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从桂平吧回羌圩,票价多少?本人在深...

9.3将至,桂平还有多少健在的抗战老兵?尤其是国军。。。_桂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7,472贴子:
9.3将至,桂平还有多少健在的抗战老兵?尤其是国军。。。收藏
再过几天就是9.3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不知是否因为此纪念日为老蒋时代颁布的原因,知道这个日子的人恐怕不多,大多只是记得8.15日本投降日而已,而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在关注曾经的抗日英雄和事迹呢?国军的老兵历经六七十年代-文-格-洗礼,长期以来备受冷落,至今仍然健在的估计已经寥寥无几了,之前知道大洋那边有个远征军老兵,可惜已经逝世,广大吧友可以挖掘些资料,看看哪里还有健在的老兵,把资料投给互助抗日老兵论坛,应该会有爱心人士跟进资助,最重要的是能让老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让他们知道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是正义的,是大英雄。。。,
上海精英叉车培训 学叉车 高薪就业
历史不是p民随便挖掘的。我以为你会告诉我你说党组织人士。
姓名:刘赞琼,广西桂平市人,现住桂平市江口镇银竹村原属部队:抗战时期国际宪兵教导团独立第二营第五连以下为老人口述记录 1、日出生 2、8-14岁在金田(大宣圩国民基础学校)读了六年小学,小学毕业 3、14至16岁在融县中学半工半读两年 4、17岁考入当时国民政府所创办的国际宪兵教导团受训一年半。19岁被选派去四川内江宪兵学校军士队受训(学习当宪兵班长技能技巧) 5、19岁至20岁曾随所属部队进驻缅甸,配合协助远征军抗击日寇的各种军务,但由于实力不济,中途被日军截击,不幸负伤回昆明第八重伤医院医治一年后才归队,归队后不久又奉命随部队出国印度、缅甸。 6、20岁至26岁,本人随部队出国印度缅甸,由当时的远征军总指挥部所用,做一些有关远征军工作的军务。如警卫军首长,设检查站,检查工作,配合美宪兵巡查军区,维持军队军风,帮助后勤部队发放部队给养及一些有关远征军的军务等,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在缅甸密支那进驻了一年多,1946年才接到命令回国。
一般家里很少听说这些事情。。村和村之间打架的。我就听说过。
名:唐桂生出生年月日:1917年4月生现居住地:广西桂平市蒙圩镇棉宠村原所属部队:46军19师55团一营七连
走访记录:唐桂生,1917年4月生,现年已经96高龄,有4儿2女,现住广西桂平市蒙圩镇棉宠村。老人对参军的时间记得不是很清楚,当时是抽壮丁去的。参军后,先是到桂平新兵队集训,然后行军到柳州集训一个月,在柳州时编入了46军19师55团一营七连当步兵。老人说军长是韩元成,师长蒋雄,团长阳光,营长黄甲平。
柳州集训完后,老人跟随部队坐火车到了湖南,到后第三天,就开始打仗。老人说,打仗的那个地方叫雨母山(估计是谐音),他们部队在湖南也只打那一仗,但打得非常惨烈,伤亡很大。老人说,当时他们部队是以一个师的兵力去增援,打完奉命撤退到桂林时,只剩下不到一个团的兵力,老人的右臂也在湖南打的那一仗中枪受伤。
在湖南兵败撤退到桂林后,没多久,日本人又打到了桂林,老人的部队在桂林打了一个月余,又奉命撤退到了南宁,在田东一带驻守。
驻了一段时间后,老人又随部队往广东方向行军,在廉江一带同日本鬼子打得很激烈。老人说,打广东当时已经有美国人的飞机来帮忙,在廉江打仗的时候,他们第七连伤亡了一半人,也打不下一个阵地,后来第二连连长又接着带了30多人冲锋,打了两天后,第三日攻入廉江城。没过多久,日本人就投降了。老人跟着部队在海南接受了日本人的投降,然后驻军三年在海南。老人说自己一共打了七年多的仗,49年从海南回到了桂平老家。
老人在半月前摔了一跤,腿断了,现在都是老人的儿子在照顾,但小地方,交通又不便,也没有好的医生去看。而且医生说,这么大年纪的人,肯定是上不了钢板什么的了,只能是卧床,保守治疗,去的时候,老人的腿已经好多了,能坐在椅子上和我们交谈了。
老人的儿子们很纯朴,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是有很大能力的,应该能帮助老人申请补助或是养老保险之类。和KK只能告诉老人们,我们是民间的志愿者,不是政府的。个人家庭境况:老人有四个儿子,且四个儿子的经济条件不错。对老人也很孝顺,暂时不需要申请困难补助。
打日本靠国民党,打中国人靠啊共
看了。说到他们提出的要求后,有说法了。老前辈打仗是属于国民党。国民党先人是孙中山。后来是蒋介石。。打仗是无奈的。我支持你继续下去。都是桂平的历史。
编号:GX004姓名:龚家松出生年月:1919年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广西桂平现居住地:广西桂平大洋镇六旺村红泥坪原部队番号:桂军第7军通信部队参加战役:1936年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通信科学习,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迅速被派往抗战前线,隶属第五战区,先后随部参加徐州会战等大小数十次战役,之后再次参加武汉会战。 日,龚家松老人逝世,享年92岁。
关爱老兵论坛里面的 追思堂 记录在案的,从09年到现在已经有300多位老英雄逝去。。。。
2017亚冠购票专业平台,就选?牛魔王?
草死度娘。。。抽风了。。。。,大家给看看为何下面的这段字是怎么惹到度娘的?哪个词语影响和谐了?
有。我地村有个姓胡个,听讲系国民党个兵。呵。。。。。。。
此贴可以申精了。
鬼子向中国正式投降是9月9日,当时是由何应钦代表民国正苦接投降书的。
之前好像看到过一个吧友发帖说他伯公是黄埔军校的。。。回头找没找到。。。
建议此贴为精品贴,历史是我们所不能忘记的。多久以来,我们的先辈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建造了今天幸福生活,他们是英雄。他们更是烈士!
姓名:陈胜芝 出生日期:1921年11月生 地址:广西玉林人,现住玉林市中医院宿舍。 17岁时因抓壮丁参军。从玉林加入新兵团后,先是到龙州训练了一年(在此期间,老人慢慢开始学识字),后到柳州,编入46军188师564团3营9连,师长海竞强是白崇禧的外甥,开始是轻机枪射手,后来是他是一条杠、三颗星的班长。6人用一挺机枪,分正副射手,弹药兵等。最初一个弹合20发了弹,后来一个弹合30发子弹。 老人印象最深是在桂平蒙圩和日本人打仗,打了三日三夜,此役中,老人左手中弹断了,导致现在老人两手一长一短。而打仗的时候,日本人很聪明,把经过的路都封锁了,炊事班送不上饭,曾经几天没吃过一餐饭,而老百姓则想办法带人从山上小路送饭。打到廉江时,日本人投降,老人跟着部队到海南接受日本人投降。 老人唯一的儿子已经过世,现由两位女儿轮流照顾,有1300一个月的退休金。
我们这里有个19路军得,做到营长,带了好几个村人出去,45年鬼子投降他就把人带回来了,隐姓埋名不再参政了。上海那一战把老婆孩子打丢了,娶了后婆,无后,六几年去逝的。
看到我们的本地的英雄居然系靠南宁甚至系外省的志愿者来核实情况,跟进救济援助,虽然也有一点欣喜,毕竟能让老英雄重现天日,得到民众肯定,但是作为桂平本地人也有些许的失望和自责。。。为什么不是我们本地人自己发现和重视本地曾经的英雄和历史。。。。或许我们都不再在乎历史了,或许我们都不再在意身边的点点滴滴了。。。若干年后桂平还能剩下什么东西是值得本地人津津乐道呢。。。。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
我一个舅公打过日本后来在柳州当工人,退休后回乡.可惜已经走了好几年了.可能当时参加的是游击队人,因为他说每个人给一个有个五角星的草帽就算入伍了,其他的还什么都没有.因为当时自己年小且都是一年去一次探年,了解不多.
抗美援朝的老兵就认识,就在隔壁
孙春龙老师的介绍:孙春龙,男,1976年生,陕西铜川人。《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主笔。日,一封《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出现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
孙春龙龙的博客上,由此引爆了网络。尽管这封举报信随后被网站删除了,但还是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国务院迅速组成调查组彻查娄烦“8·1”事故,而使真相大白!因此获得“中国十大法制人物”“中国阳光记者”“十大真情人物”,以及“2008感动中国候选人” 主要作品有《山西官煤勾结黑幕》《金三角毒枭禁毒》《中印边境真相》等,曾写过有关陕西的多篇报道,如《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陕西政协副主席被双规》《西安网友参政试验》等。报告文学《以公民的名义》,新闻作品集《公开的力量》,近两年更多地关注抗战历史,2010年9月出版记录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纪实《异域1945》。.
老兵,让我带你回家。。。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缅甸作战》记载,日军在缅甸投入兵力308501人,战死185149人,回国118352人。同样一场战争,中国战死在缅甸的军人的数量,目前还只能精确到“万”,而且说法不一,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孙春龙,1976年出生,陕西铜川人,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 从2008年开始,他持续关注、报道并帮助中国远征军老兵。他刚刚从缅甸回来,历时月余,总共访问了25位老兵,包括新发现的4名老兵;杭州的一个朋友托他带去了5.5万元,给老兵们每人发了两三千元的慰问金;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联系当地华侨,以重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 01 请宽恕我的无知请宽恕我的无知!在我出版的《异域1945》以及公开演讲中,我开头都说了这句话。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2005年的夏天,我去缅甸“金三角”采访,偶尔碰到一位国民党老兵。他得知我是北京来的记者时,突然异常激动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老人的指责让我无所适从。我努力回忆着我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期望能搜索到一丝一缕的信息回应他,但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甚至连国殇墓园是怎么回事也一无所知。我的迟疑与平静,让他的激情荡然无存。之后,是沉默。我能感觉到其中的绝望,但意识不到其中隐含着的震撼。后来,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国殇墓园,伫立在满山遍野的墓碑前时,那种震撼如排山倒海般袭来…… 李锡全是我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他的远征,直到2008年10月才结束。 2008年3月,我在缅甸密支那采访了他。抗战结束后,李锡全流落于此,再也没有回过湖南常德的老家。得知他竟然70年来和家人没有一丝联系时,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等我回国后帮他找家。回国后,根据李锡全写下的有关家乡记忆的信息,我在博客上发了一个贴子。5月9日下午,仅仅一天时间,李锡全老人的家就找到了。他的侄子李谷伯得知叔父还在世时,在电话里激动得不能言语。
02 我一定要接你回家我立即托缅甸华侨董宝印将这消息转告李锡全。次日,董宝印告诉我,李锡全在听到消息后痛哭不止。这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激动和高兴。董宝印说:“他哪敢再去想回家的事啊,年轻的时候想回去,但找不到,也不敢回,现在年纪大了,也没攒下钱,不去想这事了,死心了,家却找到了,你说他能不伤心吗?” 听了这话,我终于明白当初我告诉李锡全要为他找家时,为什么他神情漠然。年迈的李锡全靠卖柴火为生,每捆柴火卖1000缅币,仅仅相当于6元人民币。我坚定地告诉董宝印,请他转告李锡全,我来帮他回家。就在准备帮助李锡全回家的准备过程中,汶川地震发生了,我又去了灾区采访。有一天,手机响了,传来李锡全颤抖而又急切的声音,“祖国发生地震了,我还能回得了家吗?”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一定要接你回家,一定!始料未及的是,帮助李锡全回家的困难远远大于我的预想。筹集资金是第一道槛,屡遭挫折之后,我将预算压缩到两万元钱,依然没有人愿意资助。甚至有两家企业的老板,开始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听完我的讲述,得知李锡全是国民党的老兵时,气愤地对我说:“你到底想做什么?”
02 我一定要接你回家我立即托缅甸华侨董宝印将这消息转告李锡全。次日,董宝印告诉我,李锡全在听到消息后痛哭不止。这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激动和高兴。董宝印说:“他哪敢再去想回家的事啊,年轻的时候想回去,但找不到,也不敢回,现在年纪大了,也没攒下钱,不去想这事了,死心了,家却找到了,你说他能不伤心吗?” 听了这话,我终于明白当初我告诉李锡全要为他找家时,为什么他神情漠然。年迈的李锡全靠卖柴火为生,每捆柴火卖1000缅币,仅仅相当于6元人民币。我坚定地告诉董宝印,请他转告李锡全,我来帮他回家。就在准备帮助李锡全回家的准备过程中,汶川地震发生了,我又去了灾区采访。有一天,手机响了,传来李锡全颤抖而又急切的声音,“祖国发生地震了,我还能回得了家吗?”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一定要接你回家,一定!始料未及的是,帮助李锡全回家的困难远远大于我的预想。筹集资金是第一道槛,屡遭挫折之后,我将预算压缩到两万元钱,依然没有人愿意资助。甚至有两家企业的老板,开始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听完我的讲述,得知李锡全是国民党的老兵时,气愤地对我说:“你到底想做什么?”
04 走啊,我带你们回家李锡全的回家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他也入选当年的感动中国候选人。有一天,一位朋友忽然问我:“在缅甸还有多少像李锡全这样的老人?”我知道,自己又该启程了。 2009年2月,我即将启程再次前往缅甸的时候,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始热播。“走啊,我带你们回家”,成为剧中经典的台词。有点神经质的伪团长龙文章,就是利用这句话,给了那群溃兵一个希望,让溃不成军的败兵走在了一起。 “走啊,我带你们回家。”路上,我就不停地默念着这句话。在缅甸仰光、曼德勒、腊戍等地,我又找到了林峰、张富鳞、刘召回、经明清、韩天海、王之平、张浩东、王子安、陈华、张家长等老兵,他们大部分从来没有回过家,有近乎一半和家人失去联系。媒体同行们给了我极大的支持,他们相继为老兵找到了失散70年的亲人。刘召回在四川广安的弟媳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哥哥还活着,即使我把刘召回的照片传真过去,她还是不敢相信,我只好告诉她:等我把大活人给你接回来吧。 日中午1时许,9名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组成的回国寻亲团,顺利抵达缅甸边境九谷。这一次,由我所供职的《瞭望东方周刊》主办,云南省**厅以及瑞丽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05 让老兵有尊严地回家跨过畹町桥,就是祖国。但意外再次出现,老兵们在缅方口岸办理出境手续时,突然遭到了拒绝,对面盛大的欢迎场面让缅方的工作人员变得谨慎起来。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一位心急的老兵悄悄告诉我,畹町桥旁边有很多小道,不用办任何手续,他们从这些小路就可以跨越国境。我断然否定了这位老兵的建议,我说,要让你们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不需要再做偷偷摸摸的事情了。已经等待了70年,还在乎多耽搁一两天时间吗?尊严已经被践踏了半个多世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难道还不能以一种体面的姿态回到自己的祖国吗?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交涉一度陷入僵局。而畹町桥中方这边,两位着装整齐的**礼兵已经就位,记者的长枪短炮对准了桥头,上百名前来欢迎的群众望眼欲穿。 终于,在当地侨领的不懈努力下,缅方终于答应为老兵们办理出境手续。这一归途,正如老兵们的一生,充满了悬念、曲折和变幻。在老兵们回到祖国的每时每刻,我都会刻意安排一些细节,让他们享受这种本应得到的荣光和礼遇。在国内的航班上,机长会向同舱的乘客广播这群特殊的客人,全体乘客均会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一些老兵还会被机长安排到头等舱;在老兵各自的家乡,有大批的志愿者,在机场、酒店拉起红色的条幅,手捧鲜花,夹道欢迎……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平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