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在.杭.州的S.女喜.欢的加...

?【仓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58,724贴子:
吧里有杭州的S亲吗&&
谁知道杭州那个宠物医院(公立的)可以给SS看病&&
我打了一圈电话&&
没一个可以给SS看病的··私立的又不放心··谁知道
能告诉我一 吗?谢了··
急死人了·
杭州的我还没发现有医院给鼠鼠看的
那怎么办啊&&
我的SS不知道怎么了
连杭州小动物疾控中心都不能看 ·· 仓鼠医疗机构也太少了吧····
我,没有这种医院吧
登录百度帐号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姓名:李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指导教师:张松
绍兴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ABSllRACT:The paperstructure offully explorses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ion of urban spaceinshaoxing――afamous cityjiangnan fromthe city’S foundationtilltoday.During the exploration,the paper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spacestructureunder the natural state and under the impact of urban planning.The papersums up the characters ofthetransgormationthe endof urban space structure in every periodsandanalyzesits mechanism.Inthe paper looks into the futuraldevelopment ofshaoxing'surban spacestructure.structureand gives some advices to the optimization of shaoring’surban spaceKEYWoRDS:shaoxing;urbanspace structure2 户明 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 成果,撰写成硕士论文《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除论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以乞.u,£,年3月2,日 绍兴城市空闻结构的历史演变第一章绪论1.研究的背景江南名城绍兴拥有近25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岁月里,绍兴城址基本 保持不变,这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史中,并不多见。悠久的历史使得绍兴拥有了深 厚的文化积淀。正因为如此,绍兴在1982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 文化名城。和别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绍兴的城市功能 和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绍兴同样面临着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绍兴在 2001年7月完成的《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确定了“三大 组团,绿色空间”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产业结构安排上,老城区以三产和旅游为 主,柯桥发展工贸结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在袍江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区1。这为绍 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历史 背景下,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对绍兴近2500年的城市演变进行研究。2.研究的意义2.1理论意义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历史,其理论的形成和演变也经历了一个长 时期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 结构理论可以分为城市空间 结构分析理论和城市空间结 构解析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解析理论 研究方面比较有影响的研究 是阿伦索从新古典经济学角 度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 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 一系列的假设,阿伦索分别 分析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和居住用地等每一种用地的 使用者之间的竞标地租,在 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整个城 市的市场均衡地租曲线,整 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就 得以确定。图1阿伦索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资料来源:转引自《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和方 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6期。I inl///一厂一- rot?i。譬,;。。.。。,与其它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一样,阿伦索的研究探讨的是一种理想状1崔砺金、潘海平:绍兴破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名城报,2002年6月14日。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态下的选址行为。在模型中,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假设,建立高度抽象的城市空间 结构模型。通过高度抽象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我们能够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某 些基本特征。比如,阿伦索模型对于西方城市的同心圆结构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但是基本模型建立以后,如果不将抽象掉的因素纳入到分析的过程中,将理 论还原到具体的过程中,这种空间结构模型是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的。由于土地 制度的不同,“虽然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也形成了一定的圈层分异特性,但其主要 是由于发展先后的不同而引起的,这和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由地价不断调节的同心 圆特征具有本质上的差异。"2在阿伦索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假定企业和个人的选 址活动只存在竞争性,而没有关联性,这只是一种割裂历史的静态分析,是不符 合城市的本质特征的。 阿伦索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是一种没有历史记载、静止的土地利用,似乎城 市是在一张白纸之上,通过一次地租竞标活动形成的。城市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城市空间结构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某一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必然是在 过去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城市空间结 构的历史分析和解析理论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在阿伦索模型中,并非不存在动态分析。这种动态分析是在理论假设前提变 动的条件下(比如地租),对于城市空间结构中各个圈层变化所作的分析,这和 历史分析是有本质区别的。 历史分析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 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的包括过去、现在 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3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是一系列的事件,事件的 载体是一个个的城市,而作为载体的城市并非是实体,是处在不断蜕变过程中的 形态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针对个案的实证研究的理论意义也就凸现出来了。2.2现实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 由农村转到了城市,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 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30%,根据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 的高速发展阶段。可以预见,未来的20年,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阶 段。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见证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城 市化浪潮和世界上最壮观的城市建设。正因为如此,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 为,2l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除了新技术革命之外,就是中国的 城市化。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达到了101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2002年)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101个城市,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以及各具 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国的历史文 化名城不但具有重要的文化职能,同时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它们也具有重 要的经济职能。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我国的城市发 展战略中,历史文化名城将承担十分重要的职能。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旅 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125页。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一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年第12期。6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必然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空间 结构的剧变。这必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造成巨大的冲击。历史文化名城作为 一种历史的存在,这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将其视作一张可以任意绘制的白纸。城市 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单单凭借一腔热情和行政意志是难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进 行有效保护的(有时行政意志并不站在历史保护这一边),而且还有可能降低城 市的运行效率和阻碍城市功能的发挥。但是,城市空间结构是可以选择的,这依 赖于人的判断是自主的。选择一个好的城市空间结构,使得城市保护与发展兼顾, 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的关键。 城市是人类的创造物,城市空间结构也是人类精神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性"(historicity)的过程。哲学意义上的 “历史性”过程,是指这个过程中,形式本身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在实践中创造着自己的规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而言,时间 进入其本质规定中。黑格尔认为,历史以精神作为其存在基础和起点,而精神的 存在与精神的自我认识是同一回事。精神是一种只有通过认识到自己才能存在的 东西,如果精神认识不到自己,精神也就不能存在,正因为如此,精神和自由是 等同的,自由是精神的本性,但精神只有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才能实现自由的本性。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精神展开的过程,也就是精神逐渐自我认 识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实现自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精神的展开过程 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并不是自由的,同样要受到必然性的约束。这里的必然 性有两重含义。首先,在精神展开之初,周围是“盲目的必然性”的广大王国, 这里的“盲目的必然性”指的是自然,即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将受到自 然的限制。第二重是指“历史中的必然’’,这种必然性并非来自过程之外的规定, 而是指这个过程的一切先前阶段上的人类活动都给后面阶段确定了基本前提和 条件。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在展示自由本性的同时,也包摄着其自由本性的对立面――必然性,正是对必然性的克服,才推动精神去实现的它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在精神的展开过程中,受第一重必然性的约束逐渐减少,而第二重必然性却贯穿 发展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总是经历着一个由自发阶段向 自觉阶段的过渡。在自发发展的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更多地反映着在“盲 目的必然性”即自然条件约束下,城市发展对各种外部条件的强烈依赖,这一方 面说明了在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城市发展空间的狭隘,但在另一方面看来, 这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和谐与协调,也往 往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认识能力的增强人们总是趋向于把城市的发展过程纳入人类 的控制之下。人们通过城市规划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由过去的自发变化过程逐 渐转变为一种自觉的变化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 度来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但这种控制也潜藏着背离城市自身发展规律的危 险。 从历史角度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了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 律,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保持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延续性无疑是非常 重要的。当然,这绝不仅仅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义上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 而是指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遵循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保持这种延续性,有助 于保持城市空间结构的同一性,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将通过对于绍兴城市空间结构两干多年来的缓慢演变以及解放以来 在城市规划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演变状况的研究,力求为绍兴在城市的发7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展和历史的保护方面取得统一提出一些建议。在宏观上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例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把握其空间发展演变趋势,这对 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的。3.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所谓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这一概念体现了一种原 子论的思想。而城市空间结构则是城市结构中与城市非空间结构并列的一个子系 统。城市形态则是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形态的概念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 和Logos(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形态学(Morphology)始于生物学研 究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术语。形态学研究强调从部分到整体的研究方法,强调 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城市形态可以被理解为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 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 本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指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特征,因此可以被理解 为城市的总体布局结构,指城市的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地理空间范 畴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常指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用地组成之间的相互 关系。 江曼琦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一 般通过布局、密度和城市形态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布局 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总是按照经济发展的区位要求,具体的分布在城 市空间的某一位置,并且根据经济活动的特殊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组合 关系及其相应的地域分异。城市布局即是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 种功能用地的比例。2.密度城市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的集约程度在地域上的分布程 度是不均衡的。相应的密度指标反映了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也是 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的反映。 3.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而引起的城市三维形态和外瞻的表现。o 本研究将充分体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这三方面内涵。在本研究中,将通过对于绍兴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布局和密度(主要是人口密度)的论述,来体现出城市形态的演变。由于本研究的时间跨度接近2500年,相关历史 资料的缺乏,使得对于某些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论述难以涉及城市要素的密度分 布。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分为4个层次: 一是城市的群体空间,在这个层次将城市视为一个点,研究城市之间以及城 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包括城市的郊区、卫星城、各类飞地以及城市的边缘4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31~33页。 绍兴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乡村,这个空间层次反映了城市的成长以及可能的演化方向; 三是城市的内部空间,指城市的各个功能区; 四是城市的微观结构,指构成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城市形态和肌理。 在本文中,研究主要针对第三层次,探讨城市的内部结构,个别地方也将涉 及到城市的微观结构,在论述绍兴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将涉及城市的外部空 间。4.研究的现状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城市空间演 变历史及其模式比较方面。这个方面比较系统的研究是90年代胡俊的《中国城 市:模式与演进》。《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城 市空间结构模式及其演变特征的专门著作,全面探讨和系统总结了在中国的具体 条件下,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发展演变的进程、特征、机理和规律,对于全面了解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总体架构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关的研究还有:邹德慈的《汽车时代的空间结构》(1987)、陶松龄的《城 市问题与城市结构》(1990)、朱锡金的《城市结构活性》(1987)等。 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献在讨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同时,谈到了优化城市空 间结构问题。直接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的研究还比较 鲜见。吴良镛在1984年第一期《建筑学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历史文化名城 的规划布局结构》,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予以了关注。朱喜钢在《城市空间集中与 分散论》中,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近年来,从城市形态演变角度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进行的研 究有很多,可以作为本论文的参考。 绍兴作为一座江南名城,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国内对其进行的研究也 比较多。通过对核心期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有关绍兴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城市建 设和历史保护方面。城市建设方面主要谈建筑设计如何体现水乡风貌,有关历史 保护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微观层面对于民居保护、历史街区保 护的规划介绍和实践经验总结,比如阮仪三、许歌的《传统民居地段的规划设计――绍兴八字桥地段规划》、林抒的《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索》等。另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比如沈福煦的《重在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与建设管理》、陈志珩和王富更的《绍兴古城保护规划初探》、王富更的《关于保持绍兴城市特色问题的规划探 讨》等。由于是关于整个城市的保护,必然涉及一些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城市格局的历史演变以及从历史保护角度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展望。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到了绍兴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吴良镛先生在《城 市规划》上发表的《从绍兴城的发展看历史上环境的创造与传统的环境观念》, 从人居环境学的角度,以绍兴城的历史发展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环境设计的整 体观念,认为绍兴城的“规划结构,功能上是合理的、科学的,在形态上是隽美 的’’,“可视为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密切结合的佳例”5。王富更的《绍兴城市人口 时空布特征和扩大城市环境容量的研究》从人口时空分布角度对80年代中期的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扩大城市环境容量的相关建议。5吴良镛:从绍兴城的发展看历史上环境的刨造与传统的环境观念,见‘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9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自幼生活在绍兴的学者陈桥驿先生的《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 绍兴城市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献。这篇文献从历史地理角度,对绍兴城自 建立直到城市规模和格局基本稳定的南宋时期之间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 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些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 文章的结语部分,陈桥驿先生认为,由于绍兴城址相当稳定,还存有大量古迹, 历史上的地名如街道、河流、桥梁等,大部分至今仍然沿用,有利于现场勘察, 绍兴是从历史地理角度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另外,车越乔和陈桥驿在大量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绍兴历史地理》 一书也是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绍兴城市本身的发展以外, 还涉及行政变迁、人口等内容。本书的有些内容,陈桥驿先生曾经以论文形式在 《地理学报》上发表,如《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绍兴地 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和《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 等。 总体来看,直接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对于绍兴城市的演变进行的历史研究还 是比较少,论文的研究角度和内容有一定的新颖性。5.研究方法与框架体系5.1研究方法(1)历史文献研究 本研究是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研究,所以历史文献研究是重要的研 究方法。绍兴地区历史文献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志相当丰富,为本研究提 供了相当多的资料。 (2)历史纵横比较法 不同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很大区别,即便是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城市空间结构也有很大区别。对于不同的城市从历史角度进行横断面和纵断 面的比较,将使我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有深刻的认识。 (3)针对个别案例的实证研究 从个别案例的角度,对事物的内在普遍规律加以揭示、验证和深化。本研究 的个案研究除了选择绍兴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外,还将涉及其他典型城市如苏州、 常熟等。 (4)数学方法 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可以对于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在研究过程 中,本研究使用GIS软件对于绍兴城市人口密度进行分析。5.2研究的框架体系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可以看作从城市空间角度对于绍兴进行的城市史研 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阐述绍兴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结构特征,剖析绍兴城市 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以及对绍兴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展望。 作为研究对象的绍兴,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名称和行政区划的变化 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及其空间范围。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lO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在《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确定的越城组团范围内,即北至104 国道北复线,东至越东路,南至玉山路,+西至绍大线的范围,其中建成区面积达 到30.27平方公里。论文中所指的绍兴古城位于越城组团环城河以内,在《绍兴 市越城组团分区规划》中称之为“古城区”。由于目前绍兴城市的发展目前已经 突破越城组团的范围,论文也将涉及整个越城区和绍兴县行政范围内袍江工业区 和柯桥镇的发展。 在民国时期,绍兴县市政当局陆续制定过一些城市规划和法规,但是由于战 争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因此,可以以1949年作为标志,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 的发展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大的阶段。在解放前传统的城市发展中由于不存在现 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属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自发阶段,在解放以后,现代城 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入了自觉阶段。《绍兴历史地理》一书认为,句践的建城立 都、六朝的繁荣秀丽和南宋的充实发展是绍兴历史上的高峰。这三个时期同时也 是绍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时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1982年,绍兴被批 准为国家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成了绍兴城市发 展的重要内容。进入90年代,随着绍兴经济的崛起,绍兴的城市空间也开始外 拓。因此,可以将绍兴解放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为80年代前、80年代和进 入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 本研究的逻辑思路如下: (1)全面考察了江南名城绍兴从建立以来至今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 对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实证研究,在考察过程中特别关注在自然状态下和 在城市规划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状况。 (2)分别总结各个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对其演化机制进行分析。 (3)展望绍兴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并对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 出相关建议。 论文的研究框图如下: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意义、现状、方法和框架 绍兴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等。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以旬践的建城立都、六朝的繁荣秀丽和南宋的充实发展 作为论述的重点,论述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此基础之上,第五章对 于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加以总结。第六章对绍兴解放以来城市空间结构 的演变加以总结,第七章论述当代绍兴城市的空间结构,在这两章的基础上,第 八章总结绍兴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第九章对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加以 展望。第十章是对全文的总结。12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第二章句践小城的建立及发展从历史记载来看,最早在绍兴地区活动的是越部族。越部族在会稽山地滞留 了3000多年,《吴越春秋》将这段漫长的时期称为“人民山居”。越王句践将国 都北迁,标志着“人民山居”时代的结束。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在府山南麓 兴建了他新的都城,称为“句践小城”。句践小城的建立以及随后山阴大城的建 立,奠定了绍兴城市近2500年发展的基础。1.会稽山地的城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由于越部族的活动局限在会稽山地,部族聚落的形成当然也就在会稽山地之中。 到越王句践时,在会稽山地的部族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一系列的“城", 其中古籍上记载的有:会稽山上城――《越绝书》记载:“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鱼池,其利不租。”嘉泰《会稽志》记载:“越王城在县东南一十里,句践为夫 差所败,以甲楣五千,保于此城也。’’ 记载:“吴王城在会稽县东一十里,夫差围句践于会稽山,伍员筑此城以屯兵。”会稽山北城一《越绝书》记载:“子胥浮兵以守城是也。’’嘉泰《会稽志》阳城里――《越绝书》记载:“阳城里者,范蠡城也。西至水路,水门一,越王城――嘉泰《会稽志》记载:“旧经云,在县西南四十七里。旧经越王墓在古城村,今城虽不可考,然地名犹日古城也。” 陆fq--。”北阳里城――《越绝书》记载:“大夫种城也。取土西山以济之,径百九十四步,或为南安。’’苦竹城――《越绝书》记载:“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其僻居,径六十步,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其冢名土山。范蠡苦勤功笃,故封其子 于是。去县十八里。"东郭外南小城――《越绝书》记载:“句践冰室,去县三里。’’ 北郭外路南溪北城――《越绝书》记载:“句践筑鼓钟宫也,去县七里。其邑为龚钱。’’6 以上一系列“城”,大多规模较小,加上时间久远,今天大多无法考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部族人口的增加,聚落分布局限在会稽山地的情况开始 改变。《越绝书》记载,句践在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将统治中心转移至会稽山北, 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标志。根据清代学者毛其龄的考证,地点就在在今天平水镇 的平阳。7这一变化说明,越部族的生产活动范围,开始由会稽山地进入山北一 系列的山会冲积平原,这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6以上记载均转引自《绍兴市志》,379页。7车越乔、陈桥驿:《绍兴历史地理》,7页。 绍兴城市宅间结构的历史演变2.句践小城2.1句践小城的选址及建立越王句践四年(公元前494年),越国在同吴国之间的军事斗争中被击败, 越王句践被迫到吴国充当人质。3年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句践得以返回越国, 根据《吴越春秋》记载,“吴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 北薄于海。”但是,越国仍然处在吴国强的军事压力之下,对于越国而言,建立 一座能够抵挡吴国入侵的城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句践七年,越王谓范蠡日:‘今欲定国立城,人民不足,其功不可以兴, 为之奈何?’范蠡进言日:‘今大王欲国树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 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8从范蠡的都城选址思想来看,都城除了“平易” 以外,还要求交通便利,以便能够控制周边广大的腹地。 山会冲积平原和崎岖的会稽山地相比,确实可以称之为“平易’’,但是由于 山会平原在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因此必须依靠平原上海拔较高的孤丘作为立足 点。当时在今天绍兴古城范围内,冲积层上存在的孤丘达9处之多。,其中,较 高的种山(今日的府山、又称卧龙山)(76米)、蕺山(又称戒珠山)(52米)、 和怪山(今日的塔山、又称龟山)(32米),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另外,越 部族当时已经在这些孤丘上建立了一系列的聚落。 从宏观的区位条件来看,这一地区位于会稽山山麓与于越在杭州湾南岸的海 防要地固陵、石塘、防坞、杭坞一线之间略偏南的位置,负山面海,而山会平原 的东西两翼分别以东小江(曹娥江)和西小江(浦阳江)作为屏障。10 另外,在越国的统 治中心在进入山会平 原之初,山后盆地是其 重要的后方基地。因 此,通往后方基地诸 暨、义乌、东阳、浦江、 金衢等的路线就成为 越国的生命线。现在这 些山后盆地联系山会 平原,依靠浦阳江谷 地。11但是在古代,浦 阳江谷地和山会平原 之间由于受“临浦湾" 的阻隔,并不相通。12当 时从这些盆地通往山 会平原要从诸暨盆地8引自《绍兴市志》,379页。图2绍兴城的地理位置 资料来源:引自《吴越文化论丛》,358页。9这9处孤丘为种山、蕺山、怪山、自马山、彭山、鲍郎山、蛾眉山、火珠山和黄琢山。 10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吴越文化论丛,357页。 11现代浙赣铁路和杭衙公路都经过浦阳江谷地。 12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89页。14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的东北出发,越过会稽山脉的低岭,再顺着若耶溪谷地进入山会平原,再折向北, 和山会平原的东西大道相接,而这个相接的位置,就是今天绍兴城市所在的位置。 因此在整个山会平原上,绍兴城市所在的位置确实是建城立都理想之地。 但在当时,越国处在吴国强大的军 貉# 事压力下,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座能 够抵御吴国入侵的城池,另一方面由 于时间紧迫,这座城池的规模又不可 能很大,不可能将全部9处孤丘全部 包括进去,因此只能选择在9处孤丘 中海拔最高的府山的东南麓,于公元 前490年建立一座小城。 据史书记载,“范蠡乃观天文,拟 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干一百二十 一步(《越绝书》为周二里二百二十三 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 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 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 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越 绝书》将这座小城称之为“句践小城”, 又称“城设五门,其中陆门四、水门 一,不为壕壑。城内设宫台,周六百 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一 丈六尺。富有百户,高一丈二尺五寸”。 小城城址的选择是十分得当的。绍 兴地区现有的城镇大都是在后来一些图3古代绍兴附近地图及道路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94页。甏/--一B、 t毒≥:)召缆麓湾 若海 囊舔镌皇瞧透大型的平原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现在的柯桥、安昌等。早期建立的孤丘 聚落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发展成为城镇的的。M而现在的绍兴城就是在句践小城 这个孤丘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句践小城的政治经济地位重要以 外,选址的科学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府山东南麓是十分理想的建城地址。府山在地形上,北麓陡峭,南麓缓倾, 从西南到东北一共有6个高阜,其中第四高阜最高,第五高阜南麓坡地最广,拥 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建立宫室,并从事垦殖。15同时,府山这一带富于泉水,满山 的林木一方面有效的改善了都城小气候,又满足了城市的燃料需求。同时,府山 在军事上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小城在建设上,“缺西北示服事吴也"(《吴越春 秋》),府山也就成为了小城西北方向的军事屏障。另外,范蠡在府山最高的第四 高阜上建造了一座飞翼楼16,从飞翼楼上可以北眺江滨,作为监视吴国的了望台。 句践小城虽然历经历史的沧桑,但今天府山东南麓一带的格局还是和当时相 差不远。17由于地形特征基本未变,句践小城城墙的位置可以基本确定。句践小 城在西北以府山为城,成弧形;由府山西尾起修筑西城墙,转向南城墙,即现在13引自《绍兴市志》,379页。 14车越乔、陈桥驿:《绍兴历史地理》,94页。 ”陈桥驿:绍兴,见《中国历史名城》。16位置在今望海亭处。17钟华华:越国勾践小城遗址及其保护规划,城市规划,1985年第1期。15 F*域m≈目结目∞自±《女的早偏门至风仪桥,东城墙由风仪桥起,经作揖坊、宣化坊至府山东段。城郭形 状.正好呈”一圆二方”,周长大约为1800米,与《吴越春秋》的记载“周千一 百二十一步”,约1500米.相差不大。 后代的城门是在当时城门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早已毁坏,但痕迹尚存,位置也可以确定。南城墙西端的城门,为环城西路的入城口。南城门已废,但拜王桥w还在。东城墙处有两座城门,~座位于今酒务桥处,是水、陆并存的,另一 座陆门在镇东阁处(50年代被拆除)。这样一共有陆门四座,水门一座,与文献 记载相符合。图4句践小城在现在城市中的位置2.2句践小城的规划特点图5名为“旧子城图”,本来附在明万历《绍兴府志》上,尽管不是当时的地图.但还是反映了当时句践小城的城市格局。从这幅地图所反映的句践小城的格局来看,旬践小城的规划布局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1从规划布局来看,各种政治机构及统治阶级多占据地势较高的府山南麓,部族成员大多居住在地势低洼之处,这体现了严格的以礼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整个小城|三【府直街作为轴线,南北轴线感很强。在以后的年代中,府山东南麓就 一直承担着城市的行政功能。 除了南北向的府直街外,还有一条东醒向的道路,从现在的风仪桥至清 凉桥,与玉带河平行(河已填)。4位f趣{台轴线±.越目军民为袁iW句照∞#重.±桥目就跪拜,&g 2 F*#m}MF目∞目史演变3 规划布局具有发 展眼光。当句践小城难咀容纳更多的人El时,通过 城东的河、路向外扩展, 从而形成未来城市发展 的骨架。句践小城建成后 不久,很快又在其东侧修 建了大城,充分说明了小 城规划布局的弹性,一 4引水入城,创造了水陆并举的交通模式,为后来绍兴的水城特色 奠定了基础。 2500年前,由于生 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括 动受到自然环境的种种 限制。限制之下,也就产 生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尊 重。甸践小城的选址,无 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 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 点。在山会平原建立之 初,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沼 泽,人类的生产生活必然 要依托崛起在平原之上 的孤丘,建立聚落。后来 的宁绍平原很多城镇都是 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发展 形成的。选也就是今天宁 绍平原很多城市内都有山 体的缘故(除了绍兴外,还有余姚、镇海、慈溪、宁波等)。现在这些山体很多 都成为了公园,在丰富城市生活,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句践 小城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引水入城,进行功能分区,通过图5旧子城图 资料来源:转引自《越国勾践小城遗址及其保护规划》.城 市规划.1985年第1期。严谨的布局体现封建札制,形成了绍兴城市最初的空间结构。3.山阴大城3.1山阴大城的建立句践小城筑成之后,很快范蠡又在其东侧建成了山阴大城,史称“蠡城”。山阴大城规模,规模lo倍于句践小城。根据《越绝书》记载,大城周二十里七”#4¥:祷目日&十#遗m&其保p*划,%市≈划.1985年Fl期 目*城mi目鲒构的历史*女十二步.设陆门三,水门三,不筑北面。”大城将周边的塔山、蕺山、火珠山、 鲍郎山、峨眉山、彭山、自马山等7座孤丘.囊括其中,加之位于句践小城内的 府山,形成“八山中藏”的雄伟气势。21图6小城和太城在现在城市中的位置从防御角度讲.。不筑北面”在当时来讲是不大可能,可能这里仍指的是旬 践小城西北方向不筑城墙,依托府山进行防御。图7是《越国文化》上的一幅图,上面标明了作者认为的小城和大城的位置。根据《越绝书》的记载来看,“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约为8500~8700 米,另外城市的格局是“八山中藏”,图5中城墙约为7700米,造成差异的原 因在于史书中的长度包含了一段小城城墙。如果在7700米的基础上,加上大城 以西一段小城城墙,约900米,总长为8600米,和史书的记载比较接近。”这样来看,图6中大城的位置比图7更为准确。”21;;:;;ii;;:品。。自f十城和大城*Ⅻ.城墙有重叠.ⅢⅡ十城日北i自Z“府m*城,容易遗&*算±∞§异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图7《越国文化》上的小城和大城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越国文化》,158页。范蠡自称“承天门制城,合气于后土”,并按都城要求,在城内及城周围建 造宫台,在塔山建游台、灵台,在淮阳里建离台,在高平里建中宿台,在安城里 建驾台,在稷山建斋戒台,在石室建燕台,又立苑于乐野,以供句践“斋于稷山, 往从田里;去从北郭门,熠龟龟山;更驾台,驰于离丘;游于美人宫,兴乐,中 宿;过历马丘,射于乐野之衢;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23这些宫台 苑囿可供越王和侍臣游乐嬉戏。这些具有早期皇家园林性质的宫台苑囿,可以视 作绍兴园林的滥觞。另外,为了观察天文现象和天气现象,已掌握天气变化和气 候变化的规律,范蠡在塔山上还建立了世界上较早的天文台和气象台。z4 山阴大城内街道的布局,根据《越绝书》的记载,推测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 路各有两条,交叉成“井”字形。东西向上街由酒务桥至五云门(水、陆并存, 陆路为今东街),东西向下街,由风仪桥到东郭门(今鲁迅路)。南北向左街由小 江桥到南渡桥,水陆并存,位置在今解放南北路,南北向的右街由斜桥至马坊桥, 位置在今天的新建南北路。2523转引自《绍兴市志》,380页。 2I杜文和:《乌篷醉卧镜中行――绍兴》,25页。 25转引自《越国文化》159页。19 F“城『Hi目F目∞Ⅲ史演变图8大城内的街道在范围广大的大城内,除了街道、河流、屋宇、工场外,还保留着 许多的牧场和耕地。26但是越国大多数的生产活动,如养殖、伐木、盐业、冶金主要还是在城外进行的。由于山会平原的河流基本上是 南北向的,这对当时以舟揖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越国的说.东西向的交通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越国于公元前490--前489年, 在山会平原东部开挖了一条人工运 河,被称为山阴故水道,并且利用开 挖故水道的土方,在紧邻故水道的北 岸建成了山阴故陆道。山阴故水道西 部的生产活动基地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很难知道山阴大城更多的情况。城内河道应当比小城多”车培乔、*桥#;‘目*Ⅲ史地4',97页图9山阴大城周边的经济军事基地 资料来源:绍若市博物馆起绍兴城东郭门,西至今天上虞市东关镇,全长约20 7公里,使得绍兴城和东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得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山阴大城不可能像周王城制规定的那么严谨。从《越 绝书》的记载来看,山阴大城的建设使得句践小城的一部分功能疏解到山阴大城。 大城从规模来看,既便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些大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 句践小城是越部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而大城则是越部族的经济中心和 生产基地。直到解放后绍兴城内仍有大片农田和鱼荡,可以作为证明。小城的迅 速建成,为大城的修建赢得了时间;而大城的修建则保障了小城的供给,进一步 巩固了小城的基础。 从此,这里成为越国牢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句践“十年生聚,十 年教训”的复兴计划获得可靠保证。以后的绍兴城市就在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的 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蕺山图10小城和大城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绍兴历史地理》,96页。21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第三章从秦汉到隋唐――绍兴城的进一步发展本章将论述绍兴城市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的发展 可以分为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由于鉴湖的形成和北人的南迁,使得绍兴的城市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1.秦汉时期的绍兴依托大城和小城,越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句践于公元前473年击 败吴国,越国成为了当时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句践于公元前470年迁都琅琊2 7。 迁都以后,绍兴的地位从于越部族的政治经济中心下降为部族的一个后方基地, 大城和小城的城市发展也就陷于停滞。 越王无疆九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击败,越部族的势力退回到钱 塘江以南地区。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了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由于这里 曾经是越部族势力的中心,越部族的势力在这里根深蒂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秦始皇不愿在这里建立郡治,而在这里建立山阴县治。做为会稽郡下面的一个县, 绍兴失去了昔日越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西汉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西北的军事上,对于江南的开发没 有重视,绍兴地区发展比较缓慢。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一带“地广人稀”, 城市建设也陷于停顿。到王莽“始建国时(公元9 ̄13年),蠡城尽”,这可以说 是绍兴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的挫折。 范围广大的会稽郡,一直维持到东汉中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面积过 大的行政区划确实不便于管理,于是出现了分郡的要求。至东汉永建四年(公元 129年),吴(郡)会(稽郡)分治得以实现,会稽郡治设在山阴,这里再次成 为当时浙江地区的第一大城市。但是总体而言,秦汉时代绍兴城市的发展是相当 缓慢的。2.鉴湖的形成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巧妙利用了绍兴地区自南而北 的“山――原――海"台阶式地形,在绍兴城南围筑鉴湖,兴建了五云门至曹娥江的东湖堤以及常禧门至浦阳江的西湖堤。山阴故陆道和山阴故水道被巧妙地加 以利用,成为鉴湖北堤以东的一段和东缘,从而大大减少了筑湖的工程量,这也 是鉴湖能够迅速形成的原因之一。 鉴湖属于湖泊蓄洪和洼地蓄洪工程,是我国古代长江以南最大的农田水利工 程之一。工程的主要部分是围堤,东段长72里,西段长55里,全长127里。围 堤并非都是永和年间所建,维修利用了以前修筑的湖堤。从绍兴城东南稽山f-iN27今山东省胶南县附近。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禹陵全长6里的驿路作为分湖堤,将鉴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为东湖,面积 约107平方公里;西部称为西湖,面积约99平方公里。东湖的水位一般比西湖 高出O.5~1米。嘉泰《会稽志》记载:“凡城东南门有埭,皆以护湖水,使不入 河;西门因渠漕属于江,以达行在所;北门引众水入于海。” 鉴湖距离绍兴 城南只有百步,湖 水穿城而过,以城 南为上游,城北为 下游,为城内河道 提供了充足的水 源,这为绍兴成为 一座水城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 除了对于城市 的影响,鉴湖对于 绍兴地区的影响更 是巨大的,一方面, 鉴湖拦蓄了来自南 部的洪水,基本消 除了山洪对北部平 原的威胁:另一方 面,鉴湖为北部山 会平原的农业发展 提供了的可靠的自 流式灌溉水源,加 快了山会平原的综图1l古代鉴湖水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绍兴历史地理》,123页。合开发与发展,从而促进了绍兴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绍兴随着鉴湖的围筑,山会平原得到了迅速的开拓,绍兴地区经济日渐繁荣,城 市也有了新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朝廷被迫南迁,大量中原居民也随之南来。绍 兴成为了一个北方移民安家落户的理想之地。当时,从北方迁入绍兴的显要家族 有王羲之、谢安、李充等,一般的平民,为数必然更多。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出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局面(《晋 书?诸葛恢传》),当时甚至有人提出迁都会稽的主张(《通鉴?晋纪》)。南北朝 初期,山阴有“海内剧邑”之称。刘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朝廷以会稽、 东阳、永嘉、临海、新安五郡置东扬州,州治设在山阴,这样山阴县城就成为五 郡的首府,与建康(今南京,时为扬州州治)东西相峙,成为我国东南的两大都 会。 根据《宋书》的记载,这一时期,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长官昼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夜不得休,事犹不举"。28城内商贾云集,百物汇聚,店铺林立,市场密布,甚 至连葱、葛、糖之类的日用品也分别设有专门的交易市场。《全晋书》中就有对 于南北朝时期山阴城市场状况的记载。就经济规模而言,绍兴城内的商业此时已 达到相当程度。 由于北方人士的南迁,加快了宗教在绍兴地区的传播,各种宗教建筑也就随 之出现。绍兴城内的寺院,西晋时期还没有记载。东晋时,绍兴城内出现了4 座寺院,如戒珠寺、光相寺等。到南北朝时,城内寺院发展到7座。 东晋末年,许询开始在塔山上修建应天塔。应天塔尚未建成,许询便去世了, 后来在岳阳王萧察师的参与下建成。删在澄贯和尚的主持下,南朝梁天监三年(公 元504年),大善寺建成,逐渐成为城内的活动中心。如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加,南朝齐已提出把山阴县分为两县 的建议,这一建议在陈代(公元557"-'588年)得以实现。作为郡治的山阴县, 包括郡城内外,都划分为山阴、会稽两县。这是会稽县在历史上首次出现。 鉴湖的形成和北人的南迁是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大发展的两个重要 原因。如果说北人南迁是外部条件的话,鉴湖的形成则是绍兴人民充分改造自然 环境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绍兴的城市地位得以迅速提高。这一时期,城市人 口增加,商业繁荣,城内出现了三个衙门,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内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功能要素――寺院。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绍兴城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4.隋唐时期的绍兴4.1罗城的修筑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4年),越国公杨素修郡大城,史称“罗城",这 是自蠡城建成以来第一次有记载的城垣修葺。根据《嘉泰会稽志》的记载,罗城 在山阴大城的基础上,加广至24里250步,设4座陆门,1座水门。31同时,杨 素又以原来的句践小城为基础,扩建成周长10里的子城。强隋代子城是在原来 句践小城的基础上向南扩充,西北两面同样以府山为城,东南两面建城垣。 经过这次扩建,子城与罗城相互衔接,使得绍兴城的轮廓基本确定,今天绍 兴城环城公路与罗城城垣基本相合。在地形图上测算,罗城的实际长度大约为 10公里左右,与“24里250步"(约为12公里)有一定差别,可能《嘉泰会稽 志》的记载将子城的东段城墙包括在内。子城“周十里"(约4900米)应该是将 府山也计算在内,城垣的实际长度只有3100米左右。28转引自《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59页。 29张能耿等:《越中揽胜》,55页。 30娄如松:《绍兴古迹笔谭》,222页。 31转引自《绍兴市志》,380页。32同上。 m*#m±M结构∞Ⅲ±*变图12罗城及子城在现在城市中的位置4.2唐代的绍兴白杨素之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主持兴修了从 越州州城至萧山的浙东运河,新筑运道塘(纤塘路),这是绍兴有记载的第一条 石塘路。这条路主要是运河船舶的纤路。从这条路的修建,可以想象当时运河上 船舶的众多和运量的巨大。这一时期,运河的东段即越州的州城到曹娥江之间, 是利用鉴湖航行的。因此,所有的船舶都必须驶入州城,然后从都赐堰进入鉴湖。当时在州城内,船舶如梭的景象是可咀想见的。浙东运河的建设使得绍兴地区东西方向的联系得到较强。唐乾宁(公元894~898年)年问,钱谬修建罗城,绍兴的城市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钱锈的孙子继承吴越国王位后不久被废。他在越州府山以西建造了一个王家园林――西园,内置园亭,栽植花竹,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景观。在唐代,绍兴城内寺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唐末,城内寺院增加到15座, 著名的有千秋观、紫极观、开元宫、延庆富、开元寺、延庆院、镜水院等,这些 寺院给绍兴的城市格局充实了新的内容。 F*#m{目F#日勺自±日女第四章从宋代到民国――绍兴城市格局的确定及其发展本章将论述绍兴城市从北宋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的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南 宋时期北方战乱,使得绍兴城市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发展,形成了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绍兴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基本稳定,一直到民国时期,并没有发生太的 变化。1.北宋绍兴的城市建设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绍并也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一方面内修州宅, 另一方面外修城池。北宋乾德(公元963―968年)初年,困塔废绍兴城内又重建了应天塔。到北宋淳化(公元990~994年)以后,在大善寺内又修建了大菩塔, 这样.绍*城内三山两塔的空间格局正式形成。这一时期,西园得到进一步的完 善。至宋皇祜年间(公元1049~1054年),开始修筑罗城和子城的城壕。”图13宣和城在现在城市中的位置”H前的F城Hf城均}女#*。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北宋嘉祜(公元1056"---1063年)年间,越州知州刁约重修子城,当时城高 20尺,长9800尺(约为3000".-'3200米),有5座城门,其中陆门为镇东军门、 秦望门、常禧子城门和酒务桥门,水门为酒务桥北水门。秦望门在南面,距离鉴 湖只有百步之遥。北宋子城的位置和隋代子城基本重合。北宋宣和年间(公元 1119"--1125年),太守刘显宗为了抵御方腊起义军攻城,“尝缩减其西南隅’’”, 子城也就相应的缩小,位置基本上和句践小城重合。2.南宋绍兴的发展2.1历史背景南宋时期,绍兴的城市建设出现过一次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金兵南下,宋高宗赵构渡过钱塘江,驻跸 越州。这样,越州第一次成为了南宋的临时首都。同年十二月,因为金兵紧追, 宋高宗东奔,从海上避难到温州。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四月,金兵北撤, 南宋朝廷再次返回越州,以州治作为行宫,越州第二次成为南宋临时首都,时间 达1年零8个月之久。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拥入绍兴,绍兴城内“空第皆给百官寓 止",连寺院庙宇亦成为寓所。公元1131年,为巩固南宋的中兴之业,宋高宗改 元为绍兴元年,同时也将越州改称绍兴府,这是绍兴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 中。至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初,南宋虽然迁都回到临安,但绍兴仍然是王室的陵寝所在,又是赵氏宗室的重要聚居地,朝廷宫学也创办于此,绍兴实际上成为了南宋的陪都。 政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至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 状元王十朋所见绍兴城是“鳞鳞万户,龙吐戒珠,龟伏东武,三峰鼎峙,列嶂屏 布,草木茏葱,烟霏雾吐,栋宇峥嵘,舟车旁午,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 (《会稽三赋》)的景象。2.2城市的主要格局南宋时期,大量北方移民的涌入使得绍兴地区人口猛增,由于长期的围垦再 加上泥沙的淤积,古代的鉴湖除了一些低洼处以外,到南宋时期,大部分已成为 了耕地。34转引自《绍兴古迹笔谭》,2页。 **城m±∞结构的Ⅲ史*女图14南柬时期的绍兴 资料来源:‘绍兴历史文化城保护规划-圈则》在圉14这张南宋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鉴湖已经基本湮没,只留下一些湖泊和河网。另外,从图上来看,绍兴府的府治、山阴和会稽两县的县治在城内 的分布表示得比较明确。绍兴府治、山阴县治都位于子城内。城内“八山中藏” 的空间格局表现得比较明显。由于山阴和会稽两县两县的分界线是当时贯穿绍兴府南北的府河,故又称界 河。界河从南边的殖利门流入,经过鲍家桥、舍子桥、大云桥、清道桥、县西桥、小江桥.折向东,经香桥又向北折,经咸宁桥、安宁桥,出昌安门,注入三江口。 中间支流纵横,河上桥梁众多,连接山阴和会稽两县。河西为山阴县,河东为会稽县。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绍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重新修筑了城墙和城门,俗称“柬城”。“宋城”周长24里,设9座城门.“东日都汹门、五云门,东南日东郭门、稽山门,正南日殖利门,西南日西偏门、常禧门,正西日迎恩门,北日三江门”35。同时新建或修建城内道路、河渠、桥梁,新建或扩建库房、场局、馆驿等,使得城内厢坊建置、街衢布局、河渠网络,无不井然有条。南宋时期,绍兴城市规模及其繁华景象.除临安外,与金陵齐名,陆游因此说:“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荆、扬、粱、益、潭、广皆莫敢望也。”(嘉寨《会稽志?序》)就浙东地区而言,绍兴实际上承担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在政治上.浙东安抚史、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路级机构都设在城中,城中还有天庆宫、报恩观、天长观等行宫和皇室祭祀点。”:;:嚣i嚣罐譬‰。;,。。,; 目※城m2ⅫF目∞Ⅸ史演变2.3河街格扃的形成河新瓣辫露I I城乡水上交通发达,达到了“堰限 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 达吴”的程度,有“控四郡(杭州、 宁波、台州、金华)而势雄,布八 ttt 邑(山、会、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而地广”III璧-j i- 量瘩 f _Zr‘1-蟊 二jI ■.翟 ■舅 耳●一槲纛誊鼍日。睡髂融槲I} ~叫器一鼢氯渤疑霸h绍兴城市河道网络的形成及其 “一街一河”、“一河两街”、“有河 无街”的街河布局成因,明代地理 学家王士性有过考证,他在其所著 《广志绎》写到:“绍兴城市.一街 则有一河,乡村一里半里亦然,水爹篓多’二通资料来源:引自《中国城市建{受史扎179页。 道如棋局布列,此非天造地设也? 或云:‘漕渠增一支河月河,动费官 币数十万,而当时疏凿之时,何以用得如许民力不竭?’余日:‘不然,此本泽国,其初只漫水,稍有涨成沙洲处则聚居之,故日菰芦中人。久之,居者或运泥土平基,或作圩岸沟渎种艺,或浚浦港行舟往来,日久非一时,人众非一力,故河道渐成,甓砌渐起,桥梁街市渐饰。一”也就是说,王士性认为绍兴城内的水 网系统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加上人工的填掘整理,逐新形成的。2.4坊巷嗣的形成坊市制是自战国吐来城市社区划分和市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这种制度 下,每一个城市都被划分为政治区、居民区和市场区三太部分,其中政治区是官府各级机构聚集区和办公场所,居民区则又分为一个个由由政府指定的狭立的“坊”(汉代称为“里”),每个坊均有高墙围绕,坊内居民不得随意设门,行动 上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市场区是政府划定的商业区域,称为“市”,大的城市一般设多个市,小的城市只设一个市。市的四周也有围墙,居民的一切经济活动 均必须在市内进行。市门定时启闭,其括动规模和时间完全由政府控制,并设有 市官进行日常管理。整个城市由高大的城墙围圈.城墙外便是农村,城乡界线十分明确。显然,这种城市布局和管理对城市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因此.随着各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唐束五代十国起,坊市制便开始呈现出挫懈 的迹象。进人宋代,更是全面走向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坊巷聚居制。所谓”转引自御*市寿》,382Ⅲ“转引自{g*m{’,3S2页 绍兴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坊巷制”,就是以坊为名,按街巷分地段规划的聚居制度。一般,跨街巷都建 有“坊表”,“坊表”上书写坊名,表示两表所截取得街巷的名称,其长度基本上 相当于原坊界地段长度。坊内的街 道和城市干道相通,原来封闭的坊 就演变为四周围以矩形街道网的 开放的街区。从苏州的《平江图》 来看,共有65座坊表,只有坊名, 而不见坊墙和坊门,可见市坊制度 已逐渐瓦解了。实际上,城市聚居 从此由开敞型的“坊巷"来组织, 而不按封闭的“坊”来组织。“坊” 的本义已经不在了,“巷”才是真 实的存在。绍兴城内的一些坊名到 清代也就逐渐被弄(巷)名所取代。 这种坊巷聚居制北宋时在以都 城汴京为代表的一些城市中就己 初步形成。到南宋则更为普遍和成 熟,浙江地区的城市由于经济发 达,无疑又是最为典型的。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 1008"---1016年),绍兴城内仅设32 坊,到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1。避思西儡例如圭薹河道 齐 器二二霎薹鑫_主要紫篝=城 门图16南宋绍兴城厢坊示意图 资料来源:引自《绍兴历史地理》,96页。年),已扩大至5厢96坊。同时, 城内设照水坊市、清道桥市、大云桥市、大云桥西市、龙兴寺前市、古废市、驿 地市、江桥市等8个集市39,形成了城内商业网络。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市场 主要设置在府河沿线。城内和城郊共有集市20多处,每年还定期举行“灯市”, 参与交易的商人许多来自周边州郡乃至海外诸国,盛况空前(嘉泰《会稽志》卷 七)。 尽管在乡、里的设置方面,山阴和会稽两县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在绍 兴城内厢坊的设置已经开始打破两县的传统界限。第四厢的范围实际上既包括了 山阴县的一部分,也包括了会稽县的一部分。这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南北朝 末期以来两县在城内的界限,已经不符合实际的需要,统一的绍兴城市规划的雏 形开始出现。表l南宋绍兴府城厢坊建置表40 厢 第一厢 坊 外竹园、里竹园、晋昌、元真、外钟离、里 钟离、静林、甘露、外梧柏、里梧柏、杏花、 亲仁、目连、季童、义井、新路、小新、都 亭、法济、孝义、礼烟等22坊。 棚楼、花行、日池、月池、照水、小德政、 宝幢、庆陵、石灰、朴木、乐义、永福、押 队、诸善、上党、义井、祥符、詹状元、莫 状元等19坊。第二厢39濮波著、潘洪海摄:《老街漫步?绍兴》,61页。 ∞转引自《绍兴历史地理》,22页。 ¥X城m≈目F均∞m史演§第三厢第四厢西河、小驿、南市、富民、华岩、铁钉、慧 兰、德蕙、大市门、冶平、甲子、开元、南 观仁、狮子、云西、菩提、堤灵、植利、采 家、柴场、京兆、天井,水沟、大新,河南、 施水、船场、府桥、桐本、懂木、爱民等31 坊。 贤良、火球、少微、板桥、北市、瓦市、双 桥、术澄、新河、太路、石敷、铺鳞、武勋、 书锦、迎思、草虢、笔飞、斜桥、戒珠、王 状元等20坊。第五腑教德、卧龙、车水、显应、秦望等5坊。秦汉以来对于绍兴城市外部自然环境的改造为宋代城内进行的大规模的城 市建设打下了基础。经过末代的发展,绍兴城市的街巷格局己基本奠定。现在绍拦城内的街巷的名称,大部分就是这个时候流传下来的。直至清末及民国,绍兴 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3宋代以后的绍兴3.1元代的绍兴囱17元城在现在城市中的位置 F*城市穹ⅫF杓的Ⅲi《!南宋之后,绍兴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墙修缮、道路铺设、河道疏浚以及 园林、古迹修复等方面。宋代绍兴城墙系夯土打筑,从元代开始用砖筑城墙。明 万历《绍兴府志》载,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浙江廉访佥事笃满帖睦尔,增筑绍*城墙,把府山以西的广规乡划到城内,“始甍以石,开堑遗之”。在城市管理方面,元代改厢为隅,设4隅、137坊,并设置录事司进行管理。图18旧越城圉 资料来源:转引自‘绍辩城市竖向形击发展模式研究》,同济大学硬士论文从图18上的“绍*路。可以判断,这张图应该反映的是元代的绍兴。从图 上的情况来看,在府河以东,会稽县镜内还有一条南北向河流(今中兴路位置), 南市、北市咀及花行位置比较集中,位于今城市广场以南解放路两侧。城内寺庙 众多,遍布全城。会稽县境内,河道纵横,地块比较零碎,山阴县境内,地块相对完整。因为大善塔毁于庆丰三年(公元1197年)的太火“.图上丈善塔已不存。3.2啊代的绍兴明代.国家对于。高筑墙”政策比较重视,因此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 秋。绍兴遭到台风袭击,城上楼堞毁掉一半,知府南大吉很快加以修复。”崇祯 十六年(公元1643年),受北方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威胁,绍兴当局又在城郭外增设了5处耳称.毗加强防御。明代,绍兴城内有记载的主要街道有:紫金街盼府直街)、横街(今府横街府.4。1;::;黜?嚣麓晰- d*城市空Ⅻ结构的日史演变桥以东)、江桥至南堰I'I(-4"14-放路江桥至南门)、坊口大街(今东街)、南街(今延安 路)、火珠巷(今光明路)、水澄巷(今胜利路,从解放北路口至红旗路口段)、西小 路(今仍旧名)、大路(今上大路)等。”图19明代的主要街道据清代《越中杂识》记载,明代绍兴府城内设有石牌华表,多建于万历、崇祯年间。牌坊有四柱,中间二柱在街心,外面二柱跨街傍屋。这与今天城市规划 中的红线控制和建筑退界控制极为相似,既有取缔违章建筑的作用,更为街道增 加了空间层次,赢得了“天下绍兴路”的赞誉。从明代万历年问的绍兴地图来看,府河以东南北向的河流已废。府河作为城 内的主要河流表现得比较明显,府河上桥粱众多,联系东西的会稽、山阴两县。41Ⅲ自‘F*市喜).391面 g*#m±Ⅻ姑构的Ⅲt演变图20明玎历旧越城图 资料来源:转{r自《绍*老屋》,i02、103页3.3清康熙时期的绍兴经过历代的建设,至清代,城内街巷普遍建成石板路,街河网络也更为完善, 康熙《绍兴府志》记载;“都城中河道错若绘画,自通衙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 绍兴城内,衡河并举,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坊巷纵横。 此时,子城己废,但是府河以西,府山一带仍然是政治功能集中的地方,城 的西南有校场,府学在会稽县东南。 Ⅺ*#_lj≈HF构∞Ⅲ史#{图2l消康熙绍兴肝域图 资料来源:《绍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则》3.4清嘉庆时期的绍兴圈22嘉庆年问的绍兴 资料来源:转引自《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则》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图22是一幅清代嘉庆山阴县志上的绍城分治图。图上反映了绍兴三山两塔 (大善塔和应天塔)的城市格局。在这幅图上,河道很明显,道路只以虚线表示, 这反映出河道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当时城内还有几处小型的湖泊。 这一时期和以前相比,城内增添了许多文化设施。一方面,学校增多,城内 有府、县、社学和龙山、蕺山、稽山、五云书院等共计12处,比宋代增加了3 倍。另一方面,道观寺院进一步增加,到清代中叶,城内寺院总数达到56处。3.5清光绪时期的绍兴到了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绍兴城内河网结构进一步完备,形成了一 个完整的体系。城内共有河道33条,总长约60公里;石桥229座;大小湖池 27处,总面积约35公顷,构成“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典型水 城格局。河道处遍设下河踏道,有“马面踏道"、“元宝踏道”、“一字踏道”,既 可供船只靠岸,也便于居民下河洗涤。 城内以南北向府河为中心,从南f-j:jI鉴湖水,经大江桥东折,至香桥向北, 出昌安门流入山会平原。府河再加上城东的稽山河、城西的环山河两条南北向主 河道,使鉴湖水与山会平原水网相连接。与稽山河、府河、环山河相交的东西河 道,在府河以东自南至北主要有:罗门河、投醪河、南街河、都昌坊河、咸欢河、 缪家桥河、会源桥河、鱼化桥河、东街河、断河头、广宁桥河、萧山街河等:在 府河以西自南至北主要有:和畅堂河、狮子街河、前观巷河、后观巷河、酒务桥 河、水澄巷河、新河、上大路河等。 城内河街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以南北向府河,东西向上大路河为主脉,以 环山河和若干东西向河道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路网络。 城四周又环以内外护城河。在9座城门中,8座为水城门。城东有东郭门、 五云门、都泗门与浙东运河相通;城南有稽山门、南门与鉴湖相连;城西南有水 偏门与鉴湖相通;城西北有西郭门与浙东运河相通;城北有昌安门与山会平原水 网相通。 城市的功能分区,也与河道分布及交通便捷状况密切相关。城内府山及县西 桥一带,河道宽阔,为府署县衙分布区;城南飞来山一带地处河网上游,地势高 燥,主要是绅士官府居住地;城市北部地势较低,河道密集,交通方便,成为商 业集中之地;城区东北蕺山附近,街河狭窄,设有大量锡箔等手工作坊。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图23绍兴府城衢路图 资料来源:转引自《绍兴老屋》,104、105页。绍兴府城衢路图印制于1892年,和前面的地形图相比,绘制得相当准确了。 城内开始出现了汽车站(五云门以西)、成章女校(应天塔以东)等中国传统城 市所不具备的功能要素。当时城区共分为42个坊,各坊的划分面积差别很大, 估计和人口分布有关。城区东北部坊最多,应该是人口分布的密集区。3.6民国时期的绍兴到民国时,绍兴的城墙仍保存完整,总长13566米。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 绍兴县,县衙设在县前街原会稽县署内(鲁迅电影院与工人文化宫处)。“ 1913年,张荣堂在铁甲营营桥建立发电厂,后来转移到偏门。随着电力供 应的增加,绍兴的各种工业也发展起来。早期的工业规模都比较小,以轻工业为 主,比如碾米厂、面粉厂、火柴厂等,也包括一些小型的机器厂。这些工厂中,44张能耿等:《越中揽胜》,27页。37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碾米厂大都设立在城I'-J多'b,别的工厂或者直接设置在交通便利的下大路、大江桥、 小江桥、斜桥一带,或者在这些地区设立门市部。 民国l 1年(1922年),萧(山)绍(兴)公路通入城区,拆除了西郭门至昌 安门段长1836米城墙为路基,建成环城北路。民国22年(1933年),修筑大青 马路(大江桥至清道桥段),这是绍兴城内第一条柏油马路。 1925年,萧甬铁路杭曹段铁路年动工,1926年11月建成,总长68公里。 由于曹甬段业已建成,萧甬铁路得以贯通。铁路从绍兴城市北侧通过,成为了绍 兴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萧甬线通车不满一月,民国26年(1937 年)底,为了阻止日军进犯,萧甬线钢轨被全部拆除。 民国时期,城区内道路、河 网、桥梁基本保持清代风貌。绍 兴城的市中心以大、小江桥以及 清道桥为枢纽,沿解放路呈线状 布局的形态45。大、小江桥是城 内主要河道的交汇点,一直是周 边农民进城的汇集处,从绍兴四 面八方来的乡村船只大都停歇在 小江桥河沿及新河弄一带。由于 这一带的有利地位,形成了全城 最大的城乡贸易市场。清道桥的 位置是绍兴城市的几何中心。这 种“二点一线”的市中心形态刚好 符合绍兴城市一方面服务于市 民,另一方面服务周边地区的双 重功能。这个特点在图25由吴明 伟等绘制的民国绍兴结构示意图 上表达得比较清楚。在这条线上, 大善寺及其周边地区位于中点位图24民国时期的绍兴 差,。粤亭查霎箜穿些坌变,。篓登 资料来源:引i《绍菇磊0施嘉完》,城市规划, 墨空量奎塑百货公司广益丰就设 ………………”……~………。……一 ★+萼土酱:鬻g冲"-.1铲t扎咧…一4一“”根据绍兴县1936年的商业调 查资料,城区的各类商号达到4887家。从分布特点来看,同类商业大多集中在 一起,外向性强的商业大都分布在城区北部,主要服务城区的商业的分布偏南。 这是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锡箔业为例,1932~1935年期间,绍兴的锡箔行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绍 兴城内的箔铺、箔坊达到900余户,城外也有大量分布,再加上前期的“褙纸" 和“砑纸"两道工序一般是分散在家庭中进行,所以绍兴有“锡半城”之称。箔 铺和箔坊是锡箔的生产单位,箔庄则是锡箔的收购和销售部门。当时绍兴城内共 有箔庄三十余家,集中在上大路一带,便于联系周边地区。民国时期,绍兴的钱 庄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到抗战前达到鼎盛时期。钱庄的地点,设立在利济桥、小 江桥、萧山街、上大路、日晖弄、新河弄及解放北路一带。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朽吴明伟、柯建民,刘博敏:绍兴市中心规划研究,城市规划,1984年第2期。38 目*#市±目#构日勺Ⅲ圭演§乡镇客户的往来以及信件的投送。46 1938年底,为了使日军占 领绍兴后也难以周守,绍兴抗 日自治会奉国民军驻绍司令 部的命令,拆除绍*剩余的城 墙和城门。工程于1939年上 半年结束,共拆除城墙11730 米”。由于拆除时.已有日后 修筑环城公路的打算,所以并 未全部拆平,高出两侧地面 2―3尺,以作为日后环城公路 的路基。-s正因为如此,我们 现在才能根据环城公路来确 定绍兴城墙的位置。 城市管理方面,绍兴城内囤25拆除前的迎思水门 资料来源;绍兴图书馆网站设置昌福、汤公、长安、蕺望、孝义、南大、咸欢、辛植、美 政、太善、秋瑾、水澄、越王、 大云、锡麟、上太16镇.后来井为载瑾、元培 汤公、成章、鲁迅、锡麟6镇。 抗日战争期间,绍兴城市遭到日本侵略军践踏,日军入侵时,水澄桥至大善寺一带变成了废墟。到解放前夕.绍兴已经成为一座生产落后、市容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的城市。:;ii嚣篙燃.“姓“”“”。“谢海:绍*城墙#障始末.F*文史资科,第3辑。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第五章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本章将在前面三章论述的基础上,对解放以前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 进行总结。解放前,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城市空间结构 的演变更多地体现着自然条件的约束。但绍兴城市的发展也决不仅仅是被动的顺 应自然,也包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背景句践的建城定都、六朝的繁荣秀丽和南宋的充实发展构成了绍兴城市发展历 史上的三个高峰。这三个高峰同时也是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剧变时期。经过这三 个高峰,奠定了今天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 但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句践建城定都的春秋时期,还是魏晋南北朝抑或南 宋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然而正是战乱给绍兴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 遇。 越部族在旬践的领导下,为了对抗吴国,迅速建成了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 奠定了绍兴城市发展的基础。春秋时期的战乱凸现了城市的军事意义。而魏晋南 北朝和南宋时期,北方的战乱,使得大批人口南迁,同时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 和生产技术,使得绍兴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绍兴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 抓住了历史发展给予的机遇,使自身获得了很大发展。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2.1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构成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从上文对于绍兴城市建立的 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宁绍平原的宏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的选址;城市所处 位置的微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 绍兴城建立之初,绍兴地区还是大片的沼泽地,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依托自然 山体。绍兴城内最初共有8座山体,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地面的升高,5 座山体先后被淹没了,留下的3座山体成为了绍兴城内重要的景观特色。另外, 绍兴地区水网纵横,绍兴城在发展中将大量河道纳入城墙之内,水网在后来的发 展中逐渐成为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建于春秋时期的140多座诸侯城中,如今城市至今仍然大体坐落在当年 始建城址之上的,只有绍兴和苏州两座城市,而巧合的是这两座城市都有“东方 威尼斯"之称。绍兴和苏州城址能够保持的原因,除了这两座城市选址科学外, 主要原因还在于河道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 要命脉。可以说,在汽车发明以前,水运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因此,即便城内的建筑因为各种原因而毁坏,但是只要河道的基础仍然存在, 只要稍加整修就可以继续使用,因此城址不会随意迁址。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可以说,绍兴城市山水格局的形成,自然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2.2自然环境的改造自然环境构成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通过对于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改造 才形成了绍兴城市的山水格局。 由于绍兴地处水乡,必然对于防洪和排涝十分重视。因此绍兴的地方志中称: “善治越者,以浚河为急。”东汉马臻治水,修筑了鉴湖。鉴湖的形成为绍兴城 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水源,进一步促进了绍兴水城的形成。 绍兴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均属于风景名胜类型,城市周边的风景名胜对 于城市的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风景名胜都是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形成的。 位于城市东部的东湖风景区,原为采石场,石材开采后,却形成了下有深潭,中 有洞穴,上覆山石的湖山风景。位于城市以西的柯岩风景区也是由于历代的采石 形成,最有名的是以石山为背景的巨大佛像。一般而言,对自然山体加以利用, 建筑取材,挖土开山,容易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绍兴却是例外。 从绍兴城内的情况来看,绍兴城内的河道也决不是天然河道,而是在天然河 道的基础上,加上人工的填掘整理,逐渐形成的。唐宋时期,充分利用城市的自 然条件,开始在在城内直接修筑园林。城内先后出现西园、曲水园、赐荣园、沈 氏园、齐氏园、丁氏园、蓬莱阁、望海亭、清白堂、满桂楼、轩亭等著名园亭建 筑。郊区也有孔尚名园、尹住史园、小隐园、昌园、翠薇园、好泉亭等,园林建 设盛极一时。到明代,祁彪佳在其《越中园亭记》中记载有绍兴历代园亭280 余处,其中当时尚存的有170余处。园林成为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 通过对城外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为绍兴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 过对城内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直接促进了绍兴城市的发展。2.3人文环境的创造魏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士南迁。绍兴良好的城市环境使 得大批文人墨客汇聚绍兴,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创造了绍兴的人文环境,绍 兴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出现了新的内容。绍兴的文化昌盛从城内逐渐增多的寺庙、 书院以及园林可以窥见一斑。今天绍兴城内众多的文物古迹,正是绍兴良好的人 文环境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历史积淀。3.绍兴的城市空间结构3.1城市中心的变迁绍兴地区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鉴湖的建设以及北部山会平原水 网系统的形成带来了绍兴地区城镇的繁荣。河道对于绍兴城的意义更加重大,河 道构成了绍兴城市的命脉,一方面为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 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还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防灾以及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 绍兴城市也随着水网的演变而发展,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城市中心的变迁上。41 绍辨城市宅间结构的M史演变早期在绍兴城内,由于北部地势低洼。不宣进行建设,而城南自然条件比较 优越,人口居住较集中。南街河两侧是早期的市中心,张马河的都亭桥头是集市 贸易中心.投醪河沿岸是城市的行政设施所在地。后来,由于南部河床升高.航 运功能衰退,南街河逐渐淤塞,繁华的商业区变成了居住区,投醪河沿岸的行政 设施也逐渐成为了废墟。与此同时,由于北部地势升高,市中心也就随之北移。 通过在北部的上大路、西小路、昌安街一带开挖河道,使得大江桥附近日益兴旺. 成为了城市的水上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另一方面,清道桥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位置。城市的中心就毗大江桥和清道桥为枢纽,呈线状布局的形杏”。3.2“鱼骨形”结构绍拱城内的主要河流是从南门流入,向北直到大、小江桥的府河,其余河流 太都与之垂直,为东西走向。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自然地理原因,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这一地区河流大都由南向北,最后流入杭州湾。绍兴城是在会稽山北麓的冲积平原上的孤丘聚落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而在绍必城的北部还有大量的平原聚落,这一地区现在的城镇大都是在这些平原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翻26纲兴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料来源:引自《鉴水流长》绍若地区旧有“九埠十八镇”之称。所谓的“九埠”是指平水、上灶、坡塘、 南池、娄宫、漓渚、攒宫、富盛和型塘。这些埠头,都位于绍兴城区以南,是南 部山区和水路衍接之处,是山货竹、术、柴、炭、茶叶、水果、笋等集中外运的 枢纽。过去的“十八镇”说法不一,大致为:钱清、柯桥、皋埠、樊江、陶堰、 东关、道墟”、东浦、安昌、齐贤、斗门、孙端、马山、哨噎、长塘、汤浦”、:;!?啬:iij:,被。绍舟市中心规划研究r城市规划?伸84年第2期?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党山52、漓渚等。这18个城镇大都分布在绍兴城北部的山会平原,和九埠相比, 绍兴城更需要加强与十八镇的联系。 有人指出,绍兴水城形如龟甲,俯卧在稽山镜水之间,头对曹娥江,尾指会 稽山,坐南朝北,头腿向四周伸展。"另外,绍兴民间历来盛传绍兴古城是一艘 水上浮船,船头在北,船尾在南,而城内的应天塔和大善塔则是两支撑篙,一南 一北将绍兴这只航船固定。”虽说是传说,但也说明绍兴城的发展是面对着北面 的杭州湾。 绍兴地区的城镇的形成,也体现着由南向北的特点。绍兴城市需要加强与北 部城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绍兴城内主要河道呈南北方向而且城市中心偏北。 历史上,绍兴城市南部城市中心功能的衰退固然有河道淤塞等原因,为了加强与 北部城镇的经济联系城市中心的北移却是更主要的原因。 虽然绍兴城内东西向的河流大 都没有贯穿东西,城内东西联系不 便,但由于传统城市交通量不大, 南北方向是绍兴城市交通的主导 方向,因此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不 大。。在河道的基础上,街道与河道 与相结合,创造出了绍兴城市的独 特空间结构。在这一点上,绍兴与 另一座江南名城苏州很值得进行 比较。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象天 法地”,“相土尝水”,历时6年, 建成了一座周长47里,有水陆城 门各8座的大城,作为吴国的国都。 由于苏州位于太湖平原,这使得苏 州的城市布局比较严整,形成了 “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 格局。苏州的河道呈方格网,可称 之为“三纵三横加一环”。 与苏州相比,绍兴城内的河道 主次相当分明,而且绍兴河道密度、 桥梁密度都超过苏州。明代是苏州图27明代苏州城内河道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历史上城内河道最长的时期,河道总长大约在87"92公里之间,清末城内有桥 梁3 10座,55城市面积按14.2平方公里计算,河道密度约6.3公里/平方公里,桥 梁密度为22座/平方公里,而根据《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绍兴城市面积为7.4 平方公里,城内有河道33条,总长约60公里,桥梁229座,56河道密度达到8.1 公里/平方公里,桥梁密度达到3 l座/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绍兴城市空51哨唆、长塘、汤浦现属上虞。 咒现属萧山。 ”程兵:绍兴城市竖向形态发展模式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3页。 M章玉安:《绍兴文化杂识》,3l页。 55陈泳:古城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5期。 拍陈从周、潘虹萱编著:《绍兴石桥》,7页。 目*城市空问F掏的历±值变间结构可以称之为“鱼骨形”结构。“鱼骨形”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通过城内 水网的形态体现出来的,而且这种。鱼骨形”结构是具有方向性的。在绍兴的地方文献中,将这种“鱼骨形”的城市空间结构描述为“七弦水”。《越中杂识》记载,绍*“盖城中有河七,营人称为七弦水”。清康熙绍兴知府俞卿也曾说:“越郡城河从鉴湖南入,直八江桥,分流别浍,号为七弦,故四通 八达,发样毓秀,为阖郡利益也。”5 7所谓“七弦”,是指有七条与南北向的府河相交的东西向河流。图28绍并城内的“七弦水”” 资料来源:《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则》巧合的是,江苏常熟的城市格局也被称为“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条琴河齐八 海。”常熟城内的琴川河是始建于唐代的运河,贯穿古城南北,向北流入长江八海。在琴川河|三【西有7条东西向的互相平行的支流汇八.形似古七弦琴,所以称之为琴川。琴川河位于城市正中,从宋代起就成为了常熟的城市骨架,使城市的 命脉和中心,从这一点来看.琴川河对于常熟相当于府河对于绍*。 尽管绍*与常热城内都有山水,但是两者的结构迥然意趣。同样是“七弦水”, 在绍*和常熟的表现形式也是各不相同。常熟古城区面积只有不到3平方公里, “七弦”井然有序,绍兴古城面积较大,“七弦”并不是很明显,但城市空间结构也有主次之分。绍兴的这种城市结构对于绍兴城的影响很大,即便解放后经历了大规模的填 河筑路,绍兴城“鱼骨形”的结构依然延续着,充分体现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裂!;!桨::馨0盈。;日。。德。。。,;触;;。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历史惯性。图29常熟城内的“七弦水”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3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功能要素构成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功功能要素可以分为政治文化类要素、社 会经济类要素和基础设施类要素。" (1)基础设施类要素 基础设施类要素主要包括城墙、城壕、道路、河道等。前文对于绍兴城的基 础设施状况已经作了详细地论述。在绍兴城市的基础设施类要素中,河道构成了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 (2)政治文化类要素 政治文化类要素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官府衙署、楼阁 亭台、学宫书院、寺庙祠观、兵营较场和官仓典狱等。府衙是政治文化类要素的 代表。从历史来看,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绍兴城内的府衙越来越多。东汉以前, 城内只有一个山阴县衙,东汉以后增加了一个郡衙,南北朝以后又增加了一个县 衙,自隋唐以来,绍兴城内一直是三个官衙并列。府衙和山阴县衙都位于府山以 南,再加上其他行政设施使得府山以南成为了绍兴的行政中心。 绍兴府衙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自然环境的充分结合上。以清代山阴县衙为例,由 于山阴县衙位于府山以南,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 寺庙祠观也是政治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城内这类要素数量众多, 到清代中叶,城内寺院总数达到56处。依托寺院修建的大善塔、应天塔,成为59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46页。45 日*城市2月结构∞%史Ⅸ变了绍兴城市中的地标。王右军祠位于城市东北的蕺山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在绍兴府志的插图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3)社会经济类要素 社会经济类要褒主要包 括平民房屋、私宅园林、官宦大族府、手工业作坊、商业店肆、农地及空地等。大片的住宅构成绍兴城市空闻肌理。在绍兴城内,东西向的街道与东西向的河道平行,街道与河流之间能够安 捧大量的住宅。绍*传统民 屠的以独具特色的台门为正 统。台门.是纵向展开的院落式组合的住宅,即前台门斗.而后依次是天井、堂屋、 侧厢、座楼、园地,组成一个独立的宅院。台门的面宽 和进深则依据住户的身份高低、财力强弱、人口多寡而 定,宽有三开问、五开问、 七开问不等.深有二进、三 进、五进、七进之别。许多 台门前后都与河或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绍兴台门是 与北方四合院类似的一种“合院住宅”形式。“合院住 宅”的特点在于平面布局的 模式化,在此基础之上,布 局富有伸缩性和灵活性,内 部空间可以灵活分配,能够适应绍兴城内水网密布,河 街交错的用地形态。绍兴城内众多的园林就分布在住宅图3l王右军柯 资料来源:转引自‘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141页之间,使得人工环境和自然 环境的交替。 大量农地及空地在城墙以内的残留,是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特征, 绍兴也不例外。从1939年11月出版的绍兴县县中都地籍一览图来看,绍兴城区共分为16个镇,城东南还保留着大片的空地。空地的存在,体现了传统城市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也有利于战乱时期城市的长期防御。另外.湖泊众多也是绍 兴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之一。这些湖泊中,除了小部分是挖掘以外,太都是在自 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在湖泊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园林景观,湖泊的存在也有利于城市防洪排涝.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自*城市空目F构的目史演变3.4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体现在, 从单座建筑到总体规划之间一直保持 着一种严密的组织结构。这种严密的组 织结构的形成在于绍兴城市在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 利用,按照水的流动方向和水的气质编 织形成一座水城,“鱼骨形”的水嗣是 这种组织结构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喜合家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