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曹操胜利后曹操还发生了什么战役

三国之事件篇: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文章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10期,是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究竟是怎样的?双方兵力悬殊不大,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对于方面,基本一致按照《》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自己说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后世的说书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与“火烧”两字联想在一起,以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烧,其实,赤壁由于土质的关系,本来就是赤的。“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自从有了的《》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据《?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在《》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先叫黄盖在举行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这样的人之所以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黄盖投降。没有东风,火攻依然可实施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必须借助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得出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黄盖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就可以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中国风帆技术出现在,而到汉代则已经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国东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宝贵(《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这里面就详细记载了可利用侧向风力的用卢头木叶制成的帆,这种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当时东吴水军战船装备有可利用侧风的帆是可以确定的。所以,黄盖的火攻船,并不是必须正好沿风向开进,而可以利用侧向风。加之周瑜、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周瑜方面已经确认这个季节的风向均可以进行火攻。退一步说,没有风力的作用,火攻的计划依然可以实施。黄盖完全可以把装满了干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处,斜对着北岸的下游之处行驶,倚仗水力,而不是风力。、张允没有卷入“”历史中的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纵然是这样灵巧的辩士却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归来见曹操时蒋干还赞誉“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一段情节旨在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胸怀作佐证,但却成为家为赤壁之战添油加醋的作料。在《》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使得曹操对水军都督、张允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处死了二人,从而为周瑜去掉了一个大隐患,成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关键。事实上,史书上的、张允并没有被卷入“”之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谈及蔡瑁、的时候,只论及二人是的次子刘琮的党羽,在刘表临终时阻止刘表长子刘琦进见,而极力扶持刘琮上台。随即曹操南征大军将至,第一个跳出来劝投降的却不是蔡、张二人,而是蒯越、傅巽、韩嵩等一班刘表旧臣。这几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躲避战乱、客居荆州的中原人士,相比起、张允等荆州本土人来说,荆州的利益对于他们毫无意义,他们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有好感,更愿意纳土归降以求得一官半爵。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大施恩惠,给蒯越等十五人封了侯。但点名的名单里并未出现蔡瑁、张允,可见二人虽然也位列归降众臣中,也得到了封赏,却实属才智平平,未能得到重用。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曹操用人的习惯而言,不可能用外人指挥这支庞大的水师。而曹操早在年初就在邺城掘玄武湖操练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人选在那时就已经选定。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瑁、张允统领水师又被冤杀的情节,也使曹操水军一击即溃在理论上趋于合理化。从读史的角度看,有关赤壁之战的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大有不同。当今学者对1800多年前战争真相的探寻能有多大程度的相合,已经无从考证,就算是更为客观纪实的《三国志》所谈及的赤壁之战,可能也与真实战役过程大相径庭。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多的只是扬刘贬曹后一个失真的。
本贴相关帖文
这个比较符合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杜撰三国志的。新三国是杜撰漫画三国志的。
曹操应该有八十三万人马。但这八十三万也不是都集中的赤壁一块地方。赤壁附近的水赛应该有部分荆州水军加曹操的中军,水塞一烧,且合肥方向东吴的军事集结,进军东吴的时机就消失了。就象东吴,也不止有3万人马,当时东吴往合肥方向集结的军队达10万人。可见赤壁不是主战场,从兵力配置来看,东吴主攻方向在合肥。而在赤壁的曹操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一从赤壁撤退,立马进行合肥会战。赤壁之战并不是大的战役。而是一次小规模的水军接触。所以三国志中对他描写只是几个字。合肥吃紧,才是曹操北撤的原因。
没有东南风,大火不是往南吹么,黄盖可以逆风行船,难道还能逆风防火不成?
人数绝对不会少了,北方军士不善水战,所以曹操肯定会考虑从人数上你不这个缺陷的,以攻城的3:1比例来看,至少曹:孙应在2:1之上。
对于三国,是研究历史,还是研究演义小说,是任何作者在一开篇就要说清楚的。最忌讳的,就是拿小说当历史,或者历史小说混着说,那样就说不清楚了。以赤壁之战而论,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是在史有其事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细节虚构而成的,完全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资料。三国演义中类似的地方数不胜数。就以军队的数量来说,比如后面的夷陵之战,说刘备领75万大军,就完全是虚构。益州一直到40多年后刘禅投降曹魏时总人口不过90万,而从刘备击败刘璋占领益州直到蜀汉亡国,40多年间益州本地没有大的战乱,又有蜀汉前期诸葛亮那样的名相治理,到蜀汉末年无论怎么说人口都不应该少于刘备时期。以90万的人口,要组织出75万军队,是无论怎样黩武的君主都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所以,演义小说就是个传说,千万不能当真。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第三,东吴也不是3万这么少1、周瑜兵团,得到孙权的划拨的3万精锐但是,别忘了,他本身就是水军都督,另外他还有本部兵马周瑜一开始就向孙权要5万孙权却推脱后,说周瑜失利后,他再亲帅大军再战也就是说,除了周瑜本身有3-4万大军外,孙权还有预备军团4-5万(另刘备军团3万)前期周瑜破曹军的南岸军团的确只有本部兵马但是后期的总攻时候,却是全军压上
所以曹操在赤壁的总兵力约26万—18万左右26万是所有历史书中记载的最高兵力(80万都知道是吹的)18万是下限7、8万,可能是南岸曹军的总数,北岸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另外还得出部分精锐把守襄阳等战略要地,另还需要机动集团来防御刘备军团至于赤壁—乌林战役,曹操的确犯了分兵的大忌加上荆州军团人心浮动,曹军失去地利、人和的各种因素一句话,曹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于急功近利,过于毛躁了
至于荆州军团瓦解后,是一分为伍1、曹操接管襄阳后,得荆州军大部,约7、8万,其中多数为精锐部队2、其余主要被刘备和刘琦所得,约3-4万,其中精锐部队约1-2万3、靠近东吴的荆州郡县的大部分杂兵和几千精锐,多投靠了东吴4、靠近西蜀的荆州郡县的大部分杂兵和几千精锐,多投靠了西蜀当然,荆州的重兵集团,主要在北方襄阳和南方江夏,自然东吴和西蜀所得不多但是,由于东吴处心积虑,乘乱夺取的郡县却仅仅次于曹操这才是赤壁爆发的直接导火线5、刘备与刘琦也不是小说中那么和谐,只是大难来临不得不抱团但是,刘备为军权还是软禁了刘琦,整编的刘琦军团过程也肯定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最后刘备集团应该不高于3万
第一,曹操不是8万这么少1、依据宋代《资治通鉴》,以及《三国志》和《中国通史》反映而荆州军集团本身并不弱,南面能与东吴十几年相持不下北面能几度遏制曹操、张济、袁术等枭雄西面能遏制张鲁等蜀中军团甚至连刘备都甘愿当其党羽所以荆州军集团总兵力应该在10-15万,其中精锐为7-8万2、从曹操几次路过荆州,如平宛城张济、南阳袁术,都不敢轻范荆州该没人认为曹操是善人吧,荆州可是出名的富裕、人口众多曹操最后才对荆州动手,可见荆州之实力所以曹操只要不是愚昧,从北方领军至少不会低于荆州军团所以曹操的北方军团总兵力约12-15万而且,曹操还想连刘备、东吴一并解决说曹操出兵20万,都不算离谱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都是作战方但在两次战役的结果迥然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都是作战方但在两次战役的结果迥然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水土不服。曹军的主力是陆军,而陆军都是来自北方的,他们来到南方,水土不服,生了疾病,战斗力大大减落。2民心吧。官渡是防御战,而赤壁是入侵战争。3轻敌。在对付袁绍是自己兵少,而对付孙刘联军时,自己的兵力远远地多于对方。4战略不当。在赤壁时,曹操拿自己军队的短处去和对方的长处打(水军)。5用人不当。让于禁等人去训练水军(拿陆军将领来训练水军)。我就说怎么多了,你可以去看《易中天品三国》里面有的
其他回答 (2)
官渡之战曹操是烧了袁绍的粮草,没粮食了军队就乱了,很容易击破。
赤壁之战,曹操水军差,加上水土不服,孙刘联军齐心对抗,加上当时吹东南风,曹操是天不时,人不和,孙刘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三国经典战役之曹刘汉中争夺战评析 从公元217年冬到219年5月,刘备为争夺汉中,与曹军展开了全力以赴的作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迫使曹操自汉中撤兵,刘备全部占有了汉中地区。
  刘备一生中多次直接与曹操作战,总是遭到失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曹操的作战,刘备不仅没有被曹操打败,还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其中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有人可能会认为,赤壁战役刘备不是已经战胜了曹操吗?实际上,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所以赤壁战役只是周瑜以及孙权军的胜利。刘备只是赤壁战役胜利的直接受益者。
一、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对于魏、蜀两方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
二、 双方的参战兵力
曹操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参战将领有:
  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
  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
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当时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在东线合肥,于禁在南线荆州,汉中则有张郃、徐晃;而曹操的亲族将领中,东线有夏侯敦,南线有曹仁,汉中有夏侯渊和曹洪、曹真,说明曹操在汉中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主力精锐部队。
刘备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前。
参战将领有:
  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
  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即所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
第二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后。
  增加兵力不详,估计为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新整编部队2~3万人。参战总兵力6~8万左右。
三、 战役经过
本次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备军全面进攻,曹军积极防御,刘备的进攻全面受挫;
第二阶段——刘备军增加兵力,展开重点进攻,大败曹军于定军山;
第三阶段——曹操主力到达汉中,刘备坚守不战,曹军进攻不利,全面撤军。
第一阶段:217年冬到218年底
  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集中主力争夺汉中。其部署为:
  刘备率法正、黄忠、魏延、赵云、高详、刘封等将进攻夏侯渊军据守的进入汉中之要隘阳平关,以期夺占阳平关将曹军驱除出汉中地区;
  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等将进攻武都郡(下辩一带),既可切断曹军从陇右地区向汉中增援兵力和粮草的通道,又保证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
  曹军以夏侯渊军主力据守阳平关,张郃军守广石,确保汉中门户的安全;以曹洪、曹真军抵抗张飞的部队,确保阳平关侧翼和西路粮道的安全;以徐晃军机动防御马鸣阁至阳平一带,保障阳平关侧后之安全。
217年冬,刘备军开始自成都向汉中进兵,张飞部进军下辩。
  218年春,张飞部到达下辩,与曹洪军相持。张飞分兵,扬言要出击曹洪军的后路,被曹真等人识破,结果前军吴兰等部被曹洪军集中兵力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张飞看到损失较大,有利地形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加入开心网,成为《龙将》的好友!
的专辑“记录专辑”
第 39/69 张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传者: 一款以三国题材为背景的大型横版RPG网页游戏,...
你已是粉丝
粉丝:114788
保存成功!
添加到专辑后面
专辑名称: *
访问权限:
好友的好友
凭密码访问
允许好友转贴
你确定要复制该照片的站外链接吗?通过该链接查看这个照片时将不受隐私控制。
将下面的链接发送给好友(如QQ或MSN),他们不需要登录就能查看该照片&
已经复制到剪贴板
通过链接,直接把照片分享给站外好友
请输入被圈人的姓名:曹操传赤壁之战 曹操传赤壁之战2 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 赤壁之战后曹操 赤壁之战诈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为何赤壁之战发生,曹操必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都是作战方但在两次战役的结果迥然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都是作战方但在两次战役的结果迥然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是防御战。曹军的主力是陆军,自己的兵力远远地多于对方1,而赤壁是入侵战争,生了疾病,曹操拿自己军队的短处去和对方的长处打(水军).水土不服。5用人不当,他们来到南方。我就说怎么多了。在对付袁绍是自己兵少,水土不服。4战略不当,而对付孙刘联军时,战斗力大大减落,而陆军都是来自北方的。2民心吧。在赤壁时。让于禁等人去训练水军(拿陆军将领来训练水军)。3轻敌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渡之战曹操是烧了袁绍的粮草,曹操是天不时。赤壁之战,没粮食了军队就乱了,孙刘联军齐心对抗,加上水土不服,曹操水军差,很容易击破,加上当时吹东南风,人不和
三国经典战役之曹刘汉中争夺战评析 从公元217年冬到219年5月,刘备为争夺汉中,与曹军展开了全力以赴的作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迫使曹操自汉中撤兵,刘备全部占有了汉中地区。
  刘备一生中多次直接与曹操作战,总是遭到失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曹操的作战,刘备不仅没有被曹操打败,还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其中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有人可能会认为,赤壁战役刘备不是已经战胜了曹操吗?实际上,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所以赤壁战役只是周瑜以及孙权军的胜利。刘备只是赤壁战役胜利的直接受益者。
一、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对于魏、蜀两方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
二、 双方的参战兵力
曹操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参战将领有:
  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
  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
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当时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在东线合肥,于禁在南线荆州,汉中则有张郃、徐晃;而曹操的亲族将领中,东线有夏侯敦,南线有曹仁,汉中有夏侯渊和曹洪、曹真,说明曹操在汉中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主力精锐部队。
刘备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前。
参战将领有:
  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
  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即所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
第二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后。
  增加兵力不详,估计为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新整编部队2~3万人。参战总兵力6~8万左右。
三、 战役经过
本次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备军全面进攻,曹军积极防御,刘备的进攻全面受挫;
第二阶段——刘备军增加兵力,展开重点进攻,大败曹军于定军山;
第三阶段——曹操主力到达汉中,刘备坚守不战,曹军进攻不利,全面撤军。
第一阶段:217年冬到218年底
  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集中主力争夺汉中。其部署为:
  刘备率法正、黄忠、魏延、赵云、高详、刘封等将进攻夏侯渊军据守的进入汉中之要隘阳平关,以期夺占阳平关将曹军驱除出汉中地区;
  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等将进攻武都郡(下辩一带),既可切断曹军从陇右地区向汉中增援兵力和粮草的通道,又保证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
  曹军以夏侯渊军主力据守阳平关,张郃军守广石,确保汉中门户的安全;以曹洪、曹真军抵抗张飞的部队,确保阳平关侧翼和西路粮道的安全;以徐晃军机动防御马鸣阁至阳平一带,保障阳平关侧后之安全。
217年冬,刘备军开始自成都向汉中进兵,张飞部进军下辩。
  218年春,张飞部到达下辩,与曹洪军相持。张飞分兵,扬言要出击曹洪军的后路,被曹真等人识破,结果前军吴兰等部被曹洪军集中兵力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张飞看到损失较大,有利地形
迥然不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之战 曹操胜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