们说是移情替代了阻抗.当来访者把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时,来访者会报告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没有办法了,你要帮助我,弗洛伊德猜想阻碍联想的力量和另外一个力量是一回事,就是原来把来访者不愿意想的事情和原来意识到就很尴尬的事情压抑起来或者赶出意识层面的力量是一个力量.那么我们理解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想一些和性和伦理道德有关的一些事情,不愿想的事情我们就会把它也一起压抑或者赶出意识层面,眼不见心不烦,有的来访者说:我不想爱情了,我要找个人过日子,这可能是爱情会让他很难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强大的系统防御和压抑那些扰动我们的事情.例如有个夫妻关系不好的人来求治,他们没有办法处理夫妻关系问题,产生退缩.启动防御机制压抑这些.他向咨询师求助的就是要解决失眠的问题.认为只要不是失眠生活就有意义了,这个失眠就是压抑后变形出来的一种变相.夫妻关系是让她非常痛苦的事情,他把痛苦压抑起来,挤出意识之外,压抑起来的情感能量并没有消失,他会变形出来成为失眠障碍,来访者根本不知道也不允许他知道.来访者不清楚问题根源,咨询师内心是清楚的,我们怎么把他内心冲突和失眠连接起来很重要.没有咨询经验的咨询师告诉他你这不是失眠问题,是你们夫妻关系的问题,这就又犯了一个错误,就像用催眠术让来访者说出来然后咨询师又把他带到意识状态下告诉他问题的根源是一个道理.一个来访者27岁,处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是非常控制的一个人,整天打电话唠叨让他参加英语考试,职称考试,事业有发展,小伙子主诉什么都好,和父母关系好,和女朋友关系也好,有房有车,咨询师问他目前有什么问题,他说睡不着觉,有五年的时间了,跑遍了各大医院门诊,所有催眠镇静药,营养保健品都吃过了,说医院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医生开的药和我自己开出的处方一样,可是睡眠就是没有改善,每天睡一小时还是做梦.治疗睡眠的医生可以看不到这点,睡眠不好就开睡眠药.来访者还说有前列腺炎,用五年抗生素.一个小伙子用五年睡眠药,五年抗生素身体会好到哪里,这就是医源性的治疗对来访者的一个伤害,五年他给泌尿外科和睡眠门诊付出十多万元,咨询时要求他做心理治疗,他觉得每次收400元太高了.他问心理治疗能保证治好么?咨询师问他泌尿外科和睡眠门诊保证你治好了么?他说保证了,咨询师问他那怎么现在还没好...咨询师告诉他只有两条路,一是做心理治疗,二是继续跑你的泌尿外科和门诊.睡眠问题和前列腺炎问题是困扰老百姓两大问题.治疗前列腺的门诊是利用人们关注前列腺的心理来治疗.中国的文化是补文化,肾亏文化,无论男人大小都要补肾壮阳,抗生素乱用导致菌群失调,很大一部分前列腺炎症是无菌性炎症,不是细菌感染,很大部分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这个病人是两个病,一是睡眠障碍,一是前列腺炎,最后分析的结果就是被压抑的心理冲出变形出来也就是从旁路出来,变成失眠和前列腺炎.(待续)525心理网,中国心理咨询第一品牌!
《阻抗和移情的咨询关系如何解决》由“880915”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赵明锐:经方发挥(2)
三、失眠失眠一证,种类颇多,发病的原因甚为复杂,失眠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心阳受伤,心神浮散不安所发生的失眠要比一般阴虚火旺,心阴不足所导致的失眠较为难治。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有敛阴潜阳、镇摄之功,在临床上用以治疗此种类型的失眠,比用安神镇惊之品效果明显。典型病例:石xx,男,45岁,干部。患失眠十余年,逐渐加重。近一年来,有时几乎通宵不寐,时觉虚烦不安。虽累用安眠、镇惊之中西药,疗效不显,时好时坏,伴有头晕、心悸、耳鸣、易汗、手足不温等证。胃纳尚可,不欲饮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脉沉迟无力,舌淡,舌胖有齿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等,服十三、四剂后,睡眠基本正常,以后虽有反复,但证状轻微不足为害。又以此方制成丸药常服而巩固疗效。瓜蒌桂枝汤瓜蒌桂枝汤是《金匮》治疗柔痉的方剂,以瓜蒌根加桂枝汤组成。柔痉之病是因外感风寒,过汗或误下,耗拐津液,致筋脉失养所造成的。桂枝汤解肌祛邪,瓜蒌根(即天花粉)能滋养津液而润燥养筋、舒缓筋脉,以治柔痉。汤本求真氏说:“瓜蒌根治因虚热,脏器组织燥枯,而于外表发轻微强直性痉挛,于里现口燥口渴及其他之症状。”根据临床实践,瓜萎根确有治疗因热伤津而致强直痉挛的作用。临床上由于外感风寒致痉病者固然有之,但因外感风热,热伤津液而致痉病者更为多见。特别是小儿发病率更高,因发育尚未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一旦被外邪侵入,难以抵抗,尤其阴液易为耗伤,因而不论外感风寒或外感风热之邪,只要病邪羁留稍久,最易伤液耗津。津液被耗伤,筋脉失其濡养必然导致抽搐,遂成痉病,即小儿“急惊风”。此病在初发病时,如能及时以清热解表、滋养津液之法治之,常可应手而愈。如误以搜风镇惊之法治之,则津液愈伤,筋脉更为枯槁,必致缠绵难愈。此病在治疗时,属外感风寒者,以桂枝汤疏散风寒,加花粉生津养筋,疗效明显。但如属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者,则不宜以桂枝汤解表。宗仲景之启示改辛温解表为辛凉解表法以宣散风热,重加花粉以养阴润燥。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莫过于银翘散,故以此方重加花粉治之,特别是用于小儿的高热抽风,其疗效常令人惊奇。如果患儿患高烧抽风时久或过用寒凉之品,高烧虽退,但有不少病例仍遗留继续抽风,虽无高烧时的抽风严重,但也有四肢筋脉不时抽动,缠绵不已,长期不愈,证多显现身凉、脉迟、面色(白光)白、气法、神疲等虚寒之象。此时如再用寒凉,势必败伤脾胃使阳气愈损,不仅对病无益,反能偾事。当此之时,用瓜蒌桂枝汤既能温煦经脉,又能生津液濡养筋脉往往获效。典型病例:金XX,男,4岁。发烧头疼,频繁呕吐,儿科以流脑收入院治疗,给予磺胺、抗菌素及对证疗法。十余天后呈昏睡状态,神志不清,不吃不喝,并出现频频抽风。每日约抽十余次,抽时两眼上吊,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每次约数分钟即自行缓解。给予输液打针用各种镇静剂仍多天效果不佳。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遂停西药,改用中药治疗。患儿发烧比以前有所好转,但如不用退烧药时体温仍然上升,易汗,唇干裂,舌上少津,脉数。治以银翘散加花粉,因吞咽困难用鼻饲灌入。每日一剂,并送下安宫牛黄丸半粒。经服上药三剂后,抽风次数逐渐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神志渐清,会哭,并能稍进饮食。继以上药加减化裁,减去安宫丸,每日一剂,体温降至正常,四肢抽搐虽减少但仍未痊愈。家属再三要求出院调治疗养。时过二月,患儿复来就诊治疗。抽风与出院时无甚差别。据家属叙述,二个月以来在外一直未停止过治疗。多以寒凉生津之品或以羚羊勾藤熄风解痉之类治之,少有效验。患儿面色(白光)白,唇舌色淡,精神疲惫,大便溏,手足不温。据此,为过用寒凉,挫伤阳气,不仅脾胃损伤,而且气阴皆虚,不能濡养经脉,抽风终难治愈。遂以瓜蒌桂枝汤治疗,连服五剂。十数日后复诊,抽搐次数显著减少,程度也轻。宗此方加白术、当归、党参等调治一月痊愈。结语瓜蒌桂枝汤治疗柔痉,固然有效,但在临床上使用此方的机会不太多。关于小儿发热抽风,临床上最为常见,即为“急惊风”是也。此病的发病因素,是由于热邪内灼律液,而致筋脉挛急。不少古人和今人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往往被“急惊风”之病名所惑,于是在治疗方面则多以搜风、熄风、镇惊之品治之,愈治则津液愈伤,以致抽风缠绵不愈。笔者多少年来,凡遇到小儿初感发热抽风,即投以银翘散重加花粉,大都获效。而且其效甚速,有时令人惊奇。如遇病程较长,反复不愈者,再用银翘散加花粉治疗,往往无效。需用瓜蒌桂枝汤扶阳养阴方能治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本方简称苓桂术甘汤,是一个健脾去湿,温化痰饮的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昧药组成。方中以茯苓利湿,桂枝通阳,白术健脾,甘草和中,仲景用以治疗脾阳虚弱,不能化水,湿聚成痰而造成的心下逆满、咳嗽气促、头眩、耳鸣、心悸以及“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等证。此方虽为涤痰轻剂,但如能随证加减,运用范围也很广泛,效果也很明显。本方应用范围。1、胸部痞满,滞泻久不愈,而为里虚者。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3、胸满支饮上冲,目眩及脸浮肿者。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证状之一,发作时头晕眼花,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本病之病因多端,病机复杂。前人曾有“无虑不作眩”和 “无痰不作眩”之论。临床上每有因痰饮停于中焦,致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痰浊上蒙清阳,遂致“起则头眩”而晕,每用芩桂术甘汤治疗获效。典型病例:郭XX,女,48岁。患头晕一年多,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即发作。头晕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缓,舌淡,苔白。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所致。治以苓桂术甘汤二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转。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四钱,服一月痊愈,以后未复发。【附】小儿麻痹案冀XX,男,7岁。患发热数日,即出现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更不能行走。经儿科诊断为小儿麻痹病。针灸治疗三个月,下肢活动稍有好转,但还不能独立行走,需人扶持。于是要求服中药治疗。就诊时,见患儿下肢有浮肿,按有凹陷,并有振振摇的现象,并不时呕出清水,按之胸下胀满,似有痛感。此为痰饮停聚于中焦,当时先以温化痰饮为主,并未考虑到治疗下肢痿弱。遂先以苓桂术甘汤投之,以轻剂除痰消肿。讵料服四剂后,患儿下肢肿消,居然行动也有好转,这实是意外收获,后即照此方加当归、川芎等,共服一个月,患儿健步如常,唯跑步时容易摔倒。结语苓桂术甘汤,虽为涤痰轻剂,药物组成也很简单,药性平和,但如能加减恰当,可以治疗痰厥头痛,头晕。这种头痛头晕的特点是:痛作时目眩、耳鸣、烦闷、恶心,甚则呕吐,得吐则头痛能稍微缓解。从表现的这一系列现象看来,颇似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以苓桂术甘汤为主,酌加半夏、天麻之类治之,常获捷效。关于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麻痹症仅此一例,不足以说明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案患儿脾胃阳虚水饮内停,阳气不能达于下肢,使筋脉失于温煦濡养,而致痿弱无力不能自持。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获效的原因是本方可以蠲水饮、通阳气,使水饮去而阳气复,筋脉得以温润,恢复了筋脉的正常作用。共条评分回复 新鲜事举报&&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泻热、荡实、攻下的代表方剂,也是经方中的重点方剂之一。在临床上运用的范围极为广泛,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治疗由实热之邪引起的多种疾病,而且取效迅速可靠,其适应证难以尽述。《内台方义》说:“仲景用大承气汤处,有二十五证。证虽各异,法即下泻也。用法虽多,不外大满大热大实。其脉沉滑而实者,用之无不当矣。”这是对大承气汤的评价,其论虽简而其意甚详。自从仲景创立此方以来,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化出了不少方剂。本方的药物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水煎服。其适应范围主要是治疗阳明腑实证。具有泄热、泻火、解毒、软坚、破结、行气、消滞的作用。凡属实热之邪,侵犯于阳明胃腑,致腑实者,投之无不应验。本方所治疗的病证甚多,其中为众所周知的治证,不再赘述,仅就个人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的几种病证简介。一、喘证(属实热者)实热喘证,是由于实热之邪滞于肠胃,使阳明腑实,气机阻碍,不得升降,而造成腹满而喘息。临床表现的实热证状是:喘促气粗,汗出身热,渴而能饮,大便燥结不利,小便短赤,脉大,舌红,苔老黄。当以大承气汤泄之,腑气得通,喘息自止。用大承气汤治疗喘急,辨证必须准确无误,确诊为喘证属阳明腑实者,方可投之,得泄则喘息自止。后人创三乙承气汤,即是由此方发展而来的。典型病例:赵xx,男,50岁。平素体健,偶然感到胸腹满闷,食后尤甚,一、二日后,病情逐渐加重,继则喘息,抬肩不得卧,腹部胀满、拒按,三日未解大便,身热,口渴能饮,小便短赤,汗出。诊得脉象实大而数,苔黄厚腻,投以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12克,枳实12克,芒硝10克,加瓜萎15克。服一剂后,泻下粪便颇多,喘息随之而愈。按:本例患者为燥粪与实热之邪,结于肠中,则胃气不得下降而上逆,由此造成喘息不止。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往往影响到肺气的肃降。经服大承气汤一剂,燥粪热邪一并攻下,肠气得通,肺气得以肃降,喘息自止。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实热之喘息凡三则,其用药的标准不一定非有身热、脉数不可,只要诊断清肠胃有宿食、燥粪而引起的喘息并可用之。临床实践证明:由于胃肠实热造成的喘息,用大承气汤治疗的病证,并不少见。二、头痛(属实热者)实热头痛的主要发病因素,是由于实热之邪,结于肠胃,邪热上冲于头部所引起的,这种类型的头痛,其证状的特点是:痛时面赤,灼热,并伴有大便干燥,口干舌燥,脉实。与大承气汤泻下胃肠中实热之邪,头痛即愈。典型病例:吕XX,女,50余岁。患头痛十多年,间作间止,经断续治疗未愈。因该形体较消瘦,前医多以虚证论之,偏以补气、补血,或气血双补之法,虽经医甚多,但十数年来未见显效。据诉,头痛多发生在盛夏,或受热、着风、情绪不佳而引起。初诊时正在发病,正额头痛如劈,痛苦万状。面部自觉灼热,汗出,口干,舌燥,渴而能饮,大便三,四日未解,小便短赤,脉实大,舌质赤老苔,有芒刺。证属阳明实热,腑气不通,上冲头部。服大承气汤一剂,解下燥粪少许,头痛稍有好转,脉舌如前。考虑药轻病重,未能彻底攻下。再投原方,服后次日泄下燥粪甚多,恶臭异常,其中并夹杂有紫血块,头痛及诸证十去其八九。续服增液承气汤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三、目不了了“目不了了”、“睛不和”是患者眼睛不眯亮,视物模糊不清。由于热邪盛于内,灼热伤津,津枯不能上润于目,故现如此证状。《内经》曰:“目得血而视”,今眼目得不到阴血的营养,因而出现视力低下。用大承气汤急下之,邪热去而津液复则愈。典型病例:韩XX,男,21岁。于8个月前,患重感冒,经治愈后遗眼睛朦胧,视力不佳。患者口干,舌燥,喜饮,溺短,便燥,脉大而实。据此脉证,为热邪伏里,灼伤津液,不能上润于目所致的“目不了了”、“睛不和”。宗仲景启示,以大承气汤试之,讴料应手取效,两剂而愈。以后凡遇到热邪伤津而致的视力不佳,眼光朦胧暸乱的患者,投以大承气汤,大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四、暴发火眼《世医得效方》又称“暴风客热”。多因火热之邪炽盛,壅于中、上二焦,上薰蒸于眼目,致暴发眼疾。证见目赤,眼睑肿痛,痒、涩难忍,怕光羞明,迎风流泪。治以大承气汤,甚为有效,此法诚乃治暴发火眼疾之捷径也。典型病例:刘xx,男,13岁。于一周以来,患目睛红、肿、涩、痛,迎风流泪,怕光羞明,奇痒难忍,先服疏风清热之剂未效,后治以大承气汤,一剂而愈。按:暴发火眼,即现代医学之急性角膜炎,其致病因素中医多认为是心火、肝风,或上焦风热所致。在治疗方面多以清轻之剂,清热疏风,颇能获效。但用大承气汤泻下,获效尤捷,大部分患者尝以一剂而愈。其原因是大承气汤荡涤实热之力甚强。中、下二焦得泻,能减少上焦由火邪盛造成的充血、郁热,即 “釜底抽薪”之法也。五、痢疾痢疾一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大便脓血为主证。其发病多因饮食不洁,湿热毒邪壅结肠中,阻滞气机损伤血络而成的。本病在治疗方面,初期应宗“通因通用”的原则,运用泻下之法,荡涤肠中湿热之邪,邪毒去则痢自止。若误用各种止痢之法,使湿热未去而痢止,则必因邪无出路,郁结于肠道,出现腹痛加剧、腹部灼热、食欲不振、大便不利、潮热等证。此时,宜以大承气汤攻下,清热泻火,将积滞之邪排出,诸证自平。典型病例:马XX,男,38岁。夏秋之季因染痢疾,日下20多次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阵阵,发热而渴。前医给予中西药治疗,次日痢止。但隔日又现腹痛大作,发热欲吐,口干渴,里急后重,欲便不能,痛苦万分。诊其脉数而有力,苔黄厚,舌质红。此是因痢虽止,但湿热之毒郁于胃肠,无所出处。投以大承气汤一剂,泻下数次脓血便,次日诸证若失。此类病例,每年夏秋季所见甚多,枚不胜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遗下后患。六、宿食宿食是指饮食不节,食物停滞于胃一中,而现纳呆、恶心欲吐、大便闭、小便少等证。一般治疗此病多以消导之品为主,其收效甚为缓慢,而且以香燥消食之品,既延宕时日,又耗胃气,非治本之疗法。凡不太虚弱之患者,皆可给予大承气汤泻下,一剂即可愈。典型病例:李X,男,23岁。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致胃中宿食一月之久,证见食欲不振,口渴能饮,大便不利,小便短赤,日晡手心潮热,胸下及少腹疼痛拒按,脉洪大而数,舌质红,老苔。经服大承气汤一剂,大便泻下数次,三日后痊愈。结语本方为峻烈之泻下剂,临床运用颇为广泛。不仅限于阳明腑实,凡是由实热之邪导致的诸如腹满而喘、潮热、谵语、日晡发热等等,总之是脉实、证实者均有效。至于稍有虚象者,也不可惧其伤正而弃之不用。如遇到身体虚羸、神倦懒言而脉未至太虚弱者,如有大承气汤之可下之证,也可用之。古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也未尝不包括此理在内。笔者曾遇一患者,女,40岁,患病半年,身体很虚,骨空如柴,饮食难进,胃腹胀满,胸满喘促,大便不通,曾经多方医治。医者一见此状,即断为虚证无疑,或谓气虚,予以补气,或谓血虚,予以补血,或认为气血均亏,拟以双补,或给止喘之西药,或谓腹中有恶性病变。诸说纷云,莫衷一是,辗转治疗半年,无寸效。诸医束手,患者待毙。后经友人介绍延余诊治,细观其诸证,虽然一派虚弱之象,但少腹部可触及积块,自觉下坠疼痛,常以两手扶持,方能行动。舌苔黄厚,脉尚有力。又阅前医药方,皆为峻补之剂,余告病家,此为虚中挟实,虽身形虚羸至极,但胃肠结有实邪,阻碍其脾胃消化吸收之功能。此时水谷尚自不能运化,安能吸收补养之药乎?前医只知其虚象,未见其实邪,即使有人虑及其实,在此种情况下,也不敢用泻下攻尅之剂,屡用补剂,致肠胃之实更实,气血之虚愈虚。遂给以大承气汤一剂。服药约二小时后,开始腹痛,难以忍耐,举家惶惶.以为用药有误。余告曰:此是药力所致,再过片刻必有发作。果应我言,过二小时后,腹痛肠鸣加剧,泻下数次,量颇多,皆为各色污秽之物,秽臭异常,泻后顿觉浑身轻快,即思饮食,腹畅喘平,腹中积块消失。次日即能进一小碗面条,随后给予健脾补气之品调补,病情日趋好转,继而痊愈。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运用本方时,须十分慎重,针对其实邪泄之,中病即已,然后再根据病证给予他法调补。本例患者从外表看来虚候甚多,但诊其脉、舌及腹部,全为实证,且借鉴于前医之诸补无效,此即“大实有羸状”也。厚朴七物汤厚朴七物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腹满兼有表证的方剂。以厚朴、甘草、大黄、桂枝、枳实、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呕者加半夏,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大生姜量。本方即是桂枝汤减去白芍,再加厚朴三物汤而成。根据此方的药物作用来分析,是以桂枝汤解外感之风寒表邪,厚朴三物汤攻在里之实结,为解表兼攻里之双解之剂。至于腹满究竟属于何种病邪所致,按厚朴三物汤的治疗作用,也必然是浊气、燥粪、实热之邪,结滞于肠中。因而用本方泻热、荡实,行气以治之。厚朴七物汤方之妙,并不单纯治疗腹满而兼有表证者。除此以外,并可治疗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腹部胀满,只要药物加减适宜,辨证准确,治疗的范围甚为广泛。因桂枝汤除有解表的作用以外,尚有温中、通阳、去寒之功。佐厚朴三物汤行气荡积,而不伤阳。如再加大桂枝的剂量,可使较为寒凉的泻下剂,改变成温性的、除实行气的泻下剂。造成腹部胀满的原因很多,可因实热之邪积于肠中,致燥粪聚结,成为阳明腑实证的腹部胀满;也可因水湿之邪积于腹中,再因阳热不足,中气虚寒,产生浑浊之气而发生腹部胀满,还可以因于肠气虚弱,传导无权,排便迟慢,肠中腐败物残留,使气机不利,即腑气不利,而发生腹部胀满。厚朴七物汤除泄热、荡实、行气外,再加大桂枝、生姜剂量,还可以温中祛寒、行气而消胀满。故凡因寒、热、湿滞,粪便排出不畅,肠中积气所造成的腹部胀满,皆可治疗。但是必须掌握好桂枝量的伸缩,便可以运用自如,不必拘泥于有表证的腹满。一、腹满(属虚寒者)本证多因胃肠虚寒,阳气不足,肠的活动机能减弱,排泄迟缓,腑气不通而致。证见腹部胀满,喜按,喜热,腹满时减,复如故,或午后胀甚,或大便不实,小便清长,多矢气,脉多虚弱。治以调补脾胃为主。用厚朴七物汤治疗此病,必须加桂枝量为15克以上,服二剂即可以荡涤肠中残结浊气,然后减去大黄,再服本方加减以温阳、建中、行气,则腹胀自愈。典型病例:曹xx,女,30岁。曾患急性,因久服寒凉攻伐之剂,虽勉强治愈,但脾胃之阳受伤,后遗腹部胀满。胀满呈持续性,一年来累治不效,上午较轻,下午较重,饮食不适时更加严重,腹胀时矢气多,消化迟滞,大便不实,手足不温,脉迟缓,舌淡苔薄白。经服厚朴七物汤二剂以后,腹胀满大减,数日以后,腹胀如故,又服二剂以后,即去大黄加大桂枝量,继服十余剂而愈。二、气胀本证多因内脏虚寒,中阳不足,湿浊之气内生,即所谓“脏寒生满病”之义。其特点为腹胀如鼓,时胀时消,叩之如鼓音,治宜宣气除胀以治其标,温阳祛寒以治其本。典型病例:梁xx,男,50岁。患肺气肿喘息,每经治疗缓解后复因少腹胀满而引起胸满气喘,呼吸不畅,如此辗转反复数次。给予厚朴七物汤二剂,以行气泄满,加大桂枝量以温阳建中。服后未发生泄下,但腹胀顿消,胸满气促也随之好转,后继续调理,肺气肿虽未治愈,但腹胀概未复发。三、腹胀(属湿热蕴积)由于饮食失节,或饮酒过度,滋生湿热,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浊气壅滞,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清浊相混,壅滞中阻,脏气不通而生胀满。证见腹大胀满,脘闷不适,口渴舌燥,小便欠利,大便不畅,脉数苔腻。以厚朴七物汤为主,减少桂枝量,再加车前子、木通等清利湿热之剂治之。典型病例:白xx,女,52岁。胸满气促,面赤灼热,腹部大而胀满,喉如梅核,四年之久。每当饭后腹部服满更甚,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诊断为湿热壅结于肠胃,水道不利,腑气不行。治以厚朴七物汤,加木通、车前子、猪苓。服二剂后,诸证有明显好转。宗上方加减,共服六剂痊愈,连同梅核气也随之而愈。结语厚朴七物汤治疗腹满,如属实热之证,服后泻下肠中之实邪即愈。如属虚寒之证,服二三剂以后,也颇见效。此为肠中停滞之秽浊物得以排出,腹胀暂时得到缓解,但不久即因虚寒所引起的浊气复充斥肠中,故腹胀又发作如故,当此之时减去大黄加大桂枝量温中去寒,再加茯苓、白术等补脾祛湿之品,方可巩固疗效。小陷胸汤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痰热互结之小结胸病而设,但本方的运用范围广泛。小结胸病不独伤寒有之,其他各科病证,因痰热互结,而为小结胸者也为常见。方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具有清热开结降痰的作用。方中以黄连为主,苦寒而泄火清热,半夏辛温开结,和胃化痰,降逆燥湿,瓜蒌化痰宽胸散结。三药合用,善能治疗痰热内阻,胸脘胀痛,胸满气结等证。小结胸病,是热与痰结于胸下而成,故凡胃脘部自觉满闷、按之痛者,大部份属于此证的范围。这种证候可以由热邪与痰相结,也可以由肝气横逆,气结痰滞而成。治疗宜苦寒辛降之品,以清热而兼去痰、理气,小陷胸汤即具有这些作用。本方应用范围据前人所述有:1、《内台方义》: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2、《张氏医通》: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唯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胸下也。3、程应旄曰:“黄连涤热,半夏导饮,瓜蒌润燥,合之以开结气,亦名曰陷胸者,攻虽不峻,而一皆直泻其胸里之实邪,亦从此夺矣。”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是胸下满闷、按之痛,但痛而不硬,脉浮滑者。在此方的基础上,再加入破气散结、化痰除痞、利腑宽胸的枳实,理气健脾、平肝和胃的佛手,补脾建中、缓急解毒的甘草,可以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之湿热消除以后,遗有肝脏肿大、肝功能迟迟不能恢复的病证,还可以治疗肝硬化而未形成腹水者,以及治疗属于肝郁气滞型的慢性,个别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殆腹水消除后用此法治疗也有获效者。此方经加减后,定名为肝病Ⅲ方(自拟),其主方及一般用量如下:瓜蒌15克,枳实15克,半夏10克,黄连5克,佛手15克,甘草15克,根据不同的见证,可酌情加减。【附】肝硬化病案:例一:张XX,男,23岁。主因腹胀满十余天,而以肝硬化腹水收入院治疗。一月以前,曾患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经治疗而好转。十余天前,开始腹部胀满,尤其是食后为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有全身浮肿、小便短赤、饮食欠佳,恶心欲吐等证,因病情较重,且屡治不佳而来院求治。既往体健,无及结核接触史。发育营养尚可,神志清楚,慢性病容,五官(-),心肺(-),腹围80厘米,腹部膨隆如鼓,肝未触及,下肢轻度浮肿。血常规检验:血色素90%,红血球450万/mm3,白血球7500/mm3。尿常规:蛋白(-)。肝功能:麝香草酚浊度试验6.5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310单位。血沉:15mm/1小时。入院诊断:肝硬化腹水。治疗:西药给予保肝剂、能量合剂、利尿剂、激素及对证治疗。根据患者腹胀、撑胀拒按、烦躁不安,口臭、大便溏垢的兼证,属湿热蕴结之证,中药给予清热利水理气之剂。经上述治疗一个月以后,腹水消失,尿量正常,但肝功仍持续不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9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460单位,遂改用肝病Ⅲ方加减治疗。瓜蒌15克,枳实15克,半夏10克,黄连5克,甘草15克,佛手15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每日一剂,共服23剂后肝功能大有好转,麝香草酚浊度试验3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氮酸―丙酮酸转氨酶180单位。自觉证状全部消失,出院回家调养,继服Ⅲ方数剂,以资巩固疗效。例二:宋xx,男,25岁。患腹胀、胸满三个月之久,继发全身浮肿,精神倦怠,不思饮食,小便短赤,大便时燥时溏。肝功能: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3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500单位。曾经山医一院诊为肝硬化腹水:住该院治疗一月之久,腹水消失,但肝功能毫无改善,患者要求服中药治疗。诊得脉弦有力,舌质深红,下肢轻微浮肿,遂给予肝病Ⅲ方,每日一剂。在此治疗期间除服上方以外,还间服一些补气健脾之剂,共治疗二月余,肝功能正常,证状消失,连续复查三个月皆正常。后因重感冒而诸证复发。肝功能化验,严重不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360单位。又给肝病Ⅲ方,每日一剂。二月以后复查,诸证消失,肝功能正常。随访三年,概未复发。【附】慢性病案:吴xx,男,41岁,技术员。患者于1972年9月感到腹部不适,腹胀,全身乏力,不思饮食,尤其嗅到油味感到恶心。经医院检查:肝大一指,脾大,无黄疸。化验检查: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45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3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经省中医研究所住院治疗五个多月,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体质比较弱,饮食稍差,腹部有不适感。出院以后二月,肝功又现异常: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406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3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且全身证状严重,胃纳呆,厌油,唇绀眼涩,舌质紫褐色,舌体肥厚,苔白。又住山医一院。住院期间发现肝脏缩小,嘴唇发绀,滴水不入。输液以后引起静脉炎,肝功能破坏很严重: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600单位以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己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身证状逐渐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出院以后,经常有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升高的情况,1976年5月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500单位以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7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求治于余,诊为慢性属肝郁气滞型。服肝病Ⅲ方加减五剂。处方:瓜蒌15克,枳实15克,半夏10克,佛手15克,甘草15克,黄连5克,当归15克,郁金10克,服药以后,全身证状逐渐好转,肝功能: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292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腹部不适减轻,饮食稍好,舌胖消失,舌紫褐色变没。又服上方加减15剂后,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100单位以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肝区隐痛好转,腹部稍舒适,吃饭以后无胀满现象,饭量增加。又服25剂以后,全身证状基本消失,面部有了光泽。在半年中,肝功能保持正常,能够参加一般的体力劳动,并能参加全日班工作。结语1、以清热开结降痰之小陷胸汤为基本方,合宽胸利膈平肝和胃之品,组成肝病Ⅲ方。此方既有小陷胸汤之作用,又有理气利膈调和肝脾之功用。用治疗肝脾不调,肝气横逆,疏泄运化失职,证见脘腹胀满,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佳,以及肝脾肿大胸肋胀痛等,常可获效。此方对黄疸消退后的善后调治,和无黄疸型、迁延性的治疗也可选用。2,本方治疗肝硬化虽有效,但毕竟是属于攻克之剂,仅适用于正盛邪实阶段,如病久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不可漫投。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是为温下之剂,主治寒实内结之肋下偏痛。功能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仲景用本方治疗的病证仅此一条。本方以大黄、附子、细辛组成。大黄苦寒,能攻实荡热,但与辛温大热的附子相配合后即改寒下的作用为温下的作用,因此能攻内结之实寒,再加细辛之温经散寒,更增强了去除寒邪的作用。故本方为驱冷除实寒的温下之剂。本方在临床上的运用范围,以治疗右肋下疼痛的效果明显,包括现代医学的胆囊炎以及胆道的一部分功能性疾患。按《金匮要略》载,此方是治疗“肋下偏痛,发热脉弦紧,此寒也……”,但除此以外凡是右肋缘下疼痛(包括腹直肌挛急),投以此方大都有效。因本方以寒热并用,作为泻下剂,既有驱逐寒邪的作用,又有清热荡实的作用,对寒热实结之邪,都有一定的效验。据《皇汉医学》载:“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已也。亦能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脚。阴囊焮肿,腹中时时有水声,而恶寒甚者。若拘挛剧者,合芍药甘草汤。如上所云,不仅治偏痛,亦能治两侧肋下及腰腹痛。故不可拘泥于偏痛二字也。”肋下痛(属胆囊炎)典型病例:张xx,男,35岁。于1968年开始患右肋下疼痛。食后尤甚,空腹减轻,并伴有食后恶心、呕吐等证。经某医院初以治疗无效。1969 年以来此种疼的感觉逐渐增加,每到冬天发作较重,至春天夏季即自然缓解。出力、疲劳和饮食不适都能引起疼痛的加重。到1974年经过几个大医院确诊为慢性胆囊炎。以后即以胆囊炎治疗,服过不少的中西药,但病情一直时好时坏,每到冬天仍剧痛不休。患者的疼痛部位,适当于乳中线的肋缘下,局部拒按,绵绵作痛,间有剧烈发作,发作时恶心呕吐,脉沉而迟,舌质红,苔黄薄,食欲不佳,二便正常,治以大黄附子汤。附子10克,细辛4克,大黄12克宗此方先后共服3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二年,概未发作。【附】特殊类型的右肋下痛案王XX,男,12岁。患儿开始患腹胀,起初是午后胀,以后即整日胀。约一个多月以后,伴发阵发性的右肋下疼。该父是医师,曾给予对证治疗,证状毫无改善。后腹胀肋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质也日渐衰弱。以后经历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及中医研究所等八个医院的治疗,诊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医院考虑为、或肝脓疡、或肝癌,有的医院考虑为胆囊结石或腹膜炎等,经服药打针治疗二个月,俱不见效。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三个多月。腹胀经市中医研究所服中药治疗已好转(药物不详),唯右肋痛增剧,部位在乳根下距腹中线五分,平均每数十分钟即发作一次,日夜数十次发作,剧痛难忍,满床打滚,汗出淋沥,面色口唇(白光)白,二、三分钟以后即自行缓解,每于发作以后精神更加疲惫不堪。脉浮数无力,舌淡,苔薄。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投以大黄附子汤二剂。附子6克,细辛3克,大黄10克,服药以后其病若失,观察数月概未发作,共花费二角四分钱。按:本例患者,患右肋下疼痛及腹胀,为时已三个多月,经过多方诊断,意见不能统一。当患儿就诊时,细按痛点在乳根下距腹中线五分处,结合当时的脉证以及详询患儿,平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考虑为寒实内结。经云:“冲脉丽于阳明。”因之胃和冲脉的关系至为密切,无不互相影响。饮食寒温失常,日久则寒凝冲脉,阻其经气正常运行,因而发生剧烈的疼痛。既为寒实之邪内结,必当温热攻下,以大黄附子汤治之,既能除实,还能祛寒,因之服二剂即痊愈。结语根据笔者的经验,本方治疗右肋下痛,应当从以下三条为运用标准:1、疼痛的部位必须是以乳根下之肋缘下距腹中线五分处为痛之中心点,而且有明显的压痛。2、不因咳嗽和深呼吸而引起疼痛加剧者。3、疼痛发作时拒按。凡符合以上条件者,不论是病之新久,刺痛、钝痛、钻顶痛,以及隐痛者,以此方治之,大部分患者可以获效。以上所指肋下痛之病因病机,必须是寒热实结的患者,为适应证。由其它原因引起的肋下痛不为本方所治范围。泻心汤泻心汤的药物组成为:大黄、黄芩、黄连。《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由于心阴不足、实热亢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证。方中大黄、黄芩、黄连均属苦寒之品,三药合用能泄热泻火、解毒,其中大黄泻实荡热的作用尤强,故可以治疗因邪热炽盛,逼血妄行,而发生的吐血、衄血。此方治疗实证的出血,确有良效。治疗出血的药理作用,不是通过凉血、止血而治愈的,而是通过泻火、泄热、解毒的作用,使邪去则正安,热毒解则血自止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清朝唐容川著《血证论》中立此方为群方之首,颇有见地。他说:“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陈,使不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气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药,以损阳和阴,真圣药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气而,即外而经脉肌肤,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者,大黄之性,也无不达。盖其气最盛,凡人身气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为患,惜哉。方名泻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义,于血证思过半矣。”此论解析甚明,与徒用凉血止血之法治疗血证,判若霄壤。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三黄丸(即本方作蜜丸),并可以治疗三焦实热,证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疮肿痛、及湿热黄疸等证。此外可治因实热之邪干犯冲任而致妇女的逆经,还可以治疗因血热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疾患。一、吐血、衄血、咯血“血溢之由唯气与火”,这是古人对出血证的说法。这一理论在出血证中的不少方面,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临床上实证的出血,大抵和火与气有关,故在治疗方面,首先应该清泻实热,解毒,理气,杜绝出血之源,方为根本疗法。典型病例:张xx,男,55岁,建筑工人。患者平素体健,于盛夏时,在曝日下劳动饱受暑热,忽患咯血。每日约咯出40-50毫升,血色鲜红,本单位医生用中药凉血之品、西药止血之剂,治疗数日,咯血量不唯无减少反而增多。当时诊断,患者仅有口渴、头晕之兼证。脉实大,舌质赤,其它未见异常。遂投以泻心汤。大黄12克,黄芩15克,黄连5克服二剂后,咯血减去大半,再服二剂痊愈。二、逆经妇女月经期,血从口鼻出,中医谓之“逆经”。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多是由于实热之邪犯于冲、任,波及胞宫,故当经血排出之际,热逼血行,血随热上逆,而为逆经。《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出现在经前或经期者多属内热壅盛,用三黄四物汤治之;出现在经后多属阴虚血热内扰,用犀角地黄汤等。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逆经不论出现于经前、经期或经后,用泻心汤治疗皆有一定疗效。总之,此病治疗当以泄热泻火折逆之法为主,热邪得清,使血行其常道,则逆经自愈。典型病例:宋XX,年28岁。十数个月以来,每逢月经来潮时,腹部胀痛不活,当日即鼻出血,不能自止,血色鲜红。后值经期口鼻出血更多,急服泻心汤一剂,服后数小时,出血即逐渐减少,第二天完全停止。又宗此方加减化裁,继服两剂痊愈,概未复发。三、头晕、头痛由血热引起的头晕头痛证,以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其病因病机,多是由于火热之邪,侵犯血分,血热上冲头部,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为头痛。当是之时,如果受热邪较重,即可发生热逼血妄行的血证,若感热邪轻微,未必造成当时出血,但羁留于血分,缠绵不愈。证见头晕、头痛,发作时,面红目赤,自觉面部灼热,日干舌燥,逢热即作,遇冷即差,日午甚,早晚轻,炎热之天更甚,隆冬之日好转,脉多为实大数。典型病例:崔XX,男,年12岁。于7岁时,随该父由城市回山村,正值盛夏酷热之际,数十里山路不通车,完全依靠步行。从早走到傍晚,方才回到家中。患儿从此以后,即患头晕头痛,遇热即作,遇寒即差。痛时面红、灼热、口干舌燥,数年来不断治疗未愈。给泻心汤改散剂服。大黄30克(酒浸三次蒸三次),川黄连12克,黄芩15克,共为细末,半月分服,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共服三剂而愈。结语泻心汤治疗出血证,是通过清热降火解毒而起到作用的,为治本之法。对实热证的出血,用之确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且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不论治疗任何部位的出血,血止以后决不会遗留下瘀血为害。但是运用本方治疗血证,必须辨证准确无误。确为实邪、热邪者为适应证,如因虚邪或虚实相兼引起的出血,慎不可轻试。泻心汤治疗妇女逆经,因此类病证绝大多数是实热之邪犯于冲任,血随热上逆,而现口鼻出血,纯为实热之证,而虚寒引起的逆经临床上甚为罕见,所以凡遇此疾投以本方每治多效,不必虑及虚也。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用以治疗因误下后引起的虚证痞满。《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狐蜮病。本方以炙甘草、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组成。方中重用炙甘草,主要取其有缓急的作用,即“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次有清热解毒作用,加人参、大枣补虚益气,取半夏,干姜之辛温,黄连之苦寒,诸药并用,消其寒热互结的痞满,以达到寒去热除,痞消正复的目的。据《伤寒六书》载: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又据《张氏医通》载:治痢不纳食俗名噤口,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又据《生生堂治验》载:可治梦游病和凭依症。(属脏躁病的范畴。作者注)。(见皇汉医学◎本方条)本方另一方面的作用,还能清热解毒,祛痰补虚,运化中焦,除湿热之邪,故可治疗癫痫、脏躁、口糜等疾患。一、脏躁本证与精神因素有关,以女性患者为多。如思虑忧愁过度,久之,气机不利,营血亏损,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因而导致是疾。在未发作时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冲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证状。发作时胸闷,急躁,无故叹气或哭笑皆非,妄言乱语,甚则抽搐,但面色不苍白.意识也不完全丧失,可以与癫痫鉴别。对于脏躁仲景以养心气、润燥、缓急的甘麦大枣汤治之。但临床上往往兼见到气郁日久,气机不利,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生痰。且湿聚久也易化热,痰热相结,影响心神,遂为恍惚、哭笑皆非之脏躁。证见躁扰不宁,渴不欲饮,胸下病满,舌红苔腻。以甘草泻心汤健运中焦,清化湿热,祛痰补虚治之。典型病例:贺XX,女,38岁。因孩子暴殇后,悲愤异常,不久即现精神失常。每日下午至晚上即自言自语,哭笑不休,夜间虽能勉强入睡,但一夜之间数次惊醒,心悸不宁,躁扰不安,精神恍惚,有时独自乱跑,早上至上午的时间则清醒如常人。如此二月之久,虽经断续治疗,时好时坏,不能巩固。初诊时,患者正在清醒时候,故能将自觉证状反映清楚:心神或清醒如常,或模模糊糊,烦冤,懊憹,脚下憋胀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水。善太息,易感动。脉数大无力,苔白腻。证属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兼痰热壅聚,时扰心神所致。遂投服甘草泻心汤,连服三剂,证情大有好转。后宗此方加减服十余剂,诸证痊愈。炙甘草30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干姜6克,黄连5克,黄芩10克二、癫痫癫痫,见《内经◎大奇论》等篇,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胎病,说明《内经》早已指出病因中的遗传因素,或因惊恐,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证见短暂的失神、面色苍白、双目凝视,但迅速恢复常态;或见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牙关紧急,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类似猪羊的叫声,醒后除感觉疲劳外,一切如常人,时有复作。在发作阶段,治宜豁痰开窍,熄风定痛。癫痫发作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由于痰聚而气逆不顺,于是导致气郁化火,火升风动,挟痰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内扰神明,以致痫证发作。若痰降气顺,则发作渐止,神志渐苏,醒后外观如常人。甘草泻心汤治疗此病,可以健运中焦,清化痰热,降痰顺气,可减少或消除痰浊气郁的病理因素。以本方制成丸剂久服可治疗发作较轻,间歇时间较长的轻型癫痫,间或有治愈者。对病程长、病情严重的虽未必能根治,但对改善证状方面,有一定的意义。典型病例:李xx,女,68岁。患者平素精神,性格不开朗,患癫痫半年余,约20余日或一月发作一次。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约持续五分钟后,即进入昏睡,半小时左右清醒。醒后除感头痛、心悸、疲乏外,余无不适。曾服西药苯妥因钠及利眠宁等药治疗,证状未见多大改善。后改服甘草泻心汤,制成丸剂,连服半年,在服药期间又发作两次,以后一直未复发。三、口糜口糜《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多因膀胱水湿泛溢和胃肠积热、脾经湿热,日久湿热蕴结,化为热毒,循经上行,薰蒸口舌,腐蚀肌膜。临床所见除口腔舌尖有红白色糜烂点以外,多与大便的正常与否有关,有的患者,在发病时大便干燥或稀薄,口糜好转后,大便即正常。另有的患者则在平素大便燥结,口糜发作后,大便反而正常,其表现因人而异。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本证是由于湿热弥漫于肠胃为患。甘草泻心汤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验,尤其是经久不愈,缠绵反复的,久服此方,大多能根治。甘草泻心汤有清热、解毒、健脾、燥湿和发散郁热的作用。《内经》云:“热郁而发之”。故对湿热郁久,蕴滞不消的口糜有良好疗效。病例一:张xx,女,34岁。患口糜五、六年,曾用过多种中西药治疗,都是暂时有所减轻,未能根除。其口疮利害时则大便干燥,口疮好转后,则大便转正常。后服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有好转。其后连服30余剂,口疮终于痊愈,数年来未复发。病例二:刘XX,男,30岁。生口疮数日,后即蔓延到舌背舌腹,整个口腔和舌部完全糜烂。食物、水浆皆不能下咽,每喝水一口都痛苦万状。全身发热,胸下烦闷,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脉虚而数。遂投以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5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半夏10克,桔梗15克,水煎服,缓缓咽下。服二剂后,自觉好转,共服六剂痊愈。结语1、甘草泻心汤一方,笔者在《金匮要略》治疗狐蜮病的启示下,曾用于治疗多种神志失常之精神病患者,大都有效。此外,还可治疗梦魇,小儿夜啼不止,易于失惊等证,疗效良好。2、甘草泻心汤治疗癫痫,不若安宫牛黄丸之疗效高,在目前安宫丸药源缺乏的情况下,此方还是比较理想的方剂。3、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舌靡烂效果甚好。此证多为湿热之邪蕴结于胃肠,久之,上则薰蒸于口舌,下则迫于大肠,引起口腔糜烂和大便失常。本方具有清热、燥湿、固胃肠的作用,对于此病为治本之法。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中用以治疗邪随热化伤却心肾之阴,阴虚阳亢,而出现心中烦不得眠的证候。本方由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组成。黄连、黄芩,清泻心火,白芍、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解热毒,两者刚柔相济,既可扶正,又能祛邪。因而,可以治疗由于热邪伤却心肾之明,阴虚阳亢,水枯火炎所造成的各种证候。黄连阿胶汤证之心烦不得卧与足少阴肾、手少阴心都有密切关系,肾属水,心属火,水升火降,则心肾既济而能安寐,肾水不足,心火有余,水不升,火不降,心肾不交,所以心烦不能安寐。欲求安寐,必当除其心烦,而欲除其心烦,尤必须滋其肾阴,制其心火,黄连阿胶汤正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临床治疗阴虚阳亢心肾不交的心烦不得眠,有卓越的效果。前贤对本方的应用有发挥者如:1、《张氏医通》:黄连阿胶汤治热伤阴血便红。2、《医宗必读》:黄连阿胶汤,一名黄连鸡子汤,治湿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卧。本方除用于上述病证有效外,尚可治疗以下诸证:一、心中烦(属重证者)如邪热炽盛或郁久,伤却心肾之阴较为严重者,抑或心肾之阴素虚者,往往会造成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而出现心中烦。证见心中烦悸,躁动不安,睡卧不宁,烦躁欲死,脉多浮细而数,舌质红,少苔。《伤寒论浅注》对此方注:“……下焦水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君火,故心中烦,上焦君火之气不能下入于水阴,故不得卧。……”典型病例:乔xx,女,19岁。患发热病后,发生心中烦,躁扰不宁,睡卧不安,忽坐忽起,忽在炕上乱滚,无宁止时,狂呼怒骂,但神志十分清楚,决不是神昏谵语。如此日夜不休,凡九日九夜,头晕,口苦,身热面赤,脉浮数,舌质红绛、少苔、津枯。遂投以黄连阿胶汤,日服一剂,共四剂后,诸证悉愈。二、心中烦(属轻证者)热邪伤却心肾之阴,程度较轻者,仅有心中烦冤,心神不安,行止好象不能自持似的。典型病例:刘xx,女,30岁,工人。不记得有何诱因,忽然发生心烦,但每天仍能坚持上班,只是自觉心中烦闷。如此数日后,逐渐发展为好象行动不能自主,不论在何地方,坐不到五分钟就要走,整天就这样的情不自禁地乱走,但神志却很清楚。就诊时,脉,舌皆属正常,也无任何兼证,服黄连阿胶汤二剂痊愈。三、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是由于肾阴不能上济,心火独亢所引起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典型病例:某老年妇女,年60岁。失眠达十一年之久,每夜最长能睡三个小时,严重时曾很多天彻夜难眠。每到夜晚十时左右,即感到心中烦闷不适,稍事活动或游走后即觉心胸舒适。一切安眠、安神镇静之药,均无效用,患者颇为所苦。诊时颜面潮红,脉数有力,给服黄连阿胶汤,日服一剂,经服四剂后,每日已能睡眠五小时以上。继服20余剂,睡眠已基本正常,以后虽偶尔也出现失眠,但比起以前来大有好转。结语黄连阿胶汤治疗心中烦,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轻、重二型。以上所举两个典型病例,即可说明这个问题。关于重型的病例比较少见,轻型的殊不罕见。黄连阿胶汤不仅有清心火补心血的作用,更有滋肾阴而于补阴中敛阳的功能。如柯韵伯对本方解释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借芩连,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故用芩连以直折心火,用阿胶以滋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中补心血,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阳气,斯则心肾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阴泻阳之方,而变为滋阴和阳之剂也。”柯氏对此方解释颇为详尽,所以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心肾阴虚阳亢所造成的心烦、烦躁失眠等,能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方治疗心中烦证,与栀子豉汤的鉴别,可参看栀子豉汤结语部分。共条评分回复 新鲜事举报&梁知行UID:3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22小时发帖791搜Ta的帖子精华2经方币6712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论坛版主发帖791经方币6712加关注发消息&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是一个表里双解之剂,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以葛根为主药,具有解肌透表的作用,黄芩、黄连苦寒,清除里热,甘草和中安正,解热毒。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清里之功。仲景在《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太阳病表邪未尽,误用下法,致邪热入里,引起的挟热下利,并喘而汗出之证。唐容川说:“痢证初起而发热恶寒者乃内有郁热、外感风寒,风能煽热,互相蒸发,是生寒热,宜兼疏其表,故宜葛根芩连汤。”陆九芝治痧疹说:“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入增减,此治痧疹之要道焉。”又说:“此温病辛凉之轻剂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痢设也,尤重在芩连之苦,不独可升可降,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上方又有下利不止之治。”本方运用于临床除可以治疗表证未解又兼里证之病外,还可以运用于痢疾、腹泻等脉证偏热者。特别是婴幼儿消化不良属实热型者,服用本方,常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一、下利(表里同病)此证多因外感表证失治、误治而成,其表证未罢又现里证。临床上可以见到既有表证之发热、苔白、脉浮数,又可见纳呆、下利等里证。此时单用解表法则里证不除,单清里则表邪难去,故用本方表里双解,大都是一、二剂即愈。典型病例:患儿张xx,女,10岁。发烧咳嗽一周,每日体温维持在39~40℃之间,曾肌注青、链霉素治疗四天,并累用西药退烧剂等,有时体温稍降,但隔数小时以后又复升高,终未降到38.5℃以下。近二、三日来又伴有纳呆、腹泻,苔薄白微黄,脉数,属于表里同病。投以葛根芩连汤加杏仁、苏叶、前胡、麦冬。一剂以后微汗出,体温下降到37.5℃,咳嗽减去大半;二剂后热退身凉,咳嗽停止,胃纳开,大便正常。又给清热调补之品二剂,以巩固疗效。二、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是小儿科常见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分成实热泻和脾虚泻两大类型。实热证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为发病急、病程短、变化快。主要原因为外感湿热,内伤饮食,湿热之邪停滞于胃肠影响脾胃之消化功能,而出现发热,暴注下迫、腹部热痛、泻下之物发黄臭秽、口干欲饮等证,舌质红,苔黄,脉数。临床上选用本方加减化裁,解表清里,效果良好,常常是一、二剂即可治愈。至于脾虚泻,则另当别论,不属此方治疗范围。典型病例:董XX,男,1岁。发烧,呕吐、腹泻四天,日泻十余次,稀水并挟有奶瓣,味腥臭,量多,尿量减少,伴有呕吐口干欲饮,体温38℃,脉搏每分钟120次,精神委靡,眼窝凹陷,舌质红,脉数,指纹紫。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中度脱水,故先按每公斤体重80毫升静脉补液。中医辨证为实热泻,以葛根芩连汤加苡仁、乌梅、白术、泽泻等药,清泻湿热,健脾止泻。一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每日仅有2-3次,稍稀,未吐,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再服一剂,大便转正常,诸证消失而痊愈。结语葛根芩连汤治疗热泻或痢疾,不论有无表证,只要是由于内热所引起的泄泻、下痢,皆有效验。特别是儿童患者,用此方治疗效果更好。栀子豉汤栀子豉汤,由栀子、香豉二药组成。《伤寒论》中主治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者;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心中懊憹舌上苔者;心中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等虚烦证。栀子性寒,能解热除烦,香豉味苦,《本经疏证》说:“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以用也。”又《本草汇言》载:“淡豆豉治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咸能治之。”本方的功能为泄热除烦之剂,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热邪得泄,不致留扰胸隔。香豉由大豆制成,轻浮上行,化浊为清,功能宣透解郁,且能敷布胃气,对余热留扰胸膈所致的虚烦懊憹,确有良效。临床实践证明,此方不论在汗、吐、下之前,或汗、吐、下之后,只要因热邪烦扰所致之虚烦懊憹皆可用之,所以读古人书,用古人方是不能拘泥不化的。本方前贤应用范围:1、阴虚劳复,兼感外邪者(宜加滋阴解表之品)。2、出痘烦躁者。3、汗下后正虚,痰涎滞气凝结上焦者。4、治暑热霍乱可以解暑,又为宣解秽毒、恶气之圣药。本方治疗上述疾病效果明显。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本方有以下体验。一、虚烦懊憹虚烦懊憹是病人的一种自觉证状,这种证状,可为阵发性的发作,也可为持续性的发作,证状表现是胸中躁扰不宁、烦冤不安、窒塞不舒。本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凡由于热邪郁于胸中,扰其清阳之府所引起的烦、躁,皆可以栀子豉汤治疗,颇能获效,不必拘于《伤寒论》条文。典型病例:殷XX,女,45岁。由外感发热后复受精神刺激.遂引起心中烦,已三月之久,近十数日来,每日早晨心烦更为厉害,怵惕不安,心绪不宁,夜间影响睡眠,并伴有头晕、耳鸣、食欲不振、口渴欲饮等证,脉数无力,舌红苔少。由于患者好动,余误认为有坐立不安的躁动现象,遂以为是黄连阿胶汤证,服二剂后无效。又经细询患者,发现有胸中烦热、闷塞不舒之证,忽悟为是热邪内扰胸中,改投栀子豉汤(栀子15克,香豉15克),服二剂痊愈。二、胸满(属胸中窒塞者)《伤寒论》载:“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在临床上,胸中窒是患者的自觉证状,究竟是什么样感觉,长期以来难得要领。以后曾遇一名患者,患胸中满闷半年之久,屡用行气降逆、利膈宣肺、陷胸泻心之辈,无明显效验。细审脉证,患者虽以胸满闷痞塞不舒为主证,但伴有心中烦热口燥,以及虚烦不眠、舌红、苔老、脉数等脉证。经反复考虑,似与仲景栀子豉汤证相符,遂改用栀子15克,香豉15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共服三剂后,诸证明显好转。又去芩、枳,再服二剂,而痊愈。由此始悟出仲景栀豉汤证“胸中窒”即指胸中痞塞不通与烦热并见而言。以后凡遇到此种证候大多以栀子豉汤为主,适当加减治之,应手取效。结语1、栀豉汤主治热邪扰于胸中的心中烦和虚烦不得眠,但气“心中烦”很容易与黄连阿胶汤证之“心中烦”相混淆,如不详细辨证,很难区别。实际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鉴别条件,从临床现察的结果,栀豉扬的心中烦是因热邪扰于胸中所致,故大多有胸满闷的证候,而且此种心中烦,即使是“卧起不安者”也仅是烦而不躁;黄连阿胶汤的心中烦,是因心肾阴虚,虚火亢盛,故烦而躁动不安,欲卧不得,所以二者是有明显的区别。且栀子豉汤证有烦热,而黄连阿胶汤证则无。2、“胸中窒”和其它胸满气促等证,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栀子豉汤证的“胸中窒”是虽以胸中窒塞之感觉为主,但仍兼有虚烦、烦热或有不眠之证,而其它原因引起的胸中满闷,必无这些证状。苦酒汤“苦酒肠”是《伤寒论◎少阴篇》用以治疗痰火互结、咽部糜烂,而导致声音嘶哑、语言不出的有效方剂。本方是由半夏、鸡子清、苦酒(即米醋),共三味药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鸡子清润肺利咽,清热解毒,治咽痛,米醋散瘀,消痈疽疮肿,散水气,敛咽疮,治一切恶水血瘀、癥结痰癖,又能敛降阴分中之热淫之气。这三味药虽然平易简单,但合起来有化痰散结、散瘀消肿、敛疮、清热利气的作用。原书记载:“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按上述制法是用鸡子一枚去黄,将苦酒加入鸡于壳中,苦酒的量最多仅能是取出鸡子黄的量,决没有再加入十四枚半夏的空隙,这种制法很可能是相传讹错,笔者在临床应用本方时改用如下的制法:以制半夏10克,水一碗煎20分钟左右,去渣入米醋60毫升,待半冷时加入鸡子清二个,搅拌溶合,少少咽之,每日一剂。徐徐含咽,是意在药汁浸渍患处,内服中寓外治之法。改为上述的制法和服法,毫不影响疗效。苦酒汤的治疗范围,经过临床实践,不仅对治疗《伤寒论》中所述的咽喉部生疮的声音嘶哑有效,而且可以普遍运用于失喑的实证患者,即痰火互结,或咽部充血、水肿、影响发音,诸如演员、歌唱家的声音嘶哑属于实证者皆有疗效。虚证失喑则不宜服用本方。“失喑”古称为“喉喑”,即是声音嘶哑发不出音来。这一病证有虚证、实证之分。如突然发生失喑而不是逐渐形成的,虽是语声重浊而不清晰嘹亮,但犹有声闷气粗有力之势,这种失喑称为“暴喑”也名“卒喑”多属实证。病因及发病机理多由于风寒之邪侵袭内遏于肺,或风寒日久化热郁肺,或风热挟痰窒塞于肺,肺气被遏,失于宣通,肺脉上通于咽喉部,气道受阻,而致声不能扬。因之失喑一证,病位虽属咽喉部,但和肺的正常与否是有至为密切关系的。所以凡属实证的失喑,概称为“金实不鸣”。如因久病、或无明显的证状,而逐渐形成声音嘶哑,这种类型的失喑常常表现为语声低怯、苍老、少气无力者,称为“久喑”,多属虚证,即“金碎不鸣”。此证多因阴液不足,不能制其亢阳,致火刑肺金而成。此外如呼吸系统有了恶性病变,也能失喑,这就另当别论了。多年来,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实证失喑病例,疗效颇为满意。典型病例:王XX,男,16岁,该患者为晋剧演员,于就诊前二个月突然失喑,语声全无,曾经喉科诊断为声带水肿,肌注青、链霉素,以及服用清热消肿利咽之中药6剂,无疗效。经用本方一剂以后,声音豁然嘹亮,共服三剂痊愈,以后概未复发。&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由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组成。仲景用以治疗“少阴病,始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的感寒证。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因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本方证虽属阳虚而兼外感,但既发热,说明阳气尚不至过虚而可抗邪。如不发热者,则为阳虚不能抗邪,属阳虚里寒之证,在治疗方面,就应以温阳散寒补虚为主。麻黄细辛附子汤减去麻黄峻烈发汗之品,加白术、炙甘草,既可温阳散寒,又能补中益气,对治疗阳虚型的外感证,颇能取得捷效。一、感冒(属阳虚者)外感表证大多以发热恶寒为主证。恶寒是风寒侵于体表,阳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发热是阳气抗邪,邪正交争的结果。有部分患者,当外感寒邪之后,恶寒、体痛、骨节疼痛、头项强痛、咳嗽或喘等表证具备,唯不发热,脉迟缓。此为阳虚无力抵抗外邪,属阳虚里寒之证,即《伤寒论》所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在治疗方面,如以表散之法,不仅无效,必使病邪羁留不去。对此病之正确治疗,必须是温阳、扶正,兼散寒邪,补散兼施,方可达到祛邪的目的。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减去麻黄,加白术、炙甘草治疗此病,应手获效。病例一:杨XX,男,86岁。平素阳虚体寒,经常外感风寒。感冒后,恶寒,头项强痛,骨节疼痛,咳嗽,无汗,脉迟,从不发热。给于附子10克,细辛3克,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一至二剂后即痊愈。20多年以来,每患感冒,即服此方,甚效。2、病例二:王XX,男,45岁,中医师。每感冒后,头项强痛、恶寒、骨节疼、鼻塞声重、咳嗽等外感表证具备,唯不发热,脉迟缓。累用一般治疗感冒之中西药品治疗无效,缠绵不愈。以附子10克,细辛3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最多二剂,即诸证痊愈,每治每效。二、痛痹(属阳虚感寒者)素体阳虑,复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滞于脉络,证见肢体疼痛、手足不温、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甚、春夏好转、秋冬增剧、脉沉迟等一派阴寒脉证者,服此方可获效。典型病例:乔XX,男,59岁。周身疼痛,游走不定,每到冬季,剧痛难忍,拥被卧床。次年春天,天气渐暖,疼痛也随之缓解,到盛夏时,则疼痛若失。数年来逐渐加重,面色萎黄,肢体消瘦,脉迟而弱。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于秋末冬初即开始服用。附子30克,细辛1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制成散剂,日服10克,服至初夏即停。当年冬天疼痛大减,第二年冬天痊愈,以后不论隆冬盛夏,都能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结语阳虚感冒之证,临床上颇不少见。这种类型的患者,每遇感冒时,概不发热,一贯如此。不论用中西药品治疗,有的总是迟迟不愈。因其平素体阳不足,一旦外感风寒之后,本身之阳热无力抗邪,因而外感表证具备,唯不能发热,脉迟或沉。在治疗方面,若用解表之法治之,实难治愈,因解表之法需结合本身之正气,方能抗邪外出,今在卫阳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温热药的力量,以扶正兼驱邪方可奏效。麻黄细辛附子扬,去麻黄加白术、炙甘草,用以治疗此病,少则一剂,效果卓著。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见于《金匮要略》,由麻黄汤加白术组成。方中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白术共五味药,主治湿停于肌表,兼挟风寒之邪,而致身烦痛的证候。麻黄汤是发汗峻剂,善能攻在表之风寒,为治太阳经表实的主方,主治肌表停湿,湿扰于气分,兼挟风寒之邪,而发生的肌体烦痛。在治疗方面,一般情况,表湿当以表解,应以发微汗而解之,若以峻烈发汗,则风寒虽解而湿邪独留,病必不除。麻黄加术汤,方中重加白术,既能缓解麻黄汤之峻烈出汗,又有除肌表之湿的作用,使风湿之邪得微汗而解。本方用于临床,治风湿烦痛的证候,对以下类型,有一定的疗效。一、行痹风湿之邪停于肌表,以碍肌表的气血运行,日久不愈,成为邪衰正不足的状态。证见周身疼痛呈游走性,痛无定处,即古人所谓“行痹”、“风痹” 之类。患者一般是肌体喜按,皮肤不润,喜热怕冷,疼痛反复缠绵不愈。以麻黄加术汤治疗此病,一方面的作用是祛除在表之风湿,另一方面的作用是补气扶正。麻黄桂枝可通阳助阳,阳盛则能旺盛血脉运行,使肌表之气血比较充沛,既可抗邪,也可濡养温煦肌肉筋脉,以资邪去正复;白术培补正气。诸药配合,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的目的。这种病证大多病程较长,在治疗方面,既要祛除病邪,又要培补正气,因而宜缓缓收效,不能操之过急。服用此方时可酌加一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之品,或加党参、黄芪助气之药,宜制成丸剂或散剂,久服自能生效。典型病例:张XX,女,48岁,患周身疼痛呈游走性,每晚必令其爱人踩按四肢,或用木棒锤敲一至二小时之久方能入睡,三、四年以来日日如此,如不按捣即不能入眠,疼痛难忍,天寒阴雨更甚。患者手足不温,皮肤枯槁,不论冬夏,很不容易出汗,精神疲惫。给以麻黄加术汤加减。麻黄60克,桂枝80克,白术120克,杏仁45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甘草30克,上药共为细末,日服12克。服到20天的时候,自觉手足温暖,疼痛微有减轻。最令患者喜悦的是,近日来每服药一小时后,即感手足心津津出汗,这是以往罕见的事,所以服药的信心更大了。共服上方加减三月余,疼痛基本上不发作,再不需人按捣了。后兼服调气血之剂以巩固之。按:本例患者,周身疼痛数年之久,既往凡攻邪、补正、通经、活络之品,无药不服,但效果总不明显。因其病因病机为湿邪久留,阻遏经络气血运行,卫阳被阻,开阖失司,故难于出汗,脉络长期失养,故喜热喜按,疼痛久而难愈,在治疗方面,单纯攻邪或补正皆为偏师。麻黄加术汤加味既能缓攻在表之风湿,兼有补正之功,因而获效。二、湿痹风、寒、湿邪合而为痹,湿痹是痹证之以湿邪偏胜者,亦名“着痹”。《素问◎痹论》说:“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麻黄加术汤所治的范围是:(一)以周身烦疼,一身浮肿为特征者。所谓“身烦疼”是疼痛剧烈,不得安静的状态。因风寒湿之邪尤以水湿更盛,蕴于肌表经络致使气血阻塞,运行不利,故发生疼痛。且体表之阳虚,阳不能化湿故微肿,湿留肌肉而烦疼。此证发病急剧,证见周身烦疼,四肢面目轻微浮肿,肢体沉重,阴雨天寒尤甚,间或也有小便欠利者。典型病例:王xx,男,农民。因在田间劳动,忽着风寒侵袭,数日后即周身关节烦疼,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为甚,局部指压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肌体沉重,举步艰难,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脉大而数。曾有医生给服过五皮饮加减之类无效。脉证相参,诊为湿滞肌表留于肌肉,风湿相搏。投以麻黄加术汤,嘱其勿大汗。服二剂后,疼痛稍减轻,但浮肿消退。上方加羌活、苍术各15克,继服二剂后疼痛大减,以后调养数日痊愈。(二)治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有恶寒发热表证为特征者。风、寒、湿之邪,聚积于体表,故临床见证,既有发热恶寒之表证,又有风湿相搏之疼痛。此病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的因素为患者平素体表有湿,停于肌肤之间,又感风寒之邪,风寒与湿合,相搏而作痛,疼痛剧烈。一般临床见证无汗者多,有汗者少,治以麻黄加术汤加减,微汗则愈。典通病例:曹xx,男,28岁。冬月,患者发寒热,头项强痛,周身疼痛难忍。一医认为感冒,服药、打针,治疗三天,证状毫无减轻。患者热多寒少,皮肤触之有灼热感觉,而且疼痛剧烈,稍有转动即呼号难忍,不似外感之轻微疼痛,口干欲饮,小便短赤,气粗微喘,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薄白。诊为风湿相搏,湿有化热之趋势,给予麻黄加术汤加减。麻黄10克,桂枝6克,甘草10克,杏仁12克,白术12克,石膏30克,黄柏15克,服一剂后,汗出津津,疼痛虽未明显好转,但发热大为减轻。宗上方加减服二剂,疼痛、发热减十分之八、九,又以上方加减再服二剂痊愈。结语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相搏之疼痛,对疼痛呈游走性、痛无定处者有效。如沉着固定于大小关节疼痛者,此方效果不佳。宜服桂枝芍药知母汤。疼痛急性发作者,宜汤剂,如病程较久沉疴痛疾者,宣散剂久服。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出自《金匮要略》由越婢汤加白术而成。越婢汤《金匮要略》中是治疗风水的方剂。主治:一身尽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之证。越婢汤的组成是: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方中以麻黄配生姜宣散水湿,配石膏清肺胃之热,合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因而可散皮表之水,这是越婢汤的主治范围。越婢加术汤除有越婢汤的性能以外,还可以健脾以除外湿,兼治里水,故为表里通治之剂。本方在《金匮蚕略》中并提到可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足弱”之证。从以上这段经文看来,下焦足弱和上句的厉风气似不相衔接。日本人尾台氏引《外台》有以下解释:“……肉极云者,肉变色,多汗,体重倦怠,四肢不欲举,不欲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肋下疼,阴阴引肩背,不得移动,名曰厉风。”(见皇汉医学)以上所述,只是解释了厉风的证状,关于下焦足弱的病因、病机没有作详细的论述。根据上条提示,下焦足弱的病机,不可能是因身热大汗泄所造成的。否则决没有既因大汗泄津脱等造成的足弱病证,而再用麻黄表散风湿,更促使大汗泄之理。而下句之“下焦足弱”的病因,病机,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则是因水湿充斥表里,使经脉之气不得畅行,致使气血不充,不能温煦和濡养下焦筋脉,筋脉长期失养,而致足弱,甚则不任使用。用越婢加术汤是散除表里之水邪,使水湿去而气血通畅无阻,筋脉得其养则下焦足弱自愈。笔者曾用越婢加术汤治疗由于长期以来,下肢水肿而致足弱不用的患者,获得捷效。典型病例:韩XX,女,32岁。患者生产第三胎后不久,即出现两下肢浮肿,肿势并不严重,故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二年来,时轻时重,虽然断续治疗,也未治愈。突然于去年春天两下肢软弱不任使用,步履艰难,逐渐加重。以后每行三、五步也需别人扶持。虽经在农村服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无显效。患者面容消瘦,精神倦怠,口渴能饮,食欲尚好,动则易汗,两下肢浮肿,按有指凹,触之冰冷,自己站立不稳,摇摇欲仆,凡抬腿迈步,悉需别人帮助,脉大而数,舌红苔腻。投以越婢加术汤加减。麻黄10克,石膏15克,甘草1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防己15克,生姜6克,大枣5个,水煎温服,嘱服五剂。服药后,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有明显好转,而行动也比以前有了转机。宗原方再服五剂后,下肢浮肿已将近消失,步履虽然仅能缓慢地行走二、三十步,但已不需人扶持。以后又改服调补气血、强壮筋脉之剂,缓缓收功。结语越婢加术汤所治疗的足弱,和一般“筋痿”的足弱,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有严格的区分。此是由于长期的下肢水肿,阻格了气血的运行,使下肢筋脉得不到足够的温煦、濡养,因而致筋脉软弱不任使用。“筋痿”是因热邪伤津,筋脉失养,而致筋脉松弛,不任使用。在治疗方面,前者以逐水、消肿为主.后者以滋阴和血兼助阳气为主。越婢加术汤证的下焦足弱,不独越婢加术汤治疗有效。而且凡是健脾除湿、消肿之剂,久服皆能取效。所谓“师其意,而不泥其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伤寒论》用以治疗中、下二焦虚寒,挟浊阴上冲,所致的各种证候。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吴茱萸温中,下气,散寒,降逆止呕,并有止痛作用。《本草经疏》说:“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食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人参,大枣以益气补虚,可使中焦气盛,辅助补阳之药,以利于祛寒扶阳。生姜有散寒止呕、降逆、逐水饮的作用。诸药合用,成为一个温中、祛寒、补虚、降逆、止呕之剂。可以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呕吐、烦躁、头痛、手足厥逆等证。根据此方药物的性能,运用于临床以呕吐、头痛、烦燥、吐沫为主证者,但必须兼有手足厥逆、脉沉迟等虚寒脉证,不论新久,均有一定的效验。一、呕吐(属胃寒者)由于中阳不足,胃腑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之气上冲,故出现呕吐。证见食欲不佳,消化迟滞,食后呕吐,喜热怕冷,手足厥逆,脉多沉迟或虚缓无力,舌多色淡苔薄。典型病例:杨XX,男,42岁。偶尔食不适时即呕吐,吐出未经消化之食物及夹杂不少粘沫,吐出量并不多,为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延续了将近十年。近一年多以来病情加重,发展为每日饭后隔一至二小时,即频频呕吐不休,天气寒冷时尤其严重。曾用过不少止呕和胃健胃等药品,未曾获效。现手足厥逆,消化迟滞,脉沉而迟。治以吴茱萸汤。吴茱萸12克,人参6克,生姜30克,大枣5枚服三剂后,呕吐减十分之五、六,继服三剂呕吐又复发到原来的程度。经询问情况才知道因当时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仅无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复。后配以生姜再进四剂,呕吐减十分之七、八,饮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转。宗此方化裁,共服20余剂,呕吐停止。观察一年来,未见复发。二、头痛吴茱萸汤治肝胃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扰于清阳之府的头部而致的头痛。痛的部位多在正额和巅顶,痛时烦躁,恶心,吐沫,常见手足厥逆,脉多迟而弱。典型病例:张XX,男,30岁。患重感冒后引起头痛,疼痛剧烈难忍。并时时烦躁,恶心呕吐,吐出物皆痰涎之类,恶寒而不发热,手足不温、自觉口、鼻、齿冰冷难忍。脉沉迟,舌色淡,苔滑。从表现证状和脉象看为中焦虚寒,复感外邪,引起浊阴之气上逆于清阳之府所致。治以吴茱萸汤,服一剂后,头痛顿减,呕吐恶寒也有好转。守方共服三剂痊愈。结语吴茱萸汤所治由于虚寒引起的吐、利、烦躁、头痛等证,其药物的配合和疗效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生姜一味必不可少,更不能以干姜,腌姜等代替。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以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成。方中薏苡除湿排脓,《中国药植图鉴》说:“治肺水肿、湿性胸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附子温阳散结。败酱草解热毒排脓,消肿止痛,鲜者效果更好。《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即古方妇人科皆用之。”《本草正义》:败酱“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中药大辞典》:败酱“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产后瘀滞腹痛,痈肿疥癣”。《日华子本草》:败酱治“疮痍疥癣丹毒”。仲景用本方治疗肠痈,以及由营血郁滞于里,使皮肤缺乏血液的滋养,而形成的“肌肤甲错”等证候。临床上用本方治疗阑尾炎脓已成的病证,效果之明显,自不待说,并可治疗慢性阑尾炎,日久阳虚,脉迟,手足厥冷,缠绵不愈的属虚寒型者,效果也颇显著。另外,不论男女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右少腹部疼痛,用本方也有一定的效验。还可治疗鹅掌风。《用方经验》本方条曰:“兼治遍身有疮疖如癞风,肌肤不仁,不知痛痒者。”一、肠痈(阑尾炎)本病是由于暴食暴饮、寒暑不节、饱食后负重疾走等原因,致湿热瘀血壅滞于肠间而成痈肿。证见右少腹疼痛、压痛、或按之肿硬、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本方适用于肠痈脓已成以及病久阳虚正不胜邪者。典型病例:胡xx,女,60岁。患慢性阑尾炎五、六年,右少腹疼痛,每遇饮食不当,或受寒、劳累即加重,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经运用西药青、链霉素等消炎治疗,效果不佳。又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考虑年老体衰,而要求服中药治疗。初诊时呈慢性病容,精神欠佳,形体瘦弱,恶寒喜热,手足厥冷,右少腹阑尾点压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弱。患者平素阳虚寒甚,患阑尾炎后,数年来更久服寒凉之药,使阳愈衰而寒愈甚,致成沉疴痼疾,困于阴寒,治宜温化为主。熟附子15克,薏苡仁30克,鲜败酱全草15根,水煎服,共服六剂,腹痛消失,随访二年.概未复发。二、鹅掌风和肌肤甲错(一)鹅掌风鹅掌风见《外科正宗》多因风湿凝聚,气血失养所致。或由接触传染而得,初起掌心及手指皮下,生小水泡搔痒,继而泡破,迭起白皮,脱屑,日久皮肤粗糙变厚,甚则皲裂疼痛,入冬加重,自掌心可延及遍手,进一步发展可以引起指甲变厚,色灰黑而脆,病程缠绵,即手癣。亦包括手部慢性湿疹、掌蹠角化症等。用本方治疗效果良好。典型病例:朱XX,男,56岁,肥皂工人。每年秋冬季患鹅掌风,起初手心发痒,皮肤变粗,继而流黄水,手掌皮肤逐渐变厚,呈鱼鳞状,奇痒难忍,到来年春天即自愈。给予薏苡附子败酱汤治疗,于未发作前两个月开始服用,连服30余剂,当年即未发,其后观察二年未曾复发。(二)肌肤甲错典型病例:翟XX,女,19岁。于八、九岁以来即出现四肢及肩背部皮肤甲错,甲错部分呈盘状型,痒甚。每到夏天即基本上消失,逢冬即又发作,数年来一直如此。1973年求治,细审其证状,患处皮肤异常粗糙,如鱼鳞形状,但与皮癣有明显分别,其他全身皮肤虽不似患处粗糙,但也是干燥、枯涩不润。考虑似仲景所启示的内有瘀血,外失濡养所致的肌肤甲错,遂投以薏苡附子败酱汤。处方:薏苡仁60克,熟附子9克,败酱草30克连服20余剂后,不仅患处的皮肤改善,搔痒消失,就连全身皮肤也改变了原来的那种枯涩不润的状态,三年来未发作。到第四年诸证复发如前,又投以上方加减20余剂,痊愈。以后观察数年未见复发。三、右少腹痛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右少腹痛,以阑尾区压痛明显为用药依据,不论是否肠痈或其他疾患,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皆有效验。另外,本方还可以治疗肚脐流水。病例一:田XX,女,43岁。因呕吐腹泻后,遗留右少腹痛半年之久,每因劳累、饱食或经前而加重。曾经妇科检查怀疑附件炎,外科考虑阑尾炎,运用中西药断续治疗数月未效。给予薏苡附子败酱汤治疗,服药二剂以后疼痛即减轻,又服四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病例二:张XX,女,39岁。患右少腹痛一年多,拒按,疼痛呈延续性,虽有暂止时,也不是绝对不疼,仍有隐微的痛觉。月经一年多以来一直不正常,每次来时延绵三个月左右,量甚少,点滴淋漓。其间即使停止,最多停十数日又开始出血,仍延续数月不止。经数处医院诊断,皆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一般对证治疗无效。一年多以来缠绵不愈。患者虽以右少腹痛为主证,但阴道淋漓不断出血一年之久,属中医的崩漏证。右少腹痛和崩漏的发生几乎是同一时期,而且痛而拒按,并伴有头晕、耳鸣、心悸、纳呆、手足厥冷、倦怠乏力等阴阳俱虚之证。其病因病机显然是寒凝血瘀于冲任而致少腹痛,血液受阻不得循经入络,滥于脉外,而发生崩漏。遂以薏苡附子败酱汤(薏苡仁60克、附子12克、败酱30克)温阳散结,除湿消肿祛瘀止痛,又加以活血化瘀的丹皮来治疗,服药后下瘀血紫块甚多,腹痛崩漏一并迅速治愈。结语1、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各种病证,如在有条件的季节和地区用鲜败酱草效果更好,汤剂每剂用量约20株,根茎最好保持完整。2、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右少腹痛范围较广,除治疗阑尾炎以外,并可治疗附件炎、痛经以及因血瘀等原因造成的少腹痛,皆有效验。3、鹅掌风之手皲裂为风湿凝聚,久而气血失养所致。肌肤甲错为各种原因致营血不能润养肌肤而呈干涩枯槁如鱼鳞状。“肌肤失养”为其主因。薏苡附子败酱散能温阳利湿散瘀消肿,使寒湿瘀血之瘀滞消散,经络通,肌肤得以濡养,则甲错、鹅掌风可愈。总之,只要能谨守病机,就可举一反三,对“经方”应用自如。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伤寒因误治伤阳,引起四肢厥逆,烦躁、吐逆等证,《金匮要略》则以此方治疗虚寒型的肺痿病。本方以炙甘草、干姜二味药组成。炙甘草能补中益气,干姜辛热温阳,主温肺胃之阳,辛甘合用为助阳之剂。因而可以治疗肺、胃虚寒造成的一部分疾患。如:误汗下以后,表里俱虚,可以用本方以复阳;脾胃阳虚引起的胃痛以及吐逆疾患;肺痿属于虚寒者。并可治呕吐自利、吐涎沫、遗尿等证。凡属于肺胃之气虚寒者,用此方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诸前辈对此方的应用颇为广泛。吴遵程曰:“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其夹食,夹饮,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内外之邪相合,难以发散,或寒饮伤胃,宜合用理中,不便予参术者,皆可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外台》:“治吐逆,水谷不下者,干姜甘草汤。”(即本方也——作者)《伤寒绪论》曰:“伤寒,若心下结痛,无热证,不渴、不烦者,此寒实结胸也,甘草干姜汤……”除以上论说外,并可治下列之病证。一、吐涎抹吐涎沫之证,多因中焦阳虚与肺冷而致,阳盛则失去温沫之权,肺冷则气虚不能温布津液,因而津液聚积化为涎沫,故多吐唾液或吐涎沫,以甘草干姜汤温复胃中之阳,温肺复气,使阳复而气温,津液得四布,则吐涎沫自愈。典型病例:李XX,女,65岁。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即不喜饮水,面部及下肢间有水肿,食稍有不适时即肠鸣腹泻,由此脾胃阳虚可知。一个多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忽唾液特多,唾出量一日一夜约一碗多,脉象沉迟。舌淡而胖,并有齿印。曾给服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病情不但不减,还续有增加。后宗《伤寒论》之意,诊为肺胃虚寒,津液不能温布,故频频吐出。遂改用甘草干姜汤治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五剂痊愈。按:本例吐涎沫患者,是因中焦阳虚与肺冷而成,尤其是以肺冷为最,肺阳不足不能温布津液所致。在治疗方面,应以温肺助阳为主,前服五苓散、吴茱萸汤都是治胃寒,逐水饮之药。用以治疗此病,似是而非,故服之无效。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后改用甘草干姜汤应手取效。故在临床上如辨证不确,虽为小疾,也难于中窍。二、小便失禁甘草干姜汤,可治由虚寒引起的小便失禁。这一类型的小便失禁,是因上虚不能制下,下元虚寒,以致肾与膀胱气虚阳微,失其制约小便的功能,因而小便失禁,尿频,并兼不喜饮水或手足不温等证。病例一:任xx,男,60岁。偶尔小便淋漓失禁,自己认为这是一般老年人的普通现象,未引起重视。年复一年,竟然发展到小便完全不能自己控制,随时溺出,痛苦万状。以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服30剂以后小便基本能自己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疗睡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