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老家有大面积土地和大量杭州劳动力市场,交通...

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中国发展网】
时间:【】
  “十三五”时期(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凝聚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赤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形成《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我市全面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时俱进谋划发展思路,凝心聚力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推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双重任务,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发展转方式、政府转职能、干部转作风,全力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1、地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1.3亿元,年均增长10.8%,五年累计完成823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1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4.6亿元,年均增长13.2%,五年累计完成43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72.1亿元,年均增长18.5%,五年累计完成476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7.1亿元,年均增长13.3%,五年累计完成263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1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195元和8812元,年均增长11.9%和14.1%,是2010年的1.8倍和1.9倍。
  2、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五大基地”建设初步形成规模,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6.3:51.3:32.4调整到2015年的14.9:47.4:37.7。农牧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年产100亿斤粮食、500万吨蔬菜、970万吨饲草、120万吨肉蛋奶的生产能力。“1571”工程深入推进,玉米膜下滴灌、设施农业、节水露地蔬菜、节水人工种草、节水经济林等高效节水种植面积突破700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百亿斤,成功跻身全国产粮大市行列;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达到2799个,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增加到2285万头只,连续10年居全区首位。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5万个,农牧业种养大户增加到10.4万户;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4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增加到325个。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5.7%,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冶金、能源为主导和食品、化工、装备、建材、纺织、医药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双千双百亿”工程扎实推进,金剑、远联、平煤三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宁城经济开发区、翁旗玉龙工业园区、林西工业园区、左旗工业园区四家园区迈入百亿级园区行列,赤峰经济开发区销售收入跨过750亿元大关。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支柱地位凸显,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能源工业总量不断壮大,电力总装机达到823万千瓦,其中风力发电装机387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5万千瓦。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销售收入突破250亿元。装备制造业体系更加完善,国电联合动力风机制造基地运营良好,浩克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基地建成试产,深圳拓佳液晶显示屏生产基地实现满负荷运转。新型化工实现重点突破,国内首个大型煤制气示范项目—克旗大唐煤制气Ⅰ系列工程实现向北京供气,阿旗元易生物天然气工程在全国首创了链条式、循环化产业运营新模式,伊品生物、大地云天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建材、纺织、医药工业转型步伐加快,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集中实施赤峰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赤峰制药、丹龙、蒙欣、艾克等医药企业退城入园。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7%,工业用电量净增22.9亿度;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25%以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进一步提升。
  服务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5.3个百分点和17.6个百分点。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城市综合体进入发展提速期;维多利广场、新天地广场、万达广场、永业广场开业运营,万悦城市广场、云商谷实体电商综合体建成完工,全市新增商业面积1062万平方米。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物流核心区经营业态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保税物流、陆港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物流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全市物流园区销售收入达到478亿元;赤峰商贸物流城加快推进,赤峰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雨润配送交易中心一期、金融物流港一期建成投运,红山物流园区成为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建成规模最大的自治区级综合物流园区。文化旅游业品牌效应更加明显,年接待游客突破1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1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2倍和2.6倍。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新增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17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495亿元和1163亿元,全市直接融资企业增加到29家。文化、会展、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加紧建设,全市规模化动漫影视传媒公司达到10家;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赤峰农博会晋升为国家级展会并纳入农高会序列,赤峰成为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中国飞来者大会、中国国际微电影盛典永久举办地;蒙东云计算产业孵化园投入运营,蒙东云计算中心成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宽带用户达到42万户。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8.4亿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7%,商贸物流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
  3、城乡建管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城区建设管理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红山区桥北组团、松山区北城开发加快推进,元宝山区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心城区西大桥、新华大桥、西站大桥竣工通车,中环路实现全线连通。中心城市人口达到101.2万人,比2010年增加12.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24平方公里。旗县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锦山镇、经棚镇、新惠镇、乌丹镇被评为自治区级园林县城,20个小城镇列入国家级重点小城镇范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1%,比2010年提高5.9个百分点;城镇集中供水和供气普及率均达到95%,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提高到20.3平方米和16.9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82.2%增加到89.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60.2%提高到93.8%;五年新增商品住宅2002万平方米,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05万平方米。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加快延伸,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把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结合新农村新牧区示范工程,累计完成1735个行政嘎查村场“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行政嘎查村场全覆盖比例和受益农牧民分别达到81.4%、134.5万人。
  4、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100公里,客货运发送量分别达到396万人次和2274万吨;赤锦铁路赤峰至朝阳段、巴新铁路大板至新邱段建成通车,集通铁路扩能工程进展加快,叶赤铁路扩能改造、京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启动实施。全市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00公里,位列自治区首位,全面融入了国家高速公路网;新建改建各级公路1.1万公里,行政嘎查村通油路率达到79%;赤朝高速公路、赤承高速公路、赤凌一级公路建成通车,经锡高速公路进展加快,大板至经棚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玉龙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3个,年旅客吞吐量近百万人次,阿旗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建成三座店、大石门子、德日苏宝冷大中型水库3座,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2661处。建成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9座,输电线路分别达到688公里和2384公里;“气化赤峰”工程全面启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积极步伐,赤峰成功晋身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行列;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106万亩,新增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3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达到35.5%和59%,比2010年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和27.8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18.1%和47.5%,资源综合利用率比2010年累计提高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4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1%。
  5、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孵化器达到25家,国家和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加到10家,自治区科技众创空间发展到5家,新增各类科技成果和专利1978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新建改造中小学和幼儿园641所;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全市职普比例达到3.1:6.9,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到57%;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条件更加完善,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5.98张;累计新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439个,苏木乡镇卫生院发展到241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克旗、左旗和阿旗、翁旗分别列入全国、全区改革试点。累计实施乡镇文化站、村级草原书屋1118个,提前完成“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红山文化、辽文化遗址群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赤峰体育中心等一批体育场馆建成投运,城乡体育设施更加完善;成功承办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获得金牌、奖牌和总分三个第一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600人以上,其他各项事业、各领域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6、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累计用于基本民生的财政支出129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5%。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4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年均达到69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0.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5%以上;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85%和75%,新农合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0万元。城镇低保标准人均每月增加到457元,农村牧区低保标准人均每年提高到3007元。全市孤儿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月达到1250元,农村牧区五保供养目标人群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91所,累计建设残疾人社区康复站246个。新增通油路行政嘎查村585个,累计解决了164万农村牧区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把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覆盖范围,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5.7亿元,累计扶持52.6万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以李克强总理视察赤峰为契机,全面加快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1.9万套,累计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4.7万户、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4.2万户。
  7、改革开放工作进一步深化。全市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规模达到950万亩,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率超过80%,左旗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克旗草原确权承包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人口落户限制,取消市内户口准迁证明,宁城县、喀旗扩权强县工作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施,市政府总机构数减少4个,旗县区政府机构总数减少41个;市场监管、文化广电、卫生计生等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市本级清理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01项,累计取消下放比例达到74.3%;及时公布市县两级政府权力清单,全部取消非行政审批许可,全市行政审批流程更加规范完善。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改革举措加快实施,新登记企业增长89%;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走在自治区前列,率先在全区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累计新增市场主体8.2万户、注册资本824.2亿元。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印发实施《赤峰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分级管理的意见》和《赤峰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分别组建交通、工业、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三个融资平台。财税体制改革持续发力,市县两级全部公开了政府预决算,市本级232家单位公开了部门预决算;组织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实施财政资金预评审制度,累计节约财政资金70亿元。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6.1%,比201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我市列入自治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6个旗县区纳入自治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颁布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完成“十二五”节能降碳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推开,法治赤峰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等工作深入实施;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有效落实,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安赤峰建设成效显著,信访工作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政务公开、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工作成效显现,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持续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救急难”国家级综合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战略,先后与广东省佛山市、蒙古国后杭盖省、黑山共和国尼克希奇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全面深化与北京市的多领域对口合作,累计承接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417项,并在北京市设立了“品质赤峰”文化推广中心;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830个,共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3937亿元,全国500强企业中已有51家在赤峰投资兴业。
  第二节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受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以及我市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矛盾、基础保障能力偏弱等因素影响,当前全市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对照五大发展理念,还存在明显不足和发展短板。
  1、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粗放。产业布局分散、发育不充分,集聚发展和延伸升级不足。传统产业比重大、链条短,产品初级化和低端化特征明显,资源优势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作用较弱;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培育不足、占比不高,发展明显滞后。后续增长乏力,缺少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支撑。
  2、创新驱动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科技资源不均衡,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应用不广,技术型、创新型企业较少;体制机制不活,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明显,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的引进和培育不够,发展动力仍需加快转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
  3、城乡发展不协调,基础保障能力不足。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进程缓慢,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国家、自治区平均水平;城镇吸纳、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能源通道、骨干水利、航空运输和市政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城市信息化管理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部分地下管网老旧失修、隐患较多。
  4、生态环保压力大,资源瓶颈约束增强。沙化治理、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区域绿化、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建设任务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控与环境治理难度大,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资源集约节约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压力较大、瓶颈约束趋紧,特别是水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亟需进一步增强。
  5、对外开放程度低,区域合作亟待突破。对外开放层次不高,招商引资模式不优,承接产业转移针对性不强,有利于扩大开放和引资投资的软环境建设仍需加强,尚未建立起全方位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周边地区联系不够紧密,区域合作助推发展的能力不足、作用不强,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和东北经济区发展尚未取得更多务实成果,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走出去尚未破题,区域战略合作发展亟待实现突破。
  6、改善民生任务重,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多、民生保障任务重,城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居民增收困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镇中小学资源紧缺,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仍需完善,医疗卫生制度亟待改革;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城乡差距较大,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节发展环境
  展望“十三五”时期,国家、自治区发展基本面总体向好,我市面对的机遇挑战、动力压力交织并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动力大于压力,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发展机遇与发展条件
  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增多。在全球新一轮信息化革命和产业革命带动下,我国经济全面向中高端迈进,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和市场分工体系加速重构,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为我们转变方式、振兴经济、谋划发展、跨越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创新驱动战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为我们提升动能、转换动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国家大力实施新一轮西部开发、东北振兴、脱贫攻坚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在设立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我们用好支持政策、提升竞争优势、借助外力发展、开放合作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国家着力推进“五化协同”和“扩大内需”战略,启动实施“11大领域投资工程包”和“6大领域消费工程”,为我们优化结构升级产业、改善供给扩大内需、乘势而上加快发展、顺势而为科学发展拓展了新空间。特别是,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增强定向刺激措施,为我们保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夯基础促改革惠民生、扩量提质兼容性发展、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了新保障。
  自治区重大战略全面推进。自治区深入实施“8337”发展战略,我市的禀赋条件、产业基础、发展定位与自治区重点打造的“五大基地”高度吻合,这为我们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升级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自治区加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对东部盟市多领域给予差别化政策,深入推进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加快推动“锡赤通”经济区和蒙东能源基地建设,这为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破解发展瓶颈、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实现赶超攻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2015年以来自治区制定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大力支持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为我们充分释放发展潜能、积极提升发展活力、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注入了重要支撑。
  我市后发优势蓄势待发。“十二五”期间,我市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联通华北、东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人力资源潜力加快释放,主导产业、重点园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水平进一步提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我市正在着力谋划和加快推进区域战略合作发展。目前,“锡赤通”经济合作已上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延伸共建“锡赤通朝锦”中蒙俄国际海陆经济合作示范区已纳入自治区“十三五”总体规划并正在争取列入国家“十三五”东北振兴规划,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获得国家部委明确支持,申报列入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实现重要进展。这些重大战略的谋划、推进、实施必将为我市长远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围绕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和赤峰发展布局,我市正在着力谋划和加快推进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发挥地区特色、完善产业结构、夯实发展基础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总投资规模达到1.3万亿元。围绕做大做强赤峰经济开发区,全力推进赤峰经济开发区2×35万千瓦自备电厂、赤峰至河北500千伏电力改接输电通道、赤峰云铜与金剑铜业搬迁技改、浩克公司与奇瑞集团战略合作、宗申集团农机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建设发展宜居城市,扎实推进赤峰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轻轨、绿色交通和综合管廊、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围绕统筹提升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赤峰职教城、市医院扩建改造、赤峰健康养老综合园区、蒙东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围绕有效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谋划了总投资规模千亿元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包;围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和社会资本更大作用,推出了总投资规模千亿元的PPP重点项目。目前,叶赤铁路扩能改造、京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大板至经棚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锦白铁路扩能、三座店水利枢纽向中心城区引供水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批准;林西东台子水库《项目建议书》已经获得国家批复;大唐克旗2×66万千瓦火电厂、国网新源克旗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朝阳至赤峰天然气长输管道、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经棚至承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些重大项目的谋划、推进、实施必将为我市后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特别是抓住李克强总理视察赤峰的重大机遇,我市谋划提出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已由国务院办公厅交办部委研究支持和加快推进。目前,赤峰建设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正式列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赤峰建设国家级生物天然气示范区已经获得国家部委正式批准;赤峰至河北500千伏电力改接输电通道已经列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包;赤峰至华北超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已经列入自治区“十三五”总体规划;与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相配套的庆华集团煤基清洁能源项目正在争取列入自治区和国家相关规划;低产低效林改造和防沙治沙工作已经得到国家部委重点支持。这些重大事项的谋划、推进、实施必将为我市“十三五”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2、发展压力与发展挑战
  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在全球经济弱复苏背景下,依然面临下行压力;全国、全区经济转型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将在今后一个时期保持新常态发展态势,国家预期“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6.5%以上,自治区预期“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5%左右。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受传递效应波及影响,我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进一步增大。从经济结构调整看,全国、全区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消费驱动并重,这对我市这种经济总量不足地区提出了扩量与提质的双重挑战。从外部市场需求看,我市产品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当前国内大宗工业品产能相对过剩、市场价格低位徘徊、销售增长仍显乏力,国家正在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这种以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地区将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从国家调控政策看,当前国家和自治区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政策、引资政策、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资源等重点领域的定向调控力度。从产业政策调控看,国家和自治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对传统冶金、传统能源、传统化工等行业项目审批从严、约束增强,这对我市部分主导产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短期内还不能有效促动内部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受区域战略合作不足、能源外送通道不畅、市场服务体系滞后等内外部因素影响,我市清洁能源、现代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绿色食品深加工等产能难以得到有效释放。从引资政策调控看,国家和自治区正在着手清理各类越权税收优惠政策,并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土地矿产、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十三五”期间,单纯依靠土地、资源、税收优惠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引资效应将明显下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在加快以资源优势为主向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特别是发展环境为主的招商模式转变上面临着较大压力和挑战。从生态环境约束看,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准入政策,提高开发项目的产业门槛和环境标准。同时,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面上保护、点状开发,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和开发强度。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在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平衡关系上面临着较大压力和挑战。
  从我市周边发展态势看,各地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周边地区产业呈现趋同化,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构筑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形势十分紧迫。从我市发展瓶颈制约看,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力逐步增强,资金、技术、人才制约亟待突破,传统产能过剩、初级产品卖难问题显现,破解地区发展瓶颈的压力明显加大。从我市发展阶段特征看,欠发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问题交织并存,主要人均指标处于自治区靠后位置,各领域建设均存在欠账和短板,做大地区经济总量的要求极为迫切;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强,提高地区发展质量的时机刻不容缓;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较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保障和改善地区民生的任务艰巨繁重。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经济格局调整的深化期、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更是赤峰继往开来、转型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判断新形势,牢牢把握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全面构筑新优势,着力再创新业绩,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做大总量和提高质量双重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进程,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开放合作和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各领域改革和法治赤峰建设,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努力形成经济新动力、发展新方式、产业新体系、城乡新格局和开放新局面,走出一条符合赤峰实际的创新发展道路,确保同全国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和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并存的矛盾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不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坚持依法治市。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着力构建法治体系和法治赤峰,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5、坚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谋划推动发展。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宽广的长远眼光和大局意识谋划推动发展,既要面向全区及周边地区强化区域合作,更要面向全国乃至国际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6、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始终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不断创新和有效完善调控方式,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矛盾问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发展理念
  1、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解决新常态下所有发展问题的基本路径。特别要立足我市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和要素驱动特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动力结构、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依靠创新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形成保障“十三五”发展的原动力。
  2、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首要是紧紧围绕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双重任务,处理好增长与转型、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在不断缩小差距中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同时,构建更加合理的内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使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要立足我市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方式粗放的现状,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资源科学有序利用,坚持不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践行开放发展理念。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变区位潜能为发展动能,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融入全国、全区发展大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主动研究推进与周边地区的深度合作和共建共赢,努力创造先发优势,着力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活力与张力。
  5、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团结带领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开创美好事业。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扬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
  第四节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地区发展实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通过追赶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工业优先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企业和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力争到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735亿元和147亿元,年均增长8%和7%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0.2%和12%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3:47.5:40.2。
  ——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创业环境更好、就业岗位更多,就业比较充分。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均衡,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自治区重点贫困旗县区全部摘帽。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国家重点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500元和14200元,年均增长9%以上和10%左右。
  ——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村牧区收缩转移、集中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产业和县域发展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喀旗协同发展取得实质进展,赤峰城区东部工业经济走廊形成规模;旗县区产业定位更加清晰、特色进一步彰显,县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市常住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争取达到56%左右和40%以上,中心城市人口提高到125万人;农村牧区新型社区力争达到1800个,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78:1。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取得实效;生态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科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果,水资源保护利用形成制度。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6%以上和60%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达到自治区要求。
  ——地区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提升地区发展实力,打造有色金属、清洁能源、新型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草原文化旅游五大基地。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建自治区东部南北双向开放枢纽城市和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全面建设智慧城市,建成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大数据服务中心。到2020年,全市引进国内区外5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达到955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法治赤峰、平安赤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治理更加科学、精细、高效,人民群众的法治精神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到2020年,全市社会安全指数争取达到90%以上。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服务科学高效、规范透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市和旗县区财权、事权更加清晰稳定;地区间协调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差异化考核制度更加成熟。
  赤峰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十二五”完成&
  “十三五”规划&
  2015年&
  实际(预计)&
  五年年均增长(%)&
  2020年&
  规划目标&
  五年年&
  均增长&
  (%)&
  综合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1861.3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
  预期性
  第二产业
  预期性
  其中:工业
  预期性
  建筑业
  预期性
  第三产业
  预期性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预期性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272.1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左右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创新发展指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2左右
  1.5以上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42左右
  55以上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74左右
  90左右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5左右
  12左右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2左右
  预期性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8左右
  预期性
  协调发展指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6左右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0以上
  预期性
  中心城市人口
  125左右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2.86:1
  2.78:1
  预期性
  社会劳动者从事一产和二、三产业比例
  预期性
  绿色发展指标&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达到要求]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1493.6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公顷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全社会用水总量
  亿立方米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47.5]
  [达到要求]
  约束性
  能源消费总量
  标准煤
  1659.34
  达到要求
  达到要求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8.1]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要求]
  约束性
  主要污
  染物排
  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12.5]
  [达到要求]
  约束性
  二氧化硫
  [14.9]
  约束性
  [17]
  约束性
  氮氧化物
  [10.5]
  约束性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6以上
  约束性
  活立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约束性
  中心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达到要求]
  约束性
  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约束性
  地表水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劣Ⅴ类水样比例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开放发展指标&
  引进国内区外5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
  10左右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美元
  [2.3]
  [6左右]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预期性
  其中: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15左右
  预期性
  共享发展指标&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左右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4.4]
  [15.5左右]
  预期性
  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
  [52.6]
  [24.3]
  约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2左右
  约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4.7]
  [达到要求]
  约束性
  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集中供水普及率
  约束性
  行政嘎查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以上
  预期性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25左右
  预期性
  全民综合阅读率
  70左右
  80左右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1.6以上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
  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
  74.3左右
  76左右
  预期性
  备注:“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值。
  备注:“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值。
  第五节产业定位
  ——国家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
  ——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保障输出基地
  ——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
  第三章坚持增量提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地区发展实力和后劲
  紧紧围绕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增长格局,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大做强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形成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格局,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县域经济,在不断缩小发展差距中提高发展质量,为经济换档提质、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节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顺应国家、自治区动力转换导向和趋势,把握我市动力结构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有效提升消费的基础作用,积极扩大出口规模,着力推动投资、消费、出口竞相增长;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释放内需潜能,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内生动力,形成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相互促进的动力格局。
  1、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坚持财政、金融、引资、民资共同发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撬动效应,推动实现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全覆盖;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搭建推动企业直接融资的政府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有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全方位激活投资市场。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现代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有效性、精准性和投资效益,以投资结构优化拉动经济调整转型。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和薄弱发展领域,深度谋划和集中推进一批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重大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活力动力。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40亿元,年均增长13%。
  2、有效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围绕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制定和落实扩大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档次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稳定城乡消费预期;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拓展农村牧区消费市场。
  围绕发展新兴业态,扩大城乡消费规模。挖掘城乡内需潜力,结合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和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与新型互联网经济、新型消费模式相互融合;强化商贸物流、快递配送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工程,构建多元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围绕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拉动作用。释放住房、汽车等领域的刚性消费需求,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信息消费、信用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相关产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激活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围绕毗邻京津冀、东北地区两大消费市场优势,同步激发市内消费和外部消费两个活力;积极扩大旅游、度假、疗养等外部消费规模,带动消费市场扩量提质。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全体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5%左右。
  3、积极发挥出口的促进作用。立足开放发展,增强对外投资与扩大出口结合度,努力扩大出口规模,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挖掘绿色农畜产品、羊绒纺织、蒙中医药、化学原料药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潜力,加快促进冶金制品、机电装备、电子设备、数据处理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积极争创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着力培育外贸出口新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与临空临港经济、进出口贸易、国际仓储物流等外向型经济领域,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批发展示中心、商品市场、专卖店、海外仓等国际营销网络,推动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加工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俄蒙韩日等国家发展加工贸易,进一步壮大加工贸易规模;培育发展优势服务贸易企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到202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6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比2015年实现翻一番。
  第二节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按照“稳产增效、高效节水、生态安全、绿色品牌”的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农牧业“3661”工程,着力推进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有效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林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1、突出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整。稳步壮大农牧业,推动粮食产量和牲畜存栏量稳定上升,确保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坚持以水定粮、以草定畜、优粮优畜,合理控制数量,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水浇地面积比重、提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比重,对1/3的水浇地推广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对1/3的平川地推广设施农业和饲草种植、对1/3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林和休耕休牧。“十三五”期间,全市发展高效丰产经济林100万亩;新增人工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00万亩,人工种草总面积达到230万亩,建成自治区集中连片优质牧草产业基地。
  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粮食下坡、果经上山、牲畜入棚”。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推动粮食与经济作物并行;调减低产低效粮食种植面积,加快发展高水平设施农业、林果业、草产业和现代旱作农业,推进杂粮杂豆、蔬菜林果、中药材、甜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加快推动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大幅度提高舍饲圈养和育肥比重;立足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推动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良种繁育和畜群结构调整,支持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企业做大做强,实施畜群良种工程和“稳羊增牛”战略,进一步提高良种比率和大畜比重;实施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培育昭乌达肉牛和本土生猪品牌,推广昭乌达肉羊等优质主导品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综合竞争力。着力发展避灾农牧业,尽快提升产业避灾抗灾能力。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5%以上;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蔬菜、饲草产量分别提高到700万吨和1400万吨以上;全市家畜良改率达到97%,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3000万头只左右。
  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水为基础,以提升综合产能和优化产品供给为核心,科学控制用水总量,重点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加亩均效益。以百亿斤粮食增产与粮食安全保障工程、高效节水改造与旱作农业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牧业机械化与科技示范推广工程为抓手,以生态节水、节肥、节药农业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集中连片、高效节水、高产稳产的农业产业带。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争取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00万亩。
  以集约节水增效为重点,深入推进一批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巩固玉米膜下滴灌500万亩,改造地表水灌区5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00万亩、节水露地蔬菜50万亩、节水人工种草50万亩、节水经济林50万亩。到2020年,全市高效节水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建成中国北方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
  3、加快发展现代设施畜牧业。以草定畜,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种养结合、做强农区舍饲畜牧业,注重草畜平衡、做优草原生态畜牧业,积极推动传统畜牧业由自然放牧向建设养畜、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抓好现代设施畜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设施养殖,支持发展奶牛、肉驴、马鹿、山鸡等设施精养。到2020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家庭牧场发展到3300个,年出栏优质肉牛150万头、优质肉羊850万只、家禽7000万只,建成自治区现代设施畜牧业强市。
  依托香港亚盛、中粮集团、江苏雨润、广东温氏等国内大型集团,实施龙头企业联动带动工程,重点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承接京津冀、东南沿海、台湾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搭建生猪产业合作平台,培育打造国内现代生猪产业绿色高端品牌。突出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种猪繁育场站、疫病检验检疫站、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粪污循环化处理等基础工程与保障体系,筹划构建生猪贸易、物流集散、电子交易结算中心,着力打造国家环境友好型现代生猪全产业链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年销售种猪50万口、出栏优质生猪1000万口、屠宰深加工商品猪500万口以上,建成中国北方现代生猪产业基地。
  4、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设立农牧业发展基金,以工业化理念和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围绕市场抓产业提升、围绕产业抓企业培育、围绕企业抓基地配套、围绕基地抓农牧户带动,构建以现代农牧业为主导、以农村牧区二、三产业为补充的“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以提高市内产品供给、扩大市外产品输出为主攻方向,构建服务京津冀地区、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全国市场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全产业链条体系,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和农村牧区工业化、城镇化。
  以集约经营为基础,建立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合理流转、集约利用、规模经营促进机制,鼓励采用多种方式依法有序流转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积极推行土地“田保姆”式托管服务。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创新,支持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牧业生产,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组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牧区新型业态。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有效推进跨区域联合作业,大幅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面积突破2000万亩,流转经营面积占承包经营总面积比重分别提高到60%和20%以上;全市专业种养大户达到13万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提高到60%。
  以基地建设为支撑,实施产业基地配套工程,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生态安全、特色突出的农牧业产业基地、农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突出抓好粮食主产区、蔬菜主产区、牧草主产区和西拉沐沦河流域、老哈河流域肉牛、肉羊、生猪、家禽产业带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保障。
  以企业带动为核心,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大型农牧业企业集团、培育农牧业本土企业,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联重组、做大做强,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延链加工。完善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合作组织、农牧户之间产业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构建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新型农牧业技术装备体系、现代农牧业支撑保护、社会化服务和差异化考核体系。到2020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30家,粮食、肉类、果品加工能力分别提高到350万吨、150万吨、45万吨;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
  以绿色品牌为方向,实施赤峰品牌战略,打造体现地域特色的赤峰杂粮、赤峰蔬菜、赤峰生猪、昭乌达肉羊、昭乌达肉牛、罕山白绒羊、达里湖鱼等绿色有机地标产品,提高赤峰产品市场影响力;实施统一品牌战略,推进生产加工销售平台一体化建设,打造全市一体、规范有序的农畜产品品牌,形成地区整体品牌效应,提高赤峰产品市场辨识度;实施诚信品牌战略,建立质量标识制度和原产地追溯体系,提高赤峰产品市场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达到500个,建成“环渤海”地区绿色品牌农牧业强市。
  以品质赤峰文化推广中心等为载体,以京津冀地区为重点,设立赤峰产品批发基地和销售专区,构建赤峰产品批发集散、仓储物流、电子交易、销售结算平台;发展“互联网+”农畜产品模式,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推动向环渤海地区延伸并拓展至国内外高端市场,实现农畜产品大规模外调输出。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5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粮经饲比例调整为61:22:17,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提高到35%左右。
  第三节着力提升工业发展实力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支撑作用,强化新型工业引领带动,构建适应转型升级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区位资源和发展基础,整合园区、盘活存量、突破瓶颈、集约发展,推动资源型产业延长链条、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壮大,加快释放主导产业新动能,全力打造国家铜铅锌锡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保障输出基地和自治区现代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1、做强做优冶金产业。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冶炼、精深加工”的发展思路,着力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集群化和高端化,推动实现由“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向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的升级转变。到2020年,全市有色金属产业形成日处理矿石20万吨、年冶炼190万吨、年深加工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全市钢铁深加工能力争取达到300万吨,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蒙东钢铁产业基地。
  推进盲区广泛探矿、老矿区深部探矿、主体多元探矿和风险探矿、外围找矿,确保矿源接续、储量增加、自给率提升,争取有色金属资源探明储量翻一番以上。在资源富集区集中建设一批大型矿山,布局一批现代采选项目,推动矿山企业与冶炼企业深度联合。积极推动冶炼企业重组升级,进一步扩大现代冶炼规模,构建形成较为全面的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体系。加快推进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开发项目,有效推动金属采选冶炼业向冶金制品制造业转变,着力打造中国铜都、北方锌都。重点推进中色大井子精锡冶炼及高纯锡深加工、黄岗矿业精锡冶炼及锡制品深加工等一批冶金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赤峰有色金属综合体,确保中金岭南铅锌多金属冶炼、远联钢铁宽带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达产。
  突出发展铜冶炼深加工业。按照“大规模、高水平、新机制”的要求,进一步集中产能布局,突出抓好铜产业延伸加工和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核心龙头产业。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走出去”战略,全力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引联合作、搬迁改造等方式整合市内外有色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保障和铜冶炼规模;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动赤峰云铜50万吨阴极铜搬改扩、金剑铜业40万吨阴极铜退城入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集中打造以赤峰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国家铜冶炼深加工基地。围绕机械装备、汽车家电、电子电力、建筑五金等关联行业,培育发展专业化铜加工企业集群,构建形成区域化系列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铜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铜深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铜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2、做大做强清洁能源和现代化工产业。围绕建设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推动能源工业成长为千亿元产业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与京津冀地区战略合作,联动发展清洁能源与化工产业,着力推进能源煤化工“双千双百”工程,在提高自身消纳能力的同时,打通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到2020年,全市力争新增电力装机15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煤制气生产能力争取达到200亿立方米,初步建成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保障输出基地和自治区现代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国家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基地。重点推进灯笼河200万千瓦、乌套海140万千瓦、巴拉奇如德130万千瓦、大水菠萝130万千瓦、皇家漫甸100万千瓦、巴彦汉100万千瓦、罕山100万千瓦、红山100万千瓦风力发电和赤峰2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工程,力争克旗120万千瓦抽水蓄能发电基地建成完工。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400万千瓦以上,占电力总装机的60%以上。其中,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00万千瓦。
  优化发展传统能源产业。支持平煤集团等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加快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推动煤炭产业稳定有序、转型升级发展,着力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化电热一体化、煤炭分级利用等煤基多联产示范。围绕清洁能源与火力发电打捆外送,全面推进现有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有序推进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核心电源点建设,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及城关镇热电联产工程,配比扩大火电装机规模。重点推进大唐克旗2×66万千瓦、庆华右旗煤基清洁能源基地2×100万千瓦、国电林东2×100万千瓦、国电元宝山电厂四期2×100万千瓦、国家电投大板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等一批火力发电项目,确保国家电投中心城区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工程建成投运。到2020年,全市火力发电装机争取达到900万千瓦。
  有效提升市内电力消纳能力。统筹清洁能源外送和清洁能源内消,着力构建能源与化工、能源与冶金、能源与制药等主导产业集约化、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有效提升自身消纳能力;依托产业园区和企业大用户,加快推进自备电厂建设,有效提升园区低电价优势;组建电力交易机构和售电公司,积极推动电力多边交易和发电企业、用电企业对接直供,努力争取更多大用户直供电份额;创新能源综合管理和运营模式,推动实施大板工业园区智慧能源项目,综合施策降低园区和企业用电成本,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自用电量占比。积极推进左旗凤凰山工业园区2×30万千瓦自备发电项目,确保赤峰经济开发区2×35万千瓦自备电厂建成运行。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争取达到43%左右。
  发展壮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立足赤锡水煤合作,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突出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坚持“以水定点、高度节水、生态环保、集成应用”原则,在运煤通道与水资源兼备地区合理布局煤化工产业,着力打造以克什克腾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右旗大板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为重点的新型能源煤化工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链条化、企业循环化、生产清洁化、产品多元化,鼓励跨行业多联产,进一步拉长主副产品产业链条。重点推进庆华右旗煤基清洁能源基地60亿立方米煤制气及360万吨煤制油、大唐克旗二期40亿立方米煤制气、国电元宝山二期80万吨煤制尿素等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确保大唐克旗一期40亿立方米煤制气全面建成投产。到2020年,全市煤化工年转化煤炭6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氟化工和生物化工产业。依托萤石、硅石等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氟化工专业园区,打造以林西县为主、以敖汉旗、克旗为辅的三个氟化工产业基地;把握氟化工、硅化工合并联动趋势,推进氟-硅联动产业链建设,拓展氟化工发展新空间。壮大生物化工产业,实施以玉米化工为突破口、以氨基酸系列、多元醇系列、酶制剂系列等为主导的精深加工项目,打造以元宝山区为核心、以宁城县为支点的两个生物化工产业集群;加大引联重组力度,推动化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点推进伊品生物氨基酸产业基地、瑞阳化工二期、科为博生物等一批生物化工项目,确保大地云天缓控释肥建成达产。到2020年,全市氟化工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玉米生物化工转化能力突破150万吨,化肥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
  扶持壮大生物天然气产业。全面落实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将赤峰确定为国家生物天然气示范区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尽快做大生物天然气产业规模,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合理规划生物天然气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推广废物综合利用、生产生物能源、高值肥料还田、保护生态环境的链条式、循环化产业运营新模式,加快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生物天然气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建成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厂60座、分布式能源站1000座、燃气输配管网1100公里,年产生物天然气达到4亿立方米。
  3、突出抓好现代医药产业。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做强产业、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巩固提升化学药,发展壮大蒙中药,培育发展生物药,统筹兼顾普药生产与新药开发,全面提升医药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争取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蒙中药产业基地。
  巩固提升化学药。加快整合医药产业资源,引进联合国内大型制药集团,重组升级市内重点医药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有效促进化学药产量质量“双提高”,培育打造知名品牌,巩固提升化学药基础地位。依托赤峰制药、艾克制药、万泽制药等重点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高端领域,有选择开发高附加值合成、半合成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丰富产品储备、拓展产品领域、更新产品结构,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加快形成竞争优势。依托蒙欣药业、荣济堂等骨干企业,面向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多发疾病的化学药物领域,实施品牌发展营销战略,发挥基础优势、加强新品研发、构建系列产品,扩大国内销售网络、做大产品市场规模。加强与上海医药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重组,加快赤峰制药搬迁技改、退城入园,推动普因医药抗生素等项目建成投产,引进和落地一批国家一类新药生产项目。
  发展壮大蒙中药。建立道地药材生产质量现代管理体系,加强优良药材规范化、集约化种植,推进蒙中药提取物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施产学研联合协作,加大现代蒙中药研发力度,加快新药、特药中试和产业化速度。统筹整合蒙中药材资源,重点打造喀旗牛家营子蒙中药材现代产业基地,推动构建以地理标识产品规模化种植基地、蒙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蒙中药材大宗交易市场、蒙中药健康产业园区为骨架的一体化全链产业体系。加快荣兴堂、蒙吉、新州等药材种植和饮片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天奇药业、丹龙药业等龙头企业扩能升级,促进天然药物生产方式与国际接轨,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推动赤峰蒙中药进军国内外市场。
  培育发展生物药。加快推动医药产业升级,扶持壮大一批生物医药现代企业,谋划推进一批生物医药重点项目,尽快扩大生物医药发展规模;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突破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尽快提高生物医药发展水平。引导上化(赤峰)生物医药研究院、赤峰制药集团等重点平台和龙头企业产学研互动,开展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拓展营销网、提升竞争力,推动赤峰生物医药尽快发展壮大。
  集中打造医药产业园区。以赤峰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强化基础建设、功能配套和产业链衔接,统筹推进城区医药企业搬迁改造、退城入园,集中打造原料药、蒙中药、化学制剂、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生产相互衔接、协作配套的现代医药产业园区;抓住医药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联结机制,重点吸引上海、北京、沈阳、石家庄、哈尔滨等医药先进地区来我市发展医药飞地经济,着力推动上药集团上海普药基地整链迁建赤峰医药产业园区。
  4、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核心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机遇,以发展整机装备、新型装备、精密配件、关键零部件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年产机械配件50万吨、整机装备10万台以上,精密机械和装备制造占比突破50%,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建成国内地市级最大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和自治区新型装备制造基地。
  加快升级传统优势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矿山采掘、磁选浮选等整机制造和配件加工,转型升级矿山机械、冶金装备制造业;尽快提高机电产品、电力设备配套能力,构建形成较为完备的机电装备制造体系;统筹市内风电产业发展和境外关联市场销售,突出抓好风机整机和配套装备制造业;面向农牧业现代化和周边市场需求,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机械制造项目,重点推动宗申集团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落户赤峰。
  加快发展新型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推动浩克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基地与奇瑞集团战略合作,加快规模化生产和上市销售,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支持深圳拓佳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推动向多元化电子设备生产、手机整机制造、软件开发服务等领域延伸,着力壮大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统筹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培育发展清洁能源设备制造业。依托重化工业发展和节能减排需求,建设大型机械和节能环保设备制造项目,积极推进重型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围绕通用机场建设发展,引进和培育通航装备及飞行器材制造业,规划建设通航装备器材生产制造园区。抓好关键零部件、精密配件等新型设备制造业,引进智能巴士、智能电网等生产线,培育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企业集群。
  加快承接先进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引联重组、提档升级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平台,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领军企业为龙头,引导参与先进地区产业链条,加快融入东北地区公铁装备、矿山装备、大型机床等重型装备制造业和华北地区电子设备、食品设备、纺织机械、医疗器械等轻工装备制造业协作体系。进一步集中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以赤峰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翁旗玉龙工业园区、阿旗工业园区、宁城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5、巩固壮大食品、建材和纺织产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巩固壮大、完善提升食品、建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现有发展基础,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推动实现传统产业发展规模化、新型化、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食品、建材、纺织产业销售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200亿元和12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自治区特色羊绒纺织加工基地。
  做强做优食品工业。充分发挥绿色天然、草原品牌优势,加快构建以肉类、粮食、蔬菜、禽蛋为主导、以酒奶饮料、林果花卉、糖类制品、山野产品、保健产品为支点的高标准食品工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引进培育大型食品加工集团,配套发展现代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赤峰食品集中加工园区,培育打造红山区、元宝山区和翁旗、宁城县、敖汉旗、阿旗等特色食品加工园区,着力促进资源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突出抓好食品精深加工,精心打造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构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相配套的名牌产品体系,推动实现食品加工输出的标准化、安全化、生态化和高端化。到2020年,全市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4家,国家驰名商标、自治区著名商标、市级知名商标达到200个。
  发展和振兴建材、纺织工业。推动水泥产业集中布局和产品延伸升级,以喀旗、阿旗为重点打造南北两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承接发达地区陶瓷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发展高标准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突出发展成套房屋组件、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和节能环保新型建材;整合非金属矿产资源,以赤峰经济开发区、宁城县、左旗为重点培育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引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发展壮大红山区纺织产业园区,积极推动华源毛业、东荣集团、维信集团等市内企业与国内外大型集团强强联合,利用赤峰绒毛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全市绒毛纺织加工业向集团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喀旗棉纺织专业园区,加快推动先锋集团发展棉纺织延伸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带动全市棉纺织加工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6、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坚持资源集约利用、园区集中布局、企业集群发展,强化点线结合、梯度集聚,推动各类产业向城镇集中、向园区集中、向资源富集区集中,重点构建三大工业集聚区:即,北部重化工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中部资源深度转化型、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新兴产业核心工业区,南部轻工食品及贵金属非金属产业集聚区,全面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统筹吸纳城乡居民就业创业,辐射带动城镇乡村加快发展。
  调整园区发展布局,明确园区发展定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园区经济。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出台发展“飞地经济”具体办法,推动项目、企业、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实施集约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立足禀赋引导园区各有侧重、错位发展,结合实际避免园区盲目扩张、重复建设。加快红山、元宝山、安庆三个园区相向发展,推动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中集聚,争取赤峰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园区;重点发展以铜冶炼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新型能源化工、新型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和现代医药、电子信息、羊绒纺织、非金属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赤峰核心工业区,全面打造赤峰城区东部工业经济产业带。
  加快旗县园区扩容升级,推动一批园区晋升为自治区级园区,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园区。以能源煤化工、铅锌冶炼深加工产业集中集聚为重点,做大做强克什克腾、右旗大板能源煤化工园区和左旗林东能源有色园区;以锡钼冶炼深加工、氟化工产业集中集聚为重点,培育壮大林西工业园区;以农畜产品深加工、大型矿山机械制造、农牧业机械制造、建材产业集中发展为重点,加快打造翁旗玉龙和阿旗工业园区;以农畜产品深加工、棉纺织深加工、农机具制造、贵金属和非金属产业集中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宁城、喀旗、敖汉工业园区,构建形成集中布局、层次递进、产业联动、各具特色的产业承接区。
  完善园区发展体制机制,组建园区发展融资平台,打包运营园区固定资产,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着力破解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加强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和功能配套,规划和推进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危废处置、风险应急等设施建设,实施园区污染集中控制,提高环境容量利用效率。推动市内外大型企业引联重组,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搞协作、围绕园区基地搞配套、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形成一批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打造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工业园区1个、百亿元工业园区9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销售收入争取达到2200亿元以上。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11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6%左右。
  第四节着力发挥建筑业助推作用
  抓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加突出建筑经济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助推经济发展、吸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建筑业打造成带动力较强的重点产业。
  1、全面发展建筑业企业。鼓励建筑业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与股份合作,打造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设计施工管理和融通资金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公路、水利、市政等专业承包企业,发展一批工程咨询、勘查设计、招标代理、工程监理、质量检测等建筑业服务企业。支持建筑业企业升级增项,提高资质等级,扩大经营范围;鼓励建筑业企业围绕绿色节能环保、超大型工程等重点领域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改善经营模式,实施标准化管理;推动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内外市场、创建企业品牌,带动提升建筑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组织建立劳务基地,注重强化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到2020年,全市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达到20家,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突破11万人。
  2、严格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健全建筑业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质量、安全、造价管理。完善建筑业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健全完善建筑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信用评价成果与招投标、资质审批、评优评奖、工程担保等挂钩机制。严格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重点打击围标、串标、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计价定额管理,落实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建立定额人工单价动态调整机制。规范工程质量监测标准,强化强制性标准条文监管,加大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主体责任,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水平。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信息化监管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比重达到15%左右。
  第五节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按照“做大总量、优化结构、集中集聚、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提档升级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服务业集聚区布局;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加快促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全力打造自治区通疆达海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效益提升。
  1、优化发展传统商贸业。按照合理布局、打造高端、集聚发展路径,突出抓好中心城市核心商圈、旗县大型商场建设,重点打造红山区新华步行街、新城区玉龙大街、松山区木兰街、元宝山区宝山路“一主三副”四大商贸中心;推动实施龙腾国际商务广场、太平洋森活商务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现代商贸项目,着力引进一批高端服务企业和知名商业品牌,加快发展现代品牌店、综合体验店、规模连锁、网络电商、同城配送、城乡快递等商贸新型业态,有效促动传统商贸业焕发新生机。积极培育住宿餐饮业,在中心城市、旗县城关镇、重点旅游区建设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娱乐项目,尽快提升住宿餐饮业服务水平。
  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在中心城市、旗县城关镇、重点城镇、交通枢纽布局一批区域性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产地市场,构建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群。培育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组织和经营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便民连锁超市及配送中心为基础的农村牧区流通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管理规范的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农超对接”,构建产销地之间快速直达的生鲜产品配送通道。重点抓好食尚天街、和美总部基地、高铁商务广场、瑞盛国际汽配城、赤峰钢材城、蒙东农机市场、天虹花卉市场等一批现代商贸项目和大型批发市场。到2020年,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超亿元商业网点达到55个,新改扩建各类市场120个,建成蒙东冀北辽西商贸中心城市。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红山物流园区、松山物流园区、赤峰商贸物流城、和美工贸园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打造赤峰物流核心区,推动建设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规划建设旗县专业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培育打造南部宁城县、北部右旗等关键物流节点。强化与锦州港、天津港等港口合作,推进“公铁海”集装箱联运,加快构建赤峰国际集装箱中转站,着力打造赤峰国际陆港;密切与大中城市、沿海港口和边贸口岸联系,促进航空业与关联产业联动,筹划构建赤峰临空物流港,着力打造城市临空产业示范区;依托赤峰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赤峰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仓储物流、保税加工贸易、国际转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国内外采购分销等功能性业态,着力打造“蒙东冀北辽西”国际贸易中转站,构筑形成北连俄蒙、东达沈大、南接京津的大物流格局和通疆达海、面向全国的“公铁海空联运”大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物流等新型业态,做大做强农畜产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专业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加工制造业联动发展;引进培育物流龙头和服务品牌,着力打造跨区域仓储物流、交易结算信息平台,推动高端物流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抓好赤峰商贸物流城、赤峰金融物流港、赤峰空港物流园区、赤峰城市配送中心、雨润农副产品配送交易中心、蒙东现代医药物流园区、右旗大板煤炭及煤化工产品物流园区、联想集团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到2020年,全市物流产业规模比2015年翻一番,全市物流园区建成规模达到55平方公里、销售收入突破950亿元、拉动就业8万人,建成蒙东冀北辽西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自治区通疆达海综合物流枢纽城市。
  3、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树立全域、全季旅游导向,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民族文化底蕴,培育构建“一带两翼、六大板块”发展布局和“十大旅游”产品体系,量身打造草原观光、生态体验、文化览胜和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健康疗养等四季旅游黄金线路,创塑形成“文化赤峰、绿色赤峰、休闲赤峰”的区域旅游品牌。
  着力推动旅游业资源整合与提档升级。引入国内高水平团队统一规划赤峰旅游业发展,推动业内龙头企业统筹整合赤峰旅游业资源,全面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和旅游资源保护,高起点打造一批吸纳力强的精品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园区和乡村旅游基地,整体提升赤峰旅游综合承载力。深化与旅游城市联合协作,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草原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带,高标准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经典旅游环线,整体提升赤峰旅游品牌影响力。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化、体验化和标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突出打造草原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提升中国飞来者大会、草原那达慕大会、红山文化旅游节、王府文化节和中国国际微电影盛典、玉龙沙湖户外运动节、达里湖冬捕节、美林谷滑雪节等节庆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推进克什克腾草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阿旗原始生态游牧文化体验区、右旗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旅游体验区、敖汉史前文化旅游体验区、契丹辽文化旅游度假区、黑里河自然生态与温泉养生度假区、美林谷自然生态与运动休闲度假区、玉龙沙湖探索体验旅游区、道谷南山生态旅游商务区、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带等一批特色旅游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京北草原文化休闲旅游廊道和中华历史文化旅游长廊。
  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创新和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支持引导旅游业由单一的景区观光向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型。加快推动旅游业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依托国有骨干企业组建全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投资公司,设立发展基金、搭建投融资平台、推广PPP模式,有效吸纳市内外企业合作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旅游业+”模式,着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与农牧林渔、特色工业、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产业联手发展,加快推进生态体验、历史文化、乡村度假、民俗风情游和沙漠探险、温泉养生、冰雪运动、休闲自驾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摄影及影视拍摄基地、考古科普旅游基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休闲农牧业旅游基地和休闲旅游街区、健康养老庄园、中小学冬夏令营。突出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推广发展民俗和民宿旅游;在城市周边高标准建设休闲度假园区,在特色乡镇加快发展农牧业观光基地、民宿旅游基地和特色化、品牌化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精心打造集乡村高端民宿、农牧业园区观光、农牧业遗产展示、创意农作示范、乡土美食品鉴于一体的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加快构建环中心城市休闲农牧业体验旅游圈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业,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延长旅游时节、延伸旅游链条,全面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经济效益。
  着力提高旅游业基础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标志性文化旅游设施建设,重点提升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自驾营地和旅游通道、旅游标识、加油站点等配套硬件条件,尽快增强赤峰旅游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动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建成运行市旅游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和重要节点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整体构建咨询展示、集散客服、商贸娱乐、专业培训、行业管理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积极争创自治区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着重加强整体策划创意和主流媒体、黄金时段宣传推介,联动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民族特色旅游城市、红山文化发祥地、大辽帝国故都和世界地质公园、北京后花园、内蒙古名片等品牌效应,大幅提高赤峰旅游品牌知名度;深度融入京津冀辽旅游一体化发展,积极开辟韩日俄蒙、港澳台、大西南等旅游包机,逐步推行“一张图、一张卡”游赤峰,加快拓展赤峰旅游国内外客源市场。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产品创意研发和展示展销基地,有针对性开发一批民族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整合推出赤峰工业名品、民族产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等在内的“赤峰礼物”,进一步提升赤峰旅游产品附加值。切实强化旅游市场监管与综合执法,规范完善旅游市场秩序;突出抓好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赤峰旅游市场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软实力。到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争取建成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4、培育发展现代金融业。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构建以中心城区多元金融机构为支撑、以旗县区全面网点覆盖为保障、以农村牧区新型金融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域外金融机构入驻赤峰,推动金融机构在旗县区设立分支;争取民营商业银行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加快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积极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切实完善农村牧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着力推广农牧户贷款循环守信模式,进一步扩大农村牧区有效抵押、质押权范围。健全完善银政、银企合作与风险补偿机制,协调扩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劳动力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