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7149536 说是说一个道一个叫赵潭...

梁山宋江遗迹考-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梁山宋江遗迹考
热门标签:&
梁山宋江遗迹考
来源: 由用户
编辑:王亮
梁山宋江遗迹考察记
梁山,是泰山的余脉,乍看起来不算太高,然而,大自然却从地理位置上给梁山安排了一副英雄气概。梁山及其支脉棘梁山、浮梁山、安民山、昆山、金山、银山、铁山……从千里无垠的华北大平原的东沿,直插这块巨大绿洲的腹地,像驶进无边碧海中的艘艘战舰,威风凛凛,豪情横溢。梁山北枕浊浪翻滚的万里黄河,东靠清澈潺的京杭大运河,从泰沂山区滔滔西泄的大汶河和从鲁西南汨汨北流的宋金河,直抵梁山脚下。南面的南旺湖,东面的东平湖,同四条大河一起在梁山身边相会。金堤石坝纵横连绵,山河交错,湖河相连,山中有湖,湖中有山,非港即汊,芦荡茫茫,烟波浩渺,迤逦磅礴,实在壮阔绝伦,大大给梁山增添了宏伟壮观的英雄气势。我每每读到“龟蛇锁大江”的名句时,就想到梁山(包括其余脉)锁大河的雄姿。四条大河和东平湖都被锁住了!瞧,号称“天上来”的汹涌澎湃的黄河,出三门峡后,进入所谓“豆腐腰”,肆无忌惮,横冲直撞,可是自清咸丰间夺了大清河道,来到梁山身边,就自投罗网,为大清河设置的艾山峡卡住它的脖子,六工山峡(清河门)又使它同东平湖沟通,给予喘息之机。所以水利健儿们一直在设想利用这里的天威兴建水利枢纽工程。梁山主峰虎头峰,更有一副虎视眈眈的雄姿。站在山南的金沙滩,可以看到全貌。虎头峰像虎头昂扬,嘴鼻微翘,略向右顾,似朝远方凝视着。左侧的雪山峰像伸开的前左腿有力的抓地,右侧黑山头像老虎半伸半蜷的右前腿。黑山头后面的青龙山的前半截像老虎的后腿匍匐后蹬,青龙山的后半截像老虎的腚部向西北方向劲摆,煞似即将勇猛地扑向前方。好一派豪迈凶烈的气焰!着实惟妙惟肖。单独看青龙山,盘曲扭旋,似摇头摆尾,活龙活现。整个梁山大有龙腾虎跃之势。青龙山西面是凤凰山,高高的凤头,宽宽的两翼,长长的尾巴,煞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这里不仅给人以“龙凤呈祥”之感,同时又真切地观赏到“龙飞凤舞”的山势。登上虎头峰,只见峰峦叠嶂,翠柏葱茏,云气离合,岚光变幻,山下苍野似海,东平湖如镜,县城崭新的建筑物栉次鳞比,已非昔日《水浒传》所描绘的景象了,然而宋江义军流传下来的遗址却比比皆是。是的,梁山泊地区险要的地势,复杂的地形,形成了梁山的高傲气魄,伟大的胸怀,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成为历代藏龙卧虎之地,英雄出没之所。所以,《宋史》有“梁山泊素多盗”之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断言:“宋江亦实有其人。”他说:“宋江等啸聚梁山泺时,其势实甚盛,《宋史》亦云‘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意者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帙,使较有条理,可观览,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鲁迅这段话,说明了《水浒传》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成因,也说明了宋江实有其人,梁山实有其地,以及梁山英雄们的事迹的流传,尤其是在民间的影响之大。
不能把历史小说当成历史,也不能因为有了小说否定历史。《水浒传》的形成过程恰好说明了宋江起义军曾在现在的梁山和东平湖一带演出过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历史上的宋江与小说中的宋江最大的区别是并未招安打方腊。1954年,我任大众日报菏泽记者站长时,到郓城县水堡镇采访,顺便拜访了这里的宋氏族长等宋姓老人,他们承认宋江是他们的先人,并拿出宋氏族谱让我看,上面确有宋江之名,名下为空白。族长说:宋江犯下造反被杀大罪,后人不愿续在他名下,如果真的像《水浒全传》写的招安打方腊,为朝廷立下汗马战功,族谱宋江名下不会空白的。前辈人相传,他不仅没打方腊,还声言为方腊报仇,率军打到东京城下,被大将折可存打败,誓不投降,死在折可存刀下。我对此话认为是讹传,特意到山东师范大学请教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他说不是讹传,并向我介绍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宋江于宣和元年1119年起义,方腊次年1120年起义。《东都事略.徽宗记》云,毫州太守侯蒙上书朝廷:“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赵佶对侯蒙的建议非常赞赏,随即任命他为梁山所在地东平知府招降宋江,但侯蒙“未赴而卒”。宋江确于宣和三年1121年5月3日向海州太守张叔夜投降过。《宋史.张叔夜传》载:“宋江……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将,江乃降。”宋江是在误入张叔夜如此精心谋划的圈套面临绝境,为了保存实力假意投降的。宋江投降几个月后即寻得机会再次造反。陕西府谷《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载:“公讳可存……宣和初……方腊之叛……公兼率三将兵……士皆用命,腊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时为宣和四年1122年四月。方腊和宋江皆败于折可存手下,宋江被杀。
梁山一带的人民既受小说《水浒传》的影响,更对历史上的宋江无上崇敬,并且还流传着许多《水浒传》之外的民间传说。这和宋江出生于此,并在此聚义,一度留守于此,不无关系。这里是古梁山泊地带,亦即梁山泺、蓼儿洼、巨野泽,是毫无疑义的。曾任过东平太守的唐代诗人苏源明描写东平湖的诗中有“泊中湖兮澹而闭”句,说明那时的东平湖即处于大水泊地带之中。北宋韩琦《过梁山泊》诗云:“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骁饶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虫。”可见当时水泊之浩与荒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予行山东巨野、寿张(梁山原属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为巨浸矣。近有一寿张令修志,乃云‘梁山泊,仅可数十里,其虚言八百里,乃小说之惑人耳。’此并五代、宋、金史而未之见也。沙湾未筑之前,徐有贞疏亦言:“外有八百里梁山泊可以为泄。”该书原注:“《五代史》: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环梁山合于汶水”;“《宋史.宦官传》: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广。”从地质构造史看,古梁山泊即鲁西湖带。鲁西湖带处于山东丘陵与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古地质时代的褶皱运动,形成低陷构造的基础,渐渐积水成湖。后来在黄河、济水与汶河、泗河东西夹击下,湖泊渐渐淤浅,面积也随之缩小,形成南北向的狭长湖带,再以后又被隔断为两个湖群,即济宁以南的南阳、独山、昭阳、微山湖。称南四湖;济宁以北的马踏、马场、蜀山、南旺、东平湖,称北五湖。现在习惯上所谓的古梁山泊地带,即泛指北五湖一带。北宋年代的梁山泊方圆八百里,大体是可信的。1958年梁山农民在山脚下修建水利工程,五米深处露出一栀杆尖儿,继续下挖,竟在三十多米深处挖出一条二十五米长的战船,船上有铜铳、刀、剑、盔甲等物,铳上铸有“大明洪武五年造”字样。战船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明代,梁山脚下尚可行驶如此巨大的战船,其水势之大可想而知,证明宋代更是巨浸无涯了。所以那时的梁山是十分险要的。梁山周围山势虽极陡峭,主峰虎头蜂的峰顶较为平坦,适于筑寨建营,易守难攻,且自古有建筑物可以利用。据史料记载,梁山本称寿良山,简称良山,东汉光武帝为避叔讳,又因系梁孝王狩猎地和墓地,改称梁山。《史记》载:“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次子也”,“尝北猎良山”,“病热,六日卒”,死于此,葬于此。他的哥哥景帝还给他立有墓碑。《寿张县志》载有梁山《帝子遗碑》诗:“梁王墓前帝子碑,千载相传名并垂,阴文璀璨冲牛斗,龙篆光华集凤池……”建国后修复“聚义厅”时,发掘出的筒瓦、板瓦等古代建筑材料。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为汉代皇宫建筑材料。证明宋江上梁山时这里已有建筑物存在,或者是聚义厅修建在梁孝王行宫的旧址上。这里曾经是宋江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基地,并非完全是小说的虚构。在《水浒传》成书前,南宋龚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元初刻本《大宋宣和遗事》,对宋江等在梁山聚义均有所记述;元曲家关汉卿所著《鲁斋郎》第二折就有“高筑座营和寨,斜搠面杏黄旗,梁山泊贼相似,与蓼儿洼争甚的”唱词;元人袁桷《过梁山泺》诗也有“崛强寻故垒”“历历见遗址”句。《水浒传》成书后的有关资料更不胜枚举了。《大明一统志》载:“梁山泊在东平州西,宋江为寇尝保此,中有黑风洞。”《山东通志》载清初进士、中书令曹玉珂《过梁山记》:“梁山者……其上果有宋江寨焉。于是进父老而问之,对曰:昔黄水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脚……祝家庄者邑西之祝口也,关门口者李应庄也,郓城有曾头市,晁宋皆有后于郓。”
是的,这里至今尚有宋江农民义军活动的一些遗迹。当然新近为发展旅游事业修复的有附会之嫌的“水浒”景点除外。梁山在1949年建县前,地处郓城、东平、寿张、东阿、汶上五县交界处,十分荒凉,向来为土匪出没和集聚之所,俗谓“雁过拔毛”之地,共有大小十八个山头。主峰虎头峰上的宋江山寨为自然块石垒成,尚有数尺至一仗多高,南临悬崖为单墙,东、西、北三面为双墙,七尺多宽。寨内面积十三亩,中为“聚义厅”,现在维修一新,右有蓄水井,前有旗杆窝,确系古代历史遗存。虎头峰四周危岩壁立,只有北麓一条狭窄蜿蜒的山梁可以攀缘而上。起点在后集,也称后寨,相传是当年起义军驻扎眷属和后勤机构的地方。紧靠后寨前面,是一处较平坦的高埠,传为起义军粮仓旧址,至今这里的地名仍叫“晒粮场”。晒粮场东面山麓有一处平顶石岗群众呼之为馍馍台,传为义军眷属分发馒头的地方;下面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方,名馍馍房,传为义军眷属大伙房遗址。由晒粮场向东南行,地势越来越高,登上一处乱石累累的山坡,呈现一条龟背形的山岗,在龟背隆起的西侧,是一段较直的山路,群众至今呼之为“马道”,传为当年义军往来于虎头蜂山寨和后寨之间的唯一通衢。马道东面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传为义军的习武场。再往东,是一个低而平的山岗,长约八百米,宽约三百米,传为义军的演马场。演马场南面是一片开阔地,传说当年有一个村庄,名叫杏花村,《水浒传》写的王林酒店就在这里。杏花村已不复存在,但这里的杏林依然相当繁茂,每到阳春三月,杏花怒放,暖风飘香,山麓一带似飘荡着片片云霞。旧县志称“杏林飞霞”,列为梁山八景之一。马道西面的龟山和凤凰山皆有险可守。龟山上有一块巨石,酷似正在爬行的乌龟,凤凰山下一条很长的喀斯特溶洞,通至龟山,是义军的天然壁垒。沿马道往南走,山梁更加狭窄,宽不过丈余,东西两侧都是很深的山谷,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里向西与黑山头相接,向北与青龙山毗连,是一个扇面形,不要说西北风,即使北风和西风也要从此掠过,人们说这里“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可见风力之劲,大概这就是此处名为“黑风口”的缘由。黑风口是通往虎头蜂宋江山寨的咽喉,传说手持两把板斧的黑旋风李逵曾在此把守。梁山北四十里东平湖水库中的棘梁山也有宋江农民义军驻过的遗迹,且有宋江所撰赞颂晁盖功德的石碑一幢。竖碑之地有一个村庄叫宋江碑村,据村民的族谱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即有此村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郓城县城西三十里水堡镇为宋江故里,镇内有一古井和坑潭,有郓城县政府所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石碑两幢,一幢上镌“宋江井”三字,一幢上镌“宋江故居遗址”字样。该镇东南隅多宋氏人家,他们的族谱上确有宋江之名。镇内古寺一幢金世宗大定年间的石碑所镌善男信女名单不少为宋氏,证明这里在宋代确有姓宋的人家居住。当地流行的元代杂剧《坐楼》中,也有“家住水堡在郓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唱词。据郓城县地名办公室调查考证,城北的潘溪渡镇即古代的西溪村,潘溪渡东北数里的晁楼村即东溪村,中间是一条淤塞废弃的古水。潘溪渡村内古庙林立,有报恩寺、白衣庙、玉皇庙、龙王庙、三官庙、真武庙、泰山行宫、关帝庙、土地庙等十多处。报恩寺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唐,证明这里是一处古老的村镇。晁楼村有一处古庙遗址,半截明代残碑记载庙的名字叫灵官庙,传说就是刘唐醉卧灵官殿的地方,不知是原来的名字还是明代人的附会。晁氏族谱也有晁盖之名,不过因晁盖造反,犯下杀头之罪,晁氏族谱将繁体“w”写作“盍”,叫作“砍头入谱”。郓城县城东黄堆集乡白垓村也是自古有一小庙,祀梁山好汉白胜,该村白姓人家也承认是其后裔。白垓村北五里的黄堆集村,在未经黄河决口淤塞之前有一高大的土丘,丘上有一古庙,庙中“大明万历十九年辛卯山人古丘薛梅撰丁灵运书丹”之石碑,上镌“重修黄堆集五圣庙记”云:“呜呼宋都汴梁迄今六百余年矣,当时黄河迤北耕凿者少,郓州迤东芦苇滔天……其集之名而自见黄是取土之色,堆是因地势而起。此堆型势伏闻北顾比肩梁山之巅,南瞰下卑巨野之陂,东襟通汶河济水之津,西带接廪丘之脉,中央堆突坦荡,四围隐隐伏伏,纵缩广袤,支连于金线岭之脉。详考在宋徽宗崇宁间环梁山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六十里,为水浒南岸,古称为黄泥岗即此处也。渔人星散放舟,垂纶执钓,聚渔之渊,倦则蚁附土岗为休息晒网之所,卖鱼买酒,酣饮狂呼,眼窄天地,气傲王侯……”俨然梁山好汉气派。小说中晁盖、吴用、白胜等劫夺朝廷要臣生辰纲之举,未免有虚构成分,但所写之黄泥岗似乎就是此地,白胜也好像实有其人。传为朱贵酒店故址的拳铺镇,镇北即昔日的金沙滩,也称金线岭,地势较高,现在仍有“金线岭上长马泡(旱地野生植物),梁山顶上挂z草(水草)”的谚语。镇上酒店仍保持挂酒旗的旧习。这时不由得使人想象到,当年“千团柳絮飘帘幕,万片鹅毛舞酒旗”的酒家,和朱贵接待被逼上梁山的四方豪杰志士的情景。朱贵把水亭上窗子打开,取出一张鹊画弓,搭上一枝响箭,朝着对港败芦苇里面射将去,不多时,只见对过芦苇泊里,三五个小喽摇着一只快船过来,径到水亭下,接新入伙的人上山……梁山西南黄河大金堤东侧有一野猪淖村,传为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地方。梁山东面古运河岸边的安山镇,相传《水浒传》第六十九回写宋江率军攻打东平府,军马驻扎安山镇,就是这里。
曾有一位北京的大家名教授在中央电视台谈《水浒》称,亲到梁山考察,看到石庙村阮氏族谱,上面记载这里阮性居民是明代迁民而来,非“三阮”后裔,石庙村非石碣村,不能把小说当历史。我非常赞同这位教授的观点。近些年为发展旅游业,竟有人在湖中等地造了些假古迹,确有把小说当历史的现象。不过教授例举的证据可能有误,恰恰石庙村可能真的是当年的石碣村,这村阮姓居民自称是“三阮”后人。不能把小说当历史,也不能有了小说否定历史。前面引过的《东都事略》一书中《徽宗记》篇云:徽宗任命侯蒙为东平知府招降宋江,证明靠近东平的梁山是宋江义军的大本营,梁山寨是宋江寨无疑,是史迹,不完全是小说,也是历史。“三阮”也不完全是艺术虚构,我多次来梁山考察,写过有关梁山的五本书。还是在1979年,我在张振和同志(后任《菏泽日报》总编辑)和中共梁山县委会的樊兆阳同志陪同下访问过石庙村(那时该村属梁山县)。下面是我当年写下的访问记:我和张振和同志、樊兆阳同志一行三人,从梁山乘公交车东北行70华里到银山车站下车,步行数里来到石庙村。这村座落在铁山南麓,村前右侧是两丈多高的南北大坝将村后的铁山和南面的银山连接起来,大坝东面是浩瀚的东平湖水库,大坝西面是澎湃的黄河,村边是一簇簇银白色的芦花,堤坝岸边是一行行的金绿色垂柳,《水浒传》有关石碣村景象的描述依稀可见:
&&&&& 青郁郁山峰叠翠,
&&&&& 绿依依桑柘堆云。
&&&&& 四边流水绕孤村,
&&&&& 几处书篁沿小径。
&&&&& 茅檐傍涧,
&&&&& 古木成林。
&&&&& 篱外高悬沽酒旆,
&&&&& 柳阴闲缆钓鱼船。
&&&&&& 我们来到大队部(后来的村委会),大队长帮我们请来誉为村上“活字典”的退休小学校长阮世恭先生和另三位阮姓老人,其中一位辈数最大,称族长,他带来一部阮氏族谱(就是那位教授看到的),递我手中。阮世恭随即说:“族谱上说是明代移民有假。”接着四位阮姓老人也异口同声地说:“俺村明代以前没族谱,先人的名子不知道,只能从明代续谱。那时认为‘三阮’是造反的,他的后人不光彩,因此在族谱上说这里阮姓人是明代迁民。全村300多户,姓阮的100多户,现在都承认‘三阮”’是祖先。”阮世恭不愧为“活字典”称号,他说,鲁西一带历代战争频繁,加上黄河泛滥,地广人稀,明代有一次人口大迁徙。是否迁徙者后代脚趾甲有区别。鲁西的迁徙者都是山西河南来的后代祖先属中原汉族一般10个脚趾头12个脚趾甲;明代前自古在此居住者其祖先是东夷汉族10个脚趾只有10个脚趾甲。因相互通婚这里极个别阮姓年轻人小脚指俩甲。他问我们三人是否迁徙者后代?我说我是鄄城人,鄄城许姓人的祖先是明代洪武年间从许昌固始县迁徙的。樊兆阳同志是郓城人,张振和同志是菏泽人,也说是迁徙者后代。于是我们三人和四位阮姓老人同时脱下鞋袜。果然,我们三人的小脚趾甲中间有一道缝,两瓣儿;他四人的小脚趾甲没有缝儿是完整的。阮世恭同志斩钉截铁的说:“这本阮氏族谱是假的,我们村阮姓是‘三阮’后人!”他随后又指给我们看保存在大队部的一块古石碣。石碣上镌刻的是一尊佛像,像旁刻有“维大宋国太平军东阿县……元佑八年四月八日建立”等字样,清晰可认。阮世恭说:“当年我村因立有这块石碣而得名石碣村,后因修建了敬仰纪念‘三阮’的石庙‘三贤殿’,石碣村与紧邻的北栾村、南栾村合并改称石庙村。”元佑八年为公元1093年,“三阮”参加宋江义军为1119至1125年的宣和年间。我们到村东参观了石庙遗址,尚存半人高的石墙,石墙内外是堆积的乱石块。我眼中看到的是破败景象,心中引发的却是一股敬慕之情。我说:“这里的阮氏农民敢于冒封建统治的大不韪,为造反的义军头目建庙纪念,并称之为圣贤,这就是梁山人的性格。没想到‘三阮’在后人中具有这么崇高的威望!”阮世恭说:“《水浒传》多为虚构的‘三阮’艺术形象,没有反映出真实生活中的‘三阮’,其实真实的‘三阮’更为高大。”我们听了阮世恭的话频频点头。阮世恭等老人陪我们登上村后的铁山南峰,峰巅竖有明代记述重修石庙的古碑一幢,上面刻有北栾等村名,文字有“……庙貌森严,兼以山势之蕴藉,西跨秋水(此段黄河古为济水),东跟岱宗,南望银岭,北临铁峰,文人学士登临者顾而乐之,悉徘徊而不忍去”云云。可以想见这里当年的风景是相当秀丽的。由古碑东行,铁山顶峰的东北角,有四处错落的大洼坑。阮世恭指了指说:“这并排的三处洼坑是‘三阮’的坟坑。上首最大的洼坑是‘三阮’父母的坟坑。原为坟墓,后被官方扒坟抛骨,掘墓成坑。由四坟坑西行,走下一段山坡,铁山南北峰连接处,名北石岗,传为阮小二隐居处。四位老人你一言他一语的讲起了有关阮小二的传说,宋江起义军南下失败后,阮小五战死,阮小七不知下落,阮小二只身返乡,不敢住铁山前石碣村,隐居山后的北石岗,改名隐姓叫萧恩,重操打渔旧业。萧恩是小二的谐音,当地方言土语语音,小萧同音,二恩同音(er舌下发音)。他有一个女儿,名叫桂英,聪明俊俏,从五岁就跟爹学使枪弄棒,练就一身好武艺。石碣村首户大渔霸赵昂,雇佣北栾村栾廷玉为教师爷训练家奴当打手,勾结官府,欺压渔民。有位老渔民因交不上船租被毒打致死。多数渔民交不上苛捐杂税,抬上老渔民的尸体,找赵昂说理,赵昂令栾教师率领众家丁,对手无寸铁的渔民一顿惨打,伤残满地。这时一叶飞舟自芦荡中破浪而出,萧恩和女儿桂英对暴徒们一阵拳打脚踢,把他们打翻在地,救走被打伤的渔民。赵昂勾结官府说阮小二又造反了,派一个叫赵潭的率队前来剿捕。萧恩父女率领众渔民杀死赵昂,又潜入敌营杀死赵潭,隐身而去。京剧《打渔杀家》和当地的山东梆子《萧恩打渔》,其故事类似,据传都是根据阮小二的传说编写的。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个傻瓜叫开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