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打得好慢,丝路怎么也不弄个距离表,看哪个离你…

三尺讲台跨万里 报得桃李满丝路
——记霍尔果斯的“老师妈妈”王莉
作者:朱景朝 杨明顺 发布时间: 10:26:07 本文来源于:
& & 在霍尔果斯的丝路小学,有一批这样的队伍,他们是来自江苏连云港的援疆教师,他们远离家乡,用青春和汗水,以默默无闻地支教行动,在平凡的援疆教师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只为把爱留在霍尔果斯。而王莉是这个队伍里面唯一一名女教师。
  &王老师好!&&老师上午好!&一声声问好不断地从教室传来。在霍尔果斯丝路小学,记者见到了她们,就此也走近了&园丁们&与学生的学习生活。
  入疆援教 只为初心
  记者第一次见到王莉老师时候,一张慈爱的面庞映入记者的眼帘,她穿着红色的冲锋衣,戴着黑边眼镜,透出的目光是那么和蔼。
  王莉是连云港市海州区解放路小学的语文老师,父亲、公婆、儿子皆是教师,可以说是教育之家。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不错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教育家风的柔弱女子,今年8月,王莉毅然离别了家人,来到了这个远在万里之遥的城市,目前在丝路小学一年级三班担任班主任。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援疆时,这位像妈妈一样慈祥的老师娓娓道来,&新疆是祖国的西部边陲,拥有辽阔的疆域和美丽的传说,一直来是我向往&遥远的地方&。连霍高速早已把连云港和霍尔果斯紧密联系起来,两地也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上东西桥头堡。西部到底怎么样,我想去看看。&
  其实,她的援疆支教普遍未被家人和同事看好,有的认为她是糊涂犯傻,有的认为她是一时冲动,甚至有的以为她是另有所图。她却说,&人生总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里的教育需要我,我就来了&。
  教书育人,履职尽责
  来到新疆的第一个月,正是丝路小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她经常晚上加班,做分班的各项工作,跟班、早读、早操、午间活动、放学送队,每一项工作她都全力以赴的去做。
  最难带的学生就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王莉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里每一个学生,教会孩子们怎么上厕所,怎么坐端正,怎么遵守课堂纪律,这些事、这些话需要每天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强调着。但是规矩必须从开始严起来,从小立起来,包括每一句话与每一个动作。
  &当我第一次见这些学生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他们,许多孩子都能够主动向我问好,有的哈萨克族的小朋友与我再见的时候是一手放在胸前,深鞠躬,非常恭敬,还有一个叫邵梦洁的学生在下课时走到我的身边给我捶背,说老师您辛苦了,她的这个举动让我非常感动,纯真的孩子们啊,你们对我如此的真诚,我没有理由不把你们教好。&她不由自主的、充满温情的对记者说。
  王莉在教学中慢慢发现,这里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他们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有的学生拼音没有学,有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听汉语比较吃力。她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采取了学生之间&结对子、帮扶&的办法,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带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还建立了家长微信群,与家长经常在微信群中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迪那热&努尔包松是学校二次招生招进来的一个学生,6岁,女孩,哈萨克族。她在刚刚入学的时候,抱着家长的大腿不让走,满地打滚,一心只想回家。王莉就抱着她,像抱着自己的女儿一样,哄她,鼓励她。经过两天的努力,迪那热&努尔包松逐渐适应了学校的氛围,上课慢慢的遵守课堂纪律,现在还能经常主动发言,成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了。王莉还了解到,迪那热&努尔包松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到市区上学之后由叔叔婶婶照顾她,性格比较内向,王莉就在生活中关心她,爱护她。&王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我,我喜欢这个& 老师妈妈&&,迪那热&努尔包松高兴的说。
  王毅得同学可以说是班里一个活跃分子,性格外向透着一些调皮,刚一入学的时候有点不遵守课堂纪律。王莉就有意识的引导他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还跟他找一些共同的话题交流,逐渐的师生之间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王毅得也喜欢上了学习,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王毅得也光荣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当记者问到他的父亲王继刚时说,&孩子进步很快,感谢王莉老师的关心,感谢连云港援疆老师的付出&。
  &积久成性、司空见惯,是谓习惯。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习惯,把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比什么都重要&,王莉说。
  有舍有得 大爱无疆
  王莉在丝路小学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些孩子们,她在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苦与痛。
  十月中旬的一天夜里,王莉正在家访的路上,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儿子打来的,原来是儿子肚子突然疼痛,就给王莉打电话&倾诉&,可是妈妈的安慰不能成为&止疼药&,直到他最后疼的在地上打滚,那天她的爱人恰好到外地出差,儿子一个人在家,王莉就焦急的打电话给亲戚,让亲戚开车带着儿子去看病,原来是肾结石,医生说幸好送来及时得到了救治。儿子那天对王莉说的一句话,她至今还记在心上:&妈,您如果在家我就不用疼那么长时间,妈妈,我想你了!&王莉知道,儿子是多么希望那个时候自己在家啊。
  自己家里的事情还算比较好处理的,可是王莉对父母的愧疚可能是不能轻易释怀的。王莉是家中的老大,老母亲因病切除胆囊,手术后胃瘫一个多月,暂时不能进食。父老父亲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还没有完全恢复。父母这个时候最需要儿女在身边照顾,作为长女的王莉不在身边,父母的遗憾可想而知。&天下为人子女者,都希望能够尽责尽孝,让父母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离家这么远,对他们照顾不上,亏欠父母的我以后一定加倍的补上&。王莉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
  记者在王莉的教学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的时候,我就通过视频跟老公去倾诉,&是你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感谢我的亲人!知道我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就用这种办法来鼓励我,虽然我知道,他们是多么的想让我回家。&是啊,王莉为了这些孩子选择了这条路,选择了这一条艰苦并快乐的路,这也是丝路小学孩子的幸事。
  当记者问到王莉,离家这么远来支教后不后悔的时候,王莉坚定的说:我不后悔,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也是我应该做的。
  在王莉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一年级三班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点缀在这个美丽边境城市的校园。如今走进班级,映入眼帘的都是浓浓的学习氛围,有形的环境与无声的文化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一片有生命感的教学天地,在这里,学生门在无声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现在的孩子们都在认真学习了,我觉得自己的付出事值得的。&王莉用质朴的言语感慨道。丝路小学的办公室主任刘香玲谈到她时说,王老师是一个很优秀很优秀的老师,年龄那么大了,来到学校还选择的是不太好管理的一年级,她毫无怨言,现在把班级带的非常好,还带动了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丝路小学还有三个像王莉一样在援教一线奋斗着的连云港老师,他们是高杉老师、成钊荣老师、鲍广场老师,他们工作踏实肯干,积极认真,通过传、帮、带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示自己,为霍尔果斯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学校的好评,为霍尔果斯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经验。&他们来到这儿是奉献的,是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我代表这里的孩子和家长感谢他们的付出。&丝路小学校长缪建平对记者说。
  三尺讲台跨万里,报得桃李满丝路。从连云港到霍尔果斯,跨越连霍两地万里之遥,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东西两端,这不正是在这些援疆老师的真实写照吗!
[责任编辑:熊妹]
点击排行榜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湖南为先在线数字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版网证(湘)字017号 湘ICP备号心灵的丝路-其他视频-搜狐视频
心灵的丝路
视频介绍:
心灵的丝路
推荐出品人肖云儒:丝路“云”履(下)
&&&&&&&&&&&&&&&&&&&&&&&肖云儒:丝路“云”履(下)
&&&&&&&&&&&&&&&&&&&&&&&&&&&&&&&&&&&&&&&&&&&&&&&&&&&&来源:西安晚报
09-20&&&&&&&&&&
&&&&&&丝路在哈萨克很热乎&
“丝路万里行”车队一过霍尔果斯口岸,哈萨克斯坦东干族协会会长安胡塞和当地市长以及哈国商会领导便热情地用鲜花迎接我们,并作了简短而极有温度的讲话。然后车队继续行驶,不到半小时,又拐到路旁一个场地上,我们看到了烈日下人们用手举着的欢迎横幅。这才是正式的欢迎仪式,市长致欢迎辞说,他的城市是中国丝绸之路进入哈萨克斯坦的第一站,他极感荣耀,近年来中国朋友来这里投资很多,他极为感谢。
之后,车行不到一小时,开进了一个喷泉广场,民族乐队正严阵以待,见我们来了,立即鼓乐齐鸣,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姑娘们旋转成一个花环,让你目不暇接。我们在这里用餐,举杯前,市长将一幅画着一棵大树的油画送给丝路万里行活动,并解释说,当年马可·波罗路过此地去中国,曾在这棵树下休息,而你们的张骞比马可·波罗早了一千多年,更为伟大。真想不到当地在短短不到两小时内欢迎了我们三次,更想不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形成了丝路经济热。
还有更想不到的。午饭后参观一个清真寺,阿訇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座著名的大寺是中国工匠洪斌(音)建造的,仿照的是西安清真大寺的风格。的确,寺里大梁上画的是扇面形的中国花卉,挂的是中国的宫灯,印证了阿訇的话。长安文化、中华文化对丝路沿线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
哈萨克斯坦面积超乎常人想象,270多万平方公里,比新疆、青海、甘肃加起来还大一点,全球居第6名。阿拉木图是丝路重镇,曾经是首都,中亚第一大都会。现在也是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中心。这里自古以来渗汇了欧亚文明和土耳其文明、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是地道的文化之都。绿色覆盖达50%,全城水声如乐,是生态之都。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约4000亿人民币,与西安市相当,是经济之都。她还是中亚最大的金融中心,有中亚最大的银行,有证券交易中心,和底特律、曼彻斯特处于一个重量级,是金融之都。她有东方的典雅,西方的高贵,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都很高,时尚而奢华。
早餐时,我们选坐在凉风清新的阳台遮阳伞下,俯瞰这座中亚名城。车辆、道路在浓荫的缝隙中穿行,阳光给楼房镶上金箔。不见苍蝇,倒有三两只蜜蜂在牛奶与果盘上嗡嗡地盘旋。
当然,她首先是苹果之都。在哈语中,“阿拉木图”的含义就是“盛产苹果的地方”,就是“苹果之城”。驱车从大街小巷走过,从树上飘来果香,晒着美丽。随处可见苹果形状的标记和装饰。在全市最高建筑电视塔前,有个广场喷泉,水柱就从正中间的大理石苹果中喷薄而出。各大市场都有苹果的工艺品出售,我买了一个苹果石雕钟,带回去好永远记住在阿拉木图的美丽时刻。
王志与哈国前总理捷烈先科上午有一场对话,前总理十多次到中国,由于有东干族人士牵线搭桥,与陕西关系尤其密切。在与当地企业家、学者的座谈会上,许多人都表示了希望中国和陕西来投资的愿望,当然远不只是果业,而是石油天然气、风力发电,直到工艺美术品市场的开发。
车队在公路上飞驰,两边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大庄稼地。哈国人均耕地20倍于中国,牧民的潜在财富更令人羡慕,动辄就说我家有一条河、一片山坡、几千头牛马。
丝绸之路经济带快捷地把中国和陕西推到世界舞台上。
阿拉木图与冼星海&&&&&&&&阿拉木图虽然已经不是首都,但在哈萨克斯坦的地位依然很高。1991年12月,苏联11国领袖在这里宣布俄罗斯取代苏联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标志着苏族的解体。这遥远的异国都市,有一条冼星海大街,是日命名的,这里还有冼星海纪念碑和故居。冼星海大街与拜卡达莫夫街并行,拜卡达莫夫是哈国著名音乐家,当年曾向流落异乡的冼星海伸出援助之手,两位音乐家在艰难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冼星海1943年至1945年曾居住在这座城市,并在这里创作了多部音乐作品。
冼星海,广州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母亲打工支持他去广州、北京、上海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后又去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他自食其力,在餐馆、理发厅做杂役,几次累得晕倒。当得到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班的荣誉奖时,校方问他要什么奖品,他说:我要饭票。
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爱国抗日歌曲。抗战开始后,他参加救亡演剧二队,多次在广场上指挥群众大合唱。1938年,武汉大火的那个晚上,他一手抱着提琴、一手拉着恋人钱韵玲,踏上了北上的最后一班列车,辗转河南、山西,直奔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主任,先后创作了《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199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我担任了六集电视片《长青的五月》总撰稿,采访了近百名当年老革命文艺工作者。星海的夫人钱韵铃给我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诗人光未然怎样被黄河惊涛所触动,写出了黄河的长诗,星海激动得主动请缨作曲。在鲁艺一间寒冷的小屋中,星海写一段,用小提琴拉一段给妻子听。第一次演出,他亲自指挥,全场沸腾了,在场的毛泽东站起来连连说好。几乎在这同时,小女儿出生,中央决定每月给他特拨15元津贴。
《长春的五月》记录了这一切,抢救了大批当事者的珍贵资料。2012年,陕西省文联在壶口组织千人《黄河大合唱》,我作为参与者之一,亲历了歌声、瀑声、历史、现实、青春、生命的大交响。在巨大的声浪中,为逝去的岁月,为依然澎湃的激情,为先辈的生命在青年一代的延续,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1940年党派冼星海去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行前毛主席设家宴送行。不料苏德战争很快爆发,影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盛世才反共,滞留在了阿拉木图。在战火与饥饿中,他又完成《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组乐《满江红》、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的创作。长期营养不良,加之肺结核日益严重,他被苏方送到莫斯科住院,又在医院创作了管弦乐《中国狂想曲》,表达对祖国的思念。1945年10月,40岁的冼星海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镶着照片的大理石骨灰盒上,用俄文镌刻着: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赴苏后改名,随母姓)。
阿拉木图,一座流水声声的城市。上千条河流构成水网,在城市各个角落鸣奏。在整整70年后,我们来到冼星海待过的这座城市,音乐家还在这座花园城市的河流中歌唱。
在丝路上打前站的乡党&&&&&&&
在抵达塔拉兹的途中,应东干族协会会长安胡塞邀请,我们拐到“陕西村”去会乡党。那里有一个原生态的婚礼要我们这些老舅家来的人去体验。
&140多年前,陕西回民沿丝路西行,翻越天山走出国境,之后就杳无音信。直到百年后俄裔学者葛维达一篇关于苏联时的“东干人”风俗习惯的文章,透露他们是19世纪80年代定居中亚的中国陕甘回民的后裔,东干族和“陕西村”才浮出海面。
他们一直深深地思念着故土。早在1910年,曾有4个东干族乡党绕道莫斯科、北京,克服许多困难来到陕西寻根问祖。1930年前后,又有7个人找回家乡。当时的陕西战乱加天灾,民不聊生,加之民族隔阂还很深,没人敢接待他们。回去后,他们伤心地说,乡党不认咱们了。
此事被报道后,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那以后,他们和家乡的联系愈来愈多。1993年,当时的苏联回族协会副主席黑老五应邀参加了陕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用地道的陕西话在屏幕上给乡党拜年,成为三秦大地的新闻人物。不久他们组织一批东干族子弟来西安大学留学。
后来,我又有幸和回陕的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村长胡安塞一起吃过饭,互赠书法作品。我给他写的是“三秦好儿女,中亚扎营盘”。他不会写中文,却用毛笔以俄语拼出一句陕西话送我,“东干人把家乡想扎啦”。
&&&&&&&婚礼完全是老西安色彩。新娘清一色的清代古典服装,凤冠霞帔,绣花旗袍,脚蹬缎子裹的木屐。她向墙而坐,背对大家,新郎不来不能在外人面前亮相。外围坐一圈小妹妹,我想这是一种婚嫁民俗教育传承的方式:你们将来也要像她这样出嫁。婆家接新人的汽车来了,她披上盖头款款挪步车前。到了婆家门口,新郎出来,用双手作望远镜状瞄车内,伙伴们问:瞄见么?没瞄见。再瞄。如此者三,新郎大喊,瞄见啦,把帽子朝车上一甩。大家又喊“没油啦没油啦”,索要红包好去加油,安胡塞代表婆家长辈、我代表舅家随了份子钱。于是进门,拜堂,抹红,开席。少顷,娘家人与新娘道别,人人抹着眼泪退场。新娘自始至终低眉顺眼,面无笑容——就要离开亲爹娘了,怎能笑得起来?到了新家侍奉公婆,又怎能不低眉顺眼?
东干族的陕西人很能行,到中亚后,不仅以辛勤的劳动摆脱了贫困,安居乐业,成为当地极受尊重的民族。更令人尊敬的是,他们老一代的人爱说陕西话。我们从老者那里听到许多陕西老话俗语,像“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宁念本乡一捻土,不爱他乡万两银”,还有“衙门”、“大人”、“学堂”等等。他们称银行为“钱庄子”,称“签名”为“画押”,把饼干叫“花馍”,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把“米粮川”叫“米粮番”,陕西人正是将“川”字读为“番”音的。许多人把东干族称为“陕西近代文明的活化石”。
下午,我与安胡塞、王志作了一个“长安对话丝路”的电视话题。开场由孩子们用老西安话表演儿歌。当稚嫩的乡音念起“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我几乎要流泪。
&&&&&&自古征战无胜负&
来到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江布尔州的首府塔拉兹。
这座城市里的塔拉兹铁合金厂,是家有16000名工人的现代化大企业,上世纪60年代兴建时,曾与西安电工城的厂子结为友好企业。其时我是《陕西日报》记者,采访过他们派来的专家。但不到两年,他们很快回国,断了联系,留下的是一段遥远而很热乎的记忆。
&&&&&&行前读《大唐西域记》,在卷一中玄奘记载“……千泉西行450公里,至呾逻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呾逻私”即后来的“怛逻斯”,今天的“塔拉兹”。丝路的先行者们,早在千年前就来到这里播种了友谊。
是的,塔拉兹意味着现实的和平、合作和友谊,但怛逻斯却见证了历史上的厮杀和战争。公元1200多年前,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这里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战。
此前,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两次远征西域,平定吐蕃及其附近的小国,占有了塔里木、伊犁河地区,并成为塔什干的宗主国,吐火罗、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本是高丽的移民,此时俨然成为大唐在中亚的总督。这时阿拉伯帝国动乱,黑衣大食取代了白衣大食,高仙芝想趁乱恢复大唐在葱岭之外的主权。阿拉伯要控制中亚,又必须击退唐朝的进攻,于是战云密布。
这场大战,高仙芝率三万将士翻越葱岭,跨越沙漠长途跋涉三个月,围攻怛逻斯城,城内几千守兵,拼死抵抗,五日不克。阿拉伯人调集军队从背后闪击,唐军抵挡不住,阵脚大乱。阿拉伯军突进唐军大营和帅帐,疲惫已极的唐军终于溃败。高仙兰在夜色中单骑逃脱。残部在东逃安西路上,遭遇另一支唐军残部,为争夺道路又相互残杀。这一战,高仙芝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千余人生还。是大唐立朝以来最惨重的败仗。怛逻斯大战刀枪剑戟火花,闪耀于千年的历史云层。
但自古征战又何尝有过真正的胜负?历史上,凡是如此拼生命、拼消耗、拼士气民心的大战,几乎都是两败俱伤。怛逻斯大战严重削弱了中唐的国力,高仙芝被玄宗斩首,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在西域的霸权当然更是灰飞烟灭。大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祸根之一。阿拉伯大食国是战胜方,后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胜利大将军阿布功高盖主被谋杀,手下将士多受株连,激发了大规模的叛乱。阿拉伯忙于解决内讧,再也没有力量乘胜进击。西域自此呈现一种相持胶着的状况。
唯有文明的传播交流永不中断。其实战争本来就是文明以流血的形态在传递。怛逻斯战争使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由遥感到近距离接触,再到相互进入。中国四大发明最早传向世界的造纸术,与这场大战有直接的关系。上万名唐军战俘,包括一些造纸工匠从此在大食国生存下来,不久国土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乌兹别克的撒乌尔罕,随后,今天的伊拉克巴格达一带也出现了造纸作坊,由丝路文明走廊逐渐传到大马士革、开罗、摩洛哥、西班牙以及整个欧洲。战争遭到了人民和历史的否定,文明却超越战争迈出自己的新步伐,开始了自己的世界和平之旅。
这就是怛逻斯大战给予我们的启示。一千多年后塔拉兹大型铁合金厂对西安企业的支援和陕西对塔拉兹的建设投资,难道不是对这个启示的一种呼应吗?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手拉手、肩并肩,那是比相互挥拳头、踩脚后跟好一万倍啊!
三座纪念碑触动我的心灵&&&&&&&
谢天谢地,哈萨克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的过境手续,6个小时就办完了。我们这15辆车的车队,通常办一天都算快的,因为要打开每一件行李设备检查,语言不通,颇费工夫。大家纷纷对打前站的国旅感谢不尽。下午6时到达首都塔什干,入住乌兹别克斯坦酒店。又热又累,发完稿便睡下。今天一早乘车游览老城区、中心广场和伊玛姆清真寺。
触动我眼晴的是满城又厚又深的绿荫,没有近百年的功夫,绿不到如此程度。而触动我心灵的则是三座雕塑,静静座落在广场上的三座雕塑。
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意为石头城,地处中亚最长河流锡尔河冲积平原,河滩有许多山上冲下来的石头,让人不由想起中国的古诗“满川滚石大如斗”来。这座公元前2世纪建城的古都,是丝路必经重镇,法显张骞玄奘都到过这里。
有三座雕塑特别引发了我的思索和联想,让我懂得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
&&&&&&&一座是纪念广场原无名烈士广场上的单体园雕《哀伤的母亲》。这是1999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牺牲的烈士而创作的纪念碑。一位母亲哀伤地坐着,手搭在膝盖上,头微垂,看着面前的长明火,那肯定是儿子的生命在燃烧。她背后如双翅展开两道长廊,廊内有一册一册铜版刻制的荣誉簿,记载着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祖国牺牲的烈士姓名。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哪位领袖,而取决于祖国母亲膝下的每一位战士。
这个雕塑反映了乌国人民一种新的战争观和审美观。艺术家没有走歌颂英雄烈士的老路子构思。用年轻战士的坚强豪放去歌颂那场战争,虽然这种构思也不错。这座雕象将英雄烈士转换到母亲哀伤的角度,由社会民族的斗争转化为人性亲情的控诉,就超出了对具体事件的反映,而有了超越国家、超越时空的人类性,给所有人以感情上的震撼。
&&&&&&&还有一座雕塑是地震纪念碑。日塔什干大地震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之后全国投入首都的重建,一个新的塔什干在废墟上崛起全城高楼林立,地铁、高速路、铁路四通八达,运动中心、花园广场、歌剧院、图书馆都那么现代,完全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复兴,更是一个民族的复兴!地震纪念碑突出表现了人类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不屈精神。雕塑上,方形时针永远指向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让世世代代的子孙永志不忘。
第三座是幸福母亲纪念碑,座落在独立广场正中心。1991年独立之后,祖国母亲终于搂着自己的孩子笑了。有意思的是,上面原来的列宁象换成了地球仪,强调了种新坐标:幸福是全人类的,而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
在一小时的参观中,我们遇见好几对新人在这些雕象前献花、许愿、留影,也有几对新人在绿荫中照婚纱照。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要给后代留下什么?留下战争给母亲造成的伤痛,留下灾害面前的坚强不屈,留下独立自强争取幸福的信念,留下建设绿色家园的传统--这就是塔什干人,这就是乌兹别克人!
中亚母亲河&&&&&&&
帕米尔高原是整个亚洲中部的大水塔、大水库。朝东,昆仑山是世界大河长江与黄河的源。朝南,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是世界大河恒河和伊洛瓦底江、湄公河的源头。朝北,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是亚洲大陆流向北冰洋的几条河——鄂毕河、叶尼塞河的源头。那么朝东北呢?天山山脉孕育了中亚的三条内陆河——锡尔河、楚河、伊犁河,加上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兴都库什山脉的喷赤河、阿姆河,都是中亚各国的母亲河。其中与丝路关系密切的是前面三条河。
这三条河自古以来共同养育了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的土地和人民,也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和刀光剑影。三条河流的波涛奔腾着中亚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映照出千百年来种种的沧桑、血泪。这三条母亲河还涵养着中亚的民族性格,中国新疆和中亚的许多文化、信仰、风俗全能从滚滚的河水中找到根源。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民族性格中竟然有许多与现代生活相呼应的质地。
&&&&&&&且听我一条河一条河慢慢道来。
伊犁河在我国新疆伊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已经水量很大了。伊犁河沿岸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哈萨克、维吾尔、俄罗斯、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和汉人都有。他们不是没有摩擦,但更多的是磨合,在磨合中和谐共居,溶汇进步。我在《中国西部文学论》中专门谈了西部的10点文化优势,其中一点即西部人多民族杂居状态和现代人跨社区生活状态相呼应,西部人因杂居带来的心态杂音和现代人文化心理的杂色相呼应。
锡尔河是中亚最长的河流,它流经乌兹别克、塔吉克、哈萨克三个国家长达3000多公里,包容过西逃的北匈奴,养育过突厥、粟特等许多民族,承载过这块土地上的荣耀与耻辱、辉煌及没落。这里的粟特人以善于经商闻名世界。从东汉直至宋代,他们活跃在丝路上,几乎操纵着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转贩贸易,向欧洲销售中国丝绸,又向中国销售西域的名贵珠宝。这种“重商”风格与我国明代的徽商好有一比。徽商以资产多少,选祭酒、定座次,粟特人则是“亲兄弟明算账”的典范。每次聚会入座前,大家都将随身的宝物亮出来比富。宝物多而贵重者,带帽居上座,其余按财物多少排序入席。
楚河以它宽阔的河谷,在干旱的中亚地图上创造了一片“山地绿洲”。它依靠天山山脉曲折起落的前行,从帕米尔高原上俯冲下来,以极大的水势冲刷出这片河谷绿地,创造了巨量的水电资源。河谷绿洲长达200公里,最宽达80公里,沿途风景和中国境内丝路经过的河西走廊很相似。这里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大面积的棉田耕作。在苏联时期,中亚各国扮演着棉花供应商的角色。现代机械化农业得到急速的发展,但过度的开发,也产生了生态悖论。大量的河水被引入棉田和发电站。河流过度的奉献导致自身严重缩水,咸海竟向湖心退缩一百多公里,含盐量大幅度上升,周边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以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次实地考察后,忧虑地说,咸海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生态错误之一”。
要现代化,更要生态化!——这就是中亚三条母亲河对我们的告诫。
痛并温暖着&&&&&&&
丝路媒体团在乌兹別克斯坦境内希瓦到努库斯段,遇到一点险情:油荒。预定的加油站有汽无油或干脆关闭,被困途中整整5小时。直至下午七时,眼看夕阳西下,不能冒在野外过夜的危险,只好再租一辆大巴,将在下一站负有采访报道任务的同志和老人、女士,先行拉到希瓦城。每车只留下一位主驾,等候专门调拨的油车送油。
&&&&&&&临分别时,两批同志珍重道别——自离开起点西安,我们的团队还是第一次一分为二。
我第一批走,到达希瓦宾馆是晚上9点,而第二批团员带着车队到达,已是半夜一点。为了不再为油所困,我们这些惊弓之鸟连夜又买了一次油,是“黑油”。所幸还堪使用,第二天,睡眠严重不足的记者兼司机又拉上我们跑了300公里,中间拐过一段沙漠公路,几辆二轮驱动的车陷进沙中,好不容易连推带拉弄了出来。
向晚时分,来到努库斯市。当即又买了一些“黑油”,用塑料瓶子逐车灌进油箱,折腾到半夜12点。孰料车辆在启动后发出不正常的油爆声,随行三菱技师任高峰说,油质太差,强行行驶可能损坏发动机,后果不堪设想。团里与国旅决定重新换油。联系到半夜三点,大家失望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国只有l0辆国有加油车,3辆已弃用,其余的要应付国事需要,无法调过来,而“黑油”标号又远不够格,鱼龙混杂。但是,由乌国再度进入哈国的出入境手续必须在一天之后办理,中间还有500公里沙漠公路,怎么办?
商量到又一个凌晨,团里决定发出中文与俄文的求援信息,希望大家转发,寻找油源。我7时半转发的求援信,3个钟头内收到朋友圈500多位朋友的声援、慰问,有20多位朋友热心提供了各种关系、线索。北京有位叫小石头的小学生,天真地建议我们调直升飞机送油。最温馨莫过于我两个小孙女,发来了给爷爷的语音问候,我将那稚嫩的声音听了一遍又一遍……关爱和牵挂,沿着全媒体的绿色通道流向远在域外的我们。
午后一时,第一批同志先行出发,要住到离国境线较近的一个旅社去。途中,收到留守同志们发来的微信:“最新消息:下午两点,车队开始清空油箱。由于缺乏专业抽油设备,驾驶员马桑努硬是靠嘴吸,通过一根橡皮管进行排油。这位东干族陕西乡党从哈萨克斯坦一路驾车护航,向他致敬!目前十六辆车基本完成抽油工作,每个油箱剩三分之一无法排尽,只能靠高标号汽油掺兑,尽量稀释劣质油对发动机的伤害。救援汽油即将到来。”
这条微信让大巴内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名嘴王志抢过话简宣布:车队广播台娱乐版块开始播出。这些日子他只能在车台上当广播员,今天终于可以过一把“面对面”的瘾了。第一个节目是新华社记者王艳的独唱。
以上是我作为目击者,对缺油事件的白描与写真。我尽量最朴素地展示事件的原貌,以满足关心者的期待。
两小时后,第一批同志到达茫茫旷野上一座孤零零的九间房旅社,三人或四人一间房。我后窗外是一个骆驼圈,可以闻见熟悉的牧场气息。40年前下放农村的日子仿佛又回来了。只是比那时住的民房与工棚还是华贵了许多。
痛并温暖着。关爱是温暖,调侃与嘲弄也是温暖,只是温度高,有些灼热。善于全天候吸取阳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生命热能的人,是我所敬佩的人。
撒马尔罕古城&
在丝路中亚段对我来说最亲切的城市名称就是撒马尔罕。
这座古城有2500年悠久的历史,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曾是帖木儿帝国的古都,又是连接波斯帝国、古印度和古中国三大帝国、三大文化的枢纽。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时,专程造访了撒马尔罕。如果说长安是丝路的起点,那这座城就是丝路经贸的加油站和文化的转播台。
我到达撒马尔罕后即发了一组图片到微信的朋友圈,马上收到青海著名诗人撒拉族的阿尔丁夫·翼人的回信,云:肖老师,你到了撒马尔罕吗?那是撒拉族永远的血脉生命的根——撒马尔罕,请带去撒拉尔12万父老乡亲诚挚的祝愿和问候!翼人是我交往20年的朋友,上过西北大学作家班,听过我的课,也给我讲过撒拉族悲壮的迁徙史……
丝绸之路,除了是商贸、文化、宗教交流之路,也是民族迁徙交流、团结共进之路。东干族由中国迁往中亚楚河流域,撒拉族由中亚迁往中国黄河流域,就是极有价值的例证。
撒马尔罕古城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新古分治”。整个城市根据建成年代不同,明显地划分为城北的“阿夫拉西阿卜遗址区”,“帖木儿时期建成区”、“沙俄苏联时期建成区”等不同区域。城北的遗址区是帖木儿帝国以前的古城遗址,帖木儿时期建成区是十四世纪在古城遗址的西南建造的,算是首都的内城。六个城门,六条主街,城市中心是一个宗教建筑组成的广场,周围是低矮的街坊。北门附近有巨大的集市。这一格局基本保留到今天。
这一切,不能不让我想起万里之遥的家乡长安。长安虽是汉唐之都,留存下来的街巷建筑群和单体建筑已经不多,只有经过改建的大小雁塔。城墙内芯虽是唐代的,整体上要算明城墙,城内建筑也多是明清建筑。让人驻足而叹、后悔不迭的是,在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中,由于没有坚守“新古分治”的原则,在拆迁和挤兑明清建筑基础上,西安城内竟然高楼林立。新古不分治,新古都受伤害,既没有古迹的有效保存,也没有新城的长足发展和大胆创新。有的街区显得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从这个角度,撒马尔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由于他们很早就新古分治,分区保护。14世纪到17世纪的标志性建筑都得到了较好保存,成为这座古城历史文化的骄傲和现代旅游资源。像列吉斯坦的三座神学院建于600年前到400年前,不但是当时最好的穆斯林学府,也是中亚建筑艺术的杰作,现在仍然气势恢弘,金碧辉煌。
沙赫静达陵墓和古尔-艾米尔陵墓,分别安葬着帖木儿和他的家族。五六百年了,彩陶贴面依然完整。帖木儿的孙子、著名的天文学家兀鲁伯,为祖父建造了墨绿玉的石棺,上面刻着:谁掘我的墓,谁就遭殃。日苏联组织人挖掘了这座墓,两周后希特勒就进攻苏联。
人类的物质财富是消耗性的,而文化精神财富则是积淀性的,随着光阴的逝去,精神文化会不断增值。有这样积淀性的文化眼光,才有保护的自觉性。
皇位上的学者&&&&&&&
上一篇关于撒马尔罕的文章中,只是在写帖木儿家族陵墓时,提了一句兀鲁伯,他是帖木儿大帝的第二个孙子。为什么只提这么一笔呢?因为他是个要单独成篇的重量级人物,留到今天专门来写。
兀鲁伯在乌兹别克语种中意为“伟大的贵族”。其实他的伟大不在于贵族,而在于他是天文学家和诗人,在于他致力于用科学去发现这个世界,用美学去感悟这个世界。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乌兹别克、阿拉伯和波斯多国文字,熟知伊斯兰逊尼派的经典和教义。他被父王任命为突厥斯坦总督,治理撒马尔罕多年,使这座古城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国家兴盛,进入了黄金时代。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追求,天文历算才是他最具成就感的目标。
1430年,兀鲁伯投巨资在撒马尔罕主持创建了兀鲁伯天文台。今天我们来这里参观,只能看见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制成的六分仪,六分仪安置在离地面11米深、2米宽的倾斜坑道里,只有部分伸出地面。兀鲁伯在这里主持编纂了恒星表和行星远行表,使用这台六分仪编制了《新天文表》,不但概述了当时天文学的基础理论,还测定了1018颗恒星的方位。
站在这个遗址博物中,我想起比他早了1000多年的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中国科学家张衡,我也想起了给世界报时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和给中国报时的陕西天文台。
恰好两个多月前,我与老伴去了一趟英国,去参观比兀鲁伯天文台晚了200多年的格林威治天文台。这里的测时手段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在天文台的山坡上可以鸟瞰伦敦全景。我们对着子午馆镶嵌在地面的一条铜线——0度经线,调对了手表的时间。这条经线是120多年前,定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线,也称为本初子午线。
而我们陕西则给中国报时,是每天“北京时间”信号“滴滴滴,嘟……”“隐秘”的发出地。1999年,我作为陕西电视台迎接新世纪文艺晚会的总策划,因为要在新世纪第一年即2000年到来的那一刻,设计最好最新最不为人知的镜头,访问了“北京时间”的原生地。
“北京时间”的诞生其实分为两部分,一是在临潼守时,二是在蒲城授时。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地面建筑毫不起眼,但主楼内,在严格的温度、湿度和电磁环境中,保护着养在闺中人未识的娇贵的铯原子钟和氢原子钟,要通过五重门才能进入这个地下钟房。经过铯原子钟和氢原子钟的同步对比,才能确定最精准的北京时间。这个时间精确到3000万年不差一秒!这叫“守时”。
授时工作是由地处蒲城的国家授时中心二部完成的。这里通过微波接收临潼的“守住”的高精度的标准时间,用长波和短波向全国发布,提供给各方面的用户,如面向社会的电视台和手机网,航空航海航天以及其他科研部门。
从张衡到兀鲁伯,从格林威治天文台到陕西的“北京授时中心”的科学家们,都是立志逮住时间、驾驭时间的人,他们不愧为太空的守时人和“牧”时人,因了他们的努力,现代社会才可能在精确时间的协调下,有序行进。
兀鲁伯,我们这些来自“北京时间”家乡的人,感谢你!
“小虫子”怎样变成巨人?&
一个孩子在草原上玩耍,初升的太阳将草茎上的露珠照得晶莹剔透。孩子蹲下来想捧上一颗露珠,回去送给妈妈,却停住了小手,他看见一只小虫子,正在那草叶上慢慢地朝露珠爬去,爬几步就掉下去,又重新开始,失败多次之后,小虫子终于爬到了草叶的上端,吮吸着甘美的晨露。这一幕让孩子终生不忘,在以后的岁月中,每遇大事,他就会想起小虫子的耐心、执着,在心中对自己说:“人之临事,当如是矣!”然后坚定地朝前路走去。
&&&&&&&这个孩子诞生于撒马尔罕南部的碣石,他就是后来威震四海的帖木儿!我们今天去撒马尔罕的古尔-艾米尔陵墓参观,站在帖木儿墨玉石棺椁面前,那个孩子与小虫子的故事在我脑际挥之不去。
&&&&&&公元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初世界史舞台上的主角,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开国君主,是个伟人,也是个智者。若论千秋功罪,不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写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五位君王之下。正如史书总结的:“蒙古三大汗国,帖木儿并其二,克印度,败土耳基(土耳其)。”
帖木儿的身世有很多待解之谜。譬如,他到底属于哪个民族?为什么至死也不称“汗”?我原来不知其详。这次到实地考察,才弄了个八九不离十。他本是突厥人,父亲还当过突厥一个部落的首领。自小信奉伊斯兰教,也接受了近邻波斯帝国诸多文化的影响。祖父是蒙古察合台帝国的大臣,也担任过碣石的一名封建城主。你看,帖木儿的文化背景中有了突厥、蒙古、波斯、伊斯兰教和蒙地藏传佛教如此斑驳多彩的元素,这恐怕是以后成为跨国君主最重要的原因。
力不在武而在文,胜不在侵而在略,在经略、谋略也。外族人要在蒙古人地区察合台称王,没有蒙人血流和成吉思汗的庇荫是很艰难的,他打出察合台蒙古王族这张牌,很快化解了障碍。他娶西察合台国王的蒙族公主为妻,使自己变为成吉思汗家族外围的一员,人称“驸马帖木儿”。他又像曹操一样,自己不称帝,接二连三挟持察合台王族的人为傀儡以令诸侯,在位后执掌实权。取得统治合法性之后,才开始施展自己的文韬武略。
&&&&&&他投靠突厥以抗蒙,获得了碣石的统治权;羽翼丰满后,又与原先赖以起家的察合台汗决裂,几次领军远征波斯、花剌子模,挥师讨伐蒙古帝国的另一汗国伊尔汗国和阿富汗。过了几年,又带兵80万远征印度,占领印度首富之城铁利。极盛时的帖木儿帝国疆土西达土耳其,东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南到波斯湾,北达俄罗斯的莫斯科。他是征战40年而无败绩的统帅。
&&&&&&在战争中帖木儿因伤而跛,被称为“跛子帖木儿”,但这个跛子行遍天下,征服了世界。终于像那只草叶上的虫子,以不屈不挠地努力,饮上了甘甜的露水。
&&&&&&史书记载的:在吞并蒙古三大帝国,克印度,败土耳其之后,曾“卑辞厚币以诳中国,始则诇伺,终乃大举。傥不死,明人其旰食乎!”朱元璋仅大帖木儿8岁。帖木儿26岁时起兵反抗蒙古,6年后,40岁的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又20年,帖木儿几度遣使者希望与明朝建立反抗蒙古的同盟,但几年后又羞辱明使。后因帖木儿仙逝,才避免了这场世界性的大战。
&&&&&&回顾历史的冷酷凄凉,更感觉到今天阳光的灿烂和友谊的温热。
丝路胡旋&&&&&&&来到撒马尔罕这座丝路重镇,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寻找胡旋舞的踪影与余音。
我动员媒体团的朋友一道去街头广场,去歌舞厅寻找……
&&&&&&记得十几年前在荷兰举办过一次国际民间艺术节,全国文联那次让陕西文联组团代表中国参加,我受命带领陕北黄土地艺术团前往阿姆斯特丹。艺术节除了剧场演出,有一天安排了“艺术超市”活动,38个国家的歌舞团在几个大广场上搭台子表演,观众自由观赏。我在乌兹别克、塔吉克、哈萨克和俄罗斯民间舞蹈中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欢腾的、轻盈的、急速的、持续不断的旋转。在旋转的高潮,乐队停止了旋律,只以繁弦急鼓的打击乐伴奏。每每这个时候就会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口哨,观众也跳到台上旋转起来。哦嗬,这是不是胡旋舞的余脉?是不是我们听过很多却很少看到的西域舞蹈?唐代风行一时的胡旋舞,那让杨玉环、安禄山大出其彩、令唐明皇不能自已而亲自击鼓的胡旋舞,是不是在它的原生地还活着呢?
在国际民间艺术节后几天,我便追踪着这几国的艺术家拍摄。回国后,我去大明宫、华清池踏勘,想在古老的残垣断壁和依然温热的泉水中,寻找到胡旋舞、胡腾舞的余音余韵,哪怕可以引发我们联想的蛛丝马迹。
胡旋舞是魏晋南北朝的北周时代,从西域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一带)沿丝绸之路随景教、胡服、胡饼、胡乐舞一道传入长安的。也许因为这种舞蹈在旋转中的狂放恣肆和自由奔放,很快在开放的大唐社会风气中成为时尚,几经唐人的改造融汇,50多年而不衰。这从西域龟兹壁画和唐壁画、唐三彩不少张臂旋转的形象中,都能找到证明。尤其是白居易的长诗《胡璇女》,对这种舞蹈更是作了生动而翔实的描绘。在弦鼓响起时胡旋女举起双袖迅即起舞,“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唐玄宗本是位音乐家,是中国梨园之祖。《霓裳羽衣》就是他吸收了汉西节度使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糅合本土道教音乐创作的。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觐见时,玄宗便选的是这个曲子为导引,那真是“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此曲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天宝之乱后,一代名曲渐渐“寂然不传”。五代时李后主李煜曾得此曲残谱,与乐师按谱寻声,补缀成曲,排演出来已非原味了。南宋词人姜白石在长沙偶然得到18段霓裳曲,他专为其写了一段新词,连同乐谱一起保留下来,也成了一段佳话。
《胡旋舞》与《霓裳羽衣舞》的创作和兴衰,告诉我们什么呢?起码有这两点:一,《胡旋舞》是西域文化与大唐文化通过北方丝路溶融再生的成果,《霓裳羽衣》是印度文化与大唐文化通过南方丝路、即唐蕃古道溶汇再生的成果。文化在交融中激发创造力、传播力而发挥自己的功能。二,文艺创作和文化交流,常常有赖于一些出色人物的促进和推动,但归根到底取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盛唐之后《胡旋舞》不再流传,正在于社会文化的内质中少了血性。而以李后主那种奢靡哀伤的气质,复排《霓裳羽衣》而终于未成气候,难道不是道理之中的事吗?
遥远的美丽飘到眼前&&&&&&&&&&&&&&&&&&&&&&&&&&&&&&
在中亚广袤的原野上奔驰,看着那辽阔的山川、草原和蓝天白云,怎么也克制不住几次三番地思念一位美人。我懂得了,她为什么属于这片土地。
杜甫的诗句写尽了她诱人的风姿:胡马大宛名,锋棱骨瘦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那美妙无比的曲线勾勒出来的修长身材,缎子般细致光滑的皮毛像贵妇人的裘皮大衣,高挑的四肢在大地的召唤下不停刨动,唯高扬的脖项上缺了一条钻石项链。再加上那顾盼尽自如,回眸百媚生的目光,当下就让所有在场的人失声而叹,被她高贵美丽的气场勾魂摄魄……
今年5月,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在北京召开,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专程赴会,给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匹汗血宝马。几乎与此同时,我国购买的42匹汗血宝马,历经长途奔波,从丝路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通过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抵达中国。这次从俄罗斯进口的几十匹马主要作为种用繁殖,是迄今引进最多的一次。其中有两匹是咱陕北的“羊老大”集团购买的,它们经过短暂的休整,于5月23日晚在楼观台亮相,陕西卫视全程报道了汗血宝马重返长安的隆重场面。
那天傍晚时分我应邀到现场,在几千人的企盼的目光下,一深一浅两匹汗血马被中亚美女牵着,迈着模特儿T台上的舞步从容登场。第一匹马可能感觉到脚下不是家乡的草原,不停用蹄子刨水泥地面。它思念草原上的奔驰。第二匹则表情自若,很适应晚会的环境。
主持人一度请我上去,靠近汗血马站定,问我观赏此马的第一印象。我脱口而出:“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力量,肯定有无比的速度。”我说,皮肤、毛色、修长的体形,生命的一切美丽的元素,一切活力的元素,都集中在汗血宝马身上,我为她神魂颠倒!
汗血马原产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绿洲,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一带都有,古称“大宛马”。此马皮肤细腻,奔跑时颈部血管膨胀,汗水看似血色,故称。它的最快速度曾达到1分多钟1公里,也创造过84天跑完4300公里的纪录。在50℃高温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汗血宝马现存3000多匹,土库曼斯坦就有2000多匹,是他们的国宝,印在国徽与货币上,成为民族的符号与图腾,欧洲和阿拉伯一些良种马也有汗血马的血统。
为了争夺宝马,西汉与大宛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第一次失利;第二次因大宛国内部发生政变,双方议和,允许汉军选良马数十匹,普通马3000匹,但长途跋涉到玉门关时只剩下1000多匹。汉军骑兵因此产生质变,兵力强大,成为战胜匈奴的劲旅。前些年,日本马研究专家清水隼,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宣布,中国天山地区也发现了汗血马,并出示了照片,引发了学术界的轰动。也有传说我国武威“马踏飞燕”的铜雕,就是以汗血马为原型创作的,而唐太宗的昭陵六骏的特勒骠传闻就是突厥赠送的汗血宝马。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引进宝马,因没有完整的马种谱系管理制度,引进后不断杂交,久而久之掉进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模式。
汽车在疾驰,在中亚无际的原野上,湛蓝的天穹下,我还在寻找,还在期望。
硬汉子·大山人·大性格&&&&&&&按不同的坐标,可以对文学和文化做各种分类,如当代世界文学可以分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潮流。从西部文学、丝路文化的坐标,我们不妨对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另一种分类,姑且称之为一种“纵向三分法”。
按这种分法,世界文学,一种是欧洲文化的产物,一种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主要在亚洲),这两类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有一种则是文化交汇的产物,这主要指美、澳两大洲的文化。
中国文化也可以做这样的纵向三分:一类是中原文化,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另两类,东边是沿海文化,是中华主体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信息交汇的结晶,西边就是中华主体文化和“陆上丝绸之路”文化信息交汇的结晶。
“类西部”现象,是指在气质和形态上和中国西部文化、中国西部文学存在着某方面的类似,地理位置却又不在西部的那些文化现象。在纵贯南北美洲的落基山脉两侧的大原野和大丛林,在加拿大育空河畔的雪原冰山,在澳大利亚广袤的大草原,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和中部大峡谷,在前苏联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以及在中近东,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种雄奇豪阔的西部气质。在艾特玛托夫、马尔克斯、斯坦贝克、马克·吐温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某种属于西部的美质。
&&&&&&国内,从内蒙古草原、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北大荒的屯垦戍边一直到云南、海南岛的热带丛林,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类西部”气质。可以说,在遥远的国境线上,在神奇的小村镇和小毡房里,在民族与民族交汇的地方,在现代文明和淳朴的农牧乡村生活交汇的地方,在待开发的息壤上,在不息奔波的旅途上,在人独处于大自然的时候,在人沉浸于浓重的宗教感的时候,在人的原始生命力得到张扬而现代社会给于他的压抑得到某种解脱的时候,等等,都容易产生“类西部”生活和“类西部”文化、文学现象。
美国西部文学是随着新大陆移民的西迁运动发展起来的。滚滚如潮的西进运动为西部带来了勤于拓荒、工于采矿、乐于狩猎、善于放牧的人流,以及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浑水摸鱼的冒险家。这一切构成了最初的创作源泉,使美国西部文学应运而生。主要作品被后来产生的“西部电影”搬上了银幕。中国早期的西部片受到它的直接影响。
俄罗斯和前苏联的中亚各国大都和我国西部接壤,正是我们丝路万里行经过的地方。这里的自然面貌、人文习俗十分相似。有些民族,像哈萨克、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同时分布在国境线两侧,同文同种,历史上互有迁徙,民间更是来去自由,并出现了包括法捷耶夫、马尔科夫、艾特玛托夫、伊凡诺夫、帕夫洛维奇等著名作家在内的各民族作家队伍。西伯利亚文学着力塑造了崭新的西伯利亚性格,前苏联人称为“大性格”——强调这类形象的严峻豪迈、刚毅强健。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查密莉雅》和《白轮船》在我国早已脍炙人口。其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文化感,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追求,对我国新时期作家,特别是西部文学作家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张贤亮的《绿化树》、张承志的《黑骏马》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硬汉子,大山人,大性格,从文学的角度印证了丝路文化的世界性。
伏尔加船夫曲纤夫之影&&&&&&&&&&&&&&&&&&&&&&&&&&
快到阿斯特拉罕,我们一直傍着伏尔加河行驶,并且几度穿行于伏尔加河桥上。这里是她流入里海的三角洲水网区,水草丰美,金黄的待收割的庄稼和墨绿的树丛草原都厚厚的,每一笔都像是俄罗斯风景画大师列维坦用油画刀刮上去的。终于看到了梦牵魂绕的伏尔加河,我青春时代心中的河。
“哎哟嗬,哎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拉完一把又一把,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着世界的不平路,我们对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唱起歌……”
《伏尔加船夫曲》从遥远的地方沉缓而结实地响起来,伴着伏尔加河的光波,从我心上流过!以纤夫沉重的步伐为节奏,像劳动号子,由远而近,震撼着你,又由近而远,带你走向远方。那是只有俄罗斯独有的浑厚和辽阔,沉重忧郁带着命运悲剧的呼号和人生沧桑的叹息。当那号子声最近最响的时刻,旋律和节奏铺天盖地浸漫到我的灵魂中!
永远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机遇,能够来到俄罗斯的阿斯特拉罕,在伏尔加河行将流入里海的这座城市,聆听和感觉《伏尔加船夫曲》的旋律。
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和美利坚的《老人河》,两首男低音名曲,是我少年时代的梦,青年时代的爱。中年以后,又对《黄河船夫曲》情有独钟。三首唱地球上大河的歌,无数遍地听,无数遍地唱。它们都不是小桥流水人家,无一例外都有大江东去的恢弘。
&&&&&&这两首歌,年轻时听俄罗斯第一男低音夏里亚宾唱,听中国第一男低音温可铮唱,听美国黑人男低音罗伯逊唱;我们自己也唱,假模假式地压低了嗓门唱,将自己完全浸入那深深的河水中,久久不能自已……这首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成为我青春的主调,成为我对一种伟力的渴望和苦难的向往。它给一个年轻人以承担,以责任,以宗教般的受难精神,以不息前行的坚韧,也给了我些许小资情调。也许正是它们铸造了我的悲剧气质,在冥冥中引导我来到西部、研究西部,终生与一块悲怆而沉厚的土地为伴。
半个多世纪过去,竟然在我的异国、它的家乡,又听到了这首歌。有了回到故土的感觉,有了与老亲戚在老屋里重逢的感觉。
“齐心合力把纤拉,伏尔加,可爱的母亲河,河水滔滔深又阔,哎嗒嗒哎嗒,哎嗒嗒哎嗒,河水滔滔深又阔,伏尔加,伏尔加,母亲河……”在这歌声中,我想起了俄罗斯油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上衣衫褴褛负重躬行的纤夫,就踏着这歌的节奏前行。一歌一画,成为俄罗斯艺术中永恒的姊妹篇。我想起了黄河纤夫、三峡纤夫,他们在“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的拷问中,行进于悬崖峭壁之上,他们渴望歇息,却永不停步,永不卸载。也想起走丝路、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那些在流动中奋起求生的人们,想起马背上的中国西部人和中亚人,想起永不回头的张骞、班超、玄奘、法显、王玄策、王昭君和文成公主……
伏尔加,伏尔加,俄罗斯人的母亲河,欧亚人的丝绸路。
“帆在风暴中寻求安详”&&&&&&&&&&&&&&&&&&&&&&&&&&
从西安出发前几天,看到最后定下来的日程,依然保留了五山城这个地方,我脱口而出:终于可以去那里了!我曾写到过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这座城市,是因为一位诗人: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这是他流传甚广的诗《帆》。他写帆,也是写自己,将自己的生命追求熔冶到追求暴风雨的孤帆中,“帆我两相知”,这首诗让我们懂得了诗人。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受苏俄文化熏陶的时代,而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最能点燃我青春的两位诗人。我曾在南方老家的后院中悄悄地、装模作样地诵读普希金的爱情诗,于是便有了青春的忧郁,少年维特之烦恼。在那个理想主义时代,莱蒙托夫给我的是更深刻的人生启示:生命的帆,要去风暴中寻求安详!记得那是偶然在中学阅览室看到《黑龙江音乐》征集歌曲的启事,我忍不住仿照莱蒙托夫写了一首抒情歌曲的词,就叫《白帆》,写完意犹未尽,还自己谱了曲子,寄去哈尔滨。当然石沉大海。但这次创作投稿经历,却是我青春序曲中的一个音符,长久地鸣响于心中。
到了大学,我曾顺着欧洲文学史的线索,读了一个又一个代表性作家作品,对莱蒙托夫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孤傲不群,他永远向着远方的目光,他心灵与现实在抵抗中的苦闷,他在流俗平庸生活中放任不羁的人生态度,以及传奇般的高加索流放生活,无不令我神往并与我共鸣,影响着我的人生。
而对他因毫无意义的决斗而猝然死亡在这座城市的痛惜,就像中国诗人海子的自杀一样震撼着我。他们一个27岁,一个25岁,用最好的年华,闪电似的短促的生命向平庸的人生发出了警告:“我若像拜伦一样被世界放逐,都怀有俄罗斯的灵魂”“我们刚离开摇篮,心中就装满/祖先的谬误,和他们的迟钝/生活像无目标的长途、初入竞技场没有斗争便败下阵来。”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他与人口角而赌气决斗,虽然死得很偶然,但内里无疑有着必然性。一个天才,一个“超前者”,一个“当代英雄”,得不到社会和庸人的理解,才会有真正的痛不欲生。
莱蒙托夫与高加索终生有缘。小时候与外祖母在这里疗养,因以过激诗句悼念普希金的《诗人之死》,加之桀骜不驯的性格,他被两次流放高加索。高加索是他诗歌的一个主要天地,这里的山野风光和高加索性格启发他反思俄罗斯糜烂的上层社会。而最后,他倒在高加索的土地上。他被对手马丁诺夫一枪击倒在雨中,数小时后人们才找见他并把他抬下山,诗魂永远留在了我窗外像笔架似的山峦之中。
一年又一年,人们踏着沙沙的落叶去山上寻找他、怀念他。我在莱蒙托夫博物馆参观时,了解到一个细节:决斗时,他获得了先开枪的机会,但枪口朝天,不想伤害对方,而对方却一弹直射他的心脏。至死,莱蒙托夫都以真诚无邪对待这个世界,而这个社会却以阴险的目光瞄准他。
祖国信号&&&&&&&
每到一座城市,一个宾馆,以及任何一个停留片刻的场合,大家第一个问题便是:这里有wifi吗?第一件事也常常是:连上wifi。连上wifi,就连上了祖国,连上了家乡和亲人,就可以开始工作。我们这些域外的行者就找到了“组织”,有了心灵的归属。
我在丝路群中微了一句:wifi就是祖国!流量就是感情!响应者众,后来又改了一句:wifi就是祖国,入梦即回故乡。
连上wifi,马上进入状态,或埋头读屏,或拇指乱舞,或进入直播状态,有板有眼地念念有词,或大声呼叫远在家乡的同事、亲友,或躲到一边对着话筒窃窃私语……脸上的表情极其丰富:专注、慰藉、焦虑、甜蜜、诡吊、舒展,也有缜密的布置、周到的叮咛,也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催促,整个一个五彩斑斓。
&&&&&&丝路万里行媒体团集体办公就此开始,30多人集体会客、集体工作、集体写家信的时间也就此来临。由于wifi在住所一楼大厅或餐厅里信号最强,我们分了房子不回房子,吃完饭不离餐桌,就地开始传视频、传音频、传文字稿、发微信。瞬间将国外任何一个有信号的场所,变成中国人繁忙的办公室。
有两天,我与陕西卫视搞技术的同志住一起,他们将传输信号接通后,要轮流监测,一直等到所有的视频资料传完,并得到国内确切收到无误的回复,才能安心睡下。这个过程不到半夜两三点是完成不了的。
一些小城小店,wifi上线数量有限,早开者可上网,若30多人蜂拥而上,立即堵塞中断。这时,早起迟睡,错峰上网便成为大家的选择。我年龄大,瞌睡少,早晨一睁眼便往大厅跑,好抢上wifi的“头道汤”“头箸面”。但还有更早的,且举今天早上为例。
我到大厅时,看见陕西画报社干练的女记者胡晓瑞瘦削的背影,早已经冲到了喷泉广场上。这次活动,画报社负有编辑两本画册的任务,现在时间、路程已经过半,第一部画册发排在即,她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美好的瞬间。一大早,便背着两三个相机冲出宾馆。我知道她昨晚借卫星传输打包发一批作品,很晚才睡的。但她必须抢占离开前有wifi的时机发一批新作。
她可能是第一个早起者——我正这么想着,《光明日报》记者组的胡斌、周龙和范瑾三位,竟然从外面回来了!他们人少,却是全媒体一肩挑,文字、图片、视频,十八般武艺全上。他们显然已经出去拍了一圈照片,并且在阿特劳划分亚欧两大洲的长桥前,借着朝阳的光影效果,做了一期视频节目。
接着,王志将他那可拍可录的相机贴在眼睛上,悄然从走廊那头出现。名嘴此时无言,只顾且行且拍摄。这一路,他的镜头一直关注两个系列,一是每地的特色食品,一是人像。他拍人像,专攻特写,边拍边走近,在征得同意后,经常会将镜头伸到对象的脸面前,寻找大特写最好的构图和光影效果。
清晨,一天里最安静最清醒的时刻,我将它献给心爱的写作。从西安出发时,我铺开电脑摊子,正襟危坐地在案头写,后来试着随时随地拿出E人E本写,再后来又学会了在手机上写。坐着站着倚着躺着,房内房外车上车下,都能写了。
当这篇文章临近尾声,发现王志在一旁沙发上睡着了,微微的鼾声表明他这个回笼觉很香很香。
车队离开俄罗斯,通过拉尔斯山口进入格鲁吉亚,老天爷用一场清凉的雨欢迎我们这些在酷热与干燥中长途跋涉的人。该国旅游部部长和中国驻格鲁吉亚使馆代办亲自到口岸迎接。正在这里度假的代办夫人也来了,她是陕西礼泉人,专门来看乡党的。随后车队沿着高加索山地向第比利斯疾驰,到达已经是半夜12时。又一次夜行军!
在向目的地长途跋涉中,有人打开了盹,像风箱一样拉起了鼾声。主驾们也累了,在车里不停地找话说,打岔、调侃、自嘲,再加一点带颜色的故事,全力以赴要把自己从困盹中拽出来。我干脆在后排躺下,脑子里云翻雾腾。蓦地谁喊了一声:“云!山!草场!羊!”一个激灵都向窗外看去,一片丰茂的草场在眼前展开,高加索山峦以它的曲线拖出的天际线上下,白云和羊群构成优美的对称。
格鲁吉亚是个小国,只有450万人口,不足7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陕西。首都第比利斯是座山城,百万人口散落在缓坡之间。少有高楼,纪念性建筑却一个比一个有特色。素有“上帝的后花园”和“小瑞士”之美誉。旅游和葡萄酒酿造是支柱性产业。——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国,却产生了斯大林这样的大人物,长期领导着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6个加盟共和国的苏联,一度还是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最高领袖。
处在欧亚两洲交界处的这个小国,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了自己的建国史,几千年来,一直在各大帝国和政治、宗教势力的挤压中艰难生存。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有蒙古鞑靼人和帖木儿帝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都入侵过它,统治过它。文化也处在东正教、伊斯兰教以及波斯文化的漩涡中。处在欧亚大国角力中的这个国家,其实最为渴望的是自由而恬适的生存。现在格鲁吉亚以百分之百的识字率,位居世界第一,可见对文化的重视。
去年6月,我曾经去波罗的海沿岸的北欧六国访问。我联想起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一个场面,当本地导游带我们到拉科雅广场时,她指着市政府的八角塔楼说,我们是个小国,过去丹麦、法国、俄国都统治过这里,不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不让我们唱自己的国歌。苏联解体,我们独立了,又采用了这有三头蓝色雄狮的国徽,我们世世代代会像雄狮一样捍卫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说着就唱起了国歌《我的土地,我的欢愉》,整个广场上爱沙尼亚人都跟着唱起来。女导游眼里噙着泪花,同样有过被侵略历史的中国游客当时也唏嘘不已。
我于是敬佩了格鲁吉亚、爱沙尼亚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国虽小,凝聚力却大,文化定力却大,发展潜力更大。它们教会了我们在当今弱肉强食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如何生存、发展。
今天大家心情特好。除了格鲁吉亚的魅力,这里可爱的孩子和美丽的少女,以及华凌集团给我们特供的一整天由国内厨师做的中餐,也是大家情绪高涨的重要原因。我饱餐了一顿川味中餐,感冒竟然奇迹般好了。队医程大夫笑我,肖老师哪里是感冒,是思乡病吧!
被压缩在眼前的历史&&
&&&&&&&昨天在第比利斯参观金顶教堂、格鲁吉亚母亲大雕像和古城堡,然后来到以4亿美金投资当地的著名华人企业华凌集团。格鲁吉亚总统光临了华凌集团为我们举办的活动,讲话并接受采访。一天时间安排非常紧张。
今天路过斯大林的故乡哥里,看到了路边的斯大林纪念馆。然后去附近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世界文化遗产石头城,参观后前往格鲁吉亚直辖市库塔伊西,住在华凌集团千亩工业园区中。抽空参观了山巅上另一处世界文化遗址巴格拉特大教堂和修道院。
斯大林,我少年时代崇敬的伟人和英雄。记得1953年年初他犯脑溢血倒下,中央广播电台(那时还没有电视)播送他逝世的讣告,那时才上初二的我和我的少年同学们都聚在南昌一中的校园里,心情分外沉重。当播音员沉重地宣告:“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同志于X月X日X时X分不幸逝世……”我和同学们都忍不住大哭,那的确是由衷的悲恸,真有一种如丧考妣的无助感。斯大林的逝世,我心里的感觉是屋子的梁垮了!
年长后,或者说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历史隐情被逐步揭示出来之后,我才知道,斯大林半是英雄、半是暴君。他辅助列宁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沙皇农奴制,他领导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并在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他领导前苏联奠定了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叫人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但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政界和文化界展开大清洗,剥夺农民,不顾老百姓生活,强制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大搞个人崇拜的集权制,又显示出他暴虐独裁的一面。
在大清洗中,除了政敌,大量优秀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被流放、监禁甚至处决。斯大林时代甚至发明了一个“敌对思想走私犯”的帽子,专门迫害知识分子。知名音乐家萧斯科塔维奇一直生活在被迫害的恐惧之中,被称为“终生等候审判的音乐家”。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的这些悲剧,其实也是前苏联最后解体的一个原因,甚至是中国走改革开放道路、走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推力。
&&&&&&&好了,好了,不去扯这些陈年老事了。我们来到中国华凌集团的活动现场,马上被喧闹欢腾和生龙活虎的气氛所感染。新疆华凌2007年来格鲁吉亚投资,建立了上千亩免税自由工业园区,购买了20年、每年8.8万方森林开采权,还收购了一个商业银行90%的股份。使馆郑代办告诉我,该国的古典小说《虎皮骑士》已经写有中国的情况,有的古代《圣经》封皮上也镶着中国玉。仪式上,中国工人舞起了长龙,挂起了宫灯,陕西籍工人还认出了主持人亢凯,争着和乡党照相。
这是走出斯大林阴影、走进改革开放的中国气氛和心情,也是独立后格鲁吉亚的气氛和心情。
抱愧巴统&&&&&&&&&&&&&&&&&&&&&&&&&&&&&&&&&&&&&&&&&&&&&&&&&&
我真是抱愧巴统。来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点心不在焉,老想着隔着黑海相望的另一座城市——索契。两座城都是黑海明珠,巴统是我才结识的新朋,索契则是我神交几十年的旧友。对不起了,巴统,我得在此行离索契最近的点上,借你的地盘,先说说索契。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这句话,在网络时代、微信时代,不是人人都知道,甚至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在我们那一代,以及我之前之后的两三代人,保尔·柯察金的这段话可以说家喻户晓。许多人都可以背诵出来。在五四篝火晚会上,在团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饭桌上,在青少年的促膝谈心和聊天中,时不时就会提到这段话。
这段话把多少人引上革命之路,让多少人青春的生命点燃。它成为那个时代价值观的标志性话语。它甚至成为当时年轻人择偶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坐标。
真想不到,我此生能够进到这部名著的气场之中,和记忆中的作家、英雄相逢,我的青春刹那间被激活了,不息追求,艰苦奋斗的理想主义被激活了。几十年来,我有过惫懒,有过消沉,有过浮躁,有过自私,也有过小小的贪婪,但当这段黄钟大吕的人生格言再度在心中响起,我发现自己心中的美丽和力量依然很是强大。
奥斯特洛夫斯基崇拜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亚瑟,决心做一个亚瑟那样的硬汉子、反抗者。年仅15岁的他为了救出自己的引路人,因赤手空拳打倒押运兵而被捕入狱,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获救后参加红军,编入布琼尼骑兵师,成为出色的战士。1920年16岁时,他被炮弹炸伤头部和腹部,整整昏迷了13天,抢救生还后,右眼失明。伤势没有康复便要求重返前线,组织派他去铁路工地搞共青团工作。他带领青年工人冒着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修建铁路,赤脚穿一双漏水皮靴在冰天雪地中苦干,染上了严重的伤寒和肺炎。同志们以为他必死无疑,他却又一次战胜死神,站了起来。
&&&&&&他在20岁时参加了共产党,先后受命担任团地委和团州委书记,依然不分昼夜地工作,导致全身瘫痪。他与妻子被安排到莫斯科、索契疗养。在首都一条静静的胡同里,在索契这个疗养的小楼中,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浑身疼痛,几乎不能动弹,借助刻字版完成了开篇,细节、场面以及遣词用句全靠记忆,为此往往彻夜不眠,反复咏诵脑海中的句子。三年后,上下两卷长篇付梓,引起极大反响。20年间,仅在国内便用43种语言出版了3150多次。他和他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化为一个整体,鼓舞着无数青年读者。
&&&&&&他只活了32岁,生命质量却是沉甸甸的。对于具有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的人们,生命当然不是以财富和时间长度来计算的。
无处不在的阿凡提&&&&&&&&&&&&&&&&&&&&&&&&&&
从中国新疆开始,我们一路走过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格鲁吉亚的20多个城市和景点,今天进入了土耳其的奥尔杜城。在一万多公里路上纳斯尔丁·阿凡提,那个头戴小花帽、倒骑小毛驴、走到哪里把笑声带到哪里的幽默的小老头儿,似乎一直如影随形跟着我们。
这些国家和地区人人都知道阿凡提,都会讲到他,说几个他的故事。讲到他时都会笑声不断,都确定无疑地说,阿凡提是我们这儿的人,你看,我们这里不但有他的故事,而且有他的遗迹。
由于语言不一样,阿凡提在各地的名字也不一样,在中国他叫阿凡提,在乌兹别克、哈萨克一带他叫“纳斯尔丁·阿凡提”,在高加索、伊朗一带他叫“毛拉·纳斯尔丁”,而到了土耳其,他又叫“纳斯尔丁·霍加”。“霍加”“阿凡提”都源于突厥语,是导师、先生、有学问的人。“毛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是“主人”“保护者”的意思。
我很作难了,设在哪一段丝路上写这个不能不写的人物呢?颇费踌躇。在这里写,那里会有意见,反过来也一样。所以一直到上路一个多月一直没提到他,但阿凡提是丝路上绕不过去的人物啊。
今天一到土耳其,当地人就力荐我们要去西南方向的阿克谢希尔城,因为那是阿凡提的出生地,他的陵墓现在还在那里。你们若去瞻仰,可以看见他墓碑上写着:“纳斯尔丁·霍加,土耳其人,生于1208年,死于1284年。伊斯兰学者,教师,清真寺领拜人。一个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早在十六世纪末的清代初期,土耳其著名作家拉米依就把阿凡提的笑话整理成《趣闻》一书出版。欧洲的学者们比较认可这个说法。
但是中国人,尤其是新疆维吾尔人坚持认为这位永远快乐的民族达人出生在吐鲁番葡萄沟的达甫盖村。那里也有阿凡提的故居,石碑上介绍他活了99岁。中国先后用汉、维、蒙、哈、藏五种文字出版了上千种版本的《阿凡提故事》。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和阿塞拜疆的巴库、大不里士,也发现了阿凡提写的游记。可以说,阿凡提是在当年奥斯曼帝国所有的领地,从中亚到西亚,从北非大西北到印度、孟加拉,以至高加索,还有中国西部地区流传的知名人物。数以千计的阿凡提故事在以突厥文、中文、维吾尔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传播。每一地区、每一语种的传播,都加进了当地百姓的加工创造,当地人也将自己民族的智言和幽默归到了这个小老头名下。
传说阿凡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完小学后就学习古兰经,17岁就可以翻译阿拉伯文书籍。他以幽默讽刺的智慧武器,反抗吐鲁番、巴依、富农,也包括以宗教为外衣的骗子,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他化愁眉苦脸为笑逐颜开,是民间智慧和欢乐的化身。
我感到阿凡提不竭的生命力,除了来自他自身,也表明了老百姓在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奋争中的一种心理需求。那是弱者制胜的需求,以民力制胜官力,以软力制胜硬力,以反讽制胜说教的社会心理需求。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阿凡提在作祟啊,不是吗?
土耳其看“窑洞”和“地道战”&&&&&&&&&&&&&&&
&&&&&&&&&&&&&&&&&&&&&&&&&&&&&
&&&&&&&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亚是闻名于世的热气球之都。早晨四点半钟,热气球公司就派车来酒店接我们去升空点集合。因要签生死状,年迈的我只好自动取消资格,只是在地面作了同步参观。
气球在空中飘荡,从那些洪荒时代形成的熔岩、石柱、石洞前缓缓而过,仿佛外太空的星球,在天光方影中闲庭信步。神奇而又神秘的岩壁从眼皮底下移过,阳光在奇诡的山岩上变幻着色彩。真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这个地区以前是活火山,喷发之后的岩浆和岩灰冷却后凝结为厚厚一层凝灰岩。在亿万年风霜雨雪的剥蚀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岩洞、石柱和沟壑,有壁立千仞的悬岩,蜿蜒数十里的褶皱,还有的像蘑菇、树桩、尖塔,构成奇石林立的露天博物馆。洞窟、碉堡、岩石,土黄、岩灰、浅褐,色彩像旋律一样展开,如同一幅幅造化以鬼斧神工在大地上创作的艺术作品,恣意地宣泄着自己的艺术情怀。
气球飘到居里美人的村落,导游提醒大家,卡帕多西亚最精彩的展厅格莱美露天博物馆到了,希望大家在寻找中发现惊喜。格莱美意为“不见不散”。古代的居里美人将一座百多米高的山谷岩洞整个修建成了窑洞群,或整齐或错落地排列着,让我想起陕西延安大学的窑洞群宾馆和陕北山峁间的窑洞风情。这里中世纪曾是基督教徒集中的驻地,后来转移到另外两个红褐色的圆石柱厅。从那里还能看到上面的更多的洞穴群。柱顶覆盖着苹果形的圆盖,称为苹果教堂。另一座凿空整座山的洞窟群,像一座圆柱形的楼房鹤立鸡群,与丝路中国段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天水的麦积山,有若孪生兄弟。
&卡帕多西亚不但有陕北窑洞,还有华北大平原的“地道战”可看呢!这里有30多座利用凝灰岩开凿的“地道城”。我们参观的有一个深50米,有七八层。顺台阶猫腰走进去,曲折迷离不辨方向,里面有卧室、厨房、餐厅、酒窖,竟然还有马厩。另几层还设有教堂、教会学校、避难所和军械库。最底层则是储水库。各层之间的通道口,备有磨盘大的石块,有入侵者闯入,可以随时堵断通道,“瓮中捉鳖”。据说这是3000年前开始修建,后来由基督教徒完成,长期使用。在拜占庭帝国初期和阿拉伯人对基督教徒迫害时,这里曾有上万名基督教徒避难。现在这个地区山体上已经发现了150多座教堂和修道院。
当时基督教主要是广大平民信仰,君士坦丁大帝意识到基督教背后平民的力量,改信基督,宣布其为国教以获取民心。这里便成为传播基督教的中心。四五百年后,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又来到这里,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当地居民纷纷改信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其建筑逐渐淡出,荒废。直到1907年,法国神父纪尧姆才发现了这处淹没在历史后院的基督教圣地,它证明了基督教在这里曾经有过的兴盛。大量文物成为热门研究的对象,卡帕多西亚基督教露天博物馆也成为了一门显学。
而我面对格莱美遗址,内心却充满了孤独感。是那种渺小的个体生命在山川、历史、生命的大运动中的孤独。一时兴起,在手机上发了几句感慨,连同一组现场照片发给朋友圈诸君:“这里是宗教斗争的漩涡地区。铁血改写历史,文化积淀历史。翻过凄风苦雨的历史,就是凝重醇浓的美学。”唉,真个是滚滚“光阴”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且看秋月春风啊。
朝觐心灵圣地&&&&&&&&我在七八年前来过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当地女导游的中文实在不敢恭维,连我们这些中国人也听不懂,后来是一位来自新疆的留学生小伙子给我们来当义务导游,才圆满了那次旅游。当时,我们互留了电话。他学业完成后,就留在土耳其当导游了。前年他回了一趟国,带团到西安,给我来电话,恰巧我去了东南亚的吴哥窟,没见上,遗憾了好几天。昨天一到伊斯坦布尔,我就与他联系,他听说我到了土耳其,在电话那头跺足而叹,太没缘分了,说他现在正在沙特阿拉伯,领人去麦加朝觐,又转几个地方,还没回来。我赶忙说,朝觐是去见真主呀,相比之下,我们的见面太微不足道了。不过昨天还是几次想起他,总是将他与朝觐路上虔诚的信徒剪辑到一起,那种浩浩荡荡的神圣的画面。
&从信念而论,这世界上最感动我的极至性人群有两个,一个是青藏高原上孤独的朝圣者,他们一旦给活佛许下了愿,便会以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在严寒和缺氧中,风餐露宿,一步一个长头,向着心中的圣地靠近。那是与环境的搏斗,更是与内心魔障——诸如怯弱、畏缩等等的搏斗。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外界的苦难,才能达到或者仅仅接近自己心中的天国。
&&&&&&另一个人群便是穆斯林朝觐者。他们为了贴近世代照亮族群的那道灵光、那位真主,为了去那个特定的场合,进入一种特定的信仰场、心理场、感情场,也是不畏千山万水奔向麦加。有人为此花去积攒一生的财产,将几十年的打拼努力化为一个理想,却在这“空无”中获得了心灵的安妥和精神的最大财富。
这两个人群的人生目标永远在远方,永远锁定在遥远而又遥远的地平线上。人生其实有三个家园,那就是地界家园,这是现实的此岸的生存家园;天界家园,这是理想的彼岸的灵幻家园;心界家园,理性的思岸的精神家园。他们锁定的那地平线,既是这三座家园的分界线,又是这三座家园的熔接点。从他们身上你会懂得信仰为什么是一种力量,为什么是启动心灵的不竭的源泉;你也会懂得彼岸,或者说理想境界,或者说梦,为什么是一种心灵召唤,为什么能够召唤你的坚毅、奋争、有为,召唤你生命深处的真善美。
信仰可以自由选择,但能否终生执守自己的选择,则是对一个人精神向度、灵魂纯度、人格硬度的检验。古往今来丝路上的许多人都有这种执守信仰和目标的精神。张骞在西行道上被乌孙(大月氏)扣留十年,娶妻生子也羁留不住他凿空西域的脚步。传说玄奘曾誓言自己去西天取经不走一步回头路,有次在沙漠中因干渴而昏迷,半夜醒来后不辨方向朝东迈开了步子,当发现自己在走回头路,立即转身重又向西前行。我还想起了中国敦煌研究的开拓者常书鸿,当妻子受不了那里的艰苦,开上唯一的一辆车离他而去,他内心有一丝凄苦,也有一丝理解。但他选择了留下,一辈子的留下。
丝绸之路并不是丝绸那么绚丽光滑,它像人生之路一样,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心里有目标有神圣的人,才能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执着地走到目的地,也才能在这条超常艰苦的路上获得超常的收获。
突厥人为什么以狼为图腾?&&&&&&
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分,突厥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叶尼塞河的上游。公元5世纪左右,被亚洲北部大国柔然所迫,迁至阿尔泰山南面,沦为柔然的奴隶,近百年后的6世纪才获得独立。随后他们打败柔然,征服中亚,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一直扩展到蒙古高原。之后,国土又朝西扩展到波斯帝国边境。突厥汗国后来分为东突厥、西突厥和后突厥三部分。
&&&&&&到了11世纪和13世纪,西突厥人中的塞尔柱和奥斯曼两支部落先后迁徙到西亚,分别建立起庞大的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他们在崛起的时候,军旗上绘着金色狼头,号称狼旗,并以狼作为民族的图腾。
“图腾”一词本源于印第安语,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常常认为某个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或与某种动物有亲属关系,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渐渐融为一体。在许多图腾神话中,某种动物或植物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他们崇拜本民族的图腾,并以它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和标志。像我们中华,远古也有以朱雀、牛、鱼、虾为图腾的后颉、神农、东夷、热海等部落,到了黄帝时代整合为龙图腾。
&那么,突厥人为什么要选择狼这种凶悍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呢?
相关记载告诉了我们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认为突厥人本是匈奴人的一支,姓阿史那。但是后来,这个匈奴支系被邻国所占领,整个部落尽被杀戮,剩下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士兵们不忍杀他,砍掉他的双腿,弃于灌木丛中。有条牝狼出于母性的怜悯,用自己的乳汁和猎物的肉养大了这个男孩。男孩长大成人后,与牝狼结合怀了孩子。听说小男孩还活着,邻国国王又派人去杀死了他。牝狼却逃走了,来到高昌国北山的一个山洞,产下了十个男孩。他们长大后娶妻成家,各有一姓,阿史那即其中一姓。
第二个传说是,突厥人的祖先原先在匈奴之北的索国,首领名阿谤步,有兄弟十七人,皆生性愚痴,纷纷败落。只有一个兄弟叫伊质·泥师都的,为母狼所生,有特别的灵气,能够呼风唤雨。他娶了夏神和冬神的女儿两个妻子,一个妻子一胎便生了四个男孩,大儿子由于能关心部落人的疾苦,被大家奉为君主,国号为“突厥”。
以上两个传说内容稍有不同,却都认为狼是突厥人的祖先。在世界各民族的古代传说中,都说到过热心哺育人类幼儿的善良动物,以后便将这种动物奉为自己的祖先而加以顶礼膜拜。我想,这恐怕反映了远古时代人在大自然中生活,人与动物共居那种依稀的集体记忆,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由于那时没有文字的确切记载,这些集体记忆在代代口传的过程中,逐渐魔幻化、神圣化。而突厥人膜拜狼图腾,恐怕又与他们崇拜狼在荒原上顽强的生命力、物种竞争力,以及刚强、坚毅、野性有关。他们希望狼的这些生命优势,能够转化为自己种族的基因,帮助自己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强大起来。
很快就要离开土耳其,离开信仰伊斯兰的地区,而进入另一种文化风情、欧洲文明境地了。微风和水雾抚摸着阳光晒热的皮肤,那么润泽。我对中亚、西亚开始忍不住自己的依恋。这里的大地,山崖褶皱层叠,沟壑伤疤深深。岁月啊,风啊,水啊,你们有多少爱和恨竟如此刻骨铭心呢?
城因人而活&&&&&&&&&&&&&&&&&&&&&&&&&&&&&&&&&
今天跑了547公里,由卡帕多西亚直奔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我上次到土耳其,没来这里,从伊斯坦布尔往南去了南非。对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对这座在八九十年内由几万人崛起为500万人口的现代大都会,都怀着敬意和期待。
饭后我们即参观了“国父纪念馆”和“安卡拉古城”。
&&&&&&参观古城当然由不得与欧洲的城堡和亚洲的古城,尤其是长安古城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我归纳出了三点启发。
一是古城因住人而鲜活。安卡拉古城,不是我印象中的城堡,博物馆似的静态呈示性的城堡,而是一个古老的活着的社区,很像我们陕西北部的绥德古城,有坡度有起伏,处处曲折而处处生着悬念。你的车一开进去就有一群孩子呼喊着跟着车跑。也像我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条古怪的街道(其实是巷子)叫“长靴巷”附近看到的那种感觉。石头砌成的拐弯巷子尽头有着古老的城门洞,门洞里现代青年正在吉他的伴奏下唱披头士歌曲。当然更像我在新疆喀什古城看到的,维族兄弟姐妹在那几百年的地道式的古城中,安静而又繁忙地生活着。
&&&&&&你在安卡拉古城散步,刚放学的孩子们好奇地看你一眼,便又继续着他们的游戏。邻居们在错落的房子前照旧随意说着他们的家常。窄窄的石板路旁,是破旧的泥石混制的老房,没有招牌、广告。墙像万年山岳似的斑驳而厚重,房子陈旧得就像历史,无一处没有故事,但老墙老房之间,又有大片绿地。那树也有千年,却依然绿得青春。城因人而活着,人因城而沉稳。人与城相濡以沫,相互营养着对方,形成一种难得的历史与现实融合的活力。
二是古城因分治而传承。据说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一个叫佛里几的部落来到这里,发现了一只船锚,便在这里落脚,建起了一座城。在欧洲语系中,“安卡拉”就是“弯曲的锚”。扳手指头算起来,那应该是中国的先秦时代,甚至是西周了。
这么老这么老的一座城,为什么就保留下来了,没有被灾害和战乱毁掉,也没有被历朝历代的新建筑活埋了呢?那是因为新古分置、分建、分治。安卡拉在1923年正式定都前只有数万人。建都于此之后,全面保留了老城,整个现代的新城环绕在老城的东、西、南三面。新古分置,老城因“留”下而得到了保护,新城因少了文物保护的顾虑而放手搭建,不到百年便发展为500万人的现代大都会。都会再大再现代,老城依然安安静静地躺在一边,看着他子孙们的作为。
三是古城因对比而有张力。这对比指的是新城、古城两座城的对比。你由新城乍然来到古城,像是一首乐曲进入了休止符,安静中似乎听到了清新的乐句,这才懂得静音也是音乐,空白也是色彩,都是城市的文化语言。你若又从古城驶进新城,又像是那首乐曲由低婉进入高潮,由林子驶进阳光。情绪在落差中奋起,心在起伏跌宕中加快了节奏。一座城市不能只是一个调子,城市也好,任何事物也好,都应该是复调的。在这种复调之中,你对安卡拉便有了这样的感觉:传统好,现代也好,传统与现代融会,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一道海峡和一条船&&
下午电视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向国内直播成功,搞文字的我们则乘游艇去海峡观光。两岸风景在速度与风感的塑造下,让人格外心旷神怡。我这次是第二次来伊斯坦布尔了,海上陆上丝路在这里交叉。作为世界古都,它实至名归。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它在时间坐标上的地位。在空间坐标上,这座城横跨欧亚两大洲,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个海峡以及其中的达达尼尔海,扼住了俄罗斯和6个中亚、东欧国家的咽喉。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好一个不怒而威的气概,这座城市因为时空两个坐标决定了它的地位。
&&&&&&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样一个战略要冲、军事重镇,名字却蕴涵着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它在希腊语中是“神牛之渡”的意思。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他的情人——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穿过波涛汹涌的海峡,登上了彼岸。难道这寓意着丝绸之路2000年来络绎不绝地经过海峡,将友谊、文明和财富源源不断输向对岸吗?
上次来有点匆忙,那次只记得看了无数精美绝伦而又体量很大的伊斯兰寺院,只记得正逢土耳其大选。
海峡风光依旧,凉风清澈,海水与天空较着劲儿比赛着蓝。我们乘船游览,两岸的宫廷、博物馆全具有世界顶级价值,缓缓地从眼前掠过,迎我们而来,又离我们而去,像是时光老人在一页页翻着历史书,让我们静静地体味。
这次游海峡时,我的心情稍有不同,不再是赞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离地面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