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天气属于华东地区吗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1]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徽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明清时期,安徽商人就将贸易拓展到了东南亚、日本以及欧洲,留下“无徽不成商”的美名。安徽自古重视科研教育,拥有敢闯创新的精神基因,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收起最新报道
安徽皖公像1982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巢县(今巢湖市)岱山乡银山村发掘旧石器时代的银山遗址,采得一块人类枕骨化石,是一青年女性的早期智人化石,为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更新世中期的人类。说明江淮大地也是人类幼年期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前,江淮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在安徽大地上比比皆是。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前475年至前221年),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前期。政治上的巨变,促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巨变,一改夏、商、西周以来长达16个世纪的奴隶社会以中央王朝统率下的大小奴隶主的诸侯、方国、采邑式管理体制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体制。由于历史久远,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前,郡县设置变化大,资料少,难以全面考证出今安徽境内的所有郡、县设置。据考证,在秦统一全国前,安徽境内先后设有或涉及7个郡:江东郡、大宋郡、砀郡、陈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秦朝建立后所采取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采纳李斯主张,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在今安徽境内设县可考者有25个,涉及5个郡:九江郡、会稽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此外,有关史志记载,秦代还有4个郡与安徽有关,它们是:楚郡、衡山郡、陈郡、鄣郡。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在蕲县大泽乡(今属宿州市)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在起义风暴的席卷下,六国旧贵族及中小地主代表人物也乘机举起反秦义旗,纷纷建立割据政权。最后由刘邦统一全国,建立西汉(前206年至公元8年)。在秦末汉初的割据政权中,涉及今安徽地区的有项羽所建的楚、黥(英)布的九江国、吴芮的衡山国和韩信的楚国。西汉时期,安徽境内设74个县,涉及豫、徐、扬州3个监察区的9个郡、国。还有的侯国、王国国除后为郡县。亡国后不设县,或亡后并入有关县,凡此侯邑不作县级区划处理。东汉时期,安徽境内设县级行政区划69个,共涉及扬、徐、豫3个州的9个郡、国。扬、徐、豫3个州基本上维持西汉时期的范围。但二级区划已将六安国并入庐江郡,其余二级区划基本上以西汉后期为基础进行更易;县级区划在东汉初并掉宣城、浚遒、柘皋、建阳、博乡、松滋(兹)、枞阳、湖陵邑、扶阳9个县,新增原鹿、思善、苦县3个县,其余三级区划在西汉时期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更名改易。三国时期(220~280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仍承袭两汉,实行州、郡(王国)、县(侯国)等三级管理。东汉末年,诸割据势力与安徽有关的有:先后据徐州、豫州的刘备;袭下邳后自称徐州刺史的吕布;割据寿春,僭号“淮南王”的袁术;割据扬州南部及江东地区的吴王孙坚、孙权父子;后来统一北方的魏王曹操等。三国时期,涉及在安徽境内建置的仅有魏、吴两国。由于江淮地区为吴、魏两国间的拉锯战场所,郡、县变化大,尤其是建安十八年沿江地区10万户东渡江南,使合肥以南成为荒漠地区,江淮地区撤销了大批县。今据各类资料综合,三国时期两国在今安徽境内共设58个县、(侯国),涉及4个州的12个郡、国。魏国占领安徽北部地区,设39个县,涉及徐、豫、扬3个州的9个郡、国。西晋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均继承两汉之旧,实行州、郡(国)、县(侯国)三级管理。西晋在安徽境内设县级区划74个,涉及豫、徐、扬3个州的14个郡、国。豫州,汉魏旧州,先后治项(今河南沈丘县)、陈(今河南淮阳县),初领10个郡、国,85个县,后析置13个郡、国,90余个县,在今安徽境内设县级23个,涉及5个郡、国。永嘉乱后,豫州沦于石勒。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含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先后占领,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安徽境内仍为豫、徐、扬3个州。总的来说,东晋时期,安徽淮北地区先后为东晋、后赵(含此前汉国石勒、冉魏)、前燕、前秦、后秦据有,建制不健全,变化大,管理乱。隋前期废郡,整饬各级区划和管理体制,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55个县,涉及颍、亳、宋、陈、徐、宋、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17个州。大业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管理体制,并恢复汉州刺史分巡制度。今省境内设50个县,涉及3个部州15个郡。安徽唐前期,废郡改州,实行州、县二级管理体制。贞观初,今安徽境内初设85个县,涉及33个州。贞观元年(627年),撤并涡、沈、信、成、文、谯、仁、谯(又称北谯)、化、方、巢、蓼、霍、严、高(智)、南豫、猷(含南徐)、桃、池19个州41个县,保留调整为44个县,涉及15个州,涉及河南、淮南、江南3个道。中唐时期,道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道、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则实行道、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不久,复郡为州。晚唐时期,今境内仍设55个县,涉及15个州(不含朱温所设辉州),为4个节镇分领。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的小王朝分领,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和南唐国所据有。五代中期至后周前期,淮北地区设13个县,后周据有江淮地区后,设25个县1个军,吴国据有江淮、江南地区,在今境内设41个县,涉及10个府、州,为德胜、清淮、宁国3个军及江都府分领两宋时期,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期间的内乱中坐大的周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如辽、西夏及后起的金、蒙古已成为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独立地方政权,并在不断地进犯中原的过程中进一步汉化、封建化,实行与宋相似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时期,在安徽境内有设置的先后有宋、南宋、金、蒙古(后改元)4个政权。北宋时期,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不带县的军、监)三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先后设64个三级行政区划(62个县2个监),先后涉及4个府13个州8个军,计25个二级行政区划,分属5个路。宋、金对峙期间,南宋初领全省,后以淮河为限与金国对峙,江淮地区常为战场,北方先后为金国(含伪楚、伪齐)、蒙古汗国和元朝所据。南宋先后在省境内设51个县2个监,涉及3个府8个州7个军,计18个二级行政区划,为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3个路分领。早期,南宋还领有淮北地区的顺昌府、宿州等二级政区。金国(含伪楚、伪齐及金亡后的蒙古汗国)在安徽境内设16个县,涉及7个州,为2个路分领。南宋时期,在安徽境内(不含淮北地区短期收复的设置)淮河以南地区先后设51个县,2个监,涉及淮南东、淮南西及江南西3个路的3个府,8个州,7个军,计18个二级政区。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州)、散府(州、军)、州(县)四级管理体制。今安徽境内设60个县,涉及11个路2个府10个州,分属3个行省。明朝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南北两直隶及十三布政使司为一级行政区划,府、直隶州(厅)为二级行政区划,散州和县(厅)为三级行政区划。今省境为南直隶西部地区,设49个县7个散州,涉及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行政区划,其中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称明中都。清初承明制,改直隶南京为江南省,今安徽境内属江南省西部地区,仍设56个散州和县(不含已划出的盱眙、英山、婺源3个县,但含萧、砀山2个县),涉及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个府及徐州、广德、和州、滁州4个直隶州,计11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近代清代实行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管理体制。省境内共设54个州县(4个散州,50个县),除砀山、萧县属江苏省淮徐道直隶徐州(后升为徐州府)外,其余分属皖北道的有凤阳、庐州、颍州3个府及六安、泗州、滁州、和州4个直隶州;属皖南道的有安庆、徽州、宁国、太平、池州5个府及广德1个直隶州;计涉及2个省9个府5个直隶州。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个县(含南京政府时期分别划入江西、湖北省的婺源、英山县及建国后划入江苏省的盱眙县)仍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6月2日,全国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皖属淮北地区及部分淮南地区属淮泗道(凤阳),江淮地区属安庆道,江南地区属芜湖道。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体制。民国21年4月2日,实行首县制;10月10日,实行行政专员督察区(专区)制。26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驻陪都重庆。此后,国民政府因日本侵略军占领长江流域重要城镇,南北受阻,权置皖南、皖北行署区,行使省的权力,但规格比省低,后期又复置皖南行署,均为临时省级设置。民国南京政府前期,安徽境内有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鄂豫皖苏区,相当于省的建置,其下又有特区、道、专区之设,再下始为县级基层政权。抗日战争期间,除国统区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省境建政完善的根据地共有皖中(江)、淮北、淮南3块,其边区政府(又称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其下为专区,再下为市、县。此外,日伪、汪伪政权也在沦陷区建省,今省境分属淮海、安徽2个省,下设专区,再下为市、县。安徽境内在中华民国后期共设62个县1个市,计63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解放初期,皖北地区分属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日,华东局电请中央批准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经中央批准,15日,撤销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颁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北行署统辖的专区、市、县。5月13日发第一号通知,公布皖南行署统辖调整后的专区、市县。皖南、皖北2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解放。日,安徽全部解放,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区。日,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政府,并将省会设在合肥。日,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安徽。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中断。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1983年,安徽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合肥、蚌埠、安庆、淮南、芜湖、马鞍山、淮北、铜陵8个地级市。1987年-2000年,增设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个地级市。2011年,撤销地级巢湖市。
2行政区划分
截至日,安徽共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5个县,44个市辖区,县(市)中包含广德县、宿松县2个安徽试点省直管县(市)。255个街道办事处,1249个乡镇【其中946个镇,303个乡(7个回族乡,1个回族满族乡,1个畲族乡)】。安徽行政区划一览市辖区,,,,,,,,,,,,,,,,,,,,,,,,,,,,,,,,,,,,,,,,,,,,,,,,,,,,,,,,,,,,,,,,,,,,,,,,,,,,,,,,,,,,,,,,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安徽省人大主任:安徽省长:安徽省政协主席:
人口201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95.5万人,比上年增加51.9万人,同比增长0.8%;比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45.4万人,年均增加40.9万人,年均增长0.7%。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221.0万人,占总人口的51.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74.5万人,占总人口的48.01%。与2015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3123.4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女性为3072.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7。民族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俱全,其中回族、满族、畲族为我省世居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较多,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居全国第9位。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状分布,沿淮淮北相对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各市、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
位置境域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地理位置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450公里,南北长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安徽安庆地形地貌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平原面积占安徽省面积的45%以上。丘陵区占全省总面积55%。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气候条件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水系分布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公里,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个湖泊,长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华阳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升金湖、黄陂湖、石臼湖等10个湖泊。其中巢湖面积770平方千米,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土地资源安徽景致全省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包括废黄河470平方公里、复兴河163平方公里),长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动植物资源全省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从北到南的过渡特征,淮河以北属于暖地带,多杨、槐、桐;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和中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地带,多松、杉、竹。全省林业用地440.35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1.7%,与耕地面积接近;湿地面积2.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012年末森林总面积380.4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171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807亿立方米。全省有21个山区县(市、区),全部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平均在50%以上;有65个平原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淮北、沿淮、沿江地区,已全部跨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行列,平均森林覆盖率在15%以上;其余的为丘陵、岗地,多分布在江淮之间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在12%左右。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4245种,占全国种数的14.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脊椎动物44目121科742种,占全国种数的14.1%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21种、二级保护的70种,世界特有的野生动物和就产在安徽中部的长江流域。全省林副产品丰富,盛产苹果、梨等水果,板栗、山核桃、银杏等干果,木瓜、杜仲等木本药材以及香菇、木耳等,其中:砀山酥梨、太和香椿、金寨板栗、宁国山核桃、宣州木瓜、水东蜜枣、泾县青檀等林副产品闻名遐迩。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截至2011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6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0种,非金属矿种98种,水气矿种2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省级)59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7处。
公路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有高速35条,国道8条。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43公里,一级公路达2623公里。安徽省境内主要公路高速京台高速徐明高速黄祁高速黄塔桃高速徽杭高速宁黄高速宁宣高速安景高速高界公路沿江高速宣广高速六潜高速庐铜高速铜黄高速合宁高速合巢芜高速宁淮高速合安高速芜宣高速马芜高速六武高速蚌淮高速合六叶高速合蚌高速阜周高速阜新高速蚌宁高速合淮阜高速周六高速界阜蚌高速连霍高速滁马巢高速亳阜高速济祁高速宿登高速宿扬高速明巢高速合阜高速徐蚌高速国道G104G105G106G205G206G220G233G235G236G237G310G311G312G318G328G329G330G343G344G345G346G347G529G530铁路安徽有皖北城际、皖江城际两大铁路网,截至2015年9月,全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403公里,普通铁路网总里程达到2820公里。正在建设的高铁线路:商合杭高铁、郑合客运专线、合青高铁、合安九客运专线、萧淮客运联络线。电气化改造线路:芜湖至杭州铁路、皖赣铁路、宁芜铜铁路、符夹铁路。安徽省主要铁道线路高速铁路郑徐高铁合福高铁合宁客运专线合武客运专线宁安客运专线商合杭高铁郑合客运专线郑阜高铁萧淮客运联络线合安九客运专线合青高铁普速铁路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宣杭线淮南线京沪线阜六铁路皖赣线宁西线宁铜线沪汉蓉铁路符夹铁路铜九铁路合九铁路宿淮铁路航运安徽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川流横贯省境。全省水域面积广阔,大小河流有300多条,总长度约1.5万多公里,通联全省81%的市、县,能与9个省市相通。拥有6000多公里内河航道,共有一二类口岸11个、港口16个,其中长江黄金水道400多公里,沿岸的铜陵港、芜湖港、马鞍山港都是万吨级天然良港。安庆港、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蚌埠港5个主要港口,池州港、铜陵港、滁州港、淮南港、六安港、阜阳港、亳州港7个重要港口以及宿州港、淮北港、宣城港、黄山港等4个一般港口。2016年,初步统计全省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数1148个,泊位码头长度82437米,其中10000吨级及以上泊位数17个。安徽港口(16个,安徽省覆盖)分类名单长江流域合肥港、芜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铜陵港、池州港、滁州港淮河流域蚌埠港、淮南港、六安港、阜阳港、亳州港、宿州港、淮北港新安江流域黄山港、宣城港过江通道安徽跨江大桥(12座)名称通车时间铜陵长江大桥1995年通车芜湖长江大桥2000年通车安庆长江大桥2004年通车马鞍山长江大桥2013年通车安庆长江铁路大桥2015年通车铜陵长江公铁大桥2015年通车望东长江大桥2016年通车芜湖长江二桥2017年通车芜湖长江三桥(商合杭公铁大桥)2019年通车芜湖长江四桥2022年通车芜湖长江五桥2024年通车马鞍山长江二桥2021年通车马鞍山长江三桥2022年通车池州长江大桥2018年通车池州长江二桥2021年通车航空安徽省的民用航空,始于民国1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辟沪汉航线自上海,经南京、安庆、九江至汉口,在安庆长江水面设置机场。1952年组建安庆航空站,安庆机场复航,没有开办航空业务,主要供沪汉线革新型飞机备降、加油用,1954年因长江发大水淹没机场而停航。1956年,合肥组建航空站,修复三里街机场,日,上海——合肥——徐州——北京航线通航。1957年,安徽组建阜阳航空站,翌年3月2日,安徽省内第一条航线合肥——阜阳通航。1958年合肥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安徽省管理处,处、站合一。同年组建芜湖、屯溪航空站。1977年12月,合肥骆岗机场建成启用,为国家一级机场。三叉戟、DC—9等大型客机加入安徽境内航线飞行。民用机场(11个)所在地机场通航时间合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日黄山黄山屯溪国际机场1958年阜阳阜阳西关机场1998年安庆安庆天柱山机场1993年10月池州池州九华山机场日芜湖、宣城芜湖宣城机场在建宿州宿州大店机场在建蚌埠蚌埠滕湖机场在建亳州亳州机场在建滁州滁州机场筹建六安金寨机场筹建
概述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16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41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0.6:48.4:41,人均GDP39092元(折合5885美元)。2016全年财政收入4373亿元,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73亿元、增长8.9%。财政支出5530亿元,增长5.6%。201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0856.2亿元,增长18.5%,增幅比上年高4.3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6373.3亿元,同比多增1981.2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0180.7亿元,增长18.4%,比上年高3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4691.7亿元,同比多增1290.9亿元。安徽黄山第一产业安徽农业历史悠久,从建国以来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烧焦稻谷、炭化麦粒,盛酒陶鬲、酒杯,石制及铁制农具以及牛、马、羊等角骨的化石考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江淮这片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了。2016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966.8万亩,增长0.2%;粮食产量3417.5万吨,比上年减产120.6万吨,但仍为历史第2高产年。油料产量214.8万吨,下降5.7%。棉花产量18.5万吨,下降20.9%。主要肉类产量410.4万吨,下降1.8%;水产品产量235.8万吨,增长2.3%;牛奶产量32.7万吨,增长6.7%。第二产业安徽工业主要以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工,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达10081.2亿元,增长8.8%,增幅比上年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中部第2位。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增加值增长,其中14个增速超过10%。主要产品产量中,水泥、发电量分别增长2%和7.8%,汽车增长25.9%,智能手机增长9.1倍,工业机器人增长56.5%,家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分别增长16.3%、5.8%和9.1%,房间空调器下降0.3%。第三产业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6758.1亿元,增长11.7%,增幅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2、中部第5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13.6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投资11742.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投资14202.4亿元,增长13.6%。新开工项目34413个,增长20.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2086亿元,增长27.3%。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6823.8亿元,增长11.7%。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22.8%,国内贷款增长39.3%,自筹资金增长3.6%。
居民收入2016年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56元,增长8.2%,增幅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0元,增长8.3%,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科技事业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0.4万人。科研机构4093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1025个。2015年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8.7万人。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2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96%。全省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1个,省级(含重点)实验室106个,部属(含院属)实验室51个;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7家,其中国家级30家。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6个,其中国家级4个。有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2015年,全省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05项。受理申请专利127709件,授权专利59039件。年末全省有效发明专利2.6万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491项;成交金额190.5亿元。实施15个科技重大专项,新建国家级研发机构18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5人,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93个。被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体育事业安徽涌现一批全国著名“体育之乡”,安徽亳州为中国五禽戏之乡,合肥为中国手球之乡、中国马拉松发源地,蒙城为中国六洲棋之乡,铜陵为中国举重之乡,舒城、无为为中国羽毛球之乡,宿州为中国网球之乡,宣城为中国围棋之乡。安徽曾举办过中日韩三国围棋名人混双赛、中国摩托艇联赛,2016年,举办世界铁人三项赛。2015年,全年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省运动健儿共获得35枚金牌、31枚银牌、50枚铜牌,其中在全国青运会上共获得5枚金牌、6枚银牌、12枚铜牌。“全民健身、健康安徽”系列主题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百人以上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2176次,参加活动总人数337万人次。医疗卫生安徽历史上具有名医多、御医多、医学著作多等特点,历代名医千余人,御医、官医百余人,存世医学著作500余种,形成徽州新安医学、建安医学、西园喉科等独具特色的地方医学流派,涌现出以亳州华佗为代表的建安医学,在中国中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2014年末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24838个,其中医院96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02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57个,其他卫生机构86个。全省卫生技术人员26.4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4.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2.7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2.67亿人次。对外交往截至2015年,安徽与美国马里兰州、韩国江原道缔结为姐妹省州、友好省道,安徽省友城关系总数达78对,同时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联系,与外国150多个科研院所、产品研发和培训机构、各类学校等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与外国70多个友好组织建立了交往关系,与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的近200个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及500多位侨界知名人士建立了联系。
10科技教育
2013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普通高校106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463所,普通高中698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初中2902所,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2%。小学11507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101.8万人。高等院校& & & & & & & & & & &&&&&&&&&&&&&&&&&&&&&&&&&研究所&&&&&&&&&&&&&&&&&
11历史文化
综述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在东至县发掘了有着安徽“周口店”之称的距今40万年年前的华龙洞,在蚌埠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双墩遗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安徽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蚌埠禹墟文化、马鞍山凌家滩文化、宿州金寨文化、安庆薛家岗文化、合肥古埂文化、铜陵金牛洞文化,五彩缤纷,星罗棋布。安徽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组成。淮河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新安文化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学研究会,徽州地区也成立了徽学研究会,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庐州文化庐州,合肥别称,是自西周置古庐子国。隋朝设置行政单位,至公元1912年废,治所为今安徽省合肥市。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蕴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安徽徽商徽商,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又称新安商人。徽州人经商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此后代有发展,弦歌不绝。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徽州商人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规模日益庞大,形成徽州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从商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其强盛势头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引领中国商业发展潮流300余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光之后,徽商逐渐趋于衰落,虽然还有为数甚多的徽商奔波于全国各地,但是他们在商界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徽州商帮遂成为历史名词。文学安徽古代代表文学是徽文化、新安理学、道教文化、理学、桐城派、建安文学,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建安时期出现的一大批文学家,大部分都是安徽人。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安徽新安江畔。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安徽歙县篁墩,故誉为“程朱阙里”。美术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方言类别分布徽语皖南徽语徽语是现代汉语中新近被确定的十大方言区之一(也有专家认为是吴语的分支)。皖南徽语主要指旧徽州府及部分毗邻地区的方言。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南鸿门乡等地)、东至县(东南部木塔一带)、石台县(占大区)等地的方言。吴语吴语是现代汉语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吴语主要分布在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的14个县市范围内。其中太平县、泾县、石台县、铜陵、繁昌、南陵、芜湖县等地吴语的通用面较广。赣语安徽省的赣语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南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安庆市、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县、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的。江淮官话安徽省的江淮官话区,包括长江以南的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等11个市县,和淮河以北的怀远县,江淮之间的合肥(除长丰县北部)、滁州(除凤阳县、明光部分地区)、六安市(除霍邱、寿县北部、金寨县西北部)、淮南(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安庆(除望江县、怀宁县等赣语地区)等县市。中原官话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和沿淮以南的凤阳县、蚌埠(不含怀远县)、淮南(不含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区)、寿县(北部)、霍邱、金寨县(西北部)、长丰县(北部)等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戏曲:徽剧历史上,徽州曾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流传地。由于毗邻浙江,受地缘关系影响,早在明代前期,形成于温州的南戏就开始在徽州流传,并出现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程添庆、毕尚重等。到了明代中叶,南戏四大声腔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相继流传到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地区,所孕育出的“徽州腔”与形成于池州的青阳腔并称为“徽池雅调”,为天下所“时尚”。此时的徽州还形成了喜好“搭台唱戏”的习俗,看戏、赏戏成为当时徽州人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流行的娱乐方式。到了清代,徽州的戏曲演出活动更为普遍,直到今天,黄山地区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戏曲文物,如古戏台、罚戏公约与罚戏碑、大量的手抄戏本等,它们犹如一部鲜活的徽州戏曲史,在向世人展示着徽州戏曲艺术的昨天。此外,徽州还是孕育戏曲人才的一个摇篮,在这里曾经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有调查称,明代徽州籍的戏曲家有11位,清代有31位,像郑之珍、汪道昆、汪廷纳、方成培等人就以戏曲创作而著名,潘之恒、凌廷堪、程巨源、程羽文等人则在戏曲理论方面造诣深厚,他们都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饮食:徽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据《歙县志》记载,宋代以来,徽菜在徽州府(今歙县)已成雏形。南宋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明清两代,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大都设有徽菜馆。徽州人把徽菜作为一种经营,大规模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烧菜讲究软糯可口,味美隽永;炖菜讲究汤醇味鲜,熟透酥嫩;蒸菜着重原汁原味,爽口宜人。徽菜能够成为一种区域性菜系,它的风格特征与其它菜系不同,它立足本地优势,善于发挥原料本身的滋味,即保持原汁原味;常用火腿佐料,冰糖提鲜,料酒除腥提香。同时,徽菜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高背阴,溪水清澈,山珍野味十分丰富,盛产石鸡、甲鱼、桃花鳜、果子狸、娃娃鱼、麂子、竹笋、香茹、木耳、蕨菜等。因而徽菜品种繁多,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问政山笋,臭鳜鱼、凤炖牡丹、清蒸石鸡、黄山炖鸽、毛豆腐、一品锅……都是徽菜中的佼佼者。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徽菜需要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开发,如在黄山当地开发具有徽菜特色的美食街、夜市等等;开发熟食,不仅让游客能在当地吃到,还能带走;做些适当的改良,如猫头鹰、穿山甲、娃娃鱼等野生保护动物不能入菜,重色重喂的风格可能也要进行一些改变,以健康作为美食的第一标准。徽派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徽州建筑不仅是一首首优美的音乐,还是一幅幅迷人的风情画。中国传统社会后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州村落、祠庙、水口园林和宅居建筑也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并随着徽商走出徽州本土,影响了很多地方的建筑风格,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征,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既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美与韵律美,同时又是深厚的徽州文化的载体。安徽古村落
徽州由于山川阻隔和诸多原因,遗留着一个个相对封闭的村落, 经历了千百年的世事沧桑,形成了特有的人文和生存理念。它们就像一页页发黄的历史卷张,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如今遗留下来的,是那如诗如歌般的美丽景色和经千百年逐渐完善的生存空间。徽州古村落建筑,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种植作物,水可以方便饮用、洗涤、灌溉农田,山水相依,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美化了居住环境,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窄窄的街道,一块块条石,白色墙体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黟县西递、宏村就是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这首诗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马头墙&“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马头墙是徽州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将马头墙推广于民间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徽州山多地少,民居用地资源贫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较大,并且由于在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防火性能差,一旦失火,便遭遇灭顶之灾。当时的徽州府城火患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了避免灾害,何歆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火墙”,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而后来的徽州建筑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又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安徽古民居古民居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倾向,其结构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则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使房屋群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徽州民居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精美如诗。南屏古祠堂古祠堂祠堂号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徽州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宗祠为一族总祠,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为寝室。仪门又称门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享堂是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支祠规制与总祠一样,是支族祠堂,规模一般要比宗祠要小一些。有些支祠省去了仪门,但如果某支族出了大官,或经商暴富,所建祠堂就有可能超过总祠。徽州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专祀某名人,立祠处又不是名人故里,遂称行祠,屯溪前园村有程灵洗行祠;女祠,专门供奉女姓神主,棠樾村有鲍氏女祠清懿堂;专祠,专门祭祀某一方面德行显著神主的祠堂,棠樾村有世孝祠。唐模水街皖南的水口园林很多,唐模水街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唐模吸收了苏杭水乡的建筑风格,虽然水不多,水文章却比江南水乡做得更有情趣,把水文章做到了极致。彷佛行走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彷佛徘徊在诗韵悠悠的秦淮河畔,唐模以其特有的水街而闻名遐迩。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唐模,顾名思义似有怀念盛唐之意。该村原为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五代时,汪华后裔迁回这里;同时,为了纪念唐朝对祖先汪华的恩荣,他们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长达千米的檀溪穿村而过,成为唐模村的一条彩练。水街就是夹溪而建的商业街。小溪两岸除了分布着近百幢民居之外,杂货店、油坊等一应俱全。由于水少,唐模人在水街中心地段修筑了拦水坝,使商业街区水如明镜,人们可在此喂鱼、赏鱼,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官宦和富商人家的生活情趣。远山近水,风物怡人;幽情古趣,独特罕见。沿街筑有40多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最令人称绝的是檀溪群桥,架在溪上的十座石质平桥,虽然短小,但式样不同,风格各异,以“十桥九貌”著称。其中最出名的是一座廊桥,叫高阳桥,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双拱桥,桥上建有一廊屋,共有五间,双坡屋顶,正脊中部有一宝瓶,寓意为祈求平安、天赐洪福。西面开设有一观景台,用以观赏水街景致。高阳桥是水街的必游之处,许多游人都在这里休息、观景和欣赏茶艺表演。长达千米的水街成了唐模古村的经典之作,成了“清明上河图”在徽州的缩影。村中植于唐朝的古银杏树,见证了唐模历史的变迁。这里还汇集了自宋、元以来十八位书法名家真迹碑刻;有古徽州水口园林的典作——檀干园;有同胞兄弟翰林而受到皇帝钦锡建造的——冲天古石坊。美丽而丰厚的历史遗存、经千百年逐渐完善的生存空间,向世人展示了水街唐模独特的风韵。古牌坊棠樾牌坊群古徽州遗留下众多的牌坊建筑,就是最集中的一处。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鲍灿坊旌表明弘治年间孝子鲍灿,坊阔9.55米,进深3.55米,高8.86米,建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位于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仿木构造建筑,形制为国内所罕见。平面是口字形,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全高为11.4米。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回石,用料特别粗壮厚实。八根柱子各为50公分见方、七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徽州历史上贞节牌坊最多。徽州寡妇多,商人妇守寡多。商人死亡率高。胡适说徽州人“一世夫妻三年半”。徽州人利用宗族组织,维护残缺的家庭;利用牌坊等载体宣传从一而终,也是为了维护徽州商人家庭的稳定,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综述安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水乡,有众口颂传的千年名刹,有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有雄伟壮观的都城遗址,纤巧清秀与粗犷雄浑交汇融合。截至2015年9月,安徽拥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6处正申遗中),2处世界地质公园,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家国家湿地公园,1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花亭湖),11处国家地质公园,11家5A级景区,167家4A级景区,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8处省保单位,3161处市县保单位。安徽省十六座城市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合肥的三国胜迹宿州的楚风汉韵芜湖的滨江湖影淮南的八公山安庆的皖江文化阜阳的淮河生态蚌埠的淮畔明珠滁州的山水名亭黄山的名山古城六安的革命红区马鞍山的江水诗城淮北的隋唐山水宣城的名村古镇池州的佛教圣地铜陵的铜都风光亳州的曹操故里安徽山多秀丽,且负盛名,其中有黄山市的黄山、齐云山,合肥的大蜀山、宣城的敬亭山、柏枧山,池州的九华山,淮南的八公山,芜湖的赭山、丫山、马仁奇峰,滁州的琅琊山、皇甫山、韭山,宿州的皇藏峪、突山,安庆的天柱山、小孤山,铜陵的浮山,六安的万佛山、大别山天堂寨,淮北的相山、龙脊山等。安徽的水兼江河湖,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及被称为东方日内瓦湖——太平湖烟波浩瀚,皖北第一大湖泊——龙子湖,碧波万顷。宿州的黄河故道是安徽的湿地旅游资源。安徽的名泉极多,有江南第一泉——圣泉、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安徽主要古道有徽杭古道、旌歙古道、徽安古道、徽开古道、徽饶古道、徽青古道。世界遗产(3处)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新汴河)、寿县古城墙—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正申遗中)、徽州古道群(正申遗中)、江淮圩堡群(正申遗中)、九华山(正申遗中)、天柱山(正申遗中)、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申遗中)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文房四宝(正申非遗中)、当涂民歌、巢湖民歌、花鼓灯、肘阁抬阁、桐城歌、大别山民歌、徽州民歌、齐云山道场音乐、凤阳民歌、砀山唢呐、无为鱼灯、花鼓戏、淮北梆子戏、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孔雀东南飞传说、老子传说、灵璧菠林喇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2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花亭湖、、齐山—平天湖山水风光名山揽翠&、、、、、、、、、、& 等& 湖光掠影&&、、、、、、、、&等& 名胜古迹&、、、、、、、、、、、、、、、、、、、、、、、、、、、、& 宗教圣地&&、、、、& 红色旅游&&、、、、、、安徽特产&&&&&&&&&&&&&&&&&&&&&&&&&&&&&&&&&&&&&&&&
13安徽名士
古代名人(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出自《道德经》),后世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约704~约770)唐代画家,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高贵公曹髦后裔,早年学书,师法王羲之、卫夫人等,擅画马,尤精鞍马人物。西周时徐国国君,建都于今泗县与泗洪之间,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他趁周穆王赴瑶池会西王母之际,率军西进,逼近黄河。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管辖方圆500里的地方。徐偃王对下属仁义相待,也赢得周边36个诸侯国向他朝贡臣服,尊为盟主。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军进攻徐国,徐偃王仁义不肯战,结果败逃徐山,数万百姓感其义,随之前往。传说徐偃王临终言:“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备,以至于此。”后世,徐偃王成为仁弱国君的代表。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他奉命治理洪水,与淮河流域部落涂山氏结为联盟,娶涂山氏女为妻,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生于曲阜葬于六安,为古六安国始祖,与尧、舜、禹并列为上古“四圣”。舜时“作士理民”,制法作狱,所以古代衙门里多供奉皋陶像,他也因此被后世奉为司法鼻祖。曾协助大禹治水,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禹封其后于英、六,以奉其祀。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禹与涂山氏女之子,生于今怀远县涂山南坡。禹死,受大禹手下拥戴继位称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传十七代,至夏桀而亡国。&字子牙,商东海上(今临泉县姜寨)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子孙从其封为氏,故又名吕尚。先在商做官,见纣王无道,辞官游说诸候,年届七十,闻西伯贤而去西周,钓于渭水。文王出猎相遇,立为太师,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治齐。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著有《六韬》一书。&(约前725-前645)名夷吾,又称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改革家。少时贫困,尝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鲍之谊千古传诵。后经鲍叔牙推荐而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帮助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约前570-前470之前)春秋末宋国相邑(今涡阳,一说河南鹿邑)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图籍。孔子到周,曾向他问礼。老子见周朝衰败,遂离去,莫知其所终,一说西出关入秦。或曰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说老子即老莱子。著有《老子》上下篇,汉以后又称《》。&(约前369-前286)战国时代楚国蒙地(今蒙城,一说河南民权县)人,思想家、文学家。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认识论,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言行著述部分被弟子编为《庄子》一书,全书分为内、外、杂三篇。庄子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与无,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创立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前277-前204)秦时居巢(今巢湖市)人,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的重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劝说项梁(项羽的叔父)立楚王族后裔为怀王。秦军围攻巨鹿时,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项梁死后归属,为其出谋划策。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著名的鸿门宴中就详细记载范增规劝项羽诛杀刘邦的情景。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然离去,途中病死。范增死后,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前189)秦至西汉初期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成为刘邦的重要智囊。(前179-前122)西汉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西汉时期文学家和思想家。16岁袭父位,汉文帝十六年,封淮南王。他才思敏捷,善为文辞,乐于鼓琴,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在今寿县淮南王的封邑炼丹、著述、切磋学问,著述甚多,奉汉武帝之命所著《》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艾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145-208)东汉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字元化,又名旉,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各地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曾用“”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弟子传其部分医术。&(155-220)三国时沛国谯县(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少时机警,善权术,20岁举孝谦为郎。东汉末以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在军阀混战中逐步扩充了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拜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遂同孙、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建安二十一年进位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丕(187-226)三国时沛国谯县(今亳州市)人,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国魏国建立者、文学家。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世称魏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爱好文学,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其诗语言通俗,细腻流畅,颇具民歌风味,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其理论著作《典论·论文》开我国综合评论作家作品之风气,现存诗赋70多篇。世传有《魏文帝集》。&(175-210)三国时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西南)人,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著名军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结为至交,人称周郎。做过居巢县长,入吴后曾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屡建战功,先后被授予中护军、江夏太守等职。后辅佐孙权,巩固江东的东吴政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周瑜还精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惜乎天不假年,36岁时死于非命。王蕃(227-266)三国时庐江郡(今潜山县)人,字永远,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继承刘洪的《乾象历》,参考了张衡的学说,结合观察天文实践,重制浑天仪,写出《浑天象说》,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制造的浑天仪既灵巧又实用,求出圆周率为3.1555。《三国志·吴志》称他“博览多闻,兼通术艺”。由于他性情耿直,不愿对昏君俯首听命,不肯巴结嬖臣,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吴国暴君孙皓无故杀害,死时年仅39岁。&嵇康(223-262)三国时谯郡铚(今濉溪临涣镇)人,字叔夜,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时人评云“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烦琐礼教。与魏宗室通婚,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山涛投靠司马氏后任吏部尚书,劝嵇康出仕,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严词拒绝。后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文风犀利,泼辣洒脱。&李绅(772-846)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市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李绅后来参与牛李党争,生活腐化,晚节有亏。官至检校右仆射平章事节度淮南,封赵国公,卒赠太尉,谥文肃。有《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见于《全唐诗》。&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40岁时“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撰成《桐谱》一书,凡十篇,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999-1062)北宋庐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民间称包青天、包公。北宋著名清官,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出门做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初为天长县令,1040年起先后任端州知州、西北转运使、扬州、江宁、庐州知府、开封府尹、监察御史、大理寺评事、知谏院、右谏议大夫、三司使、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大学士、枢密副使等职。死后谥为孝肃,人称包公。他任开封府尹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开一代清官之风范。&北宋布衣。徽州(今安徽歙县)人,(一说湖北英山县人)。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人推为当世第一,其高雅超逸的白描画,被称为”天下绝艺矣”。后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1121)又名方十三,北宋歙州(今歙县)人。雇工出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利用明教组织群众,于1120年秋发动起义,自号“圣公”,改元“永乐”,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各地教徒纷纷响应,不到半年就攻占了杭州、歙县等6州52县,震动东南。徽宗派童贯率军15万前往镇压。次年夏,他退至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战败被俘,秋季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现在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还有“方腊洞”、“方腊寨”,表现了当地人民对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的深切怀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9岁进士及第,曾任同安主簿、提举浙东茶盐事、璋州、潭州知州等职,由于在仕途道路上多坎坷,他很快结束了从政生涯,专事讲学、著述。从事教育四十多年,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朱熹多学博才,在经学、史学、文献学、考据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遍注古书,尤其是在理学上,阐幽发微,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元末明初濠州钟离(今凤阳)人,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明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明太祖。&()祖籍定远人,字元敬,号南塘,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出身将门,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调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历十余年,大小80余战,最后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解除东南倭患。1567年调往北方镇守蓟州,屡败蒙古诸部,升左都督。后又南调镇守广东。对练兵、治械、阵图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明朝休宁人,字汝思,号宾渠。早年经商,留意于算法,于1592年完成《算法统宗》一书,是明代一部重要的以珠算为计算工具的数学书。此书流传很广,不仅风行国内,还流传到日本、越南,后又传到欧洲等地,在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本人也被推崇为中国“珠算鼻祖”。英国李约瑟说:“在明代数学家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程大位”。&()明末清初歙县人,俗名江韬,字六奇,剃度后法名弘仁,别名渐江,曾参加反清组织“复社”,明亡后出家为僧,善画山水,系新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与画家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号称“新安四派”。笔墨瘦劲简洁,风格冷峭,曾云游庐山、武夷山、黄山等地,好绘黄山松石,深得松云岩壑之妙。兼能诗文,后人辑得其题画诗143首,编成《画偈集》,画册有《黄山图》等。&()明末清初桐城(今属枞阳)人。字密之。号曼公。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少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候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别号弘智、浮山愚者等。他博学宏通,在科学、哲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主张虚实并重,科学与哲学互补,儒、佛、道“三教合一”,会通古今,兼备百家。在中国哲学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其使用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等概念为后学所注意。&()清宣城(今宣州市)人,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顺治进士。康熙时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预修《明史》。他是清初驰名全国的大诗人,与当时山东莱阳著名诗人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擅写五言诗,辞清句丽。曾与同邑高咏据东南诗坛数十年,号“宣城体”。&()清宣城(今宣州市)人,字定九,号勿庵,宣城数学学派的奠基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幼时注意观察天象,后接触西方书籍,康熙年间进京,以学识为康熙赏识,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研究中西历算。近人称梅文鼎和日本的关孝和、英国的牛顿为当时世界的三大数学家,著有《方田通法》、《方程论》,方程求解方法和理论早西欧人200年,所著历算书达80余种,其中《古今历法通考》为中国古代历学史的专著。&()清桐城人,散文家,字田有,号南山、夏庵等,康熙进士,曾任教习、知县、翰林院编修。少年才思敏捷,尢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采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抗清之事,五十七岁中进士,后被参劾遭杀头,《南山集》案牵连人数达三百人之多,是清前期较大的一桩文字狱案。在散文方面,戴名世提出了“精”、“气”、“神”三主张,认为作文应“率其自然”,“修辞立其诚”,不仅要有变化,还应有“独知”。后人多推他为桐城派开山祖之一。&()清桐城人,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康熙进士,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牵连下狱,获释后命为康熙帝编校《御制乐律》等,官至礼部右侍郎,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他在文学方面的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古文“义法”,坚持“文”“道”统一。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对清代文学颇有影响,散文《狱中杂记》被选为高中课文,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清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县)人,字才甫,号海峰,雍正列榜贡生,县教谕,桐城文派“三祖”之一,是方苞的得意门生,又是姚鼐的教师。他提倡古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而主张阐发程朱理学,艺术形式上追求古人“神气”、“音节”、“字句”。所作散文,多半宣扬儒家思想,为姚鼐所推崇,著有《海峰诗集》、《海峰文集》、《论文偶记》等,另编有《歙县志》。&()清全椒人,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探花第中,自幼过着“笙簧之艺,渔猎百家”的奢华生活。后家道败落,移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安徽巡抚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贫困,漂泊扬州,卒于他乡。所著《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讽刺之作”,对封建社会,尤其是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与抨击。另著有《文木山房集》、《史汉纪疑》等。&()清代训诂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一字慎修,号杲溪,出生于商人家庭。十岁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学《说文解字》,尽得其目。乾隆举人,三十八年招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清桐城人,字姬传、梦彀,号惜抱,清散文家,“集桐城派之大成者”,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礼部主事。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曾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工古文,与方苞等为“”代表人物,倡导唐宋古文传统,主张“明道义、维风俗”,将程朱理学纳入文学领域。&()清怀宁人,本名琰,因避仁宗讳,以字行,又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父邓一枝善篆刻。幼年摹父篆刻,学隶书。北游寿州(今寿县),梁献见其隶书,倍加赏识,并荐与南京梅氏。梅氏家藏历代金石善本,邓博采众长,勤学八年自成一派。后去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吸收汉碑和唐李阳冰《三坟记》篆字之势,使之浑朴庄严,苍劲有力,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邓派”,亦称“皖派”。书法各体均善,以篆隶最为突出,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完白山人印谱》等。&()女,清天文学家,天长人,字德清,号金陵女史,客居南京。她自幼博览群书,喜爱天文,坚持数年观测气象,于天文算学均有独到研究,根据多次实验,写成《月蚀解》,并在地理、文学、历史、气象、医学等多方面亦取得成就,被誉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著有《岁差日至辩疑》、《地圆论》、《星象图解》、《筹算易知》、《月蚀解》、《德风亭初集》等。&()经济学家,道光进士,1851年上《条议钞法折》,提出发行可兑现银钞,以解决财政危机,是其货币思想的荟萃。1853年议订发行官钞简要章程。旋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反对铸“当十”、“当百”大钱和发行不兑现纸币主张,认为这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未被采纳。次年主张将已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改为可兑现销币,并规定最高发行额,以阻止通货继续膨胀。1862年任左副都御史等职,马克思对其的货币思想给予赞赏,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是提到的唯一中国人。&(?—1863)捻军首领,安徽亳州人。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清潜山人,名椿,字玉姗,幼时曾入“和盛成”科班学艺,咸丰、同治年间参加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被举为“三庆班”班主,并长期担任当时戏曲艺人的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擅长演老生,艺术上融、汉调、于一炉,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嗓音宏亮,咬词准确,于高亢中又婉转抒情,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尤以《文昭关》、《群英会》、《战长沙》著名,有“活鲁肃”之称,历史上被誉为“京剧鼻祖”。近现代名人、、、、、、、、、、、、、、、、、、、、、、、、、、、、、、、、、、、、、、&
&*&参考资料添加成功后,需经过约1-2天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方可查看。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题,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010- 合作邮箱:
交流QQ群: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滁州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